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能媒体时代十篇智能媒体时代十篇

智能媒体时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5:15

智能媒体时代篇1

关键词:大数据;人工智能;媒体行业;应用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1-031-03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1.005

本文著錄格式:任鼎.大数据时代新闻媒体的智能发展之路[J].中国传媒科技,2020,01(01):31-33.

导语

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传播形态经历深刻变革,媒体行业正处于融合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在此大环境下,探索媒体产业升级的新方向,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媒体行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随着云计算(计算能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日渐成熟,人工智能进入新的爆发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的实际应用成果使媒体工作者逐渐意识到数据是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基石,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媒体进一步融合发展和体现媒体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可以预见的是,媒体行业必将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实现革命性突破,开辟崭新的数据驱动业务的智能媒体时代,引领媒体融合的未来。

1.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在媒体行业应用

人工智能是一个融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脑神经学和社会科学的前沿综合学科,可以使计算机在某方面代替人类实现识别、认知,分析和决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是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涵盖了数据采集、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处理、语音处理、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一系列的相关技术与理论,并具备对海量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处理、存储、检索以及深度智能挖掘分析的能力。

人工智能落地应用需要满足极大的条件,比如充足的数据、一定的规律及确定性。因此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处理、智能语音处理、知识图谱等方面,通过与内容生产(语音识别、智能翻译、ai自动写稿、ai视频自动生成、ai虚拟主持人等)、内容审核(内容风险智能识别、视频多模态标签识别)、内容分发(内容标签、用户画像、智能推荐、智能问答、智能检索、广告智能分发)等实际业务生产环节深度融合,推动媒体运作流程中每个环节的变革,为媒体向智能化发展赋能。

1.1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自然语言处理的内容包括:关键词提取、摘要生成、分词、实体识别、主题分类、情感分析、议题提取、事件提取、言论观点提取、关系抽取等,并且整体的实现方法从词典规则匹配、统计学概率计算的方法,转变为当前主流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智能分析算法。

在新闻稿件入库存储过程中,结合新闻要素和特性构建知识标签体系,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计算机视觉处理技术对图文音视频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实现新闻自动分类和自动打印,深度挖掘数据加工价值,并通过智能检索功能帮助用户快速定位想要的新闻内容,以提高数据存储和检索的高效性与准确性。

1.2计算机视觉处理

传统报业以图文稿件为主,随着移动互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长视频、短视频、直播、aR等特色产品成为融媒报道新手段,媒体呈现出资讯视频化、直播常态化的特点,图片、音视频数据越来越成为媒体单位重点需要挖掘分析的对象,因此计算机视觉处理成为目前行业内重点突破的方向。

计算机视觉处理涵盖实现人脸识别、物体识别、场景识别和动作识别等图片内容分析的能力,基于深度学习进行大规模的数据训练,对图片、视频进行文字、人脸、物体、场景等多维度分析,自动分类并智能识别相关内容,输出结构化的标签体系,同时可自动截取关键帧及精彩片段。

计算机视觉处理在媒体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熟,包括内容智能标签体系、内容智能审核等。以媒体内容监测为例,人工智能使得非结构化媒体数据特别是图片、音视频数据采用机器审核成为可能,通过数据集的训练建立智能审核模型,针对敏感元素进行追踪,精准高效识别文字、图像及视频中涉政、色情、辱骂、违禁、垃圾广告等违规内容,并进行标注和报警,便于后续过滤和处理,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减少了人力投入,防御了内容风险。

1.3语音处理

语音处理主要包括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是通过大规模的训练,将音频信息转化为机器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文本信息,语音合成通过大规模的数据训练使机器能够仿真发声。

语音处理可以运用于素材采集环节和采编环节,基于语音转写技术,快速实现音视频转化成文稿进行二次编辑,提高编辑人员原本整理语音稿件的工作效率。

1.4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的基础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知识深度推理技术,本质是结构化的语义知识库,是一种由节点和边组成的图数据结。不同实体通过关系相互联结,构建关联关系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其基本组成单位是“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以及实体及其相关“属性—值”。构建知识图谱的目的是获取大量有关联的、计算机可以理解的知识结构,并使计算机具备了从“关系”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其典型应用便是智能搜索引擎、智能问答等。

2.人工智能推动媒体智能化发展

在数据驱动业务的智能媒体时代,面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形势,媒体单位在智能化建设方面需要构建自身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生态体系,基于媒体的数据打造具有针对性的人工智能系统,提升媒体业务应用与人工智能融合度,并打造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建设模式。

同时媒体单位更要意识到人工智能距离接近人类学习、思考还有很遥远的距离,因此人工智能目前最好的应用方向是以媒体生产环境作为突破口,帮助媒体实现内容升级和用户体验升级。

2.1人工智能推动生产方式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机器自动生产新闻,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采取人机合作的方式实现了新闻瞬时反应、快速生成,解放新闻工作者。这种编辑方式相较于人工写稿具有高时效性和真实客观性的优势,大大降低了部分新闻领域的人力投入,并将解放的人力投入优质原创内容创作中,实现整体创作氛围的良性循环。机器人写稿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大数据采集的新闻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并把加工好的媒资数据和各类内容模板组件,自动灌入智能生产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生产内容,实现新闻的快速编辑生产,这个生产过程尽量减少人的干预。

2.2人工智能重塑新闻生产智能化流程

人工智能以技术力量驱动生产业务变革,为选题策划、素材采集、内容编辑、审核、绩效考核和运营管理等环节提供智能化服务。优化存储、简化编辑、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在前期的选题策划中,大数据技术可以从海量内容中筛选出大众关注的热点和线索,并快速精准地确定选题。

在内容生产环节中,基于语音转写技术,快速实现音视频转化成文稿进行二次编辑。在图文稿件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可根据新闻产品的主题要求,自动适配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形成相应的图文专题库,辅助新闻生产,并可根据编写的稿件内容自动推荐库中相关度最高的新闻素材供采编人员浏览,帮助编辑人员快速定位到有价值的信息。在视频稿件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数据算法快速智能化剪辑并生成智能字幕,再经过专业人士的加工和完善形成完整的成品,也可基于文字稿件和采集的多媒体素材,经过视频编辑、语音合成、数据可视化等一系列过程,最终生成一条富媒体新闻,辅助新闻生产。

在新闻的内容审核环节,可以对文字、图片、音视频进行基于人工智能的内容审核,精准识别涉政、涉黄、涉暴、涉恐和敏感人物等信息,有效管控业务违规风险。

在新闻的分发环节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精准掌握用户的浏览习惯和偏好,进行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实现千人千面。在新闻的传播环节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对信息真实性进行核查,有效防范可控制假新闻的传播。

2.3構建人工智能中台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媒体行业20年,长期服务于中央、区域、行业媒体及大型政企单位,作为我国媒体融合进程的有力推动者,见证并参与了媒体行业的技术发展及产业转型,我们深刻地理解技术给媒体带来的巨大影响。媒体单位只有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赋能媒体应用,创新新闻创作、形式,方能引领媒体融合的未来。

媒体单位以底层大数据平台和智能服务的基础设施平台为支撑打造人工智能中台,将业务应用所需的底层算法模型下沉至中台,以达到复用、组合创新、规模化构建智能服务的目的。同时发挥媒体的优势联合行业内顶尖的技术公司打造智能生态体系,在为上层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的前提下打造前瞻性的创新应用,赋能媒体产业升级,打造智慧媒体。

结语

本文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方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深入新闻媒体内容制作传播的整个流程,从新闻选题、内容采集、新闻生产及分发,每个环节都有人工智能的助力,极大提升了编辑工作效率,解放了编辑劳动力,帮助创意新闻的生产。

智能媒体时代篇2

互联网新媒体给媒介生态和舆论格局带来的深度调整,既为执政当局了解社情民意开辟出可靠空间,也为社会公众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便捷渠道。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智库已成为决定国家力量、影响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媒体融合发展方兴未艾,新型智库建设也被提上日程,两者已然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我们认为,传统的媒体机构正处在向媒体型智库转型的关键机遇期。在此情境下,衍生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承担信息、舆论引导的媒体,应如何与作为“顶层设计者”的智库进行融合发展,进而既能让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又能迸发出活力并形成合力,在政策引领中增强解释力与话语权。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与媒体

在西方,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被看作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之外的“第四权力”,而智库则是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和坚定追求,却同时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思想工厂”。通过各国的实践可以看到,媒体和智库都与政府部门有着密切联系,媒体具有社会性,智库则具有思想性,对二者如何融合发展进行探讨,将有利于发挥两者在舆情研判、咨政建言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一)继承创新: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

智库也称思想库、智囊团,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智库的概念兴起于西方,在西方的社会情境中,智库是一种独立的、不以利益为取向的组织,通过生产专业知识和思想观点来获取社会支持,以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智库一般可以分为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民间智库以及国际智库。智库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在现代社会中,决策问题日益复杂,决策难度不断增大,决策的影响难以清楚界定,对公共政策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科学决策离不开政策咨询,政策研究机构的崛起,代表了未来决策的发展趋势。当前全球智库数量庞大,《全球智库报告2014》指出,目前全球共有6681家智库,如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英国的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日本的野村综合研究所等都是全球知名智库,它们不仅对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影响力。

中西方具有差异性的政治土壤培育了不同的智库发展模式与特点,发源于西方的“智库”概念在中国社会情境下也有了特色化的发展。在中国,智库分为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明确了智库发展要以“中国特色”为核心,立足国情,牢固把握政治方向;“新型”则是要在吸取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离不开与媒体的互动。智库和媒体都是政治沟通的主体,对政治沟通议程具有重要意义,亦有助于促进政治决策的开放性。智库与媒体的融合之路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环境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即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全面到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科学技术正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得媒体环境面临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无边界”、传播迅速等特征,随着它们的迅速发展壮大,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严重冲击,媒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此基础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适应新的媒体环境的必然要求。

与此同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形态,对数据的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对应,公众对媒体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信息获取方面,而是对信息的深层意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媒体必须增强自身的智慧创造能力,对自身进行重构。

(三)融合发展:智库与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媒体与智库都是重要的沟通中介,一定程度上是政策源头,二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在美国,决策的先后过程可以体现媒体与智库在决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智库―媒体―国会(形成当局)―政策出台。具体来看,智库以影响决策为主旨,通过公开的方式向决策者和公众传递思想策略,媒体则以智库的研究成果为重要的新闻资源,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实现观点和策略的“二次传播”。媒体与智库均扮演着决策源头和沟通中介角色的同时,也各有区别:智库以团体决策为主要方式,反映精英声音;而媒体的观点则反映普通民众的偏好,体现平民化特点。

智库的媒体化发展是智库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智库的存在目的是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因此其智慧成果的转化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政府决策,传播功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可见,智库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体功能,传播也是智库的核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部分。正因如此,现在的智库大都有自己的报刊、网站,近年来许多智库及其学者还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对自己的智慧产品进行传播。可以说,智库其实已经成为一种“亚媒体”。

媒体的智库化建设是新时期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媒体的使命在于向大众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与资讯。媒体传播的内容不仅包括新闻事件,而且包括先进的思想理念、深刻的观点评论、最新的科学技术等,这就需要媒体本身也进行智慧的生产。可见媒体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智库功能,智慧创造能力也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事实上,媒体的评论、社论、编辑部文章,以及调研、课题、理论文章,等等,都是智慧产品生产。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还有自己的内参。尤其是当前媒体发展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体发展思路已经不能符合新时代人们对于媒体的需求,媒体自身必须进行智库化建设才能在新的发展环境下赢得主动权。

智库与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在现阶段的媒体与智库合作中,智库在传播方式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媒体功能,而媒体,尤其是主流权威媒体,在传播影响力上发挥着智库功能。同时,媒体与智库也存在各自的长短处。智库的传播能力、传播功能与媒体相比较弱;媒体的研究能力、智库功能亦不够强大。做好媒体与智库的融合发展,是转型期媒体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四)他山之石:媒体与智库的融合发展个案

媒体与智库的融合发展,国内外已有不少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以美国为代表的相关研究具有典型性。从智库的媒体化建设方面来看,以布鲁金斯学会(theBrookingsinstitution)为例,该学会从组织机构、媒体公关策略以及媒体沟通的硬件配套等方面都具有一套完备的系统,十分注重与媒体的沟通,有300余名知名专家在各种媒体渠道思想观点,甚至还配备了供专家直播和录制视频的新闻机构。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foranewamericanSecurity)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圆桌会议、座谈会和会等媒体策略,定期与媒体沟通,维持媒体与政府的长期合作关系。从媒体对智库的报道看,美国媒体对智库的报道十分丰富,诸如《纽约时报》、《共和报》、美联社等媒体都有大量对不同智库专家的采访。

在国内,媒体与智库的融合发展问题逐渐得到重视。与美国智库发展不同的是,中国的智库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绝大部分智库设立在政府机关或权威媒体内部,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机构。从目前的实践成果来看,以新华社为例,其建立了以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研究为重点、以实证和比较研究为主要研究视角、以服务中央决策为目的的“中国智库”,同时也出版供中央有关部门决策层研究人员参阅的系列刊物,发挥着“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综观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媒体与智库进行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二者相结合将在政策舆情研判、咨政建言、议程设置、回应关切等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媒体与智库之间沟通机制的建立十分必要。从媒体与智库的融合实践来看,目前的融合方式可归纳为:智库为主体,与媒体建立长期良性沟通;媒体为主体,一方面努力打造“智库型媒体”,另一方面建立与重要智库的合作机制。

媒体与智库的融合发展之路

媒体的“长处”在于渠道优势与传播优势,但其往往缺乏对重要政策的深度解读能力,而这则是智库的“长板”之所在。取媒体渠道优势与传播优势之“长”,补智库理论产品渠道之“短”;取智库深度剖析与科学建言能力之“长”,补媒体研究能力缺乏之“短”,这是融合发展、建设媒体型智库的题中之义。媒体与智库应走出一条怎样的融合发展之路?笔者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客观要求,从媒体和智库各自的“长处”与“短板”入手,针对媒体与智库的融合发展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建设媒体型智库机构

建设媒体型智库机构是加强媒体和智库融合发展的“首善之地”,发挥媒体的舆情研判、决策参考功能,建立利益相关方直接沟通表达渠道,扮演好媒体型智库机构的特殊角色。

首先,发挥媒体的行业优势,洞悉社会发展新现象新问题。通过不断反映真实的舆情民意及其走向,为党政机关提供真实的社会调研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同时,媒体需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决策部门推送舆论引导领域的实施策略,包括运用新媒体获得智慧支持、利用“内参”等形式建言献策等,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除此之外,媒体还应利用自身舆情研判优势,做好民间智慧的汇集工作,窥见社会现象和言论背后的潜流,发挥舆情预警功能。

其次,运用媒体的传播技巧,进行智慧产品的二次加工。在媒体传播智库内容的过程中,无论是直接采访智库的专家学者,还是直接使用智库的研究报告,都不可避免地遇到晦涩难懂的内容。如何把这些智慧产品转化为易被理解接受、便于政策参考的智库产品,则需要媒体运用传播技巧,对智库观点进行通俗解读,使其成为可以“广而告之”的思想产品,比如增加图解新闻、漫画新闻、短片新闻等形式,适度减少全文转载或文字量加大的消息比例等。

(二)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媒体与智库的合作有着巨大的潜力。建立一种常态化合作机制,不仅有利于媒体在舆论引导、议程设置方面获得长期稳定的智力支持,而且对政策后的舆情也会把握得更加及时准确。对于智库建设而言,亦可打破单一化的成果途径,找到权威、有效的平台,提升其对公共政策及社会发展的解读力与话语权。以国资委新闻中心(简称“新闻中心”)和国资委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为例,可尝试建立如下合作机制:

首先,新闻中心发挥渠道优势与传播优势,为研究中心提供全媒体平台,定期研究成果,并主动设置议程,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性。一方面,新闻中心不仅仅是研究中心的研究产品平台,而且应主动结合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为研究中心提供有价值的研讨议题;另一方面,新闻中心应发挥其作为“媒体”的属性,增加议题的即时性和社会性,以弥补研究成果过度理论化、缺乏时效性等不足,实现研究议题对目标受众的精准投放。

其次,承担“智库”功能的研究中心为新闻中心提供智力支持,尤其在议程设置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为新闻中心提供专家资源。新闻中心需要借助智库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舆论引导,可以研究中心的智库资源为导向进行宣传材料的选择,发挥时效性争取“首发效应”,加强舆论引导。值得一提的是,新闻中心为研究中心提供研究议题的同时,研究中心也可通过建构议题圈,使不同领域的决策人士为某一政策议题展开讨论,促进舆论聚焦,为新闻中心提供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议题,也有助于放大话语权,影响决策层采纳信息点。最后,在两个部门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人对接机制,通过专人负责日常沟通的方式,保持常态化合作机制的活力。

(三)加强智库型人才储备

《财经国家周刊》常务副总编吴亮谈到,在推进媒体与智库融合的过程中,人才资源的匮乏是融合瓶颈:“有些记者去写研究报告,很适应。(媒体与智库的融合发展)是一个人员淘汰和更新的过程。”可见,在媒体与智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智库型专业人才的储备是关键因素。

首先,就媒体内部而言,加强新闻中心和研究中心的人才流动,有助于挖掘和培养智库型研究人才。通过在两部门之间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培养研究型的编辑记者。在“课题研究制度”下,通过承接部委研究课题来获取核心的政策资源,从而建立一个“国家部委+研究中心+新闻中心”的课题研究平台,并组织新闻中心有研究能力的编辑记者进行长期调研,提升人员的专业研究能力。同时,积极调动新闻中心采编人员的调研优势和新闻敏感,使智库的研究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提升媒体人员的智库思维。当前媒体机构生产的调研产品尚停留在新闻事实的组织和评论上,缺乏深度加工,比较缺乏时效性和权威性。提升媒体的智库功能,需要加强媒体人员的智库分析思维和舆情研判能力,强化智慧产品的质量和深度。鼓励媒体人员深入基层,获取一手材料并加以深度分析研究,为决策部门提供操作性强和应用性高的智力支持。

就媒体外部而言,则需建立专家人才库。公共政策问题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仅靠单一领域的专家资源远远不够。因此,建立一个囊括多种行业的专家研究队伍十分必要。这有助于汇集智力的优势,更好地提供智力支持。比如新华社的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积累了大量的国际问题方面的研究专家,他们对国家形势的判断和分析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参考性,一直被决策层高度重视。

(四)利用互联网加强融合

近些年,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平台的多种新媒体形式的蓬勃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为媒体与智库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智库应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扩大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这里不妨借鉴美国智库的发展经验。美国的智库善于通过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在内的多种渠道与政府进行互动。在新媒体使用上,智库在政策制定前后都会充分与媒体沟通,给予旗下的专家在媒体和智库网站表达思想观点的机会。同时,这些智库的新媒体平台更新及时、内容丰富并且利用“大数据”思维,与用户形成了良性互动。

“在传统时代,媒体人角色是信息采集者,主要工作内容是报道事实。在融合媒体时代,媒体人角色是平台搭建者,主要工作内容是聚合社会化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媒体人角色是意义生成者,主要工作内容是阐释事件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形态,对数据的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人需要提升数据分析整合能力,在大数据技术上分析复杂形势中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扮演好“解释者”的角色。

智能媒体时代篇3

关键词传统媒体;移动终端;应用程序

如今这个年代,好像什么都要分出个新和旧来,对于媒体来说也是如此。随着互联网媒体的迅猛崛起,以门户网站为首的互联网媒体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代表,而其他的所有媒体,不管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别的什么,好像都已经被称为昨日黄花的“旧媒体”了。传统媒体有声音、图像还包括电视、广播等,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局限性,而新媒体则集声、图、动画等于一体,最主要的是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但是新媒体在目前的情况下来说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

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成为又一重要的传媒形态,也就是目前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形式。面临巨大冲击之时,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报刊,广播,都已经认识到充分发挥网络交互、走整合与互动之路将是新老媒体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传统媒体面对着新媒体的严峻冲击,纷纷采取各种方式进入新媒体,但是成效很小,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还在用传统媒体的行事方式来操办新媒体业务,关键在于对新媒体的认识不清晰、不到位所致。本文抛砖引玉,通过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利用移动转动应用的发展研究,更清晰认识传统媒体如何利用智能终端使自己更好的发展。

现代的移动终端已经拥有极为强大的处理能力(CpU主频已经超过1G,由单核心向多核心发展)、内存、固态存储介质以及像电脑一样的操作系统像苹果公司的ioS,谷歌公司的andriod,微软公司的windowsphone,这样就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超小型计算机系统。可以完成复杂的处理任务。移动终端拥有更为丰富的通信方式,即可以通过GSm,CDma,eDGe,wCDma,CDma2000以及tD-SCDma还有未来将要出现的4G(Lte)网络等无线运营网通讯,也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蓝牙进行通信。最重要的是现在移动终端都拥有智能的操作系统,例如,苹果公司的ioS,谷歌公司的andriod,微软公司的windowsphone,搭载这些操作系统的手机以及平板电脑都可以像电脑一样安装各种各样应用程序,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1]。

1传统媒体该开发怎样的应用

随着新的传播技术和媒介的出现,普通的大众读者在阅读习惯和趋势上发生了质变,可以简单归纳为: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人习惯看晚报、60年代生人习惯看电视新闻、70年代生人习惯上门户网站、而“80后”和“90后”更习惯上人人网和新浪微博等SnS社交网站。但是毫无疑问的是,“80后”、“90后”这群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新一代人的阅读习惯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目前,随着互联网成长的新一代人数已经形成巨大的规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3.84亿人,其中,12岁~19岁网民占比为31.8%。如果再加上12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截止到去年年底,中国未成年网民已超过1.26亿人。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在中国的发展也是非常的迅速,Google中国日前首次了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使用习惯调查,中国大陆的城市地区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进入全球前五名,拥有智能手机一年以上的人数比例则是亚太地区最高的。

Google与益普索合作进行了相关调研。来自30个国家的三万名受访者回答了完全相同的问题。在中国七个城市中随机选取了1000名用户进行覆盖率调查,并随机选取了1000名智能手机用户进行使用习惯调查,得出中国城市地区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习惯结果。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地区是全球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达35%;受访者中,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至少一部的智能手机,这个比例在也是在亚太地区最高的。

因此传统媒体将传统平台上的内容迁移到数字和移动平台开发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可以更好的让自身发展,获得更多的宣传效果以及体现后期的商业价值。

而传统媒体的移动应用不能简单的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直接迁移到移动终端,应该是以符合每个人的个性化体验为主,这样就可以让用户更为自主的了解新闻及各类时事,个性化才是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个新方向[2]。

2新旧媒体现状对比:传统媒体艰难转型求生

当前,传统媒体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采取了电子版等诸多方式探索转型。但是由于方式不对,效果多不明显. 比如说电子版方式。电子版是传统媒体最早的触网方式,主要做法是把报纸内容以pDF或者tXt等形式来呈现。传统媒体采取电子版的方式把以前的报纸和内容等历史资料搬上网,无疑是很好的尝试。但是电子版本身并不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用户体验差。例如,读者必须要把电子版从前到后一条条看下来,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内容。

另外,原创的、优质的内容是传统媒体一直奉之为圭臬的竞争利器,这种理念在信息匮乏、传统媒体控制传播渠道和话语权的旧传播时代很是有用。但是在信息过度充裕、人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成为自媒体的新传播时代,“内容为王”的理念不仅片面而且已经远远滞后于时代了。在新传播时代,媒体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是平台级的竞争,是全产业链的竞争;而内容只是传媒业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更谈不上成为一个平台。如果传统媒体继续过度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坚持“内容为王”理念,其必将从旧传播时代的主角沦落为新传播时代的配角。要想继续成为主角,必须变“内容为王”理念为“信息服务为王”理念,打造智能信息服务平台,参与全产业链的竞争。

3从标准化信息到个性化和定制化信息

智能媒体时代篇4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信息的获取渠道逐渐扩大,接受信息传播的速度也逐渐迅猛加速,从交换信息的层面考虑,谁先获得最新信息,谁就能掌握更多的时代话语权。新媒体作为当代的时代宠儿,其应如何与传统媒体之间扬长避短,两者应如何互补优势,都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新媒体

1.1认识新媒体

新媒体又被称为网络媒体或数字媒体,它建立在互联网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可以发挥媒体传播功能的媒介综合。

新媒体主要以互动性为基本特征,其目前主要包括智能手机媒体、网络媒体、智能电视等媒体形态。

1.2新媒体的发展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也跟随着普及壮大,进而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生活、生产的便利性,新媒体的应用也从开始的高端向普通受众扩大,如互联网、电子书刊等逐渐出现在普通人生活中。在3G技术出现之后,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型业务已成为了新媒体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

1、以网络媒体为例,在近些年来,互联网早已遍布全球,其信息量传播速度让所有用户感到震撼。

来自一家互联网流量检测机构在2014年公布的,关于全球互联网产业数据显示:在2014年全球网民超过30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6%,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网民的数量依旧在迅速增长,其单位动则亿万计算,互联网带给人们的经济价值和生活便利程度不可估量。

2、以手机媒体为例,无论旧式还是新型智能手机都在转变人们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智能手机视线天涯咫尺的完美交流,不仅能获取国内外的最新信息,而且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软件,支付跟自身有关的服务和货物费用。

根据一家国家电信联盟巨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014年全球手机用户突破50亿,几乎超过了全球人口的八成以上,手机现今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新型智能手机在手机用户中的普及率已经超过80%,各种宽带手机用户和手机宽带应用都以几何级倍数增长着。

1.3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

要把握媒介决不能将某一种媒介单独看待,而应以动态眼光分析。

从不同媒体组成的媒体综合中将新旧媒体提取出来,探究其自身相对其他媒体的特点。变化中发展,比较中产生是媒介传播工具的主要特性。将以网络和手机为标志的新媒体与以电视报纸为标志的传统媒体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分别提取出双方独特优势。

1.3.1权威性上存在差异

媒介权威性是该媒介要实现媒介可信度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媒介传播的载体不同,受到其在受众、传播内容等影响导致结果不同,也随之具备了不同权威性;从信息传播媒介本身分析,时间、空间不同也会导致不同媒体的权威性存在差异。

传统媒体发展多年,其信息来源渠道和把关验收的人员素质都较正规完善,因此具备了较高权威性。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等新媒体因其具备独特互动性,在当今各种媒体媒介中脱颖而出,但也正因为这个特性让其权威性难以提升。网络和手机上的信息可能于任何地点和任何人物,其来源性错综复杂,其可信度也自然因为信息者素质的不均匀而难以保障。

1.3.2在覆盖域上存在差异

媒体覆盖域是指其特定的传播范围和对象。报纸的覆盖域因受到传递时间、发行区域、信息时限等因素影响覆盖率相比较其他媒体表现较差。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以电视媒体为例,在卫星直播电视节目产生之后,在我国目前的电视人口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8%。网络媒体借助现有通信设施在极短时间内覆盖域已经达到接进电视覆盖率的水平。

电视、互联网均覆盖域均达到很高的水平,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型媒体传输网络规模效应也开始产生,在通信研发技术不断更新的大背景下,其覆盖域也得到质的提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媒介的传播网络和传播介质对其覆盖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1.3.3在即时性方面存在差异

即时性是信息进行速度衡量的重要指标,期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即时性相对较差,往往先经过大量的采编、校对和印刷、等过程。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相比即时性也较一般,这是因为在信息播出时往往要先进行信息编排。不过近年来由于通信技术先进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媒体的即时性也得以提升。

智能手机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新闻获取权限上存在缺失,再加上其来源也一般为网络或传统媒体,所以其信息的即时性也较为滞后。而网络媒体由于天然的覆盖性和适应性,每个人都能选择是否将信息即时上传,通过网路手段信息的和传递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即时性也成为网络媒体的显著特征。

1.3.4在信息容量上存在差异

传统媒体中报纸媒体的信息容量很容易受到版面限制,而电视媒体的信息容量则容易受时间限制,所以传统媒体的信息容量非常有限。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起初的信息容量也相对有限,但随着3G、4G等新型技术的不断研发,智能手机媒体信息海量存储时代已经出现。

智能媒体时代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人工智能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210-02

多媒体教室人工智能化设计即在软件方面利用智能算法对CCS进行优化,在硬件方面挖掘和应用功能更加强大的硬件,使多媒体教室能够灵活的应对教学应用中出现的各类情况,使教学效果和管理水平都得到提升的途径,可见对多媒体教室人工智能化设计展开研究,对现代教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

1多媒体教室的人工智能化设计的背景分析

首先,多媒体教室与普通教室的主要区别是应用计算机、CCS等信息设备,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但由于多媒体教室所应用的设备购买价格较高、后期维护的专业性要求较强且由于多媒体教室功能的实现建立在所有设备都与CCS建立关系的基础上,任何设备的故障都可能导致CCS受损,所以多媒体教室设备维护既非常重要又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多媒体教室由于数量有限,所以其通常以流动制的形式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多媒体教室的人员管理难度,既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又会为多媒体教室的安全隐患提供空间[1]。再次,由于多媒体教室室内设备较多,功能的实现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使多媒体教室面临着网络和设备所带来的安全隐患,而传统多媒体教室在设备维修、人员管理、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设计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对其进行完善。我国人工智能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已经具备设计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的能力,所以进行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设计,提升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性能具有可行性。

2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设计分析

人机工程学是人工智能化设计的主要依据,由于人机工程学强调以机械的实际用户为核心,所以在多媒体教室人工智能化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应用主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现阶段多媒体教室的应用主体主要为学生、教师和维修人员,其中前者为多媒体教室的主要应用对象,而后两者为多媒体教室的直接操作主体,应用多媒体教室的方式决定,学生和教师更希望多媒体教室的操作界面简单、美观、人性化、可操作性强,而维修人员希望多媒体教室的运行状态能够在界面上得到直接的体现,甚至多媒体教室能够检测自身的潜在故障,针对故障进行修复、报警或允许故障存在于一定范围内[2]。另外教学时间的有限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复杂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教师管理的难点,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如果能够智能的调节室内环境中可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可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提升教学效果。通过针对教师、学生和维修人员对多媒体教室人工智能化设计的需求分析,可以确定人工智能化设计要针对传感网络和数据库两方面进行。

3智能化传感网络设计

笔者设计的多媒体教室智能化传感网络建立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基础上,由大量无线收发模块和传感器构成的传感器节点是wSn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无线通信将节点与CCS相连,形成wSn的整体,可见传感器节点具体的安装位置并不受限,现阶段传感器种类多样,将不同的传感器应用于wSn中,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安装光强传感器,多媒体教室的CCS可结合传感器上传数据智能判断向窗帘发送拉下或拉开命令;安装二氧化碳传感器,CCS可结合上传数据智能判断是否开启排气扇;安装温湿度传感器,CCS可结合上传数据智能判断是否开启空调或喷雾器;安装声音传感器,CCS可结合收取的信息智能控制多媒体教室室内的设备等[3]。通过上述举例可以发现,智能化传感网络设计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感器节点设计的多样化和难易程度,通过智能化传感网络设计既可以使有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如阳光、灯光、空气质量等在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中得到自动调节,这有利于教师专心于教学,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舒适度,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又可以有效的检测多媒体教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多媒体教室安装烟雾传感器的情况下,当其检测到要发生火灾时,信息传递至CCS,其可以智能开启报警装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减安全隐患的影响范围,具体传感器的种类、数量、安装位置设计需要结合多媒体教室的实际情况确定[4]。智能化传感网络的设计不仅使多媒体教室室内环境、设备实现智能化的控制,而且能够实现设备故障的智能化诊断和修复,这一方面要利用传感器向CCS传输相应的数据,一方面需要CCS完成数据库内的检索和判断,所以对数据库进行人工智能设计也是多媒体智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5]。

4人工智能化数据库设计

为弥补传统多媒体教室在人员管理方面的缺陷,在设计人工智能化数据库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将数据库内的教学资源全部粘贴条形码;其次,利用阅读器将所有的条形码扫描到数据库中,以此实现多媒体室内资源的全部登记,学生在想应用多媒体教室内部资源的情况下通过检索数据库即可对多媒体教室相应的资源使用情况准确掌握;再次,学院向学生发放特质能够反映学生身份的身份卡;最后在学生要进行多媒体教室相关资源的任何操作时,都需要扫描其身份卡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学生的座位安排等智能制订方案,并形成多媒体教室的实际使用情况记录,由此实现对人员的记录,在此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向用户开放的Ui的友好性,以此保证智能化数据库功能全面实现[6]。在应用智能数据库提升多媒体教室人员管理水平的同时需要注意,数据库的网络安全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的应用性和人员管理的水平,所以笔者在设计智能化数据库的过程中将甲骨文公司设计研发的oracle数据库应用其中,并针对多媒体教师专项ai算法设置访问权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上了数据库的安全性,使损坏多媒体教室是内设备的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使数据库对多媒体教室较大的人员流动的适应性增强,多媒体教室使用性能得到明显的提升[7]。除针对人员管理外,智能化数据库的设计还能够提升设备维修的效率,例如多媒体教室的设备维修人员将多媒体教室内所有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以及故障的表现,应对措施等信息传输至智能化数据库,当多媒体教室内设备的运行出现异常,并由传感器感知后,会自动将异常的信息传输至CCS,并由其智能的确定应对措施。

由于教师和学生作为多媒体教室的主要使用群体,其要求多媒体教室操作界面具有人性化设计、且操作的可行性简单,所以针对智能化数据库的设计除注重以上四个环节外,还要对界面的布置、颜色等进行调整,使其尽可能满足人工智能化多媒体教室使用人员的要求。

5多媒体教室的人工智能化设计优缺点分析

5.1优点分析

笔者所设计的智能化传感网络以wSn为基础,其既价格相对较低,而且线路设计相对简单,通过对具有网络化和一体化性能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改进即可以实现,而且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相对较灵活,对多媒体教室的规模、构造等也没有较强的依赖,所以将笔者所提出的人工智能化设计推广应用的可能性较大;另外,通过上述人工智能规划设计可以发现,其既能够弥补传统多媒体教室在管理、维修、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的缺陷,而且提升了管理水平,使多媒体教室更加满足教师、学生和维修人员的需求。

5.2不足分析

笔者所设计的智能化传感网络要求新装一定数量的传感器,而传感器虽然对安装位置的要求较低,但其对安装技术和维修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其安装和维修需要聘用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成本,特别是具有较多多媒体教室的院校,利用此设计方法的可操作性较低;另外,笔者所设计的人工智能数据库虽然为多媒体人员管理提供了便利,方便了多媒体资源的查询和应用,但智能化数据库软件的调试和容错是保证其有效运行的重要途径,但调试和容错的操作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教学成本,而多媒体教室人员上的流动也会加大软件的修护难度。

6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多媒体教室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人们在享受其在教学中提供的便利的同时认识到其在管理、维修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所以尝试将人工智能与多媒体教室相结合,对其性能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此推动现代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镇江,杨厚群.浅谈现代多媒体教室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1):2634-2636.

[2]宋炜光.多媒体教室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J].韶关学院学报,2014(08):20-24.

[3]石世美.高校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4]叶新东.未来课堂环境下的可视化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5]张斌.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型多媒体教室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智能媒体时代篇6

这个定义是一个非常好的哲学释义,也是从社会传播学角度对新媒体的解释。技术工程师们深刻地理解了这个理念,提出了“5a”的技术理念――“anyone,anytime,anyplace,anyway,anything”,这个技术理念给信息技术工程师指出了五个方向,技术工程师们开发了适应各种人群的技术,开发了各种随时随地的技术,开发了适应各种各样信息的技术。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接近所有的人,被智能化信息技术武装起来,每个人都成了“信息人”,能收能发,形成了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

谁建起了新媒体

我们曾经为一些城市做过新媒体产业规划,为了在规划中框架出新媒体到底包含什么,我们采用了归类的方法,将比较合适的新媒体业务分在一起,大致勾勒出了新媒体的结构。新媒体产业主要构成,可以简单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智能终端产业;第二部分,通信网络产业;第三部分,数字内容产业。这三部分相互关联,相互推动,构成了新媒体产业的基本框架。

新媒体的终端

智能终端产业是新媒体的基础,智能终端规模巨大,按照中国相关部门的统计,中国手机用户超过了8亿,电视机的全国保有量5亿台,个人电脑的全国保有量为4.5亿台。这样规模的智能终端,提升了每一个人的信息化水平,保证了整体社会的信息化能力,让几乎所有人都拥有了“新媒体能力”。

智能终端主要包括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这些智能终端都起源于计算机技术。让我们分成三部分来看一下不同的智能终端。

30年前,我们接触到的智能终端,第一个就是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大家都比较熟悉,台式计算机、工作站、笔记本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持式计算机等,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对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成为新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个人电脑时代,产业界有一个巨大的组合,叫做wintel组合,这代表着两个计算机公司巨头,一个是英特尔,一个是微软,这两家公司成为个人计算机的代表性公司。

第二个智能终端是近几年兴起的智能手机,2007年苹果公司了第一代iphone,2008年7月11日,苹果公司推出iphone3G。自此,智能手机开启了新的时代,iphone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智能手机基本上可以理解成手机的计算机化,是一个能够通讯的计算机。除了计算机技术以外,智能手机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很多人会奇怪,智能手机是如何实现自动转屏等各种功能的呢?其实,这都是传感器的功劳。比如智能手机可以实现自动旋转屏幕,这就要依靠加速传感器也就是重力感应器了。加速度传感器能够测量加速度,可以监测手机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能够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来实现自动旋转屏幕。智能手机一般都有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智能手机根据操作系统分成了两大派别,一个是苹果公司的系统,ioS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原名为iphoneoS,是苹果公司占领移动互联网的利器。另外一个是Google公司的系统,叫android。android一词的本义指“机器人”,这是Google公司的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也是Google基于Linux平台开源手机操作系统名称。

第三个终端就是我们现在还在研发的智能电视。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电视机“pC化”之后会带来什么,我们现在能知道的是我们已经在开发具有主芯片、操作系统、各种输入接口设备,各种输出能力、具备网络连接功能的智能电视,我们已经看到智能电视机的操作系统的争夺。我们也许会看到“家庭互联网”的一场浪潮。

让新媒体动起来

智能终端的革命,为每一个“信息人”带来了“贴身信息工具”,但是将每个终端连接在一起,则是推动了所有“信息人”与“信息人”的连接,这种连接彻底带来了信息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连接就是网络,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

网络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形态的网络在中国一直分属于两个系统,一个是电信网络,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一个是广播电视网络,包括地面微波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卫星网络。在过去20年,这些网络都在进行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的改造。

一个最为让我们关注的新媒体网络,就是无线网络。无线网络有着多种的发展业态,一个叫蓝牙技术,是无线个域网技术,大约能够覆盖10米的范围,这个技术在我们手机、电脑,乃至汽车上都装备了。另外一个有名的技术叫wiFi网络,wiFi网络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推手,这是典型的移动固定宽带接入技术,覆盖的范围是100米。第三个有名的无线网络技术叫做wimaX,这是一项终端移动可接入网络,覆盖范围是以公里算的,本来大家都还挺看好,结果到现在没有发展起来。另外的无线网络,就是基于移动电话通路的3G和4G了,这两代网络技术推动了大量的移动应用的发展。

其次,我们的宽带接入网络,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同带宽体验。我们从基于双绞线的宽带接入,先是调制解调器接入,而后是综合业务数字网,而后是aDSL,数字用户环路,再后来是VDSL,目前发展为基于光纤的宽带接入,这些变化是被业务推动形成的。不同的宽带接入,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用户体验,而后又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第三种网络就是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网络都在数字化,包括有线电视数字化,我们最为直观的接触,就是家里电视机上装了一个机顶盒。另外就是卫星电视,卫星电视的用户接触标志就是放在窗户外面的卫星天线,俗称各种“锅”。还有一个网络就是无线网络,典型的标志就是电视塔。有了这三种网,全国的电视机就能够收到电视节目了。

无穷无尽的应用

互联网的发展,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互联网的内容和应用,一个是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和应用。在过去10年,我们使用了电子邮件发送邮件,到在线游戏平台上打游戏,用即时通讯工具沟通,到门户网站浏览资讯,到搜索引擎寻找关键词,从网站上下载音乐,去视频网站收看影视节目,到电商网站上去购物,这些互联网上各种应用,目前都可以统称为新媒体数字内容产业或者新媒体应用。

到了2008年左右,移动互联网成为一个新潮流,进一步推动了新媒体的变化,新媒体呈现出移动互联的发展态势。

智能媒体时代篇7

【关键词】智库;全媒体;传播能力建设;政策营销

作为一种独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智库在公共政策形成中发挥着生产政策思想、提供政策方案、为政府储备人才、教育公众的重要作用。从最初的政策研究型智库,到具有明显官方背景的“政府合约型”智库,再到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政策推销型”智库,智库对传播能力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1]特别是由于互联网普及所开启的全媒体传播变革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公共决策模式,以政策研究为核心功能的智库必须改进政策研究成果的营销方式,着力提升全媒体传播能力。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在空前激烈的媒体变革中,一个“各种传播方式全面融合”的“怪物”降临了,一个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各种表现形式并全方位立体化结合的全新传播模式出现了[2],全媒体成为舆论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媒介形态。

境外著名智库已经充分认识到,必须加强传播观念、传播力量、传播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实现政策研究力和舆论影响力的“双轮驱动”,才能使自身产出的政策方案获得足够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从而更充分地转化为决策。一些权威的智库评估项目,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智库与公民社会计划”(thinktanksandCivilSocietiesprogram)已经把全媒体传播能力作为评价智库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其2012年度报告中,评定出了全球智库“运用社会化媒体前40强”和“运用纸质和电视媒体前35强”两个榜单。美国企业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等境外重要智库加强全媒体传播能力建设的一些策略,可为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的智库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自主建设全媒体传播平台

以往,以主流大报、电视网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掌控着大众舆论话语权,智库的对外传播主要依托这些媒体,以接受媒体采访、观点受到引用的形式出现,在与媒体的合作共赢关系中总体处于被动的一方。智库自身只掌控着两种传播渠道:一是不定期公开出版研究报告,二是定期出版学术色彩明显的深度政策评论刊物,著名的有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外交政策》、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外交》、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华盛顿季刊》、传统基金会的《政策评论》、布鲁金斯学会的《布鲁金斯评论》和《国防预算》、尼克松中心的《国家利益》等。智库出版的图书和刊物虽然有资料丰富、观点独到的优势,但出版周期长,目标读者仅局限在政界、商界、学界的精英阶层,发行量范围窄、数量少,难以直接影响到广大公众。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原来垄断在社会精英手中的政策讨论权被分散到多元的政策讨论主体中。新型传播媒介层出不穷,与传统媒体分享舆论影响的主导权,这使得智库以往面向政府决策人士、依靠传统媒体的媒体运用策略已经难以完全满足智库的政策研究成果营销需要。与此同时,网络技术也极大地降低了自主办理传播事务的门槛,将话筒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成本在降低、难度在变小。自主打造多元传播渠道,成为智库现实可行的传播策略选择。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境外重要智库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官方网站,依托官方网站完成最新研究报告、汇总背景资料、搜集受众评价反馈等传播事项。智库官方网站成为面向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政策信息超市和窗口,成为动态汇集多元内容、便于海量网民检索使用的专业数据库平台,成为整合智库全部传播力量的中枢。在胡佛研究所,有3名专门人员从事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网站的随时更新和质量水准。除了官方网站外,胡佛研究所还建设维护着“推进自由社会”网站,深度介绍智库研究成果。该网站设置了多个专栏和博客论坛,同时集中了大量智库自身制作的政策解读性视听作品,深受网民关注。胡佛研究所还有意识地把网站内容推荐到全国性的电视和电台访谈节目中,取得了突出的传播成效。[3]

智库专家以官方网站为主要平台,紧跟时事热点,紧贴公众关注,频繁更新和发表随笔性的评论文章,客观上使得智库门户网站成为知识丰富、讨论严肃、较好排除低端冗余信息的精英网络论坛。在西方主要智库的官方网站,智库研究成果按地区被整齐地归类成不同栏目,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读者,只要能使用英文,都可以在智库网站中找到与自己国家密切相关的研究报告和评论文章,而且通常能够得到与本国媒体报道有较大差异性的新鲜信息或观点。从网友点击和评论情况来看,其传播效果是非常令人称道的。传统基金会官方网站的年访问量在2011年达到960万。[4]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2012年年度报告称,该智库官方网站的月均访问量超过85万,多个月份超过百万。[5]适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对官方网站进行更新改版、不断提升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智库建设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以及管理实践中的常规动作。比如,2012年,企业研究所重新设计其官方博客“aeideas”,将其打造成为该智库面向公众的主要传播平台,使网站月均访问量超过33万。[6]

社会化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智库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它使得传播的速度变得更快、渠道更多、互动性更强和影响力更大。[7]依托社会化媒体平台,智库正加紧开拓传播新阵地,增强“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媒体存在”,一方面提升自身在虚拟空间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互动,形成稳定的用户关系。粉丝数成为体现智库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传统基金会脸谱账号的粉丝数在2011年就超过40万[4],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脸谱账号粉丝数2012年一年间从1.4万猛增至15万。[5]社会化媒体也成为智库信息的新平台,有效地运用最新传播渠道、面向具有新的媒介接触习惯的公众推广其重要研究活动、政策立场以及具体的研究成果。2013年7月和8月,传统基金会在官方网站和博客上相继发表了数十篇关于反对“奥巴马医改法案”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同时更新在传统基金会的脸谱、推特账号上,文字简明醒目,并配以吸引人的图片、漫画、视频、图表等,获得了大量粉丝的肯定性留言评价。

运用全媒体传播平台满足公众个性化政策研究信息需求,是境外著名智库传播能力建设的新重心。以用户定制、智库推送的邮件新闻为例,用户只需在智库官方网站上登记姓名、电子邮箱等信息,就能很快享有智库点对点的信息服务。为了最大限度地覆盖用户需求,智库设置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的信息栏目供用户选择,而智库网站也会记录和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荐。在境外著名智库那里,多类型、个性化的政策信息制品已形成体系,成为智库对外传播的重要触角。比如,传统基金会就有多套邮件新闻服务:《晨钟》从保守主义的立场精选每天最重要的新闻;《美国领导》一般每周一期,分为预算意识、文化观察、教育笔记本、能源和环境、自由市场聚焦、当前国家安全、卫生保健解决方案、新常识等用户可自主选择的栏目;此外,还有《每周亚洲洞察》等专门聚焦某一领域的邮件新闻。

运用网络传播联通全球的特点,境外重要智库积极发展自身的全球传播能力,为影响全球舆论场抢占主动权、构建基础平台。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多语种官方网站建设已渐成规模。它们不是母语网站的“翻译版”,而是根据对象国的国情、舆情以及公众关切,精心选择有针对性的传播内容。早在2004年,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就推出了中文官方网站,旨在向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广泛介绍来自卡内基基金会的著作、杂志、活动及其他信息资源。布鲁金斯学会在2009年也正式推出中文网,其主要目的是提升自身在中国和整个华语受众群体中的政策影响力。[8]智库还运用社会化媒体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基于关系的传播”,发展全球用户网络,扩张全球声誉资本。数据显示,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脸谱账号的粉丝有94%在美国之外,有85%低于35岁,面向全球青年有针对性地传播信息、实施影响取得了实效。[5]

通过上述举措,智库建立了涵盖广泛的全媒体传播系统平台。不同传播渠道还相互引用、相互链接,增加了智库思想观点和政策研究成果的扩散面和影响力。同时,全媒体传播系统平台也在智库希望自主影响公众舆论、推销特定政策立场时,表现出很强的传播渠道控制能力和主动发声能力,成为全媒体背景下智库传播能力建设的坚实根基。

政策研究成果的大众化包装

随着公众政治表达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公众的关切、公众的评价等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变得直接和显化,要求智库在推销自身的公共政策方案时,必须充分吸引大众的注意,实时把握公众意见,持续维护民意认同。对此,传统基金会等境外著名智库已开始展现出一种“走出精英象牙塔”的亲民姿态,不仅追求政策研究过程本身的科学可行,也强调政策研究被公众知晓或认可的程度,致力于在舆论中引起关注、凝聚人气。

首先,在议题选择上,境外著名智库越来越注重时效性,跟进社会热点。根据公众关切的变化,其官方网站的传播内容频繁更新,主题策划层出不穷,体现出类似于时政新闻网站的办网风格。发表的大量智库专家评论也具有较强的时事性,观点更加鲜明具体,语言风趣犀利,与公众对话、为公众执言的人格化特征极为鲜明。在具体的议题内容选择上,境外著名智库特别重视紧随当前的国际舆论热点,诸如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气候与环境问题、能源安全、国际军控、国际反恐等全球性挑战常常成为智库讨论的焦点话题。在多次引发全球关注热潮的气候问题上,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布鲁金斯学会、卡托研究所等智库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或研究计划。结合新的重大政策议题,境外著名智库还不断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如专题讨论会、学术研讨会、工作坊、纪念会、报告会、培训班讲座和答谢午宴等,除本智库专家外,还有其他专家、政府官员、新闻记者、工商界人士、社会公众等参加,并大力宣传,以凸显自身在该政策议题上的发言权和权威地位。[8]在美国波士顿发生爆炸案之后,传统基金会便迅速召开名为“没有时间无动于衷:改变国内反恐范式”的研讨会,不失时机地向公众抛售其强化美国国家安全力量的一贯主张。这些会议的召开地点遍布全球重要国家和城市,并经常邀请所在地政府高官和学界精英来参加,常常能够在当地产生较强的社会影响。

其次,在传播手法上,境外著名智库力求通俗易懂、形式新颖,努力抓住公众兴趣、吸引公众眼球。在研究成果的公开出版上,追求易读性是美英智库的一个重要传统。紧贴公众的阅读心理,细致把脉社会思潮,按畅销书的标准来撰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境外智库专家的自觉追求。比如,在国际社会首先散播“中国”的图书就是罗斯·芒罗和理查德·伯恩斯坦两位美国智库作家在1997年合著的畅销书《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还被翻译成日文、德文、法文等多个版本。又如,2012年,美国企业研究所共有4本著作进入了《纽约时报》畅销书名单。布鲁金斯学会的官方网站专门设置月度畅销书榜,介绍受到公众欢迎的研究成果。2013年8月,布鲁金斯学会出版的畅销书《面对美国郊区的贫困》一书获得了《纽约时报》书评专栏的好评。为了更好地适应全媒体传播需求,境外著名智库的政策研究报告一般都有电子版本,具有高频、篇幅“瘦身”、大量使用图片、标题吸引眼球而不太考究学术严谨性、提供方便的下载链接等特点,主要承担着抢占话语先机、吸引媒体注意等舆论影响重任,并不是单纯的研究成果的公告与展示。此外,传统基金会每周还会推出一档政治性的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以这种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政策研究成果。[9]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国际政治军事类议题上,境外著名智库还通过“赋予标签”的办法,有选择性地突出甚至炒作个别事件,并通过反复强调和重复使用,使它们创造和设计的概念变成公众头脑中的共识性符号。比如,2011年以来,多个西方智库高频有关“南海争端”和“事件”的各类型研究成果,其中反复出现中国“强硬好斗(aggressive)”的标签;谈及中国先进武器发展动态,反复出现“中国军力打破地区平衡挑战美国优势地位”的标签。原本背景复杂、意义丰富的事件经过智库专家的标签化描述和反复强调,成为宣扬“中国”的绝佳符号。这些符号感彩强烈,并且简洁凝练,易于被媒体和民众所接受,显示出对公众心理的精当把握,常常能够切中舆论敏感点,快速传播并被媒体、公众广泛接受。

总之,在全媒体时代,智库不仅围绕具体社会问题,面向决策层成批量地生产研究成果,同时也在围绕具体社会问题,面向大众不间断地制造政策话语。通过追求时效性、易读性,境外著名智库有效地适应全媒体传播的话语要求,将其政策研究成果上升为决策做舆论上的推动和铺垫,以此“通过塑造公共舆论使其影响掌权者的行动,而对事件进程产生最大影响”。[10]

开发智库专家的传播效能

智库的最大财富是它集中了一批各有专长的智库专家。传统上,智库的核心事务是围绕某一政策研究项目,将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专家组建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通过专家选择和搭配来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在衡量智库专家时,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能否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二是能否与政府决策人士进行方便通畅的交流。为此,境外著名智库既招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具有知名度和深厚学识积累的专家加入智库,也邀请大量卸任官员加盟智库进行政策研究,借助其在政府机构内任职的经验和资源,一方面提高政策研究的质量,另一方面帮助智库推销其政策研究成果。比如,布鲁金斯学会就非常强调智库专家个人关系网的作用,希望“借助个人关系,思想库的研究者可以直接与政府决策者对话,使其了解或接受其研究成果”[8]。但是从整体上看,智库专家在以往并不需要承担直接面向大众的传播职责,而一般智库也未在此进行专门的制度安排。

进入全媒体时代后,当境外著名智库的传播平台、传播话语都发生“大众转向”之时,智库专家也开始了他们的“传播角色转型”,成为智库全媒体传播网络上的活跃结点。智库专家突出的传播优势,如学识、职务、政策研究成果等所造就的知识权威性和学术公信力,曾任政界高官的“旋转门”经历所造就的政治光环和知名度等,在境外著名智库那里获得了充分开发,成为提升全媒体传播能力的便捷途径。

一方面,智库创造条件让所属专家在大众媒体上频繁亮相,拓展其影响力。比如,2001年,布鲁金斯学会就自建了一个广播、电视演播室,以便于学者们方便地接受电子媒体的访问。[8]胡佛研究所所属专家2010年在电台节目中的出现次数是2009年的4倍,在电视台访谈中的出现次数是2009年的2倍。2011年,传统基金会专家共接受1339次电视采访,3508次广播采访。2012年,美国企业研究所专家共接受1125次广播或电视采访。由此,在大部分境外著名智库,都有一批专家成为重要的报刊专栏作家或者电视栏目嘉宾,因为在应对媒体上卓有特长,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与过去不同,这些智库专家的媒体发言形式,已经不再仅仅是接受媒体按需取用的简短采访,而是作为演播室嘉宾大量出现在收视率极高的电视网周日论坛、选举等政治新闻事件电视直播以及其他评论访谈节目中,甚至有时还客串主持人的角色。借鉴境外著名智库的成功经验,我国智库在这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新唐智库等建立了“首席研究员”制度,其主要负责人一直保持较高的媒体曝光率,成为智库建设发展的一个促进点。又如,中国军方最主要的智库军事科学院,也曾把所属庞大专家队伍中适合对外传播的专家选,专门邀请媒体举办见面会。

另一方面,推动智库专家进驻新媒体平台,用个性化的语言、新颖的表达形式来传播思想观点,凝聚网络人气。在传统基金会里,几乎所有专家都会不时撰写博客文章在官方博客Foundry上发表,而网站管理者则按照作者、主题等项目对博客文章进行分类集成,建立丰富的链接,帮助网民了解专家的观点,增加认同和支持。不少智库还借助现代媒介技术对所属专家的观点进行“深加工”和“精包装”,把令人望而生畏的讲章转化为平易近人的“微话语”,用醒目的照片、简明的图表和绚丽的视频来满足网民的兴趣需求。比如,2012年5月,企业研究所就运用多种流行文化元素,把所属专家阿瑟·C·布鲁克斯芬的一场讲座剪辑改编成了“白色书写板”风格的视频在Youtube网站后,吸引了近15万人观看。

为了更好地提升全媒体平台的全球传播效果,境外著名智库在专家遴选上大力推行国际化战略。比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除了总部在华盛顿之外,还在莫斯科、布鲁塞尔、贝鲁特和北京设有政策研究中心。布鲁金斯学会则于2006年在北京设立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不少美国智库还在俄罗斯、印度、日本、中东等与美国利益有重要关联的国家和地区不断设立新的研究中心和研究项目。这些研究中心通过吸收本地优秀学者,既可以提升对所在国的研究质量,又便于对所在国媒体和公众进行近距离、渗透性的影响,本土化的智库专家成为扎根所在国知识界和媒体界的传播枢纽。

参考文献:

[1]詹骞.刍议美国智库与我国对外媒体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0(12).

[2]史晓韵.全媒体背景下纸媒的路径选择[J].新闻爱好者,2011(14).

[3]崔树义.智库的大众传播操作:由胡佛研究所引申[J].重庆社会科学,2012(6).

[4]theHeritageFoundation(2012).theHeritageFoundation2011annualReport.Retrievedaugust16,2013,http:///about.

[5]CenterForStrategicandinternationalStudies(2013).CSiSannualReport2012.Retrievedaugust16,2013,fromhttp:///node/4/publication.

[6]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2013).aei2012annualReport.Retrievedaugust16,2013,http:///about/annual-report/.

[7]朱松林.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注意力赢取[J].新闻爱好者,2012(13).

[8]王莉丽.论美国思想库的舆论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2).

[9]朱瑞博,刘芸.智库影响力的国际经验与我国智库运行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2(3):110-116.

[10]thomasSowell.intellectualsandSociety.newYork:BasicBooks,2009:246.

智能媒体时代篇8

关键词:云计算;新媒体;网络;挑战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829-02

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CloudComputingtechnologyintheVisualFieldofnewmedia

wUYue

(thearchitectureandartCollegeof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2,China)

abstract:withtheimprovementofpeople'slivingstandard,thenetworkinpeople'slivesarealsopopular,cloudcomputinghasgraduallyenteredpeople'slife.newaudio-visualmediatocloudcomputingasthebasis,throughthehigh-techbringsnewfeelingtolistento,moreandmorepeoplearewelcome.thispaperfirstintroducesthemeaningofcloudcomputingandnewmedia,andthenontheapplicationofcloudcomputingtechnologyinaudiovisualfieldofnewmedia,thenanalysesthedevelopmenttrendofcloudcomputingtechnologyandChineseaudio-visualnewmediaterminalmarketintegration.

Keywords:cloudcomputing,newmedia,network,challenge

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给整个媒体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以及更大的发展前景,使媒体产业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也越来越有创意、搭载的终端也多种多样。可以说云计算不仅是一场技术上的巨大变革,更是一场商业模式的变革。云计算的价值不断在落地应用中崭露头角,而大数据的潜能也正在逐渐被激发。有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13年已有80%以上的企业采用云计算的方式构建信息系统。视听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相对独立的媒体相态,把视听内容作为重点,通过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对现有媒介格局以及媒体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云计算及新媒体的概念

1.1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依赖于互联网而形成的一种模式,可以说它是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增值项,它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这里所说的云,就是无法掌控的,无法感知的网络的一种形象的说法。云计算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型计算机实现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大转变之后的计算机史上的有一大重要突破。行业内的推广者认为云计算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能够使企业更加迅速地部署应用程序,并降低管理的复杂度及维护成本,及允许it资源的迅速重新分配以因应企业需求的快速改变。

1.2新媒体的基本概念

近几年来,新媒体是业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是对于新媒体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对于新媒体的定义有以下几种界定方式。

第一、根据时间界定。在最近十年之内因为技术变革而出现的全新的数据消息等的传播形式,又或者其实一直都存在但是未被发现,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体现出其在传播渠道等方面有借鉴价值的载体都可以称作新媒体。当然,这样界定只是基于“新媒体”这个词的表面的含义,比较浅显。

第二、根据数字技术界定。将所有的传统的媒体同姑婆数字化改革之后其呈现的业务形态就可以称作新媒体。这样界定相对于时间界定的方法来说其内容更加广泛。

第三、根据互联网技术界定。互联网技术中的ip网络协议中就将近年出现的与网络媒体有关系的视听业务形态称为新媒体。这种界定的方式比较片面,排除了广播等传统的媒体。

2云计算技术在视听新媒体领域的应用

任何一件新事物的产生都应给当前的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本身才会有生命力。云计算也不例外,只有使云计算真正的能做到给人们的生活带去便利,使生产效率提高才能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而不是昙花一现。现阶段,云计算技术主要运用在视听新媒体方面,给试听新媒体带来很多改变和突破。

1)使存储数据空间更大。媒体行业本身就要不断地与各类数据打交道,所以需要很大的空间去存储,去整理归纳这些数据。现在,随着高清镜头的出现,各种素材也被高清化,所以,数据量也越来越多,其增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云计算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云计算是一个虚拟的存储空间,它能够满足现阶段媒体行业对存储体容量的考核。

2)使编码更加多样化。媒体行业的音频视频的编码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所以,编码的方式也多种作样,能够使各类素材具有共享性。比如,在一个会的现场,各大电视台或者影视机构都在对素材进行拍摄,但是,所使用的拍摄格式不一样,云计算的使用可以让各种搁置能够随意的转换,使媒体资源能够实现快速共享,加快信息的流通与传播。

3)使业务更加多元化。云计算在视听新媒体方面的成功运用,使各种媒体的新技术也纷纷涌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业务都采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谋取更多的业务需求。同时,随着媒体行业业务系统的更新,使得行业内部信息共享及数据交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3云计算技术与中国视听新媒体终端市场融合的发展趋势

3.1中国视听新媒体终端市场发展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较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大众对其的接受程度也是比较高的,中国视听新媒体终端市场发展事态良好。

3.1.1云计算技术将和视听新媒体终端融合发展

云计算通过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成功实现了计算机与其他设备的资源共享及数据的交换,比如说,云计算机与智能电视机。云计算的使用使智能电视机实现了从本地到云端的互动共享,让用户无需将各类资源、应用保存至本地,就可以随时欣赏使用海量的云端服务,大大加强了智能电视的实用性,并为智能电视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2011年8月开始,海尔、创维等六大本土彩电品牌相继推出采用云计算技术的智能电视产品。同时,云计算的应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固定屏的终端,移动终端上也有很好的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云计算”,已经成为移动终端厂商关注的重点。苹果推出iCloud服务,将云计算服务应用和移动终端深度融合,以移动终端来推动“移动云计算”应用的推广,再通过应用服务黏合用户群,两者彼此交融发展。国内的阿里巴巴、华为、宇龙酷派等厂商推出云概念手机,并在不断探索云计算应用与移动终端融合发展之路。

3.1.2视听新媒体终端在人机操控方面将融入更多的人性化设计

对于智能电视,在未来的人机操控方面将融入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并以手势操作、语音控制等新颖的操作方式为发展趋势。在2012年的CeS展会上,许多企业推出的智能电视新品都在进行操控方面的新尝试。在本次展会上,三星推出的智能电视内置了高清相机和麦克风,通过语音控制、动作控制和面部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用户与三星智能电视间的紧密互动关联。而联想在本次CeS展会上推出的智能电视ideatV除了支持人脸识别和部分的语音控制外,这款产品的遥控器还具有类似于苹果magictrackpad触控板的功能,可以通过相应区域的触摸感应来实现操控。

对于移动终端,将会通过体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对产品的重新定位和全方位升级,从而提升人体交互体验。对于体感技术,移动终端将成为体感游戏硬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机交互的载体,使终端的功能得到了延展。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强调的是更先进、更便捷的交互体验,如iphone的Siri的设计就是通过用户的语音命令做出反应的一种新型交互式操作。这样的新技术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为移动终端带来全新的改变。现阶段这些技术尚未成熟,但是未来随着核心技术的升级将会对终端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3.1.3多屏互动将成为中国视听新媒体终端的发展方向

多屏互动指的是计算机、智能电视、智能手机以及各种智能终端之间能够实现资源数据的共享。多屏互动的具体应用,是通过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安装智能的操作控制软件,让其在无线网内自动连接上智能电视,并且可以将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展示的信息同步传送到智能电视上。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连接智能电视,与智能电视共享视屏、图片等。还可以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操纵智能电视,完成类似遥控器的功能。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拥有更多的职能。现阶段,多屏互动已经成为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厂商的重要营销卖点之一。包括华为、中兴、小米等公司都在极力推动多屏互动这一功能。

因此,多屏互动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应用,能够使视听新媒体终端充分融合在一起,改变传统的接收模式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体验。这将成为视听新媒体终端未来的发展方向。

3.2媒体领域面临的挑战

1)海量数据资源的整理与存储。现在是一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可以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所以为了满足广大用户对新闻的关注速度,所以,新媒体必须要对国内外各类音频、视频、文字报道等做一个快速的、正确的处理,完成对其的整理与存储。

2)海量内容的加工与检索。广大用户的需求并不一样,为了最大范围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必须要做好加工与检索的工作,方便用户快速得到其想要的信息。可以通过关键词对所有的视屏、图片等做一个整合,比如,输入关键词跳水,就会整合出所有跳水比赛的视频集锦,为用户提供足够多的资源供用户观看。

3)终端要求变多。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是人们对智能终端产生了更多样化的需求。比如,人们希望可以安装智能的门窗通过手机来控制门窗的开关,从而实现现代化的居住环境。所以,必须要积极研发,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4)投资效益难以实现。现在的信息化使得很多系统的使用都是免费的,这就使得投资成本很难在短期内赚回来,所以,在系统的推广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到服务于用户,广泛挖掘客户,这样才能提高影响力与竞争力,为自己在无形中获得财富。

3.3媒体领域面临的机会

媒体领域在面对上述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大机会。现代人越来越依赖于智能化的设备,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一个广阔的,内容丰富的网络结构,其中可以承载海量的应用程序、内容、个性化的服务、互动的小游戏、精彩高清的视屏等等,以满足各类用户的要求。总的来讲,云计算在媒体领域的运用有很多,例如:信息登录系统、个人安全账户、个人原创版权等各个方面。同时,应用晕计算技术不仅乐意有效的剪辑整理海量内容,还可以让用户体验到终端革命性的变化,也可以帮助运营商成功整合业务和网络,提高其投资的效益。

云计算的使用改革了视听新媒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将云计算运用到其他行业,比如电信行业、导航等,让高科技真正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们充分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方便于快捷。这样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甚至生活态度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引领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科技,让科技服务更多人、更多方面。

参考文献:

[1]余伟平,李信.基于云计算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展望[J].江西测绘,2012(6).

[2]糜晨杰.浅析云计算在电信运营商的运用[J].互联网天地,2013(3).

[3]庞井君.中国视听新媒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闻战线,2011.

智能媒体时代篇9

关键词:智能手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61-03

面对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用智能手机上网、刷微博、聊微信、转发朋友圈等“指尖行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潮流,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媒介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路径,用“指尖传播正能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智能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与特征

首先,智能手机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在智能手机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发生的新闻都能通过手机在第一时间记录和传递给大众,因此有人调侃到“记者奔赴新闻现场的时间缩短为零”。例如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国内外数以万计的人们都是通过手机微信和微博在第一时间得到灾区的最新消息。同时智能手机网络畅游功能所承载的信息量几乎可以容纳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互联网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更为重要的是它保持着信息的自动更新功能,因此,手机网络的信息量实际上是没有止境的。”

其次,公众话语的表达更加开放、便捷。智能手机的“指尖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信息双向传播。大众不仅可以通过各种载体记录、抒发、分享个人情绪,同时也会以各种形式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转载并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自然灾害、人员救助等国家重大民生事件中,手机网络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民众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加直接地参与到社会事件中,发表见解、奉献爱心。因为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能发出声音,“新闻传播的便捷性,就在网民和网站、网民和网民的交互作用中不断成长丰富,受众的话语权被空前地放大了”。

再次,信息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手机媒体里的任何一个信息被关注后,用户通过QQ、微博、微信和朋友圈互相转发从而产生辐射,者所发的信息会被“有需要”、“感兴趣”的人或平台关注、转载,并引发讨论,原始的信息就会以裂变方式进行扩散,实现影响范围的扩大化和公共化。正如社会学家张来民所言,“一个人的微博跟其他人的微博套叠,一个人群跟另外一个人群套叠,因此只要一条信息具有阶层文化兴趣利益的穿透性,就是说能激起大家的兴趣、关注,理论上说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知道,而这条信息从哪个渠道出来变得不再重要。这就是微博、微信具有的爆炸性、裂变式的传播能量,是传统媒体难以实现的”。

二、利用智能手机的媒介传播优势,因势利导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方式和教育路径的选择,而一直以来,高校此类教育往往通过课堂教育的“两课”来实现,忽视了时代的变化和大学生的现实诉求,导致教育效果不佳。事实上,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努力形成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因此,我们要顺应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喜好,善于运用智能手机的信息媒介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到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的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教育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牢牢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

(一)利用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的“关注”功能,建立师生间的“双向关注模式”,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工作者面对大众新媒介的广泛传播和应用,面对越来越依赖智能手机的学生“低头族”和“指尖行动族”,很多时候会出现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少于或迟于被教育者的现象,当下许多教师并不了解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的作用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忽视了智能手机的媒介优势。因此,在当前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的优势,搭建整合学校、院系、班级、社团等公众微博、微信、QQ账号,充分挖掘利用微博、微信、QQ等手机媒介开展教育工作带来的优势,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主动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师生间的双向关注”模式。

一方面,教师通过手机媒体客户端的微博、微信、QQ,在学生中开设“互动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议程设定,与学生一起进行时事分析,交流先进典型,分享各种社会正能量的相关报道,鼓励学生关注健康向上的信息言论,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受到影响和教育,从而获得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添加和关注教师设立的这些手机媒体客户端账号,可以就自己遇到的困难和困惑,随时通过QQ、微博、微信留言给老师。老师及时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并对网络媒体中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通过现实生活进行引导和干预。同时老师不仅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本身进行全面解答,而且把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以理性、辩证的方式去看待遇到的困难,这样不仅为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诉求和困惑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因此,通过手机媒体客户端建立的“师生间双向关注”模式,提升了师生互动的深度与广度,不仅破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的时空局限性,而且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师生从教学关系变成了一种朋友关系,拉近师生彼此间的距离,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思想状况、心理动态等,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利用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的“评论”功能,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牢牢把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

面对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复杂环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占领网络阵地,用指尖传播正能量,弃大众传媒不良信息之“危”,扬其社会正能量报道之“威”。如近几年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如何扶”这个社会热点话题,赞成不扶的极端言论者不在少数,怪谈邪论者也大有人在,教师可以就学生关注的这一社会热点通过微博、微信等开展关于社会公德的价值观讨论。再如央视新闻调查节目播出于正抄袭琼瑶事件,教师也可以用此类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诚信问题的教育和讨论。

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的“评论”功能,带领学生围绕一些重大事件和活动,开展各类主题的互动讨论,对于网络媒体中热议、持续发酵的社会热点、焦点等问题,进行正面关注、评论和引导,可以一起探讨事件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就某一个议题达成一致,而不是一盘散沙式漫无目的地发表言论。通过教师有组织的阐释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解读,这样才能牢牢把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最终使网络手机新媒体成为正面信息的“舆论先锋”、成为流言和虚假信息的“粉碎者”。

(三)利用智能手机媒体客户端的“转发”功能,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递社会正能量

微时代,教师和课堂不再是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唯一渠道,对于沉溺于手机媒体世界的他们来说,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喜好和意愿,在手机媒体世界里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言论导师”,因此,“在一个价值多样化的时代强调权威,要比在以往任何时代都困难得多”,这一现象势必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如果我们每天看到的都是诸如拉送货物的大客车不小心在马路上侧翻,遭遇路人哄抢的新闻,或公交车上没有年轻人给老人让座的新闻,诸如此类的等等,那么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冷漠,学生也会对整个社会有一种失望感,会认为自己发生什么事情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相反,如果每天看到的都是诸如货车侧翻,众人帮忙,失主丢钱,而路人拾金不昧的大爱题材新闻,那么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并用这种价值观去指引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社会正气。

智能媒体时代篇10

【关键词】现代媒体成功智力新闻作用

“人生的成功,既不靠智商,也不靠情商,而是取决于您的成功智力。”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全美国前100位科学家之一的心理学家R.J.斯腾伯格提出了“成功智力”的理论,赋予了智力以新的含义。所谓成功智力就是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个体的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作为一名从业十多年的主流媒体新闻记者,笔者认为,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现代媒体时代背景和环境下,R.J.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对于新闻工作至关重要,新闻记者如果在工作中能够结合“成功智力”的理论并加以实践应用,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成功智力的结构

斯腾伯格对成功智力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它们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三个关键所在。分析性智力是发现好的解决办法的智力,即有意识地规定心理活动的方向,以发现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的智力;创造性智力是找对问题的智力,即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的智力;实践性智力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智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智力。这三个关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斯腾伯格指出的那样,成功智力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最为有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紧要。

二、现代媒体环境下,成功智力在新闻记者工作中的作用

以数字信息技术手段为标志的媒体革命时代,现代传媒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蕴含内容复杂、传播速度快、信息覆盖广泛等特点。而在这样一个开放兼容、信息海量、传播广泛、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现代媒体时代,作为新闻的生产者,新闻记者更要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社会提供真实的、有益的新闻信息,传播新闻正能量。而如何才能做到这点,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值得广大新闻记者深入学习,并结合工作实践加以运用。

1.良好的成功智力是实现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否能够与新闻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是记者完成新闻采访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时候,新闻记者却要面对很多陌生的人,并要与之进行面对面的一对一的直接交流,甚至有些沟通和交流是比较深入和敏感的内容,这些,都给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所以,在这个时候,新闻记者的成功智力显得更为重要,良好的成功智力可以帮助新闻记者迅速分析形势,明确目标,找准问题定位,更快、更贴切、更准确地找到切入点,并在采访的整个过程中,创造出融洽和谐的局面,最终把采访完成得更充分。因为情绪和情感具有组织和激发的功能和作用,在采访的过程中,只要采访对象在情绪情感等方面与记者实现角色换位,基本上就可以实现默契、交融和共鸣的效果,从而为良好的沟通奠定积极基础和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笔者本人在面对陌生的女性采访对象时,往往先从她们的衣着或者家庭问起,找到她们的关心的切入点,取得最初的信任后,进而再展开与采访相关的话题就顺畅多了。

2.良好的成功智力是获取足够信息的基本保证

如前所述,良好的沟通是与被采访对象建立信任并获得需要信息的前提和保证,但同时,新闻记者如果想要获得更多、更充分、更有价值的信息,就必须能够将采访过程引向更深的层面而不遭至反感,让被采访者始终按照设定的方向进行下去。

在采访学中,学者们把记者对采访对象的采访形式叫“体验采访”。这种采访形式十分有利于记者既能按照事件本身的逻辑自然发展下去,而且可以尝试着脱离记者职业身份,找到更新的角色去体察采访对象的感受和心理以及行为习惯,这种内心自我暗示型的积极参与、融入与体验,不是扮演被采访者的角色,而是以被采访者角色为目标的角色换位,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新闻记者有足够的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换位思索。当然,实现角色换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以人性化的方式和态度引导采访对象按照新闻需要的方向,深入地推进采访进程,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量。也可以说,只有以新闻记者良好的分析性智力作为前提,一步一步循循善诱,才可能达到引人入胜的目标,从而让采访对象自然而然地将一些平时不愿说、一般人不告诉的信息透露给新闻记者,同时,这也为新闻记者的采访增添新的信息。

例如,我们电视新闻记者经常进行一些走基层的采访活动,就是和基层的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往往在闲聊中就能发现最珍贵的新闻线索和最有闪光点的新闻语言。

3.良好的成功智力是成功应对不同场面的关键因素

在新闻的采访过程中,因为时间、人员、地点、内容、场合、事件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要求新闻记者能够在最短的“反应时”中做出最准、最快、最佳的状态调整和应变,并不是为了呈现个人的机灵和个性,而是为了适合整个采访的进程和氛围,以便将个人状态与采访对象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从而争取新闻价值的最大化,而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记者身上就是要具备较高的成功智力。由于记者的“分析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而在瞬间迸发出的灵感,往往可以在采访活动中收到起死回生、点石成金的效果。善于发挥“分析”和“创造”能力的记者,往往能够在采访中更主动地把握机会,发现和发掘更有价值的新闻资源。例如笔者每年都要做人大代表专访,有些代表一开始往往喜欢说一些空话、套话,让人感觉没有内容,这个时候我就经常会引导代表们把思路往自己的实际工作领域上靠拢,通过几句看似无心的闲聊,经常能够发现代表们真正关注的问题,从而让他们讲出自己的心声。

总而言之,新闻记者的成功智力既决定新闻采访和信息质量,也决定着新闻记者的个人魅力,因为在工作中需要经常与形形的人、纷繁复杂的事打交道,还要及时准确地编辑新闻事实,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与不同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接触,及时有效地应对不同境地和状况,从而挖掘发现有利的新闻线索和素材,作出正确的判断,新闻记者的成功智力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当前的形势而言,由于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和性质,加之新闻媒体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给新闻记者的成功智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决定了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成功智力,这些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技巧训练和实践磨练才能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盘锦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梁春兰.成功智力理论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

[2]聂衍刚,彭以松.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