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特色课程十篇海洋特色课程十篇

海洋特色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41

海洋特色课程篇1

关键词:海洋学;课程特色;建设实践

《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发生的现象、性质性状及其变化规律规则,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的对象是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和河口海岸带等。近年来,《海洋学》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尤其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相结合,揭示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发、利用和发展海洋生物资源服务。《海洋学》课程反映了学科的综合和前沿,较好体现了学科的基础性、前沿性与时代性,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强技能应用性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平台。

一、课程特色与建设

(一)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海洋学》是水产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也是专业课和其它课程相互联系起来的一个桥梁。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海洋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本着始终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方法,课堂主要讲解重要关键问题、以及难度较大问题,以重点代替全面,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上讨论和课下讨论,通过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的见习,为学生开辟一个生动活泼、自主有趣、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与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二)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操作技能

随着养殖结钩的调整,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和目前养殖业现状,我们及时调整水产专业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体系,增加了实践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实践实习实训与理论教学讲授的课时比例达到了1∶1。根据“先行后知”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有些内容讲授顺序上调整为先实践实习实训,后安排进行课堂讲授理论。实践实习实训成绩单列为技能考核成绩,课堂讲授的课程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明确,目标突出,近一步体现出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启发思考式、参与实践式、现场解答式、案例分析式教学

在课堂上讲授重要关键问题、以及难度较大问题的同时,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课堂、课下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使学生思想活跃、积极思考问题不仅加深了对《海洋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加强了到海洋增殖站见习;课堂教学中引入养殖、捕捞实例,通过相互探讨和学习不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方式,通过各种手段,努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通过启发思考式、参与实践式、现场解答式、案例分析式教学,对海洋工作的兴趣。

(四)以基础理论知识为载体,讲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知识点多少的讲授不一定很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海洋学》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实习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学到高于基础理论知识本身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授课的其他时间,与学生探讨如何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如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和海洋生物学的学习所得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找到解决各类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由此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实训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实教学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把现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多媒体授课、网上辅助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已经建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资源,拥有课程网站、电子阅览室、校园网、专业期刊阅览室,水产动物养殖场、水产动物育苗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我学习发展平台。

(六)进行学校、企业合作和人才的签订协议的订单式培养

我们加强了校内外实践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了20多个比较固定的校内校外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先后与秦皇岛粮丰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昌黎佳鹏水产有限公司、河北省皓海生物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实施订单式培养,成立了合作实践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人才的合作订单式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也根据各个不同单位就业岗位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为养殖企业、兽药场以及企业等单位培养和输送了大量急需的优秀科技型人才。

(七)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

《海洋学》课程教学团队5名教师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在每周五下午为教学研究活动时间,介绍经验,提出问题,群策群力,不断探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充分发挥了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迅速成为骨干力量;经常组织老师和学生下企业调研,及时了解企业和养殖户的需求,教学和生产密切结合,更好地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效

《海洋学》课程负责教师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评价观,对课程主要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能、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海洋学》教学组教师共同制定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编写了实验实习指导书、学生自测试题;制作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开发了新的实验项目。目前课程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课程项目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就业为基本导向、以岗位技术为目的导入、以产学研结合为直接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融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新型职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新模式。

(一)专业特色浓郁

《海洋学》课程内容应用特色鲜明,与区域生产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海洋学》课程既是水产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理论基础,也是水产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海洋学》课程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结构、丰富的技术经验,并能根据授课学生不断调整讲授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

教师紧密联系实际,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创建了基于分层次递进为基础的“校内基础实验、校内外综合实训、校外生产实习”的特色实践教学方法;如:专业课的改革尝试水产养殖专业《海洋学》的46学时,删除了部分章节,增加了“海洋产业”章节,《渔业经济与管理学》的46学时,删除了部分章节,增加了“会计技能”章节;海洋学中增加了海洋产业章节、针对各个新兴的沿海产业企业,丰富了海洋资源理论,丰富海洋学在沿海经济发展中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的趋势;还涉及的沿海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不仅明确学生毕业后就要进入上述企业,而且明确从事哪类工作,目前需要学习哪类知识和技术,由于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所以调动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水产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较好

作为河北省普通二本院校,一方面培养了双师型人才,水产专业学生毕业前参加农业特有工种的考试,和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证通过率达98.1%;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达到90%以上;另一方面考取水产养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

(四)实验、实习、实践教学能力与创新并重

形成了基于“课堂单元实验、综合提高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综合技能实训、校外生产实习”等五个环节为纽带的“阶梯式”实践教学环节。《海洋学》实验课程每年更新一些内容,年更新率达10%以上;北戴河中心实验站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所属的面向渤海的部级大型增殖实验站。其建站宗旨是增殖渤海水产资源,提高渤海水域生产力,振兴渤海渔业经济,主要任务是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实验、良种选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服务工作。接收“海洋学教学实习”等教学实习课,课程还建立了2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每年有50-80名本科生利用这些条件完成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成为工作单位的业务或管理骨干,工作踏实,勇于开拓,为地方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Z].2003.

[2]韩映丽.地方高校教学团队特色化建设的探索[J].甘肃科技,2011,27(3):157-159.

[3]夏雪,郎青.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对策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29-30.

海洋特色课程篇2

关键词:海洋音乐海洋文化普通高校艺术选修课

21世纪,我们已迈入了一个推动国家海洋事业大发展的时代,处在了推动国家文化大发展和推动国家海洋事业大发展的双重背景,这些都将使我们迎来一个“海洋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洋文化的发展对一个临海国家或地区极为重要。

2013年7月31日,提出了“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2014年又提出了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在这种要求增强海洋意识、海洋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部门响应号召,鼓励各高校能开展引导学生树立合乎时代要求的海洋意识、海洋文化的相关活动。

上海海洋大学本身就是由上海市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国家农业部共建的具有海洋特色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因此在顺应推广海洋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结合自身学校的专业特色与资源,切实推进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海洋特色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海洋音乐的欣赏”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且是以公共基础选修课性质为载体,从音乐艺术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洋文化,重视海洋文化。

一、“海洋音乐”课程建立的基本理念

海洋文化是上海海洋大学的最主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海洋音乐特色课程的确立,充分体现了海洋大学自己的特色,又将为学生营造海洋精神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将为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

当今,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目标由“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改变为“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手段的普通高校音乐教选修课教学,培养和激发大学生把艺术和科学结合起来形成创造力应当列为首要的教学目标。

(一)加强海洋文化素养的培养。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播中也最为活泼、最喜闻乐见。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发挥社会前进助燃器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因此,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与海洋文化相结合,运用音乐这种传媒方式,集中地歌唱、抒发海洋以及海洋事业,不仅可以唤醒和深化人们的海洋意识,而且能传播海洋人敢于直面困难的精神、开放的观念以及兼容、开拓的品格,培养加强学生的海洋文化综合素养。

(二)凸显学校特色,带动海洋文化的课程开发研究

学校的特色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办学理念独特性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上海海洋大学就是以“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系列海洋相关专业为自身品牌特色专业。因此,在“海洋”氛围中开展“海洋音乐”相关课程能很好地利用学校本身的海洋资源信息以及研究平台,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

海洋音乐走进高校选修课程,是对艺术类选修课程的一种延展。现阶段,在海洋文化和音乐文化研究领域中,涉及到“海洋音乐”的学术研究是比较少的,全国各大普通高校中开展了专题性的“海洋音乐”相关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有部分中小学开展了与海洋相关的选修课程,更多的是开展“海洋与地理”,“海洋与科学”等理科性质的课程,对海洋与艺术的结合是非常缺乏的。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海洋音乐”能够很好地传达海洋文化精神,艺术家的很多优秀作品的灵感来源都与海洋息息相关,通过这些音乐作品,可以更好地让我们理解艺术家对海洋的一种人文情怀。通过将海洋与音乐的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海洋文化其他相关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做出一份努力,也会从侧面鼓励各高校创建更多与海洋相关的多学科交叉型课程。

(三)激励学生重视海洋文化,丰富人文的教育

从音乐的角度出发,音乐作品中海洋文化的传达,可以较好地鼓励、激励学生对海洋文化的重视。海洋文化也是人文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对海洋文化的学习、传播能够更加完善、丰富人文的教育。

二、海洋音乐课程建立的基本目标

(一)激发学生了解海洋文化的兴趣

音乐,是当下大学生非常喜欢的艺术之一,也是他们平时无时无刻都在接触的艺术,将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在丰富的音乐作品中,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艺术美的同时了解海洋和海洋文化,鼓励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各种艺术来了解海洋文化,重视海洋文化,感受海洋文化带给我们的各种思索、各种体验以及情怀。

(二)培养学生海纳百川、有责任感的“海洋精神”

大海一直有着“海纳百川”的品质,也成为很多音乐家创作海洋作品的灵感来源之一。海洋音乐艺术充分体现了人与海洋的亲和统一,在思想内容上,也是侧重表现了人对海洋以及海洋生活的赞美,以及海洋人坚毅、勇敢、宽容的品质。在海洋音乐的熏陶下,了解感受这种海洋的优秀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这种大海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了解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增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感受海洋的大气、宽容和珍贵。

(三)营造有特色的海洋文化校园氛围

海洋音乐的传播,使得学生更加了解重视海洋音乐,并通过开展多项海洋音乐活动或者专题讲座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一些海洋气息。上海海洋大学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海洋信息资源,搭建宣传海洋文化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海洋音乐、传播海洋音乐的机会,营造有海洋特色的艺术文化氛围。

三、海洋音乐课程建立的基本内容

作为既是海洋文化又是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海洋音乐课程内容可从三个思路进行设计:

(一)从海洋里的声音的角度,发现海洋本身的音乐之美

海洋自身就包含着太多美的音响,比如:海浪的各种声响、海底生物的各自发出的声响、海洋世界里各种动物生存、生活引发的声响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洋之音。2010年,雅克・贝汉和雅克・克鲁索花费了八年的时间打造了《海洋》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海洋”的音乐:开场就是海浪哗哗地翻滚,空中不时划过逐浪鸟的声音;用竖琴与弦乐的旋律描绘了“奔跑的海豚”;钢琴的低音敲击声描绘海底的杀戮等等。雅克・贝汉曾说:“很多鱼类本身与仅仅依赖耳朵感受声音的人类不同,它们对声音的感知是通过全身的皮肤”。因此,在拍摄纪录片时,水下摄影装置不仅极力降噪,而且还装备尽可能优质的同期收音功能,比如鲸的“歌唱”、海豚的“交谈”等等,它更主要的是让大海和海洋生物们成为主角,让我们体会到海洋本身之美。

探究海底的声音,了解海洋本身的音乐,是激发对海洋的兴趣最直接的手段。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完全可以将这一类的作品与学生分享,并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各种各样的“海洋的声音”,并设定一个主题,将这些音乐素材自由组合起来,形成自己心目中了解、认识以及想表达的“海洋音乐”。

音乐的实质就是“声音”,任何声音都可以是音乐的来源。海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音乐的来源,通过对“声音”的探索,能让学生从“倾听”中来感知声音的奥秘;通过对“声音”进行多样组合,又能让学生利用素材自己创作“海洋音乐”。从素材搜集、设定故事主题,再到声音的搭配,这一系列过程都会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海洋的直接兴趣,让他们亲自参与到音乐配乐中,增加了他们对音乐的体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音乐创作的能力。因此,艺术性的表现海洋景象和海洋物象的海洋音乐无疑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新颖的感官体验。

(二)与海洋有关题材的音乐的角度

海洋艺术一直以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手段表现了人类不断发展的涉海活动。这些艺术作品有的是真实再现海洋生活风情的,讴歌普通涉海劳动人群。如大家广为传唱的歌曲《军港之夜》,就是一首反映我国海军生活的军旅歌曲,展现了年轻的水兵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边疆的辛苦;有的是身临其境的抒怀,波涛汹涌的海浪在旋律中起起伏伏,战胜大海,做海洋主人的自信充溢在其中;有的是作曲家对海整体的感受,他们热爱着海洋,对海洋生活有着美好的深情流露;有的是将海洋代表一种新兴的思想与力量,代表着一种变革,我国著名的合唱作品《海韵》,以大海与女郎的关系、对话等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索、发奋探索的精神,大海在作品中,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乐表现因素,作为一种新潮思想的象征,起着独特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合唱作品中极具特色的艺术创造。

与海洋有关题材的音乐是极为丰富的,而且这些音乐作品都是从多种角度,比如海洋音乐的历史、海洋音乐的区域、海洋音乐的形式等来传达海洋文化与精神的。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安排中,可从这些角度来选择作品,并让学生从这些角度进行讨论与探索。作为以海洋相关专业为特色的上海海洋大学,可以充分利用海洋相关专业的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参观一些实践操作性的专业,比如捕捞学、养殖学等,如有条件与机会,还可以亲自体验一下,可以很好地将海洋相关专业与音乐作品体验相结合。这种方式也是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资源,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音乐艺术相结合,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将多学科进行交叉渗透的方式。

(三)从我国地域海洋音乐文化的角度

海洋音乐有着众多的研究角度与方法。从地理的空间来说,不同自然地理空间的海洋音乐有着不同的特色,这就是所谓的地域音乐文化。蔡际洲老师主笔撰著了一部内容丰富、思想开阔的音乐学术力作《引商刻羽――长江流域的音乐》(武汉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在这部音乐学术力作中,以区域为出发点,从另一种历史地理的角度,对长江流域的多民族、多文化区的音乐艺术进行探究,这无疑是对地域音乐文化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这种角度思路同样适宜于海洋音乐的地域性研究,这种区域音乐的探索,可以涉及到历史、地理、美学、民俗生活以及人口迁移等多种方面。海洋不仅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对音乐文化的创造和发展都给予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角度就是从研究海洋音乐文化来进行。大学生对问题的思辨、研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海洋音乐的学习不仅从感官、听觉来进行享受,还能站在更高的音乐文化的角度来把握。音乐是人文之声,乐为心声,海洋音乐与人、与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注重海洋音乐和海洋文化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揭示海洋音乐的文化特质。让学生用一种研究、探索的心态、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我们中国特色的海洋音乐,在其中,笔者相信会给学生以及老师都带来一些新的体验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柳和勇.简论中国海洋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审美特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2,(12).

海洋特色课程篇3

【关键词】海洋大学专业蓝色课程

一、引言

从中国考试网上查询,我国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有69所,其中211大学4所。上述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比较趋同,培养农业或林业或畜牧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方面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全国只有少数海洋大学中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农业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专业代码:120301;主干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主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秉承专业建设面向未来,凝炼特色,打造精品专业的建设理念,深入探索研究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的界定及作用,目的就是明确专业建设方向,深化课程改革,突出蓝色课程地位,发挥蓝色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蓝色课程的建设完善,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专业定位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有竞争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蓝色课程的界定

界定蓝色课程的目的就是加强其建设,突出其地位和发挥其作用。

在自然界中,颜色是通过人们的眼、脑和其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光的各种现象,如红色、橙色、桃红色、绿色、蓝色,紫色、和黄色等,或使生物、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颜色具有三个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蓝色,光或颜料的三原色之一,这种颜色有很多种,有天蓝、湖蓝、宝蓝、粉蓝、冰蓝、碧蓝等,或蔚蓝、湛蓝、深蓝等等。天蓝色代表宁静、清新、自由,是很多人喜欢的颜色,是安抚色,一看到就让人的心情感到放松;湖蓝色,海的颜色,代表忧郁、深邃、冷淡;宝石蓝,为最深也最亮的蓝色,也叫海军蓝,代表冷静、智慧等。蓝色为极端的冷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

把海洋大学,把海洋大学的某个专业,把海洋大学的某个专业的课程和蓝色联系起来,需要一定理论依据和智慧方法。基于传承和比较借鉴,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课程特征。

根据海洋大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定位,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大连海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和教学资源,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农、涉渔特色。本专业研究渔业经济与管理,政策分析、水产品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理论与实务。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水产品市场营销与贸易、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公司管理与市场开发、管理咨询、科学研究等工作。

为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共基础知识、农业科学知识、经济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通过课程设置表达为: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设置大学外语、水产专业外语、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农业科学知识部分设置渔业概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等课程;经济科学知识部分设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与税收、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管理科学知识部分设置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渔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创业管理等课程。

从上述设置的课程中,我们从中界定出蓝色课程。即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农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

三、蓝色课程的作用与功能

1、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我国目前只有4所海洋大学,办学目标、办学定位有所不同,各自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在海洋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置蓝色课程,既紧密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为行业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也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表达专业价值和特色。

辽宁目前已有的39所本科院校中,海洋类大学只有2所,偏重海洋学、水产学、食品科学人才培养的只有1所。海洋大学自身建设发展需要多学科、多专业齐头并进,有所侧重。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通过蓝色课程突出特色,既是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也是本校办学目标、办学定位需要。

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定与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畜牧大学、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学院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差别。这种差别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体现。因此,蓝色课程的设置建设既是海洋大学办学的差别优势也是专业特色。

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需要海洋大学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仅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办学资源优化利用,而且增强多学科、多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有助于培养优质复合海洋科技人才,还弥补了以前重自然科学人才培养,轻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足。

2、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重要发展目标,海洋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物资源捕获能力、大洋探测等方面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乃国家当务之急,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自在其中。

3、渔业产业发展需要

从1990年始,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居世界之首,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渔业大国。从世界渔业大国向世界渔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从传统渔业方式向现代渔业方式发展,需要科技支撑,需要专业人才,需要管理人才。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理所当然的要承担使命和发挥作用。

4、食品工业发展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已有13亿多人口,食物供给保障至关重要,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要解决食物数量问题,还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海洋大学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必然为之需求。

5、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产业一直是沿海省、市的支柱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和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辽宁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沿海有地级市有6个,县级市县、区共19个。社会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海洋大学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四、蓝色课程的设置与调整

1、蓝色课程设置

蓝色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突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定位,使蓝色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合人才。

根据颜色的三个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第1层次,为通识教育课程: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第2层次,为专业基础课: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第3层次,为专业课: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

3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特色,即蓝色专业。

2、蓝色课程调整

蓝色课程调整的目的就是根据已经设置并运行蓝色课程的效果分析,以及其他大学的专业建设经验借鉴,对蓝色课程门类及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使蓝色特色更加鲜明,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合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通常农业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等。

例1,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企业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发展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原理、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技术经济学、农业企业管理学、项目投资与评估、农村合作经济、资源经济学等。

例2,浙江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等、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微积分、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农产品加工概论等。

例3,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

例4,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经济运筹学、市场营销学、农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统计学、农村财政金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计算机应用等。

我校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渔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概论等。9门主要课程有4门涉海、涉渔,蓝色鲜明。

调整后的蓝色课程,增加蓝色课程门数和学分,形成蓝色课程群,形成合效,使蓝色课程的设置的布局结构科学合理,内容衔接得当。

强化渔业管理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渔政学、水产品市场营销学、渔业金融学、渔业概论、渔村渔企调查等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反映我国渔业发展的需求。

农业政策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设置,反映我国农业发展需求。

增设海洋资产评估、海洋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课程设置,反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需求。

水产专业外语等课程设置,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满足大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通过蓝色课程的设置与调整,逐步把本专业打造成精品专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结语

海洋是沿海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基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对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矛盾突出。海洋在接替和补充陆地空间及资源不足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

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需要现代科技支持,需要海洋大学的科研成果和专业人才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建设是海洋大学建设的一部分,且任重而道远,永无止境,需要紧密依托海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蓝色课程建设,突出体现海洋大学的蓝色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z】.教高【2011】6号

[2]李桂山.教育国际化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3.

海洋特色课程篇4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海洋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63-03

美国早期建立的海洋实验室常常面向海洋生物和渔业研究,1905年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所斯库利普斯海洋研究所,1919年华盛顿大学建立了渔业学院。在美苏争霸的上世纪60年代及以后,美国海洋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海洋研究所不断涌现,沿海多个高校成立了海洋院系[1]。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海洋高等教育在培养海洋人才、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维护和开拓海洋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类工作对实践要求较高,因此在职业教育方面有许多函待研究的问题。

海洋学通常分为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地质海洋学。物理海洋学从物理的角度来研究海洋现象,特别是海水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规律,主要包括温盐分布、海气相互作用、海流、海浪、潮汐等内容[2]。物理海洋学通常是海洋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各种海洋学专业中占重要地位,一般院校的海洋类课程规划中都要考虑开设物理海洋学课程,但国内对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专业设置的教育情况介绍相对较少。

本文主要围绕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教育这个重点,分析了其本科专业概况,探讨了几所大学既有特色又存在一定普遍性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并介绍了较为新颖的“物理和物理海洋学”专业,利用这些美国院校的课程设置经验为我国未来的海洋类职业教育提供借鉴。

一、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专业概况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的开发与管理需要大量的海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人才是我国能否从海洋大国变为海洋强国的关键点之一。美国目前在海洋学研究方面属于发达水平,海洋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林立,培养的海洋人才也较多。因此,研究美国海洋教育方法对我国开发和管理海洋、发展海洋事业有借鉴意义。

美国版图东西两侧都沿海,涉及海洋研究的院校分布广泛,根据当地和国家的不同需求,有侧重渔业和生态资源的院校,有侧重海洋运输等的海事院校,也有侧重研究自然科学的院校,即使在内陆地区也有部分高校涉及造船等机械类涉海专业(图1)。

在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专业划分中,美国高校学位中海洋学专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洋学(oceanography),属于自然科学类,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和化学海洋学。另一种是海洋科学(marinesciences),可以侧重物理、化学、生物、地质,但绝大多数高校以侧重生物为主。笔者曾根据2008年美国毕业生数据分析发现,美国海洋科学教育分布极不均匀,本科学生主要以海洋生物和生物海洋学专业为主,而物理和化学海洋学相对较少[3]。

根据2011-2012年美国毕业生数据,笔者进行了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自然类(物理和化学海洋学)2012年本科毕业总人数为221人,硕士毕业人数为159人,博士毕业人数为142人,比重分别为42%、31%和27%。在本科毕业人数中,不少毕业生来自两所军校:美国海军学院和美国海岸警卫队学院。排名第三的则是老牌海洋学高校华盛顿大学。

二、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以美国海岸警卫学院和华盛顿大学为例

美国海岸警卫学院创建于1876年,致力于培养海岸警卫队军官,因此在教学特色上有体育和军训的特殊要求。目前,该学院有工程、人文、管理、数学、理科、海事、战略等系,其中理科系开设了海洋和环境科学专业,下面又细分化学、海洋科学、物理三个专业方向。对于细化的物理方向,专业选修课有近海海洋学、海洋环流、海洋动力学等。虽然是理科学位,但是课程设置以培养职业特色的航海军人为目标,重点课程是航海学、体育,专业课程包括气象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等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包括美国历史、经济学、美国政府等人文学科。其学校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海军职业的特殊要求,在体育方面要求严格,在实践方面要求学员必须在海上航行一至两年以上。

华盛顿大学创建于1861年,是美国第一个建立渔业系的学校,也是最早建立海洋系的几所学校之一,其海洋学院具有较强的研究生规模。本科海洋学专业有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物理海洋学四个方向。理学学士学位需修满180个学分,其中海洋学占23%、理科基础课占31%、理科高级课占11%、其他课程占35%。海洋学课程包括海洋学导论、海洋环流、海洋调查导论、化学海洋学、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海洋学物理过程、生物海洋学、海洋观测实验设计、海洋数据分析等课程。理科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地质和化学。对于物理海洋学专业本科而言,理科高级课则包括大气科学导论、应用数学方法、微分方程、线性代数、高等微积分、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热力学、数理方程等数理课程。表1为2013年该校物理海洋学专业的典型课程设置。

由上述课程设置可见,不同于军校的职业特殊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华盛顿大学具有非常强且全面的学科基础,因此能够开设许多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方面的理科基础课程,即使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也各要求学生修满10学分理科高级课。因此,它的课程设置体现在突出数学和物理的深度和宽度,同时借助自身较强的海洋学学术研究实力,为本科生开设全面的海洋学课程,主要为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打基础。

三、以传统物理系课程为主的新颖物理与物理海洋学专业

近年来美国高校出现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新颖办学方法,称之为“物理和物理海洋学(physicsandphysicaloceanography)”学士学位。目前,在全美国只有两所大学开办此类专业,第一个是罗德岛大学,地处美国东北部,有较强的海洋研究生院。另一个是北卡大学威尔明顿分校,开设于2010年。这是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教育的最新动态。

虽然罗德岛大学具有相当强的海洋研究生院,但是它并没有开设独立的物理海洋学本科专业,而是利用物理系,借助海洋研究生院,开办了具有特色的“物理和物理海洋学”专业。表2为2013年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样例。

由课程设置可见,与华盛顿大学侧重海洋学的培养不同,罗德岛大学的课程设置更侧重于传统的物理学教育,提供完整的物理和数学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传统物理系课程,如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修研究生院开设的海洋学课程,具备初步的海洋学基础。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既可以继续从事传统物理学,也可以转向海洋学进行专业的物理海洋学研究。

北卡大学威尔明顿分校的专业办学方法类似罗德岛大学,在传统的物理系课程之外,提供流体力学、全球气候变化、物理海洋学、海洋调查方法、地球流体动力学、海洋环流、近海和河口动力学等课程供高年级学生选修。学生通常可以获得普通的物理学位,但是如果对物理海洋感兴趣并有机会进一步攻读更高学位,可以通过在高年级选修一些物理海洋学课程,或鼓励参与教授的海洋学研究实践,获得“物理和物理海洋学”本科学位。该校的物理系属于美国典型的小规模办学,每年毕业人数在10人左右,通过选课机制,让学生在大三、大四等高年级阶段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其灵活机动的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四、小结

培养海洋人才是现阶段国内各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建设专业和培养人才要适应社会需要。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人才培养以职业特色和沿海普通高校为主。华盛顿大学作为传统方法的代表,开办科目齐全的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和化学海洋学等方向的综合性海洋专业。对于一些物理学科较强海洋特色较弱的高校,例如北卡大学威尔明顿分校,则采用较为灵活的方法,考虑与就近的海洋研究所联合办学,结合研究所的研究员力量和实践机会,开设类似“物理和物理海洋学”这样的专业,本科以传统物理系课程体系为主,海洋研究院所开设海洋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接触海洋科技,在后续研究生阶段可以选择走物理海洋学或者纯物理学的道路,这也是近几年美国较为新颖和少见的一种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继先.美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历史概况[J].海洋科技资料,1978,(3).

海洋特色课程篇5

“容”校园―容纳・蓝色・六元

为了使学生们目之所及,身之所处都能受到海逸“容”文化的熏陶,学校已通过“海纳百川、逸群高远”的门厅文化,海洋地理、海洋人文的旋转文化,开放多元的角馆文化,特色鲜明的教室文化,蓝色主题的景苑文化等文化设计,全方位立体地打造了一个蓝色校园,使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地方都成为彰显海洋课程的教育基地。随后,学校将继续加大海逸“容”校园的建设,使学校成为以人为本的教育园、气氛浓厚的书香园、链接社区的开放园、底蕴丰厚的文化园、和谐恬静的交际园、陶冶情操的生活园。

“容”管理―融合・扁平・自主

学校不断地更新观念,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断进行优化组合,构建以融合・扁平・自主为关键词的海逸“容”管理体系:一是融合,鼓励教师开展自主式互动交流平台,在共同分享中融合,增强凝聚力;二是扁平,将管理重心下移,实现教研组、年级组负责制;三是自主,重大工作立项,由教师自主报名,形成项目团队,由项目组全权负责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容”课程―开放・多元・整合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合理的课程设置,成熟的课程体系是实施专业教学的根本保证。学校在广泛调查学生们的家庭情况、调研周边社区的所在单位、了解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在“生本、多元、整合、创意”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海洋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模块分割,全员参与,建构起海洋基础型子课程、发展型子课程、引桥型子课程的三维主轴式课程框架。但学校学生来源参差不齐,他们的个性特点、潜能指向各不相同,生活经验、学科经验和文化经验也多有差异,学校通过大力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现代性来促进以“高素质、强潜能”为内核的课程开发,形成开放・多元・整合的海逸“容”课程。

“容”课堂―荣光・生本・智慧

“荣光”就是让学生们在课堂有当家做主的荣誉感,这其中,智慧是导向、生本是基础、荣光是结果;“生本”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训练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智慧”是发展智力培养全人,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荣光・生本・智慧构架起的是海逸“容”课堂。以学校教师的共同发展为本,激励教师持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学,在带教中学,在研究中学,在反思中学,逐渐地掌握跨学科、跨教材、跨年级的教学技能。以科学发展引领整体科研,以“十二五”课题和“草根”课题为抓手,让教师切实成为实践中的研究者,提高研究能力,推广科研成果。

“容”评价―峥嵘・全纳・智能

学校不断完善德育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梳理构建了“我是一个兵”的军训课程、“童眼看世界”的游学课程、“志愿海逸”的志愿课程、“牵手海逸”的社区课程以及节日课程、演讲课程、礼仪课程、校史课程、主题活动课程等,构建起了完善、多维的德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的开设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们的不同潜质得以开发:个性张扬的课堂、和谐的乐音、优雅的舞蹈、妙趣横生的科技、富有想象力的绘画、多彩的体育运动……都在诉说着学生们的成功与喜悦。学校不断修正、补充德育课程,使之成为在学校已有8+2智能评价、星级评价、志愿达人等多元评价基础上,对学生们进行评价的有效载体,从而建立峥嵘・全纳・智能的海逸“容”评价体系,培养逸群高远的学生。

学校在几年的办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干部教师人才资源优势和小港湾地域发展优势,在传承、巩固好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以青岛市海洋文化积淀和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为指导,着手开展蓝色海洋教育实验,探索适应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的蓝色海洋教育特色,打造教育新品牌。已建构起海洋基础型子课程、发展型子课程、引桥型子课程的三维主轴式课程框架。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少年军校示范校、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海洋特色学校、青岛市足球特色学校、市北区校园文化特色奖、市北区特色少先队等称号。

海洋特色课程篇6

一、校本课程开发要和当地社区资源相结合

社区作为一定地域内的人群共同体,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个社区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及历史文化传统等不同,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社区文化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要,也为他们之间的共同活动提供了规则和约束。这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文化背景和课程资源。

作为传统渔区,坎门有着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渔区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涤荡、沉淀和传承,留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部级非遗坎门花龙、省级非遗坎门鳌龙鱼灯舞和坎门渔民号子、市级非遗坎门贝雕和船模等108项。坎门海洋非遗文化作为重要的资源,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利用上的便捷性、资源形态的多样性等特点。丰富的非遗文化既是过去坎门的一个缩影和沉淀,更是今后坎门发展的一笔财富。无论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是学科教学,无论是技能的培养还是育人氛围的营造,均可从中获得资源的支持。坎门二中是玉环县一所偏僻的海岛农村初中,所在的坎门钓艚社区为玉环著名的渔业社区,渔区文化浓厚且具特色,拥有部级非遗“坎门花龙”、著名的渔家女俱乐部、“鱼龙灯舞”传承人曾焕祥师傅等。学校与浙江海岛特色村――东沙,仅一村之隔,所在社区的百姓长期从事渔业生产,拥有丰富的渔业技能技术,过着独特的海洋民俗生活。历史的积淀,使学校所在渔区和周边社区有着厚重而多彩的海洋文化。借助海洋非遗的载体,联合船模馆、海洋气象站、浙江省文化村东沙海岛村等,挖掘多种地方资源,为学校进行海洋文化特色校园创建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校本课程开发要和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建构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通过课程来实施的。而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彰显学校的文化品位,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为了传承当地的海洋文化,坎门二中在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培育海洋文化意识方面有着独树一帜的特点。学校围绕“以素质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从学校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学校所在社区、渔区文化和本校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响应“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号召,深入挖掘坎门渔区的地方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坎门地方文化,开展传承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加校园艺术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进一步落实课改精神和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成功申报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传承教学基地”和中国教育学会“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首批试点学校,以此为平台,提高学校品牌影响力,扩大海洋民俗文化及相关海洋知识的普及面。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和学校教育科研相结合

教育科研是探索和认识教育本质及规律的重要途径。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掌握教育规律,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教育科研是提升学校品质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工作中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边提升,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坎门二中用科研来促进学校的海洋文化特色发展,已逐步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科研管理机制,明确了以校长、副校长、非遗传承办公室和教科室主任为首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由专人统一管理科研工作,并确定了每个课题的负责人与核心组成员。学校承担的课题有浙江省规划课题《鱼龙舞动青春――坎门海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台州市重点课题《“坎门鱼龙灯舞”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探索》,台州市规划课题《以坎门渔民画为载体的初中美术地方课程开发的探索》,玉环县规划课题《以玉环渔民号子为题材开发初中音乐地方课程的实践研究》。学校的科研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总结、有行政管理和科研经费保障,档案齐全。学校力求在课题的引领下,以科研带动校本课程的开发,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要和特色社团创建相结合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学生社团是在自愿基础上自发组织而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社团活动课程化,既深化了学校社团的内涵,又丰富了课程,彰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引导和升华。

坎门二中通过社团活动、特色课程双轨并行,带动学科的渗透,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实现海洋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学校自2012年起创建了非遗传承特色社团,传承海洋非遗文化。主要的非遗传承社团有鱼龙灯社团、海乐社团和美技社团。学校教导处结合丰富的坎门海洋非遗资源和地方传统文化,制订了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和社团活动时间安排表,一学期按18周进行。每学期,每个社团都有相应的主要传承的非遗项目,开展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社团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坎门二中实施的校本课程有“坎门鱼龙灯舞”“坎门渔民画”和“玉环渔民号子”,其中“坎门鱼龙灯舞”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精品课程。学校还编写了海洋读本《海洋防灾》《韵味坎门――坎门乡土文化及海洋知识读本》和乡土非遗传承宣传册等。

“非遗进校园”校本课程的授课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进程,比如鱼龙灯舞主要有五大单元组成:“鱼龙出宫”“串游四海”“激流勇进”“蛟龙戏珠”“鱼跃龙门”。每一单元又分龙灯舞和鱼灯舞的动作要领和来源说明,集历史与动作为一体;每节课前,指导教师都认真准备,保证教学有序进行。学校还聘请有多年“鱼龙灯舞”、渔民号子排练经验的民间艺人曾焕祥作为课程指导顾问,确保“非遗进校园”的有效开展。

五、校本课程开发要和师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学校文化是课程,教育活动是课程,教师行为也是课程,学校的一切因素都应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从教师角度看,课程是专业化发展的内、外部动力的统一体。钟启泉教授说:教师即课程。从学生角度来说,课程是机会――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机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机会。校本课程开发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坎门二中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地方资源和师资优势,结合学校所在社区、渔区文化和本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的体艺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开发和实施的“坎门鱼龙灯舞”校本课程,与体育特性相结合,在传承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的同时发挥其强健身体之功能;开发与实施的“玉环渔民画”校本课程,与美术特性相结合,在传承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的同时发挥其审美绘画之功能;开发与实施的“玉环渔民号子”校本课程,与音乐特性相结合,在传承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的同时发挥其欣赏歌唱之功能。

海洋特色课程篇7

【关键词】钦州学院海洋科学专业建设

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只能是在前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发展,走适合本校作为地方高校的特色之路。

一、人才培养

(一)明确海洋科学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广西的实际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制定明确的海洋科学专业定位和服务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且可核查的专业质量标准;在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中体现校企(行业)实质性合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在遵循教育部和教指委建议的专业规范基础上,以社会需求调查为依据,探索在“三类课程组合模式”,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基础上的“通识教育+学科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方向模块课程+学科前沿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体现地方高校海洋科学专业特点。对于海洋科学的二个专业,“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制药”就是要设定各自的模块化课程,使其向着精和专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海洋科学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科学行业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海洋科学专业自身的特色,对目前的模块化教学体系进行修订,以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与“五名工程”(名教师、名课程、名教材、名成果、名基地)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海洋科学要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由其指导培养新教师的成长;另外还要培养一批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亲自到企业里面挂职锻炼,把企业的经验和与海洋相关的知识带入课堂。

(一)提升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素养

通过对引进的青年教师下入到相关海洋科学基层企业中去挂职锻炼,使其更接近于实际生产,更接地气,回到学校后能把自己更切身的感受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加强学术交流

继续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各种渠道与外校保持学术关系,并支持青年教师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学术深造等。营造学术争鸣的氛围,进一步开放办学思路,引进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并突出自己的特色。

(三)完善自我教育机制

教研活动主题体系化、过程规范化、结果公开化、形式扩大化,完善共建共享的机制。以教研活动为平台,激发、强化教师的发展动机,使之由内隐的潜在状态变为外显的活动状态,成为提升自身素质的直接动力,将提升自我变为自发的、自觉行动。在活动中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体现对教师的关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眼于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

(四)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

利用团队工作基础,通过团队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统一,形成问题解决的有效机制,并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形成做积淀。

三、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该做到以下方面的改革:“增”――主要增加实用性强,结合实际生产应用的课程,使得课堂的知识学习能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应用中,比如水产病害的防治等;“减”――主要减少一些假、大、空的课程,涉及全球性、边缘化的课程;“改”――改造多门课程,使课程赋予新的内涵,比如,将海洋科学导论分给多位老师共同教学,充分的发挥每位老师各自的专长;“创”――创设一些海洋科学专题化研究的课程,比如赤潮的理论与研究,使之符合海洋化学方向专业学生的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精品课程建设

以课群建设为“面”,精品课程建设为“点”,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更新的基础上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海洋科学导论》、《生物化学》、《生物制药》等几门精品课程。

(二)教学模式改革

海洋科学专业教学强调应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这就要求海洋科学专业有组织、全方位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海洋生物制药案例教学法、海洋生态保护项目教学、海洋监测现场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在海洋科学实验设计方面的潜能;加强课程改革,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

(一)引进教学方法

引进基于榜样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将学生置身真实问题情景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知识的传递、解决问题技巧的示范、特定实例的列举等帮助;引导实践――学生在已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解决一个类似的或更复杂的问题;引导探索――学生将通过查找各种相关信息来辅助解答更新的问题;独立实践――实践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灵活应用考核方式,强化技能评价

对大课程的考核采取实验考核和项目设计考核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知识运用技能;对基础理论类课程考核,着重考核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大作业、开放题目的考核;在部分课程中引入阶段性成果汇报制度,形成激励机制。

五、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增设和改良相关实验室

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增加大型专业的实验器材,购置高效液相、气相色谱,质谱等仪器,为本院系专业发展服务;根据微观实验技术教学技能需求,增设多媒体教学系统实验室。推动学校唯一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并且要充分的利用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校内以海洋标本馆,海洋科学实验室为依托,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实验项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重视基础实验,多开特色实验

继续重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并在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灵活开设特色实验项目,强化分析实验训练的效果,提高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以实验为平台,进行实验摸索。

(三)以教师指导制活动、第二课堂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开放成效

定期举行学生作品展览、实验技能评比等活动,如学生基础实验熟练度比拼,实验创新点比拼,小实验设计等活动。力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提升实验室开放成效,着力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和技能提升的自觉性。

(四)探索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重要措施。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暑期和寒假的实习,让学生到涉海部门学习具体的实验技能,有机会的话组织学生出海采集样品。作为广西沿海唯一设置海洋科学专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数量还较少,不像老牌高校知名度高,建立的实习基地也已经经营多年,钦州学院海洋专业目前还没有太多固定的实习基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实际出发,与广西涉海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以流动站的形式进行培养毕业生,等学校条件成熟以后建立类似生态站的实习基地,以供实习和科研的双重使用。

综上所述:

海洋学院作为钦州学院最年轻的一个二级学院,虽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但是就像蹒跚学步的孩童一样,经验不足,同时还肩负着钦州学院实现“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跨越的梦想。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发展海洋科学,建设海洋科学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需要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宋忠魁.关于创办钦州学院海洋科学专业的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8,(5):71-74.

[2]银建军,李尚平,韦善豪.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发展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0,(6):1-8.

[3]张晨晓,张广平.钦州学院海洋科学专业建设初探[J].钦州学院学报,2009,(3):51-53.

[4]王淑军,许星鸿,姚兴存,等.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52-153.

海洋特色课程篇8

【关键词】近海环境数值模拟教学方法社会需求为导向基本技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现在对一个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求有坚实的本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且有比较扎实的计算机知识[1],对海洋环境领域的毕业生而言更是如此。鉴于此,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工作技能层面的课程:《近海环境数值模拟》,该门课程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与多学科交叉特点,融合了本学科领域的部分最新科研成果,对培养海洋环保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本科生的特色课程之一。该课程要求具有宽厚的海洋动力学基础,扎实的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技能。国内部分高校根据本校优势学科将计算流体力学等课程纳入本科教学体系[3,4],但国内高校,面对本科生开设海洋环境数值模拟的课程很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探索,对授课教师和学生是个挑战,是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的课程。

本文以培养学生的数值模拟技能为目标,以解决海洋环保领域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探讨《近海环境数值模拟》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1课程教学内容

近年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海水流动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系统,海洋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海洋环境领域的专门人才。为适应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海洋环境数值模拟》课程设置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工作需要为出发点,围绕海洋环境领域实际需求,将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密切结合。

本课程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在第7和第8学期开设。上部分解决专业基础和数值计算方法基础理论。第一章绪论,论述课程内容、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学习方法;第2章海洋运动控制方程;第3章海洋环境动力学经典方程;第4章数值计算方法基础;第5章近海水动力学模型;第六章近海物质输运模型;第7章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原理。

下部分为潮汐、潮流和污染物质迁移扩散的数值模拟。第一章海洋环境问题;第二章近海潮汐潮流数值模拟;第三章污染物在近海的迁移扩散及预测;第四章非保守物质数值模拟;第五章近海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

2“近海环境数值模拟”课程设置内容的可行性分析

教学活动必须因材施教,注重授课对象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在学生掌握的学科基础上展开。《近海环境数值模拟课程》是海洋环境动力学方向的特色课程,海洋环境动力学方向的课程体系中若干门课程组成该门课程的基础。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环境动力方向开设的核心课程及课程支撑体系如下:

(1)环境学基础:环境科学概论(第一学期)、环境海洋学(第三学期)、生物海洋学(第六学期)等构成该课程海洋环境基础。

(2)物理学基础:大学物理(第二学期)、流体力学(第四学期)、物理海洋学(第五学期)等课程构成了该课程的物理、力学基础,为学生了解海洋中各种物质输运的过程和机制打基础。

(3)数学基础:高等微积分(第二学期)、数值计算方法(第六学期)、数学物理方法(第四学期)等课程为该门课程提供了算法设计和数值方法基础。

(4)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一学期)、Fortran程序设计(第三学期)、计算机在环境中的应用(第七学期)等课程提供了语言编程基础。

(5)实验及数值计算方法基础:海洋环境调查实习(第六学期)、流体力学实验(第四学期)、数值计算方法上机(第六学期)等课程提供数值试验、海上试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技能。

上述课程共同构成了海洋环境数值模拟课程的支撑体系。海洋环境动力学方向的学生在掌握模块核心内容的情况下,是可以接受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

3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3.1授课内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结合

由于国内缺少面向本科生的同类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海洋环境动力学方向的骨干教师形成教学团队,紧紧围绕社会需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并将最新科研成果纳入教学体系。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

3.2加强数值试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数值模拟也叫计算机模拟或数值试验,通过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的方法,达到对工程问题和物理问题乃至自然界各类问题研究的目的。对于本课程,结合海洋环境问题建立数值模拟平台是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外有许多较为成熟的海洋数值模式,有商业化的软件,如miKe系列软件,DeLt3D软件等,商业化软件费用昂贵,看不见源码,不适合教学。教学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科研优势,采用开放源程序如pom,eCom,FVCom等国际流行的海洋模式为基础,经过适当改进建立起海洋环境领域常用的数值模拟程序,组成程序库,用于海洋环境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教学。即增加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增加学生编程能力和模拟过程的了解。

3.3实现分组学习、强化团队意识

本课程需要基础知识较多,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海洋数值模拟涉及多学科交叉,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海洋等学科,对一个本科生,很难独立完成多领域的海洋数值模拟工作。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教学,3-5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探讨,取长补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并避免个别同学知难而退的情况,起到了提高学习,知识互补,增强团队意识的教学效果。

3.4课程考核形式

课程的考核形式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近海环境数值模拟》(上)以读书报告、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相结合。《近海环境数值模拟》(下)期末考试占50%,数值模拟报告(占50%)。实践表明,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考核,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减轻了学生考试负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教学过程是个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的过程的,通过《近海环境数值模拟》(上,下)两轮的教学实践,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基本成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反映效果良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根据毕业学生在工作和继续学习过程反馈的意见,继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为海洋环境保护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耿锋,顾雨民.吸收国内外新技术,创建有特色的课程-开设《数值方法与数字仿真》课程的几点体会.教育与现代化.1994,1:12-16.

[2]孙文心,江文胜,李磊.近海环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型[m].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

海洋特色课程篇9

关键词: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海洋发展战略;专业定位;课程体系

0、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高水平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发展中大国,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向海洋扩展,国内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的重点也逐渐面向海洋,朝着海洋大国的方向加速前进。海洋事业的建设对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防与国家安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以及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3S技术(GiS、RS和GpS)的发展,传统的海洋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海洋卫星、各类浮标、海底观测网和沿海台站组成的全球海洋立体监测与数据获取系统等,使得海洋数据以海量、实时、动态、多类、多源等形式产生,这种变化要求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海洋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国内迫切需要面对海洋信息的各类专业人才。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综合研究空间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理论与技术科学,它将空间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换,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加载到各个专业领域,支持各行业数字工程的实现,是一门集地理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集成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显著特点。2004年,武汉大学首先开设并招收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上海的区位优势,于2010年率先在上海市开设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该专业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该专业并没有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各开办院校根据实际,结合服务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大国发展战略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基于海洋事业需求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定位,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1、专业定位与特色

虽然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之前,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已开设了该专业,但在上海地区的高校还没有设置该专业,特别是具有面向数字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家及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的增长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海洋信息是国家未来海洋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需求。规划中从战略高度确定“推进海洋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平台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基础能力”“加强海洋科技教育,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信息学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需求,在数字海洋建设、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建设、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重大海洋专项中有充分体现。海洋信息化是海洋战略的优先发展领域,上海在这一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作为唯一部级“数字海洋”示范区,其学科研究和人才需求巨大。

上海海洋大学在借鉴其他高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基础上,本着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方针,按照“聚焦、错位、合作”的思路,构建一个具有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知识培养体系和平台,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培养海洋信息技术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我们的专业定位为: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海洋领域数字化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与复合知识结构,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海洋、城市、农业、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网络化的传输、可视化的表达、智能化的决策的复合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学院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具有信息管理基础、海洋信息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基础以及应用能力,较好地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海洋大数据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适应海洋信息管理和开发以及其他企业、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海量数据库、海量信息处理以及GiS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海洋信息技术以及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③具有信息的组织与分析、检索与查询、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④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⑤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课程体系设计的立足点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学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使本专业能培养出掌握海洋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向人才,从而拓宽毕业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专业范围,综合考虑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信息管理和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为以下4种素质培养环节课程,课程地图见图1-4。

专业素质培养理论教学环节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空间信息导论、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空间分析与应用、数字工程前沿技术、现代通信原理、程序设计语言a、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遥感应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pS原理与应用、海洋技术导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空间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技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等课程。

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包括:社会调查、C++课程设计、Java课程设计、空间信息应用基础、数据库课程设计、GiS系统开发实践,oracle数据库实践、毕业设计和论文。

社会价值观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环节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与技术科学、名师讲堂、“名师导航”系列讲座。

海洋特色课程篇10

关键词:海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思考

一、开设海洋管理专业的时代背景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海洋的世纪,也是海洋高科技发展的世纪。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其根本出路在于向海洋开发。研究海洋、规划管理海洋、综合开发利用海洋,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濒海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普遍重视的问题,也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日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发展海洋科学、开发海洋技术、加强海洋管理、维护海洋权益是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我国可管辖的海域有300万平方公里。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以占全国13%的陆地面积养活了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Gnp。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基于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我国沿海地区的许多省份都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如,90年代初,辽宁省首先提出了建设“海上辽宁”战略,很快,山东省提出了“海上山东”的战略思路,随后,从北到南,一个个“海上”经济发展战略相继出台。

然而,我国的海洋问题严峻、令人担忧。首先,就总体而言,全民族的海洋观念薄弱。国人对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刻骨铭心,但对于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却茫然无知。其次,由于缺乏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国的海洋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海洋权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蓝色国土”正在受到周边一些国家的觊觎。最后,中国已经加入wto,如何按照wto的规则来管理、运作海洋,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海洋科学技术,又懂海洋经济管理的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同志指出:没有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海洋管理,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海洋事业,要抓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鉴于我国海洋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青岛海洋大学受国家海洋局委托于2002年向国家培养输送了第一批海洋管理专业人才,并于2002年按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海洋管理专业向全国招生。

江苏是海洋大省,有945公里的海岸线、2.44万平方公里的浅海、占全国1/4的滩涂,海洋区位优势明显。江苏海洋资源密度指数列全国第二,丰度指数列全国第六,综合指数列全国第三,海洋自然资源的分布在我国处于重要地位。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已成为江苏跨世纪的战略举措。“九五”以来,江苏海洋产业的产值年平均增长24.6%,大大超过了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已达到360亿元。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十五”期间,江苏的海洋经济增加值预期年平均增长15%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工业将成为沿海地区的支柱产业。

江苏虽然是海洋大省,但是海洋高等教育却比较薄弱,至今既没有一所独立设置的海洋大学,又没有主要面向海洋的高层人才的培养基地,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江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海洋人才的缺乏,江苏这个海洋大省却是海洋经济的弱省,江苏海洋产业的总量仅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3.9%;江苏“九五”规划中海洋产业的产值目标,实际完成量不到规划目标的50%,只占广东海洋产业产值的14.1%,山东的19.8%,辽宁的44.7%。这一“大”一“小”的数字对比,向人们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要把江苏建设成海洋强省必须构建人才高地,实地调研表明江苏各地海洋管理部门迫切需要高层次的海洋管理人才。

二、开设海洋管理专业的优势

1.有江苏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强力支持。淮海工学院地处江苏沿海的连云港市,面向海洋办学是我院办学的特色定位,我院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大力发展海洋学科,建设江苏海洋大学。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对以淮海工学院为基础建设海洋大学寄予了厚望。早在1998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就曾对以淮海工学院为基础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课题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专门议案。2003年10月,在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上,季允石同志指示我院要借鉴国内外海洋大学的办学经验,加快相关专业建设。《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把淮海工学院列为江苏海洋人才的培养基地,要求为江苏海洋经济培养更多的人才。

2.淮海工学院在设立海洋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海洋管理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江苏连云港市是江苏“海上”战略实施的重点地区。《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开发规划》和《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都将连云港市的海洋开发列为重点,连云港市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为海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在淮海工学院设立海洋管理专业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二级学院――海洋学院,前身是隶属江苏水产局的一所老牌学校――江苏省连云港水产学校,有着50多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以“海洋、水产”为主的办学特色。海洋管理专业依托的经济管理系,其工商管理学科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法学本科专业近年正式招生,该系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课程的教学基础扎实,且有相当成熟的办学经验。因此,我院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海洋管理专业人才具备凸显的办学优势。

3.淮海工学院的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海洋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首先,淮海工学院属于多科性的工科院校,涉海专业较多,海洋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专业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绝大部分教师都由本院师资提供。教师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现有教师中,教授8名,副教授30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22人,硕士学位教师20人。为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从有关部门聘请从事海洋管理实际工作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并同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湛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相关院系建立了横向联系,尤其是与比邻高校、国内第一个设立海洋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相关院系在教学计划制定、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资源共享上达成了合作意向。

4.专业师资学术水平较高、科研成果颇丰。自1985年建校以来,淮海工学院一贯重视科研工作,院系两级建立了多种科研基金以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并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考评、职务聘任直接挂钩。近五年来,教师开展科研蔚然成风,教师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科研成果。承担海洋管理专业教学任务的全部教师,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4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已开展的各类课题140余项,其中,有35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市级和院级科研成果奖励。

5.教学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学生高质量地进行学习、研究与生活的需要。我校有馆藏图书近百万册,中外文期刊报纸1400余种。图书馆已链接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光盘镜像站、万方数据库镜像站等多家专业网站。馆藏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图书10余万册,中外文专业期刊报纸130余种;馆藏海洋学科及相关图书资料14余万册,订阅海洋学科专业期刊20余种,建立海洋认识和调查的校外实习基地6个。

6.为开设海洋管理专业做了充分的论证。我院从2001年7月就开始筹划海洋管理专业。在2001年暑假、2002年暑假召开了两届海洋特色专家论坛,邀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江苏海洋渔业局等单位的专家与领导,为我院的海洋特色出谋划策。为提高现有涉海专业师资的专业水平,派教师到有关院校调研、访学和进修,并从青岛海洋大学、省海洋渔业局、省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聘请资深人士任我院海洋管理专业的客座教授,这样既有利于拓展专业的办学空间,又有利于利用社会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三、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的依据

海洋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领域和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海洋开发活动的展开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是指政府和海洋开发主体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海洋权益等进行的调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海洋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海洋开发主体,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海洋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和执法管理;海洋科技机构和海洋企业等海洋开发主体,主要是对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和海洋科技活动进行微观管理。海洋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经济管理、海洋科技及其产业化管理、海洋信息管理、海洋权益管理、海洋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因此专业定位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基本理论和规律,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海洋管理相关管理部门从事海洋管理、教学和科研的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围绕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五个模块:通识教育模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法律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学科基础教育模块(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管理通论、管理信息系统、海洋调查、海洋资源与利用、国土规划学、海洋资源与利用等课程)、专业必修课模块(海域使用管理、海岸带管理、海洋监察管理、行政管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模块(生物海洋学概论、海洋化学概论、环境海洋学概论、海洋生态学、海洋政策选讲、海洋科技发展动态等课程)和实践教学模块(海洋调查实习、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在课程设置上还需体现实用的原则,根据学生生源状况女生和文科生较多,以及学生就业与考研深造等实际需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和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原则,加大了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即在原有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现代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和《财政与税收》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专业方向和特色选修课程。通过《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产业经济学》等课程的设置,拓宽了学生的经济学科知识面,而《金融学》和《管理学》等应用型课程则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且知识结构体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体现科研能力培养的原则上,改进相关课程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安排科研讲座和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

经过多年专业建设及发展,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海洋管理专业从专业定位到课程设置,从教学到实习都创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毕业生在国家海洋与渔业局的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海管031班的胡永歌同学在公务员考试中以笔试和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录取。二是毕业生在研究生考试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历年来的录取率都在50%以上,如海管031班的冯炜同学以408的高分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郭境同学以342的高分考入厦门大学海岸带综合管理专业,张珍宝同学以325的高分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管理专业,黄康宁同学以375的高分考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专业,等等。三是毕业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其中海管041班的张飞同学取得200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赛区一等奖,杨倩同学取得2006年第十届希望杯全国师生书画印大奖赛大学组三等奖,赵青同学获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江苏赛区大学组优秀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级二等奖,等等。四是课程设置专业满意度逐年上升,不满意度逐渐下降,如满意度从2003级的81.25%上升到2004级的87.76%,而不满意度从2003级的18.75%下降到2004级的12.24%。总之,成绩是主流,但随着社会行业的发展,对海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了新的知识技能要求,因此海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吴建新,李谷祺,方涛,李玉.如何提高海洋管理专业《海洋调查实习》的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1,(6).

[2]冯士.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