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急救的基本知识十篇急救的基本知识十篇

急救的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1:01

急救的基本知识篇1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现场急救知识

现场急救又称院前急救,它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它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是路人。现场第一目击者如能在医生赶到之前,及时有效地进行现场急救,对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就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使伤残率、死亡率降至最低。本文通过了解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和需求状况,为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我们于2013年12月,对我院非医学类专业2013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级非医学类专业进行整群抽样,抽取预科107名、汉语言文学127名、法学院103名(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院系共33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急救相关知识两部分。

1.2.1.1调查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

1.2.1.2急救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具体有拨打120的正确方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溺水急救、醉酒急救、煤气中毒急救等常见意外事故急救。此部分以百分制计算,其中,急救基本知识占40%,意外事故急救占40%,心肺复苏术20%,分值超过总分值的70%表示处于较好水平。

1.2.2收集问卷方法采用匿名答卷方式,填表时向参加研究的患者讲解量表的填写规则、注意事项,要求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填写,不需要进行交谈或通过网络查询,填写时间为30min之内,填写完毕,收回并当场检查,如有漏填,请研究对象补全,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发放并收回。发放问卷337份,收回有效问卷337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收集的问卷经双人输入excell数据库中,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率、均值及标准差、多元线性回归,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337名大学生男生119名,女生218名;年龄18~24岁,平均(19.42±1.06)岁;预科107名,占31.8%,法学院103名,占30.8%,文传学院127名,占37.7%;98名来自城镇,占29.1%,239名来自农村,占70.9%。父亲职业:教师23名,占6.8%;干部35名,占10.4%;离退休22名,占6.5%;农民173名,占51.3%;个体39名,占11.6%;其他45名,占13.4%。母亲职业:教师15名,占4.5%;干部10名,占3.0%;离退休20名,占5.9%;农民185,占54.9%;个体49名,占14.5%;其他57名,占16.9%。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知晓时间:小学205名,占60.9%;初中80名,占23.7%;高中26名,占7.7%;大学7名,占2.1%;至今不知19名,占5.6%。

2.2对急救知识的兴趣问卷调查显示,急救知识主要来自学校老师(70.90%)、父母(28.80%)、电视(0.3%);有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5.6%认为无所谓,2.7%的学生完全没兴趣;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14.8%认为看个人兴趣,1.2%认为没必要;13.9%学生希望了解运动性损伤急救,9.8%希望了解心肺复苏,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

2.3急救知识得分大学生急救知识处于较低水平,应该加强培训教育,急救知识得分,急救基本知识(22.30±5.87),意外事故损伤急救(25.50±7.63),心肺复苏(5.85±2.26)。

2.4急救知识影响因素分别以急救基本知识、意外事故损伤急救、心肺复苏术得分为因变量,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为自变量并赋值,见表1,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规定显著性水平p<0.05,建立3个独立的模型,结果显示急救基本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母亲职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你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急救知识,见表2。

3讨论

3.1大学生急救知识偏低大学生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得分均低于总分值的70%,处于较低水平,与以往调查结果一致。急救知识偏低已是一个公认的问题,很多高校或学者均在尝试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本研究中,急救知识来源主要为学校老师(70.90%),其次为父母(28.80%),电视(0.3%)。急救技能是高校健康教育不可分割地部分,张军根对26所高校调查显示,15所学校在近4年内没有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不能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师资和没有经费[1]。因此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生需求,选明确培训内容,细化考核标准,邀请临床相关医生或红十字会对学生进行培训,可采用军训培训模式、体育课培训模式、朋辈教育模式等,培养学生对急救知识学习兴趣,提高急救意识及知识技能[2]。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引导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仅一个孩子,父母对于孩子意外事故发生的预防尤为重视,所以很多急救知识也来源于父母。因此,可采用学校为主,父母为辅的方式,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掌握基本急救知识,让他们能够在危急时刻自救或他救,减轻意外带来的伤害。

3.2选择恰当方式,加强意外损伤急救培训本研究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活泼好动,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较高,在网络、媒体、学校等宣传下,学生自身也越来越认识到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对于自救或他救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但调查中以往调查显示,仅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认为急救知识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仅仅几次培训课,学生没有信心在危急关头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恰当的培训方式,选取学生感兴趣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同时还要严格考核标准,增加参与培训学生的信心,树立严谨的急救意识。

3.3急救知识影响因素母亲职业是急救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大多家庭里,由于女性的特征,母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更细致、全面,会把自己从电视、他人等途径得知的急救知识反复告知孩子,不同职业的母亲,可能获知途径或知识更多,对孩子相关知识的指导也更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均是急救知识影响因素,且呈负相关,即认为大学生非常应该了解急救知识,非常希望了解急救知识培训者的急救得分较低。近年来,意外事故在大学生中频发,事故面前的无助与焦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急救知识的缺乏,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于自身缺乏的知识进行学习。

总之,大学生急救知识有待提高,而学生对于此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学生急救知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向希等

  参考文献: 

急救的基本知识篇2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120急救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培训基地”位于中心二层,建筑面积达1000m2,包括:154个座位的报告厅1个,48个座位的标准教室2间,容纳50人的操作室1间,容纳100人的考核室1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3套,触摸式急救操作演示仪1台,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1.2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1良好的组织由急救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常熟市健康办、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急救科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1.2.2合格的师资培训师必须是具有临床中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且已经取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1.2.3合理的教材与课程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

1.2.4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

1.2.5效果评估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2结果

2010年3~10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3讨论

3.1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3.2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3]。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4]。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急救的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急救护士;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60-02

1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3名,年龄:20-41岁;学历:中专10名,大专3名;职称:护士6名,护师5名,主管护士2名;其中招聘护士9名,从事急诊护理工作1-3年10名,5年以上3名。

2培训内容

2.1理论培训

2.1.1灾害一般知识:包括灾害的定义、种类、特点及各种灾害对人体的伤害和救治技术,增强急诊护士对灾害的认识。

2.1.2现场救治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职责: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护理文书及常见急危重症院前处理流程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救治能力。

2.1.3急症护理知识包括各类烧伤、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骨折、休克、大血管损伤、各种急性器官功能衰竭、心跳骤停、各种急性中毒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急症护理知识。

2.1.4批量伤员抢救知识成批患者抢救工作流程、各自职责。

2.1.5自我防护知识:灾害现场可能对救援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要加强各类灾害自身防护知识的学习,包括环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护知识,增强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

2.2急救技能培训

2.2.1院前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畅通气道、海氏手法等。

2.2.2专业救护技能:气管插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给氧、清理呼吸道、洗胃、胸腔闭式引流、胃肠减压。

2.2.3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心电图机等。

3培训方式

3.1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规范化的培训计划,从理论、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全面培训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质量、效益、津贴挂勾,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2建立多种学习途径

(1)人人参与以熬新主编的《急救护理学》为蓝本,年头制定学习计划,每人负责一个章节,每月安排一人讲课,从各常见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到急救原则、护理常规。在备课的过程中自觉的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部学习一遍,促使护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每季度组织一次急救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及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机器洗胃、电除颤、呼吸机使用、急救用药等急救技术与知识培训。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及护士,进行各项操作技能的演示、讲解及各项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由科主任、护士长及讲课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参加训练的护士进行逐一考核过关。

(3)一对一跟车督导我科院前急救小组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组成,在急救现场只有一名护士,这就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独立业务素质。年轻护士在出诊时,派一名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随同,观察年轻护士的整个处理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年轻护士,与之分析交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3应急预案演练急诊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发病急、病情重且复杂的病人,其工作压力大、风险性高,而系统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1]。模拟急救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运用[2]。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重复性和可控制性,可以使急诊科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全面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协调能力。根据疾病好发季节及科内收治病人疾病特征,选取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病例:如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批量伤员的处理流程、院前急救途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复合性外伤等,由护士长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人员配置,上报医院护理部批准备案,最后由医院医务科、护理部督导组织实施。

4讨论

急诊科在临床治疗和院前急救中具有自身特点: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和抢救复杂,院前急救现场往往只有一个护士。针对这些特点,要求急诊专科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把急救技能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有机结合是提高急救质量的关键,可全面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对急危重症的快速应变能力,对疾病能进行准确的观察和判断,提高院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经过几年的实施,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抢救工作中,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急诊急救的整体综合能力均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急救的基本知识篇4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9-001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事故直线上升,脑血管病逐年增加以及各种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的发生,普通人群急救知识的缺乏,院前急救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在现场第一时间进行及时有效的紧急处置、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抢救成功率是很多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探讨的问题。

1建立急救中心

1.1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是医院相对独立的一个科室,要求医护人员稳定、专业[1]。上岗前必须接受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所有专业急救技能,并定期进行急救技能的再培训。

1.2选择合适的医护人员急诊工作不仅没有规律性,而且面临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和形形复杂的问题,面对的病人疾病种类多样,涉及各科,因此医生必须年富力强、爱岗敬业、技术过硬,是内、外、妇、儿多面手,且有很强的应急应变能力。

护士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及经验,且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能熟练配合医生完成现场救治工作。掌握一般和高级生命体征急救的基本理论和操作,一般以7~14年高年资护士及护师为主力[2]。

1.3加强科室的建设要提高抢救成功率,除了医务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急救技能,同时急救设备、设施也要跟上,所以急救中心必须配备专业的急救车,车内设施齐全,医务人员才有用武之地,才会发挥急救中心应有的作用,避免将院前急救成为搬运工和护运工。

2培养120专职接听人员

基层医院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村,民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非常缺乏,国内有调查显示,面临突发事件需要急救时,绝大部分人把救人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唯独缺乏自身应对的急救意识和能力。为了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救护,很多医院培养护士专职接听120电话。救护车出发后,接线员仍与患者或“第一目击者”保持联系,仔细询问,初步判断病情,给予正确指导,这样可以带给病人和家属一定的心理安慰,以免其因为心中恐惧做出错误的操作,反而加重病情。

3院前院内联合急救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通讯网络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发达,为了切实的做到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很多医院都利用网络实行院前院内联合急救。

方式:医护人员到达救护地点以后,对病人进行初步诊断或抢救,当救护车在驶往医院的途中,车上医护人员与医院相关科室联系,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即:抢救人员、抢救设备、急救药物及检查的仪器,迎接救护车来院,这样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

4工作方法的改进

4.1注意形体语言院前急救体现一个“急”字,院前急救过程中我们的举手投足都在向患者及家属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应该把对患者的关爱,对病人的重视,通过行为动作表现出来,让病人理解,让家属看到,并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潜移默化中减少医患矛盾。

4.2增强防范意识以及法律意识随着医疗纠纷的逐年增加,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在工作中应用法律知识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遵照法律程序处理医患矛盾的能力。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如实告知患者家属,并实行签字同意书格式化,特别是在进行某些有创操作时,医护人员在操作前必须向清醒的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并征得同意签字后方可执行。

学会换位思考,从内心去理解患者及患者家属,争取得到他们的配合,使医患双方利益一致,病人需要医生,医生的天职就是为人民服务。

建议:以上所有工作都是一个共同目标,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每分每秒,但是要从根本上真正赢得抢救时间,必须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和急救自救意识。现在,虽然有红十字总会每年定向培训救护师,但是这些在中国十几亿人口面前显得微乎其微,望各级政府或医院组织专业人员到最基层为民众提供规范的系统的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其健康知识及急救自救知识水平,使更多的人们享受到生命被拯救的最基本权力。

参考文献

急救的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安全事故防范;应急救护能力

国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别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近几年,全国各地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校园踩踏、暴力、交通事故、火灾等屡见报道。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校安全问题处理能力已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我国国民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现状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急救培训起步较晚,2001年,红十字总会、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联合《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统计数据显示,面对突发性灾害,中国掌握应急救护知识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0.5%,与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30%)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让更多的人掌握自救互救本领十分必要[1]。

2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除了要教给学生职业技能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3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主要阐述各种安全事故的种类、原因、危害程度、防范措施及重要性,着眼于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研究,以提高学生安全事故应急救护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使学生从容应对各种安全事件,采取及时、科学的自救、互救措施,有效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4我校开展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为培养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我校利用自身卫生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优势,对全校学生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其应急救护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分学期、分学年向学生进行在校期间专项安全教育,增强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与应急救护能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制订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4.1培养思路

首先进行文献研究,检索课题相关内容,建立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其次遵循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干预实验,在干预因素实施前后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再次在充分考虑实验设计的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三大因素及统计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进行应用研究。

4.2实施方案

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根据我校学制三年(每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实习一年)的实际情况,按每届学生在校两年,分年级、分学期、分阶段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总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意见》(红总字[2010]101号),依托我校卫生职业教育教学平台,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实行全员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在新生未进行我校安全教育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前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进行第一次安全知识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应急救护知识和能力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火灾、地震、溺水、踩踏、触电、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防范培训,组织学生进行安全事故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二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再次加强对学生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的安全教育以及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火灾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在学生入校的第三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地震、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对学生进行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的能力。安全教育后,给学生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进行第二次安全知识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四个学期,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与考核。以华夏急救联盟发行的《急救手册》教材为蓝本,编写适合我校实际的《应急救护》校本教材。由教务处制订《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将学生的应急救护课程安排到正常教学课表中,进行规范化教学管理,并选派我校通过国家、省红十字会培训和考核的优秀教师作为应急救护培训教师。学生经过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后,按考核标准,进行规范化考核。低于90分的学生重新考核,直至达到考核标准。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应急救护能力比赛,提高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组织专项安全事故疏散逃生演练,疏散后,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不同“伤者”进行应急救护演练。最后,发放《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应急救护能力调查,分析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效果。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后,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相较于培训前显著提高(p<0.01)。

5结语

本研究是一项应用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提升我校医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本研究有利于减少和防止校园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对创建安全有序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也是当今局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急救的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危急重症;三维护理管理模式;院前急救质量

院前急救阶段是指救护中心接收到急诊信息后,由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直至救护车到来的这一阶段。院前急救作为急救过程的一部分,其工作质量与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2]。目前关于院前急救的模式尚无统一明确的标准,本研究选取1215例患者,分析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对危急重症患者院前急救质量的影响,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接收的121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0例)和对照组(515例)。其中观察组男325例,女375例,年龄21~70岁,平均(50.88±9.65)岁;对照组男215例,女300例,年龄20~71岁,平均(50.62±9.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管理方法1.2.1观察组采用三维护理管理模式进行院前急救,包括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每项内容均由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并挑选通过n3级培训考核并担任院前急救工作3a以上的院前急救护理人员成立院前急救小组,对培训和护理工作进行考核、指导。①逻辑维:基于三维结构的逻辑维分为明确问题、建立评价体系、系统分析、综合及优化系统方案等步骤,结合批判性思维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改善护理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创新思维积极性。②时间维:基于三维结构的时间维分为规划、拟定、研制等阶段,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可培养护理人员的紧迫意识,使其掌握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并充分利用每分每秒,提高护理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③知识维:基于三维结构的知识维指出每项护理工作均需对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加强护理人员在人文医学、心理学、常见疾病急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院前急救相关知识,避免在遇到问题时束手无措。1.2.2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方法,急救中心接收到急诊信息后询问详细地址、病因、联系方式等,并立即通知急救小组,到达急救现场后使用急救用品对患者进行常规对应护理,同时送入医院进行救治。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院前急救成功率、急救应诊平均反应时间。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满意+尚可)/总例数×100%。总分为100分,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不满意。采用医院自制的百分制院前急救理论知识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对院前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数越高,理论知识掌握度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定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和院前急救成功率观察组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和院前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急救应诊平均反应时间和理论知识掌握度观察组急救应诊平均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短,理论知识掌握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有研究指出,院前急救是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较高质量的院前急救工作可为急诊医生争取有利的治疗时间,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3]。鉴于院前急救护理岗位的特殊性,开展符合院前急救护理要求的质量控制管理模式是迫切和必要的。霍尔提出的三维模式可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问题。国内相关学者基于霍尔三维模式设计出系统安全工程的三维结构,包含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4]。逻辑维旨在提高批判性逻辑思维能力,时间维旨在提高工作效率,知识维旨在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将三维模式应用于医院院前急救中,可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工作效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提高护理人员院前急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三维护理管理模式进行院前急救,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结果显示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院前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印证了上述分析,进一步说明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院前急救质量。观察组急救应诊平均反应时间较对照组短,理论知识掌握度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人员急救应诊反应时间,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综上所述,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可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对危急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质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严立仙.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6):21-23.

[2]李建云,张英,黄一丹,等.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在CCU危急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6):4005-4006.

[3]姜美华,梁羽婷.三维护理管理在急危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75-76.

[4]王翠玉,林腾珠,王玲,等.三维结构护理管理模式在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9):54-57.

急救的基本知识篇7

物联网关键技术应用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iot)是一个近年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的技术。其应用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检测、医疗健康等众多领域。其技术框架可分为三层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核心技术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通信网关技术及上下文感知技术等。

1RFiD技术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n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和传输特性进行非接触式双向通信,实现对静止或移动物体的自动识别并进行数据交换的一种识别技术。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tag)、读写器(Reader)和后端计算机网络三部分组成。本项目自主研发的数据采集终端应用该项技术实现对伤病员二代身份证、军人保障卡及电子伤票信息的自动采集与识别。

2定位技术无线定位技术对于物联网系统构成是不可或缺的,它通过对接收到的无线电波的一些参数进行测量,根据特定的算法判断被测物体的位置,测量参数一般包括传输时间、幅度、相位和到达角等。目前常见的定位技术主要主要有卫星定位、网络定位、LBS移动通讯定位等技术。本项目在民用医疗求援中实现伤病员定位功能主要采用GpS与手机LBS移动通讯相结合定位技术;在战时急救中通过自主研制单兵定位终端,采用卫星定位技术与网络定位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以实现战场伤病员的搜救工作。

3无线传感网络(wSn)技术一个典型的传感器网络体系构建包括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群)、汇聚节点、网络和用户界面组成。本项目研制的智能衣、智能腰带等利用传感技术可自动采集伤病员体温、脉搏、血压、心电、血氧等生命体征信息,以救护车多协议综合通信网关为汇聚节点构成无线传感网络,实现对批量伤病员生命体征的远程监测。

4接入网关技术物联网接入网关设备是将多种接入手段整合起来,统一互联到接入网络的关键设备。本项目自主研发的多协议综合通信网关实现本地与多种医疗设备、生命体征传感设备的联接、数据采集与数据标准化转换;远程通信实现多种网络环境下的数据通信(3G、卫星或微波等),满足平时战时不同网络环境的需要;短距离无线/有线通信与远距离无线通信的协议转换与路由。

5上下文感知技术上下文感知(Contextaware-ness)计算是普适计算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上下文感知系统是指能感知用户环境的变化并作出相应调整的系统。本项目自主研发的车载急救工作站运用该项技术实时感知伤病员生命体征变化、病史信息、抢救过程及伤病员健康档案,结合急救诊疗指南知识库,动态向一线抢救人员提供抢救措施指导服务。

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现代数据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结合现代急救医疗规范要求,按照资源整合,信息集成共享、标准规范的原则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架构包括急救指挥中心子系统、移动远程急救子系统和医院急救子系统三部分(图1)。

1急救指挥中心子系统急救指挥中心子系统由数据存储层、服务层及应用层组成(图2)。其中数据层为整个系统提供数据存储服务即为系统的数据中心,存储数据包括病史体征数据库、急救预案、急救诊疗指南专家知识库及指挥调度数据库等;服务层为系统中间层,为上层应用系统存储或展现数据提供服务,其提供的服务有数据标准化转换服务、定位服务(GiS、GpS、北斗)、急救调度与管理服务、生命体征数据实时展现服务、急救诊疗指南知识库服务、急救监管统计分析服务、数据接口服务(医院HiS系统、电子健康档案、交通指挥系统、消息分发等);应用层为急救指挥中心提供相应的应用系统,包括指挥调度系统、GiS卫生地理信息系统等。

2移动远程急救子系统移动远程急救子系统主要运用物联网RFiD技术、定位技术、wSn技术、通信网关技术及上下文感知技术等实现救治现场信息采集与传输,伤病员身份、病史、伤(病)情信息的采集与分类,伤病员体征信息实时采集与回传,连续音视频/图像信息采集与通信,抢救措施的实时记录,急救预案、急救诊疗指南的实时获取等。

3医院急救子系统医院急救子系统在急救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建立与救护车的数据通信链路,可实时获取救护车内伤病员生命体征信息、跟踪伤病员病情变化、进行连续音视频通信及远程救治指导等。医院急救子系统包括固定会诊终端与移动会诊终端两类。固定会诊终端配置于医院急诊中心,移动会诊终端配置于医院专家,可使专家随时随地加入到急救会诊中。

讨论

军地一体医疗急救系统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现代通信技术为纽带,实现了医疗急救过程中伤病员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高效调度、协同救治等功能,创新医疗急救服务模式,提升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与卫勤保障能力。

1创新医疗急救服务模式现行医疗急救服务模式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接警、出诊、现场救治、返回医院、诊断、救治的原始操作模式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军地一体医疗急救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把卫生地理信息系统、交通指挥系统、定位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与医疗急救系统结合,形成高效指挥调度、协同联合救治、规范标准操作的模式。如通过与急救指挥中心、医院专家系统实现数据与音视频通信,救护车急救现场可得到正确的调度指挥指令及专家的及时指导;通过急救诊疗专家知识库、急救工作站的应用可规范病史采集与现场急救操作,通过实时监控、定位、跟踪救护车信息可进行高效调度、记录抢救过程、规范急救流程。

急救的基本知识篇8

【摘要】目的:了解乡村人群心肺复苏(cpr)知识的的现状,探讨推广普及2005年新的cpr知识在院前急救的最佳模式。方法:采用笔试与模型操作对33位乡村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第一目击者”实施院前正确cpr急救率为零。结论:乡村医务人员是广大乡村人群院前急救的首要培训对象,要在全民普及cpr知识,就必须首先培训乡村医务人员。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乡村;医务人员;数据收集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presentsituationof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knowledgepopularizationinruralmedicalstaff,andtoexplorethebestwaytopopularizenewcprknowledgein2005.methods:investigated33ruraldoctorsbywrittenexamandmodeltest.results:thesuccessrateofprehospitalcprperformedbythefirstwitnesswaszero.conclusion:ruralmedicalstaffsaretheforemostobjectofprehospitalcprtraining.sothefirstmissionistrainingforruralmedicalstafftopopularizecprknowledge.

[keywords]cpr;rural;medicalstaff;datacollection

2007年3月15日,作者组织对石角镇内33位乡村医务人员的cpr知识进行笔试、模型操作及实际工作相结合形式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乡村医务人员的cpr知识掌握情况。www.133229.Com为乡村医务人员进行cpr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培训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乡村医务人员共计33人,其中大专文化2人,中专文化28人,初中文化3人。年龄28~60岁,男性28人,女性5人,取得执业医师资格2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31人。

1.2调查方法

采用cpr理论笔试、模型操作及工作调查相结合形式。调查问卷如表1所见内容共12项。参与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卷,当场收回,对问卷采用百分制记分。≥85分为优良;60~84分为及格;≤59分为不及格。模型操作考核方法:每位乡村医务人员进行一次cpr实际操作,由专家监考。工作调查方法:由作者组织人员,对33位乡村医务人员进行提问;提问内容:(1)你对cpr知识掌握程度有多少?(2)近3年来你为多少病人进行过cpr急救?(3)近3年来有多少危重病人及“第一目击者”向你求救?

2结果

2.1理论考核结果

参加测试的33名乡村医务人员,最高得分18分,其中0分8人,如表1所示在12项笔试中有8项33人均为零分;连最基本的判断意识、判断呼吸都不会;正确回答按压部位的有22人;在呼救内容上:能够答喊“救命”和打“120”的只有9人;知道cpr的7人;知道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人为零。在心脏胸外按压频率上有5人回答30~60次/min;1人回答为4次/min,有15人回答不知道。

2.2操作考核结果

能够呼“救命”打“120”的9人,基本正确找出按压部位的10人,按压频率基本合格(80~100次/min)的18人,判断意识;判断呼吸;人工呼吸要求;按压方法;按压手法;按压通气比例合格为零人。见表1。实际操作结果无一位乡村医务人员能够合格地完成cpr技术操作。

2.3工作调查结果

(1)对cpr知识基本不掌握的33人,有所了解3人。(2)近3年来为病人进行cpr者为零人。(3)近3年来有危重病人向乡村医务人员求救的5人。统计石角镇2004~2006年3年来院前死亡15例病例中,乡村医务人员到场的有5人,采取打“120”急救的5人,但能够进行cpr急救率为零人。多数急危重病人及第一目击者,都是采取舍近求远的方法进行求救。表133名乡村医务人员cpr考核结果

3讨论

3.1乡村医务人员完全缺乏cpr急救知识

乡村医务人员往往是最早最快到达急救现场的医务人员,是院前急救的一支重要队伍。但目前这支队伍没有经过专项的院前急救知识培训,连最基本的cpr急救知识也没有掌握;是这支队伍得不到乡村人群的信任原因。在挽救病人生命中要争分夺秒,就必须熟练掌握正确的cpr操作技术,乡村医务人员只有掌握正确熟练的cpr操作技术,才是挽救院前呼吸、心跳骤停病人生命的成功关键。也是提高脑复苏的关键因素[1]。

3.2乡村医务人员cpr水平亟待提高

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接受cpr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国民达5000万人(即人口中每4人中有1人)。在英国因cpr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救治时间的延误,已导致生存率接近50%。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将cpr知识与技能培训放入全民教育中进行,并定期进行必要的复训。cpr知识与技能的普及,使这些国家的国民生存能力明显的提高。cpr是临床医学中的基本技能,而从此次对乡村医务人员的调查情况来看,最高得分18分,连最基本的cpr知识均未掌握,更不用说操作技能了。我国有关资料报道在对71名基层医务人员的cpr知识和技能掌握调查项目中,胸外心脏按压技能掌握情况最差[2,3]。这对于乡村医务人员来说是非常的可悲的;对广大的乡村人民群众来说更是可悲的。这表明在我国,人口占多数的基层社区与乡村医务人员在掌握cpr知识与技能是非常的缺乏的,人民群众在突发危及生命安全事件中,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得不到有效地施救,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普及对乡村医务人员院前cpr急救知识的培训势在必行。这是保障和挽救人民生命安全的基本要求。

3.3全镇普及cpr知识与技能

在石角镇,因为危重病人的现场目击者均未受过最基本的cpr培训,所以不能在第一现场及第一时间内给病人施救。就是请来最近的乡村医务人员到现场也是束手无策,乡村医务人员是经过医学专业培训的,均未能给病人进行cpr最基本的施救,更何况是未受过医学专业教育的人群呢?据有关报道:有人对社区居民194人进行抽样检查,有98.4%的人均未受过cpr知识的教育培训[4]。因此目前要在全镇普及cpr知识与技能,就必须有计划的首先培训乡村医务人员,乡村医务人员为了更好地搞好乡村卫生工作,就必须要学习,掌握好正确的cpr知识与技能[5]。通过参加短期专项培训,不断提高乡村医务人员cpr知识与技能。然后是对特殊人群公安、交警、老师、政府官员、工人、农民等的培训,最终达到全镇居民普及cpr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通过对石角镇33位乡村医务人员cpr知识调查结果及相关的资料显示,不仅是在石角镇的乡村,甚至在全国的广大社区城乡结合部及乡村的医务人员均对cpr知识缺乏掌握。因此,笔者认为推广普及2005年新的cpr知识的最佳模式是:“抓重点,以点带面”首先重点培训受过医学专业教育的乡村医务人员,然后是对特殊人群公安、交警、老师、政府官员、工人、农民等的培训,最终达到普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凤华,段惠玲.523例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3):408.

2刘纯.开展全民急救普及培训是提升院前急救水平的关键[j].青岛医药卫生,2005,37(2):147

3王慧娟,王红,杭太香,等.急诊抢救仪器使用安全的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3(5):3537.

急救的基本知识篇9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1-0132-02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随着医疗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治疗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的职责范围日益拓宽,基层综合医院的护士将面临日益增多的各种临床应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由于缺乏相应的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培训,低年资护士在面临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突发事件的救援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如何快速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已成为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对53名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困境、对策及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10月,已取得护士执业证并在我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53名低年资护士(护龄≤5年),年龄19~26岁,平均年龄23岁,其中中专12人,大专33人,本科8人。护士40人,护师13人。将53名护士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27人,平均年龄23岁,中专6人,大专17人,本科4人。乙组26人,中专6人,大专16人,本科4人,平均年龄24岁。两组护士的学历、护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培训目标通过对低年资护士实施急救能力培训与考核,不断强化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急救技能及心理素质,使之能在临床一线工作中,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时能沉着应对、有条不紊,提高抢救成功率。

3.培训方法

(1)乙组人员的考核方法:由护理部及临床各科护士长组成培训考核小组,护理部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分阶段进行基础理论、专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培训考核,并进行急救综合能力的考核。其内容包括:①以基础理论为主的常见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基础知识、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大出血、过敏性休克、窒息等疾病的救治原则;②专科知识,根据各专科特点进行培训考核;③急救综合能力考核,包括病情观察(主动观察巡视,发现和处理病情及时,准确记录,评估效果等4项内容),以及应急配合能力(急救物品准备齐全,静脉留置针技术、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连接等项操作规范正确,急救药品剂量及用法准确,急救过程中沉着、稳定、迅速,口头医嘱复核后执行等)。在进行每项操作前,先由医院操作小组人员分解示范每项操作技术,然后指导学员

训练。在完成2周的培训后,由护理部组织考核小组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考核;急救护理文件书写的考核,则根据各专科病种、护理特点和每天护理工作情况安排考核项目、内容,随时抽考。

(2)甲组人员考核方法:未进行培训,仅告知其考核时间、地点,然后和乙组人员同时进行。

4.考核标准

(1)理论知识、专科知识考核:理论知识和专科知识考核,以85分以上为合格,100分为满分。

(2)急救综合能力考核:以患者出现某种紧急情况设置情景,引导护士进行模拟抢救和处理,提高护士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水平[1,2]。如危重病人突发的病情变化护士如何识别和判断。急救综合能力包括观察病情、急救操作技能、抢救护理文件的记录书写。考核细节由护理部制定,评分为百分制,依据包括6大部分:①观察病情30分,发现病情及时,反应迅速;②急救配合20分,抢救及时,配合默契;③反应能力20分,操作熟练,动作敏捷,反应迅速;④急救药品的相关知识10分,熟悉急救药品的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⑤急救物品的管理和使用10分,急救物品的作用、存放和保养,并能正确使用;⑥抢救危重护理文件的书写10分,危重病人护理文件书写及时、准确、清晰、简单易懂。

5.统计学方法应用简明统计14.0(ConciseStatistics,CS14.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

结果两组考核成绩比较,乙组护士的理论知识、专科知识以及急救综合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急救能力是反映医院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了解护士的急救能力,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加强培训和管理。通过对甲、乙两组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分析,甲组成绩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如下:①对新的护理观念认识不足:综合性医院承担着大量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而护士的急救能力主要是处理和执行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配合、病情观察、治疗、护理。护理工作包含技术和服务,过去错误的护理观念认为护士只要服务态度好,而急救技术相对差些无关紧要,因此忽视技术性护理工作中高、精、尖技术的学习。殊不知若医院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没有作为,医院将失去竞争力和生存力。②护士缺编,工作繁重:我院床位与护士比为1∶0.35,由于病人较多,常加床铺,护士每天忙于发药、打针、接液体等基础性工作,与患者沟通时间少,对病情不够了解,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能力欠缺。③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低年资护士毕业后进入医院工作,陌生的环境,对制度和工作流程不熟悉,技术不过硬,临床经验缺乏,心理素质不稳定,抢救患者时救治程序紊乱,护理记录不准确、不全面。针对上述原因,乙组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①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的急救能力。护理人员的反应水准即是在医生到来之前能迅速做出判断,并及时进行简单有效的处理。其急救技能是在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经过系统的培训,乙组护士的理论知识、专科知识以及急救综合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甲组(p

参考文献[1]左磊.神经外科护士应急能力的培训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9):6769.

急救的基本知识篇10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培训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9月我院255名低年资护士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由我院6位专业的BLS/aCLS导师对她们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aHa培训方法,比较两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掌握情况。结果:两组培训后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总体掌握情况不理想,采用aHa的培训方法,能明显提高其掌握水平,值得推广。

关键词: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培训;美国心脏协会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58

Studyonthetrainingeffectoftwodifferentfirstaidknowledgeandskillstrainingmethodsforjuniornurses

JianGXiao-hong,LiXiao-feng,YeZe-bing,etal

(GuangdongprovincialSecondpeople′sHospital,Guangzhou510317)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firstaidknowledgeandskillsofjuniornursesbytwodifferenttrainingmethods,andcompar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rainingeffect.

methods:255juniornurses(3yearsorless)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twogroupswererespectivelytrainedbysixBLS/aCLStutorsthroughtraditional(controlgroup)andaHa(americanHeartassociation)training(observationgroup)methods.Comparedthetrainingeffectoftwogroupsbeforeandaftertraining.

Results:therewasremarkablelydifferencebetweentwogroupsaftertrainingonfirstaidknowledgeandskills(p<0.05).

Conclusion:thetotallevelofjuniornursesaboutfirstaidknowledgeandskillsarenotenough.theaHatrainingmethodscansignificantlyimprovetheleveloffirstaidknowledgeandfirstaidskillsforjuniornurses,anditshouldbepromoting.

KeywordsJuniornurses;Firstaidknowledge;Firstaidskills;training;americanHeartassociation

现代医学认为,“第一目击者”在“救命黄金时刻”对患者实施救护,对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极为重要[1]。在医院,护士常常是发现急危重患者的“第一目击者”,因此,一线护士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至关重要,尤其是低年资护士执业时间短,经验水平相对欠缺,为了提高其急救水平,本研究将两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方法用于低年资护士,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低年资护士255名,均为女性。学历:本科29名,大专197名,中专29名。年龄18~23岁。均未曾系统接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随机分为观察组128名,对照组127名。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培训导师:由我院长期从事急诊、急救的6名医护人员组成,其中2名主讲长期担任急救培训任务。6名导师均获得美国心脏协会(aHa)BLS/aCLS导师资格证书。培训内容:(1)急救知识。主要包括七部分:创伤急救(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呼吸心脏骤停急救(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烧伤急救(热水及油烫伤、化学烧伤、电烧伤),中毒急救(气体中毒、食物中毒、毒品中毒、动物咬伤等),儿童/产妇急救(儿童急救、产妇急救),自然灾害救护(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水等),其他意外急救(气管异物、脑卒中、中暑、电击伤、溺水等)。(2)急救技能。成人单人心肺复苏技能操作,内容参见《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脏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

1.2培训方法

1.2.1观察组采用aHa培训方法。(1)急救知识。采用幻灯讲解+视频录像+经典病例讲解等方式,培训时间为8h。(2)急救技能。成人单人心肺复苏技能培训采用视频播放+导师示范指导的方式,导师与学员比例为1∶6。采用高仿真CpR训练模拟人,模拟人与学员的比例为1∶3。培训时间为8h。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1)急救知识。采用幻灯讲解+经典病例讲解等方式,培训时间为8h。(2)急救技能。采用导师讲解+导师示范指导的方式,并由一位导师主讲,其他导师辅助指导的模式。采用高仿真CpR训练模拟人,模拟人与学员的比例为1∶3。培训时间为8h。

1.3考核内容分为培训前考核和培训后考核。(1)急救知识。总分100分,均为单选题,共20题,每题5分,考试时间30min。80分及以上为合格。(2)急救技能。成人单人心肺复苏,满分100分,80分及以上为合格,操作时间2min。评分标准:参见《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脏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低年资护士培训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表1)

2.2两组培训后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合格情况比较(表2)

3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医疗健康服务质量日益关注,患者对护士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护士掌握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是职业技能中最基本的要求。培训前根据对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和技能考核的结果显示,护士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十分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1)护士思想上的不重视。相当部分护士认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跟她们没有关系,那是医师的事。(2)护士缺乏培训的平台。很多护士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大多来自工作经验、院内活动,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甚至有人纯粹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学的知识,这种单纯依靠工作年限的增长、工作经验的积累来提高急救水平的现状十分不利于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获取更多的急救知识,不利于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3]。由于许多临床危重疾病(心脏骤停,气管异物等)发病迅速,如不及时抢救,后果相当严重。在医院内,而护士常常是首先面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第一目击者”,在院前急救,护士是直接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执行者,如掌握了更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则可以第一时间立即实施抢救,争得挽救患者生命最宝贵的时间,这样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利保障[4],因此,护士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院采用了两种培训方法,一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种是基于美国心脏协会(aHa)BLS/aCLS的培训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知识点的讲解,能实现各个知识点的详细传授,往往忽略了将急救知识向急救意识、急救技能转化的介导。表2显示,aHa的培训模式能让学员更牢固的掌握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aHa的理论课学习,采用幻灯片放映结合实例讲解并插入视频,使得课程知识点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学员易于获得深刻印象,有利于学员在充分掌握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将各个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上升为整体的知识体系,而优秀的教学视频,更是使学员对知识点有直接感官上的认知过程,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学员普遍反应较好;技能操作学习方面,通过视频示范教学和导师分组教学并亲自示范形式,导师和学员在数量上按比例分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组合,使得每个学员的平均指导受教时间相对充足,都得到较好的反复练习的机会,既有利于导师及时发现学员存在的问题并给与指正,也有利于学员学习中的疑问及时得以解答,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切实提升自身的急救技能水平,为临床救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系统、规范的急救技能培训可提升救治的整体水平[5],改善救治的结果[6],这对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借鉴美国心脏协会(aHa)BLS/aCLS的培训模式,可明显提高培训的整体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曾毓,叶泽兵,郝建志.广东省加快建设紧急医学救援应急技术培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272-274.

[2]美国心脏协会.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脏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01.

[3]倪水芹,彭桂娥,李昱.规范化培训在提高急诊科护士急救知识和技能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4):584-585.

[4]LarssonR,engstr?ma.Swedishambulancenurses′experiencesofnursingpatientssufferingcardiacarrest[J].intJnurspract,2013,19(2):197-205.

[5]冯苏举.急救小组在提高现代化医院急救水平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8):80-81.

[6]SodhiK,SinglamK,Shrivastavaa.impactofadvancedcardiaclifesupporttrainingprogramontheoutcomeof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inatertiarycarehospital[J].indianJCritCaremed,2011,15(4):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