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等教育重要性十篇高等教育重要性十篇

高等教育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01

高等教育重要性篇1

关键词:体育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

未来世界范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已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世纪的主题之一,高等教育正大刀阔斧地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方向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育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和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经过素质教育的人应具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即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育不仅通过身体语言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技能技巧,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而且在德育、智育、心理、美学等方面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体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意义深远

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对其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完美人格。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体操、障碍跑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意志;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接力跑可以培养学生团结进取、勇敢拼搏的精神;健美操和艺术体操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体育课教学具有开放性、活动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特别是在游戏和竞赛中,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是勇敢顽强还是怯懦软弱,是谦虚谨慎还是专横跋扈,是沉着冷静还是毛手毛脚,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第一,是遵守规则还是投机取巧……这些特点正是体育课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课堂。因此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最直接的、具体的和最有说服力的,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近十几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战绩,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五星红旗多次在国际赛场上升起,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振奋、骄傲和自豪,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加强了民族团结,这也给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在体育教学中完成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有规范的动作行为和标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个人的学习、学生间的交往、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对未来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具有很大意义,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才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教师除了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与教学要求,抓好常规教育外,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学中的举止行为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为人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2.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大脑功能、启发思维,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其独特的功效

智能的发展主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综合和批评性评论等方法来实现,这些都需要大脑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它还可以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对开发右脑起着重要作用。右脑是视知觉、空间感觉、求异思维等能力活动的中枢,因此体育活动可提高大脑的功能,使其表现出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力。体育教学方法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知识面的有效手段。例如运用两种思维方法,即用已有的知识寻找解决自身疑问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创新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体育课中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教学的优势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比较、学生与学生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分辨力,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有其他方法,如交流法、自我锻炼法、自我评价法对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很有成效。

3.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体育和音乐一样也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作用。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学、历史、哲学、音乐有密切关系。例如: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内涵丰富、风格各异、刚柔并济,并与音乐融为一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它不仅可以增进身心健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素养和美的表现力,培养高雅的艺术气质。

4.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性格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风险、挫折无处不在,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谁就能适应未来变幻莫测的竞争。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可表现为对体育知识的认识、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在体育锻炼中的意志支撑,个体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等方面的自信、自强、自制、乐观、豁达、团结协作、顽强果断等方面的品质,体育活动正是获得这些积极情感的效应场所。

4.1对性格的培养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有着特殊功效。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胆小、做事犹豫,你就可选择球类、接力跑和拔河比赛等集体项目,这些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相互协作的能力;反过来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使过于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人的弱点得到改善,从而逐步培养成活泼开朗、果断勇猛、合群的性格。

4.2对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人们持有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在体育活动竞赛中更容易培养学生乐观、顽强、勇敢的积极态度。例如:当获得一个技术上的成功时,当在比赛中努力拼搏获得胜利时,就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同时还伴随着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只要不畏艰难,仍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在逆境中奋起直追,则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将会得到一种虽败犹荣的体验,这将会使人忘记忧愁烦恼,开阔心胸。

4.3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而争强好胜又恰恰是青年在学生时期的鲜明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使学生的好胜心升华为进取心,并为培养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各种体育比赛、游戏和教学方法都有鲜明的目标,能最大限度地动员每个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

4.4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只有不畏艰难,努力进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体育教育在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和障碍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自我控制,每前进一步,每提高一分一秒都必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与障碍,付出超常的意志和努力,而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磨炼不同的意志点,如中长跑可以磨炼练习者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体操运动有助于练习者克服懦弱、胆小,培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所以进行长期有目的的体育锻炼能有效锻炼青年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体育教育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体育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应努力在高校校园里营造一个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氛围,让体育教育的独特性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重要性篇2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模式;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一、德育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的要义

(一)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我们可以理解为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学生的意志,启迪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拥有美好的理想追求,能够让学生以科学观认识世界和拥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念。顺应时事,德育教育是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可以说,德育教育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无论是谁,无论在什么样的形势下,都应该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因为思想品德主导了人类个性,人类的行为都直接受思想品格所支配,而人类的行为就是整个社会的行为,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二)高等数学教育的意义

高等数学是相对于初等数学来定义的,作为一门理性的科学,高等数学有着其无法言说的特点:抽象性高逻辑性严和应用性广。只有在不断的探索高等数学来提高我们自身的思维的方式,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规律,方便我们认识世界。所以,数学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很难能可贵的,训练人们思维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的过程。同样,数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如今,计算机已经普及,数学的作用便会更强大,高等数学正在成为科技的核心和动力,所以,学好高等数学对我们来说也是刻不容缓的使命。

二、德育教育在高等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德育教育和高等数学教育的关系

在上面谈到了德育的要义,其中表现出来的品格是高等数学教育拿自身的方法去实现的。至于德育教育所养成的习惯,更和数学教学中的技能相辅相成,更进一步的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高等数学教育,而理性的数学教学又可以使学生们养成实事求是的好习惯,探索知识的精神,以及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观。这些观念正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德育教育又可以帮组高等数学的教育,让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接收高等数学。

(二)高等数学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德育教育

对于高等数学教育,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是很难学进去的,为了解决学生不愿意学习的这个问题,老师就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劳动建设,要解决学生如何端正学习态度的问题,也要利用德育教育,当要指导学生学习的问题时,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其谈谈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态度,激发其上进心,调动了其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数学教育更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在每一次的数学教育中肯定会夹杂着不少的德育教育的活动。当学生不明白学习数学的目的时,老师就要和学生谈谈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其他学科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数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当其明白了这些后,学习数学便不会有抵触心理;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老师就要对他孜孜教导,帮助他解决困难,树立信心,告诉他在以后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懂得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作弊时,更要对他进行思想教育,改正他在学习中的思维偏差,及时的帮他改正过来,要让他养成实事求是、诚实可信的精神。如此,更是可以看出,只有在数学教育中应用了德育教育,才能使数学教育之路走得更加平稳和广阔。

(三)德育教育是高等数学教育的基础

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竞争,在高等数学教育中也是如此,但是,如果是恶性竞争,便会失去高等数学竞技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这时,便需要老师对其的耐心教导,净化其心灵,让其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这门学科,但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的思想,任其发展,后果就会不堪设想,这样教育出来的高智商“人才”是社会所不敢接纳的,那我们之前对其的高等教育就实属白费。

自古数学家便是清贫者,专心于数学研究的人只会有对数学追求的狂热,而忽视了对物质的追求,如果学生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很难支持下去,这样,我国的数学发展便会衰落,这一点更加证明了在高等数学教育中缺乏德育教育是完全行不通的,正所谓“先成人,后成才”。只有加强德育教育,锻炼好学生的意志,才能在高等数学的领域中不断的追求与探索。

(四)重德育将高等数学的教育当成一门艺术

重视德育把高等数学教育教成一门艺术那是一种境界,因为高等数学本来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将德育教育巧妙的融入其中,必将能使数学教学少了呆板、枯燥的特点,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数学教学将事半功倍,而且,教育出的学子将是高智商、高素质、高品格的人才,会为中国的发展打入强心剂。

结束语:高等数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培养科技人才所需的重要学科之一,必须以其独特的魅力来诠释着德育的内涵,重德育教育,将德育与高等数学教育相融合,教师们创新新的数学教育的方法,在创新时应当注意方法上的有机结合,做到合适妥帖,切记死板教条,使高等数学和德育教育相辅相成,以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桂清.谈谈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引入”艺术[J].

[2]王希胜.高等数学远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J].

[3]李志松.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高等教育重要性篇3

[关键词]理想信念;高等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12―0133―02

自从进入现代史以来,所有的目光空前的集中到了少年们的身上,伴随着经济环境的好转,放在下一代上的投资也不断加大,少年们有了比以前要优越得多的发展环境,一切看上去很美!可是,在2005年,时任总理的去看望钱学森时,这个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一生的科学家,却问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个问题很沉重,却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它甚至不止是教育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了我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它最迫切也最直接的意义,便是再一次把教育问题推上了前台。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的培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些显然是高等教育所要解决的“第一任务”。

为了解决这个“第一任务”,要做的工作显然很多。通过在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第一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止是帮助学生们理解重要的理论思想,介绍相关的重要政策,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要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从学生时代就为之奋斗。从国家的宏观概念,从最广泛意义上的中国梦,落实到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梦想上来,相信这样做的话,反过来又能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两者形成一种非常有益的循环。

1从“棍棒底下出孝子”到“二十四孝父母”――拼爹更坑爹的时代语境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可以说,他们的教育,构成了孩子最早的模糊的世界观,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所谓龙生龙凤生凤,其实强调的更多的是后天的一种有意识的培养。在这种培养中,自然带着十分浓厚的培育者自身的特色。而中国古代社会显然是一种传统的父系社会,女性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一贯没有什么发言权,除了少数“孟母三迁”式的例子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作为溺爱的代表出现的。相对来说,男性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占据着明显优势,自然在子女教育上更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法宝也不外乎就是一个打字。可以说,下至普通百姓,上至王侯贵族,屡试不爽。君不见,作为中国最典型的古代富(或者说官)三代的贾宝玉,平日都是被祖母宠着,被姐妹护着,整一个混世魔王,而一旦被父亲贾政抓住,便是一顿好打。

可以说,作为中国古代的男性来说,对子女的教育是他男性权力的一种延伸,通过棍棒教育来管理自己的家人,对他们而言是最为得心应手的,古代那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家法便是这种思想的产物。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家法的内容再怎么完善,也终究只是对惩罚的不断强化,跟教育本身其实没有直接联系。用如今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所谓强化的作用,既有正相关,自然也有负相关。所以贾宝玉在几乎被打死以后,也依然我行我素,无疑是对棍棒教育的一记响亮耳光。

时移世易,当近代中国开始不断衰落,终至蒙受数千年未见之屈辱时,无数的年轻人抱着对祖国的热爱,如飞蛾扑火一样,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烈火中。这些反叛者的行为,可以想见在他所属的传统封建家庭中,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可是,这次他们的行动是连家法也无法撼动的,并最终成就了我们的伟大胜利,在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引导下,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在此赢得了独立。从此之后,我们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遭遇了许多挫折。在磕磕碰碰中,咬牙艰难的在风中行走着,最终实现了上世纪末的华丽转身,成功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种变化中,老一辈人更多的却是想到之前受过的苦,秉持着一种补偿心理,开始宠溺幼子幼孙。再加上,新中国后我国人口的空前膨胀,之后被计划生育制约至今,如今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差不多是一对青年夫妻会赡养4个老人(男女双方的父母),可以想见,在六个长辈宠溺下长大的孩子,会是如何情景。所以,情况不断发展的最后,继“小太阳”、“小皇帝”、“小公主”之类的词汇出现后,“二十四孝父母”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词汇也终于出现了。

于是我们可以看见,古代的高衙内在现代社会复活了,并且在媒体的不断爆料下空前活跃着。从“我爸是李刚”的无知幼稚给人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到郭美美晒品牌包包直接把红会逼入进退不得窘境的事件,再到李天一犯罪后所涉及的审判问题,不断颠覆的现实让人混乱,从单纯的拼爹变成了坑爹,这些网络新词汇固然让人无奈,却是直白地揭示出让人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更令人痛心的事,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完全看不出任何理想和追求的影子。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让单纯如白纸的孩子,也被这些功利化的因素渲染,骄纵任性到做出犯罪举动。当这种最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都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作为后天出现的师生关系,又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2价值观的驳杂――个人自身理想信念的缺失

老师作为最传统的职业之一,一直承担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当代高等教育,不仅是要教导学生专业的知识,也要在理想信念上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

然而,想要鼓励学生勇于追求理想,首先要让他们确立自己的理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实际操作中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高考以前忙于读书,很多人连自己的兴趣是什么都无法确定,更遑论拥有自己的理想了;有些学生虽然已经有了梦想,却总觉得说不出口,怕人知道后嘲笑;有些学生被当下一些不太合适的文艺作品影响,产生一些浮夸虚浮的妄想,并以此为梦想。这些显然涉及到了价值观当面的问题,需要长期耐心的交流才能解决。

自隋朝开科取士,科举制度便成为古代中国选取人才的最重要途径。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这一制度,但高考无疑在很多方面与科举制有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大学的敲门砖,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发展走向,可以说是悬在每个考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如今国家已经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同时提倡终身教育,期待用两种教育相配合的手段来取代单纯的应试教育。然而中国毕竟太大,人才选取的方式又至关重要,短时间内想要有大的变动是很难的。应试教育虽然弊端很多,但是,在当前而言,确实是选取人才的最公平也最高效的手段。所以,面对大学生中的这批迷茫找不到方向的学生,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即大学不止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也是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多种可能性,发现自我的地方。

相对于不知道该干什么,另一些学生的情况就更严重一些。他们已经被应试教育彻底规训了。习惯了教师的耳提面命,没有自己的主心骨,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就像每次上交的作业一样,没有被老师打上对号就对自己有所怀疑,甚至耻于说出自己的梦想。对于这样的学生,显然要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引导他们张扬自我。一般而言,这类学生的引导工作会很艰难,但一旦成功,学生所树立的理想信念就很坚定,不易动摇。

最后一类学生,大概是最普遍,引导起来也最困难的。如今社会大环境的巨大变动,固然在各行各业掀起了滔天巨浪,作为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学生,其实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毕竟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现在的网络又非常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也很方便;同时因为网络信息很多都没有经过甄别,没有社会经验,三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学生很容易就会被误导。即使是主流媒体中,也总不乏一些有争议的声音。比如郭敬明的《小时代》,虽然他本人宣称写的是四个女孩在复杂的社会中不断发生改变的青春故事。但影片的过度奢华,所宣扬的浮夸奢靡、空洞无物的价值观,对于一直过着朴素单纯生活的高校学生而言,极大的反差实在是很容易引起拜金主义的迷思,进而影响到现实的人生选择。

3从“教导”到“引导”――新时代的教育

房龙在著作《宽容》一书中,分析古希腊早期哲学家时,认为他们大多是商人出身,虽是“爱智慧者”,但不是书呆子,坚持“生命的奥秘要从生活中去寻找”①。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哲学家更多的是通过研究活生生的人类个体来进行思考,而不是以观念世界中的人类的想象;得出结论以后,也不是通过喋喋不休的灌输,而是通过自身的表率行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邻居,进而辐射到整个社会。通过这种方式,哲学家们方能获得一般人的好感,从而更自由地去观察研究,深化自己的理论。

其实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也是一样,耳提面命式的教导很难起到太大的作用。比起应该做什么,不如说是询问他们想要做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之前进行的两访两创学生访谈中,至少笔者访谈的学生,在谈到理想的师生关系,几乎都表示,想要的是亦师亦友的状态。作为朋友,显然是不可能用命令式语态的。

而且时代在更新,教师的思想自然也应该同步更新。比起一开始就评论该不该做,也许更应该思考的是学生的选择对他自身而言到底合不合适?中国有句老话,叫丧志。这话本来是好的,可是慢慢就被歪曲到涉及玩乐的兴趣都被求全责备。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性需要后,人类最重要的是实现自我的需要。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现在的社会中人们也开始寻求享受性的消费,从国家不断更新出新职业②就可以看出。有些兴趣爱好,好好培养,也许也能有所成就,变成一个正当的职业。

如今的时代,物质资源比以前要丰富的多,人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它的副作用。在这个众声喧哗的年代,似乎多元化才是主流,美国的伯曼甚至得出一个结论: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他以此为名编辑的书中分析了一批十九世纪的作品,但最后展示出的却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轨迹。在他看来,想要真正建成理想的现代社会,就是要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其实也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最先进的,其实也正在于它始终把实事求是放在了首位。落实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就表现在教师要尊重现有的多元化的文化征状,对学生的表现给出符合时代的新反应。

所以对于教师而言,想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大任务。不止是态度,也包括观念和思想的与时俱进上。任重而道远,然而我们不能退缩,毕竟前进的美好蓝图早就已经被画好: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高等教育重要性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个性化实践教学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考招生录取人数从1979年的28.4万人到2012年的685万人,增长了24倍。高等教育扩招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也改变了命运。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68%。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才急缺的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却不能充分就业,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说明大学教育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从教育的目的,方法,手段都存在改进的可能。

许多天赋异禀的孩子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本科乃至硕士教育之后大多往往成为了庸庸碌碌之辈。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意识的问题。常年的应试教育导致一个奇怪现象:高中的教育是为了分数、本科的教育是为了工作、而或许只有小学甚至是幼稚园中的教育是更接近于教育本身。而更加令人可悲的是,现在的小学教育也披上了“功利”的外衣,无休止的奥数班、无休止的加课、无休止的拖堂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小升初”。通俗的讲就是小学升初中考试中的那个分数。也就是说,如果达不到相应的分数,一个12岁的孩子,可能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这就是我们真实的教育,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它,那边是—“功利”。教育的目的是功利的、教育的方式是功利的、教育的途径是功利的、教育的本质也是功利的。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他的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在其一生的教育工作中,总结出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何为“有教无类”,孔子此语的本义便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任何人都有受到教育的权利。在孔子的学生当中,甚至有小偷和盗窃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此粗鄙之人都能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在今天,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年却因为分数不够、没有关系、没有金钱而无法继续求学,这是多么的可笑而荒谬。那么什么又是:“因材施教”呢?我们知道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活动,它的教育对象是各个不同的有着独立意识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中不能用同一种方式、方法同时教育好所有的受教者。孔子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创造性地施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从我们上小学第一天起,就是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面对所有的学生喋喋不休50分钟,如此往复不停的持续了16年。而就是这样的“一言堂”成为了我们16年间主要的教育方式。这恰恰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什么是教育,在我看来,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而绝非仅仅知识的传播这样简单。如果教育的本质只是在传播知识的话,那么在课堂上放一个录音机,甚至一个电脑视频就足矣了,还需要老师干什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是让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其次才是让其掌握一门技能。而前者相信才是老师这一神圣职业更应担当的重任。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呢?这里本人所倡导的教育必须和实践相结合,脱离实践的教育应称之为“说教”,而说教正是我国教育方式的最大败笔。那么什么又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呢?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予以说明,众所周知,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有一人名曰司马懿。司马懿一生功勋卓著,战功赫赫,人称之“上马拿刀、下马拿笔,文武全才”。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司马师继承了父亲非凡的素质和能力,最终为司马氏家族建立西晋王朝铺平了道路。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司马懿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而这对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又有什么样的启发呢?从三国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司马懿走到哪里总是会把两个孩子带在身边,无论是上朝、为官、还是带兵打仗。其根本目的是让其一生的惊涛骇浪都让两个孩子与自己一起去经历,只有经历过风雨之后,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而温室里养成的永远是一颗纤弱的小草。我们把司马懿的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实践训练法”。我认为采用实践训练法对于改革现在的教育体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有人可能会说,学校就是做学问、搞科研的地方,再说也没有那个条件去实践。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意识的问题。实践训练并不是说让学生在课堂上实际的操作,而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理解和感悟所学到的知识。要知道,理论不是孤立存在的,理论来源于实际,而又高于实际,因此它具有指导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接地气”。何为“接地气”?那就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感悟知识。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如果我们把这里的“鱼”比作是知识,那么“渔”则可以代表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而“欲”则是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灵感。鱼、渔、欲三者孰重孰轻恐怕一目了然,而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够通过对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巧甚至是学习的欲望,夫复何求。

高等教育重要性篇5

论文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保障,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是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针对学生个体的自身特点,积极引导教育,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帮助大学生走出各种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由于失恋、就业受挫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引发的恶性案件里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主要有三个原因致使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当客观事物与自我身心达不到统一时,就会有心理挫折和挫败感的产生。无法让客观事物的判断与现实相一致是现今社会最主要的心理问题。

二是人际交往的因素。大学时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而且必须走入社会独立生活,在其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需要应付,这时往往容易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于是产生苦闷、自卑,以致影响身心健康。

三是教育模式的因素,一直以来的中国学生都面临招考试决定命运的应试教育,学校家长双方面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没有过分重视对于其人格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突然到大学独立生活就显得格外不能适应,使之心理生理都无法与周遭环境协调,最终出现各种各样的严重心理问题。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1 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学生接受健康的观念。中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政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2 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3 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独立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无法出师,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拥有自我独立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基于现状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青工作的开展方向。

1、引起重视,建设优秀的教育队伍是前提。现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数量上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学校应充分重视该项工作的发展,设立一些奖励晋升的优惠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学校应经常对教育队伍进行培训,考核,提高质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有效地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得以治疗。

2、方法得当,运用和摸索适合广大学生需求的方法。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设身处地的为了学生着想,把心理咨询辅导落到实处,注重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之交流情感,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学业等值多方便的心理失衡,帮助学生宣泄出不良情绪,并及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促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勇于克服换位思考,来摆脱心理闯题的困扰。以学生班级为基础,开展宣传“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个别案例,找出启发他们的心灵之药。

3、坚持不懈,做好持之以恒的长期准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一项造福大学生,帮助其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应做好长期工作,长期提高自身能力的心理准备。只有不断扩展教育的范围,才能适应当今需求日益提高的社会。认清形势,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教育,使之身心健康”必须长期不断创新地开展下去。

现在的大学生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意识活动控制力日渐增强,人格逐渐成熟,对于完全大包大揽的干预并不能接受,他们更期待公平、民主、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心理老师就扮演着这样一个同学们朋友的角色。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学生建立一个彼此接纳,彼此信任的沟通环境,以确保疏导的顺利进行。真诚就是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本人,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为他提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的符合其人格特征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学生更积极的面对独立生活,正常的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紧张的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失衡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宣泄心中苦闷、解开矛盾、改变心理失衡的场所,这样才使高等学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新形势下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建设组成成分。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式更是体现了高校教师充满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将学校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文化中不可缺少。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7,(11)。

[2]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m]。2009,(1)。

高等教育重要性篇6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摘要】艺术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世界众多的教育家对艺术教育都尤为重视,如美国的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曾说:“在艺术的教育当中,艺术本是达到目地的一种方式,而并非是一种目标,艺术的教育目标是使人变得更有创造力、想象力,同时将艺术适用到生活和职业当中,那么艺术教育的目标性就已达到,必要性也显现出来。”笔者身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的一名考官,通过自身在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教育工作岗位上多年的经历,结合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考察收集论据及解决方案,阐述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普及工作服务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教育普及;服务;重要性

艺术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只有重视艺术教育,并不断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才能使受教育者的专业潜能不断得到提升,展示个性,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为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培养良好情操及人格奠定坚实的根基。当前全国的艺术培训中心鱼目混珠,多种不同大小规模的艺术培训教育在全国遍地开花,大到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培训基地合作方、YamaHa音乐培训学校;小至出租民宅,地下室无照办学;无论是哪种办学方式与环境,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有学可教。师资力量方面更是参差不齐,所以更凸显了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普及工作服务的重要性。高等艺术院校作为艺术教育领域的领跑者,不仅是培养艺术复合型英才,更应在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中发挥规范、促进完善艺术教育培训市场,为社会学生们能接受到正规、优质的艺术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根据文化部的关于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主要内容:艺术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专门人才的学校,要重视从自身的行业特点出发,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艺术教育自身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艺术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加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教育,使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教育,使他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和学习借鉴外国优秀文化艺术成果过程中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所有这些都是新时期艺术院校德育工作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这也是艺术院校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高等艺术院校为普及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责任与义务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部门的任务是科学公证地评价和确认考级者的能力与素质;使广大的考级者通过学习艺术,懂得艺术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理解艺术内涵,提高艺术表现力。

高等艺术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与家长对学习艺术教育的认识,让其充分了解艺术对孩子现在和将来的影响。引导家长怎样为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适合自身孩子的专业,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情操;让高校艺术教育走向大众,让百姓了解高校专家讲学并非奇门遁甲,纠正社会艺术教育中的不正之风,促进艺术教育系统在正常轨道上良性发展。

三、高等艺术院校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点评、讲座与精品音乐会工作同步并行

(一)点评打分工作

在学习艺术的学生与家长心目中高等艺术院校是他们的梦工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考官是他们备受尊敬的专家与标杆。他们非常重视每年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初级到高级的考试中学生们也得到了锻炼,包括临场发挥和心理素质的锻炼;而且业余学习艺术的学生通过考级还能得到专业评委的评定,得到评委们给予的综合认可与鼓励。如沈阳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打分单分为键盘类、声乐类、管弦器乐类、民族器乐类、舞蹈类、播音主持类等,考官根据学生所报考的规定作品,通过节奏、音准、乐感、礼仪、熟练程度、完整性、流畅性、协调性、基本功等十余项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官通过每次言简意赅的点评内容给学生与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发,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艺术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与激发作用,为业余学习音乐的学生提供了专家级水平的鉴定。

(二)讲座交流工作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与当地考级机构合作方商榷,为社会学习艺术的学生建立专家讲学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学习、培训等工作,为国家选拔培养后备艺术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精品音乐会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组织评选优秀考级学生,组织优秀学生举办精品音乐会,为其提供良好的演出锻炼机会;建立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优秀学生数据库,为挖掘艺术人才提供推介平台。

四、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理念与重要意义

高等艺术院校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应以教育服务的角度出发,为社会艺术教学工作做好引导、督促、挖掘艺术人才、培养艺术的后备力量,让每一位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爱、学有所通、学有所用、学有所展。为学习艺术的学生接受正规、优质的艺术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积极督促与严格要求各地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合作机构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做好学生与专业、学生与家长的良好桥梁;让其了解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五、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普及工作服务不是一项短期的形象工程,而是长期有效实施的常态化工作,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国民的艺术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研究、探索、更新而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重要性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科教育;研究型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研究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之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研究型教育均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进行高等教育选择时往往会进行对比分析,区分利弊。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研究型教育的和谐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所学,对两者异同进行归纳总结。

1培养目标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以及研究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研究型教育两者借助于国家、地区、自身发展长期以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质人才。例如,根据《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表明,伴随着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增加,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2011年高等职业院校已经达到1276所,占高等院校的60%。与此同时,作为本科研究型教育也为各行业研究型人才需要提供了大量人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两者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与研究型人才,但是,其培养目标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将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作为目标,其主要通过培养各级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来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则主要注重对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其将教育目标定向于学术。而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将教育目标定向于应用型人才。

2培养模式

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研究型教育两者培养模式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所谓“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研究型教育两者教育目标的差异性直接导致了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例如,从专业与课程设置模式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中,注重对专业人才的专业培养。这直接导致其专业设置注重对于学生专业应用性的设计。无论是专业设置,抑或课程内容设计均以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主,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本科研究型教育则注重于对学生知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比,虽然两者均注重于对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注重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往往侧重于其专业性。而本科研究型教育则注重其广博性,注重理论研究与专业研究。从本科研究型教育之中课程设置来看,其注重“理论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则凸显“研究性”。

3生源素质不同

高等教育重要性篇8

关键词:教育状况教育结构年龄

受教育状况是人口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反映人口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往往标志着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受教育状况越好的区域,人口素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一般也越高。本文以下是作者对进10年来受教育状况进行分析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一)2010年我市6岁以上人口中,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口比重为95.32%,比2000年的92.77%提高了2.55个百分点。同一时期,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01%,而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受过文化教育的人口年增长率为2.64%,显然受教育人口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

(二)全市常住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的最明显标志是文盲率下降。2010年15岁及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率为4.52%,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8.85%相比,下降4.33个百分点。

(三)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根据各种受教育程度的就学年限测算:大学本科以上程度16年,大专15年,中专及高中12年,初中9年,小学6年。全市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比重95.32%,比2000年92.77%上升了2.55%;全市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79年,比2000年的7.97年增加了0.82年;明率为4.52%,比2000年的8.85%下降了4.33%。

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我市近十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人口受教育结构不断优化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还表现在人口受教育结构的变化上。2010年人口资料表明,全市人口受教育的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

(一)初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大幅下降。10年来,全部受教育人口中接受小学教育(指最高受教育水平,下同)的人口比重由34.4%下降到21.2%,降低了13.2个百分点。全市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受小学教育的人口占全部受教育人口的比重快速下降,这个趋势与小学适龄人口比重的变化是一致的,6—12岁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14.6%下降到2010年的6.46%。下降了8.14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初等教育人口比重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的普及教育使得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二)中等教育人口的比重大幅上升。与小学教育人口的比重趋势相反,受教育人口中接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在十年间大幅上升,中等教育人口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初等教育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54.8%上升到2010年的65.7%,提高了10.9个百分点。

在中等教育内部,初级中等教育的比重增加最多,上升了8个百分点,高级中等教育及中等专业教育上升了2.9个百分点。

(三)高等教育人口增长较快。受教育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从所占比重来看,2010年的比重为2%,比2000年的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以上三点说明:10年间我市总人口的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接受初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有较大下降,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有较大上升,改变了小学教育占最大比重的局面,初中教育人口跃居到第一位,占受教育人口比重接近50%,这对改变我市教育结构重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分性别、分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分析

(一)男性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女性

由于受社会经济、历史传统和重男轻女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人口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着较明显的性别差异。统计显示男性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女性,教育层次越高性别差异越明显。2010年我市受教育程度人口中,男性占97.4%,女性占93.1%,男性高于女性4.3个百分点。从不同教育层次看,受小学教育人口中男性占19.2%,女性占23.2%,男性低于女性4个百分点;受初中教育的人口中男性占47.9%,女性占42.8%,男性高于女性5.1个百分点;受高中教育的人口中男性占21.3%,女性占19.2%,男性高于女性2.1个百分点;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中男性占9.1%,女性占7.9%,男性高于女性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男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女性。

(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年龄特征十分明显

由于年龄的不同,所处时代不一样,人们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在各年龄组的分布来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以20-24岁组比重最高;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比重最高的是15-19岁组,具有初中文化程度比重最高的是40--44岁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比重最高的是6-9岁组。二是从分年龄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看,6-9岁和10-14岁年龄组以受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居多;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各年龄组中均以初中受教育程度为主;50-54岁、55-59岁、60-64岁及65岁以上年龄组则以小学教育程度为主;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未上过学也占有较大比重。三是高年龄段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要低于低年龄段人口。

十年来,我市人口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为加快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这主要得益于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市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设施的建设、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这些都为我市人口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改善我市教育整体层次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实现我市向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城市的转变,还要进一步发展教育,打破城乡教育壁垒,重视和培养各类人才,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的流动提供各种服务平台,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人才的自主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青海省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2011年11.

高等教育重要性篇9

论文摘要:对于我国中长期高等教育质量来讲,要重点处理好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明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二。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第三,建立以高校自主建构为基础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在今天,我国正面临着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这场变革深度大、宽广度,既涉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又要求高校进行创造性调整和变革。可以说,对于我国今天的高等教育来讲,关键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如何改革的问题。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制定并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就将改革的思想重点突出来,并把提高质量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揭示了我国政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意志和决心。在笔者看来,就我国中长期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来讲,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明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国政府在《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指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主要有五项主要任务:第一,制定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在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符合国家战略和群众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指导方针。第二,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和政策措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思路和重大措施。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主动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要求,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专题性规划。第四,确定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以改革为动力,促进制度创新。研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等总体思路和重大措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各级各类学校富有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研究全面提高教育开放水平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措施。第五,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公民等各方面对发展教育事业承担的责任;在教育投入上要强调政府的责任;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等。

就当前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来讲,这些目标任务十分重要,对于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也需要明确。但其中首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些目标任务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是什么?哪些是统领全局的工作?哪些是重点突破的工作?当这些工作都很重要而面面俱到时,就会分不出轻重缓急,也就分不出哪些是基础性的,哪些是核心和关键。借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1960—1975)》(简称《总体规划》)经验,就加利福尼亚州来讲,制定《总体规划》中的基本问题是今后初级学院、州立学院和加州大学在加州三级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对这三类高等学校进行管理和协调从而避免无所谓的重复。针对初级学院、州立学院、加州大学和本州其他高校中的高等教育设施、课程与标准之发展。起草一个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以满足本州在今后十年内及未来之需要。总体规划调研小组认为,结构、功能和协调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把它们当做一个问题来处理。他们认为,三类公共高等教育各自的主要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有序发展是基础性的,因此,这些角色和关系应纳入本州宪法。他们提议在加州宪法第九条新增一节修正案,规定:公立高等教育应由初级学院、州立学院系统和加州大学组成。各自应根据本节之规定,在其自身范围内力求卓越。该规划较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系统在大众化时期所面临的规模与结构、竞争与合作、效率与公平、管制与自治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今天已进人大众化时期并已出现许多类似问题的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就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思路和重点来讲,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中,重点突出了三个方面:如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如何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办出特色;如何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就落实高校自主权来讲,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这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作为一个老问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从1985年明确提出至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高校自主权始终得不到真正落实,政府管得过多、过死,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改革深入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一个新问题,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处理好国家、市场和高校的协调关系,如何建立适应需要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制,如何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校类型结构,推动各级各类高校科学定位、协调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新问题。如果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最终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意志和教育观念,那么,就需要明确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这就将问题集中到下面的焦点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来讲,我们应该坚持一种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应确立一种什么样高等教育质量观。

在笔者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构建基于多样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质量政策,强调质量观的自主建构。从多样化质量观来看,多样化作为一个关键词,第一,在质量的定义上,它强调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追求不同的质量标准,而不应去追求某些标准或者其他类型大学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来执行;第二,在质量政策上,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制定不同的政策要求或政策支持措施,促进高等教育发育的多样性;第三,在质量实施上,为了实现不同的标准,就需要走不同的质量实现路径。笔者所讲的多样化的质量观既包括对质量的定义,又包括质量政策,还包括质量实现路径等的多样性。多样化质量观就是要反对在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政策、评价和实现路径上的划一性或同一性。

从多样化质量观的建构来讲,特别强调的是自主建构,强调高校自主性,这是针对现有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最弱的部分来讲的。在过去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中,往往过于重视和强调外部驱动力,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的支撑。就大学自身来讲,大学改革的实质是为了能够系统地实现其目标,对我们的大学目标只做一些调整、修饰或变更,最终只会空欢喜一场,除非大学自身已开始明确无误地、坚决果断地、名副其实地重新认识其使命。因此,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重新认识其使命,强调其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大学活动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力量。

就目前来看,实施分类指导和分类办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在张彦通看来,由于高等教育的不同主体和利益相关方的教育价值观的不同,作为多元价值主体相互博弈和妥协的结果,高等教育的分类及其高等学校差异化发展有着内在本质动因。

三、建立以高校自主建构为基础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的困难通常并不是因为一些最终目标的分歧,如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而是关于究竟何种选择会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何种选择最有效的问题。建立以多样化质量观为指导和以高校自主建构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推行建构性评价,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质量政策的重要方案策略和路径选择。具体来讲,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要处理好由谁来保障评价,如何保障评价,保障评价什么等三个基本问题。

从谁来保障评价来讲,要强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的多元化,处理好国家、市场与高校的三角协调关系。对于高校来讲,其是高等教育的承办者和办学者,要突出高校自我保障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针对过去高校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存在的缺乏内部驱动力等问题,要特别强调自主性,强调自主建构,处理好高校自主性与质量责任之间的关系与协调;对于国家来讲,其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和管理者,要突出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价值引导与政策引导的作用,针对过去政府在质量保证体系中存在的政策针对性不足等问题,要特别强调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强调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从控制向监督模式的转变,处理好政策针对性与质量问责的关系与协调;对于市场来讲,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需求者,要重视并加强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针对过去市场在质量保证体系中存在的缺乏有效参与机制等问题,要高度重视社会的需求与满足,特别强调质量的适切性,处理好适切性与绩效的关系与协调。

高等教育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市场需求产学结合

所谓“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可作如下界定:它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境界。基于这一界定,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就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作一解析。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其实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定位的认识,即理清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教育体系的关系的问题。只有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才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然”“应然”状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才能在办学实践中真正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然”状态

(1)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

(2)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定位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普通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斗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校或中专高职(大专)。

(3)招生体制不合理,造成人们思想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

2.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然”状态

“高”和“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决定了它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熟练的、高智力含量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对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适应性,这是它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征。“职”,则决定了它主要强调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知识及其学科基础注重综合性,围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这是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

二、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高职办学实践越来越表明,要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就必须实现“六个转向”:

1.由单一的智商教育转向注重情商教育

智商决定成绩,情商决定成功。技能教育要求突显情商教育,情商教育更能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因为对高职学生重点是技能教育,技能和情商关联度最高。美国著名教育家、企业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学得的知识和技术,85%是靠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这“85%”就是情商能力,但却是我们大学教育的盲区,所以,高职教育要把情商和智商教育并重,增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本领。

2.由单一的灌输教育转向互动式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体,两个主体只有互动起来,才能达到教学效果。为此,高职教学要在五种新课型(案例型、辩论型、研讨型、参与型、体验型)的基础上,做到五要五不要:要启发式、互动式,不要填鸭式、灌输式;讲课内容要高于课本、活于课本,不要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讲课要有实战内容,多讲案例,不要空对空、就理论讲理论;讲课要旁征博引,富有趣味性,不要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不要虐学而使学生厌学。只有建立乐学体系,把灌输教育变成互动式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由精英教育转向岗位技能教育

过去,高等教育是全国教育的宝塔尖,是最高层次,“物以稀为贵”,高等教育就成了一种精英教育,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精英教育不体现大众性,不体现岗位技能教育和情商教育,这种精英教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学生都认为“我上了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成为了天之骄子,毕业后注定要当人上人”,这种择业思想和理念沉淀在几代大学生身上,到现在还挥之不去。高职教育是岗位技能教育,一定要走出精英教育的宝塔尖,放下架子,认认真真给学生打造技能,实实在在搞“蓝领”教育。

4.由应试教育转向创新型教育

我国的应试教育是最不成功的教育,致使我国670万知识分子一百年都没有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我国教育和文化的悲哀。党的总书记提出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建设成创新型龙江”,这座大厦若想要建立,必须要靠“两块基石”来支撑,一块是创新型教育,另一块是创新型科研。创新型教育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科研出创新型成果,有了人才和成果,创新型国家才能真正实现。

5.由整齐划一的共性化教育转向个性化的特长教育

这个问题是中国的一个老问题,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都强调共性化教育。共性化教育淹没了学生特长,泯灭了学生的爱好和天赋,很难培养出更多的专家和科学家。因材施教,兴趣是最好的选择,爱好是最大的特长,特长是最好的专业,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岗位千差万别,那么,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也应该千差万别,只有大力开展个性化的特长教育,才能培养各有所长的技能型人才。

6.德育重点由空泛化的传统说教转向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但由于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空泛化和说教化,教学方法上也都是正面灌输,使得其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触及人性中最根本的心灵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在搞好正面传统教育的同时,要侧重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好更快,能“一对一”的解决问题,避免马加爵现象重演。

综上所述,随着各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各国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还会不断涌现新的教育思潮,我们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发展各地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才能真正达到我们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红学.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

[2]姒建英.构建21世纪高职教育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