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管理现状分析十篇城市管理现状分析十篇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24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篇1

关键词:流动人口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4402

1现状

目前针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各大城市均实行了自己的办法。北京对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方式是以证件管理为基础,对流动人口进行户口、居住、计划生育和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管理。广州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主要依靠对城市出租屋的管理,至2006年6月,广州市各区、县级市均成立了出租屋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市共建立167个街、镇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和1286个社区、村出租屋管理服务站,配备出租屋管理员6226人。杭州市主要对流动人口进行社会分层,然后依据分层理论进行分别管理。当然,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也都采取了相关管理措施。

虽然各大城市均针对自己城市的流动人口实行了具体的管理办法,但成效均不理想。在此,笔者以北京和广州为例进行分析,提出其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问题所在。

1.1北京市的流动人口管理

北京市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正是以证件管理为基础,身份证、暂住证、健康证、婚育证明、婚育证以及就业证是与流动人口管理密切相关的证件类型。其中身份证和暂住证是最基本的证件,婚育证明和婚育证是对育龄妇女的特殊要求,健康证和就业证则曾经与流动人口的就业相联系。办理证件的流动人口数量和比例无疑会影响到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信息的掌握和管理的实施,然而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证件办理的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见表1)

表1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证件办理情况(%)

〖BHDFG3,FK3*2,K2*2,K3,K18,K3F〗

证件〖〗人数〖〗持有比例〖〗

〖ZB(〗〖BHDG1*2,K6,K12〗95%置信区间〖〗持有比例

〖BHDG1*2,K3。2,K6。2〗下限〖〗上限〖〗05年前来京〖〗05年后来京

〖〗p值

〖BHDG1*2,FK3*2,K2*2,K3,K3。2,K6。2,K3F〗身份证〖〗4078〖〗97.33〖〗96.83〖〗97.82〖〗98.07〖〗96.29〖〗0.00

暂住证〖〗4078〖〗84.40〖〗83.29〖〗85.52〖〗89.42〖〗74.96〖〗0.00

健康证〖〗4078〖〗22.05〖〗20.77〖〗23.32〖〗24.75〖〗16.89〖〗0.00

婚育证〖〗1515〖〗19.03〖〗17.05〖〗21.00〖〗10.61〖〗10.04〖〗0.00

就业证〖〗4078〖〗4022〖〗3.60〖〗4.83〖〗5.01〖〗2.69〖〗0.00

从表中数据可知,北京市流动人口中,持有暂住证的比例仅为84140%,反映出暂住证制度的办理情况还不能完全符合管理要求。与身份证97133%的持有比例相比,暂住证的认可程度还存在明显不足。而婚育证、健康证、就业证等其他证件的办理情况更是差的多。虽然这些证件是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但是办理比例和持有比例都比较低。北京市仅有4.22%的流动人口现在持有就业证,22.05%持有健康证。流动人口中有95%的人是处于18至49岁的婚育年龄,其中女性占38%,但持有婚育证的育龄妇女比例仅为19.03%。

流动人口的证件办理情况与管理部门的要求、证件的重要性、以及流动人口对于证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需要指出的是,2005年北京市废止了《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以及相关就业管理法规,依法取消了《外来人员就业证》和专门针对外来人员的《健康证》。2006年修订的《北京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也不再要求婚育证的办理,但来京后办理暂住证,以及在户籍地或现居住地办理婚育证明仍是目前流动人口管理的明确要求。

1.2广州市的流动人口管理

广州市主要是依靠对城市出租屋的管理来管理流动人口。但该项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

工程,需要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的整合。改革30年来,我国在城市出租屋管理的体制及模式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成效却并不明显。就广州而言,广州市各区、县级市均成立了出租屋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市共建立167个街、镇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和1286个社区、村出租屋管理服务站,配备出租屋管理员6226人。截至2005年底,先后投入2665万元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和iC卡暂住证管理系统,各区共投入325万元建立区级信息管理系统,各街道共投入2960万元筹建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这样庞大的经费投入却与效益并不相称。事实上,目前这种“高投入式包办”管理已经明显出现了“政府投入不足”、“职能部门只收费不服务”、“管理服务中心捆绑收费”、“乱收费、乱罚款”等诸多政府“力不从心”的现象。

2问题

2.1我国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1)《宪法》中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还未恢复。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迁徙自由,在各国宪法、法律及国际性人权文件中受到广泛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中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迁徙的自由权。”1954年全国人大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也明确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条文。但事实上,这一规定并没有得到认真落实。特别是农村合作化以及化以后,城乡之间的界限日趋严格,迁徙自由也被国家以立法形式和政策形式加以限制乃至严厉禁止,真正开始从法律上明确限制迁徙自由(主要是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的,是195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它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杜绝了农村人口自由迁往城市的可能性。在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历史性地去掉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条文,这标志着我国公民自由迁徙和居住的权利失去了宪法保障。至1978年、1982年两次修改宪法都没有恢复这条规定。只要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在《宪法》中没有恢复,流动人口的权利就没有法律保障。这是流动人口权利缺失的一个最基本原因。

(2)各个城市关于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落到实处。以广州为例,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流动人口管理条例,仅有2006年才生效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且该法也只对出租行为作了简单规定,并未触及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危害社会行为。北京市虽然形成了多项成文的管理条例,诸如《外地来京人员户籍管理规定》、《外地来惊人原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和《北京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也并不尽如人意。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现状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规划管理概述

1、城市规划管理的涵义。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很多内容,有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编制管理是指组织编制城市的规划,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综合协调,对规划的质量进行把关。审批管理是指对城市规划文件制定的审批制度。实施管理是指对一系列管理的检查与监督,如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以及规划实施等。

2、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2.1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先规划好,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建设和管理城市。

2.2城市规划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合理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也只有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2.3城市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没有经过法定程序许可,不可任意更改。因此,它的实施具有强制性和不可变更性。

二、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城市规划管理不够科学合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部门,城市规划管理单位应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性作用,在城市发展方面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部门并没有发挥职能作用,在规划和管理城市方面过于注重某个项目的规划与管理,而使得其陷入一定的盲区,不能看到整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失去了宏观调控和整体规划设计的意义。另外,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进行规划设计中大都缺乏科学依据和数据分析论证,在规划管理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例如在设计城市广场或景观绿地时,往往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改变原规划方案,使得最终的城市建设杂乱无章,难以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市民的基本需求。这也当前城市规划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2、对历史文物遗产的保护不到位。一般来讲,城市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遗留基础上的。我国很多城市在古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城池,其中所保留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址也很多,甚至还有一些“活化石”,如古树等。这些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址是历史文明遗留产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其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保护。但是目前很多城市急于向现代化扩张,对于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的保护不到位,使得很多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毁灭,这是人类的损失,也是该城市的巨大损失。如何针对历史保护区域进行特殊城市规划以保证历史文明的延续,是当前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3、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规划不仅仅要从经济的层面对城市发展方向进行把握,还要从生态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但是目前生态环境似乎都被人们忽视。就生态破坏来讲,除了最普遍的空气污

染、水污染之外,还有光环境破坏、声环境破坏等生态问题。例如城市高层建筑过于密集,天空几乎被矗立的超高层建筑蚕食,人们在城市中心很难看到天空,居住区也很难照射到阳光,使得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大打折扣,也会对当地的小气候造成一定影响。再例如噪声污染

问题,城市建筑过于密集,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噪声和交通噪声,再加上某些地区的工地噪声,都给市民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而这些问题产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城市规划不够合理。

4、缺乏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观念。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规划的制作者常常忽视土地的生态安全,结果造成城镇土地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土地资源超强度开发等等,尤其是在建设房地产的时候,就会有规划滞后、用地结构松散等结果,造成投资过高浪费严重的局面,而一些生态园区的建设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甚至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城市规划管理建议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体系。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较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系统、全面的管理机制和体系。规划管理体制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城市发展前景。在机制建立前要对城市目标、城市功能、城市特色进行定位。同时要对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措施。城市管理体系的总原则是“先规划,后建设”,把所有因素都进行仔细考虑,最大力度做好各因素之间和合理布局,既要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又要考虑某区域的个性规划。把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相互协调好,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一致。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以人文本的原则进行控制和管理,创造经济合理、人文发展的和谐城市。

2、加强用地管理。用地管理是对城市中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通常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性措施来合理安排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用地管理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规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布局环境质量、城市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组织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他管理活动的基础。

3、规划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用已经渗透在现代城市规划管理当中。特别是计算机储存技术、网络技术和3C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城市规划管理手段更多、速度更快。信息是规划管理中的重要资源,规划管理的整个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反馈的过程。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储存,能够把资料形成数字化信息,能够使信息资料网络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的扁平化统一。特别是城市呈现组群式形态的时候,建立信息化的通信渠道能够实现网上规划审批,也能够城区和城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传达提供高速的沟通平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网络通信系统(mS)是建筑规划管理中的管理系统,能够依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

4、加大公众参与程度。城市规划管理要充分吸纳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现行城市管理发展中明确规定群众参与机制,树立公众参与的观念。特别是对于重大工程,让公众多了解、多参与,进行监督,还可以减少规划实施的阻力。

5、兼顾环境效益。城市规划管理出了要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之外,还要兼顾环境效益。现代城市发展常常忽视环境和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作为发展的基石。城市规划管理就要协调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意见的关系,建设生态性城市,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同时保护城市传统面貌,保护地方主义特色。

四、结束语

综述所述,我们应该认清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力求使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历史的要求相适应,从而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历史建设相统一,城乡统筹相协调的管理目标,推动城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娟.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篇3

摘要:为了解宜昌市民营医院的现状,笔者通过对宜昌市城区8所民营医院的人员资质、执业范围、医疗广告、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放射防护及医疗质量等方面检查情况的分析,发现部分民营医院受经济利益驱动,存在非法行医,刊登虚假广告、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等行为。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严格准入、加强监管等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民营医院;现状分析;管理对策

我国实行医疗体制改革以来,民营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民营医院已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营医疗机构准入的放开,民营医疗市场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了解和掌握民营医院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能够更好加强民营医院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其健康发展,净化医疗服务市场,2005年1月宜昌市卫生局对宜昌市城区8所民营医院进行了检查和考核,现将考查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宜昌市卫生局2005年1月组织的对城区民营医院的检查和考核,考查内容为:营业范围,执业人员资质、医疗广告、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放射防护、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及医疗质量管理。检查涉及的科室:急诊科、输液室、供应室、口腔科、妇产科、外科、内镜室、放射科及医护质控职能科室。

1.2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分析存在的问题。

2基本情况

城区民营医院8所,均为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其中6所为营利性,2所为非营利性;3所为近2年兴办,改制原企业医院3所,由国营医院转变为营利性医院2所;1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1所,无病床的1所,30张床位的6所,共抽检148名医生,护理人员139名。

3存在的问题

3.1人员资质不合格,执业医师注册率低,存在非医师行医现象检查医生148名,共有90名未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占60.81%)其中实习生和执业助理医师独立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并单独开处方的分别为4名(占2.70%)和5名(占3.38%)。护理人员139名,未注册的11名(占7.91%)。检查放射工作人员24名,未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7名(占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29.17%)。

3.2机构超范围执业,非法行医,忽视医患个人防护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办理《放射工作许可证》,擅自超范围开设放射科的医院1所(占机构总数的12.50%),未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辐射剂量监测的医院3所(占37.50%),未配备受检查防护用品和电离辐射警示标志的医院2所(占25.00%)。

3.3擅自开展“义诊”,刊登虚假广告未经批准擅自开展“义诊”,在报纸和电视台上刊登虚假广告(广告刊登的外地专家或高级职称实际为本地专家或中级职称,夸大疗效),变相宣传性病广告的医院共4所(占50.00%)。

3.4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不落实,存在医疗安全隐患部分民营医院口腔科和内镜室无功能分区,诊断、操作、治疗、消毒均在同一室内进行;诊疗室内无空气消毒设施;器械消毒灭菌后不标明消毒灭菌时间,有的残留血污渍;使用中的消毒液不定期更换;未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医护人员操作时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如不洗手、不戴口罩、帽子等,经综合评定不合格的有6所(占75.00%)。

3.5违规处理医疗废物医院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污染环境。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应该按照毁形消毒密闭保存定点回收的程度进行处理,8所民营医院中一次性医疗用品未毁形、消毒或露天存放的有4所(占50.00%);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外运和未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医院污水直接外排的有7所(占87.50%)。

3.6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医疗质量控制制度7所医院(占87.50%)一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开大处方和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检查或用一些与疾病无关的药物,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人员素质偏低,加之无医疗质量控制制度,本该进行的检查未做,延误诊断和治疗;“三级查房”和“三查七对”流于形式,病历书写不规范,病情描述不准确甚至于涂改病历;护理人员操作不熟练甚至于发生差错。

4现状分析

经济利益驱动,准入门槛过低,现行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及法律法规的滞后,监管部门监督不力,是导致当前民营医疗市场混乱的五大主要原因。

4.1经济利益驱动民营医疗机构重视经济效益,轻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忽视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管理。民营医院多数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一些民营医院只强调企业化经营的功利性,忽视医疗机构的社会性,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受利益驱使、背弃医德,对就诊人无病说有病,小病说大病,彼病说此病,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辅助检查,开大处方或用一些无治疗意义的药物(占医院总数的87.50%),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医患个人防护(占25.00%),未经分类、消毒处理随意外排医疗废物,污染环境(占87.50%)。依法行医意识淡薄,未经许可擅自扩大诊疗范围,开设利润高、准入严的服务项目(占12.50%)。虚假医疗广告(占50.00%),误导、欺骗患者。聘用医疗技术人员不注册(占60.81%),甚至使用非医师行医(占2.70%)。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不规范(占75.00%),无医疗质量监控制度及组织(占87.50%),存在医疗安全隐患,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发生医疗事故。

4.2准入门槛过低民营医疗机构准入门槛过低,登记校验不严,监管力度不够。目前,医院污水和医疗废物处理后的达标排放在一些地区未被纳入民营医院的准入必备条件。重新登记校验制度不建全,校验中偏重的是机构的从业人员和法定代表人的资质及机构用房情况,而忽视机构消毒隔离和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的落实审验。作为监管部门自身而言,也因为队伍不健全、经费不足以及缺乏长效监督机制等原因而监管乏力,同时,由于卫生、药监、工商、环保等部门缺乏合作,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上述部门虽均拥有对医疗市场监管的权力,但是各管一摊,各行其是。民营医院存在的问题较多,仅靠一个部门的监管,只能是“按住葫芦又起瓢”,难以治本。就拿医疗广告管理来说,其审批和监督处罚职权分属卫生行政和工商部门,必然存在一定的衔接和配合问题。另外,缺少与新闻媒体部门的沟通和配合也不容忽视。

4.3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卫生监督体制不顺,权责不清按照现行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开办民营医院要经过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工商部门注册、物价部门定价、税务部门纳税、药监部门监管等,这就给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管带来了更多的难题。而少数民营医院的经营者正是利用这一体制缺陷,钻法律法规的空子。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我国在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中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缺乏卫生监督机关的“组织法”等一系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配套法规,在目前的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中,使得全国卫生监督改革步调不一致,甚至“五花八门”,影响了卫生行政执法的整体形象[1]。现有卫生监督体制不顺,权责不清,主体机构与执行机构形式与实质上的分离,仍然是有权无责、有责的无权,权责的分离和不清必然导致权力的异化和执法效能的低下[2]。

4.4法律法规滞后法律法规不健全,滞后于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目前,国家在民营医院、营利性医院的监管方面法律法规缺位,缺少配套管理政策。虽然有医院分类管理政策,但没有针对民营医院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已经成立的民营医院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这导致民营医院一方面难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滋长了部分民营医院不合理医疗服务。并且,现有的法规内容也不健全,一方面无法可依,如:不写病历、不开处方、开大处方和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检查,恶意诊断,民营医院出租、外包科室,雇请医托等无条款规定的法则,医疗广告审批与管理分离,对媒体上以“义诊、讲座、咨询”等方式出现的变相医疗广告也没有做出规定。另一方面有法无罚,现有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只对必须遵守的医疗技术规范做了规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了病历的保存年限和不得买卖、出借转让、冒用病历、处方等[3],《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疗技术人员必须注册变更登记后方可到异地执业,执业助理医师不可以单独执业,但他们对不遵守的却没有罚则。

此外,民营医院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在医疗水平、服务质量、设备条件等方面与公立性医疗机构还有较大差距,大多数民营医院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缴纳国家规定的税收。其次,在银行贷款和融资方面存在着种种限制,非公有制医院贷款融资困难大,非公有制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于民间或者国际资本,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民营医院采取一些非法手段求得生存,这也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增大了医疗风险,容易引发医疗事故,损坏群众利益,而且会影响民营医院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5建议与对策

5.1改革现行的医疗管理监督体制,尽快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保证民营医院规范运作修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增加对不遵守医疗技术规范不写病历、不开处方、开大处方和做一些与疾病无关的检查,未经注册异地执业和执业助理医师单独执业等情况的罚则,对出租、外包科室、恶意诊断、讲座行医、义诊、医托等,应制定相应的条款及罚则,增加《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对“义诊、讲座、咨询”等方式出现的变相医疗广告的条款和相应的法律责任[3]。为改变民营医院法制环境问题,应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尽快出台《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将各级各类、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医疗机构纳入《条例》统一管理。为民营医院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使医疗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赖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改革现行的医疗监督体制,对外应该将卫生监督执行机构与行政机关合二为一,这样做的好处是法理相通、权责统一,执法高效,利益同体,对内强化各项职能,调整工作重点[2],将医政执法与医疗服务市场监管作为卫生监督执法的重要内容,并强化卫生监督力量,在人员和经费上给予保证,加强日常监督执法力度,规范民营医疗机构执业行为。

5.2合理制订规划,建立医疗市场的准入机制应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拟定民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通过建立标准的民营医疗市场制度,对现有民营医疗市场进行合理规划,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及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的准入制度、应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4],依法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要求所有审批民营医疗机构不仅在房屋条件、人员资质、医疗机构名称、医疗设施设备,申办诊疗科目的综合支撑能力和污水污物处理方面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而且在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等方面必须落实,以确保群众就医安全。

5.3加大监管力度,制定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立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下,加强和规范民营医院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在管理上可参照其他行业管理经验,根据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依法行医、服务质量、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医疗纠纷投诉、采样监测等方面,建立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工作,一方面,发挥卫生行政和卫生监督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监管力度,及时查处医疗机构擅自超范围经营,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无证装备大型医用设备,恶意诊断,刊登虚假广告,雇请医托,违反消毒隔离制度和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等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加强与药监、工商、环保、公安和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的协作,多管齐下,综合整治。应该设立预警机制,以便适时调整政策,规范民营医院的经营行为,引导其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对行为不规范、服务质量差、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的民营医院要坚决要求其整改直至退出。

5.4实行民营医院全行业管理,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及机制为使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卫生行业体制创新,引导科学规划布局,必须将民营医院纳入卫生全行业管理。首先,卫生行政部门在加强对民营医院管理的同时,要支持和帮助民营医院提高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引导他们逐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机构和人员执业标准、医疗机构评审、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课题招标等方面,同等对待民营医院。如定期举办民营医院院长培训班,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专科人才培养和继续医学教育,帮助其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其次,要赋予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平等的法律政策地位,在税收、价格管理、医疗保险、资金贷款等政策上给予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并在监督管理中,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5.5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增强民营医医疗机构的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针对民营医疗机构存在法律知识匮乏和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应定期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培训。一方面要宣传并扶持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高、服务质量好、价格低廉的民营医疗机构,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民营医疗机构学习的模范;另一方面,应及时查处通报医疗机构的违法案件,通过“抓二头,带中间”的方法帮助民营医院加强自身建设,培养广大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健全内部医疗安全的各项控制组织和制度,建立守法经营,严格监督的约束机制。

6小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下,加强和规范民营医院的管理,以卫生行政管理和卫生监督执法为主,首先,从医院的设立、医疗技术人员的从业资质、执业行为管理,医疗质量的控制,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的落实,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医疗价格的统一规范、医疗广告的监督和审批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其次,加强与药监、工商、环保、公安和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多管齐下综合整治,并加大对民营医院的日常监管,民营医院“重利轻义”的势头必将受到抑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赖于深化现行的医疗及监督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服务市场,营造公平有序的法制秩序和市场竞争氛围,引导其健康发展,实现医疗服务市场投资的多元化,以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参考文献

1曾纪梅.论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现代预防医学,2004;31(1):94.

2曹源.卫生监督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4;11(6):355.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管理对策环保意识分类回收

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

城市生活垃圾种类多样,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常用处理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1.1填埋处理。填埋是应用最早,使用最广泛的处理技术,早期填埋处理没有对后期影响进行考虑,时间一长,填埋气、渗滤液等会给周围环境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后来随着技术发展与创新,卫生填埋处理技术出现并得到应用,该处理技术比较成熟,操作简单,处理量大,投资较少,运行费用相对较低,能适应所有种类垃圾处理工作。填埋也是目前我国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式,约80%垃圾采用填埋方式处理。此外,填埋技术还取得较大进步与创新发展,深圳、广州等城市采用HDpe膜防渗技术,一些地方还能收集填埋气体并将其用作发电。填埋处理需要做好厂址选择工作,完善各项设施建设,避免污染地下水。

1.2焚烧处理。将垃圾放在特殊设计的封闭炉中焚烧,炉内温度控制在980℃左右,焚烧之后能让垃圾容量减少,重量减轻,降低对周围环境带来的污染。目前垃圾常用焚烧处理方法为直接焚烧法,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其热能产生裂解和凝固反应,实现洁净燃烧的目的。焚烧处理能将垃圾无害化处理落实到位,对环境影响较少,但排放的气体会危害人体健康,设备投资较大,运行成本也相对较高。

1.3堆肥处理。通过堆肥处理,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新陈代谢的作用,通过微生物繁衍将有机物转化为腐殖质,该技术的核心是堆肥过程微生物正常繁衍。常用堆肥处理方式为自然通风堆肥、强制通风堆肥、筒式发酵仓堆肥三种不同方式,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堆肥处理方式。随着技术发展,堆肥处理后的垃圾能转化为有机肥,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种植过程中,能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

1.4综合处理。将填埋、焚烧、堆肥等三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发挥各种垃圾处理技术的优势,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将多种处理技术综合起来使用,能有效发挥各种技术的优点,实现资源有效回收和利用,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并且处理后的体积只有原来体积的30%左右,有效避免二次污染,提高垃圾处理效益。

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管理现状

由于一些地方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欠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导致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城市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只对城市垃圾处理做了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配套的、健全完善的规定,难以有效指导具体工作开展。对违法义务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规不完善,影响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2.2管理体制不完善。城市垃圾处理由当地政府、环卫部门管理,各项工作的监督、管理、执行基本是一家,影响工作效率提高。并且不同部门的责任不明确,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影响管理工作水平提高。

2.3垃圾处理资金缺乏。尽管政府部门对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在增加,但资金仍然存在短缺现象,所有费用基本由政府承担,加大政府财政压力。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城市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数量不足,影响工作效率提升。

2.4公众环保意识淡薄。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周围环境的自觉性较差,乱扔垃圾现象随处可见,对周围环境保护不重视,随意破坏周围环境,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3.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管理对策

为应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垃圾处理水平,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城市环境保护、垃圾回收和处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配套规定,将垃圾处理相关规范要求细化和落实。例如,对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废旧电池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等,制定专门管理条例,有效指导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地政府也要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需要,完善规范标准、管理条例,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垃圾处理的主动性,更好约束和规范人们各项行为,促进垃圾处理工作效率提高。

3.2改进垃圾处理管理体制。明确划分部门职责,建立责任明晰的管理体制,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管理责任制,提高管理工作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将垃圾清理、处理等工作推向市场,由企业承包和处理生活垃圾,自负盈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垃圾处理效果,达到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

3.3健全垃圾处理收费体系。对居民征收一定数额的垃圾处理费,减轻财政负担,填补资金空缺。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向广大公众宣传环境保护、垃圾处理等相关信息资料,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健全城市生活垃圾收费标准,坚持“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提高人们缴费的自觉性,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3.4提高广大公众环保意识。当地政府应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向人们宣传环境保护、垃圾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或者组织专家讲座,发放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手册,营造良好氛围,提高环境保护自觉性,让广大市民自觉保护周围环境。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宣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以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3.5对城市垃圾进行分类回收。为控制污染源,提高垃圾处理效果,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分类回收设施,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健全分类回收法律法规,率先在有条件地区先行推广,然后逐步扩大范围,提高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效果。

4.结束语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同时也与人们日常生活,城市环境密切相关。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具体需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技术,并认识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法律法规、管理、收费、公众参与、垃圾回收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顺利进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钦,周小龙.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现状及其管理对策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1(11),314

[2]王国安,刘伟.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焚烧炉渣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江苏建筑,2014(6),96-98

[3]杨帆,刘文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纵横,2014(3),22-26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篇5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交通需求预测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图1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如图2示。

图2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User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i=1,……,mj=1,……,n)(1)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式中参数意义同前。

(2)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logpi=ao+a1·logVki+a2·logVhi(3)

式中:p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日停车需求量(标准车次/日);Vk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客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Vh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货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ao、a1、a2为回归系数。

4.应用实例

4.1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哈尔滨市作为中国东北北部的最大中心城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美称。经过多年,特别近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市的城市交通框架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但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及其与交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满足或合理地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系统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4.1.1规划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明确城市交通发展目标、找出城市道路交通存在问题,项目组于2001年6月和2001年8月对哈尔滨市区19个主要路段和56个交叉口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交通流资料,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建立了相应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为后期交通管理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路段、交叉口、行人及非机动车、主要交通枢纽、单向交通管理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交通拥堵、事故、交通停车设置及其它监控设施等交通调查。

(2)现状资料分析与问题诊断

在掌握了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全面资料情况下,重点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事故与安全、停车状况、公共交通、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3)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

以transCaD、ViSUm、transtar等软件为基础,配合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流量验算等评价工作,并建立了针对哈尔滨市的一系列交通模型。如选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居民出行分布预测,采用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进行交通分配;选用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进行停车需求分析,并利用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拟定与评价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主要包括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监控系统规划、交通管理其它规划等方面内容。针对上述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系统地分析、讨论和评价。

4.1.2主要成果

本项目成果主要由下述几部分组成:

(1)在大量基础性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内容全面、数据翔实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采用四阶段法及综合预测法,并利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对哈尔滨市交通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得到规划年道路网各路段、交叉口的分配交通量,以及公交客流量、停车需求量等交通管理所需要的规划依据资料。

(3)对哈尔滨市现状道路管理设施、交通组织方案、CBD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停车场和加油站、对外交通等存在的问题及交通运行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同时,开发了城市停车规划地理信息系统Upp-GiS,使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利用及组织管理更直观、科学、高效。

(4)对哈尔滨市近、远期道路网、主城区二环路以内的路段、交叉口以及CBD区域公交、停车、安全和政策法规等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提出了各项规划指标及管理、实施建议,并给出了相应的规划图、表及建设项目库。

(5)立足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哈尔滨市智能交通系统及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近期和远期规划,为哈尔滨市城市交通管理迈入现代化行定了目标和方向。

4.1.3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针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项目,该规划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在短期内改善城市部分区域交通阻塞的现状,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通过对道路基础设施规划,采用交通信号线控和面控、规划路网结构等手段,增加主要干道道路通行能力,合理控制非机动车车流和行人人流,突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政策思想,进行专项公共交通规划,并对哈尔滨市停车管理进行专项规划,避免车辆乱停乱放、节约市区土地占用。上述规划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同时,规划中建议采取减少城市用地占用和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进行严格管理等措施,这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经济效益

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改善道路交通环境,防止资金的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此外,规划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从而避免人身的意外伤害和车辆物品的意外损失,也就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2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4.2.1规划背景与内容

作为享誉世界的石油基地,大庆市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经过多年的交通发展,大庆市城市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但截至目前,大庆市在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规划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为此,本项目结合大庆市城市布局、交通组成、出行方式、土地利用等具体特点,确定和提出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这对于改善大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项目研究工作计划,本项目分十个专题进行,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诊断、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其它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4.2.2规划过程

根据大庆市道路交通现状、发展设想以及城市畅通工程对交通管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自然环境等条件,对大庆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提出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大庆市与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地广人稀、规划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自身特点,同时,为了使规划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交通预测中对交通小区的划分、出行产生、吸引量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各种出行目的出行吸引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在道路网络规划方面,按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划思想,对市政道路和油田道路进行了具体分析、统筹规划。

4.2.3建议与展望

建议交通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划中市区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的内容,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改进存在问题的路段和交叉通组织形式;在停车、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道路交通设施、监控系统和法规政策等领域中逐步落实规划方案。为了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建议尽快开展世纪大道、重要干线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交通控制问题及综合交通管理方案的交通设计工作,提高交通服务质量,最终实现达到模范管理水平的目标。

总体来讲,大庆市道路交通在城市布局、道路网及车辆拥有等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条件,加上大庆市日趋成熟的现代交通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一切均表明,大庆市已具备了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迈进的条件。可以相信,随着《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庆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与规划必将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5.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本文结合我国哈尔滨和大庆这两座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意义的东北边陲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全面、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方法及相应理论模型,并在具体规划实践中,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软件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应用软件,建立了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这些工作,希望能够对其他同类城市今后的规划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理论与实践表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哈尔滨市赴大连等六城市考察团.关于对大连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情况的考察报告.交通工程通讯,2000(2)

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盖春英、裴玉龙.基于公路网的路段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交通工程通讯,2001(2)

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transCaDtransportationGiSSoftware(travelDemandmodelingwithtransCaD3.2),1999.

meyerD.Urbantransportationplanning.mcGraw-HillBookCompany,1984.

Debbiea,etal。optimizationmodelsfortransportationprojectprogrammingprocess.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JournalofaSCe,1990,116(3).

ResearchonthemethodologyanditsapplicationforUrbantrafficmanagementandplanning

peiYu-longZHanGYa-pingmaji

(Collegeoftransport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90)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交通需求预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

一、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

二、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一)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二)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三)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

三、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一)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二)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User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三)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i=1,……,mj=1,……,n)(1)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四、应用实例

(一)江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江门市作为南方的一个沿海城市,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特别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江门市的城市交通框架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但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及其与交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满足或合理地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系统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二)规划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为了明确城市交通发展目标、找出城市道路交通存在问题,我们应对主要路段和段和交叉口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交通流资料,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建立了相应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为后期交通管理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路段、交叉口、行人及非机动车、主要交通枢纽、单向交通管理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交通拥堵、事故、交通停车设置及其它监控设施等交通调查。

(2)现状资料分析与问题诊断。在掌握了江门市道路交通全面资料情况下,重点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事故与安全、停车状况、公共交通、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3)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以transCaD、ViSUm、transtar等软件为基础,配合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流量验算等评价工作,并建立了针对江门市的一系列交通模型。如选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居民出行分布预测,采用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进行交通分配;选用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进行停车需求分析,并利用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拟定与评价。交通管理规划方案主要包括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监控系统规划、交通管理其它规划等方面内容。针对上述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系统地分析、讨论和评价。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篇7

关键词:交通管制、交通需求、道路整改、交通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次我们进行道路改造的对象是合肥市宿州路(寿春路与长江路之间),也是合肥市比较繁华且人流、车流集中的商业中心。如何合理地解决宿州路的拥堵现象,创造良好而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是我们这次进行现场调研并且进行深入的方案探讨的目的。

2.现状分析

2.1区位分析

宿州路南起环城南路,北至环城北路,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全长1845米,沥青道路宽9米、人行道每边宽3米左右不等。宿州路是省城老城区次干道,商场密集、人流如织。多年来,宿州路与淮河路、市政府广场一起逐步形成了合肥市重要的商贸中心。

2.2交通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

对合肥市宿州路道路交通状况与交通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人和机动车的出行特征,从而剖析交通存在的主要特征。现状分析包括现有道路状况分析、车辆状况分析、居民出行主要特征分析、交通管理设施现状与分析、交通管理现状与分析和交通管理主要问题分析等方面。

2.2.1现有道路状况分析

宿州路位于合肥市中心地带,与淮河路相交,而淮河路又是合肥历史上有名的商业街,也是人文荟萃的老街。道路现状为双向四车道,无非机动车道,道路等级为城市一级支路。机动车道小半部分被非机动车和行人占用,使得机动车无法正常的行进。由于道路狭窄,机非混行,车辆堵塞、交通混乱现象严重,尤其在商之都、鼓楼等路段更为严重。在宿州路与淮河路交叉口,行人无视红绿灯的交通管制,乱穿马路现象十分严重,交通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2.2.2车辆状况及停车设施分析

1)宿州路为合肥繁华地段,市民到此购物游玩的较多,每天来往的车流量很大,基本为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以及非机动车等。有些人为方便开私家车、坐出租车或骑电动车到此,从而导致宿州路特别的拥堵,如何处理车与车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也是此次道路改造的重点。

根据我们对现场的调研以及数据收集,对停车位和停车场的现状分析如下:

宿州路附近有两个大型的停车场,一个位于宿州路以西的合肥市府广场地下停车场,另一个位于淮河路与北含山路交口的百盛广场室外停车场,但是,这两个停车场离宿州路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完全满足市民停车的便捷需求。

在各大商场门口已经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但是电动车路边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严重阻碍行人通行,而且非机动车停车点分布较散。

宿州路两侧的公交站点极大地吸引了人流,使得站台附近交通负荷量加重。

2.2.3周边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分析

宿州路靠近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合肥市主要商业建筑聚集于此,如鼓楼、乐普生商厦、百盛商城等,也坐落着解放电影院、李府、逍遥津等重要文化旅游设施,这使得宿州路常年是合肥市人流量最大最集中的地段。

2.3整改建议

如何解决宿州路现状问题(如交通拥堵、人车关系等),笔者结合当地交通量需求和城市道路发展等因素提出个人整改建议。

2.3.1改双向为单向,设非机动车道,拓宽人行道

虽然现在的宿州路双向四车道中间用隔离栏杆分开,但由于车流量较大,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笔者建议把宿州路上的一部分车流转移出去,从而减轻其交通流量。具体做法是:把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改为单向两车道(由南向北),原来的一个机动车道改为非机动车专用车道,从而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混淆。并结合北含山路设置车辆单行道(由北向南),以此减少车两双向车道通行的干扰,从而加快行车速度,缓解交通压力。对缓解老城区南北交通压力十分有效。且拓宽人行道,能使地面人行空间变得开敞。

2.3.2设置防护栏杆,公交站点北移

行人为了节省时间购物,乱穿马路现象极其严重,形成了人车混行的现象,造成安全隐患。规划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防护栏杆,进行交通管制,在相隔50米处设置一个斑马线,以便行人过马路,可有效防止行人乱穿马路的行为。

现状的公交站点设置在长江路与淮河路之间,而这一段又是人流最为集中的区域,等车的人往往会占据整个人行道,甚至延伸至机动车道影响交通。将公交站点移至淮河路以北路,设置港湾式公交站台,既不影响淮河路以北的交通,也缓解了淮河路以南的交通压力。在宿州路设置2个即停即走的出租车停靠站。

2.3.3结合人行道与一些店铺门前广场设置非机动车停车位,设停车标志

现状在各大商场门口已经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非机动车临时停车位,但是电动车路边乱停乱放现象仍很严重。而且非机动车停车位主要分布在宿州路两侧,没有集中分布,严重阻碍行人通行。在现实条件下为非机动车开辟专门的停车空间是不太现实的,本次规划把这些散落的非机动车停车位集中起来,在主要的商业建筑物门前广场(如鼓楼、乐普生等)设置一定数量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并安排人员看守。对于机动车的停放,现阶段只要做好合理安排引导,利用好现有的停车场所,设计时在道路旁设明显的引导标志牌。

2.3.4宿州路与淮河路交叉口处理

宿州路与淮河路交叉口是整个路段最堵的地方,南北方向的和东西方向的行人都交叉于此,再加上此处又得到很好的交通管制,使得此交叉路通混乱。所以,笔者建议在此交叉路口设立小型的人形天桥,以疏散大部分地面人流,而且利用红绿灯进行严格的交通管制,撤走步行街入口停放的那些摩的,形成一个宽敞而又有序的十字路口。

3.结语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治理方案往往由多个治理策略、治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治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通过此次对合肥市宿州路道路改造的探讨和深入研究,我觉得道路就是构成城市的骨架,道路畅通程度,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而道路的畅与不畅不仅由城市现有的交通量决定,还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只要我们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随处停车,这样我们就会给道路路面交通减轻不少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陆化普、石京《城市交通规划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5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篇8

>>浅析如何加强城建档案法规的宣传城建档案法治建设与强化建议研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档案法规抵触分析地方档案法规与上位法抵触问题分析军事档案法规立法技术分析加强城建档案法制建设,促进城建档案事业健康发展浅谈城建档案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加强城建档案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城建档案与城市建设城建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城建档案的整理与收集浅析城建档案监督与管理城市规划与城建档案地方档案法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数字城建档案馆信息化的探讨与分析新形势下档案法规内容建设与完善的迫切性分析城建档案编研工作走向分析城建档案信息化现状分析基层城建档案建设浅谈开展城建档案接收与服务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徐州市人民政府.徐州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eB/oL].2011-09-26[2014-05-26].

[5]宁波市人民政府.宁波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eB/oL].2002-09-04[2014-05-26]

.

[6]淄博市人民政府.淄博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eB/oL].2009-06-10[2014-05-26].

[8]济南市人大常委会.济南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eB/oL].2001-12-07[2014-05-26].

[9]淮南市人民政府.淮南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eB/oL].2007-10-22[2014-05-26].

[10]合肥市人民政府.合肥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eB/oL].2001-07-16[2014-05-26].

[11]合肥市人民政府.《合肥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eB/oL].2002-09-29[2014-05-26].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篇9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管理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建立数字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管理的必然选择。实施数字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建设,旨在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再现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真实状况,即实现不出办公室、不听汇报、不看文件,只需通过互联网就可及时准确地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真实状况。

一、什么是数字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数字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以“3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主体的多种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上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管理的一种表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基于3S技术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信息数字化;二是对这些数字信息的储存、处理、传输和应用,将各种绿地系统特征用数字化的形式表述,并可对这些数字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管理的静态、动态、分析决策等各种特征的统一的数字化表述与认识,是以数字化数据为依托,用宽带网络连接各分布式数据库,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具有三维显示和无边无缝多级分辨率浏览的开放系统。

二、构建数字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实用性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高新技术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管理,必然提高现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结构调整的进程,实现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管理信息化。其实用性有:(1)计算机能存储大量数据信息,并可长期保存;(2)信息管理系统处理数据速度快,准确率高,可及时为领导提供大量可靠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3)便于普及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引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管理的信息化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4)通过因特网,可互传和随时更新各种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资料,实现可公开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5)通过因特网,可以学技术、抓信息、选良种,更好地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管理服务;(6)通过电脑网络,实现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并逐步过渡到政府网上对外办公(无纸化办公即“电子政务”),最终实现网上政府(“电子政府”)的目标。

三、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对策

一是加强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现阶段不同单位使用的GiS平台、数据格式与国家标准不尽相同,其结果很难做到省级间“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高度统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作为行业跨越式发展的技术支撑,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信息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样就决定了各省级间要制定统一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心,其数据格式、数据内容要统一,使用的GiS平台、图像处理系统和GpS输出数据格式要统一,这样才能在国家公共平台上工作,实现自由互调,用户端也可以在相应的webGiS下查询所需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采集和规范基础数据信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实现,除了必要的硬件设备作保证外,需要对本底进行调查。其中包括战略性的调查和战术性的调查。由遥感、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提供数据、通过GiS的运作、提供有关的数表相图件。同时还要制定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标准与规范,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既要考虑与整个“数字城市”数据的标准化接轨,又要与园林的生态功能和工程措施紧密结合,并保证适应国家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各项技术要求。

三是系统开发、优化及组织网络管理。要实现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网络管理,必须有功能完备、操作简便、兼容性强的应用软件。目前虽然有许多统计分析、办公管理、地理信息等方面的软件,但是,能满足完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需要的软件目前还没有,因此开发科学适用的软件就显得尤为重要。系统工程软件的选用、数据资料选用、系统中空间、属性数据的协调及软件的进一步开发,提高可视化、模拟与仿真程度,系统的优化及组织除了要考虑兼容性、安全性、扩展性外,还要满足园林生态工程的实用要求。

四是加强网与网间的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无可比拟的高速、准确传输和分析信息的功能.因此各行各业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但网与网之间的重复建设太多,因此在建立和制定技术规范以及信息更新机制的同时、解决网与网之间的连接问题,真正地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达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技术上如何把关

一是空间实体构建:点状实体;线状实体;面状实体;字母数字。空间实体的建立应充分考虑建设“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体系的需要,能容纳所有相关的资源信息调查数据,满足各项统计分析并且能够与图像处理系统之间相互共享,可随时调用。

二是综合空间分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布设,需要进行多种方法的空间分析。这些空间分析运算有助于掌握现状并进行适宜的网络规划。

分层分析:按照时间序列、地面垂直高度、绿地分布状况、地貌结构、城乡、湖泊、交通、居民点等进行分层分析,所选择的层次是依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而定的,依据这些层次,我们可以判定其所属的绿地类型。

量测分析:包括质心量测、几何量测、形状量测等。体现范围广,如面积、区域划定、长度、方向、高程、坐标等。

城市管理现状分析篇10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图1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如图2示。

图2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口交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user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i=1,……,mj=1,……,n)(1)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式中参数意义同前。

(2)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logpi=ao+a1·logvki+a2·logvhi(3)

式中:p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日停车需求量(标准车次/日);vk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客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vh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货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ao、a1、a2为回归系数。

4.应用实例

4.1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哈尔滨市作为

4.1.1规划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明确城市交通发展目标、找出城市道路交通存在问题,项目组于2001年6月和2001年8月对哈尔滨市区19个主要路段和56个交叉口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交通流资料,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建立了相应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为后期交通管理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路段、交叉口、行人及非机动车、主要交通枢纽、单向交通管理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交通拥堵、事故、交通停车设置及其它监控设施等交通调查。

(2)现状资料分析与问题诊断

在掌握了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全面资料情况下,重点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事故与安全、停车状况、公共交通、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3)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

以transcad、visum、transtar等软件为基础,配合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流量验算等评价工作,并建立了针对哈尔滨市的一系列交通模型。如选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居民出行分布预测,采用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进行交通分配;选用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进行停车需求分析,并利用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拟定与评价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主要包括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监控系统规划、交通管理其它规划等方面内容。针对上述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系统地分析、讨论和评价。

4.1.2主要成果

本项目成果主要由下述几部分组成:

(1)在大量基础性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内容全面、数据翔实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采用四阶段法及综合预测法,并利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对哈尔滨市交通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得到规划年道路网各路段、交叉口的分配交通量,以及公交客流量、停车需求量等交通管理所需要的规划依据资料。

(3)对哈尔滨市现状道路管理设施、交通组织方案、cbd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停车场和加油站、对外交通等存在的问题及交通运行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同时,开发了城市停车规划地理信息系统upp-gis,使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利用及组织管理更直观、科学、高效。

(4)对哈尔滨市近、远期道路网、主城区二环路以内的路段、交叉口以及cbd区域公交、停车、安全和政策法规等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提出了各项规划指标及管理、实施建议,并给出了相应的规划图、表及建设项目库。

(5)立足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哈尔滨市智能交通系统及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近期和远期规划,为哈尔滨市城市交通管理迈入现代化行列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4.1.3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针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项目,该规划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在短期内改善城市部分区域交通阻塞的现状,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通过对道路基础设施规划,采用交通信号线控和面控、规划路网结构等手段,增加主要干道道路通行能力,合理控制非机动车车流和行人人流,突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政策思想,进行专项公共交通规划,并对哈尔滨市停车管理进行专项规划,避免车辆乱停乱放、节约市区土地占用。上述规划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同时,规划中建议采取减少城市用地占用和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进行严格管理等措施,这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经济效益

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改善道路交通环境,防止资金的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此外,规划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从而避免人身的意外伤害和车辆物品的意外损失,也就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2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4.2.1规划背景与内容

作为享誉世界的石油基地,大庆市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经过多年的交通发展,大庆市城市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但截至目前,大庆市在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规划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为此,本项目结合大庆市城市布局、交通组成、出行方式、土地利用等具体特点,确定和提出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这对于改善大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项目研究工作计划,本项目分十个专题进行,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诊断、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其它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4.2.2规划过程

根据大庆市道路交通现状、发展设想以及城市畅通工程对交通管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自然环境等条件,对大庆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提出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大庆市与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地广人稀、规划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自身特点,同时,为了使规划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交通预测中对交通小区的划分、出行产生、吸引量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各种出行目的出行吸引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在道路网络规划方面,按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划思想,对市政道路和油田道路进行了具体分析、统筹规划。

4.2.3建议与展望

建议交通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划中市区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的内容,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改进存在问题的路段和交叉口交通组织形式;在停车、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道路交通设施、监控系统和法规政策等领域中逐步落实规划方案。为了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建议尽快开展世纪大道、重要干线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交通控制问题及综合交通管理方案的交通设计工作,提高交通服务质量,最终实现达到模范管理水平的目标。

总体来讲,大庆市道路交通在城市布局、道路网及车辆拥有等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条件,加上大庆市日趋成熟的现代交通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一切均表明,大庆市已具备了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迈进的条件。可以相信,随着《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庆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与规划必将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5.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本文结合我国哈尔滨和大庆这两座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意义的东北边陲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全面、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方法及相应理论模型,并在具体规划实践中,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软件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应用软件,建立了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这些工作,希望能够对其他同类城市今后的规划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理论与实践表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哈尔滨市赴大连等六城市考察团.关于对大连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情况的考察报告.交通工程通讯,2000(2)

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盖春英、裴玉龙.基于公路网的路段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交通工程通讯,2001(2)

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transcadtransportationgissoftware(traveldemandmodelingwithtranscad3.2),1999.

meyerd.urbantransportationplanning.mcgraw-hillbookcompany,1984.

debbiea,etal。optimizationmodelsfortransportationprojectprogrammingprocess.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journalofasce,1990,116(3).

researchonthemethodologyanditsapplicationforurbantrafficmanagementandplanning

peiyu-longzhangya-pingmaji

(collegeoftransport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