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等教育专业十篇初等教育专业十篇

初等教育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36

初等教育专业篇1

容体系和训练模式的构建研究的意义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内容体系和训练模式的构建研究能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一个培养标准,让师生在进行能力训练的时候有标准可循。以往有些同学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培训的时候并不知道当我们在完成这一学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之后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从而使学生在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时候没有目的性。除此之外,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内容体系和训练模式的构建研究也能促进在初等教育专业中教师专更加业化的发展。前不久国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在我们初等教育专业内对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内容体系和训练模式的构建也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的实施提供有效途径。

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课程现状调查

为了能够更完善准确地制定新的初等教育专业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对我校的师范生及一些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及结果为:学生对学习理论的了解还可以,经过教育技术理论部分的教学学生能够更进一步深化地了解每一种学习理论的含义,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每一种学习理论到今后的教学当中。在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中对现代的教学设备了解还是有限的,尤其是一些新发展出来的教学设备了解很少。有些同学对一些教学设备甚至连看都没看到过。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求我们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中要加强硬件设备的教学,让学生有具体的实物去操作学习,从而可以达到在实际的应用中进行学习。

三、原有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课程定位不准确清晰

在现有的师范教育中当我们提到教育技术往往会有人问道教育技术就是教授师范生计算机课程的么?其实这是对教育技术课程的定位不准确。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及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首先它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指的是一个人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指的是认知的内容。教育技术研究的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还有学习的资源,两者是并重的关系。往往学习过程我们常见的课程体现在有教学设计、教学理论学习、教育学。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我们常常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视频的开发与制作等课程。其次,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不仅仅强调理论的学习还强调实践一些教学活动。在每学期之前进行课程设定的时候专业并没有注重到教育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并重性。在教学理论方面往往是只注重理论而没有注重实践,并没有让学生学习完教学理论之后利用相应的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设计方面只注重实践而不强化理论,学生在教学实践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根据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活动。在学生们学习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时候,学生往往只强调软件的技术性而忽略了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的教学艺术性。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教学仪器缺乏

由于在讲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备使用的时候没有对应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学生们往往只能通过图片来了解一个教学设备,并不能实际去操作教学设备,这让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现代的教学媒体及教学理论本身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改革的,在设定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内容时候往往不能紧跟随着新的教育改革形式。

(三)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课程实验实施不到位

在现有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课程中并没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课的设定,这让同学们只能通过听老师的讲授、图片的观察来了解教学设备及其使用,而不能真正去动手实践操作现代的教学媒体设备。

四、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内容制定

在明确了原有的教育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后,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内容进行制定,对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重组,使其更具有目的性及高效性。要让课程内容的安排更加既有组织性和结构化。要让每一门与教育技术有关的课程都与本门课更加紧密的链接在一起,做到内容的衔接。从而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更加巩固在师范生各类师范素养的培养。这也能更加最大化的发挥我们初等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

(一)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课程体系能力标准具体内容

1.意识和态度:在现阶段的教育技术能力体系的训练学习中要基本认识到学习训练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2.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标准:培养更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的采集、分类、利用、加工、管理的方式方法。

3.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指导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选择合理的学习模式、训练模式。掌握现代的结合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方法。足够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育技术实践的重要性。

4.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要在实践中整合到具体课堂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课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做到自主创新的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内容,协作的教学方式,终身的教学模式。

(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课程体系内容

五、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制定

(一)初等教育专业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制定的原则

1.需求性原则。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即将走上的是各地的中小学校,要为当前各个中小学校培养出具有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可以全面适应当今信息化教学的中小学教师是初等教学专业的责任。所以,初等教育专业在进行制定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时一定要本着适应各级中小学需要的原则。在详细的了解了当前各中小学教师在使用现代教学设备能力之后,全面分析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改革对我们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需求,最后初等教育专业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制定要根据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师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制定,而不是根据原本课程内部安排简单的制定。

2.开放性原则。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本课程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中无论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还是硬件设备的研究都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以很快的速度不断更新变化的发展的。随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更新发展,教学理论也随着更新发展,这就要求教育技术课程要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同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是在不断的发展更新的,在这发展更新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在不断完善本学科的学科体系。

3.整合性原则。教育技术课程训练中的整合性的原则是指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训练的时候要充分整合到他们的初等教育专业的特色,把他们已经学到过的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充分整合到教育技术的训练中来。当我们把他们本专业的已修课程整合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之后不仅仅可以让现代教育技术的训练有专业课程的关联也可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了更加统一的专业观点,使学习内容形成了统一的课程体系。

4.主体性原则。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时候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创造力及能动性,要不断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我能力的内在学习需求。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开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发他们更大的自主学习动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培养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教学工作中使用教育技术的主观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随着时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

5.针对性原则。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针对性是指在我们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我们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都是要走上小学的讲台的,所以我们在对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训练的时候要结合初等教育阶段的特点,让他们结合小学的课本内容及教学方式。同时我们要在教学的时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针对五年制的学生要从简入手,结合一定的趣味性进行教学,激发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热情。

(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

初等教育专业篇2

关键词:初等教育普通话教学分层级“四点一线三结合”

小学阶段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期,小学教师的语言规范意识和语言行为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不仅是初等教育学生的必备素质,也是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随着教育的发展,各学校在选拔人才时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就普通话来说,文科教师要达到二级甲等,理科及其他学科教师要达到二级乙等,有的学校标准还更高。据了解,昆明某小学在2009年教师招聘中,对语文、数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分别提出了“一乙”、“二甲”的要求,应该说这是基础教育水平提升的一种表现。

一方面,社会对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普通话要求提高了,而另一方面,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在普通话口语表达方面基础较为薄弱,这就使初等教育专业的普通话教学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结合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是摆在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任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传统普通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话是北方方言的一种次方言,词汇、语法系统与普通话差异较小,语音方面的差别也不算突出。用云南话与其他方言区的人交流,障碍并不大。然而正是这不大的差异导致云南人对普通话的学习重视不够,也导致云南人说的普通话总是不够标准,普通话水平的测试等级也不高。以我校为例,初教专业的学生90%以上都是云南人,经过约30课时的教学,学生达到“二乙”的比例在90%以上,但“二甲”过关率却很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领导重视不够,学生们主观上努力不够,校园语言环境不佳等,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普通话教学效率不高。反观普通话教学,我们发现初等教育专业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普通话教学效率的提升。

1.1针对性不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师范院校的生源面越来越广。从我校来看,初教专业学生来自云南省大多数地州市,地区方言差异较大,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也各有不同。除此之外,各班还有10%左右的以少数民族话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的语音状态差别很大,再加上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带来的学生普通话基础以及语言学习能力的不同,使普通话教学面临更为复杂的语音问题。教师上课时讲解某个语音理论,要么面面俱到,对不同的方言问题都展开辨正训练,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明显,要么只能以某个方言区为代表做专项辨正,虽然深入细致,但又忽略了其他方言区的语音难点。这样一来,必然造成有的学生不够吃,有的学生吃不了。

1.2训练性不够。由于认识滞后,普通话在师范院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普通话课的设置不够规范,缺少集中、系统、专项的普通话训练,难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人说,普通话是小学就应该学好的,大学根本没必要学。这话没有错,但是重文轻语现象、城乡教育差别的普遍存在使师范生普通话底子很薄,难以适应教师职业的要求。相对而言,初等教育专业对普通话课较为重视,但由于课时数相对较少,学生人数多,生源复杂,教师上课要照顾不同方言区、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为了防止遗漏,不得不对各种方言的普遍问题进行一一解析,这样一来,自然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更谈不上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分项指导训练,及时反馈训练结果。

1.3教法单一,内容单薄。普通话是口耳之学,传统的普通话教学也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教学时普遍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进行,并对学生跟读过程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语音问题加以矫正。但是这种课堂集体正音的效果往往难以保持。普通话对于方言区的人们来说是第二语言,根据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第二语言的习得,需要足量的可理解性语言信息输入作保证。由于学生人数多,语音状况复杂,教学时数少等因素,且不说教师无法兼顾各种语音问题,就是那些已经矫正的语音问题,因为相关联的语言信息补充不足,缺少强化训练,也很容易出现反弹。这是困扰普通话教师的一大难题,常常是刚刚纠正了的一个错误发音,第二次课甚至几分钟后学生就又一次出错。如此反反复复,教学效率岂能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检测普通话口语能力的一项测试,传统的普通话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普通话语音的静态特征,在声、韵、调、音变的正音上花了很多功夫,而对连读音变、语气语调、自然流畅等普通话语音的动态特征重视不够,结果是学生测试中单字、词语标准规范,一到朗读、说话,方音就暴露出来了。有的学生虽然朗读和说话时发音基本标准,但是听起来还是“土腔土调”,主要原因就在于训练内容单薄,忽视了普通话语感的培养。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普通话教学缺少了对语感的培养,必然造成学用分离。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课教学的水平,要想切实提高普通话教学效率,适应新形势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必须深入研究初等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规律,构建普通话教学的新模式。

2构建普通话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2.1实施分层级教学。针对初教专业学生方言复杂、普通话语音基础薄弱且层次差异明显的现状,采用分层级教学是提高学生普通话过级率的有效手段。具体措施是:教学前打破专业、年级、班级的界限,将学生按普通话水平分类编班,并根据摸底测试情况,对各层级学生提出不同教学目标,再紧扣普通话各级语言表征展开分项训练。

2.1.1对象分类。普通话课的教学对象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之间在共时平面上存在着层次水平的差异,与之相应,教学也应分类展开。新生入学时,先进行普通话摸底测试,初步了解学生的语音基础,并按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编班,可考虑分成初级班、中级班和提高班。方音较重、普通话语音基础差,测试等级在“二乙”以下的,编入初级班;普通话语音比较标准,但有方音,测试等级在“二乙”与“二甲”之间的,编入中级班;普通话语音基础较好,有方音但不明显,测试等级在“二甲”的,开设提高班。另外,为确保教师能切实有效地进行指导,班级人数不宜过多,最好在40人以内。按教学对象的普通话等级分班是实施分层级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为各班确立不同的训练目标。

2.1.2目标分级。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指出,目标对于人的行为有激励作用,合适的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普通话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纠正方音的过程中一步步达到标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训练目标,能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扎扎实实地提高普通话水平。目标设置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要具体明确;二是既要有一定难度,又必须在能力范围之内。根据这两个要求,我们可针对各班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语音情况设置训练目标。初级班的教学从声、韵、调开始,经过字、词、句的训练,促使学生由认识普通话、学会普通话逐渐过渡到能在会话中运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最终使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中级班的教学要注意帮助学生对照普通话标准音,找出自己发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辨正,并强调连读音变训练,使普通话水平逐渐接近二级甲等。提高班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克服发音缺陷,同时要突出普通话语感的培养,提高朗读和说话的生动性,鼓励学生向普通话一级乙等冲击。

2.1.3内容分项。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同属汉语语音范畴,有许多共有的语音特征。教学时应突出普通话语音系统有,而方言中没有的语音,并注意纠正普通话没有,而方言中有的语音现象。同时也要认识到,不同的语音失误对普通话水平的影响有所不同,教学时应区别对待,在不同的班级分项展开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语音分布情况,宋欣桥教授指出,舌尖后音声母和前、后鼻尾音韵母所含常用字较多,是反映普通话水平比较突出的语音表征之一。结合云南方言的实际情况,初级班的教学,声母要突出舌尖前和舌尖后音声母的对比训练。韵母要强调撮口呼以及复合音素韵母与单音素韵母的对比练习。声调要抓住阳平、上声的辨正以及入声字的准确归类。音变重点抓变调训练。中级班的教学,声母要力求辨清鼻、边音,同时尽量减少其他声母的无谓失误;韵母则要突出前、后鼻韵的练习;声调训练在调类正确的前提下要求调值准确。音变则加强儿化、轻声的训练。另外,中级班还应加强语流音变的训练,儿化、轻声的练习力求在静态语境(读词语)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向动态语境(朗读、说话)训练发展。高级班的教学无需分门别类展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一对一”的辅导,纠正个别难点音,如声母尖音、鼻韵母en、en、in、in的发音,并仔细寻找、矫正其他发音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语感训练,适当增加吐字归音训练。

2.2突出“四点一线三结合”。分层级教学是对普通话教学模式的总体规划,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普通话教学的特点,还需突出“四点一线三结合”,力求以课堂教学为中轴,以课外训练为保障,以丰富的语言活动为促进,创建和谐的语言环境,全面推进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点”是指普通话课堂教学的四个关键点。一是以普通话基础语音为基本点。要求学生了解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语音听辨能力,这是学好普通话的前提。二是以方音辨正为强化点。抓住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正训练,真正体现分层级教学因材施教的实质。三是以普通话水平各等级语言表征为突破点。认真分析普通话水平各等级的语言表征,确保训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四是以语感培养为提高点。可以借助朗读指导进行语感培养,让学生在反复听读和跟读的过程中模仿语调,感知语势,积累语感。

“一线”是指以训练为主线。普通话是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是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学要以实践性训练为主线。训练内容要突出听辨音、正音及语感训练,训练形式要多样,单项训练除字词训练外,辅以绕口令、诗词朗读等形式,以激发兴趣,巩固基础;综合训练则以朗诵、词句接龙、讲故事等形式培养语感,提高普通话思维能力。

“三结合”,即把普通话教学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机会,明确目标、查找问题,持续不断地展开教学训练,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逐步提高。把集中教学与分组强化训练相结合,既强调对学生共性问题的训练,又能使教师的指导尽可能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还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共同提高。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明确标准、掌握方法,以课外训练为保障,强化训练、巩固标准音,通过课内指导――课外练习――课内检测――反馈训练的循环教学机制,促使学生的普通话不断向标准规范、熟练自然迈进。

当然,口语学习需要在一种自然的语境中才能完成由“语言学习”向“语言习得”的转变,对于来自偏远地区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创建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既能强化他们讲普通话的意识,促进语言习得,又能帮助他们战胜自卑及怯弱,勇敢地参与训练,不断充实自我。而语言环境的创建仅靠普通话教师显然是不够的,学校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及率先垂范是无形的力量,各科教师及班主任的坚持是有效的促进,各种形式的校园语言活动则是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秋云.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

[2]周泓,罗明东.普通话教学的心理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3]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初等教育专业篇3

[关键词]初等教育;家庭沟通;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38-03

初等教育专业是高等学校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而设置的专业,是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城镇化建设速度逐步加快,农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边缘化倾向日益加剧,直接导致了初等教育专业招生吸引力较之以往明显减弱。以滁州某学院为例,近年来该专业所招收学生呈现出女生比例过大、纪律观念不强、学习状态较差的特点,学生现状所受诟病日趋明显。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自我、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家长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教育理念、施教方法参差不齐,对孩子产生的差异性影响十分显著。家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沟通是最基本的途径,家长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语言、沟通内容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有效的沟通会促进孩子正面情绪得到发展,失败的沟通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严重者会导致逆反情绪趋于激化。本文通过问卷展开调查,实地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同家庭沟通的状况进行了解,以期对提高教育教学成效有一定帮助。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象为滁州某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在校学生,问卷在人口统计学基础上,从家庭生活现状、沟通频率、沟通内容、沟通方式、沟通语言、存在问题及原因等维度进行调查。问卷填写过程中,由班主任现场监督、指导,力求填写结果客观真实准确。

二、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5份,收回问卷178份,有效问卷170份。笔者对问卷设计问题的答案作了详细统计,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

(一)父母缺位现象比较明显

由表1数据可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同父母双亲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比例为58.82%;除去上述人员,有近一半的学生不能同爸爸妈妈同时生活在一起,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比例高达21.18%。单独同母亲或单独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学生不在少数,比例达20%。可见,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缺位较明显。

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父母亲从事的行业类别较为分散,工作岗位类型多种多样:务工务农、个体经商、驾驶员、建筑装潢、事业单位、医务人员均有,其中,父亲务工务农比例达76.54%,母亲务工务农比例高达90.12%。父母亲务工务农是主流,占接受调查群体的绝大部分。个体经商占比为10%,位居第二。父母亲在事业单位或医疗卫生系统工作的比例只有4.94%和2.47%,此数据说明具有稳定工作的家长人数偏少,比例偏低,可反映出家长的整体知识水平不高。

(二)子女父母间沟通意愿不够强烈

围绕沟通频率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同家长的沟通基本以每周沟通一次为主,比例为72.92%。基本不沟通这一极端状况出现的概率较低,比例为7.1%。家长在陪孩子聊聊天、看看书、旅旅游方面,囿于各种因素,家长偶尔为之的比例为60%。有23.53%的家庭从未开展共同聊天、看书、旅游活动,说明很多家长没有时间或者主观方面没有意愿去接近孩子、去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孩子,被动性倾向较为明显。

(三)沟通内容多以物质层面话题为主

通过沟通的主要内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父母同孩子沟通交流时,对于“身体生活方面”话题关注的比例高达68.24%。而对于孩子的学习关注度较低,仅为14.12%,对于人际交往和未来发展的关注同样处于比较低的程度。此数据可反映出,家长们物质层面的关注程度远高于精神层面,家长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关怀缺失较为严重。

(四)沟通方式需要调整

数据显示,父母同子女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沟通交流、进餐时沟通交流、专门的谈心谈话均有。在诸多交流方式中,谈心谈话是最能走进彼此内心深处,产生思想共鸣的方式,但通过谈心谈话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的比例仅为42.35%。比例尚不足被调查群体的一半,此现象值得深入思考。

(五)沟通语言需要改善

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父母在同子女的沟通中,“我这么辛苦的赚钱,还不是为了你们”、“你别说了,我知道你现在想什么,还不是……”等话语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67.05%和27.06%,两者总计达94.1%,“你怎么这么笨啊,教那么多次还教不会”这一选项被选次数也较多,比例达15.29%。说明家长在子女面前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有明显的权威意识,主观上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较深,这种状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对孩子个体尊重的程度不够高。

(六)家庭沟通问题原因多样化

针对现状成因的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学生认为造成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共同语言不多,有效沟通很少,比例达52.94%;居于第二位的原因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比例为41.18%,说明孩子对自身情况有一定了解,摆在第三位的问题是孩子过于自私,不关心他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比例达24.71%,二、三位的数据说明学生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家庭沟通方面和自身存在问题;而认为家庭教育是门学问,父母需要学习培训以提高教育水平的比例也达到18.82%。综合上述数据可知,认为责任在父母的一方的比例达71.76%,而认为责任在子女的比例为65.99%,比例较之前者稍低。

三、讨论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滁州某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同家庭之间的沟通现状并不是非常理想,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成因较多。

(一)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偏少

该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父母总体知识水平较低,多从事以体力为主的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外出打工忙于工作和生计,离孩子较远,对孩子的关注程度较低,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多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为照顾和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教育孩子的模式属于隔代教育,弊端十分明显,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宠爱过度,二是易导致亲子隔阂,三是老人观念落后,不利于孩子成长。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缺乏规则意识,过于自我中心,跟父母沟通较少,感情冷漠,思想观念较为传统,不利于持久发展。父母亲的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精力偏少,对于子女成长成才势必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家长注重物质提供而忽略思想引导

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特殊阶段的学生而言,父母如能对其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的终身发展将会获益匪浅。由于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日常繁重的劳动量和时间长期被占有,他们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子女的思想发展、学业进步提供有效帮助,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关注的是学生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日常的生活状况,关注关怀止步于生活费用、日常饮食等,而对思想方面、人际交往和未来的长远发展等方面关注较少。

(三)双方沟通方式缺陷明显

沟通是通过一定的活动增加接触、增进彼此了解的一种形式。谈心活动是沟通最基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形式灵活、成本低廉,非常有利于交流思想、化解矛盾、缓解情绪。在沟通过程中,父母与子女如能充分进行谈心,对于解决双方思想方面的局限和误区都有明显的作用。可现实中,由于家长存在权威意识过强、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过分自信、时间精力受限等问题,导致双方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与环境中进行深入谈心谈话的机会很少,互相之间无法走进内心深处不能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交流浅尝辄止,有肤浅化倾向。

(四)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过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她们很难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和解释问题,这就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自我中心”。由于对父母的不理解,对父母的工作环境、特殊处境无法感知,缺乏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练,对父母不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甚至有少部分学生认为父母亲身份地位低下、学识浅薄,双方没有共同语言,难以沟通。即便是沟通,主观上具有逆反情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思想已经成熟,而认为父母观念保守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跟父母很多道理讲不清楚,导致沟通效果不理想。

四、结论

家庭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子女与父母在沟通态度、沟通方式、沟通内容等多种因素差异化导致的结果。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主要为初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让她们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知识水平、专业技能非常关键。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培养更多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笔者以为下述三方必须协同努力。

一是家长应多花时间与精力同子女接触,了解孩子思想、心理、生活、学习状态,有针对性的同子女进行沟通,以期提高沟通成效;除了直接同子女联系,还应多同学校沟通,侧面把握子女的状况,力争做到对孩子的状况有充分的、立体化的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放矢,帮助其成长成才。

初等教育专业篇4

在初等教育中不仅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对班主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班主任需要具有专业化的管理水平。主要原因在于中职学生毕业之后会直接走向社会,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机构,学生的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产业的发展。所以对于中职学生在学校的管理方面要求相当严格。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中职班主任的专业培训力度不够。教师参加培训的比例相对较小。学校没有组织针对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专业培训。

2提高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管理的对策

(1)完善班主任自我发展的制度

自我学习和完善是增强班主任专业化的主要途径。作为中职班主任需要通过积极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自我学习可以促进班主任的自我发展,使其具有丰厚的理论功底。班主任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仅靠其爱好,要想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就需要刻苦钻研与其工作相关的知识,主要有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知识,只有循序渐进的学习这类知识,努力积累学习经验,才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总之,班主任要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需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将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发挥其管理作用。

(2)增强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经验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经验需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和积累,主要活动有班级管理课程的开发、校本活动的举行等。通过校本活动可以加强班主任进行职业指导的能力,给予学生就业上的指导和帮助。职业指导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校班主任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定位非常了解,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和帮助。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该在班级中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对学习的经验进行交流,主题班会的开展有利于班级形成凝聚力,同时还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这样的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为班主任工作给予一定的锻炼,是加强班主任专业化工作的有效途径。

(3)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管理技能

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直接接触者,其主要工作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培养提高其思想觉悟。班主任在工作中的作用是其他教师难以替代的。除了在工作中要做到细心之外,还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作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管理中的主导者,班主任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增强其在管理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此外,中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责任,将工作的思路整理清楚,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沉着处理,确保管理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4)构建信息化管理环境

为了增强班主任的专业化知识,促进班级管理的专业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班主任需要自觉学习和掌握专业化知识。利用信息化资源支持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将信息化管理技术和信息资源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可以利用成功的教学模式加快班主任专业化的发展。学校管理者还应该建设教学资源库,提高班主任的实践性知识。其中教学资源库中主要包括素材类的教学资源和结构性的教学资源,班主任通过对各种资源和数据的收集能够提高其实践性知识水平。

3结语

初等教育专业篇5

1.重视就业发展形势,明确定位初等教育

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来为社会服务的,因此要构建新型的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要重视就业形势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四点。第一,要将初等教育人才市场的需求作为教育导向,及时科学地调整专业设置,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前瞻性。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中更多的是综合性的课程,由此决定了小学教师也应当具备综合性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多门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推动小学教学更好地发展。就目前初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小学教学中英语、科学课、计算机技术课和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专门任课教师较为缺乏,为此高职院校就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相关的专业,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高职院校保持专业设置的动态性,能够及时根据基础教育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定。第二,要树立起就业发展意识,调整办学的引导思想。在规划专业建设的具体方案时,应当主动地从相关的部门单位中获取毕业生的相关就业信息,将毕业生实际的就业率作为重要的参考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基础教育人才市场的变化对学科的结构、专业的设置、课程的体系、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性应用进行调整型的推进,提高专业对人才市场的适应水平,凸显出办学的自身特色。第三,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对相关课程的设定和就业方面的指导进行强化。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校方应当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课,使其成为一门基础的公共性课程,从而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性的规划,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定位,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形成明确的奋斗方向。第四,要建立起与专业教育开展的目标相吻合的基础教育人才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推动教育人才素质的全方位发展。高职院校应当认识到当前教育人才的培养不是只注重一个专业的素质培养,而是应当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教学的内容安排应当与基础教育的教师所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帮助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充分汲取知识获得职业证书。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在毕业时的最低要求是要获得本专业的或者是与本专业存在共性的职业资格证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

2.重视在专业改革中实现产学研的结合

2.1充分利用专业学科和教学资源优势,完成资源共享

在高职院校教学开展的过程,要保证能够收获预期的效果,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专业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师资培训中心来强化对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例如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有所教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还要在普通话和相关的资格认定方面被认可,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培训、教师上岗培训和资格考试培训等。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小学实践教学中的资源来推动专业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培训,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指定专人到小学参与教学锻炼实践。学生通过这样一种实践型培训能够切身参与到初等教育的全过程,在提高自身的教学针对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使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在正式步入工作后能够采用更加符合小学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教育。这两个方面的措施相结合能够高效地实现资源共享,最终提高学生在教学实践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表现。

2.2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指导

高职院校要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来实现对初等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就需要形成将小学作为基础的专业发展思路,并进而建立起专门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用人单位和相关的部门能够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中,最大限度地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实际需要相吻合。另外,在基础教育的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更新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要对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更新设置,提出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专业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方案以及知识技能考核的标准设定等,从而为学生的实习或者实训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的指导,在用人单位、其他相关部门与高职院校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确定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更加全面的专业定位帮助学生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

2.2.1围绕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强化与小学在教育层面上的拓展性合作高职院校应当成立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并围绕研究中心开展工作,积极邀请在小学教育方面成绩卓著的教育专家参与其中。对研究中心的职能进行具体的分析,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共同协商编写教学研究的计划方案,并组织、指导小学教师有序开展教学理论方面的专题探讨。第二,帮助小学教师选择并设定相对实用的科研命题,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完成科研命题的分析,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使小学教师的教学趋向专业化。第三,研究中心需要重视应用层面的技术研究与发现,在小学教材、教具的研发和综合性实训课程指导书的编写方面加强建设。

2.2.2将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融入到课程设置环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进行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综合知识素养的提升成为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改革需要改变一般的本科院校中小学教育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硬性分科设置的做法,建立起柔性的课程模块体系,从而使初等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以教师职业的市场需求导向为根据,充分突出专业优势,使课程的设置更加具有特色、更加鲜明。对课程设置进行类型划分,则基本上可以归为五大模块的学科内容,分别是公共必修课模块、职业基础必修课程模块、职业技能模块、选修课模块和小学教育实践模块。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主要设置大学体育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和身体素质;在职业基础必修课模块中,主要课程是数学、写作、口语、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等,这是为了让学生提前对儿童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小学教学能力;在职业技能模块中,小学数学研究、小学语文研究、小学儿童健康发展研究和小学科学教育方法研究等都是必修的课程内容,这些课程的存在能够提升学生的教学管理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可以说这一模块中课程的设置是对传统中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继承性发展,重点突出了技能在教学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并掌握现代小学教育中新的教学技能;在选修课模块中,职业技术选修课与素质拓展课等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素质拓展课又可以具体划分为儿童美术创作、舞蹈、儿童歌曲编写、体育游戏等多种选择方向,是通过对学生特长的进一步放大和激发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教育实践模块中,主要的方式是实地调查、社会实践参与、教育观察与总结、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评价等,这种实践课程的存在能够引导学生对小学教育的认知更加感性,不断积累经验,强化学生投身教育开展工作的意识,提高实际教育能力。事实上,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它不仅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依靠,同样也是引导小学生完成知识获取的重要辅助,所以应重视对学生群体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考核。

3.更新教学方式与考评方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1采用切实体现实践的教学方式

从客观角度来说,初等教育专业中有很多课程都是具有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性质的,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的教育实践经验,使得现阶段的专业教学讲授不能够很好地在知识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衔接。为了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授课教师就要采用能够切实体现实践的教学方式。第一,教师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所谓的现场教学方式就是将课堂直接设置在小学的环境中,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加强烈的、真实的教学体验感受。现场教学的开展并不需要过于繁琐,可以采用的措施也有很多,诸如可以让学生一起观看优秀初等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示范视频,向学生提供更加贴合实际的教学情景,或者直接邀请所处的小学中成绩突出的初等教育教师到课堂中进行经验的交流与沟通,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教学经验讲述对其进行精练的概括和总结,从而得出教师教学的优秀方法。第二,教师可以采用虚拟教学的方式。虚拟教学的开展需要提前设计具有高度仿真性的课堂来完成后续的情景演练,按照特定的顺序安排学生到讲台上展开模拟性教学,其他学生和教师就充当学习者进行听讲,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教师还可以针对授课学生讲解的知识提问,尽可能地使教学环境更加真实。第三,教师可以采用微格教学的方式。微格教学的方式是近年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体现在“微”这个字上,教师在微格教学中,可以将整个教学环节划分为多个阶段加以处理,例如在开展教师口语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师授课讲话的技能学习内容分为描述、解说、复述和评述等几个环节,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展开轮流式练习,将训练的过程记录下来,在通过日后的回放和评议进行调整性的训练与提升,这样就能够最大效率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科学的基本知识框架中提升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实际能力。

3.2加强课堂中高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高职教学同样如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就要使学生形成一种“高新技术是教学开展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这样一种教学思想,将网络资源和优质教学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地利用与发挥,使学生在正式步入教师行业时能够灵活运用高新技术开展教学,借助于高新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从而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3.3围绕实践教学转变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对学生知识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的一种检验与评价,传统的考核方式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评价,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为此,在进行高职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时,就要转变考核方式,形成以教学大纲为核心的考核方式,突出动手实践能力强化的重要性,对学习的效果进行巩固,将“教育、学习、实践”形成统一。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在学生角度上的体现就是学生不需要再盲目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通过开卷考试、课程设计、口试和日常作业等多种灵活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进行考察,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水平。

初等教育专业篇6

【关键词】初等教师教育教育实习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03-02

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StateUniversity)自1994年起连续19年获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andworldReport)初等教师教育(elementaryteachereducation)最佳院校。该校初等教育专业实行五年制培养模式,录取学生在完成前四年的学士学位课程后需进行第五学年的教育实习,以通过教师资格认证。本文从基本设置、实施过程、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对其教育实习展开论述,以期为我国教育实习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教育实习基本设置

为使实习生养成富有成效的实践习惯(productiveHabitsofpractice),促进其专业化水平及专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实习学年共开设六门教师教育课程:秋季学期开设te501、te801、te802,春季学期进行te502、te803、te804。其中,te501/2即教育实习,每周定期举行研讨会,以此作为专业学习的组织形式,为实习生提供实践指导。同步课程te801/3为专业角色与教学实践(i/ii),te802/4为教学实践反思与探究(i/ii)。除每学期30学时的课堂时间外,四门课程均设置每周3学时的现场活动时间,以供实习生回顾、拓展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当前的课堂实践,以mSU教师教育标准为依据就其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与评价。

基于实习课程设置特点,mSU初等教育学生将在课程教师(Courseinstructor)、指导教师(mentorteacher)、现场教师(Fieldteacher)的共同指导下开展教育实习。课程教师指te80X任课教师,以学校集群(SchoolCluster)为单位进行分配;指导教师即实习学校合作教师,为实习生教育实习提供全程指导;现场教师则特指课程te501、te502任课教师,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将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与课程教师的理论指导有机结合。上述三方在承担规划及沟通、专业活动设计与实施、实习支持及指导、实习生需求管理等共同责任的前提下,分工明确、密切合作,为初等教育专业实习提供全方位指导。

二教育实习实施过程

围绕了解学生、课程、学校,开展单元规划与教学,创建学习共同体,形成专业认同等中心任务,为期一年的教育实习可划分为七个不同阶段(见下表)。①

秋季学期共包括三个阶段:(1)了解课堂、学生及课程阶段(1~7周),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中心,举行首次实习生、指导老师、现场教师三方会议,确立团队合作规范,制订工作计划,结合te801/2课程任务开展合作规划与合作教学;(2)语文、数学科目合作单元教学阶段(8~14周),同步课程te801/2暂停,课堂参与程度逐步增强,建立实习生档案袋,进行期中评估会议,与家长进行交流;(3)回顾、总结并制订下一步计划阶段(15~17周),实习生将课程与课堂经历相联系,反思本学期课堂实践,进行期末评估会议,并对春季学期教学进行规划。

春季学期以“指导下的主导教学”为中心,共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1~3周),在继续开展数学和语文教学的前提下,制订或修改指导下的主导教学过渡计划及常规活动计划;讨论并制订指导下的科学及社会研究主导教学计划及职责分工等相关调整方案,以为指导下的主导教学阶段做好准备。(2)过渡阶段(4~6周),就实习生增加教学责任的过渡方式及过渡时期日常活动的开展方式进行讨论,开展与学科科目、过渡阶段相适应的合作教学或经课程教师及指导教师审查后进行科学及社会研究科目的主导教学,制订校长课堂观察计划等。(3)指导下的主导教学阶段(7~12周),逐步实现全职教学,承担大部分时间、大多数学科的主要教学责任,进行至少一个周的单独教学,进行期中评估

会议以制订主导教学阶段后续计划,同步课程te803/4暂停。(4)逐步退出阶段(13~17周),确定该阶段继续开展合作教学的领域,为实习生建立课堂教学与te803/4课程任务之间的联系提供支持,完成档案袋材料的组织与整理工作,反思主导教学及在此期间与家长交流的有效性,进行期末评估会议,完成退出性表现描述(exitperformanceDescription)。

三教育实习评价机制

mSU初等教育专业教育实习(te50X)实行pass/nograde制成绩评定方式,在形式上由初等教育实习生协调员决定,在实践中则由现场教师及指导教师协商确定。同步课程(te80X)由任课教师采用数字制(numericalSystem)就实习生课堂及实践表现进行综合评定。②

除终结性评价外,mSU初等教育专业注重发挥形成性评价对实习生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各学期均召开期中、期末评估会议,旨在帮助实习生学会如何开展教育实践评价,制订具体的教师成长计划,增强其专业发展意识并对发展方法形成清晰认识。会上由实习生首先发言,再由指导教师、现场教师进行评估。三方共同就实习进展、成长计划进行讨论,探讨教育实践的优点与不足,明确两次评估会议期间的短期目标及行动纲要,以促进实习生的持续学习、激励其不断成长。实习结束时,指导教师、现场教师以主导教学阶段为基础,结合实习生实习陈述、学科教学、学生工作、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出具退出性表现描述报告,用以存档或供实习生求职之用。

四对我国教育实习改革的启示

mSU五年制初等教师教育模式实现了学士学位项目与教师认证项目的整合与创新。现结合该专业教育实习特点,对我国教育实习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以实习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依据,建立明确的阶段实习目标

以总目标为基准,设置阶段目标,有利于实习生掌握各时期发展重心并适时进行调整,实现专业理念、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理念由内化到外现的转换,实现教育知识由内容性知识到实践性知识的转换,实现教育能力由基本技能到教育智慧、创新能力的转换。

2.立足于真实的教育问题,构建教育实习研究共同体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联的基点在于真实的教育问题,这是重构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新视角。”③教育实习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基于真实的教育问题,以定期、同步举行研讨会、建立研究共同体的形式为实习生提供全程实践指导,以利于大学与实习学校开展互惠合作,以利于实习生养成批判精神、培养其专业发展能力并最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3.规范合作交流机制,采用档案袋评价法,以多种形式开展形成性评价

教育实习应通过定期举行评估会议,监控实习生专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学习计划。同时,通过采用档案袋评价,收集多种不同类型的实践证明材料,为实习生自我评估与反思提供素材,为指导教师准确掌握实习情况、客观地进行实习成绩评定提供参考。最终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为教育实习服务,为促进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

注释

①Guidetotheelementary&middleSchoolinternship2012-2013[eB/oL].http://education.msu.edu/te/elementary/interns/about-internships.asp

②数字制共分为八个等级(4.0/3.5/3.0/2.5/2.0/1.5/1.0/0.0),te80X课程成绩不得低于2.0

③刘德华、付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联之基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2(9):6~9、14

参考文献

初等教育专业篇7

1.现代教育技术与初等教育专业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课堂教学对比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要相对枯燥.而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对象又是一群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将来要担当教育大任的孩子.仅采用原始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数学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课堂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恰好能弥补这一缺陷.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去,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边倒”模式,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结构,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

2.现代教育技术对初等教育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积极影响

2.1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综合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及特点,使学生更容易、更直观、更显着地感受到数学内容带来的刺激,有利于记忆的形成.例如在进行正弦型函数_v=asm(u^+^)图像的教学时,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参数a,?4在变化过程中对图像的影响,教师要借助许多图像来加以讲解.利用几何画板教学工具软件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节省作图时间,而且可以让参数a,p根据需要连续变化,使学生可以从图像上直观感受到这些参数对曲线的影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数学也变得生动、有趣、易学.这些是仅依靠黑板讲解根本实现不了的.

2.2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是一群初中刚毕业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正处于活跃期,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特别强.相对于传统的“黑板十粉笔”的教学形式而言,他们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复数概念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现当年发现复数的全过程,克服了概念教学的枯燥与抽象,使得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与建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3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现代教育技术融人数学课堂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在三视图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靠教师动手做模型来分析讲解投影以及三视图的画法,学生理解起来抽象,有一定的困难.几何画板引人数学课堂,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几何画板技术模拟空间几何体,使得学生对各个侧面各个角度的投影和视图都能有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在了解了三视图形成过程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承担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大任,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加工知识的技能,只有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与应用,将来他们在课堂上才能将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得得心应手,真正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2.4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而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提倡“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人到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来,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同时,还可在课堂上引人“创造体验”模式,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做中学,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实验的乐趣,发现数学内在奥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5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校园网站的建设,个人博客的开通,都可以成为学生课外学习数学的电子资源.教师可以将课堂电子教案和数学软件到校园网或微博上,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与研究数学的机会.同时,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图书馆等,既丰富了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初等教育专业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导致本末倒置

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仅是为了强化日常教学,是一种技术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处于辅助地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应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单纯为了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而盲目取代黑板加粉笔.

3.2抽象思维弱化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来,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将某些抽象的概念与图形变成直观的形象,这对于知识的理解无疑是有益处的.但数学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削弱很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若教师长期使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将会弱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与学习数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教师应积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直观形象思维进行有效整理,使之上升为抽象思维,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3.3重知识,轻技能,轻情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和交流,计算机快速精准的计算,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载体,更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过度重视课件的展示,而忽略情感教育与技能教育,那将离教育改革的目标越来越远.因此,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格外注意学生技能的培养,缩小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高教学效率.

初等教育专业篇8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职;初等教育;儿童文学

根据国家教育部2018年9月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师范专业要通过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创新型小学教师,面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新要求,作为培养小学师资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的初等教育专业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对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高职师范生的职业综合素养。要落实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师范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不断进行改革。随着近年高职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和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研究的发展,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推行得到了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师生的进一步重视,问题式教学模式在中国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具体成效也日益显著。

1问题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始终要以人为本,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学科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真正有效地促进和提高高职师范生的个人发展。教师不能只讲书本知识,学生不能只读死书,要通过灵活的教学帮助高职师范生形成能将知识转化为各种专业技能的能力,并由此最终形成小学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具体来讲,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出发,在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与小学教育工作过程之间建立直接和深刻的联系,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标准要突出对高职师范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对应目前中国小学教育职业的岗位任职要求来大力改革高职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高职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在精心创设的有效教学环境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既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時也具备良好的阅读鉴赏、创作和教学应用的全面能力。

在众多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之中,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具体方法尤其适应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需要。问题式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倡导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来解决真实性问题,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的培养。问题式教学非常重视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和终身化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的学习和教育模式相比,这种学习与教育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个人全面素养。在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能通过学生合作完成工作项目和任务的方式,将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独立和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会带来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更能带来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的根本变化。因此,在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大力提倡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

2应用问题式教学模式进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

借助问题式教学模式实施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更要掌握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精心设置科学有效且针对性强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多重途径地去解决问题。具体来讲,教师要特别重视以下问题:

2.1应重视问题的设计

在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中,明确而有效的问题是学习的基础和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内容的主轴,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首先就得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高质量的非结构问题,以使后面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真正落到实处,所以,问题的设计是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一个工作重点。设计问题要从课程教学目标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必须是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新目标必须与目前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目标和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目标紧密关联。这就要求儿童文学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针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来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既要与高职师范生的先备知识相连结,也应为没有预设标准答案的非结构问题,还要尽量能够引发学生跨学科的研究,问题的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也要适度。

2.2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激发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国家教育部2012年制定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中指出,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能“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这就要求高职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自觉提高自己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在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习者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始终要坚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学习相结合,学生既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形成相关的技能。提出精心设计的有效问题之后,教师就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来完成项目工作。学生要完成任务,既要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学习与他人合作的技巧,而且还要善于打开思路和优化方法,将本课程的知识与其他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将本课程的基本技能与其他课程的基本技能联系起来,并借助书本、互联网和高职院校自建见习实习平台等各种类型的资源,开辟出更加多元的学习空间,形成多方面的综合素养。

例如,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小学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如果按照问题式教学的思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拟写一份小学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活动计划,那么,学生就必须具备儿童文学、小学活动设计和应用文写作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既要了解常见常用和可以创新使用的课外阅读指导形式有哪些,也要熟悉小学活动设计的要求和技巧,还要具备活动计划这一类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要完成这次任务,学生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获取基本理论知识,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学习教材和查阅资料,可以向校内任课教师和见习学校的指导老师请教;第二步是小组讨论,在这个阶段,学生合作探究,集思广益,结合优秀案例,与小组成员一起理清活动的思路、确定活动的形式和流程、推敲活动的方法与技巧;第三步是合作完成书面作业,通过合理分工来写作和修订文字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也要与人协作交流;既要落实儿童文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也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既要学习书本,也要联系实际,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跨学科学习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3应重视学习成果的交流分享和多维度的评价方式

初等教育专业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教学技能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就要从儿童时期抓起。近年来,国家和各省渐渐意识到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各地都纷纷办起了大批的农村幼儿园,相应的办起了很多职业学校,以培养更多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

一、教学技能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意义

国家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从一定程度上讲,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任。而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学生教学技能的高低关乎我国教师的素质,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我国的发展壮大。此外,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当前教育改革要求转变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迫在眉睫。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讲,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日趋严重,中职学校的学生只有努力加强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站稳讲台,在教育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技能的内涵

教学技能是每一位师范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主要有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言语技能、多媒体课件设计技能、教学研究技能、课堂管理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说课、听课、评课技能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言语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和课堂管理技能四方面的培养。

三、中职学生的特点

现在中考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孩子都要进高中,而不会到中职学校读书,这就使得现在的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很差,导致中职学生基础太薄弱。也正由于基础差,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之所以坐在教室里,都不是因为自己想要来到学校,或是喜爱这个专业,多数都是家长要求孩子来学校。有些学生读中职,是不想太早就业,有些呢,则是觉得在家里自己一个人也不好玩。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自信心。综上所述,中职学生的学习具有基础太薄弱、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进取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自制力差等特点。

四、关于培养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初步探索

1.称呼学生为老师,帮助其做好职业定位

每次上课时,我们应该首先向各位未来的老师问好,课间提问时,也不忘“×老师”的称呼。其实,“老师”这个名词不仅仅是个称呼,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个提醒,让他们时刻记住自己将来是一位教师,并以教师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2.多看教案、多评教案、多写教案

写教案是每一位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学生在入职前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学中,我通过多使用教案案例,让学生多看教案,多评教案,最终通过多写教案来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每一个幼儿园的学科中都有很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每讲完一种类型活动的设计,我就会找出相应的教案来和学生一起分析,让学生自己去评价教案,然后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改进教案。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最后锻炼学生写教案的能力,再通过互评教案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评教能力。

3.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解,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中一直提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但是真正该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在我的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自己站上讲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首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教了不等于学生学了,学生学了也不等于学生会了!我们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还在讲述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讲述能力。其次,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儿歌教学、讲课比赛活动、讲故事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技能作为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不但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提高教师教学技能,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育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非常重要,培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更多合适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名更加合格的教师!

初等教育专业篇10

 

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有关小学数学本体性与实践性知识的现状

 

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贱性知识。其中本体性知识既包括显性的可言传数学知识,也包括隐性的默会知识即数学能力、素养。而实贱性知识也是在掌握好本体性知识的前提下更好的把握学科内容基本思想,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现在小学教师在本体性和实贱性知识方面都有一定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丰富和牢固,知识水平总体是零碎的,不成体系,不具有整体性,不能高观点地把握小学数学教材内容。2.隐性的数学能力不强,特别表现为以认知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一般数学能力,比如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理解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数学交流能力等。3.关于数学思想及方法论的认识比较粗浅,不了解现代代数学诸多思想方法,不知道数学思想演变发展的脉络。4.缺乏必要的数学史的知识,不了解数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对小学数学知识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5.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教育评价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足。

 

三、提高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本体性与实践性知识的对策

 

1.调整、充实初等教育数学课程的内容。随着小学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师范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小学数学内容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其内容看似简单,实际涵盖的范围却非常广泛,渗透了集合、对应、函数、概率统计、极限等数学内容和思想方法。这就要求师范生必须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驾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其中整合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开设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等各方面科目,从而使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小学数学各学习领域内容的理解。另外,考虑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要,还应添加数学思想方法论、数学史、数学文化等方面内容,从而增强师范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2.转变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方法。以前的高师教学课堂上,教学重学术性,轻师范性。所谓“师范性”就是要培养和锻炼未来的数学教师,从而使在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善于进行教学法加工,转化为易于认识的教学形态。同时,在高师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也应该做好榜样的力量,在重视数学知识的演绎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培养数学眼光,形成数学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日后走上讲台做好充分的准备。

 

3.强化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自觉意识和技能训练。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最需要的就是通过拓宽和加深他们的数学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本体性知识。这就需要他们的内省与发奋,没有个人的认识的提高,单纯靠外部的推动,培养的实际效果不会很明显。也就是说,我们更多要注重学生内在因素的培养,增强他们的自觉意识。

 

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是小学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类的社会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然而对于小学教师而言,端正的三笔字、标准的普通话、流畅的口语表达却依旧是教师基本素养的体现,而看似简单、枯燥的基本功训练仍然是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学教师的魅力也来源于此。

 

4.丰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内容。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贱中的运用,实贱经验的积累也在不断的丰富着我们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但往往对于现在的大学生,理论总是大于实贱。所以对于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就是多参加课堂教学,让他们提早感知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听课、评课、备课、讲课,获得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逐渐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思路,增强教育理论运用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其次就是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当学生进入小学的校园,接触到实实在在的班级,小到批改作业,大到班级的管理,不论简单或复杂,都蕴含着教育实贱中的各种规则和规律。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小学内部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使理论知识在实贱中得以体现的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实贱中进步的快乐。

 

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保障,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我们的教育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学生要具有不断的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的职业生涯才能更加丰富和精彩。

 

学生对一些地名和地理事物不熟悉,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地理位置。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积累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常识性的地理知识关注较少。学生头脑中若有简单的脑中地图,就会很容易辨别出那些常见的区域,也能简要地分析和评价该区域地理位置的优劣。

 

学生无法有效地将头脑中原有的相关信息迁移到面临的问题上来。迁移使得地理知识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获得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断积累,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信息的本质联系,提高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生无法快速、准确地觉察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组成和空间排列方式等。在遇到地理问题时,学生头脑中没有可调用的“地图”,无法判断各个区域的空间关系及成因,不利于学生空间智力的发展。

 

初中、高中的教学资源有限,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学生接触地图的机会较少,对地理的认识较为模糊。若能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研究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趋势,使学生不断熟悉地图,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迅速地在头脑中形成地理知识的空间联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地图训练直接影响学生头脑中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在运用各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形象、准确的地图,指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学生会逐渐将地理知识附着到地图上,头脑中就会形成地理框架。

 

地图是表达地理空间现象的一种主要的图形形式,是传递信息的载体,“纸”地图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对于脑中地图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地图教学是脑中地图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地图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知识,由读图想象地理空间格局,根据文字描述画出简单的分布略图,从地图中找规律下结论。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地图意识,让学生在运用地图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丰富的脑中地图。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动态变化的,教师除了利用传统的地理挂图或板图等教具之外,还要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前后联系。但是多媒体的使用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使教学内容与地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脑中地图的形成。

 

教师要将地图运用到整个地理教学中,频繁呈现地图来讲解释地理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地理问题离不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呈现的地图应是各式各样的,如不同区域范围的地图(有世界地图、国家地图等)、不同专题的地图(有自然地图、人口图等)和不同投影方式的地图(有墨卡托投影地图、高斯-克吕格投影地图等),指导学生进行辨别和区分,学生通过反复读图、用图,丰富头脑中的地图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