首页范文财经与管理专业十篇财经与管理专业十篇

财经与管理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4:04

财经与管理专业篇1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财经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98-02

一、信管专业发展综述

20世纪60年代,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首先开办了信息管理专业。20世纪70年代,规范定专业名称为管理信息系统。现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开设此专业。国内而言,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办经济信息管理专业。199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其中有5个与信息管理相关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科技信息学、经济信息管理、林业信息管理。1998年教育部将这5个专业整合成现在的信管专业,归属于管理学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截至目前,中国开设信管专业的院校已达500多个,包括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层次。

目前,国内高校信管专业建设呈三种方向。第一种侧重技术方面,以理工科院校为主(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第二种侧重情报学、信息学方面,以综合性大学为主(如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第三种侧重经管方面,以财经类院校为主(如东北财大、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等)。

1998年,教育部确定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1]。1999年,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5所高校对信管专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确定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有坚实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事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从事各种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人才[2]。这两个培养目标均说明信管专业旨在培养管理、技术兼顾的跨学科复合人才。

二、信管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陈旧。部分院校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及时更新,不能准确把握社会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课程体系不尽合理,不能反映管理新理念和技术新趋势,进而影响毕业生的专业素养,造成就业压力。

2.专业特色不鲜明。部分院校的信管专业方向不明确。学生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专业,无法将所学内容融合为一个知识体系。他们觉得自己学得多,但学得不深入,通才不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专。技术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管理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严重影响学习热情与兴趣。

3.专业建设重理论轻实践。多数院校很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与考核,但忽视实验课程与实践环节。由于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系统应用与开发难。

4.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师资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的知识交叉性不足。很多信管专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领域转来的(如计算机、管理等),他们自身的知识不全面、广度不够,导致教学时内容有侧重。另一方面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不能结合案例、切合实际开展教学。

三、财经类院校信管专业发展研究

1.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优化课程体系。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信息技术主流、地方经济需要等因素,确定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教学课程更趋合理化。合理平衡信管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3]。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如英语、计算机、中文写作、心理学、哲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通过经管类基础课的学习(如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经管类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观察能力;通过计算机类基础课的学习(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电子商务等),培养学生较强的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能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如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管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能力。

2.突出财经特色。发挥自身优势,从自身特色出发,建设具有财经特色的信管专业。着眼点在于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紧紧围绕经济管理展开,培养经济管理及社会各领域需要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人才。具体而言,在开设上述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一些经管类课程,尤其是经管类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的课程(如会计、财务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金融类信息系统应用与设计等);增加经管类信息系统应用与实践的环节,培养学生经济管理方面的素养。这些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理论基础上,熟悉经管领域实际的业务流程,掌握行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理解行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成长为既懂管理科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又具备经管领域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

3.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信管专业的实践活动包括:课程内实验、实验课程、课程实习、校内实习、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等。(1)课程实验。信管专业的部分课程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都很强,单纯理论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就业。因此,要适当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实验课时比例,多开设一些实验课程,对重要的专业课设置课程实习。(2)校内实习。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模拟企业实际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开展一些校园内的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3)校外实习。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在实习基地学习和实践。如利用财经学院在财经行业的影响力和优势,与财政厅及下属单位、会计事务所、银行、证券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一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锻炼学生,实现双赢。(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中间环节,作用重大。传统“导师命题、学生接受”式的被动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选题主动性,与就业孤立。因此,提倡侧重实际应用的、以学生为主体选题的毕业设计(学生也可从参与的教师课题中选题)。(5)其他实践活动。假期社会实践、参与教师课题、到企业内顶岗实习等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实践精神,锻炼实践能力。

4.完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1)重视教学手段的完善与更新,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建设基于网络的教学互动平台;交流各具特色的教学文件;开发专业教学应用软件包;建立专业知识数据库;编写适合财经院校的教材,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2)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营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引导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的互动教学新方法[4]。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多数系统性、理论性、知识交叉性强,案例法、启发法、讨论法等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技能。

5.改革考核体系。传统“笔试为考核形式、课程基本知识为考核内容”的考核机制下,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高分低能,不利于就业与今后的发展。因此,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考核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如在miS、iRm、eRp、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专业课程中采用案例分析、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系统展示与讲解等形式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6.加强师资建设。优秀的师资力量与教研团队是专业建设的保证[5]。信管专业知识交叉性强、技术更新快,对教师水平要求更高。可以通过培养在校教师、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行业专家等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而言,第一,在校教师要紧跟技术发展的脚步,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学历层次,提高科研水平;第二,引进人才,吸引优秀的信管专业硕士、博士毕业生到学校从事教学科研,扩充教师队伍;第三,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讲授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和在校教师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实习、就业创造机会。

7.加强沟通。(1)加强校内不同专业间的沟通:信管专业与其他专业间互通有无,互相促进,互相协助。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开设有电子商务、会计、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等12个专业,部分专业设有专业实验室,信管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实验室了解经管领域的业务流程,熟悉相应信息系统的操作,培养行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尤其是电子商务专业,与信管专业关系更为密切,两专业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2)加强不同院校间信管专业的沟通:信息社会,封闭孤立地办学和建设专业很难取得较大成绩。信管专业以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支柱,更需加强对外交流。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取经、邀请其他院校专家讲学传经验等方法学习其他财经类、综合类、理工类院校信管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新进展。(3)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联系,进而开展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创造机会,而且,企业可为学校提供科研素材和经费支持,学校也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四、结论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急需信息化人才,作为信息化复合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信管专业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阳向军.西部地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情报,2008,(1).

财经与管理专业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会计

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现状: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是依靠社会资金(香港隆兴投资有限公司、北京融智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依托重庆工商大学师资办学,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层次独立学院,于2001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年办学历程。

1.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状况: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设置管理系、经济系、金融系、会计系四个专业系和基础课教学部,共有9个专业。其中,会计系下设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目前招生4届,平均每年招生100-110人,总体看招生生源较好。

师资队伍:会计系财务管理专业专职教师4人。按职称分类: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1人;按学历分类: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本科1人。以上师资队伍没有包含依托重庆工商大学的师资。

2、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1培养目标方面

财务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为: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较顺利地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和国家会计职称考试。这与会计专业2007级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相同。存在两点不足:①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②将财务管理专业看做是会计专业的延伸。理由如下:

①从知识结构上看:教育部2000年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从专业知识角度,可以看出教育部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学习的知识是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同时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而不是会计专业的复制。

②从学科定位上看:国内,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会计院(系),并且由会计专业脱离出来;而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通常设在金融院(系),因为该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因此,在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之中,有必要理顺财务管理与相关专业的关系,特别是与会计、金融专业的关系:

总体上看:财务管理、会计、金融三个专业的研究重点不同:财务管理专业侧重"财务与金融管理";会计学专业侧重"会计实务";金融专业侧重"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

1)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的关系。财务管理和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企业的资金,但是会计更多的体现在核算和监督上面;财务管理更多的体现在运用资金上面(比如投资、筹资)。

2)财务管理与金融专业的关系。财务与金融都由一个单词"Finance"翻译而来,国外,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因此,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范畴与微观金融学相一致,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也有人认为微观金融学中的公司财务就是财务管理)。在这三者中,投资学与公司财务的关系更加紧密,投资学的理论只有通过公司财务活动才能真正和实物经济发生联系,与商品市场发生联系;而公司价值又要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外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的联系比会计学更紧密。

③从形式上看:有人认为应该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为金融及金融服务中介等机构培养专业理财师;有人认为把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首席财务官(CFo)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样的提法都正确,特别是独立学院的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应该具体。融智学院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定位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要有具体的目标。在相同研究文章中,很多文章都是泛泛而谈,没有特色。教育部1998年制定的财务管理培养目标只是给出了一个框架,给每个学校留下了形成特色的空间。独立学院无论在师资、资金、办学经验等方面与以前的公办学校相比都存在不足,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办出自己的特色。独立学院相对与公办学校总的特色是应用性,特别是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独立学院已经出现考证热现象。因此,独立学院应该有具体的培养目标。

2)由于国内和国外的具体情况不同,国内财务管理偏会计是由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国外是财务管理偏金融是由于国外经济发达、市场程度高,企业对市场结合非常紧密。因此,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两个方向(理财规划师和特许金融分析师)一是站在中国的实际,二是展望中国未来。

3)目标不能定的低。虽然将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考理财规划师和特许金融分析师,并没有否认考其他证书和把培养理财规划师或CFo作为目标。将目标定位相对较高,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教学中产生压力和动力。

2.2专业主干课方面

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专业课程的设置,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最重要环节。融智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07级培养方案专业主干课包括: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实务4门课程,虽然4门专业主干课强调了财务专业的本身课程,但是存在主干课开设力度不够的问题。2008年制定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时将主干课定为: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投资学、管理会计6门。

2008年开设的主干课相对于2007级有了很大提高,理由是由于财务管理原理相对简单,可以放到学科基础课;加强了专业特色-----偏向会计学开设了中级和高级会计学和偏向金融学开设投资学。但是,还是存在一个问题:《管理会计》做为专业主干课不是太妥当。一是管理会计不是会计最重要的课程,课程本身不难;二是会计方面已经开设了两们课程,占了主干课程的1/3,而微观金融学中很重要的《金融市场学》没有开设(理由见财务管理与金融专业的关系分析),因此建议开设《金融市场学》替代《管理会计》。

从专业主干课的修改建议可以看出:建议修改后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紧密:专业主干课程中有会计学的最核心课程(中级、高级会计学),也包括微观金融学的最核心课程(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财务(中级、高级财务管理)),从而形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特色。

3、结论

通过课程建设,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可以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通过改进后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可以使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学生毕业时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从而形成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知识体系。(图1)

图1: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特色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2007-2010级学生学习指南》

财经与管理专业篇3

[关键词]财务学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002-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许多学校根据需要设立了财务学科,其中建立和完善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学科、课程三大体系,是总结财务管理活动规律和实践经验的关键。当前财务学科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逐渐在各大院校开设。一个更大的问题是探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并分析该体系实施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问题。

一、财务学科的意义

财务管理是一项独立性很强的科目,因此,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相关学科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首先要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合理安排,财务管理学科与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学科长期交融,所以确定财务管理学科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是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环节。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不太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因此,无论财务管理专业还是从专业发展、政府相关规定以及从其工作性质来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都偏向会计学。

二、财务学科存在的不足

1、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一般情况下是在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等相关专业基础上开设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也基本上是表现为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当前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仍然表现为会计专业的特点或者具有会计专业的很多痕迹,无法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色。在有些院校中还把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列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与财务管理专业大大不符。另外很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具备财务管理实践的教师,无法将财务管理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流于形式,表现在:第一,缺乏具备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师,很多教师大多是从事会计专业的教师或从事金融学专业的教师;第二,财务管理专业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基本上是以会计岗位、金融岗位、证券模拟或综合会计岗位来代替。第三,虽然很多大学也建立了一些实训基地但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的真正目的。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中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多数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学、投资管理学等课程较少。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很显然没有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此外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财务学科的设计思路

1、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各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目的是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进行奠基的。要想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扎实全面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以及金融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经济法、税法、财务软件、证券投资等。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容易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2、财务管理知识层次的规定性

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是由初级到高级、由实践到理论不断推进的。所以财务管理学可以划为初级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管理学、高级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专题等。

3、财务管理环节的规定性

财务管理表现为一个循环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一般分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几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按照财务管理环节,财务管理学可分为财务预测学、财务决策学、财务预算学、财务控制学、财务分析学等。

4、与认证教育课程接轨

职业资格认证教育一方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造有丰富兴趣爱好的职业化人才,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开设与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相接轨的职业资格课程。

四、财务学科课程体系构建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从事财务管理学科建设工作,他们大多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不同的知识结构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缺少色彩,不同人员进行的财务管理学科课程体系设计往往都带有各自学科内容。在开设这门课程时,许多院校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而不是本专业能够开什么课程出发,所以导致不同高校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计上差别很大,阻碍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也不能够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要明确三个问题:该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赋予受教育者什么样的特质才能够代表教育价值取向?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能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可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成四个层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包括: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战略管理、法律、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专业必修课应包括:金融市场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投资学、财务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管理、跨国公司财务、公司价值评估等。

五、结语

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一是以综合案例的形式加以体现,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可以开设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纳税筹划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知识专题讲座等课程;二是开设沙盘实验课程、企业报税课程、操盘手训练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以满足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志辉.优化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想[J].才智,2008(1).

财经与管理专业篇4

abstract:toanalyzetheproblemsofprofessionalorientation,trainingobjectives,curriculumandteachingmodelinundergraduatefinancialmanagementmajor,weinvestigatetheconstructionoffinancialmanagementmajorinChinesehigheracademies.Furthermore,weputforwardcorrespondingsolutions.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现状;问题

Keywords:financialmanagementmajor;status;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16-02

作者简介:任翠玉(1973-),女,吉林通化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引言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已有较长历史,而作为独立专业的历史并不长,根据教育部(1998)颁布的专业指南,财务管理才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被列入了本科专业目录,许多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财务管理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上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我国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调查

1.1样本选取为了使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了部级会计学重点学科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八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调查对象,研究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情况。所选取的样本具有以下特征:

1.1.1学校性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属综合类大学,其余的五所大学为财经类院校。

1.1.2专业的综合实力所选的八所高校的会计学均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硕士、博士学位,均属于国家首批设立mpaCC的院校。

1.1.3地区分布八所高校分别位于我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这样取样降低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对调查结果的误差影响。

1.2现状调查

1.2.1财务管理专业定位和设置情况财务管理专业究竟是把它定位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是近年来专业设置问题中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国内各高校在专业设置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财务管理专业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会计学院里,如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企业管理学科下,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1.2.2培养目标定位依照2000年国家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国内各高校也都纷纷出台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各高校在对培养目标的具体描述上有一定差异,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综合的组织协调能力、扎实的财务专业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上海财经大学为“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和实务,具有从事企业投资、筹资和日常资金运作等分析、决策和咨询等能力的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中央财经大学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等,但在培养人才类型上大多强调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1.2.3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目前,国内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分为三个层次,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基础会计、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础学科。各高校专业核心课设置基本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按照财务管理的层次来划分,分为财务管理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另一种是按照财务管理环节设置课程体系,分为财务理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等。专业选修课一般包括成本管理、审计学概论、风险管理、个人理财等课程。

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1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与范畴需要进一步厘清在调查统计的样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下设在管理学院,而其他5所财经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下设在会计学院,按照目前我国本科专业的学科划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应属于管理学下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同会计学的学科地位是并列的,但专业设置却在会计学院下,这不能不让人引发歧义,是否财务学要从属于会计学?虽然1998年财务管理专业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列于工商管理学科,但是教师、学生、组织结构等并没有独立,因此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会缺乏专业特色。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先厘清专业定位问题,彻底地从会计学和金融学中独立出来,才会形成独有的学科特色,才能为财务相关工作培养和输送财务专门人才。

2.2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从目前我国“五大”专业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应定位于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从八所高校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都是参照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目标要求,强调精英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加入wto后,市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即使是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本科生也只能说是具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定基础。另外,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是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要求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才,即“通才”加“专才”。因此,现代财务管理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由专门化人才教育转向大众化人才教育,并在专业知识方面加强教育,致力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公司理财和金融等相关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一般专门人才。

2.3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调整从八所所调查的高校课程设置上来看,在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各高校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各高校的教育环境及面对的市场需求不同有关,但从整体上来看,课程设置体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①部分课程存在内容交叉重复。如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界限一直无法确定,国际金融和国际财务管理在汇率方面的内容也存在重复,中级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内容和方法体系上有边界交叉和重复现象。重复的内容一方面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②专业课教材五花八门,有的学校采用国外原版财务管理教材,有的学校则采用本校自编教材,教材不同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难易程度的不同。③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目前的财务管理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以上市公司为对象,但对非上市公司适用性差。在课程内容上则以企业投融资为研究重点,而对企业实际所需要的内部财务运行与控制则没有关注。改造和扩展现有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是一个十分迫切但又难度很大的问题,首先应捋顺财务管理与相关学科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财务管理与上游学科和下游学科之间的关系;其次,处理好国内教材与国外教材之间的关系,单纯依赖国内教材或美国版财务管理学都无法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及其在中国企业的适用性问题,因此应内外结合,构建结构合理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再次,满足金融市场需求丰富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化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公司财务这一范围。从课程内容来看,国际财务管理、外汇风险管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等课程或知识点也应在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中有所体现或受到重视。

2.4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需要改进由于财务管理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企业内部经营的千差万别,是让学生更多的掌握专业知识,还是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提高专业素养和面对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从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看,大部分学校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灌输上,能力培养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重视水平上。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财务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教学形式多样化。对于财务管理课程的讲授,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应广泛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财务模拟、专题研讨、影像教学、公司访问、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案例教学方面应下大功夫,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总共要系统的分析研究800多个案例,内容涵盖管理的所有领域,效果极佳,深受学生的欢迎。②教学手段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运用时实行情系统、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选用或自行开发适合我国使用的各类财务管理教学软件,进行财务管理情景的计算机模拟教学,改变单纯的“粉笔加讲稿”式的状况,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③部分课程课座化。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功底见长、实际经验不足的情况,今后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可以请一些企业集团、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等财务专家担任课座教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温素彬,彭敏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之友,2009(12).

[2]李世辉.基于新理财环境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9(2).

[3]曾维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4]赵德武,马永强.中国财务管理教育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财经科学,2008(11).

[5]李志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

财经与管理专业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多元化;设置;改革

一、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宏观环境中的不适应问题

理财人员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财务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育中仍然存在种种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从宏观上看,一是人才需求的市场化与高校教育中专业设置的非市场化之间的不适应。我国高校专业的设置权限一直控制很严格,就拿财务管理专业来说,改革开放十几年后,教育部1998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才在工商管理学科下新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这样做虽然降低了高校专业设置中的风险,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我国高校专业建设明显落后与社会需求,也落后于国外大学的事实。二是社会人才需求“实用化”与高校专业教育教条化倾向之间的不适应。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实用化”,希望企业是人才“用武”之地,不希望本企业成为人才的“练武”之地。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高校虽不应该也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完全适应企业的这种需求,但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的专业应该与其需求相适应,否则教育服务与社会的说法也就成为单纯的口号了。而目前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对于注意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说得多,做得有实际效果的少。

二、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体系建设中问题

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的。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有关的内容加入到金融的微观分析中,货币金融理论研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成本与效益、资金流量、信息及其影响等问题,并逐步形成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体系,即以金融市场为基础,注重财务分析、定量分析的新型金融学。这在美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定位上可见一斑。他们要求所培养的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掌握:(1)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2)企业如何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3)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工具的使用;(4)金融组织或机构如何运营,并加以具体应用,从而能够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营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由此可见西方财务管理教学表现为两个重点:一是公司财务管理,二是金融市场。公司财务管理部分包括公司财务决策、公司财务分析与诊断、国际财务管理、企业税务等;金融市场部分包括投资学、证券分析、期权与期货、外汇实务、金融法规等,不论作为公司理财人员,还是作为金融界从业人员,都需要同时掌握这两方面的知识。

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学科。根据我们对其他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进行考察的结果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不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财政学和金融学等专业分离出来的,在培养目标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点,与这些相关专业相比较,自身特点不明显,不突出。

(2)课程体系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多层次性。课程体系也要具有多层次性。

(3)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由于定位不明,课程体系陈旧,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

(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落后。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教学设备简陋,主要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可以说这方面改革和发展差距还很大,任务也很艰巨。

此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还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三、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知识结构定位

高等学校既然以育人为基本职能,那么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及规格做出规定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成为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对于财务管理这样一个专业性相对较强而又与工商管理领域的其他多个环节存在广泛联系的学科专业来说,确定其培养目标应突出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专业操作技能与综合管理能力的关系。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中一门综合性很强且关系企业经营全局的管理业务。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

二是“通才”与“专才”的关系。“通”与“专”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密,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为各“行”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相关“行”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又十分密切和普遍,这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正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专才”,这也是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

与上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校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三大支柱,即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

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财务管理学科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一是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科的关系,它们都以企业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只是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罢了。二是财务管理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构成的特征。现代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一切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的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2)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3)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比较典型的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公司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

根据上述特征,从实践上看,目前大致有四种设置方式:(1)按管理主体设置;(2)按管理对象设置;(3)按管理环节设置;(4)按多元标准设置。

表1-财务管理专业体系设置表

设置方式按管理主体设置按管理对象设置按管理环节设置按多元标准设置

主要内容个人理财

法人理财(事业法人企业法人)投资管理

筹资管理

利润分配财务预测

财务决策

财务预算

财务控制初级财务管理

中级财务管理

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专题研究

优缺点某一行业或部门的各种财务管理内容、管理环节集于一门课程之中,单门课程内容紧凑。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则因开设这种综合课程而使某些新内容难以充分展开;另外,逐个部门去讲授容易重复,实际上往往只能突出某一行业而难以使学生系统把握各部门财务管理的共性知识。对于专题教学比较有利。

课程的整体性较差,对有关问题难以作相互联系的分析,如预测中的筹资就离不开投资。另外,如此设课,财务管理原理部分的内容也较难安排。以财务管理循环过程为基础,课程体系层次清楚,系统有序,程序性较强,可以避免课程内容设置上的分离或交叉问题,各分支课程与原理部分不容易重复,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进程。以管理环节为框架,也便于分别吸收和容纳现代财务管理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其缺点主要是,各种业务内容逐一罗列,未顾及管理对象是一个整体,没有从管理对象这一整体出发做到各环节知识的有机整合,给人以散乱的印象,不利于从整体上研究解决问题。如财务管理学原理按环节设置授课内容,中级财务管理按管理对象设置教学内容,高级财务管理按行业或特殊业务设置内容。这样不仅学科体系相对完整,内容上也较丰满。

但是按环节和按对象如何结合,也是一个难题,这主要体现在财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上。从西方(主要是美国)财务学专业课程设置看,他们按管理层次分设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三级课程,遇到的问题是第一种和第三种课程的教科书易于解决,而第二种课程无现成理想的教科书可供使用。

适应对象在职干部培训。大专和本科在校生中高级在职干部培训,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各种设置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要求以一种方式适应所有的需求,因此我们认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原则应该是多层次立体模式,即,低端教育以管理内容为设置主线,高端教育以问题导向方式设置。具体安排可以考虑大专及本科以管理内容设置,分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硕士研究生以管理环节分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或按管理层次设置,分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

————————————————————————

财经与管理专业篇6

一、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问题

实务处理往往是问题导向的,但知识的传授则往往需要先对知识本身进行研究与分类。知识的分类要求我们先区分财务管理类知识与非财务管理知识,例如,区分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与会计知识体系,区分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与其他工商管理知识体系(如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等)。

这种区分可能首先需要对什么是财务管理,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种界定可以是实务导向的,例如对高级财务管理的界定就有一种理念,以高级财务经理(财务主管)必须具备的特有知识为主线,就是一种实务导向。也可以是理论导向的,如王化成等从财务管理假设出发,以是否对财务管理假设有突破来区分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02。

区分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可以从基本的知识单元(或知识点)入手,这种思路有利于对财务管理类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分类,如筹资涉及资本成本、筹资方式与渠道、资本结构等。也可以从较高一级的课程入手,例如目前许多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一般都开设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等课程,这个层次的分类往往与一个学校对专业的定位有关,因此不同学校有一定区别,这增加了在这个层次讨论的复杂性,但这种分类也有一个好处,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讨论,因为我们可以直接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入手,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进行讨论。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分类,即对课程做一定的归并,例如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等,可以归并为企业财务管理。

这里对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是从比较广义的角度,主要从课程这个层次进行梳理,根据目前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所包括的课程(这里并不企求避免课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

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所涉及的课程有: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初、中、高三个级别)、财务制度、财务案例、财务专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投资学)、技术经济学、投资评价(项目评估)、资本运营(并购与重整清算)、税法税务、财经法规、证券投资、资产评估、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保险学)、金融学(货币银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国际金融、期货期权、金融工程等;另外还有西方财务管理、计算机财务等课程。

上述列举中并未区分金融与财务,考虑到我国专业设置的现实,特别是许多高校可能既有财务管理专业又有金融专业,下文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公司财务管理。

二、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特色)问题

根据专业定位可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或导向),各个大学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来确立自己的专业特色。专业方向可以按学科侧重进行区分,如可根据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关系,区分为金融导向的财务管理、会计导向的财务管理、管理导向的财务管理。也可根据理论与实务的偏向来区分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实务(应用)导向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导向的财务管理。由于我国大学区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理论与实务导向的区分也影响着不同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及课程设置。

还可根据财务管理的行业偏向,进一步将管理导向的财务管理划分为国际化导向的财务管理、特定行业导向的财务管理,如资产评估师导向的财务管理、服务业导向的财务管理等等;就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又可区分为内部营运方向、资本营运方向、投资方向等。

专业方向问题作为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对体系中的课程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以高级财务管理为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设问:一是是否有方向不同的高级财务管理?二是是否有超越不同方向的高级财务管理?而从课程设置角度看,特别是基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往往属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一事实,应该有能够超越不同导向的高级财务管理。

三、财务管理知识的独立程度问题

由于财务管理专注于管理的价值方面,因此存在着与一般管理不同的概念与内容体系,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独立于一般企业管理而存在的理由与原因。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正因为其偏重于价值方面,因此在进一步深化与分化中,它往往又不能孤立存在于一般范畴——管理之外。

以企业并购为例,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实际上有两种知识传授的思路,一是在传授企业并购知识中传授并购财务管理,一是从传授并购财务管理入手,兼顾一些并购基本知识。如果这样来分析,我国目前许多高级财务管理教材中关于并购的部分基本上可以归为第二类,而一些以并购为主题的教材或专著则可归为第一类。具体的代表如第一类的典型如任淮秀主编之《兼并与收购》(人大版2004),译著则更多;第二类如王化成主编之《高级财务管理学》(第一版、第二版)、杨雄胜主编之《高级财务管理》(第一版)。类似的例子还有,如战略管理与财务战略、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治理,这些区分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的研究趣向,也反映了知识传授中的不同导向。

从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角度看,笔者倾向于在现有体系下的侧重于财务方面的知识传授模式,而不是单单剥离出其财务面(再加上一些基本知识),特别是其已有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就更应该如此。如果这样选择的话,象财务战略、财务治理、并购财务、集团财务等,可以通过学习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关于战略管理课程,自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中增加了一门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之后,很多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已经把选修或自学战略管理课程当作自己的重要学习任务)、企业并购、企业集团管理等课程来掌握相关知识;如果受限于课时等,则可通过专题研修的方式进行,这实际上也提供了一种确定财务专题研究课程的思路。

四、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科教学

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问题具体体现为财务管理知识的分科教学问题。无论是为了解决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问题(包括上节所述财务管理知识的独立程度问题),还是对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科教学问题,笔者认为,以现有框架体系作为基础,恐怕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思路。

人民大学曾经试图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分配管理独立出来,构建单独的课程,经过实践探索之后,还是放弃这一思路,将三者合并为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实际上这也是向国外公司财务的基干回归。这能说明一些问题:课程还是取比较成熟的框架体系更加合适。

2005年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曾对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教材编写进行研究,并确定了会计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国际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内部控制等课程与教材,这显然是一个使会计与财务管理紧密关联的一种模式。

从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分科角度看,目前,已经相对比较稳定的部分财务管理知识类的课程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资产评估、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学)、投资学、证券投资、税法税务、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如果考虑到通过其他课程传授财务管理知识这一途径,还可以把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公司并购等纳入进来。

五、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级教学

在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需关注如何学的问题,因此会衍生出财务案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等课程,而基本知识体系框架则仍然需要有较强的理论架构。

王化成等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架构,并提出财务管理基本假设、派生假设、具体假设等概念,从假设的具体内容来看,显然深受财务会计理论的影响,当然也预留下大量可以置疑的内容,但这一架构的提出与实践(包括编写教材等)对我国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这毕竟是第一次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价值是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真正稳定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从研究对象着眼进行界定的。价值概念本来已经成为现有财务理论的基本概念,也是财务管理内容的部分之一,比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会讨论企业理财目标,并讨论企业价值等相关问题,并以时间价值、风险价值为两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日常营运、分配等逐步展开。

价值的模糊性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相关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分级的内在基础,价值因此体现为现金、资金、价值(复杂价值)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也体现了价值的不同呈现方式,这三个层面已经可以初步为我们界定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的界限。现有的公司财务管理,只需小的调整,甚至不需调整,就基本上可以满足现金、资金层面的财务管理框架体系的要求。

六、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构成

根据现金、资金、复杂价值对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初步分级后,高级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复杂价值管理为对象的财务管理,复杂首先体现在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复杂性方面,如企业并购活动、企业战略管理等,就是企业非常复杂的业务活动。

复杂活动之所以复杂,更体现为价值估算的复杂性与价值控制的复杂性,计算服务于决策,控制服务于目标(价值实现)。因此高级财务管理是研究复杂活动价值计算与控制知识的一门学科,结合活动过程、价值估算与控制特征,可把企业的复杂活动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是作为标准化交易的复杂价值计算与实现,如股票、期货、期权等交易的估价等,由于有标准化市场交易平台如股票市场的存在,这部分内容也可归为更基本层次(如中级)的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当中;第二种类型是非标准化交易的价值计算与控制,企业并购主要可归为该类,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规避是以风险转移为前提的,因此要通过交易来实现,可能涉及非常复杂的价值计算;第三是非交易型活动的价值计量与控制,即企业内部复杂活动的价值估算与控制,如企业业绩评价与薪酬管理、战略管理活动、对内的跨行业重大投资活动等。当然如果要进—步区分的话,企业的网络活动可能兼具了市场交易与企业内部活动两者的某些特征。

财务管理既然是价值管理,价值计量与价值控制应该是其主要特征,这并不是说其他方面不重要,例如财务活动的合规性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就业后上手快、能应用,对强调应用的大学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合规性也是价值控制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公司治理、公司财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都体现了这部分要求。

财经与管理专业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多元化;设置;改革

一、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宏观环境中的不适应问题

理财人员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财务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育中仍然存在种种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从宏观上看,一是人才需求的市场化与高校教育中专业设置的非市场化之间的不适应。我国高校专业的设置权限一直控制很严格,就拿财务管理专业来说,改革开放十几年后,教育部1998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才在工商管理学科下新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这样做虽然降低了高校专业设置中的风险,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我国高校专业建设明显落后与社会需求,也落后于国外大学的事实。二是社会人才需求“实用化”与高校专业教育教条化倾向之间的不适应。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实用化”,希望企业是人才“用武”之地,不希望本企业成为人才的“练武”之地。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高校虽不应该也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完全适应企业的这种需求,但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的专业应该与其需求相适应,否则教育服务与社会的说法也就成为单纯的口号了。而目前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对于注意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说得多,做得有实际效果的少。

二、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体系建设中问题

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的。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有关的内容加入到金融的微观分析中,货币金融理论研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成本与效益、资金流量、信息及其影响等问题,并逐步形成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体系,即以金融市场为基础,注重财务分析、定量分析的新型金融学。这在美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定位上可见一斑。他们要求所培养的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掌握:(1)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2)企业如何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3)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工具的使用;(4)金融组织或机构如何运营,并加以具体应用,从而能够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营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由此可见西方财务管理教学表现为两个重点:一是公司财务管理,二是金融市场。公司财务管理部分包括公司财务决策、公司财务分析与诊断、国际财务管理、企业税务等;金融市场部分包括投资学、证券分析、期权与期货、外汇实务、金融法规等,不论作为公司理财人员,还是作为金融界从业人员,都需要同时掌握这两方面的知识。

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学科。根据我们对其他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进行考察的结果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不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财政学和金融学等专业分离出来的,在培养目标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点,与这些相关专业相比较,自身特点不明显,不突出。

(2)课程体系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多层次性。课程体系也要具有多层次性。

(3)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由于定位不明,课程体系陈旧,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

(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落后。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教学设备简陋,主要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可以说这方面改革和发展差距还很大,任务也很艰巨。

此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还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三、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知识结构定位

高等学校既然以育人为基本职能,那么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及规格做出规定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成为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对于财务管理这样一个专业性相对较强而又与工商管理领域的其他多个环节存在广泛联系的学科专业来说,确定其培养目标应突出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专业操作技能与综合管理能力的关系。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中一门综合性很强且关系企业经营全局的管理业务。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

二是“通才”与“专才”的关系。“通”与“专”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密,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为各“行”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相关“行”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又十分密切和普遍,这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正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专才”,这也是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

与上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校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三大支柱,即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

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财务管理学科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一是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科的关系,它们都以企业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只是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罢了。二是财务管理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构成的特征。现代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一切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的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2)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3)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比较典型的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公司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

根据上述特征,从实践上看,目前大致有四种设置方式:(1)按管理主体设置;(2)按管理对象设置;(3)按管理环节设置;(4)按多元标准设置。

表1-财务管理专业体系设置表

设置方式按管理主体设置按管理对象设置按管理环节设置按多元标准设置

主要内容个人理财

法人理财(事业法人\企业法人)投资管理

筹资管理

利润分配财务预测

财务决策

财务预算

财务控制初级财务管理

中级财务管理

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专题研究

优缺点某一行业或部门的各种财务管理内容、管理环节集于一门课程之中,单门课程内容紧凑。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则因开设这种综合课程而使某些新内容难以充分展开;另外,逐个部门去讲授容易重复,实际上往往只能突出某一行业而难以使学生系统把握各部门财务管理的共性知识。对于专题教学比较有利。

课程的整体性较差,对有关问题难以作相互联系的分析,如预测中的筹资就离不开投资。另外,如此设课,财务管理原理部分的内容也较难安排。以财务管理循环过程为基础,课程体系层次清楚,系统有序,程序性较强,可以避免课程内容设置上的分离或交叉问题,各分支课程与原理部分不容易重复,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进程。以管理环节为框架,也便于分别吸收和容纳现代财务管理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其缺点主要是,各种业务内容逐一罗列,未顾及管理对象是一个整体,没有从管理对象这一整体出发做到各环节知识的有机整合,给人以散乱的印象,不利于从整体上研究解决问题。如财务管理学原理按环节设置授课内容,中级财务管理按管理对象设置教学内容,高级财务管理按行业或特殊业务设置内容。这样不仅学科体系相对完整,内容上也较丰满。

但是按环节和按对象如何结合,也是一个难题,这主要体现在财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上。从西方(主要是美国)财务学专业课程设置看,他们按管理层次分设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三级课程,遇到的问题是第一种和第三种课程的教科书易于解决,而第二种课程无现成理想的教科书可供使用。

适应对象在职干部培训。大专和本科在校生中高级在职干部培训,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各种设置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要求以一种方式适应所有的需求,因此我们认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原则应该是多层次立体模式,即,低端教育以管理内容为设置主线,高端教育以问题导向方式设置。具体安排可以考虑大专及本科以管理内容设置,分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硕士研究生以管理环节分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或按管理层次设置,分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

————————————————————————

主要参考文献:

[1]袁广达:入世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研究》2003(3)。

[2]姚正海,梁栋桢:论经济全球化下的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江苏大学学报》(高等研究版)2002(9)。

[3]赵息,鹿娟: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4]张凤林:新时期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3(11)。

[5]郭冰,郭泽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见,《财会月刊》2003(4)。

[6]赵自强,韩绘萍:对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交叉互补问题的探讨,《经济师》2003(5)。

[7]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1999(3)。

财经与管理专业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146-02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实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建设的通知》(渝教高[2014]48号)精神,按照《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渝委[2012]11号)要求,紧密结合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国际性金融服务外包基地”等政策背景,积极贯彻落实重庆市财政局决定2013―2015年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建设要求,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作为成功申报了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提升能力项目的专业,它的专业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也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是重庆市最早招收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学院从2008年开始招收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2013年去“信息”改为财务管理专业,迄今为止已有近七年的办学历史。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都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管理、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备本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财务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和扎实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从事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及其相关岗位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比较抽象、概念化,大多院校也存在这个问题,没有对学生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其次,在多数高职院校中,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财务管理由于基本是从属于会计系或财经系,受会计专业的影响,会计与财务职责很难区分,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通过对重庆市内外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十几所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笔者发现,大多数院校开设的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相似,设置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电算化等,优点是只需要在会计课程体系上稍做变动,比如课程名称,然后师资共用;缺点是没有同会计专业区分开,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三)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例如,教学主要以教为主,教师在讲台上按照着课本授课。近年来,高校扩招,财会专业学生数量庞大,相应地师资需求增加,带来了大量的年轻教师进入高职院校课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这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带来挑战。另外,财务管理教材内容的设计也是教学模式陈旧的一个原因,缺乏资金预算、财务规划等内容,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2013年起,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结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改革,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根据学院“政、行、企、校合作,走开方式办学之路”的理念,依托重庆职教基地财贸职业教育集团平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岗、证、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为总体框架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以校内仿真实训为主的一流的实训环境,拓展社会服务渠道,使财务管理专业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

三、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岗、证、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岗、证、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所谓“岗、证、课一体化”是指:岗位知识、证书知识与课程知识融入一个整体。也就是将岗位知识和证书知识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建立,充分融入到课程当中,从而形成“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岗、证、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重新设计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调研,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核算、财务与会计信息化操作、财务管理、税务会计等岗位,根据这些岗位所需的操作能力,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再结合职业资格考试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内容分别融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学生毕业时获得会计、eRp资格认证等证书,实现“多证制”人才培养。主要开设了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政金融基础、经济法基础、税费计算与申报、出纳基础工作、管理学原理、统计基础、会计制度设计9门专业基础课和初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软件应用、成本会计实务、个人理财、财务管理实务、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8门专业核心课。根据这些课程的开设达到财务管理等岗位能力的掌握以及会计从业、eRp资格认证和初级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实现“岗、证、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优化

依托重庆职教集团,积极实施政、行、企、校合作,使政、行、企、校合作真正落到实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课内实践教学、集中实践、校外顶岗实习三方面构成。

校内主要实施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比如在基础会计课程里就会加入凭证、账簿、报表的课内实践;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加入会计基本核算实训,以企业的经营业务为起点,结合原始凭证核算相应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科目,根据数据登记总账和明细账,最后编制财务报表。

校外顶岗实习及毕业调研报告(或论文)主要分散在校外完成,因此要注重校外实习环境的优化。争取足够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学院和学生的力量多联系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为每位学生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谭爱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0,(3).

财经与管理专业篇9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陆续开始招生,2010年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就多达308所,目前各院校财务管理招生总量仍呈总体上升的态势。财务管理专业设置的前提是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紧密结合,企业缺少能在复杂多变的外部财务环境中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去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人员。另外,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决定了学校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依靠扎实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操作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能力。内蒙古工业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已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尽管学院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大多数高等院校学校一样,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模式不清晰、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方式单一、专业双语教学缺乏等问题。可见,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由于财务管理的发展建立在会计学基础上,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培养目标上也有着相似性,与会计学专业相比,无法突显自身的特点。例如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在理论课程安排上有些差异,但实践课程基本相同,都包括会计手工模拟课程、会计综合电算化课程、eRp课程。财务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金融风险能力和理财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缺乏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专门实训,造成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的不准确。

教学管理方法与手段的落后也是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管理方法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很少采用,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现已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学习热情。在教学手段上,主要是板书或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仅仅是将课本的内容整理成ppt的形式进行教学,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现代化教学的标准。此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校外财务管理实验基地建设薄弱等。

(二)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急需改革具体表现在:

(1)课程内容衔接不合理,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研究课四大模块组成。目前部分高校在这些课程的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课程体系陈旧,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或相关课程之间互不兼顾和承应。例如我校在现行的课程设置中将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只开设《财务管理》一门课,其内容包括原理和中级两门课的内容,开设一个学期,总学时40学时。这种办法虽然彻底解决了两者内容划分难的问题,但是不利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利于提升办学层次,不利于品牌专业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究其原因:一是《财务管理》课程将原理和应用融为一体,学生只有在融会贯通地掌握了原理部分内容后,在应用部分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才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为学习高级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原理部分没有做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的程度,在学习应用部分时,所学知识无法得到很好的应用,学生会将原理部分已经学过、应用部分又出现的知识点误认为是新知识的学习。这样除了达不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学生还会出现畏惧心理,信心不足,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大削弱,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自信心将大大降低。此外,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也未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没有按照学生的不同志向发展而设置不同的课程。

(2)“双语、双师型”人才师资匮乏,教材选用存在困难。实施双语、双师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会计、金融、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听说读写的外语能力,这样才能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财务管理系的老师虽然会计理论知识都很扎实,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好,但是双语教学经验、实践教学经验都不是很足。因此若想实现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的转化,教师必须进入企业或事务所培训才可以,但这样的老师毕竟是少数。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是经典原版外文教材,原版外文教材表述规范、语言简洁、实践性强,能很好的反映国外在财务管理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学习国外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外文教材的选用上,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此外,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程度与国外也不尽相同,这些问题都会给使用教材的老师和学生带来困难。

(3)实践教学环境有待改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薄弱是众多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提升。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课程一般是和会计专业一起,共用会计实验室进行手工模拟课程、eRp课程等,有些院校也会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另开设一门利用eXCeL解决基本财务问题的课程,但很少有学校为财务管理专业建立专门的实验室,使得高校培育出的学生和实践要求相差甚远。此外,校外实践也是开展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和企业建立长久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人员相互往来,达到知识共享。目前建立校企合作的学校不在少数,但真正做到知识共享的却不多,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仅仅是到企业参观,真正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和锻炼实习的机会并不多,另外,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财务部门的税收及重大财务决策属于商业秘密,即便是企业提供了实习机会,若想熟知企业财务部门各个层面知识也很难落到实处。

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应尽快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加大教改力度着手,狠抓教学薄弱环节,使社会职称、执业考试课程教学(选修课)、双语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设计成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如图1所示,以此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就业率和职业选择的层面,扩大社会影响,着力打造财务管理品牌专业。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未来成为财务管理高级人才应具备的个人素养,而不在于培养学生毕业即成为一名财务管理高级人才。与此同时,本科院校应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财务人员,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人员。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式授课、案例授课、教学实践同步进行的方法,按照不同的讲授内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例如:涉及到公式推导的问题,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法,将推导步骤一步步的演变过程用板书教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加强记忆。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针对性的选用一些案例,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剖析,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或者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关于财务管理方面的案例素材,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敏感性,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摆脱“学无用武之地”的思想。使学生在注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形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设计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设置的针对化。完善现行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一个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科学丰富,外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包容性、适应性,内涵和外延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围绕学生毕业从事专业工作必须熟知掌握的知识为中心,调整课程结构,改革现有的课时安排,加强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联系,避免课程内容不衔接、交叉重复的现象。在上文中提到的财务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在开设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的下一学期开设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增加财务管理原理课时,酌情减少中级财务管理课时;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这样便避免了学生囫囵吞枣式的学习。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也应引起各大院校的重视,专业选修课是专业必修课的必要补充,是财务管理学的外延。是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开拓专业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以及适应人才的市场需求而设置的。具体可分为研究型选修模块和应用型选修模块。前者主要满足部分考研学生和将来有志于从事财务管理研究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可设置财务管理思想史、财务管理专题、专业文献阅读(英文版)、计量经济学、财务模型分析与设计等偏向于理论学习的课程;后者主要满足大部分毕业后走出校门从事实务工作的需要,具体课程设置可根据目前市场的执业方向来设计,例如学生如果希望从事与会计、审计相关的职业,可开设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资产评估、咨询与鉴证服务、内部控制等课程;如果希望从事与金融相关的职业,可开设投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证券市场与证券投资分析学等课程;如果有志于从事与税务相关的职业,可开设税务会计、税收筹划、税务检查、税务会计、税务实务等课程。考虑到上述各社会职称、执业类考试课程内容广、程度深的特殊性,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讲解典型试题、重点试题和难点试题,所以可适当增加该类课程的课时数。

(2)双语、双师型教学的规范化。为了达到双语、双师型教学的标准,具体的做法是以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为核心,学校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可以选用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代替,再挑选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核心老师作为双语课程负责人,团队人员共同参与备课与教学,发挥团队优势,扬长避短。另外采取分批对校内老师进行校外实践的办法,立志把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培训成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全方位教师。目前,我校目前已培训了两位教师。由于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的教师有8人,且这部分教师在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参考了《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财务管理与政策》、(范霍恩〔美〕)、《公司管理与分析》(希金斯〔美〕)、许多内容和案例,2名教师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研读了《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财务管理与政策》、(范霍恩〔美〕)、《公司管理与分析》(RobertC.Higgins〔美〕)等国际经典原版教材的中文版和英文版。所以,双语教师采取教师自学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具有可行性。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翻译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前者作为专业必修课,后者作为专业选修课。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个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实践教学的多样化。为了缩短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各校必须加强仿真型、综合性、多功能专业化实验室的建设,学习和借鉴外校实验室建设经验的同时,不断完善本校实验室师资力量以及软硬件的配套设施。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下进行专业岗位模拟操作,为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关于校企合作,学校在深化的同时,拓展新的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互派人员,高校为企业财务人员提供进修的场所,教师为企业提供财务咨询,企业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双方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建立长久合作。

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各有利弊,不能仅迷恋于校内实践或是校外实践,而是采用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互为补充。校内模拟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模拟环境和现实环境毕竟有差异,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交、应变能力。校外实践可以开阔眼界,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并从中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校外实践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些大型企业不可能完全接受一个没有毕业的学生来实习,另外财务信息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导致校外实践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的关系,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

参考文献:

[1]马杰、邹晓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财会通讯》2010年第9期。

财经与管理专业篇10

关键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至今,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建设和完善过程。近几年,各大高校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经验较少,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定位还不太明确,还处在摸索阶段,也存在亟待完善的部分。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直到现在,如何优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我国高校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与用的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投入工作,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对企业来讲,他们也需要大量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来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针对这种情况,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过程中,各大院校针对学校特色和基本一致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学校特色教学,一方面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制定比较科学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五部分构成。

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政治和体育;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财经英语、基础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基础、财政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审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专业任意选修课包含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跨国公司财务、证券投资、企业经营战略;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资产评估、项目融资与管理、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税法等。

除了专业教学课程,高校还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实验室教学课程和课外教学课程如军训、社会实践调查与实训、毕业实习等。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均有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可以设置的课程很多,但要突出特色,学院就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并根据学院优势来设置课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一定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要求课程设置内容全面,学分和课时设置较为合理。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

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拓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而且要掌握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会计、金融、法律知识,其范围涵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等四类模块。

一般来讲,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经济学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审计学、运筹学;管理学包括管理学、财务管理基础、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市场;会计学包括基础会计学;此外还有财经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专业课程。

由于专业基础课也有先后之分,所以在课程安排过程中要先后得当,其中,经济法是在宏微观经济学学习的条件下才开设的,而宏微观的学习则要在学习了高等数学以后再开设;在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基础会计的科目后再学习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是在学习了基本的金融学后再开设;审计学虽然可以作为基础学科,但它的开设是要在学习了财务会计甚至是高级会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掌握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业基础课如:市场营销、税法等,学校可以结合总学分和总课程的限制考虑专业基础课的开设课程。

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原则、实务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运作规律。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专业必修课课时必须安排合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掌握和理解。

4.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差异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程度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内的才能,要求对两类选修课方向界定清晰,更加注重方向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如税务筹划、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公司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理论专题、金融机构和衍生市场、金融工程、财务风险管理、财务软件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5.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方面高校首先会安排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这些综合应用实验,这对增强学生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学科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其中更重要的是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课程,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水平。现在很多高校实验室还不完善,有的学校也只是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室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室教学,所以不管是在实践课程安排数量还是在教学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上都有待提高。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

(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各大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侧重点及特色的不同来进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可以参照表1进一步完善。

表1: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课程设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