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十篇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十篇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1:49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1

关键词:定量观;教学设计模型;教学设计;初中学生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5C0029C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同时,课程标准的五个一级主题都蕴含着定量认识要求,强调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及其变化,从而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帮助初中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化学定量观,学会从定量的视角思考、审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不仅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必然,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需要。

不过,从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来看,初中学生并未达成应有的化学定量认识水平,忽视从定量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内涵与价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不少教师对化学定量观的内涵及其价值认识不足,将化学定量要求当作事实性知识或化学基本技能来教学,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生搬硬套化学计算格式。为此,有必要探索促进学生定量认识水平发展的教学思路,指导教师超越事实性、技能性的化学定量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定量观。

1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

1.1定量观的内涵

涉及定量观内涵界定的文献很少,而且学者们提出不同的表述。如韩丹丹、靳莹指出,物质及其变化是以定量形式存在和发生的,表达化学物质量的各物理量存在定量关系,事物的量变若超出一定范围将可能引发质变[1]。杨雨花认为物质以一定“量”的形式存在,化学反应按定量关系进行,量变质变遵循一定的规律,化学实验应定量控制,化学有专属的定量方法[2]。不难发现,学者们是立足于化学学科特点与学科体系来阐述定量观的内涵。这些论述对初中学生化学定量观的培育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因其概括程度高而缺失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根据初中化学课程要求进一步界定,以利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践。

立足于定量观是方法类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3]及初中阶段化学课程要求,本文将初中学生应具备的化学定量观的内涵概括为:(1)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一定“量”的关系。即纯净物的组成以固定“量”的形式存在,混合物的组成以某种“量”的形式存在,化学反应按一定“量”的关系进行;(2)物质及其变化的定量关系有其定量思想方法。具体包括科学计量思想、“宏-微-符”表征思想、整体个体关系思想、量变质变思想、模型认知方法、实验的定量控制与定量研究方法等。

1.2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

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中不断反思概括提炼而成的[4]。化学定量观建构也遵循这样的认知规律,即要经历知识、思想方法、观念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根据这一认识,提出基于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

该模型主要分为三阶段:阶段一包括问题情境和发现问题环节,旨在激活定量认知。教学设计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包含有价值的化学定量问题,并能驱动学生展开强烈的、基于定量分析的学习活动;阶段二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三个环节,促进学生建构并内化定量认知。该教学阶段强调通过“问题连续体”,促进学生开展持续的定量分析,建构起与问题情境密切相关的化学定量表征、发展化学定量认识,建立起处理化学问题的定量认识方式;阶段三则发展定量认知,即将建立起来的化学定量认识思维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发展完善定量认识并形成较为稳固的化学认识方式,从而建立起化学定量观。

这一教学设计模型将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并通过定量问题解决来建构定量知识、发展定量认知;注重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迁移应用等过程,把知识的学习由记忆转变为发现,经过知识的打开、内化与外显的过程,从而解构反映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等的化学符号、化学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定量内涵,帮助学生厘清定量的成因、建构定量认识物质世界的思路方法。由于教学过程强调从知识理解中提炼形成定量观的内涵和在定量观统领下的知识迁移应用,强调将知识、知识生成的途径与方法和化学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很好地促进初中学生的定量观建构。

2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实践

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教学设计模型指导的教学设计,其操作流程如图2。其中,后两个步骤是定量观教学设计模型运用,即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接着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定量观察,发现问题。其次设计“问题连续体”,要求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并及时提炼相关定量思想方法。再次组织学生探讨表征方法,形成定量表征。然后引导学生提炼形成定量观念。最后设计针对性的定量问题,引导学生对定量认识进行反思评价深化。

下面结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来加以分析。

2.1本课蕴含的定量观认识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提出“能根据化学式对物质组成进行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的学习要求。教材编著者重点设置了“活动与探究”栏目,帮助学生认识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教学处理时,重点应帮助学生从宏观物质、元素、微观分子、原子四者联系的思维角度厘清内容链接(如图3),解构化合物的定比定律,使学生从知识与思维层面深入理解“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内容系统的逻辑关系,及其定量观的相关内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相关链接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线索,本课教学需要学生达成化学定量方面的如下认知:(1)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可用化学式表示。其蕴含着“纯净物的组成以固定‘量’的形式存在”;(2)物质、构成物质的微粒与符号之间蕴含着“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定量思想和“模型认知”定量方法;(3)纯净物与元素、元素与元素之间存在固定“量”的关系,蕴含着“整体个体关系”和“科学计量”定量思想。

2.2促进学生定量认知的教学设计

根据前述定量观教学设计模型,结合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促进学生建立起对纯净物中元素之间质量关系的认识,建立起相应的定量研究化学事物的思想方法,本课教学过程及期望达成的定量认知如图4所示。

2.2.1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家发现并已证明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遵守定比定律(它的组成元素的质量都有一定比例关系),那么纯净物中元素之间质量比例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创设史实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纯净物的组成以固定‘量’的形式存在”,并产生探究“纯净物与各元素之间‘量’的关系”的兴趣。

2.2.2展开定量观察

过渡:教师出示一杯36g的水。

问题1:通过观察、思考,从这杯质量为36g的H2o中,你能说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定量观察。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定量视角,独立或经过启发发现有价值的定量问题,并能较清晰地表达所发现的问题。

2.2.3进行定量分析

问题2:从微观角度来看,水是由一定数目的水分子集聚而成的。请思考:①1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氢、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其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质量分数用百分数表示)②2个水分子、10个水分子、1万个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其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③这杯水中水分子的氢、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氢、氧原子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认知思维线索进行定量分析,引导学生从符号到微观、从个体到整体、个体与个体角度进行定量分析,认识物质的微观定量组成,形成“整体个体关系”、“科学计量”、“宏-微-符”表征定量思想和“模型认知”定量方法。

问题3:从宏微联系角度来看,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质量等于该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水由氢、氧元素组成,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组成物质的某元素的质量在物质总质量中所占的百分含量称为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微-符”联系角度进行定量分析,认识物质的宏观定量组成,形成“宏-微-符”定量思想。

2.2.4形成定量表征,提炼定量思想

问题4: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固定质量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元素质量比,一种是元素质量分数,如何用计算公式来表征?学习“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运用了哪些定量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形成纯净物中元素m成的定量表征方法,并提炼形成相关的定量观念。

2.2.5实践定量观念

问题5: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36g水中含有多少克氢,多少克氧?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问题,学生实践定量观念,初步反思评价相关定量观的内涵,了解学生的定量认知情况。

问题6:教材第86页“活动与探究”:①尿素[Co(nH3)2]中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②现有100g尿素,氮元素质量是多少?③测得某一尿素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3.5%,该尿素样品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认知思维线索设计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定量观念,促进学生进一步反思评价定量认识,了解定量表示物质组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问题7:在H2o和H2o2两种化合物中,与等质量氢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宏-微-符”转化的定量问题,突破相关定量思想方法建构的难点。

3总结与反思

初中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是以“问题连续体”作为对话建构的载体、以初中学生应具备的化学定量观水平为发展目标的教学设计。这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为:一是以知识为载体,依据定量观教学设计模型工具来帮助学生建构定量观,二是通过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方式来促进学生化学定量认识的发展、建构定量观。

运用该教学设计模型指导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把握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准确揭示教学内容内隐的、发展化学定量认识的功能价值,并将其融入到课时教学目标中;二是要厘清相关内容的逻辑发展关系,依据学生定量认知发展线索来设计“问题连续体”;三是要厘清具体定量知识与定量思想方法之间的联系,为教学设计提供支撑点。只有明确促进学生定量观发展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及注意事项,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相关活动,从而培育与发展学生的化学定量观。

参考文献:

[1]韩丹丹,靳莹.中学化学定量观初探[J].化学教育,2012,(12):37~38.

[2]杨花雨.中学化学定量观的内涵和培养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4]毕华林,亓英丽.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26.

[5]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3~151.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2

一、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应把握的原则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程序设计过程中一般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1.面向全体、活泼开放原则。即: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有缺。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让每一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促使教师与全体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对问题最本质、最核心的认识,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规律性的思维方法。同时,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要面向全体,掌握方法、注重兴趣、突出重点,因人制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主动性原则。即: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

1.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教师应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编排特点,在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中安排课前进行相关知识复习这个环节。例如,在上初中数学绝对值一课时,我先带领同学们回顾前面章节中学到的关于正数、负数、数轴以及相反数的相关知识点,为接下来同学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做好知识准备。

2.循序渐进讲解。根据人们认知规律和初中生学习心理特点,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应更多地体现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习惯、学习方法。

例如,绝对值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同学们学习并理解其两种意义: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代数意义:(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零的绝对值是零。

经过前面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同学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期盼着在老师带领下去揭开和认识将要学习的新内容的真面目。于是接下来,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数轴,借助于具体的几个数,如1、5/3、2.8、4等和-1、-5/3、-2.8、-4等在数轴上的图示,讲解教材中绝对值的定义,这样就把抽象的绝对值概念转化成数轴上的一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自然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入绝对值符号,记法,并辅以板书“,……,……”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和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通过形象思维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原来绝对值和线段的长度有关联,以线段长度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

我通过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判断大家对新知识是否接受,根据同学们口头回答和表情反应,进行适时的反复讲解。讲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后,我引领同学们观察前面的板书,并做以相应的提示,同学们会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结果“,……”,那么可以得到“……”这样教师就引导同学们的思路顺势进入绝对值代数意义的学习了。于是结合板书和教材,讲解绝对值的代数意义“(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零的绝对值是零。”

前面的讲解中主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形象思维层次上使同学们接受、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接下来,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前面同学们看到的都是一个个数字,包括正数、负数、零和它们的绝对值,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数的绝对值是什么呢,怎样表示呢?”之后,同学们会有一个短暂的思考过程,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感到疑惑,此时,教师根据课堂场景再次引领同学们观察板书,“同学们把a看作一个故事中的蒙面人,当a在数轴上原点右边时”,结合数轴和前面列举的各个数讲解,“蒙面人的绝对值还是蒙着面,a的绝对值还是a,”,“当a在数轴上原点左边时”,结合数轴和不同的数,“蒙面人变了,,怎么变的呢”,再结合相反数的相关知识,“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1的相反数是1,,……大家有没有发现蒙面人的绝对值和他自己只相差一个负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a是负数时,,结合数轴和教材中绝对值代数意义的(3),“时”

3.师生互动。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语言、情感交流。只有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才会热爱老师,从而热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教师也才能更了解学生,从而在教学时更有针对性,也只有通过师生互动,获得学生对自己所教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等有更大改进。总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程序设计要遵循新课标中所要求的一般原则,通过课前复习先关知识、课堂上循序渐进的知识编排、举一反三的讲解和良好的师生互动以及课后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和评价等程序设计,科学地进行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桑志美.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数学教学,2007,12.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一、课程理念学习之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经常开展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初中生物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因此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也要建立在一定生物知识教学理论以及专业学识基础之上。

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论支点,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教”与“学”基础上的平等互动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因此,教学理念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传统的教学理念显然已不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求生物教师经常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和完善生物教学理念,从而有效指导教学实践。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应当增加一些生物技术方面的讲授。这样做,既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又可以实现学科内的知识整合。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生物科学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丰富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例如,在学习新课标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二节“人的生殖”时,可以给学生介绍试管婴儿、双胞胎和多胞胎的由来,节育、避孕的常识等,这样既满足学生渴求新知的愿望,同时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在学习八年级第七单元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此外还补充介绍了农业上生物防治的方法和优势,让学生体会到StS教育,体验并享受将科学、技术和社会融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实践教学学习之反思

初中生物课程对于生物教师的要求较高,由于生物学科知识面宽,掌握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其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政治等各方面知识内容都有涉及,因此普通专科教师很难达到理想要求,而学校安排兼教生物的教师又变化频繁,这给生物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时可以从其他教师的得失成败中得到一些反思,学习其他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以免再走弯路。听课不失为提高自己教学技能的良好途径之一。例如实施生物新课程改革以来,教研活动就由稚嫩逐渐发展到成熟,现在每学期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意愿随时听取不同学科的教师上课,通过教师间的这种学习与互动,可以在短时间相互交流教学理念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别是教研小组集体备课和录像课是促使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有时,为上好一节录像课会累计耗时几十个小时,但收到的学习效果显而易见,因为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为平时的课堂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教学基本策略之反思

初中生物教材的新体系正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体。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学作为一门不参加中考的“副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但学生喜爱生物的天性和生物学科本身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又使很多初中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这就需要生物教师从生物学教材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出发,尽量挖掘教材的内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合作,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成为生物学科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下生物教师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应当注意以下基本教学策略的反思:

1.教学设计之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新课标要有深入的理解,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认真分析并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目标意识、课程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情感意识、人文意识和评价意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2.教学方法之反思

初中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生物学科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学生,维持学生的兴趣。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注意维护学生整体的兴趣,同时反思能否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思考、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从而锻炼学习思维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做好自身角色定位,以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为主,教师引导和启发为辅,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方式之反思

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为现代教育提供更多教学平台,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提问和分组讨论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来直接形象地表现复杂生命现象等,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打破传统教学手段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现象和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随时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虽然备课强度增大了,但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4.课程资源之反思

新课程要求形成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时刻有着新的课程资源观念。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而且还要利于学生顺利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新课标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第三节“开花和结果”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和解剖花的结构。但要注意所解剖花的种类和数量,此外在秋末时节提前上这一课就不会错过校园或小区等即将凋谢的花资源。总之,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生物学科资源,并且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的生物学资源让学生走进自然,进入社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生物问题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课后之反思

通过课后全面反思,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中反思时间不足问题,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感想,从中总结得失,为今后教学提供宝贵经验。从而达到自我提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课后反思还包括对本节课的引言,知识点的过渡等看哪方面处理得较好,哪方面处理得不好,尽量使课堂教学环节紧凑,学生思维流畅,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收,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初中生物教师要紧紧抓住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反思自身教育理念,在生物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创新,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落实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复合型的教师。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4

关键词: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影响因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48-02

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在物理实验教学上,教师们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知识梳理和运用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还特别应重视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反思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反思性学习,是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倡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一种学习方法。简言之,反思性学习,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实践表明,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反思性学习能力在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然在物理实验的学习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学生的反思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如下两方面:第一,应试教育在人们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物理实验课的评价方式不利于物理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形成。物理实验课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实验的探究性,会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所以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在的物理教学中,实验课常常被上成说实验,或者是演示实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初三的理化生实验操作,占30分,由自己的教师为其打分,一般升学有望的学生成绩高些,而不管实际做的怎样。这样为提高升学率,而进行的功利性评价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第二,教师的无奈。首先,物理课的课时数比较少,初二物理一周是两节课,而初三物理最多也不超过四节,做实验不如教师讲学生听进度要快一些,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物理反思能力的形成的;其次,没有专任的物理实验教师,都是谁教谁领着学生去做,包括仪器的准备、仪器的修理都需要教师的准备,尽管知道实验对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但有时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二、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在实验探究的各个阶段,如果不加以反思,就不会学习得很深入,更不会真正地“学会学习”,所以要在实验探究的各个阶段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对学生进行反思的训练,所以在科学探究中,到底应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学生都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在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训练学生每一步做完以后,应进行有计划的反思引导。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5

1.探究性原则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课前导学可以视为课堂自主探究的热身运动,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问题的设计,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被有效打开,生成探究的学习欲望.为此,导学案内容的设计切忌平铺直叙,要有点悬念.

2.层次性原则

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课前的自主学习也是如此,必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没有学习新知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解决多、难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同时学生间客观存在着个体差异,导学案内容设计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随着解决问题难度的逐层增加,学生能够体验到探究获知的乐趣,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物理学习兴趣会愈发浓郁.案例分析:苏科版九年级下“电功率”课前导学这节课从学习目标上看,要学生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消耗电能快慢,熟悉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理解并应用电功率的公式,会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电功率问题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尤其是电器铭牌上就有“额定功率”这一栏,为此笔者在课前导学环节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怎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问题2:观察家庭电路中的电(能)表,在只开一只灯泡时,观察电能表转动情况如何?取下灯泡读一读灯泡铭牌上的额定功率是多少?接着同时打开两只灯泡,再次观察电能表转动的快慢情况怎样?想一想为什么转的快慢不一样了.设计意图:课前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功率”出发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引导学生课前自主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额定功率的关系,猜想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中电流的关系(或与用电器电压的关系),生成探究欲望.

二、勤于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灵动性

学而不思则罔,教而不思也罔,教学反思关系到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反思教学模式,有序促成高效

教学实践表明,有序的课堂让学生容易找到归属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主动性更容易被调动,每节物理知识内容都应该是有序的,在课堂设计时应该思考这节内容应该采用怎样的结构?选择怎样的模式?上完课后应该反思运用了该模式后学生课堂的主体参与度如何?积极性如何?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反思,在思考中优化,切实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被充分调动,上物理课成为了一种享受,何愁物理教学效果不高呢?

2.反思教学内容,细节深化理解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时间有限,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内容,如何教这些内容,都必须认真的反思,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每分每秒都很金贵,教学前后都必须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筛选,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获得?(2)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理解?(3)哪些内容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能有效获知?反思后实践,实践后在与最初的设计相对比再反思,反复改进和优化我们的教学,让每一个教学的细节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案例分析“浮力的方向”教学“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通常情况下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浮力的方向的,不过又大多因为实验缺乏对比性,导致学生认识上出现了“竖直”与“垂直”相混淆的现象.笔者通过反思,创新演示方法,用了两组相同的器材:大烧杯、乒乓球、水、黑线、小铁片,先将两个烧杯都平放在讲台上,结果都如图1(未垫板)所示,可以清晰看到两个烧杯中的绳子是平行的竖直方向.接着将一个烧杯底垫上楔形木板,两者再对比起来看,还是平行的,与水平面垂直,通过对比性实验,再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概念的理解.

除了教师要勤于反思我们的“教”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平时的课堂信息量都比较大,一个初中生即使上课认真听讲,其习得的知识也是短暂性记忆,要想内化为学生的能力,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特别是知识点多、抽象,学生下课如果不及时进行反思,课堂上留下的对知识模糊的印象很容易淡忘.此时,应该引导学生从课堂的学习中跳出来,反思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反思自己和伙伴们的所得和所想,及时的反思让课堂所学知识及其过程清晰地再现,有效固化了知识,同时物理知识和方法上具有连通性,长期坚持课后及时反思,让学习滚动式前进,消除重要知识遗忘的不良现象,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

三、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6

一、把握基础,注重概念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很多前概念。所谓前概念,就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物或者事件对物理知识总结的概念。往往这些前概念都是通过粗略观察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没有经过科学验证而得来,或者仅凭直觉,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而得来。这些前概念缺乏科学性,较为表象。然而,物理基础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必须纠正前概念。前概念是学生通过实际生活总结出来的,其顽固性较强,并不是一两次就能纠正过来的。如在教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识点时,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认为“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从科学角度讲,这一前概念明显是错误的、片面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错误,笔者在课上首先让一个胖且高的同学与一个瘦小的同学进行拔河比赛,结果胖且高的同学赢了,此时很多学生认为“胖、高同学的拉力要大于瘦小同学的拉力”。为了验证其正确与否,教师用两个弹簧秤来模拟刚才的拔河过程,分两种情况:(1)两弹簧勾在一起,处于静止状态,模拟拔河比赛是双方处于僵持状态;(2)两弹簧勾在一起,向一方运动,模拟一方拉向另一方的状态。通过演示,学生们发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由此,学生意识到“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是错误的。通过实验演示,不需要教师的过多解释和反驳,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前概念的错误。

二、课堂设计,激发提问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而有效的课堂设计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提问空间为前提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时,在学生已经建立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对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与教学。在传统的课堂设计中,教师只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授,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而笔者在课堂设计时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提出:“在水平路面上,当我们用脚蹬自行车时,自行车就会运动起来,那么当我们不再用力蹬自行车时,自行车是继续运动的还是马上静止的?踢出去的足球,会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最后还是会停下来,为什么?”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总结出:“当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撤去后,物体仍然能够运动一会儿。”而且有些学生提出:“物体为什么会停止?如何才能使其再运动一会儿?”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与实际生活相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教材不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一门经典的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同时物理也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生活实际相连,使其具体化。那么如何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呢?首先,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在教材中深挖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形象的事实依据。其次,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图景的意识。如: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在水平面上的一个物体,用力推它才会动,不用力它就不会动;力气小的人推不动大物体,只能推动小物体,而大力气的人能够推动大物体;坐公交车时,司机猛刹车,人就会向前倾;脚踩到香蕉皮,人会向后倒……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和景象,提取与力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图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力学学习更加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物理力学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CuSo4溶液、naoh溶液、feco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kclo3kcl02

氢气+氧气水

h2o2h2o

氢气+氧化铜铜+水

h2cuocuh2o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8

关键词:pLC;t68镗床;设计要求;设计思路

一、设计要求

(1)对t68镗床实物的了解,熟悉其工作原理。(2)阅读t68镗床的控制电路,分析其控制功能与要求。(3)通过原理图对t68镗床进行pLC的设计,画出接线图。(4)设计pLC地址表,画出接口电路,设计程序流程图。(5)设计程序,画出梯形图和指令表。(6)调试程序并编写说明书。

二、设计思路

为了使顺序控制系统工作可靠,采用步进式顺序控制电路结构。所谓步进式顺序控制,是指控制系统的任一程序步(以下简称步)的得电必须以前一步的得电并且本步的转步主令信号已发出为条件。对t68镗床而言,受控设备任一步的机械动作是否执行,取决于控制系统前一步是否已有输出信号及其受控机械动作是否已完成。若前一步的动作未完成,则后一步的动作无法执行。这种控制系统的互锁严密,即便转步主令信号元件失灵或出现误操作,亦不会导致动作顺序错乱。通过对镗床工作原理以及各机械部件的动作方式的分析,按照其接线画出相应原理图,并对其进行注释。对原理图作进一步的分析,将所有的机械动作原件(接触器、继电器、按钮等)转换成以pLC的软件控制(即软触点换成硬触点)。设计pLC的梯形图,要求与原有电气部分控制的工作原理相同。

三、电气控制要求

(1)主轴旋转与进给量都有较宽的调速范围,主运动与进给运动由一台电动机拖动,为简化传动机构采用双速笼型异步电动机。(2)由于各种进给运动都有正反不同方向的运转,故主电动机要求正、反转。(3)为满足调整工作需要,主电动机应能实现正、反转的点动控制。(4)保证主轴停车迅速、准确,主电动机应有制动停车环节。(5)主轴变速与进给变速可在主电动机停车或运转时进行。为便于变速时齿轮啮合,应有变速低速冲动过程。

四、设计目的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9

一、中学物理创新实验可利用实际演示进行课堂教学

用实际演示进行物理创新实验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独立构建物理理论概念及对物理规律本质的理解,其主要表现在教师为演示的主体,利用一定实验器具和安全创新的操作方式,将所要讲述及研究的物理理论以某种现象的方式传达给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从而引发学生对这一理论的思考、分析及讨论.

1.将演示实验与物理教学目标结合

有趣、立体和真实是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的特点,将刻板的物理观点与形象的创新实验融合进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还便于学生吸收消化物理理论.进行中学物理授课时,教师不妨采用独特且富有创造力的演示实验方式,制造轻松新奇的物理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物理求知欲,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如讲述物理当中的光与反射现象,单靠课本纸质知识难以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不妨采用反射的演示实验,用简单的材料制造出有趣的实验内容.

2.以重点实验的实际演示引导学生的思维碰撞

物理教师通过专门设计的实际演示突出重点实验内容,内容所显现的物理现象与其规律之间出现一定的矛盾现象,从而冲破固有的物理教材知识范畴,引导学生提升物理认知高度,引导学生的思维更具理性,这就是物理思维碰撞.教师适当将创新实验以重点实际演示的方式引入课堂,对学生更具启发意义.如讲述“力的反作用”时,可以用“以卵击石”作为实际演示实验的内容,将鸡蛋与石头之间的碰撞发生的现象直接展现,引发学生对力的反作用这一概念进行思考.

3.使实际演示实验传递的素材资料更具感性

实际演示实验的优势,是中学教师可将一定物理定义以动态形式展现给学生,物理现象及发生过程的直接表现有助于将感性的物理素材专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构建物理概念、了解物理本质及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时的理解能力.如学生学习“欧姆定律”时,教师可以采用特殊的设备装置,通过直观的实验将实际的物理知识及延伸的感性素材传达给学生,如图1.

二、中学物理创新实验可利用学生分组实验进行课堂教学

以物理教师指导实验的过程及方法为前提,让学生实际动手进行物理定义及规律验证的创新实验,并根据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出一定的信息、数据及结论,最后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对实验的过程进行最后的探讨,这就是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进行分组的实验可以为初中的物理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1.学生“动手”实践简单的物理创新小实验

在中学课堂上采用创新简单的小实验,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学生只需自己动手就能体会到物理实验的趣味性.这种打破物理设备及材料的限制、简单易做的实验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比如,只需要用两手的手指互相进行挤压,观察两手手指挤压弯曲程度,就可直接了解作用和反作用力数值是相同的.

2.学生自行组建物理创新实验器材

创新的中学物理实验,要通过最新奇及简单的实验方式将深奥的物理现象及规律,变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的内容.因此,学生进行小组形式的物理创新实验时,可以自行组建简单的实验器材.简便的器材组建能帮助学生增添物理学习乐趣,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如初中物理课程里关于“电磁铁”的学习,学生们就以教师所提供的指导方向进行了简单的“电磁铁”制作,通过这一制作过程加深了学对电磁铁的理解.

3.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创新形式的“大型”实验内容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10

一、借助“对比实验”,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思想方法

控制变量思想方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实验教学中,控制变量主要是指控制部分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逐一对比探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将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总结、归纳,最终得出结论的方法;在平时化学教学中,采用对比实验进行教学的方式十分常见,运用简单的对比实验融于教学之中,帮助学生理清变量、不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思想方法的核心内容:控制部分实验条件不变,分析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何种影响.

案例1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情况的比较

分析各取质量相等的硫粉置于燃烧匙内,点燃后分别置于两个集气瓶中(两个集气瓶分别装有等体积的空气和氧气),让硫粉继续燃烧,观察燃烧的现象并记录.(如图1)在演示实验之前,化学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该实验中必修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实践表明,学生对“条件控制”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笔者曾经对学生提问:“实验中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何种设计目的?”.

尽管笔者认为设计的问题并不难,而且初三的学生在初二的物理学科中,已经涉及到了控制变量法的初步应用.但这些问题,却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答对答完整.经过分析,造成这样的尴尬局面其实是学生还没有养成利用控制变量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缺乏意识,这也提醒和要求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时刻注重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渗透.

二、倡导“科学探究”,积极培养控制变量思想方法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科学探究的过程,正是培养这种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多数学生对控制变量思想方法的核心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实际处理问题中对变量和不变量还是难以厘清,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处理束手无策,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比较薄弱,对实验结果的表达也是含糊其词.实际上,在初中化学教材中能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方法探究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在数据实验中存在一定的优越性,借助数据的对比直观的获取结论,这类催化剂的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控制变量思想方法的典型素材.

案例2催化剂二氧化锰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

在对实验催化剂的概念介绍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催化剂的理解,笔者精心设计数据类实验题,提供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在利用10%的H2o2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每次均选取3mLH2o2溶液至于反应容器中,利用不同量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分别进行实验测出收集氧气的用时,记录数据如表1(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催化剂二氧化锰的用量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分析本实验主要是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探究催化剂的用量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在弄清实验中控制变量目的的基础上,构建题设信息与探索问题之间的联系,借助实验数据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及时点评与提示,让学生形成准确的解题思路,感受成功带来的愉悦.在这样引导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巧构“实验设计”,运用控制变量思想方法

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科,利用化学知识和规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实验设计的探究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思想方法进行实验设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整套实验设计.

案例3根据提供的物品自主设计实验比较“铜、铁、银”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提供物品:固体铁和铜(粒状、粉状和条状);5%、10%的稀盐酸,5%、10%的稀硫酸;FeCl2溶液、FeCl3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

分析引导学生对题设信息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收集有效信息:(1)利用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速率来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2)利用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会影响反应速率(控制变量思想方法的运用);最后指导学生借助于表格的形式(如表2)呈现自己的实验设计(点拨:学生在运用控制变量思想方法时,将需要对比的因素视为可变量,其余的因素视为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