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声乐技术培训十篇声乐技术培训十篇

声乐技术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4:10

声乐技术培训篇1

【关键词】声乐;辅导;培训;设置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75-01

一、声乐辅导和培训的目标和内容

业余声乐辅导和培训,是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一般都是了解、学习声乐歌唱基础理论和演唱风格,提升学员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感觉和音乐素质,掌握或提升个人声乐歌唱素养和技能、声乐表演的演唱风格,培养学员的声乐艺术和相关表演艺术的兴趣爱好,丰富学员的业余生活和精神生活。

业余声乐辅导和培训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

声乐基础课程:音乐基础理论、音乐史学理论、乐理、视唱练耳训练(听音、模辨、识谱)、和声、复调理论基础知识。

声乐专业课程:声乐、台词、形体、表演、各种唱法技巧、舞台艺术实践等。

声乐基础理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的风格特征和演唱特征,以及嗓音的生理卫生及保护等。

除声乐技能培训外,群众歌咏活动和合唱也是社会声乐培训的重要内容。合唱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声乐技能和科学的发声外,还要学会用嗓子与他人共同歌唱。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喜欢声乐,喜欢歌唱,因此,通过合唱队培训,培养正确的集体歌唱审美观,掌握一定的合唱技能,增进人际了解与和谐,是开展业余声乐辅导和培训的目的之一。

二、声乐辅导和培训的基本类别

在各级业余声乐辅导和培训中,成人声乐培训和少年声乐培训是最基本的培训类别。随着成年人群生活水平和艺术涵养的提高,唱歌成为成年人群一个重要的娱乐方式。成人声乐培训可通过声乐训练解决他们在歌唱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使声乐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业余声乐辅导和培训在教学内容和技术要求上,可以与社会声乐考级相结合,丰富声乐培训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方面,少儿声乐培训与成人声乐培训相比,除年龄特征外,在培训的内容上,注重声乐艺术的系统性,在方法上更注重歌唱技巧的科学性,在思想上更注重学习的目的性。少年儿童从学声乐开始,就需要找一个正规的音乐学校,拜一个有声乐教学资质、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系统地学习声乐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演唱方法、发声技巧等,否则很容易走弯路。一旦形成不良演唱习惯,改起来就十分困难。同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合唱训练,通过合唱队的培训,以及对中外著名的少年儿童合唱经典歌曲的演唱,让自己进入美妙的音乐世界,培养正确的歌唱审美观点和兴趣爱好。

少儿声乐培训也可以与社会声乐考级相结合,并根据个人的嗓音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班。如某少儿歌唱培训班的《教学计划》:

(一)初级班

一期3个月12单元,每单元3课时,主要任务是音乐启蒙及歌唱兴趣培养。

1.培训内容:有趣的节拍节奏、神秘的呼吸和声音、音程音准、模唱练习。2.训练方法:集体训练加单独指导。3.培训目标:培养歌唱兴趣,学会3―5首歌曲。4.使用教材:以《全国少儿歌唱考级作品集》中的1、2、3级曲目为主要教材。

(二)中级班

二期6个月24个单元,每单元3课时,主要任务是学习歌唱方法,培养歌唱能力。

1.培训内容:发声吐字、音准节奏、歌唱方法。2.训练方法:集体训练、单独指导、个人展示三结合。3.培训目标:培养个人的歌唱能力,学会6―8首歌曲。4.使用教材:以《全国少儿歌唱考级作品集》中的4、5、6级曲目为主要教材。

(三)高级班

二期6个月24个单元,每单元3课时,主要任务是学习发声方法和技能,提高综合演唱能力,达到比赛、考级和演出要求,具有较高艺术水平。

1.培训内容:科学的呼吸和发声、规范表演、正确歌唱。2.训练方法:集体训练、单独指导、个人展示三结合。3.培训目标: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演唱能力和水平,提高音乐素养,学会6―8首歌曲。4.使用教材:以《全国少儿歌唱考级作品集》中的7、8、9级曲目为主要教材。

总之,社会声乐教育和学校声乐教育构成了我国声乐教育的一大领域,社会声乐教育部门和学校声乐教育机构的相互渗透,使我国的专业声乐教育不断社会化,使社会声乐教育不断专业化,形成了我国声乐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利局面。加上两者在声乐教学方法和技术上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又促进了我国声乐教育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同时,社会声乐教育和学校声乐教育共存,又构成了我国声乐教育巨大的音乐市场,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⒖嘉南祝

声乐技术培训篇2

论文摘要:文章就边疆地区高校民族声乐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声乐训练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结合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对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观和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教学规律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

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学习者的理解、领悟是受自身天资条件限制的。而且,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时段,解决哪一环节的问题,完成的质量同样受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限制,特别会受到学习者歌唱意识、科学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在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时能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长远的过程。声乐指导、声乐学习具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共性,但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技术训练,还是作品的演唱,始终应考虑指导理念、作品选择、技术难度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因素,怎么要求,标准怎么把握。这些问题,不但是声乐训练、声乐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哪一时段,是完成发声训练,还是演唱作品,指导理念不同,标准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学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而在声乐的学习中,即使对同一个学习者,完成同一条发声技术训练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这就是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近规律的必然要求,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取决于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指导者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适度的标准和要求。

注: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声乐教育与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云教研[2007]11号)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声乐技术培训篇3

关键词:原生态歌唱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

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声乐技术培训篇4

关键词:声乐教育;声音基础训练;个性创造

任何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都具有自身的特殊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细心地观察注意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加之以良性方向的引导,使之又快又好地形成自我的独特演唱风格。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竿子打到头,要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相结合,掌握并灵活运用声乐教学方法。本章针对声音基础训练、个性创造这两个单独个体,对二者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同行带来一些参考意见。

一、声音基础训练是学生个性创造的基础

声音基础训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基础理论、基本技法。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后,才有可能形成个性创造能力。在声乐教育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严格对学生进行声音基础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的个性创造能力。然而纵观近些年音乐专业学生的演唱情况,仅有少量的学生比较优秀,达到了基本要求,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技能普遍偏低。这一现象与当前的教育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许多学生日常训练过于单一,而且训练方法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制定的。这些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一两首考试歌曲,但是学生却缺乏扎实的技术基础。而考生进入大学之后,教师为了重点培养个性,忽略了声音基础训练,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声音、音域、音区结构,进而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掌握声音基本技能、技法的情况下就过度追求新奇怪异,只会离艺术创造规律更加遥远。扎实、严谨的声音基础训练是所有学生都应该经历的学习规程,其是学生创造鲜明个性的基础。

二、丰富的情感表现力是演唱个性的前提

声乐演唱是一种表达情感、展示艺术的活动。歌唱者在完全掌握声乐艺术的基本技巧后,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声乐演唱中,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作品,这是声乐演唱的意义所在。声乐演唱是由声音和歌唱技巧共同构成的。声音是演唱者操控气息,运用器官和共鸣腔体而产生的,所以演唱者在音乐艺术表现中应该将声音和感情融合在一起,应用富含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演唱,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将声乐的艺术性展现出来,才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声乐演唱中表现出的情感体验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的,同时情感表现力也是评估演唱者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情感表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刻苦的进行基础训练,不断学习、实践,在生活中获取情感经验,在练习中尝试将其融入到歌曲中,才有可能提高情感表现力。每位演唱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这些差异是因为歌唱者自身对生活有着不同的感悟认识,是因为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经验存在区别。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会在声乐表现中出现不同艺术特色的表演,才能创造出百家争鸣的盛况。通过对不同艺术的个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是实现个性创造的前提。在歌唱表演中,歌唱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歌声中,才能超越技巧、感动听众,才能实现物我合一,走向艺术巅峰。

三、个性创造是声音基础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创造的重点就是如何超越生活。艺术与创造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但是二者却不可分割,艺术一旦离开了创造,那么就会失去色彩。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展开声音基础训练,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当学生的声音理论知识和技巧到达一定程度后,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演唱风格和演唱个性进行雕琢,以免经过系统训练后却将学生的演唱灵性消磨光。所以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巧训练的基础上,还应该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发挥音乐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新时代主义下的大学生对未知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也喜欢幻象和创造,声乐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力充分发挥出来。音乐是通过听觉来传播的,因此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听觉修养,提高学生声乐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将创造力发挥出来。个性创造不仅能够将艺术家的智慧展现出来,而且其也是艺术作品想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具有音乐影响力的艺术家,虽然彼此的艺术风格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在个性创造方面始终均抱着坚持不懈的态度。所以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按照艺术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将声音基础训练当作核心,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音基础训练、个性创造这两个单独的个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把握音乐艺术,为未来艺术创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艺术修养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由此可见,声音基础训练与个性创造是相互作用的,二者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吴琼.声乐教育中声音基础训练与个性创造的关系[J].科技创业家,2013,17:172.

声乐技术培训篇5

科。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搞好声乐教学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采用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技能技巧;培养;动机

声乐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一切“教”的手段都旨在促进学生“学”的过程。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对声乐研究和声乐教学的基本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教学方法必然也是好的,如果教师的认识不是科学的,思想方法是片面的,那么声乐研究和声乐教学就不会有很大的成就,甚至声乐的基本规律问题和训练中的基本唱法问题也解决不好。搞好声乐教学应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声乐学习动机的培训与激发

学习声乐的动机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知识需要和情绪需要而渴望了解声乐知识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声乐学习的动机在教学实践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习声乐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源泉和心理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声乐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动机是促进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声乐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帮助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形成相互的学习动机。动机的激发,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学生由原有的不活跃状态转到活跃状态,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习动机激发创造的内部条件,而学习条件的激发又为学习动机的培养提供了进一步强的条件,它们只有相互结合,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细致的观察学生学习声乐的动机,如学生中各自发声肌体的状态,嗓音等的差异,学习基础的差异,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基础差的学生,只要他们在学习上稍有一点进步,教师就应对其进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对于嗓音条件中好又有一定独立歌唱能力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指出在歌唱中存在不足之处,并不断地让其欣赏一些高水平的声乐作品,使其声乐学更快提高。

在声乐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与学生的目的任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学习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实践的具体意义。学生进校前学习的歌唱是比较单纯的学习任务,入校后随着学生的身心也逐步成熟,对社会的认识日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要多进行民族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认识到学习声乐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为学习找到新的动力源。

二、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

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不同于数理化那样有一定的公式,也不同于舞蹈和乐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它是自身的感觉和别人的感觉相统一来体现的,有些发声器官不是随意肌组成的,不能支配它们的运动,要想使它们随意支配而建立正确的发音状态,只有经过反复地长期地专门训练,使之养成某一种特定的习惯势力,才能达到目的。在歌唱技能训练过程中,如何才能训练学生的歌唱技能,要走好这一步,首先要对歌唱者的嗓音基本情况有具体的了解,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训练中,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发声习惯和毛病,找出最适合的训练方法着手训练,在训练中,需要长时间反复的练习才能较好地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但长时间反复的练习,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缺乏趣味,如果学生在训练中连续出现三次学不会的动作,就不应该强制他一定要做,因为多次做不到,会使学生心理上丧失信心,产生畏缩状态。教师的严格训练,不一定体现在对学生的多次要求和训斥,而应该是不断对学生的特征、状态活动规律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声器官、状态和习惯的不同,因此不可能用同一种方法去克服不同情况下的毛病,也不可能期望一下子克服学生长期以来歌唱所形成的顽固性发声毛病。歌唱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需要一定的时间,它的发展和演变只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当今天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明天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待于解决,这时在新的条件下,再提出新的要求,逐步引导学生以更快的步伐,达到理想的歌唱境界。如在歌唱技能训练中,为了使学生掌握歌唱中的呼吸,加强对正确呼吸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认识整个身体在正确呼吸与发声过程中的运动规律,求得呼与吸肌肉力量的平衡,进而找到呼吸的用力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常常采用半打哈欠,在打“哈欠”的感觉中体会喉咙打开的感觉。这样采用来生活的体验感受,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从而进展快,效果可嘉。

三、歌唱情感的表现的培养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唱会一首歌,并不等于把一首歌唱好,把一首歌唱会并不难,真正地把一首歌唱好却是不容易的,所谓把歌曲唱好,就是在掌握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恰当地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歌曲艺术处理也包括情感的处理。人类情绪、情感表达方式有多种,歌唱和舞蹈,是人类表达情绪、情感的又一方式,如果教师设置情景,反复启发和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内容,迅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对歌曲的情感处理就会逐渐熟悉掌握。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忽略了歌曲的情感、风格的理解和表现这一环节,觉得唱会了歌曲似乎就完成了教学的任务,这样会使学生唱歌曲时内无情绪,面无表情、呆板,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不熟悉、不适应歌曲演奏时表达的情绪、情感的方式,如果把演唱缩成仅仅是技术而没有情感表现的话,无论技术是多么的完美,这样的歌唱是冷漠而没有灵感的。

要训练和培养学生歌唱的情感表现能力,教师的任务是:既要让学生理解歌词,又要教会学生识别歌词的不同类别,再分别按不同歌词用不同语气表达,进而训练其用不同情感、情绪来进行表达性歌唱。首先,要教会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和风格,歌唱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形式,要在整体把握作品主体思想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词、曲作者,了解时代特征,细心体会歌词的内涵及音乐的特征。演唱歌曲是歌曲二度创作,只有通过良好的演唱,真挚地抒发作品的情感,再现作品的音乐形象,才能达到歌唱教学的目的,实现审美教育的价值。

总之,教师要教好声乐这门艺术不仅要精通歌唱的正确方法和技能技巧,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不断地总结教学、研究教学规律,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还应与学生在声乐艺术的道路上共同成长。这样才能使声乐教学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五),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声乐技术培训篇6

关键词:群众声乐艺术;视唱练耳;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声乐辅导

一、群众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以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为例

作为一名群众文化辅导者,大力发展群众声乐艺术是一项长期性、探索性的工作。群众艺术馆的声乐辅导干部主要负责市民培训的基层工作,并广泛的深入到市内的各个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辅导单位,对广大群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声乐辅导来发展群众声乐艺术。下面就以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的声乐培训工作统计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从参与辅导的对象来看,群众声乐艺术是众多艺术门类参与人数最多的,他们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上差别也很大。市群众艺术馆根据辅导对象的不同,将参与者分为企事业培训、普众培训以及少儿培训,截至目前仅仅两年间的培训就已得到长春市民的认可及高度的关注。据笔者初步统计,在该艺术馆的声乐培训对象中,普众培训辅导占60%,企事业培训辅导占35%,剩下的5%是少年儿童。从性别上看,女性参与者为75%,男性参与者为25%。有过学习声乐基础者的仅为10%。从覆盖范围来看,参与培训的学员遍布了长春市的各个区域街道。艺术馆辅导干部的培训地点涵盖了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中心管、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净月分馆、长春市广播电视大学分馆、各企事业单位以及中小学点对点式的培训。辅导内容包括声乐基础理论课、视唱练耳课、乐理曲式分析课、合唱课、声乐技巧课、视频影像鉴赏课等。培训主要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将学员按照各自不同的艺术水平进行分班授课,培训歌曲按照学员的声乐水平,教研组制定了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的内部声乐教材供大家学习。由于目前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的声乐辅导干部人数有限,因此本馆在市内招募了大量的文化志愿者,来完善本馆的声乐辅导人才,充实到群文工作的梯队里。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辅导对象,进行不定期的邀请艺术专家前来讲座。目前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的声乐培训辅导已得到大家学习的认可与热情,但仍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提高。从活动形式来看,随着参与群众声乐的人群规模越来越大,其演出比赛形式也不限于小型的社区演出,而是往大型化、集中化发展。如由长春市文广新局主办、市艺术馆承办的一年一度的“农民歌手大赛”、“长春市群众合唱比赛”“培训年终汇报”等活动,都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参与。由此可以看出,群众声乐艺术的号召力很强,同时能够广泛的调动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

二、群众声乐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参与群文活动的构成者十分复杂,因此辅导的同时要考虑到学员学龄的跨度、学习的能力、学习的爱好以及自身的专业水平。但是,据笔者长期进行普众辅导中总结学员大多缺乏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如最基本的识谱试唱,都无法达到,这就给学习声乐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只能在声乐课上简单浅显的渗透一下。这样的教学在声乐曲目选择上就受到了相当的限制,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其次,缺少基础理论的指导教学。虽然艺术馆的声乐辅导干部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准,但是在声乐课堂中缺少了声乐理论、视唱练耳这样的辅助教学。因为视唱练耳是音乐学科中的根基,只有掌握了音符、节奏等一系列的相关音乐术语,在学习声乐上就会驾驭的轻松自如了。最后,缺少了普众的演出舞台。因为参与群众声乐艺术都是业余的群众,而目前的文化活动中,都是挑选群众中的极少数的精英者才能在专业舞台上一展歌喉的,因此,就很难调动普通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广大群众声乐艺术的发展的普及。

三、群众声乐艺术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首先,加大群众声乐活动的开展,为群众搭建展示自我展示的平台。因为最好的检验成果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舞台上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其次,大力发展完善群众声乐辅导人才体系,借助艺术专家、文化志愿者的力量,充实到群众声乐教学工作中。最后,在声乐辅导教学中加入大量的视唱练耳教学,针对零基础或者基础差的学员应该从基础的乐理知识开始教起,如:音阶练习、节奏练习、试唱练习、基本音符的学习、简唱等等,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接下来的声乐课上会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做到速成与普及。综上所述,要繁荣发展群众声乐艺术,就要在工作中充分重视群众的学习需求,根据不同的辅导对象,设立相应的培训辅导课,并完善现有辅导体系,加大文化志愿者的辅导力量,从而加强声乐艺术活动的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旋.如何做好群众艺术工作[J].采写编,2016,01.

声乐技术培训篇7

正文:

一、美感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审美意识是人们从事艺术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维歌唱,因为唱歌的艺术性能也是一种审美创造的经验,在歌唱技能的培训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艺术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自觉,积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唱歌是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艺术美感的歌唱需要积极参与和合作,不仅表现在声乐技巧,还包括语调、节奏、音色和动态的艺术音乐以及唱歌的所有元素的整体结构,准确地把握艺术形象,如情感表达、审美意识和声乐教学和演唱的表现力量,它能使歌唱者对呼吸控制,共鸣的控制、,清晰的发音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达到完美。声乐教学审美意识的培养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对歌唱艺术的演唱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美感和艺术创作能力。

二、美感意识对歌唱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歌唱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和理性相结合的艺术,歌唱的艺术表现强调的意境美,更要求有技巧。唱歌在漫长而艰苦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掌握和对技能的把握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意识的审美创造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意识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感知、想象和思维更活跃,更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技巧培训的理解和应用。由于声乐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尤为重要。

(一)正确的声音概念。要求教师对声音的方向性及位置,共鸣腔体的运用,呼吸的运用以及各种艺术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明白歌唱发声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良好的辨别能力。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把握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声音发展方向上。

(三)在技巧的训练中要认识到美感意识会引起歌唱技巧的突破和发展,具备良好音乐审美素质的学生能迅速提高歌唱水平。

三、学生情感性、形象性培养

培养审美意识是演唱者成功的关键,一个人没有感受音乐美,无法表达的情感内涵和音乐作品的内在美,更不能引起观众的审美感受。审美意识不是歌者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努力和教学工作中有意识的培养。歌唱技能培训过程也是一个对音准、节奏、音色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想学习其他种类的审美活动,注重内在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活动,来丰富和提高音乐审美意识的思考。

教师要具有情感和生动的教学。声乐教学本身应该活泼生动、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表现艺术作品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创造一个生动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感知美有深刻的体验,才会对美产生热爱。情感教学表现为教师教学知情统一,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认知,也有利于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从生理感知到心理层次的接受,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唱歌的水平。

四、艺术实践是歌唱审美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

歌唱者的审美意识是通过长期生活和艺术实践积累形成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艺术实践与生活和谐的美感,使自己成为审美主体。丰富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储蓄是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艺术创作的凝聚力,也表现的基础工作的情感内涵。在歌唱表演中,歌唱者能以自己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和取舍,在作品所提供的情绪烘托下,通过心灵感应和交流,对最佳的状态表现作品,使情感表达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唱歌。

声乐技术培训篇8

关键词:美感意识教学培养意义

美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它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创造活动。美感是比思想更为深刻的思想,是一种植根于原始生命力的思维感觉中作为能力的思想。

积极的美感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美感创造能力也就成为了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人们在歌唱中对美的感知、体验、表现中就需要美感意识,声乐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教学全过程,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老师却教出了各种水平的学生的原因之一。

歌唱是一种在兴奋的情绪中进行艺术创造的高级精神活动,人的美感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要靠长期发声技巧训练和综合音乐美化熏陶这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来获得,在教学这个环节中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则格外重要。声乐教学效果的成败体现在教与学的双方,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同等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指导培养下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则不同。因此,注意学生美感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美感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美感意识是人们从事歌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法,因为歌唱的艺术表现也是一种美感创造体验。在歌唱技巧的训练中就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其自觉地积极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歌唱本身就是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的。要获得富有艺术美感的歌唱就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不但表现在发声技巧运用上,还包括对音乐艺术中音准、节奏、音色、力度各要素以及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的准确把握,美感意识也是声乐教学和歌唱表现的动力,它能使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力等达到完美境界。声乐教学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能用丰富的感情处理各种艺术作品。

二、美感意识对歌唱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歌唱艺术是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美的艺术,歌唱艺术的表现更讲究意境美,更要求具有技艺。在漫长而艰苦的歌唱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对技巧的把握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美感创造意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意识能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感知变得敏锐,想象与思维更为活跃,更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形成对技巧训练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感知能力又是凭借视觉和听觉来唤起心理的能动反应。由于声乐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则显得格外重要。(一)正确的声音概念。要求教师对声音的方向性,共鸣腔体的运用,呼吸的运用以及各种艺术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明白歌唱发声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二)良好的辨别能力。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把握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声音发展方向上。(三)教学语言要生动,对许多较抽象深奥的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体验来比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捕捉各种发声感觉。(四)在技巧的训练中要认识到美感意识会引起歌唱技巧的突破和发展,具备良好音乐审美素质的学生能迅速提高歌唱水平。三、学生情感性、形象性的培养

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表演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观众。歌唱者要有真情实感,挖掘人物内在的情感内涵,才能使歌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声乐中,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完美结合,才能在演唱中更好地诠释作品,使听者产生共鸣。

培养美感意识是培养歌唱者成功的关键,一个对音乐美毫无心理感受的人,不可能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的内在美,更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美感意识不是歌者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艰苦的努力和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歌唱技巧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对音准、节奏、音色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要在学习其他门类的审美活动中,注意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来丰富和提高音乐思维的意识美感。

教师在教学中也具有情感性和形象性。声乐教学本身就应是生动、鲜活、充满感染力的教学,师生之间在充满激情地表现艺术作品时,作品中具有的民族情感、文化精神会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美产生热爱。教学的情感性表现为教师教学的知情统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从生理感知到心理层次的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演唱水平。

四、艺术实践是歌唱审美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

歌唱者的审美意识是通过长期生活与艺术实践的积淀形成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审美理想、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在艺术实践中能逐渐形成与生活相协调的美感,使自己逐渐成为审美的主体。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蓄是歌唱者在艺术创造中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的内聚力,也是表现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在歌唱表现中,歌唱者能以自己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和取舍,在作品所提供的情绪烘托下,通过心灵感应与交融,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使歌唱的情感表现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高尔泰《美就是自由的象征》[m].

[2]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声乐技术培训篇9

关键词:美感意识教学培养意义

美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它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创造活动。美感是比思想更为深刻的思想,是一种植根于原始生命力的思维感觉中作为能力的思想。

积极的美感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美感创造能力也就成为了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人们在歌唱中对美的感知、体验、表现中就需要美感意识,声乐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教学全过程,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老师却教出了各种水平的学生的原因之一。

歌唱是一种在兴奋的情绪中进行艺术创造的高级精神活动,人的美感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要靠长期发声技巧训练和综合音乐美化熏陶这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来获得,在教学这个环节中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则格外重要。声乐教学效果的成败体现在教与学的双方,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同等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指导培养下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则不同。因此,注意学生美感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美感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美感意识是人们从事歌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法,因为歌唱的艺术表现也是一种美感创造体验。在歌唱技巧的训练中就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其自觉地积极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歌唱本身就是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的。要获得富有艺术美感的歌唱就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不但表现在发声技巧运用上,还包括对音乐艺术中音准、节奏、音色、力度各要素以及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的准确把握,美感意识也是声乐教学和歌唱表现的动力,它能使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力等达到完美境界。声乐教学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能用丰富的感情处理各种艺术作品。

二、美感意识对歌唱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歌唱艺术是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美的艺术,歌唱艺术的表现更讲究意境美,更要求具有技艺。在漫长而艰苦的歌唱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对技巧的把握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美感创造意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意识能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感知变得敏锐,想象与思维更为活跃,更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形成对技巧训练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感知能力又是凭借视觉和听觉来唤起心理的能动反应。由于声乐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则显得格外重要。(一)正确的声音概念。要求教师对声音的方向性,共鸣腔体的运用,呼吸的运用以及各种艺术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明白歌唱发声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二)良好的辨别能力。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把握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声音发展方向上。(三)教学语言要生动,对许多较抽象深奥的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体验来比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捕捉各种发声感觉。(四)在技巧的训练中要认识到美感意识会引起歌唱技巧的突破和发展,具备良好音乐审美素质的学生能迅速提高歌唱水平。三、学生情感性、形象性的培养

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表演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观众。歌唱者要有真情实感,挖掘人物内在的情感内涵,才能使歌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声乐中,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完美结合,才能在演唱中更好地诠释作品,使听者产生共鸣。

培养美感意识是培养歌唱者成功的关键,一个对音乐美毫无心理感受的人,不可能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的内在美,更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美感意识不是歌者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艰苦的努力和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歌唱技巧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对音准、节奏、音色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要在学习其他门类的审美活动中,注意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来丰富和提高音乐思维的意识美感。

教师在教学中也具有情感性和形象性。声乐教学本身就应是生动、鲜活、充满感染力的教学,师生之间在充满激情地表现艺术作品时,作品中具有的民族情感、文化精神会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美产生热爱。教学的情感性表现为教师教学的知情统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从生理感知到心理层次的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演唱水平。

四、艺术实践是歌唱审美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

歌唱者的审美意识是通过长期生活与艺术实践的积淀形成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审美理想、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在艺术实践中能逐渐形成与生活相协调的美感,使自己逐渐成为审美的主体。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蓄是歌唱者在艺术创造中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的内聚力,也是表现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在歌唱表现中,歌唱者能以自己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和取舍,在作品所提供的情绪烘托下,通过心灵感应与交融,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使歌唱的情感表现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高尔泰《美就是自由的象征》[m].

[2]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声乐技术培训篇10

关键词:声乐教学 能力 歌唱心理

声乐艺术不是单纯的歌唱方法和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歌唱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歌唱心理对演唱的作用和影响。歌唱心理是歌唱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反映,认知歌唱者在歌唱学习、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变化规律,是提高演唱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声乐艺术心理学与声乐教学始终贯穿在声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歌唱心理支配和影响着技能技巧及音乐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歌唱心理意识的外在反应就是歌唱的行为,所以说歌唱艺术是人的歌唱心理的艺术。

在声乐教学中,有些教师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歌唱心理教学运用到课堂中。心理教学法深化和发展了传统的生理教学法,揭示了歌唱与发声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体现了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作为声乐教师必须要掌握声乐教学的心理规律,从而启发学生运用意识、感觉、想象、情感等心理手段,对歌唱与发声的生理技能进行调控。心理学使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在声乐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现象,由于歌唱心理的不稳定使歌唱能力、歌唱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有些学生在上课或自己练习的时候唱得很好,一有听众就会局促不安,演唱时会出现气息上浮、喉头紧张打不开、声音位置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使演唱水平大打折扣。还有些学生在台下练唱得非常熟练,可一到台上也会出现忘词、音不准等情况,这是由于紧张失控而产生的歌唱心理障碍。各种因素造成的情绪紧张,会使已经熟练的动作和熟记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被心理学家称为“怯场”。“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是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过程所造成的,这样的歌唱心理会给演唱带来很大的影响。

声乐艺术不同于其他科目,比较抽象,不够直观,是凭歌者的感觉和体会来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17世纪意大利人培特罗·托西指出:“没有敏锐听觉的人永远也不应当从事教学工作,自己更不应当演唱……”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有深刻的体会,很多歌唱技巧不是歌唱理论能讲得清楚的。学生的歌唱能力与理解力又各不同,教师就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在歌唱训练中,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发声的原理和机能中比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多采用“比喻”的方法,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教学手段。喻宜萱教授在《十几年来音乐院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书中,着重指出:“从这几年的经验中,我们懂得了要在训练之前,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指明,一个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静,精神不集中、不充沛就不能发出美好的声音,就不会唱好歌曲,只有当他(她)内心充满歌唱的愿望时,只有当她(他)具有真挚的学习信心时,才能做好课堂上的作业。”的确,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歌唱技巧与歌唱心理应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歌唱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歌唱心理训练。歌唱心理训练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演唱时能置于角色之中,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笔者在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和演唱中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对歌唱者进行心理训练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意志和性格的培养

大多数歌唱家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是从兴趣开始的,是兴趣的升华,只有对声乐艺术充满了兴趣,才会为之努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一切教学行为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教师亲切自然、满怀信心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才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从而使学生从训练之初,就养成一种良好的歌唱精神状态,非常自然地、诚挚地带着美好的愿望投入到声乐学习的情绪中。另外,还要不断开阔艺术视野,多查阅音像资料,提高声乐艺术审美能力,使教与学有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意志和性格是人的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每个人自身所体现的意志和性格都有所不同,从性格方面来分析,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学生的性情会比较开朗、乐观,自信心强,歌唱心理相对比较稳定。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同外界接触中,会比较紧张缺乏自信心,容易害羞。大多数内向性格的人在演唱时会出现消极的歌唱心理,就是“怯场”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教师就要采用多鼓励、多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歌唱充满自信,多给学生表演锻炼的机会。平时要多培养歌唱的情绪,保持饱满、乐观的精神状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会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歌唱状态。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加强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歌唱能力,自信心才会逐渐增强。

二、培养歌唱实践的能力

歌唱艺术是舞台艺术,是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学生在课下应多参加舞台实践活动,积累舞台演唱的经验与自我驾驭的能力,在反复的舞台实践中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从而在演唱中能够更加充满信心;在上台前,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歌唱状态,培养歌唱的欲望,稳定心态;在演唱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能被外界干扰,音乐一起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情境中。有这样一句话:“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这样演唱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另外,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有较长过门间隙时,台上的表情感觉都要与乐曲表现的内容相吻合。作为演唱者,其歌唱的目的就是要使观众融入到你所演唱的歌曲情感中,只有声音与表演协调一致,才会把观众带入到美的感受中。

总之,我们在演唱和声乐教学中对歌唱心理的训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把精湛的歌唱技巧与良好的歌唱心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的完美境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