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十篇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十篇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1:03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篇1

1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事故分析

1.1事故成因分析

事故分析发现,人机混合作业、驾驶员疏于t望和车速过快等是造成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发生前大多有先兆,往往与一些不安全因素有关,例如:司机疲劳驾驶或超速行驶容易导致集卡交通事故;作业人员与作业机械没有保持安全距离容易导致人机碰擦事故。及时发现事故先兆并采取相应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1.2事故先兆控制

1.2.1典型事故先兆

人机混合作业管理难度较大,并且引发事故的可能性较大。作业人员与作业机械虽然无法完全隔离,但是应当而且可以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在人机混合作业环境中,存在以下2种典型事故先兆。

(1)人机没有保持安全距离。在堆场的拆装箱区域内,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或指挥作业不当均可能造成人机距离过近,进而导致事故发生。

(2)作业人员擅自进入禁行区域。在堆场的无人作业箱区内,大型机械的运行速度较快,人员擅闯极易引发事故。

1.2.2事故先兆识别和控制

传统的事前教育与事后惩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于防止事故发生的效果有限,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事故先兆识别通过辨识事故先兆,提前采取行动阻止事故发生。事故先兆控制的难点在于识别事故先兆:如果识别失败或识别有误,就会错失阻止事故发生的机会。

为实现对事故先兆的有效控制,本文采用基于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的人机距离判断,通过与视频监控系统的联动以及与不同监控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对事故先兆的实时监控、自动报警和及时处理。

2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人机分离控制系统的实现

2.1人机分离控制系统的构建

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人机分离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识别人机混合作业状态,并通过与视频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北斗定位系统的联动,实现对事故先兆的自动报警。

以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的集装箱正面吊为中心,通过RFiD设备对周边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当人员靠近正面吊时,正面吊驾驶室发出声光警报,同时将警报报送堆场监控中心。定位标签对进入堆场区域的人员、车辆实现各个出入口、路口的定位统计。电子地图显示堆场区域内的人员、车辆位置信息,以实现区域监控的目的。

设定报警准则,实现集卡司机下车监测和重点区域入侵监测。针对集卡司机在堆场内下车事件进行智能报警,及时提醒有关人员制止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针对重点监控区域(如爆炸品箱区)内入侵人员进行智能监测,当发生人员越界行为时,人机分离控制系统实时报警,提醒有关人员确认并采取相应措施。

2.2人机混合作业事故先兆识别

2.2.1拆装箱区人机动态隔离

人机分离控制系统包括RFiD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在作业机械上安装RFiD阅读器,作业人员佩戴的定位标签作为RFiD应答器对周边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当作业人员接近作业机械周边范围时,事故先兆被快速识别,正面吊驾驶室内立即发出声光警报,提醒司机及时避让。

视频综合管理系统显示各类报警事件的关联视频,同时将报警信息报送监控中心,并自动调取相关区域视频。监控人员根据监控画面及时发现拆装箱区内人机混杂等安全问题,并利用广播协助相关人员避让正面吊。由此可见,虽然人机分离控制系统无法在拆装箱区实现人机安全隔离,但能够形成正面吊周边范围内的人机动态隔离。

2.2.2无人箱区人机静态隔离

人机定位系统通过RFiD定位标签,对进入堆场区域的人员、车辆实现各个出入口、路口的定位统计。一旦有佩戴定位标签的人员进入无人箱区,监控中心系统立即发出声光警报,视频自动调取相应入侵区域视频。监控人员利用广播系统劝阻人员在无人箱区逗留,如其不听劝阻,可派安全员现场处置。为弥补人机定位系统无法监控未佩戴定位标签人员的不足,视频综合管理系统通过视频信息辅助监测无人箱区是否有人员入侵和集卡司机下车的情况,从而实现无人箱区人机静态隔离。

3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人机分离控制系统的实施测试及效益分析

3.1实施测试

首先,测试员将定位标签贴于左肩并进入模拟现场,RFiD系统检测到测试员,证明定位标签无故障。随后,测试员接近作业中的正面吊,对人机分离控制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测试员从不同方向靠近正面吊周边8m范围时均有报警,人机分离控制系统达到预期目标。

3.2效益分析

传统的事前教育与事后惩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容易出现事故发生率先下降后上升直至下一次事故发生的现象;而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人机分离控制系统通过重点监控事故先兆和设置自动报警,取代单一的视频监控,减少无关干扰,提升监控效率,使得事故发生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4结束语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篇2

关键词:无机态元素;分级浓度;浓度分布

文章编号:1006-3617(2007)01-0064-05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在一定体积的空气中,被空气悬浮的全部颗粒物[1],其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100μm。来源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之分,大颗粒物主要来自于自然源,少部分来自于人为源;小颗粒物主要来自于人为源。颗粒物的成分复杂,大颗粒物主要含有浮尘、地壳元素等;小颗粒物主要含有燃烧过程中形成的金属氧化物和有机物等。颗粒物不仅本身是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还凝结了大量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细菌和病毒等,研究表明小颗粒物可深入支气管和肺泡并沉积于其中,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致癌作用;还能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甚至死亡[2,3]。因此颗粒物是空气中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

上海市吴淞地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正北部,毗邻黄浦江注入长江的交汇河口区,贴近上海港主要港区。由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区域内产业聚集,主要以冶金、化工和建材等重工业为主;1989年后同毗邻的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形成了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钢铁和重化工基地,但工业区布局不甚合理、基础设施欠缺、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且物流繁忙,使得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颗粒物污染更为严重。因此,了解该地区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元素浓度很有必要。

1材料与方法

1.1采样地点

为了解吴淞地区tSp中无机态元素浓度状况,有助于认识其来源,在2004年4月,选择了密山路宝山区环保局、同泰北路宝山区环境监测站、宝杨路申杨家具厂和长江路消防队(以下分别简称环保局、监测站、家具厂和消防队)4个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使用DYLeC-120型tSp分级采样器对tSp进行了9个粒径分别为0.65~1.1、>1.1~2.1、>2.1~3.3、>3.3~4.7、>4.7~7.0、>7.0~11和>11μm的分级采样监测。

1.2采样方法

隔天采样,每次连续采样24h,计采样2次。采样器进气口距地面约1.5m,采样器周围10m内空旷,无任何阻碍气流自由流动的遮挡物,采样期间天气良好。

1.3分析方法和项目

使用质子激发X荧光发射方法(简称piXe方法)直接测定样品中硫(S)、钾(K)、钙(Ca)、钛(ti)、铬(Cr)、锰(mn)、铁(Fe)、镍(ni)、铜(Cu)、锌(Zn)、溴(Br)和铅(pb)12种无机态元素。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的4meV静电加速器(美国neC公司制造)产生的3.5meV质子束经过铝散射箔(6.7mg/cm2)和1.6m长的钽片准直系统后成为能量为3.1meV和束流直径为6mm的均匀质子束照射滤膜靶片,束流强度为10~20na,每个样品幅照测量时间为30min。质子束轰击靶片时产生的元素特征X射线由Si(Li)半导体探测器接受。探测器的面积为32mm2,对锰的K壳层α电子能量(mnKα)X射线的能量分辨率(FwHm)为180ev,其位置与质子束方向成135°。测量信号经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和抗堆积排除器后送入多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和计算机系统进行能谱解析和数据处理。详细测量装置可见文献[4]。再使用aXiL软件[5]对piXe能谱进行分析处理,根据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原理,选择最佳拟合参数对能谱进行分解,并能直接扣除本底和吸收等影响,完成各元素特征峰面积的计算。为了保证得到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在测量中使用了由美国micromatter公司提供的一套标准样品作为测量系统的定量标准。

2结果

2.1无机态元素浓度

表1所列为4个监测点tSp中S、K、Ca等12种无机态元素的浓度。可见S、K、ti、Cr、mn、Fe、ni、Zn和pb9种元素的最高浓度和Ca、Cu、Br3种元素的次高浓度出现在消防队监测点,尤其是Cr、mn、Zn和pb4种元素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3个监测点,分别是其他3个监测点平均浓度的5.05、2.57、4.66和2.29倍;S、Ca、Fe、Cu、Br、pb6种元素及K、Cr、mn、ni、Zn5种元素和ti元素的最低浓度分别出现在环保局、家具厂和监测站监测点。12种元素在4个监测点最高和最低浓度之比由小到大依次为:ti、Ca、ni、K、Cu、S、Br、pb、Fe、mn、Zn、Cr,其比值分别为:1.20、1.24、1.39、1.44、1.68、1.97、2.70、2.90、3.42、4.01、7.02和8.11。

2.2分级浓度

表2所列分别为4个监测点tSp中无机态元素的分级浓度。由表2可知:S、K、Cr、mn、Cu、Zn、Br和pb在各监测点的高浓度基本出现在≤2.1μm粒径,但环保局和家具厂两监测点S和mn的高浓度分布没有其他两个点明显;K和Cu的高浓度在4个监测点都分布于<0.43μm和>0.65~2.1μm粒径;Cr的高浓度在监测站明显分布于≤2.1μm各粒径,在其他监测点的分布不明显;Zn的高浓度在消防队监测点分布于<4.3μm和>0.65~1.1μm粒径,在其他监测点分布于>0.65~2.1μm粒径;Br的高浓度在各监测点的分布不尽相同,但基本分布于≤2.1μm的各粒径;pb的高浓度在监测站、长江路和环保局分别分布于>0.65~2.1μm粒径,在家具厂监测点分布于<0.43和>1.1~2.1μm粒径。

Ca、ti、Fe和ni在各监测点的最高浓度基本出现在>2.1μm粒径。Ca的高浓度在各监测点都分布于>2.1μm粒径;ti的高浓度在环保局监测点分布于<0.43μm与>2.1~3.3μm粒径,在其他监测点分布于<0.43μm和>2.1μm各粒径;Fe的高浓度在各监测点都分布于>0.65μm各粒径;ni在各粒径浓度分布相差不大。

2.3相关分析

表3所列为对各监测点之间各无机态元素分级浓度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r。表3表明K、Ca、Cu和Zn在4个监测点之间分级浓度的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mn、Fe除分别在环保局与消防队监测点之间、环保局与家具厂监测点之间、监测站与家具厂监测点之间分级浓度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监测点之间都具有统计学意义;ti除在环保局与其他3个监测点之间分级浓度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3个监测点之间都具有统计学意义;Br除在环保局与家具厂和家具厂与消防队监测点之间分级浓度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监测点之间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b除在家具厂与其他3个监测点之间分级浓度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3个监测点之间都具有统计学意义;Cr和ni4个监测点之间分级浓度的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还表明S、Ca和Cu在监测站与家具厂、消防队,家具厂与消防队监测点之间,mn、Br、pb在监测站与消防队之间,K在家具厂与消防队监测点之间,Zn在环保局与监测站,监测站与家具厂监测点之间分级浓度的相关系数较高。

2.4粒径分布

由于颗粒物的物理和化学形成过程不同和动力学特征的差异,粗细颗粒物的分界线是2.5μm,可吸入和非可吸入颗粒物的分界线是10μm,在此将无机元素颗粒物分为近似于细颗粒物,即粒径≤2.1μm;近似于可吸入和非可吸入颗粒物,即粒径≤11μm和>11μm。表4所列为4个监测点各元素在该3个粒径的构成分布。

由表4可知:S、K、Cr、mn、Cu、Zn、Br和pb8种无机态元素浓度绝大部分分布于≤11μm粒径,且大部分分布于≤2.1μm粒径,其中S在监测站、Zn在消防队、Br在家具厂和pb在环保局几乎是绝大部分分布于≤2.1μm粒径;Ca、ti、Fe和ni4种无机态元素浓度尽管大部分或在个别监测点绝大部分分布于≤11μm粒径,但在≤2.1μm粒径中的分布远小于S、K和Cr等8个元素,基本不到50%,如Ca在4个监测点、ti和Fe在家具厂≤2.1μm粒径的分布更低。

3讨论

由于来自不同污染源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是不同的,因此对颗粒物粒径分布的研究尤为重要。为了解吴淞地区颗粒物中一些无机态元素的污染状况和探索其来源,进行了这次颗粒物分级采样,采样和分析的结果表明各元素的污染特征与吴淞工业区产业结构特点有关。

随着颗粒物粒径变小,其对人体的危害越严重,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于细颗粒物,即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的研究。本次的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监测点除Ca、ti、Fe和ni外的其他各元素浓度主要分布于≤2.1μm的颗粒物,尤其是S、mn、Zn、Br和pb的浓度在全部或部分监测点绝大部分分布于≤2.1μm的颗粒物,因此对现场工作和附近居住人群身体健康的危害不言而喻,应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重视。

消防队监测点紧靠吴淞工业区的上钢一厂和申佳合金厂,该监测点12种无机态元素中大部分的浓度高于其他监测点,尤其是Cr、mn、Zn和pb4种元素;环保局监测点远离工业区,家具厂监测点尽管在工业区内,但紧靠工业区边缘,且远离工厂聚集区,这两个监测点有些无机态元素的浓度明显低于其他监测点;这表明各元素在各监测点的浓度明显与监测点所在位置及周边情况有关。

Br、pb、Fe、mn、Zn、Cr,尤其是Zn和Cr,在各监测点的浓度相差较大,这可能与周围特定的污染源有关;ti、K、ni、Cu、S、Ca,尤其是ti和K,在各监测点的浓度相差不大,这表明这些元素对各监测点的影响相差不大。

元素的分级浓度特征显示除ni外,各监测点各元素在0.43~0.65μm粒径,浓度基本都有幅度不一的下降;S、K、Cr、mn、Cu、Zn、Br和pb高浓度基本分布在<0.43、0.43~0.65和>0.65~2.1μm粒径,低浓度基本分布在>3.3μm各粒径,且在大粒径浓度变化不大;各监测点的Ca、ti和Fe与其他元素相反,高浓度基本在>3.3μm各粒径,且Ca在0.43~7.0μm呈现粒径变大,浓度增高;ni在各粒径的浓度变化不大。这些特征与它们的源特征相符。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篇3

关键词:生物有机肥;番茄;试验研究

applicationofbioorganicfertilizerexperimentfertilizersontomatosummary

Zhousuxiang

(JiangsuprovinceJinhuCounty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sionCenter,JiangsuJinhu211600)

abstract:tomatomubioorganicmanureis75kgwithconventionalfertilization,

Cansignificantlypromoteplantgrowth、significantlyincreasetheyield、improvequality、increasetheinvestmentproportion。productioncanbeapplied。

Keywords:biologicalorganicfertilizer;tomato;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s

1试验基本信息

1.1试验目的番茄是高产高效蔬菜,长期在不多的土地上连续种,使用大量的化肥,导致土壤状况恶化,品质下降,增施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促进番茄生长,为验证江苏科邦生态肥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根据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和《肥料肥效试验技术规程》的要求,实施了该试验。

1.2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

1.3供试肥料生物有机肥,由江苏科邦生态肥有限公司提供,有效活菌数(枯草孢杆菌)≥0.2亿/g;有机质≥25%,颗粒。生物有机肥灭活基质,由江苏科邦生态肥有限公司提供,颗粒。

1.4试验时间2012年5月4日―7月28日。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地点金湖县银集镇红湖村四组(n:33°02′539″e:119°11′182″)

2.2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有机质2.58、全氮0.145、有效磷9.1mg/kg、速效钾160mg/kg、pH6.3

2.3供试作物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miu)

2.4试验处理每处理8行区,行长3.2m,株距0.6m,小区面积15.36m2。处理a常规施肥区,每666.7m2施45%复合肥50kg作基肥,追肥于苗期、第一穗果膨大期、盛果期分别追施碳铵15kg/亩、尿素8kg/亩、尿素8kg/亩,折亩施纯n:17.4kg、p2o5:7.5kg、K2o:7.5kg,处理B施生物有机肥75kg/亩配合常规施肥,处理C施生物有机肥灭活基质75kg/亩配合常规施肥,处理D空白对照(不施任何肥料)。

2.5试验过程1月25日播种,5月6日移栽,株行距50cm×40cm,定点观察10株。结合施肥中耕除草3次,栽后浇好活棵水,结果时浇好催果水,及时整枝绑蔓。按生育前、中、后期分别调整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对采摘番茄鲜果收获量逐日累计,同时进行果实品质及商品性状调查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处理对番茄植物学性状的影响根据田间观察调查,施肥处理番茄均表现长势旺盛,叶色浓绿,花芽分化发育早,小花数增加,结果早,以增施生物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灭活基质处理最为显著,株挂果数、茎基粗、单果重比对照分别增加0.7朵、0.7朵、0.6cm、0.6cm、49.2g、47.5g(见表1)。

3.2不同处理对番茄抗逆性及果实性状的影响根据田间观察调查,生物有机肥在番茄上做基肥使用,表现明显的抗逆性,增施生物有机肥的小区其病毒病、早疫病、青枯病、灰霉病等常见性病害的几乎未见,叶片浓绿乌亮厚实,茎杆粗壮青绿,果实无斑痕泽亮,而常规施肥小区在中后期、无肥对照区叶片呈鸡爪状,叶脉发黄,有灰白色霉斑点,茎杆细而病斑多,果实有疤痕裂缝发生。其抗病抗逆性表现施生物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灭活基质>常规施肥>无肥。试验表明增施生物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灭活基质不但增加番茄可利用的养分,而且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创造了有利于根系生长的良好环境,明显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促进了早熟,从而增加了植株抗性。施生物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灭活基质比对照早熟4天,常规施肥比对照早熟2天。因条件限制,本试验仅对各小区番茄进行人工品尝,切面观察。结果发现施生物有机肥的番茄果肉间水份足,口感好,明显好于常规施肥区和空白对照区。这表明施生物有机肥能较好地改善品质。详见表2。

3.3生物有机肥对番茄产量的影响在番茄成熟时各个小区分别分批采收计产。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均比对照(不施任何肥)增产,常规施肥和增施生物有机肥比对照产量增加幅度为:50.26―65.26%,以施生物有机肥处理增产最高。对各处理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见表4),经新复极差测验,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灭活基质、常规施肥处理与对照达极显著水平,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灭活基质与常规施肥处理间达显著水平,生物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灭活基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见表5)。由此看来,番茄使用生物有机肥具有相当理想的增产效果。

4小结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篇4

关键词新型海洋生物有机肥;水稻;连粳7号;清洁生产;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S511;S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1-0025-02

海洋生物有机肥含多种有益微生物和各种活性酶,以及作物可以利用的微量元素、有机物等,在保持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活化土壤养分、增强微生物活性和促进农作物高产、优质、降低农产品成本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生物肥料对清洁生产和粮食安全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施肥等措施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研究较多,但对秧苗素质影响的相关研究,特别是采用海洋生物有机肥对肥料对水稻秧苗素质的研究较为鲜见。试验应用海洋生物有机肥快速培肥水稻秧苗,研究海洋生物有机肥对秧苗素质的变化特征,探明对无机肥料的补充效应,探明改进培肥方式,创造高产、高效、清洁的培肥方式[2]。海洋生物有机肥是新型海洋生物有机肥微生物有机液肥,以天然的海洋生物及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优选美国微生物菌群,使用自主研发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及首创的绿色环保型低温发酵工艺制备,发现该种肥料是一种可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环保型、高能高效的有机肥料。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在连云港市东辛农场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前茬为小麦。供试水稻品种为连粳7号。

1.2试验设计

1.2.1浸种试验。试验共设4个有机肥浸种处理,分别为:用海洋生物有机肥300倍液浸种催芽(m1);用海洋生物有机肥150倍液浸种催芽(m2);用海洋生物有机肥450倍液浸种催芽(m3);以用清水浸种催芽作为对照(CK1)。秧田每天10:30—12:00为浇水施肥时间,秧苗二叶一心期,用海洋生物有机肥750 mL/hm2+尿素1.5 kg/hm2对水225 kg进行喷施;每间隔7 d同上方法进行喷施。6月19日同期移栽,穴栽3苗(规格:25 cm×13 cm),基肥∶蘖肥=6∶4,分蘖肥新生一叶期和二叶期各施50%,穗肥倒4叶、倒2叶各占50%。其他管理措施统一实施。小区面积15 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12个小区。小区间隔40 cm。

1.2.2精确定量有机肥无机肥料混施试验。在水稻大田基肥基础上,将往年常规施用化肥量300 kg/hm2减少50%,加入海洋生物有机肥7 500 mL/hm2,喷肥在复合肥上,再加上尿素搅拌均匀,作为基肥(标准用量)。采取裂区设计,设置10个处理,标准用量施尿素300 kg/hm2,海洋生物有机肥用量7 500 mL/hm2(L1);在标准用量基础上海洋生物有机肥用量减50%(3 750 mL/hm2)(L2);在标准用量基础上海洋生物有机肥用量加50%(11.25 L/hm2)(L3);标准施肥量减50%(150 kg/hm2),海洋生物有机肥用量7 500 mL/hm2(L4);标准施肥量减50%(150 kg/hm2),海洋生物有机肥用量3 750 mL/hm2(L5);标准施肥量减50%(150 kg/hm2),海洋生物有机肥用量11.25 L/hm2(L6);不施氮肥,海洋生物有机肥用量7 500 mL/hm2(L7);不施氮肥,海洋生物有机肥用量3 750 mL/hm2(L8);不施氮肥,海洋生物有机肥用量11.25 L/hm2(L9);以施氮肥300 kg/hm2,不施海洋生物有机肥作为对照(CK2)。小区面积15 m2,裂区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30个小区。

1.2.3孕穗期喷肥试验。大田孕穗期追肥设4个处理,分别为:用海洋生物有机肥750 mL/hm2+尿素3.0 kg/hm2+钾肥2.25 kg/hm2,对水450 kg喷施(U1);用海洋生物有机肥1 500 mL/hm2+尿素3.0 kg/hm2+钾肥2.25 kg/hm2,对水450 kg喷施(U2);用海洋生物有机肥2 250 mL/hm2+尿素3.0 kg/hm2+钾肥2.25 kg/hm2,对水450 kg喷施(U3);以尿素3.0 kg/hm2+钾肥2.25 kg/hm2,对水450 kg喷施作为对照(CK3);小区面积15 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12个小区。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浓度海洋生物有机肥浸种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喷肥秧苗叶龄较对照降低,随着喷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苗高较对照降低。各处理单株带蘖较对照减少;发根力降低。分析主要原因是秧田期喷肥促使秧苗生长较快,导致秧苗抗性低,受稻飞虱危害较重,造成秧苗整体素质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成熟期产量构成因素受浸种和喷肥影响不能确定,最终产量除处理m1外,各处理均低于对照。本试验设计不能得出浸种对秧苗素质的影响。主要是秧田期秧苗素质低造成减产。

2.2不同氮素条件下海洋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海洋生物有机肥在正常施氮水平条件下对水稻产量提高不明显。在施氮量减半的条件下产量与正常施肥条件下产量持平,海洋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有明显提高。在施氮量减半条件下也能达到9.50 t/hm2以上的产量,证明海洋生物有机肥对水稻在低氮水平下取得高产有促进作用。在土壤供氮量充足的条件下海洋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不宜过高,过高易造成减产。本试验范围内建议土壤处理用量以3 750~7 500 mL/hm2为宜。

从表4可以看出,孕穗期海洋生物有机肥喷肥对有效穗数、穗总粒数影响小,主要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影响产量。除处理U1外,其余处理产量均表现为降低,海洋生物有机肥孕穗期喷量以750 mL/hm2左右为宜。

3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水稻产量逐年上升,主要是依赖不断提高施肥水平,特别是增加化肥施用量,但该施肥技术存在弊端:一是氮肥水平偏高,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二是影响水稻米质;三是造成水体环境富营养化日趋严重[3]。海洋生物有机肥完全符合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清洁生产要求。在施氮量减半条件下产量与正常施肥条件下产量持平,水稻产量均在9.50 t/hm2左右,控制氮肥用量,经济高效施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有益于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生物有机肥完全符合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清洁生产要求[4-6]。

4参考文献

[1] 周青,陈新红,叶玉秀,等.生物肥料培肥水稻秧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26-29.

[2] 凌启鸿,张洪程,仲维功,等.水稻丰产高效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凌启鸿,张洪程,蔡建中,等.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优化控制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1993,26(6):1-11.

[4] 徐宗进,汪洪洋,张立智,等.水稻新品种连粳7号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0,6(3):47-48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篇5

关键词:净空区调查测量CoRS

中图分类号:tp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042-01

机场净空区内建筑物高度对飞机的起降以及航空安全都有很直接的影响。详细调查净空区内的建筑物和障碍物的基本情况,精确测量建筑物的空间坐标,特别是建筑物的高度信息,对划分机场净空区机场范围、编制飞行计划、设计飞行路线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机场设计建造初期详细调查和测量净空区内的建筑物的空间位置和高度信息是很有必要的。

1净空区的基本概念和调查测量方法研究

1.1机场净空区的概念

按照民航总局的概念定义,机场净空的范围是指机场现有的和规划的每条跑道的两端和两侧供飞机起飞、爬升、下滑、着陆、目视所需的规定空间,用于保障飞机安全运行,净空区的范围与使用飞机的特性和助航设备的性能有关,规定了一些假想的净空障碍物限制面,包括进近面、过渡面、内水平面、锥形面、复飞面、内进近面、内过渡面、起飞爬升面。由这些平面围成的空间是为飞机起降专用的,任何其他建筑物和障碍物均不得伸人这个区域。风筝和飞鸟也在严禁之列。接近此区域的楼房、烟囱等在高度上都有限制,而且在顶部还要漆上红白相间的颜色、装上灯光或闪光灯,目的都是便于驾驶员识别,防止碰撞。

1.2机场净空区内建筑物调查范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的规定,以下内容属于机场净空区范围内建筑物调查范围:(1)排放大量烟雾、粉尘、废气而影响飞行安全的建筑物或者设施;(2)靶场、强烈爆炸物仓库等影响飞行安全的建筑物或者设施;(3)不符合机场净空高度要求的建筑物或者设施;(4)影响机场目视助航设施使用的灯光、标志或者物体;(5)影响飞行安全或者影响机场助航设施使用的植物;(6)影响飞行安全的鸟类动物和其他物体的设施;(7)影响机场电磁环境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1.3机场净空区调查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机场净空区调查测量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GpS网加密是,需要注意控制网的强度和精度以及和工程坐标系之间的换算关系;其次,要全面深刻学习《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中对测量的要求,特别是各种障碍物限制面的计算;最后,在悬高测量时,要及时计算出障碍物的高程,以判断周围其它障碍物是否取舍,并要注意棱镜摆放的位置等,以保证测量的精度。

2机场净空区控高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结果分析

2.1传统的机场净空调查测量分析

传统的机场净空障碍物获取方法是调查和测定机场净空限制面内障碍物的位置和高度,绘制出机场净空限制面及障碍物位置图,人们从图上只能读出障碍物高度及其所在净空限制面的平面位置,难以确定障碍物是否超过限制高度,而且存在成图速度慢、精度低、难以更新,用户不能快速获取所需信息等缺点。机场设计和管理人员常常采用手工作图法进行分析计算机场净空区任一平面位置的障碍物许可高度,由于计算繁杂,比较容易出错。

2.2现代测量技术在机场净空调查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民用机场飞行区标准(mH5001)》是机场净空测量的重要依据之一。传统的测量以全站仪为主,本次淮安市机场净空测量作者采用了目前已发展成熟的CoRS技术,用无棱镜全站仪辅助测量,在实际作业中,效果明显,效率和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首先利用中海达公司生产的V8-R4CoRSRtK接收机对测区内12个C级GpS已知点进行入库校核,通过四参数转换成1954年北京坐标系数据;然后区域目测搜寻疑似净空高约为90m以上的构筑物,选取原则为宁多测目标物,勿漏测目标物。利用CoRSRtK接收机测绘目标点位坐标;利用全站仪内置程序采用红外三角原理进行悬高测量,读取目标物净空高,编制成表格提供。每天工作结束前,在地形空旷、信号稳定场所支取2个图根点,下次作业前以做检校;对于树林、房后、信号塔下等RtK信号较弱处构筑物点的采取,在100~200m范围内支取两个F级GpS点作为图根点,使用全站仪数据采集功能极坐标法获得目标点位的坐标、高程。由于部分构建物中心位置无法到达,测绘时只能采用尽量逼进构建物,或多点采集,计算中心点的方法进行测绘,构筑物最大点位误差约为1m。

2.3淮安机场净空区控高调查测量成果分析

淮安民用机场位于淮安市涟水县陈师镇,距淮安市市区中心直线距离约22km。按照机场设计单位的设计要求,本次净空区调查测量的作业区域以机场跑道中心为半径50km内范围,包括淮安市区、涟水县、泗阳县、沭阳县、灌南县、灌云县、响水县、阜宁县、宝应县、洪泽县,测区总面积约7850km2。

本次调查测量工作起算点采用了15个国家C级GpS网点;施测F级GpS点360点;通过近一个月地毯式搜索测绘。测绘底图采用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的《江苏省地图集》中比例尺为1∶450000的《淮安市政区图》矢量化后做为地理底图。在地理底图上按行政区域、交通网络构绘出测绘路线进行区域拉网式搜寻净空高100m及100m以上构筑物进行测绘。最终完成了795个建构筑物的调查测绘工作,其中净空高100m以上(含100m)构筑物计191个,其它构筑物净空高多在70~99m之间。调查测量的结果包括构筑物的名称、北京54坐标、wGS84坐标,以机场中心为基准点的坐标方位角、距离以及构筑物的净空高的计算等内容,测量成果提交包括项目技术总结、所有构筑物测量成果表以及所有构筑物环境平面图等资料,为机场设计施工提供了详实的依据,有效保证了机场的设计、施工和后期的安全运营工作。

3结论

机场净空区控高测量工作作业范围广、目标分散、部分目标不易攀登到达或难以接近,给测量作业造成很大困难。本文通过CoRS技术和全站仪悬高测量相结合的方式,给机场净空区控高测量技术路线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实践结果表明,CoRS技术在目标点平面定位测量上,精度高,速度快,效率高,全站仪特殊悬高测量方便灵活,不须测量员到达障碍物,操作安全,并且测量速度快,作业效益高,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民用航空总局mH5001-2000.民用机场飞行区术标准[S].

[2]航空无线电导航台和空中交通管制雷达站设置场地规范[S].mH/t4003-1996.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篇6

按照环保部《关于污(废)水处理设施产生污泥危险特性鉴别有关意见的函》(环函(2010)129号)要求,①专门处理工业废水(或同时处理少量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②以处理生活污水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污水处理厂,若接收、处理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发生重大改变时产生的污泥;③企业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向其法定边界外排放工业废水时产生的污泥,应进行危险特性鉴别。同时依据《关于加强工业废水处理污泥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办﹝2015﹞327号)要求,工业污泥产生单位(包括工业企业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下同)应严格按照环评文件明确的污泥属性进行利用处置,未明确属性或环评为了明确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危险特性[1],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置利用[2~5]。本文以江苏省内某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为例,结合重点行业如电镀[6-7]、印染[8]和机械[9]等典型接管企业的原辅材料、产品方案、工艺流程、废水处理工艺和污水处理站处理工艺的分析,对该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危险特性进行鉴别,并提出后续处置利用建议。 

2污泥成分来源分析 

某工业污水处理厂设计能力4万m3/d,实际处理能力为3.6万m3/d,其中工业废水占比60%,其余为园区及周边乡镇的生活污水。该污水处理厂的接管废水主要来源于印染、电子、电镀和机械行业。其中对污泥鉴别影响较大的为印染、电子和电镀企业产生的废水。污水厂处理工艺为“格栅+旋流沉砂+混凝沉淀+C-teCH生物反应+紫外线消毒”,加入藥剂聚丙烯酰胺(pam)、聚合氯化铝(paC)和葡萄糖,污泥经污泥泵输送至污泥浓缩池进行浓缩、稳定后,通过带式压滤机压滤脱水,分别得到含水率约80%的物化污泥和生化污泥。 

该工业污水处理厂的重点接管企业为电子、印染和电镀企业,接管水量达到园区接管水量的75%以上,其他接管企业接管水量较小,且多为机械行业。在重点接管企业中分别选择电镀、印染和电子行业的企业,通过分析其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废水处理工艺等得出进入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见表1所示。 

对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表1及《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5085.6-2007)标准附录中相关的危害成分项目,确定与废水处理污泥危险性鉴别相关的主要污染因子有:铜、总铬、六价铬、钡、镍、砷、硒、银、钾、钠、钴、铝、锡、钙、无机氟化物、氰化物、硫酸根、氯离子、次氯酸根、醋酸根、硫酸根、铵根、磷酸根、硝酸根、甲醛、苯酚、二氯甲烷、正丁醇、苯酚、间甲苯酚、苯醌等。 

3污泥危险特性初筛 

3.1接管企业和污水处理厂水质初步检测分析 

对3家重点接管企业a,B,C的废水排口和污水处理厂废水进口进行水质的初步采样监测。检测项目包括:①常规污染物因子及无机元素分析如pH值、CoD、BoD5、SS、氨氮、总磷、总铜、总锌、总镉、总铅、总铬、六价铬、总铍、总钡、总镍、总银、总砷、总硒、无机氟化物、氰化物。②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进行了GC-mS定性全扫分析。 

通过检测分析,接管企业排口水质,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三级标准、《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中a等级标准要求及《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及其修改单中相关标准要求,满足开发区污水厂接管水质要求。对水质的无机元素定量分析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定性分析中,检测出与本次鉴别相关的污染物分析结果见表2。 

3.2污水处理厂污泥初步检测 

对污水处理厂的物化污泥和生化污泥分别选取一个样品进行危险特性的初步检测。检测指标分别为①腐蚀性:pH值;②浸出毒性:总铜、总锌、总镉、总铅、总铬、六价铬、总铍、总钡、总镍、总银、总砷、总硒、无机氟化物、氰化物;③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的GC-mS定性全扫分析。通过分析,物化污泥和生化污泥中与本次鉴别可能相关的无机污染物有:铜、锌、镉、铅、钡、镍、总银、砷、硒、无机氟化物。有机物均未有检出。 

4污泥危险特性检测 

4.1检测项目筛选 

结合初步检测结果和原辅材料分析,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检测项目如表3所示。 

4.2检测依据 

4.2.3腐蚀性鉴别项目 

初步的样品分析可知,该物化、生化污泥均不符合上述腐蚀性鉴别标准中的条件。考虑到pH值为污泥相关污染物浸出浓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且接管企业的生产工艺中使用较多的酸、碱,因此建议在正式采样分析过程中,仍需对每个样品的pH值和腐蚀性速率进行测定。

4.2.4浸出毒性鉴别项目 

样品浸出毒性鉴别包括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检测,采用结合前期采样初步检测结果、原辅材料及废水产生和处理工艺综合分析的原则,确定浸出毒性检测项目。 

(1)污泥样品无机元素初步检测结果中检出了铜、钡、镍、总银、砷、硒、无机氟化物,这些物质均可能来源于重点接管企业废水;前期重点接管企业废水中分析及检测中含有总铬、六价铬、氰化物;污泥样品无机元素初步检测结果中检出了镉,均属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中物质,因此,本次污泥样品鉴别将铜、钡、镍、总银、砷、硒、总铬、六价铬、镉、氰化物、无机氟化物列为检测对象。

   (2)前期废水中分析出含有苯酚为《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表1中所列危害成分项目,因此需测定苯酚。 

(3)废水及固废初筛检测出的其他物质:甲醛、二氯甲烷、正丁醇等均不属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中的毒性物质,因此不予考虑。 

综合以上分析,本次浸出毒性鉴别有机物质检测项目确定为:铜、锌、铅、总铬、六价铬、总银、钡、镍、砷、硒、无机氟化物、氰化物、苯酚。 

4.2.5毒性物质含量鉴别项目 

(1)通过对重点接管企业原辅料和污染物迁移的分析,接管企业使用的原辅料中含有银、钴、钡、镍、铬、硒、砷、钾、钠、钙、铁、铝、锡等多种金属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碳酸根及氰化物和氟化物,同时初次采样污泥检出少量的锌、钡、无机氟化物,因此,需对毒性物质含量中相关物质进行检测,依据《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规定,在进行毒性物质含量检测时,当同一种毒性成分在一种以上毒性物质中存在时,以分子量最高的毒性物质进行计算和判断,因此可以得出需要检测的毒性物质有氰化钡、碳酸钡、硫化镍、氯化硒、硫酸钴、锡及有机锡化合物。 

(2)通过前期对接管水质的成分分析及污泥初筛中的物质分析,接管废水中可能含有苯胺、间甲苯胺等苯胺类物质,则污泥中可能会含有相关苯胺类以及一些同分异构体物质如苯胺、间甲苯胺、邻甲苯胺、对甲苯胺,且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可能氧化生成苯酚、间甲苯酚、邻甲苯酚、对甲苯酚。接管废水中可能含有的苯酚类物质在空气中极易氧化成苯醌,其他含有与毒性物质含量相关的有机物质有:二氯甲烷、甲醛、正丁醇。 

因此对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为了进一步明确风险,需要检测二氯甲烷、甲醛、正丁醇、间甲苯胺、邻甲苯胺、对甲苯酚、苯胺、邻甲苯酚、间甲酚、苯醌、锡及有机锡化合物、氰化钡、碳酸钡、硫化镍、氯化硒、硫酸钴等。 

4.2.6急性毒性初筛 

急性毒性初筛参数包括口服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皮肤接触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和吸入毒性半数致死浓度LC50。 

为了进一步明确该鉴别固体废物的危险特性以及生物毒性,是否会对生物造成毒性伤害,需要进行急性毒性初筛,且根据固废产生过程分析和所含主要污染物判断,本次鉴别固废基本可以正常接触皮肤,也不存在蒸汽、烟雾或粉尘吸入造成的毒性,因此采用经口摄取后的口服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小鼠经口)进行急性毒性初筛。 

4.3鉴别结果 

根据正式采样监测结果,检测项目的对应指标均符合相应的鉴别标准限值要求,所检测的污泥不具有相应的危险特性。因此,在接管废水水质及废水处理工艺未发生变化且运行工况稳定的情况下,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不属于危险废物。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5结论与展望 

污水处理厂污染因子较为复杂[10]。从上述结果来看,不同行业的企业,检测因子是不同的。各接管企业根据生产工艺、原辅材料及废水处理工艺的不同,检测因子各有增减,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后形成的污泥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11,12],但从鉴别情况看,部分污水处理厂污泥未达到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限值,基本可判定不具有危险特性。污水处理厂接管企业种类繁多、接管量大,涉及有机污染物的污泥中有多种有机物检出,但多数均不在浸出毒性鉴别-危害成分名录之列,建议通过对分行分类固废产生和处置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和调研,进而对危废相关技术指标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危险废物鉴别技术及管理水平,完善我国危险废物监督管理体系,避免出现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漏洞盲区死角,给危险废物鉴别科学性带来不确定性[13~15]。 

参考文献: 

[1] 

陈中颖,刘爱萍,刘永,等.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调查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31(9):99~102. 

[2]余杰,田宁宁,王凱军,等.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探讨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07,1(1):82~86. 

[3]王敏,熊娅,宋英豪,等.废水处理中污泥减量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2(s2):171~175. 

[4]孔祥娟.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现状、问题及展望[J].水工业市场,2012(4):12~14. 

[5]方路乡,杜波,牟义军,等.浙江省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4):305~308. 

[6]邹森林.电镀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37(8):142~144. 

[7]周大众,韩锡荣,黄浩,等.电镀废水中重金属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J].广州化工,2014(12):16~18. 

[8]奚旦立,马春燕.印染废水的分类、组成及性质[J].印染,2010(14):51~53. 

[9]张嫦.机械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工艺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5(6):348~350. 

[10]张玲玲,陈立,郭兴芳,等.南北方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特性分析[J].给水排水,2012,38(1):45~49. 

[11]李海燕,胡晓东,吴启航,等.广州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排放通量及农用风险评价[J].环境工程学报,2015,9(3):1409~1416. 

收稿日期:20170503 

作者简介:杨燕萍(1989—),女,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规划工作。 

[Ht][CDH01248*4/5] 

[12]戴晓虎.我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思考[J].给水排水,2012(2):1~5. 

[13]林锋,姚琪,张艳,等.我国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研究[J].江西化工,2016(3):106~108.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篇7

关键词:区域医疗;物联网;行为分析;居民健康

信息技术席卷全球,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正面临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区域医疗作为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其医疗信息数据是庞大而复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医疗信息具有以下特点[1]:来源广、数量大、分布在不同的医疗机构数据库中、涉及信息媒体类型较多、时效性强。基于这些特点,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居民健康卡作为一个载体,是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能唯一标识个人身份的电子标签,实现了区域医疗范围内信息的串联、共享和应用。它能够将区域医疗信息进行快速建档、存档、数据标准化。因此,区域医疗行为分析系统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对医疗行为中各个环节产生数据进行记录和统计,结合相关分析策略总结规律,为区域医疗发展和管理提供相关参考数据,同时为居民健康状况分析奠定基础。

1物联网与区域医疗行为分析

1.1物联网的概述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在建立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出的,它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含义:①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互联网为物联网提供了运行环境;②物联网的手段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将物品虚拟化和数字化,实现其在互联网上传输;③物联网的目的是实现物品的互联通信,对物品进行数字化管理。物联网是一种非常复杂、形式多样的系统技术。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可以把物联网分成4层: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2]。物联网各层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在综合应用层以下,同一层次上的技术互为补充,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层次提供各种技术的配置和组合,根据应用需求,构成完整的解决方案。

1.2区域医疗行为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型医疗机构患者排长队,而小型医疗机构冷冷清清。利用区域医疗可以改善目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况,有利于从整体提高区域医疗水平、对缓解患者就诊难起到积极作用。区域医疗是指在一定空间地理范围内组成的医疗共同体系,而区域医疗行为则是指患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就诊过的医疗机构以及就诊时生成的就诊数据档案。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从而发现并挖掘出患者在医疗就诊的过程中行为活动上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例如:有针对性的选择医疗机构,或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就诊次数等等。并将这些规律与某一种或几种分析策略相结合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区域医疗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区域医疗行为分析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医疗机构、就诊频率、就诊类型等。

2基于物联网的区域医疗行为分析系统总体设计

区域医疗存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包含繁多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体系,相对信息量庞大而复杂,通过唯一身份标识的电子标签,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采集、挖掘和整合数据是,然而再进一步的加以分析是关键之处。因此,在系统功能和模块的设计上需要更加周全的考虑。

2.1区域医疗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原则

2.1.1以患者为中心无论是医疗服务还是科研工作,患者始终是事件过程的中心个体。信息数据共享的目的正是方便患者就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就诊过程。能够让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不再是被动,而是自主性的选择最佳医疗途径。

2.1.2信息数据共享度一切医疗行为的分析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的医疗信息数据的共享。因此,在信息数据共享度原则以三个研究方向为标准。分别是:平台提供海量信息的受益医疗机构类型(即信息共享宽度),信息的收益医疗机构数量(即信息共享深度),受益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共享的频率(即信息共享强度)。借鉴Laursen和Salter对开放度测量的研究[2],提出信息数据共享度的测度方法,见图1。图中X轴代表受益医疗机构,如: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所等;Y轴代表共享的相关信息数据;Z轴代表不同的医疗和科研阶段。当患者在某个医疗机构进行某个医疗阶段时获取到某些信息数据时,空间图中便形成一个实点。因此,图1中形成的所有实点个数即为信息数据共享宽度,计算方法为fi(其中i=1、2...n1*n2*n3)。信息数据共享深度则通过计算每个实点处获取信息的收益医疗机构数量。而空间内所有实点获取信息的频率视为信息数据共享强度,例如某个患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不同医疗机构共享的次数。

图1信息数据共享度空间图

基于以上三方面,当患者在区域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就诊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所有相关信息,为诊断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

2.2区域医疗行为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区域医疗行为分析系统主要分为四大模块:患者信息管理模块、行为监控功能模块、医疗资源热度统计模块、服务推荐功能模块。见图2。

图2功能模块结构图

患者信息管理模块是通过RFiD健康卡这个唯一身份电子标识建立起来的患者信息档案,其中包括信息采集、数据标准化、数据存档等功能。行为监控功能模块则是基于健康卡,一旦产生新的数据记录便能跟踪到患者每一次的医疗就诊情况,对每一个就诊环节中医疗行为的监管。主要是观察某一次医疗过程所在的医疗机构、就诊持续时间等。通过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一般规律,并将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综合评价某一次医疗行为的效率。医疗资源热度统计模块是根据行为监控模块所分析出来的数据,有针对性的将医疗行为选择进行归纳,将结果以图表的形式显示出来,为便于患者依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理的医疗途径提供客观依据。服务推荐功能模块是对不同医疗机构患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进出率,然后根据患者建档信息,有效的通过最佳途径,如短信平台给予患者告知某天的就诊量过大可另选就诊时间等人性化服务。

3基于物联网的区域医疗行为分析系统实现

3.1患者医疗行为数据的采集患者行为数据是行为分析的基础,它包括数据信息的采集、分类、标准化和归档。在采集数据时,以往主要是通过手工录入,而利用物联网的RFiD射频技术可以实现以非接触方式进行身份读取,在获取历史数据的同时建立新一份数据档案。

区域医疗行为数据主要包括患者就诊医疗机构、频率、时间,因此在所有医疗机构和部门安装RFiD读写器,患者携带贴有RFiD标签的健康卡,读写器通过射频无线信号读取卡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递给RFiD中间件,中间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提供数据服务接口,医疗行为分析系统通过应用程序接口获取中服务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其他应用。见图3。

图3区域医疗行为数据采集

3.2射频识别系统的设计射频识别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计算机网络组成,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用于存储患者相关信息。健康卡采用epC码64位数据结构存储患者信息,epC码的结构包括版本号、域名管理、对象分类和序列号,版本号固定,其它分别对应姓名、性别、身份证号;读写器通过天线与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实现对电子标签数据的读取,再将患者信息传递给后端计算机网络,读写器采用与电子标签相同的高频段,通过时分多路存储方式读取校园卡信息;射频识别系统中有多个读写器,每个读写器将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无线局域网传递给RFiD中间件。

3.3RFiD中间件设计RFiD中间件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目的是对上层应用和底层硬件多样性进行屏蔽,对外提供统一的应用服务接口。RFiD中间件具备三大功能:数据收集、事件预处理和服务提供。中间件通过统一数据接口采集健康卡电子标签患者信息;再对大量不确定、乱序、无意义和冗余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数据服务接口将处理好的数据提供给区域医疗行为分析系统。

3.4数据传输安全设计医疗信息数据不等于其它数据,是具有法律效应的信息。因此,它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是系统设计实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信息安全也是是物联网建设过程中的重大课题,在区域医疗行为分析系统中主要采用逻辑加密型RFiD电子标签和数据传输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加密方式对数据进行保密处理[3,4]。健康卡中RFiD芯片采用逻辑加密电路及密钥算法,并实现一次写入不可更改的效果,这样就诊信息将不再被篡改。患者信息和患者医疗行为数据在网络传输前,对数据采用aeS加密算法,确保数据网络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听。

4结论

基于物联网的区域医疗行为分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医疗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客观的数据依据,能够提出有效的应对政策,缓解医疗机构就诊数量差距大的现象。同时掌握一定范围内居民健康状况,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马家奇.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6.

[2]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9

[3]赵云辉.浅析RFiD电子标签的安全性能[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9,(8):46-48

[4]卜晓燕,张根耀,郭协潮.基于aeS算法实现对数据的加密[J].电子设计工程,2009,(3):46-48

[5]彭正龙,王海花,王晓灵.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的比较研究--基于资源共享度[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4):35-40.

[5]饶从志,周毅,王卓青,姜橙,张微微,徐静.基于云计算的临床科研信息平台构建[J].中国数字医学,2011,9(9):58-60.

[6]董建成.医学信息学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4):232-235.

[7]董建成,杨剑,蒋天民,张远鹏,耿兴云,鲍庆权,吴辉群,胡新平.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理念与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2011,8(8):44-46.

[8]刘丽,申丽君,陆锐.云计算及其在医疗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1,9(9):53-57.

[9]巩东虎.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网络规划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1,8(8):20-22.

[10]曹骞,樊晓平.基于B/S结构的研究生学位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6):1444.

[11]杨昕,肖茂明,陈建明.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五个转变"[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3):50-52.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篇8

关键词:新疆;有机农业;认证;特征

近年来,由于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问题、皮鞋制酸奶、白酒塑化剂、速成鸡等事件的不断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对公众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也使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会产生很大的困扰,食品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有机食品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更多的关注。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相应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生产加工的农产品,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2013年底,在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中,有机产品有效认证证书有9957张,获证的企业数有6051家。从获得有机证书的区域分布来看,位列前十的省份分别是黑龙江、山东、四川、浙江、贵州、江苏、吉林、内蒙古、辽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在东北和东部沿海两大区域聚集了我国大部分经认证的有机产品,由于东北地区的独特区域资源优势,使其拥有较多的企业和生产基地;东部地区加工企业较多,其生产基地大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四川、贵州、内蒙古和新疆的有机农业发展较为迅速。做为2l世纪我国最大的国土资源储备基地和发展种养产业重要的战略接替区,新疆拥有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种养方式,在新疆地区发展有机农产品,对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安全的农产品,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新疆的有机农业以及有机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沙湾县成为新疆第一个部级50个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之一,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沙湾县已建成7个生态乡、200个生态村、2.5万个生态户,依照自治区环保局的战略目标,新疆将建成全国有机农产品区。

1有机认证特征

1.1有机认证概况

新特的绿洲生态和自然资源十分适合发展有机农业,应抓住市场契机,开发有机食品,这不但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截止到2015年3月26日,据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新疆的有机生产企业数为620个,获得认证机构认证的为1071个。新疆地区有机企业认证数量除动物生产外,其他类别有效与无效认证数量大致相当,动物生产类别中有效与无效数量相差较大。在有效认证数量中植物生产类最多,占68%,动物生产占8%,加工类占20%,其他生产占4%,无效认证的数量中,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其他生产、加工类,各类型占无效认证总数比例依次为59%、14%、2%、25%。

1.2有机认证分布特征

新疆共14个地级市行政区,各地区有机认证数量差别较大,不同生产类型的认证也有较大差异,在行业和空间上都表现出较大的不均匀性。植物生产类是新疆地区认证最多的类型,在14个地区都有分布,阿勒泰地区的数量最多,有47个有效认证,其次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萨苏地区和昌吉回族自治州,这3个地区的有效认证数量都达到30个以上,认证数量较少的克拉玛依、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3个地区的认证数量都不足5个。新疆获得有机认证的动物生产类在认证产品上比较有特色,主要包括牛、羊和奶,这与当地的文化、气候都有关系。在14个地区中,有效认证最多的是塔城地区,共有11个,最少的哈密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克拉玛依市有效认证数量为0,其他地区的数量都不超过10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有效动物生产认证为3个,但是其失效认证数量达到17个,在所有地区中是最多的,说明该地区曾经大力发展过有机养殖,但是并没有将优势坚持下去。加工类认证是新疆第二大认证种类,占全部认证的比例达到20%,加工的产品主要为果品、牛羊肉和奶制品,比较有区域特色,在14个地区中,以动物制品加工为特色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拥有最多的有效认证,数量达到14个,其次是以果品类加工为特色的阿克苏地区,认证数量为12个,塔城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市等紧随其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克拉玛依市有效认证数量为0。

2有机认证与经济和环境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是影响有机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一般认为有机农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环境污染水平呈负相关。但是用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人均纯收入和表示环境污染程度的废气排放量、污水排放量等指标,与新疆有机认证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新疆各地区有机认证数量和其主要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出现这种情况可能跟新疆当地经济结构简单,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以及新疆环境污染总体都比较低有关系。新疆是全国环境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辖区内各地区整体污染水平都较低,环境指标变化较小,而认证数量变化较大,因此,难以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新疆地区普遍经济结构简单,以克拉玛依为例,在所有14个地级单位中,克拉玛依市的人均经济水平名列前茅,但是其有机认证数量却是最少的,这主要跟该市典型的资源开采型经济结构有关。

3讨论与分析

新疆地区光热条件良好,同时环境污染较少,在有灌溉水源和节水灌溉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及草场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天然的自然条件优势。新疆的土地资源丰富也极为丰富,如果开发得当,很容易形成规模化农业生产,对于发展有机农业还具有规模效益的优势,因此,在新疆地区应该加快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新疆有机农业发展并不十分理想,集中表现出两大突出特征,第一是有机认证整体水平较低,与东三省、四川、江苏等有机认证大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新疆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当地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大力推动有机认证的发展,通过有机认证的发展,带动整个有机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充分发挥新疆地区的资源优势;第二是新疆各地区的认证在产品类型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受经济、文化、环境条件的影响,虽然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整个新疆有机农业产业的融合,但是这也给各不同地区发展各自优势产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因此,新疆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地不同的优势,发展各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态,争取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

参考文献

[1]顾少平,乔玉辉,王茂华,等.中国有机产业与有机产品认证发展(2015)[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侯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1.

[4]李静.新疆有机农业发展优势分析[J].新疆农垦科技,2007(6):53-54.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篇9

l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试验点基本概况本试验于2009年10月-2011年1月在广州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义沙村(22044’40”n,113。29‘51”e)进行。试验地所在区域为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平均年降雨量1647.5mm。试验开始前土壤耕层主要理化性状如下:pH6.28,有机质含量为18.11g/kg,全氮和全磷分别为1.8g/kg和13.74g/l(g,铵态氮为21.70mg/kg,速效磷为2.05m/kg,速效钾为56.89mg/kg。

1.1.2供试蔬菜作物本试验选择连续种植的3种蔬菜作物,包括黄瓜、苦瓜、甘蓝。黄瓜(Cucumissativus)品种为‘园丰二号’,由山西省夏县园丰蔬菜科学研究所选育,2010年3月28日种植,2010年6月11日收获。苦瓜(momordicacharantia)品种为‘玉船二号’,广东省地方品种,2010年6月23日种植,2010年9月23日收获。甘蓝(BrassicaoleraccavaLcapi细ta)品种为‘京丰一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育,2010年10月18日种植,2011年1月16日收获。

1.1.3供试肥料化肥使用挪威复合肥,纯n、p、K含量均为15%。有机肥为广州市良田肥业有限公司的精制有机肥,其中总养分≥4%,有机质≥30%,纯n含量为3.5%。化肥(chemicalfertilizer)用CF表示,有机肥(organicmanure)用om表示。试验中施肥量、有机肥和化肥的用量以纯氮量进行计算。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设计连续种植的3种蔬菜的菜地均设置4个不同的施肥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16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80m2,试验区组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法。施肥采用化肥减量及逐量添加有机肥,试验设置4个处理:(1)对照,化肥处理(当地习惯施肥量,CF100%),(2)化肥施用量减少20%的处理(CF80%),(3)化肥施用量减少40%+20%有机肥处理(CF60%+om20%),(4)化肥施用量减少60%+40%有机肥处理(CF40%+0m40%)。

1.2.2试验各处理施肥方法及用量各处理施肥量见表1-2,基肥采取挖沟后深施并覆土播种后定植,追施则在行间撒施。有机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化肥作为追肥,根据蔬菜的需肥特性分次施入。

1.2.3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方法按当地采收习惯随机采收成熟的黄瓜、苦瓜和甘蓝球。采样数量为:黄瓜、苦瓜每个小区采收1袋,每袋6个可食用的完整个体,共4组重复;甘蓝每小区采若干袋,每袋3~6个甘蓝。3种蔬菜取样均取主要食用部分的鲜样测定。具体做法是:将所有黄瓜和苦瓜均分3段,取中间一段测定,其中黄瓜留心、苦瓜去心;甘蓝球取样则是先将其沿中轴一分为二,然后去掉内层和外层,取中间层测定。(1)产量指标。黄瓜、苦瓜每次采摘均按小区记产,每小区总产量为各次收获果实之和,用重量除以面积求平均值。甘蓝一次采收完毕后每小区随机取3袋称重,求出平均值与每小区采收袋数相乘得出每小区总产量。(2)品质指标。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葸酮比色法【lo】,蛋白质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l¨,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测定采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们,硝酸盐含量采用水杨酸硝化比色法um。

1.2.4数据处理与分析试验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检验处理间差异程度,其中置信度为95%,用excel2003进行数据的相关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化肥减量和配施有机肥对蔬菜产量指标的影响

2.1.1对黄瓜产量指标的影响由表3知,化肥减量和配施有机肥对黄瓜的瓜长、瓜径和单瓜重量和黄瓜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化肥减量并配施有机肥有增加单瓜重的趋势。由此可见,化肥减量20%以及其他处理对黄瓜产量没有明显影响。

2.1.2对苦瓜产量指标的影响由表4知,化肥减量和配施有机肥对苦瓜的瓜长、瓜径、单瓜重和瓜囊厚均无显著性影响,但化肥减量和配施有机肥有增加单瓜重的趋势。与处理CF80%相比,化肥减量配旌有机肥有提高苦瓜产量的趋势。

2.1.3对甘蓝产量指标的影响由表5知,与对照CF100%相比,处理CF80%、CF60%+om20%、CF40%+om40%下,甘蓝球高分别下降了16.25%、18.39%和16.77%,差异显著。各处理对球茎、单球重和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2.2化肥减量和配施有机肥对蔬菜品质的影响

2.2.1对黄瓜、苦瓜和甘蓝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由图l可知,处理CF60%+om20%与CF80%相比,其黄瓜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16.01%,差异显著。对苦瓜来说,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对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化肥减量20%会使可溶性糖含量降低8.75%:化肥减量和配施20%及40%有机肥则分别提高了9.00%和7.32%:化肥减量及配施20%有机肥比全量施化肥显著提高甘蓝可溶性糖含量9.95%,比单施80%化肥显著提高了12.3l%。

2.2.2对黄瓜、苦瓜和甘蓝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由图2可知,化肥减量和配施有机肥对黄瓜和苦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对黄瓜来说,在相同氮素水平下,处理CF60%+0m20%和CF40%+om40%比处理CF80%分别提高了23.58%和25.94%,差异显著。处理CF60%+0m200,4能使苦瓜维生素C含量提高18.30%,差异显著。对甘蓝来说,处理CF60%+0m20%与CF100%相比,其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高了12.39%:与CF80%相比,使其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高14.50%。其余差异均不显著。

2.2.3对黄瓜、苦瓜和甘蓝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由图3可知,处理CF80%和CF60%+0m20%对黄瓜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但与对照和CF20%相比,处理CF40%+0m40%能使其含量分别提高25.89%和29.47%,达到显著水平。对苦瓜而言,与对照相比,处理CF60%+0m20%和CF40%+0m40%均能显著提高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28.72%和29.87%,差异均显著;在相同氮素水平下,处理CF60%+om20%和CF40%+om40%与CF80%相比,使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7.97%和39.21%,差异均显著。对甘蓝而言,与对照相比,处理CF40%+om40%能使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13.48%。在相同氮素水平下,处理CF60%+0m20%和CF40%+0m40%与CF80%相比,使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7.51%和18.39%,差异均显著。并且处理CF40%+om40%与CF60%帕m20%相比,也提高了10.13%,差异显著。

2.2.4对黄瓜、苦瓜和甘蓝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由图4可知,化肥减量和减量后配施有机肥均能使黄瓜、苦瓜和甘蓝硝酸盐含量不同程度地降低,并且2种配施有机肥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处理CF60%+om20%和CF40%+om40%对黄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差异都比较显著,分别降低了13.10%和12.41%。其余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对苦瓜和甘蓝而言,与对照相比,处理CF80%、CF60%+0m20%和CF40%+om40%对其硝酸盐含量的降低差异均显著,其中苦瓜分别降低了4.41%、8.84%和9.18%,而甘蓝分别降低了2.81%、11.65%和12.8%。在相同氮素水平下,与处理CF80%相比,处理CF60%+om20%和CF40%+om40%分别使苦瓜硝酸盐含量降低了4.64%和5.00%,甘蓝则分别降低了9.06%和lo.24%,差异均显著。

3结论与讨论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篇10

0引言

造纸工业若要发展,污泥处置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据悉,造纸污泥含水量可高达75%~80%,有机质含量高且含n、p、K等养分,易腐烂、有恶臭气味、不易运输和施用,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处理才可农用。杜伟等[1]研究认为,造纸污泥土地利用不会导致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硝酸盐淋失等污染,将其堆肥无害化处理后可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董克锋等[2]也认为,土地利用是比较理想的造纸污泥处置方法,其研究表明:造纸污泥有机肥中重金属含量低于鸡粪,更远低于农用污泥控制标准,对土壤-植物系统无重金属污染风险。可见,造纸污泥经堆肥后可作为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有机原料,这也是合理解决造纸污泥的主要途径,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对造纸污泥的农用更是谨慎。众所周知,有机无机复混肥能够改良土壤、增强土壤保水性能、减少板结、改良作物品质及提高肥效等作用[3],将有机无机组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可确保养分供应平衡,改善土壤环境,活化土壤养分且具有生理调节作用。基于有机无机复混肥的优点,近年来,有机无机复合肥在中国施用量逐年增大,代表肥料发展的方向之一。马光辉[4]通过研究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冬小麦的施用效果,发现其对小麦生育性状有促进作用(增产幅度在6%左右),且供肥稳定、肥效持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活化土壤迟效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陈光伟[5]分别在水稻和蔬菜上应用有机无机复混肥(n-p2o5-K2o12-6-9,有机质30%),结果表明:每公顷施800kg可增产水稻10%,若施1000kg则增产25.9%,同时,该复混肥的施入可增产白菜约20%。何腾兵等[6]采用田间小区和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城市生活垃圾配制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玉米生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混肥对玉米具有显著增产效果,长期施用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付锡臣等[7]研究认为,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玉米株高、干物质积累和叶绿素含量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且玉米产量随复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鉴于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显著特点,结合造纸污泥堆肥无害化处理的可行性,笔者将造纸污泥堆腐物料制成有机无机复混肥并将其在玉米上施用的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造纸污泥合理化处置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尿素(n46%)、磷酸二铵(n18%,p2o546%)、氯化钾(K2o60%)、腐殖酸(oC>60%)、草炭土(oC>45%)、木屑等。造纸污泥于2010年2月经风干后测定,其基本性质为:pH7.95,有机碳47.2%,n13.2g/kg,p2o55.48g/kg,K2o2.45g/kg。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田间试验于2011年4月在吉林市经开区三台子镇进行,供试土壤属白浆土,其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河湖粘土沉积物,质地粘重。为确保施肥处理纯养分一致,经测土配方施肥软件计算,将玉米目标产量定为10000kg/hm2,需补充养分纯量(n、p2o5、K2o)分别为154、75、53kg/hm2。

1.2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方法

1.2.1有机物料预处理

造纸污泥和木屑混合物经有机肥激活机搅拌,挤压发热,然后堆积发酵,在有益生物的作用下,使堆肥温度达到65~70℃保持72h,每24h翻料一次(杀死致病菌),使其具有生物活性。完成发酵后,物料颜色为深褐色、无臭味、水质量分数在20%左右,发酵物存放1天后,进行筛选,然后与草炭土、腐殖酸按比例混合,备用。

1.2.2生产工艺

将已粉碎成细颗粒状的各类无机肥料(尿素、二铵和氯化钾)和经无害化处理后的有机物料,按配方要求计量,经混料器搅拌均匀后,送入造粒机中造粒,当颗粒达到要求后送入回转干燥机中,将干燥好的粒肥送入回转冷却机中,冷却到30℃以下,经筛分机筛分,合格颗粒计量后包装为成品。

1.3实验方法

试验共设3个处理。处理1:不施肥(CK);处理2:底肥一次性施入磷酸二铵163.0kg/hm2,氯化钾88.3kg/hm2和尿素271.0kg/hm2;处理3:底肥一次性施入有机无机复混肥(n-p2o5-K2o11-6-8)662.5kg/hm2,尿素146.4kg/hm2和磷酸二铵76.6kg/hm2。处理2和处理3肥料投入量采用纯养分等量原则进行。各处理均进行3次重复,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区组垂直于垄向排列,小区面积约6.5m×9.3m,玉米种植密度均为48000株/hm2,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一致。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参照文献[8]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肥料成品检验结果

经检验(表1),造纸污泥经堆肥、无害化处理后可生产有机无机复混肥,且产品质量符合GB18877—2002标准,属合格产品,可以投入大面积推广、施用。

2.2各处理对玉米生育时期、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2.2.1对玉米生育时期的影响

如表2所示,各处理于4月26日统一进行播种、施肥。从玉米生育期来看,与处理1(CK)相比,处理2和处理3均可有效提早拔节、抽雄、灌浆及成熟期,处理2和处理3可分别提早3天和7天使玉米成熟,可见,从促早熟作用来看,处理3>处理2,即表明施用造纸污泥有机无机复混肥在玉米促早熟方面优势大于单纯施用等量化肥。

2.2.2对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从玉米性状和产量结果来看,比照CK,处理2和处理3玉米株高分别增加了3、7cm,穗粒数增加了63.3个和86.4个,百粒重增加了4g和5g,处理2和处理3可有效减少秃尖长0.7、1.2cm,在玉米产量上,处理2和处理3优势也表现明显,分别增加了2179.43、2151.14kg/hm2(表3)。可见,无论是株高、穗粒数、百粒重、秃尖长等性状还是玉米产量,处理2和处理3均优于CK处理,换言之,CK处理玉米生育期延迟,性状和产量均最差。比照处理2的数据可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处理3不仅在玉米性状上优于处理2,其产量在处理2的基础之上仍可增加6.16%(表3)。可见,在等养分的前提下,有机无机复混肥结合速效肥的施用效果要优于仅施速效化肥处理,造纸污泥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增产效果显著。

2.3各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干旱是影响试验区农业生产和粮食丰缺的直接因素。表4中结果表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后耕层土壤含水量有所提高,比原土含水量增加了1.6%,而处理1、2的土壤含水量几乎没有变化。另外,处理3的土壤容重也有所增加,比原土容重减少了0.15g/cm3,土壤容重是由土壤孔隙和土壤固体数量来决定的,可作为土壤熟化程度指标之一,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壤,其容重常较小,即土壤容重越小,表明土壤结构、透气透水性能越好。实验数据表明,造纸污泥有机无机复混肥具有改良土壤物理性状、蓄水保墒的特点。

表4中养分含量数据(有机质、速效和全量养分)均表明一致的规律:处理3>处理2>原土>处理1,可以看出,施用造纸污泥有机无机复混肥不但使当季玉米长势良好、产量增高,且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全氮、磷、钾的含量。马光辉[4]研究认为,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试验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这与本研究有相似之处。

处理2的肥料施用量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所推荐的用量,通过研究可发现,该处理不仅能够增加作物产量,且能很好的限制土壤中全量氮、磷、钾和有机质的降低幅度,在速效养分含量上,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还略有增加,但其培肥、改土效果要低于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具体来看,比照处理2,处理3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和全钾可分别提高16.54%、7.45%、11.28%、12.09%、18.38%、15.12%和14.19%(表4)。王德汉等[9]研究结果表明,与等养分化肥相比,施用造纸污泥堆肥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较施用等养分化肥的处理高32.4%、24.2%和34.9%。杜伟等[1]在其报道中指出,施用造纸污泥及其堆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孔隙度和保水、保肥能力。另外,施用造纸污泥还可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和后效,这与笔者所得结论一致。吕子文等[10]认为有机复混肥中含有一定量的腐殖质(高分子有机胶体),其结构中含有多种活性基团(如羧基和酚羟基等),这些活性基团均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可见,造纸污泥有机无机复混肥能够起到培肥、改土的作用,真正做到“用地养地结合”,符合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论与讨论

污泥是造纸过程废水处理的终端产物,其生物质含量丰富,有机物含量40%~50%,主要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高分子有机物及填料、凝聚剂等,是一种理想的生物质资源。其经微生物转化、堆腐、无害化处理后可成为有机肥料的优质原材料之一,经加工后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符合GB18877—2002,且应用于玉米生产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在等养分前提下,施用造纸污泥有机无机复混肥在玉米促早熟方面优势大于速效化肥,此外,前者可促进玉米株高、穗粒数和百粒重增加,秃尖长度减少,且增产效果优于后者。实践证明,造纸污泥有机无机复混肥不仅具有改良土壤物理性状、蓄水保墒的特点,且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Calace等[11]研究认为,添加造纸污泥有助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保留,可避免其迁移到植物中,不会威胁人类食物链,在土壤中施用造纸污泥确可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另外,作为土壤改良剂,王德汉等[9]将其应用于玉米盆栽试验中,认为施用少量造纸污泥可显著增加玉米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