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动物医学的意义十篇动物医学的意义十篇

动物医学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16

动物医学的意义篇1

记者:这次有人提出要“废除中医”,原因是“中医不科学”。而中医给人的印象,无论是诊断方法还是用药确实不像西医学那么严谨。

何裕民:这个问题话题比较长,首先,在近一百年来,科学对于中国是非常时髦的事,其实科学的含义是多样的。首先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其二,我们讲“科学的”,往往是相对于迷信而言的。

就知识形态而言,我认为中医是带有历史烙印的传统科学形态。至于中医科学不科学,那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中医相对于迷信来说是科学的。就引申出一个更大的问题:怎么来看医学。

就“狭义的科学”来说,历史上或者目前所遵循的主要是指物理科学,物理科学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它是用还原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用数字化表达。从这个含义上来说,我说一句可能很多人都会吃惊的话“现代西方医学都不是科学”。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说的,他叫库恩,美国人,这是他在50年前就发表的一种议论。他认为医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是生物科学,他认为生物科学尚够得上科学标准;医学的另一块,更为重要的,也是医学的主体――临床医学,却远远够不上科学的标准。

我们讲两个例子:一般人看病都喜欢找老医生,不管找老中医还是老西医,因为经验丰富。经验的东西就不是定量化可以表达的,充满着技艺之类成分,不是科学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比如说it行业,原子物理,一般来说,30岁左右是最好的年龄段。因为科学是严格遵循还原方法论的,且不断更新,很快很快,医学却恰恰相反。

第二个证据,近十几年来医学领域兴起了一门新学科:循证医学。就是充分寻求可信的临床证据,因为我们光靠实验室得出来的这些证据,还不足以说明很多问题。循证医学的出现也表明医学主体目前还够不上一门严格意义的科学。

再如,揭示规律是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物理科学认为规律是唯一的,无例外的。但生物科学领域并无严格意义上的规律,用著名现代生物科学哲学家迈尔的话来说:“生物学中只有一条定律,那就是所有概括都有例外。”

所有的物理科学,最后表达都是数字公式,比如自由落体定律,可以表达为H等于1/2gt2。但生命科学讲的都是概率、百分比,大概是多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生物科学也够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这些生物科学家强调生物阶层在不同水平上都有不同的特征,需要不同的理论,从大分子到细胞器,到细胞、组织、器官、人的整体,每一阶层都导致独立的生物学分支产生,低层次的特征并不足以完全解释高层次生命活动的特点,但这在物理科学却是必然的,因此他们力主生物学必须与物理科学保持“持续的间隔”。生物科学可以充分借助物理科学的方法、手段,但还必须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

再讲第三个含义,医学还是一门人学,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个离休干部,他患高血压、糖尿病,每次都开同样两种药物。医院有三种号5块钱、15块钱、50块钱,他每次就挂50块钱,同样拿两种药。他说:“5块钱的,医生不听我说,不让我说;15块钱的,让我说,不听我说;50块钱既让我说也听我说,也和我交流。”你说这是科学问题,还是人学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关于医学科学问题的讨论,或者中医不是科学问题的讨论本身前提就是有点站不住脚的,缺乏一个常识,你想把医学严格定义为科学,那么这门医学肯定是没有人性的。

医学本身是科学的一个部分,医学本身带有一定的人文特征,如果我们带有这种观点来看的话,我觉得中医学的存在,对世界是一件幸事。

中医可称是“生态医学”

记者:有人说真理是唯一的,医学真理西方已揭示了,中医学就没有存在必要了。

何裕民:这句话很不妥,实际上是上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的核心观点。我只举一个例子,心理学研究的也是人的问题,心理活动也有物质基础,心理学却是存在着众多的学派与学说,从精神动力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生理学到人本主义等等,就心身医学而言,日本也有自己的“森田疗法”。生命科学领域,远未达到可以肆谈统一、唯一的境界,我们完全应该宽容地珍惜传统精华,加以弘扬。

记者:现在西方医学已经非常发达,在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中医还有什么意义?

何裕民:所有科学探索活动都受制于哲学观念的指导。中国占主导的是自然观点元气论,西方占主导的是原子论。元气论驱使人们注重过程与状态,注重相互关联与互动;而原子论则促使人们注重结构,注重还原,重视细节与构造。中西医学理论解释的最深层次的分野也就在于此。因此,我们看到了中医注重整体的“气”,活体的经络,人与外界的互动,中医叫“天人相应”。而西医却汲汲于细胞、大分子、基因。而现代科学的走向是强调两者的有机互补与结合,特别是新兴的复杂性科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量子力学是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最伟大贡献之一,量子力学的理论解释至今就存在着“粒子说”与“波动说”,而“粒子说”就是原子论的经典体现,“波动说”似乎与中国(包括中医学)的气论更能对话。

这就回到了自主论生物学家的基点了:生物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特征,现代医学着重于揭示细胞、细胞器及基因层次的生物学特征,向上也兼及了器官、组织,但到此为止。而中医学却着重揭示粗略的脏腑之间,特别是生命整体及该生命体与其生存的环境(生态)之间的互动特征。

用我的话来归纳,可以这么说,中西医是以“不同的术语,揭示着生物不同阶层系统的不同特征”。尽管中医用的术语粗疏得多,甚至有许多荒谬之处,但你无法否定他的理论价值所在,就像整体层次的“经络”现象,就像是“气”所揭示的整体生命现象。

顺便说一句,有位著名的否定中医人士,口口声声说中医是伪科学,但他却从20世纪70年代就一直撰文充分肯定元气论的现代科学价值,因为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中医理论揭示更多的是整体与生态层次的生物问题,认为称中医为“生态医学”,亦无不可。

动物医学的意义篇2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生命的价值,对医学生树立拯救生命的崇高理想有重要的作用。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周易·系辞下传》,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万物之灵“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贵性“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太平经》。由于生命的尊贵和神圣,对待生命就有一种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础上,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马克斯·韦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现了一种伦理制度,而禁忌则为其最终保护。’只有戒忌才会从内心对生命产生敬重,由敬产生畏,形成对生命的崇敬畏惧和终极关怀。医学生将要成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责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对生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病人,从内心自觉形成一种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语》),“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复生”《太平经》,对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宝贵“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若“舍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庄子·让王》)。况且,个体的生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会热爱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回报社会承担起拯救生命的责任。作为医学生将来要经常面对死亡和重生,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会影响作为拯救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捎除医学生对生命的淡漠,学会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仁爱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爱,医学生不仅要善待病人的生命,而且要珍爱所有的生命特别是实验动物的生命。“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边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其他生命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把其他动物也包括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在内。”医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医学实验。在医学实验中,有些学生对动物表现出冷漠甚至冷酷如:麻药还没打,兔子已经被辅助按压的助手按死,上课不听讲,做起实验全凭感觉,做完实验不管动物的死活随便抛弃的等。这就给我们医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珍爱动物的生命对于医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科学,我们不得不牺牲他们,所以,在医学院生理及药理实验教材的开始都写着:我们必须感谢那些为了人类文明,作出牺牲的动物。实验结束后,我们要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它们的生命,结束它们的痛苦。对于实验动物,人类最朴实仁爱之情远比那些深奥复杂的理论更加有力,医学生要用德性的光芒庇护生命,以尊敬之心对待动物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珍爱动物生命的论述,《孔子家语·论政》中有“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孟子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苟子也指出“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苟子·强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日“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朱熹亦日“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天,不覆巢,”(《朱子语类》卷十五);明代高攀龙曾告诫家人:“少杀生命,最可养心。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我却以日用口腹”(《药言》)等等这些思想告诫我们,医学教育要培养的医学生要对生命、痛苦和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尊重和善待动物生命,关系到医学生的内心情感,触及人性深处的悲悯之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可以保存和涵养医学生的仁人善心,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正是他们将来做医生最可宝贵的道德情操。

另外,尊重遗体,尊重器官捐献的家属的意见,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使死者家属感到关爱和慰藉,也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教育医学生“君子学道以爱人”。博学多识,提高生命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让生命绽放异彩,让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孔子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必仁且智>,仁而且智“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才能提高医学生生命的价值,实现“赤诚救世”,“仁爱救人”的抱负。《素问·著至教论>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告诫:“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他要求医生应该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做到即之在心,慧之于目,否则便会贻误病人,明确指出医术高超的重要性。为了施行仁术,医生不但要刻苦学习,而且要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回春录·序》说:“为医无才,无学,无识不可也,必平心以察之,虚心以应之,庶乎其可也夫”。明末清初喻昌著《医门法律>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药”等,这些论述都说明从医者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医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精勤不倦,博学多识为将来从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

4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舍生取义”的高境界。教育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作为医学生,除了具有敬畏生命的意识,珍惜生命的理念,博学的知识外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首先,要教育医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更为重要,“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于祸难之事……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颜氏家训·养生>),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的价值比万物有突出的优势,人之生命在世界万物中具有最高价值,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苟子·王制>),人与其他生命相比人有人伦道德“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汉书·董仲舒传>。人的生命价值的高贵之处就是能够追求崇高的理想,“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通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如果没有理想的追求“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其次,医学生树立济命扶危、保卫人类生命和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是崇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佛教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礼记·中庸>日“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拯救生命的事业因其是“赞天地之化育”的伟业,才彰显出其崇高的价值。最后,“志不坚者,智不达”(《墨子>),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艰辛,具有很大风险性,疾病的侵袭,灾难的发生都要求医务工作者冲在最前面,只有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理想,才会在生存、利欲与理想信念发生冲突以生死来做抉择时“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做到舍生取义,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

动物医学的意义篇3

【文章一】

医学伦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传统医学伦理学:即医务伦理学2.现代(生物)医学伦理学3.生命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的具体任务是:面对道德难题,为人们的行为作出合理的选择

伦理学的基本任务是:1.做人道理的感悟2.面对困惑的选择3.幸福和谐道路的寻求

作为科学的医学其任务是解决“能”或者“不能”的问题,而伦理学的任务是面对医学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提出“应该”还是“不应该”的问题。

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中的各种关系,以解决现实医学中种种道德难题和冲突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又称道德哲学,核心是医患关系问题

临床生命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医学人道主义

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

①尊重病人的生命及其价值 最基本的。

②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 最本质的。

③尊重病人平等的医疗权利 尊重的具体体现。

④对社会利益及人类健康利益的维护。

医学伦理学原则

(一)生命神圣与价值原则(伦理学的最基本原则)

1.尊重人的生命——道德义务

2.尊重生命的价值——道德责任

(二)有利无伤原则

1.有利与无伤的关系。

2.医疗伤害的种类①技术性伤害②行为性伤害③经济性伤害

(三)尊重与自主原则

(四)公正与公益原则

医学伦理学原则的应用的主次序列:首位是生命价值原则,其次是有利无伤原则、尊重与自主原则、公正与公益原则。

医—患关系的概念:医—患关系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与病人为了诊断和治疗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特定的医治关系。

医—患关系包括技术关系与非技术关系

技术化、商业化、民主化、法律化,这就是医—患关系的现代特征。

建立人道医患关系的原则:

1、确立临床医学人的价值原则。

2、坚持对患者全面负责。

3、发扬人类应有的同情心。

4、避免“科学主义”的影响。

5、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

6、提高人际关系交往能力

适合我国国情的病****利的基本内容:1、病人的医疗权2、病人的参与医疗权3、病人的医疗自主权和知情同意权4、病人的隐私保密权。5、病人的拒绝治疗和拒绝实验权6、病人的医疗监督权

干涉权:是指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医生用来限制病人自主权,以达到完成医生对病人的职责与义务的权利。

医生干涉权使用的两个特点:

1.医生的行为是善的,一切都是为了病人的利益。

2.有关决定由医生代替病人作出,而不是由病人作出。但是,医生行使干涉权必须合理且有所监督。

医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医生权利与医生义务的关系:义务是权利的前提;

②医生权利与病****利的关系:医生权利服从病人医疗权;

③医生义务与病****利的关系:医生义务与病****利是统一体。

知情同意的含义:在医疗中,医务人员(医方)向病人提供有关诊疗方案及与此方案相关的足够的信息,由病人作出选择和决定

知情同意具有以下特征:①义务性 ②意向性 ③自愿性 ④形式多样性

知情同意的四个要素:①信息的揭示 ②信息的理解 ③自愿的同意 ④同意的能力

知情同意的意义:①知情同意是自主原则的集中体现。②知情同意有利于建立合作的医—患关系。③知情同意可以减少民事和刑事责任。

讲真话的原则与艺术医疗上讲真话的艺术应该在维护病人利益的原则前提下,考虑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讲真话。

医疗保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中,不向他人泄露能造成不良医疗后果的疾病有关信息的“信托行为”

保密的意义:①是尊重病人自主权、病人人格尊严的重要形式。②是医—患关系维护的重要保证。

人体实验的原则:1.知情同意原则2.有利无伤原则3.为医学目的原则4.实验对照原则

高医学技术的价值:①科学价值②社会价值③道德价值

高技术运用的现实道德问题1)影响医疗资源的分配(2)治疗代价与生命质量的矛盾

临床技术运用的化原则:①积极获取疗效②确保诊疗安全无害,提倡微创医疗③竭力减轻病人痛苦④力求降低医疗费用

器官资源的分配⑴医学标准⑵非治疗标准⑶综合因素标准

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是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实体。

正是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使人在从受精卵开始到最后死亡的发展过程中,从生物人的特征发展到具有人格人的特征。

人的自我意识产生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正常,这是自我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第二,人的社会关系是自我意识产生的源泉(社会环境条件)。

人的生命价值由两个因素决定:

一是生命自身的质量价值。这是生命的内在价值,这种质量越高,可体现的价值就越大。

二是生命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和影响。这是生命的外在价值,外在价值是人生命存在的目的。

强调生命的价值就是强调生命对社会、他人以及对人类的意义。

生命质量概念在临床上的应用:

①当维护生命需要必然要牺牲生命的某些质量时,应满足维护生命的需要。

②当有可能谋求一定的生命质量,但又有可能对生命构成威胁时,应在保证生命的前提下,绝不放弃谋求提高生命质量的努力。

③有益于维护“生命”,但不能保持最低的生命质量的治疗措施,应予停止。

④对严重残疾儿的处理要考虑生命质量与代价。

大脑不再有功能或已经没有功能的可能性,这实际上就是死亡。

指标是:1.对外部刺激或内部需要完全无知觉、无反应。2.没有自主运动或自主呼吸。3.反射缺失。4.脑电波平坦。

确定和推广脑死亡标准的实际意义

1.使死亡标准更科学化。2.有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3.使更多的人得以新生。4.对于人寿保险、遗产继承、民事、刑事等各领域的工作都有实际意义。

安乐死概念:患不治之症处于频死状态下的病人,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提出理智而一贯的要求,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其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过程。

安乐死的两个前提条件,1.患不治之症处于频死状态的病人,2.肉体和精神极端痛苦。

安乐死人道和伦理原则的分析:从医学伦理学的生命价值原则,自主原则,社会公益原则,维护生命尊严等出发。

【文章二】

医学生理学

1、试述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电——化学——电传递过程:运动神经兴奋(动作电位产生)接头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接头前膜内囊泡前移,与前膜融合囊泡破裂释放aCh(量子释放)aCh经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与接头后膜上的aCh受体亚单位结合终板膜na+、K+通道开放na+内流为主终板电位达阈电位肌膜暴发动作电位。

2、aCh的消除:在胆碱酯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胆碱和乙酸,其作用消失。

3、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及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等5个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每搏输出量增大,动脉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

2)心率:在外周阻力和每搏输出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心率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但舒张压升高幅度大于收缩压升高幅度,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在每搏输出量和心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外周阻力增加,阻止动脉血流流向外周,在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幅度大于收缩压升高幅度,脉压减小。

4)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主要起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当大动脉管壁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以至收缩压过度升高和舒张压过度降低,脉压增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是相适应的,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变化不大。任何原因引起循环血量相对减少如失血,或血管系统容积相对增大,都会使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下降,导致动脉血压下降。

4、试述动脉血中pCo2升高,[H]增加或po2降低对呼吸的影响及各自的作用机制。

一定范围内,缺氧和Co2增多都能使呼吸增强,但机制不同。Co2是呼吸生理性刺激物,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血液中维持一定浓度的Co2是进行正常呼吸活动的重要条件。但当吸入空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的增大已不足以将Co2清除,血液中pCo2明显升高,可出现头昏、头痛等症状;若超过15%——20%,呼吸反而被抑制。Co2兴奋呼吸的作用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实现的,但以前者为主。Co2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与H2o形成H2Co3,继而解离出H+,H+使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

血液中的Co2也能与H2o形成H2Co3,继而解离出H+,与Co2共同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兴奋。血液中po2降低到8.0Kpa时,才有明显的兴奋呼吸的作用。低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低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并且随着低氧程度加重抑制作用加强。轻、中度低氧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能抵消低氧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使呼吸加强。但严重低氧,即po2低于5Kpa以下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不足以抵消低氧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导致呼吸抑制。

5、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胃液中的主要成分及生理作用为:

1)、盐酸:杀死入胃细菌,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所需的酸性环境,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等激素的释放。

2)、胃蛋白酶原:被激活后能水解蛋白质,主要作用于蛋白质及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肽键上,其主要产物是月示和月东。

3)、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凝胶层,减少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与胃黏膜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对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有重要意义。

4)、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它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当复合物运至回肠后,便与回肠黏膜受体结合而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6、大量出汗而饮水过少时,尿量有何变化?

汗为低渗溶液,大量出汗而饮水过少时,尿液排出量减少,其渗透压升高。

大量出汗:

1)、组织液晶体渗透压升高,水的渗透作用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也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2)、血容量减少,心房及胸内大静脉血管的容积感受器对视上核和室旁核的抑制作用减弱。

上述两种途径均使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和分泌aDH增加,血液中aDH浓度升高,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尿渗透压升高。

此外,大量出汗,还可能使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原尿生成减少,尿量减少。

7、3kg体重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5ml,尿液有何变化?简述其变化机制。

尿量增加,尿液渗透压变化不明显。3kg的家兔,血液量约240ml,注入血中的葡萄糖为5ml*20%=1(g),将使血糖升至约27.6mmol/L,明显超过肾糖阈,导致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小管液内含大量的葡萄糖,阻碍水的重吸收,产生渗透性利尿,尿量增加,出现糖尿,但尿液渗透压变化不明显。

8、何谓突触?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称为突触。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称为突触。

突触传递的过程可概括为:动作电位传导到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进入突触小体,促使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神经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na+、K+、CL-等小离子的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电位。

9、什么是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何特点?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经典感觉传导通路经过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感觉区的投射系统。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大脑皮质的第四层,能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经典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轴突发出侧支,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向大脑皮质广泛区域投射的系统。向大脑皮质无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投射纤维在大脑皮质终止区域广泛,因此,其功能主要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10、何谓突触后抑制?简述其产生机理。

突触后抑制也称之为超极化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某种离子通透性增加(K+、CL-,尤其是CL-),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出现超极化抑制现象,表现为抑制。这种抑制是由于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所造成的,因此,称为突触后抑制。根据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和联系方式的不同,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11、试述parkinson氏病的临床症状及可能的发病机制。

12、碘缺乏病患者为何会出现甲状腺肿?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时,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增多,作用于腺垂体,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刺激甲状腺增生,导致甲状腺肿大,形成单纯性甲状腺肿或称地方性甲状腺肿。

1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为何不能突然停药?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使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增强,导致腺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引起肾上腺皮质逐渐萎缩,自身分泌的糖皮质激素量减少。如果突然停药,将会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症状。因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不能骤然停药。

【文章三】

1、伦理学的基本任务有这么几个层次:

一是做人道理的感悟;二是面对困惑的选择;三是幸福道路的寻求。

2、医学伦理学伴随着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医务伦理学生物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

3、“全球伦理学”或“底线伦理”:

就理论层面说,生命伦理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传统的人道主义与现代的****思想。就学科意义说,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坚持人性原则,维护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完整性。就实践性来说,生命伦理学的具体任务是面对道德难题,为人们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选择。

4、临床判断中的医学技术判断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伦理学的判断解决的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应该与不应该”问题在医学日益社会化的今天表现得更为突出,更需迫切予以解决。因此,伦理判断在临床判断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5、科学的任务是解决“能够”或“不能”的问题,伦理学的任务则是面对“应该”或“不应该”。生命科学能够“让男人怀孕”、“女人非性生育”,甚至可以“克隆人”,伦理学难道可以回避这些问题吗?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一书中说:“医学越是具有直接左右人的生命的力量,医生如何运用它就越成为大问题。医学的力量如果妥善应用,就可以给人类带来无量的幸福。但若滥用就很容易破坏人的生命。”

6、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医疗失人性化现象并存

7、临床生命伦理涉及道德难题:

1)医学目的2)知情同意3)拒绝治疗4)医疗保密5)讲真话6)医疗伤害

7)生育控制8)生殖技术9)脑死亡10)安乐死11)临终病人医疗

12)残废新生儿处置13)医疗公正

8、人的生命之所以神圣,就在于它是有价值的,即有价值的生命是神圣的,毫无价值的生命,即使延长一小时,也并不神圣。

9、生命质量论主张以生命质量的优劣来确定生命存在有无必要。所谓生命质量是就个体的躯体、心理及认知能力等方面而言的。生命质量可有三个标准,即主要质量标准、根本质量标准、操作质量标准,只有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人或患者才有得到治疗的必要和意义

10、生命价值论主张以生命的价值来衡量生命存在的意义,强调生命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

11、道义论又称义务论,是指以道义、义务和责任作为行动依据,以行为的正当性、应当性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

12、医学人道主义一直就是医学界坚持的最基本的道德思想

13、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重视人的价值,视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为价值

14、临床伦理学的核心是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权利

15、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不论称作什么,人道主义不外是这样一种主张,即认为人生只有一次,人们应当充分利用它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追求幸福,人的幸福本身就是对它自身的确证,而不必通过超自然的途径去寻求许可和支持;通常以上帝或天神的形式想象出来的超自然的东西,无论如何是不存在的;人类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相互间的自由协作,在这个地球上建立起和平美好的永久城堡。”

16、尊重病人体现在三方面

1)尊重病人生命

2)尊重病人人格

3)尊重病人平等的医疗权利

17、人道主义的生命观在承认人的生物属性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理性人的观点,强调了人和人的发展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18、人的本质与生命特征

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其根本的区别点在于他们以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所生存的客观世界发生关系。

19、人的本质特征是意识或自我意识,人是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实体

20、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自我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即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健全;

(2)自我意识产生的源泉,即社会关系。

2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英明论断。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是判断人的人格生命的出现和消失的基本标准,也是人的人格生命的两大组成要素

22、对人的生物学生命和人格生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这样去理解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人的生物学生命发展到出现了人的人格生命时期,实现了人的生物学生命和人的人格生命这两者的高度统一的有机实体。同时,我们也就可以这样去表述人的概念: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扮演一定社会角色的有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实体

23、生命质量论(qualityoflife)是在认同生命神圣的基础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命质量的考察,主张医学不仅在于保存人的性命,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提高、增进人的生存质量的观念

24、生命质量论伦理观一个基本道德信条是:尊重人的生命,接受人的死亡。这里,尊重人的命强调的是尊重有价值的、有质量的人的生命;同时,把接受人的死亡看成是尊重人的生命的基本内容。这是与生命神圣论的区别点。

【文章四】

25、判断生命价值的高低或大小可从两个方面因素考虑

1)生命的内在价值,它是由生命的质量所决定的,它是判断生命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2)生命的外在价值,它是由人格生命来体现的,即某一生命对他人、对社会和人类的意义它是对生命价值做出判断的目的和归属。

26、生命的内在价值与生命的外在价值并非一定呈现出正比例发展的趋势

27、衡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大小只能从生命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原则出发,依据生命价值是一个价值过程的特性去判断。只有这样我们的行为才不偏离道德的轨迹,我们的职业才不偏离人道主义的航线。

28、现代医患关系的特点

1)医患关系的技术化

2)医患关系的商业化

3)医患关系的民主化

4)医患关系的法律化

29、生物医学的道德问题是临床医学的“失人性化”。如前所述,医患关系的物化、分解与分离等技术化的影响是临床医学失人性化的基础,而主要表现在临床活动的医患交往方面。

30、建立生物医学中的人道的医患关系必须坚持以下一些原则

1)确立临床医学人的价值原则。

2)坚持对患者全面负责

3)发扬人类共有的同情心。

一个医生既要做能够与病人交流情感的朋友,同时又要做超脱情感的冷静的科学家

4)避免“科学主义”的影响

5)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

6)提高人际关系交往能力

31、医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医生权利与医生义务的关系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医生的义务是医生行使其权利的前提,即医生行使其权利是为了尽一个医务工作者对病人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其次,要对病人尽义务需保护医生的权利的完整性,任何医疗之外的因素都不能干扰医生独立、自主地行使其权利。

2)医生权利与病人权利的关系

首先,医生的权利和病人医疗权利应该是一致的,而且医生的权利服从于病人的医疗权利。其次,医生的权利与病人的权利也可能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性是由于病****利与医生义务冲突时造成的。

3)医生义务与病人权利的关系

医生义务与病人权利在总体上讲应该是一致的,病人的基本权利也就是医生的义务。如病人享有医疗的权利,医生有治疗的义务,病人有知情同意的权利,医生有解释与说明的义务,病人有要求为其保守秘密的权利,医生有不把病人隐私泄露给他人的义务等。

32、概括医疗伤害主要有以下一些种类

1)技术性伤害

2)行为性伤害

3)经济性伤害

33、不伤害——医学伦理的底线伦理

不伤害原则即“临床诊治过程中不使患者受到不应有的伤害的伦理原则,是一系列临床伦理原则中的底线原则。

34、从原则优先序列来说,在医学生命伦理学的众多原则中,“一般主次序列是:生命价值是最基本的,其次是有利与无伤原则,再次是公正的与公益原则,最后是病人自主原则”。

35、我们认为,适合我国国情的病****利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病人享有必要的和相应的医疗与护理的权利

2)病人参与医疗和对疾病认知的权利

3)病人享有医疗自主和知情同意的权利

4)病人享有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5)病人享有拒绝治疗和实验的权利

6)病人有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

36、医生干涉权是医疗中相对于医生一般权利而言的一种特殊的权利。医生一般的诊断治疗的权利是服从于病人权利的基本要求,而医生干涉权这一特殊权利正好相反,它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用来限制病人自主权利以达到完成医生应对病人尽义务的目的的。医生干涉权也包含有父权主义的两个特点:即一是医生的行为是慈善的,一切都是为了病人的利益;二是有关决定由医生代替病人作出,而不是由病人自己作出

37、知情同意的概念

38、知情同意的伦理意义

1)知情同意是自主原则的集中体现

2)知情同意有利于建立合作的医患关系

3)知情同意可以减少民事和刑事责任

39、知情同意的伦理特征

1)义务性

2)意向性

3)自愿性

【文章五】

40、知情同意的伦理条件

1)医生动机和目的完全是为了病人利益

2)有自主能力的病人有知情的自愿要求

3)医生向病人提供让其做出决定的有关病情的足够信息

4)医生向病人作充分必要的说明和解释

41、人同意

在我国,选择人同意的顺序一般是亲属——亲戚——朋友——单位领导,这一顺序往往不能颠倒。

42、医疗保密的基本概念

医疗保密通常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中不向他人泄露能造成医疗不良后果的有关病人疾病信息的信托行为。在这一定义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不向他人泄露”

2)“医疗不良后果”

3)“有关病人疾病信息”

4)“信托行为”

43、医疗保密的内容

医疗保密不仅指保守病人隐私和秘密,即为病人保密,而且也指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不向病人透露真实病情,即向病人保密,此外,还包括保守医务人员的秘密。

1)为病人保密

2)医生守秘密

3)对病人保密

44、医疗保密的伦理意义

首先,医疗保密体现了对病****利、对病人人格和尊严的尊重;其次,医疗保密是良好医患关系维系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病人信任和主动合作的重要条件;最后,医疗保密也是一项必要的保护性防治措施,对一些特定的病人(如性格抑郁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变态及一些特别病种)尤为重要,可以防止意外和不良后果的发生。

45、讲真话原则的关键在于如何对病人讲真话,这就是讲真话的艺术问题。医疗的艺术就在于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讲真话,以及如何讲真话。其中让病人提前担心、帮助病人对付坏消息、帮助病人度过消极阶段是讲真话中医生所特别要予以重视的。心理学家认为,“提前担心”是以后承受坏消息的一种心理必备机制,医生事前提示某些不好的可能性是完全必要的。

46、医学研究伦理原则

自主与尊重原则、行善与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

47、医疗技术的两重性表现在技术和非技术两方面。

48、高新医疗技术的价值

现代高新医疗技术运用的价值是肯定的。这种肯定的价值包括:

1)科学价值

2)社会价值

3)道德价值

49、高新医疗技术涉及的道德问题

1、医疗资源的分配

2、代价与生命质量

50、临床医疗化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技术性的,更是伦理性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获取疗效

2)确保诊疗的安全无害,提倡微创医学

3)竭力减轻病人痛苦

4)力求降低诊疗费用

51、要解决器官移植的供体器官来源,必须切实解决脑死亡标准和与此相关的观念、文化这两方面的问题。

52、受体的选择

医学标准是器官移植选择病人合目的性、合伦理性的容观评价标准

53、基因治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体细胞基因治疗、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和增强基因工程。

54、生殖细胞基因治疗从理论上讲既可治疗遗传病患者,又可使其后代不再患这种遗传病,它实际上是比体细胞基因治疗更为有效、彻底的治疗方法。

55、何谓脑死亡?

脑死亡是指某种病理原因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致使脑组织机能和呼吸中枢功能达到了不可逆转的消失阶段,最终必然导致的病理死亡。

56、脑死亡标准的确立

美国哈佛医学院特设委员会提出了以下四条判定标准:

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病人完全丧失了对外部刺激和身体的内部需求的所有感受能力

2)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停3分钟(或19分钟)仍无自主呼吸恢复的迹象,即为不可逆的呼吸停止

3)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运动反射(眼球——前庭、眼球——头部运动等)均消失,以及吞咽、喷嚏、发音、软腭反射等由脑干支配的反射一律丧失。

4)脑电波平直或等电位

凡符合以上标准,并在24小时或72小时内反复多次检查,结果一致者,即可宣告其死亡。

57、脑死亡标准的道德意义

首先,脑死亡是不可逆的,并且在脑死亡之后机体各个器官不久都会出现死亡。

其次,脑死亡是不可逆的,并且在脑死亡之后人生命本质特征立即消失。

再次,大脑是目前不可置换的具有主宰意义的器官。

58、临终关怀的道德责任

1)控制症状、减轻痛苦

2)帮助病人接受死亡的事实

3)掌握说明病情的方式

4)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

5)照顾好病人亲属

59、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可以给安乐死下这样的定义: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包括脑死亡者)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家属的合理要求下,经医生鉴定认可,用人为的医学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全过程。

动物医学的意义篇4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天人合一;校园文化

大学,是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具有文化“化人”的基本功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创造良好的“化人”环境,成为高校育人的有效载体,是一所大学最鲜明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宗旨和出发点.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厚中医药氛围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校园软实力,增强校园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重塑,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医学生的专业兴趣,有利于形成潜移默化的中医学术氛围,从而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这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的历史使命.

1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要性

1.1.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1.1.2中医药文化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保健、养身、“天人合一”等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所接受.目前,中医药文化正日益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特色环境、文化阵地、文体活动建设;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律、创新中医药文化载体、建设中医药文化推广队伍以及探索社会化校园文化措施等方面.各高校在校园硬件建设上实现了量的扩张,普遍扩建了新校区,建设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工程,悬挂历代名老中医画像、雕塑,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方面内容.虽然近年来中医药院校重视并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但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主要问题.1.2.1重硬件,轻软件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校园景观建设,路、亭、湖、像等景点设置较多,但缺少规划,没有凝练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思路,体现中医人文精神、中医特色的系统规划较少;绿化程度越来越高,普遍种植观赏性植物,缺少可为医学生提供实地辨认药材的药用植物园,没有将绿色景观与中医实践教学融合.1.2.2重校风,轻学风许多中医药院校重视校风建设,如校歌、校训、校标等内容较为完善,且具有深意.与此同时,校园文化仅仅局限在物化的表现,物化的校园文化最终目的在于化人、育人,因此学术风气、中医研究氛围是中医药院校优秀校风化育学风的灵魂,在这一方面许多院校较为缺失.1.2.3重文化,轻特色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医学的根基与灵魂,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本质,而且决定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医药文化必然成为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而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至今,每一所中医药院校因其地域、文化、疾病分布等不同,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但缺乏对本校历史发展、中医文化、地域优势的研究,不重视特色提炼.

2“天人合一”理念的精神内涵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其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有机整体观对于现代生态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天人合一”思想识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之所在,渗透于中华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2]《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3]这里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汉代的董仲舒明确认真地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5]《吕氏春秋•应同》中说:“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6]《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这里又说:“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7]儒家各代思想家阐明了自己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并赋予“天人合一”思想以丰富多彩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许多思想智慧为现代人所称赞,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这些思想家都认为天人是应当和谐相处的,二者之间的协调是他们追求的美好蓝图.对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天人合一”思想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化育理应成为校园内各种组成成员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思想指导.

3运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3.1内外兼修

“天人合一”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的外在形象宣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主张把万事万物始于一阴一阳的合而为一,“天人合一”思想把天、地、人看做一个无穷变化和发展着的整体,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强调其中各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制约着另一种元素的发展.广义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从另一个角度可归纳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内外兼修”,即重视外在表象建设的同时加强内涵建设.

3.2教学兼长

《礼记•学记》中提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一个圆融的生命共同体,应共同体悟进行互动,师生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两面,不是单向的、机械静止的,而是平等的整体.孔子也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没有把学生看做是单纯的受教对象,更注重在彼此交流中的互相学习,是谓“教学兼长”.“天人合一”注重自省与自我体悟,强调的是价值自觉能力,《论语•里仁》中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视学生的内省自悟,通过自我认识、评价、激励等一系列教育因素协调,最终提高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医学生人格,培养道德认知感,增强道德内化能力,做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境界.建设“天人合一”校园文化,其核心思想倡导的正是这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通过内省自悟、自我修养从而获得道德规范和内心自由,最终塑造优秀的医德,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3.3德才兼备“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了道德的含义,认为人尊重自然也是尊重自身,关爱其他生物的生命就是关爱自身的生命,即一种“仁爱”的情怀.孔子从仁学出发,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8],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体现了其仁爱的精神.孟子提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把“仁爱”由人与人的关系推广到人与物的关系之中.董仲舒则主张把“天人合一”的“仁”从爱人扩展到爱物,“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9]他认为“仁”就是对自然万物一视同仁,体现了其生态伦理思想,把道德关心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宋代张载“民胞物与”的命题最能体现“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观.医学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精湛的技艺,又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要学好中医,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黎民的医学人文态度.

4“天人合一”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活化

围绕“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中医药文化,以贯通“和”的思想,融入“仁”的情怀,恪守“诚”的美德为主要原则,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

4.1贯通“和”的思想,协调人与自然

“和”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的思维特质,其本质是和谐、调和、中和的体现,其中蕴含着中国哲学思维广大而精微的深层奥秘,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理念体系中,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相通、和谐、融为一体,做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10]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医药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宗旨和出发点,如水之源、木之本;同时中医药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水之情、木之华.首先要更新观念,根据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厘清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完成校园整体规划修编,做好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其次围绕中医药发展历史中的名医、名家、名言警句或中药名启动校园主体楼栋、广场、景观命名征集活动,诸如董奉广场、修园路、宋慈湖、至善楼、五行楼等校园景观.要有中医药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如医史馆、校史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将校园建筑融入在校园景观、中医药文化中,达到“和”的目的.

4.2融入“仁”的情怀,关爱生态万物

“天人合一”理念十分注重“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把天地万物视为统一的生命系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被看做“仁”的崇高道德.“仁”是中华文明重要的道德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髓.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融入“仁”的情怀,坚持孟子的“仁民爱物”主张,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唱响主旋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利用诸如国庆节、教师节、五四青年节等时间节点,开展诗歌会、演讲比赛、红歌合唱比赛等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倡导爱心文化、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学雷锋系列活动、志愿者在行动主题活动月、福乐家园行、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医药文化“进高校、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强责任.二是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爱.要赋予新时期“仁”的新涵义,融入“仁”的情怀,对自然万物赋予同情心、仁爱之心.这也是医学生“仁爱”教育、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途径.校园文化承载物不仅要有植物、建筑、雕塑,而且要引进部分动物,诸如可在广场放养白鸽、在校园湖水景观中饲养鸳鸯、白鹅、黑天鹅、麻鸭、锦鲤等,让动物与大学生和谐相处,培养大学生“仁爱之心”,营造“天人共生、天人共美”的校园文化.

4.3恪守“诚”的美德,提升医德修为

“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崇尚的一种基本美德,是面对天、地、人、物的一种责任和敬业精神.正如《礼记•中庸》中说道:“诚者,天地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国古代的中医名家,无不奉医德为安身立命之道.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道:“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唐代孙思邈也用“大医精诚”揭示了真正的中医是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艺术的高度统一,强调了中医伦理追求,故中医药院校建设优良校园文化,培养合格中医人才,必须加强中医医德教育.一是要以《中国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以医学伦理学教育为重点制定合理课程安排,突出安排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医德教育的内容.二是要将医德教育贯穿到临床实习的医疗实践中.医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医院的最后一站是医院实习,要通过参观医院、医院实习、社会实践、送医送药下乡等活动,使大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增强医学职业责任感.三是进行医德文化熏陶.硬件方面,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名医语录灯箱、路牌,以便时刻提醒大学生医生所肩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软件方面,可通过举办中医文化节、“宋慈湖畔话中医”讲座、中医病案讨论等活动,也可邀请名老中医分享成长经历、举办宣讲会等,让大学生们更好地深入中医文化,提升专业自信、医德修为.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n].人民日报,2015-12-23.

〔2〕曾小五.人与环境———如何重新解读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24-25.

〔3〕〔4〕王丽娜.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佘正荣.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出路[J].中州学刊,2001(6):52-53.

〔6〕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1998(3):24-26.

〔7〕朱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攀登,2005(3):51-52.

〔8〕(清)刘宝楠.论语正义•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1990.237.

〔9〕(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m].北京:中华书局,1975.308.

动物医学的意义篇5

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是20世纪医学最伟大的进步之一。做出这个结论并不意味着医学模式转变的伟大工程已经结束。事实上,医学模式转变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促进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当代医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

当前,医学模式转变中的道德问题的研究是一项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颇具紧迫性的工作。医学模式转变是医学基本观念的变革。医学基本观念的变革必然涉及医学道德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医学模式转变是医学模式转变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医学模式转变所具有的深刻道德内涵,道德建设对于医学模式转变的作用,至今未能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理论问题未解决,实际工作必然被动,通过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工作便无从谈起。

医学模式转变这一医学基本观念的伟大进步与道德评价的缺如、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个问题应当引起理论界的特别注意和认真思考。客观地说,医学模式转变的道德价值并非没有人觉察[1]。但检索一下20年来医学模式研究的文献,就不能不承认,这方面的研究是不尽如人意的。总体上看,在医学模式的研究中,伦理学的探讨十分薄弱,对医学模式转变的道德评价是肤浅的,缺少深入的和深刻的伦理学研究。这种状况,甚至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在医学模式转变的研究中,伦理学“不在场”、“在场未发言”,至少是“词不达意”。

这与其说是医学模式研究的一种缺憾,不如说是医学伦理学研究乃至医学哲学研究的一种悲哀。质言之,这是当代医学哲学研究中存在的“方法论”与伦理学割裂、医疗实践中存在的医术与医德割裂即“精”与“诚”割裂的一个表现,它反映了不利于医学哲学研究发展的一种片面性和定势。忽略医学模式转变的伦理学研究是基于这样一条逻辑思路:医学思维方式与医学伦理学是截然不同的;医学模式转变是关于医学基本观念、医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属于医学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在这个意义上说,医学模式转变中的道德问题的研究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医学模式研究和医学伦理学本身。当然,这篇文章的分析是以这个具体问题为主题的。

二、伦理学———医学模式转变研究的重要内容

以往人们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评价,大多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思考,将医学模式的转变概括为全面的医学观念对片面的医学观念的取代,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必须指出,这种评价并不全面。因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较之生物医学模式的优越,不仅表现在思维方式上,还表现在医学道德上。换言之,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是医学思维方式进步的标志,而且是医学道德进步的表现。不过,医学模式与医学道德之间的关系是医学模式转变中更深层次上的东西。

大概正是由于它固着在深层、又不似思维方式那样“实用”,才被人们忽略。这里涉及到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评价。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对古代整体医学模式的取代,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医学在近、现代的发展,是以放弃一些本不该放弃的东西为代价的。尽管古代整体医学模式带有笼统、模糊、猜测的性质,但其注重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重视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在内的诸多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的基本观念,是必须给予肯定的。令人惋惜的是,古代医学重视整体的基本观念,并没有在近代医学中继承下来。

近、现代医学在不断精确、深化,否定古代医学的笼统、模糊、猜测的性质的同时,把古代医学模式的正确的重视整体的基本观念忽略了。用历史的眼光看,近代医学不可能沿着古代医学整体模式的思路,在生物、心理、社会等几个角度齐头并进地发展。在与人的健康、疾病现象密切相关的因素中,近代医学选中了最为直接的生物因素,这是医学不得不走的一条“片面发展”的道路。实事求是地说,生物医学在几百年的片面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用发展的观点看,这是符合医学发展规律的。近、现代医学只能首先选择解决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问题,因为不搞清楚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直接作用的问题,心理、社会因素的间接致病作用便无从揭示。但是,过分重视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忽略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毕竟是近、现代医学发展的事实。

这个事实说明,近、现代医学在进步的同时,也存在某些倒退。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忽略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片面的;从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的角度看,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角度,就是伦理学的角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不仅是医学思维方式的进步,而且是医学道德的进步。显而易见,忽略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本质上是不道德的。

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忽视这一特征,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人,诊断、治疗人的疾病,至多是把人等同于猴子。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生物医学模式在取代古代整体医学模式的过程中,不仅抛弃了古代医学模式的正确的基本观念,而且不经意地放弃了古代医学模式中的尊重人、强调人的本质特征的道德内涵。勿庸质疑,亘古以来,医学始终是道德科学,医疗活动始终是道德之举,医学有着显著的道德本质。但是,在医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医学的道德本质的贯彻是有差异的。就古代医学与近代医学的差异而言,医学的道德本质是内在于古代整体医学模式之中的,或者说,古代整体医学模式本身就体现着医学道德。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的“誓言”、中国药王孙思邈的“论大医精诚”,都有着鲜明的将医术与医德熔于一体的特点。近代医学则不然,尽管讲究道德同样是近代医学的传统,在近代医学史上,许多医学家崇高的道德境界可歌可泣。但与古代相比较,由于近代医学模式中缺乏心理、社会因子,使医学道德不能通过医学模式贯彻,使医学道德外在于医学模式。理性地说,在仅仅从生物的角度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医学模式里,医学对人的尊重,是缺乏载体的。

将人的社会属性、亦即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置于医学基本观念之外,不考虑人的社会性质、心理特征,何谈对人的尊重[2]。如何将医学发展视为一个过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具有向古代整体医学模式复归的含义。当然,当代医学模式与古代医学模式不是一个层次上的,这种复归是就基本精神而言的,被生物医学模式否定了的古代医学模式的整体观念重新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肯定。这种否定之否定关系,也包含着道德方面的含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比古代医学模式清晰的多从而深刻的多的水平上强调人的整体统一性,使医生重新认识到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而且具有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生物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里,“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识病人的疾病和患病的人,才是从真正的人的意义上认识人的疾病和患病的人。这样,医学对人的尊重就体现在医学模式即医学基本观念之中了。

在生物医学模式居于主导地位的几百年间,医学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惯性和惰性,要在实践中确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要克服这种惯性和惰性造成的定势,其中包括克服忽略人的心理、社会属性,将人仅仅理解为生物体的片面性。这实质上,是道德建设。医学模式转变说明医学道德进步是医学发展之必然,说明当代医学的发展为医学道德进步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坚实的、强有力的保障,医学道德进步已经以医学模式转变的方式反映到医学基本观念之中。但是,又何以说当代医学道德的状况制约着医学模式转变呢,这就涉及到了医学道德对医学模式的作用。医学模式与医学道德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医学道德在接受医学模式转变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作用于医学模式转变。

三、用道德的力量促进医学模式转变

1996年,我提出了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上滞后的问题[3,4]。3年来,尽管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人们围绕促进医学模式转变在理论上、实践上做了不少工作,但我认为,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上滞后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这是人们不愿看到、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这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上滞后的问题。

3年前,我把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上滞后的原因归结为医疗实践、医学理论研究和医学教育3个方面,并且提出在医学实践中贯彻、落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无论在医疗实践上、在医学基本理论上,还是在医学教育上都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天看来,这些观点并未过时,仍须坚持。但是否还存在其它方面的原因呢,比如,在贯彻、落实新医学模式上,已经搞清楚并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在实践上是否已经做的很好了呢,未必。原因何在,非不能也,乃不为也,何以不为呢,由此道德方面的原因就显露出来了。集医学思维方式进步与医学道德进步于一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和实施是以道德进步为依托的。

医学模式与医学道德进步是相互作用的。医学模式转变有着深刻的道德内涵,可以促进医学道德建设,只是医学模式转变与道德进步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就是道德进步对医学模式转变的促进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在推动医学道德进步的同时,还要求道德进步来保障。这是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之间关系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上滞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医学模式转变上,相对于思维方式方面的工作,道德建设方面的工作更加繁重。医学模式的转变需要道德建设支持。

动物医学的意义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1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综合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依靠理、工、医紧密结合,促使多种理工学科向生物与医学渗透和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21世纪,多学科的交叉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科学发展的关键,是“十一五”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交叉学科,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潜力,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本学科乃至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整体培养和提高每一个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至关重要的教学改革课题。

西安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生物医学电子为主要方向,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在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仪器、医用电子设备、医疗信息技术及电子、仪器、信息领域等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①如何解决该专业繁重教学内容与较少教学时数的突出矛盾,并达到宽基础、高素质、重实践、求创新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②如何解决现存教材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矛盾;③如何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一定的改革,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是造就跨世纪综合性人才的重要环节

由于该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故涉及学科广,包括了生物、医学、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故每门学科均需要讲授,但教学课时少。如何做到使学生对每门科目均有所掌握。并能将其很好的结合、创新应用于今后的研究中,培养高层次综合性人才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的问题之一。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学导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批判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讨论,对部分难点重点问题请学生上讲台发表见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生物传感器的教学中,该课程属于交叉性课程,是生物知识与仪器知识的结合与交叉。该门课程也是对先期学习课程的一个好的应用,学习如何将已学知识结合,并应用于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该门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讲台发表自己对关键知识的见解,进行讨论。不定期的课堂讨论安排在部分难点重点教学以后,组织学生发表见解,进行讨论。课题讨论的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使课堂不再局限于传授与接受,而是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从旁指导,解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为指导修订教学讲义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属于一级学科,国家尚未制定出二级学科,许多高校虽然都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侧重点均不相同。如西北工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侧重于生物医学材料,而我们专业则侧重于生物医学电子。因此目前市面上的相关书籍并不能使用于每个高校的教学。应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具有理、工、医紧密结合、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特点,按照前沿性、先进性的原则修订教学讲义。我们根据这一原则编写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外语讲义》和《生物化学实验讲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外语讲义》是鉴于目前国内关于专门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外语书籍很少,而且偏重点不同,有的偏重于医学,有的偏重于生物。因此结合本专业的特色,编写一本适合本专业学生使用的专业外语讲义。该书要体现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书中的内容要包含了仪器、生物、医学及三者之间的结合的英文文章,且内容要新颖、易懂、生动有趣。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外语的同时,也能透过文字掌握新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生物化学实验讲义》是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并非生物学科的学生,为了体现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生物化学实验讲义中除了包括生化基本实验外,还体现了学生对生化仪器的使用和讲解,使学生在实验的同时对生物工程仪器熟悉和掌握,为后续的生物医学仪器课程打下基础。讲义的修订和编写是教学改革的探索,使教学与特色相统一,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

鉴于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环节少,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等问题,我们针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业务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实践性教学质量及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构建高层次、高水平、高学历的实验技术队伍。近年来引进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快速提升了实践性教学指导水平;我院还鼓励年轻教师进实验室锻炼、申报和参与科研课题,从而加强了年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其次,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本校投入100万元建设了四个具有先进水平的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条件和实验水平。最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该门课程一半课时讲授,一半课时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发挥了老师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对同学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从大三开始,结合老师的科研项目,实行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和课余闲暇时间到老师的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老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物医学的意义篇7

1医学人文学的内涵及概念

医学人文学的出现既不是文人学士的附庸风雅,也不是书斋里的思辨清淡,而是随着现代医学所遭遇的伦理困惑和当代生物医学遭遇到的种种难题,由社会和医学本身为解决上述难题和当前医德医风问题并思考未来医学性质及目的而主动提出的。但是其概念较为含糊,人们常常把它和人文医学作为同义词,相互取代。其实医学人文学一词迄今尚无规范统一的定义,但有一点为学者们都认同,即它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当代的医学人文学是以生命伦理学为核心的一个学科群,由于直接促成医学人文学的兴起的原因,是发生在医学领域中那些生死两难的问题,生命伦理学首当其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但是,伦理问题不是孤立的,常常与社会、法律相连,因而当代的医学人文学是由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等学科群构成,其核心价值指向是维护人类生命的尊严和人的权利。

医学人文学既然是一学科群,那么到底要涉及哪些核心学科?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论,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如湖南医科大学贺达仁将医学人文学划分为6大类4个分支约118门课程,北京大学医史研究中心张大庆则主张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和医学法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学的核心课程。一般来说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医学人文学的内容应涉及或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军事医学、医学战创学、医学与文学艺术、医学与宗教等。

2医学人文的内涵及概念

相比医学人文学,医学人文的概念更为含糊,一些学者认为医学人文一词不规范、不甚严谨,在应用上与“医学人文学”、“人文医学”等混淆使用。有学者认为医学人文包含了两层意义是指“人道的”医学,强调的是对待他人的善行,如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中的伦理价值。另一层意义则是指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如批评人类控制自然的傲慢,承认“医学的限度”;王一方认为医学人文是一种姿态:关注人,注重人的价值,思考人的价值。它也是—种立场,基于一份学术与良知的平衡,一种理性与情感的张力,通过哲学、历史、宗教的反思和批评,文学、艺术的滋润;实现医学目的不断廓清,医学终极价值的永恒追问:那就是“人的医学”,以避免现代、当代生命价值的迷失。杜治政释义,医学人文是医学技术中凝结的对人类生命关爱与尊重的精神,是医疗保健服务以行善为目的宗旨,它涉及医学及保健服务的终极价值目标的定位,因而可以认为医学人文是医学的灵魂。

综上所述,医学人文的概念属形而上,也可以说是—个哲学的概念,是探讨医学内在的人文性。由于医学研究探索人的生命规律,是以人为中心的研究领域,这就意味着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有着极大的特别,就是医学人文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①生命运动是人体的物质因素、精神因素的双重作用,是主客观的统一。人的心理、意志、情感、性格、意识,乃至人类社会的自我意识、文化等精神要素的运动,是生命运动不可或缺的基本内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决定因素。生命运动不仅仅是人的物质(生理的)运动,同时更是精神(文化的)运动。医学关怀生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极其重要的方面是人文关怀。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更多的是尊严、价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因而,医学应当成为求真、求美、求善的整体过程,而绝非仅仅看中人体的器官。③作为个体的生命运动的社会性,决定了医学本身的社会性。从终极目标和价值而言,任何自然科学都是为人类社会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人类价值追求服务的。而医学更具特殊的是,它直接以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涉及人的一切,医学就不能视而不见,自然将其纳入自己的思考领域,进而自觉地把对个体的生命运动研究置于人类社会价值的思索一并进行。

医学人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突出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关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二是医学人文关怀,体现的是在医学活动实践过程中除了为病人提供必须的诊治和康复,还要为病人提供精神上的、文化上的和情感上的服务,以满足病人的身心健康需求;三是医学人文价值,体现的是医学的求真、崇善、尚美和医学达圣。医学人文价值的存在,不仅是理论上的,更是实际存在,这种存在是医学内在的本质属性。

据此,医学人文可定义为:人们在整个医学领域或医学活动实践中所涉及、所形成、所追求的精神方面的内容以及驱使人们进行医学活动的心理指向和意志动力,是对整个医学领域或医学活动实践中关涉医学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人文价值以及对人的本质与特性、意义与价值等终极问题的探究。其内涵是:人性之上、生命之重、健康之高、人格之尊、追寻医学的仁爱;集中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尊重、关心和爱护人。

3医学人文学与医学人文相互间的关系

首先,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属性不甚相同。医学人文学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对现代医学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不断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兴起的。由于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工程和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造了现代医学的辉煌,但同时也使现代医学出现了难以摆脱的困惑。医学人文学以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的视角,审视医学的演化、追问医学的意义、重塑医学的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健康与疾病,理解病患与治疗,重新定位医患关系,重建卫生政策和医疗服务的基石。因此它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性特质(学科内部、学科间交叉,其外延(内容)包括医学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人类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军事医学、医学战创学、医学与文学艺术、医学与宗教等。而医学人文广义上是较大的领域,涵盖伦理、法学、医德等,谈及医学人文,人们常常将之与人文精神相联系,比如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加强医学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以提升医学人文精神,所以医学人文是一哲学概念,属形而上,侧重探讨医学内在、普遍、本质的问题。如关于医学的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价值等,是与医学科学、医学技术相对的一个概念。

其次,两者产生时间、背景各异。医学人文伴随医学的诞生和发展,其生成时间要远远早于医学人文学的出现。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本能)医学、经验医学、现代医学三个主要阶段。医学自产生之曰起即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医学人文是伴随医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因为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医学过去不是、今天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一门纯自然科学。

动物医学的意义篇8

论文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词义又关系到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同等重要,词汇教学也因此受到文化的影响,本文以中医学术语为例探讨词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关系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教学建议和策略。

一、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

词汇本身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哲学、、艺术等,同一词汇的文化意义差别很大。词义问题是整个词汇学里最重要的研究方面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义,指的是词的语言意义,“是词所指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的概括反映”。它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也就是社会及文化赋予词汇的感彩、风格色彩、比喻意义、借代意义、联想意义等,也称为附加义”,文化意义是附加在语言意义上的主观意义,反映出交际者的文化心理、态度和感彩。文化意义比语言意义更加的含蓄,需要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文化教学。

二、从中医学术语看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

索绪尔把词义定义为“被命名的事物或概念与名称本身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无不渗透着人对现实的感受及经验,词的多义性,就在它是现实世界的象征符号,体现着人对现实世界的不同认识。”词汇意义是一种民族文化,其语言意义是基础,标记了客体的主要的语义信息,文化意义依附于语言意义,是以语言意义为核心的,会随着语言意义的变化而变化。

(一)中医词汇的文化含义以语言意义为基础——以中医学中的“舟”为例

从整体上看,词语的语言意义是基础,文化意义依附于语言意义。中医学词汇也善于赋予词语的语言意义以文化内涵,如“舟”本为实物,中医学却以“舟”来形容药的作用特点或人体的病理状态。例:

“舟楫之剂”:又称舟楫之药。舟楫,泛指船只。桔梗能载药上行,常作为治疗人体上部疾病的引经药,故前人称之为“舟楫之剂”。正如《本草求真》所云:“桔梗系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逆流挽舟”:属外感夹湿型痢疾的治法,适用于除有痢疾主症之外,兼有恶塞、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表证者,方用人参败毒散治疗。该方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解而里滞亦除。此即前人所谓从表陷里者仍当由里出表,如从逆水中挽船上行之意,故称之为“逆流挽舟”。

“腹凹如舟”:又称舟状腹。古代的木船,多为两端高,中间低平下凹,故医生常以此来形容病人腹部凹陷的样子。多见于久病沉疴顽疾所导致的元气虚衰、形体羸瘦,或新病大吐暴泻所导致的阴液耗损的形体失。

(二)中医词汇的文化含义与语言意义不对称——以中医学单位词为例

不能直接按照词汇的语言意义去理解这类中医术语。例:

“一时”:指一整天的时间。《灵柩·玉版》“不及一时而死矣。”

“一元”:中国古代哲学家、医学家假象的宇宙开始形成时天地不分,混然一体的状态。元气一词由此引申而来。古代术数家的说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

“十五间”:脊柱的第十五椎间隙。《素问·气府论》:“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

“三十度”:即三十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三)中医词汇的文化含义与语言意义易混淆——以“血”为例

中医学“血”概念的本质与现代医学“血液”具有相关性,但人们长期忽略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区别,通常混淆“血”和“血液”的概念。不少中医学者包括部分中医教科书的编者都用“血管中的红色液体”来定义“血”,这就与“血液”的内涵极同。

例如“肝藏血,主疏泄”是中医临床最常用和最重要理论之一,如何正确理解还不统一。不少人脱离了中医临床关于肝病的辨证论治的实际,把“血”等同于“血液”,结果得出了“肝藏血,主疏泄”指肝藏“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分配”的结论。按中医的理论,血分有形之血和无形之血。《灵枢·决气》所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若这种变赤的“汁”与血液同,则只是狭义的血,是有形之血的一种。气与血是古人认为构成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属阳,血属阴,对立统一,而不可分离。再如《内经》所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此处应理解为无形之血。随着中医学的“黑箱理论化”的发展,“血”的基本概念本质上都渐渐超出了其最初的原型,增加了其原型不具有的本质。在中医学中血是血液又有了非血液的本质。血非血、气非气、肝非肝、心非心等理论创造都具有中国传统特色。

(四)中医词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深层相通——以“五行”相关词汇为例

古人以观察各种事物、现象为原型,又借用了当时最具科学性的古典自然哲学模型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气一元论等来说理,在从病到药针、到方、到法、到理反复实践应用中,才逐步构建成了中医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因其所处的语境不同,有不同的内涵和实质。我们研究这些概念的实质时,必须考虑其亦此亦彼性,而不能强调非此即彼、以偏概全。

“五行”的基本语言意义指“金、木、水、火、土”,在《灵柩·阴阳二十五人》中则指按金木水火土分类的人的五种情况,中医学中也有很多按照五行的相生相克演变出的词汇,如水与火,本来是自然语言的词汇,当它们成为“五行”里的词汇时,就是人工语言的符号,是虚拟的存在。例:“土不制水”:即脾土虚弱不能制约肾水造成的一组水肿症候。“土生万物”:五行学说应用于人体的一种类比说法,即将脾胃比喻成滋生万物的大地。认为机体的各种营养成分均来自于胃的受纳、消化和脾的吸收输布。

三、从词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看汉语词汇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策略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在词汇意义中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汉语的对外教学中,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文化渗透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汉语词汇由于数量庞大、义项复杂,文化含义丰富,所以在汉语词汇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

(一)重视对词汇的文化含义的讲解,在教学中渗透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利用上下文语境释义,词在一定的语境中有特殊的含义,学习者需通过上下文语境来体会其含义。汉语是一种联想丰富的语言,汉语中的许多词语都具有丰富的拟人拟物的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等。例如中医概念“通经”,还具有其语用意义,即指应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实际意义。离开了上下文,就很难判定是“通经络”还是“通月经”。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几千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的一门传统科学。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人所谓“儒不必医,医必须儒”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医学和儒家学术思想的密切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是“源”和“流”的关系,中医药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古代医学家借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内经》,《灵枢·经脉》曰:“火胜金…水胜火…木胜土…土胜水…金胜木也。”中医学认为:“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因为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所以肝能够制约脾。而脾和肺之间又有一个滋生的关系,因为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可见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完全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二)语素释义法

语素(morpheme)这一术语最早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提出来的,他指出“每一个因素序列,如果本身具有意义,而其中又不包含更小的有意义的因素序列,便叫语素。”也就是说,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而词语是由语素组成的,词中的每一个语素都有一定的语音和独立表达一定的与词的整体意义相关的意义,词的整体意义是由一个个独立的语素共同联络而成的。同时,汉语的“语素在构词时意义大多数保持不变,少数变化的情况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语素释义法是指解释清楚词汇中每个语素的意思来说明它的整体意义。在使用语素释义法时,常常可以将词语的引申义、词语的用法一起引申出来,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汉语的词汇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词汇进行分类,类推词义,从而提高汉字教学效果。

如在理解“暑”“寒”和“泻”、“咳”、“风”的基础上,就可以由“暑泻”“暑咳”、“暑风”理解“寒泻”、“寒咳”、“寒风”的意思。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语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认知,培养汉语语感。

由于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一些词的意义也是在字的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与古汉语中的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利用语素释义法时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古汉语基础,对汉语语素的意义达到一定程度的熟悉,要善于联想,对汉语本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三)联想教学

学生在理解汉字意义和中华文化色彩的基础上,可进行适当的联想教学,汉字是一种状似方块形似物象声究韵味的文字,内涵丰富,魅力无穷,一字多音,一词多义,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联想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多种形式。例如:在理解“玉门”、“玉浆”、“玉门不闭”等词语时要发挥习者的想象。“玉,石之美者。”玉,自古便是高贵和纯洁的象征,“玉之美,美在德行与灵性。养玉在身,可以让人镇定身心,宁神而静志;养玉在心,可以让人淡泊名利,宁静而致远。”因此玉也成为人的代名词,尤其是女性,从而可以看出,中医术语中的“玉~”词组与人体有关。

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词汇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不仅要掌握词语的语言意义,也要懂得词语的词汇意义,这样才能深刻全面的掌握汉语的语言和词汇,汉语的词汇意义又是丰富复杂的,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前进,才能探索出合适的对完汉语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徐元贞,曹健生,中医词释.[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张俊武,实用医学词典.[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动物医学的意义篇9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5)09(a)-0160-06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valueoftransitionalcarebasedonmobilehealthtechnologyforoutpatientswithosteoporosis(op).methodsFromJune2013tomarch2014,inthewenzhouintegrated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Hospitalaffiliatedto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120outpatientswithopwereselected,thenaccordingtorandomnumbertable,they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experimentgroup,with60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wasgiventransitionalcarebytelephone,whiletheexperimentgroupwasgiventransitionalcarebasedonmobilehealthtechnology.after12monthshealtheducation,theknowledge,self-efficacy,behavior,bonemineraldensity(BmD),fractureincidence,anxiety,depressionandsatisfactionofthetwogroupswereevaluated.Resultsafter12monthstransitionalcare,theknowledgeleveloftheexperimentgroup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1).theself-efficacyoftheexperimentgroup[(82.60±10.51)scores]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76.99±11.18)score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1).thedailycalciumintakebyfoodoftheexperimentgroup[(709.17±135.20)mg]wasmore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610.89±138.93)mg],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1).thedailyexercisetimeoftheexperimentgroup[(59.35±15.27)min]wasmore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52.26±13.67)min],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1).thecompliancewithmedicationandsafetyprecautionoftheexperimentgroupwerebothbett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orp<0.01).thechangerateofBmDoftheexperimentgroup[6.30%(5.01%,8.75%)]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4.43%(2.68%,7.50%)],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rewasnosignificantstatistical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onfractureincidence(5.26%vs9.43%)(p>0.05).theSaSoftheexperimentgroup[(35.21±7.16)scores]was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38.12±7.59)score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SDStheexperimentgroup[(37.92±7.91)scores]was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41.31±8.22)score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generalsatisfactionscoreoftheexperimentgroup[(2.92±0.30)scores]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2.41±0.31)score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Foroutpatientswithop,transitionalcarebasedonmobilehealthtechnologyhaspositiveimpactontheiropknowledge,self-efficacyandbehavior,canimprovetheirBmDeffectively,canalleviatetheirnegativepsychological,anditisappreciatedhighlybythem.

[Keywords]mobilehealth;osteoporosis;transitionalcare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主要特征是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脆性骨折[1]。国际op基金会数据表明:超50岁的人群中,约1/3女性和约1/5男性患op[2]。患op后,约30%女性和16%男性会发生骨折[3]。op骨折会导致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研究发现,op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影响患者的知信行,使患者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避免危险因素,减少骨折发生,降低op危害[1-5]。当前op健康教育仍然以院内教育为主,辅以家庭访问[4]和传统电话随访[5]等形式的院外教育。其中院外教育开展仍不理想,如家庭访问受制于距离因素,传统电话随访受制于信息形式单一及通话费用等因素。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医疗不仅克服了传统电话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也可以通过实时视频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家庭访问健康教育。本研究将智能手机移动医疗技术应用在护士主导的op院外健康教育,即op延续护理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4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诊治的op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51~63岁,平均(58.33±3.91)岁;实验组,男22例,女38例,年龄53~65岁,平均(59.60±4.13)岁。纳入标准:①门诊原发性op患者;②有智能手机、无线网络,并能通过微信/QQ实现正常交流;③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拟或曾住院行op治疗;②已发生op骨折;③有呼吸、循环或其他系统严重疾病。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重指数(Bmi)、op病程和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护理方法

1.2.1门诊护理

由本研究组护士对两组患者实施相同的门诊护理。首先建立电子档案,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病历资料。然后通俗化讲解op理论知识,包括病因、表现和诊治方法等。最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指导。①用药指导:常规方案为碳酸钙D3片(钙尔奇600+D)1片/d,骨化三醇胶丸0.25~0.50μg/d,阿仑膦酸钠片70mg/周。仔细讲解各种药物的作用和用法(包括时间、方法和剂量),强调药物的包装和剂型区别。提醒注意事项,如阿仑膦酸钠片要在每周固定日清晨空腹服用,同时服用约250mL清水,半小时后才能进食或服用其他药物。②饮食指导:建议多食含钙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忌喝浓茶、咖啡和碳酸饮料等。③生活指导:强调忌烟酒;建议每天晒太阳至少30min;推荐合适的运动方式,如蹬踏运动、快走、慢跑及太极拳等,建议每天至少30min,每周至少3d。④安全防范:提醒防滑,如在家中保持地面干燥,在公共场所注意地面是否湿滑,最好穿防滑鞋;提醒上下楼梯时要抓稳扶手;提醒起床、上厕所和洗澡等活动时,要在站稳后再移步。

1.2.2延续护理

1.2.2.1移动医疗延续护理由本研究组护士利用智能手机上的微信或QQ等应用软件对实验组患者实施移动医疗延续护理。时间一般安排在18∶00~21∶00。首月每2周1次,此后每月1次。①信息支持:结合患者需求,使用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等资料(多媒体资料),有所侧重的进一步补充和强化op理论知识。②用药指导:了解服药的基本情况,必要时通过实时视频进一步核实服用是否正确,同时强调注意事项。必要时使用多媒体资料进一步说明药物的作用原理,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③饮食指导:了解患者的饮食结构,必要时进行指导纠正。制作食物电子清单,将多食和忌食的食物用图片和文字表示,以方便患者日后查阅参照。④生活指导:了解是否戒烟戒酒、坚持晒太阳和运动,必要时使用多媒体资料进一步分别说明前者的危害和后两者的益处。回答患者可能的疑问,必要时结合患者的反馈情况,酌情调整运动的方式、强度和频率。使用多媒体资料演示运动的正确方式及强调运动的注意事项,以提高运动的效果和保证运动的安全。⑤安全防范:了解安全防范措施的实施情况。必要时使用多媒体资料进一步说明安全防范措施的必要性和演示正确实施方法。⑥心理辅导:通过实时视频进行面对面交流。若患者有不良情绪,则让其充分宣泄,同时注意仔细倾听,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若患者缺乏康复信心,则一方面耐心为其分析病情,另一方面强调当前治疗的作用和病情已有的好转。另外,鼓励患者通过微信群或QQ群和康复较好的患者在线交流,进行同伴互助教育,使其获得康复的经验和信心。必要时,引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

由本研究组聘请的骨科、康复科和营养科医生通过微信群或QQ群每月1次进行op专题讲座、成功病例介绍和接受在线咨询等,以促进患者对op康复知识的掌握,提高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内容的规范性和依从性。由本研究组护士过微信群或QQ群,每周1次提醒患者遵守延续护理要求(包括通知活动和复诊时间)。若患者有op相关问题,可通过微信、QQ或短信联系护士。每天18∶00左右,本研究组护士会集中回复,必要时请医生指导。

1.2.2.2传统电话延续护理由本研究组护士利用传统固定电话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电话延续护理。频率和时间同实验组。①信息支持:个体化补充讲解op理论知识。②用药指导:了解服药情况,必要时指导。③饮食指导:了解饮食结构,必要时指导。④生活指导:了解实施情况,必要时指导,并口头再次说明各项措施的意义、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⑤安全防范:了解实施情况,必要时指导,并口头再次说明各项措施的意义、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⑥心理辅导:通过倾听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若患者缺乏康复信心,则亦为患者分析病情,强调治疗作用和病情好转,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每月1次,由本研究组聘请的骨科、康复科和营养科医生提供电话在线咨询。由本研究组护士通过电话定期提醒患者遵守延续护理要求,以及通知活动和复诊时间。若患者有op相关问题,可以在约定时间电话联系本研究组的护士或医生。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研究前和延续护理实施12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op知识水平、op自我效能、食物钙每日摄入量、承重运动每日时间、安全防范程度、BmD变化率、焦虑及抑郁;延续护理实施12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用药坚持性、骨折发生率及满意程度。

1.3.1op知识水平

应用Kim编制的op知识问卷的中文版[6]评价患者的op知识水平。问卷含危险因素、运动知识和钙知识3个维度,共26题。每题答案正确计1分,答案错误计0分。总分范围为0~26分。得分越高表明op知识水平越高。

1.3.2op自我效能

应用Horan编制的op自我效能量表的中文版[7]评价患者的op自我效能。量表含运动效能和钙效能2个维度,共12题。采用直线计分法,即从完全没信心至完全有信心,各计10~0分。所含条目的平均分×10为最后得分。得分越高表明op自我效能越强。

1.3.3op健康行为

①应用李森等[8]的方法评价患者的食物钙每日摄入量和承重运动每日时间。②应用Likert3级[9]方法评价患者的用药坚持性,即用药间隔>1个月认为不坚持,用药间隔≤1个月认为部分坚持,完全遵从医嘱服药认为完全坚持。③应用Likert3级方法评价患者的安全防范程度,即不防范、部分防范和完全防范。

1.3.4BmD变化率和骨折发生率

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定患者L1~4的BmD。变化率=(延续护理后BmD-延续护理前BmD)/延续护理前BmD×100%。记录发生脆性骨折的患者例数,计算成骨折发生率。

1.3.5焦虑和抑郁

应用Zung设计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10]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两个量表均有20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法评分,即从无、有时、经常、持续,各计1~4分。所有条目的总分×1.25后再取整数,即为量表的标准分。标准分越高表明焦虑及抑郁程度越重。

1.3.6满意度

应用自制远程随访满意度量表评价患者对延续护理的满意度。量表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75~1,各维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5~0.93。量表包括交流方便、交流状态、交流时间、症状控制、信息支持、社会心理支持、支出费用及总体满意度等8个维度,共26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方法计分,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各别计4~0分。所含条目的平均分为该维度的分数。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远程随访的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m)及四分位数(p25,p75)表示,采用wilcoxonw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一旦发生骨折即被认为完成研究,退出研究患者在统计骨折发生率时不算在内,退出研究和完成研究患者的其他指标数据均按意向性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原则[11]统计。

2结果

延续护理实施12个月后,对照组有7例退出研究,实验组有3例退去研究。

2.1两组患者的op知识水平

研究前,两组间的3个知识维度分数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护理12个月后,两组的3个知识维度分数及总分均较研究前明显提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3个知识维度分数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两组患者的op自我效能

研究前,两组间的2个效能维度分数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护理12个月后,两组的2个效能维度分数及总分均较研究前提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2个效能维度分数及总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2.3两组患者的op健康行为

研究前,两组间的食物钙每日摄入量、承重运动每日时间及安全防范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护理12个月后,两组的食物钙每日摄入量及承重运动每日时间均较研究前增多,安全防范程度较研究前提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后实验组的食物钙每日摄入量及承重运动每日时间均较对照组多,安全防范程度及药坚持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4。

2.4两组患者的BmD变化率和骨折发生率

研究前,两组间的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护理12个月后,两组的BmD均较研究前提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BmD变化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5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

研究前,两组间的SaS及SDS得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护理12个月后,两组的SaS及SDS得分均较研究前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SaS及SD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2.6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延续护理12个月后,实验组对交流方便、交流状态、交流时间、症状控制、信息支持和社会心理支持等6个维度的满意度以及总体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间对支出费用维度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3讨论

延续护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患者在从医院回归家庭/社区,或者从医院的一个科室转至另一个科室的过渡期间仍可受到协作性、连续性的护理,例如医院对回归家庭/社区后患者的持续随访及指导等[12]。本研究对两组op患者分别实施了移动医疗延续护理和传统电话延续护理。在两组患者间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12个月后发现移动医疗延续护理组患者较传统电话延续护理组患者的op知识水平、op自我效能更高,食物钙每日摄入量、承重运动每日时间更多,用药坚持、安全防范更好,BmD变化率更高,焦虑抑郁程度更低,满意度更高,说明和传统电话随访技术相比,移动医疗技术在骨质疏松延续护理中的应用能更积极地影响患者的知信行,能更有效提高患者的BmD及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从而获得了患者更好的认可。

3.1移动医疗技术能积极地影响op患者的知信行

移动医疗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op认知水平,最主要的原因显然是因为移动医疗可以进行多维度(文字、语音和视频等)的信息支持,这在传统电话交流中是无法实现的。另外,移动医疗信息支持的内容可以拷贝、传送及保存,以供患者随时查阅,也可起到进一步巩固患者认知水平的作用。肖玉叶等[13]通过QQ群对糖尿病患者宣教糖尿病防治知识,结果患者的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这和本研究的发现是一致的。移动医疗技术可以更有效提高患者的op自我效能,可能和认知水平提高有关,即患者对疾病认识更深刻和更全面会促进其自我效能的提高。移动医疗技术可以更积极地影响患者的op健康行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移动医疗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效能,进而对患者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3.2移动医疗技术能有效地提高op患者的BmD

移动医疗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BmD,显然是因为移动医疗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op认知水平及自我效能,进而更积极地影响患者的op健康行为,如食物钙的每日摄入和承重运动每日时间更多,用药坚持性更高。孙桂青等[14]研究后也发现提高op认知和改善op行为能对BmD产生积极影响,这与本研究的观点一致。

3.3移动医疗技术能有效地缓解op患者的负面情绪

移动医疗技术能更有效地缓解op患者的焦虑抑郁,可能是因为:①移动医疗可以进行实时视频交流,护士可以从声音、表情和动作等多个维度更准确和更全面地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也能从多个维度更好地感受到护士的关心,更加信任护士。②移动医疗可以进行更多形式的心理支持,如建立QQ群开展同伴互助教育,使患者获取经验和信心;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使患者身心更加放松。③移动医疗更好地信息支持也有助消除患者的过多负面情绪。本研究的发现和胡竹芳等[15]的研究是一致的,该研究通过微信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施延续护理,结果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到了更好的缓解。

3.4移动医疗技术能获得op患者更好的认可

动物医学的意义篇10

关键词:象物质直觉感悟中医学

象是中国古典文明的灵魂,作为中国四大国宝的京剧、书画、武术和中医无不讲求意象,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更是以象为内容的。唯即第一性。在中医学中,象具第一要义,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一、象的含义

象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易传·系辞上传》中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古人看到世界万物的微妙变化,感到难以言传或无从言说,故立象以达意,这就是象产生的缘由。《系辞上传》又将形与象对举,象与器对举,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说明象与形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可感知的,但象是视觉对象,形同时又是触觉对象。而王夫之解释《正蒙》中“神为不测”时说:“不测者,有其象,无其形,非可以比类广引而拟之。”(《张子正蒙注·神化》)在这里,象已超越于一定的形之外,己脱离客观的事物,成为超越视觉的意识中的象。对象的最高理解当数老子,《老子》云:“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解老》对老子的象解释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是说所谓象在客观世界中有其根源,但决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态,却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共性并非是形态结构的共性,而是运动变化的共性。它是事物的运动、联系、变化被人的头脑加工过后形成的整体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象不是一般所讲的形象的象,形象之象是完全客观的物体的外部特征,而这里的象则是一种超越于具体物质形态之上的对事物的内涵、相互联系、特别是运动变化有充分理解之后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一种综合把握。其中即有客观的成份,又有主观的成份,是一种主观融化客观后形成的综合的感受。

二、中国古典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至了象的产生

中医完全体现了中国古人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观察不在于对个体的形态、结构的描画及分析,而注重对事物整体的、动态的把握,形成一种整体的感受,即整体观。正如汉字的形成,有别于欧洲的纯粹以字母符号和发音来表达思想,中国人用一种象形的图案来表述思想。这种象形文字的产生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人是多么善于在整体上把握事物之象。加之,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在思维过程中并未将主体与客体分开,从未将客体作为对象看待,是一种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这种非对象性直接导致了在思维上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古人对运动变化的重视。无论是《周易》中各卦象的交感变化,还是《老子》中“道”的“周行而不殆”,都体现了古人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运动的重视。以上几点是产生象的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条件。

对于人们在头脑中形成象的过程,我们不得不引入“悟”的概念,因为在人们观察事物与形成象之间决不是一个罗辑推理的过程,而是物我合一的直觉体悟的过程。当整体观和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紧密结合后,在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运动的直觉体悟的过程中,象的产生便成为必然,而不可能产生其它具体的、或逻辑的结论。

诺思罗普(northrop)认为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他说:“用直觉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表示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它的全部意义是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给予的。……用假设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出现在某个演绎理论中,它的全部意义的由这个演绎理论的各个假设所指定的。”他将直觉得到的概念分为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区分的概念”。在他看来道家的学说则是“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构成了哲学内容。”[1]我们赞同这种看法,这种“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我们用一个字来表示,即“象”。值得指出的是,只有在西方那种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对象性思维过程中感性认识才必须上升到理性阶段,完成一个认识过程,从而在演绎理论中得出一个西方式的逻辑概念;在中国这种以整体性、运动性为特征的非对象性思维过程中,直觉体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而不必,也不可能产生逻辑推理等理性过程,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中国式的完整的、综合的象。当然,这里的直觉体悟与西方的感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由上文可知,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重在对运动变化的把握,事物的这种永恒而又微妙的运动反映在人脑中,便形成了一个综合的象。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中医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将疾病与人、生活环境、气候变化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即天人相应的观点。中医不同于西医,不将疾病或有害物质或受损组织单独分离出来,正与邪、阴与阳、疾病与健康完全是互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对疾病的治疗与其说是治病,不如说是治人。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中医便只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形成独特的以象为内容的理论体系。

三、中医学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

1、中医学的哲学核心是以象为内容的

关于阴阳、五行、气的学说可以说是中医学的核心,这三者均直接来源于先秦哲学。当时,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采取观物取象的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象为内容的哲学理论。

阴阳本指日光的向背,而古人取其象,会其意,指天地之气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关系的变化解释地震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a,于是有地震。”老子又以阴阳说明万物之生成,在《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中也多次谈到阴阳,《则阳》篇云:“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又云:“阴阳相照,相盖相治。”都是取阴阳之象说明万物运动的最根本的两种方式。而《周易》更以阴阳两象而生天、地、雷、火、风、泽、水、山等八卦,由八卦交感变化而生六十四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火相济,雷风相薄,从而呈现出各种综合的象,从整体、运动中把握事物。而这一切都是以阴阳两爻为基础的,难怪《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

而当《洪范》提出五行时是这样描述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不难看出,这里对称作“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没有作具体的形态描述或结构分析,因其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意在阐明此五种事物所指之象。王安石著《洪范传》,对五行作了详细的解释:“五行者也,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其耦。”表明了五行是五种不同的象,运用于说明事物的各方面的性质而无碍。冯友兰说:“汉语的‘行’字,意指toact(行动),或todo(做),所以‘五行’一词,从字面上翻译,似是fiveactivities(五种活动),或fiveagents(五种动因)。”[2]这既是活动,就是不具体事物,就可以运用于各种事物的描述,就是象。充分表明了五行的指象作用。

对于气的认识更是观物取象之典范。《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的言论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这里的气即是天地万物交感变化之象。《管子·内业》中对气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说明气代表的是事物无所不在、微妙至极的运动变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声”,即气非有形实体。《庄子》则将气与形区分开来,他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由此可知,古人是取“气”之象来描述世界万物永恒运动的特性的。这时的气和阴阳、五行等一样,已经脱离了物质的含义,而只有象的意义。

当阴阳、五行、气的哲学理论应用于中医后,中医学直接继承了其辨象以明理的特色。用阴阳、五行、气之象来阐明人体不同特性的运动变化,以达到认识人体的目的。

2、中医基础理论是以象为内容的

中医基础理论除了上述的阴阳五行学说,还有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及精气神学说。这里无不体现着取之以象,以象会意的精神。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腑功能的学说。古人虽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视之。”(《灵枢·胀论》)但又认为“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对于整体性和运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学未从解剖入手,分析人体的结构、成分,而是以极简单的解剖为基础,构造出了以象为内容的有机的学术体系。由“藏象”之名可知,中医是以现之于外的象来把握藏之于内的脏的,即“执其见功处见其形”。对此《灵枢·顺气一是分为四时》中论述道:“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而《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心的描述是这样的:“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其它四脏与此相仿。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学中的有一定形态结构之心,而是一系列相关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在人脑中形成的综合的象。它不具有实体性,如果非要与现代医学解剖相比较的话,与之对应的是多个系统、器官、组织及其功能。

关于经络学说,《灵枢》对十二经脉循行起止的描述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使人觉得确有这么一个经络系统实体存在,其实并非如此。首先,古人不可能由解剖发现经络,因为即使是现代人用最为精密的仪器和最先进的技术也未能找到经络,更何况古人?古人是从不重视用解剖手断来认识事物的。其次,经络是与五脏六腑密切联系的。中医的脏腑并非实体器官,而是一组生命活动综合之象,所以很难解释经络是实体组织。第三,《灵枢·九针论》有:“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气,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如以实体理解,经络则须是一有气有血的庞大管道系统,这是难以想象的。最后,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是气,《灵枢·营气》中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所以,所谓经络的实质即是在人体中不断运动着的气。而气本身就是人体生命运动之象。《灵枢》对经络形态的描述即是对这一运行轨迹的描画,而非实有其物。至于古人是如何感知这一轨迹的,则可能是长期针灸实践的积累,也不乏出自内修者的体验的可能。总之,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经络就是在人体中不断运动着的气的轨迹,是人体生命活动所表现出的象。

关于精气神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其中一些仅有指象的意义,如:营、卫、三焦、神等,它们不具有实体特征,只能意会,这是容易理解的;而另一些概念,如精、气、津、液、血、脉等都有其实体物质,但这些名词在多数情况下又都是一种象。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灵枢·决气》)这就是说,人体的总的生命活动之象是气,而这种生命活动又有不同特性,这样又形成了不同的更低一级的象。精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表示生殖之精,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用来形容对人体有用的、极为珍贵的、非常细微的物质,是精微、珍贵之象。对气的描述《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是与精、津、液、血、脉并称的气,显然也是象。而中医的津液虽有特指,如汗、唾、尿、涕、泪等,然《灵枢·五癃津液别》有:“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又统称一切液体状的物质。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过程中,津液同血、脉一样,多是指象,如讲津液受寒,聚沫则为痛,这里的津液只能以象会意。同样,当我们描述血虚的时候,并没有说血的总量有所减少,也不是西医的贫血,而是一系列生命活动失衡的综合之象。还有,当我们说经脉空虚或经脉闭塞时,也非指某一血管空虚或闭塞,而是指象,如此等等。

3、中医诊断是以象为对象、内容、结论的

不同于西医,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讲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它不是通过生理、病理、化验、影象、解剖等手断对疾病进行认识,而是通过对人的气色、神情、体态、气味、声音、脉象及生活习惯、环境等的了解,对人形成整体的印象,以察其生命活动的失衡之处。对于整体性和活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诊断的对象不是疾病,而是人,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或生物体,而是人的整体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的象;其结论不是某种病菌或病毒,而是人体生命活动平衡的偏离所表现的象。西医诊断的结果力求准确、精细、具体,有可视性或可测性;而对于中医,诊断的结果总是某种整体的、综合的象,虽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仍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对于很多自我感觉已经非常明显,但各种仪器都不能检查出病因的病人,西医往往认为没有病,或归于臆症;而中医则能通过对其生命活动之象的考察,洞明其偏性,得出一个以象为内容的诊断,给以治疗。

中医的诊断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对于望而知之的追求正说明了象对于中医诊断的重要性。在诊断过程中,望、闻、问、切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形成某种特定的象,最典型的是望诊和脉诊。望诊的每一项内容都有特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并非逻辑的推理,而是中医先辈们长期以来对于人体外在表现的领悟,即象。如“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五官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灵枢·五色》)又“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同上)以上并非任何分析、解剖所得,却是对人体机能活动综合把握的象。在望诊各项内容(包括面部神色、行为举止、环境等等)所得之象的基础上,中医会形成更为概括的象,望而知之便是由此而得出。中医的脉诊更是取之以象,故称之为脉象。《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有:“色脉与尺之相应,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这是多么生动的有关脉诊指象意义的描述。所谓洪、大、细、数、弦、代、涩、滑等,都各辨其象,只能形容、体会,非言语所及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等所描述的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更非以象会意不可。闻诊和问诊也都有相似之处,在闻和问之后,中医会综合所得之信息形成一整体的象。四诊合参则是将四诊之象再进行融合,最终得一更为完整全面之象,是人生命活动在目前时刻的综合把握。

4、中医所辨之证即是象

中医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无论用何种方法,所得之“证”均为对病人现阶段状况综合认识的象。如《伤寒论》对太阳病的描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显然是在对疾病的深刻的了解之上得出的综合的象。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各自为一独立的象,在具体应用中,其中几项相结合,形成更为综合的象,如:里实热证、表虚寒证等。卫、气、营、血、三焦都是用来表示人体部位的名词,它们同样是一定的象,而非具体的解剖定位。依具这样表示部位的象来辨疾病的深浅、进退、及当时疾病的特征,所得之结果必然是象,兹不赘述。

5、中医治疗用药理论是以象为内容的

中医治疗标准讲究以平为期,所谓:“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这不正是象吗?中医的治疗原则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等等,其中的寒、热、微、逆、甚……等,都是象。而“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疗方法也是由象而出的。

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也是从象而来的。中药理论讲的是四气五味,即温、热、寒、凉及苦、辛、酸、咸、甘,其中的每一项都不是人对温度或味道的感觉,而是相关药性的综合之象。对中药的运用,中医方剂学讲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在此处,君、臣、佐、使不是象又是什么呢?

除以上的几个方面,我们还能从其关于养生、运气的论述中看到象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兹不赘述。总之,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个中医的学术体系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

四、中医唯象理论的意义

中医这一唯象理论体系既没有解剖基础、实验方法,又没有明确的概念、逻辑的推理,更没有客观化的原则,对于经典中的描述也不能给出统一的解释,对其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如此等等,都是因为其体系是由有中国特色的象构成的。也正因如此,标榜科学性、客观性的现代人对中医或不理解,或无从学起,或盲目指责。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对世界的认识是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的,不能盲目的认为只有西方式的才是好的,才是正确的,才是先进的,而中国古老的被实践检验了两千年的中医理论只有被西医证明后才给予承认。在现代科学的前沿领域中,不稳定性和涨落在从宇宙学到分子生物学的所有存在层次上产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过程物理学及不稳定系统的物理学表达及测不准原理的发现,使现代科学将与牛顿、爱因斯坦为我们描绘的那个无时间的、非动态的、确定性的世界告别。这一结果,将西方科学拉近了中国哲学,更强调了主体与对象的互动。现论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写道:“只要我们涉及活物质的结构,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是以不能还原成通常的物理学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种‘新的力’或某种类似的东西支配着活的机体中的一个个原子,而是其结构不同于任何我们已从试验室研究中认识的东西。”[3]在这一点上,“执其见功处见其形”的唯象理论体系非但不落后,而且具有其勿庸置疑的超前性。这并不是国粹主义,而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客观评价。

总之,中医学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象对于中医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要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不从象入手,不以象会意将是不得要领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