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十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十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8:05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8-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和大学生伤害事件屡见报道。广东工业大学一名大三男生疑因失恋跳楼身亡,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无论原因如何,这类轻视生命的极端行为给社会、家庭和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充分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人们对这一问题更加高度关注[1]。因此,很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疏导对策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这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重大现实问题。

1人是社会中的人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决定于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因。主要包括经济原因、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

1.1经济原因近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贫困家庭在经济上无力支持子女上大学。现阶段每个大学生一年的各种费用支出则超过了1万元,一个中等收入的城市居民,一年省吃俭用,才能勉强供一个孩子读大学。来自农村的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一家全年收入不过几千元,这巨大的缺口让农民无力负担。上学本身的目的是为了脱贫,其结果反而更加贫困,这种经济现状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社会和校园内一些人爱慕虚荣、互相攀比的不良现象也在影响着大学生,因为家里贫困,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在经济上往往无能为力,一筹莫展。这就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

1.2学习压力调查发现大约有10%~20%的大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大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大学生还因此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如果不及时释放压力,精神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会出现“学而无友,而孤陋寡闻”。因为如此,此类大学生极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1.3就业方面的压力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对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社会需求不断减少,就业率逐年下降。另据《法制日报》报道,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向社会,报告称,2005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在全国16个省份的34所高校进行调查,共收回来自毕业生的有效问卷21220份,调查显示,42%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已经确定,其中真正签约的只有33.7%。另外13.5%的人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这种严酷的就业现实,使学生对未来的前途、对走入社会的结果充满迷惘,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2大学生存在的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

由于青年期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使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2],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从而产生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以下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

2.1抑郁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部分学生在遇到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的挫折、家庭的变故等刺激后,在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而来的压力出现的情绪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丧失学习兴趣和工作动力、无精打采、回避朋友、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应,大多数学生都有过这种消极情绪。时间长了则导致抑郁性精神症。

2.2自卑自卑是因心理或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态度。表现为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时时怀疑自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弃[3]。

2.3封闭封闭其实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自我、自恋、独来独往是其典型特征。据观察,这类大学生经常逃课,通常一个人躲在寝室,白天睡觉,晚上通宵泡网、泡吧,从不与人交往,手机经常关机,有的甚至独自离校旅行。由于大多数时间放弃了上课,考试时临时应付,导致多科成绩不及格,最终被学校通报处分甚至劝退。

2.4自杀报载,某高校大三男生周某,长期患病,自卑心很重,最终跳楼自杀身亡。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陈志霞等人在2007年对101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

3为了改善大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的的疏导

3.1将传统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关键是要在“防”字上下功夫,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采取措施转变,由心理障碍疏导、心理疾病医治向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管理转变。

3.2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筛查制度。目前,全国高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专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筛查标准,无法将存在心理发育缺陷、人格障碍的人员及时查出,没有把这些人纳入工作视线,缺少有针对性的科学防范措施。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筛查制度,在学生的人生重大应激事件发生时,如对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问题,经常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干预,增强他们的承受力。

3.3在学生中树立心理健康观,普及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从观念上彻底实现躯体健康模式向躯体-心理-社会健康模式转变[4]。

3.4引导大学生建立优良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的途径。大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需要营养的,最重要的营养就是爱。

总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虽然堪忧,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系统讲授心理学知识,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大学生置于良好的环境中,就一定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23.

[2]金红霞,冯志颖.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374-375.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篇2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1.来自社会和家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个别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低俗的生活方式等;家庭方面,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学习环境较差,而当前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又相对过高。现阶段,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的也比较多,所以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上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苦闷与压力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2.农村中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部分农村中学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基于形势的需要和上级的要求,因此只是消极、简单地走走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忽略了教育者本身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同时也忽略了全体教师对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意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也较低,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关键时期的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3.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产生消极心理。中学生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阶段,而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也一直客观存在。以语文课的学习为例,很多学生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缺乏毅力,且自控能力较差,造成了对语文学习的消极障碍心理。

二、心理障碍疏导的基本原则

1.尊重和理解原则。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应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建立在师生双方的真诚关系之上,以启发并促进学生内部的成长作为目的,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实现有效的心理疏导。

2.耐心倾听,细致询问。这是心理障碍疏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加以细致询问,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疏散情怀,帮助其解除心理负担,放松情绪。

3.价值中立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的过程中,应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的语言与行为等,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对其进行判断,不应以任何方式强行灌输学生某一个价值准则。

三、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相关策略

1.提高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农村中学生占国中学生的较大比重。因此,农村教育也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存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之一,即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这对于教育界来说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挑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2.课堂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教育。当前的学校教育理念,主张以学生的终身教育为宗旨,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应高度关注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教师应不断探索与钻研,将健康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渗透进课堂教学之中。

3.应加强建设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与素质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农村中学应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水平。适度开展专家、学者的邀请活动,对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决,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心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4.联系学生生活,有的放矢进行调查研究和心理疏导。高度重视对农村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合理运用观察法、问卷法、测量法等手段,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个人情绪、人际关系等现状及问题进行掌握与分析,也可利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座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解决的方法,开展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人文关怀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报告都在强调的一大亮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精神资源,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探索培养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路径能够为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建议,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涵及发展

人文关怀最早是出现在《易经》中,人文关怀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现今的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注重人的精神追求,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需要,党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并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把两者的有机结合,从实际出发,把握客观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个性化的特点,切实解决大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内心困惑,在尊重个人的基础上,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工作实效。

二、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理念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实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需要理论的指导和理念的更新。这就要求高校在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方面提出有效的方案,在思想和理念方面进行转变和优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为此,必须从观念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彰显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诉求,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实质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成效,就必须尊重人、关注人,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平等观念。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是做“人”的工作,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平等待人的原则,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的形式传授学生知识,老师要去主动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特点,形成师生平等的理念,以此建立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其次,要充分尊重并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独一无二的,对个性的尊重是高校一直以来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高校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健康真正的健康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境的不同而采取具体的方式与方法,使之更协调、更合理。”[2]高校要坚持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每一个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加强,同时也要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育。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的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环境

高校要营造新时期精神文化引导氛围,推进管理方式的创新,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整合教育资源的优势,协同工作队伍的力量,加强载体信息的交流,建设浓厚的大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凸显教育管理水平,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加强高校的教育质量和督导,保障大学生的权益。在高校中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将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与实际结合起来,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个方面。在教育大学生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关注和引导上充分体现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注重工作的切入点,密切关心学生的发展情况,解决大学生思想的困惑和实际困难,以符合客观实际和信服的工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二)构建多层次多维度交流渠道,建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交互机制

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交流是高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表现形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传统的师生交流平台,如通过开展师生座谈会、心里沟通与辅导等沟通渠道,了解学生需求及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现在是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网络这一新的媒体是一个重要的平台,要对大学生施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网络博客、QQ群、微信群、微博等快捷的沟通渠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教育平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健康真正的健康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境的不同而采取具体的方式与方法,使之更协调、更合理。”[4]。要真正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和谐的大学校园生活,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学生在这样的时代下都有着很鲜明的个性特点,比如求知、求新、求真、求个性发展的鲜明特点,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人格和精神方面。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与时俱进的社会中,他们对自己在学习方面和生活中充满了自信,对自己的能力往往充满自信,在对事物的要求上也要有更多的发言权,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各种问题和战胜各种困难;在精神层面,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认识事物都有独特的思考,他们都喜欢挑战自我,在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过程中充满好奇心,自觉的对事物进行鉴别、比较和思考。他们常常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的认识,而要去刨根问底,探究其实质。这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他们的要求也会大相径庭,他们的思想千差万别。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家庭条件及他们所处的学校环境不同,在个性差异的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速度上也有明显的不同,进而形成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情区别。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大学生的共性进行整体的把握,还要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尊重每个大学生的人格,研究每个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高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价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黄蓉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8-139.

[3]耿俊茂.基于协同理论的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3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诸多弊端,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处在假、大、空的状态,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更好地借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具体、更实际一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思想、行为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起来。在学校中,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基本相同,文化层次差异不大,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根据群体的目标、行为和规范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进行价值的判断。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把自己作为教育主体,将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在思想方法上,多从自身的考虑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少考虑学生有什么需求,往往造成教育内容形式化,缺乏针对性,事与愿违,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敷衍了事的态度。缺乏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考量,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受教育者个体的利益要求,没有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内容,往往具有一致性。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大多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意识,而很少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忘记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没有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的需要,进行人文关怀和一对一的思想疏导,缺乏吸引力、感召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受市场经济、并轨招生、自主择业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精神,其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渴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建设,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竞争的心态,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对以人为本内涵的高度阐释,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也对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从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锻炼,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当代高校学生杀人案件偶有发生,“马加爵杀人案”、“赵承熙杀人案”等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对待事情消极片面,不能正确看待矛盾。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校园和谐的大问题,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影响,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大学生会做出极端的行为,酿成悲剧。因此,应定期开展心理疏导课程,未雨绸缪,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构建和谐校园。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高校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很少接触到人文关怀课程和心理疏导课程,学习的效果自然较差。因此,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举措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同时,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大学生端正生活态度,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高校的普遍关注,各个高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各个高校可在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培养师资,提高老师的品质素养和工作能力;(2)确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应包括:用正确的生活态度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情怀,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去感受世界。

2.完善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应定期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举办讲座和开展深入的探讨,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各种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促进交流渠道畅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构建人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危害。因此,高校应加强网络监管,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保留传统手段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要利用便捷的网络,建立能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网络文化产业,充实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网络学习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接触健康向上的网络知识,避免沉迷网络。培养积极的人文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大学生。

四结束语

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在关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应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关注他们的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不断造就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篇5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企业实施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提法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的人本情怀,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当前全球经济面对的困境,企业内外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人因此理想信念动摇促成人生价值观扭曲,社会竞争加剧导致压力感加重,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紧张感增加,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引起心理失衡,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造成心理上的困惑,社会陌生感增加导致归属感程度降低等等,对此企业不仅要做好有形产品和满足物化需求,还要充分了解并满足员工和顾客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因此,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企业eap管理模式,搭建“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平台,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和环境,这样的企业才能赢得人心、赢得市场、赢得发展。

所谓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义的关怀,是对人的尊严的认可,是一种文化和一种文明的诉求,也是一种思想态度和价值目标。而心理疏导则是遵循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理解等方式,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从而促进思想问题的解决。人文关怀侧重于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是一种由外而内的作用,心理疏导则侧重于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是由内而外的调整。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结合在一起可把解决人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

怎样按照党的十精神要求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结合我企业各级干部在认真学习、思考,开展一系列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需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工作作风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注重员工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化企业中,人文关怀已经从原来的侧重教化,发展为进一步强化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以及强化对符合人性的生理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的关注和保障。努力从教化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中解放出来,开辟一条以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心理疏导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作风。

首先,企业员工的社会阅历、文化水平、思想认识、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大不相同,这就需要企业各级干部深人到员工群众中,找出他们之间的“默契点”、“结合点”,尊重人、敬人才,因势利导地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灵活采用问卷调查和职工座谈会形式,以及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下基层,走家庭,转作风”等专项活动,了解职工实际、贴近职工生活,走到职工中去,从职工的现实处境和切身利益出发,关注他们的价值、权益和需求,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有效缓解他们的思想矛盾、心理冲突和情感困惑。同时跟上生活变化的新节奏,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针对他们在学习、成才、交友、婚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及时开展教育,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办职工之所盼,真诚倾听职工的呼声,真实反映职工的愿望,真情关心职工的疾苦,努力满足职工的需求,并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讲究教育的层次性,注意工作的渐进性,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情味和亲和力。

二、积极创建与职工沟通、交流的机制和载体,寓教于乐

职工是企业中实践和认识的主体,职工工作的过程,也是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如今,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愈来愈成为职工的热切愿望,而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够起到帮助职工舒缓心情、调整心态、滋养心灵的作用。

面对职工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企业应积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机制和载体,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创建共建活动、评先创优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如请专家开展健康讲座,组织党员与群众“结对”,开展“二带一挑战”、“315维权活动”、“学雷锋,为职工”、“争先创优竞赛”,以及形式多样的球类、牌类、跳绳、踢毽的体育比赛等活动,把需要灌输给职工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地融人到健康丰富的职工文化活动中,让职工在积极参与中增进了解、增强互信、建立友情、展示才华、锻炼能力,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调节职工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清绪,使职工在各种活动中放松心情、发挥才能、陶冶情操,进而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增强职工情感体验。

企业为保证上述活动的正常开展并达到教育目的,事先必须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落实责任部门,明确内容和工作要求,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积极推进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并且不断跟踪完善,形成相应的操作手册,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开展,摸索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

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有效解决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宽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每一位职工所向往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职工的身心健康和心情愉悦,减少潜在矛盾的发生;而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对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极大正能量的影响。因此,企业要为职工提供一个宽敞、明亮、洁净、优雅的工作环境,同时还因地制宜地设立休闲场所,提供多种为职工服务设施,如健身、听音乐、网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等,职工可以通过各种休闲娱乐活动,适当地调节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同时还可以开通网络交流平台,开设24小时心理热线,建立“职工阳光小屋”,倾听职工的心声,让职工可以直接将心中的苦闷与烦恼向干部反映,企业领导也可以与职工正面地交流与探讨,及时帮助职工解疑答惑,缓解职工的心理情绪。除此,还可以帮助班组建立学习室,送书到班组,有条件的为班组学习交流提供相应设施,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和学习生活条件,为企业开展职工心理疏导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职工心理健康信息档案,完善基础工作

企业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职工心理疏导,首先要掌握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和开展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及时而且动态地跟踪职工的健康、情绪、性格、工作以及家庭成员等情况和个人利益诉求及相关突发事件,进行分析比对,综合研究,确定每位职工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建立起相应的档案,做到有资料可查,有数据可考,做到全程动态监控和服务,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通过档案的监控分析,发现心理健康异常情况,可以提前预警并介入心理疏导,及时避免和解决职工的心理健康异常情况的发生。在职工因为工作调动、岗位变化时,档案随其转入新的部门,以便于新部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继续做好服务跟踪工作。

五、建立一支心理疏导队伍,提供组织保障

职工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心理教育骨干队伍,不但要努力提高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通过加强专业培养、培训力度,提高专业素质。

企业可以部门为单位,建立以党政工团负责人为主的人文关怀工作者和心理辅导员队伍。在职工中普及心理科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职工的良好心理素质,为做好一线职工的关怀服务以及心理咨询和疏导提供组织保障,实现零距离日常心理辅导。对职工在工作上指导、思想上教育、生活上关怀、困难上帮助、进步上推动,释放出职工的活力、班组的活力,打造出一大批活力四射的班组。

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还须具备专业技能和必要的设施,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企业可通过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专家来厂作“幸福生活、快乐工作”讲座和心理健康咨询,对企业内的人文关怀工作者以及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教育疏导水平。

为不断提高疏导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企业也可定期举办人文关怀工作者和心理辅导员论坛,以服务职工、人文关怀、快乐工作为主提,探讨交流工作经验、学习和工作成果,促进企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队伍水平的提高。

六、创新完善三个机制,确保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持续和长效

一个科学有效、务实管用、可操作的机制制度能保障各项工作顺利的开展,因此,有效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活动,就必须切实抓好机制完善优化、工作检查指导、活动效果评估、先进典型表彰等重要环节。同时严格执行,狠抓落实,并建立考核体系,防止出现流于形式等现象。企业在这方面需创新三个机制,确保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持续和长效。

1.形成职工情况排摸机制

建立《班组职工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情况排摸制度》,规定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收集分析职工关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完善“走访谈心”制度,要求各级干部经常与班组职工开展走访谈心活动,做到“五必访”和“五必谈”。

2.形成班组职工心理疏导机制

建立《班组职工心理疏导工作制度》,每季度组织心理辅导员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和工作研讨,定期与职工开展沟通和交流,通过提供咨询热线、团体辅导、个人面询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心理咨询工作。

3.形成班组职工关心帮困机制

建立完善《关心服务双结对制度》,内容包括领导与困难职工结对,部门党支部与班组结对,党员、班组长与职工群众结对,要求做到经常关心职工的职业发展,关心职工身心健康,关心职工家庭生活,对于有利益诉求和突发事件的职工做到持续关心。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和班组人文关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起到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总之,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人文关怀,实施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个新的理念,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运用这一新的理念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相信,只要企业“深化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全面促进职工素质的提升,使更多的职工都能树立起积极、乐观、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展现全新的精神面貌,提高职业竞争力,就一定能够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全面实现,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的竞争力将会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08日).

[3]从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内涵》(《中国石油企业》2010年08期).

[4]解本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企业中的运用》(《工人日报》2009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篇6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处理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行为,也存在着负向和正向的区分,在不同的情景下,这种区分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行为,它必然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将从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能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对于他们本身及他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2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这些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全国常模严重,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关于教师行为和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上,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却是较少探讨”。

姚三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教师的正性情绪;自尊感强可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提高其心理卫生水平,减轻躯体抱怨和抑郁症,增加正性情绪。有效的应付策略可使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水平提高,减轻抑郁症。钟向阳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相关,并发现了心理健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负向的关系。而李春灵’在分析南宁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积极的应对风格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风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消极行为的负向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关系呢?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沧州市八所中学共3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女教师204份,男教师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五级。

2.2、2采用查明华,申继亮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此问卷包括5个分问卷,分别是:厌学情景问卷,退缩行为情景问卷,自我中心行为问卷,攻击行为情景问卷,和考试焦虑隋景问卷。问卷共包括101道题目,每一题目作为一种具体策略。所有策略分属于六大策略即:言语疏导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要求被试对有效性和可能性进行5等级评分。

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各情景中教师的六种处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

在厌学情景中(见表1),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心理健康恐怖因子与言语疏导策略的可能性、行为疏导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与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与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在退缩行为情景中(见表2),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言语疏导的有效性与心理健康的忧郁、焦虑、敌对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躯体化、焦虑、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行为疏导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惩罚约束的有效性与躯体化、忧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自我中心行为情景中(见表3),考察教师心理踺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忽视的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忧郁因子与情感关爱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偏执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病性与惩罚约束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在攻击行为情景中(见表4),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言语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与强迫症状、忧郁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惩罚约束策略的有效性与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阮郁、焦虑、改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与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考试焦虑情景中(见表5),考察教师心理缝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恐怖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疏导策略、情感关爱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心理健康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关系

由表1一表5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击行为)中教师策略的选择才与心理健康有较大的相关。究其原因,scl一90问卷主要是测定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而教师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教师在相当长的时问内累积下来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测量角度看,自我溉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程度得分与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这三种积极正向的策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的行为干预策略,反之亦然。根据钟向阳的研究,心理缝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当前教师由于普遍接受培训教育,所以都能认识到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但在真正行为上,可能有些教师还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对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影响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观念中,在厌学、攻击行为和考试焦虑情景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缩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师认为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实际采用的策略上戒们发现对于厌学问题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情感关爱型策略,对于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景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

面对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情感关爱这一策略。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还是充满了人情味,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学生。

面对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惩罚约束这一策略。可能是教师认为用言语疏导等正面教育很难奏效,所以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制裁,让学生受到惩罚,得到教。

对于攻击行为问题,教师虽然认为情感关爱更有效,却更多使用言语疏导。攻击,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伤害。所以在选择使用策略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因为这样可以在瞬间见效。

除了上面的差异外,我们并未发现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效性和可能性体现在同一问卷上可能会造成本身的较高的相关性。

5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篇7

abstract:itanalysesthesubhealthstateintheearlystageofosteoporosis,explorestherecognition,preventionandtreatmenttothediseasefromtCmmethods,prospectingtomakeitnippedinthebud.

Keywords:osteoporosis;subhealth;treatpredisease

“治未病”的思想一直贯穿在祖国医学中。本文通过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病前期的亚健康状态,运用中医方法探讨对骨质疏松症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及防治,以期将骨质疏松防患于未然。

1骨质疏松亚健康状态的含义与表现

亚健康状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内分泌功能变化和机体各器官功能性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精神、胃肠道、心血管及肌肉等多方面的症状。骨质疏松是渐进的过程,在早期阶段没有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劳累,会出现腰酸、背痛、四肢酸软、疲乏无力等症状,但休息后就会好转,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上述症状经常出现,而且痛苦越来越明显,患者同时出现了驼背,就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2骨质疏松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认识

2.1中医对亚健康的治疗来源于《内经》中“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治未病”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首先从预防入手,从导致亚健康的病因入手,强调“治未病”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意义。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病机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正气耗伤。这种认识和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中医的虚证与亚健康有诸多相同之处。

2.2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主要是以腰背下肢酸痛、乏力、麻木为主要表现[1]。祖国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最基本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关键。肾虚则肾精不足,骨髓失养,可出现腰背酸痛、腿膝酸软等骨质疏松症状。中医的肾涉及内分泌、神经、免疫、代谢等多种功能,对全身的生理功能起多种调节的作用。研究表明,肾虚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减退,性激素水平下降,进而引起成骨功能下降,使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减少,发生骨质疏松。肝失调达是女性发病的重要病机。若肝失调达,则肝郁耗血,可致肾精亏损,骨髓失养,肢体不用。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本”,肝郁可引起月经失调,这是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病机。脾主运化生肌,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旺则四肢强健,脾虚则无以生髓养骨,导致疾病的发生。

3亚健康与骨质疏松症之关系

祖国医学对亚健康与骨质疏松的最基本的病机认识是一致的,认为两者都是以肾虚为本,肝郁脾虚为重要病机的病症。因此,骨质疏松在没有形成明显的症状时,可视为是一种骨质疏松的亚健康状态,当出现明显持续的症状时,就是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通常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诊断,却以表现出自体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并且显现出了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亚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体无明显疾病,但骨量减少,体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各种身体的不适的症状可以间断出现,也可持续存在。由于骨质疏松症对人的危害严重,可导致骨折等多种疾病,所以应当认识和重视骨质疏松疾病形成之前的亚健康阶段[2]。

4“治未病”理论在骨质疏松治疗中运用

目前对骨质疏松前期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疏导;指导病人保持乐观畅达的心情,荣辱不惊,使情感波动不过于激烈,保持气血调畅,脏腑功能不受影响。(2)指导患者坚持运动是调治亚健康状态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据个体差异,可选择跑步、游泳、健身、武术、气功等,适度的体育锻炼能改善循环,增强呼吸,愉悦心情,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亚健康状态。(3)食用含钙丰富的食品如奶及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带骨的小鱼、虾皮、坚果等。(4)针灸推拿通过手法激发和引导经络、奇经八脉系统实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气血功能,使体内正气旺盛,免疫力增加。调适女性独特的生理障碍,多从肝、脾、肾经着手。注重阴阳经的选择,腧穴功能的阴阳搭配以及补泻手法的有机配合。(5)根据病证的阴阳偏盛偏衰,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使用相应的药物。适宜的中药治疗既可以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又可以治疗已发生的亚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篇8

【关键词】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护士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9-0061-03

theResearchofpsychologicalCounselingtoSolvetheClinicalnurses’mentalproblems/XionGXiang-yu.//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4,12(19):61-63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pplicationofpsychologicalcounselinginmentalhealthproblemsoftheclinicalnurses.method:Selected148casesclinicalnurses,theyweregivenpsychologicalcounselinginterventionfrommarch2012toaugust2012,usedtheSymptomChecklist(SCL-90)andthe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beforeandafterinterventiontoassessthenurses’mentalhealth,surveyedthepatients’satisfactiontothenursecarejobtodetecttheeffectofpsychologicalcounselingintervention.Result:BeforetreatmenttheSCL-90scorewashigherthanthenormal,anddecreasedsignificantlyaftertheintervention,andthemBithreedimensionsscore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comparedtothepreviousintervention,thepatients’satisfactionforcarejobimproved,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psychologicalcounseling;mentalhealth;nurse

First-author’saddress:thepeople’sHospitalofYueyang,Yueyang414100,China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护理工作也成为复杂、繁琐的特殊服务性工作,对护理人员及服务的要求标准也逐渐提高。随着我国医药体制逐渐进行改革,社会与患者群体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与需求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工作量大量的增加,护理资源严重缺乏,导致护士工作日益繁重[1]。尤其部分新增的基础护理属于零经济效益,这意味着护理人员的相关劳动处于零价格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而繁重的工作,被误解或看轻的感受,低廉的回报等现实,对护士人员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使其对工作产生厌烦、消极心理,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2]。本文通过对临床护士开展心理疏导干预,观察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8月笔者所在医院在职在岗的148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低于25岁57名,26~35岁76名,超过35岁15名;入职时间:低于5年70名,不低于5年78名;文化程度:中专36名,大专68名,本科44名;婚姻状况:已婚85名、未婚63名;独生子女61名、非独生子女87名。

1.2方法

所有临床护士入组后对其发放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实验对象人口学资料,进行相应的心理学检查,并使用SCL-90与mBi两项量表进行评估,统计干预前心理健康评估情况,向在院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现场填写并回收统计。而后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认知疏导(通理说服劝导)组织入组护士定期开展讲座学习及自学基本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健康标准,介绍健康行为,如对待生理/心理问题时的正确应对处理方式,树立对待心理健康正确的心理认知与行为认知;阐述角色适应中所涉及的职业特性、声望、个人情感、价值、医院人际关系、社会角色关系等,帮助护士正确的认识自身职业及社会角色特点;评估护士产生认知偏差导致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具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团体培训,对特性问题与相关护士采用单独开导,可采用面质技术、解释技术、自我开放技术进行开导、启发、规劝,帮其恢复理性思考、换位思考,促使情绪稳定和行为改变。

1.2.2行为疏导(放松调节)利用想象放松、呼吸放松、注意力转移、适当休息、适当娱乐的方法达到身心放松、情绪平复的目的。在工作中安排休息室与休息时间,休息室内保持安静或可播放舒缓音乐,组织护理人员练习冥想放松法,深呼吸并想象美好的画面、回忆等,逐渐放松肌肉与心理[3]。可组织护士间自愿成立互助小组,推动组内成员相互分享放松经验,并进行相互的提醒、督促、鼓励及支持,可以组为单位适当开展业余时间的娱乐活动或户外运动等,在放松身心同时也可促进护士机体健康与体质建设。

1.2.3情绪疏导(合理渲泄)在院内为护理人员创造环境、条件,如设立情感宣泄室,以体恤共情、用心倾听的方式给护士倾诉、书写、哭泣或呐喊的机会;并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护士进行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辅导,让其能够将压抑的情绪表达出来,减轻或心理压力,消除倦怠;在护士宣泄完后由心理咨询师帮助其快速恢复平稳情绪,并推动正向心理、情绪的建立。

1.3观察指标

观察入组临床护士在实施心理疏导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以及护理工作状态,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并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通过统计学检验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各项指标之间差异。生活质量情况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包括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分属于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强迫、恐怖、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以及其他共10个症状因子,统计各症状因子积分以及总分;每个因子针对受测者个体某一方面症状进行反映,综合各因子评分可以体现受测者的症状分布情况;某因子评分达到2分以上时表明在这一方面受测个体存有一定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阳性因子[4]。护理工作状态使用工作倦怠量表(mBi)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3个维度,玩世不恭、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其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83、0.88、0.82;而在国内常模中各维度标准误为3.16、3.80、3.73[5]。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使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问卷包括20项护理工作内容,每项内容采用5级即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较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评分,问卷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满意程度越高。在接受心理疏导临床护士所负责病区、科室内,于干预前后分别对在院患者发放573份和596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并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通过对入组临床护士在接受心理疏导干预前后各量表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可知,干预前SCL-90量表评估中焦虑、抑郁、强迫、偏执、恐怖、人际关系敏感6个症状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常模,而干预后此6项症状因子评分均有明显下降,阳性项目数与总分也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入组临床护士心理疏导干预前后工作倦怠量表mBi评估情况

对比分

时间玩世不恭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

干预前(n=148)6.19±4.9322.84±9.8627.53±7.26

干预后(n=148)3.50±0.5413.17±7.0835.24±6.82

表3临床护士心理疏导干预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

时间调查患者数(例)满意度(%)

干预前57384.61±5.82

干预后79692.84±4.13#

#与干预前比较,p

3讨论

随着我国近年来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对于医疗服务的需要与要求也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当下的医疗条件、环境及相关人力资源尚无法快速的适应、满足患者人群对相关服务的需求,这就造成医务工作者面临着沉重的工作压力与精神压力[6]。

在医院内与患者进行直接接触最为广泛的就是护理人员,也是大部分医护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因此护理人员是医院与患者解除的第一窗口,直接影响着患者对于医院及医疗服务的感受与满意程度,因此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着更高的风险与更大的压力。同时具有独特生长环境的独生子女逐渐进入社会岗位,而其应对复杂人际关系、不良生活事件能力的不足也加大了工作中的风险与压力[7]。

相关资料表明,在各科室护士中,急诊科、精神科以及iCU护士所承受的压力相对更大,其心理状况健康程度也相对较低[8]。而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其中焦虑与抑郁发生情况尤为显著[9-10]。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导致护士情感资源消耗过量,精力丧失、多处于疲惫状态,对待工作失去热情、满意度较低,这也直接导致护士对待工作多采用消极方式,对待患者也多带有冷漠、疏远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护理服务治疗与患者的满意程度。

SCL-90症状自评量表应用于对单体特定时间段(一周)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11]。本文通过对我院部分护士在开展心理疏导干预前后进行SCL-90自评量表评估,发现干预前该量表评估中焦虑、抑郁、强迫、偏执、恐怖、人际关系敏感6个症状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常模,而干预后此6项症状因子评分均有明显下降,阳性项目数与总分也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mBi工作倦怠量表由美国两位社会心理学家联合研发,应用于对不低于16岁的各行业人群进行工作状态的检测,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以及良好的信度与效度;起初3个维度为去人性化、情绪衰竭与个人成就感,现在演变为玩世不恭、情绪衰竭与成就感低落[12]。在对笔者所在医院护士开展心理疏导干预前后实施mBi量表评估发现,干预后mBi量表三个维度评分相比干预前均明显改善;且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通过对护士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情况,消除其工作中消极心理、提升护士职业认同感和护理工作质量,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临床上也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红,童玉芬.门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791-793.

[2]游萍.夜班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及解决措施探究[J].医学信息,2013,12(26):144-145.

[3]陈慧,侯仕彩,牟静,等.心理疏导对实习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9):19-20.

[4]丁菁.地方传染病医院优质护理对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影响[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

[5]陈琼妮.威廉姆斯生活技能训练对iCU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10.

[6]刘庆芬,周晓燕,邱伟芬,等.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11(1):61-62.

[7]董杰,陈广华.内科新上岗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62-63.

[8]周远远,周太成.广州地区神经外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J].广州医药,2011,42(6):66-68.

[9]许安会,刘璨.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实习护士心理疏导效果探讨[J].医学信息,2013,12(11):346-347.

[10]屈辉秀.企业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6(3):64-66.

[11]李筱芹,肖昌慧.不同气质类型本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75-78.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篇9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应用

心理疏导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对所疏导对象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教育,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可将其应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定会取得满意的效果。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认知、个人品德等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严重的变化,核心价值观会受到影响,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必要性,可将心理疏导应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员工开展心理辅导,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首先,应对心理辅导的内涵进行了解,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

一、心理疏导概述

心理疏导是利用心理学知识对所疏导对象进行心理上的疏通与辅导,以解决疏导对象的内心压力和紧张感,以保证其心理的健康性。心理疏导发生在心理咨询师和被疏导对象之间,主要针对被疏导对象的心理问题进行疏通与指导。

二、企业员工出现心理压力的原因

(一)工作压力

在企业中,员工由于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压力,内心始终处于紧张、焦虑、压抑的状态,严重的会引发抑郁症[1]。引发强企业员工出现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程度上是由于工作压力所致,整天被繁重的工作量所压抑,为了完成销售额内心背负巨大的包袱,且企业绩效考核的开展,员工每天为完成业绩精神压力大,促使心理负担不断加大。另外,由于绩效考核制度的约束,员工间的竞争力大,场次以往,在心理和思想上会产生诸多问题,是导致员工出现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家庭压力

一般情况下,员工在面临工作压力的基础上,另一个致命性的压力也会对员工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家庭压力是每一个企业员工都会面临的问题,家庭不和睦、纠纷、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等都会对员工的心理形成打击,都是家庭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员工无心工作,业绩不高,工作兴趣大减,经过不断的积累,员工极易出现消极心理。

(三)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基本和重要条件,对员工工作的心情、积极性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2]。企业员工人际关系不和谐、员工之间勾心斗角、互相拆台等,导致企业的运营氛围不够和谐和融洽,既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系数构成威胁,是导致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乐观、积极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为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应将构建乐观、积极的企业文化作为重要基础,来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运营环境,能有效保证员工间和睦共处,增进员工间的友谊,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将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理念和意识灌输其中,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熏陶和感染,员工会以愉快、轻松的状态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会因为员工间的竞争而出现勾心斗角的现象。为此,企业应将员工分为不同的小组,且每个小组方负责项目的不用部分,只有各个小组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整个项目,有利于锻炼员工的团结协作能力,并在同甘苦共患难过程中培养革命友谊,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心理疏导应用的一项重要表现。

(二)注重心理疏导模式的多元化,实现心理疏导的创新

心理疏导是心理咨询师借助心理学知识中有用的观点对员工进行心理上的疏通与指导[3],在注重心理学知识灌输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思想政治内容的融入,以达到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目的,不仅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也要增强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开展心理疏导的同时,应提倡心理疏导方法选择的多元化,感情共鸣法、倾听法和激励法等都是典型的心理辅导方法。另外心理疏导工作可以借助信息媒介来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平台与员工进行沟通,以实现心理疏导的创新性。

(三)增设心理健康疏导部门,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咨询平台

心理咨询师通过采用一定的谈话技巧、行为举止等来对目标群体进行心理上的疏通与教育,将人为关怀融入到心理疏导中,运用感情、倾听和激励等不同方法来展现对被疏导对象的关心和理解,能让其心理得到安慰和鼓励,有利于缓解紧张压抑的情绪。为了更好的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应增设心理健康疏导部门,任何员工一旦遇到不顺心、精神紧张、抑郁等状况时,都可以与心理咨询师沟通,咨询师在沟通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心理教育技巧,将心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以缓解员工内心的压力。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运营的基础,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对员工的心理辅导具有重要意义,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将心理疏导应用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构建乐观、积极的企业文化,运用多元化的心理疏导方法,设置心理疏导部门,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平台,是人性化的充分体现。通过心理辅导在思政工作中的应用,能解决员工的心理负担,为营造健康、乐观向上的企业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秀荣.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应用[J].学理论,2015,10:263-264.

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篇10

【关键词】儿童期青春期过渡阶段特征健康疏导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孩子任性,脾气暴躁,以我为中心,不懂规矩,没有责任感,抗压能力差,无法承受学业的压力造成了情绪困扰,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往往会诱发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疾患。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行为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的行为心理特征

随着孩子的成长,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会呈现出特有的心理状态。

(一)思维能力提高,自控能力差。幼儿时的情绪冲动和游戏色彩会逐渐减少,被较为自觉的意识所代替,要求家长减轻对他们的限制,开始主动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他人的思想品质,并自觉地进行评价。只是这种评价是模仿他人的评价尺度,还缺乏客观性,行为意识对自己控制能力差。

(二)价值观初步确立,坚持能力差。这一时期,他们常以具体的形象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崇敬的人物和道德行为,会努力去模仿,有时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还没有完全摆脱情感冲动的特点,坚持能力不够。

(三)心理矛盾冲突,情感易于激动。这一时期,他们容易偏激,常犯忽冷忽热的毛病。处于顺境,受到表扬,他们会激动、兴奋;遭到挫折,受到批评,他们又会垂头丧气,失去信心。如果遇到有人跟他们的认识、观点不一致,他们会同别人进行激烈争论,维护自己的观点。

(四)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学习压力加大。幼儿时的习惯还是不稳定的,好习惯可能倒退,坏习惯也可能发展。任何习惯都是从一个个行为开始培养的,良好行为经过多次强化而成为良好习惯;反之,不良行为,多次强化之后就成为不良习惯。随着学习课程的增多和个人、家长期望值升高,学习压力不断加大。

三、教师的健康疏导情况调查

为了解当前民族地区教师对学生健康疏导情况,笔者采取随机抽样问卷测试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选取幼儿园、小学和完全中学十所办学体制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检测。经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后,检测结果显示出以下问题:

(一)缺少心理辅导教师。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但除城区部分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室,配备1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外,大部分学校没有心里辅导教师。

(二)对心理教育课程重视不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忽视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种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辅导解决。大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配备心理教师的必要性,以及缺失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性。

(三)家校联动作用不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做到学校和家庭联合进行,内容协调,步调一致。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育方式与态度、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学校因素方面,多停留在专家呼吁、理论探讨、对分析和方法指导方面,而具体指明效果的研究很少,或者这些效果只是定性的现象描述。

四、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社会需要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学业和考试成绩的提高有积极影响,但不能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当作仅仅为教学、考试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建立学生信息档案。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没有相应的机构,就不能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并在教师中培养兼职的心理辅导员。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和登记工作,建立学生数据库和“心理疏导”数据库,准确掌握结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综合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应重视引导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辅导水平,加强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四)坚持“双访”制度,即访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访临时监护人。“心理疏导教师”要经常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委托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情况。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孩子和临时监护人联系,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信或通话,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到家庭看望留守儿童,每年陪孩子过一次节日,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逐步成为儿童生活的知情人、情感的贴心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呵护人。

(五)明确教育重点,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疏导”要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主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思想、身体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引导关爱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总之,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机构,加强教师培训,充分家校联动合力,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虹.建队伍,重研究,示典范,创氛围,稳步推进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杜松彭同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