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十篇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十篇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16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篇1

关键词:侨刊;期刊;经营

中图分类号:Z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30-01

福建省目前有《闽南》、《环球客家》、《中华妈祖》等90多家侨刊乡讯[1],自创办以来,在传递乡情、联络乡谊,团结海外乡亲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作为中国的著名侨乡之一,是侨刊乡讯发展的良好土壤,新时代侨刊乡讯应该在更高的起点上,创新性地改革规划,使之真正成为侨务部门联系海外乡亲的桥梁纽带,成为外宣工作有力的阵地平台。

一.海西区独特背景和新时代侨刊定位

海西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是具有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因此,当前福建本土侨刊乡讯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海西区域经济文化的进行全面的报道,介绍家乡投资环境、会展和产品信息,对海西优良的投资环境进行宣传促进交流、促进投资。

此外,当前海外侨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有浓厚爱乡情结的老一辈华侨华人减少,新移民增多并且力量增大,华裔新生代成为华社的主体。现今侨刊乡讯的作用已经不只局限于简单的讯息传达,而是要成为促进交流、带动经济、促进投资的纽带。致力于将侨刊办成促进交流、促进投资的重要载体。

二.侨刊侨报网络化和经营市场化

互联网的出现,使地球变成一个“平面”。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侨刊乡讯如能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长期存在的读者面窄、时效性差的软肋都将得到较好改善。如《福清侨报》《鹭风报》等都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报纸的网络化,其中属《鹭风报》做的作为精美,可以点击仿真版报纸,还可以自由切换简繁体字,并有新闻搜索等完善的功能。[2]

目前侨刊普遍存在经费不足、人员老化、稿件质量不高、编辑手法老套、未能跟上网络时代步伐、不能适应海外读者新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许多百年侨刊都纷纷面临着生存的大考验。而经营的问题首先是内容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广告形式,增加和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刊物内容的选题策划工作,在杂志的版面设计上做足功夫。

三.加强选题策划工作,做足版面设计功夫――以《时代列车》为例

《时代列车》杂志公开发行于海西区域、全国铁路系统及港澳台地区,是一本发行量大、受众数量较多的渠道媒体刊物。作为福建本土侨刊其定位为宣传海西和铁路文化,引导消费与休闲,力求为港澳台同胞提供一个了解家乡的窗口。

(一)报道新鲜资讯,促进两岸多方交流

《时代列车》杂志开辟“闽台资讯”版块,专门报道该月内闽台两地的重大新闻,以及两地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交流活动。如《时代列车》2011年10月刊中针对2011年厦门9・8投洽会的专题系列报道、2011年11月刊中国庆闽台欢乐游的报道等。这些报道都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福建与港澳台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闽台两地的经贸往来。

(二)展现两岸经济文化,促进旅游产业

《时代列车》的宣传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台湾经济、文化的宣传;二是对福建本省各项资源的宣传。《时代列车》杂志中的“深度报道”、“旅游”等栏目都是基于这一定位进行选题。如2011年10月刊旅游版块中的《洗汤,很快活》,“洗汤”是福州方言直译而来,有舒服、惬意的成分。文章用乡土平实的语言将“温泉古都”――福州的特色用生动、极富乡情的语言表达出来,向海外同胞推介福州,希望能带动更多的港澳台同胞来闽旅游探亲。

(三)溯源闽台民俗,推广华人文化

侨刊乡讯的文化功能最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的功能上。以福建为例,虽然台湾同胞祖籍多数来自福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华侨、华人对家乡的了解和情感都远不及上一代移民。[3]因此寻根溯源的华文教育、华人文化普及不可或缺。《时代列车》2011年11月刊中对湄洲祖庙举行的海峡两岸海上祭妈祖大典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湄洲岛作为妈祖的故乡代表着独特的民俗文化,能够唤起华人对文化、民族的认同感,对普及华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增进海峡乡情,发挥“五缘”优势

乡情功能是侨刊乡讯特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乡亲、维系乡情、联络乡谊。台湾同胞中80%祖籍来自福建,闽台关系源远流长,闽台之间还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

《时代列车》2011年6月至9月刊中的《忆龙岩》《话武夷》《品厦门》就是针对福建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策划报道。报道中所提及的客家风情、闽南语歌、蚝仔煎、沙茶面……这些地域风情、传统美食是福建与台湾居民熟悉的“共同话题”。系列报道立足于“日常生活”,报道普通但却亲近,最能引发认同感,打动人心。

(五)以图说话,充分发挥设计功能

“读图时代”受众阅读习惯已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文字与图片的比例上应加大图片所占的比重。使用更加活泼、明快的主色调,改变侨刊一贯太过沉重的黑白形象。《时代列车》在旅游、美食等栏目中刊载了大量精美的配图,增加刊物的时尚感、设计感,以求给予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觉体验。旅游版块中采用的大幅图片,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海峡两岸城市的迷人风貌。

侨刊乡讯类刊物,缘起于海外侨胞怀乡思亲的情感需要,这种产生与特殊时代的刊物想要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必然要走上创新的变革之路。但革新不意味着放弃自身的“侨”味。“乡情”永远是侨刊乡讯最鲜明最动人的特色。以务实、创新的姿态,积极探索健康发展新路,应当是侨刊乡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清.侨刊乡讯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J].福建理论学习,2009,02.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篇2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交流促进繁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初级形式,其核心内容是货物贸易。根据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给地处东盟经济圈、南亚经济圈和中国经济圈的的合部的德宏带来贸易创造、贸易扩大、规模经济、竞争促进、引进外资等效应机遇。自贸区的建成不仅促进了企业间产品、技术、资金、人才的交流,也促进了区域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国家经贸距离说认为,文化距离、行政或政治距离、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仍是影响当今国际经贸的四大因素,这四大因素既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产品的国外市场吸引力。该理论还认为:国与国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贸易与交流,有赖于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精神文化不仅给世界带来无限商机,更给世界带来信任和理解。中缅两国阡陌纵横、山水相连,汉、傣、景颇、德昂、傈僳等众多民族跨境而居、同宗同源、同语同俗、通婚互市、和睦共处的独特厚重的历史人文基础,为德宏乃至云南通过缅甸走向东盟、走向南亚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历史基础。

一、借助文化促进自贸区的建设的基础条件

1.中国与东盟四个新成员国到2015年才建成自贸区

根据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协定》,双方产品分“早期收获产品”、“一轨正常产品”、“二轨正常产品”及“敏感产品”等几大类,各规定了对老六国和新四国的零关税时间表(见下表)。

由此可见,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其定义是“与东盟6个老成员建成自贸区”,而与东盟4个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则要到2015年才能建成自贸区。中国与东盟四个新成员国建成自贸区尚有一个缓冲期。在此期间,可通过文化交流、文化影响培育相似消费需求,促进经贸发展,扩大合作领域,减少双方在履行《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等框架协议的摩擦。

2.德宏与缅甸有厚重的人文基础

德宏与东盟成员国缅甸接壤,有503.8公里的边境线。缅甸的缅族、克伦族、克耶族、钦族等都是蒙古人种,自汉唐时期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先后迁入缅境内。德宏与缅甸犬牙交错的503.8公里国境线两边住着许多同宗同祖的民族,如中国的傣族和缅甸的掸族,中国的景颇族和缅甸的克钦族,中国的德昂族和缅甸的崩龙族等。跨境民族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孕育了中缅两国人民水融的胞波情谊,他们跨境而居,互市通婚,和睦相处,共同协作,一同发展。

历史上,祖国内地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经贸人员往来,无不以德宏为桥梁。这种交往,可以上溯至“蜀身毒道”形成的公元前四、五世纪,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比北方丝绸之路开通早200多年。二战时期,随着以德宏为枢纽,连接中国昆明――缅甸曼德勒的滇缅公路,贯穿中国昆明――缅甸八莫、密支那――印度雷多的中印史迪威公路和中缅印输油管道等三大交通运输干线的建成使用,大量人员、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德宏集散,德宏对缅印经贸文化交流进入历史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56年中缅两国总理在德宏州府芒市主持召开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1985年德宏全境开放为边境贸易区,极大地促进了中缅友谊的发展,德宏与缅甸的经贸人员交往不断谱写出辉煌的时代新篇。2009年明确的“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的实施、“瑞丽开放开发实验区”的建设再次把德宏对外开放推向新高潮。汉、傣、景颇、德昂、傈僳等众多民族跨境而居形成的特殊人文基础,促进了德宏对外开放的进程、促进了德宏经贸的发展。

3.德宏与缅甸文化的共融共存形成了文化力

德宏与缅甸特殊的地缘、亲缘关系形成了共融共存的民族文化、音乐舞蹈文化、宗教文化、边地文化和抗战文化。有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繁荣的文化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其本质是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的共同市场的启动,并意味着在这一共同的大市场中,与跨国公司一起流动的不仅仅是资金、人才、品牌、类似的产品以及相关的技术、管理方式等,同时,还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中国和东盟特色的共同消费社会群体的出现,意味着这里将可能成为世界性的采购潮涌起的地方,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世界工厂”崛起的地方,外来资本大量流入的地方。东盟各国生活着300多个民族,历史上,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国文化、西方宗教文化等长期在这里传播、交流,各民族的本土文化通过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同时又始终保留自身文化特点的结果,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多样性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喜好、商品购买、经常使用的物品种类、款式和色彩等存在着多样性选择,决定他们的进出口商品和外贸市场多元化,决定他们人与人之间,公司与机构之间的商品互动存在着一个文化的变数,这种变数不仅可以影响他们国家的外贸投资政策,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国家内部与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进而影响地区之间国际市场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繁荣既需要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扶持和推动,同时还需要文化对市场的涵养之力和推动之力。

4.德宏与缅甸有文化交流的平台

为传承和增进由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亲自缔结的中缅胞波情谊,弘扬两国多姿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增进两国人民情谊,促进经贸发展,先后举办了容国际性、民族性、参与性为一体的中缅胞波节、国际目脑纵歌节、国际泼水节、国际珠宝节等节日活动,双方在旅游、民间文化交流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形成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良好局面。

二、借助文化交流缩小中缅之间的情感和心理距离

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行一年多来,中缅双方贸易条件明显改善,贸易量大幅增加,相互间的贸易依存度提高,双方合作的领域日益扩大。据海关统计:2010年全州完成进出口总额113860万美元(其中,对缅贸易104666万美元,占全省对缅甸贸易的59.48%),同比增长49.27%,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的124.39%,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8.51%。其中:进口28790万美元,同比增长47.36%;出口85070万美元,同比增长49.95%。按贸易方式划分:边境贸易完成98907万美元,同比增长46.3%,占全州贸易总额的86.86%,占全省边境贸易总额的56.99%,占云南省对缅甸边贸的69.65%,居全省第一位。

但中国与缅甸之间在政治体制、民族、和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及经济依存度不高、经济互补性不强的问题尚未得到明显改善、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加强中国与缅甸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国与缅甸的的目标要求不一致;早期收获计划成效有限;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非法移民、资源和环境安全、金融安全和洗钱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将对缅甸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挑战。当前的中国与缅甸之间,彼此之间的情感与心理微妙又复杂,一方面彼此都渴望沟通与交流,在优势互补前提下实现共同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性,因此,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缅甸既感到是一种机遇,又感到是一种压力和挑战。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感到是一种威胁。在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缅甸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繁荣无法单纯依靠政治和经济力量而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反而给经济行动带来意想不到的阻力,对大家都有利的决策有时也会引来防范或敌意,共融共赢的愿望有时也会演化为诸如“中国”这样的误解。借助各跨境民族、华侨、华商这一文化交流的桥梁,缩小中缅之间的情感和心理距离,通过商会、协会、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等平台加强与缅甸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认知,消除顾虑。只有情感和心理距离的接近,双方才能找到生产与消费,安全与财富的绿色通道。

三、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1.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

组织优秀的傣族、景颇族精品剧目如傣剧《南西拉》、景颇族舞台剧《景颇人》及反映我州民族文化的综合性歌舞节目《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德宏》到缅甸巡回演出,同时,邀请缅甸知名文艺团体到德宏进行演出交流活动。通过相互交流,以艺术的形式扩大文化交流的影响面,达到加深中缅两国人民的了解,增进两国民族友谊的目的。

2.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合作

德宏文化是在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印度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决定了其具有独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由于东南亚、南亚等国多信奉佛教,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风俗习惯和相近的审美心理,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要开展以文化学术交流(包括佛教文化、民族文化习俗等)、舞台艺术交流为重点、与缅甸轮流举办跨境文化节庆活动、举行各种文艺人才的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德宏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3.要努力挖掘两国共同的历史文化,增强两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

加强民族起源、迁徙、融合的研究,这不仅能够加深中缅文化交流,也为德宏解决好当前各类跨境民族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与智力支持;借助对中缅陆上通道德宏地区的研究,为搞好中缅经济合作及做大、做强中缅边境贸易提供现实的指导和借鉴;利用文物资料并结合文献史料研究中缅之间宗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对加深中缅文化交流,促使宗教文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两国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音乐、舞蹈的对比研究。

4.丰富文化交流的内容

充分发挥德宏地缘人缘优势,扩大与缅甸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医疗、影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深入挖掘德宏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边地文化、珠宝文化、抗战文化五大特色文化,依托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中缅胞波狂欢节、中国瑞丽国际珠宝文化节、德宏葫芦丝文化节和傣文化国际研讨会、景颇文化国际研讨会等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开展文化领域境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播事业,办好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出版社等新闻文化事业,不断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面,进行汉语和各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多语种、多文种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增进友谊,增进互信,建设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桥头堡。

5.建立文化交流的长效机制

文化交流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此,应建立文化交流的协调机制、组织机制、融资机制、管理机制等长效机制。以改变目前主要依靠民族节日、重大庆典活动进行交流的现状,拓宽交流的渠道、充实交流的内涵。

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对接缅甸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以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美国的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其著名的《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也指出:“如果说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之因素”。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经贸舞台上,许多国家都程度不同地以自己的文化观念影响着国际的经贸关系,以自己的文化力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给消费行动带来影响。由于德宏的汉、傣、景颇、德昂、傈僳等众多民族跨境而居,同族同源带来了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消费需求,大大促进了德宏对缅贸易的发展,在缅甸的木姐、拉戌、曼德勒、南坎等地区中国商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民族文化在缅甸乃至东盟各国的影响,用文化对接东盟,缩短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地理距离,促进自贸区的建设与繁荣。区域性、世界性的自由贸易既需要市场的造势与推介,更需要文化的引力和助力,文化既是商机,也是财富。

参考资料:

[1]《缅甸经济研究》德宏民族出版社2010年出版.

[2]王子昌《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东南亚研究》2004、5.

[3]叶祥松,《略论东南亚华人经济》,《当代亚太》,2001年第8期.

[4]《谁说距离不是问题――哈佛学者探讨影响国际经贸四因素》,《参考消息》2001年12月3日第四版.

[5]桥头堡黄金口岸课题研究综合报告2010.11月汇编.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篇3

关键词:古代广州;交通;物流;特点;历史作用

交通物流是指把交通运输作为中心的物流运行程序,它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进步。广州地区由于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拥有着很好的水运条件。由于古代交通工具的落后与交通物流发展的缓慢,我国很多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广州地区以其水运条件取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个朝代都对广州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与支持。从朝代的更替的纵向角度,看古代交通物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能够为现今交通物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古代广州地区交通物流的特点

由于广州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的特殊,因此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呈现出了独有的特点,比如开始时间早,突破自然限制、用途广泛、有人力的支持等。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这样特点的地区并不多,因此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一)开始的时间早

早在陶器时代,南北地区之间已经开始通过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先秦时期出土的陶器已经带有中原的独特文化色彩,同时兼具沿海地区的特征。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的开展时间较早。

(二)突破自然限制

第二个特点是,古代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突破了自然因素的限制。南梁将珠江与长江分割开来,这就对水路的连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是古代人民并没有放弃对广州交通物流的开发与利用,反而因此开辟出了山路。利用山隘将长江支流与珠江的支流连接起来,扩大的运输的范围。同时开辟出了三条岭道,大庾岭道、越城岭道与骑田岭道,其中前两条岭道的曲折程度相对来说较小,但是距离北京等重要城市较远,需要一定距离的迂回;而骑田岭道虽然更为曲折险峻,但是确是连接南北的一条直径,因此现代广州交通物流的建设中,选择这一条线作为京广铁路的建设沿线。

(三)用途极其广泛

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一般用于贸易往来,其中既包括地区间的特产贸易交换,也包括与海外的贸易交流,其产品包括象牙、玛瑙、羽毛、名马、蛤蜊等多种商品。除此之外,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通过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来完成,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繁荣。特殊时期,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还被用作军事活动,一旦有战争需要,贸易活动就要适当让位,广州地区的运河与岭道要为行军提供通道,同时进行军事所需的粮草运输。

(四)有人力的支持

人力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有了人力的支持社会才能正常的运行,并取得健康的发展。在古代通过广州地区进行的贸易往来其商品大多是奢侈品,供给皇上或者权贵重臣,因此在商品的销售中可以取得客观的高额利润。在利润的驱使下,很多商贩甚至官员都很热衷与商品的运输与销售。同时频繁的贸易往来又会促进广州地区交通物流的发展,在这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我国古代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繁荣。

二、古代广州地区交通物流的历史作用

(一)促进政治中心的转移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都城都有一定程度的变更,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迁都的现象,这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都城通常都是政治中心,政治中心的设置要依靠一定的经济基础。另外都城的变迁同通常都会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缺乏必要的交通物流条件的支持,那么迁都活动就很难完成。广州地区交通物流的发展为一些朝代都城的迁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与便捷的交通条件。

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对政治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秦汉时期来说,它是连接首都与其他地区的重要交通要塞。秦始皇南巡与刘邦入关时都经过了广州地区。以秦始皇的南巡路线为例,他向西渡过了淮水,再经过衡山与南郡地区,有经历了湘江等地,最后到达南郡从武关归来。

隋朝的政治发展虽然不够昌明,但是隋朝运河的开凿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空间与范围。一个朝代都城的建设多半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作为政治中心的都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是经济的中心或者靠近经济中心。唐代建都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一些史书中记载长安与广州的距离为4210里,也有说是5210里,但无论哪一个都可以看出就古代的交通条件来说,其距离相差不是很远。唐朝末期,关中地区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粮食的补给出现困难,因此对东南地区的粮食供应有着极大的需求,汴河等广州的地区的交通物流成为支撑朝代的延续的重要依托。

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都朝,大多衰败更替,但是南方地区尤其是岭南一代的都朝由于经济与交通上的支持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明朝时期,政府对大庾岭道进行了多次的修缮与维护,主要是为了起初的建都与后来都城的转移。大庾岭道在古代对于政治中心的变迁与转移有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的发展往往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会影响政治活动的展开。而交通物流正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州地区交通物流发展的繁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隋唐、明代等众多朝代对都城地址的选择,便捷的交通物流条件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可以促进粮草的运输、还能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朝代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交通是经济活动展开的必要保证,交通可以为经济贸易提供基本的支持,原料的运输,产品引入与输出无疑不需要交通的支持。

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在经济贸易活动上的影响最为明显。首先,便捷的交通可以促进产品的运进与输出,广州地区临海是历史上重要的贸易口岸,周边有很多江河要塞,历史上也建设过众多的运河与岭道给予支持;其次,当地经济可以通过交流贸易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另外广州地区还可以为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支持。

自先秦时期,中原与岭南地区就开始通过广州进行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在广州的水运与陆运的支持下,南北方开始了经济上的贸易与交流。当时的经济贸易活动所交换的往往是象牙、犀角一类的珍贵物品。通常是番邦向王侯进贡这些珍贵的物品。

秦始皇统一六国为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扫除了障碍,而汉代又为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政治的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在东汉时期,广州地区的经济贸易优势凸显,其交通物流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象牙、珠宝等珍贵物品可以实现由南向北的运输,而四周等南方稀有的货物也可以开始在地区间流通。这样的南北贸易互通使很多人获得了高额的经济利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再到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时间都呈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但是人们的南迁使我国东南地区的造船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促使了交通与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吴国对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发展极为重视,水军曾两次在沿海地区展开大型活动。由于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因此沿海地区出现了很多的商埠。南方的珠玑与香料开始通过广州进入北方地区,而北方的名马流入东吴地区,蜀汉的蜀锦流传到魏国。但是,在晋朝南迁后南北的贸易往来出现了一定的困难。

很多朝代的政治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但是在经济上却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隋朝就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虽然隋朝运河的建立在主观上并不是为了促进经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但是绝不能忽视运河开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隋朝建立了永济渠、通济渠、江南运河这些运河的修建使地区间的经济贸易的交流范围扩大,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唐朝时期还建设了大庾岭路,这条路的修建促进了海外产品的流通,除了之前提到的珍贵物品外,像毛、革、鱼、蜃等内地不常见的货物也可以通过大庾岭路进入到北方内陆地区。唐朝时期有很多阿拉伯人进入中国进行商业贸易获取利润。

到五代十国时,尽管政治上不统一,但是在南北地区在经济上是相互依存的,即使是在战争时期经济贸易往来也在频繁的进行。

到了宋朝时期,大庾岭路成为主要的对内交通线路,经济贸易与基本建设运输都通过这条线路来完成。由于大庾岭路险峻曲折,宋朝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整修,用砖石对其进行固定。宋朝的通过广州箱内输入的商品一般都是舶来品。这些商品中一部分由政府管理出售,一部分有商人自己出售。珍贵管理的销售的商品大多是较为珍贵的商品,像象牙、玛瑙、珊瑚等,这些商品主要提供给皇上或者级别较高的官员使用。由商人自己出售的商品一般都是普通的珠宝与香料等,全国各地都可以销售。除此之外,南宋时期政府还会用这些舶来品与金人进行贸易往来。

元朝时期广州已经不再是主要港口,但是由于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与自身的经济基础,仍有很多香料与珠宝是从广州运入到内地的。

明代虽然都城从南京转移到了北京,但是粮食的供应还是要依靠运河的支持,海运的风险极大不适合粮草这类物品的运输。由此看出广州地区的运河发展对明代南北经济的沟通发展的作用更为突出。在经济的发展程度上来看,明代广州发展较为繁荣,府城两次被扩建,但是由于后来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广州地区在经济上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的活跃,外国商品的传入只能依靠对朝廷的进贡,在贸易市场上很难看到外国商品的影子。直到明清后期,外国殖民主义者占领了我国大部分的沿海港口,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州地区交通物流的发展,因此对外贸易十分频繁,交通物流发展迅速。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广州地区交通物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几乎没有间断。这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重大的突破。海运、水运与岭道的相互配合是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交通优势,在古代交通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交通支持,这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突破。

(三)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

从掀起时期出图的陶器就可以看出,南北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交流与往来,在货币产生之前,南北之间的交流就算不上是经济贸易,而应该算作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从陶器上的图样与花纹可以看出,陶器不仅有北方的民族特色也有南方沿海城市的特色,这种文化交流没有语言作为基础,因此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总的来说社会的各项建设都要依托交通物流来完成,如果交通闭塞,那么各项活动就只能在自己所处的地区进行活动,如果自身的文化发展长期无法注入新的思想与活力,那么久而久之这种文化就会衰退并且最终消亡。

文化传播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才能够促进社会创新,促进经济与政治上的繁荣。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会进行着这样的文化交流,在交通物流的基础上,文化的传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先秦时期番邦地区会向王侯进贡珍贵的贡品。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不同民族间的文化随着经济贸易与政治交流的展开而发生碰撞与交流。

广州交通物流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在唐朝的表现最为突出。开元年间,张九龄前去广州祭奠南海神,在这期间他创作了众多著名的诗篇,如《商洛山行怀古》等。大诗人韩愈被贬之时也经过了广州,也同样写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到了明朝的后期,很多外国人都通过大庾岭道或者通过运河北上进行传教,促进外国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与船舶,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在中国的文化交流使中国社会对世界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促进的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明清后期,虽然外国侵略者从广州侵入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我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使外国的很多文化流入了中国社会,我国终于开始面向全世界,很多人开始发现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还是积极的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技术,虽然这个过程是被动且漫长的,但是作用是突出的。

文化交流、诗词创作、传教等活动离不开交通物流的支持。人们要想到其他的地方去就必须借助交通运输方式。外国人要进入中国需要经过广州、南方与北方的交流互动也需要经过广州。因此可以说,广州不仅仅是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它同时还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在历史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与优势。

(四)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总会经历碰撞与融合,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族融合的必然路径。在交通闭塞的时期,各民族间总是独立发展,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广州交通与物流的发展为民族间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础与条件。

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经历着从分裂到统一,再由统一到分裂的一系列过程。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在进行民族的融合,其方式的不同也影响着民族融合的程度。民族融合的形势有经济贸易交往、文化技术传播、战争与联姻等。实质上,一切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是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文化得以保留与发展,糟粕文化或被社会发展所淘汰或是经过改造成为崭新的文化。

交通物流对民族团结与交流方面的作用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显现。虽然这个时期我国呈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但是汉民族的南迁却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开始了融合,这种文化的碰撞,促使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

我国在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分裂,但是总体上还是呈现出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交通物流上的联系与发展,各民族的联系逐渐紧密。例如南宋时期,政府就与金人展开了贸易活动,这对于长期对峙的宋、金两国来说无疑是一种突破。

元朝对交通物流的管理十分重视,为了将各个地区联系起来,建立了驿站的制度。同时元朝的行省制度将我国划分为了十二个不同的行省。最特别要数江西行省,它不仅仅指现代意义上的江西省,除了江西省外还包含了广东省的很多地方,这种行省划分的依据就是大庾岭道。

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活动的展开,战争与联姻等都是民族融合的具体形式。因此可以说,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团结。因为交通物流是社会各项活动展开的重要依托。

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发展拉近了各民族间的距离,民族与民族之间可以利用这些便利的条件展开合作与交流,即使是战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以清朝来说,清军入关,从表面上看是对汉民族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实际上,满族人民也在积极的学习汉文化,将汉文化发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中。

(五)促进军事活动的展开

朝代的更迭与政治的巩固都离不开军事活动,军事活动为国家的安定团结、经济文化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保障。军事活动的进行同样要依托一定的条件,而交通物流就是影响军事活动展开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军队的行军速度要有基本的保证,有力的交通条件可以提高军队的行军速度,战争的紧迫性要求军队或者是援军在指定的时间内到达战场,进而可以及时的保卫疆土、维护国家的繁荣统一。另一方面,军需的粮食粮草输送要及时,充足的粮草是军队战斗力的基本保证,如果交通物流条件不够便利,就很容易导致粮草运送不及时、粮草丢失或者粮草变质,进而致使军队的战斗力降低,战况发生变化。除了这两点之外,还有战况的传递也要迅速及时,如果战况传递受阻,那么就很容易延误战机,给敌人可趁之机。

利用广州的交通物流从事的军事上的一系列活动从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就开始了。广州在秦汉时期被称为番禹,秦始皇若想派兵攻打南越就必须利用番禹地区的湘江与桂江等江流。为了占领番禹这个地方,秦始皇所派的军队就极有可能是从连江进入的。汉武帝时也曾采取了与秦始皇相似的进攻路线。但是当时汉武帝占领番禹也就是广州时所用的路线并非只有水路,还利用了一条通商的路线,但是这条路线由于地势、地形太过曲折,在之后就很少被使用了。总的来说,秦汉时期对广州交通物流的利用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古代交通物流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传递信息。以唐代为例,从长安至广州的信息传递最快需要一个月,最慢则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在黄巢进贡岭南时,利用广州交通物流传递的军情,仅用18日就达到长安。

广州地区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对于信息的传递与粮草的补给有着重要的作用。秦汉的统一、唐宋时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广州地区运河与大庾岭路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军事活动离不开交通物流的发展。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常会有战事发生,因此军情的传递与军队和粮草的传递运输就显得尤为重要。广州最为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必须具有这样的功能。事实上,很多史书与古籍上都记载着都城与广州之间的距离,大概都是将交通信息运输的重点放在了广州的交通物流上,可见其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

结语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转移、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民族的繁荣与团结以及军事活动的有效展开。广州地区的交通物流自陶器时代就已经开始被利用,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交通物流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交通物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古代交通建设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广州交通物流却盛久不衰,其运河与岭道的利用,深受各朝代统治者的重视。总的来说,交通物流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现代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也应当重视交通物流的独特作用。(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资助专项课题《广州地区古代交通物流研究》(编号:2013GZw05)阶段性成果之三。

参考文献:

[1]刘文雯.明清时期广州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2]万众,方贵州.广东省货运物流业现状及发展策略浅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2).

[3]张亚红.广州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综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

[4]潘建非.广州城市水系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5]董毅.当代广州中心城区居住建筑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6]陈卫.广东省物流产业与交通相关性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7]田鹏,黄穗,范明月.我国交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及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J].中国外资,2013(16).

[8]关菲凡.广州城六脉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9]邓颖贤.羊城八景与广州市城市形态演变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10]王子今.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J].历史研究,2002(02).

[11]荣朝和.交通-物流时间价值及其在经济时空分析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2011(08).

[12]梁国昭.广州港:从石门到虎门――历史时期广州港口地理变化及其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J].热带地理,2008(03).

[13]宋姝瑶.北宋北方地区交通与经济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3.

[14]丁金学,金凤君,王成金,王姣娥,刘东.交通枢纽的空间演进与发展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12(04).

[15]邓颖贤,刘业.历次羊城八景演变特征及其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21).

[16]李厚强.广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暨南大学,2010.

[17]林春大.水环境与广州城市史[J].岭南文史,2013(04).

[18]孙翔,田银生.宋代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初探[J].华中建筑,2010(01).

[19]刘海年.中国古代城市的演进与法制[J].东方法学,2010(02).

[20]S.m.pathak,a.K.Jindal,a.K.Verma,a.mahen.anepidemiologicalstudyofroadtrafficaccidentcasesadmittedinatertiarycarehospital[J].medicalJournalarmedForcesindia,2013.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篇4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发展;促进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速公路的重要性能特征

高速公路具有交通量庞大、运输性能极高的特性,与一般公路相比其对推进社会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着更重要的经济意义与政治意义。基于这一重要服务职能,高速公路对行驶的汽车也有较高要求,主要体现在汽车专用、限速行驶、分隔行驶、快慢车道分离行驶、封闭管理、人车分流等特征。同时,为了保证高速公路车辆的交通行驶安全,其设计标准水平起点也比一般公路高很多,除了交通规划完善、路标指引明确、分隔清晰、道路划分标准外还配有许多人性化服务设施、交通控制管理设施以及美化、绿化设施,为行车人的旅途舒适性、心情愉悦性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与人性化的保证。

2、高速公路的充分优势

高速公路的人性化服务决定了其具有充分的运营优势。首先体现在高速的行驶状态可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使汽车缩短运输时间、降低油耗及车损,从而将运输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较高的通行能力使高速公路的运输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例如高速公路双车道的最大通行能力为每昼夜6000辆车次左右,如果四幅车道则可使通行量上升至每昼夜3万辆以上,是普通公路通行能力的近10倍。这一数据充分的说明高速公路的完善建设能有力的促进各项交通运输事业的开展,特别为大型重载汽车运输、拖挂运输、集装箱运输、冷冻运输等特殊服务提供了高效的便利,拉动了各项运输事业的良性经济循环。高速公路采用自动化电子监控体系实现了高度严密分流、分隔控制及对车型交通的限制,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高速公路行驶的安全性,降低了事故发生率,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刚性的保护。同时运输时间短、运输效率高的高速公路对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海运及空运相比高速公路运输具有转装便利、运输环节简便、商品流通速度高等特点,不宜产生货品的挤压现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快速的商品流通加快了社会工业的进一步开发,使工业布局得到了合理的优化、城乡合作进一步加快深化、沿线的区域经济带得到了全面的带动并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使城市交通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拥挤的格局得到改善。

3、高速公路对经济发展的有效促进

3、1高速公路大力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全面发展

由前文所述的高速公路优势性能不难看出,高速公路具有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高速公路的建设有效的改善了我国传统的交通运输结构,使通过汽车运输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高速公路的出现为体积小、价值高、对运输时间有较强要求的货物运输提供了安全、快速的保障。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为长距离的快速运输提供了衔接紧密、服务人性化的优势保障。同时,高速公路的完备建设为构建现代化交通事业的统一体系提供了现实依据,使完善构建的运输通道摆脱了高速公路以往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从属地位,而是形成了与其他运送方式相匹配、相适应的更加强大的运输系统。

3、2高速公路带动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由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不难看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无不拥有着高速公路快速甚至是超前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可以说高速公路基础建设的完备、超前发展为强化区域间的经济沟通提供了优秀的交通渠道,对促进全社会的经济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区域间的商业往来活动与人员交流更加频繁,有利于灵活、多样经济活动带动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例如,高速公路的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提升、产品结构的均衡发展与人口结构的合理化流通等。高效的高速公路建设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又使生产力的布局更加合理化、社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使整个社会的人口城市化建设进程与现代化的一体管理进程迅速提升。

3、3高速公路带动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沿线产业带的高效发展

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使各个区域有了沟通的桥梁与交流的纽带,布局在高速公路各个点位的区域在其高效运输、沟通职能影响下形成了广泛的区位优势,通过吸引高新技术、流通资金、流动人口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及逐步扩散,形成了以点到面的区域经济辐射。同时,高速公路的纵向沟通能力又使这种辐射进一步沿线扩展,从而形成了基于高速公路的沿线产业带,使整个带状分布的地区经济效益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沿线产值的进一步扩张、经济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依靠交通枢纽的强化交流与外资引进,企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产值总量的大幅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势调整、深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沿线中小城市、乡村的经济崛起,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城市发展进程的持续快速、各类经济空间的整合统一与协调发展,这些可喜的现象无不说明高速公路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使强势带动弱势、点位横向辐射、纵向拓宽的高速公路经济交流形成了一种全新、统一、健康的发展模式。另外,高速公路对沿线产业带的经济促进还包括通过促进沿线工业的发展使高新技术更加密集化、沿线乡镇企业经济活动更加丰富化、沿线农业交流与发展更高效、农业生产结构得到科学调整、规模不断扩大等。沿线旅游业、农业、工业在高速公路高效运输职能带动下可谓商机无限。

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高速公路的众多优势及人性化管理职能对我国各地区、各产业的经济发展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优势整合、快速推进高速公路事业的全面建设,才能最终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趋于平衡,国民经济的发展趋于稳定,社会产业结构得到最合理的调整,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真正的腾飞。

[参考文献]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篇5

本届大会的开幕礼由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中联办副主任高燕、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周波、菲律宾贸工部资深副部长阿基诺、外交部驻澳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宋彦斌、黑龙江省副省长孙尧、福建省副省长叶双瑜、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汤炳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伟等联合主礼。本次展览会的主办方、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主席李炳康在开幕式上致辞。

大会内容丰富多样,创miF盛会新纪录

李炳康指出,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又是全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粤港澳合作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澳门作为一个以旅游娱乐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型对外开放经济体,受金融海啸影响,房地产、旅游业、航空运输业等经济“硬实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发展正面临考验。

他认为,本届miF面向海内外展示澳门特区回归10周年经济建设、发展成就,推介澳门投资环境和市场动态,探讨澳门发展前景;同时,进一步发挥澳门经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优势,促进本澳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促进区域合作交流,协助本地和海内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宽市场网络,寻找发展业务的新空间。

此次展会期间,举办了多场会议、论坛和商业配对、产品服务推介等活动,参展商反应热烈。本届展览会是历届中规模最大、参加国家和地区最多、辐射面最广的一届,共设立展位1074个,规模比上届增长约20%,吸引超过6万人次入场参观,促成了1032场商业配对。充分展现了澳门运用“巧实力”,与各国、各地区建立开放式合作机制的水平。

此外,本届投资展览会还举行了超过36场论坛、会议和推介会等活动,共有5335人参加。此次不仅展会规模增加,而且新增东盟、俄罗斯远东等多个海外独立展区,比上届更趋丰富,展示交流内容更广泛,充分凸现国际化主题。本届展会还扩增了专业展区规模,增设了创意产业展区和数码摄影展区等,在展区规模扩大的基础上,更强化展示行业领域的细分,不仅内容更丰富多元,而且其中各区域主题更集中、更具专业性,增添了对专业观众的吸引力。

展会期间,大会还安排了澳门与越南、菲律宾、欧盟、拉美、葡语国家以及中国内地等的经贸合作研讨会,各地与会者推介当地经贸发展状况和产业政策,冀透过会议交流平台,推广当地经济形象,促进区域内经贸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在这些推介交流会中,还促成了签署区域内多项行业合作协议或战略合作备忘录。

探求澳门发展新趋势、新机遇

本届miF期间,举行了一系列论坛会议,会议论坛主讲嘉宾为政府官员、工商领袖、行业翘楚及专家学者等,专业性及交流成效不断提升。

本届miF的重要活动之一“国际贸易投资论坛2009”在miF开幕当日下午举行,来自中国内地、葡语国家、菲律宾与澳门等地的政府高层官员、商会领导和工商界领袖汇聚一堂,共商区域经贸投资合作,探讨产业发展之策。

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通过这次论坛交流探讨,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出席本次论坛的其他与会嘉宾,也围绕“区域合作新趋势、新机遇”主题,分别作了专题发言。

为帮助澳门中小企拓展市场空间,本届miF大会续设中小企国际商机日活动,搭设中小企交流合作平台。“中小企国际商机日”启动仪式于22日下午与“国际贸易投资论坛2009”同场举行,为澳门中小企透过第十四届miF平台进一步交流合作、拓展商机拉开序幕。

亚澳论坛是在澳门落地、以华语宣讲的非官方经济与管理并重的论坛。在当前形势下,澳门经济转型势在必行,但是在转型中可能会遇到或者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把握住澳门经济自身发展优势和特点,把握好产业转型发展方向,扬“澳门制造”品牌设计、研发、开发、营销之长,避土地匮乏、劳力短缺、规模不足、产业单一之短。

为研究探讨这一问题,本次论坛邀请了著名华裔、华语经济界、管理界著名专家,旨在探讨世界经济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论坛借助澳门优秀的东西方文化底蕴和内涵,不遗余力地推行经济和管理新理念、新模式、新思想。亚澳论坛作为一个“世界级”华语思想交流平台,将发挥其对世界舆论的影响作用。

第六届世界华商高峰会亦首次迎来来自全球各地的千余名客商,共聚澳门交流研讨大中华经济圈的商机发展,是历届华商高峰会参与人数最多、代表地区最广泛的一届。

回顾本届miF各个会议论坛、商业交流推介活动,与以往历届相比,与会人数、层次逐届提升、汇集展示交流的地区越来越广泛、促成经贸成果越来越多,由此可以看出,澳门国际化平台、以及miF作为专业性的国际化交流服务平台角色,越来越受到国际认同。

miF对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多重成效

综合本届miF商业配对和签约情况,miF在区域内商贸交流服务的定位将继续服务澳门中小企业,通过澳门平台,以各种灵活多样的商贸形式,深化本澳多元经济发展,并强化区域平台作用,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促成中国与东盟、欧盟、葡语国家的市场合作。

十年来,miF一直根据澳门自身经济特点和发展优势,依照特区政府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战略,调整与充实会展主题和内容。今年适逢澳门回归10周年,本届miF强化了澳门展示交流内容,澳门馆综合反映回顾澳门十年发展历程和成就,面向国际展示了澳门社会繁荣稳定、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化交流平台深化发展的形象;澳门工商经贸馆以丰富多彩的展示手段,展出由本澳制造的产品、贸易商和经销的商品,强化本澳工商推介,共掘发展商机。

miF致力服务中小企业,“中小企国际商机日”活动期间,吸引了大批中小企业参与商业配对及推介会。本届中小企业展反应热烈,143家中小企业参展,展销各种产品,推介贸易服

务,开拓内地与海外市场。中小企业展区吸引市民游客参观采购,今届展位数已比往届增加一半,仍是展销两旺,-成为miF的传统亮点保留节目,深受广大中小企业及市民游客欢迎。去年与miF缔结为伙伴展会的“亚洲美食佳酿暨酒店及餐饮设备展”(wine&Gourmetasia),今年首次与miF同场举行。双方透过协同效应,相互吸引客源成效显著,展会期间,为miF增加了2041名专业观众,而miF亦为美食餐饮展安排了近100场商业配对洽谈,为美食餐饮展带来更多的商机和人气。

贸促局执行委员、第十四届miF总协调张祖荣表示,本届miF有一连串的招商招展策略及措施。如本届首推的“一程多站”服务,为miF以及区域内其它展会带来别开生面的合作共赢局面。miF期间与义乌、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举办的同期展会互动,相互引导客源,参展观众可在参展期间在多个地点看到更多相近题材的展览。通过这种方式,已吸引1020名专业观众到miF参展;大会亦开通区域内直通车,组织澳门、葡语国家、东南亚及其它海外地区的客商,送赴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广州第10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和中国(深圳)国际玩具及礼品展等多个展会参观。

本届miF关注全球“资源瓶颈”问题,突出生态环保“绿色”主题,采纳循环使用物料建材的模式,推出“绿色会展”,形象。展会有近八成的特装展位,其中60%以上用料是采纳循环使用物料,并尽量节约用料。在展会结束之后,有关方面将回收展位使用的物料,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物资。

伴随miF作为本土品牌展会项目的历届发展,本澳会展业界亦得到迅速发展,本届miF组展、办展及展位搭建、服务等环节均强化了本土参与,从本届miF办展效果来看,证明本澳会展业界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并能与国际接轨。

延伸阅读:亚澳论坛――文化创意产业促经济多元化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并不是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活动的唯一概括。人们的消费,都是在时尚和文化价值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一轮又一轮的新行为。因此,文化的经济化、经济的文化化,才被概括了出来。也就是说,在新的时期,包括在21世纪里,社会经济的主流是文化经济,传统的产业要增加文化的价值,新型的产业要突出文化产业。

从国际经验看,这个产业的兴起与繁荣,都是贸易全球化、咨询传播技术化、智力成果经济化的必然发展结果,它可以在资金投入不多、能源消耗很小、污染程度为零的情况下,仅凭很少一部分人的智力劳动,就能成批生产出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业”一般都会集中在工业化程度已经无法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达到极限的地方,并且每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化”也都具有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毫无疑问,澳门是一个城市化、工业化程度已经难以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临近极限,而澳门“文化产业化”具有独一无二中西融合特色的地方。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意义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9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联系日益加强,文化领域的交往与交流集中体现在教育领域,教育的国家化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口号,而是朝着实践化方向发展,各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与学术力量,纷纷同海外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思想理念的人才,同时也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整个世界了解了中国,可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所影响的范围是广泛而深远的。

1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交流与合作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海外留学派遣、留学生互换、海外专家学者座谈会、国际联合办学等等。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客观形势对于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任何一所高校都应该积极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因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高校国际化发展,紧随时代先进理念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对“国际化思想”的理解,模式、方法以及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一些以点为单位的形式开展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例如:国际学术交流座谈会、留学师生互换等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小,其影响力也较为有限,一般只有参与其中的师生能够感受并认识到国际化氛围。相反,如果建立一个覆盖全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相对均等、公平的参与机会,则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力,体现在:增强师生的国际化意识、打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启发师生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优化其知识结构、开拓视野,同时在中外文化的交往与交流中,能够碰撞出火花,促进学术研究的创新发展,从而推动交流双方学术研究的进步。

1.2促进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优化发展

不同的高校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影响也必然存在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以点为单位还是系统化的国家交往、合作都需要一套科学、健全的规范制度、行政管理方针的监督、维护与组织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各交流合作点之间的科学联系与有效沟通,双方本着遵守共同的规范、规章制度的原则,各自享受自身的权利、履行各自义务,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实现各自优秀学术文化资源的分享,而且当遇到一些交流上的分歧或发展中的障碍时,也能够根据事先拟定的规章制度来争取问题的和平解决,从而维护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双方交流与合作的友好、持续性发展。

1.3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一些世界发达国家,例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在科技探究、专利发明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无论是他们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其中的一些民族文化都闪耀着光芒,这些宝贵的精髓都应该成为世人学习的对象,所追求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同西方国家一样获得同等的国际地位,只有通过教育领域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融入世界知识殿堂,使广大莘莘学子、教育学者等享受到文化的熏陶,在交流与合作中来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学术研究的进步、文化水平的提高,支持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总的来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是相互的,其力量的积极性也是巨大的,丰富了交流双方的学术文化内涵,提高了整个学术领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合格人才,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国际化发展与进步。

2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交往不断密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进程与持续时间也必然会受到客观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从当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结合现今的世界交往与交流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势必朝着以下趋势发展:

2.1教育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水平、层次都将更加深入

合作交流的形式与内容也将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从当前的留学生互换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座谈等简单初级形式朝着创建国际教育合作组织与机构等方向发展。

2.2更加注重对外来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

以往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知识获取方面局限于“引进”,所引进的知识往往无法被充分地吸收和利用,中外学术知识或文化仍然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无法实现切实的交流与融合,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与合作交流的日渐频繁,加剧了中外双方对于发展创新的需求,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学术教育都试图走向国际化,跻身国际舞台,这些客观形势都使得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加深对外来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吸收,使之同自身文化相融合,创造出能够彰显中外各自文化优势的文化系统。

2.3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地位的颠覆性变化

传统的教育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通常处于被动地位,以辅助配合的身份来从事学术交流与研究,主要以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为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术研究与发明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国际化交流势必会打破这一被动局面,朝着对等交流与合作方向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也会成为一大主宰力量,在国际化交流合作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力量和风采,向世人贡献出属于自己的研究和发明,彻底颠覆传统的从属性被动局面。

3总结

高等教育作为振兴民族发展的文化力量,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舞台上发挥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必须不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的程度和水平,建立健全国际化交流合作制度规范体制,加快我国高等院校学术研究的步伐,在双方友好合作、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自教育、文化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梅.新时期地方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工作思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7):3-5.

[2]李向晟,张永华.研究型大学学生对外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J].浙江统计,2006,(12):18-19.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篇7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城际交通系统的改善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要素流动的影响。从分析城际交通建设的布局合理性及其发达程度和物流货运量的正向关系出发,实证了城际交通促进了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城际交通经济一体化经济要素流动长株潭城市群

一、引言

当今社会,大都市圈是国家经济中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在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际交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城市群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伴随着大量的交通需求量的产生,因而,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城际交通的发展。另一方面,城际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拥有迅捷的运输能力又会加速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因此,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在促进城市群经济结构变化和城际交通运行方式协调的基础上,共同促进了社会经济总量的增长。

二、城际交通概述

1.城际交通的概念

城际交通是指通过对城际间的运输网络、运输装备、运输组织、运输法律法规和运输信息化5个层次的社会运输资源的整合,建立以民航运输、铁路、高速公路、水运为通道运输网络的运输系统。它的目标是“满足城际间运输市场的需求,快速提高城际间运输能力,快速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2.城际交通的功能

城际交通系统由空运、陆运和海运等各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便捷、大运量、高速度的通道运输系统,它分为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以此为载体,从而实现“客运快捷化、货运重载物流化”的发展目标,是城际间综合运输系统的骨干网络。

三、长株潭城市群产生和发展概述

长株潭一江三市,彼此相隔不到50公里,沿湘江呈品字形排列。长株潭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群,综合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征,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20世纪50年代,就有专家提出三市合一、共建“城”设想;80年代初,由张萍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设想和初步试验,1997年,湖南制定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2005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标志着长株潭总体规划阶段的结束;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至此,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概述

1.城市群的概述

城市群的研究历史中,先后有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市”模式;法国地学者戈德曼(Jean.Gottmann)提出的全新的城市群体概念即“大都市带”(megalopolis);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后工业化社会形态与功能上多核聚集的集合城市区描绘为“城市地域(Urbanfield)”;我国城市地理学者周一星在研究西方大都市连绵带和相类似的新型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基础上,将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城市群称之为大都市城市群(miR)。我国学者姚士谋将城市群定义具有核心城市,并且由地域相近的、经由城际交通网络的不同城市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概述

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仅体现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还具有其作为城市群体系统空间组织结构逐渐演进的特点。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其功能和空间不断向更高级阶段推进。

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包含了一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经济要素诸如商品、资金、劳动力、信息等在城市群内充分地流动,以形成统一市场;二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等因素多重作用,加速了城市群间的不同城市主体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效的产业集群和扩散的经济格局;三是随着城市群间的分工合作的不断加强,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了功能齐全、制度健全的城市群城市体系,并且随着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城市群城市体系将向更高一级阶段演化。

五、城际交通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实证研究

1.长株潭城市群城际交通资源概况

自长株潭的规划实施以来,三市间的城际交通资源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建立起以长沙为中心,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为主的交通网络。其铁路资源方面,长株潭城市群境内有京广、浙赣、湘黔、武广四大铁路干线纵横,其中株洲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其公路资源方面,该区域内共有不仅有国道4条,省道18条,同时还有京珠、上瑞高速的穿越;长张高速和长永高速的延伸;城际间已经建立了长潭西线和长株高速,因此城际间公路交通网络发达、纵横交错;其水路资源方面,湘江贯穿整个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航空资源,现有民用航空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个(长沙黄花机场),开通航线100多条。

2.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要素流动

通过公路运输实现的人流和物流方面,以2006年数据为例,长株潭城市群辖区内共有物流量为2478万吨,物流周转量为1094995万吨公里;公路客流量11863万人,客流周转量为1073632万人公里;在水运数量上,以2006年数据为例,人流量为10238万人,人流周转量为618539万人公里,物流量为9784.48万吨,物流周转量为730402.75万吨公里,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020.6万吨。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城际之间的水运和陆运技术的改善,高速公路的修建,有效地加速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循环与更新,为其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充足的血液和保障。人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的相互作用,使得它们在流通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样保证了生产要素流动更加合理,实现了整体优势的加强,资源得到共享和合理配置,从而使得城市群的经济在外向型经济方面有更大更高的发展空间。

3.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职能分工和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长株潭三市产业集群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分工。长沙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的产业体系,科研和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比较发达。株洲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湘潭形成了以钢铁、机电及机械制造、化学原料及精细化工为主的产业体系。因而,通过建立产业集群内部比较严密的分工和合作体系,能够有效地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各地所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防范外界不确定性风险,最终实现了企业的外部范围经济。

城际交通的发展一方面使经济要素的流动摩擦的减少,从而有效地保证了长株潭城市群内部不同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的空间的合理布局,进而产生集聚效应,从而达到协作明确、资源共享、规模报酬递增、社会整体经济福利水平共同提高的目标;另一方面改善了长株潭城市群的投资环境,优化了经济要素在长株潭城市群间的成长条件,为国内外资本在长株潭进一步集聚提供了保障,为长株潭的充分发挥整体集聚效应建立交通基础,这些基础硬件设施的完善,将有效地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长株潭城市群和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和优势互补。因此,城际交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职能分工和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4.完善长株潭城市群城市体系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进程的加快与区域规划的实施,长株潭城市该区域内不仅有国道4条,省道18条,同时还有京珠、上瑞高速的穿越;长张高速和长永高速的延伸;城际间已经建立了长潭西线和长株高速,因此城际间公路交通网络发达、纵横交错。特别是城际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大促进了沿线中小城镇的发展,在总体上形成了以长株潭为核心城,各小城镇为卫星城,从而形成了等级层次分明的城镇体系,在核心城和卫星城互利共赢的发展过程中,将体现较高的城市群体能级效应。

长株潭城市群城际交通资源的发展程度是反映长株潭城市群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要素,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反作用于长株潭城市群,促使其出现核心极的反聚集效应,同时不断进步的城际交通的技术促进了城市的城市极核的扩散,从而为扩大化的长株潭城市群(3+5)的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源泉。

先进的长株潭城市群城交通技术为该城市群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设施保障;完善的长株潭的远景战略规划为长株潭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它将大大提升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的集聚功能,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得长株潭的核心城市和卫星城市共同进步和发展,从而保证城市群体系等级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构建合理的城市群等级城市体系。

六、结语

城际交通的发展是反映城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要素,它有力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是指城市群里的城市间的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各城市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城市群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城际交通建设的布局合理性及其发达程度和物流货运量的正向关系出发,实证了城际交通对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即促进经济要素流动,深化城市群城市间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以构建合理的城市群等级城市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anfredF,JavierD,SnickarsF,大都市创新体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沈志云.交通运输工程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3]马啸飞.提高铁路货运旅行速度,扩大在货运市场中的占有率.北方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4]彭福清等.长株潭城市群公共管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5]张萍.城市经济联合体是商品经济发展产物[J].经济日报,1986

[6]张萍.张平委员提出三点建议[J].湖南日报,1982

[7]来亚红.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刍议[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

[8]霍华德.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

[9]GottmannJ.megalopolis;theUrbannortheasternSeaboard[J].economicGeography,1957.33(7):31-40

[10]GottmannJ.megalopolis;theUrbannortheasternSeaboardoftheUnitedStates[m].Cambridge,themitpress,1961

[11]FriedmannJ,millerJ.theUrbanField.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J].1965,131:312-320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篇8

关键词:物资交流;基层文化建设

秋后农闲,在广大的农村,物资交流大会成为人们的一套”大餐“,各地农村纷纷组织各种各样的物资交流大会。不仅有各取所需的物资交流,更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这是延续多年来的物资交流会之所在。但从近几年来看,经济效益已不十分明显,物资交流退而次之,容留、接纳、组织大棚演出团体进行脱衣舞表演的情况却时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演出活动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扰乱演出市场正常秩序,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脱衣舞表演为什么屡有发生?为什么在城镇农村大有市场,而且愈演愈烈?具体折射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层文化建设相当薄弱,尤其是农村集镇以及城乡结合部,基础文化设施数量少,组织活动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在农村,尤其在偏远山区。

二是基层文化市场稽查管理机构不健全。突出表现在:农村集镇以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文化市场稽查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督检查经费大多无法落实,人员数量不足等方面。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存在问题的地方党政机关及其领导认识不高,态度暧昧,放任或默许一些演出团体公开进行格调低下的表演,甚至为违法经营活动提供保护伞。以此衡量自己甚至当地干部群众所谓的”思想解放“程度。其二,抛开主管部门,擅自接纳演出的团体,至使证照不全、未经批准擅自组织演出的团体堂而皇之的存在开物资交流会上,演出团体良莠不齐。

四是营业性演出团体不规范。无证经营、证照不全,有的甚至是不折不扣的草台班子。遇到检查,藉以种种借口开脱,甚或拿当地政府领导作挡箭牌。当地政府领导出面阻挠的事确也真实的存在。

以上问题只在表层,要从根本上解决,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物资交流会本身的重新审视和定位考虑。

一、物资交流会的发展

物资交流会发展之初,农村物流不畅,市场经济还没有相当的发展,地方政府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角度出发,开始最初的城乡物资交流,并且一度保持了繁荣发展局面。仅就物资交流会本身而言,此传统虽已延续数十年,曾经为繁荣当地经济,促进城乡商品流通,满足城乡居民的物资需求,促进农副产品的发展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模式已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市场成为一个开放的市场,物资商品已相当丰富,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品位和档次明显提升,城市交通日益繁忙,城乡商品购销网络快速运行,人们随时可以便捷和随意地购买自己所需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以小商品、农副产品交易为主的物资交流会在部分地区已不适应新时期城乡发展的要求。物流在城乡之间,从单方面流动趋向互动发展。物资交流会已经已经失去了最初的魅力,更别说充斥交流会的还有太多的假冐伪劣,更使其处境尴尬。物资交流会要发展必需突破现在的运行模式,赋于新的市场定位。物资交流会得以延续至今,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另一方面农民的习惯性选择。这两方面的应以后者为主,进而需要市场说了算,没有市场的经济的物资交流,就没有生命力,农民也不买帐。

二、物资交流会的出路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出文化的相对滞后,经济文化要和谐发展。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篇9

关键词:物资交流;基层文化建设

秋后农闲,在广大的农村,物资交流大会成为人们的一套”大餐“,各地农村纷纷组织各种各样的物资交流大会。不仅有各取所需的物资交流,更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这是延续多年来的物资交流会之所在。但从近几年来看,经济效益已不十分明显,物资交流退而次之,容留、接纳、组织大棚演出团体进行脱衣舞表演的情况却时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演出活动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扰乱演出市场正常秩序,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脱衣舞表演为什么屡有发生?为什么在城镇农村大有市场,而且愈演愈烈?具体折射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层文化建设相当薄弱,尤其是农村集镇以及城乡结合部,基础文化设施数量少,组织活动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在农村,尤其在偏远山区。

二是基层文化市场稽查管理机构不健全。突出表现在:农村集镇以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文化市场稽查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督检查经费大多无法落实,人员数量不足等方面。

三是地方保护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存在问题的地方党政机关及其领导认识不高,态度暧昧,放任或默许一些演出团体公开进行格调低下的表演,甚至为违法经营活动提供保护伞。以此衡量自己甚至当地干部群众所谓的”思想解放“程度。其二,抛开主管部门,擅自接纳演出的团体,至使证照不全、未经批准擅自组织演出的团体堂而皇之的存在开物资交流会上,演出团体良莠不齐。

四是营业性演出团体不规范。无证经营、证照不全,有的甚至是不折不扣的草台班子。遇到检查,藉以种种借口开脱,甚或拿当地政府领导作挡箭牌。当地政府领导出面阻挠的事确也真实的存在。

以上问题只在表层,要从根本上解决,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物资交流会本身的重新审视和定位考虑。

一、物资交流会的发展

物资交流会发展之初,农村物流不畅,市场经济还没有相当的发展,地方政府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角度出发,开始最初的城乡物资交流,并且一度保持了繁荣发展局面。仅就物资交流会本身而言,此传统虽已延续数十年,曾经为繁荣当地经济,促进城乡商品流通,满足城乡居民的物资需求,促进农副产品的发展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模式已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市场成为一个开放的市场,物资商品已相当丰富,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品位和档次明显提升,城市交通日益繁忙,城乡商品购销网络快速运行,人们随时可以便捷和随意地购买自己所需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以小商品、农副产品交易为主的物资交流会在部分地区已不适应新时期城乡发展的要求。物流在城乡之间,从单方面流动趋向互动发展。物资交流会已经已经失去了最初的魅力,更别说充斥交流会的还有太多的假冐伪劣,更使其处境尴尬。物资交流会要发展必需突破现在的运行模式,赋于新的市场定位。物资交流会得以延续至今,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另一方面农民的习惯性选择。这两方面的应以后者为主,进而需要市场说了算,没有市场的经济的物资交流,就没有生命力,农民也不买帐。转贴于

二、物资交流会的出路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出文化的相对滞后,经济文化要和谐发展。

物资交流会延续的意义体现在农民的一种习惯性选择,不在于其经济的物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需求。农村文化发展的落后,使人们寄希望于一年一度的传统物资交流大会。之所以每当这个时候物资交流会就成为节日般的日子,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那个时候可以有许多的文艺演出。提供喜闻乐见的健康文明娱乐场所和休闲方式,才是扫除各类肮脏现象的根本所在。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篇10

关键词:   国际商法;“一带一路";国际竞争力;

所谓的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关系和法律规范的总称,有自己特有的调整对象。国际商事关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国际商事主体参与的商品流转关系。在主体方面涉及到个人、法人、国家、国际组织,只要两者中的商事关系属于不同的国家或者国际组织,或者超过了国际范围,就可以称为国际商事关系。在调整对象方面,国际商法已经超越了国家的国界,与主权国家地域的社会关系存在很大不同。“一带一路”政策对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商法属于调整不同国际关系之间的法律,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数据的应用,以及各个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各国之间合作愈发密切,全世界进入了协同发展的新时代。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际商法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作用,大力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带,树立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品牌优势,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稳步提高。虽然在加快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也有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沿线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难免会有贸易摩擦。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经济贸易合作,需要发挥国际法中的调节作用,更好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国际商法与“一带一路”相关诠释

(一)国际商法的概述

从宏观方面进行研究,国际商法作为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调整国际经济问题内能够成为极为关键的标准。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的主要因素为国家与国家质检的商事交易活动,其他的国家和个人都无权干涉其商业交易关系,从国际商法内可以看出,公司企业、单位组织、国际管理部门和政府都能够当做商业交易的对象。从商事交易内能够发现,交易实施的两个个体均来源于不同国家的单位和企业,如果出现的交易纠纷在大于当中一方的可承受能力后,就能够说成国际交易纠纷。在此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一定要认真实施“一带一路”核心理念,在“一带一路”核心理念的推动下完成我们国内与境外交易的规范化实施。同时我们发现,国际商法的实施很大范围的增加了国际间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公开,让国家与国家的交易逐渐走向合理化、标准化。国际商法的实施范围非常的全面,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贸易活动,很大程度上都根据国际商法的标准进行交易,在其逐渐成长后,内容也越来越深入,牵扯的方面也比较繁琐,国际中相关贸易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保障了贸易的危险问题和标准的实施。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政府都提升了国内对外进出口的政策,全球经济得到了井喷式的成长,实施的贸易范围也在不断增长,政府与政府中的贸易联系逐渐变得相对繁琐,使国际商法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的优化和完善,既增强了国家和国家中交易的核查规范,又达到了全球各国群众对新型事物的需求的目的。

(二)国际商法的地位

从国际商法涉及的领域能够发现,必须把国际商事法律标准和国际商法的本质实施详细地划分。国际商法的本质极为关键。其作为调整国际商事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与国际商事法律标准出现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国际商法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还是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相关领域和商事关系,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不过并不会关系着国际商法的自主性。商法的本质是全面反馈了国际商法结构内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在逐渐的优化和改进。每个国家的规范与每个国家的规范本质是不一样的,不过全是一个可以自主操作的个体。作为具备自主性的管理单位,具备自身创建的结构和相关标准,对比这部分的资料,我国有一部分研究者都存在自己的想法。我们还应当对这部分资料实施更加深入的调查分析,才可以准确的划分出国际商法的具体位置,也才可以确确实实地明白国际商法在“一带一路”进行中的影响。

(三)“一带一路”概述

目前,逐渐改变的全球形式正在促进世界经济活动的迅速成长,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让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萎靡,对全球的经济结构带来了非常大的危机,全球经济活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今全球经济活动逐渐产生了两个极端,同样这两个极端也让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出现了新机遇和考验。在这种背景下,发表了“一带一路”的贸易策略。在这个贸易策略中降低国家与国家之间贸易交流的风险性,增强国家与国家的相互往来,充分突出国内经济的突出点,增强与境外政府之间的联系,创建共利共赢的国家目标。创建国与国相互依靠联系,让政府和境外政府共同帮助、共同成长,从而让每一个国家和政府都共同获利,由此促进政府在国际交易市场中顺利成长。

(四)国际商法与“一带一路”的关系

“一带一路”概念是中国政府和境外邻国中交易联系的连接点,为我国与邻国的交流形成了经济、贸易、合作、共赢的平台结构,提高国内与国外交易的共同开发合作的基础,伸出了和平交流的橄榄枝,树立了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政府形象,提高了国内与国外交易交流成长的水平。在“一带一路”的推动和带动下,其中国际商法也发挥了其自身优势,为“一带一路”提供了便利,为国内和相邻国家的合作共赢给出了对应的规范和标准,推动了“一带一路”健康平稳的成长,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这是我们国家有效开展“一带一路”的强大支撑。同时国际商法增强了国内与国外交流的法律专业知识能力,优化国内与国外交流的市场规范。国际商法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一起推动国内市场贸易的健康平稳成长。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带一路”需要国际商法的保护,需要以国际商法作为重点内容,以此协调不同国家之间产生的摩擦,从而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为“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广保驾护航。

二、国际商法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促进作用

(一)国际商法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

从古至今,国内与国外商业交流逐渐的优化完善,让我们从中获得了宝贵的商业交流经验,同时既让我们安全管控的水平逐渐增强,而且又促进了我们国家对外贸易的平稳成长。政府更是在对外商业交流提供了政策上的帮助,从而建立了优秀的贸易基础。现在,我国对外商业交流被世界所瞩目,世界上的国家对我国与外商业交流都很看好,让政府与外商业交流的脚步逐渐加快。为了紧跟这种快速发展的步伐,政府及单位和个人一定要认真实施“一带一路”的目标计划,促进政府在飞速成长的经济背景下,与全球经济结构相互融合,让全球市场健康平稳地成长。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法律是最基本的因素,国际商法有效保障了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让市场构建更加地完善,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能以此为准绳进行良好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商业交流的互通。国际商法推动了国际法律标准的优化提高,对保护国家与国家的商业交流起到了非常有益的作用。在商业交流中,因为资金划分达不到双方的最终目的,就会出现非常大的矛盾,从而影响到商业交流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倘若没有合理的处理策略,就会让国际商业交流停滞不前或倒退。在这种矛盾出现的环境中,国际商法能够发挥出强大的应用能力作用,让国家与国家中的商业交流根据其制定的相关标准,公平公正处理所遇到的矛盾,对提高“一带一路”的交流促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而有效地保护了货物风险性,降低劳工的风险系数。

(二)国际商法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因为国内市场环境正在飞速的完善和优化,所以国内传统的单位和公司一定要实施转型,提升对外商业贸易交流与合作,加入到国际经济环的大环境中来。在这种市场大背景下,国内的单位和公司一定要合理地运用国内外商业贸易的相关资源,提升公司的产品质量,在国际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公司口碑,从而使国内外商业交流有立足的空间,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公司在进入国际商业贸易交流的竞争中,肯定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难点和矛盾,所以国际商法就能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处理国际商业贸易交流竞争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为国内公司、单位在国际商业贸易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撑。

(三)加速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化

全球范围内的国家都增强了其对外贸易的影响,让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形势逐渐变好,同时也增加了国家与国家间的商业贸易交流的路径,提升了各国公司、单位之间的交易次数。在进行商业贸易交易的过程中,因为每一个国家市场环境的差异性,有些发达国家的态度非常的苛刻严格,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成长非常不利。不过,国际商法的实施处理了此类难题,科学合理的保护了国际商业交易健康的成长。我国单位和公司在国际商业交流交易的环境中,科学合理的运用国际商法的公平原则,完成了国际商业交易交流利益最大程度的获取,对我国单位和个人创建全球化的贸易市场提供了有效帮助,提升了我国公司、单位的商品质量,增强了我国国内经济环境与世界经济环境的互通。例如:研究国际商业交流交易中每一个国家的商品需求度,考查国内商品流进国际商业交流交易中消费者的回馈,减少国内和国际商业交易中商品质量的差别,转变国内制造行业策略,完善商品制造技术,加大国内商品质量的稳定性。在达到全球市场需求的同时,迅速占领国际商业交易的市场份额,创建出知名度高的品牌。与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共同开发,推动商品流向国际商业交易交流的平台,同时采用国际商法确保商业往来的公平性。国与国规划对外贸易方案,共同促进国际商法的实施,让国际商法的实施顺利进行,从而达到一起策划国际关系主体的平衡机制,减少主权国家市场管控领域,提升国际商品市场在每个国家之间的市场占有度,保障产品质量的安全,让每一个国家都能最大程度获取利益,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快速成长。

三、结语

国际商法可以为“一带一路”的倡议保驾护航,对推行“一带一路”政策方面提供系统的支撑。在国际发展新标准的要求下,“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国际商法的正确运用保证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国际商法的公平性,使国际商法的作用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为我国“一带一路”的政策落实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助于实现各国之间协同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元林.“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经贸实践,2018(2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