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宣传途径十篇网络宣传途径十篇

网络宣传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0:01

网络宣传途径篇1

  新闻主要是对最新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而网络新闻则是对最新发生的事件,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利用网络功能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进行。相比于传统的新闻宣传形式,网络新闻宣传具有快捷、无限、互动、方便等优势,在人们认识世界、相互交流、获取信息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网络新闻宣传来说,正确的舆论导向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应当通过加强网络新闻宣传管理,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更好的发挥出网络新闻的作用。

—、网络新闻宣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环境保障不足。相比于其它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新闻获取要受到上网费用、网络宽带、上网场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代价较高。同时,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对于传统媒体下受众的接受方式不够重视,很多网站新闻页面都十分呆板、单调。没有体现出传统新闻媒体亲切直观、人性化设计的要点,因而新闻吸引力不足。这样,网络新闻宣传管理就难以发挥出良好的效果。而且由于软硬件方面的限制,也使得网络新闻宣传缺乏良好的管理环境保障。

(二)相关法规体制不完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明显没能跟上网络发展的脚步。尤其是在网络新闻宣传管理方面,更是缺乏充分的法律法规的规范,因而对网络新闻宣传管理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有时为了解决一些问题,还需要对其它的法律法规进行援引⑴。在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都由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进行管理和指导。而网络新闻的管理体制则十分混乱,难以形成良好的统一管理局面。

(三)新闻人员采编水平不足。在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当中,很多釆编人员并不是新闻专业人员,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有所欠缺,因此导致很多网络新闻缺乏良好的深度和质量。在新闻选材当中,很多新闻采编人员没有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政策进行选材,拟定的新闻题目也与新闻内容之间存在差异。有时为了吸引点击率,甚至可以编造假新闻。这些情况对于网络新闻宣传管理都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四)新闻来源途径对传播秩序的影响。基于互联网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很多有害的信息和假新闻也出现在网络当中。少数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可以编造假新闻或假消息到网络当中,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同时也极大的干扰了网络新闻的传播秩序[2]。例如,在当年汶川大地震期间,有些人甚至假借赈灾的名义,通过网络进行诈骗。在网络新闻的来源方面,主要包括其它网络媒体、传统新闻媒体、个人博客言论、网友直接来稿等。其中,除了传统媒体之外,其它渠道的新闻来源途径,其真实性都有待考证。

二、加强网络新闻宣传管理的途径与思路

(―)规范传播秩序。在网络新闻宣传的发展当中,规范和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针对网络新闻宣传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得网络新闻宣传管理得到了良好的指导,不但能够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也能够满足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迅速、准确、全面、及时的获取要求。同时,在网络新闻宣传管理中,还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新闻宣传和传播秩序加以规范,确保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二)创新发展机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人们当前的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网络新闻宣传也应当不断的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网络新闻宣传能力[3]。另外,网络新闻宣传主体应当改变发展策略,创新发展机制,通过良好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变,谋求更为良好的可持续化发展。此外,在网络新闻宣传管理中,还应当不断扩大影响力,在网络中形成正确、良好的舆论中心,从而将网络新闻媒体的作用和效果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舆论引导强势。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此在网络当中,舆论争夺十分激烈。对此,在网络新闻宣传管理工作当中,应当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网络评论、网络舆情等方面给予更高的重视。在各个网站、贴吧、论坛当中,应当进行积极的参与,正面回应错误的言论。通过网络新闻当中的重要活动、典型事件、重要事件等,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强势,维护网络新闻宣传良好的新闻媒体形象。

(四)加强资源整合。在网络新闻宣传当中,主流新闻网站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明晰事件真相、正确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网络新闻宣传的管理当中,应当加强对网络新闻资源的整合,将主流的网络媒体做大做强⑷。对社会资源、政府资源、品牌资源,应当进行灵活的运用,实现资源的良好整合。

(五)提高业务能力。对于网络新闻宣传的发展来说,新闻采编人员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当不断强化网络新闻采编队伍的建设,加强对釆编人员的培养,激发其良好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大局意识。同时,也要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让网络新闻采编人员掌握良好新闻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新闻的采编质量。

结论

网络宣传途径篇2

关键词:党建工作;新闻宣传;网络环境;工作方式

企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要衡量其经济效益,更需要考虑其社会效益,这也就直接突出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党建工作在影响着公司内部凝聚力、向心力形成的同时,还关系着企业整体形象,企业领导人员应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作用,协调好党建工作与新闻宣传的关系,通过新闻宣传工作,利用网络等新媒介,传播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优化升级。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党建工作与新闻宣传的关系

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党建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与新闻宣传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将两者有机统一,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整体凝聚力,还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一)都有助于提升企业向心力与凝聚力

良好的党建工作不仅能够促进企业正常经营运行,还可增强企业向心力与凝聚力,而开展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即为加强新闻宣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新闻宣传是帮助实现党建工作目的的基本途径[1]。

(二)两者是新时期产物

新闻宣传、党建工作都是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为获取更大市场,必须创建良好的品牌,树立企业形象,从而拓宽企业发展领域[2]。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党建工作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合理通过新闻宣传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新闻宣传工作对于党建的促进作用

基于网络环境下,新闻宣传工作在党建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应全面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党建工作,将其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中,进一步优化企业生产结构。

(一)促进沟通交流

企业内部组织部门较为复杂,随着我国企业先进管理理念的普及,“以人文本”的思想已经深入企业组织部门。但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下,领导人员无法及时了解员工想法,很难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3],基于网络环境下,领导人员能够通过网络与员工交流,同时员工也可通过新闻宣传工作掌握企业的发展动态,了解党建信息,两者之间实现良好的信息沟通。

(二)充当宣传媒介

充当宣传媒介,即新闻宣传成为党建工作的载体,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新闻宣传的方式开展党建活动,可有效提升党建工作的有效性。首先,网络环境的新闻宣传工作,可以将单一、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声音、图片以及小视频,能够让党建工作深入人心;其次,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员工可能接受不同渠道的消息,其中就包含着对企业不利的信息,易动摇人心,通过新闻宣传进行党建,可让员工及时了解公司政策变化,加强企业与员工良好沟通。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通过新闻宣传开展企业党建工作的途径

基于网络环境下通过新闻宣传开展企业党建工作,需要企业科学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论坛等,合理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经营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利用网络新闻宣传开展党建活动

利用网络途径对党建活动进行宣传,是新时期企业开展党建活动的主要方式。企业党建工作人员应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对于党建工作的作用,利用新型新闻宣传,如企业门户网等,更新党建工作传统宣传方式。同时,当企业开展党建活动时,网络新闻宣传可立即对其进行,通过企业网站、论坛企业最新消息[4]。此外,也应利用企业内部沟通平台,对党建活动进行宣传,使得员工正确认识党建活动,提升党建工作的感染力。

(二)重视引导网络舆论

新闻宣传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党建工作亦是如此,因此,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积极相应党的号召,加强对企业党建工作的舆论指导。党建工作开展之前,应通过新闻、网络等平台进行宣传,对网络舆论进行思想引导,用正能量感染员工,使其主动配合党建工作,抵制网络中不良思想,发挥党建工作作用的同时,提升新闻宣传的作用。

(三)构建完善网络新闻宣传工作体系

构建完善的网络新闻宣传工作体系,是提升企业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首先,领导人员应利用新闻宣传方式,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新闻宣传工作中,集员工的智慧,提升新闻宣传的有效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党建工作。同时,撰写新闻宣传稿件时,应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结合党建工作的目的,改进文风,提升新闻稿件的整体质量。

(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员工接受网络消息的速度加快,受到多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员工易受到网络不良消息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应致力于营造科学、平等的网络环境,给予员工正当的民利,激发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如根据员工的兴趣爱好,建立党建工作网络平台,定期组织员工辩论等活动,在民主环境中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党建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人员应协调好党建工作以及新闻宣传的关系,通过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对企业党建工作进行宣传,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新闻宣传方式,重视正确引领网络舆论,增强企业内部向心力、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进一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桂山.利用新闻宣传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的途径探讨[J].采写编,2016,19(6):134-135.

[2]舒丽华.以人为本抓党建创新服务促和谐--关于深圳报业集团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3,24(18):11-12,29.

[3]张建.以基层党建创新为抓手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论新时期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J].职工法律天地,2016,34(20):285.

网络宣传途径篇3

【摘要】目的探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健康教育的策略。方法调查在SaRS流行时,不同人群获取相关知识的情况和接受信息的途径。结果在相关知识的了解上,对SaRS病原学、其传播途径和管理类别的掌握达80%左右,对使用何种消毒剂知晓率仅有573%,能够服从良好卫生习惯的比例仅有467%,特别是服务业仅有32%的人能够遵守预防SaRS的行为习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与其他文化程度相比,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最低。接受信息的途径以电视、社区宣传、报刊杂志为主,外来务工人员接受信息的途径比较分散。结论在SaRS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文化程度低者、外来务工人员、服务行业人员需要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

【关键词】SaRS;社区;健康教育

StudyontheHealtheducationpolicyinCityCommunityfromSaRSinvestigation

wanGnanping,GUoXiu.Departmentofpreventivemedicine,medicalCollegeofthreeGorgesUniversity,Yichang,4430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strategyofhealtheducationincommunity.methodsDuring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epidemicperiod,theknowledgeaboutSaRSandtheapproacheswhichthepeoplegetfromwereinvestigated.ResultstherespondentsknewsomebasicknowledgeofSaRSwell.Butonly573%ofthemknewhowtousethedisinfectanttoSaRS,467%couldobeythehealthbehavior,butforserviceworkers,theratewasonly32%.thepeoplewithprimaryeducationallevelhadthelowestpercentageofawareness.mostofthepeoplegetknowledgeofSaRSmainlyfromtelevision,communityeducation,newspaperandmagazine.ButnonlocalworkersgettheknowledgeofSaRSfrommoredispersiveways.ConclusionsHealtheducationisimportantincontrollingtheseverepublichealthevents(SpHe).Butthepooreducatedpeople,serviceworkersandnonlocalworkersshouldbepaymoreattentionsonhealtheducationwhentheSpHeoccurs.

【Keywords】SaRS;Citycommunity;Healtheducation

2003年6月SaRS流行期间,对宜昌市西陵和伍家岗2个区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居民对SaRS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个人行为及接受途径,探讨在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为制定社区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宜昌市2个区内分别抽取2个居委会,共抽取4个居委会。在每个居委会中抽取若干个楼栋的18岁以上的居民为调查对象,共抽取1856人,回收问卷1787份,回收率963%。其中男性886人(占496%),女性901人(占504%)。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SaRS基本知识、传播途径、主要症状、预防措施、战胜疾病的信心等。调查由经过培训的医学院高年级本科生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上门执行。

13统计分析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2结果

21SaRS认知情况

主要包括病原知识(SaRS病原体特性)、传播途径、消毒剂使用、传染病管理类别、遵守卫生习惯及保持情况。按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统计。

总体上看,除了对消毒剂使用知晓率仅有573%,能够遵守卫生习惯(指保持室内通风、不去人群密集场所、勤洗手、使用口罩等)的人仅有513%外,其余各项回答正确率均接近或达到80%。回答正确的比例在性别之间无差异(p>005)。但在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职业的人群之间有差异,分别见表1、表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与其他文化程度相比,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的仅有50%左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按职业分类,干部、职员和工人回答的正确率较高,达80%以上,而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人员、退休人员和个体经营者回答正确率低,分别有2项问题回答正确率为各人群中最低;城市家庭妇女及其他人员回答的正确率为两者之间,也分别有2项问题回答正确率不到50%。而在能遵守卫生习惯的人群中,95%以上都能够保持良好卫生习惯。表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回答相关问题的正确率

22知识获取途径

221不同性别的人群获取知识途径的情况总体上看,不同性别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无显著性差异。平均有277%的人主要从电视上获取知识信息,依次有237%、230%、101%、91%、64%的人认为获取的知识信息分别主要来自社区宣传、报刊杂志、单位宣传、亲戚朋友、网络。

222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从表3中可以看出,电视、社区宣传、报纸杂志是居民获取相关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相比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来说,随着文化程度下降,对电视和社区宣传的依赖有增加趋势,选择报纸杂志、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的比例降低。表2不同职业人群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表3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获得知识的途径比较表4不同职业人群获得知识的途径比较

223不同职业人群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表4可见,除了外来务工人员之外,不同职业人群以电视为获取相关知识信息主要途径的比例最高。主要以电视、社区宣传、报纸杂志为主要信息来源。其他途径的比例较低。外来务工人员选择报刊杂志的比例为最高,其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分散。

3讨论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于2002年11月在广东佛山首例发生后,疫情在我国20多个省市迅速蔓延,并波及全球十几个国家[1]。这一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被战胜。在这场战斗中,健康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调查显示:尽管对SaRS病原体的来源一开始并不清楚,但人们对病原体及其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还是比较高,说明健康教育及时,效果良好。在使用何种消毒剂的回答正确率及执行文明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比例却不尽人意,这可能与宜昌市发病病例较少,人们怀有侥幸心理有关[2,3]。同时也说明,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文化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4]。特别是服务业人员卫生习惯服从率仅达320%,说明服务业人员素质尚有待提高。在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发生时,服务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疾病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应作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另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对相关知识了解远远低于其他人群,回答正确率仅500%左右,这与许珊丹等[5]报道一致。

从获取知识的途径看,电视、社区宣传和报刊杂志具有明显的优势,累计有744%的人主要从这里获得相关信息;从单位宣传、亲朋好友和网络获取信息的比例相对较少。文化程度越高,对电视的依赖降低,而文化程度越低,由电视获取信息的比例越高。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其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分散。因此,在电视普及的今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充分利用电视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报刊杂志和社区针对性的宣传也会起到良好的作用。网络是重要的健康宣教补充途径,其作用与网络的普及和使用有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全体居民共同面对,而在制定健康教育的方案中,要特别关注服务行业人群、文化程度低下人群、外来务工人群的健康教育,给他们提供喜闻乐见的宣教方式和开展健康教育的场所,加强这些薄弱环节,堵住健康教育的漏洞,在今天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环境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瑜,张险峰,袁方玉,等湖北省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各类检测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16(4):47.

[2]张顺祥,蒋丽娟,张启文,等传媒引导和公众互动对SaRS预防控制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5):403405.

[3]黄利鸣、祝开荣、丁文柏,等宜昌市9例SaRS临床分析[J].医学文选,2004,23(3):306307.

网络宣传途径篇4

关键词:平行志愿高校招生宣传调查分析招生宣传策略

招生宣传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招生宣传工作是否到位、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生源的质量高低,而生源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乃至高校能否可持续发展。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各省陆续推进实施平行志愿投档方式,由过去“志愿优先”调整为“分数优先”,对减少高分考生落榜、避免高校生源大小年、提高院校投档满足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对于促进考生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对等、教育公平、稳定高校生源质量等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平行志愿的实施对地方高校来说,带来的挑战却明显大于机遇:高分一志愿考生大量减少、优质生源大批流失等都直接影响了这类学校的生源质量,并继续强化了这些学校在高等教育竞争中的弱势格局。因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分析平行志愿背景下影响考生志愿填报的因素、信息获取的途径、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招生宣传策略,为进一步提高招生宣传工作水平提供依据。

1.调查分析方法

对浙江师范大学2010级新生作网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1.11%。问卷调查考生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考生基本情况构成比

2.结果与分析

2.1考生高考志愿填报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分析。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影响考生志愿填高校的因素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①办学实力(76.31%)>②毕业生就业率(69.31%)>③专业设置(63.32%)>④学校声誉(54.47%)>⑤教学设施(50.11%)>⑥校园环境(41.00%)>⑦学校类型(40.11%)>⑧转专业政策(33.38%)>⑨奖助学金(29.85%)>⑩地理位置(26.24%)。这说明考生在选择高校时重点考虑的是学校的办学实力、专业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大看重转专业政策、奖助学金等。通常我们认为对高校招生影响很大的“地理位置”在本次调查中排名却相对靠后,我们认为这与调查样本有关,我们的调查对象均为被我校录取的新生,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已经认可了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实际上地理位置在考生志愿填报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以浙江省为例,从近几年投档情况看,从省会城市杭州的高校各批次投档分数线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与非省会城市高校差距逐渐拉大的现象中不难看出地理位置优势对考生志愿填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表2考生高考志愿填报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非常重要”选项的比例)

2.2对考生影响最大、宣传最有效的招生宣传媒介(途径)。见表3,调查结果显示,对考生影响最大的、宣传最有效招生宣传媒介(途径)依次是:①网络(28.39%)>②电话咨询、班主任及亲友咨询(16.92%)>③刊物杂志(16.53%)>④电视(13.65%)>⑤报纸(12.78%)>⑥现场咨询会(11.73%)。可见,网络在招生宣传中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

表3对考生影响最大、宣传最有效的招生宣传媒介(途径)

在分项调查中,网络方面考生最关注的是学校招生网(75.61%),其次是浙江教育考试网(43.06%),这说明考生通过院校招生网获取信息的意识越来越强,招生网已经逐渐成为考生获取招生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而浙江教育考试网作为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主办的全省官方招生信息网站,其权威性受到了考生的充分认可,而且它也是考生查询高考成绩与录取结果的唯一网络平台,对考生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广泛的。此外,电话咨询、班主任及亲友咨询方面,考生通过拨打学校招生咨询热线的比例最高;刊物杂志方面考生接触最多的是省教育考试院编的《招生计划》;电视方面以省台覆盖面最广;现场咨询会方面考生则比较倾向于学校派到各个中学的现场咨询点。

从分项分析结果来看,在招生宣传中要突出针对性,充分发挥主要途径(媒介)和同类途径(媒介)中的重点途径(媒介)的作用;尤其是要重视网络在招生宣传中的重要作用,要继续加大对招生网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为考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服务;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开展招生宣传,发挥考生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要重视电话咨询、在线答疑等点对点的招生咨询工作。

2.3考生最想从招生宣传资料中获得的各种信息。见表4,结果显示,考生最想了解的信息依次为学科专业情况(73.54%)、就业情况(73.18%)、师资力量(68.25%)、招生计划(56.72%)、学校概况(55.35%)、历年录取情况(48.61%)、校园文化(29.11%)和硕士点情况(15.54%),可见考生对专业和就业信息的需求明显高于对其它信息的需求。

表4考生最想从招生宣传资料中获得的信息

2.4考生对高校派到中学的招生宣传咨询人员的作用的评价。在5点量表中,调查考生的作答均值为3.21,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说明考生对派到各中学的招生宣传咨询队伍开展现场咨询还是比较认可的,对考生的志愿填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咨询人员的总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要精心选拔、培训一批素质高、相对较稳定的优秀咨询人员队伍。

2.5第一志愿填报率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平行志愿的深入实施,第一志愿填报我校的考生比例在逐年下降,从被访者基本信息中发现2010年我校新生第一志愿率仅为47.8%(2009年为52.4%,2008年为60%)。不难看出,平行志愿的实施,对在办学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的地方高校来说,生源质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如分数高的考生往往会以较靠前的志愿冲击一些名牌大学,而将地方高校列为“稳一稳”、甚至“保一保”的院校,从而使地方高校高分考生流失、进档考生分数呈现扁平化趋势。这种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地方高校办学过程中业已树立起的品牌形象,从而影响下一年的招生。更为严峻的是,一旦这种局面得不到有效改变,平行志愿填报方式就会因“马太效应”继续强化这些学校的弱势格局。

3.平行志愿背景下高校招生宣传策略探讨

平行志愿投档办法的实施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招生及招生宣传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全新的挑战,因此,及时调整招生宣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招生宣传策略,增强招生宣传效果。

3.1整体包装策略。招生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是整个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生源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直接关系到学校生源质量、教育质量、人才质量和办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全局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全校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树立全校参与招生宣传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学校整体形象设计与宣传,通过对学校文化传统、发展成就、学科专业特色、名师名家、知名校友等宣传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精心策划和整体包装,正确把握考生和家长的心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号召力。

3.2宣传内容策略。通过前面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考生最关心的是学校的学科专业、就业信息、招生计划等,而我们的招生宣传材料往往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选择招生宣传内容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凸显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学科专业优势、人才培养质量特色和就业前景分析,增强宣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从考生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和困惑出发来安排设计招生宣传内容,既为家长和考生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政策与专业信息,又能恰当地引导考生正确评判高校和专业,以减少填报志愿的盲从性。

3.3宣传对象策略。招生宣传的主要对象首先是广大考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对他们志愿填报有着重要影响的父母、亲友、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等。实践表明,中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学生填报志愿时往往起着导向作用。我们可以在各中学聘请部分校长或教师担任学校招生宣传联络员,通过他们把学校招生信息传播给考生。平时要加强与中学的联系,建立生源基地,通过“送优秀学子报告会进中学”、向中学寄发喜报等形式,让中学领导和师生更多地了解高校,从而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

3.4宣传媒介策略。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介的宣传作用,按照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重点选择媒体进行招生宣传,深入分析各种媒介的优势、特点和覆盖面,深入分析招生宣传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合理选择媒介,从而实现最佳的宣传效果。通过调查发现,网络以其随时访问、双向交互、多媒体展示等优点在招生宣传中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已经成为招生宣传的理想工具,要重点加强以招生网为主要平台、QQ、飞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为有效补充的全方位、立体化招生宣传平台。另外,省教育考试院下发的招生计划书籍(考生人手一册)也是考生认识和了解高校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以各省市发行的招生杂志为媒体进行宣传的力度。

3.5宣传时机策略。目前招生宣传工作最大的弊端,就是绝大部分高校都集中在高考前后很短一段时间内向考生传递大量的招生信息。事实上,面临决定一生重大转折的高考,考生本来压力就很大,密集的招生宣传材料不仅增加了考生的心理压力,而且很容易使考生、家长陷入“数据过剩、信息危机”的矛盾当中,宣传效果十分有限。因此,要把招生宣传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在时机策略选择上,要坚持常规宣传、重点时机宣传与节假日宣传相结合的原则。平时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体积极宣传学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度、知名度;临近高考前一两个月是招生宣传的“黄金时期”,应集中人力做好宣传。高考后,填报志愿前,是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的最后冲刺时期,通过组织“教师+优秀学生骨干”百人咨询团赴各中学开展招生宣传咨询,学校开通招生咨询电话等全力做好招生宣传咨询工作;此外,通过五一、暑假、国庆、寒假等假期组织生源回母校开展招生宣传活动,让考生、考生家长及考生所在中学真切感受到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与魅力所在。

3.6宣传队伍策略。招生宣传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舆论性工作,招生宣传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招生宣传的效果,因此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覆盖面广、专兼职结合的招生宣传队伍。要把那些人脉广、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教工吸收到招生宣传队伍中来,固定区域,长期地与相关中学进行联系;要充分发挥校友(尤其是知名校友)的辐射影响效应,通过他们在社会、行业中的影响来开展招生宣传;还要充分利用优秀在校生资源,让他们回到母校“现身说法”开展招生宣传。此外,要通过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与指导,使他们准确掌握招生信息和学校各专业的相关情况,熟悉招生政策和志愿填报技巧,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桑东平,姚丰华.生源竞争与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原则及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2]周宗诚,周宏弟,雷静.关于进一步改进我校招生宣传工作的调查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袁晖,程石,许旷宇,雷军.川北医学院招生宣传工作的调查与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

[4]朱毅峰.平行志愿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宣传策略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陈天云.高校招生宣传实施策略初探[J].管理观察,2008,(6).

网络宣传途径篇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思想武器。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特别是党的十进一步强调“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来,广大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知和认同程度日益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深入了解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知认同现状,分析其获取思想理论信息的载体和途径,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方法的评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途径、载体、方法研究”课题组分别在大学生、教师、普通民众及广大领导干部中进行了调查研究。课题组以湖北省作为中心,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黑龙江、陕西、四川、广西和等全国东西南北各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按照分层整取的方法,共发放学生问卷8630份,回收有效问卷7518份,有效率87.11%;发放教师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46份,有效率89%。在湖北省省会城市、县地级市、乡镇、农村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社区、村委等6个单位发放民众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9份,有效率89.83%。在湖北省委党校和武汉大学干部培训中心集中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有效率85.33%。课题组以上述调查样本为总体,从总样本中按照大学生年级比例分层随机抽取500份大学生样本、按照职称比例分层随机抽取500个教师样本、在民众样本和干部样本中各随机抽取500份,组合成2000个样本量的样本,构成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总体样本(见表1)。全部数据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可以代表不同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现状及活动的基本认知。现将调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评价

课题组从知晓度和认同度两个方面对各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和认同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尽管各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晓度并不高,但却有较高的认同度

调查发现,各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情况,选择“非常了解”的占11.8%,“了解”的占42.7%;选择“一般”的占31.3%,选择“不太了解”的占9.4%,而选择“不了解”的占5.2%。如果以“非常了解”和“了解”的总和作为知晓度衡量指标,那么,各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度为54.5%,有14.6%的群体“不了解”或“不太了解”。

调查发现各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情况,选择“非常赞同”的占32.3%,“比较赞同”的占41.8%,选择“一般”的占22.0%,而选择“不太赞同”和“不赞同”的仅占2.4%和1.5%,两者累计为3.9%。如果我们以“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总和作为认同度衡量指标,那么各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为74.1%,只有极少比例群体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综合各群体知晓度和认同度的情况来看,各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要显著高于其知晓度,说明各群体虽然并不一定从理论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有较好的理解,但在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高度认同,应加深各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了解。

(二)在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中,各群体认同度最高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认同度最高的是系列讲话精神

课题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进行考察,调查发现,各群体对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均有高度认同,对马列主义认同度为70.7%;对思想认同度为76.8%;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为78.9%(见表2)。相比马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二大成果,各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最高。

进一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组成部分,各群体对邓小平理论认同度为78.6%;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同度为74.7%;对科学发展观认同度为81.0%;对系列讲话认同度为83.5%。各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均有高度认同,而对系列讲话精神认同度最高。

(三)各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性质认识基本正确,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性质,各群体中有33.8%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有42.4%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两者总计为76.2%,也就是说,大多数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正确和清晰。但是,尚有13.8%的群体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处于进一步观察状态;而7.5%的群体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2.4%的群体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官僚资本主义理论”。虽然只有近10%的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错误,但再加上13.8%群体处于观望状态。说明各群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空间,需要进一步予以理论提升。

(四)各群体虽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高认同度,但在具体观点认同度上存在差异

为了更为细致深入了解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状况,课题组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进行整理,列举代表性观点形成评价量表(见表3)。对评价量表采用主成份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量表只有1个因素特征值大于1,克朗巴哈α系数为0.901,表明该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量表结果显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代表性观点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代表性观点总体认同度为75.4%,认同值总分28.20,平均认同值4.02。对各具体的代表性观点认同度也在69.8%-80.8%之间,认同值在3.93-4.16之间。但是,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代表性观点的认同度也存在差别。认同度居于首位的是“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认同度为80.8%,认同值为4.16;第二位是“只有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认同度为79.4%,认同值为4.09;第三位是“公平正义是中国社会的内在要求”,认同度为78.6%,认同值为4.11;第四位是“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认同度为76.4%,认同值为4.05;第五位是“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认同度为72.3%,认同值为3.96;第六为是“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是一致的”认同度为70.6%,认同值为3.93;第七位是“共产党的领导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关键”认同度为69.8%,认同值为3.90。对比发现,人们对“社会和谐”“改革开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认同度在平均认同度之上,而涉及“党的领导”的内容认同度最低。在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的调查数据显示,7.4%的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57.8%的人认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18.6%的人认为“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政治组织”,11.2%的人认为“代表部分群体利益的政治组织”,4.6%的人认为“已经腐化变质,只代表少数特权阶级利益”。可见,人们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各社会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较好认知,且具有较高程度认同,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各群体认同度最高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认同度最高的是系列讲话精神。各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基本清楚正确,但还有少数人存在错误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代表性观点认同度高,但对具体观点认同度存在差异,突出表现在对“社会和谐”“改革开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认同度高,但对涉及“党的领导”的内容认同度最低,说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思想理论信息的途径和载体

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对思想理论内容的关注情况和思想理论内容获取渠道情况折射出人们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状况。

(一)书、报、讲座等传统渠道是各群体获取思想理论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等新型媒体已经成为青睐的途径,各群体思想理论信息获取渠道呈现多样化倾向

调查发现,各群体对于“获取思想理论方面信息的主要渠道”一问,29.0%的人选择“网络”,排第一;21.4%的人选择“书籍”,排第二;18.1%的人选择“报刊”,排第三;12.9%的人选择“报告讲座”,排第四;8.8%的人选择“微博短信”,排第五;8.7%的人选择“影视”,排第六;1.2%的人选择“其他”,排在最后(见表4)。调查表明,虽然网络成为各群体排在第一位,但书籍、报刊及报告讲座等传统途径仍占主导地位。由此可看出,各群体获取思想理论信息渠道的多样化特点。

(二)各群体对网络使用率高但对理论类网站使用率低,原因在于思想理论类网站自身建设不足,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够

在各群体获取思想理论信息中,网络是排在第一位的途径。各群体上网的情况:从上网时间来看,调查结果显示,每天上网时间“基本没有”的占5.9%,“1小时以内”的占15.8%,“1-2小时”的占33.5%,“2-3小时”的占25.5%,“4小时以上”的占19.4%,小计可知,每天上网的人数比例占总人数的94.1%。的确,网络在普通人群中覆盖面广、普及程度很高,网络成为各群体获取思想理论信息主要渠道也是必然结果。从上网内容来看,对各种上网内容选择“较多”和“很多”的百分比是,“浏览信息”为61.4%,排第一;“接收邮件”为28.1%,排第二;“聊天交友”为26.7%,排第三;“学习或远程教育”为21.9%,排第四;“试听在线”为13.8%,排第五;“网上购物”为12.3%,排第六;“发帖”为4.8%,排在最后(见表5)。一般看来,邮件往来和交友聊天是为了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是事务性的活动,而网上购物、在线试听和发帖等除了某些特定职业,一般都归为娱乐性的活动。网上活动内容多样丰富,人们较少专门上网获取思想理论信息。

从网络上获取思想理论信息的情况来看。各群体对“上网时是否浏览思想理论类网站(含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教育网站)”一问,5.5%选择“经常”,13.0%选择“较多”,34.4%选择“一般”,32.1%选择“较少”,15.0%选择“没有”,共计47.1%的人“较少”或者“没有”浏览思想理论类网站,而“经常”或者“较多”浏览思想理论类网站的比例只有18.5%。显然,各群体通过网络获取的思想理论信息并不是通过思想理论类网站而是通过其他网页获取信息。

进一步调查各群体“很少”或者“没有”浏览思想理论类网站的原因,结果显示,33.2%的人因为“没有兴趣”,39.7%的人因为“网站内容不吸引人”,24.4%的人因为“网站形式不新颖”,17.6%的人因为“网站知名度不高”,22.1%的人因为“网站可用性较低”,还有9.5%的人选择“其他”原因(见表6)。可见,当前思想理论类网站并没有吸引足够多的人由此获取思想理论信息,在内容、形式、可用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建设以增强吸引力,从而提高人们对思想理论网站的兴趣程度。

(三)各群体在阅读理论书籍时更倾向于选择党的理论和政策通俗化解读书籍来获取思想理论信息,较少选择专业性、理论性、政策性很强的思想理论著作

在各群体获取思想理论信息的途径中,“书籍”排在第二位,书籍在思想理论传播中发挥着稳定作用。在对各群体思想理论书籍阅读倾向的调查中,选择“国际国内时势政策读本”的人数比例排第一;选择“党的理论通俗宣传物”的人数比例排第二;选择“专业性很强的理论著作”的人数比例排第三;选择“思想道德修养读物”的人数比例排第四,选择“党的政策解读书籍”“理论著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西方各种思潮读物”的人数比例排最低(见表7)。如果把所列书目分为三类:一类是专业书籍等间接获取思想理论信息的书籍,二类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直接获取思想理论信息的书籍,三类是党的理论和政策通俗化解读的书籍。调查结果表明,人们最倾向于通过党的理论和政策通俗化解读的书籍来获取思想理论信息;其次是通过专业书籍等间接获取思想理论信息;最后是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书籍直接获取思想理论信息。

(四)各群体在日常书报阅读中主要围绕专业发展和个体生活获取信息内容,对思想理论内容关注度低

在日常阅读中,各群体最为关注的是与专业相关的信息和日常生活服务信息,对国内外时事关注度次之,对思想理论信息较低,对八卦信息和励志信息关注度最低。调查结果显示,18.0%选择了“与专业相关信息”,17.8%选择了“日常生活服务信息”,13.1%选择了“思想理论信息”,16.7%选择了“国际国内时事”,15.4%选择了“国内重大事件传闻”,7.5%选择了“逸闻趣事八卦信息”,9.8%选择了“励志信息”(见表8)。可见,平时各群体对自身发展关注度高,注重专业能力的提高,以个体微观生活为中心,对生活实际相关的服务类信息关注度最高。相比之下,对思想理论信息关注度显然不足。

对于“阅读报纸的主要版面”,40.9%的人选择“新闻类”版面,排第一位;20.7%的人选择“文体类”版面,排第二;17.1%的人选择“财经类”版面,排第三;13.3%的人选择“理论类”版面,排第四;8.1%的人选择“无固定栏目”,排最后(见表9)。可见,各群体总体上是有目的地阅读报纸,有选择阅读报纸版面,人们对新闻类内容关注度最高,对思想理论类信息的关注度最低。

(五)家庭环境对思想观念形成帮助最大,网络和大众媒介帮助最小,各群体最愿意选择自学等理论学习方式

在各种途径对各群体的思想观念影响中,“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影响度为68.5%,影响值是3.85;第二位的是“职业教育”,影响度为55.2%,影响值是3.55;第三位是“日常生活”,影响度为49.3%,影响值是3.48;第四位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度为45.6%,影响值是3.43;第五位是“网络”,影响度为45.6%,影响值是3.37;第六位是“其他”,影响度为15.8%,影响值是2.76(见表10)。

对于“更愿意接受的理论教育活动”,28.5%的人选择了“自学,直接研读原著或原文”,22.2%的人选择“理论讲授”,18.7%的人选择“培训班”,17.2%的人选择了“其他社会网络”,13.4%的人选择“文件精神传达”,各群体更倾向于选择“自学”“社会网络”等自主性强的理论教育活动,选择“文件精神传达”等被动性教育活动的人最少,半数人选择了自主学习与外在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形式(见表11)。

综上所述,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围绕专业发展和个体生活获取信息内容,对思想理论信息关注度较低。在信息获取渠道方面,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思想理论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书、报、讲座等传统渠道仍占据一定位置,各群体获取思想理论信息的渠道总体呈现多样化。虽然人们对网络使用率高,但对理论类网站使用率却较低,其原因在于思想理论类网站自身建设不足,对人们吸引力不够。在阅读理论书籍时,各群体更倾向于选择党的理论和政策通俗化解读书籍来获取思想理论信息,较少选择专业性、理论性、政策性很强的思想理论著作。网络虽然是各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帮助很小,而家庭环境对人们思想观念形成帮助最大。

三、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认识和评价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的认识和评价,可以从方法的角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提供参照。

(一)各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必要性有高度认识,也有一定兴趣度,但是对当前宣传普及的总体效果评价一般

各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必要性认识情况,44.3%的人选择“非常必要”,31.6%的人选择“有点必要”,18.7%的人选择“一般”,4.7%的人选择“不太必要”,0.7%的人认为“完全不必要”,总计有75.9%的人认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有必要,5.4%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可见,各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必要性有高度认识,认识到了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的重要性,但还是有极少数人未能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重要性。

各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的兴趣情况,16.2%的人选择“非常有兴趣”,43.5%的人选择“感兴趣”,31.9%的人选择“一般”,6.7%的人选择“不太感兴趣”,1.7%的人选择“没有兴趣”,总计59.7%的人感兴趣,8.4%的人不感兴趣。结果表明,多数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有兴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有较大吸引力,但还是有少数人并不感兴趣,说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力度,提高民众兴趣度。

各群体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效果的总体评价显示,9.7%的人认为“非常有效”,31.2%的人认为“有效”,43.0%的人认为“一般”,14.2%的人认为“不太有效”,2.0%的人认为“没有效果”,总计40.9%的人认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有效果,16.2%的人认为没有效果。可见,各群体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效果有一定认识,但总体评价并不高。因此,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树立正面典型和实践活动途径是各群体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实践活动途径比理论教育途径有效、组织教育途径比自主教育途径有效

各群体对各种宣传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途径的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各种宣传教育途径效果评价均值在3.17-3.64之间,表明人们认为各种途径处于“一般”和“有效”,总体上认可各种途径。具体来看,“树立正面典型人物”有效度第一,为60.9%;“实践活动”有效度第二,为59.9%;“党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有效度第三,为53.2%;“大众传播媒介或网络”有效度第四,为51.0%;“自主开展的学习活动”有效度第五,为46.8%;“理论宣传教育”有效度第六,为38.0%;“其他”途径有效度排在最后,为28.9%(见表12)。超过半数人认为“树立正面典型人物”“实践活动”“党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大众传播媒介或网络”途径对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效,而对“理论宣传教育”和“自主开展的学习活动”评价相对较低。对比发现,较之“理论宣传教育”和“自主开展的学习活动”而言,“树立正面典型人物”“实践活动”更为生动具体、参与性更强,“党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更具规范性、组织性。如果进一步将这些途径进行分类,从性质上划分为实践活动途径和理论教育途径,从规范管理程度上划分为组织教育途径和自主教育途径。可以发现,人们对实践活动途径认可度明显高于对理论宣传途径,对组织教育途径认可度高于自主教育途径。总体来讲,人们认为实践活动途径、组织教育途径比理论教育途径、自我教育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中更有效。

(三)在思想理论普及活动中,各群体对传统载体信任度高于新型载体,对有组织的规范性载体信任度高于自主性的个体化载体,对正式权威载体信任度高于生活化载体

为了了解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载体的评价,课题列出了15种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载体,人们对15种载体可信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各种载体相信程度的均值除了“手机短信”为2.99分外,其他载体评分均值在3-4分之间,说明人们对各种载体持“一般”或“相信”态度。人们对各种载体的可信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课堂讲授”(59.3%)、“讲座”(58.2%)、“内部文件”(55.9%)、“书籍”(55.9%)、“政府宣传”(54.8%)、“报纸”(51.5%)、“电视”(48.6%)、“朋友家人”(45.1%)、“广播”(45.0%)、“杂志”(40.0%)、“宣传板报”(38.3%)、“网络”(35.1%)、“电影”(35.1%)、“微信”(28.9%)、“手机短信”(24.8%)(见表13)。如果将人们对各种载体可信度进行层次划分,第一类载体:课堂讲授,讲座,内部文件,书籍,政府宣传、报纸的可信度为50%-60%;第二类载体:电视,朋友家人,广播;杂志的可信度在40%-50%,第三类载体:宣传板报,网络,电影,微信,手机短信的可信度在30%-40%。各类载体进行对比发现,从第一类载体到第二类载体,再到第三类载体,大致反映了传统载体到新型载体的发展路径,各类载体的组织规范性、正式权威性也逐步降低,并逐步变为自主分散的个性化载体。由此可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传播载体,人们对传统载体信任度高于新型载体,对有组织的规范性载体信任度高于自主性的个体化载体,对正式权威载体信任度高于生活化载体。

(四)各群体对党的十以来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方法评价高,呼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新方法

党的十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方式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如“用‘中国梦’形象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点”“从500年历史跨度讲述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问卷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群体对“用‘中国梦’形象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观点”的认同度为76.4%,认同值是3.96;对“从500年历史跨度讲述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认同度为63.9%,认同值是3.74;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的认同度为66.6%,认同值是3.78(见表14)。表现出人们对党的十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新方法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理论和方法创新充满期待。

网络宣传途径篇6

【关键词】新媒体共青团宣传工作当代青年

2009年中共重庆市委运用新媒体――网络、手机平台开展“传箴言”活动,广大群众通过网上发帖和发短信即可参与其中,有效地提高了活动的参与力度和影响范围。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媒体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特别是当代青年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已经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共青团要切实承担起“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根本职责,要达到总书记提出的“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要求,①就必须在新媒体环境下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举措,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加强共青团宣传工作强度和力度,继续保持在当代青年中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导向力。

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宣传工作的挑战性与如何贴近青年

共青团宣传工作是共青团影响力和动员力的组成部分,是团结教育引导青年的坚强阵地,其地位尤为重要。只有在充分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宣传工作所面临的实际状况,才能够真正做到尊重青年、贴近青年。

深刻理解新媒体环境下当代青年的特点,使共青团的宣传工作更加贴近青年。在当代青年中,以“80后”、“90后”为中坚力量。作为中国历史上意识形态最活跃、思想观念最解放时代里出生长大的一代,他们享受了中国人从未经历过的物质成果,他们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宽松空气中呼吸,也就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追求着自由和放纵;他们经受着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的冲击,所以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蔑视权威、崇尚创新,②他们面临着过去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发展困惑、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扭曲、生活方式的选择困惑,时代造就了他们的开放、潇洒、飘然,同时也将未曾有过的艰难放在了他们的肩上。

全面分析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使共青团的宣传工作更加有针对性。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大量的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以特有的零时差、零距离、零空间的优势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式新颖的特点,深受广大青年的青睐。③但是,由于网络的全球性、自由性、匿名性和开放性,加上当前的监控监管技术和制度还不完善,使得网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伴随而来的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甚至还有反国家的言论。所有这些使活跃在网络上的青年将面临信息选择的困惑甚至危机,更有可能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和毒害。

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宣传工作的任务和责任。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我们积极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实现对网络青年、虚拟组织的广泛联系和有效覆盖,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并通过网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青年先进思想文化主旋律,加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占领宣传教育阵地。这就要求共青团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把共青团的动态信息迅速有效地传递出去,通过信息的广泛传播,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宣传工作的思路

新媒体环境意味着传播途径和内容的变化,只有在整合原有资源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新媒体传播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在顺应当代青年掌握信息的趋势,真正做到服务青年、凝聚青年。

整合共青团工作资源,打造工作新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的宣传工作必须转换原有的工作思路和方式,走进青年、融入网络社会。共青团工作已有多年的积累,在对青年的思想教育、活动组织、队伍建设、工作宣传等方面都有成熟的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需要顺应时代走向,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拓展新的宣传和组织途径,做到真正服务青年。

拓展共青团宣传途径,实现工作对象的全覆盖。采用无线多媒体传播技术通过移动通信手段搭建信息传播平台,以手机、网络等为媒介,通过手机报、网上新闻等形式按时定期发送,加强共青团宣传工作的及时性和大众性,并为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年提供全面的在线服务,形成一个青年广泛参与的组织活动阵地,扩大共青团教育引导力度。

丰富传播内容,增加交流互动性,使广大青年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受教育。关注学生热点,及时宣传报道,丰富宣传内容等,是共青团宣传工作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等始终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共青团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在局域网络上开设不同的专栏,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广大青年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取有效信息;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各类评奖评优设置网上留言、投票等活动,增加青年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宣传工作原则

共青团的宣传工作更多的是强调正面灌输和规范教育。当代青年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主体意识、个体意识不断增强,团的工作更多地接受社会评价,对活动效果和针对性的要求更高,利用新媒体技术我们能找到团的宣传工作新方法。

借助新平台弘扬青年先进思想文化主旋律,坚持共青团宣传工作的正确引导。网络越来越成为当代青年情感宣泄、思想交流、文化互鉴的重要场所。共青团网上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旗帜鲜明地开展网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其一充分整合各类共青团工作网站,在校园内部组建局域网络,把科学理论武装、先进文化传播、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搬”到网上,建立“新闻中心”“思政专题”“校园透视”“红岩网校”等新的专题和网站,使之成为广大青年的网上精神家园。

完善团组织网络平台,创新网络服务青年方式方法。青年是共青团中坚力量,共青团宣传工作要切实做好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工作。青年的许多需求和利益都是通过网络来满足来实现,因此利用网络为青年搭建平台将极大拓展服务青年的渠道。共青团的网上服务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利用网络满足更多青年在学习、就业创业、身心发展、休闲娱乐、社会参与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通过开设“考研专栏”“健康人生”“网上报告厅”等专栏丰富校园生活,打造共青团服务青年的网络品牌;二是利用网络为困难青年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困难学生、农村留守学生、进城务工家庭子女、零就业家庭子女、网络成瘾学生等都是共青团帮扶救困的重点服务对象,④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当代青年熟悉的沟通方式,更容易使其卸下心防,使之成为重要的扶贫帮困平台。三是推动青少年网络立法和维权,逐步制定专门的青年网络保护法、维权法,就青年的网络安全、网络行为规范、网络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出明文规定。

坚持开放的工作机制,着眼长远、稳步推进。推动形成党政支持、社会资助、共青团主导、青年网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共青团网络建设,积极利用网络吸引凝聚青年。要着眼长远,做好长期规划,同时要因地制宜,一步步扎实推进。

共青团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宣传把共青团组织的教育内容以具体的形式传递给团员青年,并使团员青年接受和认同。新媒体环境下的共青团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只是宣传途径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只有真正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为他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的环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使共青团贴近青年、凝聚青年和引导青年的中心工作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注释

①李骥,郑品石,冯永光:“奥巴马竞选网络优势的政治传播学分析及其对共青团工作的借鉴意义”,《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②“关于‘80至90后’及其教育引导――青年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③“共青团组织利用网络凝聚青年问题初探”,《信息与教学》,2009年第3期。

④朱雄君:“运用网络手段创新共青团工作”,《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延伸阅读

构建影响全体青年的传媒体系

网络宣传途径篇7

抵御和防范宗教势力渗透是高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当前宗教势力向高校渗透和扩张的主要影响、基本途径及高校抵御宗教势力渗透的措施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为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内外宗教势力渗透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宗教势力渗透;影响;途径;防御

由于大学生存在满足猎奇心理的需求、需要寻找心灵慰藉、拓展交往空间、追求自我实现的自身特点,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宗教势力、组织等开始将聚焦点转至高校大学生。

因此,增加政治警觉性,分析了解宗教势力对高校的渗透活动,着力探讨其预防对策,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宗教势力向高校渗透的影响

宗教势力渗透并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是特指现阶段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有明显政治意图的颠覆破坏活动。在非正常宗教势力的长期渗透和熏陶下,高校大学生会渐渐偏离自身所认同的正确的价值观,而崇尚唯心主义世界观,形成消极的宿命人生观,大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便会被剥夺,甚至会造成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宗教势力向高校渗透的基本途径

1

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对高校进行信息渗透和价值推广(线上传播)

(1)以电子邮件方式进行传播。电子邮件在当今飞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中,已成为高校学生较常用的网络通讯工具。通过互联网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去联络大学生,宣传效果会更加迅速、高效。网络邮件所具有的虚拟特性让学生无法正确辨别其目的的真伪善恶,更加容易接受其传播的信息。再加上网络管理漏洞的存在,宗教势力利用电子邮件进行渗透活动也不易被人监管,这样其传教布道的目的便更容易达到。

(2)以微信、微博、qq等网络聊天工具进行传播。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微时代”的出现显然让人们眼前一亮。作为高校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沟通工具,微信、微博、qq等新工具具有广泛快捷但无抵御的特性,因而也成为宗教势力渗透高校的一大重要途径。

(3)以境内外网站、虚拟网络广告宣传、视频等音像工具进行传播。现代网站构建的普遍性不仅创造了方便快捷的交流信息载体,也为各种宗教势力进行不轨活动提供了有利的途径和手段。有吸引力的网页、内容丰富的广告和引人入胜的视频无一不是宗教势力将魔爪伸向高校的手段。

2

利用实体传播和集会互动对高校进行广泛传播和思想辐射(线下传播)

(1)利用散发实物资料传播宗教知识。形式各异的实物宣传资料(如书籍、传单、录音带、光碟等),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或听觉上的直观冲击,效果更加明显。这些宣传资料一般制作精致、吸引眼球,由于不知情,大学生经常会出于好奇阅读其内容。

(2)利用私人集会或者公众讲座论坛宣传宗教教义。在大学校园里有部分外来学者,他们有的本身就是者。在演讲或私下交流时,他们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传输宗教观念。他们往往是利用各种各样的宗教典籍去感染学生,有些著作本身具有完备精细的宗教理论体系,再加上他们有意的渲染和宣传就很容易让学生对宗教产生兴趣。

(3)利用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进行逐个传播。大学生正值青春时期,有着交朋友的热忱与激情和拓宽人际关系网的渴求。在得到他人的欢迎和关心时,大学生就容易毫无顾虑与其成为朋友。大学生交友容易疏忽和不慎,为宗教人士接触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宗教人士怀抱着“诚意”去跟大学生成为朋友,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一些价值观念拿出来,进而影响大学生原本正确的价值观,导致大学生的头脑易被一些宗教思想、反科学思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侵占。

三、高校抵御宗教势力渗透的措施建议

1

构建师生沟通互动监控机制,引导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第一,要加强与学生日常沟通,以约谈、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和信仰状态的变化情况,有问题及时解决;第二,要通过网络加强沟通,高等学校要安排专人收集师生员工反映的有关问题,为师生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提供畅通的网络渠道;第三,组织队伍监控网络社交平台信息有无渗透现象,及时跟进处理与回复。

2

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一般来说大学生已具备较高的知识层次,但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大量新知识、新学说不断涌现,如果大学生还仅限于学习专业知识,学校对于大量揭示人类和自然社会奥秘的新科技知识不给予广泛的科普宣传,大学生也很难对此领域有所了解。这就要求高校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消除宗教势力渗透消极影响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消灭非理性信念的强有力武器是科学知识,只要人们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去了解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当中的妄断、幻想、恐惧和迷信就自然会越少。要想用科学的信念充实心灵,就必须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

3

建立宗教性心理咨询活动室,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成长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宗教势力渗透的危机,如果自身处理不了,又无人关心、指导、帮助,就可能陷入无助、无力、无望的境地,反而将目光转向虚无,寄托于神灵。高校应设立相关的宗教性心理咨询活动室,为一些困惑无助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配备相关的专业导师正确分析学生们面临的问题,及时地加以指导、帮助,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到学校、老师、同学的人性关怀,令大学生明白并不需要向虚幻的神灵寻求庇护。

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在高校层面,我们要通过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文明与愚昧、科学与迷信的界限,从而增强其辨识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并对此加以抵制。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从而增强理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目前,自治区部分高校针对斗争的实际,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因此,只有通过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使宗教渗透势力“不进入头脑”。

在高校中,出现大面积宗教势力传播的现象并非偶然,其中有大学生自身的缘由,同时也有深刻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原因。对此,我们不必大惊小怪,但也不能坐视不管。高校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宗教常规性文化进行积极引导和规范管理,同时,在管理高校宗教势力渗透的事务上必须以国家有关法律政策为依归。在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同时,建立健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理性选择能力和防范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网络宣传途径篇8

关键词:高校校史文化传承路径

高校校史文化是高校办学历史的积淀,是高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职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有力推手、重要途径。加强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为促进河北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本课题组选取河北具有代表性的12所本、专科院校,对校史文化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涉及高校对校史文化建设的认识、重视程度、需求度、弘扬校史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措施等;涉及建校100周年以上的高校5所、建校80―100周年的高校2所、建校50―80周年的高校5所,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6份,有效回收率94.4%。

调查显示,被调查高校均认为,校史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但重视程度不足,具体表现为:有专门经费投入、专门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仅占33%;50%的高校是以课题等形式进行投入、设有兼职研究机构和人员;17%的高校没有经费投入、研究机构和人员;90.2%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了解校史文化,其中27%的认为非常必要,9.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65.6%的学生希望学校把校史文化列为选修课程,22.5%的学生希望列为必修课,11.9%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学生普遍希望学校高度重视对校史文化的建设,积极普及校史文化,为弘扬好校史文化创造良好氛围。

二、河北高校校史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1.校史(年鉴)编撰。被调查的12所高校,均坚持校史或年鉴编撰,除存史留鉴外,时常作为重要礼物,送给各级领导、各界友人。校史(年鉴)撰写,是高校校史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校领导重视程度较高,但学生接触较少,传承有一定的局限性。

2.入学教育。高校对入学教育高度重视,把入学教育作为新生了解学校的第一课。许多院校把开学典礼、班会、校情校史展、校园参观等纳入了新生入学教育,75.5%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对校史文化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3.校庆活动。校庆活动是高校回顾历史、总结成绩,展望办学视野的重要途径,更是凝聚人心、做好传承校史文化的重要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关注和认可。参加过校庆的师生,96.5%的认为校庆活动十分必要,对校长讲话、展板、宣传资料、校友介绍等传承校史文化的方式印象深刻。

4.校史展览。93.3%的师生认为,校史展览是学生了解校史校情、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敬校爱校精神最直接的途径,通过校史展,学生能切实感受学校发展脉络、取得的成绩、学校历史人物、著名校友等,增强学生对学校、所学专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5.课堂渗透。36.2%的学生是通过课堂讲授、教师讲解了解校情校史、校园文化的相关知识,其中,45岁以上的教师对校情校史的讲解较为具体,青年教师对校情校史、校园文化涉及很少。

6.校友会。12所高校高度重视校友工作,10所高校成立了校友会、校友工作办公室等专兼职组织机构,2所高校正筹建校友组织机构,被调查院校均有专项经费,通过成立校友组织机构,为校友交流搭建便捷服务平台。高校表示,97.8%的校友对学校做法非常认可,认为校友会、校友分会让他们对母校状况、发展定位、学校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加了自豪感。

7.其他途径。64.6%的学生通过网络,52.6%的学生通过教师介绍,50.5%的学生通过校报、有线电视、校园广播、宣传栏,41.7%的学生通过老生介绍了解校史文化。

三、河北农业大学校史文化传承的基本做法

1.秉承光荣传统,注重校史传承。河北农业大学自建校开始,始终对校史文化的传承高度重视,始终秉承农业教育“非实践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的办学原则,在帮助革命老区――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形成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在不断总结、凝练这些优秀校史文化的同时,河北农业大学积极做好深化、传承校史文化的工作,紧密结合新形势新问题,通过加强学风、校风建设,打造诚信体系,实施“三服务两育人”工程等一系列举措,不断赋予校史文化新的内涵,经数代人不懈努力,河北农业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具特色的校史文化,并使校史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2.营造良好氛围,注重校史育人。河北农大不断挖掘、提炼校史文化的同时,还积极探索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成立了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定学校党委宣传部作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制定了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完善了多项文化建设具体实施措施,通过校园网、校内有线电视、校园广播、校报、校史展览室、太行山道路文化园、碑廊、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弘扬校史文化传播校史文化,促使广大师生增强传承校史文化的意识,使校史文化进课堂、进公寓、进头脑,形成校史文化育人的良好风尚。河北农大优秀的校史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激励了数万名学子,在校史文化正能量的影响下,他们有的正在刻苦学习、积极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做最充分的准备,有的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扎实进取、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3.加强硬件建设,打造教育基地。河北农业大学在强化校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硬件设施建设,在保定东西校区建设了由“两馆一廊一园”组成的“太行山道路”展览馆及其附属设施,它包括东、西校区“太行山道路”展览馆暨校史馆,“太行山道路”碑廊和“太行山道路“文化园,展示了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辉煌的办学成就,真实反映了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历程,再现了师生矢志服务“三农”的不懈追求和精神境界,既是学校爱国爱校教育基地和校史文化重要场所,也是保定市重要人文景观。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延东、姜春云、陈至立等先后莅临指导,、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河北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10多年来,接待参观人数二十多万人次。“太行山道路”展览馆及其附属设施被命名为第四批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开拓传播途径,拓展传承渠道。河北农业大学注重传统的校史传播途径,坚持做好学校年鉴、校志、大事记的撰写工作;挖掘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等媒介的宣传潜力;重视“太行山道路”展览馆暨校史馆、“太行山道路”碑廊和“太行山道路“文化园的更新维护;每年通过招生宣传工作,积极向社会推介校史情况、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日常课堂讲授等均成为校史传播、传承的主要途径。同时学校积极探索校史文化传承的全新途径,充分利用分布在河北不同生态类型区的200余个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积极做好学校校史文化推广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帮扶工作;开办的成人教育培训、商务部援外培训、每年数百场的人才招聘会都成为校史文化传承的主战场,每年的1万余名毕业生均成为校史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四、对河北高校做好校史文化传承的建议

1.学校重视,建立健全校史文化传承体系。学校重视是校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也是传承的保障。高校要从构建一流大学校园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校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校史文化传承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专(兼)职管理研究机构,设立专(兼)职工作人员,建立专(兼)职研究队伍,提供专项经费,把校史文化传承工作延伸至学校所有中层单位,推动校史文化传承;制定相应制度,出台措施,建立机制,努力打造政令畅通、运转高效的传承体系和工作机制,积极为校史文化传承打造快捷通道、奠定良好基础。

2.做好宣传,提升传承校史文化的主动意识。高校校史文化传承,需要全体师生员工、毕业生、相关合作单位共同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史文化传承氛围。加强宣传工作,提升对校史文化的传承意识,尤为重要。

教职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承担者和校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增强其宣传校史文化的意识,把宣传校史文化传承转化为自觉、自愿、自发行为。要在传承体系中制定教职工校史文化培训计划,促使广大教职工了解校史、熟悉校史、熟记校史,增强教职工爱岗敬校、传承校史的主人翁意识,切实发挥校史育人的主力军作用。

3.立足实际,完善校史文化传承途径。校史文化传承途径,决定着校史文化的传播范围、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完善校史文化传承途径,是做好传承工作的基础保障。首先要完善传统传承方式,认真做好校史、年鉴、大事记撰写、整理等工作,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学校发展状况、大事要事、人物传记等内容;要积极做好对广大教职工的校史培训,尤其做好对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培训,让广大教职工了解校史、掌握校史、对校史内容耳熟能详,激励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的同时,打造校史育人的优秀队伍;要充分挖掘网络、校内有线电视、广播台等媒介的潜力,做好、做活校史文化网页,录制好、整理好、保存好校史文化影像资料,通过有线电视、广播台等媒介,打造精品校园文化节目;要加强校史文化展览馆、校史文化宣传栏、校史文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梳理校史文化发展脉络,使之成为校史文化传承的永久阵地;要推进校史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制定科学规范的课堂讲授、第二课堂授课计划,将校史文化列为开学典礼、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人才招聘、地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友会、招生宣传等途径,加大校史文化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优秀校史文化的认可度。

在充分利用传统校史文化宣传途径的同时,要与时俱进,积极挖掘全新的校史文化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通过提炼打造校史文化精品,通过影视剧、微电影、话剧(如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先进事迹)、章徽币等形式,将校史文化固定并传承开去;通过建设网络校史文化展览馆、精品专栏、专题网站等,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校史文化推向社会;通过校史文化进学生社团行动、校史文化专题项目,激发学生参与校史文化传承的积极性;通过设立校史文化传承科技项目,以科技项目形式对校史文化传承、校史研究予以资助,激发教职工传承、研究校史,创新校史研究的积极性,为校史文化研究注入活力;立足实际,积极与合作地市、合作企业等合作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发挥校史文化的影响力,用校史文化积极赢得合作单位的认可,让校史文化影响、感动一大批社会各界人士,让他们主动成为校史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金雁以高校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21-24。

网络宣传途径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招生宣传调查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考生源不断萎缩,给高职院校招生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做好招生工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实践中,做好招生工作的关键在于招生宣传,它直接影响着招生效果和质量。本文以笔者所在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蓝本,通过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结合样本学校十余年招生宣传工作经验,对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谈一点体会。

一、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

当下,由于生源的压力,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压力。在当今高考形势下,高职考生关心什么,影响考生报考的因素有哪些,何种招生渠道最有效果,成为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

二、调查范围、方法及实施

本调查对象是我校当年入学的2012级高职学生,主要采取全面调查法,共发放调查表2895份,回收有效调查表289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表主要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修订而成,具有较高的公信度和代表性。

三、调查内容统计与分析

(一)招生信息获取渠道调查

1.通过何种途径得知我校招生信息?(可多选)

2.哪些人曾向你推荐过我校?(可多选)

3.你曾经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我校招生简章?(可多选)

4.你搜索学校信息时,主要浏览哪些网站?(可多选)

通过对招生渠道的调查,可以看出网络途径是得知我校招生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占调查总数的54.89%;家长、亲属、朋友推荐是学生获得学校信息的最主要人际途径,占55.54%;学校招生信息网是学校招生简章信息最有效方式,占81.69%;百度和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址是搜索学校信息最有效的网络渠道,均超过调查人数的60%以上。

分析:通过调查,网络、招生简章、咨询会是获得学校招生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尤其是网络的作用已经远超其他宣传手段。这就要求学校网站要充分发挥招生专栏作用,及时更新内容,提供优质高效的咨询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同时,应积极发挥招生简章的作用,在招生简章和专刊的设计上,要美观大气,图片多于文字,突出重点和亮点,通过各种现场咨询的机会尽可能发放到考生及其家长手中,采用撒网式的手段,不断扩大对学校的宣传。

(二)影响学生填报志愿调查

1.你填报志愿时,最想了解学校的哪方面?(可多选)

2.你报考我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考生选择报考学校最想了解的信息中,就业、专升本情况和专业介绍占前三位,分别达到68.95%、67.98%和59.55%;报考学校的主要原因中,“就业前景”和“爱好中医药文化”占比重最高,分别占44.77%和43.63%。

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考生关注学校主要集中在学校就业、升学和专业设置这三个问题上。这说明学生及其家长对所选学校的就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关注,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招生宣传时,着重突出就业发展方向、专业特色、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实训设施设备、教学成果等几方面的亮点,提高对考生的吸引力。

(三)招生宣传效果调查

请写出你认为学校开展最有效的招生宣传途径(取排名前5的回答)

从样本学校2012年开展的招生宣传效果的调查结果来看,网络、在校生实践活动和高考招生现场咨询会是最有效的三种宣传途径,而网络宣传效果尤其突出。

分析:在信息化时代,招生工作应高度重视网络宣传的作用,不断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丰富学校网络信息;同时,应注重发挥在校学生的积极作用,组织在校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展现良好的学校风貌和学生素养,不断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

四、招生宣传策略

通过对样本学校招生宣传工作问卷调查的分析,结合我校近十年的招生宣传工作经验,笔者简要整理了目前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工作的主要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完善学校招生宣传工作体制

应坚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以学校招生职能部门为主导,各系部配合联动的宣传工作体制,以招生宣传为先导,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为重点,同时带动社会实践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四位一体”的工作体制,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能力和高质量的就业能力来推动学校招生宣传工作开展。

(二)建立高效负责的招生宣传团队

学校应选拔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骨干教师组成招生工作宣传小组。各招生宣传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各地市招生宣传工作,注重考核,落实激励政策。宣传小组在宣传工作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服务意识和以考生为本的思想。以考生为本,为考生服务。

(三)扎实高效地做好常规宣传工作

常规宣传工作是所有院校每年都需要扎实做好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利用媒体和平面手段进行海量宣传。充分利用传播快捷、覆盖面大、时间集中的电台、电视台及权威性强的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介广泛地进行宣传。注重通过印发大量的招生简章,向宣传对象发放,宣传招生办法,介绍学校各方面情况。

2.广泛参加各省、市、区县的现场及网络招生咨询会。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是招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填报志愿前,各地均会组织一定规模的招生咨询会。这是对考生进行宣传,保证生源数量和质量,争取优秀生源的极好机会,必须充分利用。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当今的网络信息渠道以其快捷、广泛的特点,越来越被社会公众所接纳。所以校园网在招生宣传中的地位就尤为突出。因此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站、贴吧、QQ群和微博、博客等各种网络信息渠道搭建好宣传平台,真正做到“全员宣传”、“时时宣传”,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宣传的优势。

4.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具有职业院校鲜明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扩大学校在县、乡镇、村的基层影响力,提升学校形象,吸引更多生源。

(四)发挥人情因素扩大招生辐射范围

发挥情感因素,调动校友,借助家长,扩大辐射范围,提高宣传的亲和力和可信度。高校有成千上万毕业生在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工作,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和有利资源。他们的宣传介绍更具说服力。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有在校生万人以上,他们的家长也是学校的可用资源。家长的宣传介绍也更具说服力。

(五)积极调研开发优质生源基地

随着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稳定的生源供应基地就成为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招生宣传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确定重点地区和对象,积极建立生源基地。高职院校应选择部分生源数量较多、生源质量较好的中学,通过签订协议、挂牌等形式,建立与招生重点地区越来越多的学校的联系。这是保证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六)利用职业院校实习就业基地优势扩大招生宣传范围

职业院校拥有大批实习、就业基地,这些用人单位背后所拥有的是大批潜在的生源群体。充分利用这些用人单位的辐射作用,通过张贴醒目海报,实习生、毕业生的宣传等形式,扩大学校在对口行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有效增强招生宣传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吸引更多行业内职工子女报考高等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张瑶祥.高职招生宣传工作的实践探索和体会[J].教育与职业,2007,(14).

网络宣传途径篇10

关键词:登山旅游电子商务开发路径市场营销

一、电子商务技术在登山旅游市场开发起到的作用

(1)交易便捷化。对于大多数旅游人员而言,都希望自己在外出中能够得到物美价廉、全方位的服务,减少旅途的烦劳。电子商务在这个过程中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登山游客在出发前,首先通过互联网,对自己既定目标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设定自己外出旅游的路线,而对于旅游而言,外出的住宿、餐饮、交通等等问题都必须考虑在内,这种一体化的服务是众多旅游爱好者所青睐的,尤其是对于登山旅游爱好者而言,一天登山的辛劳如果没有很好的后勤保障工作,势必会影响到自己旅游的心情。与此同时,登山旅游人员可以随时在网上通过查询,了解到最新的旅游信息,这对于旅游人员查询天气、交通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是非常有帮助的。

(2)安全性。对于大多数登山旅游人员而言,外出携带必要的装备是很重要的,但是大家不可能把所有的装备全部带在身上,携带物品太多,势必会影响到登山的效率,所以大多数物品都是需要留在住宿地的,而安全性就成为大家考虑最多的问题。通过便捷化的电子商务服务,登山旅游人员可以提前把自己的所有行程和活动内容通过网络支付的方式全部完成,这样也省去了意外丢失银行卡或者消磁等因素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外出都不可能携带太多的现金,主要都是通过银行卡来支付的,而一旦银行卡丢失或者消磁,那么剩余的支付行为可能就不能发生了,尤其是登山旅游人员,因为登山中,携带的东西相对较多,再加上山路的崎岖不平,很容易丢失物品,所以电子商务支付平台让每一个游客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就轻松安全的完成支付,这样旅游中剩下的只有快乐了。而且在旅途中如果出现额外的花销,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支付来交易,这样就省去了携带银行卡担心丢失等问题带给自己的麻烦。

二、开发路径研究分析

对于电子商务在登山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开发路径,笔者认为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通过电子商务服务,让更多的登山旅游爱好者了解某些或者某一个地区的登山旅游状况,这是现在的电子商务服务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段,主要通过悬挂广告、连接等方式。当然还有一些通过字体变化来喜迎网络爱好者的眼球,达到宣传的目的。其次,通过地区官方网站进行登山旅游宣传,并开通电子商务服务也是使用较高的一种开发路径,但是笔者发现,这种路径大多数应用于知名地区的登山旅游,对于新兴登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地区而言,使用较少,可能与网络关注程度不高有关。其三,借助知名互联网,比如新浪、搜狐等网站进行登山旅游宣传,这样高级点击率的网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全世界的消费者看到相关产品的宣传。最后,通过各种登山旅游公益活动,提高城市和登山项目的知名度也是比较常见的开发路径。比如旅游赛事可以冠名为“××登山旅游”等,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这个地区的旅游活动,加深对其印象和前来游玩的兴趣。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通过电子商务支付平台来完成登山旅游的人数很少,且其对登山旅游进行宣传的地区和城市也很少,主要在于大多数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中年人,而对于电子商务的使用和对互联网知识的掌握与追赶潮流的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当中,所以大多数中年人对于网络支付还是心有芥蒂,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还是喜欢使用银行卡甚至是现金支付,在他们看来,这种支付显得更真实可靠。其次,不断曝光的假的支付网站和平台也成为很多消费者担心上当受骗的关键。最后,目前,大多数使用电子商务服务的登山旅游产业地区,在产品介绍和行程设计方面缺乏合理性,且往往存在表述不明确等问题,这加剧了登山旅游人员的疑虑,导致服务失败。

四、建议和意见

(1)扩充电子商务支付的范围,尽可能地做到在登山旅游途中对于可预见性支付都能一次性完成支付,且保证其时效性和消费内容的公开和透明,让消费者详细知道自己每一笔花销的出处,只有这样,提高了电子商务的支付能力,更多的登山旅游人员才会放心。

(2)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电子商务技术也是登山旅游产业发展的窗口,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游客而言,在一个地区参与登山旅游,依靠网络信息了解到的知识是非直观感受的内容,而电子商务往往就扮演了宣传窗口的角色,试想一下,如果登山旅游人员对于本次电子商务支付都存有众多顾虑的话,对于登山旅游项目的有效参与是不是也能放心呢,所以在开发路径方面,电子商务更多的需要做好窗口服务工作,从了解到预定支付,争取让每一个登山旅游爱好者在登山之前就已经感受到本次旅游的舒服与自在。

(3)网络宣传内容进一步夯实。虚假宣传成为网络宣传中,消费者最担心的内容,对于大多数网络宣传中所提到的赞美直言,大多数消费者在心里都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登山旅游爱好者而言,他们更多的需要在旅游中完成健身、观光、学习等一些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