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能技术时代十篇智能技术时代十篇

智能技术时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1:40

智能技术时代篇1

自2014年“工业4.0”成为热点方向,这个醒目的标题就令人充满了欲望和想象。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并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

工业是强国之本,建设制造强国势在必行。中国服装业在此背景下恰逢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将与世界性挑战正面交锋。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中国制造业目前仍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阶段。用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蒋红斌博士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主体经济特质是左腿已经迈入了4.0时代,但是右腿还在2.0版本里。”与德国等制造强国相比,无论是在研发投入、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还是品牌形象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新应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国纷纷抓紧调整各自的战略,日益重视制造业在促进经济复苏和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因此,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在近几年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制造业发展正在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法国出台了“新工业法国”。去年9月,印度也了“印度制造”战略,将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

由此,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出,中国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而对于始终走在变革尖峰上的服装业而言,创新能力不足、劳动力数量拐点初现等信号无一不在警示――制造业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涅重生还是销声匿迹?答案或许就在一念之间。

智能时尚玩转产业链整合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用三个十年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认为,纺织服装业具有先期迈进世界纺织强国阵营的基础和优势。具体而言,纺织服装业智能制造包括智能装备、智能产品和智能零售三个方面,但从“大时尚”的层面来说,脱下智能制造“冰冷的铠甲”搭界服装业,智能时尚的概念应运而生。

我们可以从纷繁变化的市场动态中捕捉到智能时尚的汹涌来袭。近两年,可穿戴设备产业趋于成熟,国内外企业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渗透至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可穿戴”背后的天然视觉优势,作为智能产品的重要分支,为智能化与时尚化的结合吹响了冲锋号。

智能装备方面,和鹰、宝盈等龙头企业深耕自动测体Cat、模板缝制系统等尖端领域,串联缝制智能设备产业链,为智能时尚打下坚实基础。智能零售则是在创新型零售概念的基础之上,作为“工业4.0”时代催生出的新产品,直抵终端,让消费者通过更便捷的方式将智能时尚“穿上身”。如运动品牌匡威就在今年夏天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的三家门店,设置三块“madebyyou互动橱窗”,顾客通过扫码进入系统,上传图片来打造属于自己的Chucktaylor鞋款。

是的,身处其中,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带来的兴奋、憧憬、敬仰、恐惧,但你所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藏在冰山底下产业结构的变化,你或许根本不曾知晓。

大势所趋、不得不为。“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中国服装企业勇于尝试与创新,并且得出金科玉律――智能制造不只是设备,而是在塑造一种观念,在危机意识中,“工业4.0”既是机遇,也有挑战。

从现有路径来看,纺织服装业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势必将从产品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还要积极培育新型生产方式,结合汽车、机床、通信设备、纺织等行业特点,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不断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智能思维去陈出新进行时

智能时尚凭借着互联网和制造基因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智能科技正在摆脱以往“噱头”的固定角色,日益成为服装企业应对“数量增长慢下来,质量增速提上去”的“新常态”发展的不二法宝。然而,面对“只见其声,未见其形”技术革命浪潮,服装企业探路智能制造升级没有快车道。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不是专门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规划,而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不仅要提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和措施,还要加大对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同时还要解决制造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工业基础等一系列阶段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因此,服装产业的智能转型意味着要展开一段摒弃旧规则、树立新逻辑的蜕变之旅,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下,结合产业链上的智能“新伙伴”,丰满智能时尚的新思路势在必行。而在即将于10月首次亮相上海的CHiC2015秋季展上,“智能时尚”,的主题由此诞生。不仅如此,在秋季展上这一主题将贯穿于时尚男装、时尚女装、皮革/皮草/羽绒、牛仔、贴牌加工及供应链、配套资源等各个专业展区,而同期举办的各项活动也将引领业界开启“智能化”启迪。

智能技术时代篇2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建筑;应用;发展;高校智能化1物联网以及智能建筑的体现方式

探讨物联网及智能建筑的体现方式之前,我们首先就必须要了解两者的基本概念,只有了解了基本概念才能够真正谈得上提升建筑智能化水平。下面本文就来分别分析物联网及智能建筑的概念和体现方式。

1.1物联网

所谓物联网主要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连接的网络,物联网同互联网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是对互联网的延伸及发展。互联网是信息之间的交流,而物联网则是物品之间的交流。当前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开始得以发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网上购物、电子银行、教学医疗等领域都能够看到物联网的影子。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物联网,人们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强对物联网的研究应用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物联网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的新兴产业。云计算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传输技术都与物联网技术有密切联系。所谓网络传输技术指的是网络层之间的传输定位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包含互联网、wiFi以及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则指的是物件的传感、执行以及近距离通信等。云计算技主要是利用不同区域的高性能计算机来进行有效沟通融合,最终为物联网提供科学高效地数据管理、分布式计算等服务平台。

1.2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就是根据客户需要来对建筑物的管理、结构、外观、服务以及设备等进行高效组合从而最终满足客户需要。智能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使得建筑物成为一个健康、优雅、舒适的建筑体。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建筑技术是智能建筑技术的四大基础。提升智能化水平就必须要加强对这四种技术的研究。智能建筑理念当前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同,并应用得到了各个领域。照明系统、节能减排监控系统、安防消防系统集成就是智能建筑理念的典型体现。物联网技术带给了智能化领域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这场革命把人的思想融入到智能化体系中,把电子芯片放置于建筑、各类管网、空调设备等物体中,甚至是人类无法达到的区域,如楼层、墙体、夹板等建筑物内部隐藏的众多管线和阀门中,通过物联网实现了管理人员对小至一栋楼宇,大至一间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实施更为有效和统一的控制与管理。可以说,建筑业下一个重要的发展就是依靠智能建筑、智慧建筑的飞跃发展。

2物联网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

2.1物联网应用现状

物联网是一种先进的专业的技术,这项技术本身获得了较快发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项技术也到了广泛应用。设备之间通过传感器联网,人们可以就更加真实地了解电子设备的使用信息。照明系统、空调冷暖系统、给排水系统、安防消防系统与电梯系统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智能设置,也是物联网应用的具体体现。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局域网的应用是值得注意的。局域网应用过程中经常采用总线型或者是环型树型拓扑结构。这些拓扑结构有助于人们资源间的共享。

2.2物联网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具体应用

建筑智能化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已经贯穿到了建筑智能化的各个环节中。物联网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在于无线网络的普及、网络宽带化。当前无线网络获得了较快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得到了全面应用,网络宽带化的形成能够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及应用。智能建筑之所以能够实现关键在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成为了可能。本文以大学校园为载体,详细叙述物联网在校园建筑智能化中的具体应用,物联网技术具体应用在校园以下领域:一是智能教学中的应用。智能教学主要包括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电子图书阅览等。建立实时和非实时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网络进行大面积的远程或者直接教学,系统可供优秀课件储存、下载、点播,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互动教学,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提高了教学质量。设计者在考虑校园全数字多媒体教学网络布线系统应充分考虑建成后的需求,并应充分考虑网落全覆盖,在教室的各个位置都可以利用wiFi上网互动教学。教室内由多媒体电子讲桌统一控制所有设备,包括投影机、投影幕、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设备。通过控制面板可对各种设备进行切换和操作,如可切换控制各种设备的播放,选择频道和调节音量大小等。二是节能减排中的应用。节能减排是校园智能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能够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具体而言,物联网技术在节能减排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在空调设备内安装感知组件,从而动态地获得各种环境状况信息(温度、湿度等)。之后通过上传数据分析,最后由节能管理一平台来全面自动地调控空调系统本身的负载端设备,把环境温度的有效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因为人为操作不当造成过冷或过热。我校大学城校区所有教学楼宇的暖通空调系统都采用远程节能减排监控系统作为管理辅助,当教室内无人或少人时,系统可远程关闭或调节温度,有效的节能减排的同时为我校节能大笔费用。当前较为流行的监控通信技术主要是ZigBee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该系统将能够实现对室内湿度、温度的实时监测、同时还能够有效增强节能运行管理效果。该系统本身还具有搜集数据、分析数据、输出打印报表、传输无线内网、合理评价能源消耗等功能。三是智能校园安防中的应用,智能化的安防系统为校园安全提供有先进的保障系统。传统的安防系统存在着较多问题,新形势下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智能安防系统与传统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采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安防系统将能够全面科学高效地处理相关信息,准确性以及处理速度都将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入侵报警以及电子巡逻是智能安防系统的主要内容。摄像机主要分布在华工校园主要出入口、停车场、每栋新建教学大楼的每一层的主要出入口、围墙、建筑等。在值班控制中心的值班人员可以24小时监视摄像机画面,随意切换画面,并可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储录像,提供犯罪证据。智能化传感器和红外线传感器的应用将能够实现对非法侵入信号的有效防范,这对于避免误报警也是很有意义的。四是智能校园后勤保障中的应用。主要运用为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教学科研、校园办公、远程教育、物业管理、图书借阅、身份认证、食堂就餐、医疗就诊等多项功能综合智能卡。这些功能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将各种资源数字化,方便统一管理。当前的一卡通系统主要是涉及到数据库、一卡以及一网三个层面。建议采用先进的控制网络作为分散的控制设备、数据采集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系统主干采用以太网,通过路由器连接校园网,终端设置若干个信息输入和输出控制器。建议采用非接触iC卡,通过非接触iC卡比起以前插卡式的iC卡更加先进、安全、可靠、实用,既保护了学生个人信息,又便于使用。一卡通系统同时应能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具有开放性和标准化的特点,并保证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物联网技术的科学高效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校园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办公、后勤管理和物业管理等提供稳定的数据平台,有效地提升建筑物的舒适度,保证校园的安全,为建设一所国际化的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制定完善的校园智能化建设方案应根据学校的明确需求,遵循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避免造成功能上的闲置。总而言之,加强对物联网与智能化建筑完美融合的研究已经成为今后校园智能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3智能建筑在物联网时代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同智能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说智能建筑在物联网时代将会得到较快发展。作为一种理念,智能建筑已经被越来越多地人接受,智能建筑所包含的绿色环保、人工智能等理念使得不同用途的建筑物都开始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平。物联网时代,智能建筑获得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智能建筑的范围将会不断扩大。当前智能建筑的理念已经扩展到到了住宅楼房、学校以及办公商业等领域。智能建筑、智能小区以及智能城市等逐渐发展起来。智能建筑的前景越来越广阔。二是智能建筑同绿色节能建筑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智能建筑同绿色节能是有密切联系的。智能建筑同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相结合将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能够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采取这一措施更显迫切。三是智能建筑外延的发展。随着智能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多,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也将会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上三点都体现了在物联网时代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

4结语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潮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融合,物联网时代真正到来。在物联网时代,智能建筑将获得更快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物智能化水平,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也能够促进物联网技术的进步,两者之间联系紧密,同时也能够相互促进。本文首先分析了物联网及智能建筑的体现方式,而后重点分析了物联网在校园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以及物联网时代智能建筑的发展。可以相信,随着今后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的水准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智能化系统,开创一个安全、智能、便捷的新时代,让人们充分体会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1]楼冀阳.物联网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

与科技,201(41)

[2]孙禄明.基于新型网络技术的建筑智能化项目应用案例

[J].电声技术,201(37)

[3]魏宏飞、黄宗建.浅谈物联网技术和建筑智能化[J].现代

营销,201(39)

作者简介:

智能技术时代篇3

海内外专家指出,汽车智能化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革命性趋势,也是各大汽车企业未来夺取全球市场的最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汽车产业内超过90%的创新均和汽车智能系统相关,预计新车的智能化相关的零部件成本将占总成本的六成以上,目前仅占30%左右。

“在未来10年内,智能汽车技术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依托3G网络实现路况导航、股票交易和社区交流等互联网的应用,中国汽车业将迎来网络互联信息化的新时代。”在近日,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的“2011中国汽车产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原机械部部长何光远对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的前景颇为乐观。这和《汽车观察》在2011年3月刊封面故事《掘金车联网》的观点不谋而合。

像iphone一样“潮”起来

苹果iphone的出现改变并引领了一个时代潮流,汽车信息化全面进入2.0时代,将让人们的用车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

web2.0这个词或者概念,去年火得一塌糊涂。如果要向专家求解,得到的答案可能有几十个。用最容易理解的话说,它能有助于用户更多参与到数据的产生和操作当中来。相对于旧的软件,它更具开发性,能让数据更轻松实现共享,鼓励人们创建、协作、编辑、分类、交换和促进信息,并且易于使用。

这样理解起汽车信息化2.0时代就更加清晰易懂了。在研究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技术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成为车界的潮流。

同济大学mBa导师郑鑫博士给出了一组数据,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

“到2011年,全球汽车行业总体信息化投资规模可达到342.2亿美元,但我国汽车信息化投资占全球比重不到4%。”大众汽车有限公司Vw品牌市场部总监辛宇预测说。尽管如此,2006年~2011年世界汽车信息化投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4.9%,而我国则达到了8.6%,尤其是在it服务领域增长更快,达到16.8%。

像安吉星应该说是信息化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它是通用汽车研发的一套汽车安全信息服务系统。2008年底北美上市的95%的通用汽车产品都安装了该系统,至今在北美使用安吉星(on―Star)服务的用户已经超过600万。

而中国是北美之外首个导入安吉星系统的市场,在2011年上海车展上展出了安吉星手机应用,这个应用程序适用于包括iphone、android、windowsmobile、Symbian、Blackberry等众多手机平台。这套系统可以通过手机对车辆进行远程控制,车主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看车辆状态、遥控车门锁、甚至启动发动机。

上海安吉星执行副总经理李超在《汽车观察》采访时透露,该系统于6月底正式推出,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直接下载安装软件。

2010年是产品运营的第一年,到去年年底安吉星的用户数量是17万,李超介绍,今年的新增用户目前有40万,加上去年的用户,到今年年底激活的用户数量在50万左右,到明年年底预计会有100万用户的规模。现在安吉星在上海有一个350坐席的呼叫中心,他们已经开始筹建第二个呼叫中心,今年8月份位于厦门的700坐席呼叫中心将开始启用,全国将达到1千座席的规模。

目前,车联网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重视,国家物联网技术给予了很高关注和支持。许多车企也纷纷联手网络运营机构和电子产品公司推出相应的车载系统,onStar在北美花了十五年的时间,在李超看来,上海安吉星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这样一项完善的服务终端直接引入国内市场。而其他产品比如3G车载信息概念,只是提供一些娱乐和导航服务,还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车载信息技术,“当然他们也在逐步推出安全和整车集成方面的服务,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李超说。

享受汽车智商

没有信号灯、没有堵车,也没有交通事故,汽车在公路上高速行驶,这样完美的驾车生活是车联网世界的美好预期。通过应用最新的信息科技手段,让汽车也可以像人脑一样“思考”。

据专家研究,采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道路管理水平后,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可减少30%以上,并能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50%以上,甚至可以减少80%。

“把顾客引入信息化过程中,市场动力就永不枯竭。”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调研员余鲲在高峰论坛中透露,工信部正在筹备启动“汽车智商”项目,以推动车联网项目的发展。

余鲲将“汽车智商”等同于汽车电子应用的水平,汽车智商越高表示产品越受欢迎,它将帮助汽车企业获得汽车信息技术的收益率。目前,他表示,工信部正准备建立“汽车智商”评测指标体系,将其与产品价格挂钩,通过“汽车智商”的评定来推动汽车电子设备在车辆中的应用,进而推动车联网世界的构建。

对于安吉星(on-Star)的主要价值在于其车祸后紧急呼救功能和远程开锁功能,刘伟坚,德尔福电子与安全事业部亚太区工程总监,导航和telematics领域的专家,他把这种思路打得更开,“如果你在家里和办公室里能做的工作,你是否想让它在车里全部实现?”

智能技术时代篇4

[关键词]: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计算机机械设备机床

智能化技术是集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精美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综合技术媒介的统称,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日益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在工业化生产中大幅度、全方位的运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很好的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人员的损耗与劳动强度。机械制造是新时期工业生产的重要形态,也集中表现了智能化技术运用的价值,可以视为智能化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典范。尤其在新时期机械制造产业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智能化技术的高度应用,无疑更具现实指导价值。

一、智能化技术可以提升机械制造的效率,确保工作的稳定性

机械制造几乎是最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工业生产工种了,在新时期机械现代化、工业生产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机械制造也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变革和转型,其中以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为主要代表。智能化技术从本质上来说集成了包括计算机技术、精美传感技术、GpS定位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多种“高精尖技术”,是现代科技的重要成果,能够为机械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同时确保现在和未来的机制制造产业真正走向智能化、自动化与现代化。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制造的变革与升级都是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产业的重要依托,也是其中最终的目标所在。从路径上分析,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可以大幅度提升机械制造的效率、质量,缩短机械制造的时间,降低机械制造与生产的成本,同时解放劳动力。

更重要的是,智能化技术能够实现机械制造产业与工业的“智能化操作”,可以在极少人员参与的情况下实现自发、自主与自动的机械制造生产,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的确保机械制造的稳定性,这是智能化技术最核心的优势的展现。据此可以看出,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的价值首先是提升了机械制造与生产的效率、层次,另一方面则是确保机械制造处于稳定运行的区间范围,同时大幅度的缩减机械制造及生产的时间、成本,真正的实现了人性化与智能化的生产。所以,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推广智能化技术,提升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水平,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智能化技术提升了机械制造的高精度,增强了数控系统的灵活性

机械制造领域大面积的引入智能化技术并使之成为机械制造的“主力军”已经由来已久,在实际工作中也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据此,要把智能化技术更为细致的分解才能体现其应用价值,才能展现出机械制造生产对其的依赖。例如,现代化的数控技术其实就是智能化技术的一个分支,顾名思义就是以数据库控制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来指导工业生产,尤其在机床生产、机械制造中运用极为广泛。数控技术可以实现对机械制造的动态控制,即透过掌握机械制造的各项数据、信息来做出明确的制造、生产的指示,从何确保机械制造处于高精度、高效率与高度灵活的状态。这样一来,机械制造的整体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机械制造产业化的进程也就被大大提升了。

再如,现代机械制造过程中运用智能化技术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诊断、分析和排查机械制造的故障、问题与事故。显然,传统的机械制造借助机械设备与人力开展,一旦机械设备或生产流程出现故障,很难做到快速、准确的判断,而智能化技术尤其是数控系统可以快速分析机械故障和问题,从而做出准确的处置判断。所以,从故障规避和处置的反面也可以看出,智能化技术为机械制造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的支持,这是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总之,智能化技术不仅增强了机械制造与生产的精度、密度和灵活度,而且为机械制造的故障排查提供了依据,其应用价值十分巨大。

三、智能化技术催生了机械制造的工艺创新,实现机械制造的实时智能化

很显然,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早已是工艺生产领域的共识,这一点在机械制造与生产中被一再证实。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推动了机械制造的工艺创新,同时实现了实时的智能化操作。例如,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

此外,机械制造应用智能化技术也日渐成熟,现今实时系统和人工智能相互结合,人工智能正向着具有实时响应的、更现实的领域发展,而实时系统也朝着具有智能行为的、更加复杂的应用发展,由此产生了实时智能控制这一新的领域,其最终将促进机械制造的实时智能化,可能带动机械制造产业的大变革。

综上所述,新时期机械制造的技术变革以智能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也彰显出智能化技术的巨大优势,不仅可以推动机械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够实现机械制造的现代化与实时智能化,真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赵兰.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2012(08)

[2]贺广华.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5)

[3],杨金勇.浅谈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的结合发展及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智能技术时代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综合素质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在也不断更新,现代社会正逐渐从信息化时代走向智能化时代。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广泛,人工智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人的逻辑思维的应用科学技术,也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因此,相关人员要结合人工智能的应用来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各个优势完善数据和信息,保证整个计算机的应用顺畅,有助于行业发展。为了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要收集各种知识,通过知识来改善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不足,通过有效的逻辑思维和计算加速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行业发展节省大量的资源和信息,从而提高网络速度。在计算机模型上,可以抛开传统网络计算的局限性,通过稳定和安全有效的思维模式,来完善人工智能化的发展,同时也要不断努力拓展其应用,为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努力。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第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产物,计算机网络已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已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结合当前局势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目前,人工智能的使用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第二,人工智能是指利用计算机、机械模仿人类大脑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和活动,它是应用型技术,也是结合计算机的高科技技术,对现展来说是一个不断推进的阶段。智能化系统的出现,需要结合自动化进行数据分析,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工智能化的应用上发挥作用。第三,从当前生活发展来说,电脑给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人们对电脑的利用率越来越高,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3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优势

3.1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降低成本

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当前信息处理的尖端技术,为了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要对网络技术进行实效性的完善资源,解决整个网络运行的问题。为了提高整个信息的处理能力,使得在运行过程中更加稳健,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传统网络信息处理已无法满足现代技术的需求。因此,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网络技术以满足现代技术的要求,使得网络信息的应用更加广泛。与传统网络技术相比,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处理方面,不仅速度快、效率高,而且准确性也非常高。此外,它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消耗相对更少。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不但能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还能降低系统运行的成本。

3.2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完善协作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应用广泛,为了扩大发展规模,要结合现代化技术,建立合理的网络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个网络技术管理,而是需要完善网络的层次化,从每个层次上对各个系统进行协作监督,保证各层之间的协作关系,使得整个网络技术管理更加有序,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1]。

3.3人工智能的推理能力

当前,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的信息管理工作中,为了实现信息网络的发展,要不断通过推理能力强化管理力度,前期做好协作能力,保证整个网络管理的实施,确保能够有效监测整个网络工作。将人工智能应用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不仅可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还可以判断网络是否正确。

3.4实现节能优化,减少资源消耗

为了完善网络信息的拓展,要不断实现现代化节能优势,不断减少资源消耗,通过快速的计算来实现控制,结合计算的整个过程对网络技术进行控制,不仅能够实现计算机网络的管理,还能减少资源消耗,从而达到节能优化的目的[2]。

4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

4.1防止泄漏出现,实现安全管理

首先,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说,需要结合智能化来完善系统的控制。保护计算机上的账户号和邮箱,保证人工智能的优越性。要结合安全保护功能,对电子邮件进行有效跟踪和监测。此外,可以通过智能化自动清理电子邮件垃圾,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为了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的有效管理,人工智能可以保证网络技术的安全性,比如,智能防火墙,传统的防火墙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科技技术的要求,需要通过智能化来实现统计。为了保证其有效性,要加强防护,在系统中设置有害信息,并结合设置权限访问加以保证,从而提高软件信息检测的效率,防治病毒入侵。最后,为了防止系统当中侵入有害信息,要不断优化软件信息的检测,严格控制各类病毒,从而保证系统资源的安全。

4.2综合管理人工智能

将人工智能应用在网络管理中,需要结合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在计算机网络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需要确保管理的综合性,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管理。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结合当前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要以专家经验和知识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实现网络技术的有效处理[3]。

4.3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要加强专业人士的培养力度,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性,不断完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管理措施效率和整体实施质量,及时解决网络中的问题。此外,需要不断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奠定基础。

智能技术时代篇6

关键词:智能建筑;机遇;挑战;发展趋势

一、智能建筑的内涵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也相应的出现,智能建筑的概念出现在信息快速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智能建筑的含义有的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另一种定义方式为:现代建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视频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建筑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智能建筑领域,智能化系统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这几个方面。

二、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

中国智能建筑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个安全、高效和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

智能建筑的系统主要有以下部分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物业管理自动化系统。

据统计,目前我国实施建筑智能化的企业大约3000家,产品的供应商也是3000多家,具备智能化工程承包资质的为1200家左右,同时,已经获得建设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专项甲级资质的单位大约200家,获得建筑智能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接近700家。

同时具备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甲级资质、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级资质的三甲企业个数只有29家。

从事建筑智能化业务的外资企业主要有江森自控、西门子、iBm、霍尼韦尔等,这些外资企业主要以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他们更多的是将产品销售给国内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所以建筑智能化业务并不突出。

三、中国智能建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智能建筑发展的机遇

中国加入wto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同时也给智能建筑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这段时间,智能建筑主要设计酒店之类的有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领域,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采取国外引进。尽管普及程度不高,但是人们却有着及其高的热情,得到设计单位、产品供应商以及业内专家等各个方面的积极响应,这一切的一切对智能建筑都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遇。

综合布线作为一种布线方式引入智能建筑的概念,但是起初人们却对此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综合布线是智能布线唯一的表现方式。但另一方面,它确实引起了更多方面的关注。同时由于综合布线系统对语音通信和数据通信的模块化结构,在建筑内部为语音和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建筑功能的结合,对智能建筑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二)智能建筑的挑战

房地产行业的开发商是智能建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90年代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一个热潮阶段,在这个阶段,房地产开发商对智能建筑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却发现了智能建筑这个标签的商业价值,接着“智能建筑”、“5a建筑”、甚至“7a建筑”的名词便不断出现在促销广告中。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智能建筑迅速在中国普及起来,在九十年代后期沿海一带新建的高层建筑几乎全都自称是智能建筑,并迅速向西部扩展。迅速膨胀的市场带来了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智能建筑的工程质量也出现一些隐患。各种各样的隐患说明了我国的智能建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如今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努力发展智能建筑,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四、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中国加入wto以及北京将于2008年举办奥运会,对世界,对中国都是一件大事,对中国建筑业,对中国智能建筑行业更是一件大事,中国智能建筑市场也充满无限商机。

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发展智能建筑。智能建筑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建筑的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和安全功能,不同类型的建筑因为服务对象不同其智能化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同档次、不同地区的建筑因为需求的不同其智能化也应该有不同配置,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制定出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建筑智能化发展道路。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建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其中包括含蓝牙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的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广域化、标准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确切的说,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新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仿生学、新材料学、生物电子学、生物工程学、生物气候学等技术发展,已经渗入到多技术领域、建筑智能化多学科中,以便来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在国际上也形成了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中国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污水、垃圾、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建筑人工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也开始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地建设智能型生态建筑、智能型绿色建筑。

总之,随着建筑安全、企业信息化及能源管理等要求的不断提高,系统集成应用需求明显增长,集成水平也明显提高。我国的智能建筑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智能建筑将向着更聪明、更节能、更舒适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素萍智能建筑的几种有效节能技术措施[J],现代建筑电气篇,2007,(4)

智能技术时代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智能制造 制造企业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mechatronics,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它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和智能化。如今的现代化企业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智能制造时代。

一、智能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应当包含智能制造技术(imt)和智能制造系统(imS)。因本文不涉及智能制造技术本身,只侧重于论述制造模式,所以重点讨论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制造专家的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并将这些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地融合起来,将其贯穿应用于整个制造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以实现整个制造企业经营运作的高度柔性化和集成化,从而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专家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制造业专家的智能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的一种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的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是指基于imt,利用计算机综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机器、技术、材料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并行工程、生命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在国际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基础上,使整个企业制造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分别智能化,并使制造系统形成由网络集成的、高度自动化的一种制造系统。

imS是智能技术集成应用的环境,也是智能制造模式展现的载体。imS理念建立在自组织、分布自治和社会生态学机制上,目的是通过设备柔性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自动地完成设计、加工、控制管理过程,旨在解决适应高度变化的环境制造的有效性。由于智能制造模式突出了知识在制造活动中的价值地位,而知识经济又是继工业经济后的主体经济形式,所以智能制造就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发展过程的制造业的重要生产模式。

二、智能制造系统的特点

imS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自组织能力,二是自律能力,三是自学习和自维护能力,四是整个制造系统的智能集成,五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六是虚拟现实。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imS作为一种模式,它是集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先进制造系统。

三、智能制造的支撑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并行工程;

虚拟制造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

四、智能制造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1.智能制造主要研究内容

(1)智能制造理论和系统设计技术;

(2)智能制造单元技术的集成;

(3)智能机器的设计。

2.智能制造主要研究目标

(1)整个制造过程的全面智能化,在实际制造系统中,以机器智能取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作为主要目标,强调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大范围的自组织能力。

(2)信息和制造智能的集成与共享,强调智能型的集成自动化。

五、智能制造的发展简况

1.国外发展简况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imS概念以来,imS一直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和欧洲自由贸易协定国在1991年1月联合开展了由日本首先于1990年4月提出的为期10年的imS国际合作计划。

2.国内发展简况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也将“智能模拟”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课题,已在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机器人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1993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智能制造技术基础的研究”获准设立,1994年开始实施,由华中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承担。研究内容为imS基础理论、智能化单元技术、智能机器等。至今,已取得了不少可喜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imS是一种集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的制造模式,具有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高技术和高水平的先进制造系统,同时也是需要投入巨大科研力量去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的先进制造系统。目前研究的重点为虚拟企业、分布式智能系统、并行工程和基于的imS。同时也应看到,这是一个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只要努力追求人的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有效结合,这样的系统就有可能实现。当然,这种实现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智能技术时代篇8

【关键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

1智能建筑的概念

智能建筑主要是指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将建筑物的建筑结构、建筑系统、设施服务和管理体系按照人性化的需求进行设计,达到最优化整合,为住户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可靠、人性化服务、绿色节能的智能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将现代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紧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使传统建筑领域与高新技术产业有机结合。在该智能建筑系统中,可以对室内温度、湿度系统,采光系统以及安保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实现远程智能操控,并大大简化管理流程。既满足了生活工作方面更加人性化的需求,又顺应了当今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要求,表现出智能建筑具有功能性以及实现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显著特点。

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最初起源于美国,其开创了全新的建筑设计方式。1984年1月,美国联合科技公司在美国康乃迪克州哈特福德市建成了智能化的“都市大厦”―CityplaceBuilding,标志着世界首次智能型建筑的产生。该大厦首次将信息化、整合最优化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方面,通过计算机智能控制手段对整栋大厦内的空调系统、供水排水系统、电力供应系统、防火防盗系统以及采光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并为大厦的办公人员提供语音通信、文字资料等多样化的信息交流体验,使客户的工作环境更加舒适便捷、智能高效。随后英法等国也开始相继发展智能建筑系统技术[1]。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智能建筑技术开始流入到我国的建筑领域,适应了我国快速变化的居家生活模式、休闲娱乐方式以及工作、商务模式,因此传入不久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演变,已经从原先单一的商务酒店大楼、商务办公大厦发展到了现在的智能化住宅、智能化医院、智能化学校等多元领域。

2智能建筑的主要技术

智能建筑是整合利用现代化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控制技术,将传统建筑领域与高新技术产业完美结合,使建筑物的整体结构、水电暖供应系统、物业管理和服务方式更加适应人性化的需求,为住户居民提供一个安心舒适、绿色生态的智能化建筑环境。它的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方面。

2.1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

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整合利用现代化电脑技术、现代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组成高度智能的综合管理系统,对整栋建筑内的空调采暖、供水排水、供配电、防火防盗以及采光照明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并且按照需先设置的目标值进行实时调整。因此这就对于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水平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早期阶段,我国通常采用电脑集中控制和监视形式,但不足之处是可靠性不够,因此逐渐被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DCS)取代。现在我国多采用美国aSHRae制定的BaCnet网络通信协议和美国eChlon公司研发的LonmarkS技术。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进步,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引导了智能建筑的发展潮流。

2.2智能建筑系统集成

智能建筑需要对整栋建筑的供配电、空调采暖、供水排水、防火防盗以及安保情况等进行及时有效的管控,整体协调各方,保证各个系统环节能够持久可靠的运转,为居住用户提供一个放心舒适、服务便捷、绿色节能的建筑环境。这就要求重点实施系统集成手段,将智能建筑内各个子系统按照功能的不同科学地进行有机结合,以期待实现资源共享。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从初期阶段时简单的基于监控的处理,逐步演变为现如今基于内容的处理与融合阶段[2]。

2.3智能建筑通信网络技术

智能建筑通信网络包括电话网、局域网和有线电视网,接入网技术可采用传统型电话系统的XDSL技术,有线电视网的HFC形式以及光纤到区(楼)的局域网等。智能建筑内各类原本相对独立的子系统需要先进的通信技术去进行信息的交流更新。通信网络技术称得上是智能建筑的神经网络,智能建筑的功能化发展都离不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

2.4智能小区技术

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社区”的概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把智能化小区理念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住宅小区逐步地智能化,出现了拥有实时监控、安全防范、远程控制的物业管理办公系统以及智能化家庭管理的智能小区,可以为住户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提供最优化、最全面的生活服务。

3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近几十年,智能建筑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众多商业建筑与居住社区的办公人员与居民都渴望居住在更加智能化的建筑中,享受更加贴心周到的居住体验。我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该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国内其他地区也紧随其后。我国对智能建筑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智能建筑业得到了更多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3]。综合智能建筑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可预测其整体发展趋势。今后将重点围绕深度化,广度化,规模化,可持续性等内在要求发展智能生态建筑。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会刺激带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反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因此发展更深层次、更高精准程度的信息网络技术也是今后能够深刻影响到智能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

智能建筑的理念符合我国积极倡导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方针政策,因此我国的智能建筑更加追求智能建筑的低碳环保,建造全方位、系统化的生态环保住宅。在未来智能小区中,会以最大限度发挥居住环境的生态效应为主要目的,全面协调发挥作用,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

【参考文献】

[1]岳素霞.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3(3):38.

智能技术时代篇9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价值

21世纪以来,世界都已经进入大数据发展时代,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人工智能就是模仿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进行工作处理,它比计算机技术更加具有实用价值。所以,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论文基于此展开详细分析探讨,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价值。以下主要针对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的基本内容展开简单分析与探讨:

一、人工智能计算机的概况

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仿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就叫做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的涵盖内容广泛,且创新性高、挑战力度大,它的发展与各学科知识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语言学、数学、心理学等都有关联。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让本该由人工操作的危险或复杂的工作由人工智能机器代替,从而额实现节约劳动力、减少事故危害发生的情况,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人工智能的发展形式多样。第一,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完善某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或是当前还无法解决的问题,若是发生由计算机运算都还无法获得正确模型的情况,此时就可利用人工智能来对该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针对模糊的问题和内容,利用人工智能模式来不断提高网络使用质量。第二,人工智能可以将简单的东西或知识复杂化,得到人们想要的高级程序和数据,从而节约实现,提高工作效率。

二、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一)数据挖掘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数据挖掘技术是大数据时展的关键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研究外界不安全因素的入侵频率,并在网络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结合网络存贮状态,将研究结果记录保存。之后的工作中,若计算机处于运行情况时发生安全问题,系统会立即给予警告提示,并及时拦截入侵对象。数据挖掘技术其实从根本上来看,就是由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发展而来,模仿人类处理数据信息的特征和方式,让计算机实现对数据的批量处理。此外,数据挖掘技术还可与各种传感器融合工作,从而实现技术功效的最大潜力,不断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功效和实用价值。

(二)入侵检测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现展迅速,网络科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成分,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但是其中也潜存很多不稳定因素。所以,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是保证网络使用正常工作的重要前提。当前,已经有很多网络机制被运用到保护网络安全的工作中,但是在对网络安全管理时发现仍旧有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很多手机支付等网络支付方式中会存在支付密码泄露的情况。基于此,在网络计算机安全使用过程中起到良好作用的是入侵检测技术。该技术被使用时,可以对网络中潜存的安全隐患信息及时侦查处理,对其数据信息进行检测,最后将检测结果的分析报告反馈给用户,实现有效检测。入侵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让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得到极大保障,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安全检测的条件下,防止网络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人工智能技术中还可结合人工神经系统高和专家系统网络,实现对实时变化信息的即时监控,切实保障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发展。

(三)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才能让防火墙技术发挥功效,为计算机的安全运行构建一个完整的保护盔甲。防火墙技术的应用是针对整个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安全,极大的降低了由于外界非法入侵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让计算机的安全得到保障。尤其是在现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防火墙技术的优点更加明显,防止计算机被非法入侵是防火墙技术的最重要功效。当前,人们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封垃圾邮件和短信,部分邮件和短信还携带有危害性质的病毒,一旦点开这些垃圾信息和短信就会造成病毒入侵,让计算机中原本的私人信息遭到泄露。因此,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人们进行信息识别,扫描邮件中是否有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找出后还可立即进行排除,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得出,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主导技术之一,它能够结合其他任何智能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和进步,以促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使用,让计算机网络系统高效、安全的发展,这也让人们的生活、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智能技术时代篇10

【关键词】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地理信息产业

关于智慧地球的概念,最早于2009年被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所提出,目的是为了大力倡导新时代下的政府扩大对城市智能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更好地推进现代城市与时俱进的综合发展。同年,总理也以“科技引领发展”为题进行了讲话,提出了发展物联网、传感网等关键技术的重要意义,促进着后ip时代技术的全面发展[1]。由此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信息网络推动产业升级的新时期,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因此而被确定,即不断朝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并且该技术已经被嵌入到了国家科技战略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当中。测绘地理信息学在此背景下被赋予了更多的新使命,如何抓住时代契机进一步促进该领域产业的发展,也就成为了该领域专家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重点课题。

一、智慧地球概述

关于智慧地球的概念,目前已经在学术界达成了初步的共识,认为主要是依靠数字地球所推动的,并在此过程中同云计算与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结合而生成的新时代产物。智慧地球的基础就是数字地球,通过数字化方式将海量数据整合并集中,经由云计算处理之后达到对多种设备进行智能化控制,由此构成了智慧地球的必要条件[2]。而研究数字地球的发展成果已经不能看出其当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包括经济、交通、能源、资源、文化等等领域在内都已经普及了数字化应用。智慧地球就是在这样的现有条件下,进一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拓展服务水平,以达到对城市各项资源的精确调节与对海量数据的可伸缩处理。

二、智慧地球时代对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技术支撑

(一)数字技术

数字地球的概念起源于1998年,由美国的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提出,当时数字地球的概念被定义为是由数字化所覆盖的地球场景,将所有零散信息采用地理坐标进行联接,以此通过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技术的辅助来实现对各类资源信息关系的深入挖掘,也就是基于智慧地球时代背景下的“智慧技术”[3]。

关于数字技术对于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技术支撑,本文将其总结为如下几方面:第一,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已经由数字化的推动实现了从传统人工测量到星载、机载全球定位遥感平台测量模式的过渡;第二,全球经济的发展引领着各个行业领域的进步,地球数据容量飞速增大,如此海量空间数据的调度与管理,亦能够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来高效实现;第三,传统的二维地形图也“升级”为三维数字化,人类对城市空间信息的描述水平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第四,正是借助三维数字化技术,为现代用户提供了基于影像模型所呈现的立体正射影像与实景影像的还原,有利于用户资源采集的高效性;第五,就是利用计算机实现的互联网于社会当中的普及应用。

(二)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兴起于1999年,起先被定义为是传感网。该技术就是通过射频技术、红外感应、定位技术、激光扫描等传感设备来将物品与互联网联接,以此来实现对产品的智能化识别、跟踪、监控与管理。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对于人机交互优势作用的发挥,能够起到最为直接的作用。

(三)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对传统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的突破,其优势在于能够脱离计算机硬件的束缚,实现利用互联网进行计算的新模式,也就是可以在空间信息处理领域环境中实现对各种复杂信息的分析处理与资源共享,对于计算机资源潜力的最大化释放创设了可靠的环境保障。

三、智慧地球时代的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空间信息采集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是智慧地球时代进步的必须机制,由此为测绘地理信息学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便可想而知。

(一)云定位

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被普及应用,但不同程度误差的存在,也使得相当一部分要求较高的用户需求无法被保证。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决定了云服务中心的建立能够使用户位置的精度误差缩小至亚米级。

(二)云感应

云计算的优势已经无需赘述,利用其强大的技术功能,能够实现各类资源的共享与复杂信息的处理,因此可以进一步拓展其功能的优势用于对复杂空间信息的分析,通过遥感技术来运用云感应来实现对所需数据的采集,并测算遥感影像的集体分类。

(三)物联网、视频与GiS的融合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的动态监测领域当中能够实现对空间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处理,比如交通、土地、市政、建筑等等。在视频传感器的辅助作用下,能够第一时间实现场景动态影像的还原,并在接入GiS平台之后实现精准的定位,能够为所有事务的处理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决策依据。

(四)空间数据的挖掘

静态和动态的信息数据采集已经于当前被实现,智慧时代对测绘地理信息学的进一步要求就是继续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对重点空间区域的精准监控来为一些特殊场所的安全提供保障。

(五)地下空间的定位导航

地下空间无法被卫星信号所覆盖,而利用传感器与地面信号的联接则能够实现定位,因此也就为导航方式的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现代智能手机当中传感器的应用也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对地点定位以及声音影响等的采集。

结论:

综上所述,智慧地球的全面发展已然成为了大势所趋,能够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数字化技术实现对地理信息的精准测绘,为大众提供诸多智能化服务。因此,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应当更好地把握住时代所给予的技术资源,促进产业的与时俱进发展,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朋德.智慧中国地理空间支撑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测绘地理信息,201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