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篇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27

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会计环境;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财务工作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原有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以及财务管理理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如今,许多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高等教育如此快速的发展趋势。因此,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也应当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以适应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促进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会计环境概述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条件及周边状况。这些客观条件及状况与会计发展密切相关,对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工作方法、会计工作内容、会计工作手段、会计法规、会计文化教育、会计价值观念等多方面产生影响。

二、影响会计环境的因素

(一)经济环境因素。经济环境是指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水平、金融、证券市场发育及完善程度等具体因素的总和。它是影响会计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主要由所有制、宏观调控程度、经济类型、企业组织形式等基本要素组成。一个国家处于何种经济体制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会计模式。故而,经济体制的变革势必导致会计的变革。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经济业务和会计实务就越简单,会计理论所要解释的问题就少;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业务和会计实务就越复杂,会计理论所要解释的问题就多。一般地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的认识就越科学,会计各方面的工作就越完善。

(二)政治法律环境因素。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约束着会计组织制度建设、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育。任何有损于政治制度、国家利益、社会安定的会计组织制度建设、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育等都必然会招致政府行政、法律等的强制干预和严厉惩处。一国的政策措施也对会计产生一定的影响。政治环境因素不一样,各国的会计研究指导思想就不一样,对会计认识也大相径庭。会计的发展也要受国家所采用的法律模式的影响。在大陆法系国家通常以法律形式对其会计准则、会计工作程序、会计核算方法等进行规范.会计实务受公司法、税法、会计法、商法等法律的约束,政府在会计立法上作用明显。海洋法系国家,会计规范由民间职业团体制定,政府很少干预。会计实务受民间职业团体制定的会计准则的约束,会计规范较为灵活。另外,一个国定法律制度是否完善、法律体系是否健全、执法力度的轻重、国民法律意识的强弱等法律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三)科技环境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会计方法、手段革新,以及拓宽、深化会计工作领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也为会计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础。计算机在会计上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而互联网技术在会计上的应用更是给会计带来了一场技术上的革命,对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文化教育环境因素。文化教育环境因素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影响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会计的社会地位;决定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影响会计社会作用的发挥;影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及会计的基本思想;影响会计工作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决定高新技术及先进设备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及运用效果。

(五)经济主体内部环境因素。经济主体领导对会计的重视程度,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会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下等内部环境因素对规范会计管理,完善会计组织,提高会计管理水平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三、现行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

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是在我国现有的高等学校管理模式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是一个区别于企业和行政行业的会计制度。因此,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收支平衡是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其次,遵循稳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也是编制年度预算报告的重要原则。其特点是年度内预算的计划性比较强。但对学校中长期规划考虑显得很单薄,这种预算编制原则和办法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具有普遍性,这一做法主要是由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所决定的。

(二)预算收入形式比较单一。虽然目前高等学校预算收入来源的渠道较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拓展,已经从过去的单一由财政部门全额拨款逐步演变为现在的由财政补助、事业收入(主要由学费、住宿费等收费项目构成)、附属单位交款等多种预算形式。

(三)高等学校预算支出的编制特点,通常做法是遵循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注重效益、勤俭节约的原则。高校预算支出的具体安排是按照“切块包干,归口管理。定额控制,超支不补”的原则来执行的。预算支出的投入有形,但是产出却无具体价值形态来评价,或者说效益无法得到具体价值的体现,单位的事业效果反映不全面。这种预算支出形式的成因主要是受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影响。

(四)目前的预算管理形式较前些年有了比较大的调整。政府改变了过去由高校在财政给予本单位年度经费全额补助的框架下,高校相对自主管理编制预算的管理模式,正在实行由财政部门统管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这一制度较以前的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进,具有一定的优点。部门预算管理指标在省一级规定得非常细致、具体,但是指标下达到基层单位后,仍然存在着省级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差异,直接影响到预算的上报审批和下达执行之间的严肃性,需要政府的管理部门对这一制度进一步深化、细化和完善,消除财政部门批准下达的预算计划和单位实际执行的预算计划在具体内容上的差异。

(五)高等学校目前执行全额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其中一项重要的会计核算原则是收付实现制基础。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在这种记账基础下,高等学校财务收支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收支的部分,并不能反映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这样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业务收支活动和财务状况,将对高等学校持续健康运行和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在管理制度方面要有所革新。这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有根本的不同,这约束了高等学校预算支出的科学、合理性,同时也显现出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存在的弊端。

(六)其他方面的管理形式。比如,应收及暂付款、现金、银行存款等管理和企业的管理核算办法无大的差异。

四、加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一)制度建设是形势发展的要求。首先,全国大部分高校目前均已近进入到了发展规模和层次的快车道上,基于这种形势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涉及的面非常广,从合同的签订到最后的核算及结算,一系列工作都需要有制度来保证;其次,完善制度建设也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规模绝大多数均在万人以上,普遍表现为学校的校区多、人员多、经费总量大,涉及到经费使用的人员非常多,除了各个部门及院系外,还有很多教师也在参与着审批和使用经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并与之对应的制度,要用制度来保证经费审批和使用的规范性。

(二)制度建设是管理的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是以制度为基础的。例如,香港特首、美国总统、日本首相的更迭并没有影响到整个国家行政机器的运转,政府管理运行机制一般不会因为主要领导人的更换而出现混乱,这是因为有一整套完善的工作制度作为保障。具体到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化的管理应该是最重要的。

目前,高校除私立高校外,均是以事业单位的形式划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经费管理权在财政部门,但是在日常校内的很多经费项目审批是通过高校高层管理者直接管理的。由于作为单位中高层管理者,他所要处理的重大事件和临时事物性工作占了大部分精力,另外大部分高层领导并不是经济专业出身,对财务的新政策更是不能及时地了解,在大量的日常行政工作中要想做到百密而无一疏那是很难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建设就是非常必要的,制度可以起到把关的作用。有了完善的制度,就算学校高层领导行使过了审批权,但是财务人员仍然可以在落实领导已经审批的材料时进行严格的政策上的把关,这样做能够起到协助领导加强管理的作用。

(三)资金安全需要完善制度建设。目前,大部分高校均进入了高速建设时期,这样每年就有大量数额的周转资金进行流动。如何使这些运转资金处在安全的状况下,财务人员的责任就凸显重大。教育部张保庆就曾说:“据我看,有些学校在搞什么资金运作,想把钱变得更大,但实际上,我们并不具备这样的水平,即各个高校应该首先把拿到手的钱管好,然后再考虑其他方面。”还有个例子:某高校与深圳某公司签订了金额为1亿元的委托理财合同,结果那家公司倒闭,人员都找不到了,一个亿也不见了。所以,高校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学校资金的安全,并要重视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新技术发展的需求。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财务管理已经从手工记账进入到计算机处理的时代,各种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发展。新技术手段有其便利的方面,但也必然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监管和信息安全等。所以,高校财务制度建设如何跟随技术手段的更新同步进行,是值得所有高校注意和研究的。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友棠.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制度设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杨周复,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财务管理;创新

一、内涵建设时期财务管理创新的意义

高职院内涵建设,是指学校在基础硬件设施得以改进的情况下,实施管理与教学改革,在“软实力”上下功夫,提高办学水平、办出特色、形成品牌,使人才培养质量、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科研与服务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得以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这就决定了其内涵建设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特而精”,其实质是“质”的飞跃。内涵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优化的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更需要高标准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各方面管理的支撑,随着高职教育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移,如何有效地对高职院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的管理,成为内涵建设发展的关键,而财务管理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联系性、集中的表现性、强制的监督性,能够规划和控制内涵建设资金,提高内涵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为了促进高职院内涵建设的发展,必须深入开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工作。

二、高职院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的财务管理存在一些比较落后的思维定式,与内涵建设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财务管理理念相对陈旧

首先是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滞后于内涵建设的发展,决策层重视资金的筹集和执行的结果,轻视资金的使用和理财的过程。职工参与财务管理的氛围不浓,多数人置身事外。其次是财务人才低谷现象不适应内涵建设的发展,在高职院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引进和管理人员分流时,未能兼顾财务管理队伍的培养和更新。最后是理财思路与新时期的经济规律不相适应,高职院的非盈利性,造成了学院缺乏成本意识、缺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的观念。

(二)财务运行机制相对落后

首先是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简单,远不能适应内涵建设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实际需要。其次是内部监督机制不到位,会计环节监督不力,内审监督机制弱势。机构设置简单造成了财务人员短缺,会计环节的牵制力度大大降低;审计人员专业不精、方法陈旧、时间滞后,监督力度大打折扣。最后,预算约束机制不明显,预算方案缺少前瞻性,预算编制缺少科学性,预算执行缺少严肃性。

(三)财务管理方式不够科学

高职院对改革财务管理方式的关注度不够,以下三个方面的弱势尤为突出。一是财务预测方法相对失衡,科学定量预测的方法运用不足,更多的是采用定性预测的方法。二是财务分析方法相对简单,纵向分析多,横向分析少,综合分析也缺乏深度和广度。三是财务管理手段相对滞后,财务管理软件运用不够充分,与其他管理软件融合度差,网络财务管理资源运用有限。

(四)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随着经济业务的变化,特别是内涵建设的发展,高职院的财务管理制度逐渐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一是财务制度还没有完全覆盖所有的经济业务,内涵建设阶段许多新的经济业务问题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二是财务制度还没能完全覆盖所有的会计环节,滞后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三是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也没有形成大致相同的内部财务制度体系。

(五)财务管理内容亟待拓展

高职院对预算和收支的管理仍停留在简单核算阶段;负债管理中财务风险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还未引起管理层足够的重视;各种资产的管理还缺少价值利用的概念;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还比较狭窄,对学院经济决策的影响力还不显著。

三、创新财务管理,促进高职院内涵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强调,要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财务管理必须以服务学院内涵建设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结构,增强财务服务能力,成为内涵建设发展的助推器。

(一)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管好用好高职院内涵建设经费,首先要求更新财务管理的理念,树立以促进内涵建设提升为核心,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为重点的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1.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首先决策层要有敏锐的理财意识。高职院在内涵建设阶段,决策层更要思维超前,高度关注宏观的环境,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具体环境的特点,制定出能够支撑起学院内涵发展规划的近、中、长期财务发展规划。同时要提高法律和会计责任意识,对不断变化的财务情况作出实时、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要树立“阳光财务”的意识。“阳光财务”是提升财务管理质量和内涵建设经费透明度的必然要求,“阳光财务”的关键是财务信息公开。在预算的制定上,职工要有参与权,积极采纳内涵建设项目负责人和专家的建议;在财务制度的执行上职工要有监督权;对财务执行结果,相关各方要有知情权。通过实施“阳光财务”,能够增强职工的参与意识,增强合作各方对学院发展的信心,切实提高理财的效果。

2.选优配强财务管理队伍

内涵建设时期,高职院财务管理队伍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内涵,一要高标准选用财务负责人。对财务负责人的任用,应始终坚持思想品德要硬、任职资格要严,业务水平要精、管理能力要强的标准。二要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知识、职业道德、会计业务知识的培训,更要注重财务人员对高职院校新的发展阶段管理业务知识的更新,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严谨自律,忠于职守,不断增强适应学院内涵建设环境的理财能力。

3.引入“成本”与“效益”的理念

在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经济效益,应大力提倡“成本”与“效益”的理念,探索“成本”与“效益”的管理模式,以精细的“成本”管理来减少办学的无效成本和不必要的损失;以科学的“效益”管理去选择创收途径和增加办学收入。

(二)改革财务运行机制

随着近年来内涵建设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把握建设要求,强化建设责任,当此之时,一套适合高职院的新的财务运行机制,可以对学院的内涵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方面财务机制的创新。

1.增强机构管理能力

机构的设置应以高质量地完成财务工作任务为前提。首先应与内涵建设经济业务的变化相吻合,适应内涵建设中多领域的科研课题、多品种的专业建设等较复杂的经费核算要求。其次要考虑电算化会计岗位变化的要求。最后要向财务管理前置化的方向迈进。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预测性要在财务管理的机构上有所体现。

2.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要构成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应按照高标准的管理模式设置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流程,达到有效的过程控制和监督的目的。同时,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扩大审计参与学院重大经济决策的层面;加强内审机构的预警防范机制,逐步介入源头和过程审计,改变内审监督的游离现象。

3.建立预算约束机制

高职院应组建预算委员会,预算方案、标准定额、预算执行考核方式的制定,要充分征询委员的意见。经费预算和预算调整都要委员会通过,以增强透明度。始终要把内涵建设经费预算作为重点预算项目,单独填报,加大对教学实践、专业建设、实训场所建设、教育改革、科学研究、教学实验相关设备以及图书设备等内涵建设方面经费的投入,保证拨款比重。同时,应引入绩效预算的概念,利用“预算”这一财务管理的主线,有效压制不断膨胀的公用经费支出需求,逐步提高用于内涵建设发展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等经费支出需求。

4.推进经费管理动力机制

随着高职院内涵建设的发展,一方面财政对学院内涵经费的投入将大幅度提高,同时,高职院校也将会以高新产业研究、科技服务的新姿态,主动参与地方新一轮的经济建设,这就要求经费管理亟待建立动力机制。针对财政以内涵建设项目形式拨款的经费,财务要改变以往一管到底的单方面理财行为,把项目经费管理的权力交给相关部门和团队去管理,实行内涵建设经费项目责任制,财务管理的中心转移到经费使用监督工作。在此基础上,应出台更加积极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增强学院社会服务创收能力,加大筹措内涵建设经费来源的深度和广度,奖励包干经费结余。

(三)创新财务管理方式

在高职院内涵建设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财务管理的预测、分析、手段等方式也必须适应变革,走创新之路。

1.财务预测方法要科学化

财务预测充分体现了财务管理的事先性,现代财务预测正从单项预测走向多项预测,从表态预测走向动态预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财务的收入节点、支出趋势,也促使财务预测方法要适应多样化的预测需求。因此,应更多地建立数学预测模型,融入各种比率分析等科学的预测方法,逻辑化地推断出定量的结果,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测算出最能符合内涵建设经济活动要求的方案,为学院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财务分析模式要特色化

财务分析应与高职院的经济活动紧密结合,首先要在财务指标中增加能够全面反映内涵建设主要要素的指标,使经费透明化,以达到重点保证内涵建设经费支出的途径、进度和比重的目的。其次应在财务基础指标分析中增加资产和负债类的指标,尽可能完整地反映高职院的主要财务指标。再次要深入开展财务状况分析,把资产负债和偿债能力也作为指标分析的一个方面,使财务分析能体现现实的需求;最后要全面运用综合分析方法,以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以比较法和比率法作出的分析数据为支撑,运用综合分析法,构建具有各高职院自身特色的财务分析模式。

3.财务管理手段要高效化

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了财务管理的空间范畴,也为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提供了前提条件。高职院财务管理,应抓住内涵建设的机遇,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手段。首先应充分运用财务内部局域网和财务管理软件,使内涵建设项目核算精细化。其次,应通过网上银行,使交易实现及时化。再次,应融入“校园一卡通”,使校园消费核算、学生费用上缴、书本费结算简易化。最后,应在保证财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校园内外相关资源共享,财务管理逐步走向远程化。

(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在高职院内涵建设中,制度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应针对其办学特色,构建能够适应财务管理需要的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以保障和促进内涵建设的发展。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财务管理方向的制度,从宏观上来设计和高度浓缩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对学院其他会计制度起到框架和指导作用。其次应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内部牵制等约束管理行为的制度,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建立账务处理程序等制度,以规范财务工作过程。针对预决算、货币资金等关键环节,应建立环节监督制度。最后,针对某些特殊和具体的会计业务,还要依据财政政策,及时制定具体的财务执行制度。

(五)拓展财务管理内容

在现有财务管理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索,依据内涵建设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财务管理的内容。

1.开展绩效预算管理

内涵建设注重管理绩效的全面提升,落实在财务管理上首先就是经费预算的绩效问题,高职院应打破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重视预算效益和效果,以正常经费预算绩效为基础,以内涵建设项目经费绩效为重点,逐步探索实施绩效预算。实施绩效预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内涵建设重点项目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建立绩效预算管理机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跟踪,并积极开展绩效评价,以保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经费支出的实际效果。

2.重视资源配置管理

高职院在实施资产和货币资金管理时,有必要考虑资源配置问题,一方面要合理配置资金、管理资产,用闲置资金生息,使闲置资产生租,让无形资产的概念逐渐走入财务管理的视野;另一方面,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要把内涵建设的资源配置放在首位,明晰内涵建设项目的具体性质、项目费用,利用全院各方资源,按照内涵建设项目的实际需求,分清轻重缓急,逐项配置软硬件资源,使资源配置向内涵建设支出逐年递增的方向发展。

3.实施财务风险管理

在内涵建设经费占比愈来愈重的情况下,财务管理应增加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内容,坚持谨慎的会计原则,特别要重视对高职院规模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债务、应支付的利息和偿债能力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控制,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地开展。

4.提升财务报告的作用

高职院内涵建设时期,学院经济决策,需要获取财务与非财务、定量与定性、历史与预测、整体与部分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因此现行财务报告应扩大揭示范围,使决策者能对学院的财务状况有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并据此作出利于学院内涵建设发展的正确决策。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只有尽快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切实改革财务运行机制,创新财务管理方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拓展财务管理内容,遵循经济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地进行探索,以科学的方法、全新的思维方式,拓展出全新的理论视野,加大改革的力度,才能顺应建设“特色高职、精品高职”的要求,才能满足高职教育日益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彬彬.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刘荣.浅谈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理念创新[J].经济师,2009(3).

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本人曾有幸参与到所工作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项目来,对财务信息化工作有着一定的熟悉和了解。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对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顺利进行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以提供公益为主的组织,通过开展有关文化、卫生、教育、科研等公益性的活动,达到增强我国的整体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目的。[1]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职能部门和机构,其财务管理水平对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是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大力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以财务管理模式的改进为切入点,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核算、决算、分析、控制以及决策等工作,是建立财务管理新模式,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重要途径。

近些年来,随着财政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化,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模式从传统的事后控制逐渐转变为事前控制,这就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家信息公开工作的逐步推进,政府财务信息公开越来越成为舆论的焦点,如何及时准确晒好账本,打造阳光财政,接受公众的监督,是摆在行政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也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信息掌控要求必须达到与过去资金掌控同等重要的程度。而推进财务信息化工作,通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精细化,正是适应了目前财政改革的新需要,能够助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总体目标和规划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宏观构架和建设思路上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总体的设计,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信息化技术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不高,财务数据共享程度低,资源上存在浪费。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本级及其直属单位正在使用财务软件共有8个,各财务管理软件均是针对某一财务领域需求开发的软件,软件之间相互独立,没有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业务模块不连贯,预算、核算、资产、决算等紧密关联的业务相互割裂,由于这些系统分别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不能进行数据交换,难以实现财务数据共享集中的要求。

(二)内部控制基础薄弱

财政部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这对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内部控制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信息化建设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着重大的影响,有利于信息环境下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但目前行政事业事业单位现行的财务管理软件功能单一,主要以账务管理为核心,是传统手工记账的简单模拟,不能为财务监控、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难以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就笔者所在的单位来看,现行财务系统内部控制建设还处于建立在不同工作职能和不同岗位工作职责划分的初级阶段,处理和控制模式固定简单,远未达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层次低

目前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以账务管理和提供原始报表为主,不能充分整合和利用财务信息资源,财务分析和决策监控等功能弱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真正优势得不到发挥,无法满足事业单位深入改革的发展需求。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在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初,财务信息不及时,财务数据共享性较低成了当前财务信息化现状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信息传递相对滞后,已有的财务信息不能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例如以往的财务信息只能通过财务人员进行查询,各职能部门不能及时获得相关的财务信息,导致财务部门和业务职能部门整体工作效率低下。二是财务信息统计及口径的多样化,对相关数据的完整、真实、及时要求越来越高。财务部门经常需要按照财政局、单位领导、业务职能处室的不同要求做不同的数据口径统计。例如,三公经费的管控,预算执行分析,财务信息公开,以及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残保金收支公开,因而基础数据和信息的获取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单位的财务管理系统与财政业务管理和单位其他业务系统相互独立,数据无法共享,难以完成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的比对,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受到质疑,也不能对财务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

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效果的因素

笔者曾全面参与所在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一期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该项目的实施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切实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笔者所在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提高了工作效率。借鉴此次财务信息化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影响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度建设、实施方法、人员素质。

(一)制度建设

财务信息化模式的建立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障。[2]通过从财务制度、操作手册、内控机制、权限及流程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各类规范性文件制度,可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和明确具体范畴,指导财务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但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制度支撑严重缺乏,已有的管理制度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单位未能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没有发挥制度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二)实施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抓住重点分步骤来实施。首先,要做好需求调研和分析,明确的需求和科学的分析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其次,要制定详细科学的计划,包括任务计划和时间计划,确保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分步实施。最后,要做好信息化准备工作,包括信息的搜集、分类和处理以及流程的再造。总的来说,只有在实施方法上遵循“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指导思想,才能建立一个全面满足各方面需求的财务系统平台,促进财务信息化工作持续快速的发展。

(三)人员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求单位信息化从业人员包括领导层要更新管理理念,从思想上对财务信息化工作重视,并积极参与的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来,为财务信息化的发展注入动力;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信息化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专业水平,也要求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但从现阶段既具备科学管理理念,又精通财会基础知识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配备不足。

四、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一)在信息系统建设上做好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

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必须做好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我们在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中出现盲点,保证各阶段的衔接和协调,推动财务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科学管理的理念,对单位的内部管理关系进行梳理和对财务业务进行流程进行设计再造,从而提升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自身所处行业特点及单位发展需求的实际出发,理顺各种内部管理关系,对各项财务流程进行科学分析,依靠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加以优化和改进,以形成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并据此制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通过整体规划,明确单位财务信息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在统一规划统筹指导下,分布实施,有序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从信息化流程上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

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软件设计过程中,既需要丰富财务软件功能来细化内部控制,也需采集关键信息来监督和控制经济活动合理性和合法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信息化流程设计,按照预算、支付、核算、决算等工作节点进行信息化流程设计,以信息流代替资金流,将互相独立的各业务整合为相互关联余共享的流程模块,使每个系统节点能够提供准确可信的信息,实现流程重塑;另一方面要做好信息化流程管理。流程管理既涉及财务流程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包括对用户角色、系统内部流程、操作权限、业务归属等方面的控制,[3]也涉及信息硬件设备管理、系统程序设计、数据处理、运行维护等工作,通过流程管理,尽可能消除人在管理决策中的非有效性主观影响,从人为监控走向自动监控。

(三)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层次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标准,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平台,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层次。一是要强化财务分析、决策和监督功能。通过对数据和信息收集、统计和整合,构建统一的财务信息数据平台,为单位经济活动的开展和各级领导科学高效正确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并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实时动态监督。二是要实现数据高度共享。财务管理系统要集成各种财务、计划、统计、管理、规章制度等信息,集中和统一管理各种资源,提供各类人员所需或应知的财务及相关业务信息,通过实现各种数据共享来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缩减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要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单位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单位应将财务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单位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中,统筹规划,努力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实现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链接。

(四)完善财务信息化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章制度的完善,能够更好地发挥财务信息化作用,保障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结合本单位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国家财经法规的大框架下,从全局的角度,按照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分析和梳理本单位现有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及时修订有关制度,制定和完善本单位财务信息化制度,要将制度细化和具体化,使之真正发挥作用。财务信息化制度不仅要清晰易懂,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档案保管制度、财务岗位责任制度、计算机网络维护与定期检查制度等。[4]

(五)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一支既要具备财务知识又要具备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从单位层面来说,要积极做好信息化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储备单位推进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所需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做好已有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和专项业务培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与学习计划,来提升财务管理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从财务信息工作从业人员个体的角度来说,财务信息化工作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树立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主动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积极投身到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和事业的持续发展中来。

五、结论

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5]是规范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全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搭建财务综合管理平台,有利于强化财务分析,细化预算执行,促进财务信息集中管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缺乏总体目标和规划、内部控制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信息化层次低等主要问题,制度建设是否完善、实施方法的选择以及人员素质高低等也成了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做好整体规划和需求分析、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层次、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着手,以实现本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和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及质量。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参考文献

[1]文琼.信息化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初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88-189.

[2]陈红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4(10):108.

[3]严励,王涓.风险理念下的财务信息化[J].会计之友,2009(1):42-44.

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4

在农村工作中,其经济管理工作就是农村财务管理。它不仅关系着农村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也关系到其他管理机制的进行,同时是保障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存在。目前,我国虽然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采用较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农村财务管理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农村财务管理情况的复杂性,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就导致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途径的分析研究成为农村建设思考的重点。

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意义

农村财务管理作为农村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工作之一,对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广大村民生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需要。财务管理是经济建设的基础,而经济建设是促进社会生产与发展的主要条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又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由此可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对农村建设的意义所在。

其次,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建设农村党风廉政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干部在工作工程中还存在着不公正、不公平、以权谋私的违法行为。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民主性、规范性、科学性有助于农村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施行检查与监督的作用,也是保障基层财务规范性的基本条件。

三、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虽然我国农村财务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农村财务管理情况的复杂性,也出现了一些阻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低且队伍发展不稳定、缺乏财经纪律,财务管理混乱、监督委员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四、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途径

只有充分了解和认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把握现今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针对农村财务管理现存问题?ふ医饩龅拇胧?,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现代化新农村的稳定建设。

1.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的重视。各级主职领导可以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工作重点来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列为工作考核的重点,并与干部选拔、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相关联,从而切实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2.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制度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制度是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公正性、公开性、科学性的有效措施。而针对于这方面,首先,施行监督委员会的权利,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农村财务的收入与支出进行公开和审核。从而确保民主监督的有效执行,进而维系干部和群众关系的和谐关系。其次,村委机构建立村务明细公开栏,财务管理人员定期做好财务收入和支出明细,并针对明细进行分析。从而将群众关心的财务问题“干部的报酬”、“农村工程建设款项”等及时的公布,实现财务管理透明化。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制度中,要强化财务管理的独立性,不能一个干部多种职能,农经站领导要针对农村财务人员进行时常的检查,严格的监督其工作公正性。

3.建立完善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任何机构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的顺利进行,都需要依据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样,要想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稳定发展的管理体系。首先,建立高素质人才的管理制度。在选拔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时,注重专业素质人才的运用和培养;其次,建立完善的审核制度。政府在农村财务人员的审核过程中要以保证人才的专业性、综合素质性,以符合农村发展为基础,保障财物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保证监督制度的公平化、民主化。通过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有效的施行其工作主旨。

4.提高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机构或企业的发展进程。对于农村财务管理而言,农村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样重要。因此,将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纳入会计人员规范化管理体系中来,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通过专业化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问题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3日

一、高校财务及会计制度发展过程

1997年6月22日财政部和教育部以第8号令的形式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财务制度),从1997年1月1日起执行。该财务制度是结合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实际规范高等学校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用于规范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财务基本要素、财务清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规范性文件。该制度共分十三部分,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等学校。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和教育部以第488号令的形式颁布了最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财务制度),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该制度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对1997年版《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行的修订。

1998年3月31日财政部和教育部以第105号令的形式颁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从1998年1月1日起执行。该会计制度是结合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实际,为了规范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的,用于规范会计核算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报送等会计行为。它是涉及核算模式、体系、基础、体例、记账方法、会计平衡公式、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等八方面的内容的规范行文件。内容分四部分,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等学校参照执行。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以第30号令了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并要求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新制度是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72号),结合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对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财预字[1998]105号)进行了修订。

二、高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分类

(一)财政投入。主要包括国家财政预算拨付的基建经费,即国家用于某一单位工程的专项资金。我国公办院校的基建投资历史上都是靠国家财政投入建设,由各个院校根据已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计划任务书以及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向其主管上级单位在上一年度末申报下一年度基建投资计划。由其上级单位业务主管部门汇总后再和同级的财政及计划部门交换意见,依据国家和地方财力、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统筹计划,对上报的计划进行调整以后下达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各校依据计划批复进行建设。

(二)自筹经费。为了弥补国家财政投资不足,加快基本建设速度,更好地发挥投资的社会效益,各校想方设法不断加大学校基建经费的自筹力度。通过教育事业经费安排的结转自筹基建,来弥补资金不足,但是学校毕竟是一个非营利单位,创收能力有限。

(三)银行贷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保证教育经费不断增长,必须改变仅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单一投资体制,建立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基本建设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所以必须千方百计拓宽资本建设融资渠道,多方面筹措建设资金,以保证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引入社会资金或银行贷款,有效地支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途径就是进行社会融资。

三、高校基本建设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财务预算是进行基本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体系直接关系到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实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高等院校财务工作人员往往忽视基本建设财务预算的重要性。(1)在进行基本建设初期,缺乏对高校基本建设的事前分析、可行性分析等,粗糙简略的编制财务预算,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导致预算体系内容不够完善、缺乏具体详尽的基本建设工程预算,工程后期容易出现资金短缺或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发生;(2)在施工阶段,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预算,在具体实施阶段,容易出现临时更换设计方案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浪费,加剧本身紧张的施工工期;(3)在具体实施阶段,缺乏对财务预算具体实施情况的有效监督,在完成招标投标工作后,全权将权利下放给施工单位,而缺少对具体施工进度以及资金利用状况的有效监督,不重视对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投标合同、设计合同以及采购合同等实施监督,一定程度上给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可乘之机。

(二)在资金管理上存在问题。(1)高等院校在进行基本建设过程中,需要筹集大量资金从而保证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但是,随着国家高等院校数量的与日俱增,国家以及教育部所能直接拨款金额受到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高等院校进行基本建设的资金问题,可能会造成资本金不够,或者挪用下一年度的资金使用,长此以往下去可能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资金断裂;(2)高等院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较广。例如,可以通过国家拨款、银行贷款、投资活动赚取资金以及校友等社会人士捐赠等方式获得。但是其资金来源以及其使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配套资金迟迟无法落实等问题;(3)高等院校在基本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项目较多或者工期较为接近,难免会出现超额支付或者重复支付的现象,尤其是在施工合同不清晰、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的情况下,会发生财产纠纷等问题。

(三)缺少严格的成本控制。高等院校的基本建设不同于其他行业建设,其基本设施建成后无法像投资性房地产一样,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而且在后期维护成本较高,因此在基本建设中的成本控制成为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等院校忽视对施工成本的控制。(1)在项目设计阶段,为满足扩大校园规模的目的,在进行施工设计方案制订时盲目扩大设计规模,不能够做到建设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用性,造成预算超支现象时有发生;(2)在进行施工材料成本核算时,根据我国当前的有关规定,应该采用“清单报价”的方式进行成本核算,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市场情况的变化,导致原有核定价格与真实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已经无法真实反映当前经济背景和市场需求下施工材料的准确价值,造成施工阶段中成本控制无法真正实现。

(四)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由于高等院校本身的性质不同于一般盈利性的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缺乏对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较高要求。在现有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员中,存在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其专业能力可能仅停留在会计科目核算、登记会计分录、编制会计报表等初级财务阶段,而在工程造价、资产评估以及财务预算管理等方面知识匮乏。

四、完善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严格执行各种管理制度。基建财务管理务必严格执行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基本建设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高校基建工程项目要求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的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要严格实行公示制度、通报制度、备案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基本建设财务审批管理、严格控制职务分离,明确各级岗位权责。各种规章制度是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务必严格贯彻执行,不能自行其是,更不能制定同国家关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各项方针法规相违背的规定。

(二)加强基建财务部门岗位设置,提高财务人员基建管理业务理论水平。首先,要按照优化结构、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基建财务部门岗位,对于财务核算岗、审核岗及出纳人员岗位均需要职责明确;其次,高校基建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基建会计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基建会计是一门专业,它要求除了要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熟悉基本建设的相关知识,在工程造价、基建工程预决算管理、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程序、合同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掌握。此外,还要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日常核算和管理,便捷高效的基建财务软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核算与分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从预算、监督到决算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的预算、核算监督和效益分析工作;加强工程概(结)算、决算管理,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是基建财务管理的基本责任。让高校各部门及时了解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基建投资支出状况,基建财务人员务必积极参与工程项目全过程,比如在工程立项、设计、签订工程施工合同等阶段,还要深入项目施工现场去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基建材料价格的市场行情、设备采购流程,做到了然于心,为准确核算和审核基建资金支出做好准备。

此外,开展基建投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全面分析项目的资金来源结构、建设支出成本结构以及项目完工社会效益等情况,对工程项目预算、工程项目概算、施工合同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基本建设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控。根据项目的分析资料,提出合理化建议,彻底改变只投资无分析的做法,让学校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建设项目工程进度情况,让基建财务人员职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加强对已交付使用的资产的财务竣工决算和管理。部分高校基建项目在投入使用多年后仍没有进行竣工决算。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将工程项目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经费账长期挂往来款,造成往来款多年沉积,而基建账户“在建工程”科目不能转入“交付使用资产”科目,使学校经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远低于实际资产价值,造成账外资产数额较大。这使得财务加大了再融资的难度,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应加强对已交付使用资产的财务管理,在主管领导的主持下,相关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交付使用财产移交的程序与规定,并保证该制度得以贯彻实施;及时联系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编制交付使用资产决算报表,进行财务竣工决算工作,减少高校账外固定资产金额,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使账物相符,积极发挥高校资产应有的效益。在高校基建规模快速增长的形势下,高校的基建财务管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不断从实践中探索和研究,才能较好地完成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任务,使高校的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和学校基本建设工作相适应,把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古爱国.关于加强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9.4.

[2]郭书英.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2.4.

[3]张秀丽.浅谈高校基建财务管理[J].工会论坛,2006.9.

[4]丁飞鸿.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12.1.

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基建项目;财务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增加,对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越来越严格,如何管好用好水利资金,确保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发挥应有的效益,是摆在广大基建财务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通过几年来基建财务工作的实践,谈一下如何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

一、加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基建财务管理是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基本建设的全过程。基建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实践证明,资金管理的好坏,决定着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决定着投资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工程质量的优劣。因此,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提高对基建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1.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由于项目建管机构是临时性,大多建设单位的财务人员是临时抽调的,或者是其他财务人员兼职,有些财务人员没有经过基本建设财务专业知识培训,对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及相关的政策性要求不熟悉,缺少基本的会计核算技能,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影响财务工作质量。

2.财务人员对项目的参与度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利工程项目重在建设,核心也是建设,而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仅仅是拨拨款,事后的会计核算工作,只起到记账、算账、报账的作用,很多基建项目的财务人员前期根本不了解项目情况,在资金即将到位时,才被动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又无法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主动参与监督,造成被动应付,弱化了项目财务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基建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3.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相对于概算中其他部分,建设单位管理费往往是建设单位可直接支配部分,此部分实行总额控制和部分费用(业务招待费)限额控制。因此,在建设单位管理费使用上,建设单位往往只注重概算控制,而对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的规范性还重视不够,以致存在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结构不合理,业务招待费支出过大,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4.资产未及时移交给管理单位

很多单位认为水利工程项目,只要资金到位项目完工,竣工验收合格后,就算完成建设任务,而对后续资产移交等任务重视不够,一些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由于竣工财务决算主管财政部门未审批,建设单位账上应交付使用资产一直未移交给管理单位,给资产的管理和计量造成一定影响。

三、加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配备合格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是做好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能否管好用好国家投入的水利资金,直接影响着资金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对每个工程建设项目,在组建建设管理机构时,都要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配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财务机构负责人还须熟悉基本建设业务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要加强财务人员对基建财经法规、主要会计事项核算等方面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做好基建财务工作打下基础。

2.财务人员必须参与水利基本建设全过程。要充分认识到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管理是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人员不仅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还要让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工程概预算、项目招投标、合同签定等工作,改变财务人员只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的被动型工作,真正发挥财务人员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3.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做好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建设单位要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一系列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每项业务都有规可依、有矩可循。为使制度不流于形式,还要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制度执行,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不足及时整改,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重要性;问题与措施

现阶段,财政拨款仍是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要想切实履行服务职能,就必须要通过根据预算规划,严格控制财务行为,保障有限的资金得到最优化利用,从而避免财务风险等问题的发生。而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具有优化管理环境、明确管理责任的作用。因此,开展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推动事业单位高效完成工作目标的根本保障。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在履行其应有的社会职能的过程中,所花费的资金都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容易出现缺少规划、大手大脚等现状,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资金被大量消耗,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资金使用监管的不到位,也容易诱发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

通过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一是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了有效的约束机制,营造了相对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从根本上杜绝了财务资金不合理利用等问题的发生;二是有助于财务人员强化财务分析,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佳的运营成本,在保证事业单位应有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尽量缩减成本支出,以提高办公效率;三是推动了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在一些基层的事业单位,由于本身规模较小,因此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通过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可以极大的消减单位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隐患,从而加快了财务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资金来源相对稳定,且来自内外部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人员缺乏强烈控制意识和危机意识,也就不能根据市场形势的发展、实际工作的需要,制定详细的财务资金使用规划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一些单位的领导人员,由于内部控制意识不足,因此在财务机构的设置上也缺乏足够的关注,例如财务人员数量偏少或是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等,都会影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违操作或其他腐败行为,不利于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

(二)内控制度亟待完善

自十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愈加突显。但是由于内控制度不够完善,以及相关财务人员缺乏足够的制度建设经验,因此财务内控制度的健全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使用仍然面临诸多安全隐患。例如,部分事业单位由于财务控制流程过于简单,导致财务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也有的事业单位财务控制流程过于严谨,反而影响了财务资金的灵活性,不利于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履行。除此之外,诸如会计核算混乱、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内控制度的建设。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

(一)形成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理念

事业单位要积极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宣传与学习,使单位全体员工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提高相关负责人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重视财务人员的培养,提高财务管理能力,重视资金的运转情况,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

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过程当中,财务人员是最具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因素,只有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提供智力支持,也为今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保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首先是要做好财务人员的选聘和任用工作,不仅要考察任职人员是否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还要对其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全面考察;其次,考虑到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变化,还要做好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使财务人员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三)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要实现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切实发挥财务内控制度的作用,就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加强单位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职能作用。从内部监督来看,事业单位要重视单位内部审计管理,设立审计部门,建立健全财务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通过内部财务审计结果,对财务管理中薄弱环节加强控制,对发现的漏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补救,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语

事业单位作为社会服务组织,其财务资金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科学的应用,将直接决定了其各项服务职能的履行情况,也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事业单位进行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提高内控意识、健全内控制度、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性,确保财务资金得到高效利用,维护事业单位形象,促进事业单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交通公路事业单位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34).

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医院、财务内控、体系建设

财务内部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制度,是医院为维护财产物资安全、保证财务收支合法、会计资料真实、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济效益而形成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和检查的控制系统,其目的主要在于防微杜渐,及时兴利除弊,进而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目前,部分医院的财务内控制度仍有一些问题,内控体系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一、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对财务内控制度不够重视

目前,仍有部分医疗单位处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习惯行政指挥,轻视内部控制,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医院内部对财务内控认识有误区,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不需要在医院全部管理过程中执行。即使制定了一些内控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按章执行,使得财务内控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执行内控制度运行成本增加,制约了内控制度的发展

内部控制体系正常运行需建立严密的控制程序,相应要产生一定的运行成本。一般而言,内控体系设置的环节多,效果会较好,内控的目的就容易达到,但这也增加了运行成本。基于此,医院领导往往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财务物力,使内控制度受到一定的制约。

3.财务基础薄弱,内部控制弱化

过去,部分医院存在账务处理不及时或者违规操作等现象,导致仍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尚待解决;目前,仍有部分医院资产验收入库手续不完善,财务物资的报废、转移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物不符。近年来,医院在大多数药品、材料、设备采购上已实行了政府集中招标,但在设备采购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规范现象。

4.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财务控制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

在绝大多数医院中,财会部门只能作为后勤辅助科室,积极配合其他科室进行日常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不能发挥组织和控制的关键作用。许多财务内部控制措施对其他科室来说,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可实施性。会计人员岗位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的问题普遍存在,即使在财务内控相对完善的医院,也大量存在财会主要岗位人员配备不足,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地对业务进行事前控制等诸多问题。承担财务内部控制职责的是财会人员,而内控人员需具备金融、市场、法律、信息等多方面知识,医院对于人员招聘大多重医剂轻后勤,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弱,缺乏相应的内控知识,导致内控效果不理想。

二、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财务内控观念,重视内控体系建设

医院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财务内控观念,培养了正确的财务内控意识,才能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大力开展工作,才有可能统筹全院,在各个科室、各个环节开展内控工作。内控体系的建设在短期来看会增加医院的成本,但在长期来看却是保证医院规范运营、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让医院领导了解内控、重视内控,才能权衡好短期与长期的利益,才能真正的在医院内部建设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

2.健全财务部门,提高人员素质

医院应高度重视财务部门及财务人员在内控体系中的作用,完善和健全财会机构,科学设置财务岗位,合理配置财务人员,使各岗位协调有序,各尽其责,最大限度地发挥财会人员在内控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要有计划地开展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操作知识培训,使财务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具备从事内控工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3.做好资产保护的控制

医院的资产保护控制应从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领用以及保管等环节入手。对大型设备购置、基本建设、大型修缮等项目要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接受内部财务控制和外部社会监督。要建立严格的资产采购、付款程序,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计划规定的用途合理使用采购资金,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必须要按政府采购的规定办理。

4.做好财务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财务管理手段现代化

构建统一、安全、高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已成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开发资源共享的财务网络信息平台是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手段的新飞跃,通过网络技术处理各种信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为财务内部控制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医院要大力推广发展财务电算化,实现财务管理手段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以推动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水平的全面提高。

5.建立医院内部审计机构

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及独立性的缺失,是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医院内部应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地行使其监督权。医院应制定出整套的内部监督制度,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将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理顺资金运行管理机制。对医院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使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达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的要求。

6.建立有效的内控评价体系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健全性,评价单位的内控制度是否全面建立。二是适用性,评价内控制度是否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三是协调性,评价内控制度与单位的总体目标是否一致,各个控制环节是否紧密协作。四是经济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兼顾健全性与经济性。

总之,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要综合运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真正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李丽.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及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中国卫生经济,2010

【2】张大勇.专科医院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浅析.会计师,2009

【3】范增强.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城市建设,2009

【4】段新倩,高晓立,宋彦杰.加强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势在必行.四省市卫生经济管理,2007(9)

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9

(一)按照事业发展计划以及目标编制年度财务收支预算

高校要注意对不同性质的收入来源进行区分,对收入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按照资金用途以及支出性质来强化支出管理;对于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业基金、结转和结余管理必须单独核算,并且专款专用。

(二)加强管理学校资产、成本费用以及负债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必须重视财务管理的真实性、科学性、均衡性以及有效性,减低风险;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基本建设投资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清算制度以及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定期报送财务报告以及财务分析。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实践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是高校加强财务管理监督以及实施财务工作的直接根据。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高校必须切实依法实施监督职能,和高校产生合力,有效保证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

(一)行使监督检查职能

财务部门需要定期对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予以检查,是否得到有效地执行,管理措施是否得当,管理制度是否到位落实。对于高校专项补助拨款的应用情况必须加强监督,发现问题时必须及时处理。

(二)实行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

高校必须严格实行财务制度。比如存在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重大财务制度的实行以及重大预决算方案的改变,都需要及时汇报给财政部门,同时还要自觉地接受检查。

(三)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的审批制度

高等学校建设重大项目、购置重要设备时,必须严格按照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必须进行报批以及招标采购等程序,高校需要实施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对资源予以合理配置。

(四)实践过程中需重视的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办法的制定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文件等规定,同时还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二,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必须合法化,且有利于贯彻执行,必须按照学校的财力物力情况,且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以及工作全局等因素予以考虑,要按照情况变化、执行期间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修订。第三,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或是制定以及出台,必须由财务部门或是制度建设小组提出建议,主持起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得以妥当可行分析后,最终交由领导决定通过并予以实施。

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高校基建;财务管理;核算监督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全国高校不断发展,在日益繁多的基本建设任务大环境下,伴随着基建财务纳入“大财务”的呼声,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病凸显,这些弊病对高校事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瓶颈。

一、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基建财务重核算、轻监督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实际工作中,高校基建财务却并未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很多高校基建财务往往只是扮演了一个“大出纳”的角色,轻监督主要体现各相关部门在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过程和项目竣工阶段的工作缺失,直接后果就是项目资金利用效率不高,超预算、超概算等各种追加投资给高校基建财务带来了巨大的资金筹措压力,由此还引发项目资金挪用、腐败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几乎每一个项目决算都超预算。

(二)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目前高校管理基建财务的部门基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高校财务部下分设科室;另一种是在基建处下分设财务部。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做好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有直接影响,原因在于高校基建财务工作涉及到工程、合同、物资等部门,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尤其重要,财务部门的支撑服务型定位导致其在项目全过程中话语权的不足,导致财务决算工作开展缓慢,工程项目竣工后财务决算迟迟不出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并非完全归结于财务部门的工作不力,相关部门工作效率的低下及不配合对财务决算也是一重大影响。同时,结合笔者对随机抽取各省市几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及省属高校的了解,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具体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及细则,或者是简单的将基建财务部门职责纳入了大基建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中,另有部分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多年未重新修订完善,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甚至存在部分人员违法钻财务管理制度的漏洞。以笔者研究高校大财务下分设基建财务部门这种管理方式下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例,除了对本部门工作制定了相关规定,还有很多内容是针对总务、后勤或基建处提出的要求,相当于一个部门对另一个部门提出了要求,但这个“要求”却得不到共同的上级部门来督促和推进,导致实际工作中,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制度部分内容形同虚设,对金额、支付比例及合同的要求“特例”转向“常态化”,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使高校财务部门在基建工作开展中困难重重。

(三)高校基建财务人员管理不完善

1.高校基建财务人员流动性太大。高校基建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建设周期长,特别是新校区建设等项目较大的工程,从前期筹划到最终交付使用,中间的许多环节需要层层报批,涉及到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众多,不仅如此,还需与教育部、财政厅等部门来回沟通,尤其是资金短缺高校,进行几大银行间银团贷款更是需要许多准备工作,可以说,高校基建触及面多、内容相对复杂,周期较长,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基建财务不论是人才流失还是人员轮岗,很多内容无法通过简单的财务交接就能传递给下一轮人员。举个简单的例子,a公司与某高校有往来,期间a公司更名,但该校财务软件默认的“往来管理”中对应的“供应商”仍为a公司原名,新财务人员不易察觉该问题从而设置一个新的往来“供应商”,人为使账务处理复杂,往来不清,工作量平添,加大了基建财务管理的难度。

2.高校基建财务人员缺乏队伍建设。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才的技能、专业素质及素养上。从事基建财务的人员往往是从学校大财务指派或轮岗过来的报销等事业账岗位人员,但高校基建账务由于涉及工程造价、材料物资成本、招投标制度、各类规费、设计施工、合同管理、竣工验收等专业知识,其科目设置、账务处理和报销流程等和事业账都不同,总体比事业账复杂,需要的是基建财务技能更完善和熟练的经验丰富型人才。同时,基建账务“量”比事业账务少的现象也让部分领导以工作量不饱和为由分配了其他任务给基建财务人员,本就匮乏的知识水平由于其他工作时间的占用更没有提高的机会,基建财务人员整体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是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一大重要问题。另外,从历年高校基建人员落马情况不难看出高校基建容易滋生腐败这一特性,而财务作为基本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中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必须过硬,由于缺乏政治素养等方面的衡量标准,在实际选聘高校基建财务人员时往往容易忽略这一重要点。

(四)高校基建财务管理软件对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有待提升

随着科技发展,以往的手工会计核算模式已经逐渐被专业的财会软件替代,这也适应目前高校基建工程金额大、周期长等特点。目前市场上的财务管理软件很多,高校基建财务部门一般会根据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程序等,再结合自身需求进行选择。但据笔者所处基建财务部门来看,部分高校使用的财务软件不论是复旦天翼还是用友t3,除了平时核算及自动生成报表,其现有功能对于加强基建财务管理已明显不够,例如对合同管理、预算控制等。一方面是部分辅助功能需要升级或单独购买,另一方面就是有些财务管理软件没有开发专门针对基建业务的功能,无法满足更高要求的使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软件预警功能导致超合同付款现象难以完全避免,在面对年度财务决算、工程竣工决算时大量的数据统计和报表编制工作时也凸显了基建财务管理软件的不足,而很多高校领导由于不从事具体财务核算工作,没有对财务管理软件足够重视,这些都使基建财务管理风险加大,效率低下。

(五)高校领导层对基建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视度不够

高校基建财务部门作为高校的二级部门,其宗旨是为了推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实际工作中,高校领导层的侧重点也是侧重于高校的发展,对基建财务的要求自然是一切配合学校发展的需要,但常常会顾此失彼。例如,江苏某高校为了完成新校区建设任务,过度举债,每年用于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近亿,甚至是举新债还旧债,以致其他基建工程项目因资金匮乏难以开展,或者进行途中搁置,如果不是迎来了2008年江苏省省属高校化债工作的启动,债务清偿跟不上,财务风险真是一触即发。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违规现象就是项目资金之间的挪用,基建部门及校领导过于关注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在资金压力较大时候只要财务银行账户资金有余就同意付款申请,导致财务部门项目账赤字,同时,基建部门不合理的预算编制、形同虚设的资金使用计划、工程金额的随意变更等加大了基建财务管理的难度。

二、完善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财务人员充分参与基建全过程,发挥监管作用

财务是管控基建资金的最后一道屏障,是直面各种问题的最后一个窗口,因此,一线基建财务人员应深入到基建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部过程中,包括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设计、各种报批、会议参加、文件编制、招投标、合同签署、材料设备物资采购、工程造价、工程进度、项目监审等,对基建项目进展等真实情况有实质性了解,而非闭门做账,有了这一层监管,一方面杜绝了不合理资金的流出,另一方面也方便掌握与项目相关的第一手较全资料,对于项目检查审计及后期财务决算都有很大作用。

(二)完善并严格执行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制度

基建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应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为依据,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基建项目概要算、资金结算、竣工财务决算做出具体要求,明确支付流程和审批权限,特殊事项处理办法,及各部门各岗位人员职责。制度制定后,应会同高校负责基建项目的主要部门(如工程部、招投标部、物资部等)、财务监审等委派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中心及分管校领导共同讨论修改,明确执行不力时的惩处措施。针对中央或地方新出台的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适时完善财务制度,共同推进制度的执行。基建财务部门依制度办事,有效避免了工作中自身和他人的随意性,将财务部门权力和责任制度化,既提高了基建财务在项目建设中的话语权,也促使了基建财务人员提高防腐拒变能力和工作效率的积极性。

(三)注重对高校基建财务人员的培养

财务人员如果能有高水平的基建业务处理能力,准确的风险判断力,综合管理能力及较高素质,就可以明显降低高校基建财务管理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首先,相应减少高校基建财务人员的流动性。尽可能在项目结束前减少财务部门内部跨基建财务科室的轮岗,可改为基建财务内部会计复核及出纳之间的轮岗,既保证了财务轮岗制度也有利于保持会计核算过程中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降低基建财务核算过程中的错误率。其次,要提高高校基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除了财务人员自身加强相关政策法规、基建财务和工程知识的学习,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校外专门聘请的手段来提高基建财务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也可以对现有的基建财务人员开展基建知识方面针对性的培训,使其更能适应基建财务核算监督的需要。最后,要提高基建财务人员的思想认识,包括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这点在选拔人员和后期培养中尤其不能忽视。

(四)升级改造基建财务管理软件,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完善信息化建设

高校基建财务部门对旧有的财务核算管理软件,在资金耗费合理的范围内,对某些功能可以进行购买或升级,例如用友的“跨年度查账工具”并非用友财务核算的必要功能,但在面对审计或者往来清理及财务决算时,可以减少很多人力和时间,降低工作差错率。除了常规基建财务软件拥有的账册、报表自动生成等功能,如果添加相应的“合同管理”、“预算管理”“费用智能摊销”等功能模块,让使用者和决策者实时监测合同台账、合同及预算执行情况,不仅能在财务核算过程中严防合同超标,还能减少年度财务决算、工程竣工决算时大量的数据统计和报表编制工作,最重要的是严控了基建财务风险。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传输速度快、存储功能强大的优势,建议构建基建数据共享平台,并设置相应的权限,财务部门可以对基建、监审、固定资产管理等各方录入的财务信息及时掌握和反馈,各单位的财务计划和执行情况也能及时进行沟通协调,给基建财务资金筹措预留时间,间接减少了基建专项资金的挪用。

(五)提高各级校领导及基层人员对基建财务管理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要从思想上提高高校决策层对基建财务的重视度,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严格监督问责,并将其制度化。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发文《省教育厅关于省属高校落实财务管理领导责任严肃财经纪律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了“高校要建立领导班子重大事项决策全程纪实、责任倒查追究及纠错纠偏制度。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应作为高校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对存在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高校,省教育厅将采用约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公告、追回财政资金、1-3年内禁止申报相关财政专项资金等措施,依法依规依纪处理。”同时规定了对违反上述规定的相关人员会严肃处理,对财务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等情况,不仅追究还会倒查相关领导责任。以江苏省为例,这样的红头文件对警醒高校加强基建财务管理有重要作用,高校应认真解读上级部门政策,进一步完善基建相关部门内部管理制度,根据权限落实责任并问责。要深刻地认识到,基建财务管理是需要各关联部门协同合作才能做好的,作为基建各部门的上级部门,要严格统筹管理,针对基建财务部门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的行为坚决维护,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全力支持。基建财务人员作为一线人员,更要端正思想,以做好高校建设为己任,只有深刻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度,才有更强的动力督促自我不断学习钻研业务知识、提高修养,并勇于同腐败作斗争。

(六)引入第三方机构完善高校基建财务管理

许多高校在历年的基建工程项目中经历了“输官司”,浪费了不少资金,大多是集中在合同制定管理不善这块,主要原因是基建部门缺乏专业人才,合同制定比较随意。建议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为基建项目的合同签订把关,以防资金流失。

基建财务决算是基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一些高校由于之前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混乱等原因导致工程竣工多年未进行财务决算,固定资产迟迟无法交付,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项目未决算也占用了财务人力,建议聘请专业的事务所来进行基建财务决算。

不论是聘请法律顾问或是事务所,基建各相关部门在配合其工作的同时,也要不断总结以往基建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未来新的基建项目建设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这样,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攀.新会计制度下降低高校基建财务管理风险的几点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