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篇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16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篇1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职业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广东特色、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1月6日,《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为未来5年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2020年实现职业教育强省建设目标。规划指出,到2017年,广东要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要建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横向贯通、学校企业社会相互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一批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度提升,全面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教育强省。

规划除了明确未来5年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还就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重点任务,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大工程”及保障措施作出明确规定,为构建职业教育强省指明改革发展路径。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篇2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衔接;江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34-0051-05

一、现代职业教育问题重拾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日本视职业教育为“一个民族能否存在的基础”,德国将职业教育比作“经济发展的柱石”和“秘密武器”。对照我国,当下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业已出现,加之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诉求渐强,这些都增长了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然而,在总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却供给不足,表现出结构性短缺、失衡的特征。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江苏,近年与全国一样,经济亦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期,江苏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人才需求也颇为旺盛,江苏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时代责任。但由于目前江苏职业教育学历通道短、学历层次低,以及固有的文凭观念和学历情结,导致职业院校普遍面临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高,教育教学有难度,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瓶颈。

一方面,高技能人才需求倒逼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各种障碍因素的牵绊中发展受阻。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完善畅通的职教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促使我们研究破解上述尴尬局面之法,不得不思考职业教育内部衔接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衔接关系,同时激活职业教育之诸多构成要素,进而构建开放的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状与问题:江苏职业教育衔接的失调表征与问题诊断

职业教育衔接,即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学校体系的衔接,包含纵向和横向系统间的比例关系与衔接关系,具体而言,包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其他社会教育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各种教育类型内部的横向衔接,这里主要指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教育类型的纵向衔接。就江苏职业教育而言,准确把脉江苏职业教育之失调之处是破解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难题的关键。

(一)职业教育孤立发展问题及诊断

江苏省和全国一样抓住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3.8万人,高于普通高中招生的33.3万人,并实现连续5年保持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高职高专院校83所,招生人数25.0389万人,在校生68.3635万人,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机构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职业教育虽然在整体数量上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各层次职业教育仍是孤立地发展,完整、畅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仍待完善。这和“应急性”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有关,改革开放以降,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求缺口增大,为尽快解决技术人员短缺问题,就需要发展职业教育,由于发展快,需要应急的发展措施来培养大量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我国出台的一些相关文件以及江苏省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培养人才的数量急速扩张可以证实这个问题,这是违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

(二)“终结性”教育结构问题及诊断

目前,江苏已率先进行的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在具体实践运作过程中显现出了一些问题,职业教育仍未形成联动协调发展态势,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囿于专科教育层次和少量“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项目(目前仅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程学院两家专科院校进行试点),尚未形成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还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地方本科高校还没有真正转型为地方应用型院校,还称不上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终结性”断层教育仍是职业教育的主流形态。因此,当前江苏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还未能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诉求。原因在于,在普通民众中,重“学术性”、轻“职业性”的情结仍“固执”地存在,普通教育热、职业教育冷的现象对照鲜明。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和国家、地方政府的招生、人事、资金等诸多政策密切相关,以招生制度为例,中考时,考分高者入高中、乃至重点高中就读,反之,则入职业学校;同理,除联办高职本科教育和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外,本科层次几乎不设职业教育,被高职专科录取实为无奈之举。

(三)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趋同滞后问题及诊断

专业结构设置趋同且调整缓慢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不容回避的难题,“江苏省超过半数的高等职业院校重复开设的专业有14个,招生规模比例高达34%,超过2/3院校重复开设的专业,如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设置重复率和招生规模持续处于高位,与逐年增大的就业难度形成巨大反差”[1]。在南京、苏州、无锡等人才供求比例超过全国平均值的苏南城市,人才市场中,中、高层细分专业营销人才紧缺,高级技工人才需求旺盛,但求职者却多持一般经济、管理专业专科文凭,这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短缺,说明专业、学科之间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间的关系需在毕业生供需矛盾运动关系指导下进一步动态调整。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不一,设置盲目、混乱是江苏职业教育面临的另一难题,行业协会未能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未能成功扮演伙伴助手、指导专家与监督者之角色;课程标准未能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未能随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是导致这一难题的重要原因。

三、比较与借鉴:职业教育衔接的国际视角与经验移植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显然都与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这方面,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卓有成效的衔接模式,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先进的发展思路和管理理念,有助于江苏加快推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现行学制属典型的单轨制普职融合的教育制度,其职业教育并无单独之体系,“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andtechnicaleducation,Cte)为美国职业教育的名称,可以说,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美国工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农业专门技术人才、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相一致。中等职业教育(SecondaryCte)依托综合高中、全日制Cet高中以及区域Cet学校或中心实现,高等职业教育(postsecondaryCte)依托“社区学院”(CommunityCollege)、技术学院以及少量的“企业大学”实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一是发展了本科层次的社区学院,融通了其与专科职业教育的衔接;二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均以技术应用为主、以学术教育为辅,且授予相应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学分认证系统使得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完美衔接,让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之间得到了良好沟通。美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如图1所示。

(二)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与美国的单轨制教育体制不同,“双元制”模式为德国职业教育之最独到、最有特色的内容,“双元制”是一种经实践检验的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为两种教学方式、两个教学场地,即一元为学校,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教育,另一元为企业,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训练,其还包含两种证书、两个经费来源等,因此,“双元制”课程体系之主要特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过程注重行动能力之培养,而考核却由独立于学校和企业的第三方行业协会和考试委员会进行管理和实施。德国现行的双元制教育制度如图2所示。

(三)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

自明治维新始,日本视教育为“立国之本”,着力发展职业教育,藉此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旨在实现从“资源小国”到“经济大国”的转变。毫无疑问,二战后的经济形势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倒逼日本恢复建立职业教育体制,受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影响,日本建立了单轨制的“6334”学制,开始从小学高年级增设实业科,进行简单的职业训练,初中增设有关职业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高中单列职业科,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和职业教育内部的纵向贯通,日本针对上述各类职业院校设置了不同的获取学位的资质条件。高等专门学校设置了专攻科并建立准学士学位制度。同时,还对其不断进行完善,最终确立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融通、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见图3。

四、路径与保障:推进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到2020年,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江苏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服务江苏地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展的需要,是践履科学发展观、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需要。

(一)保持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发展职业教育当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需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相适应,其中,尤需与社会、经济有更直接的联动,换言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处理好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关系,更要真正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的对接。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最能体现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高低是衡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志。就专业结构而言,其一,虽职业院校的专业与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但总体上一个专业应能覆盖若干个类似的职业群,即达到大致上的对应衔接;其二,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变化因就业结构的传导而影响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当下,一些旧的职业岗位的消失,新的科技园区、企业学院的大量涌现,均为二者交互产生影响之例证。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的产教深度融合的苏州现代服务业产教园、苏州经院大学科技园;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对接盐城地方行业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江苏悦达合作成立悦达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对接“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与企业合作组建江苏远洋学院、金陵船舶学院、新东方学习中心等企业学院(中心)。

(二)推动职业教育内外体系横纵联动

江苏于2012年2月出台的《2012年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中职、高职到本科的贯通衔接模式,率先从学制改革着手,探索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着力推动学制体系由“h”型向“H”型转变。现已由2012年60个项目、招生人数2881人发展至2014年278个项目、招生11284人,涉及34所本科、50所高职院和119所中职校,其中一本院校有7所[3],形成了多样化学制贯通模式:中职与高职“3+3”分段培养,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等,高职院校与参与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应用型本科的联合培养,开放大学与中职学校分段培养[4]。江苏在不断完善普通高校对口单招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习制度,2011年以来江苏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1.48万人,2014年46所高职院校共注册1.8万人。江苏创新了职业教育之内部贯通的人才培养“直通车”,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立交桥”,树立了江苏大职业教育观。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的分析,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欲构建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目前已经存在的中职、高职、少量本科外,还应积极向应用性本科、专业研究生延伸,建立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链条,如图4所示,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教育的联通,形成技能技术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绿色通道,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三)构建贯穿职业教育全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层面不能体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设计、分段培养,就很难依托中高职衔接,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江苏把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作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构建贯穿职业教育全程的课程体系,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实现在教学上的衔接,最主要的前提是要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对口衔接。专业是中高职衔接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因而中高职专业衔接可以说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内容。中、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同,如前文所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需以市场行业需求为依据,行业分类是专业设置的来源,职业分析是职业教育设置的基础,因此,国家教育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和专业结构布局,选择和增设专业。各中、高职业院校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结合专业设置“门槛”条件,选择专业设置方向,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遵循技术层级,避免中职学校设置的“高职化”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中职化”,同时兼顾专业设置契合“市场性”和因应“教育性”。但实际上,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较多,且层级分类较多,在专业对接上不能达到完全对接,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上实现宽基础的专业培训,再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再细化、专业、深入的学习。是故,中高职衔接专业知识能力正三角形结构模型与中高职衔接专业数量倒三角形结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高职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要具有比中职学生更全面、较高的技能;而划分较细的中职教育专业应归拢和衔接于高职教育专业大类,提高专业衔接适应度,见图5。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在其城市化进程中,均毫无例外地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首选战略,均把建设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国情、省情,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之成功经验,继续优化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充分激发职业教育构成体系之各构成要素之最大效能,把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建成一个学历层次完备,与普通教育、其他社会教育类型平等、纵向顺畅、横向联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撬动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杠杆。

参考文献

[1]邓光,傅伟,杨晓燕,王伟.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6):7-8.

[2]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Z].苏政发[2014]109号.

[3]尹伟民,张跃东,张S.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82-86.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篇3

关键词:哈尔滨职业教育;开拓创新;优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C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55―03

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开发开放战略为哈市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10年是哈尔滨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尤其是新市区的开发建设,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和强大引擎,同时这也面临着挑战,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哈尔滨已有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37所,职业教育已初具规模,并在办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就。

一、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

1 教育系统内部由于体制、机制及制度等不够完善,以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偏低。一是现行的职业教育存在着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专业体系与产业和职业岗位不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技术标准不对接、教材内容脱离企业实际、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被普遍采用等问题。这些羁绊导致职业教育失衡严重,同时也影响了哈尔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二是现行的职教体系明显存在着基础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不足,本科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缺位,中、高等职业教育不能衔接,职教与普教及其他教育类型隔绝等问题,这是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职业院校育人环境(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的某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教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质量。四是由于宏观调控不力,造成许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重复和课程体系重叠,教学资源浪费,培养模式单一,许多职业院校缺乏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学生也得不到系统的职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2 教育系统外部发展条件的限制,使得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偏低。一是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收入待遇相对偏低、社会地位不高,学生及家长选择职业学校多属被逼无奈,并非自觉自愿。在中国传统观念“读书做官”、“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等思想的影响下,选择职业学校如同“矮人三分”,加之前些年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相对缓慢,对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吸引力相对较低。二是一些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以致由职业教育培养的某些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进而导致职业教育学生情绪低落,学习习惯不好、惰性大,普遍缺乏对未来的信心和追求,学习动力不足。三是众所周知,办职业教育必须要有行业背景,也即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能够确保校企合作的较完善的法规制度,以致行业、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企业由于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忽视了职工培训、岗位培训并缺乏培养制度,难以形成技能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梯队。再加上宏观上缺乏系统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存在着众多的困难和弊端。

3 职业技术人才成才环境的不完善,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社会及市场需求脱节。由于许多职教院校缺乏办学特色,其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都较差,教育教学质量被质疑。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而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是个长期的过程,除了主要依靠职业教育,还需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支撑劳动者在职业或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能力或才干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及在职进修培训等多方面的协作配合。因此,职业教育学生成才立交桥问题颇受社会的关注。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前提。首先,教育阶段应该为普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教育基础。技能型人才的升学立交桥主要是指中职生升入高职,进而升入本科和硕士(博士)教育阶段这样一个升学通道。但是,目前面向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制度依然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主要表现为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问题。其次,中、高职毕业生就业以后,经历了“职业发展一再发展”的职业生涯道路,从初级工到中级工,再发展成为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甚至到教授级技师,这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发展轨迹。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没有为这条职业通道开辟坦途,相应的待遇也没有跟上。再次,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职校毕业生的创业成才之路则更加艰难了。

4 政策法规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将“高职”定位于“高专”)的政策导向,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某些制约。第二,目前的宏观政策方面,尚缺乏系统有力的推动和保障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长期性政策体系。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与融通、职业资格框架体系等重要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这不利于解决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发展。第三,在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相比,工资待遇偏低的现象长期普遍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未将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其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措施,甚至导致高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二、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 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的、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有职业教育自身的纵向体系(即:“中职一高职专科一高职本科一硕士一博士”的学历教育通道),还要有与普教和其他教育类型协调沟通的横向体系(即:学分的互认、学位的高延、实践教学的贯通等开放式的教育“立交桥”)。其中,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问题。可考虑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预备教育,把具有职业技术倾向的课程纳入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中。诸如:小学阶段可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和态度,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初中阶段可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选择,同时开设有关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并可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

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类型沟通协调、四通八达的教育“立交桥”。二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应针对目前的(“三校生”和高中毕业生)两类不同生源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体系衔接的一系列问题,并研究推行“五年制”高职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又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它应是在中等层次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要求学生具备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入学生源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素质,高职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级技能型人才。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形成统一口子归口管理,以抓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为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搞好规划,分步实施,并加快发展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开辟坦途。

2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例如,中职教育的两个“三段式”的办学模式(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模式和“一年在农村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的模式)可逐步试行。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可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以及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工学交替式、校企融合式等培养模式的试点。此外,还可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并积极推进职教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等。要整合哈尔滨的职业教育资源,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要优化专业设置,形成各职业院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3 实行动态的、发展的办学模式。各办学主体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应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与社会互动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全方位为社会服务。要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全面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建设和城乡统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幅度提升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篇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适应性:基于现代社会需求的全面考量

 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适应性,是指在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满足职业教育外部的各种现代社会需求,这种外部的现代社会需求与传统职业教育仅仅应对的外部经济社会的需求有着不同意蕴,它广义地包含了经济社会、社会群体和职业人个体三个层面的需求,并分别表现为需求的高端性、广泛性和普适性特点。

(一)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端性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适应新时期国家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端性需要,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经济发展新常态”、“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特点的最为形象的描述。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确保结构调整期的顺利过渡,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稳步提升,必须要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尤其是需要培养一批技术过硬、能力过强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一方面面临广大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又面临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的改革来解决这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呢?从国际经验看,青年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国家实体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之间能否形成有力的支撑。1]在新的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工序技术含量的增加,现代农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现代行业已经广泛进人人们的视野。这些现代产业的技术岗位不仅需要从业者具备动手操作能力,还需要他们懂得现代科学与技术原理,以职业智慧指导职业实践,即要求他们既“落地”又“顶天”。而职业教育则应充分反映“新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和人才结构的新变化。[2]然而,现实的困厄是:一方面,现有的中、高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对科学与工艺原理的掌握远远不够,只会动手,不会动脑;另一方面,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只想动脑,不会动手。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在层次上实现上移,建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培养现代技术岗位需要的“工艺型”、。工程型”和“智慧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性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满足当前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广泛性需要,实现职业教育的“面向人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有对职业的需求,社会应该建立一种机制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即发展职业教育。[3]在新的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教育投人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异常广泛而强烈。现代农民要掌握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机操作技术,需要接受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要谋得一技之长,需要进行职业转岗培训;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在职人员,要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需要进行职业在岗培训;退伍军人、失业人员要重新就业,需要进行再就业培训;身心残疾者要自食其力、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与培训,等等。可见,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群众基础已经不仅仅限于广大应届毕业生,而且还包括各种在职人员、转岗人员、失业者、退伍军人、残疾人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群体。每一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只要未来想从事一份职业,或现在正在从事某一职业,或准备转向其他职业,或准备再就业,他们对职业教育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广泛的民众基础,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不再拘泥于职业学历教育的单一形式,需要扩充其内涵,实现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非学历培训的一体化。

(三)迎合职业人个体发展的普适性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迎合现代社会职业人个体发展的普适性需要,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性”。在当今行业瞬息万变、职业不断更迭的浪潮中,一个。准职业人”甚至“职业人”很难预测到自己毕业后或未来十几年后将要从事什么职业,以及将来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现代职业人的发展具有不可预测性,现在正在学习或从事的专业或职业,若干年后很可能会消失。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教育目的有两种,一种是可能的教育目的,一种是必然的教育目的。这里的“可能的教育目的”就是面对未来某一种职业的教育目的,在较长时期内很难把握;而“必然的教育目的”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它不随职业岗位的变更而发生变化。这就使得个体无论对将来的某种职业多么感兴趣,他必须首先要学习这一永恒的必然内容,以不变应万变。显然在现代社会,这种必然的教育目的已经突破了赫尔巴特的至高的道德层面,而是包容了认知、道德、体格、审美等非技术能力层面的所有利于“成”人的“普适性”内容。普通教育是实现教育必然目的的可靠阵地,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在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中前行,以实现其“育人性”的一面。卢梭认为,这些“做人的天职”必须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4]这进一步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实现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即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与此同时,必然的教育目的还应包括与未来所有职业相关的诸如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普适性职业素养,这些职业素养除了在职业启蒙教育中得以开启外,还要在其他任何类型和层级的职业教育中通过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得以训育。

因此,基于大职教观视野,通过上述对各种现代社会需求的全面考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一个纵向延伸、横向融通的“包容式”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这就产生了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另外两个本质特征,即内部延展性和内“外”互通性,前者表现为职业教育纵向层级的一体化建设,后者表征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合与渗透,总体体现为立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见图1虚线范围内)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延展性:基于前后延伸的一体化建设

 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延展性是指,基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在现有职业准备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一方面向上延伸,包容职业准备教育层次以后的职业继续教育,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广泛性需要;另一方面向下延伸,建立职业准备教育层次以前的职业启蒙教育,以供给个体发展的普适性需要。与此同时,在现有职业准备教育体系内部,还应在现有初、中、高等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层级的基础上,建立高等专科以后层级的职业教育,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智慧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性”需要。进而,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在交叉螺旋上升的基础上呈现前后衔接,形成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职业启蒙教育

 一个人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是到18岁的时候再选择,还是从6岁就开始规划?两个选项看似都有道理,但又都不甚合理。在18岁的时候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或许为时过晚,因为他们不能即兴地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从6岁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或许为时过早,因为这一方面不利于儿童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另一方面也很难迎合未来充满变数的职业世界。笔者主张从儿童6岁的时候即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受职业启蒙教育,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的18岁。职业启蒙教育,主要是指在普通基础教育中通过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课程、劳动技术课程以及通过活动课程、普通学科课程的渗透等形式,对儿童进行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职业准备教育的预备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儿童可以对社会上的各种职业进行初步认知与了解,并逐步发现与培养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养成普适的职业态度与职业习惯,进而为未来的职业准备教育甚至是职业选择奠定一定的基础。可见,职业启蒙教育不是真正的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而是职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但从完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言,它理应属于其中的一个层级。就职业启蒙教育的受众者而言,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个体在未来都要从事技术岗位的工作,但未来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职业人都必须要接受职业启蒙教育。否则,当临近毕业再让他们选择是否进人职业教育学习以及学习什么专业时,他们将感到无所适从、茫然失措。

凯兴斯泰纳于20世纪初期提出的“劳作学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职业启蒙教育的意蕴。他主张在国民学校里开设“劳作课”,这种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劳动本身和特定职业所需的材料,而在于养成和唤起“公正的劳动方法”、“严谨”的劳动“习惯”和“真正的劳动热情”,即执行职业教育的“预备教育”。[5]可见,这里的职业教育的“预备教育”即是职业启蒙教育。既然职业启蒙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不直接培养个体的职业技能,因此它一般被嵌在正规的基础教育中进行。根据职业启蒙教育所处的基础教育阶段及其所培养的职业素养,可将其分为初级职业启蒙教育、中级职业启蒙教育和高级职业启蒙教育。其中,初级职业启蒙教育嵌套在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旨在让他们了解社会上存在哪些职业以及这些职业是做什么的,并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其兴趣爱好,通过简单的手工劳动培养其初步的职业态度与习惯;中级职业启蒙教育嵌套于普通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促使他们在对社会职业已经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是谁”,正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将其与社会职业相联系,在脑海中初步设计自己未来理想的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别,并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高级职业启蒙教育渗透于普通高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社会职业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应该激发他们对“我为谁”以及“我怎样更好地为谁”等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与解答,使他们对未来理想的职业类型有更为清醒的认识,进而毕业后做出相应选择。需要说明的是,未必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职业启蒙教育的三个阶段,如果一旦结束自己的职业启蒙教育生涯,并希望继续深造的话,就进人了直接面向就业的职业准备教育。

(二)职业准备教育

 职业准备教育可谓是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主体部分,是以主要提供职业学历教育又直接面向就业的各级职业教育的统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将教育分为九个等级,其中从第二级(初级中等教育)到第八级(博士或同等水平)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类。[6]这里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其中职业准备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此为基础,在我国现有的初中及以上各普通教育阶段,都应建立与此相对应的职业准备教育层级。也就是说,从初中开始,职业(准备)教育就可以作为一种类型与普通教育发生形式上的分野,从而自成体系。因此,完整的职业准备教育体系自下而上应依次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其中,初等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只是在部分偏远地区存在;中、高等专科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准备教育的核心主体;应用本科教育是目前需要大力发展的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这些不同层级职业准备教育的前后衔接,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层级的职业人。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虽然,在当前高考中有专门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高职招生,但高职招生的大多数学生还是来自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有高职教育需求的中职毕业生无法正常进人高职教育阶段继续学习。为了让更多有意继续深造的中职毕业生获得进一步的学习机会,可将高职专科甚至应用本科的招生指标适度向中职学校倾斜,提高招收后者毕业生的比例,具体可通过单独招生、综合评价、免试人学等多种形式实现。为保证这种人学机制的有效实施,在可能的情况下,应积极推进具有相同性质的中职与高职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等方面的一体化衔接。例如,可将处于同一个行业领域的同一个区域甚至不同区域间的中等职业学校、高职专科院校或应用本科高校结成合作联盟,通过建立中职与高职专科的3+3模式、中职与应用本科的3+4模式、中职与高职专科的五年一贯制模式等多种形式,以相应的特色专业为试点,根据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的渐进性增长规律,共同探讨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其组合方式,开发诸如螺旋式课程、渐进式课程、阶梯式课程等多种形式的相互打通的课程模式。在教学方面,应发挥中、高职院校各自的资源优势,在师资、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方面实行共建共享。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是一个高度成长性的体系。[7]技术与技能的互动,使得因应技术进步而同步提升的技能及技能教育就不再是终结性的教育,而是一个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有着递升发展空间的教育。[8]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广大技术工人素质的普遍偏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高技能劳动者诉求之间的矛盾是一对主要矛盾。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现代职业准备教育必须提升自己的成长路径,积极扩大应用本科教育规模,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以培养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端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应用本科教育一方面可由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后承担,另一方面可由一些条件成熟的高职专科通过试办部分本科专业实现,并颁发区别于“学术学士学位”的“专业学士学位”,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为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顺利过渡奠定基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级,目前主要由广大普通本科院校承担,存在培养特色不鲜明、应用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因此,应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契机,让一些有条件的应用本科大学尝试或由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逐步实现专业学位培养的“职业”化,最终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式纳人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实现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培养体系上的分野。

(三)职业继续教育

 职业继续教育主要是在职业准备教育之后为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进行的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等方面的一种非学历形式的再教育,也称为职业培训。与接受职业启蒙教育的个体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完整的职业准备教育,如果一旦有部分学生结束了他们的职业准备教育,进人劳动力市场,以后则有可能进人职业继续教育系统。在现代社会,随着职位更迭的迅速以及职业环境的瞬息万变,一方面,广大社会在职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越来越迫切;另一方面,各种社会转岗、失业人员也有对新岗位技术技能掌握的即时需要。而此时长期的、滞后的职业准备教育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这就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突破以职业(学历)准备教育为主的局面,通过提供短线的培训课程,实现职业准备(学历)教育与职业继续(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强调,应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9]在1999年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统称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可见,从大职教观的视野而言,职业培训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需要指出的是,继续教育除了职业培训以外,还有成人学历教育、休闲娱乐教育等职能范畴,这些可不作为职业教育的范畴。也就是说,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交叉部分,即职业继续教育。

根据技能培训的水平,职业继续教育的层次从低到高可依次为初级培训、中级培训和高级培训。在当前职业学校教育还是以职业准备教育为主要任务的背景下,广大的社会培训机构、行业企业仍是职业继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职业继续教育也因此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包括与职业准备教育沟通不畅、不同层级职业培训衔接不足、不同主体职业培训缺乏相互认可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发挥现有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以广大职业院校为主体,联合社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建立职业继续教育与职业准备教育相互交织、前后衔接、互惠互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初、中级职业培训而言,以农民职业培训为例,针对目前国家倡导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可以以现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或县级职教中心为主要载体,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引进农业技术专家,开发农业实用技术课程,对农村在业人口进行系统化的农业实用知识教育与技术培训,对完成学业的人员可同时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初、中等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就高级职业培训而论,应发挥现有的广大高职院校、部分应用本科以及现代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形式,实现对各种高级工从业资格的针对性培训。此外,不同职业继续教育机构还应建立统一的资格认证机制,不仅使同一级别的技术工人在不同机构之间相互认可,还可实现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之间培训的有机衔接。因此,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应联合制定新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统一不同级别、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人的技能标准,使得不同职业继续教育机构培养的技术工人能够得到统一的相互认可,打通技术工人在不同教育与培训机构之间转换的路径,满足个体的多元化需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外”互通性:基于横向融通的普职融合性建构

 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外”互通性本质地体现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合。因此,这里的内“外”关系是指职业教育与其外在的普通教育的关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与其外在的社会要素之间的关联。种种迹象表明,在我国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相并列的教育类型已经逐步被认可。但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并不意味着它与普通教育割裂,而更需要它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合作,从普通教育中汲取营养,体现大职教观的理念,以适应外部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性需求。以下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应层级,尝试构建几种普职融合的基本模式。

(一)基于学科课程渗逢的职业启蒙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的融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的《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从初等教育就开始,并一直贯穿到中等教育前几年的课程”。[10]这里的“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是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前亦所述,职业启蒙教育是内嵌于正规的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而不是与后者相互割裂的,为的是培养学生广博的学术知识基础。一方面需要培养初步的职业认知,另一方面需要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这就需要学术知识和职业知识的相互融合。在中小学阶段,主要的课程形式是普通的学术课程,因此职业启蒙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的最主要模式则是基于普通学科课程渗透职业内容的模式。为此,在课程标准的设定上,应明确不同学科课程承担职业启蒙教育的任务,规定不同课程根据其特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不同侧面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在教材编写与建设上,应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充分利用不同的职业背景呈现知识,以多元的职业角色展现知识,通过知识导人、知识应用与知识拓展等多种形式将更广泛的职业场景和职业角色融人教材中,增强教材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以知识学习为主要目的的职业角色扮演、职业场景模拟等活动;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进人真实的职业场景中进行职业认知与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课程知识与职业生活,在提高学科知识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起到了职业启蒙教育的效果。

(二)基于高等预科教育的中高等普、职教育的融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提到第四级教育,即中等后非高等教育,并将课程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选择。该阶段教育主要面向那些已经完成中等教育但“期望获得的知识、技艺和能力低于高等教育复杂程度的个人”[11],为他们提供学习经历,以便为他们进人劳动力市场或高等教育提供准备。反观我国的教育体制,当学生完成既定的中等教育后,要么直接进人劳动力市场,要么进人高等教育。对于渴求进人高等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着选择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困惑,因为并不是所有接受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希望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也不是所有接受完普通中等教育的学生都希望继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有着交叉过渡到彼岸接受另一种教育类型的渴望,但此时却并没有一个衔接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教育层级为他们提供过渡服务。为此,可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的第四级教育定位,在我国的中、高等教育之间建立一个高等预科教育阶段,并设立高等学术预科教育和高等职业预科教育两种类型(见图1)。其中,高等学术预科教育主要面向有学术深造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为他们进人普通高等教育提供过渡服务;高等职业预科教育主要面向有职业教育需求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他们进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过渡便利。这一高等预科教育的时间可以设为大概一年,通过设置过渡性课程、提供职业生涯辅导和专业咨询引导等形式,让学生成功达到自己渴望的高等教育类型。需要指出的是,高等预科教育的服务对象除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外,还可以包括在高二(职二)结束就想更换教育路径的学生,以及进人大一学习后对自己选择的高等教育路径不满意而又想到彼岸接受另一种教育类型的学生。

(三)基于院校合作联盟的高等普、职教育的融联

 院校合作联盟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职业院校的联盟建设不仅要体现在职业院校内部之间的互联,还应体现为职业院校与广大普通本科高校之间的合作。虽然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复杂的工作世界需要职业人具备更多的综合职业素养,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它们培养的学生便是仅会制造“零部件”的“机器”。而目前广大高职院校的弱点就是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方面缺乏经验。为此,广大高职院校应积极和专业对口的普通本科高校结成合作联盟,寻求后者在学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通识性”、“专业性”方面的经验指导以及在课程、技术、师资等资源方面的支持,在训育学生普通学术素养的基础上培养综合发展的职业人。而且,如前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端的技术技能岗位需要“工程型”和“智慧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目前一方面高职院校不具备培养本科尤其是研究生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条件,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和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应用性较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虽然前述设想将应用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都纳人职业准备教育体系下,但在现有双方条件都有限的情况下,应在高职专科、地方本科、研究型大学之间建立合作联盟(见图2),发挥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各自资源优势,本科院校提供“顶天性”的“理性”、“科学”资源支持,职业院校提供“落地性”的“经验”、“技术”资源支撑,进而双方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共建共享、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实现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智慧型”和“实用型”的双重需求。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篇5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3)03-0064-01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学习和提高学历已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焦点和难点。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早在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6月25日举行的“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切入点,就在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解决中高职发展的断层问题。并表示教育部关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文件即将出台,核心问题便是解决中高职发展十个衔接问题。

在200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中指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适度增加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并且“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显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必然要求。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招生显然不能再沿用老办法、老套路,迫切需要大胆改革创新,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变革。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其本质特征都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特点都要突出实践性和技能型,办学成果的最终评价都要着眼于学生对相关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因此,两者之间应该很容易实现“统筹协调”与“有机衔接”,进而构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培养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产业要求,也存在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和岗位技能升级的问题。因此,教育部提出了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

(四)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拉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产业的升级,中职毕业生满足不了企业要求,中职毕业生就业有了困难。由于国家政策的局限,升学无路,这些原因造成了中职招生难。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必然拉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进而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还存在如下不足: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错位。中等职业教育是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级应用型人才。但是,现在仍有一些人错识地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举办,是为了考不上普通高等学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有学可上”,那么在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就与中等职业教育发生了错位,根本无具体的衔接可言。

(二)生源和招生衔接存在的问题。在推行对口单招的初期,只允许中等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对口报考。这种人为的身份限制,使得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失去了继续深造提高的机会。而且我国当前缺乏“职业性”的高职招生考试,职教特点不明显。以中职的统考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再由招生院校进行必要的少量的技能方面的测试。

(三)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专业数量较中职专业少。到目前为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13类270个专业。这些专业所培养的人员能够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千余个职业岗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数量较中职教育少,一些中职生为了升入高职而不得不转换专业,有些中职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的局限性而不能继续学习。

(四)教学过程和课程存在的问题。在中国,很多中高职在很多课程内容方面存在较多的重复现象。有些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的课程名称完全一样,或是内容大部分雷同。更有甚者,有的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选用的是同一种教材。这种现象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几种形式

(一)改革高职院校招生方式,畅通中职生追求高等教育的通道。改革现行的高职面向中职的“三校生”招生考试和单独招生考试选拔制度,调整考试科目权重,适当降低文化课分值,提高专业课分值,突出对技能水平的考试权重,要给予中职毕业生自主选择高职院校的权利,且“三校生”招生考试和单独招生考试招生计划要逐年增加到当年中职毕业生总数的30%-50%左右,现在是10%左右,而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已达90%,很多省份已达100%,这对中职毕业生来说,太不公平了。

高职院校招生的创新性改革,具体可以先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逐步扩大中职学生“推荐免试”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二是改进“注册入学”的管理办法。由于高职院校客观上存在办学类型多、地域分布广、条件差异大等特点,造成了学生选择的差异较大,所以入学的标准不但要具体化,还要有合理的区分度和公信度。第三,将现在省招考院组织的三校生考试进行改革,省招考院按现在的方式组织三校生考试,由招生高职院校组织技能测试和面试,两者成绩相加作为总成绩,按总成绩录取。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一体化制度设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一是中高职课程各成体系,各有思路,很难寻找结合点;二是中高职课程内容严重重复,三是中高职课程评价缺乏层次性和区分度。这些问题导致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不畅。

(三)多方共同努力加快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的进程。促进中高职十个衔接,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的指导,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的研究与探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的进程。

我们中高职院校肩负着共同的责任和任务,有着共同的目标,让我们密切合作,为提高中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红伟.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m].湖北诚然教育,2012.3.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篇6

关键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进行陕西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是提高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突破口,不仅能丰富现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而且还将为西部其他省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借鉴。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

1.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国家教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要形成集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使其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成为可能创造条件,并向社会提供更多满足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职业性、社会性。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经济增长方式改革,都需要现代职业教育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居民收入和职业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职业教育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变化也直接挂钩。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

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转变观念,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根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在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特色发展模式、区域发展功能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关注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出努力,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陕西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丝绸之路的起点,更应准确把握“一带一路”战略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当前陕西的产业发展变化,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大数据、环境保护、医药健康、现代农业等重要科技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强技术革新,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为陕西建设科技创新示范省份和“一带一路”旗舰省份发挥作用。

3.满足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对人们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人们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终身教育理念也就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指南。教育能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且只有终身教育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需求。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来,加快速度培养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在2015年制定了《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管理归口于不同部门,使协调难度加大

目前,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归教育部门,而职业培训机构和技工类学校的管理归人社部门,这和现代職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理念是不符的,致使政出多门、有效资源分散、工作效率低下,致使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比较小,存在政府部门插手管控职业院校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率和办学自主性。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分配不均衡

陕西省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加大了财政投入,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但这种资金的投入大多是针对公办院校,并且优先考虑的是省属高职和地方公办高职,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投入较少,对各类培训机构及技工学校几乎没有经费预算。部分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校企合作动机不同,致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共同发展、合作就业,不断提高办学的质量,增强办学水平和特色,这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1]。目前很多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时常发传出校企双方的不谐之音。查其原因,发现企业常常提到的学生职业能力问题只是一个片面的托辞,而真正的原因是各方的利益不同、合作动机不同、价值观不同,导致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的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多种价值观纠结在一起,而没有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致使多数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4.教师评聘制度不完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对职业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知识渊博、还要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这样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2]。但是就目前各个院校的情形来看,本学校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人才又达不到学校的任教资格。归根结底是现行的教育人事制度的不够灵活,阻碍了行业优秀人才进入职业院校任教,受学历水平和英语水平的影响,行业教师晋升职称也比较难。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又不够充分重视,导致目前我省各个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5.现行评估指标缺乏针对性

目前实施的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全省的所有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都是一样的,不能体现职业院校自身的特色,所以现行的针对职业教育院校办学与教学评估体系存在明显的不足。评估指标的制定者多是大学的管理者或者教授,缺少有深厚企业技术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参与,评估指标参照名牌大学的指标体系,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评估指标侧重学校软硬件建设,对学校特色强调不足。

三.陕西省构建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的措施

1.实施管办评分离,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由第三方进行质量评价

鼓励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个性化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对职业院校的评估评价对职业院校的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省上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评估中心,专门针对职业院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现代职业院校特点的指标评估体系,交由第三方进行评估,这样能更为准确的评判出职业院校的真实水平。实施管办评分离,对职业院校适度放权,将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干部任免、人才引进等权利适度下放给职业院校,增加职业院校办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逐步形成政府监管学校,学校自主办学,企业参与办学、第三方监督评价的格局[3]。

2.全面落实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投入的监督机制,保证教育经费能足额投入到位。除了政府财政投入外,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其他组织或个人向职业教育进行投资。并且要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政府财政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完善各种资助政策,包括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及贫困补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让更多贫困人群受益,不再因为贫困而不能参加学习。制定相应对策,逐步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

3.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给予职业院校在办学方面的支持,保证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第二,政府对合作育人的企业,予以政策上的鼓励,使企业能够站在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对实习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以及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确保实习生的基本生活保障;政府要用政治手段干预企业,对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创造良好就业条件的企业进行表扬和奖励。对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很低,利用實习生这种廉价劳力来盈利的企业,给予适度的警告和惩罚。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职业院校应积极引进或培养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创造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职业教师到国内外著名企业或知名院校去进修学习、鼓励参加各种行业或协会组织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及各种对口专业培训活动,既能开阔教师的视野,又能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分期分层次派遣教师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

陕西省是西部地区大省,科教资源丰富,构建陕西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形成适合陕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结构。构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提高陕西省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为陕西省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要,而且还将促进我省“科教兴陕,人才强省”战略的有效实施。

作者:刘学艺

   参考文献 

[1]陈鹏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5(06):70-74.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篇7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特征建构策略

[作者简介]孙晓玲(1976-),女,重庆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重庆40216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09-03

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实施机构以及各级行政管理组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与基础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教育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法律或政策文件,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内涵。在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面临全新的挑战。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特点和特征,对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现代性与发展性: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需要

现代性指职业教育要体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增加人力资本优势,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是指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随时做出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适应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现代性是从横向的地域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体现某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而发展性则是从纵向的时间序列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体现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及专业布局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工业化加速时期是其技术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最为快速的时期。同样,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迅速变化的时期,这些变化使我国劳动力需求与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做出反应,适时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来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对接产业体系。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其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由无序走向有序,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然而,由于许多现实原因,如学生家长的职业取向不太合理、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于生源和办学成本的考虑设置过多热门专业等,一部分专业的开设并未与区域产业紧密结合。产业结构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依据,各地区应该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产业,合理统筹专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从而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同时,以职业岗位群为专业设置和区域专业布局调整的方向,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根据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培养绿色技能型人才

在绿色经济理念之下,技能与工作世界将发生一系列巨大变化。关于“绿色经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为“通过减少环境污染和防止生态资源短缺,来改善人类生活、提高幸福度和达到社会平等的经济”。随着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绿色工作以及绿色工作技能等概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延伸到了“绿色工作”。“绿色工作”是通过有关措施,减轻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劳工组织(iLo)一项覆盖全球21个国家、世界60%人口的关于“绿色工作技能”的调查显示,目前传统行业内的很多技能在未来都将发生彻底的改变。随之而来,为这些行业培养广泛的替代技能即绿色技能,就会逐渐成为一种需求。从内涵上来说,绿色技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更加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的技术性技能,二是就业劳动者应对新兴技术性技能需求的基本通用技能,以及跨行业趋势的通用绿色技能。从政策来看,我国《“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众多新兴领域的研发创新和产业集聚,都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强大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通过课程结构设置等将绿色技能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以培养适应绿色经济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终身性与开放性:满足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对自身技能积累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指我国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它为所有不同背景的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共享教育资源,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是指职业教育应该在办学主体、学制、学历、培养对象、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方面开放,无论什么年龄、什么时间,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参加技能培训。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开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终身性和开放性是互相联系的,终身性就意味着开放性,而开放性不仅包括对人人开放,更包括对人的终身发展开放。

(一)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实现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终身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提供各种不同的成才道路,要求职业教育内容多元化,形式灵活化,从而满足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需求。这就需要将职业教育融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包括从职业准备教育到就业或岗位培训,再到升迁、转岗、再就业培训等的全过程。当前,我国虽然从意识层面开始注重非学历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从政策文件上规定职业教育参与非学历社会培训的规模与学历教育规模的比例至少应当保持在11的状态。但在实践层面仍然有很多学校达不到这一目标,依然改变不了学校本位的学历式职教体系。一定程度上讲,职业教育中非学历教育的完善程度是判断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标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参与非学历的社会培训的规模很小,且并未形成可以借鉴的培训机制、培训模式等,其社会培训效果更是非常有限。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学历职业教育应当发挥其优质资源优势,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参照行业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承担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他社会人员技能培训的重任,重点完善以“农村失地农民再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培训,真正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真正实现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社会培训的有机协调和一体化发展。

(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办学的开放性格局

职业教育的准公共性使得我国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终身化时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要求职业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以增强职业教育活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为目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相对比较单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相当重视公办系统的职业教育,而对行业、企业、个人办学行为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计有中等职业学校9762所,公办职业学校的学校数、在校生数和教职工数均占总量的90%左右,民办学校的比例只有10%左右。多元办学主体有利于引导职业院校之间有序的良性竞争,从而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另外,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行业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主动适应、紧密融合、及时调节、满足需求。因此,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开放意识,广开办学渠道,不拘一格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应用技术人才。

三、衔接性与融通性:满足不同层级、不同类型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性是针对其体系内部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本科教育的衔接等,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招生考试、教师培养、评价方式、行业参与等方面。融通性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型而言的,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融通的体系,能够通过一定的渠道相互衔接,构建起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立交桥”。可以说,衔接性主要指纵向层面的职业教育内部各层级的衔接,融通性主要指横向层面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融通。

(一)多渠道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和内容的衔接

从职业带理论看,职业带的右移将技术性人才类型进行了细分,包括技术员和技术师两个系列,技术员由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而技术师则由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一直呈现出办学层次高移的趋势。层次的高移趋势是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切性变革,是对现代科技革命的主动性反馈,促使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要实现转型并成功跨越拉美国家所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求众多企业转变增长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决定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是技能劳动力要素,这为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要想使我国企业掌握国际尖端技术,提高其产品质量和全球竞争力优势,同时提高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就必须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然而,发展技术本科教育不能一哄而上,“一刀切”地实行升级或转型,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第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东西部区域间正面临着产业转移趋势,发展技术本科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定;第二,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应该以专业为单位,而不是以整个学校为单位,要严格把关专业发展质量,以专业发展质量为核心和重点进行考察,因为一所学校内部各专业之间必然存在质量差异和不均衡发展现象;第三,要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体现层级,并实现相互衔接。同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促进其层次衔接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职业资格框架(nQF),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衔接和融通

多年来,我国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尽管这一现状在观念意识上早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的探索却鲜有进展。以行业、企业参与制定的全国统一资格标准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很好地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的对等和互通,通过资格框架实现等价和体系间的流动。一般来讲,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的融通性可以通过两类策略来实现:一是建立职业资格与文凭等值融通的整体性框架。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独立,又实现学生以能力结果为基础的横向和纵向流动。例如,英国国家资格框架(nQF)下基于课程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纵向衔接、普职等价、普职沟通。二是通过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组织来实现。例如,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以及技术准备(techprep)和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等。我国应该建立起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在这一框架之内,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也包括学术资格,逐步推动普职等值,以此不断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内部的不利地位,也有利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变。在国家资格框架中,政府、学校、行业各司其职,各有重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各级各类国家资格标准,并按标准进行严格审批;职业学校、行业、社会培训机构与技能鉴定机构则具体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

四、公平性和公益性:满足低技能劳动者技能提升和生活改善的需要

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尽管职业教育经济属性决定了其会因区域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不同地区教育收益的不同,但教育公平要求确保所有人员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获得均等的公共职业教育资源。公益性则是指职业教育可以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群体共同受益。公益性的潜台词是“公共利益”,所谓“公共利益”是指满足社会或群体中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的需求、实现他们的共同目的、代表他们的共同意志、使其共同受益的一类事务。从经济、社会、教育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个人就业和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能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全体受益。

(一)拓宽正规职业教育生源渠道,让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现阶段,虽然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已经相对丰富,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有了较好的保障,但是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开放,还是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例如,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教育制度,如果一个人脱离了正规学校教育体系,那么将很难重新回到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由于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着招生困境,而拓宽职业教育生源渠道的做法对许多地区生源困境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自2009年以来,许多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明确提出拓宽生源渠道,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向已就业者开放。例如,陕西省将返乡农民工等急需职业技能培训的人群纳入招生对象,拓宽中职生源渠道,扩大招生范围;河南省积极拓宽招生服务面,完善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招生及教学制度改革,把招收往届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纳入中职招生范围。未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面临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职业教育必须明确定位,调整培养目标,拓宽其生源渠道,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作为招生对象,让其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缩小职业教育受教育过程的差距,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等不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东西部区域差距与城乡差异,这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态之一。东西部区域差距不仅体现在规模数量上,更体现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等诸多层面上。而在同一区域,城乡差异也较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几乎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只有少量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部地区和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享受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不平等的。这种仅仅因为地域的不同而接受不同质量教育的状况是非常不公平的。在这一问题上,国家层面目前的做法是通过“政策驱动”,从招生层面推进职业教育东中西部合作办学,目的在于让东部地区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并提升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质量,进而促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举措显然是有益的,但仅停留在招生层面的浅层次合作并不能真正推动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从政策、制度、环境等层面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避免让不同区域的学生接受不同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并竭力解决的问题。

(三)对低技能型劳动者进行公益性培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流动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聚集、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快,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乡村地区,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就会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近两亿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要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只有对其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才能促进他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和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以缓解快速增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危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都力争让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受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和相同教育质量。例如,德国联邦政府对国民做出承诺:谁都不会因为无钱而不能接受教育和培训。因此,我国需要从政府政策层面,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应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与潜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失地农民、新型农场主、城市失业人员进行公益性的职业培训,增强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生存发展能力,提高其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2]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篇8

关键词:大职教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15-02

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不同。素质教育要求我国教育体系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及文化素养,打造全方面、综合性的人才。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体系一定要走出传统教育理念的瓶颈,从大职教观的视野角度出发,深入了解新时期我国进行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找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作出改良和改革,找到我国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与建设提供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职教观的基本教育理念

大职教观是一种更加广泛的职业教育理念,它将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在透彻分析当前国际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形势后,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走向,判断当前社会中所需要的职业人才类型,以此确定我国新时期内职业教育培养的核心理念和方法。总的来说,大职教观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课程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外部条件的适应性。因此,大职业观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它的适应性,它可以确保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为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发展提供保障。可以说,大职业观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同时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群体以及职业个体这三个层面的需求,因此大职业观视角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出技术能力高、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对现有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全年的改良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相互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现阶段想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形势需求,确保我国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经济转型,就必须要充分地明确当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透彻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调节。现如今,我国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阶段,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定要掌握比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从简单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到复杂计算机工程的处理。可见,当前在我国各项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体系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技术和高端科学技术,在课程结构中适当地增加理论知识的教学,实现学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共同进步,有效缓解当前我国存在高尖专项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服务类产业必定成为将来我国民众消费的主流,而该领域内的专项从业人员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稀缺。为此,现代化职业教育应该逐渐放开传统学历教育的局限,满足广泛群众的需求,进一步扩充教育的内涵,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相互协调。

(二)注重强化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更加巨大的心理压力。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例,经过专业职业教育之后,虽然学生们掌握了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但是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专业与就业目标不相符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之路并不平坦,因此学生们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健康层面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问题,大职教观视野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定要注重强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生活的节奏,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学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合理地协调和融合,开展适当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且职业人对职业的感情、认识和态度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在启蒙教育阶段进行,还要在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中进行融合和训育。职业启蒙教育是指学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过程中,融合职业教育课程以及劳动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入职工作之前提前明确工作的主要意义和目的,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其正确的职业感情、认知、态度。

(三)构建完成的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阶段是要进行职业准备教育,也就是为学生提供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有所长,并保持这种长处的优势,增加就业的筹码。为此,我国要建立与初中以上普通教育相对应的职业准备教育。将职业准备教育划分为:初等、中等、高等、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教育这几个等级。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偏远地区的职业教育大部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处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位置,应用本科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

第二阶段是要进行职业继续教育,它是指在学生就业之后进行的职业培训、就业培训等非学历职业培训内容,对就业人员而言这属于再教育。现代社会发展快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职业人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此外,转岗和失业人员更加需要对新岗位技术有所掌握。职业教育需要对自身进行突破,改变原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措施,将准备教育与继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为职业人提供专业的短期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水平,职业继续教育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但是在职业继续教育之中所包含的问题不止这些。比如,各个阶段的继续教育与准备教育沟通不畅、职业培训层级衔接不畅等。为此,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将职业院校作为参与主体,使其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进行有机融合,使两者之间更进一步地衔接和互助,进而使职业继续教育能够满足更多人的多元化需求。

(四)注重强化职业教育的理论培训

首先,职业教育依稀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学习技术的目的和意义,并了解技术的应用理念,增强知识应用的有效性,实现职业启蒙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的相互结合。一方面,新型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学生在启蒙阶段对职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此培养学生对知识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正视所学习的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以保证使用技能的准确性,因此职业启蒙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普通教育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科应该承担相应的职业启蒙教育内容,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意识和价值观。

其次,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以高等预科教育为基础,并全面融合中高等普、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内容。目前我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并没有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因此中等教育结束之后,学生或是展开职业生涯,或是选择高等教育,这极容易导致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出现断层,为此我国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高等预科教育,将其面向具有叙述深造需求的中职毕业生,使其在进入普通高校前得以过渡,进而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同时,大职教观视角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习的构建,需要以院校联合为基础,实现高等普、职教育的相互联合。这种途径有利于职业教育与企业进行集团化合作,进而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实行院校联合则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经验,从而更为有效地培养出新一代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将全面提高职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个人素质,将我国的职业教育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文中以大职教观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策略,希望与相关工作人员共勉。

参考文献:

[1]杨慧,吴国伟.基于职教集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交通职业教育,2013,(04).

[2]孔源.山东省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陆俊杰.职教教师标准中的技术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闫智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研究[D].天津大学,2013.

[5]孙翠香.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焦点――兼论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4,(32)

[6]杨鸿飞.江苏省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篇9

关键词: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试点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9-0039-04

一、南通市实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试点项目的基本情况

构建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该项目是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及教育部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从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出发,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实施的建设试点。南通市承担的是中高职3+2分段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试点。其中,试点的中高职3+2分段培养牵头高职院(南通职业大学、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所,合作中职校(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3所(含6个专业)。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牵头本科高校(南通大学)1所,合作高职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2所(含4个专业)。

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推进中高职衔接的区域行政统筹不够

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是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范围内开展。虽然文件要求“各市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审核工作”,但作为地级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本区域内参与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的各级各类院校的统筹乏力,引导不够。至于县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文件的主送单位是市级教育部门,更是参与不够,指导缺失,从而使中高职衔接的改革试点成为地级市范围内的高职院校与中职校之间的学校行为,未能得到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县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

(二)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校规模小

中高职衔接的主体是高职院校与中职校,试点项目的最终审批权在省级主管部门。按照《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要求,参加试点的中职校必须是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但我市8所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申报试点后,被省厅批准参与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涉及合作的中职校只有3所,另外的5所学校包括2所国示范建设学校均未申报成功,影响了项目试点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三)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水准不高

中高职衔接试点的关键是衔接专业的选择。参与中高职衔接试点的牵头院校期望通过中高职衔接的方式,解决那些社会需求不足、招生难度较大、办学水准不高等具有瓶颈障碍的专业发展问题,因而所选专业对中职校来说,多是小而冷的专业。中职校希望通过中高职衔接的方式,满足中职生进入高一层次院校的升学愿望,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所选专业与中职校所期望的专业之间的落差,制约了中高职衔接的实施效果。就参与学校的招生人数看,2012年南通市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校招生190人,合作的高职院校招生305人,显然,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受益大于中职校的受益。就中高职3+2分段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的招生数看,中高职3+2分段招生184人,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招生305人。高职与普通本科试点优于中高职3+2分段招生。就专业招生看,中高职3+2分段试点的园艺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分别招了55、58人,只完成专业招生计划数的三分之一;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招生计划完成较好。

二、实施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分析

(一)分段衔接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是增强职业教育体系与人才体系适应性的制度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发展的转型升级等迫切需要培养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为产业优化升级服务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从现有的人才培养现状看,不同层次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各具特点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究其原因,是人才的规格要求与岗位的技术要求不匹配。所以,针对人才的特质要求,探索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建立与人才体系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试点改革的诉求。

(二)分段衔接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举措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角度,提出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立交桥”的建设问题,要求职业教育不仅在理念与制度上强调与各种教育衔接与沟通,使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衔接问题能够顺利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进一步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就是响应政策要求的工作举措。

(三)分段衔接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是满足学生及家庭对学历提升愿望的途径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高移化,广大学生及其家庭普遍要求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中高职之间、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间的升学通道已经打通,但途径单一,且制约因素较多,衔接仍然不畅。因此,实施中高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可以部分满足学生及其家庭对学历提升、职业技能进一步提高的需求,并为提高全民素质作出应有贡献。

三、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的要义分析

就目前南通市中高职3+2分段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试点情况的分析来看,当下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试点正处于关键时期,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建立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意

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我国学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一贯制和分段式等形式。由于我国实行的主要是初中后和高中后分流,因此职业教育的学制形式呈现为3-4年(以3年为主)的中职与2-3年的高职和4年以上的应用技能型的本科。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是今后一个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显然,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与我国目前实行教育分流制度相适应,也与当下对人才培养与成长的规律相一致,同时兼顾人才与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中级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并保持合理比例。这一教育体系不仅解决了层次问题,即保持中级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合理比例,而且解决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问题,为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构建了升学通道。

(二)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现形式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框架体系时,应更加注重职业教育体系的柔性设计,体现开放的视角、便捷的通道、多样的组元等特点,突出职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包容性。目前江苏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共设计了三个大类的衔接学制:一是中职与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二是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4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三是高职与普通本科“3+2”或“5+2”分段培养,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5年制高职学习5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2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应该说,从制度设计的适用性角度看,这是为不同需求的人群设计的不同途径,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和可操作性。

(三)构建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件

一种教育体系的建立应是在适应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作为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层面的设计上必须具备以下要求:一是以专业归类为接点,二是以学制分段为纽带,三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为保障。

1.以专业归类为接点。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类型,但职业与专业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以专业归类来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能动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需要的必要要求。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升学通道的构建时,中高职、高职与普通本科等分段衔接中,衔接的对接点就是专业。

2.以学制分段为纽带。人的成长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分段式的培养以及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处理好“发展基础和能力提升”的关系。因此,以不同形式的学制分段衔接实现人才培养的制度优化,将是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层面上的人为举措。

3.以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为保障。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也是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对于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关键是参与分段培养的职业院校能否联合研制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此,南通市参与中高职3+2分段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学校经过研讨论证,形成了人才分段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共识:前一阶段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岗位对接,重点培养学生的单一和综合技能,后一阶段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分段实施,实现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围绕目标定位,分段培养的衔接实质是教学的衔接,核心则是课程的衔接。因此,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以统一的课程标准统领教材的编写,同时做好分段培养课程的有机衔接,不仅使中等职业教育内部做到各个层次的有效衔接,而且能为学生转段或者升段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以学制分段衔接为载体的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试点的启示

2012年作为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期,重在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寻求对策。就南通市同时结合其他地区以及参与试点中职校、高职校、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的探索实践来说,有必要对试点工作进行顶层的整体设计和政策实施的优化。

(一)对建设试点项目进行再遴选

对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较好的江苏来说,2012年积极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是积极、果敢的,实践也证明试点效果也是显著、可喜的。但就具体项目而言,需要对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项目试点、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试点、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试点、“双专科”高职教育项目试点等项目进行再论证。就参与试点的南通市情况来说,在中高职的衔接上,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项目试点缺乏需求基础,表现为从2003年起江苏省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及其在中职校的“五年一贯制”的高职办学已经具备相当的办学规模,学生对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的兴趣并不浓。此外,从2010年起,江苏又实施高职校对中职校的注册入学制度,因此,对江苏的中职学生来说,读高职的途径已经全面打通。部分不愿意读“五年一贯制”高职或者参加高职注册入学的学生来说,通过对口单招也可以升入本科院校。由此可见,对江苏而言,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已经建成。至于“双专科”试点,自学考试就已经能满足,况且高职校专科层次的转专业已经没有制度瓶颈。如果从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同时基于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整体水平较高的实际出发,中职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段”和“联合”培养试点将成为江苏下一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从稳定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同时不降低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出发,中职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段”培养应成为中职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衔接的主要形式。

(二)对试点项目进行制度再设计

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虽然初有成效,但仍要乘势而为。一是继续强化制度的顶层设计。就学校而言,主要是参与的中职校与本科高职院校的遴选办法及程序的设计。2012年的试点在试点范围和院校的选择上已经作了原则性的要求,但方法不够具体,如在学校要求的基础上,对学校选择的专业也有规定性,原则应是品牌专业或者是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就学生来说,参与试点尤其是参与中职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分段”和“联合”培养试点的学生入学门槛应有必要的要求。否则,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不能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使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升学教育或者是变相的精英教育。二是强化制度执行层面的设计。进一步严密制度执行的闭合性,要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对衔接分段的升段考核办法进行设计,保持适度的淘汰率,体现制度的刚性要求和选择性,以激发试点项目学生学习的动力。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篇10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24-04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精神表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当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一股风潮的形势下,更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高职教育,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而要求高职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新的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事实证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和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引进,少量的专业人才可以引进,但是劳动力素质不能引进。众所周知,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广州作为这一区域的中心,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一大批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国务院又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这也直接明确了广州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要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教体系。由此,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探讨富有广州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对于如何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来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内涵解读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各类产业内部的调整,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择业观提出了新要求,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技能型劳动者培养的重要阵地,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广州要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亟待探索构建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整合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加快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支持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序规范、协调发展,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终身教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简单来说,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就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且相互沟通、与中职教育相互衔接,学历、学位教育与职业培训统筹发展、横向贯通,以市场为培养导向,以应用为根本特点的开放式、高水平的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系统。如下图所示:

图l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图(虚线内为高职教育)

其中,“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且相互沟通”,是指高职教育首先是自成体系的系统,但与普通高等教育形成相互沟通的关系;“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是指高职教育与中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衔接,构成完整的从低到高的独立体系,这一体系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都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学历、学位教育与职业培训统筹发展、横向贯通”,是指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职教育既要有层次上的提升,建立起专科、应用型本科、研究生并可授予相应的副学士、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也要有培训发展的体系,包括初、中、高级技能的培训,使高职教育来培养更高端的技能型人才,以服务现代产业大发展;“以市场为培养导向”,是指无论何种办学层次的高职教育,都应紧根市场的需要,根据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才;“以应用为根本特点”,是指在高职教育的各项工作中,都必须突出高职教育的应用性,这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开放式”,既是指高职教育的办学体系、办学层次、办学功能等具有开放性,又是指高职教育应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互动融合,实现产学研合作,提高服务水平;“高水平”,是指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高职教育都应当把质量视为发展的生命线,在办学中始终如一地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提高培养质量;“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系统”,是指要建立一套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配套的各种办学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出适应产业多元结构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广州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当下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产业转型不仅仅是从沿海到内地,在单个城市发展定位中也成为一种“潮流”。即便在珠三角“制造中心”中最具商业地位的城市――广州,也同样不可避免地有产业升级的趋势。所谓产业升级不但是在所有制上“有进有退”,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意味着“有进有退”和“腾笼换鸟”,对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对低端制造业、环境和资源能耗大的企业进行“转移”和“升级”。为此,广州提出了“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即“退出传统第二产业,提升现代高端服务业”。据统计,201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60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o%。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0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950。64亿元,增长13.o%;第三产业增加值6464.79亿元,增长13.2%。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8:37.2:61.o,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o.4%、38.4%和6l.2%。可见,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广州未来产业调整的方向。在这种形势下,高职教育需要谨慎判断自身的优劣势,积极了解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及人才需求状况,及时构建与之配套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二)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根据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广州市目前技能人才总量为14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为27万人,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按照经济增长和产

业结构调整的情况看,2010年广州市技能人才的缺口达35万,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达到18万。同时,高技能人才行业分布不均衡,总量27万的高技能人才,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传统行业,而新兴的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另外,高技能人才还有一个断层的问题,青年技工技能操作能力和经验不足,老一代技工技能老化,高技能人才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2006年,广州市对专业技术人员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有过统计,当年共有从业人员6090352人,专业技术人员488儿3人,占总比例不到lo%。其中第一产业1440人,占o.3%;第二产业112194人(其中建筑34652人,工业7l989人),占23%;第三产业374479人,占76.72%。可见,专业技术人员在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配中,第三产业占绝对比例,说明第二产业的人才技术力量很弱,即便是在专业技术人员占绝对比重的第三产业,事实上分配也很不均衡。当务之急,广州应当针对当前产业结构对各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尽快对现代高职教育作出调整,培养出各层次的具有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来适应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高职教育发展的自身诉求

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要求广州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幸福广州”,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同时,提出了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南方职业教育基地等战略任务。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州已成为全国经济强市,完全有理由提出这些“宏伟目标”。但与经济发展匹配的教育,特别是与产业发展匹配的职业教育,难登大雅之堂,高职教育亦是捉襟见肘。当前,广州仅有高职院校6所,属于市属高校。由于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制度多年来的痼疾,使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脱节,不同程度地呈现了一些弊端,如高职教育整体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与省属、部属高职院校之间错位发展的优势不够明显;尽管师资队伍的结构、数量与水平近年有了很大改善与提高,但学术大师与领军人才还相对匮乏,学术团队建设水平仍需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学生创新性不足、实践操作能力不够强等方面。如今,广州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高职教育如何在这一场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将高职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构建与这种现代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三、广州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若干策略

当前,广州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期,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市属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大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提供人才保障的使命。根据这一使命,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应当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端化现代服务业等积极调整专业布局,减少重复设置,促进高职教育合理定位、错位竞争、有序发展,逐渐形成富有鲜明特色与优势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笔者紧扣当前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现状,依据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提出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相应策略,以期为广州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的良性互动提供可参考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

(一)从政策上保证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位置

《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远期目标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到2020年全面建成充分满足市民终身教育需要的总量适当、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专业门类齐全、国际合作程度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这一精神为促进广州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重大决策和良好环境,为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但规划中尚未明确这一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亦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政策保障,这与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广州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中心城市,是一扇“南风窗”,最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由此,广州理应率先垂范,支持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制定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律,尽快推出与高职教育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配套政策,特别是要致力于改变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弱势地位,让高职教育享受到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待遇,真正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并行、并立、并重。

(二)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

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应与本国或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那么,结合当前广州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职教育大发展的实际,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广州高职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为此,秉着“集中发展与合理布局相结合,上下衔接、横向贯通、一体双翼”的原则,广州构建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合理层次结构,将主要由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以及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构成,其中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又分为硕士研究生高职教育和博士研究生高职教育。不过,根据广州当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现阶段仍应当以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逐步形成以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为双翼的层次结构模式。

(三)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类别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这条法律规定,高职教育的宏观体系应是囊括高职学校教育和高职培训两种教育形式并举,并同其他层次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及协调发展的一个高层次的教育体系;高职教育的微观体系则是指高职学校教育和高职培训这两种教育形式自身内部的结构体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协调发展。可见,广州急需调整高职教育这一类别结构,以更好地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构建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就是要将高职学校教育与高职培训这两种教育形式作为主体部分,并将高职教育同中职教育的衔接、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相互沟通作为辅助部分。

(四)搭建各层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

“立交桥”

高职教育不仅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类型,还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这在理论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未被看作一个整体,完整的高等教育系统被人为割裂。其实早在1999年国务院转批的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曾指出:“要逐步建立起‘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教育”。实现专科层次、应用型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三层次高职教育对接,无疑是贯彻落实该行动计划的有效途径。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中心城市,理应在此方面做出贡献,其构建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首先就应当实现专科层次、应用型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三层次高职教育对接,使之在上下衔接中发挥主体作用,然后通过一些渠道畅通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出其横向贯通的辅助作用,从而搭建起两大高等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并融入到终身教育的大系统之中。这样既可以适应广州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布局集群化的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可以使有志于接受高一级教育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五)建立高职教育体系与中职教育体系的衔接机制

高职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替代中职教育体系,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中职教育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我国的中职学校数量大、生源多,学生有继续学习的要求。为此,加强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衔接,有利于改善整个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使职业教育从单一的就业准备教育即终结性教育,调整为培养职业技能与继续学习并重的开放式教育,并成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形式。当前,广州正处于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期,实现高职教育体系与中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其重点是要建立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关系最为直接的专业、课程、培养模式、学制及招生制度等的五种衔接,打造技能型人才深造的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保障。此外,广州构建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还应着力推行“3+2”五年制高职教育模式,架设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之间的发展桥梁,打通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力争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综合改革的排头兵。

综上所述,广州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须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牢牢把握住建设南方职教高地的机遇,以优化高职教育结构为途径,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强教战略为支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符合市情的、稳定的、多层次、多类别、开放的,包括专科、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学历教育,以及从几个月到一年左右的高中后短期职业培训和大学后继续教育在内的,既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又能与普通中等和高等教育相互沟通,与中职教育相互衔接的完善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罗伟其.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eB/oL].(2010-02-02)[2011-05-08]..[2]赵金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6:78-79.

[3]文小开.广州产业升级转型之道[J].南风窗,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