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十篇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十篇

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50

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篇1

1中小企业成本会计运用的原则

在通常情况下,企业成本跨级人员在进行核算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企业成本信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历史成本原则。在实际过程中,这种原则也成为实际的成本原则,整个的财务会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因此,成本会计要根据实际情况,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的成果,真正把经济资源的耗费作为基本的依据。第二,分期核算的原则。为了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就要保证会计主体的连续经营。在实际过程中,为了取得企业产品的成本资料,满足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就要加强对成本会计的管理控制。因此,企业要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细化,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期的成本核算和预算,保证及时有效的确定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第三,合法性的原则。在实际过程中,对企业计入的成本费用,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法律。在实际过程中,企业购置固定和无形资产或者进行对外投资,都属于资本性质的支出,不应该计入成本。同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被没收的财务、上缴的罚款等损失,都不是因为企业因为经营发展而产生,所以也不应当计入成本。因此,成本会计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成本费用的范围进行合理确定,保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2成本会计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成本会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为企业经营者做出合理决策提供借鉴。第一,可以优化企业成本结构,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成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就是付出的代价,主要为了获得某种商品或者得到他人的服务需要花费的金额。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成本内容和定义也不断处在变化过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补偿性质,本质又是一种价值牺牲,为了某种或者多种价值牺牲。成本会计对企业成本进行合理预算和核算,有效降低企业的产品、库存以及生产成本等,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投资。第二,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和效率。对于企业而言,就要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做好具体的成本管理,控制好企业的投资,为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投资提供必要依据;企业要不断增加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3成本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在实际过程中,成本会计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现状作用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成本会计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以及检查。企业在安排资源过程中,要做好经营任务和技术资源的预算投入,还有就是投入以后的效益和利润。这就需要成本会计充分分析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内部情况,不断完善企业的成本计划,对生产经营的制定合理的费用预算和成本计划体系,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成本会计工作的困难。

1中小企业成本会计运用的原则

在通常情况下,企业成本跨级人员在进行核算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企业成本信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历史成本原则。在实际过程中,这种原则也成为实际的成本原则,整个的财务会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因此,成本会计要根据实际情况,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的成果,真正把经济资源的耗费作为基本的依据。第二,分期核算的原则。为了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就要保证会计主体的连续经营。在实际过程中,为了取得企业产品的成本资料,满足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就要加强对成本会计的管理控制。因此,企业要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细化,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期的成本核算和预算,保证及时有效的确定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第三,合法性的原则。在实际过程中,对企业计入的成本费用,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法律。在实际过程中,企业购置固定和无形资产或者进行对外投资,都属于资本性质的支出,不应该计入成本。同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被没收的财务、上缴的罚款等损失,都不是因为企业因为经营发展而产生,所以也不应当计入成本。因此,成本会计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成本费用的范围进行合理确定,保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2成本会计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成本会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为企业经营者做出合理决策提供借鉴。第一,可以优化企业成本结构,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成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就是付出的代价,主要为了获得某种商品或者得到他人的服务需要花费的金额。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成本内容和定义也不断处在变化过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补偿性质,本质又是一种价值牺牲,为了某种或者多种价值牺牲。成本会计对企业成本进行合理预算和核算,有效降低企业的产品、库存以及生产成本等,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投资。第二,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和效率。对于企业而言,就要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做好具体的成本管理,控制好企业的投资,为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投资提供必要依据;企业要不断增加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3成本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在实际过程中,成本会计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①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企业内部管理的质量,证明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要引进正确的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比如在实际过程中,成本会计认为采购的成本不仅包括一般情况的成本,还包括产品的质量、可靠性等因素。②成本会计在市场定位中的应用。在实际的成本系统中,要考虑企业产品在整个市场的定位,主要包括产品类型和同行中的定位。因此,在企业产品的实际生产阶段,要实施合理的成本战略系统,获得高质量的经济信息,同时还不能忽视企业产品的数量、质量、、财务、销售、成本以及相关的生产组织信息,同时要根据市场的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内部情况,制定合理备选方案,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要组织财会人员和经营者进行定性分析,在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合理的评价和选择,从而选择最佳方案。同时,还要建立企业的成本会计系统,从而有效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建设,同时使整个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形成比较清晰的网络,明确各个管理人员的职责,最大限度的缩短生产环节,提高管理的效率。③成本会计在企业高层决策过程中的应用。成本会计在实际过程工作中,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领导者和经营者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思想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帮助。因此,成本会计在实际过程中,要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增强企业战略目标的前瞻性,保证客户能够满足企业以后的发展前景,帮助企业能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机遇。

综上所述,成本会计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成本会计要根据企业内部结构和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反映,对企业高层进行以后决策提供借鉴和帮助,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坤.现代成本会计在上市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30:148.

[2]帅革.企业成本会计的应用现状及改善对策[J].时代金融,2014,05:226.

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篇3

[关键词]机电企业;成本管理;竞争力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6.013

[中图分类号]F40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0引言

在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中,成本核算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成本管理核算主要是对一段时间内因企业生产所产生的费用进行管理的工作。其工作目的是对成本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然后进一步分析,以达到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目前,我国大部分机电企业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核算方法,

1机电企业成本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1机电企业成本管理方法比较落后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机电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在其发展阶段投入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作为后背力量。当下的“工业4.0”时代以灵活为基础,追究个性化和服务的新模式。但是一些机电企业在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对工业过程的管理方面比较落后,无法与新兴的“工业4.0”时代相衔接,满足不了机电企业的发展需求。

1.2机电企业缺乏有效的竞争力

社会经济在不断进步,机电企业的竞争越演越烈。我国目前机电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机电企业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研发、设计、采购、生产、测试及后续的包装和服务等一系列程序,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如果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成本就无法降低。此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一些原材料的价格涨幅较大,且质量参差不齐。如果没有事先进行有效的调查,很有可能会以高价采购劣质产品,造成企业高成本、低效益甚至亏损的现象。

1.3机电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下

通过一些程序的编排,计算机自动处理功能在不断完善,由此财务核算电算化在多数企业得到了普及。但是只有极少数企业采用资源共享系统,就目前的“工业4.0”时代而言,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企业应当对研发、设计、采购、生产、测试及后续的包装和服务等一系列程序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科学分析,从中找到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的途径,使机电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1.4机电企业成本管理的机制不够完善

成本管理是制造企业的核心工作,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成本管理不但要有财务部门进行实地测算,还需要企业管理者、高层领导及审计部门人员的参与。部分机电企业对成本管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原材料采购、生产人工成本及价格上,缺少对研发及售后进行统一管理并纳入综合管理成本的认识。机电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运用原料数量比较大,设计过程相对复杂,生产程序比较烦琐,售后问题比较多,如此多的问题仅靠财务管理者或财务管理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机电企业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大数据的分析不断改进方法,制定相应的策略,使机电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机电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策略

2.1加强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控制

机电企业应从市场入手,在产品研发初级阶段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分析等来分析客户群体,通过对客户群体的锁定来设计产品的性能,制定产品的价格,这样不仅减少因产品功能研究造成的成本损失,还有效减少产品原材料的使用成本。因原材料的使用量比较大,所以原材料采购是机电企业的一项重大开支,如果控制好原材料的采购,机电企业的成本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机电企业的采购可以通过招标的形式,以定时、定点、定量的方式优化成本。在库存方面可采用小库存、零库存等形式来减少库存所占用的大量资金。机电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也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因此,应提前制订生产计划,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节点进行物资补助,避免因物资短缺造成停工、产品积压等,为企业带来损失。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使用标准化的程序,避免因程序特殊而必须采购先进的设备及高薪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企业成本;质量是企业的口碑,在可控的范围内对产品质量要严格控制,比如:经常对生产线进行检修,避免因线路故障造成质量下降,对于产生的故障要研究根源,避免类似故障再次发生,从而减少售后服务成本。

2.2优化核算系统,增强机电企业的竞争力

在社会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下,机电制造业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增加,他们的竞争由过去在制造、技术、管理上的竞争发展到当下以成本、预算等形式的竞争。我国机电企业不应该盲目跟风,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出一套符合企业发展情况的成本管理体系。以兰州某机电企业的成本数据为例进行分析,该机电企业在2014年度中成本费用数额总计达到2.2亿元,其中原材料采购成本占绝大部分、外部协助所占的费用比例也是相当多,两项合计高达1.1亿元。该机电企业通过招标形式来进行原材料采购,此方案效果显著,仅当年就为本企业节省近2000万元的成本,高效地控制了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要想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不是哪一个员工或一个部门能够做到的,要通过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对产生费用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类,从中找到可能降低企业成本的环节,然后制订相应的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

2.3提高机电企业成本信息管理技术

市场经济逐步多元化,机电企业的发展程序逐渐复杂,产生的数据也越来越庞大。例如:不同的生产原料在价格有所差异、各类原材料供应商的情况不同、各类机械所使用工时长短不同、产品不同所消耗的原材料不同等一系列问题。这么一个庞大的数据管理体系不是仅依靠财务部门就能够完成的。因此,要将企业的各个部门互联,比如:对生产部门、预算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及审计部门等都要进行有效的整合连接,并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设备,根据时展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状况建立一套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快速找到降低成本的环节和途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完善机电企业的管理机制

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机电企业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没有统一的系统。这不仅浪费了管理资源,还增加了管理成本。在一个企业中,资金是整个企业能否正常运转的命脉,所以,机电企业要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建立一个有效控制成本管理的体系,这样生产部门、设计部门、销售部门、售后部门及审计部门都能参与进来,对机电企业成本进行管理。在现实的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有一系列的成本考核方法,在整个考核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只注重企业利润是否达标。这些所谓的利润达标只是部分管理所反映的表面现象,因侧重点的不同,使机电企业成本管控的方向发生了改变,管理人员忽略了对原料的管控。因此,机电企业管理还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要奖罚分明,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管控体系,部门与部门之间要紧密合作,及时发现成本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3.1坚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在机电企业内部管控和风险管理上,内部审计工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所谓独立就是审计工作部门或审计人员无论是在费用还是在权力上都要完全独立;权威性是保障独立性的有效措施。在审计过程中只有做到独立和权威,才能保障审计结果真实有效。在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对财务进行核查。近年来,内部审计外部化逐渐被推广,比如会计所、事务所等能更好地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性。

3.2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业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将企业的审计工作列入国家法制建设中,使内部企业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寻。结合国内外案例吸取相关经验,杜绝因审计失误产生相应的成本。

3.3注重企业内部审计人才的建设

人才掌握技术,技术决定生产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审计事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培养审计人才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计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它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要求审计人员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不但要加强审计工作人员技能的培养,还有拓宽知识面,加强对财务、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全方位的学习,实行企业的高效发展;再次,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审计工作者通过不断积累与学习来丰富自己,然后对企业提出有效规避风险的方案。

3.4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根据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作用于某种行为的动机,如果反馈结果良好,那么这种行为会重复不断发生。同样道理,它也适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来讲,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树立风险评估意识,防止因风险产生增加企业成本。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但可以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还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使企业的利益免受到审计风险的困扰。

4结语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机电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竞争是发展的产物,发展越快,竞争越激烈。企业成本成为制约各个机电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机电企业要根据现状建立全面管理体系,控制成本,将各个独立的系统进行整合,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企业利润,增强机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华.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5).

[2]王一涵.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卷宗,2014(3).

[3]战雷鸣.对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的管理研究[J].科技展望,2014(7).

[4]薛增风.浅谈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模式[J].现代商业,2013

(26).

[5]马驰.浅谈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措施[J].企业导报,2014(2).

[6]陈秋斌.公共工程施工阶段成本管理的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07(8).

[7]任秀丽.浅议新形势下地勘单位如何加强成本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5(24).

[8]吕海花.浅析会计核算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4).

[9]张德高,王云海,王锋军,等.大型国际epC总承包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云南水力发电,2015(06).

[10]赵凯.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30).

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篇4

引言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会计账务处理工作都是企业财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和员工的实际利益,还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新会计制度的大背景下,要想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原则来进行会计财务处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会计处理工作更加规范、更加合理,才能有效促进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一、会计原则的基本内容

会计原则又称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和会计概念等会计理论之上所提出的一套用于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的规则。会计原则最初起源于美国,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进步的背景下,其也被引入了中国,且已经引起了各大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同时,随着不断的发展,我国已经演变出了一套适合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特点的会计原则。一般来说,会计原则包括财务信息核算原则,会计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原则,政策实施原则等几方面,下面笔者便将一一进行论述:

1.财务信息核算原则

财务信息核算原则是会计原则的基础,其中涉及到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实际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以及重要性原则等十三项原则,大致可分为衡量会计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三大类。具体来说,财务信息核算原则的作用在于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避免会计信息存在的风险。但是,这一原则不代表应将所有的会计信息都进行公开,而是应在确保会计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会计信息的透明化。

2.会计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原则

会计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原则是针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所提出的,指的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一切会计工作时都应遵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职业素质。会计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原则的提出,不仅为会计账务处理部门管理人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还为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正确的方向,进而便间接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政策实施原则

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应在遵守国家政策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之下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工作也不例外。一般来说,会计政策的出台,会对会计信息起到很大的修正作用,但同时也会对会计衡量标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会造成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所采用的衡量标准出现差异,因此在应用政策实施原则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其中所存在的差异性。

二、会计原则的制约因素

随着会计原则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其已经对会计工作和会计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在会计原则促进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稳健性原则与配比原则、真实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原则发生的冲突便是广大会计工作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所一直头疼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会计原则在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倾向性,而正因如此便造成了人们对于稳健性原则的轻视。因此,针对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我们进行了详细分析:

1.稳健性原则与配比原则的矛盾

根据会计原则的配比原则,会计财务处理工作人员应在明确项目各项成本与收益之间关系的同一时间内对其进行确认,从而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而根据稳健性原则,则是只需要在短时间内对项目收益与损失费用进行计算,而无需确认项目是否存在收益的可能性,这样就使得工作人员很难进行选择,若遵循稳健性原则则会给企业正常经济利益计算的准确性带来影响,反之则又会大大增加账务处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2.稳健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的矛盾

根据会计原则的真实性原则,会计工作人员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账务收益来进行会计核算,但在稳健性原则中并没有此项要求,因此这就造成了稳健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的矛盾。

3.稳健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的矛盾

同样,根据可比性原则,会计工作人员应采用同一种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会计工作,而稳健性原则则要求其以企业的实际变化为依据来调整会计处理方法,这样便造成了稳健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的矛盾。

三、会计原则制约因素的对应解决措施

从会计原则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当前时展的会计基础原则,并从会计财务账目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财务会计的制约因素,得到真正有益的相关评价,并获取优化会计原则的相关内容,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1.优化会计原则内容,缩小原则之间冲突

会计原则涉及方面较多,因此难免各项原则之间会发生一定的冲突,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努力优化会计原则的内容,应根据我国企业会计财务处理工作的特点来制定一套全面的、合理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原则。

2.把握各类原则特点,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前面我们提到,包括账务信息核算原则、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原则以及政策实施原则所有会计原则在内都具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各类原则的特点,并结合实际的会计工作需求来选择所需要依据的会计原则,才能真正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才能最大程度防止因原则间矛盾所导致的工作不畅。

3.及时发现原则矛盾,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会计工作人员应善于发现会计原则之间存在的矛盾,努力根据企业的经营环境来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原则,进而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推动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失真原因失真危害治理措施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是影响一个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企业真实财务制度的反映,是评价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与可靠制度的重要标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令企业管理者头疼的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也是具有多种形式的。个别油田开采企业,为了从中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则出现了会计凭证失真、会计账簿造假和会计报表失真等大量的虚假、臆造数据,从而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巨大经济利益诱惑的驱使。利益和欲望是导致犯罪的根本原因,如在石油的开采过程当中,部门的领导出于本部门的利益,粉饰自己的工作业绩,为了局部利益、个人的经济利益等,通过行政命令强制一些财经法纪意识淡薄的会计臆造一些会计信息报表,逃避国家税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进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其次,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松懈。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是因为内部的管理不能得到有效、高效的实施,放宽了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制约,致使会计工作不认真,基础的会计技能掌握不规范,产生低质量的财务信息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再次,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低下。石油开采是国民生产的命脉,人才是发展的根本,道德缺失、技术匮乏、法律法纪意识淡薄,发生的操作性、原理性错误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如随便应付上交报表,账簿中信息错误的填写等都会导致信息失真,使企业效益不能正确真实反映出来,给决策者在经济决策上进行错误引导。

最后,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和法律制度的延后。对是否失真操作评判的不明确性给了企业钻空子的机会,部分企业管理者为了谋求最大的利益寻找社会监督制度和法律制度中的漏洞,不时地打球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二、针对采油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应采取的相应治理措施

想要防止虚假信息、会计失真的产生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根据上面提到的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首先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人才是企业在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加强会计队伍的整体力量建设,会计信息都是由会计整理、制定的,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才能避免信息失真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和低级操作错误的发生。

2.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会计人员是会计制度的直接执行者,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因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是改变会计人员的工作受制于企业掌权者的现状,真正落实会计人员的权利,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会计工作者提供正确行使其职能的权利,使会计人员在客观原因下能够抵抗信息失真的发生,建立透明的会计制度,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突出制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的特征,从根本上杜绝公司管理人员对财务报表弄虚作假和进行主观臆断,保证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等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不会因为财务报表的失真遭受损害,从制度上保证会计的质量。

3.国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监督、约束企业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另外进行全民监督,使会计信息严格按照合法的程序产生,加大执法力度。首先,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严肃法纪,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大力宣传与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信息失真应承担的严重后果,使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认识到触犯法律的严重性。

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篇6

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是否有效,与企业长远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就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新思路,以有效控制房地产企业建筑施工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建筑施工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内部内部控制

一、房地产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根据目前建筑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观念不强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房地产管理人员缺乏建筑成本管理的观念,没有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意识,过于注重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致使建筑施工没计、合同等受到严重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注重的只是建筑材料的消耗问题.没有从材料供应、施工单他、施工工期等方面考虑建筑施工成本。

(二)成本管理认识有偏差

房地产建筑企业中很多管理层人员认为建筑成本的管理只是材料的管理,从而忽略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只注重企业的利润,没有考虑企业的整体效益,致使房地产企业建筑成本投入过大,无法到达预期同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存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全部项目,但是,建筑成本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认识不全面、缺乏有效管理制度,导致建筑工程项出现施工工期拖延、工程质量等问题,致使格个建筑工程项目失控。

(三)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能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施工预算执行,使企业成本预算与成乖核算无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导致各施工阶段的实际施工成本与预算成本出现较大差距。另外,建筑企业管理人员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没有真正认识到成本合算的重要性,导致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四)成本管理目标不明确

现代建筑企业普遍存在对房地产建筑成本管理目标理解不到位,错判,错报的问题,以为降低施工成本投入就可以选择成本有效管理的原因,从而忽略了成本管理与实际施工环境各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成本管理意识,导致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都会给建筑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从而影响房地产企业正常发展。

二、对策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传统成本管理观念已经完全不能遁循社会发展需求,房地产建筑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提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注重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发展,不断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在实践过程中,房地产建筑企业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增强精细化管理意识,提高个人索质修养,最终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二)加强成本管理体系建设

房地产建筑企业宴行建筑成本管理是为了节约成术.提高企业的利润,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建筑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项繁琐的工程,成本核算是整个建筑成本管理的核心,会计人员注重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现代技术,提高施工成本预算的响效性。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阶段

根据目标成本优化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主要涉及户型、控制、功能等,成本规划活动目标分解到设计部门,各设计部门就可以从事产品价值和价值工程分析。根据产品规划书.设计出产品原型。结合原型,把成本降低的目标分解到各个商品房组成部分上。在目标成本法下,设计阶段是整个目标成本确定后,整个项目的成本于控制也就有了控制和实施的依据。

2.施工阶段

房地产企业的施工一般采用工程出包方式,在出包工程中,房地产企业应按照企业内控制度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内控管理模式。包程需要招投标的,要根据目标成本,按照招投标法及企业内控;制度要求制订措施,对实施过程实行评估,对超过目标成本的,要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对甲方供料,要根据目标成本制订采购价格、质量、数最、验收等控制方法,对价格波动较大的,要找出适合的对策。合同签订、工程进度管理、日常经营管理者,筹融资等都应围绕目标成本这根主线展开工作,确保目标成本的实现。

3.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阶段要根据目标计划及实施结果做出分析。对超支要找出原因,落实责任;对节约,要总结经验,做出表彰。目标成本法实施中需经过两个阶段,一是制订阶段,二是控制评价阶段,在制订阶段,要根据房地产开发所涉项目分阶段(房地产项目分片,开发)编制目标成本,编制目标成本时,要分析目标环境。目前管理状况,拟采取达到目标的方法,根据房地产项目成本要素逐项逐条论证,所论证的项目都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否则,就不应做为目标成本中的要素来反映;最后形成目标成本编制表,目标成本编制表是对整个目标成本分析论证的结果。

(三)企业内控的自我评价

通过开展内控评价工作,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以及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首先,内控管理部门应该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范围一个任务以及岗位情况,并重点在内控制规范的实施范围、制度架构情况,制定评价工作计划。其次,对内控工作自我评价的组织实施,应该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文件的要求,重点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内部控制设置可全面性进行评价分析,第三,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应该及时的汇总分析,并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对应的调整整政措施。强化对于内部控制的审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评价以及确认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以便于为企业内部控制的调整提供依据。

三、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化与标准化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管理部门尤其是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内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制定出具有企业特色的内控管理体系,结合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优化,确保制度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强化内控管理制度措施的蒋实执行管理,通过内控管理的全员参与,提高内控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度,充分发挥内控制度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开诚.浅谈房地产企业财务内部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2(26)

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篇7

一、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的主观动机分析

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利润操纵有多方面的原因,只有首先深入分析这些主观原因,才能在根本上找到治理之策。这些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某些企业为了获得上市资格。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规定,企业要上市,必须满足一系列的客观条件。如,企业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必须最近三年连续盈利,经营业绩非常突出,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三千万元,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向社会公开发行,公司在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等等。如此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核,获得上市资格。而一些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和利益驱动,急于上市。但这些企业不是通过经营好企业、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而获得认可和审批,而是把功夫花在利润包装、企业包装、财务报告造假等,铤而走险,获得上市资格。

第二,某些上市公司主管层为了追求政绩而鼓励、默许甚至授意会计人员的利润操纵。财务指标是衡量企业管理人员业绩的主要指标,即经营成果和业绩大小,这个指标又进一步体现在企业在某一段会计期间的利润表。经济与政治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内部很容易出现某些“官本位”倾向,尤其是一些规模大、业绩好、获利能力强的企业管理者,一旦企业做好了,就希望获得政治认可,进而转战政界,享受更高的社会地位。某些企业主管,尤其是高级主管为了获得上级的赏识、地位的升迁和金钱的报酬,他们常常会默许、指使财务人员私设账簿,粉饰报表,操纵利润,将报告盈利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

第三,某些上市公司为了操纵股价,获取非法利益,避免被St、pt或停牌等而进行利润操纵。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其制度、监管、机制等不完善为企业操纵股价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市场具有较强的投机性,滋生所谓的“庄家”行为,而庄家的投机行为只有与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利益紧密相连才能成功。因此,庄家的股价操纵离不开企业的披露信息等手段的配合。当然,这里面的根本原因还是企业内部成员企图获得非法利益。此外,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的业绩不好甚至亏损,其股票走势必然会受到影响。根据《证券法》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2年亏损或亏损1年且净资产跌破面值,交易所对公司股票进行特别处理(St),对St公司,如果再出现问题,则进行pt(特别转让)处理,并且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交易所对其股票实施停牌。某些上市上市公司为避免被St、pt或停牌,避免公司利益受损,进而操纵会计信息。

二、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的客观原因探讨

我国市场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制度性、机制性因素的存在,也会不同程度地对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发生影响。

首先,某些市场体系参与者的道德观念不够是不可忽视的外部环境因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引入、发展,人们的利益观念、权利观念不断加强,这本是积极效应。但是,在市场和利润的刺激下,某些人的道德水平也会出现滑坡,比如一些企业高管、会计人员为了小集团利益,为了一己之私利,认为做假账是潜规则,于是就任意变更或伪造会计凭证,夸大公司利润,包装会计报表,粉饰企业业绩,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滑坡,尤其是会计行业内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做假账的潜规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是某些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不可忽视的外部环境。

其次,市场经济起步晚,发展不成熟也是重要的客观原因。当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的很多体制、机制都还具有严重的计划性色彩,这就意味着企业发展、管理者业绩认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于是,某些企业为了上市、发行股票或获得发展资金,某些管理者为了升职、获得更高地位等而不得不通过会计利润操纵来获得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某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有时会出于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和税收的目的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干预或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活动,这不利于对企业会计利润操纵的监管,也不利于健康市场秩序的建立。

最后,会计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管不得力也是导致会计利润操纵的重要原因。制度是根本性的因素,尤其是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会计实务,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一些会计数据、报表、事项时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为会计利润操纵提供了可能和方便。当然,一些监管部门在工作上的某些缺陷,如对企业会计运行监管不力,监管体系薄弱,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足,对违规企业处罚不到位,导致造假收益远远大于造假成本,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上市公司操纵会计利润的重要原因。

三、治理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的可行之策

在明确了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的主客观原因之后,对症下药,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治理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的可行之策。

(一)制度建设的根本,只有市场经济制度和会计制度都得到很好的建构和完善,才能在根本上遏制上市公司的会计利润操纵。这包括一方面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政府加快转变职能,做好市场经济的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的工作,退出或杜绝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经济活动,实现真正的政企分离;另一方面,尽快制定、完善完备的会计制度,使之与经济发展现实相适应,深化会计职能,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进一步贯彻、落实财政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投资》、《现金流量表》等会计准则,杜绝利润操纵,强化利润质量,使企业的会计事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同时,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增强审计的独立性,也有利于遏制企业利润的操纵。

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3703

1管理会计报告概述

1.1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指的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体效益,会计报告是主要的参考依据。企业中层管理者注重整个企业的运营,会计报告为其提供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基层管理者提供所负责项目的详细、简单明了的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将这二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和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做出合理的决策信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1.2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

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以往的财务会计数据总结出具体的规划,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决策分析依据,管理者根据决策分析为依据,对企业的整体预算进行规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会计报告对于企业财务、运营、管理等进行分析、规划和总结,管理者再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各个部门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预算业绩与实际业绩进行对比,是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考核、评比的有效依据。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前瞻性,加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形成。

1.3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

现代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必须具有实用性,不仅仅是以理论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报告方式,例如口头式、报表式、叙述式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的特点;体现其服务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重点体现对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当下最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主要功能与职责,笔者将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评报告。预算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营业、资本、财务进行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主要包括投资决策报告、筹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责任考评报告分为预算评价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会计总体报告。

2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仅有少数先进企业成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作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不完善,使企业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持,不能将企业实际与理论基础相结合。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不重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也缺少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也没有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我国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还是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培养方式。大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低,往往是将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功能分配带财务会计的各个岗位中,缺少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关注的会计报告还是按照财务报告流程进行的,而不是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高度去重视管理会计。

3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3.1构建原则与整体思路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应该是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始终,不能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割裂开来,在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指的是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时要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之一目标为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会计报告信息。相关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有利于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挥和运营进行预测。及时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灵活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不同,它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的,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需要通过图表、文字、数字等表现形式进行报告。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不能大于信息所产生的收益,这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分析,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在遵循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遵循体系构建的原则,具体设计出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以及责任考评报告在内的管理报告内容。

3.2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

3.2.1预算报告

全面的预算报告主要包括营业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以及财务预算报告。

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以营业预算报告为依据,营业预算报告包含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和成本费用预算报告。销售预算报告对企业产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和时间范围内的销售额和销售总量进行预测报告,预测报告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的行情,还需要考虑企业产品本身的数量和价格,充分考虑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主要指的是在预测期间内的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期末存量以及生产数量的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是以销售预算报告为基础的,之后才能对产品期初和期末存量进行编制。生产预算的编制对时间要求精确,因此要注重生产预算的编制时间。成本费用预算报告对预测期内的成本费用进行规划报告,制定出目标成本费用水平。成本费用预算报告为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资本预算报告分为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先进行投资预算报告,再进行筹资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是企业进行资本支出的依据,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投资预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计,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预计,对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其他资产投资的预计,债券、股票、现金股利、基金、期权等投资的预计。筹资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和筹集方式进行预计和报告,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转提供理论参考。

财务预算报告主要包括现金收支预算报告,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财务状况预算报告。现金收支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情况进行预算报告,如现金收入、支出、不足等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就是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预测,具体分析企业经营利润增长的原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财务状况预算报告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预算,将企业资产的规模与分布进行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的掌握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财务状况,根据预算制定准确的决策,保障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2.2决策控制报告

企业在完成预算的前提下,需要落实制定的各项预算,这就需要发挥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的作用。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分为决策模块和控制模块,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报告,投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

筹资决策报告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对外投资状况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情况,对企业筹资的方式、途径、数额、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筹资决策报告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投资决策报告是根据企业内部的资金情况,将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并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的有利投资项目报告。企业根据投资决策报告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例如企业资金充足可以选择投资金融资产等外部投资方式。

经营决策报告分析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案所带了的利益,企业根据经营决策报告制定出最优的经营决策。经营决策报告要重点体现企业不同经营方案的相关收入与成本的关系,这样才能清楚的体现出最优的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控制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设定控制的标准,也就是耗费的限额,分析比较实际开支与控制标准,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差异。控制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开支耗费提供参考依据,只有企业全员参与配合,才恩呢该使开支得到合理的控制,达到控制的预期效果。

3.2.3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指的是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责任评价指的是按照不同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各个部门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进行统一评价,形成企业的责任评价体系,有利于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责任考评报告体系主要分为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两部分。

预算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收入中心预算评价报告,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投资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是对成本费用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的报告,主要是评价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与预算额之间的差异。收入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指的是对整个企业的收入中心的实际销售额与预算销售额进行分析,与整个企业的销售目标为参考,对整个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评价报告,有利于保障企业收入,不断增加企业的销售总额。企业的利润中心指的是以企业利润指标来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企业的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不能忽视部分的可控制利润,要以各个部门的可控边际利润为评价指标。企业的投资中心拥有更多的自和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管理者可以自主确定企业产品的相关决策,投资中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投资贡献率与剩余利益率,在投资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中需要重点突出这两个方面。

业绩评价报告主要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报告,经营业绩评价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报告指的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企业财务评价的标准,再对企业的整体财务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企业在选择财务业绩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标准。经营业绩评价报告根据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是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业绩,应该对企业进行完整的评价,例如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具有现实意义。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核报告三个部分,企业应不断加强现代管理会计意识,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小飞.关于管理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5,(05):1618.

[2]许叶红.从财务核算视角看商业地产服务行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5,(05):6667.

[3]林娟.基于价值链视角分析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5):164165.

[4]姜世毅.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9):321.

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篇9

【关键词】教育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原则

一、高等教育成本控制核算的涵义

(一)教育成本控制的含义

教育成本控制通过专门的管理手段,针对各类教育费用的发生额采取的制约及监督的管理形式,从而确保教育成本满足预期目标。它是为了让教育成本依照预期发展,教育管理人员将教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耗费过程合理调整、规划。当然,这不是说一味追求控制成本,而是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教育支出。按照经济控制相关理论,教育成本控制具体包含三方面:

1.教育成本的预防控制,出台具体的教育目标成本计划,从而力争把运行结果实现目标管理。

2.教育成本的运行控制,针对运行过程,一一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

3.教育成本的反馈控制,针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再反馈有效的信息,从而利用综合评价,对于教育成本控制提出整改措施。

(二)教育成本核算的含义

它是指根据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耗费,通过一定的对象和核算标准来进行归集和分配,从而得出高校教育的单位成本及其总成本。当前,高校办学日趋多元化,教育形式涵盖了全日制、函授、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各种形式。同时,教育生产带有批次性特点,当挑选具体的成本计算方式时,可按照分批法核算成本的原理,依照学生的专业、批次,在教育周期里面采用归集和分配各种教育成本的方法,分批计算出教育成本以及教育单位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遵循的控制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该原则指会计核算主体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以权利已经形成和义务已经发生为标准。针对收入,不管款项是否已收到,都必须根据权利形成来明确其归属期。本期已实现的所有收入,不管款项是否在本期实际付出,都要根据支付责任的发生来明确其归属期。对于本期已发生的各类费用,不管款项是否在本期支付,都必须将其作为本期费用。不在本期实现收入及已经发生的各类费用,就算款项在本期收付,也绝不能将其当作本期的收入及费用。但根据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会计制度的要求,除了经营性收支以外,其余都要采取收付实现制,不论收入还是费用,都根据款项是否已经收付作为确认标准。相对来讲,权责发生制能更真实准确地体现出一个单位的相应财务状况,较为准确地计算出会计期间里面实现的相关收入及所发生的费用成本。

(二)配比原则

该原则即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具体是指成本费用的支出应与其收入相匹配。也就是说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或归集到部分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比较,同时,强调项目的费用成本应和其自身的收入或产出相配比。简单来说,要根据因果关系以及受益期间来确认发生的费用成本。高校在核算教育成本时,必须遵循配比原则,根据所属的期间以及对象来归集并分配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从而才能确保核算结果准确无误。

(三)分期核算原则

划分成本核算期间,根据期间来对教育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有助于获得在一定期间内高校因教育服务从而消耗的具体成本信息。同时,成本核算中的分期,应保证和会计期间一致,这是为了保证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要注意到,成本核算的分期不是教育/产品0成本的计算期,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不管周期的具体长短,都应按月来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其中,包括费用的归集以及分配。计算具体的一个特定教育/产品0成本,可利用学期制或学年制,不必和公历年一致。这样,我们要尽量使用现行财会核算的成果。成本采取分期核算主要是为了划分清楚当期发生以及当期负担的成本费用之间的界限,在时间上来划分每个成本计算期的费用以及教育产品/产品0成本之间的界限,从而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率。

(四)分类核算原则

根据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的相关规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应遵循分类核算原则。也就是根据高校的性质进行分类核算,并慢慢向根据专业分类来核算的方法过渡。高校具体分为很多科类,包括工科、农林、医学、教育、艺术、经济、政法等,不同科类又下设了各种不同的专业。因此,要比较各种科类的高校,必须利用同样的教育成本核算方式。把这些不同科类的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消耗利用归集及分配方法,从而计算出均等高校教育成本,达到统一口径,可以横向比较的目的。

(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该原则是指凡是属于支出的效益仅及于会计期间的,要当作收益性支出;凡是属于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期间的,要当作资本性支出。划分两种支出的意义就是可以明确确定支出到底能否应计入当期费用。高校支出中,也应遵循收益性支出原则,从而确保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准确率,进而满足控制教育成本的要求。

(六)效益性原则

高等教育不但要重视经济效益更应重视社会效益。因此,对于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绝不是消极的制约和监督,而是对其的积极指导和协调。一方面,高校应尽可能减少各类不必要的消耗;另一方面,要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价值工程分析,强化质量成本的管理工作,大力挖掘高校自身潜力,积极探寻减少成本的有效方法,通过开源和截流来真正实现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D.布鲁斯,约翰斯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J]新华文摘,2002(5):175-177.

[2]孟东军,张美凤,俞华锋.社会捐赠在我国高校成本分担中的现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6)50-52.

[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任晓萌,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

[5]康玉超、杨洛新.高校开展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09(8)p38.

[6]韩英.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管理失控的成因分析与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VoL54,no.2009.

[7]肖慕鸿,张帆.浅议高校成本控制《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6期.

[8]张华,周志文.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探讨[J]商业时代,2008(21):63-64.

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原因篇10

一、对成本会计的认识

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是成本核算,其主要是指为了求得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对全部生产费用进行核算的会计。可以说,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混合物,是计算和提供成本信息的会计方法。

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几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正确可靠的成本数据能为企业及时了解产品成本提供信息,同时,能够为各种财务报表的编制、产品销售价格的制定以及企业成本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二是优化成本决策,降低成本。成本会计能够提供产品生产的各项成本明细,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可以根据成本会计提供的成本信息,通过提高技术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设备性能等方法,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三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成本会计能从成本控制方面,提高企业的运用效率,从而有利于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二、西方成本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

1.西方最新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介绍

(1)作业成本会计

美国会计学家鲁宾库伯和罗伯特卡普兰于1984年首先提出了作业成本会计。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制度,近年来广泛运用于西方制造业中。作业成本会计的在间接费用的分配时,通常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根据成本动因汇总同类成本,并根据产品或服务总量计算出这类成本的分配率;其次,根据每一类产品或服务所消耗的成本动因分配成本。可以看出,与传统成本会计相比,作业成本会计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以作业为中心来进行成本归集与分配的。随着作业成本会计的运用,人们发现作业成本会计能为产品成本驱动的因素分析以及成本的控制提供良好的基础,于是利用作业成本会计进行生产管理、预算管理等方法逐渐涌现。

(2)质量成本会计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界逐渐出现了质量成本会计。当今社会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客户导向的思想,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切实满足客户的需求。与财务指标相比,质量能够更好地贴近客户的需求,质量是考察一个企业是否做到了客户满意的重要指标。质量成本的概念最初是在1956年由美国的菲根鲍莫提出来的,它是指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为保证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产品未达到既定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损失。质量成本会计一般被视为一种战略性的成本管理会计,其具有管理会计的一般性特征,且在当今社会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3)战略成本会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战略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背景,战略成本会计的概念于1988年被美国会计教授巴莱特和罗宾斯提出,但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战略成本会计并没有得到重视,直至1993年以后,战略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才被人们逐步重视和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企业从战略角度运用成本管理的方法,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改善企业的战略地位。战略成本会计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关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成本会计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局限性。换句话说,战略成本会计可以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审视企业资源配置、组织架构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企业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的情况等信息,提供财务和非财务的成本信息。

2.西方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总体评价

虽然近20年来有关成本会计的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且很多成本会计的新方法不断涌现,但是有关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仍然没有跳出传统会计范式的束缚,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成本会计理论。

目前西方有关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学派,一种是传统管理会计学派,另一种是创新管理会计学派。其中,传统管理会计学派没有突破传统会计理论的有关束缚,其思想过于守旧,且研究方法和技术也远落后于现实企业管理的需要;而创新管理会计学派虽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方法和相关学科的成果,但是引进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介绍上,并没有深入地分析和整合,缺乏系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并且该学派有些新的成果与传统会计规范具有相抵触的地方,也无法得到相应的解释和理论支持。

三、我国成本会计理论

1.我国成本会计理论的产生

自从1993年我国实施新会计制度以来,成本会计便从其他的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成本会计同时具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特点,它能同时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一方面,成本会计的核算体系与财务会计存在紧密联系,实务中,与财务会计一样,企业在运用成本会计进行核算时也必须遵守会计准则的相关原则,且成本会计的期末报告也是主要服务于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这一点也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类似之处。另一方面,企业在运用成本会计进行内部管理时,其运用要求与管理会计的相关要求类似。对于管理会计,企业会计核算的结果主要运用于企业内部,这类会计核算的目的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者以及内部大股东的需要,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企业的管理,因此,这类会计核算是不需要遵守企业会计准则的,成本会计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管理会计类似,运用企业内部的核算方法,以使核算信息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因此,企业在运用成本会计时,应当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原则。

2.我国成本会计理论框架构建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中一门实践性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其实践过程中应当需要清晰完善的理论结构框架作为指导。

构建成本会计理论结构框架,首先应当明确成本会计的目标。成本会计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同时,成本会计的目标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可见,成本会计目标的确立是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结构框架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成本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对成本和费用的反映和监督,其最终的目标是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成本会计的具体目标则是根据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为不同的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

其次,确立会计成本理论的基本原则。在构建成本会计理论结构框架时,坚持一定的原则,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同时也能更加有效地指导企业会计实务。一方面,在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企业应当遵循与财务会计核算相同的原则,包括真实性、及时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等会计原则,这些原则的含义和解释与财务会计上相同。另一方面,在成本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还应当遵守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受益性等原则。其中,合理性原则是指假设企业在进行各项费用的分配时,各种间接费用的分配是合理的;合法性是指各项成本的核算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的规定,例如,企业在划分产品成本和非产品成本的界线时,应当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的有关规定;受益性原则是指在对成本费用进行分配时,应当按照成本驱动原理,根据分配对象的受益比例进行配比,合理分配各项成本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