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民经济专业十篇国民经济专业十篇

国民经济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54

国民经济专业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074-02

1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外部制约因素

1.1法律体系不健全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战略选择,为了达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标,不但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而且需要确立起基本的法律框架。但这两个方面的现实情形皆不容乐观。虽然2006年10月3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一专门法规的出台有利于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但还没有出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配套实施办法。

1.2政府部门不适当的干预

作为一种政府主导性的制度安排,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一开始就与各级政府部门衍生出十分复杂的关系。有别于西方各国以宽松的政策环境来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更多的采取了行政介入方式。这种行政式的介入不可避免的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在扶持过程中行政介入太多、力度过大,在管理上没有很尊重农民的意愿,从而事与愿违;或者是因为精力有限,由政府牵头组建后就无暇顾及,使其处于松散状态,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是不加干预也不加扶持,任其自生自灭。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地政府的制度框架下创建与发展的,需要政府合理的扶持。

1.3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制度不完善,扶持力度小

据调查,当下国家财政部给予其扶持的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项目资金一般为20万元,农业部为10万元,省约3万元,到市、县一级政府大约1万元。其资金来源主要以农民自筹和各种形式的混合出资为主,由于社员不稳定,所筹集的股金远不能满足需要,导致在设备技术引进与改造、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标准化、市场开拓与信息收集等与专业化的大公司差距太大。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难以单独拓展市场,很难向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使农户对组织缺乏信赖,两者联系不紧密。没有财产作为抵押,交易中承诺的可信度低,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的可约束性很脆弱,很难与其他市场主体确定经济合同和从事大规模的销售活动。

1.4宏观经济、教育制度对其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1)国家垄断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的收购体制和农用种子、化肥等专营制度等,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法涉足这类物资购销的权利。农地流转制度改革滞后也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适度规模集约经营,从而影响了农民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削弱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对农民合作知识的培训、教育制度不健全。众所周知,我国农民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够,同时,也缺少这方面的专家。大多数农民合作组织还是通过某个致富带头人发起的,其组织结构、组织形式、产权关系等方面需要完善和专业指导。然而,全国还没有农业高校设置合作经济专业,而具有较高合作经济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人才缺乏,难以向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和宣传,对其实践进行指导。

2政府相应的解决措施

2.1加快立法建设,优化法制体系

责任明确、法律形态清楚是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本质要求。农民合作经济组建运营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这既是组织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有效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基于非农业领域中的合作经济组织尚未普及,缺乏综合立法基础,同时也无法将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一部法律,国家已于2006年10月31日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已于2007年7月1日实施。因此,在现在已经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情况下,国务院等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该法的实施办法,从制度上明确合作组织的性质、法人地位、产权制度、成员资格、登记程序、运行机制、分配方式等,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各级政府要尽快明确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金融支持和服务的办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到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合法经济权益、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2规范政府行为,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委、科协、农技站、经管站、供销社等职能部门和实体,往往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有效行使其职能;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与运行需要政府在财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其实,基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现实,行政组织的介入与影响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需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知和介入方式的把握。我国政府应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和“扶持不干预,引导不参与”的基本准则,规范政府行为。

2.3改善宏观政策环境,规范和加强政府扶持

(1)从财政资金扶持来看,财政支持既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举办各种事业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是政府通过合作组织落实有关政策、兴办公益事业的重要保障。中央财政已列专项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予以扶持,许多地方政府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明确使用重点,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目前政府要重点对符合以下条件的组织予以财政支持:①以享有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为主体,初具规模且产权明晰、成员股权相对平均;②以当地主导产业和名优特产品为依托,符合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③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强带动能力;④规范执行合作制原则,运行机制合理,财务和分配制度健全,实行赢余返回,具有良好示范作用;⑤服务网络健全,有统一质量标准、注册商标和产品包装。扶持的主要目的要定位于增强生产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将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并对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融资和保险的风险准备金补贴等给予支持。这样多股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2)从税收优惠看,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提供税收优惠。学者认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及其加工品,应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或者实行低税率;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因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需要从国外进口的设备和技术,应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股息、红利等资金收益,应免征个人所得税,以促使更多的农民参加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从宏观政策环境看,政府还要推动完善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合作知识普及、技术推广、内外贸易等制度,同时提供业务支持,扶持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坚决遏制各种向其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同时指导其照章办事,依法经营;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建立规范的农产品贸易体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个以服务为宗旨,推动农产品有效交易,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合理的国内外贸易体制是其功能发挥的必要外部条件。只有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建立自由的农产品国内贸易和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其购运销核心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2.4积极组织培训,普及合作组织知识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生事物,对其有一个不断普及和深化的过程,而培训工作则是普及合作知识,培养合作企业家的有效手段。第一,应对各级农业部门主管领导、合作组织的负责人,以及从每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定比例的农户成员,分期分批进行有计划的培训。第二,可考虑在全国建立几个合作教育学院或在已有的农业高校设置合作经济专业,专门承担有关农业合作组织的研究和培训工作。第三,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农业技术普及与推广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合作教育。

2.5推动对外开放,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注入新活力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活动地域空间过窄,影响其快速发展。经有关部门调查表明,目前有561%的合作组织的业务覆盖范围在县域之内,仅265%的合作组织实现了跨省经营。这既制约了合作组织之间的互利互助与优化组合,又影响到合作组织之间经验、信息的交流与借鉴,不利于合作组织又快又好地发展。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推动合作组织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特别是推动合作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大力推动东、中、西地区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交流合作。从目前情况看,沿海发达地区合作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早,组织形态比较成熟,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比较充足,具有畅通的市场渠道和较好的商品品牌,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相对缺乏。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组织则起步较晚,组织形态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缺乏,但具有比较充裕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两者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而且两地的基层干部、农民都具有交流与合作的强烈愿望。因此各地政府应审时度势,做好组织推介和穿针引线工作,促成这种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应从本地实际和特色出发,主动组织招商展团和优势项目,搭建招商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推动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使合作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专业篇2

关键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农户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经济改革,逐步确立了以农户家庭生产作为农业基本经营单元的地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当时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然而,随着农村温饱问题的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上存在以下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一)农民土地经营规模过小

据统计,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9亩,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全国有7个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

(二)农业生产要素分散

正是由于农地的分散性,导致附着在农地上的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乃至生产技术和信息等的分散和相互独立。

(三)农户经营分散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如何销售等决策都只能由不同承包农户根据各自有限的信息和技术条件进行选择,然而,在相对闭塞的农村区域,单个农户的技术缺乏和信息不畅导致生产经营的低效性和盲目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固有缺陷,单个农户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对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如何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前提下,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联结,成为广大农民和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通过自我探索并借鉴国际经验。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途径。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阶段和特征

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是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分不开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就开始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萌芽和雏形。迄今为止,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有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3种类型,其变迁历程基本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初,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开始成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广大农民拥有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剩余索取权。在农产品供给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农民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最大幅度地提高产量。但当时在许多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推广体系随之瓦解。为适应对农业技术的迫切要求,四川、广东、浙江、湖南、湖北等省农村陆续出现了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专业技术协会,但其发展大多处于自生自灭的自发状态之中。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指出“农民还可不受地区限制,自愿参加或组成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80年代中后期,专业协会逐渐Bf起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的重视和支持,各地科协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始介入和扶持专业协会的发展。据统计,1987年,全国农民专业协会已有7.8万个,协会涉及门类已达140多种。专业协会主要具有3个特征:一是组织形式单一,以技术和生产合作为主,基本上没有介入流通流域,主要帮助解决社区内部农户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二是松散程度强,组织成员没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会员流动性大,组织稳定性差;三是以行业协会牵头和农民自发为主,政府极少介入,许多组织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二)自我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业市场化程度日渐提高,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裕,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开始凸显,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资源优势的实体,如基层政府、农业部门、供销社、科协、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开始介入并带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且,其中部分合作组织开始由单纯的技术和生产联合向流通流域延伸。据农业部统计,截至1999年底。全国农村的专业合作组织有140万个,平均每个组织固定资产只有4.5万元,但带动全国农户总数的比例不足3.5%。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但在中后期,其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可能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农民税负严重,基层干群关系紧张,政府引导和推动力薄弱;二是组织不规范,资产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组织成员得不到实惠;三是外部力量干预过多,以至于合作组织成为政府或“领办”主体的附庸,违背合作组织自愿、民主、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不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四是法律地位不明确。有的是以企业名义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是以社团名义在民政部门登记,这使得合作组织定位处于尴尬境地,从而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逐步深化和规范阶段:20年代至今

进入21世纪,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挑战,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单个农户面对越来越高标准的农产品质量的生产要求,不论从技术、信息、资金还是市场地位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这一点在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集中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感受更深。广大农户和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都有激励创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央政府逐步明确对发展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及随后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减免税费、完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并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企业和农户对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创新的需求,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扶持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定位的明确,组织体制和内部治理结构日渐完善和规范,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得至Ⅱ较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模式创新和带动农户的总数大幅度上升。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数为387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6%。其中,拥有注册商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约2.6万个,取得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3200多个。

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步伐和力度正逐渐加大,新的组织模式不断涌现。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将龙头企业和农户连结起来的模式,能够使农民同时获得土地资本收益和土地经营收益,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变迁对我

们的启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扶持及对其法律地位的确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可以带给我们以下重要启示:

(一)遵循“自愿、民主”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自愿入社”和“民主管理”是国际合作社联盟的两条重要基本原则。在中国,这两条原则有其更为特殊的意义。由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有过被迫人社的经历,加之认知和理解有限,致使许多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不信任感。如果合作组织在创建和管理上采取强迫和非民主手段,在利益分配上不能体现公平公正和成员受益原则,那么作为合作主体的农户就会选择退出,合作组织就无法生存。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由农民自己创办的少,由农民以外力量“领办”的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依托单位往往就是合作社的“领办”主体。由于领办主体往往也是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投资者和资源、信息的拥有者,它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居于强势地位,这种强势地位若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约束,就极有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那么,退出合作经济组织就可能成为组织中弱势群体――农民成员的最优选择,虽然这也是一种无奈选择。

(二)改善政府行为,加强政府的适度引导和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自发经济组织,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相对缺乏,这就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和帮助。政府是其中最主要的外部力量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变迁史告诉我们,在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少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以至于许多组织创建快,消亡也快,幸存下来的组织也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难以发展壮大。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干预过多,忽视农民主体地位和自治原则,往往会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政府的附庸。因此,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应该在承认和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场经济地位的基础上,加强政策引导和适当的制度和资金支持。

国民经济专业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精英主导;权力持有者;资本持有者经济

经济

近年来,国家试图依据国际合作社原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制度规范。在国际合作社诸原则中,民主控制原则一直占据核心地位,然而反观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却具有着另外一种与民主控制完全不同的风格与特征,那就是精英主导。精英主导的制度与组织特征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从股金结构、规则的制定、权力的运作与剩余的分配,无一不在其内。

一、从股金结构上来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精英主导特征

股金结构是考量一个经济组织权力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股金是剩余索取权的一个重要基础,尤其是在我国目前不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甚至是剩余索取权的主要基础,因此,股金结构反映了主要的利益分配结构,也间接反映了组织的权力结构。很多案例与数据显示,在我国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股金持有极端不均衡,大部分股金集中在少数大股东精英手中,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案例中得一斑之见。

四川都江堰市日昇奇异果合作社共有100万股金,其中日昇公司占45%,杜毅刚的研究所与红阳猕猴桃开发有限公司共占40%,刘华的都江堰市金色阳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占5%,剩余的10%留给种植户,暂时以种植者联合体的名义,并由刘华与杜毅刚垫付,其实等于合作社成立之初种植户根本没有出资。合作社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而且都集中在合作社的发起者与组织者手中。

另外还有一种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很大比重,在这种合作社中,社员分为两种,即股东社员与非股东社员,浙江省的合作社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一类型的合作社,徐旭初做了一项关于合作社股金结构的调查,其调查对象有大多数都属于这一类型。这项调查提供了浙江66家样本合作社中股金总额最大的10家合作社与股金总额最小的10家合作社的数据,在这20家合作社中,股东数与社员数相等的的只有5家,仅占25%,股东数与社员数之比低于0.3的有11家,达55%之多,单一股东持股额大于等于30%的有8家,达40%之多,最大的前三名股东持股总额大于等于30%的有14家,达70%之多,最大的前三名股东持股总额大于等于50%的有9家,达45%之多。这组数据显示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股金集中度是相当之高的,大部分股金都集中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马彦丽提供了另外一组数据,在她所调查的34家合作社中,最大的前三名股东持股总额大于等于30%的有20家,最大的前三名股东持股总额大于等于50%的有8家,即在59%的合作社中前三名大股东掌握了合作社不低于30%的股金;最大的前五名股东持股总额大于等于30%的有29家,大于等于50%的有17家,也就是说在85%的合作社中前五名大股东掌握了合作社不低于30%的股金,在50%的合作社中,前五名大股东掌握了合作社不低于50%的股金。

另有证据显示这些掌握了大量股金的大股东不仅凭借其股金获得了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权,还获得了剩余控制权,还是合作社权力的掌握者,控制着合作社的规则制定、运作过程等各项权力。

二、从规则制定过程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精英主导特征

规则在人类社会的任何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它既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行为准则,同时还是基本的利益分配框架,基本的权利与义务结构,因此规则制定过程同时还是利益分割过程,其中不同主体之间会进行激烈的斗争与博弈,其结果掌握更大权重的主体能够更多地影响规则的建构。很多证据显示,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则制定过程中,少数精英掌握了更大的权重,是在少数精英的主导下进行的,具有明显的精英主导特征。如有关四川都江堰市日昇奇异果合作社的基本运作规是由杜毅刚和刘华一手设计的,而且这套规则早在合作社成立之前已经成型,成立合作社之后只是在原有规则的基础上稍加发展而已。在成立合作社之前,刘华和杜毅刚就已经在为合作社的运作规则进行探索,他们从猕猴桃种植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套袋技术入手,联合了一部分农户,并设计了一套运行机制,这套机制以二次分利为基本特征。几个月后,合作社正式成立,以这一机制为制度基础,并进一步发展,由“二次分利”演进到“三次分利”,最终成为合作社运作的机制。

之后香港日昇公司为获得良好稳定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也介入进来,最终的日昇奇异果合作社则是在杜毅刚、刘华与日昇公司共同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合作社与种植户之间基本的利益分配规则基本上沿袭了刘华与杜毅刚前期的设计,至于合作社的另外一些规则,如股权分配规则与股金报偿规则则是在杜毅刚、刘华与日昇公司的博弈中确立起来的,最终确立了三方主导的股权结构:日昇公司45%的股份、杜毅刚40%的股份、刘华5%的股份,并以种植者联合体的名义给种植户留出10%的股份,还确立了三次分利的利益分配结构,即第一次分利、第二次分利与第三次分利,第三次分利即股金分红。

日昇奇异果合作社的规则制定过程是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则生成过程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即组织规则的制定权掌握在少数精英手里,规则制定过程体现出了显著的精英主导特征。

三、从组织的决策权力结构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精英主导特征

就决策权力结构来说,国际合作社原则明文确立了社员民主控制的原则,并且明确规定基层社要实行一人一票的决策方式。近年来国外的合作社理论陆续引入,国家也开始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工作,规范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民主制度的建设,但是鉴于我国农村社会的特殊国情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源化的发展路径,民主制度建设步履维艰,在实际的权力分配与决策过程中精英主导仍是其主要特征,很多证据可以证明这一论断。关于合作社的民主制度,国际合作社原则规定基层社要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原则,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的民主制度则是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与监事会的三分格局,成员(代表)大会是权力机构,组织的重大事项都须经其表决,理事会是管理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如果这样的制度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真正确立,那么成员的民主控制与民主监督机制就真正建立起来了,但是事实上确立这样的机制真的是步履维艰,这里有一组数据反映了2004年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民主控制机制的确立状况:“据湖北省农业厅对985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统计,制定章程的专业合作组织有351个,仅占总数的35.6%。笔者调查的62家中介组织,虽然普遍建立了理事会,通过了组织章程,制订了议事规则,实行会员入、退会自由,但只有1/4的中介组织坚持年会制度,有的2年-3年才开一次会,个别组织已有5年-6年没有活动了;建立监事会的占35.5%,但监事会基本没有履行职能”。这组数据可以看作基本反映了2004年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民主制度的建设状况。在笔者调查的62个样本中,普遍有章程,也普遍有理事会,但是制度的执行度很低,只有25%坚持年会制度,有的2年-3年才开会一次,有的5年-6年都没开过会了。理事会很少开会或不开会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组织的管理决策不是由理事会成员民主做出,而是由个别人单方主控;二是该组织根本没有活动,处于瘫痪状态。而且这组数据没有反映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的情况,总之从这组数据来看,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成员民主控制制度建设上极其不完善。在监督机制上更加不完善,数据显示设有监事会的仅占35.5%,而且基本上不履行职能。湖北省农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的结果更加糟糕,在985个样本中,有章程的仅占35.6%,组织拥有章程的比例竟如此之低,其他制度建设可想而知。

湖北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国的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所以这组数据反映的是全国的一般水平,也可以说是普遍水平,有些省份如浙江省的发展水平可能会高于湖北省。而且上述数据反映的是2004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民主制度的发展状况,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行规范化建设,规范的重点之一就是确立完善的民主制度,由于国家的强力介入,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越来越重视制度形式上的规范,但是形式上的制度还并未转化为实际上支配组织运作的真正规则,很多研究都能证实这一假设。

徐旭初在2005年出版的著作里论述过这个问题“尽管许多合作社在章程中明确规定了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一人一票等民主管理的条款,但大多数情况下,社员们受‘核心成员’影响很大,往往出现‘选举不过是确认,讨论不过是告知,监督不过是附议’的现象。”潘劲也曾经在文章中说“浙江省台州市农业局副局长蔡建设坦率地说,目前浙江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能人经济’,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能力强,这个合作经济组织就红火,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能力有欠缺,这个合作社就会分崩离析。在‘能人经济’的笼罩之下,当前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民主’上存在重大缺陷。个别合作社甚至已经出现理事撇开社员直接推举理事长的做法。”

所以即使是像浙江省这样的省份,即使是民主制度已经比较规范,普通社员的影响力也仍然是微乎其微的,民主制度只是停留在文本与形式意义上。

综上可知,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无论是从股金结构、规则制定过程还是决策权力结构来看都具有显著的精英主导特征,股金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规则制定与决策权力都被少数人把持。而且,大股东、规则制定者与组织决策者其实是三位一体的,大股东同时也是规则制定者与决策者,权力持有者与资本持有者是二位一体的。

总之不管是从股金结构、规则制定过程还是决策权力结构来看,我国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精英主导的,关键资源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且资本资源的持有者与权力资源的持有者是二位一体的,资本资源与权力资源集中在同一批人手中,这种二位一体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精英主导色彩更加浓厚。精英主导之所以会成为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典型特征,主要是因为在目前的我国农村,各种资源如资本资源、组织能力资源等,分布极不均衡,在组织的组建以及运作过程中大部分普通成员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组织被少数强势成员所主导,呈现出精英主导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2、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2005.

3、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5、敖毅,许鸣.当前我国农村新型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及其再转型[J].中国农村经济,2004(7).

6、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2005.

国民经济专业篇4

【关键词】国有民营培养模式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77-01

对于在高中学习成绩排名居于末尾的三本学生,如何让他们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无论从学习还是从实践上赶超一本和二本的学生呢,笔者认为,必须在上至教学大纲教师领导,下至学生管理等方面勇于创新,走出一条适合的路。

一第1~2学期,主攻英语四、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动

由于通过高考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这时应趁热打铁,通过教学、开展活动等方式提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方面既可以让他们尽早取得四六级证书,减轻今后的负担,又可以慢慢消除三本学生的自卑心理,调动其今后的学习积极性。

为达到该目标,建议开设如下课程:英语精读、英语泛读、听力、口语(外教)、英美影视赏析,定期(周期由短至长)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开展单词竞赛、英语演讲大赛等。

当然,还可以定期开展游艺活动,比如校园歌手大赛、书法大赛、运动会、羽毛球赛、排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组织跆拳道俱乐部、舞协等比赛,一方面可以发现文娱人才,另一方面又可让精力充沛的学生学习之后有所放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学前就告诉学生:大一结束后,要是英语四级没有过的,减0.5个籍点,相反,若是大一结束时英语六级过了的话,加0.5个籍点。贯彻该措施的过程中,必须有“压力就是动力”理念。这样才能改变一直以来三本学生的过级率一直低于5%的尴尬境地。

二第3~4学期,引导学生初步确定毕业后的去向,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主攻相关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

通过一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学生逐步适应了学校,逐渐从一名离不开父母的高中生转变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大学生了。这时可通过开展诸如请名师、成功人士、师哥、师姐等人的座谈,在第二年的开学初,让学生初步确定自己毕业后的去向,如是直接就业,还是考研、出国继续深造……然后针对不同的选择方向,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踏实学习,稳步成长。

建议这一年,开设诸如高数、概率、线性代数、C语言、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这期间鼓励学生考计算机2级、3级。英语未过四级者必须再考,实行大四上学期结束时,还未过四级者,再扣0.5个籍点的政策。对于英语已过六级者,可以鼓励其考商务英语资格证书等。

三第5~7学期,主攻专业课,积极带领学生从事社会实践,培养其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学好一门专业课对学生而言,是其学生今后谋生的一个技能,因此,为了学生在今后有能力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诸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外贸通关实务等专业课,同时,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国际金融实务课程设计等实践课,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抓好实训环节的:(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营造学生实践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电脑、高速的网络以及金融、贸易教学软件和其他硬件设备,让学生多接触与工作相关的东西,对个别环节要求学生亲自动手。(2)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直接借助计算机网络和相关软件进行实务训练,熟练操作企业业务流程。不但要加强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还要加强软件建设,构建金融、贸易模拟平台,进一步提高国贸专业实训技能的基本要求。(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学校自主寻求相关企业合作的同时,利用部分学生的家庭背景,由其家长增加提供一些相关的实地训练机会,让学生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深入锻炼。这不仅能强化动手操作技能,还能辅助深化理解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到相关企业去实习,如到具有外贸经营权的进出口公司,通过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从另一方面讲,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还可以随时了解到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知识结构、开展商贸遇到的问题等,并且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这一年半里,可以通过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学生考一些从业资格证,如报检员资格证、审单员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书等,以此增强学生从业的竞争能力。

国民经济专业篇5

关键词:教学方式;生本教育;民办高校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的焦点,作为民办院校的一名一线教师,我和我们的课题组历时1年时间对西安欧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

首先,传统教育长期形成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互不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这一现状,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其次,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学习有自身的特点。(1)广博性。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普遍觉得知识浩瀚如海,他们渴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2)专精性。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围绕着如何使大学生尽快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而进行。(3)自主性。大学生的学习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但是不像中学生那样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大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这就决定了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计划能力。(4)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结论之外新观点的寻求和钻研。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

最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贸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外贸公司、跨国公司及各类企业的相关部门,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业务管理、市场推广和营销策划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二、生本教育的方法

鉴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弊端、大学生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我们提出了生本教育观。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好具体环节,把教转化为学,以学定教,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一)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此法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预学、尝试练习等途径,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内、外部联系产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认识或疑惑,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达到对知识感悟深刻、易于内化、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如“国际商务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在课前先给学生设置一些商务情景,学生在课下准备。在课堂上采取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通过学生讲解、角色表演、作业互改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口讲英语,提高英语会话水平[1]。为了避免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还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例如,在《公司及产品介绍》一章中,教师先讲授一些常用句型、接待礼仪等理论,然后,通过幻灯片给出一条英语新闻———2008年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配额增加,并补充过去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政策。学生通读后,给出讨论话题,dothetradebetweeneuandchina’simport&exportcorporationshaveapros2perousfuture?(中国与欧盟外贸公司之间的贸易有好的前景吗?),用20min时间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老师讲授,结合课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至少一个理由。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各组中进行引导及答疑。最后每组找1~2位同学将各组观点陈述,教师对其发音、观点等给予纠正和点评。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做出示范。这样,在课堂上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多,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其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师生合作—引导学生小结。又如“外贸单证”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外贸单证系统,给学生在课堂上布置作业,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制作单证的理论知识在模拟机上检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单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当场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真正掌握了外贸制单的技能,为成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教研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加强实践性教学,比如:在教授“报关实务”、“国际货运”课程时,授课教师与西安海关联系,安排学生去西安海关观摩,并邀请西安海关报关科科长就报关程序和海关法规等知识进行专题辅导。活动过后让学生对此次活动进行小结,并就学生认为的实践和理论脱节的部分进行讨论,以增学生生的操作能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各组之间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个人解决;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教师起着启发、引导、帮助的作用,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思维互启,创新灵感增强。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自学得到的知识是无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时间。(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3)组织课外学生学习互助组,如“一帮一”等。

三、结果分析

开展“生本教育下教学方式研究”1年余,体会如下:

(一)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表明:实施生本教育下的学生普遍要求老师继续举行生本教学,要求教师多布置任务。

(二)学生从苦学转变到乐学

传统的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睡觉也多。由于生本教育体现了为学生为本而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学生在学习上自主,所以,他们学习的热情高、主动性强,创新意识强,维特别活跃,学习效率高。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他们欢迎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分组讨论在课堂上的使用。

(三)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以教为主,强调学生接受知识,视学生为容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记忆,忽视创新。生本教育不是教师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运用源流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去探究、去品味、去熏陶、去感悟,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生本教育尊重了学生、尊重了学习天性,创设了自由空间,学生创新灵感较强、生命自身提升。

生本理念下的教育,回归了生命本体,把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尊重了学生的天性,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学生,普遍达到我要学的境界。生本教育树立了“谁的事,谁来做”理念,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理解知识层次深、感悟大,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了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专业篇6

关键词: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云南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和实施的背景下,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但在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过程中,一些专业合作社仍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初期,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在入户农户的数量、入社社员、产业分布和服务内容方面需要合作社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调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2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既不同于公司等企业法人,也不同于不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社会团体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服务成员为宗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互助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组织,是农民为获取良好的服务,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界定上看,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性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4条第1款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和实践情况来看,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依法向有关部门申请登记设立;有符合章程规定的成员出资;具备由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构成的治理结构;制定合作社章程,并在其中规定自己的名称和住所;对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财产所形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外承担责任。

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历程

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促进农业增长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林毅夫),这一制度的提出重塑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8条第1款“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其他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修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宪法第15条“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4—2010年七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做了具体部署。

在此条件下,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使其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为此,从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出现,就为其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为支持其发展,做了大量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

2006年10月31日通过了中国第一部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社会稳定方面将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自觉依法履行好职责,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进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9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呈现出数量增长快、带动农户多、产业分布广、服务内容宽等特征。从产业分布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技术信息、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农村各个产业,主要分布在种植业、畜牧业;从服务内容看,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从起步时的技术互助、信息传播,扩展到资金、技术、劳动等多方面的合作,从生产领域逐步向生产、流通、加工一体化经营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呈现良好发展趋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仍处于不够发达、不够规范的初始阶段,无论是组织规模、业务内容、经济实力,还是服务功能、合作程度、社会地位等,同发达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需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云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出现,但数量十分稀少,仅是一些组织程度低和管理分散的专业协会,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显现和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推进,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实施,加之各级政府培育、扶持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下,以本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期,数量在不断增加。据农业部门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645个,成员77.73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31.33万户;经依法登记的合作社3899个,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259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269个,产品通过地理标志认定注册登记管理的合作社28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比上年增加了1605个,增长了39.7%。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壮大,发展形势呈现多样化趋势。

表1近五年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云南省农业厅经管站相关统计资料整理所得。

三、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特点与趋势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推动和影响,云南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创新了融资模式

为解决资金缺乏的难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创新融资模式,缓解了资金压力。丘北县康达辣椒专业合作社为解决社员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大胆创新服务模式,由合作社与县农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实施“银社”信用对接,合作社负责落实社员“三户联保”名单和社员贷款金额后上报银行,银行将资金放到合作社并由合作社托管贷给农民。社员可较容易地贷到3000元~30000元的急需资金,用于购买化肥、农药、种子和耕牛,手续简便,利息参照县农行小额贷款利息;合作社收取贷款本金的3‰作为管理费用,解决了资金难题。云南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探索开展了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业务,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资金困难。

(二)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越来越趋向农民专业合作社

目前,云南合作经济组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联合组织等多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类型的组织在2009年分别达到59.7%和39.5%,占到总数的99.2%,专业联合组织数量相对稳定,控制在1%左右。自2009年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类型由专业协会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相一致。随着合作社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发展趋势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植业为主,组建领域在不断拓宽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布以蔬菜、瓜果等种植业为主,但范围扩展到畜牧、林业、渔业、农机、科技服务等各行业,合作的深度也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加工、销售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优势产业的依托性增强。一些合作社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品,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一些合作社从服务农民生活出发,突出综合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也启动了农村消费市场。

(四)云南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受经济条件限制发展不均衡

云南省各地州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当地经济条件、资源条件、接受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数量和规模呈现出不均衡态势。

2008年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和农户参与较多的有昆明、楚雄、文山、大理、红河、曲靖、玉溪、临沧等州市,其他州市的农民合作组织数和会员数相对较少。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楚雄、临沧、昆明、红河和保山;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规模和经营与各州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一般来说,人口较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如,昆明、玉溪、曲靖、楚雄等地。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组织化产业化经营形成利益链接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将单打独斗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我们从云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期望在基础上继续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和对策。

[1]国际合作社联盟(iCa)关于合作社的原则[J].农村经营管理,2007,(7):15.

林毅夫.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J].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90,(12).

牛若峰,夏英.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5-48.

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100.

缪建平.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推进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J].发展农村经营管理,2008,(3).

孔祥智,何秀荣,白南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国民经济专业篇7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高外向联合驱动模式。并指出通过政府职能作用的合理定位;完善市场、强化市场的引导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开放经济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诱致性拉动作用,共同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完善,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经济效益,改变农民在农产品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成本效率和交易效率。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民的议价能力,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组织,改变以往的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减少交易的频率,降低农民交易成本,将农产品市场从以往的完全竞争市场向区域的卖方垄断竞争市场转变,增加农民分享市场经济收益的份额。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杨永华,2007),而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推动力,是促进农业增收增效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良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给予其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政策支持、立法保障和经济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外部发展环境仍不完善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合作经济思想起源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三大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分别对合作经济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推动了合作化运动的实践。圣西门提出在合作中应该按照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的思想;傅立叶构建了“法郎吉”和谐社会,充分肯定合作对生产力促进的作用,认为协作制度能使产量增加三倍。在欧文“新和谐公社”的理想社会中,他强调重视专业合作组织。马克思主义在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合作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合作是一种生产关系。在农业生产上的合作,马克思主要是把合作制作为改造农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是实现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的一种手段(王庆,2008)。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在这些农业合作社中,收入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作为基本原则,必须“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以便在这种合作社内愈来愈多地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并把这些合作社逐渐变成与全国大生产合作社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组成部分”。

西方学者对于合作经济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创新,融入了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等新内容,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俄罗斯“社会农学”创始人恰亚诺夫主张家庭农场制,通过分析农民家庭结构对农民农场组织的影响,提出家庭结构决定了家庭经济活动规模的上限和下限,在数量和质量上影响农场的组织状况(恰亚诺夫,1996)。科斯、威廉姆森等的交易费用理论提出通过交易主体(农户)以合作组织形式降低交易成本,将交易成本内部化,提高交易效率。

(二)国内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有无依托主体的角度,分为依托型和无依托型(苑鹏,2001;郭红东,2002);二是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范围的角度,分为生产主体型、流通服务主体型和综合型的合作经济(刘劲松,2004)。现阶段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模式选择主要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社区农民协会模式和股份制合作模式等(向东梅、陈德,2006)。

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的途径,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分为市场自发式模式与政府主导式模式。认为市场自发式实际上就是在市场作用下自发形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政府推动型与社会改造型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即自下而上的农民自发组织形成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刑晓燕)。

制度创新理论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模式大致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强制性制度创新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及实行,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者政府,如国企改革。而诱致性制度创新指的是现行制度创新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创新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其主体是个体或者特定的组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对制度创新的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来看,只有当制度创新需求者新的要求与上层决策者的收益预期趋于一致时,制度创新的新均衡才会形成。

我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各有不同,东部地区主要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中部地区主要是能人牵头型、西部地区主要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王新利、李世武,2007)。吴素芳(2008)对宁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中,提出政府推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专业大户+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股份合作的组织发展模式等。

双高外向驱动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问题,而目前我国更多的是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联合进入市场的合作行为模式,常见的是“公司+农户”模式,但该模式存在如下缺陷:多数契约为附和契约、买方垄断、企业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等。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可以分为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部门带动型等。按运行机制,可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三大类型(黄祖辉、徐旭初,200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内外机制的共同推动,尤其是社会政策的支持是第一位的(杨团等,2007)。

双高外向驱动型模式综合考虑市场、政府以及对外开放经济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驱动作用,重点突出开放经济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诱致性拉动作用,通过市场驱动、政府推动和开放经济拉动联合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快速有效发展,是在二维度整合模型基础上拓展的三维度模型。李燕萍,涂乙冬(2009)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构建了市场调节、政府宏观调控的二维度整合模型,将其发展模式分为:双低驱动型、市场驱动型、政府驱动型和双高驱动型。认为双低驱动型模式与经济发展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市场驱动型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他们主张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二者的共同作用。

双高驱动模式是建立在市场制度比较完善以及政府职能高效的基础上的理想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从双低驱动模式向市场驱动型或者是政府推动型模式转变,最终达到双高驱动型模式,但是双高驱动型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很少。该模式结合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要求政府在各种税收、金融、土地流转、制度、法规上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足够的扶持力度和发展环境,加强对合作经营管理的监督。同时要求市场机制比较完善,通过价格杠杆诱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上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发展模式并遵循内部治理机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使社员总福利达到最优。

双高外向联合驱动型模式(见图1)是在双高驱动模式的基础上,加大市场的开放程度,实行走出去的策略,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国内市场提高其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并逐步走出国内市场,增加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还要实行引进来的策略,即通过不断开放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吸收国外知名企业加入组织,形成一个跨国跨区域的大型合作组织。

结论和建议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应该与该区域的资源禀赋相匹配。资源禀赋不仅会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的组织的规范程度、结构的联结度,还会影响到组织的行为边界等方面。如果经济资源充裕、人力资源优良、市场规模较大,则倾向采用规范度高、结构紧密、统一实施管理与协调的实体性组织模式来运作经营;如果地区的经济资源约束较强、人力素质偏低、市场发育迟缓,则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的模式应采取灵活、规范度低、结构松散的、规模较小的组织类型;后者通过持续的发展和积累,在其经济能力和组织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存在向前者转化的组织行为动机。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资产专用性等因素,更应走有中国特色的混合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既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也要增加市场的作用力,同时也有必要投身于国际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政府应该加强对合作组织的立法建设、扶持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我国地区差别较大,统一的发展模式反而不利于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选择理性的发展模式,完善其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区域,应该选择政府驱动型模式,并逐步过度到“双高驱动模式”,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双高外向驱动模式”。而在外部环境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尤其是外向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该选择市场驱动型模式,达到“双高外向驱动模式”,充分利用外资优势,引入外资企业加盟,拓展国外市场。积极鼓励相邻地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打破区域的界限,促进规模经营的实现,拓宽组织的活动空间和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永华.发展经济学流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2.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李燕萍,涂乙冬.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一个二维度整合模型.理论月刊,2009

5.王新利,李世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

6.韩俊.调查中国农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国民经济专业篇8

——从日本农协看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和发展

  1、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的必要性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民自发自愿联合组成的民间合作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共同体组织,充分体现“三自”即自愿、自助、自主,是农民的代言人;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最大限度为会员服务为宗旨,实行“三民”即民办、民营、民管。可以为会员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指导、农产品加工销售、信用合作和保险等多种服务,是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面对国内外农业形势,审视我国农业现状,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十分必要。  其一是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入世后,我们在各项规章制度和体制上都要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在农民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层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让农民真正成为经营的主体、市场经济的主体。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入世后农产品反倾销、反补贴案件代表农民利益的起诉最佳主体就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可以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利用世贸组织条款,依法维护农民和行业利益。  其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  当前,农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任务就是要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战略选择。为此,生产、加工、销售三环节应并重发展且有效联结,但是农业面临的许多矛盾,阻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有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与农业技术迅速发展的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的矛盾、农产品日益丰富与加工组织发展滞后的矛盾、农户经济条件有限与农业高回报需要高投入的矛盾。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因为其特殊性质、地位及职能,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战略措施。  其三是农村政策得以落实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支农扶农政策法规,为了贯彻这些政策,各级政府从宣传到落实,花了很大力气,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农民找政府上访层出不穷。而在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代表农民与政策对话,政府把某些职能转移给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通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来调控农村经济,政府的农业政策基本上是通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这个载体来贯彻落实的。  2、对我国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建议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农村专业协会,这些专业协会和村民委员会一道,积极活跃在农村流通领域,在开拓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与日本及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覆盖面不广;机构不全、体系不稳、组织化程度不高;职责不明、功能单一、成效不明显。不能起到“建一个协会,兴一项产业,促一方发展”的作用。  借鉴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经验,根据我国农村现状,要把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重头戏来抓紧抓好,须考虑以下问题:  一是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归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按照村民居住地区设立的,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时,明确了乡、镇人民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是行政指导与协助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认识的偏离,村委会的性质及职能严重错位,行政色彩太浓,许多村委会充当了基层行政组织,与乡镇政府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委会把原应对村民负责往往变成了对乡镇政府负责。所以,应该强化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学习和贯彻落实,使村委会像日本基层综合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一样,真正成为“三自”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将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起关键的示范推动作用。  二是还农村信用使用社的本来面目  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产生于50年代初,坚持互助合作、民主管理、为入社农民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宗旨,最大特点是通过资金入社、内部融资、互助互利,满足分散弱小的生产者对资金的需要,使其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壮大和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地位、组织形式及职能都严重“变相”,“合作”的特征被淡化,“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原则丧失殆尽,“为社员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宗旨难寻踪影,农村信用社实质上成了基层的商业银行。我们如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打取有效措施,还农村信用合作社本来面目,将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作用发挥和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政府的扶持力度  健全指导机构。我国各级政府都有“农村工作部”,并且目前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建立都很重视。但如何明确职能,加强指导,完善服务还须进一步研究。  大力宣传鼓励。广泛宣传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相关的法规政策、目的和意义,做到家喻户晓,税费改革采取的“致全省农民的公开信”透明做法值得仿效。  资金和税收优惠。各级政府的“三扶”项目资金及农业银行与之配套的贷款资金、农村信用联社开展的农村小额贷款项目资金,可以通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安排给会员,增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凝聚力。同时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服务会员的经营活动免征税收。  登记管理政策倾斜。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申请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并提供跟踪服务。对乡镇以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申办时的活动资金暂不具备法定数额的,可考虑采取担保形式认定。条件暂不具备独立登记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可由乡镇政府到民政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待条件成熟时再办理注册登记。  四是要注意典型的示范作用  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的建立尚属起步阶段,要注重培养典型,可以把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种养能手等作为突破口,选准对象,尽力培育。建立起点高的典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如江西省国鸿实业有限公司,其“国鸿牌放心肉“被认定为江西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以该公司董事长为“领头雁”,利用“国鸿牌放心肉”品牌效应,依托南昌县“南昌白猪”的良种及饲养量大的优势,建立瘦肉型生猎协会,把养猪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又如,进贤县军山湖螃蟹开发公司,树立了“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品牌,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依托该公司建立螃蟹协会,并举办一年一度的“螃蟹节”,使得南昌的螃蟹产业不断做强做大。  五是要重视人才的系统培养  培养人才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得以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为农村有志青年创造学习条件,可以采取组织到党校、职高等学习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乡镇文化站作为阵地,开设长期夜校,聘请农技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农技知识,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的人才培养就是采取这种方式,效果非常好。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种养能手、商品经济人、龙头企业家等有经验、有胆识的带头人进行较高层次的重点培养:①经常以座谈会、研讨会、情况分析会等形式,组织带头人进行交流研讨。②组织中长期业务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最好以政府出面联系,组织到大专院校进修。③选派优秀带头人到农业发达的国家学习考察,使他们吸收新思想、新经验、新技术、新观念。

国民经济专业篇9

面对国内外农业形势,审视我国农业现状,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十分必要。

其一是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入世后,我们在各项规章制度和体制上都要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在农民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层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让农民真正成为经营的主体、市场经济的主体。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入世后农产品反倾销、反补贴案件代表农民利益的起诉最佳主体就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可以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利用世贸组织条款,依法维护农民和行业利益。

其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

当前,农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任务就是要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战略选择。为此,生产、加工、销售三环节应并重发展且有效联结,但是农业面临的许多矛盾,阻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有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与农业技术迅速发展的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的矛盾、农产品日益丰富与加工组织发展滞后的矛盾、农户经济条件有限与农业高回报需要高投入的矛盾。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因为其特殊性质、地位及职能,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战略措施。

其三是农村政策得以落实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支农扶农政策法规,为了贯彻这些政策,各级政府从宣传到落实,花了很大力气,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农民找政府上访层出不穷。而在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代表农民与政策对话,政府把某些职能转移给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通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来调控农村经济,政府的农业政策基本上是通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这个载体来贯彻落实的。

2、对我国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建议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农村专业协会,这些专业协会和村民委员会一道,积极活跃在农村流通领域,在开拓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与日本及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覆盖面不广;机构不全、体系不稳、组织化程度不高;职责不明、功能单一、成效不明显。不能起到“建一个协会,兴一项产业,促一方发展”的作用。

借鉴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经验,根据我国农村现状,要把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重头戏来抓紧抓好,须考虑以下问题:

一是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归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按照村民居住地区设立的,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时,明确了乡、镇人民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是行政指导与协助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认识的偏离,村委会的性质及职能严重错位,行政色彩太浓,许多村委会充当了基层行政组织,与乡镇政府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委会把原应对村民负责往往变成了对乡镇政府负责。所以,应该强化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学习和贯彻落实,使村委会像日本基层综合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一样,真正成为“三自”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将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起关键的示范推动作用。

二是还农村信用使用社的本来面目

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产生于50年代初,坚持互助合作、民主管理、为入社农民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宗旨,最大特点是通过资金入社、内部融资、互助互利,满足分散弱小的生产者对资金的需要,使其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壮大和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地位、组织形式及职能都严重“变相”,“合作”的特征被淡化,“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原则丧失殆尽,“为社员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宗旨难寻踪影,农村信用社实质上成了基层的商业银行。我们如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打取有效措施,还农村信用合作社本来面目,将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作用发挥和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政府的扶持力度

健全指导机构。我国各级政府都有“农村工作部”,并且目前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建立都很重视。但如何明确职能,加强指导,完善服务还须进一步研究。

大力宣传鼓励。广泛宣传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相关的法规政策、目的和意义,做到家喻户晓,税费改革采取的“致全省农民的公开信”透明做法值得仿效。

资金和税收优惠。各级政府的“三扶”项目资金及农业银行与之配套的贷款资金、农村信用联社开展的农村小额贷款项目资金,可以通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安排给会员,增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凝聚力。同时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服务会员的经营活动免征税收。

登记管理政策倾斜。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申请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并提供跟踪服务。对乡镇以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申办时的活动资金暂不具备法定数额的,可考虑采取担保形式认定。条件暂不具备独立登记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可由乡镇政府到民政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待条件成熟时再办理注册登记。

四是要注意典型的示范作用

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的建立尚属起步阶段,要注重培养典型,可以把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种养能手等作为突破口,选准对象,尽力培育。建立起点高的典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如江西省国鸿实业有限公司,其“国鸿牌放心肉“被认定为江西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以该公司董事长为“领头雁”,利用“国鸿牌放心肉”品牌效应,依托南昌县“南昌白猪”的良种及饲养量大的优势,建立瘦肉型生猎协会,把养猪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又如,进贤县军山湖螃蟹开发公司,树立了“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品牌,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依托该公司建立螃蟹协会,并举办一年一度的“螃蟹节”,使得南昌的螃蟹产业不断做强做大。

国民经济专业篇10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模式;现代农业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提高组织化程度,共同组建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它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推动基层民主管理,改变乡村习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一、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模式

据中国农业部统计,全国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0万个,其中比较规范的合作组织有14万个,带动农户总数的4000万户左右,占全国农户的22。6%。涉及到农村的经济的众多门类,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养蜂、家禽、渔业养殖、稻米等生产领域。

在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靠的不同动力源,我们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分为两类4型。即:来自内部动力,或农民自发型(能人领办型);来自外部动力,或政府推动型(项目引导型、企业带动型)。

1.农民自发型。由一人或数人发起,多人或多户自发参与,组成的“农户+农户”模式的专业协会或合作社,这种模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全是由农民自发组成、自愿参加所建立的,农民的主体性是这种协会的主要特征。www.lw881.com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领袖人物的觉悟和管理的需要,逐步地在外部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起符合该组织的《章程》和相关制度等,以此架起了农户通往市场的“桥梁”。

2.政府推动型。在农村经济改革中,一些集体经济为适应城市化和就业市场等新的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实行的转型与当地农民建立起“政府+农户”模式的“官办”合作经济组织。这种模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靠行政的手段“自上而下”地组建形式,农民以户或组连带土地整体加入专业协会或合作社,政府推动型的专业协会或合作社,有政府的支持和外部专家的指导,得到了来自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农、林业等涉农部门)给予的政策优惠、资金支持、技术服务和市场保障等一系列支持,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实力,市场经营能力较强。农民能从合作经济组织中得到较多的经济收入等。

3.项目引导型。其“专业协会+农民”模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接受国际援助项目的参与式理念,建立的农民专业协会得到一定项目资金的资助和项目专家的指导。由于这类农民专业协会是由国际或国内项目资助,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贫困农民为主体,通过强化民主意识和赋权来提高农民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内在动力,“自下而上”地发起并建立起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在专业合作组织中,培养“主人翁”意识,让农民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还在协会以下建立有相关企业,引导农民由农田、山场逐步地走向“工厂”,由家庭走向市场,在协会与市场的互动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4.企业带动型。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模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合作关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商品性生产的过程中,当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应用低成本介入的方式与急需解决生产资金、技术、和产品销路的农民建立起的一种在事实上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与农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与农民开展有限的合作。企业通过支持农民参与前期的生产或加工环节,以便取得产量稳定、质量达标的成批量原材料或初级产品,形成了“市场企业基地”产业化链条。

二、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判断和对策

纵观我国农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判断:

合作组织的发展速度较快;合作组织的创建大多以农村能人大户牵头组织为主;合作领域大多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内容以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和提供信息服务为主;合作组织成员多是源于乡镇范围以内。

与此同时,合作组织的辐射范围有限;发展不够规范;相关的立法支持缺位。

发展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着力解决如下问题:

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的方向性和战略性举措来抓。认真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政策法规,进一步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提高基层干部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是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发展。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大力开展了三项建设。一是组织内部建设。建立健全规范的组织机构,理事会、监事会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协会章程、财务管理、理事会职责,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等内部管理制度,使合作社(协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遵章办事。二是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教育管理。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或外派培训,对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自律意识。三是开展诚信经营教育。以问题食品做警示教育社员,从田间到餐桌严格管理、监督。同时,积极申请国家农产品质量认证。

三是选准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政府要引导、提倡大力提倡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了诸多专业村,如蔬菜、水果、养猪、奶牛、运输等,这些专业村,生产形成了规模,销售形成了优势。二是帮助群众选准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的骨干力量。乡镇的“七站八所”,特别是农口部门,有为农服务的经验和优势。由他们领办,启动快、效果好。农村干部群众威信高、带动能力强,由他们牵头创办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有效形式。

四是推进“三社一化”,拓展供销社为农服务新领域。探索“农合联依托供销社起步、供销社借助农合联发展”的途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以“三社一化”(即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和农村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化)建设为工作着力点,强化了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基础和实力。

参考文献:

1.孟建国《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全国商情》2008年第8期

2.佚名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推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eb/ol]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9年11-12/200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