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古罗马文学艺术十篇古罗马文学艺术十篇

古罗马文学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8:39

古罗马文学艺术篇1

【关键词】古罗马艺术教育三个时期贵族民间

一、从希腊文化到罗马精神

古罗马本身艺术并不发达,当罗马人试图征服邻国并将来自各地的大量雕塑和绘画艺术品运回罗马的同时,也将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工艺师、工匠等作为俘虏集中到罗马,这为繁荣罗马艺术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如诗人贺拉斯于《上奥古斯都书》中所言:“被俘的希腊反使蛮族主人成为俘虏,她把艺术带给了粗野不文明的拉丁姆(古罗马城交一带,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市)。”①古罗马城人口只有6万,而劫得的希腊雕刻艺术品却达到几十万,罗马的艺术浸染了浓重的希腊色彩,二者风格极为相近,准确地分辨希腊和罗马艺术成为艺术史上的一道难题。

而古罗马艺术教育自共和时期末崛起,“至于文学和艺术,罗马在很长时间都试图模仿古希腊,虽然希腊指引的方向与全凭自然引领的方向并不一致,这也是事实。”②正如《罗马精神》一书中的表述,“那才是真正的罗马艺术,是罗马精神的自发表达,也表现了它真正将实用手段用于实际目标的急切态度,表现了它的意志力和坚韧度,表现了它的无穷力量、无所畏惧和无上骄傲。”③希腊文艺的宗旨倾向于神圣的崇拜,古罗马精神却强调艺术的实用主义。

二、艺术教育三阶段

(一)王政时期

《罗马史》第二卷第二十六章中提及“父权法”:“古罗马的立法赋予父对子绝对的、终身有效的权力。父亲有权监禁和鞭打儿子,役使他在农场劳动,甚至对其有生杀予夺之权。即使儿子已经参与政治,并小有成就,已经享有声誉,父亲仍然可以行使上述权力。”④王政时期,古罗马以父权为中心的家长制度著称,帝国建立之初,军事力量仍是国家拓展帝国的主要手段,因此,早期的古罗马儿童教育均由父亲担当导师,教育区域仅限于家庭。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尽管现代东西方教育体制已经明确反对体罚的方式,但在古罗马建国初期的家庭教育中却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此外就是游戏,家长们已经意识到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罗马小孩最初玩的是用小塑像穿成的项链,还有斧子、剑、剪刀、鱼叉等形象的玩具;他们还喜欢玩捉迷藏、蒙住眼睛猜人、扮士兵游戏。”⑤“男孩子经常在庭院里或对着墙,或用棍棒和拍子玩各种球类游戏;而女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是各种各样的玩偶,她们也喜欢玩抛兽骨的游戏。除此之外,棋盘游戏亦很盛行。”⑥这就是西方最早处于教育体制中的文娱活动。体罚和游戏是王政时期家庭教育最普遍的方式,初衷在于使古罗马人的后代成为更加合格的公民。这个时期的孩童更多地追随父亲学习文法以及军事谋略,对艺术则并不重视。

(二)共和时期

当罗马征服希腊,大量的艺术品被引入古罗马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使得人们的注意力不再全部集中在文法、演讲和军事以及思想的培养,希腊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品位深深地影响了古罗马公民,艺术熏陶带来了艺术教育的觉醒,“格拉古兄弟的母亲科尔耐丽娅,普鲁塔克描述道:‘她很有教养,广泛阅读,能演奏七弦琴,也擅长数学,在哲学方面的讨论中见解独到,她多才多艺。’”⑦可以看到,早期的家庭艺术教育已经在妇女身上产生明显的作用。男人们忙着军事、政治和演讲,女人们则接受并探索文学和艺术,从不放过向希腊文化汲取智慧的机会。

共和末期,古罗马的非正式教育系统被专门的学校教育代替,比较普遍的专业学校包括修辞学校、建筑学校、医学校、法律学校以及音乐门类学校,这些专业学校门类依然要为社会和统治阶级服务。统治者希望用雕塑、绘画以及歌咏的形式将古罗马帝国辉煌的战绩和鼎盛富饶的领土实况记录下来以供后人瞻仰,如现存最早的提图斯凯旋门就是由罗马帝国皇帝提图斯下令建造。这段时期的艺术教育通常以师徒之间直接传艺的途径作为当时最主要的教授方式。

(三)帝国时期

古罗马共和时期艺术教育尚不能说真正的成熟,至帝国时期艺术教育才随着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繁荣达到成熟阶段,艺术教育机制仍属于国家机构。家庭式教育的没落一定程度上也为罗马平民带来了同上等家庭平等的受教机会。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古罗马公民受教程度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希腊艺术的模仿,更多的青年罗马公民希望能够另辟蹊径,统治阶级的政策支持也刺激了古罗马的艺术教育机构,但这些仍未改变艺术家是做技术工的事实。“在罗马,真正的艺术家是工程师。”⑧仅强调实践也是当代东西方艺术教育摒弃的传统艺术教育体制中的糟粕之一。

三、古罗马阶层艺术教育

古罗马的阶层艺术教育可以分为贵族艺术教育和世俗艺术教育。有趣的是,贵族阶层的家庭艺术教育通常由教仆和母亲担当这一角色。

(一)贵族艺术教育

贵族家庭使用教仆的现象极其普遍,早在希腊文献中就能找到教仆存在的痕迹,如希罗多德文学作品中的斯奇努斯是地米斯托克里斯儿子们的教仆。⑨教仆的权力广泛,“如监督他们的道德培养,接送他们上学、携带学习用具,保护安全,辅导家庭功课,甚至充当外出求学青少年父母的人等。”⑩教仆的选择非常苛刻,因而,多才多艺的希腊俘虏成了最佳人选。希腊教仆将良好的学识修养带入罗马家庭中,同样包括有关艺术的教育。“尽管音乐在罗马教育中不像在希腊教育中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但音乐作为一项技艺远不能忽视。男孩和女孩要在宗教节日参加合唱队表演,还有伴着弦乐器进行个人表演。”?这大部分儿童所具有的音乐素养很可能就是希腊教仆的功劳。

贵族家庭中艺术的教育又益于母亲的培养。“7岁之前的抚养和教育由母亲负责。女孩们从母亲那里学到如何做到妇道母仪,例如生火、汲水、做饭、纺纱和缝制衣服等都是罗马女孩必须掌握的技艺,长久以来,这些技艺从母传女,世代相传,成为罗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这段文字可推测上等家庭的妇女具备的修养和技能或许不仅限于妇道礼仪的体现,拥有高雅艺术品位并有教养的女性亦是古罗马男性追求的典范。艺术的修养水平也很大程度上是从母亲传到了子女,自然的艺术熏陶乃是必然的结果,教仆和母亲带来的这种家庭式艺术教育实际上更类似于国内学者提倡的“染缸式”环境教育。

(二)学校艺术教育

学校教育是古罗马帝国文化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学前教育以及各级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东西方的教育制度仍十分相似。古罗马的学前教育是以学校制度为主要存在形式,受国家机构的直接管理,继家庭式教育没落后,世俗教育成为古罗马公民受教的主要途径,古罗马艺术教育由此得到广泛、快速地普及,音乐学校、建筑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尽管学校教育最终在帝国末期由于帝国的衰退、基督教教育的兴起及其自身的缺陷逐渐消失殆尽,但不能否认,古罗马的这种系统的世俗教育制度、教育方向和教育对象的普及的确是罗马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共和末期,学校教育开始普及一定程度上也给古罗马平民儿童带来了平等的受教机会。

结语

研究古罗马艺术教育对当代中国公共艺术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不少教育方面的专家也曾对古罗马教仆制度大加赞赏并将其视作最早的教师源头。在今天,这种教仆制度已不可能重现,公共艺术教育亦不同于专业学校针对性的艺术人才培养,如古罗马艺术的繁荣和昌盛离不开全民的艺术审美认同和技艺的培养,耳濡目染才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精髓。当代中国公共艺术教育或当引用更为普遍的“染缸式”艺术熏陶,尽快摆脱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将专业艺术教育融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

注释:

①章安祺.谬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一卷)[m].缪灵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72.

②③⑧⑨汉密尔顿.罗马精神[m].王昆,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179;18;180;182.

④⑤⑥⑦转引自陈砚玲.古代罗马早期家庭教育初探.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J].2012(16).

⑩??转引自姬庆红.古罗马教仆与贵族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参考文献:

[1]章安祺.谬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一卷)[m].缪灵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汉密尔顿.罗马精神[m].王昆,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3]陈砚玲.古代罗马早期家庭教育初探.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J].2012(16).

[4]姬庆红.古罗马教仆与贵族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古罗马文学艺术篇2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理念的复兴,也就是意识内容具有一致性;二是形式、样式的复兴,主要包括工艺美术的品类(金属工艺、陶器工艺、玻璃工艺等)、造型及装饰风格。对于这种复兴,德国美术史学家温克尔曼的《希腊艺术模仿论》《古代美术》起到了理论支持的作用。在绘画领域,新古典主义深入人心,让人们重温了古希腊罗马精神的辉煌。这时期的启蒙运动更让人们巩固了民主的理想,所有这一切都使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理念内容得以营建成功。于是一场全方位的、具有可视觉性的文化复兴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工艺美术也不例外。

陶瓷工艺方面。在法国,塞弗尔的陶瓷装饰往往以古典题材为主,陶瓷上的希腊神话、古典花饰、优美女性成为当时的主要装饰内容,这尤其在18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得很明显。在德国,自1765年开始,王室宫廷的器物装饰就出现了“古希腊罗马式”,即在器物上效仿古希腊罗马绘以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在器物的造型上也极尽模仿,王室甚至还烧制了一些带有神话人物、帝王、骑士、诗人、哲学家形象的瓷质纪念章,这些纪念章在装饰和造型上都类似古代钱币。在英国,韦奇伍德创办的埃多努尼亚工场生产了一大批模仿古希腊罗马陶瓶的陶器,使得古典主义瓷器成为日常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玻璃工艺方面。这时期玻璃工艺品已被广泛生产,玻璃工艺品造型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古希腊罗马的特点,如采用对称和谐或同心圆处理手法代替罗可可式的不规则和花样变化,利用古罗马时代创造的热融镶嵌技法创造具有古典特色的玻璃工艺品。以捷克生产的《玻璃盖杯》为例,该物品在装饰上有罗马式的花样和人物,造型上也近似罗马的盛酒器皿,整体风格的规整、简洁、精致,更是与古希腊罗马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金属工艺方面。可以说,这时期的金属工艺已逐渐摆脱了罗可可艺术的束缚,从大量金属工艺制品的造型风格和装饰特征来看,它们渗透了一股浓重的罗马风,甚至有些工艺品就是古罗马银器的翻版。在餐饮器具方面,尤其是宫廷及王公贵族的餐饮器具,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古典式的韵味都极其明显,例如奥地利的《镶象牙浮雕银壶》,造型的华严、装饰的美观、壶体的变化都蕴含了古希腊罗马的气质。在陈设品和装饰物上,古典主义的意蕴也渗入其中,法国的金属工艺品《青铜人像》便是有力的证明。作品人物的面部表情、衣纹质感、动态刻画都显示出这是一位古希腊的女神,这件工艺品不像18世纪的杰作。染织方面。

在室内装饰上,壁面上的帘缦、衣着的丝织群幔等常常饰有古希腊罗马时期常见的装饰图案,如花环、月桂、忍冬纹、天鹅形象等。在丝织物的整体调子上,改变了罗可可风格的繁琐、绚丽、堂皇,而代之以冷静、肃穆的色彩,增加了蓝、绿、灰等冷色调。这种为创造古典空间而进行的颜色变化也应属于复兴的内容。木工艺方面。新古典时期的木工艺基本上修正了罗可可的矫揉造作、豪华奢丽的风格,继而形成新古典风格。譬如,以直线造型取代了曲线,以对称构成代替了非对称装饰,以纹样的简洁明快代替了繁琐隐晦,这些都预示了罗可可风格的退场。家具的设计几乎都以古典家具为标榜,在造型、装饰上更是回归古典,家庭装饰中的柱头、半扶柱、檐板都模仿古希腊罗马风格,所以新古典家具的设计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古希腊罗马家具风格的模仿,以凡尔赛宫路易十六图书馆家具陈设为对照,应该不为过。综上所述,我们从新古典主义在意识理念上对古希腊罗马的传承和在工艺品的种类形式上对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模仿中可以看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出现给繁缛奢华、充满脂粉气的罗可可风格以冲击,并把古希腊罗马清新、静穆的经典之风重新洒向了世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艺复兴”。

作者:刘牧原

古罗马文学艺术篇3

关键词:西方早期美术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

西方美术起源于何时、何地?这是西方美术史研究无法避开的问题。而在大多数西方艺术史的理解中,这个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这种理解不能说错误,却是一种无法深入说明西方美术中透视法渊源的模糊状态。如果我们深入到西方美术视觉图像的观察中,就会发现西方美术真正的源头则是古埃及美术,正是古埃及美术为西方美术注入了赖以存在的技术基因。

起源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和太阳为永久的崇拜之神,其中尼罗河被称为“哈匹神”,太阳则被视为“拉神”。早在公元前3200年统一上下埃及的国王纳美尔的形象被永久雕刻于石板上。这块对于埃及艺术精神具有发轫意义的石板,在其正反两面均有浮雕图案,两面图案都是分层的,最上层的两个人面牛首像可能是天神荷尔托的象征,表明纳美尔的王权神授,这成为以后埃及法老的护身符。其中正面分四层:最上层是人面牛首像;第二层是纳美尔头戴下埃及的战利品――红色眼镜蛇冠冕,正在巡视处决俘虏的刑场;第三层是象征性的两个颈项交缠的怪兽;第四层的神牛被视为纳美尔的化身,正在攻击敌人和城堡。反面分为三层:最上层仍然是人面牛首像;第二层中纳美尔头戴上埃及的高冠,右手举起权杖,重惩战败者,这一英勇形象成为此后几乎埃及人塑造自我形象的标准动作。而左面明显比纳美尔小许多的侍从为纳美尔提鞋而立,右上方的神鸟据说是埃及的神祗――天空之神霍鲁勒。第三层是逃亡的敌人。《纳美尔石板》这种分层意识以及人物形象采取的“正面律”的创作手法成为日后古埃及绘画与浮雕的固定模式。在这个等级观念和宗教意识极强的石板中古埃及的社会境况一览无余。

除此之外,古埃及人对于死的态度迥异于其他民族,他们认为“坟墓才是他们真正的家”(迪欧多鲁斯・希库路斯语),这种集体心理使得埃及人格外关注死后的墓所。这也形成了他们进行美术创作的主要动力。古王国时胡夫的金字塔将这种意识扩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我们将其称为“迄今为止最撼人心魄的人类建筑”亦无不可。金字塔对于埃及国民来说是法老与天界交唔之处,法老在他们看来是神,死后魂灵飞升才能换来尼罗河两岸的丰收。文明之初的埃及境况,经由艺术精神体现的是这个古老民族的社会结构和以及战胜的讴歌、生存的依托、彼岸的憧憬。

“古埃及的美术是西方美术传统的真正起点”,西方美术在被称之为希腊美术之前,是两河流域常年混战、群起征战的历史。公元前3000年开始,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活跃起来。他们创立了西方早期文明的样貌,在美术方面,他们甚至把眼光都投射到古埃及。受埃及艺术影响的古希腊美术第一次为艺术注入了美的因子,他们确立起来的再现传统为我们呈现出了具有人神双重属性的意义世界。在一尊约公元前540年的墨像式花瓶上,荷马史诗中的两个英雄人物:阿喀琉斯与埃阿斯,正在对奕。贡布里希在其《艺术的故事》中这样写道:“这两个人物仍旧严格地用侧面像表现。他们的眼睛看起来还仿佛是正面像,但是身体已经不再是埃及样式了……一旦艺术家开始信赖自己看到的情况,一场真正的山崩巨变就爆发了。画家们有一项压倒一切的伟大发现,即发现了短缩法。”贡氏将短缩法的发现喻为“山崩巨变”,其实希腊人迈出这一步异常艰难,要知道这一发现影响了日后西方艺术的整个演进。古希腊人正是通过这一方式去逼近心中美的形象的。在另一尊红像式的花瓶中,描绘了一个正面侧头远征前的男子在与左右两个侧身的女子惜别。贡式更是热情地赞道:“艺术家破天荒第一次胆敢把一只脚画成从正面看的样子,这真是艺术史上震慑人心的时刻。”的确,这种改变是希腊人观看方式的改观,将其视为西方艺术“美”的起点亦不为过。而在这一时期,彻底改变了西方艺术与埃及人创造的程式束缚的艺术品则非米隆的《掷铁饼者》莫属。在这一作品中,米隆天才地将“美”锁定在运动员手握铁饼隐而快发的一刻,这一刻在借鉴埃及艺术侧身的同时将人物巧妙地安排在合理的运动状态中。“运动――或毋宁说是运动的概念――罕见而有效地表达在静止状态中了。”这一种“运动状态”成为以后希腊雕塑走出古埃及僵化程式的发端。

希腊人的文明镜像中除了对古埃及艺术的合目的改造外,最重要还有对理性世界的追求。“英国美术史家贡布里希说过:‘埃及人曾经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艺术基础,而希腊人则开始使用自己的眼睛了。’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古希腊人的雕塑最初是以古埃及雕像的人体模式为其造型依据的,事实上,古希腊的视觉艺术从来不是忠实反映自然的‘镜子’;所谓古希腊雕塑的‘理想化’,并不是从观察具体的模特儿入手然后对写生的作品加以美化的结果,古希腊的艺术家是按照‘人类拥有的样子’去完成他们的雕像的。”“艺术家们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很关心对一种理想秩序的追求。他们认为,理想的秩序可以通过感知而被人类心灵把握。”希腊人心目中的“理想秩序”应该是和谐的比例,这在希腊雕塑中的人体比例的研究中投入了持久的努力,波利克里托斯的理论里表达了一个艺术家对和谐人体的理解。他把人体视为一个完全体,头部仅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如果说古埃及人极力投入的是万民迷狂的“全神”崇拜,那么古希腊人则是理智状态的“半神”狂欢。从古罗马人后来摹制的大量的古希腊的雕塑中满溢的隐忍的面部表情和节制的肢体举动中便可以感受到这种揭示的深刻性。

日后征服古希腊的古罗马起源于意大利半岛,从其产生之初就深受伊斯特拉坎人实用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影响,故而缺少希腊文化精神中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当古罗马凭自己的武功来建立横跨亚非欧的帝国时,各国交融的文明给了罗马文化以巨大的滋养。表现在艺术上,集中于写实享乐主义和宏大气魄的精神镜像。罗马人的肖像失去了希腊人的安详与宁静,而多了世间的俗态与常容,这在《提着两个祖先的贵族》《罗马夫妇》等雕像中都能明显感受到。从不曾出现在希腊人雕塑像脸上的皱纹也有意识地强化出来了,这种真实感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视觉――正是这种真实却要到罗丹时才能真正重温古罗马人的诚意。

最能体现罗马人艺术精神的莫过于建筑,罗马人拱券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取代了具有个性色彩的古希腊的柱式结构,使柱式从属于拱券,处于装饰地位。而从此拓展的内部空间结构使西方人彻底进入了三维纵深的感官享受中。同时,罗马人的整体建构精神还将排水设施、洗浴设施、道路体系等实用部分引入公共建筑。罗马艺术宏伟的精神镜像成为其前乃至其后不可企及的标本。可就是这样的享乐主义的时代却也对神话的向往充满了的热恋,古罗马人在古希腊神话的基础上创生了属于自己的偶像。而这种偶像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古罗马人精神空虚的层面上的――对享乐的“追悔”和真实的反思。其实古罗马的这种实用精神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更反映了古罗马人对“自我”的迷恋,《科洛西姆竞技场》的椭圆环绕、给人无限扩展的“通天”意识,《万神庙》神秘、宏大的空间结构,甚至写实的雕像、华饰的绘画都在展现人的能量所及。与古埃及人的“全神”和古希腊人的“半神”崇拜不同,古罗马人是一种“非神”崇拜,确切地说是对“自我”之神的归位。追逐世俗的功利和感官的享受,终于使得古罗马为早期的西方美术贡献了另一种样式。

西方美术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明珠,从“正面律”到“短缩法”、写实主义,西方美术的早期探索充满了对古埃及美术的借鉴与拓展。发展而出的古希腊、古罗马美术在艺术形式上为人类贡献了雕塑、建筑等经典的范模;在艺术理念上更是引领了以后人类艺术的创作方向。可以说,西方美术早期的美术创作早已嵌入到人类艺术演变的内核中,她在西方美术之后的变迁中始终扮演着主角,她是西方美术的逻辑起点。她将从古埃及美术中借鉴而来的技术因子,发挥到了一种极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美术史特有的科学表达方式。西方美术自此之后,强调透视、解剖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美术之前。即便是西方现代美术彻底改变了艺术的传达方式,也是在西方艺术科学的传统上进行变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早期美术奠定了西方美术的视觉塑造方式,西方美术就是从这个起点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的。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2][英]修・昂纳,约翰・弗莱明.世界艺术史[m].广州:南方出版社,2002.

[3][美]威廉・菲莱明,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m].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法]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m].张延风,张泽乾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古罗马文学艺术篇4

[中图分类号]G63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19-04

受知识视野、能力层次、思维方式、方法引导等方面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较为单一、浅显。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教材和教师呈现的历史就是真实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少有学生提出质疑,质疑后主动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更少。而事实是,很多时候历史真相不在书本中,它需要寻找更多不同视角的史料,在不同角度的研究中探知真相。本文以穿越时空的《雅典学院》为例,对利用史料培养学生质疑、还原历史原貌进行探讨,一孔之见,向各位同行请教。

《雅典学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巨作,也是后世争议最多的“问题”杰作。作品中50多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学者、名人齐聚一堂,如柏拉图、托勒密等,这种穿越时空是创作者有意而为,同时也是这幅巨作遗留的“问题”之一。它被很多人视为“科学与哲学战胜神学的胜利”,理解为作者在借机宣扬古典学术与人文主义精神;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幅作品是罗马教廷认可的宗教艺术,作品描绘的只是“神学家用神学调和哲学与占星术的情景”。而通常我们这样概括人文主义的特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现世享受,反对禁欲;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如此两两相对的概括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相对立。《雅典学院》到底是在宣扬人文主义还是表现宗教精神?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厘清这个问题,就要将关于《雅典学院》和各种史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关于《雅典学院》的相关资料不难搜集到,但为了更趋客观,在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要注意将史实性的和评论性的语言分开,以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据维基百科“雅典学院(画作)”和好搜百科“雅典学院”等整理,有关画作本身的资料简要摘录如下:

1508年,拉斐尔应教皇朱利奥二世的邀请,来到了罗马,在那里历时10年为教皇宫殿绘制了大量壁画,其中以梵蒂冈教皇宫内的四组壁画最为出色(总题目为《教会政府的成立和巩固》,壁画分列四室:第一室有四幅,内容分别是神学(《圣礼的辩论》)、诗歌(《帕拿巴斯山》)、哲学(《雅典学院》)和法学(《三德》);第二室是关于教会的权力与荣誉;第三室画的是已故教皇利奥三世与四世的行状;第四室内的四幅壁画,系由其学生按照拉斐尔的草稿绘成。

《雅典学院》以罗马天主教堂为建筑背景,背景上两尊雕像分别为太阳神阿波罗(左上角)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右上角)。画面中50多位学者名人被分解成若干个小组,中间的是辩论,左下的是算术、音乐和语法,右下的是几何和天文。

以上资料是让学生对画作有一个基本的客观认识。在介绍以上资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并思考三个问题:1.《雅典学院》是系列作品之一,它和其他作品有何关联?(让学生明白研读史料要关注史料间的联系)2.《雅典学院》是受教皇邀请而创作的,作品会含有贬抑教皇或教会之意吗?3.它将宗教象征(教堂)、神话人物和希腊哲人们置于一堂,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在提取画面信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教学的实际需要,重点围绕后面两个问题展开。

研究史料,要关注史料的来源和出处。由于拉斐尔本人生前几乎没留下有关《雅典学院》的资料,在无法获取最原始的一手史料的情况下,教学只能从其他史料并结合画作本身来对这幅作品进行解读、分析。

1.人与神并非对立。

材料1:《雅典学派》表现的是人类对于他的来源和命运的怀疑和不安。所有的希腊的哲人都在这里,各人的姿势都明显地象征各人的思想和性格。对面《圣体辩论》却教训我们说只有基督教的圣体学说才能解答这些先哲们的问题。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材料2:“人类的智慧没什么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真正的智慧只属于神”。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

――柏拉图对话集》

《雅典学院》呈现的是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希腊哲人探讨学术的画面,材料1中傅雷认为《雅典学院》中希腊哲人们探讨的问题的答案在基督教和神那里,他是将其置于系列壁画(神学、诗歌、哲学、法学)这一整体而作出的如上解读。而我们所了解的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已经变成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二者间矛盾吗?从材料2中可见,哲人们在研究人与社会,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时,并没有将神排除在外,反而认为最高的智慧属于神,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古希腊哲人同样具有宗教精神。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希腊哲学和宗教神学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矛盾,相反神在哲学家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人、神并非对立。

2.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教会也对人文主义产生了影响。

材料3:在比萨圣凯特琳娜教堂的祭坛背景画里,正中端坐的是阿奎那,手持《反异教大全》;其右侧是柏拉图,手持《蒂迈欧篇》;其左侧则是亚里士多德,手握《尼各马可伦理学》。

――约翰・埃德温・桑兹《西方古典学术史》

(注:材料中描绘的是14世纪意大利教堂的情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手持的是他们各自的著作。)

材料4:整个人类知识被分为七大门类,或者是七个基本学科。……这种七分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代晚期。在6世纪初的卡佩拉那里,我们第一次看见了这种说法。但到了中世纪,它已经不再是哪一个个人的一时之见了。它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制度。在数百年间,它一直都是教育的根基。

――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以上两则材料和材料1、2有何联系?它们相互间又有何关联?从材料1和材料2中,我们知道了哲学家们心中有神,而材料3告诉我们,中世纪的教会也并没有排斥古希腊哲人和学术,相反,中世纪的教会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之间还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材料4很清楚地表明中世纪的教会教育承袭融汇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七艺”(《雅典学院》画面分组或许也借鉴于此)。正是中世纪教士中的精英(他们构成了当时知识界的主体)学习和传递了拉丁作家们的文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和古希腊的哲学,我们才能看到中世纪的七艺教育,吸收了希腊哲学的诸多神学体系以及中世纪后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会并没有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视为异端,相反,教会还深受其影响。众所皆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人文主义的思想源头,而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督教文化一样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人文主义者反对的是教会腐败,不是教会。

材料5:伊拉斯谟经常嘲笑经院哲学家、攻击教会的陋习和教士的无知、懒惰和生活上的道德败坏,但他从未怀疑过罗马天主教会的本质和原则,只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基督耶稣的教导从而改邪归正。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伊拉斯谟(1466―1536),是与拉斐尔同时代的著名人文主义者,虽然经常嘲笑和攻击教会,但是他仅仅是针对教会腐败问题,却没有动摇过其。相反,他认为教会腐败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士们的信仰出了问题,所以以伊拉斯谟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实则希望的是借助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引导人们真正认识基督耶稣。正是由于人文主义和宗教神学并非对立,所以,《雅典学院》中才会出现教会的象征、希腊哲人和神话人物共聚一堂的场面,这既是对古希腊圣贤的崇敬,也是人文主义的宣扬,同时还是宗教精神的表达。

以上分析不仅是要学生了解《雅典学院》,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不断质疑:为什么以上有关宗教神学和人文主义、教会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分析和我们所知道的不一样?

除了被误读和夸大的天主教会与古希腊罗马文化之间、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之间的矛盾外,就是“文艺复兴”本身也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另一面。

材料6: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语中rinascita,专指古典文化的复兴,它既不是历史分期的标志,也不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丰富的意蕴是后人赋予的结果。1858年,在卷帙浩繁的《法国史》中,米什莱以“文艺复兴”作为该书第七卷的标题,此后,这个术语不胫而走,沿用至今。

――赵国新《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文艺复兴简史述评〉》

材料7: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只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宗教神学观的冲击是有限的。它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而后期文艺复兴几乎遍及西欧各国。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已由佛罗伦萨移至罗马,罗马教皇甚至成为一些人文主义学者、艺术家的赞助人。文艺复兴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展开。它更多的是创新,并因此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文艺复兴”一词到底从何而来?从意大利兴起而后扩展到西欧各国,文艺复兴前期和后期有何区别?从材料6中我们知道了“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以及意大利时期文艺复兴的含义其实很简单,材料7让我们了解到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而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已经扩展到各领域,更多的是创新,但是也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人文主义艺术和宗教神学的对立。对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我们一般这样定义其性质: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教会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从以上两段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今天有关文艺复兴的了解,实则是后来者根据自身所处时代的不同解读而已,导致我们对文艺复兴的认识笼统而模糊。虽然这场运动影响很大,但其在宗教神学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当时人文主义者主观所预期的,更多的则是后人赋予的。正如《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所言:“如果像人们往往所想的那样,以为文艺复兴产生了一种以世俗性为主的艺术,以为奥林匹斯山诸神代替了耶稣和一大群圣徒,那将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文艺复兴艺术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种宗教艺术。”①从这个角度而言,与其说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人文主义者们借着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宗教束缚的运动,还不如说是他们看到了教会中的弊端和人文精神、基督教精神的冲突,而希望进行的一场宗教神权下的改革。

古罗马文学艺术篇5

关键词:中世纪;罗马风建筑;哥特式建筑;基督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89-03

一、“千年中世纪”真的是如此黑暗吗?

(一)“中世纪”的概念

“中世纪”,顾名思义,就是“中间的世纪”,它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Giovanniandrea提出的,意在指“介于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中间的那段时期”。“中世纪”也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四大历史时期之一(古典时期、中世纪、现代时期、当代时期),一般认为该时期的起始时间为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结束时间为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期间历经大约1000年,故后人称其为“千年中世纪”。

(二)“黑暗”的中世纪

从最开始得名的时候,“中世纪”似乎就背上了贬义的内涵,并且后人多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千年中世纪背上了如此“黑暗”的名声?

众所周知,在“中世纪”之前,欧洲有灿烂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这两大文明可以说是欧洲文明的鼻祖,也是近现代欧洲文化的基石;在“中世纪”之后,有令后人记忆深刻、几乎影响欧洲近现代文化格局的“文艺复兴”。因此,这夹在中间的1000多年,似乎就显得“黯淡”了许多,后人索性直接称其为“黑暗的堕落期”。

另一方面,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统治整个社会,包括文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必须遵从基督教文化的规定。教会在整个社会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人们所有的言行都受宗教神学思想的控制,并且根据教会规章,依据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情况,人们被分为不同的阶级。总而言之,中世纪的社会“神权”统治着一切,“人权”被完全束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文化都必须遵从基督教义的规定,而基督教文化是反对一切“古典文化”的,他们将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文化全部销毁,并禁止一切反对基督教义的文化行为。因此,从文化角度来看,“中世纪文化”与“古典文化”完全对立,并禁止一切反对其教义的文化存在,确实是文化的悲哀,也足够“黑暗”。

(三)艺术的繁荣

但是,抛开文化范畴,“中世纪”在其他一些领域,特别是艺术领域,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从艺术角度来看,中世纪艺术可以说达到了西方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更为当代艺术提供了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黑暗的中世纪也有其光辉的一面,那就是艺术。

为什么中世纪的艺术会如此繁荣?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文化就是基督教的文化,教会统治了一切。教会需要一个宣传的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更好地来传播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媒介是什么呢?答案是艺术!因为艺术具有沟通和装饰的功能,还具备其他如宣传、纪念、评论社会、解读现实、表现美等功能。在文盲率超高的中世纪,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宗教思想的宣传,的确是一个绝佳的手段。

(四)建筑艺术对于基督教文化的重要性

教会为了更好地宣传基督教文化,利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段,其中建筑就是一个典范。相比较其他的艺术手段,例如绘画、雕塑、音乐等,建筑能够更好地诠释基督教的内涵,也最具持久性、保存性,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更容易观察和识别。

建筑和宗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宗教感情和对推动建筑艺术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上帝是人的精神产物,人住在屋里,当然也要把上帝安顿在建筑空间内,所以,一切宗教都是建筑的宗教。

中世纪建筑风格的代表,非罗马风和哥特式建筑莫属。接下来,我们通过解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基本上就能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内涵及其转变了。

简言之,“千年中世纪”并不是完全黑暗的,中世纪的建筑艺术就是“黑暗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艺术以及现当代建筑艺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考。

二、罗马风建筑――欧洲中世纪第一个成熟的建筑风格

(一)罗马风建筑的来历与兴起

罗马风建筑,又译为罗马式建筑、罗曼建筑、仿罗马建筑等。“罗马风”,是法国历史艺术家科蒙于1824年最早使用的一个词。他用这个词表达一种受到古代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早期艺术风格,主要指表现在建筑、雕塑、绘画以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风格。

罗马风建筑,与古代罗马建筑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西方中世纪早期教堂建筑的一种流行风格,盛行于9-12世纪的西欧以及北欧的部分地区,并在11-12世纪,在西欧、北欧,以及没有受到拜占庭艺术影响的东欧地区广为流传。

罗马风建筑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中世纪狂热的宗教风潮。中世纪是基督教崇拜的时代,人们需要建造教堂举行宗教仪式,以此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另外,当时贸易路线的开通,促使宗教活动家们相互往来,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教堂建筑,对罗马风教堂建筑的形成和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基督教会在当时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领袖,占有社会财富的一半以上,故教堂和修道院以及后来发展的城市住宅成为罗马风建筑的主要类型。

(二)罗马风建筑的主要特征――“又矮又胖的丑男”

罗马风建筑借助早已式微的古代罗马建筑技术与艺术手段,吸收了拜占庭等东方艺术的元素,力求适应受基督教支配的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的需要。这种建筑风格以教堂建筑为中心,形成了圆拱、厚墙、巨柱、交叉圆拱顶等特点。具体表现为:

1、是一种多种建筑风格的复合体。它糅合了之前加洛林艺术、奥托艺术、拜占庭艺术和日耳曼建筑风格,但总体上继承了古罗马半圆形拱券结构,窗、门和拱廊,普遍采用罗马式半圆拱顶,以一种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

总而言之,哥特式教堂通常建造地又高又细,十分地修长轻盈,并且营造出一种飞天的感觉。与之前的罗马风建筑相比较,哥特式建筑系统地运用了尖肋拱技术,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并以明亮的彩色大玻璃窗,取代了罗马风建筑厚重的墙体。这种建筑样式,比罗马风来得空灵、纤瘦和高耸。为了追求高直形象,其构件都做得细长,不像罗马风那样壮实、敦厚。如果说罗马风建筑是“又矮又胖的丑男”,我们形象地将哥特式建筑比喻成“又高又瘦的美女”。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哥特”这个词最初是由意大利人喊出的,他们将这种与“传统、经典的古罗马风格相异的建筑风格”称之为“野蛮人的艺术”。因此,受早期罗马式建筑风格和古典艺术的影响,意大利人始终没有完全接受哥特式建筑,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在意大利很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建筑。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通常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差异,在标准结构与当地特色文化的结合中产生了一些不同的风格。

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非米兰大教堂莫属。这座被马克・吐温称为“用大理石写诗”的教堂,是“米兰精神的中枢”,也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世界第二大教堂。

(三)哥特式建筑中基督教文化的变化――飞向天国,人们需要更好地接近上帝

哥特式建筑形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高直的形体,玲珑剔透的装饰,表现了崇高、神圣、与天接近、超凡脱俗的效果,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用神权思想来统治群众的精神工具。基督教会势力的扩大,对人民影响很深,宗教色彩必然也要影响着建筑风格。巨大的教堂,在中世纪的城市中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而这种建筑新风格---哥特式建筑的产生,与城市的发展和宗教势力的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神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欧洲,教会需要用教堂高大向上的形体来表示神权的尊严、崇高,需要用体积庞大的教堂来容纳众多做礼拜的教徒。

从宗教本身看,高耸的教堂建筑形态,更能表达基督教的内涵,它象征宗教的至高无上,也表达信徒赎罪升天的感情和精神追求。如果说罗马风建筑体现的是坚固厚重、踏实敬重的威严感,让人类感觉到“上帝与人同在”的话,那么哥特式教堂展现出的“向上飞升”与“超凡脱俗”的幻觉,则完全符合封建国家和教会以宗教的观念从精神上影响群众的需求:上帝高高在上,人类如此渺小,走进哥特式大教堂,人类可以更好地接近上帝,读懂上帝,向天国靠拢!

四、结束语

近年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更加追求和享受精神生活。学习西方文化,了解欧洲风情,在很多人眼里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赴欧洲参观游览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人们来到欧洲,参观欣赏一座城市的时候,通常最先、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城市的建筑物。因为相比较其他的艺术手段(绘画、雕塑、音乐等),建筑能够更好地诠释文化的内涵,也最具有持久性、保存性,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更容易观察和识别。如果能够通过对眼前建筑风格的分析,体会到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那么学习一种新的文化将变得更加简便、更加迅捷,也将更加有趣。笔者希望大家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领略欧洲建筑艺术的魅力,让旅行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大致了解欧洲文明的精髓――基督教文化。

参考文献:

[1]pieroadornoeadrianamastrangelo,arte―Correntieartisti,vol1,Dallapreistoriaalprimorinascimento,CasaeditriceG.D’annamessina-Firenze,1994.

[2]marcellotomei,tuttoarchitettura―Studio,riepilogo,sintesi,Deagostini,2010.

[3]CarolDavidsonCragoe,Leggerel’architettura―Lagrammaticadegliedifici,Logos,2010.

古罗马文学艺术篇6

关键词:欧洲起源 欧洲理念 外部因素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8)03-0023-29

一、欧洲起源和特征

欧洲一词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此词源自希腊,腓尼基人时期,原本与“黑暗”并没有关联。按照闪米特人的“gereb”(rb)意为“进入”,狭义指“落下”,人称太阳落下的地区为“西方日落之洲”或“西方”。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闪米特人这样称呼这个地区。希腊人则用“野蛮人地区”(LandderBarbaren)一词称其北面的不定形地区;但这个概念始终不明确,并且很少使用。

荷马时代希腊神话中的“欧罗巴”是腓尼基人祖先阿戈诺的女儿,是卡德摩斯的妹妹。一头美丽的公牛俘虏了这位美丽的公主。一个普遍的解释源自公元前150年生活在西西里岛息拉柯斯地区的诗人莫朔斯(moschos)。在欧罗巴少女同这头公牛对话时,她问它是谁,要带她去何方,这个头上有角的美丽生物答道:“请放心,少女,无须害怕海浪。我就是宙斯本人,我能变成我想的任何形象。我对你如此思慕。克里特岛从现在开始将接待你和我。我们在那儿举办婚礼。你会生下我的儿子,他们将闻名天下,成为人类的统治者。”吞食自己孩子的克洛诺斯神的儿子履行了承诺:克里特岛出现了,宙斯变回了他原来的样子,解开欧罗巴的衣带。时序三女神为他们准备好床铺。女孩成为了他的新娘,为他生下三个儿子拉达曼托斯、米诺斯和萨耳珀冬。

这个欧罗巴神话是否与现在的欧洲大陆有关还是个疑问。不管怎样,从公元前7世纪起到现在,欧洲艺术都还在描述这个传说中的诱骗。在委罗内(Veronese),提香(tizian)和廷多雷多(tintoretto)的巨著中都能看到这一女子的艺术形象。

欧洲,这个曾经被保尔・瓦雷里(paulValely)称为“亚洲半岛”的地区,包括岛屿和内海,面积有一千零五十万平方公里,是第四大洲,有近七亿人,是当时世界居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从大范围说,作为第二小的洲,欧洲的人口规模处于顶尖状态。而对地理学家来说,十分困难问题就是边界问题。欧洲从哪儿开始,在哪儿结束?欧洲与亚洲没有一条自然分界线,而仅仅通过政治区域的相加也是不够的。

从古至今欧洲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即形态与内涵的变化,这意味着欧洲在其历史发展进程各阶段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欧洲既不是自成一体,又非统一,因此给予欧洲精确的定义是不可能的。欧洲没有给予自己客观准确的定义。想到欧洲,人们在脑海中会浮现出不同的画面、定势及冲突。因此,欧洲不仅仅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和和特定人口的概念,它也涉及历史文化意识。在这方面有些人感受到了共同之处。历史学家哈根・舒尔策(HagenSchulze)提出了一个自身不断变化的存在与理念的集体构想。想象中的共同欧洲,这将涉及包括思想、观念、习性和文化诸层面的欧洲整体性;理解欧洲,意味着理解它的特征,这包括他我文化感知和自我评价这二个层面。

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欧洲文化的起源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niccolomachiavelli,1469―1527)曾有一次谴责亚洲的“顺从性”和“专制政体”,谈到欧洲人时,则赞美其“勇敢”、“美德”和“热爱自由”。这些评价出希腊历史学家泰西阿斯(KtesiasvonKnidos),他从公元前405年开始在宫廷担任波斯国王薛西二世的御医,国王还指派给他外交任务。根据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说法,只有在众多的共和国和有节制的王国,自由才能得到发扬。亚洲半岛西部得到了不同的评论和阐释。希罗多德(Herodot,公元前485-元前425)第一次提出“欧罗巴europa”这一地理概念。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这一概念却不像近代和当代具有身份奠定特性。把亚洲看作是“暴政”、欧洲看作是“自由和民主保护地”想法虽然出自希罗多德,但他对之加以区别,认为亚洲和欧洲是两个政治统治方式各不相同的地区。

今天意义上的“希腊人”已不是当时的希腊人。在学术意义上,古代史里中的“欧洲”与“未来的欧洲”有所区别,而且今天不能在政治上用来确定欧盟认同。当时有上千个不同的城邦,因此对希腊城邦及法规进行理想化被受劝阻。在当时,雅典民主只针对城邦公民而言。希腊人的“欧洲意识”――即便那时真的存在,也不可能像我们今天理解的如此广泛――似乎显得精英化,并且只局限于古希腊和其地中海沿岸殖民地。

关于“欧洲”的现代观点源于早期希腊罗马时代的理念。古希腊人发掘万物最基本的要素,由此推导出普遍适用的法则。在认知的方法上,这种理论被称为“theoria”,认为,认识应当通过理性获得,并应有理有据,可以控制。对规律的寻求不仅发生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也在哲学与实际政治中。理论与实践的对立很快被人认识。对匀称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渴望(convenientiapariium)构成了古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8-348)把美看作是万物和谐,由此奠定了欧洲古典主义的开端。雄辩术和诗学是形式原则的表达方式。此外,出现了以探寻原因、起源和目的为主的思维取向。伊壁鸠鲁(epikur)认为,理论始终要回归“本原”(archai)。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公元六世纪)把不同的物质组合看作是宇宙的起源。在这方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认为,世界本原是气,对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thales)来说,水是世界本原,赫拉克利特(Hemklit)则认为,世界本原是火,而德谟克里特(Demokrit)把原子看作是世界本原,对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来说,精神(nous)是世界本原,而柏拉图则把理念和形而上思想视为世界的本原。探寻最终归属(telos)的问题自然而然的与探究世界起源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人们对正确准则的肯定。早期基督教通过人的彼岸取向,关注人的最后归属问题,认为人的最终归属是极乐世界,这一思想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原则,它在循环世界观念中找到了其表达方式,诺阿方舟和终极归属构成了这种循环方式,它对希腊思想和欧洲思想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着持之以恒的思想,在文学、哲学和神学形成了一种旨在使世界起源和终极世界统一的经典文献。在罗马时期出现的这种回潮架起了希腊与欧洲的桥梁。罗马文学和之后的欧洲文学再现这一思想。文艺复兴关注人、人的躯体、性格和肖像美术,“发现个体”,从这一反思中得到发挥和发展。除了英雄史诗、戏剧、艺术散文、历史编篡学的文学形式外,民主这一思想也源于古希腊。同法治思想一样,如所龙(Solon,公元前

640-561)的法律作品,由古希腊人发展、古罗马人确定、并从中世纪开始流传修辞学的艺术构成了西方文化的起源。而古希腊法治文化源于东方法治文化。

雅典是希腊第一个拥有自由原则(eleutheria)和自治权(autonomia)的城邦,即公民和集体拥有的政治解放权。这一城邦的统治方式摆脱诸多小国家的狭隘性,使爱琴海的小岛和沿海地区发展为海洋国家。寡头政治、富裕的各部落统治方式转变为“民主”统治方式,它包括300个最富裕、且好战斗的家属,通过阿提卡海上霸权,使之成为统一。宪法和民主的威望减弱同战争的失败有着内在关系。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kydides,公元前460-400)记载,在阿姆菲城邦被雅典人占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海军司令(公元前43t-404)被驱逐出境后,城邦国家一直还好,就像其成功的外交政策一样。

三、罗马和文艺复兴:古代文化的传承者

在文化方面暂时缺乏雄心壮志,但凭借相当的政治影响力、权力结构和一个辐射部分欧洲大陆的现代化公路系统,古罗马人实现了对外扩张,成为古代文化遗产(古希腊文化)的推进者和传承者。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间的发展,以及由此使权力由东向西进行转移,并不是一个畅通无阻的过程,而是一个间接和分段发展的过程。即使当古希腊城邦被古罗马帝国吞并时,它们仍过着自己独立的生活。古希腊人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衰落促使了权力由地中海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富饶的西西里岛(意大利),这个先后被古希腊人,迦太基人和古罗马人试图统治的岛屿,不但是他们相互争夺的目标,而且变成古罗马对外扩张的催化剂。在取得了与迦太基的战争后,古罗马人建立了一个疆域延伸至“我们的海”(地中海)沿岸,包括整个希腊东部的帝国。在取得长达118年的布匿战争胜利之后,古罗马人又赢得了对地中海西部地区的无限统治。凯撒大帝在高卢、日耳曼和大不列颠地区的胜利,使这些后来被认为是“欧洲”的地区归入为罗马帝国势力范围。

罗马帝国的扩张使拉丁语人尽皆知,自由艺术得以传播开来,自由艺术,即人文科学,有“三艺”和“四艺”。前者指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后者指的是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罗马法源于希腊法,并逐渐成为罗马人特有的精神创新财富,使之在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罗马帝国的政治权利扩大是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地区文明化和脱俗化的前提条件。

在6世纪以书面形式编撰而成的《查士丁尼法典》颁布于公元533年,由此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法律有效区域,即便很少一部分人知道这部法典,但都从中获益。此法典主要适用于与今日欧洲地区概念不相符合的拜占庭地区,并由此影响当时的欧洲。

源自于古希腊文化的罗马法在欧洲各阶段都具有现实意义。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公元476年),罗马法对当时日耳曼统治阶层制定的习惯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博洛尼亚法学院对《查士丁尼法典》文本再发现和研究,《罗马法》的影响在中世纪盛期达到了顶峰。在十九世纪,近代欧洲私法制定的过程中,《罗马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个人权利构成西方文化体系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在帝国的拉丁语区域西部地区形成的法律和国家法制观念直到现在依然存在,成为西欧的政治体系,传统观念,保证政府的稳定及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源自罗马法的天主教法(宗教法)也成为了基督教会的守则。

作为教会的载体,教士阶层是欧洲社会的重要阶层。在这一背景下,后古代文化和上升的基督教共同发展。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将柏拉图主义引入圣经的思想,并经意大利诗人、语文学专家、早期人文主义者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Francescopetrarca,1304-1374)得到发展,通过文艺复兴运动,欧洲文化的根源又再次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希腊人又受人推崇,古代文献重新被发现,被全新注释,为中世纪时期后欧洲文化奠定了基础。比如,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1445-1510)在其名作《维纳斯的诞生》中,生动地再现了一位来自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画家――阿佩利斯(appelles)的形象,尽管作品带有其个人色彩。

在后古代文化时期,“欧洲”这一概念再次出现,但没有重大意义。旺达尔人,哥特人和匈奴人骚扰、攻击和破坏罗马帝国的西部领土和北部领土。期间发生“民族大迁徙”。此后,罗马文明与“野蛮人”的“文化”融合。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把数百年来经过迁徙、入侵和争夺的领土,即从罗马帝国西部被分割出来的地区,称为“欧洲”。这一概念由罗马教皇格里高里一世(GregorderGroSe,540-604)奠定,它是指以基督教化、并将教皇视为精神领袖的罗马帝国的西部地区。倘若人们在后古代文化时期和拜占庭时期去界定欧洲概念,仍不能证明其较大范围的认同性。

中世纪持续不变的模式不能称为“欧洲”。拜占庭的陷落、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的占领(1453年)唤起人们重新认同欧洲的共同归属感和责任性。文艺复兴时期希腊古典文学的重新发现,使拜占庭。东正教世界融入欧洲人的想象世界。鉴于这一原因,苏尔坦-二世(Sultanmehmedii)对拜占庭的征服激怒了拉丁语,西方的世界。法兰克皇帝的全权代表埃尼,西欧维欧(eneaSilviopiccolomini)在法兰克福帝国大会讲话(1454)中也表达了这一观点。虽然后来东西教会分裂,罗马教皇(piusii)把君士坦丁堡的损失看作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可耻损失,并呼吁人们团结一致,共同夺回失地。他认为,“希腊人的彻底毁灭”是“拉丁人的耻辱”。由于“太多人沦为奴隶”,所以“天主教信仰也以一种可悲的方式被人抛弃”。在欧洲,在“我们自己的祖国,我们自己的家园”,人们遭受。随后埃尼・西欧维欧(eneaSilviopiccolomini)从宗教的角度提出了“公平战争”这一概念。

四、“外部世界”的影响

欧洲的特征不仅仅在于强调自我,与他我文化保持距离,强调与其它大陆的对立。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欧洲也从外部世界获得许多发展的动力和促进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这便构成了欧洲大陆为什么不能占有世界优势,企图用武力方式展现其实力、但未达到目的的原因所在。世界的起源不在欧洲,而是在众多古老的高度文明地区(苏梅尔人,海地特人,亚述人)和思想中心(亚历山大城,雅典,巴比伦)。即便“希腊奇迹”,也不是简单凭空而产生。从东方希腊接受了有价值的、创新性影响,如字母表、雄伟的建筑、叙事诗、立法、天文学和其他许多文明成就。这里还须提到的是地中海东部海岸国家、欧洲和东方一欧洲混合居民之间的互相交往。简而言之,“欧洲”历史始于希腊,这也是一种不允许的简单结论。对古希腊世界的研究也应包括东方文化。

这是一种自相矛盾,从外部经济和文化地区,欧洲大陆获得如此众多的成就,以至人们似乎忘记被誉为“欧洲科技铁路”的伟大丝绸之路。它从中国到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

经阿斯特拉罕,通过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陆桥向基辅(乌克兰),再通过克拉科夫(波兰)、布雷斯劳(波兰)、莱比锡和埃尔富特(德国)直到北海。通过这一贸易之路,不仅丝绸进入罗马帝国,而且茶叶、罗盘、面食、马镫、马颈圈、方向舵、水闸、火药、瓷器、纸和印刷品等也被运至西方。研究旅行者和贸易旅行者,如威尼斯商人的儿子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与远东帝王建立了联系。在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亚洲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相互认识,并沿着这条路线进行货物交换。

同阿拉伯世界的接触、欧洲内和欧洲同远东的经济交流不断增加、具有行业结构和市民执政特点城市的扩大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再发现,给欧洲大陆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在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在引进知识的基础上,印刷术技术得到发展。1450年美因茨(德国)金匠谷登堡(JohannesGensfleischzulnGudenberg,1400-1468)通过活字印刷术印刷了第一本圣经。著名印刷家,如安特卫普(比利时)的博兰廷(Christophplantin,1514-1589)、巴塞尔(瑞士)的阿么巴赫(Basiliusamerbach,1523-1591)以及奥格斯堡(德国)的拉特多尔特(erhardtRatdolt,1443-1528)都从外来知识的接受中获益。如果没有引进的原料和其加工知识,欧洲出版业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得到发展。

欧洲同样受到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深远影响:公元711年,先知(mohammed,公元632年)谢世后,穆斯林(阿拉伯人及柏柏尔人)越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当倭米亚王朝(omaijaden)被阿拔斯王朝(abbasiden)所取代并实行统治,倭米亚的一位王子流亡至西班牙,在那里建立了一个阿拉伯的统治区,在政权巩固后,这一统治区便成了东西方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天文学、星占学、数学和医学经西班牙、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影响欧洲大陆,并接受伊斯兰世界的财政制度,特别是印度的“阿拉伯数字”。通过阿拉伯人,欧洲人认识了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在13世纪后期,源于东方国家的纸币由蒙古人传人到其近东部的统治区域。霍亨史陶芬・腓特烈二世(Friedrichii)开明地面对伊斯兰教世界,他会说一口纯正的阿拉伯语,维护教会所厌恶的伊斯兰人的生活习惯,通过其“关于猎鹰艺术”论著,让欧洲人更加了解穆斯林人更为先进的放鹰行猎方法。

13世纪,在伊斯兰文化影响下,马术师阿尔布兰特(albrant)在那不勒斯写了一本关于马的药典,在卡尔斯四世(KarlⅣ,1316-1378)的要求下,此书在布拉格被使用,并借助印刷技术在中欧和东欧地区得到传播,其手稿较大程度上展现了一位兽医论著的成功接受史。

如果没有阿拉伯文化影响,人们不能想象欧洲的中世纪。它们从西班牙和西西里岛经法国和英国传至德国,推动欧洲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地中海并不意味着东西文化的阻隔,而是一个活跃的空间,作为媒介,连接着伊斯兰文化通向欧洲之路。这不仅适用于中世纪,而且也适用于古代文化和对希腊地域有着积极影响的东方文化。约翰・戈特弗里德・荷尔德尔(JohannGottfriedHerder,1744-1803)在其《人类历史的哲学观点》(1791)的著作中指出,欧洲文化是所有民族的共同作品。文字和数字体系等伟大成就都不是出自欧洲,在这方面,欧洲实现文明化需要来自东方的外来宗教,吸收犹太文化的传统、东方的拯救思想和宗教神秘崇拜,如同伊斯兰教一样,基督教也被视为一种融合宗教。欧洲领土面积是很难被精确界定的,更不用说它的文化和法律边界。欧洲依靠吸纳、交流和传播文化而得以存在。在那里,保守的“城堡”思想没有意义。

五、基督教的欧洲:和平与统一?

在1593年罗马出版的意大利人凯撒・里巴(CaesareRipa)的《圣像学》一书中有关于欧洲特征的描述,奥格斯堡的版本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欧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认为:欧洲胜过世界任何地区,唯独这儿有着真正的宗教和上帝,艺术百花争放,智慧广泛传播;世界上最有权威、最重要的王侯,特别是皇帝和教皇都在欧洲。除了艺术和知识领域外,自古以来,基督教信仰也在这里落户。这种认同意识逐渐变成欧洲智慧、技术和艺术的对外输出,奠定欧洲基督教的扩张意识和传教意识。欧洲人这一要求与欧洲大陆的统一愿望相互结合,由此导致欧洲对外侵略扩张。

鉴于统一性和多样性互动特点,欧洲统一有三大著名的阶段:一是希腊一罗马天才时代“完成的欧洲统一”,随着古代世界的消失而结束;二是随着中世纪的结束,依靠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基督教思想实现的“欧洲统一”也随之终止;最后在实现欧洲统一的努力中,也因国与国之间的权力之争所致欧洲内战和之后爆发的二次世界大战灾难(1914-1918,1941,1945)而破裂。作为过渡政治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法西斯主义,尤其是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加快了欧洲的政治发展,给这个时代留下“意识形态时代”和“极端时代”的烙印,通过宣传方式起到催化作用,并试图使基督教西方摆脱被视为现代异教的无神论布尔什维克主义。

地貌特征、生活方式、语言及文化习性多样性阻碍了欧洲的政治统一。与此相反,作为无所不在的永恒力量,基督教的福音无一例外地超越所有非基督教传统的民间文化。基督教福音具有普世性。与东方一神秘宗教、罗马帝王的膜拜以及希腊,罗马世界相比,基督教这一“西欧的宗教及意识形态的新事物”自身证明是成功的,是维持罗马帝国统一、奠定认同的世界观。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区分上帝国和世俗国家,以此为教会摆脱世俗国家的问题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上帝国家和世俗国家的并存对欧洲具有建设性的作用,使其避免东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状态,即既存在神权政治,这种统治模式以上帝意志及法律证明权力,在“上帝国家”中建立政教的合一统治,又存在集权政治,即教会的世界的权力掌握在统治者一人手中。

古罗马文学艺术篇7

【摘要题】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

【关键词】希腊化/希腊人/罗马人/交流

【正文】

今天仍有许多人认为,西方文明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到近代工业文明演变而成的。甚至常常有人把工业革命后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其实在古代,米利都的赫开泰乌斯认为,希腊人长期以来就是埃及文明的子孙;(注: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分册),谢德风译,李活校,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66页;另参阅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希罗多德指出希腊的主要城邦底比斯的创建人卡德摩斯是属于闪族的腓尼基的一个王子,希腊的许多神名来自埃及;伟大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1](p64)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注:早在1928年西方就出版过Ramsay,Sirwm.,asianicelementsinGreekCivilization,newHaven,1928。西方世界最近出版的这方面作品有:《世界有色伟人》(1946)、《偷来的文化遗产》(1954)、瓦尔特·伯克尔特(w.Kurkert)《东方化的革命》(1982)、马丁·伯纳尔(m.Bernal)《黑色雅典娜》(第1卷1987年出版,第2卷1991年出版,计划要出4卷)、魏斯特(m.L.west)《赫利孔的东方面孔》(1997)。尤其是伯纳尔的著作在古典学界引起了一场空前的争论,有人指责他没有足够证据就轻易下结论,也有人说这是赶修正主义派的时髦。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提出的这个希腊文化受北非、西亚文化的影响这个重大命题,是无法轻易地置之不理的。)吸收古代东方民族辉煌成就的希腊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赋予这些所学来的东西以新的意义:把丈量土地的技术变为几何学,把占星学变为天文学。是希腊人首先认识到人类心灵的力量,是希腊人形成了西方世界美的观念,也是希腊人首先思考自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具有开放与扩张特征的希腊文明把这一传统传给了罗马人。

一、三种途径

罗马最先吸收的外来文化是伊特拉里亚文化。(注:在文化上给早期罗马带来重要影响的三个民族是伊特拉里亚人、腓尼基人和希腊人。)伊特拉里亚人早在公元前9、8世纪就到达了台伯河流域的北部地区,[2]约公元500年又把统治扩展到南部的坎帕尼亚(Campania)和北部的波河领域,[3](p130)可见伊特拉里亚文化给罗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伊特拉里亚文化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他们借用希腊文字拼写本族语言,与希腊世界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鉴赏希腊精致的陶器,吸收希腊的神灵,把自己的神祇与希腊诸神融合,采纳希腊的建筑样式、艺术风格,等等,[4](p364—365)因此,处于伊特拉里亚人包围之中的罗马人不可能不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510年,罗马爆发反抗伊特拉里亚人的斗争,王政时代最后一个王高傲者塔克文被推翻。此后,希腊对罗马的影响更大了。当时的希腊在政治、军事、艺术、宗教上的发展逐渐达到顶峰,整个意大利半岛都处于希腊文明包围之中,到处充满着希腊艺术、语言、文字与审美趣味。

罗马人吸收希腊文化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腊进行的。早在公元前8世纪的大殖民时代,活跃在地中海各地的希腊人就深深影响着罗马人,那时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建立了殖民地。攸卑亚岛在公元前750年左右在意大利南部皮提库萨岛上建立了殖民点,组成了一个最早的殖民城邦。[5](p231)其后不久又在意大利西海岸建库麦,库麦又在其南部建立了著名的那不勒斯,科林斯在西西里东岸建叙拉古。前后共建立了几十个希腊殖民地。[6](p93)这一带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大希腊”。罗马人通过这些城邦可以全面接触地中海世界。公元前3世纪的叙拉古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科学家,成为富裕、强大的城邦。这些子邦保留了母邦的氏族传统、习俗、宗教,[7](i,147.)对包括罗马在内的古代地中海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罗马人从库迈希腊人那里学得了字母表,也是通过库迈,罗马人可能首先了解到希腊诸神,诸如赫拉克勒斯和阿波罗。[8](p28)

罗马真正直接接触与吸收希腊文化是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的,这是罗马吸收希腊文化的第三个途径,此时已是希腊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希腊化时代。[9](p44)公元前4世纪中期,马其顿腓力统一了希腊世界。公元前336年,腓力的儿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在随后的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把希腊世界和西部亚洲连成整体。希腊世界的政治视野扩展到一个非常广袤的区域。而此后的罗马共和时代经过三次布匿战争(264—241、218—202、149—146BC)逐渐确立了在地中海世界的霸权,预示着希腊化世界在地中海地区强权的衰落。虽然这时的希腊城邦在东部地中海世界不再处于政治、军事的霸权地位。不过希腊文化继续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罗马世界、西亚各地以及印度的西北部。[10](p155、159)文化的碰撞、融合是双向的,希腊人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艺术等方面也沾染了小亚细亚、埃及、叙利亚、伊朗和印度等地的因素,使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新观念、新行为,从而构成罗马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罗马武力在欧洲各地的开拓,自然也构成了西方世界的遗产,并最终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这一过程就叫广义的希腊化。

公元前4世纪以后著名的“希腊人”通常不是来自希腊世界,而是来自希腊化的东部世界,特别是来自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此后,亚历山大里亚、帕迦马等城市在传播希腊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就像雅典一样,东扩的罗马也因此分享了希腊化世界处于顶峰时代的辉煌与财富。诚如古典学家博尔加所说:“罗马人从希腊进口商品并引进生产工艺,稍后,罗马文学家开始以希腊模式创作。文学作品是一种异邦公众不可能欣赏其原型的产品。要品味新喜剧,罗马得有普劳图斯,所以对希腊成就的模仿始于文学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后,在公元前2世纪早期,学习希腊演说术的念头吸引着罗马人,因为演说术在审议会与法庭所操纵的社会中有着明显的用途。这就意味着需要按照希腊的模式创建学校;而且,在希腊,如同在大多数文明国家一样,学校课程是作为对当时传统文化导论而开设的。事实上,以演说术为中心的教育并没对此有什么改变。演说家要想令人信服,就得求助于广为接受的政治与道德准则。他们必须接触各种各样的论题,而且,他们常常得按照希腊人的方式对文学与历史加以比较。当罗马人决议学习修辞学的时候,他们为希腊文化的涌入敞开了大门。”[11](p446)

不管是希腊化的拉丁分支也好,还是希腊分支也好,都处于罗马帝国的政治霸权统治之下,因此希腊化逐渐从希腊对罗马国家的影响转变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但是在希腊化与刚刚萌芽的罗马文明接触的时候,希腊文化早已与近东诸古代社会有了频繁的接触,就是从这种融合中而不是从公元前3世纪的立即接触中,诞生了希腊化的罗马。在罗马共和时代,国家不断增加权力和财富,也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尤其是希腊文化,罗马人自身逐渐地希腊化了。这是不容否认的,但要说罗马文化就是希腊文化,罗马人实际上只是个模仿的民族,他们在欧洲文明史上的主要作用就是个二道贩子,[12](p2)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应当肯定,他们有着自身的独特贡献。

二、两种态度

尽管希腊化几乎在罗马人生活和思想的每一个方面都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但他们内心中对希腊文化抱着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罗马人注意到要敬畏、学习明显处于优势的希腊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对这种文化抱有敌意,反对把希腊文化等同于罗马价值。因为希腊人、罗马人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希腊人爱好文学、艺术、智慧,并善于分享快乐生活,而罗马人则勤奋、实用、讲究效率,在罗马人中间盛行的迷信对“文明的”希腊人来说也许是粗野的。

当罗马人在公元前3世纪征服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在地中海世界显现出罗马强大力量之时,他们逐渐暴露出对希腊文化的不同态度。虽然罗马贵族中的极端保守分子承认希腊文化对知识和个人幸福的影响,但认为这也会给罗马人服从于家、阶级、国家和神祇的传统美德带来威胁,会给罗马人统治的稳定性带来威胁。因此,他们发动了一场强有力的从罗马人生活中铲除那些“危险的新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政治家、演说家、农学家大加图(Catotheelder,234—149BC)。加图时代的罗马人奢侈放荡,加图把这种风气归咎于希腊文化的输入。他在担任监察官期间掀起了大张旗鼓的反奢侈腐化斗争。但实际上加图也非常热衷于学习希腊文化,否则就不会被称为“罗马的德谟斯提尼”。[9](p78—79)深受希腊文化熏陶的罗马知识分子西塞罗(Cicero,106—43BC)翻译了柏拉图、色诺芬、德摩斯提尼、荷马和悲剧家的著作,用希腊语写了他任执政官时期的历史,甚至在他用拉丁语创作的悲剧中,特别是哲学作品中印有深深的希腊痕迹。然而西塞罗的演说和书信却充满了有关当代希腊人堕落的明晰的、刺耳的断语。这种矛盾的心态表明加图、西塞罗对希腊文化所采取的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态度,这也许更有利于罗马文化的发展。否则始终积极推行希腊文化的斯奇比奥也不会对加图的这种做法表示首肯。

最终,罗马文明的每一个领域:雕刻、马赛克、建筑、哲学、语言、演说、科学、艺术、宗教、道德、风俗、衣饰以及观念等都受到了希腊人的影响。罗马历史学家李维(59BC—17aD)说,军队带着战利品返回罗马,“青铜的睡椅、昂贵的床套……有众多艳丽的姑娘参加的宴会,这些姑娘以各种令人愉快的方式演奏长笛和竖琴……”,烹饪成为一门精巧的艺术,厨师在过去是被人瞧不起的最下等的奴隶所从事的职业,而现在则被认为是艺术的实践者。到2世纪晚期,罗马人早先的生活方式已经转变为希腊罗马文化,这种文化传统一直保持到罗马帝国灭亡。随着罗马的扩展,欣赏希腊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些曾经讽刺希腊人“颓废”的人,自己也成为希腊教育的产物。希腊语是罗马人的第二语言,雅典或者罗德岛是罗马人所向往学习的地方。

当罗马人在上述领域以很快的速度吸收希腊文化时,他们也极力试图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当罗马人在探索自身艺术时,也注意把这两者相区分。因为在希腊化的同时,还存在另一个倾向,罗马化。也就是说,罗马人自身对人类文明有着独特的贡献。在法律方面,罗马人对法律秩序的激情和崇拜,是希腊人所不具备的。经过《十二铜表法》之后4个世纪的法律实践,罗马人用他们对宪政和法律思想的天赋,创造了一个非常发达的体系。[13](p298)在教育上,吸收了希腊教育内容的罗马教育也不同于希腊教育,希腊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共教育,几乎一半的时间用在体育教育方面,而且在体育馆内传授希腊语、荷马史诗、修辞学、哲学和音乐。罗马的教育则远离日常生活,也很少受宗教、政治活动的影响。[14](p20—21)在政治上,不同于希腊人的是,罗马人可以把公民权逐步地给予其他拉丁城市,给予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整个帝国,但希腊人做不到这点。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是“排外”的。奴隶与自由民之间、外邦人和本族人之间的界限非常鲜明,[15](p308)等等。这一切都表现出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的差异,以至于美国古典学家汉密尔顿感慨地说“很难找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共同之处”。[16](p4)这话有点极端,如果说罗马人在法律、军事、政治机构方面几乎完全不同于希腊人,倒是可信的。[17](p179)

转贴于

三、多面影响

希腊生活方式和希腊文化思想给罗马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商业、战争、最后是对新地区的占领和行政管理使得罗马人遍布地中海世界。从东方战役返回的罗马士兵,希腊人作为人质、大使、商人、专业人员、有文化的奴隶来到罗马,使罗马人熟悉了希腊语言思想和希腊生活方式。医生和哲学家带来了希腊的技能。对叙拉古和科林斯等城市的掠夺则使罗马获得了大量艺术品和书籍,这更加激起了罗马贵族的口味。很少有非常富裕的罗马人能抵挡高度发达的希腊生活方式的吸引。罗马儿童则使用希腊语和拉丁语双语教学。

罗马哲学是希腊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罗马艺术起源于希腊模式,罗马建筑模仿希腊样式,罗马神祇来自希腊宗教世界。有些罗马人甚至否认他们早先的历史,以便罗马自身的历史能和特洛伊事件相吻合。当罗马对希腊艺术家、知识分子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时,希腊化的罗马文化也越来越成熟了。

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开始出现以拉丁语写作的剧本,当然其形式和内容是模仿希腊人的。尽管荷马和索福克勒斯的言辞被认为是难以企及的,但罗马作家如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都发展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明确的拉丁风格。撒路斯特、李维的史学也有拉丁特色。

在艺术上,罗马人借用了希腊人的形式和风格。真正的希腊艺术品是作为战争掠夺品来到罗马人手中的,那时很难在希腊艺术和罗马艺术之间作出区分。因为罗马人欣赏希腊人的形式,但是经常为别的目的使用这种形式,结果只是表面的相似,而距希腊实质相差甚远。富庶的罗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保护人。残存至今的拉丁文献时常提到罗马人用希腊雕塑、雕刻花瓶、石棺、塑像、半身像装饰宫殿和别墅。富裕的罗马人复制了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希腊各个时代的艺术品。

在罗马共和国的最后一个世纪,希腊为纪念名人而塑造雕像的风俗传到了罗马,罗马的高级官员都想为自己在公共场合树立雕像。对半身雕塑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罗马人上层的心理意识包含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意识和事实主义意识,这种意识被半身肖像深深吸引,因为半身肖像将记录和分析人的特征和表情。他们需要的是一座雕塑传记,以记述、总结该人的成就和经历。他们不仅赋予艺术以刺激,赋予资金,而且赋予罗马人的精神,赋予鼓舞人心的、富有挑战性的新的主题——高贵、果毅、坚强。

专门从事半身雕塑职业的雕刻家出现了,不过他们中少有罗马人或意大利人,而几乎全部是希腊人或是受希腊文化影响和培养的东方人。和艺术家一样,雕刻家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在装饰纪念碑的浮雕方面,希腊人和东方艺术家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继承了希腊遗产的罗马人在这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特别关注如何叙述当今和过去的国家的大事。奥古斯都时代在罗马树立的由希腊人创作的和平祭坛(arapacis)以新颖的形式利用了过去历史画面雕塑中的因素。

就像希腊人在其他方面吸引罗马人一样,简洁但优雅的希腊建筑风格也深深吸引了罗马人。他们从希腊人那里学来了三种基本的建筑格式:多里亚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这三种样式是基于不同的柱子和根基而加以区别的。不过,罗马人在希腊建筑之上增加了拱以及实用性的可贵观念。尽管罗马人有时也模仿希腊人用大石块建筑,但他们更常用的是灰浆的凝固物,有时在这凝固物上覆盖大理石板或粉饰灰膏。[18](p14)建筑是宗教生活中最常见的活动场所。罗马上层人物对宗教的漠视态度逐渐演变为对宗教自身的强烈厌恶,结果使许多古老的庙宇成为一片废墟。当人们最终认识到要修复这些废墟的时候,古老的罗马庙宇已呈现出希腊的明显印记。罗马共和时代的最后一个世纪,崇拜仪式所使用的建筑物越来越希腊化了。

随着女巫西比尔(Sibyl)在罗马的影响越来越大,希腊宗教仪式对罗马也有了大规模的影响。公元前5世纪的库迈(Cumae),宗教仪式发展到了要向希腊的西比尔神谕咨询的地步。公元前5世纪第一批希腊神祇来到了罗马的万神殿,而在公元前293年希腊的医药之神埃斯科拉庇俄斯(aesculapius)到达罗马后,越来越多的神祇被引进到罗马,这一潮流直到公元前3世纪希腊和罗马的宗教完全融合为止。

在罗马,宗教信仰曾一度为人所尊敬,但这种信仰在公元前2、1世纪经济动乱、社会动乱的压力下崩溃了。失去土地的人口不断增长,社会中个人主义不断膨胀,这就创造了在受过教育的人中间必须努力用希腊哲学来填补的空间,在下层阶级需要用希腊的和东方的神秘仪式来填补的空间。

公元前156—155年,雅典政府把三个伟大的哲学学派领袖作为政治大使派到罗马,试图说服罗马人减少罚金。他们是柏拉图学派的卡尼阿德斯(Carneades,214—129BC)、斯多噶学派的狄奥根尼(DiogenesofBabylon)、逍遥学派的克里图劳斯(Critolaus,鼎盛于公元前2世纪)。卡尼阿德斯的传道在罗马引起轰动,人们趋之若鹜般去聆听来自希腊世界的首席知识分子的演讲。希腊主义再次以暴风骤雨的形式震撼了罗马,不过,这次希腊文化不是以文学、艺术或神话的形式到来的,而是以哲学的形式。这是罗马第一次真正遇到希腊主义的一面,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面。历史学家、狂热的希腊文化爱好者阿西琉斯(Gaiusacilius,鼎盛于公元前2世纪)热忱欢迎这三位哲学家的到来,他用希腊语写了自古到他那时代的《罗马史》。虽然大加图害怕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影响年轻人而脱离了罗马人的祖传美德,要求元老院尽快以有利于雅典的方式解决罚金问题,[19](p290)并公开地表达他厌恶这些革命性的观念,但他的说教成效甚微,而且影响的时间很短暂。

和借鉴希腊文学不同的是,罗马人在借鉴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创新之处,大多只是叙述希腊哲学家的思想。罗马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学派,虽然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之间有一些伟大的学者如西塞罗、塞涅卡和卢弗斯(musoniusRufus,25—100),但这些人都热心政治,只是在业余时间用拉丁语撰写哲学作品。[20](p59)罗马人以一种迷信的态度看待希腊化时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斯多噶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相信毫无抱怨地履行职责、相信至高的美德,在罗马受到真正的欢迎。在罗马显贵西庇阿(Scipioaemilianus,185—129BC)家中生活了许多年的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潘奈提戊斯(panaetius,185—109BC)向罗马贵族传授斯多噶主义;[21](2.ii5)该学说认为任何种族都是人类的一个组成部分。罗马人发现这其中蕴涵的伦理道德准则几乎完全和他们古老的传统、理想相一致。斯多噶主义最终成为罗马人的道德准绳。

紧随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期是罗马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成千上万的战俘被带到罗马,其中许多被罗马家庭雇佣为“教师”或指导者。希腊奴隶以希腊语和古典知识教授罗马人,荷马、赫西俄德、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成为罗马孩童熟悉的作家。在公元前3、2世纪,教育逐渐制度化了,并融入到希腊知识体系中。绝大多数学校为希腊人的奴隶、自由人所掌握。对于大多数罗马学子来说,到东部希腊世界的“学术中心”游学一次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古典时代的希腊诸强如斯巴达、雅典,如果不能靠权力使一些城邦服从他们,那么这些强邦就会屈从于别的城邦。这种原则为马其顿的君主们所继承:亚历山大大帝接受了这一原则并利用波斯帝国在亚洲的旧有管理机构,建造了许多新的城市,塞琉古王朝的君主们又增加了更多的城市。而建立在城邦基础之上的罗马帝国也继承了希腊的这一传统。城邦为罗马传达命令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也为罗马通过税收的途径提供了它对资源的需求。

在希腊化诸行省里,罗马从统治西西里时起,就在自己城邦的基础上安排他们的统治措施。在各个行省里,只要有现存的乡村网络系统,罗马就把它当作基础,这些乡村大多数在元首统治原则下成为城市。直到公元前148—147年,罗马才在东部地中海世界固定任命地方行政长官,代替以前派遣的司令官,进行战争或者组织那些情愿与罗马结盟的民族。

罗马人在小亚细亚各个行省建立了一些老兵殖民地,在那里认真地传播着希腊文明。她并没有采取任何新的方法,而只是延续先前统治者的措施。像希腊化的君主制一样,罗马在共同的基础之上把一些分散的群体组织在一起建立起新城市,这些君主制在比较好的市政系统的发展下继续起着作用,并鼓励各个行省之间的相互贸易。

罗马从希腊那里一直在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安条柯二世、安条柯三世和腓力五世,甚至托勒密二世、亚历山大也曾做过类似的陈述:自由是希腊与罗马保持友谊的条件。所以,罗马对于直接干涉希腊事务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罗马人有权指定他手中的城市为“自由城市”。那些一旦获得自由的城市将拥有他们自己的法律,没有罗马人的驻兵,也不缴纳贡物。在晚期共和时代,一些罗马人成为雅典的公民,实际上这些公民也被选举担任各种各样的市政委员会。罗马相信采取这些措施可以确保希腊社会中比较富裕的人、社会贵族来统治政治和司法。这个雅典事例表明罗马权力对希腊城市施加的影响,但也表明了希腊政治文化的反作用。

公元前31年发生的阿克兴战役使得奥古斯都在地中海世界获得了无可争议的霸权,使这个世界获得了一段和平时代。是希腊人使罗马人意识到自身的独特个性,而当罗马在吸收希腊人文化的时候,也在努力形成罗马自身的历史、传统,这一切似乎意味着一个真正的新罗马的诞生。诚如贺拉斯所说:“希腊化在意大利最大的战利品是罗马。”[22](Ⅱ,Ⅰ,Lines156—157)

参考文献

[1]乔治·萨顿著,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JosephwardSwain,thepeoplesoftheancientworld[m].newYork,1959.

[3]williamH.mcneill,HistoryofwesternCivilization[m].6[th]ed.,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6.

[4]布雷斯特德著,李静新译.文明的征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5]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Herodotus,theHistories[m].

[8]巴洛著,黄韬译.罗马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0]p.m.Fraser,ptolemaicalexandria[J].vol.1.,oxford,1984.

[11]博尔加.希腊的传统[a].刊芬利主编,张强、唐均、赵沛林、宋继杰、瞿波译.希腊的遗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2]理查德·詹金斯著,晏绍祥、吴舒屏译.罗马的遗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3]威格摩尔著,何勤华、李秀清、郭光东等译.世界法系概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4]paulVeyne.theRomanempire[m].translatedbyarthurGildhammer,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7.

[15]基托著,徐卫翔、黄韬译.希腊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6]依迪丝·汉密尔顿著,葛海滨译.希腊精神[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17]m.i.Finley,theancientGreeks[m].penguinBooks,1977.

[18]罗伯特·杜歇著,司徒双、完永祥译.风格的特征[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3.

[19]JaquesBrunschwig,Geoffreye.R.Lloyd,edit.,aGuidetoGreekthought:majorFiguresandtrends[m].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3.

[20]JaquesBrunschwig,Geoffreye.R.Lloyd,edit.,theGreekpursuitofKnowledge[m].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0.

[21]Cicero,academica[m].

古罗马文学艺术篇8

论文摘要:西方文学具有同源性,古希腊文学是其源头,也都受到东方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是其系统性的体现,其发生发展又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传承关系。

纵观西方文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学相比较,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西方文学具有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所谓系统性,就是西方的文学与西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民族性格等有着非常明显的同构关系,西方文虽然包括许多国家或民族的文学,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从宏观上来看,它们具有统一性,都是属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范畴内的文学,它们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或基因,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所谓逻辑性就是西方文学的发展过程有很强的传承影响关系,前期的文学或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是后来的文学思潮或运动或继承或否定的依据。所以,西方文学史线索比较清晰,家族谱系容易搞清楚。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和基础,古希腊文学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成就包含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包括神话、戏剧、史诗、诗歌、寓言、文学理论等,几乎涵盖了现代所有文学体裁。而且,每一类题材都取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无论在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艺术的形式、美学效果等许多方面,对西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西方各民族文学绕不过去典范文学。古希腊文学的这种高起点,也是一种高标,他的示范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西方文学均受古希腊文学的熏染。所谓古典文学主要是指以古希腊为主的文学,当然也包括古罗马文学,但是古罗马文学是古希腊文学的直接继承者,古罗马人极度崇拜希腊文化,被古希腊文化的高贵、典雅、崇高所吸引,全面学习古希腊文化,尤其尊崇拜古希腊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比较落后的古罗马,全盘接受了古希腊的衣钵,但是在模仿学习中,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总的来说,是古希腊文学的路数,在总的艺术成就方面远远落后于古希腊。所以一般把古希腊罗马作为西方古典文学的范本,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尤其在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时期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希腊文学除了文学形式方面的示范作用外(保证了西方文学的高起点),古希腊文学的一个思想特征非常重要,即文学中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传统。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这是对西方文学的最好概括,这一人学传统源远流长,几乎没有在西方中断过。而开端就是古希腊文学。古希腊各种文学体裁,都是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的情感、理想、内心的欲求、命运等,即使神话英雄传奇,主人公也是按照人的样子来塑造的,他们具有人的形体,人的外貌,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方式,也有人的恶的本能。这充分证明了希腊人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把人放在世界中心的位置,所以古希腊哲学家哲学家普洛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西方文学基本上是沿着这条人学路子走过来的,在不同阶段,加深着对人性的研究和表现,随着现代心理科学和主体哲学的发展,对人的认识深入到下意识、无意识的层面,现代文学也随之从这个层面上进行反映,使得文学的人学研究更加深入全面,但是以人为本的这一红线并没有中断。

古希腊文学表现出来的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世界中心的思想,造成希腊的原欲性文化特征。文学中的人物,就是现实的折射,古希腊人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他们没有思想道德羁绊,充分的张扬自己,使自己探讨世界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社会实践达到极限,满足人的所有外在内在的需求,这种人性的极度膨胀,既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利于社会的进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所以出现了古希腊,尤其是雅典的物质、精神文化的全面进步。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人欲的过分膨胀,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就是可能导致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健康的颓废心态。果不其然,到了古罗马中后期,出现了普遍的醉生梦死的人欲横流的状况,罗马城成为了糜烂富贵的欲望之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罗马的色情业的畸形发达,人们以此为乐为荣,不以为耻,严重毒化了罗马人的进取心。终于导致古罗马公元476年的覆灭。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指出:罗马的被毁灭应归罪于罗马人的淫荡不洁,归罪于活跃在古罗马艺术中的诸神:“你们的那些舞台剧,那些不洁的展览,那些淫荡的异教神,并非由于人们的败坏始而孕育于罗马,它们之所以被育成正是由于受到了你们这些神的直接命令。”罗马的毁灭意味着基督的胜利。人们意识到,欲望的无限膨胀的恶果,开始自我反省,从而接受了禁欲的东方的基督教。在文学中,人的中心位置被神、天国占据,人成了上帝的奴从,人不是目的,而成了手段。人的欲望需求成为罪恶,人天生就有罪,因为他们的始祖亚当夏娃偷食了禁果。接下来的西方中世纪是人最受压抑的一个时期,人匍匐在上帝的脚下,是迷途的羔羊,人在俗世就应该不断的苦修,忏悔,摒弃世俗的巴比伦堕落之城,向往心灵的上帝之城。中世纪的神学统治,是一种西方的文化调整,但这种调整在当时有些过头。但是,这种调整是必要的,基督教成为西方文化的另一个生长点,或者是西方固有的原欲世俗文化的平衡,也可以说从更全面的对人、对人性进行了探讨。人不仅是生理物质层面的,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还有灵魂超越的需求。这种调整,在当时的确非常过激,人失却了自尊、权利,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这种过激调整的再调整。其实,这两个联系非常紧密的运动,并非完全要完全废除宗教,不是改变宗教的教义,矛头是对着世俗的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削弱他们的权利,使信教的门槛变低,宗教仪式简化,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不通过教会也可以进入天堂。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在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历史艺术中,得到了文化启示,就是要恢复西方本来就有的人本传统,解放人性,强调人的理性,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是对人的中心位置的重新确立,对神的地位的降低,是对现实世界的确认,对天国来世的重新审视。通过这种人神关系、今生来世关系的调整,达成西方固有的原欲文化和基督教禁欲文化的平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成为表现早期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先锋,对于西方文化的重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宣传和启蒙作用。这种文化调整非常成功,西方从此走向了比较和谐快速发展的道路。文艺复兴是个产生巨人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是人性解放的直接结果。从此,西方也就进入了资产阶级文化发展时期。但是,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直线发展的,文艺复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文学让位于带有浓厚封建主义王权色彩的古典主义文学。这是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有联系但有根本区别的文学,两者之间都强调古典,也就是古希腊罗马,但是人文主义文学更强调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进而张扬资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个性解放。而古典主义文学重从形式上学习古代,是一种强调统一君主意志、国家理念否定个性的文学,注重为政治服务,情感要服从理智。在文学语言和形式上有严格的要求,几乎成为法律。总的来说,要做到语言纯洁,文体纯洁,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不能混杂,悲、喜剧各有自己的取材范围、语言特征、性格特点,戏剧要符合三一律。古典主义的特征完全与当时的强大的王权政治相关联,是王权政治在文学中的体现,在美学上代表了封建宫廷贵族的趣味。启蒙主义文学是对古典主义文学的扬弃,是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古典主义时期,是是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的暂时妥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势力强大起来,资产阶级已经不满足于无权的地位,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发封建运动,此次运动不同于文艺复兴只是宣扬资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是从根本上要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以新理性为武器,从学理上否定封建政体的合理性,推翻君权神授的迷信,建立人人普遍幸福的资产阶级政体即黄金国。启蒙主义文学正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在思想宣传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浪漫主义文学是对启蒙主义文学的否定,也是对法国大革命后现实的不满的体现。启蒙主义思想家(同时也是文学家)为人民描绘了未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可是法国大革命以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社会现状令人大大失望,残酷的阶级斗争,动荡的流血政治,造成了全欧洲的恐慌。这是一种政治理想的破灭。现实是残酷而丑恶的,人们从精神世界中寻找理想的美,从中世纪中寻找文学的灵感源泉,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浪漫主义本质上就是理想主义,这就是浪漫主义的社会基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替浪漫主义文学。从表面来看,两者非常不同,一个是表现非现实的理想,一个是直接展示资本主义的罪恶,但是从本质上看,都是对现实的否定,浪漫主义是不愿直面血淋淋的现实,从而回避现实,而批判现实主义却是直面残酷的现实人生,揭示其罪恶的金钱统治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道德人心的沦丧。

现当代的西方文学虽然表面上看与西方传统文学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与以上的文学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总之,西方文学的系统性逻辑性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文献

古罗马文学艺术篇9

关键词:欧洲早期;声乐发展;音乐起源、单音音乐;复调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101-01

一、音乐起源学说

歌唱是音乐发展的最早形态。关于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诞生。目前音乐史上,有多种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其中,比较主要的、被更多人认同的有两种。

(一)劳动节奏说

欧洲社会学家布黑尔(Bücher)在其书《劳力与节奏》中认为,在劳动中,人类会通过发出有节奏的声响,配合以相对应的规律性、周期性的体态律动,从而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人类为了将这一节奏固定下来,便开始了歌唱。

(二)模仿动物说

古希腊哲学家德莫科里特(Demokritos)认为,人类通过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我国古代《吕氏春秋》中也记载了“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以及“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

二、单音音乐时期的歌唱艺术

欧洲自古希腊开始,直至13世纪为单音音乐时期。

(一)古希腊时期的歌唱艺术

古希腊人认为音乐具有陶冶心灵、润泽生命的神奇力量,他们将所有美德都归因于音乐的存在。古希腊的歌唱艺术呈现出以下特点:

1、歌曲与诗歌紧密结合。可以说,古希腊既没有离开诗歌而独立的音乐,同样也没有离开了音乐而独立的诗歌。

2、歌手多是诗人兼作曲家,并能自弹自唱。公元前9世纪的盲人诗人兼歌手荷马(Homeros),以说唱形式创作并留传下了史诗《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塞》(odyssey)。

3、声乐体裁多为以单音音乐为主的独唱、齐唱。通常由男声演唱,偶尔加入童声。

(二)古罗马时期的声乐艺术

古罗马统治者的侵略足迹遍布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宗教、音乐等被一起“输往”罗马。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有以下特点:

1、音乐更多地起到了娱乐作用,而不像古希腊赋予音乐感召心灵的神圣使命。大批以奴隶身份出现在罗马城的希腊乐师、歌手变成了为罗马帝王和奴隶主们服务的专业音乐家。

2、音乐与诗歌开始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

3、歌手已有了较高的演唱技巧和知名度,这些歌手成为了音乐在社会化分工之后产生的第一批“歌唱家”。

(三)公元5―14世纪的宗教歌唱与世俗音乐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奴隶制社会结束,欧洲进入了中世纪的宗教统治时期。公元4世纪,罗马教皇西尔维斯特一世(StSylvesterⅠ)在罗马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所歌唱学校,用于培养宗教仪式中唱圣诗的专业歌唱人才。公元6世纪,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StGregoryⅠ)组织收集、修订了作为教堂使用的歌唱范本,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Chant)。格里高利圣咏对后世的莫扎特、柏辽兹、李斯特等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1世纪后,城市逐渐成为新的文化中心,与宗教文化相对峙。城市中,各种音乐、戏剧行会组织发展迅速,民间艺人随处可见。

1、行吟歌手。行吟歌手出现在11―13世纪末的法国,其中不乏擅长吟诗和即兴演唱的贵族和骑士,他们访遍各地的王公和贵族府邸,借助简单的乐器伴奏歌唱。演唱主题大多是歌颂美景、表达爱情,也会有一些生活化的滑稽歌曲。

2、恋诗歌手。德国的恋诗歌手的出现比法国的行吟歌手晚了一个世纪。他们受到行吟歌手以及德国民间艺人的影响,歌颂大自然、歌唱英雄主义、吟唱爱情。瓦格纳的歌剧《汤豪塞》“tannh?user”就取材于恋诗歌手的真实故事。

3、名歌手。名歌手的成员已经不再是贵族或骑士,而是中产阶级市民、商人和工人。其创作的歌曲曲调简单、节奏缓慢,大多采用圣经主题。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Diemeisters?ngervonnürnberg”就是以著名的名歌手鞋匠萨赫斯为原型创作的。

三、13―16世纪的声乐艺术

(一)复调音乐与无伴奏合唱

13世纪出现的奥尔加农(organum)是最早的复调音乐,共两个声部。16世纪的无伴奏合唱进入了黄金时代,以帕莱斯特利那(palestrina)和拉索(Lasso)为代表。前者临危受命写作的《马塞尔教皇之弥撒曲》,保住了复调音乐的地位;拉索的《回声》,至今仍是合唱舞台上的经典。

(二)民间音乐

1、法国香颂。香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法国游吟诗人,到16世纪达到了顶峰。香颂题材广泛、形象鲜明,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与自然的各个领域;曲调优美、节奏鲜明、歌词生动,改变以往抽象的音乐语言。

2、意大利牧歌。牧歌是主要根据著名诗人的爱情诗、田园诗创作而成,格调高雅、旋律优美,抒情性强。牧歌的歌词与音乐交相辉映,成为19世纪“艺术歌曲”的创作源泉。

参考文献:

古罗马文学艺术篇10

史前美术

是指未有文字以前,人类先民的艺术。一般所谓史前时代的艺术品,都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而在中石器时代,人类文化突然一度消灭,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不但异常发达,而且已有历史的记载。人类在石器时代靠打猎为生,狩猎对象为当时的野牛、野马、驯鹿及长毛象,提供他们食物、衣服及器具的来源,自然成为描绘的现象。

一.旧石器时代:(距今六十万年到一万年前)人类这时候和动物的区别一是会用火,二是美术的制作。现今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品,主要是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九十余处「洞穴壁画。描绘大型哺乳动物,使用「前缩法透视和「明暗表现法,动态表现生动,线条简单。如左图画出人倒在牛前,写实表现出狩猎行情形。除了洞穴壁画外,雕刻已非常的进步,如右下图的「史前维纳斯是很多代表女性繁殖多子多孙石像例子之一,是一大特色,利用一种圆球形态来表现这种形状,肚脐是整个雕像的中心,是石头上天然的洞眼。此时也有岩雕浮雕作品,左上图野牛是刻在兽骨上,利用自然紧密的轮廓线,刻出向后蹬的传神姿态。

二.中石器时代:(纪元前一万年到三千年)在西班牙东部和北非的atlas山脉的石洞里,其壁画题材以狩猎为主,但构图十分具戏剧化,由早期自然主义逐渐进入象征作风的艺术。

古代美术

一.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灌溉的地方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里有来自四方的种族文明,因此产生的美术难有统一的形式。

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和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一样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便发展高度的文明,成为希腊美术的前身。

(苏美人的美术)

苏美人的美术(3200-2000B.C.)古代艺术几乎都是以建筑和雕刻为主,而雕刻又以浮雕较多,至于缯画则极少见。早期人物的造形,生硬而古拙,光头长须大眼,其特色为直筒形的身体。

(米诺安文明)

米诺安文明(2000-1200B.C.)在地中海克里特岛,人像是有动态的;动物雕像是在奔跑的。人像造形极瘦女,细腰小臀,敞裙,头上带很高的发饰。在纪元前一千六百年前后,他们创造出「女蛇神小雕像,可能是女祭司而非女神。只有在石器皿上所作的线刻,没有巨大的雕像。

(巴比伦人的美术)

巴比伦人的美术(2000-1100B.C.)主要是受埃及的影响,以浮雕为主,如汉摩拉比像。巴比伦后来被东方来的山地民族所灭。后者虽然承续了此地原有的文明,但在艺术上不再有所建树。

(迈西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1600-1100B.C.)对于希腊「本土艺术的最早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是由于迈西尼人古代亚述和埃及文明,特别是克里特岛的艺术,赞赏不已,到了纪元前十二世纪,多利安人(Dorian)入侵使迈西尼时代结束。此后好几世纪,就没大作品产生只有小雕像和陶器而已。

(亚述文明)

亚述人其民族性较蛮悍,他们的文明是建立在军事之上,而其艺术充分地反映其对于战争的喜好。浮雕作品显示出阳刚美,尤其表现在人物或动物的肌肉上。在宫殿的入口有一尊「有翼人面公牛像,除了具有阳刚美及肌肉刻意表现的共同特点外,一只牛都有五只脚,从前面或正侧面看去刚好是四只脚

(新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王国(615-539B.C.)亚述帝国在纪元前612年时,受到米底亚人(media)和古巴比伦人的后裔迦勒氐人(Chaldean)的入侵而灭亡。帝国被瓜分为二,其中南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地方,属于迦勒底人为新巴比伦帝国。迦勒底人留下的艺术品,只有宫墙上的浮雕。这些浮雕是由烧过的上釉彩色瓷砖所拼成的。背景及主题为黄蓝对比,可想象巴比伦是个爱奢华的国家。世界七大奇观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是此时所建。

(波斯美术)

纪元前六世纪中叶,波斯人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即现在的伊朗,势力延伸至埃及、和西边的欧洲、东边的印度。促使东、西方艺术风格之交流。因居民为游牧民族,没留下文字记载及建筑,此时的作品多是陪葬品,特点是「动物形同风格如左上图的浮雕,及右图的金银镶嵌工艺品,右下图的陶杯(野山羊及上面奔跑的猎狗,杯口的垂直线代表长颈鸟),。纪元前331年亚历山人大帝征服波斯帝国而灭亡。而这象征了古代近东文明的结束、新的希腊文明的开始。

(埃及美术)

约纪元前三十世纪到七世纪,主要艺术为建筑及雕像及壁画。主要是为了强调帝王的成就,他们认为帝王是与神合而为一的。所有埃及艺术的产生,是建立在对于「死后之生命的信仰上面。埃及人相信,任何事物加以再现(不论是利用雕刻或缯画),都能重新获得或继续其生命。尼罗河谷的石材极丰富,加上埃及人对于精密的数学,已有充分的认识,所以能建造出伟大的神庙和金字塔。这些帝王或贵族的坟墓雕像,通常与真人同样大小或者更大。其它较小的雕像,用来陪葬的,为数更多,主要是黏土和木头雕成的。雕像为「正面法则的表现。在所有埃及的神殿雕像中,最伟大的在阿布辛贝尔(abuSimbel)的拉美斯二世(Ramesii,1250B.C.)这是凿整座山而成的。在阿克赫纳登(akhenaten)王执政时期(1367-1350B.C.),一神教的信仰使人像雕刻写实的表现,但感觉上变得僵硬琐碎,缺乏感人的力量了。

埃及人的浮雕和璧昼,风格差不多,并且这些浮雕,通常也都是上色的。壁画特色是内容详尽,描绘精确,人物用侧面脸、正面肩和侧面腿的表现法。

古埃及简史

(一)古王朝(3200-2780B.C.)此时发展出一套文字系统。

(二)旧王朝(2780-2250B.C.)此时为金字塔时代,文明大为进步。

(三)中王朝(2134-1778B.C.)进入它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特别是第十二王朝雕刻像,是埃及艺术的最高成就。

(四)新王朝(1567-1080B.C.)中王朝由于外族入侵结束,此时期诸邦进贡国势富强,此时期为埃及缯昼的黄金时代

(五)末王朝(1075-30B.C.)埃及自第三十五王朝之后,相继被希腊和罗马等异族所征服,古代埃及艺术在此时终结。

(希腊美术)

到了米诺安和迈西尼、希腊的时代,人类渐渐就有了自己的地位了。早期爱琴海的雕像,是在于表现诸神的样貌,但其形式与凡人无异。这个时市民、运动家、战士等的雕像,身体与诸神同样完美。希腊艺术把人类的形象理想化了。

希腊的建筑是让众人使用的公共场所及庙堂,在大小比例上务必使人们生活于其间感到安适。希腊神话中的神有凡人化的倾向,希腊的艺术是为美化生活与欢乐而存在。这种美的独立性是过去所没有的。由于航海及贸易的经验,使希腊人不断拓展敏锐的比较与观察的能力。希腊雕刻是建筑上面的浮雕。描写大场面的「群像。主要于建筑物的「

山墙及「饰带及基石之上。雕刻家学的是埃及和东方诸国的作品。被罗马人征服后,其艺术风格受赏识,罗马人引进许多希腊艺术品,进行对希腊作品的模仿,任命希腊雕刻家,从事以罗马人为主题的雕刻。

古希腊简史:

希腊人开始使用铜器是在纪元前三千年。公元前1100或900年前后,从北方来的多利安人(Dorians)入侵,迈西尼文明被破坏,其后三百年(1100-800B.C.)推被称为「希腊的黑暗时代。

古希腊是城邦政治,主要城邦为斯巴达、科林斯、阿戈斯(argos)和雅典。第五世纪初,雅典领导各城邦逐退波斯人。这时大约500-429B.C.是「希腊的黄金时代。第五世纪末叶,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战

争,使城邦衰微、雅典没落。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大帝将马其顿的势力扩展到中欧、埃及、波斯和印度。但他死亡后(323B.C.),帝国又开始分裂,从330-30B.C.为「希腊化时期,此时希腊艺术和哲学大放光芒。公元前第二世纪,罗马人将希腊并吞。并没有毁坏希腊人的城邦,反而使其繁荣进入基督教的时代。

(罗马时代的美术)

罗马艺术是希腊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罗马人讲究实际,他们的艺术与建筑也以实用为主。伊褚利亚人发展非常写实的人像雕刻,对于罗马艺术有极大的影响。罗马人采用大量的雕刻去美化他们的建筑。在肖像雕刻显示了熟练的技巧和原创力。题材包括元老院议员、将军、市民等等,十分的逼真写实。根据庞贝城墙上的壁画,可知当时罗马人的缯画与雕刻一样,是为了装饰建筑物。壁画使室内空间产生一种宽大的感觉。使用透视法则配合明暗表现法,作品具有自然主义及浪漫主义。作品中人物的优雅姿态,在十八世纪的时候,感动了当时欧洲的画家。

中世纪的美术

指希腊罗马结束到文艺复兴开始间的欧洲。公元第五世纪,野蛮民族入侵罗马,古代文明最后帝国结束。此后三百年间欧洲被野蛮民族统治,但这些民族反而接受了欧洲的基督教。中世纪的艺术家,是在神及教会权威支配下「无名工作者。艺术不论嵌瓷、壁画、雕刻或彩色玻璃,多属于教堂建筑。

(早期基督教艺术)

早期基督教艺术是指在罗马的地下墓窟中的缯画。约为l00-420a.D.。作风多属田园的、象征的、悲苦的。地下墓窟的缯画

里,耶稣不是具有神性的升天后的耶稣,而是人间的苦闷的预言者。

君士坦丁颁布基督教为国教之后,早期的地下艺术便告结束,从被迫害的逐渐走向握有权柄的宗教艺术了。

(拜占庭美术)

从罗马帝国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土坦丁”开始(330-1473a.D.),就是东罗马帝国的艺术。当被土耳其人灭亡之后,拜占庭艺术继续在希腊及巴尔干半岛和俄罗斯等地流传。拜占庭帝国是宗教政治的帝国,其艺术是为了荣耀基督,充满象征主义。嵌瓷的特色为装饰的、平面样式化,善用光辉耀目的颜色,无意表现实体及空间感。五光十色的镶嵌壁画及金色背景,使人陷入精神恍惚的宗教境界。拜占庭的浮雕人物特色是造形憔悴纤细,与早期基教的苦行主义有关。

(罗马式的美术)

公元第八世纪晚期及第九世纪初,法兰克人的查里曼大帝(Charlemagne)征服了大部份的欧洲。到了第十世纪的奥图大帝(ottotheGreat),有意使他们辖内的教堂、修道院和学校等运筑,都一律模仿古代罗马的样式,因此乃有「罗马式之称。是各种风格的综合,主要表现在建筑上。代表作始于十一世纪的米兰,然后在西欧各地传开。标准典型为厚重、结实、方形而矮胖。

罗马式的雕刻几乎是装饰建筑用的浮雕,作品生硬粗糙。由于罗马式教堂的窗子都很小,相对地墙面就显得较大,便利用这些墙壁来缯制描写圣经故事的壁画。在风格上是追随拜占庭的「精神艺术之传统,关心如何引起观者的宗教情绪。

(哥德式的美术)

「哥德式主要指建筑风格,再推及缯画、雕刻及装饰。哥德式建筑的三个典型特色是:1.尖的拱门,2.有棱筋的穹隆,3.飞梁(倾斜的拱壁)。另一特点是大型彩色玻璃窗。第一所哥德式建筑,是第十二世纪法国的圣德尼(St.Denis)教堂。哥德式的雕刻都是附属于建筑,特别是教堂的建筑,其人物造形纤瘦修长是受拜占庭的影响。柱子和门板没有一处空着,刻满了圣经中的人物,及来自异教传统神话里的魔鬼。其风格有希腊式的美感,不同于拜占庭艺术的僵硬衰弱。比其它中世纪美术柔和化,一方面也是民众信仰形态的转变,雕像从压抑的感情转为温暖和平气氛。如大量圣母像之出现。最盛期的哥德式雕刻,在法国达到最丰硕的成果。

文艺复兴

中世纪的美德,不再被盲目接受。人们开始对许多事情发生疑问,并寻求答案。这种新的精神是「人文主义,是整个文艺复兴的推动力。意味古代美术及文化的复活,新的生活诞生,这种的气氛是弥漫于生活中的每一层面。

人文主义的精神,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前一百年,文艺复兴之父乔托(GiottodiBondone,1267?-1317)是第一个把宗教里的圣者,配上树林景色,穿着百姓衣服的画家。十五世纪初,佛罗伦萨出现了「孤儿之家,天花板不高,房间大小也适中,比例仿照古希腊建筑均称调和,而且它是一个孤儿院。表示人文主义重视尘世生活及幸福的精神。

文艺复兴的三个中心:

一、早期中心在佛罗伦萨

特色为发展出透视法则及明暗对照的实体表现法。最主要画家:马萨齐奥、多那太罗、安杰利哥、乌却罗、弗兰却斯卡、波提且利。

二、鼎盛期中心在罗马

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在罗马。有许多艺术家到罗马应征教廷或贵族们的计划,或来开眼界。三个最重要的艺术家都来自佛罗伦萨:达文西、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三、北部中心在威尼斯

当时的意大利画家是在木板上画蛋彩画,威尼斯是北义主要城市,接触到法国在帆布画油画的新技法。威尼斯画家的宗教画,不表现禁欲般的严肃人物,而是微笑的漂亮与时麾的青年,乐观主义是威尼斯的重要特色,色彩明朗艳丽、光线柔和。最主要画家: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葛雷哥。

(文艺复兴的雕刻)

意大利艺术家从没完全接受过哥德式艺术。由于他们本身的古典艺术环境密切,且受到东方的影响也较大。文艺复兴的

雕刻不再表现圣人与天使,人像看来也更有生气。从罗马帝国亡后,十五世纪的多那太罗之青铜「戴维像,是第一个独立于建筑外的圆雕作品。十六世纪的米开兰基罗的戴维像,几乎是一个充满力的超人。这是完美揉合了古典时期的形式美与深刻的宗教情绪。

(文艺复兴的衰退)

十五、十六世纪在荷兰、佛兰德斯和日耳曼也有文艺复兴运动,从神秘的哥德式传统形成繁琐而细腻的写实主羲。此地缺乏希腊罗马的古代文化传统,长期处于中世纪基督教教条支配;地理条件比南欧气候严酷、土地贫瘠,生活简朴重实际,深入观察生活本身及大自然,特色为忠实坦率的描写。重要的画家有:凡艾克兄弟、布鲁格尔、杜勒、霍尔班。

十六世纪中叶时,第一个具国际色彩的欧洲新缯画风格,称为「矫饰主义(mannerism)。特色为人物造形不自然地拉长曲扭,无组织的平面空间取代透视法。厌恶教会及贵族之间的争权,舍弃描写完美崇高的主题,注重技巧和细节的修饰。此时重要画家廷多雷多。

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风格几乎被矫揉主义取代;同时巴洛克艺术也开始产生。

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

巴洛克(Baroque)原是很大而形状不匀称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单纯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

洛可可是十八世纪初形成的,指路易十五时代的装饰艺术,特色是采用许多优美的小弧形。

法国洛可可艺术在十八世纪初期形成。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室内装饰艺术。特色为采用许多优美的小弧形。存在的时间不长,很快被新古典主义取代。缯画作风轻快华丽;雕刻多为室内装饰用的小雕像,与巴洛克的显著差别是小巧、精致、甜美而优雅。巴洛克是奉献绐王权的;洛可可是致力于各人快乐的寻求,更加彻底现实化的。画家擅长描写轻浮而逸乐的贵族生活。主要画家有华陀、布雪、弗雷哥纳尔

十八世纪的英国缯画

英国的缯画,到十八世纪开始显出自己的风格,主要是肖像画家,受到文艺复兴威尼斯派的影响较大。主要画家有霍加斯、雷诺兹、更兹包罗

(新古典主义)

模仿古希腊、罗马的时代:

一.罗马人模仿希腊

二.查理曼帝国模仿古罗马,造成了罗马式的艺术

三.文艺复兴时代

四.新古典主义运动

古典主义是与古代希腊和罗马有关的文学、美术、建筑或思想。庞贝古城的发掘,使新古典主义真正达到其巅峰,拿破仑曾有意要使法国成为他的「罗马帝国。古典主义缯画,趋向静态的构图,注重素描色彩趋于冷调,题材多取自古代历史。十九世纪初,政治与经济上的不稳定,艺术的主流被更加浪漫派取代。代表画家:戴维、安格尔。

(浪漫派的艺术)

十九世纪前半,形式化的古典派作品,已不能表达「不安的新的时代经神了。在欧洲,艺术家要求从古代的风格及教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艺术家以巴黎为中心。浪漫派的艺术家为理性主义之反动,发扬个人、情绪、奇幻和想象的地位,不关心目前的、现在的存在。精神上的特质是:孤寂、困扰、哀伤和悲观。比以前缯画的作风更自由,笔法更流畅。特色为强烈色彩及明暗对比。题材多为戏剧性场面,如战争、屠羖、海难等等,挤满了人群、马匹,而天空常是风暴来临般的不安气氛。代表画家有杰利戈、德拉克洛瓦、哥雅、多米埃。

(新古典与浪漫派的雕刻)

十八世纪晚期题材回复到罗马时代是新古典派的雕刻。伍洞(Houdon,1741-1828)的「华盛顿像模仿古代罗马将军雕像。卡诺瓦(Canova,1757-1822)把当时的贵族名人,雕成穿古代衣饰的样子。使学院派的美术教育认为对古代雕刻的模仿是必要的过程。

十九世纪中产阶级兴起,偏好天真的写实主义和多愁善感。公共建筑或公园安排大量纪念地方名人、音乐家、作家的雕像。这一时期作品虽多,没什么大师产生。一直到了卡尔波(Carpeaux)及罗丹的出现,雕刻才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所谓的「浪漫时期,应将整个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以及自然主义包括在内。因精神是一直贯穿、绵延不断的。在一些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作品里,可见浪漫主义的

气质。艺术运动转变到另一个,通常是难于明确划分。「重新返回实在,一直是浪漫主义背后的驱动力。

(写实主义)

浪漫主义的题材,距离日常生活遥远。对十九世纪画家要把所看到的,忠实地记录下来。只有描写生活的真实片段内容的,才是写实主义。此时因发明照相术而产生照相跟缯画的分别在那的疑问。代表画家:库尔贝。

(自然主义)

由于1840年照相术发明、工业制造大量颜料(之前颜料大部份是自己研磨制成的)。使画家对绘画的目标,重做一次检讨。于是画家都在寻求如何发展写实的缯画风格。

「巴比松画派

在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Barbizon)写生,主张把画架带出室外。巴比松画派想捕捉自然界瞬息变化的真实性,他们的理想并没有完全实现,而由后来的印象派画家加以完成。

重要画家

米勒(millet,l814-75),代表作为「晚祷、「拾穗等,表现出人的尊严。以描写自然外貌为出发点,对于内在精神有深刻表现。

柯洛(Corot,1796-1875),表现微雾迷蒙及银般的绿色,描写乡村风景的缯画中独树一帜。作品的空间、光线处理平衡。

(写实主羲与自然主义折衷)

在此同时,将写实主羲与自然主义折衷起来的是马奈(manet,1832-83)。题材为日常事物,描写瞬间的视觉品质。1861年,他的「弹吉他者入选沙龙,此后作品一再遭落选。使用对比色及不寻常的技巧震惊当时,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及「奥林匹亚,更被,评为下流、粗俗、低级。

印象派

一八七四年四月十五日,一群在巴黎的画家,展出数年来一直被官方的沙龙排斥的作品165件,展览期间批评家绐他们开了一个玩笑说:「这是一群印象派画家的展览,因莫内(monet)的作品,名为「日出.印象;而这群画家就以印象派画家自称。代表画家莫内、雷诺瓦、毕沙罗、窦迦、莫莉索、卡莎特。

(印象派的绘画观念)

光线在物体上的变化,阴影下的微妙色彩,是印象派画家所要表现的主题。印象派把「光当唯一真实的对象,不知不觉中把「形象破坏。剩下是画家视觉的主观性。具代表性的观念:

1.以光谱色(分析太阳光后得的七色)作画。

2.在画布上将补色并置,在观者的眼中自动调色,增加画面的彩度和明度。

3.否定固有色,不用黑色和深咖啡色。

4.不用线条画轮廓,认为阴影是有颜色的,只是彩度、明度较低。

(印象派的雕刻)

十七世纪以后,雕刻与绘画比较似乎变得不重要,只是以古典手法表现人体。而罗丹(Rodin,1840-1917)则使这濒临死亡的艺术复活,他的作品是自然而戏剧性。用许多小面的处理,将光线以不同的角度作各种不同方向的反射,表现雕刻表面的活力,使表面如印象派绘画般具有光和颤动的效果。他还有些新观念,如:只做一只手,有时使人半埋于石材中只刻出部份,他的速写把握对象最自然,最不造做的一剎那之姿态。

布鲁德尔(Bourdelle,1861-1929)作品里有哥德艺术的倾向。

马约尔(maillol,1861-1941)跟印象派画家雷诺尔互相影响。反对罗丹粗糙没有修饰的表现,改采光滑的表面处理,造形上从夸张的动感归于安静的姿态。

(新印象派)

企图以更科学的方法,把各种色调分析,体系化、机械化,分析色彩细密整齐的小笔触,坚实的构图及装饰风的作风。代表人物为秀拉(Seurat,1859-9l)「午后的嘉德岛堪称不朽的杰作。席涅克(Signac,1863.1935)。精于理论体系的建立,着「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他认为新印象派并不是「点描的而是「分割的。

(后期印象派)

是指塞尚、高庚和梵谷等人的缯画,共同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印象派时期,反对把物体分解成支离破碎的「光和「色,回复事物的「实在性。

塞尚(Cezanne,1839-1906)

现代缯画之父,塞尚认为印象派没有把握自然的实体,只是在画布上涂了一层悦目的颜色;他试图表现自然物的结构和量感,空间性暗示较少。喜将对象分割成色面。影响立体派。

高庚(Gauguin,1848w1903)

高庚早期受到印象派及窦迦影响,喜欢形象的平面色彩效果。人物造

形简化,平涂的强烈色彩充分表现大溪地的原始风味及神秘性。

梵谷,(VanGoghl1853-90)

是印象派写实主义的反动。梵谷不在乎正确地描写。他的涂色法是由印象派演变来的。他使用厚涂大笔触,颜色看来如要爆炸似的或如旋涡般。作品是激烈个性的反映,对于表现主义和野兽派都有影响。代表作为阿鲁(arles)的乡村景色。

印象派后的新艺术运动

二十世纪新艺术运动受到塞尚、高更和梵谷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形态。尤其塞尚的影响深远。如果把这些新艺术运动的观念,推展到极限,那就是「抽象缯画。

野兽派:1905年的秋季沙龙,入选五位新派画家作品,展期间和文艺复兴的手法完成雕刻同一室展出,批评家称这些雕像为「被野兽包围的多那太罗,「野兽派名称由此来。特点为用明亮而强烈的纯粹色,很少描写阴影。使用对比色相邻使画面看来震动,用同样强烈的对比色,整个画面看起来更明亮。

代表画家:马蒂斯(matisse,1869-1954)一生作品丰富,也有雕刻作品。在1910年作风改变,出现更沉静的色彩,用暗色的线条画出形象,富于节奏感。大战后,作品又恢复快乐和装饰性。晚年在病中从事剪贴。

新造形主义: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8),在荷兰有一份名为「风格(DeStijl)的杂志。发表艺术观念,影响当时的工业设计、缯画和建筑。蒙德里安的新造形主义企图把艺术和自然形象完全分离。几何形象是真正纯粹的形象,掌握的造形或形式。在白色的画布上,用黑线条去分割,水平和垂直线没有对角斜线。在那上面涂上几个原色;红、黄和蓝。这观念正好兴未来派相反,他不是去把握生活的速度和动荡不安,而是去描写秩序。

立体派:二十世纪巴黎两位画家布拉克和毕加索,深受非洲雕刻单纯的造形和尖锐的对比影响,发展出新风格。加上1907年他们参观了塞尚的回顾展,立体派第一件代表作毕加索的「亚维农姑娘产生。

立体派根据塞尚的作法,把对象分割成许多面,同时呈现不同角度的面。因此立体派作品,看来像碎片被放在一个平面上。

早期的作品里,只用灰色调画。由于使用中性色,整个的空间没有看来特别前进或后退的。代表画家:布拉克、毕加索、雷捷、德罗涅、莱布什兹、布朗库希。

立体派,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初期的立体派(1907-1910)

受黑人雕刻及塞尚之影响;呈现多视点表现法。

2分析的立体派(1910-1911)

彻底解体,画面的空间平面化。

3综合的立体派(1912-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