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当代艺术与文化十篇当代艺术与文化十篇

当代艺术与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0:55

当代艺术与文化篇1

1活在黑桥

生活在黑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项全方面的锻炼与挑战。在黑桥的居民区中,狭窄的巷子,无章的商业招牌,以及乱搭乱建的现象,使原本规整的二三层楼群变得鳞次而无法栉比。除人口基数大以外,人口分布密度却呈现出严重的失调。在地理空间上划分,位于黑桥村西偏北部的居民区,一间60平米的两室一厅民宅除了主卧、次卧要独立为单位出租外,仅有的客厅也要装修成隔断间对外租售,就这样无论是幸福的三口之家还是新婚的二人世界,都要面临至少6人生活在60平米的公共空间里。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人口居住密度,还是煤气、水、电的能源消耗方面,亦或者说是二氧化碳和氨气的排放量来看,都是严重超标的。而位于村子北偏东以及东南部、南部的仓储区、工作室区则呈现出地广人稀的景象,对于这一区域的艺术家们来说,工作室的租金在每日每平米0.5到1元之间不等,自来水基本为臭的近几年有所改善,供电为工业标准,每度约在1.5元左右。在黑桥,餐饮行业曾经是一个问题,一来是像样的餐厅很少,二来是卫生无法达标,因此每次就餐后也最好订制一份与药店止泻专柜搭配的套餐,而随后开业的蓝房子酒吧,小美厨房和后院披萨,当然还有著名的六道院烤全羊,也填补了黑桥村餐饮业正规军的空缺。

2矛盾黑桥

黑桥是一个矛盾体,他的矛盾来源于其中各个方面的差异。大量的现居人口和恶劣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是杂乱的村落,退一步是繁华的望京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前卫的艺术家与来源于乡土思想保守的务工人员这一对对差异促成了黑桥社会关系中的复杂性于多元性。黑桥村与其他的城乡结合处有着相同的特点,只不过与它比邻的是北京这个巨无霸的世界大都会,因此各方面的对比会显得更加尖锐。前文笔者描述了黑桥的人口分布,而巨大的生活消耗也促使黑桥村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垃圾,通过雨水的渗透导致地下水资源污染,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日益增长的社会人口与不断下降的生存环境成为了黑桥村的客观矛盾。除此以外,房地产开放商的风吹草动,也成为黑桥人民最关注问题,一方面看重房租便宜,文化集群努力的挤入黑桥。另一方面,因担忧随时可能发生的拆迁而惴惴不安,这似乎加重了黑桥人民生活中危机感,也成为很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因此,希望长期稳定的居住诉求和国家频繁的房地产开发成为了黑桥村更大的现实矛盾。

3创新黑桥

当代艺术与文化篇2

[关键词]艺术市场文化需求民族文化

一、当代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市场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富裕起来的特定阶层社会消费,开始进入文化消费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健康生活与养生文化的意义,逐渐有了收集古董、书画方面的嗜好,既依次提高生活品味和自身素养的追求。于是,艺术品收藏成了高品质生活方式的新标识。社会信息平台渠道不断扩充,从而带动艺术品市场,从海市蜃楼般的虚幻中揭开了神奇而独具魅力的面纱开始融入人们生活中。当代艺术品市场与股票、房产并称为最具升值潜力的三大投资热点领域。

从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来看,艺术文化出现繁荣的迹象,也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例如美国,就是因为工业迅猛发展而成为现代艺术的重镇。每一个国家的艺术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都与经济实力和民众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剩余经济资本开始流向艺术市场。开放较早的城市广东,其艺术消费更多的是新兴的企业家和商人。投资于艺术品市场,目的是期待艺术品的升值而非针对艺术收藏。这一点与近年来新崛起的山东艺术市场有共同之处,收藏范围较广,审美倾向不明确,但艺术品市场比较平稳。国际性商贸城市上海,其市民素质具有独特的国际大都市信息视野及良好文化素养,无论古典艺术还是前卫艺术都有一批有潜力的收藏者。私营经济是上海艺术品市场的主要支撑者,收藏家对艺术品收藏都谨慎细致,追求格调品味。江浙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书画收藏风气盛行,艺术品市场普及面大,艺术品价格稳定,拥有一批稳定的收藏者。但市场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表现出海纳百川般的博怀,各种协会、画院、画派异彩纷呈,粉墨登场,中国传统、欧洲古典及其行活,试验水墨,抽象艺术,本土泼皮、艳俗、泼普,已成为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主战场。

我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十年的市场培育期进入成长期。拥有丰厚资产的收藏家们,真正了解艺术的并不多。大部分收藏以投资为目的,往往容易跟潮流而选择短期流通的藏品。西方资金近年来开始侵入中国艺术市场,但他们对中国文化难以深入了解,加上中介组织的不规范操作,赝品、伪作不断冲击着艺术市场,令其收藏触角只能触及能够与西方文化对接的当代艺术品。这反映出中国的艺术市场处于初级阶段,艺术教育长期滞后,造成艺术品的鉴赏力弱,收藏者层次较低。艺术品市场中介机构尚未健全,出现了一幅作品能拍到百万,甚至千万元频创天价的扭曲虚假现象,客观上阻碍了从消费意识与经济承受能力相互和谐发展的艺术品消费态势。这种更像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表明处在工业化早期进程中的中国民众心态未脱离快速致富带来的精神躁动状态。

二、艺术市场需求与艺术品的创作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期,作为中国文化发展晴雨表的艺术市场及艺术创作也必然面临新观念的转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相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现实需要5个层次,其中自我现实需要包括求知发展、审美、展示自己的需要。购买艺术品属于满足社会发展、审美精神需要的动机,富裕的阶层在满足自身衣食住行方面基本需求外,开始注重审美层面上的需求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及心理上的满足。艺术消费者购买动机相当复杂,他们不只为了收藏,更重要借此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和文化修养,展示自己占了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富裕的阶层不断扩大,带动了当下艺术市场的繁荣。成熟的市场应该是艺术家、艺术鉴赏者和中介机构、艺术收藏者之间,能够相互作用循环促进和谐持续发展的市场。艺术品进入市场便成为商品,必须按市场规律来运行。在没有中介的状况下全看画家自己把握市场,风险巨大。一位资深收藏家曾讲:投资艺术品首先选择独特风格的作品,没有新意、模仿、抄袭都不是艺术。其次作品要反映出作者有扎实的艺术功底,表现出有一定的创作难度和不可取代性。收藏者应该买有含金量高的精品。这就要求画家应集中精力创作作品,尽量不去扮演商人角色,而画作能否卖出那是画商们的事业,他们定为此倾情奔波,使艺术品的流通更加通畅。

艺术家经过努力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要通过展览、出版、宣传等媒介包装推出,提高艺术家知名度而被收藏家和消费者发现认知,使作品进入市场得以实现其价值。艺术品进入市场必然涉及艺术品的价格,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包含审美精神价值,二是决定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三是取决艺术家与消费者共同的承受力。绘画史上的“扬州八怪”、“海派画家”名噪一时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扬州八怪”的出现与当时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们的审美精神追求不无关系。扬州是当时以盐业兴盛而富甲东南的商贸中心,富商大贾在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同时,开始对精神消费需求,大兴书画悬于室中以示风雅,催生了艺术市场繁荣,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汇集扬州,而其中声名显著者当属“扬州八怪”。他们以卖画为生,却以书画寄情,作品多取材花鸟,立意新,用笔用墨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这种大胆突破传统规范的画风,反映了当时消费者反传统美学的审美趣味倾向。海派画家中的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寓居于商业气氛浓重的上海,为适应市场要求,他们在传统文人画风上挥洒出了时代气息。其创作题材多是花鸟画,引入西洋写真法,追求色彩浓郁。因顾客的需求而创作的人物画带有明显的肖像画特征,体现新兴的有产阶级追求西方带来的新文化思想。

当代艺术与文化篇3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育民间文化艺术传承

一、前言

在文化多元化与经济一体化共同发展的现代社会里,种类繁多、发展迅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各种知识、信息、思想、观念迅速地与传统旧观念进行猛烈的撞击,特别是对于现在未成年人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得这些青少年们对我国民间传统的艺术文化有着陌生感、冷淡感,有的甚至出现了遗弃,让我国很多珍贵的民间艺术遭到了失传或走向衰亡的沉重打击。所以,我们就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探讨如何保护这些即将要流失的民族艺术文化,如何提高保护民族艺术文化的实效性,发现民族艺术文化的优势,并使美术基础教育能与民间艺术文化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让青少年们加深对民族艺术文化的印象,珍爱拥有自己本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达到自觉传承并且喜爱的目的,以至于不会走向衰亡。

二、任务与目的

基础教育指的是向每一个公民人为提供一切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经验、知识、观点、社会理念的教育。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要求对其身心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基础教育,它决定着每一个公民发展的好与坏。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都是应试教育,分数则是教育者与学生家长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并且把学到知识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紧紧围绕在学子身边的都是升学与考试,只存在片面的教授知识,并没有看到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能力是怎样的,忽视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不把教育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重视起来。这样一来,基础教育的某些重要作用也就渐渐被人们遗忘,特别是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这就要求着国民的素质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能力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也就是说未来的教育不仅仅重视与灌输知识理念,还在于重视人的培养与完善。在1993年里,教育部曾出台过这样一份文件―――《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里面提到“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就明确指出了整个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升学培养的教育方法,这既是目标也是责任。缺乏基本的技能教育和知识也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

在艺术教育里,美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门教育门类,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美术基础教育从效仿日本到照搬美国再到学习苏联这一阶段里,一直都处于探索学习的过程,进入了新世纪后,我国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了教学在内容上要展现出我国具有的民族特色,发扬我国优良的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提升青少年对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在美术课程的新标准里,就建议在教学中,普通高中里开设的美术课程要让学生多接触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提升判断能力,增加人文内涵,拒绝不良的文化侵蚀。特别是要指引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我国民族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知识和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美术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艺术门类,它关注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关注人类灵魂所表达的情感。在如今追求科技文明的社会步伐中,基础教育迎来了巨大的挑战,继承和传扬丰富的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知识也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当下社会的美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认识并吸收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精华,以健康的带有民族性的优秀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充实现代学校课程,陶冶未来接班人的情操,弘扬爱国精神。

三、生存与发展

从广义上来说,民间艺术主要指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美术等形式,从狭义上来说,民间艺术民间造型艺术,它包含有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两种。美术作品的选题以及内容大部分反映了民间大众的需求和审美标准,色彩鲜明,内容粗犷,既美观又实用,还有吉祥避害的精神功能。人们常常把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改造生活方式使生活变得美好的精神寄托通过美术表达出来。这些表现形式从各个角度展现出民间艺术的特点,但是在保护这些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资源时却有很多困难。一是经营出现难题,由于经费不足的问题,有些艺术部门已经出现绝迹的情况,这就造成了门类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二是在保护民族艺术资源的问题上投入的力量不够,无法好好保护及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三是民间艺术的传承没有接班人,一直处于尴尬的状态;四是艺术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提高。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且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怎样去保护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也就成为了我们目前要解决的新课程。教育部2004年颁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里提到在小学教育全过程中要把培养民族精神贯穿在各个方面。既然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那么就要把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知识在学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深入进去,发现新的艺术感悟,欣赏民族传统艺术在艺术文化上的优点,深刻学习民间艺术的发展进程以及审美演化过程,让学生们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以及认同感。

在现代美术基础教育中,要把传递着优秀古老文明的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和其自身所拥有的深厚历史底蕴融合起来,并将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实用性更好地在现代美术基础教育里发扬起来,与现代基础教育挂钩,在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创新,让未来的接班人通过基础美术教育能对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有更深刻的认知并且保存和发展,这是责无旁贷的,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里也有提及,传承及保护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可以为我国经济还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动力,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把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语言与现代教育实现互补、互动、互通,拓宽两者合作的空间。

四、传承和重任

在出台的新的课程标准里指出学科的主要价值是在于传承文明,并且使学生掌握在历史长河中累积下来的文化遗产。这就是要求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要融入现代美术基础教育里,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这样就为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通过把现代美术基础教育与民间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那么这样既可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模式又可以达到了保护民族传统艺术文化遗产的作用,提高了各民族对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认知,也使艺术教育拥有了不一样的教育特色。将美术基础教育和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相融合,提取民间艺术的精髓,将其融入到新一代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里,从而成为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热爱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知识,传承优秀民间艺术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在他们为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知识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能提高各民族在这发展多元化的社会里拥有与人交往所必须拥有的社会能力,使得各民族的团结意识也不断增强,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和谐发展。形成有民族气节的魄力和与时俱进的完美人格。也为承担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振兴担当一份责任,为社会出一份力做出一份贡献,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一代。在新课改里还要求在学校课程里加入校本课程,这个做法对于传承优秀民间艺术文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各个学校要把这个任务重视起来,担负起来,把这一要求贯彻落实在现代美术基础教育事业中,使其成为当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民间艺术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族观念下,自身的艺术观念、审美情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有着大大小小的差异,那么在融合之后所产生的艺术形式、艺术特性也都有自身独有的特质,学生学习到属于自身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时就会容易上手,反之,如果舍弃了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与现代美术基础的融合,就得不偿失了。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还拥有自然的一面,在现代美术基础教学中将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融入,不仅让学生能更近距离与自然接触,感受自然所带来的独有魅力,还能激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民族崇拜的自豪感。学校是具备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最好条件,也是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最佳场所,教师就是传授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最佳人群,学生就是学习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最佳主体,各地政府部门要积极与学校以及教育部门探讨如何把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与现代美术基础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保护好原有的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

结语

要想能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使其与现代美术教育更好地融合,就要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热爱属于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进一步热爱各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学会发现,保护并学习,教师要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可实施的教育教学方法,转换不该拥有的教育教学艺术观念,负起培养将来接班人和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重大责任。这不仅仅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国家的扶持,政府的帮助,还有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群体的鼎力相助才能使我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与现代美术基础教育更好地融合。(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田中娟.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与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开发的互动机制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04):89-92

[2]毛翔.浅谈民间艺术对美术教育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7):73-74

当代艺术与文化篇4

二战后,纽约成为继巴黎之后新的世界艺术中心,曼哈顿成为艺术家们的聚集地。然而曼哈顿地区昂贵的租金,却不是这些大多年轻的艺术家们―主要是画家和雕塑家―可以负担得起的。而曼哈顿苏霍区(SoHo)的产业转型,使得轻工制造业的大量迁出,原存的厂房和仓库空置废弃。艺术家们找到这些租金低廉的巨大开敞空间,对它们进行简单粗糙的改造,使其满足他们的创作需求和生活的最基本要求。早期LoFt建筑由于艺术家们经济的拮据,无力对它们进行更多的改造和装饰,所以早期Loft建筑多以墙壁斑驳、管道暴露、地面粗糙和空间完全开敞的形象示人。LoFt风格刚兴起时,因其常成为艺术家们和时尚界前卫人士不分日夜的大规模派对地点,吸毒、混杂其中,为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令政府对它进行全面封杀。随着更多专业设计师的进驻及他们所带来的技术支持,他们对废弃厂房和仓库的功能性改造使其具有更多的功能和美学价值。从而吸引到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对LoFt文化的关注和接纳,以及追逐。这股LoFt风潮所具有的商业价值,推动了它于1975年在纽约的最终合法化。LoFt风格普遍存在于餐馆、咖啡馆和零售机构等商业建筑中。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选择在家办公的机会增多,人们选择LoFt,代表了他们前卫的生活方式,而不再是经济拮据的被动选择,相反却是时尚与前卫的表现。

LoFt自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催生了中国一批改造和利用工业老厂房作为文化中心的项目。杭州杭印路LoFt49、上海苏州河畔的东廊画廊,还有规模较大的北京东郊的大山子艺术区(即原798工厂)。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北京798艺术中心。出自20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设计的包豪斯风格的厂房建筑,为其LoFt改造奠定了基础。而LoFt在中国和在西方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在西方LoFt是以低廉的租金吸引艺术家而兴起。与之相反的是,在中国由于引入之初的前卫标志,使得LoFt风格的艺术中心的租金,比之前贵了几倍不止。

自中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加入wto世贸组织以后,各种跨国公司的商品、广告和机构涌入中国。伴随着这些时尚消费品,一同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和文化消费主义的。中国普通民众之所以能够很快适应和接受这些“洋消费”,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西方消费主义和文化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人类早期社会中的物质消费就开始含有文化因素。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物质消费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凸显,并终于表现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消费形式。在文化消费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仅仅作为文化因素被包含在物质消费中时,这种文化消费是附属于实用价值的消费。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有限,消费什么往往取决于生产。这一点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表现的很明显。而在当代的消费社会中,文化消费是以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已经摆脱过去对实用价值的依存,演变为一种符号和象征意义。物质消费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生理需求,而文化消费则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巨大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关注,赋予了文化消费主义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在上世纪90年代,LoFt进入中国催生一批旧厂房改造项目的同时,中国房地产市场也从中嗅到商机,将LoFt这一文化因素纳入到楼盘的市场营销中,开发了一些以家庭办公为卖点的楼盘,套用LoFt的概念,赋予这些楼盘以前卫个性的形象。这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下,将LoFt与文化消费结合的一个大胆尝试。而这之后,国内一批LoFt创意产业园区的成功开发运作,及其产生的强大品牌效应,主要表现:一为LoFt改造对旧建筑本身的价值再现和创新意义;二为提升园区自身的创意与活力、业界对园区的认知程度及园区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参与程度,甚至于提升园区所在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体现在北京798艺术区对于塑造新北京形象方面的贡献),则是对LoFt建筑风格与文化消费主义在中国结合的完美诠释。

当代艺术与文化篇5

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是在脱离传统美学、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基础上,通过其特定话语寻求自身空间,并在当下文化语境、经济浪潮的影响之下彰显适应时代的精神取向。艺术每进一步的探索过程都是与当下文化语境相关联,当一种语言需要拓展新的空间时,必须借助新的文化思想和逻辑观念,那是它所做出的文化自觉认识,表现在对文化的选择和文化的判断方面。在这历经几百年风雨的中国油画,从早期中国“土油画”到流派、思潮、主义等模仿和继承西方油画的艺术创作,逐步融汇本民族文化走向具有中国符号性的艺术形式语言,体现出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对自身文化的整体把握和恰当的融合,开始摆脱对西方主流文化的依赖,当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当代。(1)中国文化艺术的当代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体现方式,在结合当前中国情境下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分界点”,其基本形成自身文化价值体系和审美指向。

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频繁往来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文化艺术呈现出趋同的态势,迅速快捷的媒体网络技术让我们很快就获得所需的文化艺术知识,艺术的交往不再那么困难,艺术之间的参照和模仿却导致了个性语言的丧失,为此,当代中国油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基于思想层面上需要产生出正确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需要有自己的话语方式和文化艺术策略,需要保持文化的觉醒,毋庸置疑,当艺术的发展失去文化的内涵,那将变得粗俗和浅白,艺术家的文化自觉性在艺术创作中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谓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文化自觉性”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的一次高级研讨班的发言中提出的。因此,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文化自觉性需要睿智宽广的艺术思维、创新理念和人文关怀的情感。这些都基于当代油画艺术创作者的深长的文化远见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拥有独立人格的思想魅力和艺术个性的自信,无疑,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艺术家的文化自觉性。

当代中国油画主要是指近二、三十年的油画艺术创作,其创作关注的焦点在于当下社会生活和世俗的精神面貌,以及这一时代人的生存状态,注重油画语言个性与符号性表达,追求画面创新构成理念。艺术总反映一个时代,当代中国油画艺术与当代生活状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油画艺术应与时代进程同步,体现出当前时代感。当代中国油画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它的艺术反映必须是当代性的,以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可见其是否凸显时代的生活气息和关注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中国的当代性应该是站在中国的文化角度去思考,为此,中国的当代性是以中国自身的文化为逻辑起点,超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对中国社会文化、制度、道德的思考与追问,在批判中显示了对“关怀”的价值体系。(2)其次它的现实情感性特点,以真实的情感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思考生活。最后是它的思想观念性特点,艺术创作过程包含艺术家对事物的分析、判断思考,从主体的观念想法出发,创作出新意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对身份的自我意识和认同感。以上特点与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是相贴近,在这多元艺术格局变化之下,尽管当代中国油画出现了多种思潮和流派,青年艺术家也表现出了大胆利用图像符号和借助中国情境文化来表达自己的艺术,但整体脉络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油画的艺术特点,这几方面的特点在当代中国油画的三个阶段侧重点也会不同,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第一阶段出现时间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开始发生变化,外来文化信息不断传人到中国,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这个阶段主体方式上是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为样板进行油画艺术的创作。出现有“星星画展”、八五新潮美术运动、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和伤痕美术、新写实主义、乡土现实主义等一系列代表这个时代风格特征的油画思潮,第二阶段是90年代当代中国油画进入一个艺术思维活跃阶段,中国艺术市场也进入兴旺时期,出现许多个性化的语言实验和技法探索获得了普遍的视觉现实,也成为上升技术层面找到自己的现实根据与借鉴可能,各类架下艺术风格、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表现艺术的出现,如新生代艺术、玩世主义艺术、艳俗艺术、1992年“广州油画双年展”、“后89中国现代艺术展”,“政治波普”几个代表性意义的画展,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的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阶段,“南山、上双、北三中国当代艺术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双年展。不同阶段反映出当代中国油画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多元艺术格局,艺术创作的思想观念、表达方式和媒介利用等发生了大的变化,在这些阶段不能忽视的现象是艺术市场和艺术收藏的兴旺给当代中国油画家带来非常可观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艺术家的创作精神。

然而,对于身处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当代中国油画,不少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在经济市场和西方语境中迷失自己的精神家园,追逐名与利的成功,以满足西方的审美情趣,迎合西方的话语评论和策展口味,让市场价位决定艺术品的价值,如今的“画家”所面临的,不是“画”的问题,而是“做”、“看”、“行动”、“想”的问题。(3)导致某些当代中国“画家”借助中国的文化特色如“龙”、“戏曲”、“中国功夫”、“中国民间艺术”等来“做”艺术,以及丑化伟人形象和中国“红色政治”符号来迎娶西方人的主题口味,标榜自己所谓中国标签式油画,在这种表面的中国艺术形式语境之下,面对西方强权话语中失去应有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我身份的认可。以整体思维评判中显见当代中国油画始终没有实现其艺术形式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根本没有从传统文化中拓展和深化,容易被市场利益所导向,使艺术成为赚取外汇的商品,一些当代中国油画局限网络的图像拼贴与描绘,没能从自身文化的角度去反映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意蕴,抓住那分至真的情感,在这精神家园缺失的状态下,过于迷糊和混乱,艺术假象的背后也就是说没有解决其文化归属的问题,总之,站在一个更高的艺术层面,让艺术还原其本真特性,在传统文化土壤中拓宽得天独厚的艺术空间,展现当今文化多元格局下的中国油画艺术精神,就在于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文化自觉性。

艺术秉承文化内涵的主旨在于建立至尚精神与品格,当把传统的文化体系与文化精神转化为艺术实践的动力,以敏锐的洞察力审视当代社会问题,将形成开放性的活跃思维模式,拓宽艺术表现的主题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如果艺术失去高标准价值的评判,失去文化精神的自我超越,只注重求新求变,什么材料都用,什么花样都敢试,在肤浅的形式语言中蒙昧大众,那是对艺术和文化精神的摧毁。因此,当代中国油画艺术需要文化自觉性的回归和反思,其融合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以文化的层面去思考,做出符合时代人性的判断,关注当下人类共同生活的姿态,体现当今时代的主流文化意识,寻求民族精神与情感上的当代中国油画的文化价值观取向,加强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文化自觉性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传统民族文化的探源

传统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代表了该民族发展水平和文化特点。当代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民族文化根源的深入研究,对民族文化的整体把握和宏观认识,继承民族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向内探找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建立起中华民族特色的油画艺术文化自觉性。透过纷纭复杂的世界油画艺术现象,不难看出在讨论油画艺术的时代性和当代性特征时,各国油画艺术都强调对自身文化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认同感,脱离本土文化资源,将变成无水之源,缺少对人文的关怀和人性的表现,则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如为了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和取悦于西方,泛滥复制大量粗俗美媚作品,违背人性的艺术创作,以及步西方后尘,造成容易被西方文化所牵制,受制于西方的审美标准。为此,当代油画艺术家应站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上,以画笔去表达对人的关怀,尊重人的本性,肯定人的价值,服务于人的需要,从而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同时,当代中国艺术家的油画艺术创作上应与中华民族文化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探索、继承及弘扬是我们这代文化艺术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是一种从传统延伸出来并能适应当代精神的表达,要反映中国的现实和情感并具有中国自身的思想史基础。(4)当前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意识到了关键时刻,艺术家对民族文化应重新有个理性的认识,深入的思想挖掘,全面地把握本民族文化。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人物的精神与内涵就在于每个当代油画艺术家的文化自觉性中凸显出来。

(二)艺术本质规律的遵循

当代艺术与文化篇6

【关键词】当代中国;陶瓷艺术;文脉;传承;转换

一、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现状

在世界文化丛林中,中国传统陶瓷的原创意义洋洋洒洒,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并且文脉明晰,在逐步的演进中传承与转换,从而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陶瓷文化。中国陶瓷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及时代精神,它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更新着自身的面貌。中国陶瓷文化的文脉在传承与转换中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秦汉气魄、六朝风韵、大唐气象、宋人心态、元明清趣味,无不闪耀着各个时代独有的傲人的光辉。它是民族精神的物态化和结晶体,并把自身的价值发挥得如此辉煌灿烂。

当代中国陶瓷艺术虽然和其它门类的当代艺术一起(实验水墨艺术、展现时代精神的布面油画、影像等新媒体艺术、观念行为艺术),正在极力地探寻自身在当代和未来的多种可能性,达到重新定义的目的,也试图超越时代精神和时性,用技术的手段呈现精神的诉求,为其显现新的生命力量。但是,其文化艺术形态的成长,不可能在脱离外在影响的情况下闭门造车,纯自身地建构。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在成长过程中处于尴尬的境地。

近年来,在与西方为主的外来文化艺术的渐进接触中,特别是在国际性陶艺交流会中,当代中国陶瓷艺术越来越多地面对着蔚为壮观的西方陶瓷景观(包括日本、韩国),它们无论是在形式语言、艺术和技术手段、个体精神取向及观念表现等方面,还是在媒介和材料表现的多样化及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的成就,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几千年来的中国样式和中国经验。这使得中、西方当代陶瓷几乎到了无法对话的地步。

而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现状如何?三年前的中国“瓷都”之争,体现了中国瓷都——景德镇的没落。地摊货大量出现,泥古不化的仿古瓷充斥市场,一些所谓的陶瓷工艺大师所制作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材料与技法的呈像,但在陶瓷的内涵与审美深度及文脉和根性上却缺乏转换和生命力。正所谓:“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而谓之道也。”

西方的唯美主义、个人艺术自由化的表现主义、极简主义等思潮席卷整个大陆艺术界。一夜之间民族文化看来是穷途末路;表现在造型艺术上的极简模仿,在审美情趣上的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模仿,在个性上的怪诞模仿。它们以西方的评判标准为准,只要被西方评论界接受的东西似乎全是最好的。

在近二十年的全球化进程中,当代中国陶瓷似乎架起了与西方陶瓷对话的平台,但是,却找不到自身的本土根性和文化价值,没有建构起自身的文化体系。近二十年来,当代中国陶瓷的大部分成果被编织在西方价值体系内的“异国风情”之中,被当作国际文化餐桌上的一碟小菜,就像在当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西方艺术界对《收租院》(由蔡国强“翻版”)的认可并获奖。试问:究竟是谁的价值观在起作用?

正如著名艺术批评家河清在《艺术的阴谋》一书中提到的:“国际当代艺术”既非“国际”,亦非“当代”的艺术,而是一种战后美国人在世界上强行确立的“美国式艺术”。战后,美国动用强大的文化宣传和艺术市场的力量,把原先非艺术的日常物品和行为确认为艺术。美国人以“反艺术”、“反绘画”的名义,宣告欧洲古典艺术“过时”,而把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波普”、“行为”、“装置”、“概念”等宣告为“当代艺术”,由此强行把世界艺术中心从巴黎迁往纽约。美国人标举“时代性”掩盖“美国性”,将“美国艺术”等同于“当代艺术”;同时标举“世界性”掩盖“美国性”,将“美国艺术”等同于“国际艺术”,以消解其它国族文化艺术存在的合法性。由此,美国取代了欧洲,美国主导了世界,美国式“国际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国际”,势将“美国式艺术”推行于全世界,这便是“艺术的阴谋”。河清以一种独立的“非主流”的立场,揭示出所谓“国际当代艺术”的另一面。

在西方文化后殖民的现实中,在本土艺术差不多处于一种失语状态的今天,在当代中国陶瓷发展的道路上,布满了体现西方陶瓷价值观的参照物,稍不留神,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陷阱里,消解掉自身的意义,这就是文化的侵略性、艺术的阴谋。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全球的文化大同,更不是全球的文化太平。当代中国陶瓷的发展格局在纳入全球化背景中时,其自身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还没建立,难以避免被西方价值体系“殖民”。自身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建立和“话语权”的拥有,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陶瓷的历史重任。

就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整体状态来看,玩观念,不如西方,总是拾人牙慧而成山寨大王;玩传统,不如古人,要么止于高仿,要么拾漏补缺,加之心浮气躁而难得有所超越。目前,可以说,面对西方蔚为壮观的当代陶瓷盛况,中国的做陶人始终处于追赶的状态,被动的追赶状态最终导致自身价值取向的迷失。

当代中国陶瓷的发展取决于对自身价值观和文化根性的明确认证。在当代中国陶艺家的创作中,深藏着两大毛病,第一就是对个人主义的盲目夸大,所谓陶瓷大师精英的泛滥,显示出对严肃高尚艺术法则的无知和颠覆。一个时代的大师是高山仰止的、不可复制的,陶瓷大师泛滥,大家都是大师,也就说明大家都不是大师。这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精英文化和形式语言被无辜地重复滥用,使得艺术创造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切入自我生存的感受。这是中国“当代性”对个人主义的承认与发展所带来的弊端。第二就是依然对技术和观念的盲目追求,呈现出为材料而材料和为观念而观念,却隐藏不了作品精神的苍白空洞、不知所云和辞不达意。陶瓷材料本身与艺术没有直接与必然的联系,尽管对陶瓷材料的探索是必要的、无止境的,显然要建构当代中国陶瓷新的文化艺术体系,就不能一直停留在泥与火的材料实验上,更重要的是要在“形而上”上多下功夫。

二、文脉的传承与转换在当代陶瓷艺术中的重要性

(一)文脉的传承与转换是时代的召唤

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应该探究自身的文化根性和梳理文化脉络,并且明确指向当代和未来。

著名艺术批评家陈孝信先生,从2003年起先后策划与主持了“中国版本——超写意新艺术邀请展”(深圳雕塑院,2003年10月)、“中国版本——沪、宁、杭超写意艺术现象展”(上海东大名路仓库,2004年2月)、“中国版本——2005北京邀请展”(北京酱艺术中心,2005年4月)、“文脉当代——中国版本2007北京当代艺术展”(北京今日美术馆,2007年5月)、“文脉精神——中国版本2009南京(青和)当代艺术展”(南京青和美术馆,2009年11月),在当代艺术领域竖起了一面“文脉当代——中国版本艺术”的大旗。

作为“文脉当代——中国版本艺术”的一名参与者,笔者在与众多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做自己民族的当代艺术是大家的共同心声和艺术探寻的方向。但同时,笔者发现很多人对“文脉当代——中国版本艺术”的理解还不甚全面,认为它就是带着“中国符号”的当代中国艺术或认为还是多年前闹了好一阵子的中国艺术民族化问题的“翻版”。因而,“中国版本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尚未引起艺术界足够的重视,也未能产生应有的广泛影响。

“中国版本”非“中国符号”,“中国版本艺术”的核心是当代艺术中的“文脉”问题。当代中国艺术要有自身鲜明的“文化个性”,就必须有一条明晰的“文脉”。所谓“文脉”,即是在长期的艺术积累中扎根于自身土壤吸收、传承与转换,形成并已体现出来的艺术的“内核”。它是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及文化中生生不息的优良根性,而非劣根性。文脉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从根本上说,更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

文脉是文明演化的历史血脉、指令信息和基因,也就是本文所强调的文化根性,是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吸收、优胜劣汰,形成庞大的根系而长出的茁壮的当代文化艺术之树。一个没有文脉的民族,就像一个没有自卫能力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防,是注定要灭亡的。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脉,在各种文化的激荡和碰撞中就会被更强盛的民族文化所融合、同化。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千万年而不绝,就是因为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中华文脉没有枯竭。

文脉的概念外延包含我们常说的“传统”这个概念,但又比它更深刻、更本质。传统的不一定是落后的,乡土的不一定注定要淘汰,它们可能会带给我们传承与转换的密码。破解它们、在传承与转换中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当代文化艺术形态及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文化艺术之话语权和话语方式,而不是被西方的后殖民文化侵略,被“艺术的阴谋”所操纵,这才是传承文脉、转换升华文脉的终极目标。

而所谓的“中国符号”艺术,恰恰是不重视积累、扎根、传承与转换的。精神的匮乏使许多艺术家像个“盗墓者”,不是拿“秦俑”来开玩笑,就是把“永乐宫”的人物造型换上当代人麻木的头,或者让当代以时尚审美为标准的“美眉”穿上清代服饰配以明清家具、青花瓷器等,还有大量的艺术家用油画的材料玩起“笔墨”,画着“山水”、“荷花”,空有其形式而无其精神……华夏五千年文脉就这样被后代子孙“砍头”、“挖心”、“割手”、“去尾”,被掠夺性地粗暴拼接、包装之后,俨然当成了当代艺术作品展示、抛售。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丧失殆尽。这一切都跟中国的现状密切相关,为了发展经济,进行掠夺性地生产和透支资源,破坏环境,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和山寨产品。城市建设在高速“水泥化”的同时,却因缺失“文化个性”而千“城”一面,等等。同时,有些作品运用符号及当代中国发展不良现状的“中国符号”表现对现行体制的不满、调侃,如所谓的“政治波普”、“玩世现实”、“艳俗艺术”等等。它们也暗合了批评家河清提到的西方后殖民时代“艺术的阴谋”,并且操纵艺术市场,使这些艺术品市场行情“看涨”,导引众多艺术家跟风和收藏机构及媒体的追捧,进而达到改变中国政治文化艺术及意识形态的目的。所谓的“中国符号”艺术成了一盆看似鲜活的插花盆景,但终因缺乏根系而没有生命力。

在文化艺术活动中,人们所受到的限制是符号方面的限制,不是人们驾驭符号,而是符号驾驭人。而所谓的精通文化,在符号层面上起码应该做到能娴熟地操作构成该文化的符号系统,而不是符号本身。其实,“中国符号”本身是外在的,笔者认为与其纠缠着“中国符号”不放,不如去研究“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是文化中的细胞核,是自内而外散发出的文化基因,而有关文脉的传承与转换的奥秘就在“中国元素”这细胞核的变异之中。必须提到的是,现在很多人打着“中国元素”的口号所搞的创作和设计,其实还是外在的“中国符号”的显现。

当下中国文化形态,引诱的是欲望,追求的是时尚,操作的是游戏,满足的是娱乐,刺激的是消费。这造成了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横流,由此而生的“焦虑”和“纠结”促使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到了临界点。人们渴望重新找回人本的、诗意的、清宁的精神家园。

当代艺术在获得空前多元、自由、活跃的同时,又出现了空前的时尚化、平庸化、过度市场化。空前的“泡沫性”的繁荣不仅败坏了艺术市场,也腐蚀了自身文脉的良性发展。传统的陶瓷工艺在急功近利中,耗尽了残余的一点文化资本,将市场彻底做烂,也陷入了全面衰退的境地。因此,做回自己民族的当代文化艺术称为大家的共同心声和艺术探寻的方向。

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脉”虽然在逐步衰微,但并没有衰亡。“文脉”的兴旺需要一批有识之士来开掘、归纳、概括和阐发,需要全民意识的觉醒,使“文脉”在新时代的时空和语境中搏动起来,获得新的生命力。

西方文化在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中迸发出的竞争精神,以其强烈的愿望征服自然,主宰宇宙。在这种文化精神的支配下,西方人由崇尚知识、技能、自然科学而发展到把“一切知识变成毁灭性的技巧。”

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取向之文脉根本是:“静”——虚静为本,安妥心斋;“净”——简约为本,净化心灵;“敬”——虔诚为本,提升心境。同时,中国陶瓷艺术也自根性生成“素”(形质素净)、“宁”(气息宁馨)、“远”(含蕴深远)。在急剧当代化而空前浮躁与焦虑的当下文化语境下,这一源自中国人本根性的审美感受倾向,正化为一种“文化乡愁”式的吁求。这为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或许正是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在红遍大江南北的同时,也唤醒了中国人对中国陶瓷的注意和重视。人们重新体验传统文化,仔细品味中国的陶瓷文化。青花瓷造型简洁、明快、素雅、瓷质温润如玉,是一种古典的诗性的表现,具有水一样的韵律和阴柔的特质。无论是从器形,还是从器具的内质以及器具上的装饰语言都符合传统儒家“中庸”即“合度”的要求,具有中国传统艺术“把玩”的美学意味。正如歌词中唱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青花瓷淡雅、清纯,又不失高贵之气,历经几个世纪,魅力依然。

(二)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在传承与转换中建构的多元性与可能性

中国需要有强烈时代特征的陶瓷艺术。从半坡、庙底沟、大汶口、马家窑、秦兵马俑、唐三彩、宋代青瓷,到元明清时代的青花、景泰蓝、粉彩……一个个陶瓷艺术文脉传承与转换途中的里程碑,留下了非常明显的时代印迹。

我们讲求中国陶瓷艺术文脉的传承与转换,不是要复古、仿古。复古、仿古是不能起着传承与转换中国陶瓷艺术文脉精神的作用的,最多达到与古人在艺术与韵味上的有限接近。当代中国陶瓷需要的,不是直接临摹和高仿,而是在传承中转换。我们需要在传承与转换中创造出具有当代人鲜活思想和观念的当代中国陶瓷艺术。

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在文脉的传承与转换中形成了简约、自由、合心性的美学基质,讲究以虚静为本,以一当十、天人合一。但长期以来,受主流意识形态和西方文化潮流的双重影响,当代中国艺术界一直在做加法,唯视觉冲击力和展览机制是问,求变、唯新论泛滥,失去了文化边界和中心,失去了素宁内敛的文化根性。现在我们该回过头来重新做减法了,要在“简约”上下功夫,以一当十、四两拔千斤。

多年来,通过陆续考察龙门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乐山大佛、永乐宫壁画等等,笔者形成一个认识,那就是古人的“静气”。今天的艺术家大多过于急功近利,很少像古人那样静下心来,别无挂碍地把一个洞窟年复一年、尽善尽美地做到极致。在当代浮躁、粗制滥造、假冒伪劣、山寨成风的历史阶段,我们的艺术家如若能守得住“静气”,回到修养,进而以文养心,以心养陶,无疑对当代中国陶瓷文脉在传承与转换上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观陶赏瓷,外行看器形、纹饰,内行品气息、内涵。当代陶瓷艺术如没有深厚的文脉气息和精神内涵,只能是空有其表的“形而下”之器也。今人不能做古人,必须在当下的语境和情境的时空中,去表达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对于当代陶瓷艺术家来说,这意味着要在当下情境和语境中给传统陶瓷注入新的活力。传统陶瓷外在形式的模仿,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尊重。历史遗留下来的古陶瓷的价值在于它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形式的模仿只能含糊或抹杀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当代陶瓷艺术充斥“地道式模仿”、“改良式模仿”以及“符号式的模仿”等众多作品,这些作品丧失了时代精神和文化根性。如何对当代中国陶瓷中进行传承与转换?多年来一直是当代陶瓷艺术关注的焦点。

人的生命需要相同的血脉得以延续,中国陶瓷的延续发展也需要其独有的“血脉”使其永生。我们在走向世界,融入地球村的同时,已经丢失了太多的东西,我们不能留给后人一个被切断的历史。这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思考,在文脉中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当代中国陶瓷以新的内涵。

当代陶瓷文化艺术正走上全球化的趋势,各个国家、民族、地域的陶瓷文化相互融合、共生、互动。互联网信息时代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科技的力量缩短了地球各个角落之间来往的空间距离,但缩短不了历史的时间跨度,也泯灭不了不同文化地域间因巨大差异而形成的有着自身文脉特性的文化带和生态圈,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更具有了相互间的吸引力。

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我们要在传承转换自身文脉的基础上,临风淡定、坐怀不乱;要立足于本土,着眼于世界,面向于人类,站好位、找到切入点,以多元化的角度寻找、创造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要执守我们优良的文化根性,去除劣根性,吸收本土和西方的优良肥料,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中破土而出,投向阳关与蓝天的怀抱。

位于上海浦东、曾经是中国第一高楼的金茂大厦,就是从传统文化艺术中提炼出的、适用于现代都市生活的、转换成功的空间结构造型。金茂大厦提炼中国传统“塔”的形意,以外形柔和的阶梯韵律勾勒出刚劲有力的轮廓线,运用高技术手段来表现中国古塔的韵律,是“得其意而忘其形”的经典之作。它没有从形式、空间层面上进行具象传承,而是从更深层的文化美学上寻找交融点,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从建筑布局和细部处理等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建筑形态语言的传承与转换,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上的融会贯通与一脉相承,留给我们较多的思索与启示。

传统和当代既是对立的,又是和谐的,对立的是时间和观念,和谐的是历史与延续,没有传统的对比就无从去谈当代。当代陶瓷艺术是传统陶瓷艺术的拓展和延续,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手段,它都是由传统而来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转换、更新。但当代陶瓷艺术在本质上还是有别于传统陶瓷艺术的,它与当代中国的文化情境和语境息息相关。

如今,都市街头巷尾的“陶吧”,把人们从解读传统官窑经典之作的负担中解放出来。由当代陶艺带动的陶艺的平民化过程,使制作和欣赏陶瓷成为轻松愉快的生命体验,中国的陶瓷走进了更多中国人的心灵,充分论证了即便是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是生命依然是鲜活的。这也为当代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这种在人际中开启民智的生效,成为当代陶瓷最人性化的成果,是艺术终极的实现,是其它任何当代艺术种类都不能比拟的对全民的贡献。如果说当代中国陶瓷的价值观建设,在学术的层面上尚未起步,那么,至少在全民的生效上正走在路上。

文脉的传承与转换不是依靠某一人或一部分人的努力就得以实现的,还需要靠全民的共同创造,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陶瓷本身,而是超越陶瓷物质本身的需要,创造能产生共鸣的、体现这个时代的鲜明特质的精神世界——当代中国陶瓷文化。

三、结论

当代艺术与文化篇7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改革

艺术教育的推进一直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人文环境的生态演绎不断地进行变革与发展的,在欧美国家近百年的艺术教育发展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趋势,艺术教育总是不断地随着时代需求,从不同的认知层面与发展取向上作出变革的回应。在当今多元文化及全球性的后现代艺术生态中,艺术教育更是要肩负起培养符合社会文化环境需求的全方位人才。

20世纪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科技与人文等各层面上都经历了较过去几个世纪还要多的发展、变化与进步,这些人文的、科技的积累酝酿、涵养了人文艺术基础,为新世纪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很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文化艺术也从单一国界迅速演绎为多国界多文化及多种意识形态的交流与共融。面对这多元的文化艺术现状,当代艺术与人文教育的责任日益增加。现在很多国家艺术教育已经着手从课程设置与课程多元的角度,注入多元文化意识与素养的陶治。那么国内艺术课程该怎么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艺术院校共同探讨和争论的话题。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变革,有一点却是大家的共识,那就是作为21世纪的艺术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注重创意性、开拓性与前瞻性认识培养。

我国的艺术教育系统形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其中美术艺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前基本保持前苏派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绘画、雕塑为主体的。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渗透,为艺术教育注入了很多新元素,这时美术艺术教育改变了过去大一统的绘画教育模式,逐渐分离成为绘画类与设计类两大阵营并逐渐扩展外延,演变出诸多超出美术范畴的艺术形式,诸如:多媒体、动画、影像等艺术形式。随着当代科技与当代艺术的日趋交融,艺术观念的不断更新,艺术表现形式更是越来越多元化,这又促使绘画与设计再次走向一种新的融合。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除了具有传统的表现形式外,其多元化形态更是囊括了众多新的表现形式。诸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声光电艺术、数字艺术,等等。这使得当今的美术艺术学科已无法再像从前一样细分。模糊的专业界线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正成为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大趋势。

而艺术与社会的交融程度也要求高校艺术教育走出封闭的象牙塔,关注当代,关注社会,关注更多的艺术现象与艺术表现形式,充分了解艺术前景的广阔性,以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做到与世界同步,避免成为新世纪艺术世界的“井底蛙”。

要改革好艺术院校美术艺术的专业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开拓视野,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随着不同类型、性质的艺术活动的层出不穷,艺术创作的形式、手段的灵活多样,当代艺术本身的多元化,使美术艺术冲出了过去单一的架上绘画、雕塑方式而极具包容性。它可与不同的艺术观点共存并产生出新的表现形式,如:装置方式、行为方式、观念摄影等。它在不排除架上绘画和雕塑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新的媒材,如数字媒介,光、电等,而不单我们常见的纸、笔、墨、颜料来丰富艺术表达方式。它提示我们,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美术艺术与其他领域的交融会促使艺术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扩展,美术艺术学科的内容正在广泛增多。

第二,运用新形式、新媒材开发创造性思维。在现今的高校专业美术艺术教育中,基础课以素描、色彩(水彩、水粉)为主,学生接触到的不外乎各种纸张、炭笔、炭条、炭精棒,水彩、水粉颜料、油画颜料、调色油等常见材料。现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段超越了传统的点、线、面、色彩等美术元素,体现出对材料无所不及的运用。而且,在对艺术工具的选择之中,诞生及成熟于20世纪的各种新科技如摄影、影像,以及新兴的电子虚拟技术,都以艺术的名义聚集到一块,与传统媒材交互融渗,构成了当代艺术新的视觉形态。阿恩海姆说过:“用任何媒介塑造形象都需要创造性与想象力,每换一种新的媒介,就会产生新的创造。”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材料的更新都会带来艺术的观看方式的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艺术重视新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与传统艺术媒材结合的综合实验,对技能的要求不一定很高,鼓励人们主动、积极地寻找表达自己的媒材,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去,正如20世纪德国艺术大师博依斯所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第三,通过艺术认识社会。当代艺术立足于迅速变化的生活和公众之中,赋予作品当下性观念的同时,尽量使作品的含义浅显易懂,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并通过选择有效的语言表达形式揭示困扰人的精神自由的种种现实问题。高校美术艺术教育可以通过对材料运用、对观念表达的启发,引导教育,促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当代。

第四,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艺术及寻找自身发展定位。当代艺术强调观念,所反对的正是传统的观念,但对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并非对传统艺术的否定。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是相互借鉴、融合渗透的。现当代艺术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避免缺乏审美,避免苍白肤浅,避免在艺术全球化的大潮流里盲目迎合西方主流文化的口味,借用现当代艺术的语言思考本土问题。

当代艺术与文化篇8

【关键词】艺术区;网络艺术区;当代艺术;艺术生活

一、艺术区与网络艺术区

艺术区是由艺术家村落发展而来的,艺术家村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一些青年作家、画家和诗人为了摆脱城市文明,逃避现代社会,聚集在乡村,共同生活,实践艺术,并逐渐形成传统,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欧洲的艺术村落分布广泛,典型的艺术村落如法国的枫丹白露、亚威农等地。90年代,欧美的青年艺术家逐渐放弃群居,走向个体创作,艺术家村落在西方衰落,部分艺术村落转为季节性聚会。

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受到来自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一些追求自由创作的职业艺术家开始在北京郊区的圆明园和宋庄等地聚集,形成“画家村”,即所谓的“东村”和“西村”。

从2001年开始,一些艺术家将北京大山子地区原国有798电子工厂闲置的厂房改造为艺术展示和创作的空间。在此期间,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进入繁荣时期,当代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国际知名画廊、文化机构和批评家纷纷涌入798地区。该地区邻近著名艺术院校,形成了集艺术工作室、画廊、美术馆及演艺于一体的艺术区。

继798艺术区之后,北京地区逐渐出现了酒厂艺术区、环铁艺术区、上苑艺术区、索家村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黑桥艺术区、一号地艺术区、房艺术区,加上原有的宋庄艺术区,称为北京十大艺术区。艺术区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的存在无疑为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和收藏家构建了一个开放而良性的艺术环境,艺术区能够帮助艺术家收获各种当下的文化信息,把握前卫艺术思潮,激发创作灵感;便于批评家把握艺术创作的最新动向与艺术家及时接触,发展新的当代艺术理论。艺术区内的美术馆、画廊基本上是一些专门性美术馆和画廊,艺术区使一些展示场所更靠近艺术家工作室,更便于展览和推出艺术新作、新人。

北京周边地区的艺术区内聚集了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并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群体,以及观念相对自由开放的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还汇集了尤伦斯艺术中心、佩斯画廊等一些国际著名的艺术机构。他们在艺术样式和艺术取向上趋向前卫,作品以现代艺术的面貌呈现,逐步确立了艺术区在当今国内乃至国际的前卫文化地位。共同建构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具活力的部分,在公众的当代艺术生活中日益扩大着自己的影响。艺术区具备原创、观摩、批评、策展、展览和艺术品交易等功能,这些功能基本包括了当代艺术生活的各个方面。

20世纪中期人类发明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不仅将人类既有的文化艺术作了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并且引导产生了新的艺术样式。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参与的互动平台,其宽泛性、包容性、公开性特点,使更多人的生活融入新的时代文明。网络介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艺术生活。它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当代艺术生活,进而诞生了新的艺术生态。20世纪中期以来,网络间与艺术生活关联的信息无所不在,一些国际知名的艺术网站应运而生,其中包括artseconomics网站,业务包括艺术研究咨询服务和出版;artfacts网站,主要内容涉及艺术展览、艺术家、艺术机构的信息动向等;artnet网站业务包含艺术家个人信息、艺术作品在线拍卖以及画廊动态、艺术品价格数据库等;artprice网站内容包括艺术品评价、艺术品数据库等。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和市场迅速扩张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艺术网站异军突起,逐渐担当了媒体的主力,成为艺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国内艺术网站主要分为以下类别:综合艺术网站、美术馆和画廊网站、展览和艺术博览会门户网站、艺术品交易网站、艺术院校网站、艺术家官方网站、公共艺术论坛、艺术协会和机构网站、艺术家个人网站等。其中较有影响力的综合艺术网站有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网、美术同盟、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等。

如今的艺术网站在功能上涵盖了艺术区的几乎所有功能,而其巨大的辐射能力则远远超越了艺术区,因此被称为“网络艺术区”。如开创于2000年的雅昌艺术网,网站立足于艺术咨询平台,由艺术综合频道群、行业服务子网群、互动社区和英文网组成,“利用资讯、交流、交易、搜索平台有效地拓展学术、市场、教育等领域”,致力于“打造全艺术主流新媒体”。开设有《新闻频道》、《画廊・拍卖》、《画廊推手》、《展览推荐》、《尚品生活》、《艺术投资》、《艺客空间(博客、论坛)》、《评论・专栏》、《专题・视频》、《图书》、《交艺网》、《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等栏目,目前登记专业会员逾50万,浏览量达到日平均80万人次,在中国互联网协会评测的全球中文互联网排名中位居前400名之列。

艺术中国网是由中国互联网中心领导、由国务院新闻办管理的对外传播网站,也是中国网旗下的专业网络艺术媒体,开设有《热点关注》、《新闻中心》、《艺术沙龙》、《名家档案》、《视频》、《展览推介》、《DiY》、《独家专访》、《艺术讲坛》、《好书连读》、《民俗》、《影像记录》、《论坛》等栏目。艺术中国网以“经典艺术、国际视野、大家格调、主流声音”为宗旨,秉承“新文化、大视野、全资讯”的媒体精神,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图文报道、论坛互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把握当代艺术业界的脉搏与动向”,力求通过精心整合的及时新闻和翔实的背景资料,集各方学术视野,向世界及时全面地介绍中国当代艺术。

二、网络艺术区对当代艺术生活的影响方式

所谓艺术生活主要是一种精神生活,从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和当代艺术的思潮来说,当代艺术生活包括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品交易等多个方面,在后现代艺术理论看来,艺术创作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和审美影响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艺术品交易、收藏的角度来看,艺术生活也包含有一部分经济生活的成分。

网络艺术区首先带来的是艺术交流与传播的便利。与传统艺术区相比,数字技术的天然优势可以使数字图片与数字本身制作艺术作品(比如3D动漫和数字影像),艺术家通过网络发表作品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参与论坛,个人网站、主页和博客等。通过网络上传,网络艺术展览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时空局限,甚至成为艺术家作品的形成方式。

艺术家博客和艺术家主页不仅能使公众及时了解到自己所关注的艺术家的创作状况,还能够了解艺术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状况。由于艺术家是将个体经验通过网络渠道直接与公众交流的,必然有利于在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产生有益的共鸣。而艺术家将自身感受与公众及时共享,最终也会成为公众共有经验和情感的一部分,进而扩大社会群体之间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了解。

近年来每逢大型展览,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广州国际艺术三年展等,门户网站就会成为主要的宣传手段。展览方通过门户网站公告、公布进度、公示结果,不仅扩大了展览自身的影响,也使展览的评选更加公平透明。

艺术论坛是网络建立的自由讨论空间,它带来的是文化权利的公平分配。艺术家与公众可以利用论坛这个工具,发表作品、交流思想、获得咨询,拉近艺术家与公众、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论坛所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包括理论研讨、创作观念和艺术教育等。论坛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发表作品的机会,这反映了互联网接纳所有普通公众的理念,其形式也反映出超越社会偏见和阶层界限的文化理想。网络时代,有才华的艺术家再也不会像他们的先辈一样轻易被埋没。论坛的出现为一些重要展事的评选设立了一个场外的舆论氛围。

近年来,网上艺术品交易已经开始出现发展势头。除了一些专业艺术品经营机构的网站,各主要艺术综合网站也都开设了艺术品的交易网页,如雅昌艺术网的交艺网等。网上艺术品交易在欧美等国已经相当常态,但是国内网上艺术品交易的规模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代艺术作品的市场几乎是空白。如果网络艺术区一如既往地抱持高度的文化责任,那么当代艺术在未来成为艺术市场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类别是可以期待的。

艺术教育是公共艺术生活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一般说来,“民间诞生艺术,学院产生学术”。而来自民间最前卫的艺术观念被相对保守的传统学院接受,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网络的即时咨询能力,使学院及社会有更多机会目睹前沿艺术的发生,学院与艺术创作前沿沟通的频率加快,在民间艺术中加入更多学院精神。其积极的一面是将优秀的艺术推介给学院,促进学院艺术教育作出新的变革。同时,由于信息的传递过于迅速,使学院可能因此接触到一些负面艺术信息和观念,影响艺术教育的健康运作。

三、网络艺术区对当代艺术生活的影响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是在当今文化的边缘地带产生的,网络艺术区的产生逐渐将当代艺术呈现于艺术生活的主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有其特殊的外向型背景。在它的诞生初期,模仿与复制成为最简易的途径。由于民间基础相对贫弱,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性和原创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其后果是当代艺术逐渐失去前卫意识,在精神层面出现泡沫化。网络艺术区的出现将当代艺术面貌更加宽泛地呈现于现实社会的话语氛围之间,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引起公众对艺术的讨论,摆脱权威势力与世俗偏见,使艺术品的评价能够超越意识形态与市场的困扰,更加平面化与社会化,促使当代艺术更加严肃与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发展之路。当代艺术具有批判性和多元性,网络艺术区在面对当代公众艺术生活时也自然担负起愉悦、启迪或警示大众的公共职责。网络独辟蹊径的文化观念也有助于促进文明的进步,培育和造福艺术家及民众的文化生活。网络艺术区的主办者主要来自民间,它的形成对于艺术评价机制的完善、艺术生态的平衡会产生催化、调和的作用,便于鼓励艺术家以个体身份对艺术事件进行多元化探索,便于确立艺术家的独立性。[1]

网络艺术区的出现,是技术革命带动文化进步的典范。它通过技术性完成公众性,实现了对当下文化丰富性、公众性的一种召唤。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艺术区在未来的发展还将进一步促进艺术走进大众文化艺术生活,网络艺术区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流通手段,它作为播种机,将使当代艺术观念根植于民众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林.拒绝操控――关于当代艺术的公众性[J].当代艺术,2008(10).

当代艺术与文化篇9

关键词:中国书法传承发展

说起中国书法的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用电脑打字代替书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书法文化要传承和发展不能脱离现实环境,要努力实现文化思想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在更好的普及书法文化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书写水平。

一、书法艺术的当代社会价值

1.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

随着当代书法艺术从其记载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社会主流地位的退出,书法艺术存在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了。书法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与当今书法艺术社会教化与审美作用所体现的程度。书法艺术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大众对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所反映的精神层面、审美等层面的感悟从而达到精神与道德上的提升。

2.文化承载与传承价值

书法艺术由于其漫长的发展铸就了其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每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不仅是那个时代文化的线条表征,而且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在那个时代也相应地发挥着其应有的文化价值。书法艺术文化价值主要为精神理念层,精神理念的文化价值的直接表现就是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主流书法艺术都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3.书法艺术的社会政治价值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从其产生就打上了政治的烙印。艺术创作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指导,毫无选择地必须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中国书协在所确定的“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确保书法艺术事业发展的正确导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4.人类意象思维开发的科学价值

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意象的艺术。这种意象思维对于开发人类的右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右脑主要承担创造思维和意象思维。而左脑主要承担逻辑思维。科学地开发人的右脑功能是关系到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书法艺术的这种对意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独到作用无论从生理学、从发明创造学还是人类智能开发等角度都具有重要的实验价值、理论价值及科学价值。书法艺术对人类意想思维的科学价值不可估量。

5.书法艺术经济价值

书法艺术的经济价值伴随着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的产生而产生。由于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的大众化使得文化艺术完全成为消费社会的一部分。书法艺术品由于凝结着书法艺术家的辛勤劳动而使其具有了价值。而书法艺术品所具有的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文化承载与传承价值及人类意象思维开发的科学价值等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使得其具有了使用价值。书法艺术要走向世界,首先应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但是无论如何,国内外对书法艺术品的需求使得书法艺术得以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是书法艺术家的安身立命之本。世界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为中国本世纪文化艺术产业的建立和良性发展提供了经验。

二、开拓书法艺术新的实用价值

书法艺术自产生与发展以来始终发挥着实用与审美双层功用。无论是实用功用还是审美功用均离不开对介质的依赖。可以说其发展史是介质与书法结合的发展史。从殷周的甲骨、西周的金文、秦代的石刻与权量、汉代的竹简、帛书与瓦当、魏晋南北朝的石刻、墓志、唐代的碑刻等等,书法艺术都针对每一个时代的介质找到了恰当的契合点和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了实用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大大拓展了书法艺术的生存空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书法艺术实用价值的拓展主要依赖其承载书法艺术的介质及与器物层的结合。

在当代,伴随着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商品主要表现为消费品与工业品。而与书法艺术最为直接关联的则为消费品。大到电器,小到生活日用品,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合流,完全可以实现科学与实用器物的结合。当代书法艺术实用空间的开拓的主要途径是把书法艺术作为产品设计的审美构成元素,在不改变产品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使书法艺术与实用的器物达到完美的结合。在实现产品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了其审美价值。满足了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从而也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书法艺术新的使用价值的开拓依赖于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文化艺术产业和促进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是实现书法艺术新的实用价值的重要保证。

三、建立良好的书法艺术的批评环境

书法艺术的批评环境是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代书法艺术批评不是流于形式“隔靴搔痒”,就是夹杂个人感情和好恶进行捧杀,甚至人身攻击。全然没有一个真正学者的风度。旧式文人的“文人相轻”恶习在一定程度上还在重演。因此书法艺术批评的科学化、客观化、学者化和个性化是当代书法艺术生存与发展和建立良好书法批评环境的重要原则。

四、广泛普及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大众的书法艺术欣赏能力

大众对书法艺术的认知是关系到书法艺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群众基础。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书法艺术知识的广泛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大众书法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书法艺术家应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播者和弘扬者。通过送书法艺术到基层、到群众中去,使得书法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普及书法艺术知识,使得书法艺术成为人民群众高雅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书法艺术社会价值的拓展不仅从根本上基本解决了书法艺术的生存与问题,而且找到了书法艺术与时代结合的契机、方式与途径,并为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袤的空间。良好的书法艺术生存空间的营造是当代书法艺术界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书法人期盼且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兴国,郑志刚.书法文化的当代意义[J].青少年书法,2008(5).

当代艺术与文化篇10

[关键词]当代艺术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陶瓷艺术

一、艺术与空间的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求的审美对象,具有其自身的属性和特质,艺术作品作为连接客观世界和对象世界的媒介,并非是指简单的物质实体,还包括包括艺术家情感的熔铸、艺术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以及引发欣赏者审美感受的空间环境等要素。纵观艺术品的发展轨迹,从实用艺术逐步演变成装饰艺术,空间要素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定位,成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涵。艺术作品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物体,而是从根本上追求精神的享受。空间的作用除了表现出艺术作品所处的环境和文化、生态等因素外,还起到限制作用,规定了艺术作品的整体气氛。设计师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空间因素来设计作品。

艺术作品中空间的作用已经从单纯的物理空间延伸到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艺术作品中的“空间”概念包括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三个层次,物理空间是指物质实体所围合的空间,心理空间则是由物理空间布置所引发的的心理上的空间感受。社会空间是对民主精神的呼唤。以“艺术家——艺术作品——空间环境——欣赏者”的有机统一性为原则,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文化内涵。

1、由艺术作品的物理空间延伸到心理空间

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要通过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才能发挥它的美学价值。对艺术品空间的营造,是人们审美需求的物化表现。在当代社会,艺术品的创造不仅仅着眼于艺术品本身,而更加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同一件艺术作品摆放在不同的空间,会引发欣赏者不同的心理感受。这是由空间的特定属性决定的,空间是具有逻辑性和形态性的,特定的空间能使人感受到特定的知觉意义。对艺术品空间的营造,并非仅仅满足观赏者的视觉审美需求,也可以实现大众的心理补偿。

当代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的产物,是表现城市文明和人类现代生活与理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目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目的是通过不断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改变大众对现代文明的认知。在城市,大众的私人空间是狭小的,人们希望公共空间弥补私人空间的不足,争夺更多的私人空间和自我实现的心理补偿,并实现个人与社会精神的对话。

2、由艺术作品的物理空间延伸到社会空间

艺术空间的营造除了满足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和心理补偿需求,也是对民主观念的呼吁。人是空间创造的主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创造的空间都渗透着当时的社会意识、时代特征、文化背景等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因素。当代艺术对社会空间的诉求,不仅仅是为艺术作品提供良好的整体氛围,还是对公众权利的维护。当代艺术是民主化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回顾艺术的发展历程,在当代,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当代艺术已经被打上民主化的烙印,因此,建立一个真正体现民主观念的艺术运作机制,是当代艺术的必然使命。艺术家要通过使用民主化的话语权,体现出平等交流和公共关怀的价值观。艺术家必须努力在个人与公众之间寻找平衡点,通过艺术品的创造满足大众民主化的政治愿望,维护公众权利。

二、当代艺术的空间营造——以陶瓷艺术为例

纵观陶瓷艺术的发展史,陶瓷艺术逐渐从实用性向装饰性转变,陶瓷的装饰性是陶瓷原始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满足了人们的基本实用功能之后,从物质文化提高到精神文化的高度,所产生的陶瓷新功能。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导致陶瓷艺术的多样性,把陶瓷与现代环境空间结合,是新时代陶瓷艺术多元化表达的新方向。在当代社会,陶瓷艺术逐渐打破单体化的格局,朝着整体、多元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三、总结

当代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艺术的多样化,空间与艺术的结合,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和思考。空间的营造并非只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而是对艺术民主化的呼吁,建立一个真正体现民主观念的艺术运作机制是当代艺术的重要使命。通过物理空间的营造完成大众心理空间的审美需求和心理补偿,进而实现艺术的民主化,为公众争取社会空间的权利。当代艺术家要更加注重艺术作品的文情怀,通过艺术品的民主化精神维护公众权利,建立一个真正体现民主观念的艺术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