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花艺设计分析十篇花艺设计分析十篇

花艺设计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1:00

花艺设计分析篇1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青花元素;分析;研究

中国的青花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元素之一。青花瓷作为青花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以其釉色青白相间、格调雅致、晶莹透亮而受到世人的青睐,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瑰宝,绽放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光芒。将青花元素引入到现代艺术设计当中并开展艺术研究和艺术探索,将传统的青花元素有机地融入现代生活,是现代意识理念的引领下对于传统青花元素范围的一种拓展。

一、青花元素的现代内涵

传统青花瓷的风格十分独特,以其完美的器形与高贵的色彩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艺术和文化情感。青花瓷以其独特的工艺性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做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实现了画面的色彩浓淡、深浅、层次的多变性,这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具有相同的艺术效果。青花瓷的颜色在于使用的青花色料,青花色料可以在瓷器之上描绘出层次的差异,这在青花瓷自身透明青白釉的衬托之下形成了青花瓷青蓝色具有的清幽明快与秀美妩媚。

青花瓷以其优美的造型、丰富的纹饰与清新的色彩展现出了其非常高的艺术成就。现代艺术设计与其中某些方面的艺术特征及其相似,可以说是毫无违和感。因此,青花元素自然而然的拥有一定的现代内涵。

二、青花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现代艺术设计其本质是对于现代视觉传达的设计,作为信息传达的一种方式,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化审美意识发生的变化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传达一定要以视觉符号传播出要表达的内容,艺术设计者还一定要按照形式美所具有的规律以及法则对认知过程进行简化和概括。青花元素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是以思维沟通与信息交流的。从认知论来看,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并且在其认识世界的过程当中不断对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那些视觉符号进行探索。

青花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符号用图形的形式表达了社会生活当中的情感,在青花元素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得到了完善与发展并由此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一种特殊的代表。在中国风格的视觉符号当中,青花元素不仅反映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与审美情趣,同时也显示出了当今时代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一种不断的追求与向往。

三、青花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青花元素来源于青花瓷,对青花元素在装饰纹样、色彩、符号等各方面的表现和意义进行分析,并在传统的设计元素原有的基础之上依据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方面的需求对传统的青花元素进行一种创新性的设计,从而做到将青花元素引进到现代艺术设计当中,这有利于青花元素设计理论的丰富和传y青花元素现代设计品质的提升。青花元素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代表着每个历史时期特定的民族文化内容,这一点从文字、色彩、图形等相关因素都可以看得出。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当中,现代文化性和民族性都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当中,用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青花纹样有机结合从而进行再创造,就可以让青花呈现出一种现代全新的艺术设计上的感觉。青花的色彩仅有蓝白二色,单一的色彩使其特性尽显故此成为历史经典,蓝白色彩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使人感觉到沉静冷清,增添出宁静、清澈的情调。通过采用青花的色彩与细腻纹样,借助其婉约、温润的独有气质,并加以创新,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融合。青花艺术所具有的审美情趣不单单表现在实用和审美的统一,其装饰纹样、布局和造型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一种很好的体现。现代艺术设计传承了传统青花技法的同时,在表现手法、工艺、材料等方面都要寻求突破和创新,将中华传统青花元素有机地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并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现代风格的崭新的青花元素。

四、结束语

青花元素源于古代青花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与象征。中国青花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且青化元素拥有现代艺术设计所需要的大量素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对现代设计的理念加以运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有机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并不断进行创新。青花元素在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当中的创新运用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种有机融合,也是现代艺术设计进行创新发展的新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永红,万鹏.古韵新姿:青花艺术与服装设计的嫁接[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04):110-113.

花艺设计分析篇2

中国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同时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变过程,也正是由于中国汉字的历史悠久,导致了中国汉字自身具备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汉字的发展充分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与中国人民的智慧,它拥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及的特殊意义。中国书法艺术将汉字作为素材,将形式美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创作准则的传统艺术,它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文化魅力,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增添一定的色彩。通常,中国书法艺术表现力是比较丰富的,书法艺术能够应用简单的色调表现出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物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一个有力的表现形式。但是,由于当前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久而久之,键盘的使用逐渐的取代了手写,这大大的削弱了书法的实用性,导致了东方笔墨韵味逐渐的消失,传承书法艺术已经陷入了一个紧张的环境当中。

2我国书法艺术与服装设计之间存在的联系

书法艺术与服装设计看似两个没有联系的文化因素,从本质上看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两者从本上看都由实用功能演变到审美功能的一种艺术,并且在演变的过程中,书法与服装经历的过程与性质是相同的。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它属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国特有的一个视觉符号,拥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重要的艺术价值。而服装设计,要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元素,同时还要拥有一定的民族性的特点。书法艺术在当今世界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此,在服装设计

的过程中还要汲取书法艺术的精髓,将书法艺术应用到服装设计当中,对推动服装设计实现自身的生命力与艺术的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中国书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书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需要从直接体现、间接体现以及应用实例进行分析。

3.1中国书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直接体现

书法也似乎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可以从刺绣以及补花、贴花等方面实现。

(1)刺绣艺术

刺绣又被称之为针秀,属于中国传统的手工工艺之一。中国传统的刺绣主要包括苏绣、湘绣以及蜀绣、粤绣这四大门类。它的主要用途包括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等等装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刺绣工序中,要摒弃传统刺绣费时、费工的缺点,优先的考虑机绣。将书法艺术体现在服装设计中,使服装设计更加的美观,更具视觉冲击力。

(2)补花、贴花艺术

补花与贴花艺术都是将面料剪成书法作品并附在衣物上,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补花的固定需要通过缝缀进行固定,而贴花的固定则需要应用特殊的粘合剂进行粘合。

3.2中国书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间接体现

书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间接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将书法所表达的已经以及艺术的情感与服装设计的理念相结合融入。中国书法主要分为楷书、行书、隶书、篆书等书法,我们将主要对楷书与行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楷书艺术

楷书产生与汉末,盛行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又被称之为正书。楷书在中心的安放、笔道长短以及两笔相交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书写着一定要按照顺序一笔一划的进行书写,这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作者的创造力。而将楷书与服装相结合,将楷书应用在服装设计当中,创作者可以根据缠绕、包裹等方式制作出方正、挺拔等特点的,同时具有束缚感的、特有创意的服装。

(2)行书艺术

行书大致出现在西汉晚期与东汉初期,它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书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是为了能够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过慢以及草书书写潦草的缺点而产生的。在我国行书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就是《兰亭序》。行书将就的是收放结合,疏密得体等。在书写行书的过程中需要书写者将轻松、活泼、以及动与静完美结合起来,确保能够将行书的气质充分的表达出来。在服装设计中,创作者也正是根据行书的特有气质进行服装设计,很多服装设计中有着悬垂的褶皱,还有一些不规则的设计,灵感都是来自于行书云流水般的特有气质,为服装设计增添了更多创作的灵感与色彩。

4结语

花艺设计分析篇3

关键词:纸样技术;驳领;毛衫;领型;工艺

中图分类号:tS941文献标志码:B

SweaterCollarKnittingprocessBasedonpaperpatterntechnology

abstract:thisarticledescribestheapplicationofpaperpatterntechnologyintheproductionprocessofsweatercollars.theinfluenceofdifferentstitchstructuresonthecollarknittingprocesswasanalyzed,themethodsforturningpaperpatternintocollarknittingprocesswereinvestigated,theprocesslistsandprogramsweregivenandcollaredsweaterswereknitted.itpointsoutthatthesweatercollarknittingprocessdevelopedaccordingtotheshapeandsizeofpaperpatternisaccurateandcanreducethenumberofsamplingandimproveproductionefficiency.itisviabletoapplypaperpatterntechnologytosweatercollarknittingprocess,soastoprovideguidancetotheproductionofsweatercollarsanddiversifiedcollarstylingtomeetthefashiontrendonmarket.

Keywords:paperpatterntechnology;collar;sweater;colorstyling;process

目前毛衫领型主要以圆领、V领、一字领等简单款式为主,无法满足现代服装造型需要。本文选择梭织服装中常用的一种领型即驳领,该款领型经典且结构复杂,目前在羊毛衫领型中很少出现。现阶段对于该种毛衫领型的制作没有完整的工艺数据参考,实施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纸样技术在梭织服装制作中应用广泛,具有稳定性好、准确度高、造型多样、实施方便等优点,故本文将纸样技术运用到驳领毛衫的领型制作中,分析纸样转化为毛衫工艺的方法,通过计算得出有效工艺,降低驳领领型在制作过程中的难度,试验过程中选择不同组织进行驳领领型编织,并对实物进行分析与效果评价,为驳领毛衫的领型制作提供参考。

该款驳领毛衫的大身前后片及袖片采用双面提花组织,驳领分别采用双面提花、满针罗纹、阿兰花等3种组织进行工艺制作与实物编织。

1原料与编织设备

(1)原料:nm48/2,100%美丽诺羊毛,藏青色纱线1.2kg,灰色纱线0.8kg。(2)编织设备:LXC-252SC-12G(12针/25.4mm)龙星电脑横机。

2纸样

2.1成品规格

驳领毛衫领子成品规格:驳领宽16cm,后领长33cm,门襟长45cm,门襟4cm。

2.2纸样制版

根据驳领成品规格尺寸,运用规格演算法,制作驳领纸样,如图1所示。

3驳领毛衫工艺与制作

3.1组织结构

该款毛衫的双面提花组织驳领、满针罗纹组织驳领、阿兰花组织驳领的花型实物及编织图分别如图2、图3、图4所示。

3.2编织工艺单

3.2.1成品密度

该款驳领毛衫领子所采用的3种组织织物成品密度见表1。

3.2.2驳领纸样针织计算部位工艺分析

毛衫驳领纸样针织工艺计算部位划分图见图5。(1)a段高度范围内宽度不变,因此采用平摇编织方法由下至上开始编织,同时为下一部分放针做准备。(2)b段为门襟与衣身前领边的缝合位置,应平均分配添加的针数,既要保证放针过程顺利编织,还要调整边缘的直线斜度较好与衣身贴合。分配针数时根据实际转数和需加的针数进行计算,可以分多段进行放针。(3)c段属于驳领翻折露出的一面,根据纸样该部位的弧度方向,放针方式采用先急后缓,即先少转数放多根针数,其次多转放少针数,形成圆滑外凸的弧线工艺。(4)d段开始进行收针,结合实际情况,为保证收针顺利进行,若留转数较少且收针较多,可采用引返收针方式,就是局部编织逐步达到收针效果,最后统一用废纱落布进行套口缝合。(5)e段为收针后的处理,一般收针结束后留几根针防止织物编织时出现破损,最后用废纱落下。(6)f段主要是领子上部分的曲线工艺计算,为了保证后领的贴合,此部段曲线要求圆滑,领中根据实际尺寸进行废纱落布,其后两边分边编织,各自分配收针,分段进行完成编织。

3.2.3驳领上机工艺图

由驳领纸样针织计算部位工艺分析结合织物密度及纸样规格尺寸,计算出双面提花组织驳领、满针罗纹组织驳领、阿兰花组织驳领的上机工艺,上机工艺图分别如图6、图7、图8所示。

3.3上机程序图

双面提花组织驳领、满针罗纹组织驳领、阿兰花组织驳领的上机程序图分别如图9、图10、图11所示。

3.4实物编织参数

双面提花组织驳领、满针罗纹组织、阿兰花组织驳领的上机参数见表2。

3.5后整理

该款羊毛衫采用100%美丽诺羊毛纱线编织,因此水洗过程需要进行柔软处理。按照克重添加柔软剂,调节浴比后浸泡织物20min左右,进行烘干处理,最后按照尺寸熨烫定形。

满针罗纹组织驳领由于其组织与衣身的双面提花不同,密度需要稍加放松才能与衣身风格匹配,因此水洗处理时柔软处理剂量减小、时间缩短,熨烫时尽量用蒸汽直接定型,少量按压,以免使领子受挤压变形。

阿兰花组织驳领为单面织物,需要双层缝合才能达到整体服装的要求,套口缝合领子要注意单面织物的卷边性,两片缝合后要保证能够完全贴合。水洗过程中仅需要简单的柔软处理即可,熨烫时要保证两片织物边缘不错开。

3.6实物效果图与分析

双面提花组织驳领毛衫、满针组织驳领毛衫、阿兰花组织驳领毛衫及领部造型分别如图12、图13、图14所示。

(1)该款毛衫款式造型中,领子设计为驳领,通过加大驳领领面宽度,突出领子造型效果,衣身采用H型,大身前后片及袖片选择具有一定厚度的双面提花组织,藏青色与灰色条纹相间设计,使毛衫呈现出中性简约风格,三种不同组织毛衫驳领编织纱线颜色以藏青色为主色,确保毛衫整体风格。

(2)由实物图可见,双面提花组织驳领质地最为硬挺,且拉伸性较小,最符合该款毛衫风格特点;满针罗纹组织驳领厚度适中,正反面花纹效果相同且表面平整,领片稍薄,质地柔软,缝合到衣身上更为服帖,但立体效果不够明显;阿兰花组织为单面组织,织物较薄,且正反面花纹效果不同,为保证领子厚度与整体协调,采用两片重叠缝合,驳领正反面均有菱形阿兰花纹理,为毛衫效果增色。

(3)按照纸样的形状与尺寸进行工艺分析得出的毛衫驳领工艺准确,减少了打样次数,提高了生产效率。

(4)纸样技术运用到驳领毛衫领型工艺制作中切实可行,为驳领毛衫领型工艺制作提供参考。

4结语

纸样技术在驳领毛衫领型工艺制作中的应用为羊毛衫的领型设计与制作提供了有效参考和制作方法,目前羊毛衫生产中还没有完整的领型制作标准和工艺方法,只能通过工艺师的经验来完成,无法充分体现出羊毛衫设计效果,同种领型不同种组织的变换让羊毛衫领型的选择性扩大,可实现不同风格的羊毛衫要求。

参考文献

花艺设计分析篇4

关键词:花鼓灯;空间设计;嘉年华;保护与继承

1安徽蚌埠花鼓灯嘉年华建筑设计背景

安徽蚌埠地处皖北,在皖北区域里至今缺少一个大型的城市游乐项目。蚌埠嘉年华的建成,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经济,树立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建成至今,蚌埠花鼓灯嘉年华给游客的记忆相比安徽芜湖方特和常州恐龙园等类似大型游乐场所,相对较弱。从设计角度分析这个皖北最大的游乐综合体,在设计感和空间感上探讨其存在的问题。

2空间设计与浅析

花鼓灯嘉年华是一个大型游乐场所。场所以安徽蚌埠民间文化花鼓灯艺术为主题。在弘扬地方特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分析花鼓灯嘉年华,是值得人思考的问题。花鼓灯嘉年华是为什么建造?是为了城市设计标榜地域文化,还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带动区域经济?从嘉年华本身的建筑外空间与场馆室内设计中,让人们很难定位和记忆主题。安徽蚌埠是一座丰富的文化之城,而蚌埠花鼓灯艺术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综合民间艺术形式,扇子、腊花、折叠纸扇、花鼓,都在其艺术形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体现出蚌埠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快速发展的当下,各地的大型游乐场所纷纷而起,如芜湖方特游乐场、常州恐龙园等等。安徽皖北地区缺少一个大型娱乐综合体,而蚌埠花鼓灯嘉年华就在这个背景下孕育而生。这个城市娱乐综合体,从名称上不难看出主题定位很明确。但以花鼓灯为主题,花鼓灯嘉年华实际的艺术内涵未能完全深刻贯入,只是在字面上有所联系。在经济日益快速发展的当下,城市标识性的场所愈发吸引人们的注意,它不仅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和形象,而且反映城市的发展现状。安徽蚌埠花鼓灯嘉年华是一个具备城市标识性的建筑场所,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历史文化和现代感相融合的城市游乐空间。但是,花鼓灯嘉年华的场所空间中场所精神、公共领域、建筑之间的设计还是值得探讨的。

2.1场所精神

理查德?塞尼特说,“场所和空间允许行为仪式的逐步演化,并对之开放和接纳,从而使人们体验到形式和改变。”。嘉年华在欧洲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前身是欧美狂欢节。蚌埠花鼓灯嘉年华对花鼓灯艺术进行传承和发扬,但在空间感上给人们的是一种模糊的印象。嘉年华大门入口,是一个硕大的以鼓的形式出现的摩天轮,摩天轮下是一排欧式建筑的大门,这个设计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现代与民间艺术结合。但在游园入口处,这种中西方风格结合的形式,让人们形成的是一个模糊的场所精神(如图1)。

2.2公共领域

售票处、交通标识、公共设施等设计,在(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公共领域的比例占据重要位置。蚌埠花鼓灯嘉年华建筑场景里的这些公共领域的设计虽然满足了功能要求,但在景观设计中缺乏与主题连贯的点缀。比如售票处的入口位置,设计稍显简单,无法引人入胜。若加以设计,加入花鼓灯民间元素,景观效果会更加贴近主题(如图2)。

在公共设施的设置上,如垃圾筒、路灯的设计,如能在设施造型上加以选用或将民间元素运用到设施上,会对烘托嘉年华主题起到点缀作用。使游人从入园到游园的过程中主题感受更加强烈,记忆深刻,从而促进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也将会给嘉年华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2.3建筑之间

从场所结构分析,花鼓灯嘉年华内部场馆分为花鼓灯文化广场、民俗集市、极速世界、冒险世界、欢乐世界、魔幻世界、童话世界。花鼓灯文化广场是以花鼓为文化背景建设的一个集演出表演的剧院广场。这个文化广场建筑风格是以花鼓灯民间文化艺术为设计主题,是连接其他场馆的中心,也是疏散交通的重要区域。民俗集市的场景设计也衍生了花鼓灯文化的精髓,但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上显得随意,如场地中供人们休息的长椅,是简单的现代简约风格,而整个集市的建筑风格是鼓韵十足的地方民间特色。所以,细节上的设置影响了整体的主题氛围。其他几个场馆,如极速世界、冒险世界、欢乐世界、是充满刺激的游乐设施。在游乐设施的场馆建设中,如欢乐世界,只利用了现代感和色彩丰富的设计语言,与嘉年华主题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呼应。在魔幻世界场馆设计上,建筑外立面设计是西亚风格,与其他场馆和花鼓灯嘉年华的主题也缺少了背景联系。哈布瑞肯曾经这样写道:“建成环境总是自我组织的。作为专业人士,我们介入到一个自然、持续的过程。最后,我们必须参与到环境中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我们自己的意图上。”花鼓灯嘉年华的场馆建筑,给人的设计感受有些零碎,场馆之间的地面铺装一方面没有做特定的空间限定或者向导指示;另一方面,地面铺装与周围环境主题的缺乏一些呼应,所以在花鼓灯嘉年华里主题氛围和感受显得相对较弱(如图3、图4)。

3结语

安徽蚌埠花鼓灯嘉年华在丰富了当地人生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但在空间设计方面,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场所精神、公共领域、建筑之间设计感上的欠缺,使主题氛围烘托没有尽善尽美地表达出来。作为一个具有地标性的场所空间,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主题,在后期建设中,如将环境设计要素融入到场所中,蚌埠嘉年华将会更加引人入胜,流年忘返。

参考文献:

[1]李朝阳.室内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来增祥.室内设计原理[m].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花艺设计分析篇5

关键词:经编成形服装装袖工艺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九种典型的、常用的贾卡组织织物是文章实验过程中采取的经编成形服装,对其每厘米牵拉密度为五横列至十横列时候的成品纵密和横密进行测试。

一、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备

借助RDJ4/2型双针床贾卡经编机编织式样,此设备中含有JB2型号以及JB3型号两把贾卡梳,GB1型号以及GB4型号的两把地梳,有着梳栉四把,其中半机号配置是贾卡梳选取的配置;Y511型织物密度仪是其选取的密度测试仪器。

(二)试样试织

选取22/56dtex锦氨包覆纱的贾卡梳原料以及44dtex锦纶高弹丝的地梳原料。由于不能提前知道成品的规格尺寸,所以试样选取的是一千零五十六针的花宽,一千横列的花高,表1即为文中实验试织试样参数:

如表1所示:在经编成形服装工艺设计软件当中,设定贾卡组织的颜色为“红”“绿”“白”三种。其中,“绿”对应贾卡薄组织,为贾卡针作1-0/1-2//的基本垫纱运动所带来的组织效应,表2显示出其垫纱数码;“白”指的是网孔组织,其是由贾卡针在奇数横列出现偏移产生的效应;“红”指的是厚组织,其是由贾卡针在偶数横列出现偏移产生的效应;各种各样的层次效应在厚薄网孔组织的混搭作用下产生。每厘米五横列至十横列的牵拉密度是文中实验采用的,在上机织造全部完成和选取的调整方式为RDJ4/2牵拉密度的前提下,对牵拉密度调整的时候选取每厘米零点五横列的档差。

(三)密度测试

在松懈状况中,把编织成功的试样静态放置二十四小时以后,在遵循生产工艺标准的基础上整理试样,借助织物密度测试仪对测量试样长度为五厘米的纵行数以及横列数进行分别测量。在进行密度测量的时候,需要在试样的正中间(即距布边多于三十厘米处)放置密度仪。针对每一个试样,需要选择五个不尽相同的位置进行测量,将数据记录下来,同时将五个不尽相同位置的成品纵密以及横密算出来,然后在五次测量值的基础上算出算术平均值。

二、经编成形服装装袖工艺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一)牵拉密度对工艺设计的影响

袖窿深横列数袖山高横列数、胸宽针数、袖肥针数和背宽针数都是制约装袖部位的重要工艺参数。基于成品密度和牵拉密度的关系分析,能够在极短时间内算出一些参数,如背宽针数、袖窿深横列数、袖肥针数、袖山高横列数和胸宽针数。例如在计算袖肥针数的时候,最初需要实现工艺计算,然后在全绿组织牵拉密度以及成品横密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计算袖肥针数。袖肥针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袖肥针数=袖肥尺寸*(0.9491χ+7.400)

其中,χ表示牵拉密度。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其他部位的工艺计算公式。

(二)贾卡组织对工艺设计的影响

织物的密度由于贾卡组织的不尽相同而产生很大的改变,其横向密度随着贾卡组织的的不断增厚而增大,应该将装袖工艺设计里的设置花宽数目提高,将服装横向的编织针数提高,与此同时,将对应的袖肥针数、背宽针数以及胸宽针数提高;试样a1组织与试样a9组织有着很小的纵向密度,极易被拉伸变长,试样横密大小:a9>a8>a7>a5>a6>a3>a4>a2>a1,随着织物厚度的增大,成品的横密越来越大,厚贾卡组织横向密度最大。需要将设立的袖窿深横列数、袖山横列数、背长横列数和花高数都削减,试样a6组织有着很大的纵密,所以编织的横列数要增多。总而言之,在进行装袖工艺设计的时候,要将不尽相同的贾卡组织的纵密变化规律以及横密变化规律进行统一分析,从而保证工艺参数设定的准确性。

三、结论

制约经编成形服装衣袖部位尺寸的关键原因即为成品密度,同时贾卡组织以及机上牵拉密度都会制约成品密度。纵密以及织物横密会伴随机上牵拉密度值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增加,明显的线性存在于不同机上牵拉密度以及贾卡组织的成品密度之间;当牵拉密度同样的时候,有着很大的不尽相同的贾卡组织的成品纵密和成品横密改变,成品横密随着贾卡组织织物的增厚而增加,厚实组织和网孔组织的纵密比稀薄效应贾卡组织的纵密小。

参考文献:

[1]如芳,吴志明.经编成型服装装袖工艺设计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12,07:36-39.

[2]如芳,吴志明.经编成形服装装袖工艺设计影响因素分析[J].纺织学报,2013,01:101-105.

花艺设计分析篇6

2.40Cr钢在脉冲电场下淬火工艺参数的优化王焕琴,卢澎涛,王三保,wanGHuan-qin,LUpeng-tao,wanGSan-bao

3.精密垫片精冲模设计刘华伟,田福祥,张骞,LiUHua-wei,tianFu-xiang,ZHanGQian

4.电子元件的多工位级进模具设计张慧民,ZHanGHui-min

5.侧板扣件弹片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欧阳波仪,oUYanGBo-yi

6.热流道金属粉末注射成形模具设计范国良,FanGuo-liang

7.防护罩注塑模设计田国庆,刘伟国,曹驰,王智平

8.换档拨叉弯曲模设计汪训煌,wanGXun-huang

9.底座塑压模设计唐秀,张金辉,tanGXiu,ZHanGJin-hui

10.对焊式护罩工艺方案分析及模具设计钟翔山,ZHonGXiang-shan

11.提高支架压铸模寿命的途径朱芬芳,王宏霞,吴燕华,ZHUFen-fang,wanGHong-xia,wUYan-hua

12.膨胀销在检具和夹具中的应用模具技术杜磊,DULei

13.基于moldflow的电磁炉面板结构分析与改进孙贤初,陈伟超,翁卫军,SUnXian-chu,CHenwei-chao,wenGwei-jun

14.液晶显示器外壳的前框模流分析及模具设计王劲,王为勇,wanGJing,wanGwei-yong

15.打印机支架模具设计与编程童永华,李慕译,tonGYong-hua,Limu-yi

16.两辊穿孔顶头的热处理工艺张迎春,宁艳平,ZHanGYing-chun,ninGYan-ping

17.模内装饰技术应用进展马红,王雷刚,,maHong,wanGLei-gang,HUanGYao

1.基于界面结合镀锌板不同摩擦因数拉深的数值模拟杨骏,王雷刚,,YanGJun,wanGLei-gang,HUanGYao

2.基于数值仿真的汽车轮罩拉深型面设计研究王云,于忠奇,费冬,wanGYun,YUZhong-qi,FeiDong

3.压铸成形减震器支撑件浇注系统的改进设计分析郑金星,梁卫抗,赵磊,刘全坤

4.imD中高压模模具设计黄能会,许树勤,HUanGneng-hui,XUShu-qin

5.端套复合模设计徐宇,俞弘伯,XUYu,YUHong-bo

6.安装板多工位级进模设计金龙建,洪慎章,JinLong-jian,HonGShen-zhang

7.薄材料精密级进模设计张东立,蔡敏,ZHanGDong-li,Caimin

8.多楔轮产品的成形缺陷分析梁卫抗,郑金星,赵磊,刘全坤,王其善

9.塑料的成形收缩对于产品功能性应用的研究于丹,YUDan

10.模具技术空气开关内端轴零件的浇口设计优化研究徐自明,王静,XUZi-ming,wangJing

11.Cae分析在洗衣机主控板浇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刘永辉,张越,LiUYong-hui,ZHanGYue

12.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车床试切法对刀策略江本赤,宁宁,JianGBen-chi,ninGning

13.数控加工在模具编程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彭二宝,史亚贝,penGer-bao,SHiYa-bei

14.基本三维型面加工通用宏程序王春乔,刘永莲,张志强,wanGChun-qiao,LiUYong-lian,ZHanGZhi-qiang

15.某款机盖外板拉深模不等料厚加工方案江克洪,JianGKe-hong

16.模具电火花电极的智能化设计周驰,李勤顺,ZHoUChi,LiQin-shun

17.激光快速成形技术与模具制造黄战川,乔自平,HUanGZhan-chuan,QiaoZi-ping

1.微特征铝合金半固态流动性能试验研究陈金晶,于沪平,赵雅珠,CHenJin-jing,YUHu-ping,ZHaoYa-zhu

2.基于pro/e的智能化标准件库开发汪硕,梅琼风,姜昆,周雄辉

3.电子枪金属零件G1帽级进模设计单承毅,SHanCheng-yi

4.天线外壳连续拉深模设计金龙建,JinLong-jian

5.外壳零件拉深模设计杨华林,YanGHua-lin

6.辅变风机拉深翻边成形工艺分析及模具设计伍楚晋,wUChu-jin

7.固定架冲侧孔的模具设计崔东风,CUiDong-feng

8.环盖模具设计邱江红,严功录,QiUJiang-hong,YanGong-lu

9.注塑模具排气隙截面尺寸的设计计算史建国,SHiJian-guo

10.汽车冲压模具弹簧的失效分析李细锋,申昱,胡广洪,LiXi-feng,SHenYu,HUGuang-hong

11.利用模具过压技术解决U形螺栓的平行度问题董天毅,DonGtian-yi

12.钟形壳成形工艺改进季微微,张发富,苏文斌,李明明,朱胜

13.基于Cae技术的盖板浇口位置优化尹红灵,孙懋,李冰,YinHong-ling,SUnmao,LiBing

14.基于等效拉深筋的汽车后柱加强板的起皱改善毕文兵,赵磊,Biwen-bing,ZHaoLei

15.基于mpi模具浇注系统与注塑参数关系的分析朱俊杰,闵雁,ZHUJun-jie,minYan

16.螺纹铣削的数控加工工艺研究潘建新,周小红,panJian-xin,ZHoUXiao-hong

1.汽车覆盖件翻边成形切边线优化设计及算例研究白燕超,陈劼实,陈军,BaiYan-chao,CHenJie-shi,CHenJunHttp://

2.基于位错密度的流动应力模型的研究杜大鹏,董湘怀,DUDa-peng,DonGXiang-huai

3.摩擦条件对微镦粗流动应力波动影响黄佐统,申昱,HUanGZuo-tong,SHenYu

4.平面精压长矩形板模具表面形状的解析模型杨海,YanGHai

5.茶杯塑料模具结构优化设计熊毅,苏君,XionGYi,SUJun

6.圆筒件拉深级进模设计孙晓琴,孙玉琦,刘鹏,SUnXiao-qin,SUnYu-qi,LiUpeng

7.电池盖注塑模设计模具技术李细章,LiXi-zhang

8.模塑制件顶出脱模机构设计陈蔚岗,张国腾,CHenwei-gang,ZHanGGuo-teng

9.玻纤混合料注塑模具的改进钟锋良,陈萌,ZHonGFeng-liang,CHenmeng

10.胎面模具花纹库管理系统的设计胡海明,张浩,李彩虹,HUHai-ming,ZHanGHao,LiCai-hong

11.基于pro/e电器支架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彭广威,penGGuang-wei

12.基于逆向工程在汽车车灯设计中的应用钟振龙,俞丕珠,ZHonGZhen-long,YUpi-zhu

13.基于Cimatrone的相机面壳凸模的数控加工编程何秋梅,HeQiu-mei

14.一种简易刀具补偿编程方法阳意慧,曹艳清,阮锋,YanGYi-hui,CaoYan-qing,RUanFeng

15.模具寿命特性的探讨江昌勇,JianGChang-yong

1.ZL101合金等温微挤压试验研究赵雅珠,于沪平,陈金晶

2.杆系柔性成形模具凸模接触点的计算方法高尚,宋爱平,高文捷,徐香翠

3.U盘上盖的翘曲变形分析与工艺参数优化董娇,王雷刚,

4.透明罩盖注塑模具设计郭新玲

5.接线盒注塑模设计陈础云

6.壳体组件注塑模定位机构设计王宏斌,左向宇

7.带活动镶件的注塑模设计杨俊秋,崔西武,丁建树

8.仿古扇底座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武晓红

9.镁合金筒形件旋压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刘陶,龙思远,李兵

10.模具技术镀锡钢薄壁罐胀形壁厚变化分析崔树平,宋志平,黄特

11.电加热注塑成型工艺在平板电视中的应用研究黄富,谢飞鹏

12.帝豪eC718顶盖冲压工艺分析王健

13.一种新型材质轿车前悬架横梁加强件冲压工艺周宇明

14.信息

15.冲压Cae分析技术在外板设计中的应用吕淑艳,孙朝晖,王永飞

16.在Solidworks中实现注塑模推杆推出机构的自动设计罗敬东

17.基于masterCamV9的四轴数控加工应用潘建新,周小红

18.塑料模具钢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张红英,阳益贵

1.三种运动学描述在金属成形模拟中的应用对比研究覃海艺,王勇辉,崔振山,QinHai-yi,wanGYong-hu,CUiZhen-shan

2.板料包边中边界缩进的敏感性分析袁鹏飞,韩旭,姜潮,郭水军

3.考虑压力对黏度影响的注塑填充过程数值模拟麻向军,maXiang-jun

4.洗衣机平衡环盖的注塑模具设计李丽华,李伟,LiLi-hua,Liwei

5.注塑模二级推出机构的创新设计李细章,LiXi-zhang

6.卡板级进模设计王雅群,邢辉,张蕾,wanGYa-qun,XinGHui,ZHanGLei

7.滤波盒落料-冲孔-拉深级进模金龙建,JinLong-jian

8.牙膏盖内螺纹螺旋脱模机构的设计田仲可,刘松,tianZhong-ke,LiUSong

9.隐藏式顶杆的应用谢琼碧,XieQiong-bi

10.不等壁厚锥形件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余承辉,聂兰启,汪发春,YUCheng-hui,nieLan-qi,wanGFa-chun

11.基于pro/e和masterCam的注塑模设计与加工何修旭,,王雷刚,HeXiu-xu,HUanGYao,wanGLei-gang

12.pro/e中多孔多缺口零件的分型面设计肖艳艳,XiaoYan-yan

13.轮胎活络模具花纹块电火花加工工艺的研究应用胡海明,张浩,张自浩,HUHai-ming,ZHanGHao,ZHanGZi-hao

14.数控电火花高速高精度加工模具技术黄健,谭强,HUanGJian,tanQiang

花艺设计分析篇7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同时由于地域的差异,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就是地域特征,而环境艺术设计则是通过一定的组织以及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进行艺术处理,再结合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以及饰物的布置和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以及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风格,以达到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以及视觉审美上的要求和需要。

地域特征的概述

地域特征主要指的是在某个地域内由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组合从而形成的一种特征,一般情况下,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气候环境和水文等,而人文因素主要是指历史沉淀以及文化内容等,在这其中自然因素的水文对地域特征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地域特征包罗万象,同时又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个就是具有区域性,研究地域特征必须在一定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第二个就是人文性,通过人类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活动,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第三个就是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分析地域特征不仅包括经济,人文以及科技等方面,还包含其他方面的事务,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形成地域特征的各种条件,以此造就了地域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特征分析

中国传统环境艺术下的地域自然观。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面很广,主要包括城市,景观,园林,建筑以及室内装饰装修等方面,包含人居环境的系统规划和不同场所的设计建造,在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我国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最讲究与自然协调和谐,讲究环境艺术,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下来所形成的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非常大,其中汉代的园,圃,囿等字体都是由象形文演变而来的,从外表就可以看出,字体的外框表示范围,形容地域界限,而且以园林文化来比较,我国的就与国外的有所不同,都有各自的民族地域特点,我国的园林建筑多以山水,花木,屏联,题刻以及雕塑等装饰共同组成一种美伦美焕的艺术品,除了具有实用居住性之外,还具有观赏游览性,而且我国的园林建筑讲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性,既要有自然意境,还要有人文特色,以诗情画意为最终追求,而国外的园林建筑就没有这些山水,花草等艺术表现形式,它多是通过人与自然相对的形式来表现,通过人来对自然进行人为加工,比如欧洲皇家园林,多是把树精心修剪成规矩整齐的各种造型,把花草排列成各种看上去整齐的图案花纹,然后再配置相应的雕塑作品,整个园林虽然看上去也具有特色,也给人一种眼眼一亮的感觉,但要说到人与自然的融入感以及园林结构的设计精巧程度,与我国的园林艺术建筑还是要差上一个档次。

另外我国的园林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上还讲究自然之感,多是按照山石的脉络走向,以及水源流向来进行风景布局,在讲解自然美的基础上再表现园林的观赏美,同时还利用了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让园林建筑充满诗情画意,在寄情山水的过程中,让人获得与众不同的艺术感觉。

从传统环境艺术看待其与地域特征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一种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在我国的文化传承史上占剧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各地民居而论,各地民居在建造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生产工作也有所差异,因此建造出来的民居也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南地区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傣族的竹楼以及大理丽江的四合五天井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建筑,这些都是我国历史韵味浓厚的文化遗传,同时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人们在建造民居时所用的材料,建筑方法等也有明显的差异,另外一些地方还受到当地宗教的影响,体现出浓浓的宗教文化气息。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也不尽相同,无论从历史传统,生活习俗,还是从人文条件与审美观点等方面来看,各地的地域特征也是各具特色,但总结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无论这些各地的民居建筑建造得多么有地方特色,功能多么齐全合理,但都是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现出了对当代的生态学观念,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小,这与我国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境界不谋而合,更体现出我国古人对环境艺术的追求与自然和谐的一致性,因此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存关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通过上文的分析得出,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地域特征的影响,在这个大背景下,地域特征所带来的地域氛围与文化特色势必将影响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但通过对地域特征的结合,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创新性,使艺术效果更能达到升华,在与地域特征融为一体之后,创造出更为浑然一体的艺术性建筑,总的来说,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可增加其不同的地域特色,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可改变环境艺术设计时的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更多喜闻乐见并且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第三个方面就是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可以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内容,让内容更加饱满,让结构更富有层次化,让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多种多样。

花艺设计分析篇8

论文摘要:对联接套工件结构及其加工工艺进行了分析,明确其加工难点为斜小孔的加工,针对难点优化加工工艺,设计了电火花成型工装,并取得了良好的加工效果。

1联接套结构与工艺分析

联接套零件图如图1所示。根据零件图纸和技术要求,零件加工精度要求较高,且存在两方面加工难点:一是该零件材料为316不锈钢(美国astm标准),对照国内不锈钢标准,钢号为0crl7nil2mo2。这类材料切削性能很差,所需切削力大,刀具与切屑问易产生黏结,加工硬化严重。另一方面是与轴线成45。的44mm斜小孔的加工,既要保证斜小孔的位置精度,又要保证45。角度。若采用常规钻削加工,由于被加工斜小孔位置处在较深的内孔台阶处,必需要用mm的加长钻;由于4mnl加长钻的刚性不足,从而影响钻削速度,同时容易出现钻头折断、被加工小孔质量不易保证等弊端。

2加工工艺

该套常规加工工艺路线为:粗车——半精车——钳工加工各小孔——精车(数控车床)——钳工加工各小孔(包括钻4ulm斜小孔)。由于4孔vi位于内孔台阶处,钻孔时必须给钻头一个起刀面,因此半精车时必须在内孔台阶处留有45。的内圆锥面。与此同时,为了便于设计钻夹具,要求一批联接套的内孔形状和尺寸在半精车后基本一致。这势必提高了半精车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数控精车的工作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加工成本。

在钳工加工各小孔的工序中需用两副钻孔夹具,其中钻4mnl斜d,tl为一副。该夹具既要保证钻孔的位置和45。角度,还要设计一个用于钻头定位导向的钻套。同时还需要考虑排屑空间、切削液的注入等,夹具结构复杂,设计难度较大,加工操作也不方便。综上所述,若采用上述常规加工工艺,加工成本较高,夹具成本也高,且加工操作也不方便。经反复分析零件结构特征,设计了现有的加工工艺路线:粗车——半精车——钳工加工除mm斜sj,~l的其它各小孔——精车——电火花成型加工mm斜小孔。

电火花成型加工属于一种无切削力的加工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mm斜d,-~l虽处于台阶面的特殊位置,但对加工构不成困难,也不必在半精车时留有45。的内圆锥面作为起刀面,从而大大降低了加工难度;(2)电火花成型加工过程中,电极与工件不直接接触,所以不存在明显的机械切削力,因此在加工mm斜小孔时,可避免因刀具刚度太低而折断,且不会影响工件已加工表面精度及表面质量,故mm斜小孔加工可放在最后加工;(3)电火花成型加工中,电极材料的硬度可以比工件低,对硬度较高、切削性能差的316不锈钢材料也能很容易地加工。基于上述工艺分析,设计了斜小孔电火花成型加工工装。

3斜d,~l,9,mm装设计

mm斜小孔加工工装如图2所示,整个工装设计是建立在其它外形和孔都已加工完毕的基础上进行的。该工装主要包括定位盘3、削边销、斜支承板2、找正块4和底板1五个部分。其中定位盘、斜支承板和找正块的设计是整个设计的关键。

3.1定位方法及定位元件设计

根据6点定位规则,采用一面两孔的定位方法。一面是指114.3mm圆底面,两孔为+54mfl短内孔和+lo.5itlm光孔。定位元件对工件起定位功能,保证工件在夹具中有正确的加工位置。本工装中定位元件有定位盘和削边销,如图3所示。定位盘形状和尺寸主要是依据联接套定位面尺寸和斜支承板的安装台阶面尺寸。定位盘底部形状采用整圆切除的结构,切出的侧面与斜支承板的定位台阶面配合。定位盘凸台部分与联接套+54mlii内孔配合,凸台高度为7mm,比+54mm内孔深度小2mn3,中间15millx15mm正方通孔用于找正块安装。定位盘材料为45调质钢,削边销西10.5mltl圆柱面与定位盘台阶孔成过渡配合,头部削成扁平状,防止工件加工时旋转。材料为45调质钢,车削加工成型。

3.2斜支承板设计

斜支承板的设计主要是解决him细深斜孔加工方位的问题。目前常用的电火花成型设备的主轴一般为垂直方向,由于被加工孑l为45。斜孔,于是就设计了带45。斜面的支承板。45。斜面与定位盘圆底面配合,用3个沉孔螺钉与定位盘联接,斜支承板下平面与底板之间用4个沉孔螺钉联接。

3.3找正块设计

图4为找正块零件图。找正块是电火花电极的找正元件,为了保证电火花电极的对刀精度,要求找正块的+1omm对刀孔中心相对15mm两侧面的对称度不超过0.02mm。通过电极找正可以保证4mm斜小孔的位置精度。mm斜小孔孔径由电极直径保证。

3.4底板设计

底板尺寸为15mmx85mm×145mm,材料为q235a,压紧机构通过底板两端把整个工装压紧在电火花工作台上。

花艺设计分析篇9

关键词:砚雕刻工艺;绝窍;雕琢技法;石品花纹的文化独特性

曾在2007年6月,“传统岭南手工端砚雕刻工艺”被纳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七年来,在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对该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挖掘保护之下,该项手工技艺文化得到完善和创新式的发展。下面笔者将向大家浅谈近几年中对这一门手工技艺的实践学习和认识。

“传统岭南端砚雕刻工艺”至今已有千年的发展和传承的历史,自古以来该项传统手工工艺的制作,在追求一种实用与工艺美的统一,就作品而言,自唐始至今工艺大师们都在追求自己的作品,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那么在这门手工技艺里底蕴含着什么绝窍来支撑这些工艺大师,通往这一境界?在几年的实践学习和研究中逐渐探寻出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总结出以下三点:

1端溪砚石材料选材与维料的目的和意义

(1)选材(又称相石)。端砚石料种类很多,关于端砚的古代和现代的文献里大量记载石料的石品花纹、石质的赏析和叙事也不少,比如《端溪砚普人》宋代人所著,在这篇文献中详细论及到端砚石料的产地,分析端砚石料的石质,并且书中对各种岩砚石料的优良加以剖析,比如《硯史》是宋代书法家米南宫所著,书中介绍26种硯的历史,对端,歙硯的记述只集中于石质,石才产地以及实用性的赏析和论说,指出好硯石应以容易发墨为判断标准;因此笔者不再过多叙述。而在此,笔者主要谈论关于选材与围料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传统砚雕大师们在选材时都会细品手里的这些砚石材料,观察石质特点和石品花纹等诸多方面,自古以来端砚文化独特性体现在端砚所拥有与众不同的石质和石品上,并且端砚石质与石品的特性对端砚设计和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将石质极佳的位置设为砚堂的制作区域,以此为中心来构思这块石料适合雕刻的装饰纹样和刻画的题材,但有些材料并不完美,总会有裂纹和石疵,因此在选材过程中大师们就会根据这些石疵和石品花纹进行联想构思,在设计最终的构图时就会尽量利用一些巧妙的纹样来加以升华,使砚雕作品达到实用与美观的最佳效果,增加作品的市场收藏价值。

(2)维料(璞料)。将石料裁切初培打磨成型的过程,过程中需要把石料的相对的两面打磨平整使石料放稳在台面上,保留材料的最大利用范围,保持触摸感圆融,不割手等等。(如图1)

在维料的过程中被加工的这块石料也会出现新的石品花纹的变化,如果比之前出现的石品特点要好,就会考虑改变设计构图,重新构想方案直到方案与所选的石料相匹配为止。

2端砚石料特点与砚形结构设计的关系

随形花式砚的砚形结构设计,大多要考虑石料特点。下面将举例说明这种关系的主要体现。

坑仔岩出产地广东肇庆市羚羊峡端溪斧柯山至北岭一带,根据地质调查资料显示,该砚岩为泥质板岩是泥质岩石的变种,颜色主要是深灰色和深紫色,其中石品花纹种类也很多。

坑仔岩的石品特点在端砚雕刻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决定了雕刻制作过程中尽量保留这些石品花纹的观赏价值,保持端砚作品自然美的欣赏性。比如坑仔岩石品中鱼脑冻、蕉叶白必有火捺围之,有细缕围之。丝丝如理发者,谓之马尾纹,其外有紫气围之艳艳若霞者,谓之胭脂晕等等,这些特点都是砚堂区域的设计要素。在传统端砚雕刻工艺观念里,砚堂区域的设计必须体现天然石质美和端砚的石品独特性。

针对石眼的设计也很重要,根据现存的宋代端砚文物来看,早在宋代时期的端砚就十分重视突出石眼的设计装饰。现在石眼设计的方法就更灵活,根据本身的石眼的自然放置来设计,将石眼和石料本来的形态结合,创作出拟人的生动形象。

由于石料的稀缺,石料的利用方式多采用随形花式的设计方式,这种设计方式关键是打破固有砚形构造的组合,使作品保留砚形构造的主要元素(砚堂,砚岗,砚池等)即可,但更重要的是作品凸显天然的石品花纹的特点,有时碰见一块上好的石料其中石品花纹很美,就干脆不雕任何纹样,只在石料上打磨出平整的面作为砚堂。因此端砚石料的石质和石品特点对砚形结构设计起着很重要的决定作用。

3端砚雕刻的具体雕琢技法

端砚作品的完成是离不开具体的雕刻技艺,根据民间从事砚雕的师傅和工匠们的口述“端砚的手工雕刻技艺是以(打凿手法)为主的雕石工艺”这种砚雕技艺是从古代砌石凿打技艺中演变而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门手艺的国家非物质传承人,程文师傅的刻砚手法,这种雕刻手法的关键是一气合成,直接用凿刀刻画形象而且生动,运用刻刀如用笔刻画一般。

根据图2中的作品可以看出这种技艺对凿刀运用的精准度要求极高,并且对所刻画的纹样要熟记在心,才可以达到心刀合一的状态,所做的作品浑然天成,因此这种特有的砚雕技艺才是传统端砚雕刻工艺传承的重要核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一定要建立在实践学习的基础上,才会更有力度。能够从以往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的方式中进行新角度的探索,因此笔者的这篇浅析主要在对传统端砚雕刻技艺的实践体验和认识的前提下,将传统技艺进行分解和提炼性的思考后得出的结果,它可以使传统硯雕工艺中技艺理念得到自由应用,丰富传统硯雕工艺的表现内容。由此,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手工技艺的“活态传承”思想内容。

参考文献:

[1]《端溪砚普》页一.刊《美术叢书》.

[2]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端砚》.

花艺设计分析篇10

关键词:poe研究;入户花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74-02

时下,起着入户门与客厅过渡作用的入户花园渐渐成为居室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整个房子的亮点所在,但其处于高层建筑中,通常有别于普通的地面花园。室内设计师对于入户花园的设计和适应了解甚少,导致其设计品质有待于提高,更违背了建筑设计师最初设计入户花园的初衷,可见,分析探讨入户花园的合理、人性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一、概念解析

入户花园是在入户门与客厅门之间设计的一个类似玄关的花园,起到入户门与客厅间的连接和过渡作用[1]。花园入户是将室外花境带到室内,居民可在室内环境中享受绿色、自然,提升室内空间的吸引力,优化调整空间功能,无疑是实现绿色住宅的较佳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最大心理需求。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poe)研究主要是从空间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研究设计者设计之初的预想及对空间使用的预设,能否与使用者的需求相一致。住宅设计项目中的入户花园建成若干时间后,收集居住者对入户花园环境设计的评价信息,经过分析并与设计之初的预想目标作比较,全面客观的鉴定入户花园设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居住者的需求,进而了解其差异性并列举派生出的问题,提出设计建议,为日后入户花园设计提供参考,最大限度的提高设计的质量。

二、居室入户花园使用状况评价分析

笔者选取了烟台市瀛洲宁海等3个带有入户花园的楼盘为调查点,针对500余户已入住的现有入户花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记录(表1),考察中发现,居室入户花园设计使用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居住者之所以会在入户花园中摆放假盆景,大多是因为植物的管理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甚至很多居住者表示种植绿植后日后落叶会带来额外的卫生管理工作,因此,大多将此空间改为储物空间。

2.77%左右的居住者未感受到入户花园设计的意境美,原因在于35%的居住者对其设计也仅仅是简单装修,空间必然会缺乏艺术性、意境美,也减少了入户花园带给我们的高品质生活情调。

3.居室入户花园的设计者缺乏专门的园艺技术指导,对花镜的设计以及绿化植物的选择不能满足环境条件的要求。对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和花期等因素的考虑欠缺。此外,很少部分居住者栽种的植物没有起到净化空间的作用。

4.在入户花园设计中,部分设计师将形式追求放在第一位,过多形式的堆砌、重复,使人在产生审美疲劳的同时该空间也难以达到应具备的功能需求。

5.在栽培入户花园中植物时,没有充分考虑该空间的载荷,配置过重的盆槽。入户花园中宜用自重轻的蚯蚓土、煤灰为栽培介质,使其承重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内。

三、居室入户花园设计建议

依据对烟台地区居室入户花园设计的使用状况评价(poe)结果及其分析,为了避免居住者在对其使用时出现的盲目性,力求达到功能性、经济型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为此,笔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阅了相关文献[2-4],对居住空间入户花园设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几点建议,为日后的设计与改造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入户花园设计在满足调节室内空气成分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可适当考虑放置休闲藤椅等,使其成为休闲空间。用以休闲聚会、接待,因此可以设计一些吧台等,方便空闲时间邀请朋友一起赏花小聚。也可在植物一侧,开辟一定区域设计健身区,放置小型健身器材。优化空间,功能齐全。

2.谨慎选择植物、栽培介质以及容器。选择栽种植物的容器时应考虑与所种的植物相称。宜选用外表精致美观、透气的瓷盆,或木箱等。而栽培介质宜选用腐殖土等容重较轻的。此外,应基于空间朝向选择适当的植物,首先应该是对人体健康无毒害且排除种植针刺类植物,宜种植多年生、常绿、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其次是应根据空间形式与构造合理的搭配。在此基础上,也可挂成品花盆、设计栏杆,但需把受力考虑进去,将花盆子与栏杆牢固结合起来,开设美观的木花格、竹篱笆等挂花盆。注重设计意境的构思和营造。

3.基于入户花园的光线状况改造其功能性。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通常人户花园仅数m2左右,在作为过道的同时,将其改成有效的功能空间,改建后空间往往效果不佳。因此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所设计户型的入户花园面积及人体工程学尺度,力求在有限的空间中观赏、休闲功能最大化。

4.入户花园宜做简约设计,可将其作为一个远眺世界的窗口,在其周边利用具有自然质感的鹅卵石,木格架、防腐木板等营造空间氛围,留有一点小小的绿化,用这些绿色来延伸出更广阔的视野。使其成为喧嚣的都市中,居住者所需要的远眺、静心思考的地方,站在这方小世界里尽收大世界的光彩,仰望天空之高远,俯瞰坡地之葱茏。

四、结语

综上,入户花园不仅使高层建筑的部分空间有着绿色的点缀,而且增添了居室生活环境的生气和美感。纵观居室入户花园的使用现状,是否能让使用者在其空间中感受到亲切、舒适、轻松、活力等心理感受,是急需得到解答的问题,也是此类设计需要完善的使用后反馈工作。因此,将使用状况评价(poe)的方法应用到分析居室入户花园设计中有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意义。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查等切实的研究方法,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感受和审视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总结出上述几点设计建议,使入户花园的设计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力求将舒适、亲切的居室入户花园呈献给人民大众,同时也是设计者们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敏,李春涛,金莹莹,等.现代居室的入户花园[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71-72.

[2]盏光.建设性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审美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6):11.

[3]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区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