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总结十篇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总结十篇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0:57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总结篇1

关键词:礼仪教学;中职学生;就业优势

我国中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升入高中,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则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这样也就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素质普遍偏低,反映出学生的部分现状。他们无求知、上进的愿望;不想上课或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不肯花时间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做作业应付了事,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受传统的社会认同度影响,中职学生比普高学生比,优越性差,不被社会认同,形成了一种自卑的心理。常表现为冷漠,厌倦、缺乏兴趣。日积月累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学习兴趣逐渐减弱。造成少数学生综合素质不理想。抓住这些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礼仪教育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教师必须指导他们明确的学习方向,教会他们自学的方法和手段,鼓励他们发扬刻苦耐劳的精神,激发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火花。有针对性的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已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开展礼仪教学的步骤与实施方案

我校建校以来一直狠抓德育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长久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蓝领人才。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礼仪教学方法,希望通过对中职学生除专业优势的培养外,也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行为习惯。

1、从理论上掌握

先让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礼仪规范的基本内涵,通过精练简洁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图片、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学生对学习礼仪规范产生浓厚的兴趣。

2、从实践中提高

使学生树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在生活中实践礼仪的意识,结合课堂演练和课后练习,将基本的个人礼仪(如仪态、仪容、着装和交谈等)练习好,锻炼出讲究礼仪的好学生。

3、理论结合实践将课程内容提升到更高层次

礼仪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通过课堂模拟练习,使学生们将课程上的内容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在学生进行现场模拟的情况下,进行恰当的指导,使教学效果更好。

礼仪教学提高学生自身礼仪修养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懂得如何塑造成功的个人形象及进行得体的社会交往,从而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除次之外,礼仪课上还要注重文化艺术的教育。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塑造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活动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一些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作品。如读诗歌、散文、听音乐、看舞蹈、欣赏书法美术作品等。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思想也得到启迪。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艺术理论和鉴赏性的文章,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的艺术修养也会相应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礼仪教学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性

礼仪教育在职校应当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而不能看成短期行为或口头要求。要有教材,专职教师,还要有课时安排的教学计划,并辅助于考查的手段,教师一方面要讲授礼仪教育的本质,即“真、善、美”的教育。同时也要进行礼仪行为的模拟训练。通过礼仪课的学习,不仅要丰富同学们的礼仪知识,同时良好的习惯得以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从中得以纠正,加强平时习惯养成教育,使之习惯成自然。只有经常性的教育与训练,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某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往往成为下意识(潜意识)的行为,为此,学校应该有礼仪规范监督员,来监督学生日常礼仪规范,每周的升旗、降旗、集会、课上起立、课下活动,都要有人监督检查。班与班之间展开评比,学校还可以成立礼仪表演队。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把学礼仪、用礼仪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与约束相结合,使之养成习惯,自成方圆。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礼仪是一个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标志,更是一所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必须把礼仪教育放在首位。其理由有以下两点:

首先学习礼仪是个人的需要,人人都学习礼仪,提高个人素质,自觉执行礼仪规范,进而有助于增强人际交往促进事业顺利发展。其次,学习礼仪是社会需要。人人重视礼仪,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和安定。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让当代学生们认识到应该积极适应社会,自觉参与社会活动,改造、变革社会环境,促使社会发展进步,同时改造、发展和实现自我。由此看来作为中职学校开设礼仪课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礼仪是中职学生就业的重要优势

中职学校的就业机构在推荐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发现: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在就业时更有优势。而礼仪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让学生就业时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1、很多中职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制定了“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使学生入校如入职,专业对口就业率不断提高。在专业相同的情况下,礼仪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容易融入群体生活,会快速的进入工作状态,比同专业的学生更占有优势。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总结篇2

一、不断完善科研先导运行机制,加大工作力度

着眼于幼儿园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为实现以课题研究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的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我们建立了“立足以园为本、注重骨干带动学科联动、着眼整体发展”的科研机制,制定并完善了《教育科研科研管理办法》、《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适合幼儿园与教师发展的科研工作制度;确立了“理论学习,教学观摩,问题采集,专题研讨,实践体验”的园本研究程序、完善的运行机制为“幼儿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实验”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逐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积淀专业发展厚度

教育科研是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助推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为丰富礼仪教育内涵,提升教师礼仪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探索促进幼儿文明礼仪教育与养成的有效策略,我们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强化培训,以“培”厚师能。模仿是幼儿学习礼仪的重要方式,为实现教师以身育人的教育效果,我园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师礼仪培训。培训从教师礼仪规范的重要性切入,突出教师礼仪规范的强制性和形象性,提升教师责任意识;从礼仪规范的内容上着眼,从教师的精神面貌、仪容仪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细化礼仪的规范性和应用性,提升教师个人素养和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通过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科研年会、成果汇报等形式,邀请市、区教科研所领导参加并做理论培训指导,引领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逐步提高。第三,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培训。眼界决定境界,为此我们积极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先后到武汉、哈尔滨、长春、白山等地参观学习,外学、内修拓展了教师实验研究思路,也提高了参与实验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2.深化研究,以“研”促师能。依据“立足以园为本、注重骨干带动学科联动、着眼整体发展”的科研机制,根据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如:针对幼儿交往经验欠缺,规则意识不强的现象,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座谈,确立了“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这一主题并开展了系列研讨活动,各实验教师立足教学活动,在“环境创设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影响”以及“游戏中如何巧妙投放材料让幼儿在交往中懂礼守规”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同时我们开展了“幼儿养成教育教学研磨”活动。活动中,我们以“课例研究”为策略,以“实践反思”为手段,以“教师理念的内化”为趋动,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为目标,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合作探究的载体。我们先采取“一师一课一议”的形式,对每节教学活动肯定优点、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后,各实验教师再回归教学实际,实践后再次做课。在此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实践的反思总结,更重视反思后的实践,增强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的意识。教学研磨活动从教师行为跟进中对比教学活动效果,既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又及时地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

三、让礼仪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拓展育人宽度

为使礼仪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实验初我们对幼儿礼仪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确定了以“个人礼仪、亲子礼仪、师幼礼仪、同伴礼仪、公共礼仪”为主的低、中、高五个德目。按“传知、明礼、导行”的原则,我们增设了礼仪教育课,确保礼仪教育有标、有序地开展。

为体现教育的融通性,我们还充分挖掘“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大教学领域中涵盖的礼仪教育资源,让各领域间的教学活动与礼仪教育融为一体。如,实验教师在《认识交通工具》这一教学活动后,从幼儿兴趣出发,生成了主题活动《快乐的旅游》,将“主动买票、前门上车、后门下车、让座、讲卫生、遵守交通规则”等内容以故事、儿歌、歌曲、绘画等形式进行开展。又如,语言活动“小猪闹闹”教学中,老师由小猪闹闹每天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引导幼儿在玩玩具中要养成玩一个放起一个的好习惯,并通过动手实践让幼儿尝试物品分类放置,总结分类放置的好处,会分类放置的同时,让幼儿进一步探讨如何摆放更能节省空间,幼儿在一次次的思考实践中发现套放的办法会更节省空间。

礼仪教育在各领域间的联动,拓展了育人宽度,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习惯,而且提高了生活技能,有效促进了幼儿由知到行的转变。

四、创设礼仪教育的良好环境,增大教育广度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作为礼仪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1.创有声环境育人。礼仪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所以我们将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每天入、离园期间,我们有效利用广播站,通过“歌曲、说唱快板、三字歌、童谣、故事”等形式开展礼仪宣传、教育活动;教师、幼儿、家长每次见面、分别,都要主动热情地问好、打招呼;为让教育更贴近生活,也为了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每班都创建了区域活动角,教师每天以规范的礼仪言行与孩子们一起在“娃娃家”、“小超市”、“美食店”、“小巧手”等区角中开展活动,并在材料投放多少、摆放高矮等方面巧做“文章”,有意创造让幼儿间相互交往、合作的机会。孩子们在玩中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以有声的环境氛围促进幼儿良好礼仪规范的养成。

2.创无声环境育心。无声的教育更容易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本着艺术性、教育性、趣味性、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将礼仪规范内容溶入环境创设之中。门窗、厅廊、活动室、寝室、卫生间、种植角、运动区等处的一图、一字、一画、一物、一语都蕴涵礼仪教育内容。例如,我们在厅廊上空悬挂了中国国旗,教学楼门上我们设计了幼儿入园时相互问好的温馨场景,楼梯处我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设计了礼仪童谣,种植角我们安放了“别把我弄疼”温馨提示标牌……有心的环境创设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在无声中实施了礼仪教育。

五、打造联动共同体,挖掘教育深度

为促进家园教育的良好对接,我们把礼仪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社会,阶段性地开展家园互动活动。活动中一是教师向各位家长汇报一段时期本班礼仪教育情况;二是各班以不同的形式向家长展示礼仪教育成果;三是向家长公布下一阶段礼仪教育的工作目标。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总结篇3

[论文关键词]礼仪教育 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礼仪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总体而言,传统礼仪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

一、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启蒙

相对学校、社会的教育而言,在礼仪教育中,家庭的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1 重点突出爱心教育。礼仪的核心是爱心,幼儿爱心的形成也是实践的过程。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幼儿会感到高兴,得到强化;经过多次反复和强化,渐渐形成了爱心心理结构。因此,在教育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好的范型,明确提出是非的评价标准,通过讲故事、表演、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捐款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们的礼仪行为成为内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内心美与外在行为美的统一。

2 紧抓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留意典型的日常小事,让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同时,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

3 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

二、学校教育:礼仪教育规范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1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礼仪课,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指导学生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定期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帮助学生做到知礼、重礼,并通过各种场合不断练习,养成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2 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学校要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将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实行长效机制,做到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 开展校园礼仪活动。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礼”的达到要靠“乐”,孔子说的乐是广义的,不仅包括音乐,而且包括诗歌、舞蹈,简言之,即艺术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引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养成礼仪习惯。如开展礼仪知识竞赛、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礼仪辩论,讲礼仪故事,成立演出队,自编节目如小品、哑剧等进行以礼仪为内容的文艺演出。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能激励学生效法礼仪行为,既提高活动的文化层次,又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还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而言之,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创新方法,做好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让文明礼仪之花处处盛开,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

4 教师礼仪率先垂范。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尊重爱护学生,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正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因此,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做到课堂上用文明语言上课,平时言谈举止当楷模。转贴于

5 创新礼仪教学方法。礼仪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必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期确保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这其中包括:(1)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要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价值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全班讨论。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对案例分析的点评与总结,不应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即兴发挥能力及较强的控制局面的应变能力,所以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陷入尴尬的无法控制的局面。(2)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要求,设定区别于常规课堂形式模拟某种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切身体会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此教学法趣味性、可视性强,可形成立面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性强,可促进每位学生积极溶入教学情景中。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设计一个情景,如应聘面试、推销产品、接待客人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自己设计台词、活动内容,演示合乎礼仪规范的活动,老师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最后结合礼仪知识强调礼仪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内在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取得了预期效果。(3)实践教学法。礼仪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礼仪课程的了解和热爱,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声誉,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三、社会教育:礼仪教育实践

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宋朝的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说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社区和家庭予以引导推进。

1 政府。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进一步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塑造人人讲文明、守礼仪、重诚信、团结友善、热情好客、亲和融洽的良好形象,营造文明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是崇尚礼仪的舆论氛围。城市主要地区、繁华大街要设立公益广告、宣传橱窗和宣传栏,利用多种载体、手段宣传文明礼仪,倡导文明新风。二是繁荣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市场,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市的文化活动网络。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动党政军民、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努力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四是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要做好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管理和监督工作,努力形成崇尚礼仪、争先创优的育人氛围。

2 大众传媒。礼仪的作用发挥是靠人们自觉来维持的,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3 社区和家庭。创建文明社区。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之一,可以组织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应广泛开展“创文明社区、做社区主人”和“绿色社区”“社区志愿者”等活动,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方便、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文明社区。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总结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社交礼仪;情景教学;模拟

对中职学生开展礼仪指导与训练教学,加强中职学生的礼仪修养,促进礼仪知识的学用并重。知行合一,多训练模块提升学生人际交往的成功,已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的一种必然手段。

在社交礼仪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情境式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改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课堂沉闷气氛,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互动的局面,解决在实际社会交往中学生无法准确鉴别和深度把握社交场合各种礼节的运用的难题。交礼仪课程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情景教学模式,一般是指教师按照礼仪相关训练目标和要求,根据课程设计模拟情景、环境、人物或身份等,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场景、身份的礼仪训练。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教学中通过设计生动、形象的情景和氛围,解决课本中提出的相关问题,模拟过程更直观,更具体,更贴近实际。

情景模拟教学包括情景创设及准备、课堂演示、课堂讨论、分析总结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相应的工作。

一、情景创设

在情景创设阶段应该以学生所学专业针对性的开展情景设置,模拟环境的设置要尽量接近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一进入模拟场景就能身临其境,很快进入角色,并激发出学生的兴趣。

如针对汽车专业即可设置在4s店的购车推荐场景,通过介绍车辆性能时的语言礼仪、接待顾客时的身体礼仪等方面着手,即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代入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授课内容。

在学习求职面试礼仪时,可以设计招聘、应聘情景,让学生了解招聘、应聘的礼仪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设计招聘公司,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将公司的基本情况,要招聘什么样的人才,等一一设计好。演结束后请学生们运用礼仪知识进行评价,总结。

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应用科学,笔者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训练,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在讲到站姿、坐姿、行姿、引导客人、介绍、握手、奉茶等具体的礼节规范时,先讲理论知识,然后进行适当示范,让学生了解所讲礼仪规范的具体做法,再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安排学生分组练习,互相观摩,纠正不雅行为。同时我们还布置一些模拟情景题,如推销产品、接待客人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自己设计台词、活动内容,演示合乎礼仪规范的活动,老师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最后结合礼仪知识强调礼仪要求。学生对礼仪训练大都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效果颇佳。

二、课堂演示

在课堂演示环节,教学可首先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相应的教学片案例分析及实物演示加以补充。使得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礼仪技能有基本、全面的了解。接着代入到设置的情景中去,通过学生在情景中的实际操作进行实务部分的教学。比如在进行个人基础礼仪及商务场合的行为举止方面练习时,可以将情景设置在一个正式的商务会见场合,通过情景式教学,使学生掌握个人礼仪的基本常识,对在社交活动中有关介绍、握手、问候、称呼、致意、遵时守信、拜访与接待、女士优先等原则有直观的理解,引导学生就教学重点进行思考,通过情景模式下的实际操作,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准确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三、课堂讨论

讲课时,将具有探讨性的礼仪问题或者身边发生的事例编成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教师概括点评,这一方法,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启发和诱导,积极讨论,各抒己见,现场纠正错误理解,在讨论中明白错误所在,这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充分实现了教学互动,尤其对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讲授现代交际礼仪中个人仪态礼仪时,让学生观察自己以及身边同学的各种举止行为,回忆一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文明行为,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发现生活中和校园里的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样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似教娱乐的氛围里,从正、反两方面掌握了解相关礼仪知识,把许多平时的小事扩大化、桌面化、透明化,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得到正解,印象十分深刻。

四、分析总结

在分析总结环节,应该抛弃原有的“一言堂”格局,改由老师点评为学生分组讨论、推举礼仪裁判评论的方式。所谓理越辩越明,在讨论中即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可以提出新的观念和新的模式。我们在中职教学中如果引入情景教学,将改变单一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在社交礼仪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调动了课堂积极性,这一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在教师同仁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根据教学现场是抽样调查,100%的学生都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法,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更一步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以往那种“枯燥”的内容,印象深刻且不易忘记,值得继续和推广,应用到中职学校其他相关的课程中去。

参考文献:

[1]苏芹.《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激活教材和学生》,2007

[2]高宏,钱晓冰.《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中国职业教育,2005

[3]姚丽萍.《实用礼仪教学中情境模拟教学法的运用》.教育与职业,2003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总结篇5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方法

《大学生礼仪》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全面能力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要求而开设的、颇具时代特色的知识体系。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礼仪类公选课,但是此类课的教学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授课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本文就大学生礼仪课程方面的教学方案展开分析与探索,对如何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前提

1.基于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

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大学生礼仪》课程的性质,其教学目标主要应定位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意识到大学生礼仪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2)让学生学会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以日常交往为核心的礼仪规范;(3)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礼仪规范知识和技能转变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要想实现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就要考虑合适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因为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

2.基于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

根据《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目标,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选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走向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的大学生礼仪事项及其规范:(1)仪表礼仪,主要包括仪容修饰、行为举止、表情神态、常规着装和佩戴饰品等;(2)公共礼仪,主要包括校园生活礼仪、公共场所礼仪、餐饮基础礼仪等;(3)交往礼仪,主要包括称谓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等;(4)求职礼仪,主要包括求职前思想准备、求职材料的撰写、面试礼仪等。这样设定的教学内容并不追求大而全,而要做到小而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此对应,结合教学目标,就要考虑什么样的内容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会更有效。

二、《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的新尝试

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整体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因此大学生对这个课程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所,所以教学效果也不太好。那么,对于实用性较强礼仪课程而言,在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下面阐述在“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与运用。

1.讲座教学法。

邀请富有经验的实践者或礼仪专家前来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介绍自己在各项工作中运用礼仪的体会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使学生感到犹为亲切;能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礼仪理论,向讲座者提出自己感兴趣或疑惑的有关问题,学到实践者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教训,从而提高实践中自己的综合素质。

2.案例教学法。

上课时如果照本宣科,无异于味同嚼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礼仪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列举师生亲身经历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实例,克服了空洞说教的弊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讨论发言法。

所谓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某一个或几个问题,通过充分讨论形成共识,达到掌握它的一种方法。通过讨论,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矫正学生日常的错误行为,以达到师生的共鸣。

4.情景互动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具体的情景和氛围,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法而言,情景教学法更直观、更具体、更贴近实际。在进行情景互动模拟时,由师生共同选择案例,并编写剧本由教师在课堂上假设某种礼仪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相应角色,可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到讲台前面进行演示,要求班内其他同学进行观察,待模拟结束后,由学生进行点评,针对模拟表演和学生点评的结果,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播,从而纠正错误的姿势和动作。

三、《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目标考核的模式探讨

礼仪课程的考核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察他们的基本修养与素质,需要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修养,最终考核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采取技能测试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小组自编、自导、自演礼仪知识情景剧,以考核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考试应以综合测评学生知识水平为准则,注意考试中相关知识的覆盖面要有一定的广度,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都能体现出来。

总之,大学生礼仪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改革和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信该课程在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提高学生社交礼仪技能、增强学生团结合作意识方面会取得一定成效的。

参考文献:

[1]林友华.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华.试论社交礼仪教学改革[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3]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方案探讨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毅

摘要: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步入社会与人交往的一座桥梁。“大学生大学生礼仪”作为近年高校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其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方法

《大学生礼仪》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全面能力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要求而开设的、颇具时代特色的知识体系。目前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礼仪类公选课,但是此类课的教学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授课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本文就大学生礼仪课程方面的教学方案展开分析与探索,对如何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前提

1.基于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

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大学生礼仪》课程的性质,其教学目标主要应定位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意识到大学生礼仪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2)让学生学会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以日常交往为核心的礼仪规范;(3)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礼仪规范知识和技能转变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要想实现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就要考虑合适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因为对于教学目标而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

2.基于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

根据《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目标,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选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走向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的大学生礼仪事项及其规范:(1)仪表礼仪,主要包括仪容修饰、行为举止、表情神态、常规着装和佩戴饰品等;(2)公共礼仪,主要包括校园生活礼仪、公共场所礼仪、餐饮基础礼仪等;(3)交往礼仪,主要包括称谓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等;(4)求职礼仪,主要包括求职前思想准备、求职材料的撰写、面试礼仪等。这样设定的教学内容并不追求大而全,而要做到小而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此对应,结合教学目标,就要考虑什么样的内容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会更有效。

二、《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的新尝试

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整体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因此大学生对这个课程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所,所以教学效果也不太好。那么,对于实用性较强礼仪课程而言,在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下面阐述在“体验―感悟―行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与运用。

1.讲座教学法。

邀请富有经验的实践者或礼仪专家前来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介绍自己在各项工作中运用礼仪的体会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使学生感到犹为亲切;能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礼仪理论,向讲座者提出自己感兴趣或疑惑的有关问题,学到实践者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教训,从而提高实践中自己的综合素质。

2.案例教学法。

上课时如果照本宣科,无异于味同嚼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礼仪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列举师生亲身经历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实例,克服了空洞说教的弊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讨论发言法。

所谓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某一个或几个问题,通过充分讨论形成共识,达到掌握它的一种方法。通过讨论,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矫正学生日常的错误行为,以达到师生的共鸣。

4.情景互动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具体的情景和氛围,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法而言,情景教学法更直观、更具体、更贴近实际。在进行情景互动模拟时,由师生共同选择案例,并编写剧本由教师在课堂上假设某种礼仪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相应角色,可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到讲台前面进行演示,要求班内其他同学进行观察,待模拟结束后,由学生进行点评,针对模拟表演和学生点评的结果,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播,从而纠正错误的姿势和动作。

三、《大学生礼仪》课程教学目标考核的模式探讨

礼仪课程的考核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察他们的基本修养与素质,需要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修养,最终考核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采取技能测试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小组自编、自导、自演礼仪知识情景剧,以考核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考试应以综合测评学生知识水平为准则,注意考试中相关知识的覆盖面要有一定的广度,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发挥都能体现出来。

总之,大学生礼仪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改革和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信该课程在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提高学生社交礼仪技能、增强学生团结合作意识方面会取得一定成效的。

参考文献:

[1]林友华.社交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总结篇6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作用研究

一、礼仪教育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必然联系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律己、敬人的过程。礼仪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个人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中外礼仪、求职礼仪和网络礼仪等。

人际交往能力指人们在人际沟通时,妥善处理组织内外以及周围环境各种关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是个人在社会立足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交往,就不能不讲礼仪。因为礼仪是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和润滑剂。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之外,还能帮助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更好的表达尊重和友好,增进了解与信任。在交际中,周到的礼仪能够使交际各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营造良好的交往气氛。所以,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反之,如果在人际交往中粗鲁无礼,容易使人产生否定情感,从而阻塞人际沟通的心理通道。

因此,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点是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教育,让学生在提高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更懂得运用形象管理技巧,以及得体的言谈举止和适宜的处事方式,在人际交往中赢得赞许。“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告诉我们礼仪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是大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基本必备的条件。

二、礼仪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们渴望获得情感交流和个性肯定,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交往能力不足等原因,常常出现自卑、多疑、敏感、嫉妒等情绪体验,进而容易导致人际交往受挫,产生交往障碍,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礼仪教育中所涉及的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校园礼仪等内容的学习,能够普及礼仪基本常识和交往技巧,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自信心和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密切,充满朝气、志向远大的大学生在做好专业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接触和了解社会,更渴望参与社交活动。在这过程中,大学生们如何做到知礼、守礼,如何运用合适的交际礼仪提高自身吸引力等问题,通常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如:服饰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座次礼仪、名片礼仪等,可以使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不断提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礼仪作为一种非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习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内容,是调节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准则。当下,高校中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引领,常常忽视基本礼仪素养教育,容易产生大学生礼仪知识匮乏和自我约束能力差等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不断引导大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实现大学生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礼仪形式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三、礼仪教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调试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强化积极交际心理

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常常存在着文化习俗、心理和社会地位等障碍,其中,心理障碍是人际交往能力较缺乏的大学生的“坎儿”,刚刚进入高校或者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存在自卑、自傲、嫉妒、猜忌、羞怯等心理体验。在这些心理体验中,自卑最为突出。而笔者对于所在地市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中发现,大学生内心自卑的主要来源是对自身形象的不满意。

因此,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自卑心理的疏导,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从仪容、仪表、仪态等方面,首先让学生悦纳自我;其次,让学生了解自我形象的优劣势和学习形象管理的技巧;第三,让学生常常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能行;最后,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学习、鼓励和赞扬。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大学生进行自我审视、完善自我形象,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变得自信、谦虚、从容,不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多学科知识融合,促进大学生个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礼仪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剖析“第一印象”给交往对象带来的效应,让学生在项目化的实践活动中领略到礼仪“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等知识在人际交往中的巨大力量,引导学生用好塑造良好印象的重要工具——社交礼仪,促进学生在不同场景进行个人形象塑造,不断获得交际的成功。

(三)动态细微处夯实培训,引导打造自身魅力

微笑是特殊的情绪语言,它是人际交往中最富吸引力、最令人愉悦的面部表情。它不但表现着人际交往中友善、诚信、谦恭等美好的感情因素,而且反映出自信、涵养与和睦的人际关系及健康心理。社交人员的形象展示离不开微笑的运用。例如,微笑让北京奥运会的礼仪小姐成为中国的“名片”。因此笔者在礼仪教学中将微笑训练作为教学重点,从口眼结合;笑与情、气质的结合;笑与语言结合;笑与仪表、仪态结合4个方面训练,以笑助姿,形成完整、统一、和谐的美,不断展现青年大学生友善、谦恭的人生价值观和青春魅力。

(四)重点锤炼敬语运用,交谈礼仪促学生人际交往

交谈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一个人说话交谈的水平,对塑造自身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现今大学生对交谈礼仪基本知识掌握欠缺、运用匮乏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说、如何听的规范不甚了解。笔者在教学中对如何正确的说(普通话练习等)、如何清晰地说(包括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握潜在的语义和逻辑等)、如何礼貌的说(如何善于倾听、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等)、如何幽默地说(幽默艺术学习等),都分别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和练习,收效很好。

四、总结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总结篇7

关键词:礼仪教育师德规范拓展渗透情景模拟法

一、礼仪教育的内涵和背景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

技巧。

礼仪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准绳。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应注重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人的素养的养成。

在笔者学校,礼仪教育已经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而开展了数年,学校制定了详细的礼仪教育方案,规定了二十余条文明礼仪行为细则,且每学年都有具体的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如200年的“仪容仪表”主题活动,评比出了仪容仪表示范班级;2010学年的“孝亲尊师”主题活动,评比出了校园十大孝星;2011学年的“与雅同行”主题活动,评比出了校园微笑之星;2012学年的“四心教育”和“四自教育”主题活动评出了校园四自好少年;2013学年的“微笑教育”和“习惯教育”主题活动评比出了职教之星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特色礼仪教育,学生在讲文明,学礼仪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逐渐地把外在的礼仪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之花开满了校园。

二、开展礼仪教育的要点

礼仪教育的开展,需要有学校统一的行动和规划,有鲜明的主题。但是,对于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如何在最直接的教育现场――课堂里渗透礼仪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师也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教师最大量和学生接触的时间――课堂时间,让礼仪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改变学生。针对这一点,笔者有如下的探索和总结。

1.教师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到“身正为范”

在传授知识的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教师。如,有些教师爱赶时髦,染黄头发或者烫发,这无疑不利于自己教育学生不要染发和烫发;部分教师有自己的或者不同于他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如若在课堂里也进行不恰当的宣讲,无疑将影响学生的主流价值判断。此外,中职学校课堂内一般禁用手机,如果课堂上教师的手机铃声响了或者教师停下讲课接听手机,其后教师将难以说服学生不带手机。

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要把礼仪教育与贯彻落实《师德规范》结合起来,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和文明水平,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感情、良好的仪表仪容、礼貌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自己应该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一切,“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举止优雅得体,不仅可以教化学生,也能因此使得课堂纪律更好,学生学习效率更高,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多种方式拓展中职学校的礼仪教育

(1)以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渗透礼仪教育。案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选择代表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研讨或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感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相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如,笔者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口语会话背后的文化现象。在Shopping(购物)这一单元中,教师让学生自主编写商场内的购物会话。在学生分组进行会话表演之后,给予总结和评分。成绩高低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学生是否使用了恰当的礼貌用语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每次口语会话讲评都是一次典型的案例分析,学生不仅学到了如何进行英语表达的口语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礼仪教育,并且通过教师的指导,了解了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区别和联系。其实,每位教师的每堂课程都可以加入典型生动的礼仪案例,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意识去发现和寻找。

(2)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等方式在课堂中渗透礼仪教育。随着现代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学校办学条件的日益改善,教学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视频图像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静态包括图画、图片、照片、幻灯片等静止的图像形式;动态包括电影、电视等活动的图像形式。如果学生基本上依靠语言记忆形式获得所学知识,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而通过视频技术可以调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图像记忆。如笔者在讲授makingFriends(交友)这一单元时,搜寻材料,用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通过图片、照片、视频等不同素材,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之外强化了交友过程中的礼仪知识。笔者还计划在讲授makingatelephoneCall(电话交流)这一单元时,在教语言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电话礼仪。

(3)采用情景模拟法在课堂中渗透礼仪教育。所谓情景模拟法就是让学生围绕某个探究的中心问题,来模拟表演某个场景,然后讨论表演,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处理问题的恰当方法与技巧。它的核心是激情和让学生表演操作。情景模拟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选择主题中需探究的问题进行情景构思。

②设计制作情景模拟所需的多媒体课件,还可准备一些实物,适当增强仿真效果。

③让学生选择扮演、担任角色,教师布置有针对性的观察、思索的任务。

④从情景模拟中再现问题,引出问题,展开解决方案的讨论。

因为仿真,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情景模拟法有利于学生在实景演练中,自然地习得礼仪,快速地掌握和应用礼仪,是一种非常值得推荐的礼仪教育渗透课堂的

方式。

三、小结

最后,教师应当注意的是,不能为了教育礼仪而教育礼仪,应该有意识地把礼仪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创造良好的礼仪环境。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形成又在实践中表现的,实践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礼仪教育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实践礼仪规范。只有师生一起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在校园形成一个讲礼仪的大环境,才能达到礼仪教学的最终目的。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崇尚礼仪的传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礼仪教育,不仅可以继承传统美德,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软实力”,在社会上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行礼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因此,教师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在每堂课里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在知识的传授中渗透礼仪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胡锐.现代礼仪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总结篇8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1  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讲礼仪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谐离不开礼仪,讲礼仪是求和谐的基础工程,礼仪国税是和谐国税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在全国开展的“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活动,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学礼仪、懂礼仪、讲礼仪。

  礼仪是个人身心和谐的“净化器”。人自身的和谐,主要是指身心要健康,心灵要纯洁、人格要高尚。礼仪,自古以来都是作为对人进行德育教育、人格完善的一种重要手段。“不学礼,无以立”,说明一个人只有学习礼仪,才可能使其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成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列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把“文明礼貌”列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充分地说明了“明礼”在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礼仪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平时讲礼仪讲文明,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情感沟通的桥梁,是化解矛盾、增强感情的催化剂。讲礼仪可以促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融洽,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为宽松,使人们的交往气氛更加愉悦,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顾大局、讲谦让、和为贵的风气,达到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平息事态、减少纠纷的目的,创造一个文明友好、安全平安、舒心放心的社会环境。

  礼仪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天平”。人与自然要和谐,就是要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礼仪修养,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提高文明素质,使人们明确哪些该做哪些能做,哪些不该做哪些不许做,自己在心中架起一个是非的“天平”,从而增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到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检查。

  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文明行为的形成,需要养成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则需要平时细节的自我修养。礼仪体现细节,细节体现素质,细节重在修养。俗话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说明礼仪名目之多,五彩缤纷。学礼仪用礼仪,一时一事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点滴培养,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加强礼仪修养,动心、动情、动手是关键,好心态、站好位、把好度是难点。

  一是保持好心态。“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从礼仪的内涵看,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礼仪要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知书达礼”,正如孔子所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礼仪的内在结构看,它包括“礼”与“仪”两个方面,“礼”是精神内核,是思想基础;“仪”是行为表现,是外在形式,两者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是根本性的,是起决定作用的,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起配合作用。讲礼仪首先是要“明礼”,就是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保持一个好的交往心态,始终保持“守法”之礼,“善良”之礼,“诚信”之礼,“和谐”之礼,防止交往中的自私性、功利性和庸俗性,严禁交往中只讲“仪”、不讲“礼”的现象,克服不符合“礼”的越轨现象和违背“礼”的违规行为,切实做到“诚于中而形于非”,把礼与节、礼与貌、礼与义、礼与仪有机统一起来。

  二是注意站好位。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总处在一定的位置,遵循与各自身份相符合的礼仪规范,要根据交际的需要、对象、环境、时间、地点的变化等扮演与自己的身份与地位相适应的角色,并随时随地注意角色的调整与转换。“入乡随俗”、“客随主便”、“女士优先”等礼仪正是体现“正确定位角色”之精神。在工作中要注意上级与下级关系,正职与副职的关系,本单位与外单位关系,国内与国外关系;在生活中要注意长辈与晚辈的关系,生疏与亲熟关系,男性与女性关系,只有记住“角色”,才能演好“角色”;只有站好位置,才能有为有位,在社会大舞台中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是注意把好度。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最讲究的就是适度。要求人们在运用礼仪时,必须注意技巧及其规范,把握分寸,认真得体。古人云“礼仪使人们接近,礼仪使人们疏远”,在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礼仪可以表现为有教养,可以展示内在气质和人格魁力,但不分场合、亲疏,乱用礼仪,反而会弄巧成拙,令人难于相处。应用礼仪就要和谐适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地恰当处理。比如,我们对外服务要笑脸相迎,要用微笑比较恰当,就不能用狂笑;我们接待客人要热情好客,要敬酒但不能酗酒;同事之间要讲究随和谦让,小事不计较,但大事不能没有原则;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善成德,但不能超越法规的界限。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会2

  人际交往中,社交礼仪已经成为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礼仪不仅仅能够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礼仪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和宣传单位形象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不学礼,无以立”。要从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除了应具备一些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务必了解如何与人相处的社交礼仪。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忙你顺利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能够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完美印象。

  学习了礼仪知识后,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更加深刻的懂得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清楚的明白礼仪的深邃内涵。对个人来说,礼仪是外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礼仪既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要求,在个人事业发展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当的礼仪对内部能够融洽关系,对外界能够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它还能够提升人的涵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在细微之处更显真情。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又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所以学习和运用礼仪要注重平时,注重细节,从小培养,构成良好习惯。讲礼貌、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说来要求个人要注重仪容仪表、待人接物、礼节等各个方面。礼仪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穿衣、打招呼、递名片、入座、握手等司空见惯的行为也有很多的学问与规矩。生活中我们常常不经意间在一些平常的事情上做出的动作可能正是不贴合礼仪要求的,可能自己还不察觉,但往往正是这些被人们认为不足挂齿的小事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涵养来。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周总理一生鞠躬尽瘁,为了祖国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恰恰是这些看似平凡细微小事却折射出了他们光荣伟大的形象。

  现实中我们都渴望成功,都期盼自己能够事业有成,所以务必要学好并运用现代礼仪知识,来赢得人们的认同。学习和运用礼仪,能够规范地设计和维护个人形象,充分展示个人的良好素质与优雅风度,当我们都能够以礼待人时,人和人之间将变得更加和睦,生活将变得更加完美。学习和运用礼仪,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友善,就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正确地运用礼仪,必将促进社会交往进一步发展,进而造就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礼仪是一张交际名片,能够帮忙我们规范言谈举止,教会我们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礼仪能够帮忙我们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因此,注重礼仪是每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和打造完美人生的重要条件。

  学习文明礼仪心得体3

  近日,学校组织教师观看了《教师文明礼仪》专题片,针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具有不寻常的意义,看了之后,颇有感触。

  对广大教师学生来说,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和培训,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了,但对于广大师生来说,受传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师生在传统文明礼仪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存有许多不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加强师生文明礼仪教育,既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当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质的迫切需要。

  文明礼仪程度能反映出教育的整体质量。没有良好的家教,就不能培育出优良的品格,没有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的育人环境,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符合未来需要的有用人才,没有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就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习惯影响学生的性格,而性格又往往影响着人一生的命运,教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将会对许多孩子的一生产生无数的影响。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总结篇9

论文摘要: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是做人根本,它反映了礼的高境界追求。教育大学生懂礼、知仪、行礼,形成良好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对礼仪的运用,做到学用并重,以提升自我礼仪知识、人格、修养来构筑校园特色的礼仪文化。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文明程度越高,礼仪的运用和要求就越高,礼仪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说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了礼并按照它的要求去做,就具备了最高道德。可见,礼与道德关系之密切,礼对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何等重要。如何使大学生懂礼知礼,提高其道德修养呢?笔者认为只有让大学生重视道德是做人之本,知道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倡导学好、用好文明健康的礼仪风范,才能将之固化成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做人之根本

“道”原指道路,后引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或规则,“德”是人们对“道”认识的所得。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老师一直在对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道德问题,同时在评价着他人的道德水准。道德简单讲,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德是人类的专利行为,是一定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是讲人的行为“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问题。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学做人和学做事。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比较重视学做事,而对学做人则有所忽视,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知识、技能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一些成年人认为做好了事就是做好了人,实际上这两者的紧密相关性并不总是正相关,我们身边很多事实证明做好了事并不等于做好了人。

做人最重要的应该是以德为先,做有德之人。

中国历史上很多论述说明了道德对做人的重要意义,如“德行者本也”,①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者,才之帅也”,②即道德统帅人的才智。1961年陈毅元帅在送儿女学习时写了一首诗:“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陈毅元帅教育儿女立德为先,把锻炼品德纯看成培养儿女之根本,让儿女“永作座右铭”。

同样国外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很重视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一个人不应该被荣誉、金钱和地位诱惑——去忽视正义和其他德行。”③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说“德行使心灵明晰,使人不仅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了解科学的真理。”④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所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⑤可见,道德是一个人精神的支柱,做人的根本,事业成功的基础。

二、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

礼,在汉语中本意为敬神,后引申敬人,表示敬意的通称。仪,《说文解字》道:“仪,度也”,本意为法度,准则、典范的意思,后引申为礼节、仪式和仪表。礼仪概括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至今,历来尚礼。古代流传下来的有《三礼》等专门记载礼仪的著作,历史典籍中也不乏关于礼仪方面的记载,这足以说明我们的祖先对礼仪的高度重视。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并积极投身于礼仪教育,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孟子言:“恭敬之心,礼也”;荀子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说明礼仪对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性。

大学生思想活跃,在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中,应该加强礼仪教育,注重将礼仪规范固化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有固化的礼仪形式在社会得以推广,才能形成主流的、社会共识的道德规范,因此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对伦理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它反映了社会的道德关系,体现着社会的道德标准。例如我们去看望一位老人,应该穿着得体,带点礼物,用尊敬的语言问候老人,我们把穿着得体、尊敬老人、问候语言固化成为良好习惯,得到社会认可推广,就会变成一种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不可能很快认识到对方的道德品质如何,因为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际交往最先感受到的是对方的礼貌与礼节,当我们运用的是规范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礼仪行为时,人与人之间就建立了相互交往的良好基础,才能够共同和睦相处。可见礼仪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体现了礼的精华、礼的内涵。在人际交往中,讲道德者都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范,而良好的礼仪风范的推广有助于形成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作为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发扬光大我国好的礼仪,并赋之以新的内涵。“礼之用,和为贵”,礼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界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礼仪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提高了大学生与他人和睦相处、沟通的能力,推广了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祥和稳定,因此在高等院校鼓励大学生以身作则学好、用好礼仪,推动大学生成为健康礼仪风范的表率是很有必要的。

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干涉人们的违法行为,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能够做什么;道德规范依靠社会舆论褒贬人们的良心,教育感化等培养人的道德责任感,规定人们的行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礼仪在此基础上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符合社会道德行为,体现人际交往中良好的道德水准。应该说礼仪重在实践,重视礼仪,运用好礼仪是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如何引导大学生懂“礼”知“仪”,运用自如,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三、引导大学生知礼、行礼,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的思考

讲究礼仪,尊重他人,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是一个大学生精神状态、文化教养和道德水平的反映,古人云:“国有礼则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有礼则心泰。”可见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何等重要。

让大学生知礼、重礼、行礼,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首先要使其知道现代礼仪继承了我国许多传统礼仪的精华,如《礼记》中载道:“言语之没,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并规定人与人交往时应该“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意即不要在行动上出格,不要在态度上失态,不要在语言上失礼。《荀子.劝学》篇中讲:“礼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须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⑥就是说只有举止、言论、态度均谦恭有礼时,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教诲。这些礼仪精华需要大学生去传承、去弘扬光大,可以说礼仪是一封通行四海的推荐书,学好礼仪,运用恰当,做到先自重后人重,让大学生的素质体现于对礼仪的认知和应用上,并赋予礼仪新时代健康向上的内涵,笔者建议:

1.大学生学习礼仪应该“学”“用”并重。“学”“用”并重是指学习礼仪不能停留在礼仪教程条文上,应该使理论联系实际,使礼仪知识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首先在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开设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公关礼仪、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等选修课程,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配备专业教师;其次有条件的院校开设一定的礼仪训练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礼仪习惯,以行动推动形成校园的特色文化。试想在大学校园积极倡导大学生按照礼仪规范去协调人际关系,那么遵守礼仪基本原则的学生客观上就起着榜样作用,使更多人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礼仪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匡正缺点,端正品行。因为礼仪构成了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是了解一个学校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在高校教育学生学习礼仪,遵守礼仪规范,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体现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推动道德建设,形成一股有约束力的道德力量,引导学生按照社会期望将自我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自觉选择符合时代风尚发展的道德观、价值观,真正体现校园文化的健康主题和特色。最后引导学生讲礼仪要注重“内”“外”一致、“形”“神”兼具。大学开设礼仪课程,让学生知礼行礼,在运用礼仪中应该引导学生力争做到表里如一、形神兼具。因为礼仪不应该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的、装饰性的东西,它应该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言行中,构成其生命的一部分。《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若仅品格质朴,而不注重礼节仪表,就会显得粗野;若只注重礼节仪表,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浮。只有外在仪表同质朴的品格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我们引导大学生做有教养之人,其礼仪行为就应该是自在的、常态的表现,它在人际交往中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形态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的、人为的、生硬的表演出来,更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即一个人如果品行、人格不端,衣着、举止再得体也于事无补。在高校教育学生讲礼仪做到“内”“外”一致、“形”“神”兼具的修炼,是要引领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提升,推广普及良好礼仪风范,使其最终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多方位拓宽大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其人格,提升其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构筑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体系。现代礼仪的核心内容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注重的是在人际交往中采用一种通用语言,它是衡量他人、判断自我是否自律敬人的尺度。良好的、社会公众认可的礼仪,将其运用自如是一个人知识、修养、人格的自然外露展现,因此讲礼仪、用礼仪不可能仅礼仪而学礼仪,它是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人格魅力、提高自我修养的综合反映。在高校引导大学生重视礼仪,形成良好礼仪风范,有助于构筑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体系。

人际交往中,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知识、道德情操、精神面貌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仪即修养,好的修养是依靠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升华、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德的提炼、举止的优雅等日积月累而成的。人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通过一个人对礼仪的运用程度可以察知其修养的高低、文明程度和道德的水准状况。

良好的礼仪规范构成了高校大学生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提倡在校园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引导大学生投入一定时间丰富课余生活,完善自我知识结构、提高自我修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健全的人格充实自我,提升其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培养大学生有责任感、有高尚情操、有远大抱负、有感恩之心、守信用、讲信誉,报效祖国、追求卓越。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06年社科普及课题成果,资助项目号:2006095]

注释:

①葛洪:《抱朴子·文行》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③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89页

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第90页

⑤《贝多芬传》第158页

⑥其他引用主要来源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第一辑:《论语》、《孟子》、《荀子》等篇章

参考文献

1.金正昆主编.商务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金正昆主编.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总结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

一.大学生礼仪基本现状

(一)追求个性,以丑为美?什么是真正的美?不少大学生陷人了自我认识的误区。他们把奇装异服、言语出格、行为不羁、我行我素、反叛传统、甚至抵制制度视为“个性”。在学校这个小群体中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潮流”,群体中互相以此为美,无形中将传统意义上的美遮盖。

(二)追名逐利,缺失诚信?诚信与责任感缺失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如,大学生考试舞弊屡禁不止,舞弊手段层出不穷,恶意拖欠贷款,甚至不惜以虚假简历来自我标榜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缺少大学生礼仪的长期教育。

(三)追捧时尚,误解爱情?如今许多的大学生对待爱情已不再严肃,他们追求所谓的“时尚”——不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有。将传统的爱情观摒弃,春花秋月的美好已不覆存在。在校园和社会的公共场合随处可见亲吻搂抱、搭建爱巢的痕迹。传统意义上认为低俗的行为现已在他们的心目中成了众人追逐的“时尚”。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由于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这就决定了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单纯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智力开发,而是要让所培养的人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教育全面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二)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大学生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如,如何与同事打交道,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三.礼仪教育在中国基本实施办法

(一)开拓实践性礼仪课程?将礼仪教育列入文化素质教育的总规划中,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根据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实践性礼仪课程。学校要从入学礼仪、着装礼仪、课堂礼仪、集合礼仪、拜师访友礼仪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训练,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礼仪知识和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人人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风气。

(二)在实践中进行礼仪教育?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文明氛围。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礼仪知识,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往经验,亲身体验运用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觉,努力使自己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为提高全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教师言传身教礼仪知识?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位好老师,一本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式都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明白什么叫/礼仪。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提高礼仪教学水平,注重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有效地进行礼仪教育。

(四)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思想道德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样,礼仪课程也应纳入大学德育课程体系,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它将极大地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升大学生形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这种授课氛围容易让学生心情放松,全身心投入,提高识记效率,进而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平时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苏洁梅,阮立平.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王冬梅.试论大学生礼仪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