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急诊医学的重要性十篇急诊医学的重要性十篇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56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篇1

1.口腔急诊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口腔急诊大多以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急症患者为主。因此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临床技能,在专科医院中的急诊科往往由口内、口外医生组成。面对口腔各种急症,要求每位急诊科医师具有全科临床诊疗技能。合格的口腔急诊科医师,不仅要具有口腔医学各专业的临床技能,而且还需要急诊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严重外伤可能涉及到休克的抢救、心电图及除颤仪等的使用。所以,口腔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临床技能,才能担当口腔急诊科的重任。口腔急诊医学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科,就要有自己的医学体系和范畴,它既要有全身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共性,也要有口腔急诊医学所具有的个性,因此它应来源于急诊医学和口腔临床各学科。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口腔急诊医学也是口腔临床医学的分支和组成部分。

2.口腔急诊医学与其关联学科

急诊医学与口腔急诊医学: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急诊医学系,中山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还建立起来本硕博教育体系。急诊医学的发展给了我们启示,口腔急诊医学也会顺应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口腔急诊医学也应是全身急诊医学的一部分。颌面部外伤常常伴有创伤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严重的颌面部感染常常伴有中毒性休克和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它们的急救与急诊医学具有共性。同时口腔急症还常常涉及到心脏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口腔外科急症:口腔急诊与口腔外科关系密切,口腔急诊科每天都要处理创伤、感染、疼痛、出血等疾病的患者。因此,口腔外科是口腔急诊医学和急诊科的重要内容。口腔内科急症:牙体牙髓病急症是急诊科的主要内容。急性牙髓炎是口腔急诊科就诊最多的急症。另外,急性根尖周炎、牙体劈裂等也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口腔黏膜病急症:口腔急诊科也常接诊口腔黏膜病急症,如口腔黏膜溃疡、血泡、带状疱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口角炎、鹅口疮等。口腔修复急症:如冠折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固位钉(或纤维桩)光固化树脂暂时修复、冠桥脱落复位粘固等。牙外伤急诊就诊率很高,特别是前牙,损伤后严重影响美观,患者常常要求即刻治疗和修复,临时修复也能使他们感到满意。口腔急诊涉及面很宽,口腔急诊医学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出来,与其它口腔临床学科并列,有利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将口腔医学各学科中具有“急性”特征的部分抽出来,与全身医学和急诊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口腔急诊医学体系[2]。

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制的建设

口腔急诊医学不仅要面向口腔医学五年制学生,还应培养口腔急诊医学的高层次人才,如培养相应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是社会需求和医学及口腔医学临床综合学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它不但有益于人类社会和造福于人类,同时也有利于临床口腔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应纳入口腔医学五年制常规教学内容,以五年教育为主全面实施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它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五年制口腔医学人才素质。要编写和选择好口腔急诊医学教科书,各口腔院系应建立和完善口腔急诊科及教师队伍的培养,即口腔急诊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师的口腔急诊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口腔急诊科可由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正畸科的医师组成,通过在急诊科的临床实践和培训,让这些医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具有多学科临床技能的急诊科医师,并成为本科生口腔急诊医学教学的主力。同时应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批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使口腔急诊医学专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口腔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建立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口腔临床综合素质人才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口腔医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医院工作创造条件。为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可以让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内科热爱口腔急诊医学并能够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专家教授做硕士、博士生导师,组成培养口腔急诊医学博士、硕士的梯队教师队伍。为口腔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口腔急诊医学教学人员,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口腔急诊医学医务人员。口腔医学院系有必要将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上来,为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

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

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和发展有待于口腔医学同仁的认识、努力和支持。在未来的几年里渴望口腔急诊医学的兴起,口腔界的各级领导可以考虑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如下环境和条件。

1.口腔急诊医学专栏的开设国内有多家口腔医学杂志,有条件和有稿源的杂志可以考虑开设口腔急诊医学专栏。为口腔急诊医学的普及、交流和提高提供场所。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园地。

2.口腔急诊专业学组建立的必要性口腔急诊医学涉及到很多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科疾病。这两个学科的专业委员会应设立口腔急诊医学学组,条件成熟时,有必要建立综口腔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开展口腔急诊医学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口腔急诊医学事业。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篇2

abstract:emergencydepartmentasarisingmanagementdisciplineinrecentdecadesgetmoreandmoreattention.Howtoeffectivelyenhanceandimprovetheemergencydepartmentmanagementworkhasbecomeafocusofemergencydepartment.Startingfromtheimportanceofemergencydepartmentmanagement,thepapersummarizesthemanagementsituationofemergencydepartment,onthisbasis,introducesthestrategyandmethodtostrengthenemergencydepartmentmanagement.

关键词:急诊科;管理;门诊病历;医患关系

Keywords:emergencydepartment;management;outpatientrecords;doctor-patient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76-03

0引言

急诊是指急速的为重症急症病人进行检查和诊断治疗的行动。急诊科是近几十年来新兴的一门医疗学科,具有应急性、风险性、综合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是医院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急诊病人提供诊断和必要的治疗。急诊科的主要任务是对危机声明的疾病患者组织抢救,对无生命危险的急性病人进行救治,在实践中还要开展科学研究、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医疗水平。急诊科是医院的第一线窗口[1],是医院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也是医院外在形象的第一道风景线。急诊科以接纳高危重症病人为主,需要配备高质量的医疗急救设备和高素质的医疗急救人员。目前各大医院都在努力完善急症科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专业队伍,改造急诊科的就医环境,使得急诊科的水平逐年的提高。但是也有一些医院存在着一味的扩建和扩充,而与其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不相适应的现象,医疗质量、医疗作风和医疗安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2]。

1急症科目前的管理现状

急诊科作为医院对外服务的第一线,必须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目前有不少医院在急诊科的管理上存在各种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急诊科医生的医疗水平相对不高急诊科接诊医生的素质高低是决定是否发生急诊医疗纠纷非常关键的因素,接诊医生素质较高,相应的治疗质量就高,服务态度好,医疗纠纷就少;反之,如果不能保证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则会产生较多的医疗纠纷。而目前由于急诊科的工作强度大,使得急诊科的年轻医生不能安心就诊,并且认为门诊工作不重要,有些刚分配来的实习医生仅仅将急诊科作为一个跳板,实习完之后就跳槽到其他部门,导致了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流动性较大,医疗水平参差不齐,不易管理,造成了刚有急诊经验的医生流失,而新来的实习医生医疗水平不高的现象。另外,由于急诊科平时的繁忙工作,使得急诊科的医生很少参与学习新的医务知识和参与科研,导致急诊科一直以来就是科研的薄弱环节。在急诊科中很少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者很少有、有科研课题或者科研成果的高级医师,缺乏高水平急诊医学的拔尖人才,导致急诊科的医疗水平整体不高。

1.2急诊科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急诊科医生的收入与付出严重不成比例,医院在政策上对急诊科在人力、物理、财力和奖金分配方面都没能重点考虑,无法有效的调动急诊科医生的积极性。急诊科本身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很少制定中短期或者长期的工作规划,并且因为病人的各种不确定性而没能规范急诊工作程序。对于急诊科的医生,也因为工作强度大而很少对急诊医生进行培训或者再教育。急诊科的登记制度也相对没有完善,更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质量监控制度,无法对急诊医生从质量上进行监控。缺乏处理成批伤员的应急预案和各种传染病的防治准备,典型的案例是SaRS病毒的流行,由于对SaRS的认识不足导致出现了重大的损失。再比如没有注意防范院前抢救工作中的隐患,急诊的抢救过程应该做到早期、迅速、准确、有效。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制度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询问,如病人发病时间、发病症状以及已经进行的处理方法,对病人进行合理的体检,在最短时间内有预见性的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做出诊断。运转过程也需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防止出现未向病人或家属交待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的情况,120急救车上必备的各种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麻醉针等必须保证运行良好;急救车上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等等,这些都需要有严格的规范来保障治疗的顺利实施。

2加强急诊科管理的策略研究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院内部医疗结构的调整,急诊模式也必须要适应现代急诊急救的医学发展方向,更好的满足急诊患者的医疗需求。为此,医院需要研究各种加强急诊科管理的策略,是急诊科的发展跟上当今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更好为人民服务。笔者经过实践和分析,主要总结了以下方面:

2.1从急诊科自身建设出发,努力提高医护人员水平为了使得急诊科的医生能够了解各种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疾病,必须定期对急诊科医生进行岗位培训,使之具有更广泛的医学知识。对于急诊科的医师,要加强鉴别诊断,学习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使用各种医疗设备,如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和电动起搏器等。对于护理人员则要进行各自分工和配合协作的训练,进行各种操作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成批伤员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发现和解决各个岗位整体配合上的问题,增强救治的有效性,减少可能产生医疗纠纷的因素。

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急诊医学专业人才,尽快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急诊医学培训教材,建立急诊专业人员培养渠道,搞好急诊医学的培训基地,全面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努力培养一支具有肯吃苦、勤思考、勇攀登精神的专业技术医疗团队[3]~[4]。

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急诊科医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要有责任心,能够将心比心地善待病人及家属,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认真细致的给予治疗,把急诊工作当成自己神圣的使命;要有敬业精神,对患者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还要掌握接诊艺术,能主动与病人及病人的家庭进行沟通,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与信任,争取病人及其家属的合作。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5]。

2.2加强急诊科制度管理,规范诊疗制度加强急诊科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应用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提供了一种制度,一种规范的操作程序,通过内审、外审发现医疗过程中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并及时改进,由此规范每一个医务人员的工作环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树立好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减少甚至避免了各种医疗纠纷的产生。另外,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从自身也应该提高素质,培养自己在个人气质、文化素质以及道德修养,充分理解领导岗位赋予他的职责和权益,领导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所管理的团队健康稳步的发展。这也是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与急诊科配套的监督机制,比如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制度,设立监督电话供患者随时对医生不满意的行为进行投诉等措施,可以比较快捷而有效的规范急诊体系,能够比较有效的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的奖惩。

2.2.3规范诊疗制度。急诊科主要规章制度和人员职责包括:急诊科主任职责,急诊科医师职责,急诊科护士长职责,急诊科护士职责,要求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急诊科规章制度和人员职责,危重病的抢救程序[6];急诊岗位责任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急诊病历书写制度,急诊报告制度,医嘱查对制度,急诊抢救制度,病案管理制度,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负责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指定为了急诊科医务人员一个工作的准绳,任何救治工作都必须遵循这些制度,一旦有违背制度的行为,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厉的惩处。同时也要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将管理方法从机械检查型向耐心指导型转变,从发生问题后领导的严厉训斥道分析原因的温情讲解;院领导要能够换位思考,设法帮助急诊科解决在管理问题上的诸多不合理现象。管理过程不能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而是平等对待,关心医务人员的所思所想,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进行合理的引导,增加批次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从而使急诊科的全体工作人员能够身心愉悦的投入到工作中,以一种快乐的心态积极的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7]。

2.2.4修改急诊科的绩效考核办法。根据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少劳少得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根据对医院的贡献和患者的评价决定每个人的薪酬水平,这样既可以公平的进行薪金分配,也能够充分的动员所有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5改变现有的急诊科体制,设立适应医疗制度改革的急诊管理模式。传统的急诊科只是作为医院的“支援型”单位,很多医师都是刚分配来的实习医学专业的学生或者从别的科室临时抽调来的医师,临时性的观念很强,医务人员没有强烈的岗位意识。这导致急诊科的领导缺乏工作的长远规划。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使急诊科成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就必须尽快建立各种专业的急诊室、抢救室、急症iCU、急症手术室、处理室以及各种急诊检查手段等,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使急诊科从“支援型”模式向“自主型”模式进行转变,抽调高水平的医师组成专职的急诊团队,创建新型的急诊专科,是急诊科成为和其他科室同等重要的医院组成部分。

2.2.6特别注意要重视急诊科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是急诊科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前提,必须保证每年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和学习新的医疗知识。使急诊医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疾病的急救级数,建设一支一专多能的急诊医生队伍,逐步和建立的专业科室共同独立承担全部急诊任务,这样可以更快的解决患者的会诊问题,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治疗。

2.2.7建立网络信息化管理。21世纪是互联网世纪,网络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完成各种实时操作,还能为急诊科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快捷的信息查询和表单打印,能够帮助管理者快速的完成各种复杂的统计工作,详细记录患者就诊的整个过程,能够在急诊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3小结

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急诊科的管理现状,明显存在着急诊科医生水平不高和急诊科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各种急诊科的管理策略,包括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完善诊疗制度等七个方面的措施。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急诊科在医院的重要性将会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杨云芳,王一,高玉培.急诊科管理和建设的经验与探讨[J].医院管理,2004,2(09):860~861.

[2]方曼曼,皇甫明放,谢长勇.急诊科管理模式和方法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12):1126~1127.

[3]黄晓琴,叶素蓉.急诊科管理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6,13(04):239~240.

[4]刘雪白.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管理的几点体会[J].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03,2(06):712~713.

[5]曾素琴.以医院管理年为契机加强急诊科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5(Vol13):1~1.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篇3

中医急诊是中医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体制、硬件建设、工作程序、思维模式必定受到中医院整体特点和发展的影响,与综合性医院相比,发生误诊误治的原因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深入认识这些异同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中医急诊误诊误治发生的根本措施,也是发展中医误诊学研究的重要途径[1-2]。

1中医急诊误诊误治的特点

1.1中医诊断的局限性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疾病的主证,如咳嗽、泄泻、胸痹等等,即使进一步进行辨证分型,对复杂疾病的内涵亦揭示不清。目前不少学者已认识到中医诊断的局限性[3]。虽然现在提倡中西医双重诊断,但遇到诊断不明时,不少满足于既得的中医诊断,不愿进一步检查、分析,缺乏必要的鉴别诊断而导致误诊。

1.2中药应用的束缚性近年来,通过剂型改革,一大批中药制剂应用于临床急救,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由于缺乏辨证用药,也限制了对一些疾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如对昏迷患者,一些医生认为已经给予了醒脑静或清开灵,就不再对病因和病情进一步分析和治疗。有些医师片面夸大中药的作用,认为中药都具有双向治疗作用,过分依赖某种药物,如对休克,完全依赖参麦和参附注射液,却忽视了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障碍这一关键问题,影响了对休克的抢救。

1.3急诊意识的淡薄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极限是4~6min,高血压急症、急性心肌梗塞、急性中毒等疾病的抢救亦要求分秒必争,但“慢郎中”思想在一些中医急诊方面仍存在,表现在急危重症的抢救上拖拉、延误,浪费宝贵的时间,错失了治疗时机,造成的患者健康和生命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1.4医院管理的偏面性医学的发展明显地受到社会科学文化总体发展水平的影响,误诊也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4]。中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专科不重急诊”的倾向。有些单位偏面要求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中药使用率,担心“全盘西化”,提出“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不仅没有促进中医急救技术的发展,反而降低了中医急症的抢救成功率。

1.5仪器设备的相对滞后诊断疾病只凭“两个指头,一个枕头(脉枕)”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现代的仪器设备是对中医临床医生“望闻问切”能力的补充和延伸。但在中医医院,特别是基层中医院,由于建院时间较短,底子薄弱,投入不足,存在诊疗设备欠缺的问题,使中医急诊误诊更容易发生。

2中医急诊误诊误治的预防

2.1建立高素质急诊队伍中医急诊是一项群体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5],技术全面、临床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的专业技术队伍。根据“木桶效应”的原理—即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块,中医急诊工作的质量也取决于医生素质,误诊误治往往发生在综合水平低的班次。因此,加强在岗人员培训,及时掌握急救医学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急诊人员的整体医疗水平,是减少误诊的重要环节。

2.2加强医疗责任心在临床工作中,责任心可以促使医生学习业务,提高技术,认真分析临床问题,甚至可以弥补一些临床经验的欠缺。在中医急诊工作中,要始终警钟长鸣,警惕误诊的发生。医学专家一再告诫我们:“行医之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保护患者的利益就是保护你的自身利益”。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利益放到第1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医院贯彻“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院宗旨的体现[6],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充分认识到中医急诊责任重大。

2.3改善临床思维方式面对各种各样的症状、千变万化的病情,只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做出正确诊断[5]。中医急诊医生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搜集各种症状、体征、检查资料,最后都要通过慎密的临床思维,才能形成对某一疾病本质的正确认识。因此,临床医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直接影响对疾病的诊治。中医急诊医生的知识既要有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才能运用动态的眼光观察病情变化。如1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晨起出现口渴、直立性晕厥等表现,临床医生测血压正常,没有认识到患者已出现了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表现,延误了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在这一诊治过程中,如果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就可能避免误诊的发生。

2.4端正中西医结合思想中医的急诊工作必须突出中医特色,但其发展不是建立在限制西医的基础上,而是要针对西医的薄弱点,发挥中医的特长而进行有效突破。如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急诊研究所提出的“菌毒并治”治疗脓毒血症的理论及“神农33号”治疗DiC的研究,就是一个对西医急救措施强有力的补充,亦是中医急诊的突破方向。河南省中医院提出的“弘扬中医药学,博采现代科技”的口号,就是对中西医结合很好的概括。正如中医专家所呼吁的:发展中医急诊医学既要做继承、挖掘工作,又要重视引入现代科学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充实与完善,使之成为中医临床学的一门新学科[7]。

2.5合理运用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是做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避免误诊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检查结果应密切结合临床,过分依赖辅助检查也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8]。对辅助检查一定要辨证地看待,既不能轻视检查的作用,又不能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遇到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相符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原因,全面考虑,才能减少误诊的发生。

2.6开展会诊和病例讨论著名心内科专家牟善初教授说过:“我的体会是从自己和他人的错漏诊治中认真吸取教训,是做好现在诊治工作的最好方法。”临床医生的知识面再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总不会太熟悉。因此请相关科室的专家会诊应是一条严格的纪律,是减少误诊的重要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和死亡病例分析,及时总结急救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也是提高急症诊疗水平,减少误诊误治的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急诊流程重组方法研究

themethodstudyonemergencycareprocessreengineering

【abstract】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constanturbanmedicalreform,thecompetitionamongthehospitalswillbecomemoreintense.theoutpatientandemergencyservicefunctionsasawindowtocommunity,andworkqualityappearstobecloselyrelatedtothewholecompetitivepowerofahospital.toadaptthemedicalinsurancereformandmedicalsystemreforminthehospital,itisessentialtoseekasuitablemodeforestablishmentofemergencydepartˉment,andmakerational,feasibleandadvancedqualitycontrolstandardsaswellasmethods.enterprise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isanewmeasuretothestructureandsystemreformofenterprisemanagement,whichappearstobeusefulforustoinvestigatetheadministrationofemergencyproceduresinthehospital.onthebasisofadvancedBpR,wecanwellmanagetheemergencyprocedure,promotethereal-timecontrolofemergencyprocess,andimproveemergencymedicalquality.

Keywordsemergencycareprocessreengineeringmethodstudy

急诊流程重组是以获取急诊诊疗实时信息为基础,综合急诊诊疗过程的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及反馈控制为一体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管理模式。它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对实现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方法、步骤以及关键环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首先采用过程方法、持续质量改进理论、控制论等,对急诊流程现况进行了充分认识。其次,通过现况分析,明确急诊流程的关键环节、关键质控点和影响急诊医疗质量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制订急诊流程重组的基本框架和实施方案,明确急诊流程重组的总体目标。制订流程重组方案,必须本着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目的,以多学科、多专业人员协作精神、循证医学思想以及过程管理思想为指导。其中,利用计算机自动统计系统对急诊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对方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策划急诊诊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对医院急诊流程进行过程分析,应围绕与病人就诊相关的整个流程、保证诊疗质量的内部控制措施和职责不清、容易发生缺陷或既往曾经发生缺陷的重点、薄弱环节及“接口”部位三条主线进行分解[3~5]。通过病人就诊相关的整个流程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在诊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担负的任务、涉及的人员和岗位;诊疗工作中可能影响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完成整个诊疗工作所需要进行协作和配合的相关学科以及整个流程可以进一步优化、重组的环节及其实施的可能性等基础信息[6~9]。在掌握上述信息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定强化内部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容易发生问题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明确科室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合理调配科室人力、物力资源;在建立科室内部封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措施的前提下,与质量管理部门和协作科室协商明确“接口”部位的职责与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整个诊疗过程中不存在“真空”地带,不出现隐患环节。系统地识别这些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进行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依据,也是进行急诊诊疗质量实时控制的基础[10~12]。坚持持续质量改进的原则,预防医疗缺陷,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加病人和社会的信任。

2急诊流程重组方案制订

作为临床科室,进行过程分析应围绕病人来院后初步诊断—修正诊断—明确诊断—及时合理处置这条线索进行(图1)。(1)值班护士接待和办理挂号手续。(2)急诊医师首次参与接诊,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病人一般情况、发病经过、病程进展和既往史、家族史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物理诊断),结合既往门急诊病历记载、检查检验结果以及病人提供的其他医学资料,做出本次就诊的初步诊断;根据对疾病和病情急、危、重程度的初步判断,对病人做必要的急诊处理;对病情较为复杂的急症、危重病例,以及具有明确专科特点的急诊病例,应按要求申请专科会诊;从进一步验证或明确诊断、有助于实施治疗的角度,确定拟进行的检查、检验项目并开据相应申请单。在急诊病历手册中作必要的记录。(3)在每次进行检查、处置之前,急诊收费处人员按医生开据的各项申请单据完成急诊收费,并在单据上盖章。(4)辅诊科室值班人员按申请要求完成辅助检查及化验检查,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检查报告。(5)急诊医生再次接诊,根据对回报的各项检查报告单进行分析的结果,做出必要的修正诊断。(6)对于诊断尚不明确的疑难病例,在上级医师及专科会诊医师的分析指导下,完成必要的检查、检验项目,修正或明确诊断,确定处置方案。(7)组织实施处置方案。根据病人病情,急诊处置方案可有三种:带药回家治疗,必要时复诊;急诊留观;收入专科住院治疗。

图1急诊工作流程(略)

3急诊流程中关键环节与重点部位

3.1明确关键环节(1)急诊医师准入:重点是按照“三严”标准,强化“三基”培训,搞好岗前培训和考核验收,把好年轻医师临床工作准入关。(2)会诊:重点是会诊申请质量把关、应诊时限和应诊人员的资质标准要求和会诊的效果。(3)病人知情同意:重点是诊断、处置方案、医疗费用、预后等内容的全面、准确、通俗告知和签字手续的履行。(4)标本处置:重点是标本采集准确性,标本标识的唯一性和标本交接过程的可追溯性。(5)值班、听班、交接班:重点是技术力量配置合理,值班人员资质符合要求,值班人员在岗在位情况,病情交接班突出重点,重要病情交接仔细,内容全面,有的放矢。

3.2注重“接口”部位所谓“接口”部位,就是一件工作涉及到多个不同隶属关系的单位或隶属关系相同但涉及不同工种的工作[6~9]。衔接接口部位的前提,就是首先作好自己管辖内的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商一致或行政指令明确接口部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划分,完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消除扯皮和推诿现象。围绕病人诊疗过程这条线索,存在的较为重要的“接口”部位包括:(1)医护之间在医嘱下达和执行中的“接口”。(2)急诊和医技、辅诊科室在检查申请、预约、特殊准备和结果回报方面的“接口”。(3)急诊与医技科室之间标本交接中的“接口”。(4)急诊与其他临床科室在工作职责和任务划分中的“接口”。

3.3选择关键质控点通过过程分析,从工作性质和流程以及加强管理的角度,可以把病人在急诊接受诊疗的完整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段。通过对各区段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通过紧密衔接各区段之间的接口部位,切实保证并不断改进各环节的医疗质量。

3.3.1诊断质量以“诊断”为轴线展开,是病人诊疗过程中的重要基础环节。其基本线索是:根据综合分析发病情况、病程进展、体格检查结果、既往史、家族史和已有医学资料得出初步诊断—通过常规检查、会诊和特殊检查检验结果作出修正诊断或进一步明确诊断[13~18]。该过程的质控点包括物理诊断、全面了解病情、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工作的指导、把关和纠偏,及时、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会诊,及时、准确、有针对性、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3.3.2辅助检查质量包括常规和特殊辅助检查。其基本线索是:检查项目的确定—提出申请—预约检查时间—检查前特殊准备—检查实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回报[19~22]。该路径的关键质控点包括检查项目确定的合理性、知情同意、大型仪器检查项目的诊断阳性率、预约时间、检查标本的管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回报的及时性。

4医院急诊流程重组方案实施

针对流程分析和原因分析,对医院急诊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影响急诊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作必要的干预和调整。

4.1加强人员培训和合理调配重点在于把好急诊医生、护士的准入关,按照“三严”标准,强化“三基”培训,搞好岗前培训和考核验收;明确急诊会诊的应诊时限和应诊人员的资质标准要求,并对会诊的效果进行量化考评;在急诊科现有人员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人员调配。急诊病人在就诊时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时段性,因此,在护士排班时,可以改变以往平均分配的模式,对病人相对集中的班次进行加强。在同一班次里,也可以根据病人就诊的需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各组次的人员配备,但挂号护士要相对固定,保证24h有人。相应的人员调整措施和实施方案体现在急诊抢救预案中。

4.2调整专科服务模式设立有关专科的“急诊-病房”一条龙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专科优势,使专科服务在医院急诊流程中前移。在医院急诊流程中,专科会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专业设置的原因,各专科一般都处于急诊服务的第二线。等待会诊以及重复会诊的时间,影响了急诊效率的提高。将专科服务前移到急诊第一线,可以使急诊病人直接得到专科诊治,病人检查项目相对规范、固定,重复性检查或无意义检查相对减少;将专科急诊医疗收入与住院收入统一核算,与出急诊的专科医生的奖金收入不直接相关,有利于医疗行为的规范和提高[9]。

4.3完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化系统规范急诊各类人员职责;制定急诊各类人员行为规范;建立急诊人员定期业务培训制度;细化医院急诊流程各环节分工,健全急诊会诊制度,明确责任,归口管理;调整急诊奖金分配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急诊抢救预案;建立健全急诊医疗质量讲评制度,作为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

4.4操作自动化增加个别环节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操作可能导致的人为误差。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开通“门诊医生工作站”子系统,最大限度实现信息共享,减少病人在交费、检查过程中的信息重复录入;急诊挂号处是病人在急诊就诊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获取病人基本信息、观测生命体征、录入病人信息的第一站,也是手工操作最多的地方。其中测血压一项要求测量人员手、耳、心并用,在测血压的同时不能兼顾其他事项,影响了病人通过速度。在急诊护士站配备电子血压仪,可以有效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加速分诊。

5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实现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机关管理的力度。特别是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情况。其次,在医院急诊流程重组实施前,必须经过慎密的策划。对医院急诊流程现况作充分的研究,有足够的认识,找准影响医院急诊流程的关键节点。要想从根本上改善作业的质量与效率,就必须以顾客为导向,根据“令顾客满意”的原则对作业流程进行重组。在制定重组方案时,通过专家咨询,确定新指标时,一定要符合本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标准要有科学性。在医院急诊流程重组的过程中,评价和反馈非常重要。通过及时评价和反馈,可以使参与者了解流程重组的结果以及需要改进的环节,有的放矢,参与者会更加努力,而这种努力正是保证流程重组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

6结论

医院急诊流程重组是以获取急诊诊疗实时信息为基础,综合急诊诊疗过程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及反馈控制为一体的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管理模式。它是医院质量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急诊诊疗质量实时控制必须在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和控制论的指导下,以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为前提,并通过计算机自动分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建立而实现,利用计算机自动分析系统对急诊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对方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和应用流程重组方法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环节质量实时控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这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医院流程重组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晓伟.实现医院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中国医院管理,1996,16(8):14-15.

2DavenporttH,ShortJe.thenewindustrialengineering:informationtechnologyandBusinessprocessRedesign.SloanmanagementReview,1990,1-10.

3Hammerm,ChampyJ.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amanifestoforBusinessRevolution.HarperCollinspub,1993,1-30.

4任真年.国外急诊急救医学发展现况与趋势.前卫医药杂志,1999,16(2):121-123.

5曾淑勤.急救医学的若干进展.中华护理杂志,1994,29(6):369-371.

6李宗浩.中国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14(6):379-381.

7王今达.我国危重症急救医学发展的历程与展望.中华医学杂志,1996,76(1):803-804.

8王思明,马小驹.从法国院前急救现况谈我国院前急救医学的发展.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8,(6):335.

9樊寻梅,李春盛,王佩燕.我国急诊医学的现况与发展对策.急诊科学,2000,9(6):364-366.

10SoumitraDutta,Jean-Francoismanzoni.过程再造、组织变革与绩效改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2.

11张鹭鹭.医疗质量评价的发展.医院管理杂志,1997,4(4):391-393.

12郭琪,张鹭鹭,范思昌,等.顾客原理在持续性医疗质量提高中的应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9):556-558.

13闫冠华,马谢民.普通外科常见病种住院流程重组类实验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12):728-731.

14李菲菲,马谢民.慢性胆囊炎伴胆石症腹腔镜切除术的住院流程重组.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0):607-608.

15张丹.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住院流程分析与重组.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0):605-606.

16马谢民.常见手术病种住院流程重组与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0):603-604.

17邵孝?,王一镗,戴行锷.“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急诊医学,1997,6(3):131.

18王平.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标准规范与医院实施2000版iSo9000族标准振作实务手册.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245-261.

19董军.临床路临的特点与应用.中国医院管理,2003,23(6):11-12.

20陆龙.医疗服务本质的再认识.医院管理杂志,1999,6(6):401-403.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篇5

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是指针对急诊临床问题,利用有限的资料,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它是急诊医学主要专业特点之一[1],也是影响急诊医师临床工作时效的关键因素。然而,与其它临床专业相比,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研究起步晚、训练少[2]。这种情况,对于我们这个先后来自不同专业、主要靠以老带新和零散的继续教育边干边学的急诊医师团队来说,感触尤深。为了提高急诊医师的临床决策水平,促进医师的角色转换和学科建设,从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我们首先通过集体研习有关文献,掌握常用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概念和实施要领;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接诊、抢救、晨会、病例讨论会等日常工作环节,强化临床决策方法的运用和总结,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急诊科固定的15名医师既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者。其中,男10名,女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8名,初级医师3名;来急诊科工作以前从事其它临床专业3年~18年,到急诊科工作已1年~16年。研究分工:由科主任、病历质控员、教学干事共3人组成“研究小组”,负责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日常督导、全科性研讨和汇总分析;4名二线医师负责本班组的组织实施。

1.2研究步骤与分组(1)利用2009年10月~12月共3个月时间,组织急诊科医师反思、归纳急诊临床工作的特点,探寻这些特点对急诊临床决策提出的客观要求。进而研习有关临床决策方法的文献,掌握适合急诊临床需要的决策方法。(2)在2010年1月~12月历时1年的日常工作中,强化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训练和运用。(3)对比2009年11月~12月(训练前组)和2010年11月~12月(训练后组)急诊抢救病例在决策方法上的差异。入选病历经apaCHeii评分均≥15分、且最终有确定性诊断。

1.3急诊临床的特点和对策急诊科医师通过对急诊患者、急诊科的设施条件和技术能力、急诊工作的任务目标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在与门诊和病房工作的比较中,形成了对于急诊工作特点的下列认识:

1.3.1患者轻重混杂:多数患者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伤病是最重、最急的”。如何根据伤、病的轻重缓急给予患者及时适当的治疗呢?首先需要“独特的急诊医学临床决策———优先分拣”[3]。先由分诊护士参照《急诊科分诊标准》进行分诊,再由急诊医师敏锐甄别、妥善处置———分拣决策的复杂性。

1.3.2急性病患者多:不少患者病情急迫,多数家属心情急躁。如何应对?“急诊三快”———快接诊、快诊断、快处置———临床决策要积极、快捷、果断。

1.3.3患者的信息不充足:(1)患者突如其来,陌生面孔多,对既往病史常常全然不知;(2)急性病患者发病突然,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诊,尚未展示出疾病的全貌;(3)生命垂危或“病感”强烈或合作性差,使问诊受到很大限制;(4)由于“时间早”和“时间短”,又限制了辅助检查的实施和信息的获取。凡此种种,使得患者的信息不充足。医师的认识过程,“直行速获而可以永终”几无可能,而是充满曲折、变化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临床决策的艰难、多变和频繁。

1.3.4病种繁多:据统计,当前已知的人类疾病达1万种以上,临床症状达10万种以上。我科奉行“任何公众认为需要紧急处理的伤病状态”来者不拒的原则———认识对象和临床决策内容的多样性。

1.3.5患者随机性大:时有“急诊风暴”———几个危重患者接踵而至,诊室内一片、呼救声。应力求做到一个医生能够同时处理5个~7个患者[2]———善于“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熟练、清晰地做出决策。

1.3.6急诊科的诊疗活动处于开放状态,急诊医师承受着来自患者病情和患者家属的双重压力,甚至随时有受辱被殴的危险。应努力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临床决策在高压下、在干扰中进行。

1.3.7急诊工作目标的有限性:对于非急症和急性轻症患者,诊治不求完备无缺,但求应对确当;对于大多数急性危重症患者来说,急诊科是首诊科室而非终端科室,基本任务(目标)是: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初始救治(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形成初步诊断和妥善安置———临床决策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说每一个患者都是一道待解的“题”,那么,门诊和病房医师通常是在“做作业”,环境较安静,时间较从容;而急诊医师宛如在考场上“答卷”,情势之急迫和时空之局限又如在索道上的缆车里抢险,局促而危险,其临床决策理应快捷、优化并能顺势修正。

1.4研习文献,掌握急诊临床决策的常用方法基于急诊临床的特点,集体研习有关文献。其中下列3种为必读文献:(1)徐腾达、马遂:急诊医学临床决策[2],藉以掌握急诊临床决策方法的概念和实施要领;(2)沈洪主编:《急诊医学》[4],据以编制用于诊疗决策的“信息模块”和“流程图”;(3)李春盛主编:《急诊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5],研读其中部分病例,分析其决策方法。工作中,我们主要强化了下列4种决策方法的训练和运用。

1.4.1模式识别法(patternrecognition):医师的记忆库中有相关病症的“信息包”,通过整合患者资料能即刻做出病症识别。此法简捷、迅速,便于急症的快诊断、快处置,但需经过“复查”以避免“锚定”偏倚和“确定”偏倚。为了配合此法的实施,我们参照《急诊医学》[4],编制了10个症状单元的“信息模块”:心脏骤停,急性胸痛,急性头痛,急性腹痛,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头昏与眩晕,急性意识障碍,抽搐,急性过敏反应。每个“信息模块”由若干体现疾病特征的“信息包”组成。例如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信息包”被概括为“2/3”,意指在缺血性胸痛、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3项中具备2项即可诊断为ami,但须注意下列特殊情况:疼痛部位不典型者;无痛性ami;以下列各组症状起病者:原因不明的胸闷、呕吐、出汗,突发急性左心衰或严重心律失常,原有高血压病者突然出现血压显著下降或休克,突然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p#分页标题#e#

1.4.2运用规则法(rule-usingalgorithm):医师对面临的临床问题虽不能马上识别,但对此类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规则(流程图、临床路径、启发式方法)循序进行诊疗处理。适用于不典型、少见症群的识别,尤适用于经典病症的处理。为了配合此法的实施,我们参照《急诊医学》[4],编制了20组“流程图”:心肺复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心房纤颤,宽QRS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高血压危象,急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可疑急性肺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晕厥,昏迷,脑卒中,抽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多发伤,妇产科急腹痛。

1.4.3假设-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根据有限的临床资料,迅速产生诊断性假设→进一步搜集资料,评价假设→修正假设→假设得到验证→临床处理。此法严谨,但费时过长,仅适用于病情复杂又不甚紧急的情况。我们参考《急诊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5]中的部分病例资料,分析其思维过程,探求其决策路径,习练之用。

1.4.驱动法(eventdriven):在初步诊断建立前即给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针对性治疗,力求尽快稳定病情,尽快排除可能存在的最坏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诊察以明确诊断争取时间和条件。此法最适于病情危急又一时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至于“排除可能存在的最坏情况”,我们主要采用“危急值”判读、“降阶梯”排查凶险性疾病(如ami、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致命性心律失常、重度中毒、严重闭合性创伤、妇产科急症)等方法。

1.5临床决策方法的运用与评判(1)通过经常性复习,熟记上述四种决策方法和相关的“信息模块”和“信息包”,达到“复现”水平。将“流程图”的部分内容“上墙”、全部内容装订成册,起码达到“熟悉”水平。(2)在每一份抢救病历的小结部分,增写分诊、诊断、治疗、安置诸环节使用了何种决策方法,有何新的体会。(3)在每日的晨会上,交班医师介绍有借鉴价值病例的决策方法并现场交流。(4)在每次主任查房时,梳理决策过程,比较不同病例间在决策方法上的异同。(5)在每周的病例讨论会上,把决策方法的运用和得失作为一项重点内容深入讨论。

1.6观察指标“研究小组”仔细分析进入急诊抢救室后最初2h内的诊治流程,参照主持抢救医师当时标记的决策方法,明确其实际采用的主要决策方法及有无决策失误。比较4种主要决策方法在“训练前组”和“训练后组”的应用比例,并比较两组决策失误的发生情况。

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训练前、后两组临床决策方法总体概率分布的比较采用2×C列联表卡方检验,训练前、后两组失误率比较采用四格表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可见,经过1年余的临床决策方法的强化训练,模式识别法和运用规则法的使用比例明显提高,假设-演绎法的使用比例明显降低,而事件驱动法则无明显变化,意味着决策效率有了提高。另外,在进入抢救室后的最初2h内的诊疗中存在明显失误者,在“训练前组”为16例(6.5%),“训练后组”为15例(5.9%),χ2=0.773,p>0.05。意味着在提高决策速度的同时,决策质量无明显变化。

3讨论

医学是一门问题解决型学科。急诊医学要解决的问题急缓错综、难易混杂,通常是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接诊、诊断、处置以及患者安置的“速度”和“质量”是衡量急诊临床工作优劣的两个核心指标。如何提高急诊工作的“速度”和“质量”?有学者指出:“在急诊科最重要的临床工作不是诊断性检查或药物处方、急诊操作,而是急诊医学临床决策”[2]。我们在实践中也意识到:临床决策存在于从接诊到患者安置整个流程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环节”,是决定诊疗方向正确与否和其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我们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强化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训练和实践,优化了决策模式,提高了诊疗“速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是充满风险的“不确定型决策”,其临床思维侧重系统性[6]而非还原性、侧重功能而非解剖结构、侧重逆向思维和“时间窗”概念[4]。其决策方法亦应体现出相应的特点。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篇6

(1)理论教学:急诊医学课程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展开,在大多数教学医院仍是选修课或仅占用内外科理论教学中的几个学时;

(2)临床见习:目前对于大部分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急诊见习目前还是空白;

(3)临床实习:首先是院前急救未开展,仅有极少数的教学医院试验性的展开过[3]。其次在急诊科的教学计划安排,多分插至内科和外科的实习,时间短,多未结合急诊医学的临床特点;

(4)特色教学:急诊医学的特点使急诊对医患沟通、医德医风有特殊的要求,但现有的教学中,虽一直强调,但鲜有实施;

(5)其他:因急诊科特殊的轮班倒休制度,在教学上主要依靠医学生的自觉性,加之不少医学生面临着考研、寻找分配单位等压力,急诊医学的教学质量难以有保障。

2新时期临床急诊医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结合我院急诊科的特点,在急诊医学教学方面建立了一整套自己的特色教学。包括:

(1)充分发挥临床资源丰富、疾病谱广、病种复杂的优势,鼓励科内医师整编临床典型病例,为急诊的理论课提供更多资料。

(2)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声像资料和模型等,加强急诊各项操作的培训,尤其是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的培训,通过视频播放规范的心肺复苏抢救操作过程,学生之间互为小组进行练习,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急救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3)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针对实习时间短的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由不同带教老师带教,安排学生跟随带教老师上班时间进行实习,鼓励并欢迎学生在课余闲暇时至急诊学习,跟随查房。

(4)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下,医学生临床动手操作的机会少。急诊带教老师在不影响诊疗和带教老师在旁指导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尤其像心肺复苏(CpR)、气管插管、洗胃等操作,充分做到“放手不放眼”。

(5)充分利用晨交班和查房机会,结合临床病人巩固临床知识,同时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习掌握沟通的技巧,树立更好的爱伤观念。

(6)每周组织科内小讲课或病例讨论,鼓励实习学生和进修医生积极参加。

(7)建立急诊科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卡,鼓励已经学习完临床课程但未开始临床实习以及实习完急诊科的医学生在急诊的缝合室、抢救室等地方学习。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我院急诊的优势,也充分调动了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反馈调研中,得到了很好的评价。结合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现状并借鉴我院急诊临床教学的经验,在急诊医学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对临床急诊医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浅析探讨。

2.1进行多元化理论教学

传统的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质量并不让人满意。近几年,伴随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多元化理论教学的理念正逐步渗透至临床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为核心思想,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结合急诊医学的特点,应该发展有急诊医学教学特色的理论教育。首先,充分利用现在教育技术,在理论课中适量的插入结合教材的影像学资料,例如图片、网络流行的语言、急诊室发生的故事、录像等,加深学生在初步接触急诊医学的印象,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理论授课外,结合授课内容,合理的安排生动、直观、开放、自主、互动的临床见习、实习,充分发挥pBL教学、情景教学及临床观摩见习的特色。pBL教学全称problembasedlearning,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为教学目。在多个pBL教学应用于急诊医学教学的研究[4-6]都证实pBL教学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对急诊医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对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有所帮助,也使所学理论与实践能更加紧密结合,对开拓急诊思维有很大益处。在刚开始开展急诊教学阶段,立刻让学生投身于复杂而纷乱的急诊,在心理上并不利于学生接受。情景教学和临床见习,可以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之间建立过渡的桥梁,让学生对急诊的情况有初步的印象,并在情景教学和实习中重视除了理论、操作之外的沟通技巧、人文素质的培养。

2.2加强技能培训

急诊对医护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只有操作技术过硬才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所以技能培训在急诊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急诊技能操作培训和训练时,应该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力求标准、规范。医学生需要掌握的急诊操作包括:心肺复苏、清创缝合、包扎止血、气管插管、除颤仪、深静脉置管等。学生不能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训练,故场景设计和模拟人在技能培训中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学医院急诊科的作用,除了心肺复苏抢救规范操作过程的视频及指导老师的现在解说演示,还要通过反复实施单项技能练习与小组合作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在基本掌握技能的条件下,进行场景设计训练,比如模拟急性心跳骤停、呼吸循环衰竭、及意识障碍等病症,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形下让学生参与完成从疾病识别、临床分析、抢救治疗的全过程,这既能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实际动手能力和反应力,又能锻炼对急救救治的紧迫感。在有条件的教学医院,可以开展高端模拟系统的训练,在北京宣武医院,已经将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技术[4]用于急诊培训,收效很好。

2.3充分利用急诊资源

急诊科患者多,危重病多,疾病谱广,这些条件十分利于临床实习教学。不少内外科急症,例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急性酒精中毒、急性阑尾炎、骨折、外伤等在内外科见习中很难遇到的病例,在急诊很常见。现有的本科、七八年制的临床实习[5]和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中,急诊实习时间短,教学计划安排并不十分合理。笔者认为,应该适当延长急诊实习时间,本科和长学制4周左右,集中于内外科实习之前或之后,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抢救、iCU各不少于1个月。由于急诊科是24小时制,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分小组跟班学习比常规模式更有利。小组教学,可以让在减轻带教老师压力的同时,因材施教,也可以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跟班实习,一是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遇到紧急抢救的机会,充分感受急诊的紧急氛围,二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习教学上,急诊科的实际工作情况不会给予带教老师很多时间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指导,因此要充分利用床旁教学,将急诊独特的降阶梯思维引入急诊实习教学中[6],在急诊交班和查房时,结合临床患者的个性、症状、体征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临床教学,并重点培养学生病情评估的能力,重在让学生学会识别急危重症,树立降阶梯思维。急诊涉及的临床技能操作较多,在不影响诊疗的前提下应该多创造动手机会,让学生真手不放眼”。院前急救可以增强学生对急诊救治的时效意识,在急诊教学中很有必要,但目前大部分教学医院都未开展。故在学生掌握院前急救运作程序及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可以安排急诊科与急救指挥中心联动开展院前急救教学,让实习医生至少安排随急救车出诊1次,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急救、转运患者等工作,强化实习医生急救的时效意识,加深黄金一小时对于救治及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性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应变能力和加固急诊思维意识。

2.4重视医患沟通教学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篇7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急诊专业存在的问题,认为在现有培训机制下,应加大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促使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尽快建立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培训;急诊思维方法;哲学思想体系

急诊医学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以来迄今已20多年,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我国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地区差异,还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急诊医学专业医师队伍,加快急诊急救人才培养步伐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急诊工作是否及时、妥善,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危和预后。急诊工作的状况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1]。本文所涉及的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不仅是指近期分配到急诊科工作的本科生、硕士生,还涵盖各专业科室调到急诊科工作的医师,不论其现行职称已是主治医师还是更高级别。这是由于他们均未接受过严格、正规、系统化的急诊医学专业教育和急救专科训练。

急诊哲学思想体系来源于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哲学思想体系,结合了急诊急救专业特色,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思想原则,是哲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急诊专业人员基本素质、基本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近年来虽然在相关知识领域的培训方面已取得可喜成效,已形成了一系列整体方案,但急诊急救人才培训中,特别是对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培训策略中,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尚需引起同行广泛关注。

我们认为,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不能单纯等待医师们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后,自发的形成与建立。20余年来,急诊急救专业伴随着其他专业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专家们已成熟的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应当通过培训的方式,被动灌输式地给予急诊低年资医师,即通过快速嫁接的方式传递,然后再在每一次急诊急救中或其后,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以循环强化的方式,通过内化得以实现。之后,伴随每一位急诊急救医师的成长,形成具有独特个人人格特色的哲学思维体系,并与同行共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维体系的建立,将大大提高急诊临床培训的效价比,促使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学会举一反三,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1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缺乏的表现

1.1不愿到急诊科工作或者不安心急诊工作调到急诊科担任工作的医师,一部分不安心本职工作,会找各种关系和机会离开急诊科,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出路;分配到急诊科工作的部分本科生、硕士生会通过考研、考博等途径跳出急诊科,急诊科人才流失严重。

1.2不能潜心钻研急救医学,不能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没有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素质,其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不能具有处置急危重症的能力,其最终结果将是贻误抢救时机,不利于伤病员。

2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缺乏的危害

2.1存在医疗安全隐患在急诊科担任专业工作的医师,缺乏急诊专业哲学思想体系的指导,就会依法执业意识淡漠,风险意识淡薄,急诊的规章制度贯彻不力,急诊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不能紧密衔接,使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得不到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控制机制得不到完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责任制难以落实,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2.2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诊科是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部门,无论任何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只要涉及到人员伤害时,多为急性经过,故也多在急诊首次就诊。没有过硬的急诊素质,不但极大地影响急诊急救水平的提高,也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3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阻碍了急诊医学的发展社会对急诊医学的需求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是急诊医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伴随着现代文明,全球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变革,人类的寿命在增长,疾病谱在改变,各种突发意外灾害事件,如地震、台风、海啸、水灾、火灾、天然气泄漏、踩踏事件、犯罪袭击等时发生,交通伤特别是陆路交通伤、生产中的意外创伤都明显增多。对于急诊医学,不但要求现场快速、准确的处理,快速安全转运,更要求医院有一支知识全面、抢救技术熟练、反应敏捷的急诊专业队伍,能在接到病人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最大限度减少病死率和伤残率。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危重急症、灾难事故、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的挑战,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成长周期长的现状将难以完成使命。

3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缺乏的原因

(1)急诊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部分程度上尚未引起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决策者和医院的管理者的认知与重视。(2)现行医学教育体制下,重知识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技能培训,轻综合素质培训;重近期培训效果,轻远期培训效果评价等问题,干扰了医学界对医学哲学思想体系在广大执业医师职业生涯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认知与重视。(3)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培训策略中,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与培训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模式。(4)在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方面:①不能发挥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一方面,从事急诊专业的医师热爱急诊专业,把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视为最大的痛苦。如果急诊科仅仅停留在只能诊而不能治,仅仅担任分诊转运的功能,急诊医师就会感到专业上没有前途,就不会安心急诊工作。在以分诊、应急和初步急救为主要职能的急诊科,医护人员缺乏社会认可,尤其是同行的专业认可,没有专业成就感,感到专业发展没有前途,因学不到技术感到自卑,极大地挫伤了急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医院中的弱势群体。②急诊医师工作极为艰辛,工作量大和工作时间长,超负荷运转,夜班多,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大,节假日无法安排休息,急诊工作的艰苦性是其他专业所没有的。③急诊医师晋职困难。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没有急诊专业职称晋升体系,急诊医生如要晋升职称必须挂靠其他原专业,而其他专业的评审专家很少涉足急诊医学,他们往往是从自己专科业务的角度来衡量,而忽略了急诊医学的特点和专业的特殊性,急诊医生由于常年脱离原专业,在这种职称评审现状下,急诊医师晋升职称困难。种种原因,干扰了急诊职业医师职业生涯规划,也同时干扰了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4.1急诊专业医师哲学思想体系的培训与建立应是先进的、科学的急诊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快速成长的重要手段,是急诊急救医师综合素质培训远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使急诊事业充满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2急诊医师工作难度大和风险极高一方面,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背景复杂,急诊医生岗位责任重大,工作中难度大和风险极高;另一方面,经常受到酗酒者、吸毒者、精神异常者和地痞流氓的骚扰,易发生纠纷,被打或被辱骂事件时有发生。如果没有急诊医学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支撑,将难以胜任急诊临床工作,或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4.3急诊医师的尴尬境地急诊医师常常面临病情危重而身无分文,或者是身份不明的患者,既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又要承担费用无法落实的巨大压力,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急诊医学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急诊医生减轻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

5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培训策略

5.1引入心理学心智技能概念,通过心理学方法建立培训策略本研究中所引用的心理学心智技能的概念,通俗地讲,就是指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指导下,在急诊临床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急救临床活动)方面的经验,它是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由一系列智力动作(急救临床活动中的行为)所组成的。在现行的急诊急救领域的培训实践中,通过对急诊急救医师的基础能力素质的分析,显示:急诊急救医师技术能力结构是由已习得的概括化、系统化的知识系统(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性知识)与技能(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系统。而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与急诊专家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心智技能的差别。

我们认为伴随着社会以及急救医学发展的需求及要求的日益提高,在急诊急救医师能力的各要素中,科学的急诊专业哲学思想体系指导下的急诊急救医师的心智技能已愈来愈居主导地位。因此,倡导具有远期培训目标的科学培训,目的是要实现专家哲学思想及技术能力向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的传递过程。通过培训,在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的头脑中快速形成专家经验的心智技能,培训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1)在培训之前,全面获得存在于专家头脑中心智技能模型,包括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并将专家唯物主义、辨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模式化,再把它转化为培训内容。(2)在培训中,通过给学习者提供专家解决此类问题时所面临的情境,使学员身临其境,能根据模型所提供的专家的心智技能,模拟专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诊断策略,从而快速地在学员头脑中形成专家经验。

5.2终生教育与终生学习急诊急救专业执业医师的培训,是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培训过程。是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动态培训与动态评估,建立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等,建立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形成由被动的终生教育到主动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转变。

6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培训评估

由于智力活动(智力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构成要素,因而智力动作的形成与心智技能的形成是一致的,即智力动作的形成阶段反映的就是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在心智技能模型培训实践中,通过对学员在预设急救情景下采取得急救措施进行干预与评估,达到专家级急诊急救心智技能培训的目的。

智力动作的形成受学员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影响和制约,相应的使心智技能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模式定向阶段。在心智技能培训中,学员的模式定向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而获得。在这一阶段,学员了解模式的原样,体验专家智力活动模式,即知道在一定的急救情景背景下,该采取那些步骤或如何完成,从而明确活动的方向,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模式操作提供内部控制条件。此阶段属于模仿阶段。第二阶段,模式操作阶段。此阶段学员将亲自应用专家智力活动模式去解决问题。在心智技能模拟培训中,学员对设计情景作出即时应答,采取行动,并亲手操作,完成一定的急救模拟任务指令。此时学员所作出的动作可以在头脑中产生完备动觉映象,形成场景记忆与动觉记忆,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和内化打下基础。第三阶段,模式内化阶段。经过前两阶段的培训,在专家哲学思想及技术能力模式指导下形成规范化,模式化临床实践技能,由初步掌握转向头脑内部,形成潜意识,借助语言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相关急救情景进行加工改造,触类旁通,是专家智力活动模式在学员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即完成由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向急诊专家的过渡。

与以上阶段相对应,分别采取观察法、会谈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评估,并采取汇报法、问题法、总结法等加强学员自我评估。

参考文献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篇8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急诊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急诊医学的教学必须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急诊临床思维方式和掌握临床技能的目的,这一方面由于原有急诊医学教学培养计划的局限性,使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从而无法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招生人数的增多,医学发展观不一,使得其经过原有教学后仍有在临床思维局限、实践操作水平不高等问题。作为教学医院,我院已开展急诊医学教学18年,从开始把急诊医学作为选修课到现在列入必修课,由面向医学本科生教育到现在普及到七年制教育和急诊医学硕士生的培养,这些变化,对我们的急诊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急诊医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急诊医学及相关人文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急诊医学飞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对急诊医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以满足和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2充实急诊教学内容,紧扣医学发展

急诊医学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知识,目前我国急诊医学教育仍没有统一的教材,虽然卫生部先后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急诊医学》及《急危重症现代救治方略》两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但急诊教学时间较短,要全面学习急诊急救知识仍较困难,要使学生达到从整体上认识常见急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能熟练进行急诊的基本操作的教学要求,必须要紧扣医学发展培养急救意识和能力,充实急诊教学内容。笔者先后多次在学生中进行急诊教学内容调查问卷,开展带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定了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重点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真正实用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外急诊急救最新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此起彼伏,如早期的SaRS、禽流感爆发、当前的甲流肆虐,地震、矿难等天灾人祸,使我们要及时修改急诊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既符合现代急诊医学特点,又言语通俗、准确,深入浅出,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先进性、适应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及时了解和接受新理论、新进展,让他们牢固树立求新、探索及创造的思想,有利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授课质量,为医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医学生临床急救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体模型和常见急救术作为教学小课补充引入教学内容。这样以来,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人体模型操作训练,能充分利用模型训练感性、直观、易于记忆等特点,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操作方法,还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相互联系和拓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急救技术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改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提高急诊临床实习质量

我们从几年前开始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进行急诊医学教学。充分发挥我院急诊科急危重症多的资源优势,带教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急诊医学教学数据库,在平时临床工作中,通过用数码相机拍摄实物标本、典型病例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对一些成功病例急救过程进行录制,收集大量医学图片素材。把抽象的、复杂的理论通过表格、图片、照片、动画及录像等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多媒体模拟现场或者模拟人进行情景式教学,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急诊氛围,增加学习兴趣,又能向学生灌输急救理念,让学生学到更多急救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带教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自己作出诊断并拟出诊疗计划,带教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通过提问、引导和分析,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临床逻辑思维,加深理解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习教学要求,制定完善临床实习计划和要求,明确急诊实习中必须掌握的内容,重点强调急诊中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此我们编制了常见危重病急诊救治技术的规范操作流程图,对于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呼吸机使用等等由带教教师除结合病例进行分析讲解外,还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查资料进行解答,对急救技术进行规范操作示范,让学生反复进行训练,使其掌握要领。学生实习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方可出科。与此同时,为在有限的实习期间内见到更多的急诊病例,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与技能,达到急诊实习效果,我们灵活调整实习时间。如根据下午急诊患者较少,住院观察患者事情不多而晚上急诊及抢救患者较多的情况,让学生下午看书,晚上来科里参加急诊及抢救工作,这样以来,学生见到了更多的急诊抢救病例及急诊抢救技术,急诊实习兴趣也随之更浓了。

4加强急诊教学管理,提高带教教师素质

科室领导要重视和支持教学工作。在急诊临床实习过程中,设专门教学辅助人员进行临床实习管理,加强与实习生交流,了解实习生在急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实习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各带教小组的带教教师,从而不断改进临床带教工作,尽可能地满足实习学生的急诊实习要求,增加急诊实习兴趣,在有限的急诊实习期间内,见到学到更多的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更好地完成急诊实习任务。要求临床带教教师正确协调处理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的关系,纠正重医疗轻教学不正确观念,把完成教学任务情况纳入到年终考评中去。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新动向和相关文件,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通过观摩教学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试讲课及小讲课、参加教学竞赛等来积极探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要求教师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关爱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以教师的榜样、风采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激发他们对急诊医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对急诊医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树立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急诊医学;发展方向;临床决策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587-02

引言: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将急诊医学列为了专业医学领域当中的二级学科,主要针对外伤以及突发性医学问题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主要研究的对象为发生外伤或各类医学难题的患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患者的分诊、转运、就诊时的评估、稳定病情、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如何预防等。另外,研究课题还包括了:院前急救的流程、急诊科室对患者的处理措施、危重症监护室对患者的抢救、评估以及病情的稳定、灾害发生后的急预案、大规模中毒事件的急救以及预防等方面[1]。由此可见,急诊医学覆盖面较广,由于具有其独特性,使得急诊医学可以准确反映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甚至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国家整体的医疗水平。

1急诊医学发展史

在急诊医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之前,各个临床当中的医学学科均具有独立处理紧急措施的方式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对部分有所需求的患者进行紧急处理。但是在长期的临床经验当中进行总结,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强,这种各个科室进行分别处理紧急事件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效性、特殊性以及人们的需求,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各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建立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医学急救网络。急诊医学在实际的应用当中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并且通过政府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后的大力支持,同时逐渐整理出一套适宜急诊医学的运作模式与教学理论,使得急诊医学在二级学科当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一部分。1979年,急诊医学在全世界的认可下成为了医学领域当中的第23门学科,1980年,急诊医学的概念流入我国,卫生部就此颁布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重要文件。1981年,卫生部医政司召开了有关医疗机构组件急诊科室的研讨会,而到了1983年,急诊科室在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教授的批准下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国首个正轨的急诊科室[2]。自此,急诊医学在临床应用当中不断获得发展经验,通过大量实践工作的印证与改革,我国急诊队伍也在逐渐壮大。但是直到目前位置,我国范围内的急诊医学在某些地区、医疗机构当中的发展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部分医疗机构当中的急诊科室在管理上是单独学科,运作上成为了其它学科的附属,使得急诊医学的科研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2我国急诊医学的现状

在急诊医学的运作当中,要采用专业的模式、固定的急诊医师作为发展基础,塑造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并能够强化急诊医学专著、期刊以及文章的出版[3]。尽管如此,急诊医学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的现象,例如缺乏专业的急诊医师培训计划、专业的急诊医学考核制度、专业的准入制度等,另外在急诊医学的理论体系建立方面仍有待加强。

借鉴国外成熟的急诊医学体系后得知,急诊医学的系统越完善,其覆盖的领域才能越来越广阔。因此我国逐渐开展了急诊医学的学术体系,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急救网络以及病历数据库,成立急诊医学的亚专业研究小组,将急诊医学的专业医师培训计划提到日程当中,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与准入制度,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急诊医学管理系统对这一独特学科进行细致的归纳与总结,使其能够逐渐的成熟与完善。

3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的区别

目前我国有很多的医疗机构、专家以及医师无法区分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尤其是参与到院前急救当中的部分急救学科的专家,认为急诊医学应该被称为急救医学,因为工作内容当中就是对突发情况当中的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实际上,急诊医学从出现开始一直到现在,其专业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远远超过了急救的范畴,其中知识内容包括教学、医疗、研究、管理等多个方面。急诊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内容在几年之前就包括了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关于急诊医学的多个亚专业。

急诊医学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急诊医学;管理体系;管理模式

1.急诊医学概述

急诊医学在医学专业当中属于一门全新的、跨学科以及综合性质的医学科学,同时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当中的重要代表[1]。其本身具备独立的发展体系,和科室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正是由于急诊医学具备以上特性,因此其在医院医学当中的质量水平直接反映出了该医院整体质量,因此就要求各大医院内的急诊工作者们必须尽可能的提升其自身的医学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医疗质量,可在整个过程当中有效的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充分掌握急诊医学的规律及特点,将对提升医院的抢救效率起到极大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急诊医学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迅速的达到国际发展的先进性水平。

2.急诊医学模式分析

急诊医学的模式主要是由急诊科室结构、接诊患者的程序以及护士值班的制度等多个方面组成,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科学化的急诊医学模式。

2.1急诊科室结构

急诊科室具体结构主要有急诊病发和急诊室组合而成,同时还包含了人员方面的结构。其中急诊室可直接划分为内外两科,具体要求配备心电检测除颤仪、呼吸机、起搏器以及洗胃机等多项设备,而急诊室方面则必须在24小时以内应诊,通常急诊病房主要由恢复病房和iCU病房两部分组合而成,在iCU病房当中通常配备6张病床,在床边则需配置相应的中心观测台和多功能监护仪器,其中还包含了微泵、输液泵、B超仪、X光机以及气管切开包和静脉切开包等等[2]。而在恢复病房当中则配备有17张病床,同时可划分为内外两科组,而且在病房当中还必须要划分出3辆出诊救护车以及2部急诊急救电话。

2.2接诊患者程序

首先是进行现场的救护工作,需要值班人员事先问明具体情况,然后派出一声赶往现场进行救护。然后送往iCU病房进行急救,主要收治各种生命体征重症急危的患者,像出现昏迷、休克、中毒以及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等多种联合整治的患者。

2.3护士值班制度

在医院内的护理排班需要由院内的总医师进行统一化的安排,通常一线的医生急诊室和病房都需要进行3个月的轮换制度,而二线的医生可直接实施全天值班制度,每位值班的医生都应配置Bp机、手机以此来加强组织和指挥抢救工作。而在护理方面则直接划分为急诊室和病房两个方面,要求急诊室的护士必须要学会最常规的洗胃、气管插管以及清创缝合等等,同时还应当掌握呼吸机管理、心电监测以及血液动力学监测等多个方面的急诊护理知识。这样才能保障护理质量,提升抢救效率。

3.完善急诊医学管理体系策略分析

3.1强化质量管理,构建完善的急诊规划

由于急诊科的特性使然,需要为其创设单独的急诊科室,并设置比较醒目的就诊标志,同时急诊科还必须要承担其院前和院内急诊,并采取全天连续工作的形式来负责首诊。在危重患者方面,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急诊患者登记制度,凡是危重抢救的伤员,都应当及时的向上级部门汇报[3]。收治患者后,需要增设相应的观察床位,以此来针对患者的病历进行记录,配设配套的记录设施,所记录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抢救记录、出诊记录、交班记录以及转院记录等等。

同时还应当构建完善的交班、晨查以及护理巡诊制度,并且在急诊室当中配备好各种常见的急救病种所需的抢救原则、操作程序以及药物禁忌表等等。药品方面必须配备齐全,做好定量、定位以及定人,也即是指由专人进行保管,同时做好相应的存销记录工作。最后需要配备完善在急救诊疗当中所必须的设备仪器,这些设备仪器的完好率应当达到100%。另外,救护车也要保证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当中,能够做到随叫随到,并且启动及时的效果。

3.2加强急诊应急意识,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当代社会发展异常迅速,很多突发事件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就要求各大医院必须要对内部工作人员作出明确的规定,应当不断的对其自身的应急意识进行强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支完善的、训练有素的急救专业类队伍,并以此来配备比较齐全的应急设施和急救车辆等等。这样在面对急诊抢救时,才能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4]。

3.3构建一支训练有素,人数稳定的急救队伍

在构建队伍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挑选一些作风、思想以及操作技术等都合格过关的人员,这些人员最好是担任着正副级主任医师或者急诊科的带头人等等,在这个选拔标准上寻找一些热心急诊事业,同时思路比较清晰、工作认真负责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中初级医师。而选拔队员的年龄应当尽可能的控制在毕业之后4-5年以内的初级医师,其年龄上限为50岁左右的中高级资历的医师。另外,整个队伍的形成应当保障每个专业组合的人员搭配必须合情合理,并以此来逐步的形成一种业务发展的梯度,在带头人不变动的情况下,其他队员们可进行定期的轮换制度。

4.结语

综上所述,急诊医学管理模式的完善能够提升医院方面的急诊抢救效率,提升医院方面对外声誉,促进医院急诊科室的发展,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就要求各大医院内的急诊工作者们必须尽可能的提升其自身的医学管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自身的医疗质量,可在整个过程当中有效的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充分掌握急诊医学的规律及特点,将对提升医院的抢救效率起到极大的作用。(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白合中心卫生院)

参考文献:

[1]林锎,罗育冰,郭振宇.急诊医疗流程体系规范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河北医学,2011,06:849-851.

[2]于学忠.急诊医学的发展与发展中的急诊医学[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