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十篇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46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篇1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0090-03

儿童的免疫力极低,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儿童易患的疾病,大都是在春季发病,主要症状有咳嗽、喘息、发热、缺氧、呼吸困难等,且大都是急性的,如不及时治疗,对儿童的呼吸系统有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导致幼儿发生哮喘。通过科学的临床治疗,能够使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得到控制,病情得到改善,但是想要彻底康复,临床护理也是非常关键的[1]。本文笔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不同临床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希冀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接收的20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115例,女85例;年龄3个月~7岁;喘息性支气管炎84例,哮喘52例,小儿肺炎3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1例,急性喉炎18例。笔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3个月~6岁,平均(4.7±1.1)岁;喘息性支气管炎35例,哮喘32例,小儿肺炎17例,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3±1.2)分[症状评价标准为呼吸困难(指吸频率>35次、发绀、三凹征)记3分,喘息记2分,咳痰或咳嗽或发热(腋温>38℃)记1分]。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1±0.9)岁;喘息性支气管炎49例,哮喘20例,小儿肺炎1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4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1±0.9)分。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症状评分、病情等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常规检查及诊断,并根据病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了抗感染、抗病毒等药物的综合治疗,其中抗感染平喘药应用的是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抗感染化痰药是60万U红霉素、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10mg地塞米松配成的溶液,将5ml此溶液和1支α-糜蛋白酶进行融合,利用面罩或者喷嘴对儿童进行喷雾,将氧流量调至5~7ml/min,再利用喷射式的氧雾微粒随儿童呼吸进行呼吸道、肺部,每次进行10min,2次/d,3~7d为一疗程[2]。通过相同的治疗方法,保证了两组患者各项条件的相同。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100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笔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即对病房进行清理、定期对儿童进行检查等。而对观察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的是人性化的科学式护理方法,包括环境的护理、语言行为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具体如下。

1.3.1环境护理为了促进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将病房温度控制在8℃~20℃,而且还定期清理病房,保证病房的空气清新、无烟、无尘,每天都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3]。

1.3.2儿童呼吸道护理儿童呼吸道护理就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病情对其采用相应的,并及时清理儿童口鼻内的分泌物,保持儿童呼吸系统的通畅,减少他们的呼吸困难状况[4]。

1.3.3心理护理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外,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即使是幼儿,他们也主动与其进行肢体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感情,使其能够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护理工作[5]。

1.3.4并发症护理儿童的呼吸系统非常脆弱,稍一疏忽可能就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病情的转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定期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并发症的检查,确保病情的稳定,一旦发现病情加重、病情转移,立即请医生诊断,保证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

1.4观察指标

经在院治疗期间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在相同的治疗方案下,采用科学人性化护理方案的观察组住院时间(4.8±1.6)d,对照组住院时间(6.6±2.1)d,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所有入组接受相同治疗的患儿中,共有22例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过敏性喉头水肿、痰液阻塞、呼吸窘迫等),其中观察组仅2例(2%),对照组20例(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发现,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护理无论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都逊色于人性化的护理方法,人性化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技巧更加巧妙,对儿童能够进行更全面的护理,保证儿童呼吸系统不被感染,此外,人性化的护理方式还能够有效加强护理人员对幼儿患者的心理、病情的了解,更有利于消除儿童抵制治疗的情绪,使其乐于接受治疗,从而加快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6]。本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对两组患者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治疗方法,只是护理方式不同,但是却导致了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由此可见,人性化、科学的护理方式能够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更好的恢复环境,而且人性化的服务能够使幼儿、儿童不惧怕护理人员,能够消除他们的抵制情绪,使他们配合治疗,因而就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了康复时间。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人们护理意识的提高,人性化护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护理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术前、术中、术后都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安抚,最大化地满足了患者的情感、心理、生理需求,而且特别注意护理的细节,丰富了护理内容,使医务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距离大大缩短,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护理理念和护理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促进患者手术的成功、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极为脆弱,导致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儿童本身自制能力、护理能力的缺乏,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起来比较慢,而且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并发症,从而为治疗带来更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是非常关键的,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能够有效地加快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而且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7]。通过此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专家也发现,常规护理方法虽然也能为儿童提供清洁的护理环境,但在一些护理细节上还是比较欠缺的,例如儿童不配合、护理不细致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等,而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就弥补了常规护理的这一缺陷,它能够更加细致地为患者服务,能够想患者所想、忧患者所忧,更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服务,从而大大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了儿童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情况,而且能够促使医务人员与儿童建立良好感情,避免儿童不配合的情况[8]。

总而言之,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观察要点,能够在护理环境、护理语言、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实施系统化的程序护理,有效提高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质量,缩短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华,杜晓娟,林丽渊,等.中国人哮喘易感性与染色体5q31~33区连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52(12):65-66.

[2]李华强.小儿哮喘发病机理和治疗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3(4):47-48.

[3]江沁波,刘玺诚,高红,等.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治婴幼儿肺疾患25例临床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6):36-37.

[4]赵顺英.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5):347-348.

[5]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11):87-88.

[6]罗征秀,刘恩梅,李渠北,等.婴幼儿反复持续吼喘58例病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52(5):65-66.

[7]邓江红,姚开虎,胡惠丽.新生儿脯炎死亡病例中B组链球菌的检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1):77-78.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篇2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肺功能;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改善方法,改善患者肺功能,本院选取7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1],经X线和Ct检查确诊,均行临床对症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4±4.6)岁,平均病程(11.5±1.7)年;观察组中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9±4.4)岁,平均病程(11.3±1.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病房常规护理,包括病房基础护理、护理、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呼吸训练,主要内容包括:①缩唇呼吸法:患者处于端坐状态,将两手平放于膝盖上方使用鼻吸气,待屏息片刻用嘴呼气,呼气时缩唇轻闭,慢慢呼出气体,将膈肌抬高,最大限度的排出残气,保持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以1:4为最佳努力目标,3次/d;②腹式呼吸法:使患者处于平卧位或站位,采用吸气鼓腹、呼气缩腹方法进行呼吸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尽可能保持胸部稳定,通过鼻部深吸气之后缩唇呼出,保持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3次/d;③全身呼吸法:使患者处于坐位状态,紧握双手,肘关节行屈伸运动,屈曲时深吸气,伸直时深呼气或通过展臂吸气-抱胸呼气,交替呼吸15次,2次/d,早晚各1次。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其中肺功能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和FeV1/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FVC、FeV1和FeV1/FVC等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水平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护理后,观察组中出现1例呼吸不畅和1例失眠,对照组中出现2例失眠;经临床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严重性并发症,不影响整理护理效果。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2],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形成呼吸障碍,且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很大[3],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同时,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即便经过临床治疗,改善了患者活动能力,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是大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较长,肺功能仍呈进行性下降,病情恢复较慢并易反复,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尤以呼吸系统和肺功能并发症较为常见。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房护理工作需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和肺功能为护理重点。

呼吸训练主要是指为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提高呼吸肌功能,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训练方法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全身性呼吸等多种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肺结核和尘肺等慢性肺实质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部和支气管组织血液代谢,加强机体气体交换,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本院选取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护理方法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呼吸训练,患者呼吸系统和肺功能改善良好,并发症较少,实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寿依群.肺俞穴经皮电神经刺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诱导痰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9):705.

[2]杨秀荣.25-二羟维生素D3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12):1349.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篇3

【关键词】呼吸内科;呼吸系统;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78

呼吸系统疾病是近年来高发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此病病程比较长,且发病患者年龄逐渐偏大,这使得临床护理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及护理风险。如果护理不当,难免会发生意外突发事件[1],为了进一步减少护理风险,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有必要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选取2015年2~11月对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58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2~11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16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56例;年龄64~83岁,平均年龄(73.4±2.7)岁;慢性支气管炎50例,支气管哮喘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其他4例。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

1.2方法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心律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指导患者科学饮食,加强心理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安全护理干预措施:①加强医疗器械及药品质量的监管:对呼吸内科常见的医疗器械加强监管,对药品的质量进行监管,确保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及用药安全。②强化护理人员培训力度:通过讲座、专门培训等方式加强护理人员,尤其是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护理素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静脉注射技巧、胸腔引流技能、雾化吸入方法,风险事故应急方案等。③规范临床护理操作:指导护理人员正确掌握吸氧与吸痰等临床护理操作技能,进一步熟悉临床氧疗的注意事项、吸氧方式等。④优化护理环境:护理人员可在患者的病床醒目位置贴上警示标志,安置床档,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对患者的病房实施定期消毒及通风,确保病房保持安静与整洁。⑤强化患者的安全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定期实施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安全防护的意识[2]。⑥强化医护沟通和合作:医护人员要主动跟患者沟通,努力解决患者提出的各种合理诉求,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估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8%(55/5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9.3%(46/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4%(2/58),对照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7%(12/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内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比较高,究其原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而老年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病情发作突然、机体免疫力低下,存在一定的交流及沟通障碍,基础疾病也比较多,使用药物较复杂等[3],导致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相对繁琐,护理要求也相对较高,也容易出现医疗纠纷。为此,应该加强护理干预,尤其是安全护理,进而消除安全隐患,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临床上引发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如护理人员及患者的安全意识不够、护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缺乏、护理经验不足、应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处置经验严重缺乏等[4-6]。为此,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8%(55/5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9.3%(46/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呼吸内科实施安全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提升呼吸内科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有效控制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可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姜慧芬,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67-68.

[2]季双美.呼吸内科病房安全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8):981-982.

[3]赵波,刘红梅.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71.

[4]刘爱英.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吉林医学,2013,34(7):1356-1357.

[5]王一兰.呼吸内科患者安全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吉林医学,2013,34(30):6356-6357.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7例,男30例,女37例,年龄15~80岁,所呼吸病为: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病患者8例、阻塞性肺气肿患者4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14例。本组67例患者中其中有10例死亡,好转出院57例。死亡原因主要由呼吸衰竭的并发症引起,心衰、肺性脑病以及呼吸道堵塞窒息造成的。

1.2病情变化的严密观察

呼吸观察:患者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咳嗽,咳痰,痰粘稠、不易咳出,患者经常被迫做起。严重发病时,出现张口抬肩、用力喘气、额头出汗等症状。呼吸观察常为快速诊断提供信息。意识观察:如果患者出差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这时候应该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针对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治疗。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注意有无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复咳嗽、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并且痰液中有血丝,这表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如果患者的痰液为粉红色泡沫这表明患者患有急性肺水肿[1]。

1.3重症呼吸患者的基本护理方案

向患者宣传疾病的有关知识,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耐心对患者进行劝导,让患者对自己的有正确的了解和认知。不同病因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安置在洁净、温暖、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病房,病室内没有刺激性气味,不铺地毯,不放花草,采用湿式清扫,避免扫地和整理床铺时尘土飞扬,病室物体表面定期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气味强的消毒液[2]。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细菌培选用最合理的抗菌药物,对其进行治疗。此外要注意给患者补充营养,据病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并少量多餐。

2结果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长,长期反复发作,咯血,精神紧张、情绪消沉,恐惧,并极易烦燥,因此患者经常常拒绝做必要的检查及治疗。要想给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应该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以及对环境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必须要着眼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对于本次收集到的67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死亡10例、好转出院57例。对此结果反馈情况表明,医师应该多于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疾病的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基础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提高治愈率。

3讨论

3.1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多为老年人,患者因为在活动后常常伴随着呼吸急促,反应变慢,运动能力弱、不能持久等特点,所以在日常饮食起居过程中稍有不注意就会难免发生意外。因此病房内、室外、厕所地面要时刻保持干燥、无其它不良杂物,床边设立相应护栏,上、下楼梯、外出散步或参加常规的室外活动时应有医护人员或专人陪伴并加以搀扶。饮食宜以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戒烟、酒等。要以容易被消化吸收及营养充足。时刻注意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无不良污染源。另外注意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痰的颜色与性质变化,发现患者,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呼吸急促等都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注意。如发现患者郁郁寡欢,精神不振,要引起格外的注意,并做好相应的保护性措施。

3.2重症呼吸患者病症好转后的护理措施

重症呼吸系统患者的病情好转期护理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好转期应该增强体质,促进患者进行有氧呼吸锻炼,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提示病情好转患者戒烟戒酒,从而保护患者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及保护。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做好个人劳动保护,消除及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3]。

3.3急性、慢性疾病的护理

在治疗方面,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选用抗生素。轻者可口服,较严重的患者用肌注或静脉滴注抗生素。为了改善患者症状,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镇咳药物配合治疗。对老年体弱咳痰者或者痰量较多者应该以祛痰为主,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炎症,导致病情恶化。如果痰液不易排出亦可采用气雾疗法,目前超声雾化吸入有一定帮助,易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此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病程较长,心理创伤较大,会产生不配合医师及时的检查及治疗等情绪。在常规性治疗方面,除了必要的医疗措施外,还需精心细致、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

3.4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作用

保持情绪的稳定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患者住院期间经常会表现出对于自身病情的担忧,从而降低睡眠质量。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多方面注重患者情绪的变化,不断改变护理措施,或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助治疗,这对患者的逐步康复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总之要让患者有一种内心的舒适以及良好的归属感。

3.5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篇5

【关键词】呼吸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迁延不愈且易反复发作,有反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促等主要临床症状,气道阻塞呈进行性发展,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在康复期给予患者呼吸训练护理干预,是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本院为研究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护理效果,选取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基础护理与加用呼吸训练护理干预,现将其相关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55岁,平均年龄(68.9±4.5)岁;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54岁,平均年龄(69.1±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平喘、抗炎等对症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护理等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在沟通中掌握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②饮食护理。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饮水;③护理。帮助患者取适当并定期更换,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出现褥疮等并发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干预,主要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立式呼吸与坐式呼吸等内容,具体分析如下:①缩唇呼吸。患者在闭口状态下,经鼻吸气后使用缩唇方式将肺部气体慢慢吐出,吸气与吐气之间的时间应保持在1:2或1:3;②腹式呼吸。患者取坐、立、卧等,将两手置于胸前与腹部,用鼻子深吸,腹部因要对抗放置在该部位手的压力而渐渐鼓起;进行吐气时,用手稍用力按压腹部,用缩唇缓慢将气体吐出;③立式呼吸。患者身体呈直立状态,双腿并拢,吸气时双臂上举,吐气时双臂放下,该动作持续15次;④坐式呼吸。双腿盘起,上身自然挺直,将双手置于两膝上,进行深呼吸,直至满足最大肺活量,屏气8s左右缓慢吐气,重复15次[3]。

1.3观察指标患者呼吸训练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肺功能进行检测,主要包括最大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等,进行效果评价。

1.4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观察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最大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由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扩张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展来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疾病特征,另外患者由于有害颗粒或刺激性气体易造成炎症反应,引发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促等临床症状。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但药物治疗具有一定副作用,且空气、环境等因素也可引起病情反复发作,进一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护理训练主要是帮助患者改善肺功能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肺弹性回缩力下降,胸内压力增加,呼吸过程中,小气道出现过早关闭现象,导致呼气时气流明显受限,从而出现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若不能给予有效干预,随着病情逐渐发展,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加重,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也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呼气肌强度,增加患者肺组织活动的耐受力[3]。其中缩唇呼吸有效保证了患者体内的气体交换,延长呼气与吸气时间,提高了动脉血氧饱和度,减少了耗氧量;腹式呼吸有效降低了呼吸阻力,增加潮气量,对肺组织的通气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立式呼吸与坐式呼吸可明显改善患者肺换气与肺通气作用,提高患者排痰能力与呼吸频率,改善其临床症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研究中,护理干预前,观察组患者肺功能状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呼吸训练后,观察组最大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等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呼吸训练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提高预后质量,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宋卫民.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3):294-295.

[2]孟凤芹,刘学梅,任秀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呼吸训练方法的对比观察.护理学杂志,2003,18(3):171-172.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篇6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延续性护理;生存质量

theeffectofContinuingnursingforQQLofStableCopDpatients/YeChun-yan.//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5,12(18):093-095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sofcontinuingnursingforQQLofstableCopDpatients.method:80stableCopDpatients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fromFebruary2013toFebruary2014and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40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wastreatedwitheducationmanagement,symptomatictreatmentandotherconventionalcares;onthebasisofthattheobservationgroupwasalsotreatedwithcontinuingnursingincludedhomeoxygentherapyandrespiratorygym,QQLof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Beforenursing,Catoftwogroupsweregenerallyconsistent;after3monthesand6monthesofnursing,Catofobservationgroupwere(16.1±5.2)scoresand(16.6±4.4)scoreswhileCatofcontrolgroupwere(21.4±6.5)scoresand(21.8±6.2)scores,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CopD;Stableperiod;Continuingnursing;QQL

First-author’saddress:ChinesemedicineHospitalofHeping,Heping517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8.034

CopD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肺疾病,其特征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且肺部对有害气体或者颗粒出现异常炎症反应,是进行性疾病。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发病率是3%,其死亡率位居世界死亡原因第4位,wHo预计CopD将在2020年成为位居第5位的经济负担严重疾病,老年人由于多合并多种内科基础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更高[1]。CopD稳定期患者一般予以对症处理、教育、管理等常规护理干预,但对提高生存质量及降低病死率等效果并不明显。有研究认为,长期家庭氧疗结合呼吸操等延续性护理可能有助于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并对运动能力、血流动力学及精神状态等产生有益影响[2]。本院纳入50例CopD稳定期患者予以延续性护理,采用CopD评估测试评分(Cat)定期评价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80例。入选标准:符合(2007年修订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CopD诊断标准,且为稳定期者;排除合并其他心脑肝肾血管严重疾病者[3]。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4~80岁,平均(68.7±6.5)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2~79岁,平均(68.4±6.7)岁。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教育和管理(如戒烟),对有适应证者按需给予支气管舒张药、吸入糖皮质激素,对症(如化痰)治疗。常规给予护理指导,使用噻托溴铵治疗:噻托溴铵(BoehringeringelheimpharmaGmbH&Co.KG,批准文号H20100194),以吸入给药方式进行给药治疗,以专用吸入装置吸入,1次/d即可,18μg/次[4]。护理人员应及时制定患者档案,在取得配合后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过敏史及禁忌史,并告知家属注意预防跌倒坠床。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评估观察,对于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进行实时监控。对于咳嗽及痰液黏稠的患者可进行雾化吸入,从而起到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的功能,以便于患者排除。对于需要吸氧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讲解氧气吸入对该病治疗所起的重要作用。注意防寒保暖,饮食营养清淡,指导患者放松心情,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包括长期家庭氧疗和呼吸操。家庭氧疗护理:采用鼻导管吸氧,时间10~15h/d,氧流量设置为1~2L/min。呼吸操护理:按照《CopD康复治疗指南》宣传片内动作规范,2组/d,15~30min/组,每个动作连续10~15次,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动作,如病情较严重者避免下蹲等姿势,应从慢到快,锻炼3个月。以孕妇为中心,提倡稳定期家属进行陪伴照料。加强患者恢复期护理服务,如出院后恢复指导,针对出院后患者的依从性方面加强督促及合理功能性锻炼行护理治疗。针对治疗后肺功能恢复及日常作息进行延续护理措施,做好宣教与CopD知识学习,提高患者认知能力,详细介绍家庭有氧疗及呼吸操的作用、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等[5-6]。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大部分患者因为长期受疾病影响,对治疗效果产生质疑及抑郁、焦虑、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通过及时有效地沟通引导给予安慰鼓励,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建立电子档案及知识宣教工作,针对每一位患者建立基本资料档案,以便实施正确有针对性的延续指导,也可减少日后护理工作负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宣教,给予现场演示及咨询。随访后对所有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并对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临床护理人员做好相关护理工作,护理前,护理后3、6个月时,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肺功能。

1.3评估标准采用Cat评价患者生存质量:包括咳嗽、咳痰、胸闷、上楼、家务活动、睡眠、外出信心及乏力,总分40分,得分越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7]。肺功能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用力呼气峰流量(peF)。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生存质量比较两组护理前Cat评分大体一致,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和6个月的Cat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肺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各肺功能评估指标大体一致,经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pao2、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FeV1、peF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的重要慢性病,急性发作后尽管临床症状缓解,但是肺部功能持续下降,加之大多数患者为老年患者,身体免疫力下降、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多不乐观,容易反复发作,并发各种心肺疾病,且容易发生抑郁、惊恐等精神症状疾病,死亡率较高[8-10]。CopD起病比较缓慢、病程漫长,以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喘息、胸闷和食欲下降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气道阻塞及气流受限是CopD患者最主要的病生理变化,可引发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CopD主要累及肺部,但也能引发全身不良效应,加剧活动受限,严重降低患者预后生存质量等[11-12]。延续性护理是一种开放性护理方式,将护理从院内延续至患者出院。延续性护理方式完善了人性化护理的内涵,建立护患互动,并促进了护患关系,有助有促进和维护患者健康[13]。

本研究采用的延续性护理方式为家庭氧疗结合呼吸操。家庭氧疗可有效提高肺泡及pao2,提高组织的供氧能力,降低或稳定肺动脉压,降低红细胞及血液黏稠度,从而减轻呼吸困难症状[14]。呼吸操则通过运动训练中的呼吸练习及体质锻炼提高人体摄氧能力。在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中,虽有采用长期家庭氧疗或呼吸操护理的相关报道,但一般为单独应用。有研究表明,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中重度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运动能力[15]。因此,进一步探讨家庭氧疗结合呼吸操延续性护理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纳入80例CopD稳定期患者,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和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效果。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后3个月和6个月的Cat评分(16.1±5.2)分和(16.6±4.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4±6.5)分和(21.8±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在延续性护理中笔者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情绪延续护理,经研究表明,情绪的波动对治疗有一定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40岁以上人群该疾病的发病率可达到9%~10%,该疾病的病症可呈进行性发展,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劳动能力都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其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9]。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常常会伴有活动性气喘、呼吸困难及咳嗽胸闷,这使得患者常会出现如郁闷、烦躁、痛苦等不良情绪,患者心理会产生对治疗的排斥情绪,直接导致患者的依从性大大降低,为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非常重要[20]。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相关措施,以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针对这一现象,首先要从自己的情绪管理出发,要以开朗、友好、耐心的态度去影响患者,细心详细地解答患者的每一个问题。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患者传递正能量,排除患者不良负面情绪,积极建立信心面对治疗、相信治疗、接受治疗。通过笔者调查分析,大部分患者出现恐惧心理是由于其本身及家属对相关病症不了解或者存在理解误区,导致患者不信任,护理人员根据该情况要定期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向患者和家属宣传正确的医学常识,并教授其常用、简单的护理方法,防止因护理不当导致病情恶化的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家庭氧疗结合呼吸操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生存治疗,改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J].中医杂志,2012,53(1):80-84.

[2]陈敏,赖天文,吴东,等.家庭氧疗配合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7):634-63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4]蔡睿,侯刚,王秋月,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对生存质量的评估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11,31(11):847-849.

[5]施劲东,何静,胡芸文,等.上海闵行地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病毒感染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6):667-672.

[6]turgutt,ilhann,DeveciF,etal.GlutathioneandnitritelevelsininducedsputumatCopDpatientsandhealthysmokers[J].JthoracDis,2014,6(6):765-771.

[7]方东萍,刘英,朱秀兰,等.“六字诀呼吸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13-815.

[8]过艳芳.长期家庭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25-26.

[9]武东兴,景德莲,王桂云,等.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6-127.

[10]叶苑.长期家庭氧疗联合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3):125-127.

[11]余艳,崔焱,刘玉环,等.延续性护理对CopD稳定期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8):78-81.

[12]张彩虹,郭洪花,蔡小霞,等.运动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5):477-480.

[13]刘琳,贾宏博,王致洁,等.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75-76.

[14]肖义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3-4.

[15]玲.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2):158-159.

[16]文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72-73.

[17]庄茹娟,赵波.肺康复有氧运动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疲劳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2-14.

[18]王少玲,符始艳,周家仪,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延续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758-760.

[19]李佳梅,成守珍,张朝晖,等.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03-606.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篇7

关键词:呼吸内科;病房;医院感染;防护对策

呼吸系统疾病其病原菌的传播多以空气为媒介。因此,呼吸内科病房就存很多的感染危险因素。为了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制度执行,以利于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现分析呼吸内科病房潜在感染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住院期间病人受感染部位一般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等,其中呼吸系统感染在所有的感染中所占的百分比最大,感染者又多数为老年人。呼吸系统帮助人体完成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功能,对人体有很重要的作用。呼吸系统受感染将严重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机能。

在医院的呼吸内科中,患者大部分为老年人,病人住院时间较长,且病情易反复发作,病人在住院期间还服用广谱抗生素,这些情况都易造成呼吸感染。医院呼吸内科如何完善制度,加强病房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最终降低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将是在以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挑战。

1、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

呼吸系统可以对吸进来的气体进行转换,能使气体顺利地通过,对人体新陈代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医院要降低呼吸内科感染的发病率,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必须知道引起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根据对医院多年住院患者呼吸感染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其中引起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引起感染的因素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环境因素

很多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伤寒、肺结核等疾病,首发症状多以发热、咳嗽、咽喉疼痛等疑似呼吸系统疾病而收治,在未确诊前在我科进行治疗。而这个阶段处于疾病的前驱期,传染性最强,最不容易防范。

1.2流行病学趋势

据资料显示,近10年新增加了10多种传染病,多以呼吸系统症状为表现,特别是变异性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H5n1型禽流感病毒等。

1.3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

特别是医生在病人刚入院时,询问病情都不习惯戴口罩;护士巡视病房、进行健康教育时,也容易忽视这点,又是面对面的接近,如果医护人员自身抵抗力差,很容易造成病原菌的定位种植。呼吸内科医务人员呼吸道疾病感染率较其他科室人员高于3倍或4倍。

1.4病人之间交叉感染

呼吸内科病人多年龄大,均有多种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治疗难度大,所以存在有的病人处于康复期,而有的是新入院的急性期病人,很容易引起不同细菌的交叉感染,导致康复期病人再发感染。

1.5感染控制措施不能规范实施,医护人员成为传播媒介

医护人员不注意手卫生消毒规范,平时医生查房时,查完1床接着就对2床进行触诊、听诊,根本没有消毒双手或听诊器的意识。护士打针时做不到一人一针一带一消毒等,就会引起医源性传播而致交叉感染。

1.6侵入性操作增多

老年病人常常带有尿管、中心静脉导管及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等,均增加了外源性感染因素。

1.7其他

抗生素的大量长期应用,容易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出现多重耐药菌株。应用免疫抑制剂病人,免疫力低下,床单位的终末消毒不到位,病房的床垫存在反复污染,无法彻底清洗消毒,只能表面擦拭,病人的痰液、血液未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理等。

2、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提到的引起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医院需采取对应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预防,降低呼吸内科感染的发病率,相应的预防措施具体有以下几种。

2.1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强化观念,规范操作

督促医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养成良好习惯。不论是查房、还是询问病史都注意规范戴口罩,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时要戴双层防护口罩。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特别要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手段和措施。科室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定期督查,以促进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持续、规范执行。

2.2加强护理,稳定病人情绪

针对老年人长期住院,受感染症状的影响产生不良情绪以至于不积极配合治疗的情况,医院内科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病人的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内科护理人员工作时态度要积极,并注重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对老年患者要多一份耐心与尊重,以乐观的心态护理老年患者。

2.3多科协调,避免误收、误治,规范诊疗行为

将收治传染病人出现的误诊率进行统计,上报医务部和科主任,取得多方重视和协调,以督查门、急诊内科医生首诊时提高对传染病的警惕性,加强检查、会诊进行鉴别,以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收入普通病房。传染病一经确诊,立即转往专科隔离治疗。

2.4治疗器械消毒

在治疗时需要使用导管时,要对需要使用的导管进行有效的消毒,必要时更换新的干净的导管。

2.5提高呼吸感染的治疗水平

发生在患者肺部的呼吸感染症状几乎与真菌感染的症状一样,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如有发现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突然加重,痰液粘稠等应及时做真菌检测,观察并提供早期的预防治疗,控制真菌的侵入,增强老年人自身的免疫能力。

2.6规范医疗性废物的处置

禁止医生在病房换药、抽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操作。督促医生在规定诊疗室进行诊疗活动,以便于集中,定点消毒处理,也避免了病原菌形成空气漂浮尘埃而被扩散。对于病人痰液、血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放于0.5%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后,再按医疗感染性废物处理流程进行处置。

三、总结

住院患者呼吸内科的感染的主要因素表现在抗生素的使用方面,住院环境方面,心理方面等,医院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对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对探望人员限制时间;提高护理质量,耐心护理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抗生素的使用要严格控制,提高老年人身体免疫能力。最终目标为改善治疗环境,减少感染的发生率,使患者能够更快地康复。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篇8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

近几年,随着我国环境破坏程度的逐渐加大,空气质量逐年下降,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但是,呼吸类疾病的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这也成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人群范围相对广泛,幼儿、中老年人均有机会发病,此类疾病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患者还会因此而失去生命。在合理选择治疗手段的基础之上,高质量的护理也能全面促进患者的康复,文章就对此进行了具体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42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9岁至71岁,平均年龄为(48.2±5.4)岁;观察组42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10岁至73岁,平均年龄值为(47.1±5.6)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健康宣教以及吸氧。观察组患者采用应急护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如下:首先,在针对重症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需要从患者入院开始直至患者出院,全程进行护理干预[1]。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突发性死亡的概率整体较高,因此,为了有效避免患者治疗时间被延误的情况出现,护理人员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其次,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来说,他们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临床症状也普遍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此,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也需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急性发作患者需要第一时间接受呼吸道疏通,痰液较多患者需要定期对呼吸道内的痰液进行清理。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保证病房内部环境卫生,定期对病房内部设施进行消毒,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有效降低患者细菌感染问题的发生概率。对于患者来说,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也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的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或是慢性迁延期,在这两个阶段,护理的要点应该为祛痰、镇痰以及控制感染,如果患者自身存在呼吸困难的问题,则需要将患者的体位调整到半坐体位,如果患者同时伴有喘息的问题,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之下对患者用药,对患者使用一些具有解痉平喘作用的药物,使患者的咳嗽以及呼吸不畅的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缓解。除此之外,护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的脉搏、血压以及呼吸等相关指标,由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普遍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因此要能够准备好应急药物,随时对患者实施急救。患者在用药后要注意观察其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尽量避免患者接触过敏原或是受到污染的大气。如果患者的疾病处于缓解期,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则需要尽量建议其戒酒以及戒烟,不仅要保持生活环境整洁干净,同时也要加强对于个人卫生问题的关注,降低感染问题的发生概率。要求患者随着天气的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出现感染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引导其进行身体锻炼以及呼吸训练,使患者的通气量能够真正得到有效提升,促进患者膈肌运动能力的整体提升。由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都比较严重,因此,很多患者都存在情绪紧张以及焦虑的问题,还需要做好针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部分患者的失眠问题,护理人员要能够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之上,对患者实施人性化管理,有针对性地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身所患的疾病。

1.3临床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康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篇9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病情进展缓慢、死亡率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不完全可逆的气道受阻,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是利用雾化吸入器的负压空间将盐酸氨溴索制成气雾,进而使药物可以进入病人呼吸道而直接作用于气道,该方法作用疗效迅速、可靠、不良反应小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本文主要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配合综合护理措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4月-2012年5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均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草案》中规定的诊断标准[2]。男68例,女32例;年龄24~71岁,平均(48.3±5.2)岁。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且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化痰、解痉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20mL和盐酸氨溴索30g配成的雾化吸入液进行治疗,驱动药液的氧流量4~7L/分,2次/日,连续治疗8天。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分为3个级别。①显效:肺部音减少,咳痰、气促消失或明显好转,痰量减少在70%以上,痰液稀薄;②有效:症状好转,肺部音减少,痰量仍较多,痰液较稀薄;③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变化或肺部音增多,痰液量多且黏稠。

统计学处理:采用计量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组间差异采用X2检验比较,在p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1.4219,p

护理措施

雾化护理:治疗前要保持病区环境整洁、安静、空气流通良好,保持室内温度、湿度舒适。耐心向病人解释咳嗽、排痰意义及雾化吸入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意义,以得到病人理解和配合;雾化中指导患者雾化吸入时宜取坐位或侧卧位,深吸雾气,每次在11~14小时吸完。雾化吸入过程中观察患者呼吸、心率、神志、面色、氧饱和度变化;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率加快,氧饱和度降低等情况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操作并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雾化结束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漱口、排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雾化吸入器的管道做到一人一具一消毒,用消毒液浸泡后、冲洗、晾干备用,防止交叉感染。

氧疗护理: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时,适宜流量4~7L/分,也有报道氧气驱动雾化吸入量不宜过大,以3L/分为宜[3],每日至少吸氧15小时。按时进行巡视以便观察患者的缺氧改善状况,吸氧管是否正常通气,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根据患者呼吸情况随时调节氧流量,定期查看湿化瓶并添加加蒸馏水等。嘱咐患者及其家属不能随意调动氧流量。

排痰护理:者在护士的帮助下定期翻身,叩击背部,并配合拍背、咳痰,拍背时面对患者以便随时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情况,不能用力过猛,以患者能承受为宜[4]。鼓励病人咳出痰液,以提高疗效。护理人员应对重病患者给予看护,因患者排痰功能差时可能发生痰阻,护理人员应及时吸痰。

营养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为蛋白质热量型营养不良,表现为脂肪和肌肉质量的各项指标明显下降。试验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合理供能比例应分别为20%、30%~35%、50%。因此,应保证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低脂类食物,避免吃高糖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多吃蔬菜水果,预防便秘。

呼吸锻炼护理:呼吸体操可以改善呼吸肌功能,是防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其中,呼吸操锻炼诸如缩唇呼吸科延缓呼气流速,增加气道内压,改善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其它交换,腹式呼吸科改变辅助呼吸肌参与的不合理的浅速呼吸方式,降低呼吸功耗,亦缓解气促症状。

健康护理:健康教育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从本质上认识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性,避免烟尘吸入,让患者明白吸烟的危害及戒烟后的益处,与患者一起制定戒烟的个性化计划,以确保患者下定决心戒烟并承诺戒烟,保持家中具有一个良好的戒烟环境及寻找药物治疗,如尼古丁替代治疗。此外,还要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加强锻炼等。

心理护理:患者及其家属心理负担较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咨询,普及疾病防治知识,加强针性心理护理,热情的与患者交谈,给予患者鼓励支持,态度和蔼,使其正确认识该病,赢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用实际行动缓解患者的病痛,并做好家属及亲友的工作,鼓励他们给予患者关怀,使患者充满信心,从而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态。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呼吸性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致死和致残的第一大原因,居所有疾病病死率第5位,其患者的病理改变多属于不可逆性,可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长期反复发作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心理影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命质量。

盐酸氨溴素具有化痰、协同抗生素等作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法是临床上较好的物理与化学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并积极配合合理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泽贤.盐酸氨溴索压缩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2):51-52.

2谭从容.持续正压通气结合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9(5):578-580.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常规篇10

【关键词】穴位敷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64-0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因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沉重等特点,近年来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所面对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此类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一般治疗上应用祛痰剂、镇咳、平喘药或抗胆碱药、β受体激动剂、激素等对症处理,但临床上存在疗效不显著、耐药和毒副反应等不足。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3]。故本研究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9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住院患者9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所规定诊断标准;其中:CopD患者45例,支气管哮喘32例,慢性支气管炎1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龄41~82岁,平均(65.25±9.34)岁,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47~81岁,平均(67.50±9.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症状等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过敏体质、局部或全身皮肤感染等。

1.2治疗方法分别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8年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哮喘学组2008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对照组:控制性氧疗、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症状好转后减量)、祛痰剂、雾化吸入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治疗,贴敷药物为穴位敷贴治疗贴(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发),贴敷部位:包括肺俞(双侧)、肾俞(双侧),加上大椎、天突、膻中、风门、定喘;贴敷时间:每天上午外敷相关穴位,1日1次,治疗7天,每次贴2~4h,依个人皮肤敏感度不同,可适当增减时间。

1.3护理干预

1.3.1一般护理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提前准备敷贴材料;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疗效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惑和不安情绪。

1.3.2操作护理操作护士敷贴前需洗净双手,操作时,一般站于病床右侧,贴前清洁患者局部皮肤,确定贴敷穴位,将治疗贴贴于相应位置,将双手拇指指腹在贴有治疗贴的穴位缓缓施加压力至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感觉以酸、麻、胀为宜,按压手法为先顺时针方向旋揉1min,接着逆时针方向旋揉1min,每个穴位持续3~5min,逐次按摩所有敷贴的穴位,共持续15~20min。

1.3.3操作后护理一般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若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时,应立即取下药膏,嘱患者切勿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告知医师,必要时联系皮肤科会诊。

1.3.4情志护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加之社会、家庭、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伴有焦虑情绪,对控制疾病缺乏信心。因此,护理人员需经常关心患者痛苦,耐心倾听其主诉,并协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怀。

1.3.5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在贴敷治疗期间,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或软食为主,勿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勿饮咖啡、酒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1.4观察指标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支气管炎”章节所观察的咳嗽、咳痰、痰量、喘息症状、两肺的听诊)及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治疗第1、7天各评估一次。

1.5临床症状疗效判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评定方法:以治疗前后的积分差与治疗前的积分相比的比值来评定疗效: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①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率≥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对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ann-whnitneyU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发展病情迁延不愈,导致患者肺功能明显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亦较明显,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期望于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敷贴,由治疗膏、医用胶布和保护膜构成,通过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特别是它能通过吸收人体和周围环境的能量,发射8~14μm的生物波,该波作用人体时通过“吸收”、“透射”、“反射”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经络传导发挥其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4]。已有研究表明,人体内确实存在由机体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场,该生物场自人体组织细胞的物理场效应而表现出来[5]。

同时,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britishmedicalresearchcouncil,mmRC)已广泛应用于CopD、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评估,与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在CopD全球策略2011修订版,已将该量表列入病情评估体系中,其可靠性和反应性均较满意,可以体现出患者的健康损害[6]。

本研究发现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临床疗效、呼吸困难指数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具有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建义,苗树军,纪雪梅,等.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15-17.

[2]崔宴医.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贴敷治疗缓解期哮喘500例[J].中医杂志,2009,50(5):438-439.

[3]王兰娣.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补肺益寿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6):33-35.

[4]王超东,邓柏颖,苏莉.经络实质假说的文献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71-72.

[5]张怀亮,潘钰蔚,李晓霞,等.中医经络细胞生物场与生物共振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性病学杂,2009,8(5):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