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十篇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十篇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27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篇1

关键词:婚礼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09-02

“死生挈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c子偕老。”婚姻,是人伦之首,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婚姻几乎是所有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件人生大事。婚姻习俗也就衍生出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作为一种男女双方在确立婚姻关系时所举行的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几乎存在于每一种社会文化中。

一、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1.中西方婚礼服饰对比

中国礼服较为喜庆,西方的则更浪漫庄重。中西方的传统婚礼服饰都很好地展示出了独具特色的东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都要穿着红色的礼服,以示喜庆,也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冀,预示着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幸福美满。“桃花好,朱颜巧,凤袍霞帔鸳鸯袄”从诗句中不难看出新娘礼服上通常都绣有图案,新郎衣服上的暗花和刺绣要与新娘的服装相搭配。中国神话中占重要地位的龙凤图案在传统婚服上当然也必不可少,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龙象征男性,凤象征女性,都预示着富贵吉祥。中国服装文化在穿着上强调统一,习惯于不突出个性,不强调用服饰体现人体曲线,所以无论是女士婚服还是男士婚服都十分宽松。并且在婚礼当天,新娘还要以红色盖头遮面,象征着小两口从此鸿运当头。婚礼结束后盖头由新郎用秤杆挑去,取意“称心如意”。

在西方传统的婚礼服饰中,白色是最常用的颜色。除婚纱外,新娘的服装配饰还包括头纱、手套和捧花。白色婚纱强调浪漫纯洁而有个性。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就象征着快乐、喜庆,后来亦成为了财富地位的象征。直到上世纪初,白色婚纱又演绎成圣洁、忠贞、高雅的象征。以致再婚的女士不可以再穿白婚纱,需穿其他颜色的婚纱以示与初婚的区别,从而奠定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传统的西式婚礼上新娘还需准备一些“旧、新、借、蓝”的东西。“旧”是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新”指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的;“借”是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借来的;“蓝”是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与新娘的婚纱相配的则是新郎笔挺的西装。同时,西方的婚礼服饰以展现人的形体为美,在服装造型上通常贴身修形,彰显个性。

2.中西方婚礼色调和氛围对比

中国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代表着吉祥喜气。过年过节要张贴大红对联,送贺礼要用红纸包裹,婚礼上红色也是无处不在,红色的花轿,红色的凤冠霞帔,红色的绣鞋,红色的盖头,到处张贴着红色的喜字,一切都显得热闹红火。虽说现在有些婚礼形式逐渐西式化,但中式婚礼热闹的气氛并没有因此改变。结婚越热闹越好,通常都是从浩浩荡荡的迎亲开始就已经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在西方,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象征着纯洁,神圣。白色的婚纱,头纱,手套,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在西方文化里人们对白色的正面理解主要来自对很多美好白色事物的直观认知,如新出生的小羊羔,新飘下的白雪等。通常来说西方婚礼的氛围较为安静低调,所有宾客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注视着在神父面前完成结婚步骤的新人,整个婚礼过程安静而简单却有着让人不可亵渎的神圣与庄严。

3.中西方婚礼地点和婚宴对比

中国人喜欢热闹的气氛,婚礼地点通常选在能热闹起来的地方。在古代,人们会选在空间开阔的自家场院里,而现代人们逐渐将交通方便的大型酒店作为首选。在中国,婚礼地点一般与婚宴场所在一处,在举行完“三跪九拜”的礼节后,宾客们围桌进餐,畅饮热聊,热闹非凡,体现出中国特色的“人前婚礼”。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分别向每个酒桌上的每位来宾敬酒以表感谢和欢迎。中国人讲究“排场”,因此婚宴显得有些铺张浪费。至于婚宴的费用,一般由男方出钱,但宾客所给的礼金也足以支付男方的婚宴,并略有盈余。

西式婚礼讲究神圣、简单,是“神前婚礼”。他们认为在神的见证下的婚姻才是最完美和有效的,因而西方的婚礼大多会选择在教堂或其他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在牧师的主持下,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进行发誓:

“tohaveandtoholdfromthisdayforward,forbetter,forworse,forricher,forpoorer,insicknessandinhealth,toloveandtocherish,tilldeathdouspart.”从今往后,不论境遇好坏,家境贫富,生病与否,誓言相亲相爱,至死不分离。誓词后新娘新郎将放在《圣经》上的两枚婚戒互为对方戴上。整场婚礼简单安静且浪漫。少有中式婚礼的热闹。婚礼仪式过后,经常会举行招待酒会,采用自助餐形式,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吃多少取多少,不会造成浪费。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好和经济状况来决定,因为在西方经常是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付婚宴费用。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自春秋战国起,儒家思想就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而又巨大的影响,它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仁孝”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孝经》中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作为诸德之本要求:听从父母安排教诲;心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承担血脉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古代人在结婚时一直遵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在今天中国,“父母之命”仍然在年轻人的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婚姻择偶上往往会有父母、长辈的参与,这种思想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礼记》中便有直接体现。在《礼记・昏义》中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及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在中国人的传统婚姻观中,结婚不单单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关系到两个家庭,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情。婚礼过程中的三拜九叩,“拜天地”“拜高堂”“拜家祠”等婚礼习俗都体现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怀。儒家思想中一直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所以在传统婚姻观中子嗣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成为中国传统婚姻选择的重要目的。西汉“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纲”之说,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确立了父权、夫权的牢固性,实际也规定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卑下而屈从的地位。

在西方,人们的很明确,浓厚的宗教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他们的婚礼是按照信仰的宗教来举办。基督教是对西方人影响至深的宗教,在基督教中,婚姻是神赐予人类的礼物,同时,婚姻象征着神的爱护和祝福,是人们感受神的恩赐的重要方式,是神圣而又美好的。正因如此,人们通常会选择教堂作为婚礼地点,希望在上帝的见证下完成婚礼。在《创世纪》的第二章十八至二十四节有着这样的启示语:“耶和华神说:那人单独不好,我要给他创造一个相称的助手……因此人应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在基督教的思想里,男女双方的婚姻应该独立于其原有的家庭而存在。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才产生了新娘由父亲引导,交给新郎这样的婚礼习俗。而白色在西方是一种极具宗教色彩的颜色,白色的天使代表正义,白色的百合代表纯洁与高贵,而很多白色的动物也常被选作献给神的祭品。因此在西方传统婚礼上人们会选择白色作为主色调,象征着虔诚圣洁,新娘也会身穿白色的婚纱。并且与中国传统婚姻观相比,西方的传统婚姻观更加开放、自由。它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由意志。因此对于西方人来说,婚姻中没有父母、家庭过多的干涉与参与,父母对儿女的婚姻也没有决定权。

三、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方的文化思想也在不断地碰撞融合,现在大部分中国年轻人在结婚时以西式婚纱替代了凤冠霞帔。在现代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里,学习到更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异同[J].科教文汇,2008(8).

[2]刘丽萍.浅谈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

[3]廉庄妍.――中西文化差别的根源[J].科教文汇,2009(3):223-223.

[4]潘晓梅.婚俗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篇2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婚姻;差异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22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中,因此,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文化差异研究的目的是增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从而更好的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本文对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作了简单的说明和比较。

1结婚目的的差异

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婚姻目的的差异。

1.1中国人的婚姻目的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了家庭而不是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孔子说:“大昏,万世之嗣也。”有夫妇而后有子嗣,由合法婚姻所生之长子才是嫡子,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社会,传宗接代关系到家族的延续,“继后世”自然成为娶妻的首要目的。

1.2西方人的婚姻目的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恰恰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家庭。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结婚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两个个体的结合。追求真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所以,我们总是说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权利的象征,而中国人的婚姻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

2择偶标准的差异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导致在择偶的标准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2.1中国人的择偶标准

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来看,最要紧的是门当户对,也就是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虽然这一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但是,当今社会男女青年的择偶标准仍然受到这一原则的影响,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2.2西方人的择偶标准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与中国人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新闻报道中出现欧洲王室的王子娶了一位平民做王妃的现象。

3婚姻礼仪的差异

(1)自古以来,婚礼嫁娶在我国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我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一直遵循着周代确立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

(2)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气息。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4中西婚姻文化差异的原因

4.1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封闭的大陆型环境,这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也造就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注重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以及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守和顺从。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工商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4.2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所以中国人比较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也比较外向。

4.3文化传承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文化并没有消失在朝代的变化中,而是逐渐发展成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不仅将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西方则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历史,历朝历代每一更替都伴随着外国的入侵,从而使古老文化和新文化相互斗争。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文化没有主体性而是具有多样性。

4.4

虽然在中国存在着多种宗教形式,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但我们仍然要说中国是一个没有的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宗教只是因为现实的需要,他们需要用宗教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而不去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做出改变。中国的注重的是顺从。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人缺乏反抗和奋斗精神。

然而在西方国家,所有的西方人都几乎是有的。宗教对西方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的西方文化里,崇尚人人平等,重视斗争和反抗压迫,着重强调信仰,希望,爱和信任。

5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婚姻,作为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婚姻的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的标准,以及婚姻礼仪方面存在着分歧。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造成的,这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婚姻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所带来的差异。了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JiaYuX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Research[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9.

[2]KarlJaspers.theoriginandGoalofHistory[m].Zurich:articleGomezpress,2009.

[3]LinellDavis.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4]段淑平.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篇3

中西服饰在图案的选择上有许多的不同。对于新娘礼服来说,中式新娘礼服上最常见的图案为凤凰,其次还有花鸟、青花瓷等一些古典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礼服上的图案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有一点不变的是,所有的图案都象征吉祥如意、大富大贵。所有这些寓意美好的图案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并且,由于直线的剪裁手法,使得这种服饰比较便于绣上图案,所以通常来说,中式礼服上会有较多的图案,并且图案的做工较为精细,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文化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的最典型代表,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重要体现。而对于西方的新娘礼服,通常来说比较单一、简洁,大部分礼服的图案设计为蕾丝的碎花,主要呈现西方文化中一直崇尚的纯洁、大方、自然、简单的民族特质。

二、中西新娘礼服差异的文化成因

(一)中西传统思想对新娘礼服差异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深受等级制度及权力地位象征的影响,穿衣风格也相应较为传统。并且,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加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穿衣上不仅仅追求漂亮和舒服,最重要的是合礼。所以,中式的新娘礼服通常为上衣下裙,且上衣的衣袖为长袖;礼服的衣领多为竖领,几乎将脖子也包裹起来;裙子长至脚踝,全身上下都严严实实地包裹在衣服中。并且,许多新娘礼服都在内部搭长袖长裤的底衬。所以说,中国人保守的传统思想,使得人们在穿衣上也尽量追求保守,讲求严实合缝,衣服的扣子扣谈古论今到颈部,裤子长度盖过脚踝。另外,根据中国“宽衣”和“合身不合体”的传统,以及长期以来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中式的服装设计通常为a字形,服装的袖口和下摆向外扩张。因此,中式的新娘礼服设计通常使用直线式的剪裁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新娘礼服的整体效果看起来比较扁平、宽松、大方,尽显东方女性的端庄与含蓄之美。而对于西方来讲,自古以来都追求民主与自由,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质决定了其服饰的夸张、开放的特质。所以,西式的新娘礼服通常有着庞大的下摆,或者拖地的长裙,上身紧致且外露,设计较为独特和大胆。中西方在传统思想上的“保守”与“开放”的差异,在服装上的表现尤为突出,这也是中西方新娘礼服各自特色形成的最根本的文化成因。

(二)中西传统社会习俗对新娘礼服差异的影响在古代中国,服装的颜色通常带有政治意义,是权贵等级的象征。例如,象征着黄金、辉煌、富丽堂皇的黄色向来被认为是最尊贵的颜色,为古代帝王服饰专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社会等级,同时也蕴含着不同的寓意与象征意义。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消亡,这种服饰色彩的等级观念也随之消亡,然而蕴含在其中的象征意义却流传至今。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红色是火的颜色,象征着热情、活力、激情,在宋朝时,红色被定义为喜庆色,被普遍应用于庆祝之事,象征着吉祥、欢乐及对美好的向往。所以,在婚礼这一喜庆的场合,新娘礼服的颜色当首选为红色。而在西方,西式的新娘礼服多为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对于白色的理解和象征意义主要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在早期的神话中,有白色的公牛、天鹅、鸽子等纯洁和高贵的动物。而在生活中、白色的东西通常被予以美好的象征,例如白色的牛奶、白色的雪、百合花等,所有关于白色的种种联想在西方文化中都有正面积极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干净”“纯洁”“无辜”“高尚”“有教养”等内涵。因而,西式的新娘礼服选用白色作为其主色调,寓意新娘的纯洁、高尚,同时也是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与期望。在中国,服装上的图案也像服装颜色一样,是等级和权贵的象征,在中国古代,龙凤象征着吉祥和尊贵,是皇室人员服饰的专用图案。中式新娘礼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礼服通常为凤冠霞帔。相传朱元璋为答谢自己的救命恩人———一个平民女子,允许其在结婚之时穿戴凤冠霞帔,享受皇室尊荣。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凤冠霞帔。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图案出现在中式礼服上,既有传统的花鸟图案,也有现在的人物图案,图案的种类逐渐呈现多样化。而在西式的新娘礼服上,很少出现一些繁杂的图案,即使有也不过是一些简单的碎花点缀,礼服上的图案较为简单、单一,这与其追求纯洁、简单的设计风格相匹配。

三、从中西新娘服饰之走向探析中西文化交流之方向

经过上述中西新娘礼服的对比分析,受中西的传统思想、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差异的影响,中西新娘服饰在设计、图案及颜色方面存在差异,分别体现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民族特色。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交流日益加强,在婚礼文化的交流中也出现了多种现状。首先,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婚礼举办方式直接借用西方的婚礼仪式,把中国元素全部抛弃,新娘礼服也全部采用西式婚纱。其次,有一部分人喜欢全部采用中式的结婚仪式,新娘礼服为传统的凤冠霞帔。最后,还有一部分人喜欢采取中西结合或者中西两种仪式各办一场的方式,此种情况目前多为常见,在结婚仪式时,新娘可以穿西式婚纱,仪式结束,进行敬酒或者其他活动时改穿中西元素结合的新娘礼服。这种礼服大多是红色套装,上衣下裙,既沿袭中国“红”的元素,又有西式的“形”之美,最重要的是此种礼服轻快方便,便于行动。因此,这种礼服是结合实际的情况,并融合中西元素所形成的,被普遍使用,是较为合理的婚礼服饰。根据新娘服饰的交流与发展走向,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应该按照实际情况的变化与要求,合理融合各个文化的长处,并通过不同文化的结合衍生出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四、总结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篇4

中华民族从发展开始,就有着自己传统的道德礼仪文化,而西方国家同样在发展中有了自己独特的道德礼仪文化规则,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沟通交流日益频繁,并且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这就是日常的道德文化礼仪。在另一方面,电影能够作为特殊的载体,解读电影中的文化特征,让人们能够直接而形象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李安导演早期的作品《喜宴》中有着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情节,对于中西方的家庭、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仪有着潜在的比较。本文对电影《喜宴》进行分析,从电影中试图学习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跨文化意识的有效学习途径。

一、中西方道德礼仪文化的演变发展

第一,中国礼仪文化演变发展。在50万年之前,山顶洞人开始缝制衣服开始,道德文明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在古文资料中,有着炎黄五帝礼理起于大一,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的说法。我国宫廷中最早的秘书人员“史官”开始,对于礼仪就开始正式的出现并进行研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家庭有礼,夫妻有别等,这些规矩都能够成为当时的民族文化礼仪规范体系。在我国的夏、商、周三代开始,社会的礼仪逐渐成熟起来。在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研究,诸多学家对于礼与道德文化进行大力推行,而孔孟等大思想家的礼仪思想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奠定了我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核心。

第二,西方礼仪文化的发展脉络。在西方的大陆上,古典文明的起源地是爱琴海地区和希腊,在公元前的7000年起,爱琴海周围的岛屿居民逐渐从本文由收集整理事起农业生产。在之后,爱琴海岸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与迈锡尼文化。在公元前的11世纪,由于经典之作《荷马史诗》而让古希腊进入到“荷马时代”。对于这些,古希腊哲学家对于传统的道德礼仪有着许多的经典论述。例如著名文化学家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曾经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道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也曾经认为,人类社会的研究不在于外在的交流沟通,而是需要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养人的道德理念,在生活中有所规矩。在公元4世纪,西罗马帝国走向了毁灭,这使得欧洲开始了封建化过程。尤其在12世纪到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到了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盛行,使得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这时候就有了较多繁冗的宫廷文化礼仪。而到了17、18世纪,欧洲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浪潮,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取代了传统封建社会的礼仪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着“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核心原则,这对于西方国家发展的文化道德礼仪有着基础性的思想指导作用。

二、导演及电影《喜宴》概述

李安作为世界著名的华裔电影导演,在国际的电影舞台上频频获得了奖项,尤其在2000年拍摄的电影《卧虎藏龙》荣获了第73届奥斯卡金像的最佳导演提名的殊荣,而在2006年的经典之作《断臂山》更是一举夺下了第63届金球奖的最佳电影、最佳导演与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多项奖项,成为华人电影的功臣,而这些荣誉与导演的国际化背景与自身的艺术眼光密不可分。李安在1975年国立台湾大学的艺术学院毕业之后,就只身到美国留学。最初他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了戏剧学士学位,之后去纽约大学学习制作电影后期,并且获得了电影的硕士学位。在他从大学开始一直到创作电影,都是将中国文化与西方的文化相结合,创作出新的作品,进而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电影行业中的重要地位。他的电影能够结合中国传统的儒家人文思想与宗教的美学智慧,也将中国的情节与西方的人文背景相结合,进而形成了具有李安独特风格的作品。在李安的早期作品《喜宴》中,能够有着鲜明的东方之美来震慑了西方电影,让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的文化美学魅力,感受到与西方世界不同的文化与审美特点。

电影《喜宴》主要讲的是年届33岁尚未成婚的高伟与美国男人赛蒙的同性恋爱,而高伟的父亲有着浓重的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高伟与同住一屋的上海女孩郭威威关系很好,因此高伟为了能够安抚自己的家人,就与郭威威假装结婚,在最后不得不跟自己的母亲说明了真相,将自己与赛蒙的恋情吐露出来,高伟的母亲十分震惊。大病初愈的高伟的父亲与赛蒙谈话,说他早就看穿了他与高伟的关系,但是高伟的父亲说要帮助他们保守着秘密。高伟和郭威威希望要孩子的想法跟赛蒙说出,希望他能够做两人孩子的另一位“爸爸”。在美国机场,高伟带着妻子与赛蒙一起送两位老人远行。

三、从电影《喜宴》

看中西方道德礼仪文化的差异第一,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在电影中,高家父母为了儿子举办婚礼喜宴,虽然故事发生在美国,但是主要还是贯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习俗,尤其对于中国婚俗习惯的表现。为了能够应付高伟的父母,他才决定与女生威威进行假结婚,在中国领了结婚证并不是真正的结婚,而是需要双方摆了酒席才算结婚,而西方只需要领取结婚证就是结婚。在为了照顾父母面子上,需要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来举办喜宴。在电影《喜宴》中,将中国传统婚俗礼仪中的“六礼”展现了出来,在我国的《仪礼?婚礼》记载,传统的婚礼礼仪“六礼”分别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与亲迎”。(1)纳采:就是男方托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若男女两家条件相当,应先请媒人前往女方家,替男方家说媒,如若允诺,则以雁为礼。”中国在纳彩过程中以雁为礼,这是有着特殊意义的,首先是不失礼节,大雁在秋季是飞往南方的,来去有时,因而用大雁作为象征。其次在大雁飞翔的过程中,老的一般都在前面,而弱小的在后面,因此在嫁娶中需要长幼有序,不可逾越。有的学者也认为,通过大雁作为礼物,是与古代传统有关系,拿着自己射下来的大雁到女方,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勇猛。(2)问名:如果女方接纳了,男方就会再去派人去问女方的名字,其中包括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等,另外媒人还需要去了解女方的一切资料,例如待嫁之人是嫡出还是庶出,这样能够方便男方估算出纳多少礼金。(3)纳吉:类似于现在的“订婚”,在通过纳采、问名礼仪之后,男方就会有女方女子的名字与生辰八字,并且将相关的女方的资料放在城隍庙前去占卜,如果获得了吉兆,就会让媒人通知女方,告诉她们男方已经认同了这门亲事。(4)纳征:当男方在订婚了之后,就会给

女方送去聘礼,如果女方能够接受,就表示两家的婚事已成,不能随便更改。对于纳征过程中的礼物都十分有讲究,进而能够象征夫妇好合。(5)请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定日子”,当男方查看皇历找到黄道吉日,就会和女方进行商榷。(6)亲迎:在经过前面的程序之后,就会开始亲迎,也就是男方去女方家将新娘迎接回来。在中国传统的婚礼礼仪相比之下,西方的婚礼礼仪就显得十分简洁:一般是美国,男女双方不需要“媒妁之言”,可以自由进行交往。西方人对于婚礼是最为重视的,一般都会在春天或者夏天,但是要避开五月份,这是由于他们的迷信。婚礼开始的时候,新娘会穿着白色的婚纱,伴随着《婚礼进行曲》的音乐,由父亲陪伴走到圣坛前,新郎牵过新娘的手,然后一起祷告。

第二,称谓称呼方面的差异。在西方国家中,称呼都比较概括,包含着中国的许多称呼。比如在电影中,赛蒙称高伟的父亲为先生,而在我国口语中的“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这是对教师最为久远的称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先生成为尊称,而在西方国家却称为“uncle”。

第三,交际礼仪的差异。在中国,一般人们见面是握手或者欠身向后,但是在西方国家确认为欠身是自卑的意思,而最常见的见面礼就是拥抱,或者亲吻与吻手,因此赛蒙在见到高伟的父亲的时候,就会表示亲切而拥抱。在我国见面只会说简单的“你好”“再见”,在中国会认为西方的贴面礼显得过于亲密,让高伟的父亲感到难以接受。在中国见面就会问去哪儿了或者有没有吃饭,而在西方国家却认为这是侵犯了自己的隐私,因此感到十分奇怪。

第四,中国人的孝道与家庭伦理观。在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中,就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可以说尽孝道是中国人的传统守则。在中国的家庭单位中,需要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因此高伟为了能够哄父亲开心,因而守着孝道信条假结婚。虽然是欺骗了双亲的感情,但是为了能够安抚病重的父亲,因此实践了中国人的孝道。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篇5

【关键词】中国婚俗文化中西对比

俗话说“婚姻是人生大事”,婚姻不仅对于个人有着重大的意义,婚姻形成的家庭更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婚俗文化也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繁衍的发展,原始的生殖繁衍行为逐渐地烙上了文明的印记,并相应地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制度、礼仪与习俗,这便是婚俗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婚姻习俗

中国古代成婚的年龄,在各个朝代是不一样的。通常都是二十岁前后,春秋时期,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六及笄,即可成婚。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是为不失时。在《汉书》中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缴五倍的税收。但事实上,中国古代早婚现象很常见,宋代有“凡男十五,女十三,并听婚嫁”的规定,很多帝王皇后更是早婚的极端,《汉书》还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婚礼在人的一生中是意义重大的仪式,伴随着这重大的仪礼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婚俗文化。

(一)六礼。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结婚要经过六个阶段,也就是“六礼”,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也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礼记·士昏礼》说:“昏礼下达,纳彩用雁。”当女家接受提亲后,男方正式向女方求婚时要用活的大雁作为礼物,称作“采择之礼”,这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

问名,是男方托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八字。《仪礼·士昏礼》写到:“宾执雁,请问名。”如果女方同意,男方占卜凶吉,八字相合则进行下一步。

纳吉,男方把占卜的好结果告诉女方,还是送雁或是金银首饰作为礼物,下定聘。在六礼中雁是重要的礼品,因为雁往来有时,从不失信,比喻男女互手心约,坚贞不渝,也比喻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纳征,即是男方向女方家送聘礼,又称纳成、纳币。这是唯一不用雁的礼仪,一般用鸟兽,上古用全鹿,后代首饰、细帛等都可作为财礼。纳征的礼仪是六礼中最为繁琐的。

请期,俗称“选日子”,男方选定婚期后,准备好礼物到女方家中,请求女方家庭的同意,同意后回去复命。

亲迎,也就是迎娶新娘。亲迎礼始于周代,一般是男方到女方家中迎娶,历代沿袭这一习俗,到了清代新郎披红戴花到女方家中,傧相引拜岳父母等亲戚,然后先回,新娘再由兄长用锦衾裹抱到轿子里,成“送亲”,新郎在家等候。到了男方家中,新郎和新娘要共鼎而食,将一瓠瓜分成两半,夫妇各执一半,斟酒而饮,称作“合卺”,这就是后世交杯酒的由来。

后代的婚礼大体上沿袭了这“六礼”的过程,只不过有繁有简,因为时代和地域而稍有差异,但不管风俗如何,基本都要遵循说亲——定亲——迎亲——成亲这几步。

(二)说媒。

在中国古代,无媒不成婚。在神话传说中,最早的媒人就是女娲。《路史后纪二》中写道“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周礼》《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上古时代祭祀高媒的活动。《周礼》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专门设有官媒,掌管判合之事。《诗经·卫风·氓》中“匪我延期,子无良媒”,《诗经·幽风·伐柯》中“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都是体现了媒人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晋代令狐策梦见自己立于冰上,和冰下的人说话,醒来后解梦得知,“君在冰上,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从此也称媒人为“冰人”,给人做媒又称作“作冰”。到了汉代之后,媒人就成为男女婚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更是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唐代的民间神话中出现了“月下老人”这个专管男女因缘的神仙,月老用红绳系在有因缘的男女脚上。到了元代,《西厢记》中的“红娘”又称为了媒人的代名词。

(三)祝子习俗。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有用许多吉祥物来寄语对新人的祝愿,而在古人的观念里缔结婚姻的重要目的就在于绵延子嗣,延续香火,所以在祝福中有着多子多福涵义的习俗颇多。

撒帐就是一项非常有代表性的祝愿早生贵子的习俗。所谓的撒帐,就是将各类果子撒向婚床,这些果子多是多籽的植物,谐音“子”,所以被视作是婚姻礼仪中的吉祥物。近来热播的古装剧《甄嬛传》中,甄嬛侍寝后就得到椒房和撒帐的殊荣。在中国,由于南北风物差异巨大,所以撒帐所用的果实也不尽相同,在北方多用红枣、栗子、花生这些果木,而在南方,多用莲子、桂圆、荔枝等果子。枣和栗子合起来念就是“早立子”,而莲子,让人想起“连生贵子”,桂圆让人联想起“贵子”,荔枝让人联想起“利子”,花生、瓜子、黄豆、稻谷这些则因为果实繁多也具有吉祥之意。

蛋在我国历来是生殖崇拜的一种吉祥物,在婚礼习俗中也不例外。有习俗在男女缔结婚姻时用鸡蛋去碰对方手中的鸡蛋,对方中意就允许手中的蛋被碰,否则就不允许。蛋破后双方可以到偏僻的地方谈情说爱。因为破蛋有诞生新生命的寓意。而在很多地方还流行在嫁妆中放红喜蛋的习俗,参加婚礼的人向新娘要红喜蛋,吃的蛋多久意味着新娘可以早生贵子、子嗣多多。

茶叶也有祝子的涵义。因为“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明·陈文《天中记》),所以很多地方将茶作为聘礼。在甘肃男方提亲就会送上茶叶,如果女方答应就会收下,所以“拿茶”也是订婚的代指。

另外,在一些地方筷子也是结婚祝子的吉祥物,因为筷子谐音“快子”,仡佬族青年求亲时,就会拿出红纸包的筷子以示求亲,女方父母答应就会收下筷子。而在北方,旧时还有偷筷子的习俗,婚礼上伴郎要趁大家不注意偷筷子放在怀中,之后放到男方家里,也是祝福“快生子”的意思。

(四)辟邪习俗。

在传统的婚俗中除了有祝子的习俗,还有很多是为了辟邪而产生的习俗。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一定要防止邪魔的侵害,求得吉祥。

撒豆谷就是古时候流行的一种用来辟邪的迎亲仪式。很多豆谷都有着药用价值,比如绿豆可以清热解毒,赤豆可以通气除湿,所以常被认为有辟邪的功能。《周记》里说:“疾,医以五味。五谷,五乐,养其病。”另外五谷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食粮,所以古人视为吉祥的珍宝。因五谷辟邪又吉祥,在婚礼中成为了重要的吉祥物。

水也是婚礼中常用到的辟邪之物。向新娘、花轿喷水,都是辟邪的活动。云南彝族就有着泼水迎亲的习俗,台湾高雄美浓地区和广东潮阳地区则是向新娘的轿子泼水,仡佬族、水族也有着用水驱除新娘在途中遇到的邪鬼的习俗。

与水相同,古人认为火也有着辟邪的功能。火带来的光明可以驱除黑暗和邪气,用火辟邪的形式一般有三种:火堆、火把,烛灯。古时候很多婚礼都有新娘跨过火盆的习俗,维吾尔族也有跨火的仪式,都是使在跨火的过程中驱鬼辟邪,让以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火把主要是在迎亲的过程中驱除邪魔。烛灯则是更常见的一种婚礼习俗,新婚之夜都会点红烛或烛灯直至天明,一来辟邪,二来喻指白头偕老。

二、中西婚俗文化对比

无论中西,婚姻都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重大事件,但是由于观念和传统的不同,中西婚俗还是有很多差异的。

在中国古代婚姻虽然对个人而言重要,但通常更是家族的大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常男女双方都没有见过面,在新婚之夜第一次相见。现在这种父母包办婚姻已经废除。与中国传统婚姻相比,西方的婚姻则更加自主开放。经历了试婚阶段,确定对方是否是合适的终身伴侣,然后告诉父母自己的决定,通知亲友举办婚礼。

中西方的婚礼则差异更大,中国传统婚礼通常就是迎亲、拜天地、新人入洞房,宴请亲友。而西方由于普遍信仰基督教,所以举行教堂婚礼,要遵守严格的程序仪式。可见,中国的婚礼注重的喜庆的氛围,而西方的婚礼则庄重浪漫。

婚礼服饰是中西方婚俗的最醒目的差别。虽然现代中国人结婚也多穿白色婚纱,但是传统的红色礼物还是很受欢迎。在中国,红色是喜庆幸福的象征,新娘的礼服还会有凤凰的图案,新郎在胸前戴一朵大红花。在西方白色象征快乐喜庆,还有富有、纯洁的意涵,所以新娘穿白色的婚纱。另外,新娘要准备“旧、新、借、蓝”的四件物品,“旧”是指新娘头上的白纱要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情;“新”是指新娘的礼服要是新的,象征纯洁,也昭示开始新生活;“借”新娘的手帕要从女朋友处借来,表示不忘记朋友的情谊;“蓝”是新娘身上的缎带要是蓝色的,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篇6

[摘要]送礼作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各国对礼仪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而且在送礼过程中的风俗和禁忌也有区别。本文旨在对这些现象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其背后的文化根源,以便对跨文化背景下送礼与礼仪及文化的密切联系有更深层的理解,从而减少实际交际中的误解,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关键词]送礼礼仪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98-01

前言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导致各国对礼仪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在送礼过程中的习俗和禁忌也有区别。因此,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中国传统的“仁、仪、礼、智、信”五德之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一项美德。而送礼也就成了这一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人际沟通作用。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从西方社会的历史来看,作为历史上的几大文明古国文化的继承者,同样表现出人类对礼仪的不断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在日常交际中它“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二、对比分析

(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新居,店铺开张庆贺等活动,亲朋好友为表示心意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以金钱作为送礼的物品较为普遍,而这样的送礼方式在西方国家很少见。而且中国人在送礼的时候不注重对礼物的包装。

西方国家的人在选择送礼的礼品时没有太多讲究,而且大部分时候,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些用于装饰房间的小物品、旅游纪念品以及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他们选择的礼物。但相对于中国人而言,西方人更加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什么样的礼物都要进行精心的包装。

三、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价值维度来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分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对群体有依赖性,认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独立于群体之外的个体。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他们更加尊重人权与自由,崇尚人人平等。他们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人,然后才存在于一定的集体中,因此他们普遍对集体的依赖性小,而更加看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群体关系的建立,所以送礼这种交际方式的使用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篇7

【关键词】婚俗;文化冲突;文化调和

一、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

六礼是我国古代婚姻仪礼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婚礼的基本程式。它表现了聘娶混婚制度的全过程,六礼作为中国古代婚礼的正统,后世都依其为依据。六礼的内容,在《仪礼﹒士昏礼》规定:“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一)纳采

是男方请托媒人向女方提亲。“若两家条件相当,先请媒人前往女家,替男家说媒,若允诺,则用雁为礼。”纳采以雁为礼,其象征意义有二:一是雁这种候鸟,“木落南翔,冰洋北狙”,是一种顺乎阴阳的往来,用雁为礼,象征顺乎阴阳之意;二是不失节,不失时,大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南飞北还,来去定时,从不失信。

(二)问名

是男方行纳采礼后,如果女方接受,男方就再请托媒人持雁去女家问女方姓名及出生年月日以供男方占卜之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

(三)纳吉

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再通知女方的仪式,如郑玄曰:“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现代称“订婚”,是婚礼中关键的仪礼。

(四)纳征

又称纳币,是订婚之后男方将聘礼到往女家,女方如果接受男方的聘礼,则表示两家婚事已成,就不得随意更改了。

(五)请期

就是我们俗称的“定日子”,就是男方定下黄道吉日之后备礼到女家,征得女方同意时的仪式。

(六)亲迎

是六礼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六礼中最重要的仪节,也是古人最为重视的仪节。是由新郎骑着一骑着高头大马,带着花轿和迎亲队伍来女方家亲自迎娶新娘的仪礼。

至此,六礼已成,为婚礼做好了准备。完整的婚俗除了“六礼”之外,还有崔妆、铺房、送嫁妆、拜堂、撒帐、闹洞房等等礼俗。

二、西方的婚礼习俗

西方的婚礼是庄重严肃,美丽浪漫的,讲究的是圣神和简单,是“神前婚礼”。新娘要穿上白色的婚纱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由于在西方文化中占有很重的分量,所以在西方的婚礼中,新人们大多会选择在宁静的教堂,由牧师来主持婚礼,让牧师来宣布他们婚姻的合法性。在牧师的主持下得到上帝的承认和祝福。他们会在庄严的气氛中宣誓,然后交换戒指以及相互亲吻。婚礼结束后新郎就会带着新娘开始他们的新婚之旅了,在他们的婚车上往往会绑上五彩缤纷的气球、锡罐等等,表示要用噪声来驱除邪恶之类的跟随。

三、中国当代的婚礼习俗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婚礼习俗,每一时代婚礼习俗的变化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当代的婚礼习俗较之以往发生了许多变化。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以中原地区的婚礼习俗为例,相对于古代六礼的婚姻仪式,尽管保留了传统六礼的大致程序,仍沿袭提亲、订婚、迎娶、婚礼、回门等,但是已简化了不少,并且也在原有的一些仪式中注入了不少新鲜的元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进入国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伴随着西方婚礼习俗的传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移风易俗,中西结合与时俱进,使得中国的婚礼习俗多元并包,越发显示了中国特色,这也正体现了中国婚礼习俗鲜明的变革性。

科技的进步使得择偶方式也逐渐的增多,择偶加入了媒介的元素,人们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征婚,也通过参加电视节目相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恋、网络红娘、相亲网站都进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拓宽了人们择偶的渠道。彩礼问题,就是现在的结婚聘礼有者越来越昂贵的趋势,这既反映着经济发展后家庭收入已大幅度提高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一些人价值观已开始发生变化了。越来越多的人把经济价值等同于人的价值,很多父母认为聘礼越多表示女儿的身价地位越高,嫁到男家后不会受欺负,同时也有以该笔前补偿自己失去女儿的心理。以至于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索要高额彩礼之风日渐盛行。婚礼上的变化主要变化表现在迎亲仪式越来越现代化,由传统的人抬花轿到现代的司机驾驶高档轿车,婚礼也由在男方家举办移入高级酒店举行了,也有不少人选择了西方式的教堂婚礼,婚宴越来越豪奢,有些人甚至借此展现自己的经济实力,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婚礼也越来越现代化,婚礼仪式上要有司仪(现在称作主持人)、证婚人、主婚人等,照相机与摄像机已成为婚礼中不可缺少的现代工具。

新娘的服装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改变不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外来文化的传播,我国新娘的传统服装已经很少见了,大部分新娘都会穿上和西方新娘一样的洁白的婚纱,来显示自己的纯洁和美丽。然而,虽说新娘换上了洁白的婚纱,从外表看和西方的新娘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国几千年的老传统并没有因为新娘着装的改变而停止传播,新娘会在白色的婚纱上别上红色的鲜花或红绳,这是因为在我国全白的服装只有在办丧事时穿着。婚礼还是按照中国特色的形式进行的,比如说,拜天地(新娘子穿着婚纱拜天地)、闹洞房、回门等等。

四、从中西婚礼习俗看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调和

婚礼习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体现,中西文化的不同,折射在婚姻生活中,造成了二者之间在婚礼习俗方面的差异。关于文化,通说认为,广义上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文化的要义在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心态形象,不同的文化汇合之初产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西文化全面碰撞,使得人们在某些问题上不知所措,比如,如今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很多家长很是苦恼,他们不知道是按照传统的观念教育他们要宽容、谦让、谦虚呢,还是教育他们要有个性,追求自由,捍卫权利呢?由于中国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激烈动荡的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判谁对谁错了。这是文化冲突带给我们的无所适从,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之间的调和给我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中西文化调和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趋势。不同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自己的心态形象,与其他民族的差别也就体现在人的差别上,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文字的发展,而是深度和广度同时的延伸。就中西文化而言,就是中西文化各自深度的延伸和广度的延伸。众所周知,各种文化在本质上具有同根同源性,也正是这种同根同源性为中西文化的调和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另外,中西文化的调和也是时展的现实需要。如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各国,已经没有哪一个民族是在单一的文化中生活了,他们都生活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无意识地受着各类文化的影响,也正逐渐地改变着各自的思维方式和心态形象。社会的发展需要靠共同认可的社会文化维系。简单来说,商品交换就蕴藏了深厚的文化交流,每一件商品都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反映,很显然对某种商品的接受和认可,也就意味着对某种文化的接受和认可。

当一个美国人用着筷子吃饭、穿上了中国韵味的旗袍、收藏了中国的书画、感受中国的春节等等,他就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并认可了中国的一些文化和一些思维方式,并在使用过程当中形成了相应的心态形象。反之亦然,中国新娘穿婚纱,中国人过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在中国KFC铺天盖地,国人吃的不亦乐乎,这也是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和认可。

从中国婚礼习俗的变化可知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调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这个开发的时代,我们无法阻止西方文化的进入,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多元的文化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学习,认识我们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取其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盲目地排斥或崇拜西方文化。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会导致我们文化的单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会被历史淘汰;而过分崇拜西方文化则会贬低,忽略,甚至忘记我们本民族自己的文化进而丧失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所以,我们应当对西方文化进行分析、甄别,取其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将其与本民族文化适度调和,以便国人接受进而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如同现在婚礼习俗上,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拜天地,而白色的婚纱上依然会别上红色的鲜花或红绳,毕竟红色在中国传统的象征着喜庆吉祥,这样一来给现代婚礼增添了新鲜元素,与世界接轨的今天我们不至于落伍;二来也保留了我们本民族自己的婚礼习俗的传统,中西合璧妙不可言,不仅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强了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清·胡培筠.仪礼正义引郑注.

[2]夏巧华.中美婚礼之文化对比及文化融合[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2期.

[3]张春艳,李凤英.关于中国当代婚俗变迁的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2009年11月第6期.

[4]秦伟明.试论和谐社会下中西文化调和的趋势[J].法制与社会,2010年2月(上).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篇8

一、环境与色彩的关系

依据场地的不同,可分为室内婚礼和户外婚礼。传统室内婚礼以红色为主,打造一种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环境氛围,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张力,一种紧扣心弦的审美意识。随着生活、居住等条件的变化,室内婚礼也由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婚庆色彩向多元化色彩的转变,使得婚庆活动的场地有了室内和户外之别。其中户外婚礼包括:草坪婚礼、庄园婚礼、沙滩婚礼、游轮婚礼、田园婚礼、山顶婚礼等。不同的婚礼形式,决定了主体色彩关系的不同。以草坪婚礼为例,一般以草坪和周围环境为大背景,绿色作为基调,选用白色、粉色、浅紫色和淡黄色等较为和谐的色彩与之搭配,从而实现整个婚礼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同时,草坪婚礼还可根据季节的变化,打造不同基调的婚礼,如金秋季节的草坪婚礼,也可选择金黄色作为婚礼大背景的基调。当然,具体色彩的搭配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二、婚庆色彩的情感特征

色彩是一种视觉符号,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是人与人交流的物质符号载体。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婚庆活动色彩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也可以反映出主体人对待感情和婚姻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色彩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状态与变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色彩与整体环境的结合,不仅是物品本体的形式美之体现,也是对主人情感的表达和主体人的思想、个性的体现。中华民族尚红,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吉祥色彩体系,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婚庆活动也不例外。红色作为集体情感的表达形式,凝聚了区域范围内的群体性情感特征,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蓝色、粉色、紫色和白色等颜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婚庆活动中,一方面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爱情的浪漫、纯洁和甜蜜的向往及恋爱的重视,体现在婚庆活动中,便是人们对婚礼仪式的重视。因而,婚庆活动是人们对爱情浪漫、纯洁和甜蜜等个人情感的体现,是主体人内心世界的展示,是情意之所向。

三、婚庆色彩的观念特征

色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是情感的表达,还是婚庆中主体人婚恋观的体现。婚庆用色并非是单纯的物态化颜色,它是一种集物质性和精神性为一体的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集实用性、审美性、社会性于一体的符号载体,是人类的价值观念、审美心理的直接体现。近年来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西式的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等,从强烈冲击到习以为常,已然深深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就婚庆色彩的观念特征而言,主要体现在年轻人对婚庆活动的重视及对婚庆仪式的渴求。传统的婚庆活动,主要是对程式化的婚庆仪式的延续,是集体的、社会化的观念特征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共性特征的体现。而现在的婚礼,大到整个婚庆活动的策划,小到单一色彩的确立,都带有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主体人婚恋观之体现,又是其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结语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篇9

关键词:婚俗文化 价值观 跨文化交际

1、引言

文化是同一群体对信仰、习俗、价值观念、行为进行交流、学习并代代相传的总积累。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文化模式。民俗的内容繁杂广泛,我们可将它分为物质民俗、人生社会民俗、心意信仰民俗、游艺竞技民俗,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风俗习惯,个人在人生社会中所经历的礼仪习俗,如生死婚丧等。以及人类群体为适应生存和发展共同创造长期形成的习俗如人际交往和岁时节令民俗。民众间流行的各种崇拜心理观念、民间禁忌等等。民俗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众生活文化史的主体与核心。民俗心理是民众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最隐蔽,同时也:是最稳固的部分。它是自远古传下来的,以民间信仰为核心的一种思维方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由表层文化和本质文化两个层次组合而成。前者记载在文献里,后者流传在民众生活中。而民俗文化是民众生活中的本质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最富情趣的领域。也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萨丕尔也指出了语言与民俗不可分离的特点,要真正地了解和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能脱离其民俗文化背景的。

婚姻是人们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婚姻习俗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自古以来,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用婚礼将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婚礼的形式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值与不值、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尽管它对于文化行为的控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却不能被看到、听到或者体验到;尽管它引起的结果――人的行为很容易被观察到,但对于它本身却无法进行直接的调查。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Lustig,1988)。

2、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西方的婚礼是庄重严肃、美丽浪漫的,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是“神前婚礼”。中方的婚礼讲究热闹、感动、喜庆,场面热闹,能充分照顾到新娘新郎以及双方亲友的个人感情,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文化,是“人前婚礼”。中西方婚礼风俗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不同。

2.1 颜色不同

西方婚礼上,新娘所穿的下摆拖地的白纱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就象征着欢庆。在1850年到1900年的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白色也是富裕、快乐的象征。后来则加强了圣洁和忠贞的意义,形成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所以,新娘要穿上白色的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

西方在19世纪以前,少女们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没有统一颜色规格。直到1820年前后,白色才逐渐成为婚礼上广为人用的礼服颜色。这是因为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穿了一身洁白雅致的白色婚纱示人,皇室与上流社会的新娘相继效仿后,白色开始逐渐成婚纱礼服的首选颜色。从此,白色婚纱便成为一种正式的结婚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

中国婚礼通常要用红色,大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凤冠霞帔、状元服,都是红色的,体现着喜庆和热闹,把吉祥和祝福以最热烈的方式送给一对喜结连理的新人。

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常与吉利、平安、善意、正直发生常规性联想是欢喜、纯洁无瑕的象征,而在东方却与死亡、丧事联系在一起,如红白喜事等。这是因为东方人以白色为丧服,表示空白之意。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常于战争、死亡、流血和危险建立常规关系,在东方文化中,则是兴奋、喜庆与吉祥的象征,如开门红、走运红等。所以在东方婚礼上,传统的新娘婚服是红色的,表示新婚大喜之意。

2.2 婚宴不同

西方婚礼仪式过后,经常会举行盛大的婚宴,叫做招待酒会。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好和经济状况来决定,因为在美国经常是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付婚宴帐。酒宴上新郎新娘会在宴席开始时跳第一支舞,之后酒宴开始。对美国人来说,婚礼最重要的程序是牧师主持的贺词,男女双方的承诺及交换戒指,而不是婚车迎送及大摆酒席。因此,没有我国常见的数十辆甚至几十辆婚车在街上游行的场面,而且婚宴全都采用自助餐的形式,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办得非常丰盛。同时,来宾根据自己的需要,吃多少取多少,不会造成浪费。中国婚礼上的酒宴费用一般由新郎新娘双方共同分担,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分别向每个酒桌的贵宾敬酒,新郎新娘的父母也要向宾客敬酒。对宾客到场祝贺表示感谢。

2.3 费用不同

美国办婚礼,不像国内那样流行送“送红包”,更不送“厚礼”。礼物大都选择送实物。事先由准备结婚的夫妇在网上举办婚礼的消息,以及需要物品的目录,亲朋好友则按照目录和自己的能力,为其选购物品。价格都是几十美元的物品,这些礼品一经选定,网上便会自动删除,避免了重复送礼造成的浪费。由于全美商店联网,因此外地朋友送礼也很方便。

美国婚礼的费用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比较少,大概只有年收入的三到四分之一,而且实行aa制,男女双方共同承担。一般是男方给女方赠送一枚结婚戒指,价值可以由几千至上万美元,男方同时还需要承担蜜月旅行的费用。女方则承担举办婚礼的全部开支,包括婚礼场地的租用,请主持牧师,举办婚宴,舞会,等等。双方支出大致相当,各出一万至两万美元就可以办得很圆满了。

3.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长久以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和以村落为主的生活方式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带有农业文化的特征。而从美国的文化起源来看,美国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两个民族在历史的演变中沉淀了各自的文化风格,下面就由婚礼文化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进行讨论。

3.1 中国的价值观

在原始社会,因农耕的需要,人们按照血缘关系,建立了部落,中国人为家庭和部落做出了巨大牺牲。个人忠顺于家

庭,家庭忠顺于部落。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在仪式形态领域内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融于社会中的。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团结和合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价值观。

中国的文化风格是落实于儒家和道家的。儒家强调“人世”,希望以温暖的人际关系整合社会,它缔结社会关系的方式既自然又特别,它以天然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其扩散出去,为全社会的格局和运转提供模式。社会中人有的以血缘关系来理解,君臣如父子,师徒如父子,朋友如兄弟,同志如兄弟……儒家讲究的是人伦,使人际关系保持着融洽与温馨、相助与帮扶渡此人生。东西方对社会阶级和权利分配不平等现象持有不同态度。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性哲学――认为恰当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基本原则是“仁”,意为温暖的人际感情,这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互惠的这种相互关系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感受,体恤他人内心,同情他人。另一个是“义”,是人性的一部分,根据儒家的原则,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要。这种传统文化有利于团体合作,产生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使集体主义与团体精神协调一致。

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利,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任何人,无论出身贵贱,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头开始的社会。按照Rokeach目的性价值观的划分,平等和自由是他们生存的最终目标。

东方人相对而言更加维护等级制度,顺从权威,尊重长辈,强调做事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为了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们可以抑制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循规蹈矩,可以说是对安定团结、良好秩序、信义和睦的追求。社团价值至上是整个东方文化的特点。这是一种无我文化。儒家把“道德”和“善”作为人的真实的本质,这意味着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自由来保障社会的利益。

一个家族内,既有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严格等级制度。又讲究父慈子孝、亲情洋溢的天伦之乐,个人既受到关心、爱护,又被支配,个人生死荣辱都与家族息息相关。家族内一切事务都按尊卑、长幼、亲疏严格区别的一套伦理法则来办理。

中国讲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自然态度,要求在各个领域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及语言行为都倾向于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受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中国倡导集体主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离开集体,个人就失去意义,成绩归功于集体和他人的帮助,集体主义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境界的标准。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而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而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而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

中国的婚礼上有很多的忌讳,这都来源于。和祖先信仰的影响。这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宗法关系的精神枷锁,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家庭制度和祖先信仰的熏染下成长起来的,家族意识也就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心理。这种家族意识除了依恋乡土,重视家庭生活外,更多的是消极的思想影响,如家长的权威观念,夫权观念,子嗣继承观念,多子多福观念等,都成为与现代生活需要无法协调的社会心理,直接影响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3.2 西方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的主线是个人本位。也就是个人主义,而汉族文化的主线是人伦本位,也就是群体本位或集体主义。西方的个人本位,以个人为中心,只是不妨碍别人,一切由个人自主并为之负责。

西方强调个体意识,主张个人主义。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美国的清教主义一方面强调个体主义:另一方面,又强调为了共同利益,团体有控制其成员的权利。美国人对国民利益的理解很少建立在国民合作的基础上,而是基于个人自由。RobertLvnd也曾这样写到“美国人生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个体主义。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也是美国之所以伟大的秘密。任何对个人自由的限制都不符合美国式的观念并且会扼杀主动性”(mathews,29)。自美国建国以来,自由伴随着美国的独立而降生,每个人都想要充分享受自由和实现自我的价值。美国人同时又把小团体内的合作看得尤为重要。Flannery声称作为一个工业化后期国家,美国又有了新的价值观,这包括“个人权利感”。它“强调自我的重要性,没有相应的对他人及整个社会的责任感”(Flannery,30)这样个人始终将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而Hofstede也给现代的个体主义定义为,作为个体的人在情感上脱离集体,组织或其它团体而独立,并为自我而努力奋斗。美国人强调实用主义,推崇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方法。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美国人会优先考虑现实。个人价值至上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特点。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篇10

《喜宴》是1993年由李安执导的一部电影,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展现了中西方对于婚恋观念的不同。影片中的男主角叫高伟同,他是一位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事业有成,与同性恋人Simon同居于纽约。由于父母的逼婚,他不得不编织谎言,谎称与非法留居美国的女孩顾崴葳结婚。始料未及的是,父母远赴纽约,打破了他原本宁静安逸的生活,中西方的文化碰撞就此拉开序幕。

一、婚姻配偶的选择

中国古代婚姻配偶的选择,主要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既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也是中国礼教和法律对婚姻的根本规定之一。显然,影片中的同Simon不能得到中国父母的认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婚姻承担着延续香火的重任。乖巧孝顺也是父母选择儿媳的重要条件,中国家庭讲究以和为贵,偏爱中庸型的人格。高父是由大陆到台湾的高级长官,接受过良好的社会教育,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在同儿媳崴葳的交流中得知其父母是知识分子阶层,认为儿子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好姻缘。

高伟同是一个已被极大程度西化的商界成功人士,在选择伴侣时与父母具有完全不同的标准。高伟同厌恶那种依附关系的恋爱,他所追求的恋爱是双方具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并能保持各自独立,不同于中国式家庭的刻板,他更喜欢西式浪漫的恋爱气息。高伟同与同性恋人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各自经济独立,生活中相互照顾,互相依恋又保有自由的空间。

二、婚姻中夫妻关系

美国人更为炽热地表达亲密,中国人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含蓄内敛的。“夫为妻纲”“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门板抬着走”,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婚姻中以男性为核心的关系,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是权力的核心。

然而,男尊女卑的关系并不是传统中国社会所独有的,西方社会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指出,男性享有随意支配“年轻美貌女奴隶”的特权,古希腊罗马社会,存在着“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人的一夫一妻制度”;要到了中世纪,妇女才“有了古典古代所从未有过的更受尊重和更加自由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自由、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在三纲五常中,“父为子纲”就在“夫为妻纲”之前,可见在家庭中的父子关系是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因而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即使在孩子成年结婚后,父母也会干涉子女的婚姻生活。而在西方,夫妻之爱在中世纪文化里面通常被认为是强于父子之爱的:“这一夫妻关系比自然塑造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强健。这就是为什么《马太福音》里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即使是如高伟同那样接受西式教育的人,还是无法摆脱传宗接代的压力。

三、中西方婚礼比对

正如影片名《喜宴》,影片的重头戏放在了婚礼仪式的表现,讽刺了喜宴背景下的闹剧。电影中将中西方婚礼仪式进行了融合,体现出一种文化碰撞。

(一)亲友祝福:礼金VS礼物

在中国,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一般会准备礼金,数量不等,代表了对新家庭的祝福。为了婚礼的吉祥喜气,礼金金额多是双数,意味着好事成双。中国人很看重数字所代表的吉凶,如中国人不喜欢“四”因为其与“死”谐音。礼金当然也要避开不吉利的数字,会选择带有喜气的数字,如六、八、九、百。为了款待亲朋好友会准备盛大的宴席,正如电影中高父高母的观念中,收了礼金,他们就必须给亲朋好友一个交代。电影中,中国的亲朋好友都是带着红包来到婚礼现场的。

美国人会列出一份新娘登记单,亲朋好友可以自主选择购买新娘登记单上的物品。除了新娘登记单,美国还流行送新人蜜月登记单或超市购物卡,通常价格都不会特别高,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负担。电影中,美国人参加婚礼的时候带的是包装好的礼物,包装颜色多是白色,代表了婚姻的圣洁。

(二)婚礼气氛:喜气热闹VS庄严浪漫

在中国人的婚礼上,人们见到最多的颜色就是红色,中国人喜欢红色源于对太阳神的崇拜,随着历史的变迁,红色变成了中国标志性的颜色,结婚代表新生活的开始,红色可以驱灾辟邪,为新人的生活增添祥和喜气。在电影中,人们可以发现,婚礼场面浩大,甚至多年没见过的小学同学也出现在了婚礼现场。中国人常说“捧个人场”,到场了就是给面子。中国婚礼重“礼”重“人气”,而不是西方婚礼所崇尚的“神性”,如果轻率地判断中国人有或无宗教,那都是不对的,实际上,“礼”才是中国宗教的核心,而不是“天”。

19世纪以前,少女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没有统一的颜色规格。直至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以一身洁白雅致的白色婚纱示人,以及皇室与上流社会的新娘相继效仿后,白色开始逐渐成为婚纱礼服的首选颜色,象征着新娘的美丽和圣洁。西方的婚礼仪式表现出的是一种庄重肃穆,新人在神父的带领下做出郑重的承诺,无人提出异议,即宣告礼成。这种庄严肃穆不同于中国式的喜庆,对于高父高母来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落寞。西方人在教堂举行婚礼,基督文化是核心,表达了对上帝的崇敬,基调是肃穆的。

(三)对性的态度:封闭VS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性解放思想的传入,人们的性观念迅速由封闭、压抑走向开放,具有个性色彩,强调自我感受的性观念迅速形成,性快乐观念开始取代性罪错观念。闹洞房起源于中国的神话“大禹治水”。相传大禹与涂山娇一见钟情,二人准备结婚,不料大婚的日子被淮河水妖知道了。水妖对大禹治水怀恨在心,想在大禹结婚的日子去搞破坏,想等到洞房的时候再使坏。王母娘娘托梦对大禹的四名将领说:“淮河水妖巫支祁今晚要带领五鬼闹洞房,如果阴气扑到新人身上,对大禹后嗣不利。”四名将领立刻惊醒,将婚礼现场保护起来,跟搞破坏的水妖和五鬼大战了三天,将大禹夫妇保护起怼K拿将领保护住了大禹夫妻不受侵害,大禹的子嗣也健康地出生了。这个故事流传到了民间,变成了现在的闹洞房,更多的是为了喜庆和热闹。由于中国人对性的避讳,闹洞房还起到了普及性文化的作用。在电影中,导演对中国式的闹洞房是排斥的,闹洞房尺度过大是对新人隐私的侵犯,反映出看客的窥探欲。在一些地区,闹洞房的风俗愈演愈烈,尺度无下限。只有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抵御不良文化――封建迷信、低级趣味、崇洋等的侵蚀,建立健康的精神文化,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西方也有活泼的娱乐活动,通常在婚礼的前一天会有singlenight狂欢,新郎、新娘各自跟自己的朋友聚会,其中会安排很多游戏,也有对性方面的调侃,用这种方式纪念单身的最后一夜,尽情玩乐。或是在结婚的当天举办舞会,新人与家人一起表演节目助兴。由于性教育的普及,西方人不像中国人一样谈性色变,婚礼中的性被视作神圣婚礼的一部分,赋予了浪漫色彩。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