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十篇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十篇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6:33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篇1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概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一般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专业教育目标、学生成果、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课程设置,为了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我国各高校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发现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会规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可达性。因此各高校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提出了各个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经验。西北工业大学的张清江等通过调研我国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发展历程,对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与其他已获得资格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国际航空航天质量体系认证中的要求,从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专业特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现状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结合现代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航空航天类专业认证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要注意的特性进行讨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会强等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解析培养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任红卫等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在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姜理英等人基于对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的国际比较,结合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从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师资队伍的提升四个方面,综合系统地提出了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的路径。张秋根等人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其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了优化与规范的探讨。为了重视国际认证的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办学品牌建设,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的航空航天办学特色,紧跟国内能动专业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竞争力,从而拓宽自身生存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开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南航能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分析与研究,利用对中国近几年的专业认证与评估成果的调查与研究,对其进行梳理,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课程设置要求,依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能动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与特色,以培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要求为基准,着手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并对本科培养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确定能源与动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总学分数不能少于180学分。

2.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是指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大学物理(6.5学分)、大学英语模块(10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等方面共六门课程,总共30.5个学分。因此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17%,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而专业类课程主要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电工技术(5学分)、理论力学(3学分)、材料力学(3学分)、工程图学(4.5学分)以及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8.5个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力学(3学分)、工程热力学(3学分)、传热学(3学分)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2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1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必须要修满至少29.5个学分。对于专业类课程,由于能源与动力专业具体有两个培养方向:方向一为热能动力方向,主要陪养就业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相关单位;方向二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养的就业方向为电厂、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关单位。因此其专业类课程既有相同的专业课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其中燃烧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原理与构造(3学分)、热能综合利用(2学分)、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2.5学分)以及热工测量原理与方法(2学分)等,总共12个学分,这些课程为能源与动力专业两个培养方向都必须学习的专业类课程。另外每个培养方向又有其特定的专业类课程必须选修,其中热能动力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叶轮机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控制原理及应用(2学分)、燃烧技术与分析(2学分)、内燃机原理与构造(2学分)、工程传质与应用(2学分)等共9门课程;能源利用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泵与风机(2学分)、供热工程(2学分)、锅炉原理(2学分)、制冷原理与技术(2学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2学分)以及热力发电技术概论(2学分)等共10门课程。无论学生学习哪个方向,共同学习的专业类课程与特定选修的专业课程之和必须要修满至少28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必须要修满的学分数为:29.5+28=57.5学分,因此该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32%,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能源与动力专业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力与过硬的身体素质;(2)各种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对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际应用能力;(3)工程训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方面的车、磨、铣、刨、铸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4)下厂实习,大三暑假期间,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去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企业或电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厂实习,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能力;(5)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开设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都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四下半年开展为期半年的本科毕业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源与动力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方面修读的总学分不低于42.5,占总学分的23.6%,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

2.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能源与动力专业在人文社会科学类通适教育课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通适基础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共19.5个学分;(2)国防军事模块,包括航空航天概论、军事高技术概论等,至少修满1.5个学分;(3)文化素质模块,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艺术鉴赏、科技基础、哲学社会等课程,至少要修满6个学分;(4)创新创业类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创业基础以及经济管理等课程,共5.5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总共需修满32.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8%,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2.5航空航天特色类课程的设置为了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的航空航天特色,在开设的课程中,如国防军事模块、专业类课程以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中,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浓郁的航空航天特色,由于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都是来自于国防工业集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课过程中,所列举的实例都是以航空航天为背景的工程问题,特别是毕业设计和下厂实习,因此在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优化过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特色。

2.6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直观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积极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类竞赛,如:流体力学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开设卓越班等,并且科技竞赛获得奖励的同学在保研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2)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让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好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

2.7学习进程大学生本科期间的各门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因此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匹配与衔接,如图1所示。学习进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二是学科基础,包括结构和流体力学、热学和电学方面的课程;三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了热能动力和能源综合利用两个方向的相关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条线:第一是流体和热学相关的课程,如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第二是结构力学方面,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第三是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课程。因此在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期上需要考虑上述课程衔接问题,从而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3结论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篇2

人力资源管理如今在现代管理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理论,它是在广泛吸收了管理学、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等多个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非单纯传统的人事管理。如今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以及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同样在组织的质量活动中,人也是最能动的因素、最活跃的因素、最急需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也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活动。2000年版iSo9000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是:为员工能力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以便员工积极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使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组织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iSo9000标准中突出了组织对资源的管理,尤其是强化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保障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性,以此实现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保证及不断提高,最终达到顾客满意的目标。2000版iSo9000标准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定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是全员参与的管理,是一个组织所有员工都要参与其管理活动的动态多要素的组合。质量管理体系如果脱离了人的参与那是不存在的,所有员工只有都积极互动,建立全员质量意识,才会建立全员质量价值,不断改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质量管理体系才能真正达到目标,显示其生机和活力。因此,要确定每项活动对人员能力的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评价员工能力确定岗位能力要求择优上岗胜任工作采用培训或其它措施比较不满足和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需求,人员的选择、岗位培训、和个人发展的策划;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确定个人和团队的目标,对其业绩进行管理并对结果进行评价;为有关参与目标的确定和决策提供条件;鼓励对工作成绩的承认和奖励。其次是人员能力和意识的管理。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愿意干,二是能够干。前者是意识问题,后者是能力问题。组织应注重对员工进行意识方面的教育,使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能够主动积极和高质量地做好其本职工作,确保组织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二、远程教育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质量问题

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知识与科技的竞争,倒不如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良好的人才储备是一个机构不可或缺的实力,人力资源优势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其最根本的的竞争优势。远程教育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问题,不仅关乎其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力,更决定了远程教育是否能健康、持续、跨越式的发展。iSo9000标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所覆盖范围之内人员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服务的符合性,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内无论从事教学、技术、研究还是从事管理的人员都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方面,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管理模式的问题主要采用传统的事业单位运行模式和公司制的运营和管理模式的折衷模式,与管理模式相对应,不少现代远程教育机构的人力资源构成包括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不同类型的聘用人员。两种员工在年龄、学历、思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与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也存在差别,难以对人力资源实现整齐划一的管理。

(二)资金短缺虽然现代远程教育是对人力资源发展的投资这一观点已毋庸置疑,但是“并没有证据能说明现代远程教育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经费”。目前绝大多数现代远程教育机构走的是“以学养学”的道路,绝大部分的教育经费来源于学费,很少有政府资金的支持。有限的资金在现代远程教育机构中也主要被投入在资源建设、市场开发等项目中,人力资源的可用资金非常有限。

(三)考核的形式化考核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发挥着显著作用。

(四)激励制度的缺乏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化发展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机构非事业编制员工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员工在福利、评奖、科研等方面都未与现有的管理机制良好对接,对机构的决策也无权参与,许多员工因此难以产生主人翁意识,不利于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的长远发展。

三、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下现代远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运用现代激励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已有人力资源力量的提升。在网络学院这样知识型人才比较集中的组织里,除了考虑工资、奖金、福利等外部激励因素外,还应该考虑岗位的多样化、发展机会、心理收入(从工作本身和学院中得到的精神满足),生活质量(上下班便利措施、弹性工作时间、孩子看护等),个人的独特需求等内部激励因素。将物质报酬的管理过程与员工的个性化激励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关注知识型员工并对他们所拥有的隐含性知识进行管理。体现公平的原则,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要与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远程教育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要将组织和内部员工的绩效与质量管理挂钩,绩效管理指标设定为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按照质量管理要求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质量管理的目标。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员工和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且可以持续强化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形成良好的绩效文化。

(二)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文件与质量管理文件的一致性不管是采取任何形式的文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某一工作岗位的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应当是一致的。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岗位说明中的内容经常会和iSo9000族标准中工作程序规定的内容出现职责分工、执行标准等方面的不一致或者自相矛盾,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部门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部门之间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iSo9000的贯标工作就无法保持有效性。所以,要提高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工作的有效性,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iSo9000质量贯标工作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三)以iSo9000族标准为指导制定培训计划iSo9000族标准对人力资源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强调要培养“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能力;其次,对组织应满足的条件突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该要求;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针对远程教育人力资源的特点,立足现有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员工在培训过程中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提高,努力实现质量目标。另外,针对员工的专业基础和人生远景以及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全员培训计划。

(四)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文化要做好质量管理,不能绕开对人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质量文化是必要的,因为只有组织内的员工都能拥有共同的质量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都能够认识到质量管理对于自身发展以及组织发展的重要程度时,才能主动进行质量创新,真正自觉地遵守各项制度,从而产生更多的效益。所以,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大范围内树立起共同的质量文化观念,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更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需求。

(五)加大人才引进建立较为健全的岗位考核聘任制。在引进人才时,第一要注意引进的人才一定是远程教育需要和合适的人才,不能唯学历论、唯职称论;第二要处理好目前需要的人才和长远需要的人才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合适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关系;第四要围绕着远程教育的精髓———服务,不能做事草率,要态度平和。人力资源管理要以实现员工发展的最大化和组织目标为目的,开展工作要围绕着让组织的客户满意、组织满意、员工满意,寻求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的最佳结合点,人力资源投入的科学、持续,可以让组织内部的员工保持效率高、不断学习的良好状态。员工通过参与组织文化设计和变革,团队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不断提升组织竞争力。

(六)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与质量业绩挂钩质量管理体系往往会对工作过程的质量以及过程结果的质量进行测量,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为了奖罚分明,调动员工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可以适当的增加或者提升质量管理要求方面的考核指标及权重,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表现进行挂钩。

(七)持续改进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欲与时俱进,就必须持续改进,不仅对既定的工作的pDCa循环过程加以完善提升,而且对于目标的制定、规章制度的修订、工作方式方法的提炼、员工的技能提升等都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的状况作出相应的持续的改进提高,以促进预期目标的达成与管理水平的提升。远程教育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持续改进主要是通过绩效考核与反馈来实现。绩效反馈的内容包括通过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员工绩效差距并通过面谈确定改进措施、沟通下一绩效考评周期的工作任务与目标、确定与目标相匹配的资源配置等。因此,绩效考核的结果不仅与员工聘用、报酬、津贴等挂钩,也影响着学院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绩效反馈既是上一个绩效考评周期的结束,同时也是下一个绩效考评周期的开始,改进的意见会推进下一个pDCa循环的开始。

(八)形成比较实用的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体系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提供的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方法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形成一套比较实用的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体系,使“pDCa循环”落实在该工作的整个过程。p即学院根据发展战略和教育计划,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D即按照人岗匹配的原则招聘、培训、使用员工;C即采用多种方法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a即针对差距和不足持续改进。在实践中,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循环往复的。

四、结语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篇3

【论文关键词】远程资源 优化 语文教学

【论文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惠民工程,它的实施为教师开辟出了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笔者从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养成教育、优化教学模式与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语文素养等四个方面来阐述远程教育资源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促进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缩短地区教育差距的惠民工程。我校自2004年11月成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学校以来,切实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与使用活动,开阔师生视野、更新育人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学习远教资源,更新教学观念

我校语文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进行备课和上课,把学科教学、课改精神与远教资源有机整合,结合“课堂实录”、“课堂点评”等内容学习先进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疑为主轴”的“四主方针”,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优化我校的语文教学。

二、利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我校是一所西部偏远的农村小学,学生的养成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查询资料、预习课文、专心听课、认真笔记、规范书写、合作学习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极大地制约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时效性。自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校开展了一个校级课题“运用远教资源,加强养成教育”,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里提供的“课堂实录”,让学生在观摩与学习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规范学生的学习与言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自我学习与反思中不断规范自己,努力改进学习方法,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终生发展保驾护航。

三、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资源”栏目中提供了“课堂实录”、“教案实例”、“媒体展示”等丰富的资源,使我们的老师能够从“黑板+教科书+粉笔+教鞭”和“师教生学、师讲生记”等传统教学模式走出来,把远教资源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远教资源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与文字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具有双向互动功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多种感官的需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琥珀》一课时,学生对化石的感性认识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琥珀化石的形成过程只停留在语言文字之中。利用远教资源展示形形色色的、令人称奇的化石图片和琥珀化石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给学生以形象、直观、动态的享受,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效。 四、综合运用远教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远程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凡脱俗之美,如何运用远教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①师配乐示范朗读,给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②用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其形与色,发挥想象体会荷花的优美;③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以说促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凡卡》一课时,可设计情景,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让他们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讲一讲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时,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说说你应该怎样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设计这样的情境,既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体会课文所描述的黑暗现实,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能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双重功效。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不仅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文霞,杨改学.对远教资源与中小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考.教育技术,2006(10):19—21.

[2]石雪飞,薛峰.如何提高“农远工程”中教师培训的绩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0).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篇4

【关键词】aCtion模式;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64一04

一引言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重要命题。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支持与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保障。因此,近年来,我国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体等,这些动力主体分别在政策驱动、市场利益、社会文化及价值实现等动力来源的驱使下开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工作。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再一次将优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推到了一定的高度。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2]因此,研究如何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展开主题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关于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该规范中的CeLtS-4l便是教育资源建设规范。(2)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开发研究。研究者大多是基于某种新技术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设计研究。如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基于webService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库体系。(3)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何克抗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类型、管理、技术标准、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以及质量监控六个方面,对我国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祝智庭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动力来源、动力作用模式、实现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4)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策略研究。研究者从政策性调控机制策略、科学的投入规划机制策略、技术保障技术策略、质量监控机制策略、管理服务机制策略及应用创新机制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5)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如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资源在高等学校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等。

上述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探究。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数是单纯地从教学资源建设的这一具体内容切入,较少将教学资源建设置于教学系统甚至是教育系统中进行审视,即缺乏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教学资源设计的研究。aCtion模式是系统地指导远程教育中媒体选择与技术应用的有效方法,因此,论文提出在aCtion模式的理论指导下,开展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工作。

二aCtion模式

1aCtion模式的基本内涵

aCtion模式是由托尼・贝茨在《技术、开放学习和远程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其中a(access)一方面是指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是指机构和学习者角度考虑媒体使用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c(CoSt)是媒体和技术应用的成本效益;t(teachingandLearning)是指在某种技术支持下会发生特定的学习活动,以及技术如何支持这些教与学的活动;i(interactivityandUser―Friendliness)是指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o(organizationalissue)是指在技术和媒体应用中组织与机构的协调:n(novelty)是指技术的新颖性;S(Speed)是指技术应用中,内容传递的速度。

本文主要选取aCtionS模式中的a、C、i、t四个部分,即分别从教育资源获得的便利性、成本效益、教与学因素及交互性四个方面分析如何进行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

2aCtion模式之于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

(1)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

由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是基于一定的媒体技术开展的,因此,技术的可行性及便利性是aCtion模式中的基础条件。同样,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中所涉及的技术及平台的便利性同样重要。

(2)强调教学资源的成本效益比

aCtion模式的提出者托尼・贝茨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便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远程教育研究,因此其提出的aCtion模式中也突出了成本效益这一经济学元素。这说明,aCtion模式是从教学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教育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因素,确定如何在教育中采用媒体技术。将成本效益的理念引申至教育资源的设计中,其成本便是教育资源设计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而效益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利用该教学资源开展学习的学习效果、教学资源的覆盖面等多个方面。

(3)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是aCtion模式从教与学的角度提出,媒体和技术如何支持远程教学活动。对应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就是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充分分析该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于哪些教与学活动之中。这点突出了媒体、技术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教与学这一理念。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从如何实现教与学最优化的角度进行。

(4)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

aCtion模式强调应用于远程教育的技术及媒体所能提供的师生交互,这是对由于师生分离状态引起的学习者缺乏学习支持及归属感等方面的教学及情感补偿。数字化教育资源虽然并不是完全面向远程学习者设计及开发的。但是混合学习已经成为我国从高等学校到中小学普遍采取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强调资源所能提供的交互,为混合学习中的在线学习部分提供良好的交互支持。

三基于aotion模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策略

1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

根据aCtion模式中的“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要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我国的各类政策性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一系列“十二五”质量工程项目,更是在践行者教育资源共享这一理念。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及便利性至关重要。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阶段,提高其可获得性及便利性主要体现在:

(1)充分分析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对象

根据教育传播学相关理论,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及受教育者是组成教育传播过程四个基本要素。而教育资源则涵盖了教育信息与教育媒体两个方面,即教育资源是面向受教育者的教育信息及相关媒体的集合。因此,明确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确定受教育者的教学媒体偏好等设计与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教学应用,教育资源的应用主要包括学习者的浏览学习与教师的编辑再利用。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阶段,要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资源,以保证学习者获取资源后浏览的便捷性,同时教师获取资源后能够较方便地进行编辑再利用。如,Sap、matLaB等软件是土木工程类课程进行工程建模分析及工程绘图等常用的技术工具;统计类课程常采用SpSS、SaS等数据处理及统计软件。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优先选择相关专业、课程常用的软件。

(3)开放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呈现方式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呈现要体现开放性,即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无需注册登录、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便可以方便地访问教育资源,实现真正的教育资源全面共享,而不是处于条件性的、半开放共享。但目前为止,我国的教育资源中部分资源未能做到开放与共享。如,2009年度的726门部级精品课程中,有37门课程因为找不到服务器、无法找到网页、网址修改、用户没有被授权等原因而无法正常访问。因此,完全开放的教育资源呈现环境与方式,是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

2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最小代价率原则

aCtion模式强调成本效益比,而我国目前的教学资源设计中出现的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就是由于没有系统地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致。因此,根据aCtion模式中的强调成本效益比,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时要体现最小代价率原则。根据媒体选择的最小代价率原则,一种媒体或者信息被选用的可能性与其能够提供的效能成正比,与使用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成反比。因此,在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所要开发的教育资源的成本/效益比,尽可能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教育效果。如开发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案例,若将其作为网络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其受益面则会大大超过单独的视频案例本身。因此,同样的一段视频案例,当其融入开放的网络课程中时,则具有更高的效益/成本比;再如在进行动作技能教学时,开发动画资源要比拍摄动作视频付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效益/成本比相对较低。

3数字化教育资源要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根据aCtion模式中“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体现如何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1)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pedagogicalandContentKnowledge,tpaCK)是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最新阶段采取的整合模式,是整合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后的新知识,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必备的知识。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教师具备tpaCK知识,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连接体的教育资源,必然要掌握tpaCK知识,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科内容、教学法及信息技术的融合。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并不是指三者的分别罗列及简单叠加,而是要体现每个学习内容如何与技术及教学法融合起来。

(2)加强教育资源评价和审查标准,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根据上文中的同类研究述评,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关于教育资源的技术规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实践中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在如何对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评价,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方面仍需加强。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精品课程等综合性的教育资源的评价,而对于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验资源、媒体素材等教育资源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年版)”中对各类资源的基本要求属于此类的研究,但仍需深入、细化。因此,建构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是提高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强调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协作共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从独立开发走向了协作共建,从小部分人的设计开发走向了凝结群体智慧的设计,群体动力在其中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群建共享的特质也使得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资源永远在不断被修改、更新与完善。这与之前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旦开发完成之后,便长时间固定不变不同,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4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多元的交互原则

aCtion模式提出要加强“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体现多元交互原则:

(1)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者之间的交互

我国的教育资源开发者包括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大多起政策性引导的作用。因此,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首先在源头部分进行强化。加强参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各方机构的之间交互,建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教育资源的建设质量。

(2)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良好的交互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开发者可以为学习者利用教育资料进行学习提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注重师生交互功能的设计,如常见的课程论坛、留言板,或者引用Blog、wiki、SnS等web2.0工具为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创设交互的平台。

(3)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基于教育资源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交互方式,学习者针对教育资源进行总结、分析、交流与讨论,能够更广泛地分享个人建构的意义,在不断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对教育资源新的理解。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不但要注重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更应该支持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web2.0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资源的者,也可以成为资源的学习者。无论是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还是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不断完善,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效果。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篇5

一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多媒体资源备课不详。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备课的环节上,大部分教师只是通过浏览网页,在ip资源中找到能为其所用的课程资源,通过媒体的呈现方式、类型简单地进行了解之后就按部就班地应用在教学中。没有对资源进行详细的研究以及分析,也没有按科学的备课环节对资源进行整合,使教师对所运用的多媒体资源没有详尽的了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师生之间互动不足。教学活动是指包括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而教学的方式,以及这些活动如何与远程教育相结合。其中包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互动性这一特点,在强化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的同时开展相关互动活动。因而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上,很少能看到精彩活泼、生动有趣的主题活动。

2.在远程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科学系统地进行备课。教师应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再在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分析。什么形式更有利于帮助解决教学重点;什么类型更方便突破教学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远程教育资源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大大地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的效果和功能,进而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功效最大化。

第二,开展有实效性的课堂互动。教师应开展一些有实效性的课堂互动,在学习、练习、提问等环节上设计一些互动。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头脑风暴》《开心课堂》等为主题的互动活动,来达到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教学能力掌握。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这才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学效率。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课堂上,应多看一些实效性、针对性强的课堂活动。

二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体现教育的直观性

远程教育资源中的音像、录像、影片等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网络呈现,利用声、形、色等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形成鲜明的表形,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而这种资源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活跃、充满活力,自主地获取数学知识。通过具体的教学资源演示,让学生对具体的授课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观教学。

2.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形式下,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力倡导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有自觉的学习愿望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固定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初步形成习惯,使自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如捕捉语言重点的能力;找到要了解的相关问题的资料或是工具书。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智慧的启发和自我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远程教育中,根据教学的特点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3.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体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能激发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特点,例如:色彩、声音、动作、图像等,引起学生本能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远程教育资源正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将学生吸引住,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它以投影、录音、录像等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篇6

论文摘要:大力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教育虚拟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远程教育模式,它的特点和优势恰好可以满足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需求。论文根据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对教育虚拟社区有助于促进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探讨,并分析了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中教育虚拟社区的构成,为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以及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现实劳动力和潜在劳动力,使农民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之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成了重中之重。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社会经济依然不发达并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办教育,远程教育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就是借助远程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农民身上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全国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一、农村实施远程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然而在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已经与农村建设需求不相协调。www.133229.com据调查,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仅有7.3年,与城市相差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5%,初中文化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教育的大约5%。如此之低的受教育程度使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在农村得到运用和推广,使广大农民没有能力接受新观念获取新信息参与市场竞争,而只能固守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被动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可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及最为迫切的要求。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

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借助不同的学习媒体,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随意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满意高效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同学习要求的公民都有机会参加学习,使教育从课堂和校园进入到社会和家庭,使人们接受教育更加快捷方便。当前,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从农村发展来看,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农忙、出外打工忙,精力分散,很难在特定时间、地点进行集中学习,广大农民希望能有办法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或培训。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时空的限制,以覆盖面广、全方位地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教育服务的优势,成为在农村开展职业教育的正确选择。在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环境下,有利于与农业技能及外出务工相关技能的职业教学环境设计,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运用现代远程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环境设计有利于农民学习主体的教学环境,并利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农民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传统学习模式,激发农民的学习动机,让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农民都能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成长为具有探索新知识能力的新型人才。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更好地承担知识与科技的传播和转化任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农民获得知识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一)各级政府及农民自身对远程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各级政府对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远程职业教育在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远程化在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作用认识不足,对远程职业教育关心少,投入少;另一方面农民自身对远程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农民都已经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甚至主动去学习相应的种植、养殖等技术。但多数人更愿意面对培训教师,接受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忽视或很少利用远程教学设施进行学习。

(二)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发展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关键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社会发展和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首先要解决教师问题。可是,由于从事农村职业教育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待遇得不到落实、学校兴衰不定、前途渺茫等原因,师资流失或隐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当前农村缺乏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和技术人员,应用远程教学设施和资源的能力比较差,“双师型”教师或优秀教师短缺,很难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有效支持服务。这无疑是振兴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潜在障碍。

(三)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不足

在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优质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尽管自2001年以来,国家投入专项经费,实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集中优势专业人员、技术和资源,努力发挥“名师、名课”效应,开发了130多个职业教育一流媒体、网络课程和素材库,覆盖职业教育的18个专业门类;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造成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与当地市场经济和社会有效需求脱节,教育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做到好学实用。

三、教育虚拟社区有助于促进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的探讨

(一)教育虚拟社区的特征与功能和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学员的特点与需求相适应

教育虚拟社区是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它是指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从以上的表述可以看出教育虚拟社区集中代表了远程教育的优点与精华;教育虚拟社区的特征与功能恰好与远程教育学员的特点与需求相适应。广大农民的学习需求是能够实现便捷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共享各种农业科技信息、农业政策信息、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等便民信息,交流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技能学习经验,互相促进。教育虚拟社区开放式、跨时空性、非排他性和网络化的特征,对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二)教育虚拟社区有利于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

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农村青年学生,也包括所有有劳动能力有学习意愿的各年龄层农民。传统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大多采取的是在电大或农广校各县级教学点利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机房中的硬件设备集中完成授课。对这些农民来说,一方面,农活繁忙,家庭负担重,难以抽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另一方面,这种集中学习还会带来一些额外的住宿及杂费花销,影响了农民参加远程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而教育虚拟社区基于的是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施教者只需把要传播的信息完全呈现到虚拟社区中来,而媒体是全天候的媒体,可以24小时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务,包括浏览信息资源、专家在线辅导答疑等,广大农村受教育者只要有学习的时间和动机就可以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但解决了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也使农村远程职业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续。而据调查,全国已有99%以上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人条件,其中96%的乡镇开通宽带。随着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各地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借助网络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信息、发家致富。

(三)教育虚拟社区的多层面整合功能与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资源需求相适应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成分十分多样,既有农林中专、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也有参与各级电大、农广校短期培训的农村学员,还有在农村从事最基层劳动的广大农民,成分庞杂,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育虚拟社区能为广大学员提供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以便于远程教育学员获取知识。教育虚拟社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集成各种资源库,汇聚和碰撞各种思想,使价值观各异的社会成员充分交流与合作,远程教育资源库的结构主要分五部分:一是交互式视频直播课堂资源,二是多媒体远程教育网站资源,三是网上图书馆及电子图书,四是音像教材库资源,五是各种非数字化(纸质为主)资源。教育虚拟社区有效地整合各类型教育资源进而构建完善的教学资源库。这种多层面的整合功能恰好与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资源需求相适应。在这种远程教育资源丰富和学员成分多样的格局环境下,各种优秀的社区资源、观点、思想、价值观的融合,就能作为一种能动的环境力量,多样、丰富、生动的情境感染力,作用于社区的成员,引导其成员的学习态度的养成,规范学员价值观的形成和有效地建构学员的价值体系。随着远程教育领域的办学者和研究者越来越积极关注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以整合的优势大力推动远程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虚拟社区的这种整合功能,一方面可以为远程教育的这种发展趋向提供可行性基础,在实现的层面上也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支撑;另一方面可以为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提供各种丰富的资源、知识数据库,形成一个准专家系统的交互平台。

四、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中教育虚拟社区构成分析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篇7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民办高等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它和教育领域内的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其自身又是一个包含多个子系统的有机整体,与外部环境进行复杂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则呼唤国家教育政策的成熟、公共教育环境的优化以及民办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要素的良性互动。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机制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必答题。本文就战略保障机制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各层面的辐射作相关思考。

一、宏观层面:国家合理的民办教育政策决策机制建设

(一)清晰的导向性

政策决策机制运行的结果一般外化为相关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教育政策作为一个风向标,它实际上引导着教育资源的流动方向。而资源的流动方式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增值的幅度。教育政策要准确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和教育资源的可能流向并作适当预测。这样教育政策就会在社会上起到导引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向,还会引导教育领域之外的社会游动资源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域内,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向性在现实中就会表现为相应的法律上的保障和经济杠杆上的利益驱动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相应的氛围鼓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整合以及教育与外界的资源、信息、物质的交换便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实体上模棱两可的、语焉不详的政策不但导向性很差,而且还会误导教育资源的流动。

(二)确定的制约性

对于教育内部资源流向是否符合教育政策导向的实然状态,教育政策的决策机制必须立即做出应有的制约作用。在教育领域内部,这种制约表现为惩罚或者鼓励。对于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的流向不规则、违背国家政策导向的资源流向,教育政策机制具有及时对这种现象做出惩戒的功能,以防止教育资源出现因流向偏差而导致整体效益不高、部分资源流向违反规则的结果出现。对于教育资源流向合乎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的现象,教育决策机制同样要及时给予相当的鼓励。

在教育与外界互动过程中,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实现教育与外交资源配置的优化,当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稀缺而效益较高时,教育决策机制具有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民办高等教育内部以满足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反之,就会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低效资源流出民办高等教育领域。

教育决策机制的制约性还表现在对于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资源应该具有相应的过滤作用。与经济领域不同,教育资源要追求相应的公益性,要求流入教育领域的资源必须具有公益的功能,否则,教育政策决策决策机制就必须具有及时过滤这些资源的功能。

二、中观层面:教育合理的资源流动机制

就本研究而言,中观层面可以理解为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教育个体之间的资源流动机制。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之间能否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

要实现教育资源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流动机制,首先需要国家教育决策机制的导引作用和制约作用来为教育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创造一种适宜的社会氛围,同时公办高校群体要跳出自身的圈子来通盘看待高等教育,要走出“利益”这个狭小的死胡同,追求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引性作用和制约性作用还没有成熟,教学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的社会氛围还相当缺乏。多数公办高校依靠其在教育领域内的特有优势而不屑于与民办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同样非常重要,目前民办高校只局限于师资流动,很难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资源优化配置。要形成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合力,才会在与公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中不致于太弱势。所以民办高等教育自身更应该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实现民办高校之间理性竞争。

三、微观层面: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管理机制

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良性管理机制,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个民办高等教育个体发展的此消彼长。

(一)科学的决策机制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健全完善的决策机制是办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民办学校为数众多,情况千差万别,但是科学的决策机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运行的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将来能走多远。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以及能服务到什么程度为宗旨,并且能够使学生的心灵舒展,并且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具备心灵舒展的素养。这就意味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必须要与学生的心相通。

2.与时俱进的办学措施。办学措施要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能满足社会对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的措施。这些措施的采取是要深挖受教育者的真正需求所在,并恰到好处地发展受教育者的弱项而又是社会发展急需的那些素养。与时俱进的办学措施就需要民办高校的决策者在决策时不能贪大求洋,更多的是要对社会民众教育需求的深层次剖析,也不是好高骛远的一味地求“高深”,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夯实基础。

3.民办教育的公益性目标和经济性目标并驾齐驱。民办教育目标的公益性与经济性并非完全矛盾,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实践如果注重到了公益性,当然就会增加其社会美誉度,相应地就会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

(二)切合实际的利益

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利益—动力机制是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告诉我们,组织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个体动力,而个体动力的很大一部分产生于个体在组织运行中所能获得的利益。缺乏持续动力的运转是不能持续的。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自内部,如果学校内部的每一个人的实际利益的获得都与学校的真正发展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有天然的正相关性,就使员工所获得的实际利益大小会转化为相应的动力。因此办学者必须要真正而不是形式方面考虑到员工的实际获得利益,因为学校运转的实际动力就来源于此。

要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利益-动力机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在学校运转中的落实:

1.切实整合员工和学校价值取向。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多维且复杂的,同样员工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层的,这就需要学校和员工都要具备找到两者的共振点以求共振。尽量实现两者的双赢目标。

2.学校要根据员工所处的不同发展状态和不同的发展需求有差别地管理员工,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绝大部分员工的实际利益诉求,尽可能创设出一种让每个员工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因为转化为相应的动力。这样的学校,运转中必然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样的员工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向心力而不是离心力。

(三)畅通的信息流通机制

民办高校的正常远转离不开信息在管理路径流动的畅通无阻。要实现信息在管理路径中畅通,必须要求学校内部的部门和层级的权、责、能的高度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以严格的制度作保障。如果部门和层级的权、责、能不匹配,管理信息就会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会被截留、添加、压缩、放大、歪曲、异化等现象。要确保管理信息在管理路径的畅通,就必须要求各部门各层级对于流经的信息只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解读和加工。而且这种解读和加工是有助于管理信息被其他部门接受的。

(四)严格的质量保证机制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快速、多样,而且随着规模越来越大,更要重视质量的提高,要形成严格的质量保障机制。从目标管理、资源保障、人员队伍保障、过程监督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一个相对客观的数据记录和技术统计,它的作用是对大学系统的运行状态作全面的把握,起到一面镜子的作用。学校内部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办学质量评估机构,按照学校运作系统的特点,组织内部的、定期的、有针对性的评估,将办学质量的控制常规化、持续化。也可以邀请校外专门的评估机构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评估,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五)富有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是要靠人去完成的,人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所以,富有活力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就民办高校而言,其员工的年龄与经验及能力分布的“双端”特征明显。“双端”的一“端”是高龄的员工,另一端是刚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民办高校员工的“中间层”不多,且“双端”之两端的员工因实际情况和工作动机不同,因而其实际需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能对所有人搞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员工的实际利益诉求采取针对性的激励以及保障措施。

民办高校员工分布的双端特征还要求人力资源的实际运行必须要创设一种让高龄教师的经验和阅历成为年轻教师成长的支持力。让年轻教师的热情和精力成为延续高龄教师工作欲望的火种。采取新老教师“结对子”“新教师拜师学艺”等措施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让高龄教师的经验和能力找到新的载体,同时高龄教师的现代媒体操作技能也会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双端都会有所发展。

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要有活力,还必须要在实际运行中创设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民办高校的决策者要有勇气把高校内一些基层的领导岗位拿出来在校内符合条件的员工中“公推公选”,而不是指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更能激发青年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欲望。更好地推动学校的良性运转。

(六)生生不息的财力保障机制

民办高校运转的财力多数属于自己筹集,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形成财力保障机制。这种财力保障机制必须要具备不断地产生财力的能力,民办高校的财力来源一是在于自身发展的“雪球”效应,二是融进社会民间资本。自身的“雪球”方式属于财力内生,融进社会民间资本属于财力外生。对于财力内生的高校,要形成一种尽可能在降低“雪球”的“雪核”规模前提下能迅速增大“雪球”的机制。这可以通过民办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服务的方式来获取。财力外生的高校,要具备融进社会民间资本的能力,同时要具备对这些游资的过滤能力,只有合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且具有公益意向的游动资本才可以作为财力外生的资源。

(七)灵敏的的自我纠偏机制

民办高校在我国发展较迟,运转相对不成熟,表现在决策以及运转的各环节,这样就更需要建立一种自我纠正的机制,对运转过程中的不成熟、不规范、不理性行为表现予以适当纠正。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校运行中出现的偏差,有勇气自我解剖这些偏差出现的原因与根源,并且有能力采取相关纠正措施。

建立自我纠偏机制,在民办高校的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很多,但这些问题大多源于教育的公益性与经济性、管理措施的理性与感性的把握。对于多数民办高校而言,在这些问题上具备准确界定的能力才是建立自我纠偏机制的最关键的需要。这就会外化要求民办高校必须要加强教育和民办教育的研究。

建立自我纠偏机制要求民办高校的运行要具备快速发现问题的观察力,拥有冷静分析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和有力的纠正能力。对于为数众多的处于“重新洗牌”时期的民办高校,需要开拓、拼搏、实干和进取,更需要一种冷静的反思,这样,民办高校的实际运行会越来越理性

(八)良性的资源共享机制

民办高校的实际运行,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产生互动,这种互动涉及到双边和多边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民办高校可以利用发展形成的一些自身优势服务社会增加美誉度,可以和其他高校建立图书共享、学分互认,教学、科研成果共享等多种方式来强化这些这种互动机制。此外还可以和企业进行产学研互动。在这些互动中,不仅可以使学校获得自身发展的许多外力还可以尽可能地学习外界的长处做到取长补短,尽快提升民办高校运转的规范性和成熟度。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篇8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阐释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主要职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而通过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企业内部全体人员进行管理的综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综合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首先,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现状分析、并且对未来人员的供需情况进行平衡与预测,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合理充足的人力资源。其次,对企业人力资源职务进行分析和设计。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对企业不同职能部门的结构、性质、职责等进行分析,在充分分析和设计的基础上编写规范的企业人事管理文件。再次,对企业员工绩效进行考评。针对考评情况做出反馈,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并且根据绩效考评情况为员工人事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第四,强化薪酬管理。主要就是负责企业员工工资、各种津贴、奖金的设计与管理,从而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第五,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员工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进一步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和能力,为企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方法,对一定群体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从而能够正确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的实践活动。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对企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在企业的发展中,在先进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通过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企业长远、健康、稳定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详细来讲,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企业员工进行基础性教育。所有基础型教育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念教育企业员工,在企业员工之间大力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企业员工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对企业员工进行日常的思想教育。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企业中职工思想问题、企业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和分析,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开展。第三,对企业员工进行政治教育。主要就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让企业员工学习党的最近思想路线和思想动态,让企业员工根据时代步伐,正确把握社会发展形势,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容性

首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具有相容性。在我国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具有相容性。说到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对人力资源的尊重与理解,都是为了能够让人力资源的潜能和重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都体现了思想文化认同的强大力量。再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也具有相容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我国的企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都十分注重企业的外在形象和社会认同,注重品牌,在企业形象中包含一些诸如讲诚信、参与公益事业等内涵。虽然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也强调归根到底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塑造和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根本任务,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密不可分。在企业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在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和职能道德素质,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详细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把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实现教育人和管理人的相互融合。对于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实现企业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方面,通过这种结合,能够实现管理人力资源和教育人力资源的相统一。通过两者的融合,就能够实现教育和管理的相互依托,这样就能够更好地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管理,达到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人力资源的目的,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变的更加人性化、柔性化,保证企业员工能够更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企业管理理念,更加有意愿地遵守企业各种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管理目标的有序实现,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更好地引导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人才素质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都是一些“现代人”,他们都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自我意识强烈、文化背景复杂、思想观念活跃、个人经历迥异等。针对这种情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依靠现代性的管理手段才能够让他们信服和接受。而如果单纯的采用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和说服,也不能够达到太好的效果。所以,企业应该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有机融合起来,加强企业实现对企业员工行为和思想的规范和引导,最终形成更加先进的思想,保证企业员工的健康发展,进而为企业稳定运行奠定重要的基础。

再次,把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的人本管理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思想为教育对象,旨在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提高人的内在思想素质,让人在社会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在对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管理制度、环境约束等因素的影响,人是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而此时,通过对员工进行适当思想政治教育,对员工进行价值引导和精神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同时也强化了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可以更好的实现。

三、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人性化管理尤为重要。企业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分析企业客观环境对企业人力资源行为、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员工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正确分析企业员工的心理状况,能够正确把握企业员工的心理特点,防止企业员工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抵触情绪,保证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要以人为本,尊重企业人力资源的差异,看到企业人力资源思想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然后做到区分,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结合,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2.增强主体意识,实现人力资源全面发展

随着企业员工认识的不断增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推进,教育过程的主体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越来越强。这种角色的转变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从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索取,这样一来,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说,应该不断强化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作为被管理对象往往将自己定位为被动地位,因此缺乏自我肯定以及主体性认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者必须将主体意识的信息传达出去,使人力资源的主体性认识得到体现。所以说,一定要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整体意识,进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全面发展,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活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整合

新世纪是高科技、强竞争的时代,它要求学生具有信息的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改革教育内容,重新编写教材,注重课程设计,发展学生能力外,还要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当中,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才能适应这场变革。

一、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整合高校教育资源的是当务之急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肩负起推动教育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要清醒地认识到除了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使用方法。

正像其他领域一样,科学技术的革命必然带来观念的巨大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在要求教师掌握这些新技术、新理论的同时,更要注意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新观念,即新的人才观、新的教学观和新的学校观。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单一,而现代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又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调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音像、课件、远程教育技术等等。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客体的统一,现代教育技术为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了条件。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课堂教学、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计算机、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状况,使现代学校不受时空限制,因而带来了学校观的改变。由此可见,现代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学校观的形成与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就不能对它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者、引路人,又是朋友、伙伴。针对这种新的变化,在现代和未来的教育中,教育不再是指学校教育,它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师的眼光不仅限于课堂,更要放眼社会。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学生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满足学生终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思想,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不断获取知识、加工信息的能力,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资源整合

1、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呢?一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特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媒体、教学程序、呈现方式、人机交互作用等,合理制定教学策略;二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将电声、电视等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Cai和iCai)以及综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三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利用。对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利用与传播,使之制度化和法规化,保证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四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管理。对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等进行科学管理;五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评价。注重对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参照规范要求进行定量的测量与比较,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

2、“整合”的含义。“整合”是指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认知工具、信息加工工具、信息表达应用工具、信息交际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也是教师呈现与传递知识的教学工具。同时还作为教材与教学资源,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这跟过去所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辅助教学仅仅是运用信息技术起“助教”或“助学”的作用。根据西北师大南国农教授对“整合”所作的定义是:“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以工具形式与课程整合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各个体系之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式,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整合后,课程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科学知识的功能,而且具有培养和发展学生信息能力的功能。所以“整合”不是混合,而是融合,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教学资源整合的目标

从长远看,“整合”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新世纪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生产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成为高素质、创新型的信息化人才。

从当前看“整合”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态度力。学会运用信息工具去获取、分析、加工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网络技术的能力。使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学习能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素养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各个方面,实现统一优化在同一的过程之中。从而构建起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再说得更具体一些,衡量是否实现“整合”的目标必须是:

(1)教师方面:做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自己所任学科的教学之中。就象当作书本、黑板、粉笔、纸和笔及其他媒体一样十分流畅地使用。当作备课、查阅参考资料、设计编写教案、上课、写个案、写总结以及对学生评估等等等的工具。换句话说,把信息技术当作工作、学习、教育与教学的主要工具。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篇10

彬县电教中心20__年度工作要点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教育局工作目标,大力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作。

工作目标

以提升全县远程教育管理应用水平、优化教学手段为基础,以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重点,以教育信息化为主线,以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为导向,以教育技术队伍发展为前提,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目标,全面提高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整合的实施能力和水平,推进我县教育现代化进程。

工作任务

一、全面加强对全县远程教育和实验教学工作的管理

本着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科学管理、突出重点,健全制度、发展队伍,培植典型、全面推进的原则,加强对全县远程教育和实验教学工作的管理。强化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应用促进教师队伍发展、促进新课程资源建设,有效支持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1、2月份全面完成20__年新增项目的设备安装调试及县级验收工作以全优的标准接收省市验收。

2、继续坚持“一标三册一栏”管理制度,开展远程教育管理应用“百校行”活动。每两周下乡一次每次检查5所学校,全年最少检查100所学校。采取突击检查、现场指导、编发简讯、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推介亮点,推动全县远程教育管理应用工作。

3、修订完善远程教育管理应用考核办法,拟于6月份、12月份进行专项考核两次,6月份考核完毕后对20__—20__学年度远程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专项表彰奖励。建议教育局加大远程教育在校区综合工作评估中的权重。

4、依托校区综合工作评估和初中毕业生测试,加强对实验仪器、图书、体音美器材等教学设施的管理使用。

二、加快网络中心建设步伐,大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20__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电教中心工作重中之重,力争年内初步建成满足教学需求的互动、开放、动态、实用的新课程资源库框架,积极培育资源建设的内生长机制,初步建立起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系统。

1、1至2月完成设备调试及试运行。

2、加强人员培训。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培训网站管理人员使他们尽快掌握技术保证网络运行正常;二是3月份对各校区通讯员及股室联络员进行集中培训。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资源上传、审核、系统;突出一线教师和学校的主体地位,树立资源使用者同时是资源建设者的观念,骨干带头,全员参与资源创建、搜集、整理、加工、上传工作;加强资源应用研讨,加大优质、特色资源推广应用力度。

3、发挥网站电子政务功能,围绕县教育局中心工作,努力做好教育宣传工作。上传下发彬县教育的新发展、新举措,展示校园风采,对外树立形象,对内上传下达初步实现办公自动化。

4、资源建设

一是突出课堂教学实用资源建设,提供与教材配套的教案、课堂实录、网络资源链接、课件、试题、学习成果、教学后记等针对性强的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资源;每两周下乡一次,实现年内制作优秀课堂实录30节,并于网上;评选优秀课件40个,整合于资源库。二是主要栏目信息80篇;教学研究、论文篇数总计达到80篇;

三、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选活动,以赛促用。

1、3-4月份开展一次以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制作为重点的评选活动;9-10月份开展一次以优秀教案、论文、和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案例评选活动。将优秀作品在网站上,实现获奖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推选全县获奖作品参加全国、省市相应赛事,力争综合实力进入全市前三名水平,个别项目走到全省前列。

2、五月份安排一次全县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比赛活动,以促进校长远程教育管理应用水平。

四、强化人员培训,为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1、加强电教中心自身队伍建设,重点抓好管理服务队伍、网络技术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使内部人员掌握网站(栏目)管理技能和三种模式应用指导、技术服务能力。

2、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类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师队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3、继续推广“四级培训”模式,指导各校区扎实认真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整合应用能力。拟于3月份对各校区报送的四级人员考核颁证。

4、4月份组织各乡镇技术骨干技能比赛培训活动,提高服务能力。

5、积极推进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校本教研,提高校本教研成效和质量,培养更多教师在网上学习、工作和交流的习惯与能力。

五、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题的研究

组织开展市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与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研究。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规划、申报和实施管理工作,指导学校申报咸阳市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的研究,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培育典型学校,促进骨干队伍成长,积极探索信息化支持教育跨越发展的途径。

六、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信息化环境

,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抓好全县中小学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效益,积极倡导计算机网络:请记住我站域名教室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实践。组织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评选、网络主题探究学习的案例评选等活动。

3、抓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七、加强电教中心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1、加快电教中心标准化建设步伐,力争上半年通过省市评估验收。

2、强化服务意识,完善三级服务体系,保障远程教育应用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八、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为资源应用提供基础

1、前季投资5万元购买网站信息平台,完善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