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统文化艺术十篇传统文化艺术十篇

传统文化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29

传统文化艺术篇1

在中国雕塑艺术的历史长河中雕塑的艺术体系一度都趋向于西方在雕塑艺术创作中运用西方的艺术结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或是运用西方的技术来表现我们传统的题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基点对于争取世界的认同、文化的趋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在雕塑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2.1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雕塑材料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

劳动人民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青铜器、冶炼技术的出现到陶瓷、火药的发明体现了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材料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身份屹立在国际文化舞台上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将这些材料运用到雕塑艺术中使得雕塑艺术作品也呈现出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属性。

2.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在雕塑艺术中的表现

在当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六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六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内心慢慢走向孤独和焦虑,生活的压力似乎把人塑造成了精神复制的工具使人变得麻木又疯狂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这些传统文化理念人性化的一面对于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具有非常及时的作用。将这种人性化的传统文化理念运用到雕塑创作中,将会对雕塑艺术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推动雕塑艺术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例如台湾的雕塑家朱铭创作的《太极系列》和《人间系列》就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真挚感受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出发在塑造中国风骨的同时才巴作品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把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真诚融入到了作品中去。

2.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雕塑艺术中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对于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雕塑艺术中是当代许多雕塑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是在继承传统的文化要素的基础上与现代的雕塑作品进行有机结合是历史与当代的叠加既是对特定文化的解读汉是对真实生活的再现。例如J段山造型、阴阳八卦图、龙门石窟等。

3.在雕塑艺术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

3.1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俗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在雕塑艺术创作时一定要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去糟粕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既不能一成不变池不能盲目模仿要用发展的眼光去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熠熠生辉。雕塑艺术创作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胞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进行创作使得我国的雕塑艺术朝着国际舞台发展。

3.2加强传统本土文化推广战略

近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都得到较大的发展综合实力逐步增强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再次获得话语权传统文化日益向外输出作为我国文化艺术代表的雕塑艺术也必须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国际的舞台。所以加强对我国的文化推广战略和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往重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具有重要的作用。

3.3突出艺术家的指导作用

艺术家对传统文化在雕塑艺术中渗透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成功艺术家通过雕塑作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加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尤其是在雕塑作品获得艺术品市场和当代国际展览的认可后更可以将传统的文化推向主流文化意识轨道进一步加深传统文化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4.结语

传统文化艺术篇2

文章通过分析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以及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认为艺术设计与文化传统是一种和谐交融的关系,并以此指出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对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传统艺术设计创新

文化传统(culturaltradition),落脚http://在传统。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所存有至今仍然延续着的非物质文化。文化传统不具有形的实体,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同时还在人类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其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二者互相激荡最终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文化传统于是形成,它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随着时间的前进、生活的交替、经验的累积、知识的更新,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才会成为传统的一个新成分,从而带来传统的变化。

历史的设计是设计的历史。艺术设计无时无处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

1.文化传统影响艺术设计原则。在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价值观念的引导下,所形成的艺术设计原则当然也会趋于不同,虽然普遍意义上的艺术设计都是以实用和美为目的,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受到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意识的影响,在对对象的造型、色彩、肌理等因素的考虑上都会或多或少地趋向于传统个性的表达。即便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大潮中,将传统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大生产,也要受到一些制作或审美上的影响,这种改变固然是有限的。约定俗成的审美特质,铸就了传统的审美意趣,历代传承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心理必然影响设计原则。

2.文化传统影响设计师和受众的思维方式。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发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为前提。”这是恩格斯对哲学发展的评论,而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艺术设计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也有着同样的继承性,这也许是一种骨子里的传统、骨子里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内心必然向历史、向传统回归,一种血脉的归属感必然向传统回归。它也就必然会影响到设计师的思维方式,继而影响着受众对艺术设计作品的评判标准。

3.文化传统影响艺术设计的形式体系。艺术设计发展至今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类型,而实际上这些艺术

转贴于http://

传统文化艺术篇3

关键词:和田地区;民居;文化艺术

新疆和田历史悠久,古称“于阗、和阗”,古丝绸之路的南道在此经过,由于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在季度高温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具有荒漠土壤的特点,同时也成为建筑的原生粗陋材料。”[1]生活在此的居民在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创造了阿以旺民居建筑艺术。(阿以旺民居建筑是指以“阿以旺”为特色和基本构成要件的维吾尔族民居形式。“阿以旺”,源自阿拉伯语,含义为:帕提建筑中的大厅或接见室,三面有墙、前面敞开;在维吾尔语中,寓意为“明亮的处所”。是介于敞开的室外庭院活动场所与封闭的室内场所之间的一种建筑形式。)(如图1)和田地区的生土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是木构架系统,简支密梁(檩)与密铺小椽平屋顶,目前和田地区的民居建筑仍保留着这种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

1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历史变迁

和田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远离海洋,降水量极少,气候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水分大量蒸发补充极少,气候恶劣,生态及其脆弱。(如图2)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是在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从个体思维的偶合,到集体思维的共识;从最开始的适应自然环境,到得心应手的去创造自然环境;展现出的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物化的形象模式。由于和田地区风沙较多,传统民居建筑并没有固定的建筑方位,在建造时主要避开风沙的走向。民居内有明显的夏居室和冬居室分区,夏天由于天气炎热、干燥,阿以旺是主要的活动空间。冬天居民的主要活动空间在冬居室内,并且砌有土炕。这是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维吾尔族居住文化。民居在不同时代体现的是一种特定形态面貌的文化精神,在民居形式上体现时代的印记。维吾尔族追溯其族源可以到汉代的“丁零”,是一个有文化渊源的民族,和田地区的居住习俗与当地居民的民族风俗有直接关系,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受伊斯兰教影响,民居建筑在建造时对民居布局没有明确的对称要求,布局呈现多样化。但非常注意隐私,整个民居除院门外,其余均为封闭院墙。“房屋呈方形,民居的大门忌朝西开。”[2]民居的房顶平坦,上有天窗,居室内墙上设有壁龛和彩绘图案。这些特征是随历史的发展传承的文化习俗。

2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

和田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主要风格特征是结构构造简单、结构形式与建筑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新疆民居建筑的代表性艺术,是古丝绸之路上文化融合的特殊表现形式,不仅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殊的建筑语言,同时是新疆少数民族一种伦理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反应。和田民居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延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固有模式。和田传统民居主要传承尼雅古老民居,其建筑格局大部分是在阿以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平面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不求对称,无明显中轴线,进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居类型。“从中国传统沿用的‘土木之功’这一词句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以看出,土与木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采用的主要材料。”[3]和田民居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是土木构架系统,建筑材料是以木材为主,生土为辅,其建筑材料决定了内部格局。住宅分前院、后院,土坯砌墙,木梁、檩和椽构筑屋顶,有客厅、念经室、卧室、浴室、厢房等。由于封闭院落的采用,通常以中庭阿以旺为主,在其中轴线上安排一组“沙依拉”,中间放大为客厅,其开间大于进深,前部为走廊通向两边的房间。卧室有冬夏之分,室内炉灶设在墙边,砌以壁炉,烟囱开在墙体之内,直通房顶,壁炉口为龛形,凸出半圈。(如图3)其地面处理则较简单,没有进行防潮处理,也没有其他特殊处理痕迹,仅稍作铺垫,表明此地气候干燥。

3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特征

和田传统民居可以视为特定文化传播介质,传播当地的一种生活模式,并形成独特的地域民族建筑风格,想要了解民居形态,先要了解其文化特征。和田民居建筑大都具有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特色,由于和田地区干燥炎热,当地居民喜欢户外活动,因此民居基本都设有檐廊,廊柱、房梁上雕刻有各种装饰纹饰。整体建筑采用内向封闭隔热方式,房屋门窗多朝内院开设,只留有小窗采光。和田传统民居建筑在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并吸收了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的精髓,在民居建筑上使用的色彩主要以蓝色、绿色、白色为主要装饰色彩。和田民居的特有居住习俗均有体现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在当今世界,文化都是民族的,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性是当代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4]。和田传统民居建筑是由特定的时间、环境和空间构成的建筑实体,能够反映家族观念、家居生活、行为秩序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村落模式和民居建筑空间模式共同受到和田地区居民文化意识的影响。和田民居建筑是受到维吾尔族文化的熏陶形成的,是维吾尔族社会历史文化及其时代精神的见证。和田阿以旺式民居文化是处于原生态下的和田民居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田民居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和田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思想观念的影响,并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体系中,不仅具有功能的实用性,而且蕴含着丰富审美的文化内涵。由于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田地区民居建筑形成了自身的特性,民居庭院布局、民居建造模式、民居建筑装饰,具有和田地区民居建筑的一般特征。和田传统民居主要是在阿以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和田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意义更为丰富,它具有较好的防风、防沙的性能。为了防止风沙侵袭,当地居民在庭院上部也加盖封顶,考虑到通风采光,在其顶部凸出于四周屋面之上大约六十公分到一百二十公分。其侧向装窗,可启闭,作采光通风之用。这样的设置即著名的“阿以旺”民居建筑。

4和田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特征

装饰表达是以实体符号为媒介传达集体生存意识,而出于把握功能的价值,才有了符号的意义。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是十分独特的造型符号,解译其情感内涵有助于未来的改造之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简单的情趣,在极尽工巧的图案运用中,奏响了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者智慧的音符。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构成纯粹抽象集合的形式美因素,如门、窗、墙、地面、屋顶等功能性概念的装饰符号标志,装饰语汇的营造不仅有审美情趣的变化,而且直击人们心灵的深处。伊斯兰教风味的民居建筑装饰是放大的图案,与生土相依的图形充分将时代意味凝固起来,凸显民族个性与情趣,装饰图案多为花草或几何图形。色彩则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调,表现出伊斯兰教的特有地域风格。

4.1装饰语汇

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所采用的语汇只将经历集中在形式方面,所有内容方面的宏伟、壮丽、高远在装饰中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是节奏、含蓄、蕴籍。装饰将所有的线条、色彩、纹样都抽象化为某种格调,或者赋予图案以一种情感意味,它所产生的联想很难有具体的理念。“维吾尔族哲学家法拉比认为,任何东西的“美、壮丽和装饰都在于以最好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存在并使之充分完善”[5],因之生土自身的单一材料因素,却以沉默的方式调动了装饰的多样化语言,为以装饰为对象的外表蒙上特殊的神采,耐心地赋予线条、色彩、纹样、造型以某种抽象的内涵,经过抽象的形式很容易被固定下来,作为代代传承的匠艺符号,其复杂技艺只有高超的工匠巧作才能完成。

4.1.1纹样

和田民居建筑的装饰纹样、图案、构图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图形与符号的种类及形态很多。民居建筑上的装饰以抽象的几何纹样为主,或以阿拉伯文字或植物纹样作为图案构成元素,装饰极重视整体统一。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中出现的纹样大体有植物形、几何形、花卉形和文字形几种,不涉及偶像崇拜。依照伊斯兰教习俗,维吾尔族住户屋里忌讳张贴人物画像,特别是在西墙,动物画也禁止张贴。因为在室内做礼拜时必须面对西墙,西墙上任何有生命的形象,都是对无偶像的伊斯兰教的亵渎。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呈现出特别的面貌,忠于对几何图形和植物图案的垂青,在民居建筑装饰中几何图纹却受到特别的青睐,通过并列、对称、循环等构图方式,出现了几何图形组合,墙面多运用几何纹样。另一种采用植物为装饰母题,如植物枝蔓、花蕾纹、花朵纹、小花纹、叶纹、果实等图案组合。花纹的精心选择也发生了相应的作用,植物纹样主要承袭了东罗马传统,历经千锤百炼集成了灿烂的新疆伊斯兰式纹样。此外,也有以风景画、日常使用的水壶、花瓶等多种形式的生活用品为图案进行设计的。阿拉伯文字也成为装饰组合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图案形式常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非现实的抽象、反复、无限的形态记录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之中,造就了图形纹样的基本组合程式。

4.1.2色彩

和田民居处于荒漠笼罩的特殊外部环境,人们对风沙、烈日、空旷构成的寂寞,无论怎样,也需要不同程度的视觉刺激。从外观上来看,和田民居建筑色彩质感极其单一,却充满质朴浓厚的乡土气息。当地居民喜欢对色彩的倾向是朴素、单纯、自然的颜色,而不喜欢花哨和混杂的颜色。在和田地区为减少辐射热的影响,建筑物均采用非常接近自然性质的土黄色,不显山,不露水,却以明亮而温暖的形式存在。给人以视觉上的安定感觉,容易使人亲近,恰好可以表达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印象。维吾尔族普遍偏向蓝绿色,绿色源于维吾尔族早期逐水草而居,因此绿色是很神圣的颜色,在居室内部,喜欢用醒目的装饰色调。室内图案色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明朗和谐的,构成类似缘起的因素,主要是借助绿色和石榴红色的对比进而产生诗意的联想。纵横搭配的色彩样式,对称性整齐有序排列的龛室,阿拉伯文字的巧妙点缀,具有艳丽、舒展、悠闲的艺术效果。

4.2装饰方法

和田民居就装饰方法而言主要有绘画(抹面、彩画)、镶嵌(陶片、砖化、琉璃饰)、雕刻(石膏花、木雕)等。由于装饰材质的不同,民居中所使用的装饰手段各异,就工艺传统而言,生土建筑的装饰语汇运用较为普遍的有抹面、木雕、石膏花饰、砖饰、彩画、纹样等。

4.2.1抹面

和田传统民居墙体的抹面,通常采用苇席、泥土和草泥面层或拌有少量牛羊粪的泥浆抹面。简单墙体抹面只用草泥浆,家庭条件较好的普遍用石膏粉刷,纯石膏浆中必须加一种维吾尔语称作“斯拉吉”的成分[6],起缓解作用。石膏粉刷面外不在刷浆,保持原色或刷石灰水。

4.2.2木雕

木雕工艺作为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手法由来已久。木雕装饰主要用于门窗、柱子、梁坊,纹饰取材于几何图形、植物图案。和田传统民居的木雕装饰处理手法有贴雕、组花、花带、透雕等。贴雕装饰有两种,一种是将花纹图案贴于平面木板上,形成浅浮雕;另一种是将雕凿成的多种形体组合拼贴成立体或凹凸的装饰。组花用于门板、柱身、柱裙和梁枋上,图案缜密。木雕装饰艺术中几何纹严谨对称,植物花纹自由灵活。花带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为多,以互换、交错、中断等手法取得构图的韵律变化。透雕是以虚面烘托图案,将花纹以外的部分去除,形成透空。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的木柱、梁、枋上的木雕刻,以浅浮雕为主要装饰手法。浅浮雕装饰是在木料上雕刻较浅的装饰纹样,这种浮雕装饰,内容多为植物花卉、枝叶、藤蔓、芽蕾、果实、几何图形等,(如图5)有时将植物纹样与几何纹样相结合,和田传统民居建筑木雕非常精细、廊柱的下半段和柱头有各式花纹和多种曲线,以植物图案为主,大多为木头的原色。廊柱的断面则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样式,周围饰以有规则的木雕花纹。梁枋上的带状雕花,主要以花纹的互换、中断等手法取得图案的变化。托梁以上梁枋的矩形花饰,花纹密度大,做工精细,刀工力显功夫,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简练豪放,又精致,具有浮雕效果。而圈梁上主要以几何纹样为主。这种几何纹样花饰常与带状木雕相互连接,组成木雕群。

4.2.3石膏花

石膏花装饰多用于墙顶边缘处或图案空隙处作辅助装饰,一般为浅浮雕,个别部位也采用深雕,花饰所用的石膏颗粒细腻。花纹的断面有“a”、“U”、“m”等形状,[7]不同的断面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表达出折叠、交织等立体效果。石膏花装饰多用于墙体顶部、顶棚边缘、各种壁龛、门框、窗套等处,比如植物或几何纹样的采纳,轮廓线条流畅而清晰。绝大多数石膏花饰是直接刻出,少数部位用模制,模制后的石膏花饰效果要好些,制成的石膏花是一块白石膏花板,少数空处需用其他颜色时可涂刷色漆。

4.2.4砖饰

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砖饰主要有拼砖、型砖等类型。在民居建筑的砖砌墙面、台基、墩柱等处多用拼砖图案。“砖花”是指拼花砖工艺,是指以锯、切、打磨后的米黄色砖拼贴成各种图案,采用传统技艺,力求形成对比反差效果。拼砖的纹样多为几何纹,用砖的相互穿插、交错、重叠拼砌组合成各种平面和立体的几何图案,拼砌的图案常见的有八角形、花瓣菱形、人字形等,造型十分丰富。由于所用的拼砖都是直接采用砖块本身的黄褐色来装饰的,与民居的基调相一致,因而有土木构造的整体效果。和田民居建筑上的花砖砌筑主要是在墙面上利用砖的横竖、斜直、凹凸等变化,砌出多种纹样,砖花图案来自材料本身,对比、映衬、凹凸、横竖、方圆等组合,均依据方砖的形状设计。将一种或数种型砖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在砖面上铸成图案纹样,然后再按图案拼贴,从而丰富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生土建筑的独特装饰,和田民居中花砖一般常用在门柱、门洞壁面、门斗的檐外墙等。

4.2.5彩画

彩画也是装饰色彩的运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的彩画是在纹样繁密、图案种类繁多的基础上进行的,常绘于顶棚、梁枋、檐部及墙面上。彩画题材有蔓藤、卷草、花卉、几何图案等,彩画装饰构图有单体图案、带形图案和组合图案。单体图案用于梁枋中部、端部,花纹构图图案随部位形状而设计;带形图案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花卉蔓藤纹形成循环交织的带状彩画,用于檐部、梁枋、藻井四周;组合图案以图案、花纹色块组成和谐的整体,常用在柱头、天花、藻井上。彩画用色的特点是,相同色作底色基调,再以与其相应的对比色或补色作花纹图案。其表现方法主要分为平涂彩绘法、肌理法、叠色法、描金法、自由装饰法。和田民居建筑材料本身就有一种光泽,和田民居的彩绘大门几乎每一家大门都不尽相同,在原木的基础上施以浮雕图案,所采用的图案通常以几何形,也有葡萄和石榴花剖面图案。并涂上清漆,既起保护作用,又显得色彩鲜艳,构成一道宜人的风景线。

5结语

综上所述,和田传统民居建筑是环境氛围、布局规划和装饰风格的巧妙结合,是对地域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良好适应,民居建筑以地域性为根,和田民居建筑文化艺术凝聚人类对于空间形态的文化表达,依据生存的需要和文化资源的分享产生出纷繁多彩的景象。从视觉心理角度阐明场所特征,离不开符号审美情趣的种种意象,而这些意象也是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符号。

参考文献

[1]程其畴.新疆生态探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6.

[2]黄秉荣.新疆民族风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

[3]白顺景.土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56.

[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400.

[5]李振中.阿拉伯哲学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75.

[6]李群,安达甄,梁梅.新疆生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04.

传统文化艺术篇4

关键词:影雕艺术;审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福建惠安石雕,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枝奇葩。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在中国的历史上拥有独特地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在众多种类的惠安石雕中,技艺最为精湛和出色的,当属被誉为“中华一绝”的惠安影雕艺术。一、何谓影雕艺术

影雕艺术源于清代,由被闽南石雕艺匠尊为宗师的石雕大师李周发明的“针黑白”工艺演化而来,是一种利用黑白成像原理结合绘画技法而创造出的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特点是雕刻形象逼真,犹如摄影,因此而得名。

奥黛丽,赫本影雕艺术的主要工艺是以黑胆石或青斗石为原材料,先经过水磨抛光,使光度达80度以上,然后在石板上把要雕刻的图像轮廓描绘出来,再采用特制的合金钢针,用“点”的疏密、粗细、深浅和虚实的有机结合,精心雕琢,相应成像。将各类图案、相片完整、立体地表现出来。其技术含量高,集美术、雕刻为一体,不仅要求制作者手上的雕刻功夫,更要求对美术有深入的理解,其中尤以真人肖像难度最高。影雕艺术既有与摄影光学同等的艺术效果又能体现绘画笔触技法,独具艺术神韵。成品后的影雕画面显得自然、真实、立体感强,艺术表现力丰富,各种题材内容也无处不渗透生活,刻画传神、灵动、细致入微,充分展示了民族、民间的审美情趣。

在2006年,影雕艺术同惠安石雕一起被列为中国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以绘画为基础,雕刻为手段,能达到摄影效果的独特艺术形式,近年来影雕艺术的发展已经遍及国际舞台,蜚声海内外,深受许多国家元首、政要人物及影视名星、艺术大家的高度赞誉,成为当代人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和美的享受。

二、影雕艺术的审美与文化

成长于厚实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的影雕艺术,集山川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把南派石雕精巧纤细的艺术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思想内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审美意识。

1.古朴典雅的传统材质寓意永恒之美

石材的历史最为悠久、我国以石头为材料,打造原始劳动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就己出现,如石刀、石斧等,山顶洞人制做了最早的装饰艺术——串饰(项链),约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以各种优质石料制成的装饰品,如“环、镯、璧、磺、珠……”

石头本无言,是世代的能工巧匠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将人们的丰富情感、美好企盼、、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审美情趣寄托其中,以石为材,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古以来,多少人士为石雕艺术所折腰。其美在自然、古朴,象征和谐、长寿、永恒。从历代金雕玉镂的帝皇宫殿、木塑石刻的各类仙佛神庙、雕梁画栋的园林民舍中得到充分的证实。石材雕刻这一完美的艺术,深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厚爱。所谓庭院无石不秀、书房无石不雅、寺庙无石不古、墓园无石不诚,亦更加说明了这点。而石影雕艺术,更是历代传人们以石为纸写就的美好故事和美丽传说。石影雕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它不怕风吹雨淋,日光暴晒,可永久保存。避免了纸张木料年久发黄、褪色和腐蚀等缺点,让历史能与现代并立,让今人与古人做心灵的对话,犹如一个管窥历史的万花筒,传诵着中华民族的聪颖与传统美德。

2.精雕细琢的娴熟技法再现国画之韵

影雕作画以针,层层细雕,凿点成面。其勾点苍劲、超凡脱俗,犹如中国画风般古朴神韵。影雕艺术可以最大限度对接、融合、表现历史、文化、艺术、国粹的神韵,达到天衣无缝、直击人心的艺术效果。这是影雕艺术所特有的,是别的艺术手段无法取代的。比如,中国画是以其特有的线条和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用“勾”、“渲”、“染”、“点”的技法,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不管是计白当黑、水墨交融的水墨画,还是细节入微、层层渲染的工笔画;不管是线条灵动、笔意墨象的名家书法,还是复现真实、借影还魂的精彩摄影作品;都可以用影雕艺术细致入微、形象逼真的进行最有效、最直接、最便利、最完美的创作和再现,它不仅能充分地表现出原作的真实意境,而且能通过石雕独特的艺术风格,使祖国的名山大川、英雄人物,乃至世界各国的趣闻异事,尽现在这小小的石板画面上。使影雕艺术这一富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与中国书法绘画文化息息相关,完美融合。

3.灵活机变的表达与构图诠释民族艺术的机智与不朽

影雕艺术在表达和构图上,不仅能在薄如卡纸的石板上,也能在厚度至几十公分的石料上用铁笔自然勾画;既能雕琢出不亚于摄影作品般清晰逼真的图像,也能表现出书画家笔下惟妙惟肖的书法、篆刻、写意、工笔山水、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作品。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诗词书画既可以出现在同一幅壁画中,也可以按需要勾画雕琢在不同图幅之上。在用色上,既可以单纯用黑白对比来表现素墨淡彩的画面和景象,也可以通过色彩艳丽的颜料用浓墨重彩的方法来表现。它有素拙有艳丽、有坚劲有柔韵,是一种极富表现力和隽久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而且,影雕作品的面积也可大可小。小者玩入股掌,大者数平方一幅,甚至可以雕琢几十、几百、上

千平方米影雕壁画长廊。近年来上海的许多公共市政项目上就请专业的影雕技师人工雕琢了像《清明上河图》长卷、《百年上海》和千米影雕《文化长廊》等巨幅影雕壁画作品,而且还在不断刷新着影雕单幅和整体面积的记录,异彩纷呈,震撼人心!这也是近年来传统影雕艺术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上的双重突破,同时也标志着传统民族艺术不朽的艺术魅力和与时俱进的艺术朝气。

三、影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影雕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也应该融入现代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正阔步走进新生活,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日益攀升,审美情趣有了新的感受、新的概念,已不再满足那些内容老套的作品和简单的表达形式。寓其意、乐其心,而是追求具有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及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所以对影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要冷静分析和思考。创作从形式美发展到艺术美,从私人小空间发展到社会大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推广社会作用

传统的影雕作品以人物肖像、山水、动物、风景等单件小幅作品居多,以观赏收藏、家居装饰、办公点缀为主。而在历史上,凡是对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审美文化等社会文化生活起积极作用的传统工艺都能经受得起历史的洗礼,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护,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延续发展。所以今天,保护传统影雕艺术最好的方式还是要让它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起作用。让影雕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新的功能和作用不断被挖掘。除了传统的小幅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外,还要使影雕艺术广泛应用到大型户外景观、场馆、墓园、公园、寺庙、酒店、公司等装饰壁画上,参与到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对社会文化和传统工艺起到推广宣传作用。

2.积极参与交流、扩大知晓度

一种艺术的生命力顽强与否,发展交流、与时俱进是关键。影雕艺术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仅单纯依靠祖传的锤打斧凿之技是不够的,要有潮流观念的创新性。扩大合作领域,拓宽宣传渠道,多与大型企业及市政单位合作、交流和探索,积极参与国内外各大城市举办的各类型展销会、展览会、博览会等。近年来国内的很多工艺美术博览会的获奖作品都有影雕艺术的身影。2006年,惠安的知名影雕大师们还受中俄国际贸易部邀请,远赴俄罗斯参加中俄国际展销、贸易洽谈会,期间与当地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和雕刻行业的人士相互交流、学习,从而使自己的技术含量和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作品也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和客户的认可和青睐。使影雕艺术这一传统民族工艺迈向了国际大舞台,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新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收藏市场做出了积极一步。

3.弘扬纯手工艺术、提高行业素质

影雕艺术真正的价值体现于手工艺术所蕴涵的价值,而目前,老一代影雕艺人已逐渐退休,全国从事影雕艺术的娴熟工匠不足500人。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珍贵的传统手工雕刻技艺正日渐为机械化所取代。传统的技艺是在师徒间或家族中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的,多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工厂内的学徒很难真正学到传统石雕工艺的精髓,故整个影雕行业后继乏人。再加上雕匠艺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传统石雕工艺的静态保护及理论研究投入不足,没有全面展开等方面的问题,影雕艺术的传统技艺日益陷入濒危状态,亟待扶持和救护。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弘扬影雕艺术的纯手工特色,让每一件产品都富有个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让他们更多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尽力以现代生话内容丰富影雕艺术的内涵,使传统影雕艺术意蕴多元化。给影雕匠人们开设一些创意设计方而的讲座,让他们学一点装饰雕塑的设计原理,懂得轻松地利用各种装饰要素,使创作意识成为自觉,启发原始创造力。从而使其作品能体现民间影雕艺人在现代生活刺激下对原始生命力的体验,同时又有深厚的传统民间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艺术篇5

关键词:京剧;传承;振兴

中图分类号:J6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38-02

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2010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自诞生至今,经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吸收了其它地方剧种、艺术门类之所长,并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标识意义的文化元素,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国大部分时间内,不仅代表着中国舞台艺术样式的最高端,同时亦为大众娱乐样式的主流。如今,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京剧的衰落恰恰代表了本土文化传统日渐失落的一个典型实例。京剧里许多剧目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于历史,都是惩恶扬善的故事,能够以史为鉴,教书育人。如何引起全社会对京剧这一国粹艺术的重视和热爱,营造京剧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对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意义。

一、京剧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受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京剧传承观众基础日渐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人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文艺品种样式的日益丰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的迅速普及,不仅拓宽了群众的欣赏领域,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京剧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与京剧传承的鼎盛时期相比,人们吃完饭进戏园子,这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而京剧艺术是个品位艺术,不是快餐文化,观众只有坐在剧场里,处在一种悠闲、松弛的状态下品戏,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心态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因此这种环境非常不利于京剧的发展。一些中学生喜爱的是流行歌曲、街舞,对京剧了解少,接受起来有难度,学习唱段就更难了,大多数学生即使喜欢京剧课程也不会去买票听戏。社会上广大观众对京剧的欣赏热情普遍不高,京剧演艺市场不成熟,票房收入微乎其微,剧团发展普遍面临资金难题。

(二)受功利思想影响,京剧传承热情不高。

学习京剧投入较多,加之能够靠京剧吃饭的人毕竟是少数。学生家长因为孩子学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学龄前阶段就已“摄入过量”英语、钢琴、绘画等各类兴趣班。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体系内,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帮孩子提高成绩,增强竞争力,其中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加课、补课。而京剧不纳入升学考试内容,仅仅作为一种爱好或者选修课存在,很难激起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京剧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好,但现在报名去戏校从小学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家长都在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当他们看到京剧演员的惨淡生活,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这种职业,因此京剧在选材方面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影响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京剧需要耐吃苦,戒浮躁。

京剧博大精深、是一门很难的综合艺术,并不是会唱两句就行了,需要几十年的不断追求,不断刻苦钻研才能达到一定水平。需要学员投入毕生精力和心血,才能将京剧艺术较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一招一式、一个眼神、都有严格的要求,压腿、下腰、翻跟头练功非常辛苦,刀、枪、剑、戟的运用要经过艰苦的训练,唱腔、念白、表演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要求,培养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要6―8年的时间才能登台演出,京剧学员必须坚守,耐得住寂寞。目前由于社会关注度的降低,行业待遇不高,从业人员不愿意拿出更多精力刻苦地、一心一意地去钻研,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流失了,这对京剧事业发展和传承来说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

二、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

京剧文化源远流长,从化妆、服饰到唱腔、身法都体现出国粹艺术的极致,它的内涵,它的扮相,都是中华民族的专利。在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京剧,有的人想家时就会唱起京剧,京剧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京剧本身。京剧艺术持续发展,离不开观众群体的培养,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对传统民族艺术缺乏基本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普及京剧知识不可不为,要持之以恒地不断提升观众的京剧审美鉴赏素养。

(一)要发挥票友协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扩大京剧传承的群众基础。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京剧票友协会,票友们在一起互相切磋、学习戏曲知识的同时,也不断的在身边人之间传承京剧文化,通过舞台展示京剧的魅力。京剧的传承除了要培养专业演员,同时也要培养观众,两者要齐头并进,京剧的传播才能更久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孩子学习京剧大多是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辈的影响,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小朋友学习京剧往往局限于模仿。但京剧的前途不在专业,而在观众、在业余群体当中,因此让孩子从小就在京剧的氛围里成长、熏陶,至关重要。京剧“墙里开花墙外香”,国外会把京剧当宝贝来研究,但我们自己对传统艺术却不那么热衷,这令人很遗憾,从某种意义上讲,京剧培养了观众,观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京剧。

(二)学校是教书育人、培育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成为京剧传承的重要阵地。

2008年教育部将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011年记者走访发现,在校园学国粹“听起来很美”,推行起来却很难,如今在不少学校已悄然亮起了“红灯”。原因是老师不精通、课时难保证、学生不爱学,大多数试点学校将京剧课列入音乐课,而担任教学任务的主要是音乐教师,师资不足是最大瓶颈。京剧是一门包括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不是只会几段唱腔就行的。除了师资缺乏,京剧课时也难以保证,到了高年级,音乐课常常被语文、数学等其它科目老师占用,音乐教学计划都无法完成,更别提学京剧了。京剧进课堂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可搞一刀切,比如利用校园小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栏和校园电视台对京剧班和校园京剧动态进行报道;邀请专家教授进校召开京剧座谈会,举办“走近京剧、弘扬国粹”知识讲座等培养学生受众,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让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表演和展示,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请京剧专业人士来学校上课,一学期举办一两次京剧演出、在学校里搞一些小型的演出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相对全面真实的京剧艺术。

(三)成立戏曲培训中心,举办各类票友大赛,给予传承者荣誉和鼓励。

成立少儿戏曲培训中心或传习所,确保喜欢京剧的人能够得到指导帮助。京剧舞台艺术是以主要演员为中心的。看京戏要看“角儿”,没有“好角儿”,演不出好戏。同样一出戏,不同水平的演员去演,其艺术效果大不相同。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还需要各方面人才成龙配套。一个剧团不但需要各个行当的优秀的主要演员,而且需要优秀的“四梁四柱”,需要优秀的鼓师、琴师和文武场演奏人员,还需要好的化装的、勒头的、检场的、管服装的、管靴帽的、管道具的和管音响的各类人才。这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加强培养。我们必须把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京剧人才,特别是青年京剧人才,放在振兴京剧的突出位置。做好戏曲类节目的宣传工作,戏曲频道应该针对少儿、青年、老年票友设置精彩的有针对性的节目。做好京剧博物馆等专题展览场馆建设,并向观众开放。传统的戏曲传承方式主要是一种一对一的传帮带式的传承,要充分发挥中年演员的作用,一方面靠他们进行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另一方面他们的演出活动,有力的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培养了青年演员,有利于向更多的人介绍京剧知识,让他们了解、熟悉京剧,进而喜爱京剧。

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在保护京剧这一国粹文化的本真性的同时,不断的培养观众群体,培养传承群体,运用好学校、协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传统京剧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传统文化艺术篇6

内画鼻烟壶诞生于清朝乾隆时期,它的发展与宫廷密切相关,并且成为一种贵族与皇室的用品。鼻烟是过去的一种烟草制品,随着时展,鼻烟没有了,鼻烟壶也渐渐走向没落。解放之后,在政府的关怀下,内画鼻烟壶技艺得到了及时的抢救与保护,它自身也经历了从容器到收藏品的转化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生产的内画鼻烟壶都销售到国外去了,因为它是创汇的好产品,当然,在国内也没有人欣赏,没有人买得起。为了将祖国的这一传统艺术精品更好的传承下去,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建国以来馆藏内画第一人王孝诚等人,可谓是历经艰辛,呕心沥血,为内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谈内画,王老如数家珍

如果有幸参观王孝诚先生的工作室,你会看到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小琉璃瓶上,分别是花鸟、山水、人物等题材的水墨写意画,古朴细腻,栩栩如生。内画瓶高度大多在10厘米左右,小的不及3厘米。瓶口直径大多在一厘米左右。拿在手中,只觉得玲珑剔透、精巧非凡,细看其中的画面,描摹传神,寓意丰富,让人赞叹不已。如何把狼毫毛笔伸进瓶口,在内壁上自如地作画更是令人难以想象。王老介绍说,在传统工艺品中,内画鼻烟壶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只要有机会观赏,你会被它的魅力深深迷住。

内画有“京、冀、鲁、粤”四大画派,1945年生于山东淄博博山的王孝诚是中国内画“鲁派”主要传人之一。鲁派内画植根于琉璃艺术发展,发端于中国琉璃之乡山东博山。鲁派画风“题材广泛、粗犷豪放、气势恢弘,寓意深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卓越的艺术魅力。目前,内画门类有九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中,鲁派就占了四席,可见鲁派内画的非凡实力。

谈到鲁画与其他四大画派的区别,王老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表现手法。冀派以写实为特色,非常具象,鲁派是在写实基础上,着重于写意,这有点像山东人的特色,大气磅礴,寄意于豪放之中,着重言外之意的表达。

如今,王老已经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画家、内画大师,担任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淄博书画院画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1971年,他首创的《水浒一百单八将》特细内画画面,在广交会引起轰动;1972年参加全国工艺美展;2004年内画《兰亭契吟图》获第五届全国大师作品评比金奖;2005年内画《赏花大观园》获第六届全国大师作品评比金奖;2007年,其内画作品《想望》被国家博物馆出资收藏,成为博山区建国以来第一位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作品的内画艺人。

除了内画方面的成绩,王孝诚还是一位国画大师,并且以画墨梅著称。其作品以书法笔法作画,有厚重感;作画大胆落笔,精心收拾;所作花卉,善于穿插,满纸布局,意境向四周伸展;所作禽鸟,用笔简练,颇得其神;为调节气势,善于施点,作品富生活情趣,有书卷气。其创作的国画作品《和谐归》获首届华人艺术大展佳作奖,《醉梅林》获世界华人六届艺术大会大型艺术展国际优秀奖。这些作品曾分别被《中国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工艺美术名人大辞典》、《中国世纪专家》等典籍收藏,有的被《中国翰墨作品博览》、《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典藏》、《中国书画艺术作品集》等收录,使王老的艺术境界不断得到了升华。

大胆创新,不断突破

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王孝诚先生认为自己两次学习机会是关键,同时还得益于他自己的大胆创新。1958年,他进入博山美术琉璃厂内画组,师从张文堂、薛京万老艺人学习内画。1960年,他被组织派到了当时的山东工业干校工艺美术班上学,在那里他接受了正规的美术知识系统学习,对后来从事内画艺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王孝诚发现狼毫笔在绘画中展现出爽利的笔和墨,生动的情与态,让他仿佛置身远古的山林,手握狼毫笔,面对晨曦中的松柏和阴霾中的大山,若观惊电奔云,横笔直扫,尽情泼墨,淋漓酣畅,好不得意。1961年,他把从学校带回的狼毫笔改造为内画笔,淘汰了当时通用的竹签笔,这在当时的全国内画界掀起了一场革命,为中国内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客观上,使用狼毫内画笔的人都明白它比竹签笔的着色能力强、笔锋细腻,大大提高了内画艺术的层次。从1963年,狼毫内画笔就在博山美术琉璃厂内画组推广使用,1965年,这个新式的内画笔开始在全国内画界推广使用,直至现在还在用。

由于王孝诚在内画领域的禀赋,1974年到1976年期间,他被派到浙江美术学院学习。这两年多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他能够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美院学到的技巧表现出来。也让他成为他们这一辈份的老内画艺人中唯一一位毕业于著名院校,科班出身的内画艺人。在浙江美院学习期间,他受教于吴弗之、陆仰非、王伯敏等先生。期间,他刻苦学习,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深受诸位先生赏识。如今,他的纸上书画作品雄浑大气,一派巨擘风范。深厚的国画功力又使他的内画作品具有浓郁的国画艺术气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中国内画艺坛中,先生的内画作品是艺术化最彻底的。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中国内画界,有的地方民间气氛浓郁,多数画师水平属于工匠级,工匠习气使他们喜欢比较媚俗的国画,或是浓艳的油画。凡看惯了这路画风的人,一般看不大懂王孝诚先生作品。如果用中华武术来打比方,王孝诚先生的内画就好似内家拳,表面似乎柔和无力,实则威力蕴藏。而看起来气势刚劲的拳,气势很猛,却一路拳脚下来就气吁吁不堪一击,所以内家拳才是真正上乘拳法。而王孝诚先生的内画就好像上乘内家拳,他的作品艺术性很强,只有用一双善于欣赏艺术的慧眼,才会越看越有味道。

传承文化,让内画之美流传人间

能够在一个只有几厘米的小小鼻烟壶里画出了一百零八个历史人物,震惊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界,也许只有内画这样的艺术形式才能做到。王孝诚认为,目前内画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如何传承下去,如何引导更多年轻人进入到这个领域,

“艺术院校毕业出来的这些学生基本上都不愿意从事工艺美术工作。现在淄博市从事内画的不足300人。现在的内画从业人员一部分是从职业中专毕业的。琉璃行业如果是有基础的大学生去设计造型,可能很快会有一个大的飞跃。我们经常开座谈会时就提出问题来,不少领导已经开始重视。”王老说,在博山在内画琉璃领域存在年轻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

另外,琉璃工艺品的制作要在高温车间里完成,这对于手艺人来说是一种考验。王老说,“琉璃是热成型,操作强度大,劳动条件比较恶劣,夏天温度最高能达到60℃,一般人不愿意干。”艰苦的劳动条件使得现在从事琉璃吹制工艺的手艺人大多学历较低。为了吸引有美术基础和造型能力的美术专业大学毕业生从事琉璃行业,王老开始着手改进工艺。

“我们研究所有一个琉璃的试验厂,已经搞了一些试验。这个新的工艺要比原来的工艺操作省了好多劲,并且能离开高温区来操作,对改变现状能起些作用。这个工艺能够使操作者像西方那样,随自己的心愿去造型,有些抽象,把博山琉璃艺术和世界接轨。我们一直都在搞具象的东西。其实,琉璃有很大的特性,使它不能做得很逼真。创作是要把对实物的感受用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它的理解去发挥出来,能给人以体会。这也是从工艺美术转向艺术的一个门槛。”王老说。

为了加快这种转变,王老多次提议对从事琉璃艺术造型的工人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和造型水平,使之能够从事艺术创作,创作出变幻莫测、大胆新奇的艺术作品。另外,研究所还在淄博职业学院内成立内画培训班,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会内画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思想。在他看来,对于内画的这种特种工艺,一定要喜欢,找到乐趣才能继续下去,否则就会容易放弃。

同时,王老认为,教学相长,琉璃年轻人才的培养也依赖于师资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依赖于师傅真正能做到德艺双馨。他认为,比技艺更重要的是“德行”。他说,“‘德行建设’在我们行业非常重要。搞工艺美术的人是一个小手工业者的思想基础。自私心很强,技术严格保密,生怕别人抢去。别人有的好的地方去千方百计偷偷看看。别人比你好了,羡慕妒忌恨都存在。”

谈到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内画创作者,王老总结了自己的经验,他说,“以2010年我获得‘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的内画壶《论语》为例,它是我历时两年创作的作品,是一个九件套。《论语》这本书,一共一万五千多字,而且人物众多,如何将其浓缩到了九个连续的壶中,这有很大的难度。我做了很多思考与突破,最后确定在每一个壶上,各一千九百字左右,二三十个人物。通过挑战这样高难度的作品,我总结出来自己的心得。第一是内画的工艺性,第二是艺术性,第三是难度性。只有将这三者结合,并且恰如其分地在作品上体现出来,才能说明你在内画创作上的成熟。”

促进发展,让内画艺术绽放异彩

内画是属于琉璃的一种,也属于陶瓷艺术的一分子。王老说,博山琉璃有历史性,传承有序,但是缺少尖端、缺少发展,虽然琉璃比陶瓷行业小,但在全国很大,琉璃树起来了就是一杆旗,为了尽快树立起这杆旗,王老一直在奔走呼吁、宣传,希望能够改变现在这种缺少普及、研究和繁荣的现状。办成像中国陶瓷馆一样的中国琉璃馆是王老多年的梦想。

为了尽快实现这一梦想,退休后的王老以炎艺阁工艺美术总公司为平台组合艺术人才,进而带动整个内画业的发展。他还不断探索,鼓励内画大师们多培养徒弟,在平台周围编织成一张大网,宣传山东内画,不断完善提高鲁派内画艺术的艺术水准,重新打造山东内画品牌。他认为,想要提高内画在艺术市场的产业化和交易量,必须在全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博山内画的影响,使更多的人能欣赏到来自中国琉璃之乡的艺术品――内画。除了参加陶博会,炎艺阁工艺美术总公司还组织了博山有名内画大师们的作品先后参加了第五、六、七届全国西湖博览会,在这个会上,博山内画获得3次金奖、1次银奖、1次铜奖,6次优秀奖。他们还有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平时内画大师们在家生产,有订单时,他们很快能组织作品。

传统文化艺术篇7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图形概念,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向人们展示传统图形的深刻内涵,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文化神韵。以传统图形为载体,综合考虑环境特点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借助图形的不同组合排列与色彩的变换,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服务于人的初衷,给人们在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使得人们获取愉悦、舒适的生活空间。比如上海经贸大厦的设计者在兴建此建筑时,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情感需求,受到西安大雁塔的建筑启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成功典型案例。

(二)以隐喻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多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意境,这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谋而合。具体来说,无论是外景还是室内设计,均可以通过文化图案的陈列或者自然器物的摆放传递文化情感。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这一方式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环境艺术设计承载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三)以形神并举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需要以现代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解读,使传统文化富有现代的气息和生机,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意境升华。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为例,其中既包含了传统文化元素,又包含了现代感十足的中国特有山水结构和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错落有致的别样风景,成为形神兼具的别样风格环境艺术设计典范。

(四)以充分应用自然实物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人们长时间处于高纯度的单一颜色中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应用自然界中丰富的色彩和实物,把握好色彩的搭配与自然实物的有机结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使人们在获得视觉美感的同时,身心得到放松。正所谓,自然的才是最惬意和真实的。例如,自然界中的树木即使再笔直也多少会有弯曲的地方,这些弯曲之处不但不是树木所存在的缺陷,相反,更能使树木的自然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以嵌入式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点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大部分房屋建筑的屋檐结构均采用流线型设计,利用流线线条这一具有亲和力的方式给人以自然、舒适的感觉,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另外,檐柱末端的上翘设计展示出建筑的完整性与平衡性,这种嵌入式的环境设计模式将自然元素与建筑完美结合,设计的巧妙之处可见一斑。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也可以效仿这一成功经验,以嵌入式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六)结语

传统文化艺术篇8

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中国动画的发展共经历了5个阶段,中国传统动画,应该包括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末期的四个阶段。这一时期创作出了大量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作品,中国传统动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传统民族艺术风格的成功表达。由于中国传统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产生和成熟较之其他艺术门类都最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便综合地体现了中国的艺术审美意识。它的成功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动画从创作题材、表现形式到情感表达,都汲取了大量的民族元素,在世界动画舞台上独树一帜。

一、动画题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经由各种媒介和艺术样式留存,五千年中国文明史,留存了浩瀚丰富的创作素材,当电影、电视成为传播媒介时,自然而然地会从以往的媒介留存中寻找文化的血脉和创作的素材。中国传统动画,作为一种新的影视形式,影片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传统文学、寓言故事等。如我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闹天宫》就是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着《西游记》中的一个章节,《西游记》原着是一部极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伟大作品,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神话小说之一,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可谓家喻户晓。又如:王树忱导演的动画片《天书奇谭》,选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平妖传》是一部明代的章回体小说,是由民间神异传说故事收集整理而成,民间的传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演绎出的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往往反映了百姓的愿望,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题材。再如阿达导演的动画影片《三个和尚》,便是取材于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并在此谚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颠覆了原来的结局,创作了全新的立意。

中国传统动画影片的题材,总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和故事联系在一起。其中,取自古代寓言故事的还有《愚人买鞋》《猴子捞月》《南郭先生》等;取自民间传说的有《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九色鹿》《葫芦兄弟》《一幅僮锦》《蝴蝶泉》等;取自古典神话小说的还有《铁扇公主》《哪吒闹海》等。

二、动画角色塑造中的传统艺术元素

由于中国传统动画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孕育成长的,因此,纵观中国传统动画艺术中所塑造的角色形象和性格都被烙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的印记。

首先,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创作者们广泛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各种元素。如《三个和尚》中的角色造型,突出了中国漫画的特色,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浓厚的喜剧色彩。造型风格简单、平面化,体现了中国画中重神似、讲意趣以及散点透视的美学精神和构成原则,使整部影片灵动、传神,通体散发着中国味道。另外,《猪八戒吃西瓜》《济公斗蟋蟀》《渔童》《金色的海螺》等动画影片,在造型设计上都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既生动活泼,又丰满传神。还有“人参娃娃”“渔童”“哪吒”这些动画角色,他们在造型上都借鉴了年画中娃娃的画法,夸大角色的头、眼,凸显角色的活泼、可爱,但由于他们各自的性格不同,他们在造型上也各有特点:“渔童”的性格活泼、可爱,因此就借鉴了戏曲武生的短装打扮;“哪吒”的性格刚正、英勇,因此就汲取了传统年画的元素;“人参娃娃”则直接运用了杨柳青年画的画法,使“人参娃娃”更显得稚气和烂漫。

其次,在角色性格的塑造上,也潜藏着中华民族隐忍、坚韧、善良、勤劳的高尚品德。传统民族艺术和动画都是大众通俗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我国传统动画影片里,人物的性格设置也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是猴,因此具有机灵活泼的特征;他又是神,因此又具有人所不能的通天本领;在思想上,它具有正直、乐观、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玉皇大帝,位高权重,养尊处优。平时看起来外表端庄、慈祥,当遇到反抗时就本性毕露,眉梢眼角之处都尽显凶恶之相,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玉皇大帝的伪善和奸刁。两个角色的塑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了影片歌颂善良、正直,反对强权,勇于反抗的深刻主题。《三个和尚》一片中,通过对三个和尚的性格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自私、懒惰、贪婪。但经过火灾以后,三个和尚终于团结在一起,通过努力,获得饮水,三个人和睦相处。从表层含义来看,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鼓励大家战胜自我,团结一致,共同走出一穷二白的生活困境。从深层含义来看,传达了中国传统的善、恶观——善大于恶,善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换,但最终还会是善战胜恶。

三、动画艺术风格中的传统艺术元素

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指出:“民俗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美学。它代代相沿承袭,显示出一种孽生的沉稳性,在它身上集中聚显了一个民族的特征与个性。”中国传统动画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取材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水墨动画即是对传统水墨画的继承发展,它独特的“中国风骨”为中国动画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功地奠定了“中国学派”的国际地位。传统动画一直沿用单线平涂的技法,而水墨动画却将将中国画中独特的笔墨情趣引入到动画中,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动画作品已成为“中国学派”的典型象征,具有典型的中国品格。

《大闹天宫》一片是最早开启中国传统绘画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它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片长2小时,在风格上大量汲取了庙堂美术、壁画以及年画的创作手法,在色彩上,大量运用了青、赤、黄、白、黑等中国汉代的色彩元素。这部作品也被西方人认为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又兼具了迪斯尼作品的美感。

此外,剪纸片也是“中国学派”中独树一帜的片种,它借鉴了民间剪纸、皮影的艺术形式,在线条、色彩、图案上吸收了皮影戏的元素,在工艺上又汲取了剪纸的镂刻技巧,使人物形象具备了新颖的立体透视感。剪纸片试制成功后,在国际上获得了普遍认可。《金色的海螺》《渔童》就是当时剪纸片中的华彩之作。

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还有很多被借鉴到“中国学派”的创作中。如极具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动画作品《一幅僮锦》;中国花鸟画风格的动画作品《小燕子》;汉代画像砖风格的动画作品《南郭先生》等。

四、动画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音乐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古代音乐不仅优美动听、形式多样,而且地位很高。在古代,音乐甚至被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境界和社会理想境界:做人,要“成于乐”,才能成为“圣人”;治国,要“通于乐”,才能造就“盛世”。在民间,音乐也渗透在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之中,民间音乐有系统的定义可溯自远古,例如:中国西元前的《诗经》歌曲就可以视为民间音乐。民间的器乐种类繁多,如弦乐,包括筝、琴、瑟、二胡、板胡、三弦等;木管乐器,包括笛、箫、笙、唢呐等;打击乐器,包括鼓、锣、梆子、木鱼、铙钹、木琴、铃、板、砂槌、扬琴等。常见的民间音乐乐曲调有:长安古乐、上阳化鼓乐、五圆鼓、八仙鼓、八仙板、南留锣鼓、华阴素鼓、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等。

在中国民间,传统的娱乐形式大多是观看一些民间演出,这些演出由于地域不同,形势就多种多样,这些演出载歌载舞,向老百姓们讲述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其中很多音乐、唱词在劳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深受劳动人民喜爱。中国传统动画的音乐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几乎全部取材于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比如《大闹天宫》一片的音乐都是采取的民间色彩的乐调,运用了京剧的打击乐器和锣鼓点子。《牧笛》一片中运用了南方民间音乐曲调,使用了包括牧笛、扬琴、三弦、高胡、铜板琴、钢板琴、小提琴、箫等多种民间乐器。《三个和尚》中把佛教色彩与现代风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使用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来刻画不同的人物。板胡音色清脆,小和尚机灵小巧,用板胡的中音、低音区来衬托小和尚,简直是惟妙惟肖;坠胡的演奏手法富于变化,高和尚的性格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坠胡所带来的丰富的色彩感对于衬托高和尚也是适宜的;管子音色浑厚,胖和尚憨态可掬,以管子衬托高和尚,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另外,片中还多次伴有木鱼、鼓等打击乐器,增强了影片的形式感和趣味性。在影片《骄傲的将军》中,大量的使用了京剧配乐,使影片从头至尾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式京剧效果。以锣、鼓等为代表的传统乐器创造了强烈的节奏感,就像戏曲表演中用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一样,影片中的人物动作、镜头衔接、转换都与锣鼓点紧紧相扣、相得益彰。

五、动画作品情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所有的艺术品都是用一定的符号来表达感情,而且,这个符号系统表现的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是人类普遍情感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动画作品饱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特征,“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追求超越自然、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在《牧笛》《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不射之射》《崂山道士》等众多动画片中都传达了这样的主题思想。

传统文化艺术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意象;环境艺术设计

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行业,涉及园林、建筑等多个领域。在设计中增添传统元素,彰显人文内涵成为当前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的艺术意象,能够呈现出更具民族特色的环境艺术,以满足人们内心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意象融入到环艺设计当中,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且能够进一步丰富传统文化。二是突破了现代城市建筑的缺陷,通过营造简约的艺术意境给人们更多惬意的感觉。三是传统艺术意象的运用更加强调情感诉求,且基于对人们内心的解放,满足人们在都市快节奏生活下情绪释放的需求。将传统文化引入其中,更多的是设计师的情感表白,而人们在设计师创造的环境当中与其传统的意境产生共鸣,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具体应用

艺术意象作为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个性化特点,如果单纯从直观角度审视,其能够借助一些媒介,将情感或者生活理念传达出来,形成良好的艺术意象效果。具体来说,对于艺术意象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形象元素

艺术意象的应用是建立在多个符号组合基础之上,将其中的内涵表达出来。现代空间环境设计理念当中,需要采取针对性方式和方法将“意”更加全面的诠释出来,如图案与材质的组合,最终在立体空间内体现出美好的意境等。而“象”主要是透过“意”而渗透出来,二者相结合才是艺术美感的传达形式。在追求设计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借助手工等途径体现自然境界。如北京香山饭店,在具体设计中,引入我国园林概念,不仅能够提升饭店的趣味性,还能增添其民族特色。空间优化配置能够更具目的性的实现对环境的衬托,促使饭店在实现餐饮等功能的过程中,带给人们更多视觉、心灵上的体验,增强人们对该饭店的印象,最终将其打造成为赏心悦目的景点,充分发挥其附加值。对于其他设计来说,可以将园林建筑与民居融合到一起,减少二者之间的过渡带,进而达成整体的艺术效应,产生良好的互相衬托的效果。

(二)寓意元素

就文学领域而言,作家在创作中,会通过各种描述手段给读者展现意象境界,而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文学概念与建筑学领域整合到一起,那么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对于“意”与“象”的追求与实践将会更好地展现现代空间领域的中国化特色。具体来说,意是建筑中的艺术内涵,象是通过在前者的基础上体现其内涵,二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将二者融合到一起,才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如苏州园林中的“个园”的设计,由于部分设计师喜欢竹子,大量使用竹子布置园林。竹子在我国古典文化当中始终是君子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因此通过竹子的使用能够呈现出最佳艺术效果。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整体一致性,所谓整体就是意与象二者不可分割,其不能够将世界再现,且难以简单地体现传统文化的基层a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意象,并在此过程中找到形,将其中的意更好地传达出来,最终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神韵”。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单纯的模仿难以实现,更多的是需要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整合,将现代设计理念应用到传统事物之上,赋予其更强的表现力,促使它们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民族特色完全的展现出来。如湖北电视台的台标“火凤凰”,具有深远的寓意。古代湖北为楚地,在时间推移中积累了深厚的楚文化,同时火凤凰的形象能够展现湖北历史文化内涵。楚人崇火、拜日等,湖北电视台将凤凰为形、用烈火板的桔红色搭配,创造了台标。不仅应用了传统造型的表现形式,且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将湖北的特色的展现的淋漓尽致。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对于环艺设计的审美角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味模仿和效仿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设计师需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意象,促使创造的环境能够给予人们更多幸福的体验,赋予环境更强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艺术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艺术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68-01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智能手持设备的推广和应用以及网络技术成熟推广,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持设备随时随地的了解世界各地消息。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国外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很喜欢追求看似时尚革新的东西,盲目追求和向往国外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忽视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外文化盲目追求并不能真正将其作为自身艺术修养提高的养分,最终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我们民族有着悠久文化历史,我们身处如此优秀的文化氛围中,我们要真正领会到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真谛,这样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分析

1.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高校艺术各个专业属于培养专门化人才的学科,十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相对于其他普通本科学生来说,艺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这种录取方式对学生产生了不小的误导,他们认为只要专业过硬,文化课成绩并不重要,然而在很多艺术院校中常常发生不道德的事件,学生容易冲动,行为过激,这并不是艺术创作的需要,究其原因是艺术学生自身文化修养不过关。所以将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学中渗透对加强高校艺术生文化、思想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着现实意义。

2.促进高校艺术发展

在高校艺术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同时还能拓展艺术生的创作视野。任何艺术的抽象表达都需要深厚的文化根基作为后备支撑,这样才能在艺术作品中赋予作者个性化的表现。我国传统文化和高校艺术教学属于一个文化范畴的两个不同表现形式,两种形式相互交叠,相互融合,促进了现代文化的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1.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华民族文化渊源流长,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是我需要我们重点攻克的难题。传统文化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前提下,艺术生只有准确理解传统文化,才能准确把握艺术生的动态。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前讲解自己的对一项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深刻的文化底蕴,这样保证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学中更好的渗透。

2.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不能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努力,需要学校重视传统文化知识教学,开设专门的课程用于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提高艺术生的文化素养,保证艺术生能准确理解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从而提高艺术生的艺术修养,在进行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也能更好的体现出自身的文化底蕴。当然艺术教师也需要重视自身文化修养提高,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但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更好的吸取文化营养,充实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3.协调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艺术理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传统文化所造就的独特文化元素可能和现代艺术行为有着很大差异性,但是他们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都是本身所崇尚的事物成为主流。所以在高校艺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协调好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保证学生能更加懂得艺术的本质。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又存在很大的联系,属于同一个文化范畴,如果艺术生的文化素养较低,这名学生也很难有艺术修养。艺术的创作不在于形态,而在于所体现的价值和精神寄托。中华民族文化独具一格,旗袍、太极、生肖、诗歌、水墨画、毛笔字、古玩、京剧、昆曲、儒家思想,如此众多的民族艺术近些年在国际艺术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和文化竞争作用。通过采取一定手段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艺术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艺术生艺术创造力,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让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引领。

结语

总之,在进行高校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艺术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归属感,提高学生对高校艺术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高校艺术教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i

[1]邵杰.通识教育在公共艺术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