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交通的特征十篇旅游交通的特征十篇

旅游交通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39

旅游交通的特征篇1

关键词:空间特征;旅游区;长株潭

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发,红色旅游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在开发模式上更强调融合的共生发展。客观上,特定区域的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旅游开发总表现着综合性。从红色旅游开发实践来看,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蓝色旅游等结合发展的成功例子很多。从空间层面来理解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是指红色旅游空间单元之间及其与其他旅游类型空间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与共享,产生正向综合效应的空间关系。然而,当前不少红色旅游区与其他旅游区结合不紧密,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还远未达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的境界。优化红色旅游与各类旅游形式融合发展的空间组织,促使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提升综合效益,已经成为革命老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努力方向,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旅游地理学十分关注旅游空间特征的归纳。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旅游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就是基于旅游空间特征的,渐渐发展成系统的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城市旅游发展的空间规律探索,如休假者向城市外部旅行时形成的扩展范围问题(Christaller,1964),城市旅游发展对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影响(Gospodini,2001);区域旅游业空间结构探索,如基于复杂性理论对新西兰旅游空间结构的探讨(Zahra,Ryan,2007);旅游企业空间结构研究,如住宿业的空间结构(Cornelissen,2005);我国学者旅游空间特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成就包括: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旅游区划研究,分析旅游发展条件的差异性得到区划结果,其后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系统分析,发现空间局限,致力解决问题(章锦河,赵勇,2004),如西安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赵现红,等,2005)。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突出对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分析,探索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组织方案,如北京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毛小岗,等,2011),福建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黄远水,等,2010)。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找寻旅游行为的空间规律,如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丁正山,2004);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致力构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探究空间形态、揭示演化机理、提出优化方案,如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人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6要素空间结构的研究(黄金火,吴必虎,,2005),旅游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王晨,2012),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吴国清,2008),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式(陈志军,2008),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方案的研究(卞显红,王苏洁,2002)。旅游空间共生研究,从旅游景区群落的概念,并从水平、垂直、集群结构3个方面探讨了旅游景区群落空间结构的优化问题(方世敏,廖珍杰,2009)。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古村落的共生演化模式,提出了居住主导型、保护主导型和开发主导型3种过渡模式(冯淑华,2013)。国内外旅游空间特征研究成果丰富,从区域差异描述落实区划起步,到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揭示谋划优化方案,愈益深入精细。但是,空间结构特征描述表现出矛盾的状态,多元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采用质性描述,单一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则量化表现,在处理复杂要素构成的研究对象的空间结构特征时,显得方法缺失。

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共生发展,结合当地的所有资源,通过融合路径,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长株潭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基础好、条件好,最主要的是与红色旅游资源相伴而生,有大量的“绿色”“古色”旅游资源,它们在空间上交互渗透,在开发过程中共组共存,在业态发育中共生共荣。从根基上讲,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是一个多种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应用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已有研究基础,寻求一套多元主体空间特征描述方案,并就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做出空间特征的描述,探索共生发展的空间规律。

2研究思路与设计

2.1研究思路

考察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事实上是考察已经开发的红色旅游区与各种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空间特征,采用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指标描述很合适。基于人文地理学对集聚水平、联系水平的测算研究成果,结合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实际,引入景区的密度权数和品质权数,定义质量集聚度指数,来测算旅游区各种发展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采用主体之间的连接程度以及通达程度的β指数、γ指数、通达性指数来测算联系水平,勾画主体之间的内部联系,形成一套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的描述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特征值的比较,全面解释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并提出理性发展的思路。

2.2研究设计

2.2.1集聚水平的测定方案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产生共生能量,促进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借鉴最邻近点指数,构建旅游区之间集聚水平的测定方案。最邻近点指数是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即R=r1/re。其中,r1表示旅游区之间的平均距离,即每个旅游区与其最近旅游区之间的距离相加后除以n的值;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即当区域中的点状分布为随机型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re=1/2n/a,其中,a为区域面积,n为旅游区的数量。R=1表示点状事物的分布为随机型,R1则趋于均匀分布;R=0表示完全集中。

最邻近指数的测算,不考虑测算点的规模、级别及其影响力大小,只能表征测算点的空间集聚状况。在大尺度空间范围内测定旅游景观的空间集聚状况,测算点以旅游区为单位测算最邻近指数比较合适,但是旅游区是一个拥有数量不等的景点集合的空间组织单元,旅游区将景点有效地组织为开发单元。作为一个红色旅游区,不仅包含多个景点,而且包含红色、绿色、古色、蓝色等多种类型的景点,形成红色旅游的共生开发组织单元,旅游区的规模、影响力不同,对集聚水平的贡献存在明显差距。为客观反映这种特定的空间特征,需要改进最邻近指数的计算方案。

首先,建立旅游区密度权数。就是对旅游区内的景点密集度,也就是规模实施评分,按照得分来确定测算点的数量。旅游区密度权数的赋值范围为1分~10分,以旅游区内景点密集度为评分依据,综合旅游区面积和景点数量获得最终得分。具体评分规则为:以平方千米为单位,即旅游区内每平方千米景点数为1~2个得1分;3~4个得2分;5~6个得3分;7~8个得4分;9~10个得5分;11~12个得6分;13~14个得7分;15~16个得8分;17~18个得9分;大于等于19个得10分;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的旅游区视为旅游点,以其景点的实际个数计算。

采用最邻近指数计算得出旅游区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程度。

其次,建立旅游区品质权数(p)。旅游区品质综合考虑旅游区的地位等级及市场影响力,适当兼顾旅游区的知名度。采用景区质量等级、部级景区名誉等表征景区等级水平,以百度指数来衡定旅游区的市场影响力,设定旅游区品质权数的赋值范围为1分~10分。具体评分规则为:百度指数为(含)前20%且为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区得8分~10分;百度指数为前20%~50%(含50%)且为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区得5分~7分,拥有部级景区荣誉可以适度上浮;百度指数为前50%~70%(含70%)且旅游区拥有等级荣誉的得3分~4分,拥有部级景区荣誉的可得5分;百度指数处在后20%,根据旅游区的荣誉等级可以得1分~4分,拥有部级景区荣誉的新旅游区,考虑其发展势头可得5分。

再次,定义质量集聚度(Z),质量集聚度定义为区域内旅游区品质权数的均值与同区域根据密度权数计算出来的最邻近指数的倒数的乘积,公式表示为:z=p―・1/R,它反映了一定区域内旅游区在空间上的质量集聚效应,值越大,区域中旅游区质量越高,越集中;值越小,质量越低,越趋于均匀分布。

2.2.2联系水平的测定方案

旅游区之间联系的紧密、方便程度影响旅游区之间物质、信息及能量的传递,是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的另一重要维度。从尺度关联的视角,从县域间、县域内、区域3个层面立体呈现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联系水平。

借鉴β指数、γ指数,构建联系水平的测定方案。β指数测量的是网络连接性,其公式为:β=L/p;式中:L表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即两节点间的直接连接数目,p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即节点数。一般来讲,β的范围处于0~3之间,在这个范围内,β值越大,表明网络的连接性就越好。γ指数用于反映区域交通网络中交通线路的连通发达程度。具体的方法是度量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最大限度数目的比率,公式为:γ=L/3(p-2);式中:L、p(同β指数公式中意义)。γ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1,γ取下限0,表示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γ取上限1,则表示网络中每一节点都同其他节点有连线,即网络最大连通。

连接度的测算,分析了两节点间有无连线,即有无交通线连接;没有考虑两节点之间转移的难易程度。在现实的情况中,两地之间因其连接的交通线的类型、等级和数量的不同,转移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改进连接度的测算方案。

首先,建立通达性权数。即对连接两节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交通线进行通达性赋值。考虑到速度是影响通达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把交通线的限速作为衡量交通线通达性的指标。把速度v作为标准1,即限速为v的交通线的通达性权数为1,那么限速为v1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为v1/v;限速为v2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为v2/v;以此类推。

其次,定义通达性指数(t)。通达性指数反映的是区域网络中,两节点之间连通的难易程度,通过β指数的计算公式改良而来,具体是度量赋值后节点之间所有连线的总和与节点数之间的比率,公式为:

t=vv・n1+v1v・n2+v2v・n3+v3v・n4+……p

式中:t代表通达性指数;v为作为基准的速度;n1表示限速为v的交通线的总观察数;v1/v表示限速为v1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n2则表示限速v1的交通线的总观察数;v2/v表示限速为v2的交通线通达性权数,n3则表示限速为v2的交通线的总观察数;以此类推;p表示交通网中的节点数。t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3・vmaxv,如果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则t取下限0;如果网络中每一节点都有3条限速最大的交通线与其他节点相连,即网络最大通达性时,t取上限3・vmaxv;在这个范围内,t值越大,代表网络通达性越好。

2.3研究区域的基本特征

长株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建设形成数量众多的旅游区。到2013年底,长株潭a级旅游区(点)58个,占湖南a级旅游区(点)总数的25.2%,其中4a级及以上区(点)高达28个;

2013年,长株潭三市旅游总收入为1352.5亿元,占湖南省旅游总收入的50.42%

长沙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szgb/201403/t20140314_108090.htm;株洲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szgb/201404/t20140403_108611.htm;湘潭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szgb/201404/t20140403_108623.htm;湖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glgb/201403/t20140317_108101.htm.

,是湖南旅游发展的高水平区域。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内名人故居、革命历史纪念地及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集中分布区,形成以韶山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和乌石故居为依托的旅游“红三角”,红色旅游达到较高水平,其中韶山2013年接待旅游者达1050万人次,旅游收入26.94亿元

湘潭・韶山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xqgb/xtgb/201406/t20140613_110101.htm.

。长株潭地区旅游资源多元性突出,大量“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相伴而生,形成了旅游共生发展的基础条件,具体表现在:一是空间分布交互渗透,没有纯粹的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分布区,空间上交错分布,使旅游区各具特色;二是开发过程共组共存,组合开发特色鲜明,已开发的旅游区,都是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旅游产品,所形成的旅游目的地,红、绿、古组合开发,区域旅游线路注意多种资源特色叠加组合;三是业态发育共生共荣,红色旅游区表现出红色旅游资源主导旅游业发展的特征,各种业态在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拉动下发育起来。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区,满足“六要素”需求的各类实体业态全面发展,网上导购、网上预定等虚拟业态,也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发展起来。总之,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水平高,各类旅游资源丰富,在发展中共生共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4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1)确定计算单元。本文以已开发的旅游区为基本计算单元。从湖南省旅游局、长株潭三市的政府相关网站中查询已开发旅游区的名称、位置,详细查找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甄别红色、绿色和古色旅游资源,整理统计。确定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旅游区名录(见表1)。

当仅仅考虑红色旅游资源时,则为红色旅游区;考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时,则有“红绿融合”“红古融合”和“红绿古融合”3种视角下的旅游共生发展类型。

红色旅游区长沙:宁乡县:花明楼景区、沩山风景名胜区、云山学校;浏阳市:故里旅游区、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谭嗣同故居;长沙县:纪念馆、黄兴故居、徐特立故居、李故居、田汉故居、许光达故居;长沙市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李富春故居、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湖南烈士公园、雷锋纪念馆。湘潭:韶山市:故居景区、滴水洞景区、清溪景区;湘潭县:乌石红色旅游区;湘乡市:东山书院、陈赓故居、谭政故居、黄公略故居;湘潭市区:秋瑾故居。株洲:醴陵市:陈明仁故居、李立三故居;攸县:酒埠江风景区;茶陵县: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茶陵县革命纪念馆;炎陵县:霞阳旅游区、大院旅游区、策源风景区、水口红色旅游区。

绿色旅游区长沙:宁乡县:沩山风景名胜区、灰汤温泉;浏阳市: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古风洞景区、达浒象形风景区;长沙县:石燕湖、长沙生态动物园、影珠山森林公园;长沙市区:黑糜峰国家森林公园、千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长沙世界之窗、湖南省植物园、长沙海底世界、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湘潭:韶山市:韶峰景区、黑石寨景区、狮山景区、银河景区;湘潭县:花石景区、泛白石文化生态旅游区、隐山湖湘文化源生态旅游区、河口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景区、石鼓自然山水民俗文化景区;湘乡市: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水府旅游区。株洲:醴陵市:仙岳森林公园;攸县:酒埠江风景区;茶陵县: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阳湖旅游区、月到岩风景区、八团卧龙风景区、湖里湿地;炎陵县: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霞阳旅游区、大院旅游区、策源风景区;株洲县:大京风景区;株洲市区:白马龙旅游区、仙庚风景区。

古色旅游区长沙:宁乡县:沩山风景名胜区、回龙山旅游区;浏阳市: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道吾山风景区、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浏阳文庙;长沙市区:铜官窑遗址、靖港古镇、黑糜峰国家森林公园、天心阁、铁炉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长沙市博物馆、贾谊故居、湖南省博物馆、开福寺、长沙简牍博物馆。湘潭:韶山市:银河景区;湘潭县:花石景区、历史古镇洛口区、泛白石文化生态旅游区,隐山湖湘文化源生态旅游区;湘乡市:湘乡文庙、壶天古村、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湘潭市区:齐白石纪念馆、陶公山。株洲:醴陵市:渌江书院、云岩寺、仙岳森林公园、沩山古窑村、冷水包公庙;攸县:酒埠江风景区;茶陵县:江书院、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月到岩风景区;炎陵县:炎帝陵旅游区;株洲县:湘山寺、空灵岸、古镇朱亭;株洲市区:仙庚风景区。

注:当旅游区内红色旅游资源占主导地位时,则为红色旅游区;综合性旅游区在“红”“绿”“古”三栏中都会出现;在计算时,则有“红红融合”“红绿融合”“红古融合”“红绿古融合”4种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类型。

(2)旅游区之间距离测量。通过Googleearth软件,并辅以1∶800000比例的长株潭行政区划图,找到旅游区在地图上的位置,测量旅游区之间的实际最邻近距离。考虑到统一的测量标准,实际最邻近距离测量的是旅游区几何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

(3)计算品质权数。

整理长株潭旅游区的百度指数、景区质量等级和部级景区评定情况表,按照品质权数赋值原则处理。再运用品质权数的均值与最近邻指数倒数相乘,得到质量集聚度。

(4)测算空间联系水平。长株潭之间的交通联系方式主要是公路系统,无论是旅行社团队运营还是自驾游人群,都是依靠公路进入旅游区,选取公路连接状况作为联系水平的基本计算基础数据源,是可行方案。具体数据结合长株潭市交通图,得到交通网络图,其中,县域间的测量以县级行政单位为节点;县域内和区域层面的测算以旅游区为节点,再根据节点和连接线情况,计算出长株潭区域的β指数、γ指数以及通达性指数。通达性指数的计算首先要对不同等级的公路进行赋值,本研究将公路划分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4个等级,依据不同等级公路的限速,以省道速度60km/h作为标准1,高速公路速度120km/h通达性权数为2,国道速度80km/h通达性权数为1.33,县道速度40km/h通达性权数为0.67;其次,给出通达性指数(t)的具体公式为:t=(2G+1.33g+S+0.67X)/p;式中:G表示节点间高速公路的总观察数,g表示节点间国道的总观察数,S表示节点间省道的总观察数,X表示节点间县道的总观察数,p表示交通网络中的节点数。t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6,如果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则t取下限0;如果网络中每一节点都有3条高速公路与其他节点相连,即网络最大通达性时,t取上限6;在这个范围内,t值越大,代表网络通达性越好。

3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测定

3.1集聚水平

3.1.1最邻近指数

从长株潭红色旅游区的视角计算,实际最邻近距离为4.89km,小于理论最近邻距离6.67km,因此最邻近指数为0.73,小于1,表现为集聚型。长株潭各地红色旅游区的最近邻指数、“红绿融合”“红古融合”“红绿古融合”的最近邻指数如下表(见表2)。

由表2中数据可得,旅游区的空间分布基本遵循共生主体越多,其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就越高的规律。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区与其他类型旅游区在空间上的集聚分布,有利于红色旅游共生发展集聚效应的产生,从而获得较高的共生能量。

长株潭3市县域旅游区大部分都呈集聚型分布,也基本遵循红色旅游共生主体越多其空间集聚程度越高的规律(见表3)。其中浏阳市、韶山市红色旅游区之间的集聚程度较高,有利于其红色旅游区之间的共生发展;“红绿古融合”旅游区的分布,宁乡县、长沙县、湘潭县、炎陵县的集聚程度较高,为其红色旅游区与其他类型旅游区之间的共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1.2质量集聚度

根据设定的标准,整理得到长株潭旅游区品质权数均值表(见表4)。

从表4可以得出,长沙的旅游区的品质水平明显高于湘潭和株洲,古色旅游区的品质水平最高,这与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相呼应;而湘潭的旅游区的品质水平除了绿色旅游区的略低于株洲外,其他都高于株洲。从长株潭整体的品质水平来看,各类旅游区的品质水平均值都处在3~4之间,说明虽然长株潭地区有品质很高的旅游区,但是平均品质水平还有待提高。

将品质权数均值对应与最近邻指数倒数相乘,整理得到质量集聚度(见表5)。

由表5可得知,长株潭地区“红绿古融合”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大于“红绿融合”“红古融合”旅游区,而单独红色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低于前3者,说明共生主体越多,其质量集聚度越高。基本遵循该规律的还有湘潭市、宁乡县、长沙县、湘潭县、炎陵县、攸县、醴陵市。其中长沙市区、宁乡县、韶山市、浏阳市的质量集聚度相对较高,能产生较大的质量集聚效应和较强的共生能量,有利于该区域红色旅游共生发展。

3.2空间联系水平

3.2.1连接度分析

β指数、γ指数。首先分析县域之间,得出β=L/p=2.07;γ=L/3(p-2)=0.79,可见,长株潭县域之间的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然后,将主要的旅游区抽象为节点,旅游区之间的交通线抽象为连线,各行政区域旅游区之间的连接度见下表(见表6)。

由表6可见,长株潭地区旅游区的连接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说明各旅游区之间的连通水平较高,有利于旅游区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但是很多县域旅游区连接度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旅游区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将影响红色旅游共生发展。

3.2.2通达性指数

根据通达性指数t的公式和计算法则,县域之间:G=19,g=12,S=12,X=1,得出t=4.44。该值反映出长株潭交通网络的通达性较好,游客在县域之间的转移较方便,但是与最大值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见表7)。

由表7可得知,长株潭地区旅游区之间的通达性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整理的交通线总观察数来看,省道和县乡公路占多数,高等级的公路较少。这不利于旅游区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对红色旅游共生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故其交通营运能力有待提高。

X轴代表质量集聚度,Y轴代表通达性指数,表5和表7作为数据来源,以质量集聚度均值和通达性指数均值作为XY轴的交点,再根据数据进行描点。将第一象限通达性指数和质量集聚度都较高的区域命名为双优区,通达性指数较高的第二象限称为联系优势区,二者都较低的第三象限为双低区,质量集聚度较高的第四象限称为质量优势区。

由图1可得知,就单独的红色旅游区而言,只有两点分布在共生优势区中,其他3个象限中都有分布且较为分散;“红绿融合”和“红古融合”在4个象限中都有分布,其中“红绿融合”分布在共生优势区及XY轴交点附近的点较多,而“红古融合”较为分散,且分布在双低区的点较多,说明整体而言“红绿融合”较“红古融合”更具有共生优势;“红绿古融合”点的分布较前两者而言更为集中,分布在共生优势区的点比较多,其他点大多在XY轴交点附近,说明其共生优势更为明显。总体而言,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主体越多,其共生优势越为明显。

4结论与贡献

4.1结论

通过对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空间特征值测量方案的改进,对长株潭旅游区的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后,计算了其红色旅游共生多元主体的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得到其空间特征:

(1)共生发展提升集聚水平。从研究结果来看,红色与绿色、古色多类特色旅游区融合共生的区域,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基本遵循旅游共生主体越多,集中程度越高的规律。

(2)质量集聚水映共生发展优势。质量集聚度受旅游区空间分布和平均品质水平的共同影响,多数情况下,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表现出“红绿古融合”旅游区质量集聚度最大的特点;质量集聚水平越高,其共生发展优势将越明显。

(3)连接度和通达性影响产业集聚发展。旅游区层面,连接度和通达性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是限制旅游区集聚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因素。

(4)共生发展优势具有综合性。结合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考察,共生发展主体越多,其共生优势越明显。而旅游区的质量集聚度可以通过旅游区建设来提高,空间距离则可以通过加强旅游区之间的连接度和通达性来缩小,以此促进长株潭红色旅游实现更好的共生发展。

4.2主要贡献与局限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对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的测算方法进行了改良。在集聚水平测算中,建立旅游区的密度权数和品质权数,用以减小旅游区的规模、影响力不同对集聚水平的贡献不同的影响;在联系水平的测算中,建立了不同限速的交通线的通达性权数,改良了交通线连接度的计算公式,得到了通达性指数,可以作为分析节点之间转移难易程度的指标。运用改良的方案,对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这一多元主体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

多元主体的空间特征研究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本文只是对其描述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还需要更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研究添砖加瓦。多元主体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演进机制等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对策建议

5.1突出优势资源打造旅游区主体功能

旅游区不仅包含多个景点,还可能包含红色、绿色、古色、蓝色等多种类型的景点。但是一个旅游区内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的数量和地位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旅游区要关注景点类型优势,突出优势资源打造主体功能,其他类型资源作为有益补充,相得益彰。

5.2加强建设宣传提升旅游区品质水平

质量集聚水平是旅游区空间分布和品质水平的综合体现。由于旅游区地理空间上的不可移动性,旅游区的品质水平成为影响质量集聚度的关键因素。品质水平主要受旅游区地位等级和市场影响力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旅游区建设,提高其等级水平;不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高其市场影响力,从而提高旅游区的品质水平,进而提高质量集聚度,突出共生发展优势。

5.3注重旅游道路建设便捷旅游交通体系

立体高速交通体系连接了城市和经济发达村镇,但是进入旅游区的公路级别较低,致使旅游区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和通达性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注重旅游景区与高速立体交通网络连接线的建设,加快旅游道路的提质,就是旅游区联系水平提升的“最后一公里”工程。注重旅游区之间专用快速旅游公路的建设,为受交通条件限制但资源开发潜力大的旅游区提供与其他旅游区共生发展的机会。

5.4促成要素集聚铸造和谐旅游共生关系

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性特点,旅游目的地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旅游服务的配套发展过程,各种现代服务业要素的集中分布,既是旅游产业系统效益形成的方式,也是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从红色旅游的发展要求来看,与区域内和区域周边的各种旅游资源结合发展,形成共生发展态势,既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发展效益的表现。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交融集聚的特点,形成“红绿古”多元融合态势,拉动“食住行游购娱”全面发展,铸造和谐共生的产业体系。

5.5形成共生发展示范带动相关区域发展

根据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优势,遴选共生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旅游区,优先发展形成示范,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共生集聚,有利于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从长株潭区域的情况来看,可以优先将韶山市、宁乡县、炎陵县建设成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示范区。韶山市外部交通有高速公路、省道等,内部环景区公路也全线开通,交通条件好;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极高,已经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宁乡县应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借助旅游区高质量集聚度的优势,以花明楼刘少奇故居、灰汤温泉、沩山风景名胜区等高知名度旅游区吸引游客,形成示范区效应。炎陵县的旅游区质量集聚度和交通条件较好,以炎帝文化和神农谷绿色旅游资源为特色,形成红绿融合的共生发展示范区。

参考文献:

[1]卞显红,王苏洁.旅游地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及其优化研究――以江苏常州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3540.

[2]陈志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8(11):3541.

[3]冯淑华.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共生演化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2013(11):155162.

[4]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与集散研究――以南京、苏州、徐州国内旅游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5]方世敏,廖珍杰.长株潭旅游景区群落空间关系及其结构优化[J].经济地理,2009(2):342347.

[6]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1):116126.

[7]黄远水,陈钢华,伍弦.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J].经济地理,2010(7):11951199.

[8]毛小岗,宋金平,于伟.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2011(8):13811386.

[9]王晨.旅游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绩溪县城为例[D].安徽: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

[10]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1]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1):99103,108.

[12]赵现红,吴丽霞,马耀峰.西安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5119.

[13]Christallerw(1964).Someconsiderationsoftourismlocationineurope:theperipheralregionsunderdevelopedcountriesrecreationareas[J].papersinRegionalScience,12(1),95105.

[14]CornelissenS(2005).tourismimpact,distributionanddevelopment:thespatialstructureoftourisminthewesternCapeprovinceofSouthafrica[J].DevelopmentSouthernafrica,22(2),163185.

旅游交通的特征篇2

社交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人们社交的方式多种多样。各种社交网站成为时下潮人在虚拟世界结识朋友的主要方式,如Facebook,微信朋友圈等。在现实世界中,以“圈子”为社交范围的各种休闲场所成为人们社交的主要途径。如“北京长城俱乐部”、“兰会所”等高端交往休闲平台等。近年来,结伴旅游也成为各个阶层进行交流、加强联系,促进信息流通的主要方式,特别是一些专项旅游成为特定阶层具有社交目的的社交旅游活动。如登山、露营、溯溪等。“社交旅游”这一新的旅游现象出现多年并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已经成为一种的新的旅游形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也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需求,中国旅游走过了大众观光旅游时代、休闲旅游时代、体验旅游时代等各个阶段,人们对旅游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以社交旅游为导向的旅游消费将形成旅游新热点。结合时下方兴未艾的社交旅游活动、依托旅游资源本身,针对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以“圈子”为市场导向进行的旅游开发或许能打开旅游开发的新局面,开启旅游开发新时代。

一、社交旅游的定义

社交旅游是旅游者离开常住地以社交为目的,以旅游为形式进行聚会,或到旅游目的地有意结识新朋友,将社交与旅游融为一体,寓社交于旅游的一种新型旅游行为。社交旅游群体数量巨大,人员构成多元化,以开展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隋,结识新朋友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为特色。以俱乐部形式呈现的社交平台是当下各大城市社交旅游群体的主流社交场所,典型代表有北京长城俱乐部等,这也是高端社交旅游群体最成熟的社交途径之一。

对于普通群体,社交旅游行为更为频繁活跃,具有非常鲜明的“圈子交往”特征。时下中青年一代集结进行的各种户外运动及各种自助旅行实际上就是社交旅游在大众阶层的典型表现。例如中央广播电台交通台汽车俱乐部、成都活跃的私家车俱乐部、姜明峰爬山俱乐部、唐义娟参加的业内同仁香山爬山活动等。

二、社交旅游群体的旅游消费特征

各个社交旅游群体的社交旅游活动受年龄、收入、所处行业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交旅游活动的目的地选择、出行方式、人均花费等行为上呈现出明显的特殊性。其中,以“圈子”为交往壁垒的社交旅游是各个阶层社交旅游整体最鲜明的特征。

(一)收入较高是社交旅游群体的基本特征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社交是人类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之后更高一级的追求,社交旅游是人们社交方式的多元化的体现。社交旅游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才能开展。总的来看,社交旅游群体收入较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年龄跨度大,来自各行各业,以聚集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都市人群为主。

当前,具备社交旅游群体特征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人群:一是高收入富豪阶层,二是中产阶级、三是白领阶层。社交旅游在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中表现最为明显。据2016年胡润财富报告相关资料统计,旅游已经超过奢侈品成为富豪最大的消费。

(二)社交是社交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社交是产生旅游需求的初衷,是促成旅游的动机。国内外著名的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社交旅游群体的选择。他们通常是将自身休闲与社交融合在一起。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促使他们在假期选择惬意安静的度假地,生活的压力让他们选择消费价格适中的旅游目的地,长时间投入工作而疏于与朋友联系使得他们产生了将个人度假放松与社交相结合的想法。综合来看,社交旅游动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深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二是为达成某种商业目的而参加特定的旅游活动,三是放松身心,结识陌生人,只为单纯的扩大社交圈,满足自身社交的心理需求。

(三)度假旅游目的地是大多数社交旅游者的不二之选

度假型旅游目的地通常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开阔的视野环境,优良的空气质量,丰富的旅游活动,贴心的旅游服务,能够满足游客长时间的旅居需求。同时,旅游者更容易有机会了解同伴并结识到新的朋友。国外倍受旅游者向往的度假旅游目的地是社交旅游者青睐的旅游目的地。据相关资料显示,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是高端社交旅游群体的首要选择,其次是日本、马尔代夫。在国内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三亚、香港和云南是高端社交旅游群体首选旅游目的地。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地聚集的社交旅游群体通常由高收入者构成。他们是世界上少部分的富人,掌握了世界大多数的财富,将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地作为社交旅游目的地,“圈子”特征十分明显。很明显,约上政商好友的高尔夫度假旅游,恰是明证。

对于普通收入的社交旅游群体,国内惬意休闲的古镇成为最热门的社交旅游目的地。如丽江古城、乌镇、周庄等。这些旅游目的地通常都具有悠久历史,古镇气息浓厚,消费适中,商业业态多元化,白天、夜晚休闲活动种类多,旅游产品的适游期受季节性影响不明显等特点,能够满足社交旅游群体一年四季的社交旅游需求。

(四)自助旅行是社交旅游者的主要旅游方式

邀请想要加深了解促进合作的圈子好友,共赴旅游目的地,开展自助旅游是社交旅游主要的出行方式。背包旅行,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结交新朋友的方式满足内心深处的社交需求是社交旅行的辅助形式,关于社交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特征,如下表1。

(五)社交旅游群体偏好借助娱乐活动达成社交目的

旅游目的地的娱乐活动是社交旅游群体完成旅游社交目的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娱乐活动具有停留时间长的特点,旅游者能够借此活动加深彼此的了解,为促成双方的社交目的提供了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旅游者选择共同的娱乐活动,容易结识到与自身旅游偏好,教育背景、经济收入、人生观价值观等相当的朋友,在共同爱好的基础上建立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可靠,社交品质较高。当下,成为社交旅游热门的活动大概如下:登山、高尔夫、泡温泉、海滩阳光浴、灵修班等。

三、社交旅游目的地开发策略分析

当下,众多景区的开发已经实施了度假旅游开发模式,提高品质,丰富娱乐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例如,贵州六盘水市梅花山度假公园。以社交旅游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模式与当下旅游实践中实施的旅游开发模式相一致,强调高品质,舒适,人性化,社交旅游在度假旅游的基础上可以得以更好的实现。度假旅游目的地是社交旅游的基础,社交旅游目的地是度假旅游目的地更精细更人性化的提升开发结果,兼顾到社交群体旅游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在开发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资源禀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可观赏性,有开发度假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

社交旅游开发对资源禀赋要求不高。成功打造社交旅游目的地,需要选择具备能够转化为旅游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例如,深圳东部华侨城没有优秀的资源禀赋,但拥有背山面海的良好的环境,开发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能够满足社交群体的旅游需求。

资源的选择分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的可选择的类型多样,如温泉资源、山岳资源、溪流资源、草原资源、沙漠资源、滨海资源等。

文化资源的类型无比丰富,如陵墓遗址、古城遗址、战争遗址、博物馆、民族文化、史前文化、宫廷文化、市井文化等。

由此可见,选择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适宜开发度假旅游的地域,开发过程中突出满足对社交群体的旅游需求,是社交旅游开发的首要策略。

(二)开发原则:软服务是根本

本文认为,社交旅游目的地打造成功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即是某个社交圈子慕名前往并多次前往消费,成为固定社交地。因此,打造一个好的社交平台成为社交旅游目的地成功的关键。在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之上,针对各个圈子打造不同的社交平台将塑造出针对各个层次社交旅游群体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认为,社交旅游与其它形式的旅游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它旅游形式的核心重点在于旅游目的地本身,社交旅游的重点在于人,即社交对象。因此,社交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比普通的旅游地的打造要更加具有难度,不仅仅要打造好旅游目的地本身,还需要更加强调人性化的服务,更要经营好为名流名人的服务,以此来创立社交旅游目的地的品牌。

(三)运营策略:运营商自身的人际圈子是社交旅游目的地成功运营的关键

运营商本身具有广大的人际交往圈子,在旅游地运营上将具有较好的优势。主题性、专属性的社交旅游目的地成功,往往要归功于运营商自身的人际圈子。例如华彬集团马会、星河湾的品酒会等。在不具有已经累积的人际交往圈子的情形下.则需要针对特定的社交旅游群体做出营销宣传。如,邀请某位演艺界明星或体育界明星常年免费到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以此来吸引相同圈子的群体,从而构建社交旅游群体,最终形成特定的社交旅游目的地品牌。不难得出,一系列的预订和售后服务措施以保证社交旅游目的地的圈子性和私密性是社交旅游目的地成功运营的重要工作。

四、结语

社交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需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交活动原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比较活跃。如今,社交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向现实生活,与旅游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旅游现象,社交旅游实际上是其它旅游形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时代前进的产物。

旅游交通的特征篇3

关键词:行为特征;满意度;河南省;入境韩国游客

中图分类号:D5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081-04

1引言

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物产给河南带来了大量珍贵的旅游资源。入境旅游市场是河南旅游产业的支柱之一。韩国客源国一直以来都是河南入境旅游市场的“问题市场”,但是却蕴藏着巨大潜力,如果能主动积极地去开拓市场,将其引至“明星市场”或“金牛市场”,河南省的旅游业将是一番新景象(邵筱叶等,2006)。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入境旅游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也是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马秋芳等,2006)。2007年9月3日起大韩航空公司正式入驻中原,首趟郑州至韩国定期直达航班在新郑机场起飞。该航线的开通,无疑将吸引更多的韩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河南省的入境旅游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韩国游客的嗜好与行为特征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掌握客源的一般性规律,对河南省的旅游国际推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访问河南省的韩国游客为对象,分析他们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以及旅游的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期望能得到旅游政策和旅游营销上的启示,有助于河南省国际入境旅游业的发展。

2相关研究综述

国际旅游学术上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着手对游客的行为特征以及如何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游客的满意度在目的地营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影响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以及再次消费比率。woodside&Jacobs指出对游客提供便利条件,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Sheldon&mak提出了外国旅游消费者选择目的地的模型,验证了消费者特性(consumerattributes),旅游属性(tripattributes)和旅游形态属性(modelattributes)之间的相互关系。Gitelson&Deborah对度假型游客的行为和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通过观察、细致比较游客的行为和活动情况,可以增加游客的信赖性,建立最佳的市场的观点。ShinDo-gil以赴韩旅游的美国和日本游客为对象,就旅游目的地属性的选择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美国与日本游客之间的差异性,并验证了对重游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两个因素: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及游客对各个属性的满意度。KimHan-sik以韩国入境游的外国游客为研究对象,利用期望差异理论(expectationdisconfirmation)对外国旅游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性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了商品消费之前游客的感知与消费后的满意度之间存在联系,并提出不同国籍的旅游消费者其消费前期望与消费后满意度之间关系存在差异性。SeYun-one,1999通过分析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行为特征和对目的地属性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旅游目的的游客,有不同的旅游形态,表现出多样的需求,各自的期待也不尽相同,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存在差异性。KimCheol-one调查了中国游客的访问动机和偏爱度,提出韩国旅游目的地在规划开发时,应注意多开发符合中国游客喜好的旅游商品,避免旅行社间的过多竞争,并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来提高中国游客的满意度。国内学术界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了顾客满意度指数及其相关研究,但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远比单项服务或产品的顾客满意度复杂。最近国内少数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如连漪和汪侠(2004),万绪才等(2004),曾忠禄和张冬梅(2005),马秋芳等(2006)等分别就游客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但就客源市场的入境旅游者满意度的研究还很不足。

3研究问卷设计及样本量说明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与信息,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问卷设计为韩文格式。于2007年9月10日进行了预调查,发放问卷20份,并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修正问卷中语意表达不清的地方,添补有关测定指标。正式抽样调查于2007年黄金周期间10月1日、3日、5日、6日先后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对韩国游客进行调查。正式调查问卷共发放220份,回收201份,回收率为91.4%,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实性较低的样本后,最终使用有效样本共计192份,有效问卷率87.3%。

3.1问卷设计

问卷的设计包括4部分:(1)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根据先行文献中关于行为特征的研究,将游客行为特征划分为:访问河南的次数、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信息的来源、旅游方式。(2)满意度的评定。此部分采取了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Scale),依序由1分到5分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根据先行理论研究并结合河南省本身的实际,主要从旅游景点景色与旅游活动、导游服务、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来进行测评。(3)访问后评价的测评,采取了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针对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设计了一个问题:整体上对此次河南之旅是否满意(1=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针对韩国游客的忠诚度设计了两个问题:今后你有可能再次访问河南吗(1=根本不可能,5=一定会);你会把河南推荐给你的亲戚朋友吗(1=根本不可能,5=一定会)。(4)样本的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等。

3.2样本量说明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如表1所示。192份样本之中,性别以男性104名(54.2%)稍多,女性88名(45.8%);年龄以20岁以下这组人数最多,为46人(24.0%),其次是21-30岁,共计42人(21.9%);已婚112名(58.3%),未婚为80名(41.7%)。按教育水平大学本科人数最多,为68人(35.4%);职业以公务员和教育业人士为多,共计56人(29.2%);收入方面,月收入1001―2000元美金68人(35.4%)所占比率较多。

3.3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工具SpSS12.0。通过描述行分析得出了调查样本的一般特性。通过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确定调查项目的共同成分。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多重回归分析(multi-regressionanalysis)方法进行了分析。

4实证研究分析

4.1韩国游客满意度的因子分析及问卷的信度

首先针对韩国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的满意度的三十四个描述项进行Kmo统计量(Kaiser-mcycr-olkinmeasureofSamplingadequacy)分析和巴特勒球形检验(Bartlett’stest)。其结果Kmo值=0.804,大于0.7,说明做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Bartlett’s球形检验值=4955.788,在自由度为153的条件下和0.00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说明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描述项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其次用SpSS12.0对36项目的地属性因素满意度描述项(旅游目的地景色与旅游活动11项、导游服务5项、住宿餐饮10项、交通购物10项)进行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采用主成分萃取方法(principalComponentmethod)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使公因子有较满意的解释。按照常用的特征根(eignvalue)大于1的标准,共萃取出七个公因子。为了提高因子分析的结果,将因子荷载小于0.5和公因子方差小于0.4的满意度项舍去,最后有28项参与因子分析。共萃取出“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项目”、“旅游服务”等七个因子。

为了检验因子分析效果,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了内在信度分析,韩国游客的满意度因子信赖度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α)值为0.728,而各个问项的信赖度其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α)皆在0.6以上,本研究结果应数可信。

4.2韩国游客行为特征和游后评价

河南省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与访问后的评价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旅游次数中,初次到访河南的游客为160人(83.3%),旅游目的为旅游度假(65.6%),旅游动机是想要了解历史(34.4%),旅游形态中主要是以团体旅游为主(57.3%),旅游目的地信息来源主要为旅行社(52.1%)。总体满意度评价中感觉一般的游客最多(49.0%),其次是达到满意的游客(36.5%)。旅游过程中最为不便之处是语言沟通问题(50.0%)。忠诚度问题的平均值都超过一般(3分),推荐意识和重游意识分别为:3.54和3.61。

4.3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为了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把目的地属性因子所测出的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将入境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一般线性多重回归分析(Stepwise),结果发现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很高,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后,最终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除旅游交通因子(p=0.171)之外,旅游景点因子(p=0.048)、旅游住宿因子(p=0.000)、旅游餐饮因子(p=0.000)、旅游项目因子(p=0.004)、旅游购物因子(p=0.000)与旅游服务因子(p=0.000)所得出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较为接近,六个因子是整体满意度的重要指示器。根据Beta值,这六个因子与整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旅游景点因子0.068、旅游住宿因子0.315、旅游餐饮因子0.317、旅游项目因子0.244、旅游购物因子0.257与旅游服务因子0.296。

在目的地属性的六个因子中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在整体满意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如果能够提高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餐饮以及旅游服务等满意度,那么整体旅游的满意度也将随之提高。因此河南省在发展对外旅游、招徕韩国游客的时候,有必要开发性价比适当的酒店住宿设施,注重韩国人饮食的习惯,开发适合韩国人口味的餐饮,并建立可提供便利的购物中心,设立配套旅游景区内的韩国语向导、解说词等,培养韩国语导游服务人员,并利用因特网进行网络营销。通过这些手段,均将对河南省招徕韩国游客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5结论及建议

(1)本文通过选取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河南省,研究韩国入境游客的满意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出目的地属性因素的满意度因子为:“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项目”、“旅游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韩国游客的行为特性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差异性检定发现:除到访河南次数之外,其他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形态、目的地信息来源等变量下,目的地旅游满意度因子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之后通过多重回归分析法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结果为:除旅游交通因子之外,河南入境韩国游客对旅游景点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与旅游服务因子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服务因子的满意度在整体满意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使用一元回归分析法检证了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与忠诚度(重游意识、推荐意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通过对韩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属性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检证出旅游景点、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项目、旅游购物与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南省在发展对外旅游、招徕韩国游客的时候,有必要建设性价比适当的住宿设施,注意韩国人饮食的习惯,开发适合韩国人口味的餐饮,并建立便利的购物中心,设立旅游景区内的韩国语向导、配套解说词等,培养韩国语导游服务人员,并利用因特网建立韩文旅游网页对外宣传,进行网络营销。

(3)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便利的地理交通、丰富的山水旅游环境、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东方文化的感召、低廉的旅游费用等,均是吸引韩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重要条件。河南省在开发韩国市场的时候,应努力提高韩国游客的所有满意度,促使游客向周围人群进行推荐,并建立重游诱导战略,让韩国游客持续维持河南的崭新形象,吸引客人再次入境旅游。

本次调查的不足之处,在于调查主要是在郑州国际机场内进行,因此仅对通过航空进入河南旅游市场的韩国游客有所了解,而少数韩国游客是通过火车或汽车由其他国内地方进入河南,不通过郑州机场离开河南,因此本研究无法反映这部分游客的情况。同时调查时间选在了9、10月份,可能会由于季节性的影响使研究结果在时间维度上缺乏代表性。因此今后研究应当选择全年入境的游客做出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就韩国游客进行更加细分化的分析,以更好的指导旅游业的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1]马秋芳,杨新军,康俊香.传统旅游城市入境游客满意度评价及其期望-感知特征差异分析:以西安欧美游客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2):30-35.

[2]邵筱叶,成升魁,李琛.河南省旅游市场分析及客源目标市场选择[J].经济地理,2006,26(1):164-168.

[3]woodside,a.G.,L.w.Jacobs.Steptwoinbenefitsegmentation:Learningthebenefitsrealizedbymajortravelmarket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5,24(1):7-13.

[4]Sheldon,p.J.,J.mak.thedemandforpackagetours:amodechoicemodel[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7,Fall:13-17.

[5]Gitelson,R.J.,K.L.Deborah.therelationshipbetweenSocial-demographicvariablesbenefitssoughtandsubsequentvacationbehavior[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0,28(3):24-29.

[6]ShinDo-gil.对韩中观光交流和文化发展史的考察[J].观光政策研究,1993,4(1):225-242.

[7]KimHan-sik.国际观光贸易商品选择的相关研究[D].韩国庆熙大学,2000.

[8]SeYun-one.中国观光客行为特性的研究[D].韩国岭南大学,1999.

[9]KimCheol-one.扩大吸引中国游客的观光商品开发方案[D].韩国观光研究院,1999.

[10]连漪,汪侠.旅游地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旅游学刊,2004,19(5):9-13.

旅游交通的特征篇4

关键词:行为特征;满意度;忠诚度;河南省;入境韩国游客

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入境旅游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也是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马秋芳等,2006)。韩国客源国一直以来都是河南入境旅游市场的“问题市场”,但是却蕴藏着巨大潜力,如果能主动积极地去开拓市场,将其引至“明星市场”或“金牛市场”,河南省的旅游业将是一番新景象(邵筱叶等,2006)。2007年9月3日起大韩航空公司正式入驻中原,首趟郑州至韩国定期直达航班在新郑机场起飞。该航线的开通,无疑将吸引更多的韩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河南省的入境旅游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韩国游客的嗜好与行为特征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掌握客源的一般性规律,对河南省的旅游国际推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游客的满意度在目的地营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影响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以及再次消费比率。国际旅游学术上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着手对游客的行为特征以及如何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乌塞德和捷克伯(woodside&Jacobs,1985)指出对游客提供便利条件,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谢尔顿和马克(Sheldon&mak,1987)提出了外国旅游消费者选择目的地的模型,验证了消费者特性(con—sumerattributes),旅游属性(tripattributes)和旅游形态属性(modelattributes)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该模型中建立了测量的标准:旅游属性以游客滞留期、访问地,旅游形态属性以团体旅游商品和个人旅游、旅游日程的柔韧性、旅游团的规模、儿童能否参与等。盖特森和黛伯拉(Gitelson&Deborah,1990)对度假型游客的行为和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通过观察、细致比较游客的行为和活动情况,可以增加游客的信赖性,建立最佳的市场的观点。申道吉(ShinDo一gil,1993)以赴韩旅游的美国和日本游客为对象,就旅游目的地属性的选择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美国与日本游客之间的差异性,并验证了对重游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两个因素: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及游客对各个属性的满意度。金汉植(KimHan—sik,2000)以韩国入境游的外国游客为研究对象,利用期望差异理论(expectationdisconfirmation)对外国旅游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性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了商品消费之前游客的感知与消费后的满意度之间存在联系,并提出不同国籍的旅游消费者其消费前期望与消费后满意度之间关系存在差异性。徐润元(SeYun—one,1999)通过分析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行为特征和对目的地属性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访韩次数、同行伙伴形态、支出费用等行为特征以及对住宿设施、旅游地的魅力性、交通便利性、餐饮设施等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有所不同,即游客各自带有不同的旅游目的,所以会有不同的旅游形态,表现出多样的需求,各自的期待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也存在着差异性。金哲元(KimCheol—one,1999)调查了中国游客的访问动机和偏爱度,分析出了服务要素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提出韩国旅游目的地在规划开发时,应注意多开发符合中国游客喜好的旅游商品,避免旅行社间的过多竞争,并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来提高中国游客的满意度。

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了顾客满意度指数及其相关研究,但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远比单项服务或产品的顾客满意度复杂。最近国内少数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如连漪和汪侠(2004),万绪才等(2004),曾忠禄和张冬梅(2005),马秋芳等(2006)等分别就游客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但就客源市场的入境旅游者满意度的研究还未曾进一步深入展开。

二、研究问卷设计及样本量说明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与信息,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l2.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问卷设计为韩文格式。笔者于2007年9月10日、13日进行2次预调查,发放问卷20份,并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修正问卷中语意表达不清的地方,添补有关测定指标,为正式调查做准备。正式抽样调查于2007年黄金周期间10月1日、3日、5日、6日先后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对韩国游客进行调查。正式调查问卷共发放220份,回收201份,回收率为91.4%,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实性较低的样本后,最终使用有效样本共计192份,有效问卷率87.3%。

(一)问卷设计

问卷的设计包括4部分:(1)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根据先行文献中关于行为特征的研究,将游客行为特征划分为:访问河南的次数、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信息的来源、旅游方式。(2)满意度的评定。此部分采取了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Scale),依序由1分到5分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根据先行理论研究并结合河南省本身的实际,主要从旅游景点景色与旅游活动、导游服务、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来进行测评。(3)访问后评价的测评,采取了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Scale)。针对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设计了一个问题:整体上对此次河南之旅是否满意(1=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针对韩国游客的忠诚度设计了两个问题:今后你有可能再次访问河南吗(1=根本不可能,5=一定会);你会把河南推荐给你的亲戚朋友吗(1=根本不可能,5=一定会)。(4)样本的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和婚姻状况。

(二)样本量说明

在研究的调查对象192份样本之中,性别以男性104名(54.2%)稍多,女性88名(45.8%);年龄以20岁以下这组人数最多,为46人(24.0%),其次是21—30岁,共计42人(21.9%);已婚112名(58.3%),未婚为80名(41.7%)。按教育水平大学本科^擞最多,为68人(35.4%);职业以公务员和教育业人士为多,共计56人(29.2%);收入方面,月收入1001~2000元美金68人(35.4%)所占比率较多。

(三)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工具SpSSl2.0。通过描述行分析,得出了调查样本的一般特性。通过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确定调查项目的共同成分。之后为检定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与旅游目的地因素的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性,分析时使用了t一检证与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anoVa)检定法。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多重回归分析(multi—regressionanaiy—sis)方法进行了分析。检证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与游客忠诚度(重游河南意识、推荐河南的意识)之间的关系时,使用了一元回归分析(one—wayRe—gressionanalysis)的方法。

三、实证研究分析

(一)韩国游客满意度的因子分析及问卷的信度

首先针对韩国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的满意度的34个描述项进行Kmo统计量(Kaiser—meyer—olkinmeasure0fSamplingadequacy)分析和巴特勒球形检验(Bartlett’stest)。其结果Kmo值=o.804,大于0.7,说明做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Bartlett’s球形检验值=4955.788,在自由度为153的条件下和0.00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说明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描述项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其次用SpSSl2.0对36项目的地属性因素满意度描述项(旅游目的地景色与旅游活动11项、导游服务5项、住宿餐饮10项、交通购物10项)进行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采用主成分萃取方法(prin—cipalComponentmethod)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使公因子有较满意的解释。按照常用的特征根(eignvalue)大于1的标准,共萃取出七个公因子。为了提高引资分析的结果,将因子荷载小于0.5和公因子方差小于0.4的满意度项舍去,最后有28项参与因子分析。共萃取出“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项目”、“旅游服务”等七个因子。

为了检验因子分析效果,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了内在信度分析,韩国游客的满意度因子信赖度克隆巴赫系数(Cmnbacha)值为0.728,而各个问项的信赖度其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a)皆在0.6以上,本研究结果应数可信。

(二)韩国游客行为特征和游后评价

河南省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与访问后的评价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旅游次数中,初次到访河南的游客为160人(83.3%),旅游目的为旅游度假(65.6%),旅游动机是想要了解历史(344%),旅游形态中主要是以团体旅游为主(57.3%),旅游目的地信息来源主要为旅行社(52.1%)。总体满意度评价中感觉一般的游客最多(49.0%),其次是达到满意的游客(36.5%)。旅游过程中最为不便之处是语言沟通问题(50.0%)。忠诚度问题的平均值都超过一般(3分),推荐意识和重游意识分别为:3.54和3.61。

(三)韩国游客行为特征与满意度的差异性检验

本研究为检定韩国游客的行为特性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差异性,采用了t-检定(t—test)与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anoVa)。除到访河南次数之外,其他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形态、目的地信息来源等变量下,目的地旅游满意度因子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在旅游目的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因子之间的差异性检定结果显示:在旅游交通因子(p=001)、旅游住宿因子(p=000)、旅游购物因子(p=029)、旅游服务因子(p=020)等层面上,旅游目的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有差异。在旅游交通因子上,访问亲朋型的游客的满意度比旅游度假型、商务业务型、教育留学型的游客低;在旅游住宿因子上,商务型的游客表现出的满意度比以旅游度假型的游客高,主要原因是商务型的游客住宿宾馆设施及酒店服务好于一般的旅游度假型游客,所以满意度更高;在旅游购物方面,商务型的游客的满意度膏腴访问亲朋型的游客,主要原因是商务型游客购物消费水平高于其他类型的游客,购物商品的质量与档次也属于高消费型,所以对购物的满意度更高;在旅游服务方面,旅游度假型的游客对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商务型、教育留学型的游客,主要原因是教育留学型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更加关心,商务型的游客重游河南的比率较高,对当地旅游信息的利用比其他游客更加熟悉。

在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因子之间的差异性检定结果显示:在旅游景点因子(p=002)、旅游项目因子(p=049)两个层面上,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有差异。在旅游景点因子方面,因为旅游目地的距离比较近而来旅游的游客对旅游景点满意度明显高于周边推荐型和想要了解历史型的游客;同时这类动机的游客对旅游项目的满意度高于费用廉价型和重游型的游客。

在旅游目的地信息来源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性检定结果显示:在旅游交通因子(p=.009)、旅游住宿因子(p=.000)、旅游项目因子(p=.002)、旅游购物因子(p=.002)、旅游服务因子(p=.000)等层面上,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有差异。信息来源为亲属朋友型的游客对旅游交通、旅游住宿的满意度高于信息来源为旅行社型的客人,主要原因是游客对亲朋好友的信任度要高于对商业性质的旅行社,所以满意度显现明显的差异性;从旅行社得到信息的游客对旅游项目和旅游购物的满意度明显低于信息来源为广告媒体的客人,主要原因是广告媒体对旅游活动形式及购物等特色宣传的力度要大于旅行社的宣传,故由于对游客产生的影响力不同,游客的满意度出现显著性差异;从亲属朋友和因特网得到信息来源的游客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高于信息来源为广告媒体的客人。

在旅游形态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性检定结果显示:旅游景点因子(p=.000)、旅游交通因子(p=.000)、旅游住宿因子(p=.000)、旅游餐饮因子(p=.000)、旅游项目因子(p=.000)、旅游购物因子(p=.000)和旅游服务因子(p=.000)等七个因子均有显著性的差异。团体旅游的游客在旅游景点因子、旅游交通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和旅游服务因子这七个方面的满意度都高于个人旅游型。团队旅游型游客相对于个人旅游型游客,更容易把握旅游的服务质量,其餐饮、住宿、服务、景点、购物等都更加的规范化,因此团队旅游与个人旅游之间的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差异性研究的结果显示:韩国游客是否来过河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不产生任何影响,即无论是初次旅游还是重游,游客的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差异性;旅游目的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交通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购物因子和旅游服务因子等方面;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景点因子、旅游项目因子这两个方面上;旅游目的地信息来源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旅游交通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旅游服务因子等五个方面;旅游形态和目的地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性则全部存在于所有的七个因子:旅游景点因子、旅游交通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与旅游服务因子。

(四)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为了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把目的地属性因子所测出的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将入境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一般线性多重回归分析(stepwise),结果发现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很高,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后,最终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除旅游交通因子(p=.171)之外,旅游景点因子(p=.048)、旅游住宿因子(p=.000)、旅游餐饮因子(p=.000)、旅游项目因子(p=.004)、旅游购物因子(p=.000)与旅游服务因子(p=.000)所得出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较为接近,六个因子是整体满意度的重要指示器。根据Beta值,这六个因子与整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旅游景点因子0.068、旅游住宿因子0.315、旅游餐饮因子0.317、旅游项目因子0.244、旅游购物因子0.257与旅游服务因子0.296。

在目的地属性的六个因子中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在整体满意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如果能够提高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餐饮以及旅游服务等满意度,那么整体旅游的满意度也将随之提高。因此河南省在发展对外旅游、招徕韩国游客的时候,有必要开发性价比适当的酒店住宿设施,注重韩国人饮食的习惯,开发适合韩国人口味的餐饮,并建立可提供便利的购物中心,设立配套旅游景区内的韩国语向导、解说词等,培养韩国语导游服务人员,并利用因特网进行网络营销。通过这些手段,均将对河南省招徕韩国游客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五)旅游整体满意度与游客忠诚度的关系

本研究为了检证入境韩国游客的整体旅游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关系,把整体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将韩国游客的重游意识及推荐意识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回归方程的显著性较高,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满意度(p=.000)与重游意识、推荐意识均产生显著性影响。在R?为0.277的条件下,入境韩国游客整体满意度所得出的重游河南意识与实际测得的游客重游意识比较接近,根据Beta值,整体满意度与重游意识的相关系数0.526,整体满意度对重游意识产生正(+)的影响。在R?为0.233的条件下,入境韩国游客整体满意度所得出的推荐河南的意识与实际测得的游客推荐意识比较接近,根据Beta值,整体满意度与重游意识的相关系数0.318,整体满意度对重游意识产生正(+)的影响。即入境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与游客的忠诚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

河南省在招徕外国游客的同时,需要提高河南旅游的质量,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即河南省在开发韩国市场的时候,应努力提高韩国游客的所有满意度,促使游客能够向周围人群进行推荐、推广,并建立重游诱导战略,让韩国游客持续维持河南的崭新形象,吸引客人再次入境旅游。

四、结论及建议

1、本文通过选取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河南省,研究韩国入境游客的满意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出目的地属性因素的满意度因子为:“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项目”、“旅游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韩国游客的行为特性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差异性检定发现:除到访河南次数之外,其他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形态、目的地信息来源等变量下,目的地旅游满意度因子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之后通过多重回归分析法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结果为:除旅游交通因子之外,河南入境韩国游客对旅游景点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与旅游服务因子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服务因子的满意度在整体满意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使用一元回归分析法检证了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与忠诚度(重游意识、推荐意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根据韩国游客的行为特性,对旅游目的地属性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为:旅游度假型游客对旅游住宿和旅游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低,而旅游动机为想要了解中国和河南文化的游客的对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方式的满意度比较高,通过因特网得到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游客对交通、购物和导游的满意度较高,团体旅游形态客人对旅游目的地的各项满意度均高于个人旅行者。宏观来看,韩国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目的、目的地信息来源、旅游形态等各个特性的满意度有所不同。河南省在规划开发旅游市场的时候,应考虑市场的细分化,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进行旅游商品的开发,以满足韩国游客的需求。韩国游客想要了解中国和河南的文化,旅游开发就应注重在文化方面多下功夫,以文化为卖点,努力探讨创造间接经济财富的方案。

3、通过对韩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属性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检证出旅游景点、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项目、旅游购物与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南省在发展对外旅游、招徕韩国游客的时候,有必要建设性价比适当的住宿设施,注意韩国人饮食的习惯,开发适合韩国人口味的餐饮,并建立便利的购物中心,设立旅游景区内的韩国语向导、配套解说词等,培养韩国语导游服务人员,并利用因特网建立韩文旅游网页对外宣传,进行网络营销。

旅游交通的特征篇5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旅游交通的特征篇6

[关键词]城市近郊旅游交通特征发展模式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thecarentersaveragehouseholdhasbecomeauniversalphenomenon,tourism,shopping.Leisureandentertainmentandself-drivingtravelandlifestylearebecomingthenewfashion.inaddition,withthechangeinholidaymodeinChinainrecentyears,nearlyoutingbecomesthemainstreamgradually.intheneweraofdevelopment,citysuburbanscenictouristareaofhowtochoosethedevelopmentmodeofurbantraffichascertainpracticalsignificance.thispapertakesShenyangCityQipanshanscenicareaasanexample,thetrafficdevelopmentmodeofCitysuburbscenicareaisdiscussed.

[keyword]tourisminoutskirtsofcitytraffic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mode;

中图分类号:F570.3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我国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以及自驾车出游等生活方式正成为新的时尚。另外,随着近年我国节假日模式的“变脸”,人们的旅游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小长假”主导节假日的情况下,“不远游”成为人们出游的主流心态。这种出游心态产生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使近郊游渐成主流,城市近郊风景区成为新的热点区域。在接待客流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一些城市近郊风景区的交通建设发展模式潜在的矛盾也暴露出来,在新的时展形式下,城市近郊风景旅游区选择怎样的交通发展模式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为例,对城市近郊风景区交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1.沈阳棋盘山风景区概况

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区是沈阳最大的自然风景区,距离市中心25公里,全区规划占地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景区面积142平方公里,现代服务业逐步兴起,旅游产业为区内主导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是自然山水林木为主体,集森林生态旅游、冰雪旅游、风光旅游、度假旅游、名胜古迹旅游、融竞技、科普知识、文体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主要分布东陵公园、世博园、秀湖景区、森林公园、鸟岛、海洋世界、影视基地、野生动物园、民俗风情园等旅游资源。它东邻抚顺,北接铁岭,西、南为沈阳市城区。风景区交通十分便利,现在棋盘山与城市中心区有沈棋路、马宋路、毛望、沈抚等公路直达景区,这些公路与沈阳外环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桃仙机场公路连接,构成了便利的公路网络,并已开通两条从市中心到风景区的公共交通线路。

今年“五一”是假日黄金周调整后的第一个假期,棋盘山开发区结合“五一”旅游市场需求,推出了沈阳世博园郁金香花节、沈阳海洋世界超值旅游套餐、冰川动物乐园“与动物零距离”游、东陵公园皇家祭祀表演、沈阳国家森林公园登山游、棋盘山风筝大赛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近途游客。

2.棋盘山风景区旅游交通特点

2.1季节性

由于沈阳气候特点,每年五一到十一期间是棋盘山风景区游客比较集中的季节,其他时间段游客比较少,而五一、十一两个法定假期又是客流最高峰出现的时期,“五一”、“十一”时期的收入往往占全年总收入的1/3—1/4。今年五一假期,棋盘山开发区的各景区迎来了小黄金周的客流高峰,共接待游客37.44万人次。据调查,5月1号当天,棋盘山开发区各景区共接待游客20.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3.8%,大约是平时日客流的10多倍。世博园的郁金香和多种演艺展览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客流量达到14.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棋盘山风景区内客流量达到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森林公园、鸟岛、海洋世界等其它景区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棋盘山风景区旅游交通的季节性特征已经非常明显。

2.2潮汐性

沈阳棋盘山距离沈阳市中心20多公里的行程,使大多数游客选择一日游的出游形式,即上午客流方向主要为进入棋盘山方向,下午客流方向正好相反,主要为从棋盘山往外疏散,这种交通流向显示出明显的潮汐性。

2.3私人化

近年来,自驾游、自助游等自由出行方式兴起,家庭、亲友、同事、伙伴等小团队游日渐增多,“私人化”发展趋势明显,标志着“散客时代”的到来。人们利用短时假期,举家或亲朋一起旅游的热情提升,显现其乐融融的亲情、友情。沈阳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到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小团队旅游者。据统计,这类小团队旅游占旅顺各景点接待总量的六成以上。与以往旅游公司、单位集体组织的团体旅游相比,私人化逐渐成为新的交通特征。

2.4机动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的迅速增长,一些汽车租赁公司的不断涌现,方便、快捷、随意的自驾车旅游成为自助游的主力军。根据相关统计,往年“五一”第一天,棋盘山方向的车流量为8000—10000辆左右,而今年5月1日从沈阳市内到棋盘山方向的车流量达到了17000辆左右,比往年高出70%左右,今年“五一”第一天是近5年来车流量最多的一天,旅游交通机动化趋势愈加明显。

3.棋盘山风景区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城市近郊风景旅游区交通特征的发展变化,以往的发展建设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面对日渐严峻的旅游经济发展和行业市场竞争,棋盘山风景旅游区的区域交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3.1交通设施建设成本投入增大

棋盘山风景区的现有交通设施可以满足原有方式下、大部分时间段的旅游交通需求,但是随着近郊旅游私人化、机动化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交通设施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无法容纳更多的游客量,需要对区域道路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停车系统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对交通基础设施增加建设资金、土地资源及管理人员的全方面的大量投入,运营成本大量增加是对旅游区运营管理的新挑战。

3.2交通量分布不均衡造成资源持续利用问题

棋盘山风景区的客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潮汐性,这种特征决定了区域交通量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投入大量成本建设的交通基础设施在非旅游季节将毫无疑问的闲置浪费,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下,旅游区内交通设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成为新的挑战。

3.3旅游交通机动化趋势带来的环境问题

随着私人化和机动化旅游交通的快速发展,风景区内机动车交通量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必然造成机动车尾气、噪音等污染,而大量公路、机动车停车场及相关基础设施的修建,对风景旅游区总体景观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如何在满足旅游区交通需求条件的同时避免对景区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成为另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4.对近郊旅游区交通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通过对城市近郊旅游区交通特征的分析及面临挑战的思考,笔者认为城市近郊风景旅游区交通发展模式应该提倡公共交通主导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的模式。

4.1倡导公共交通主导模式

倡导公共交通主导模式,就是通过宣传、管理、建设方式及有效引导措施,使近郊风景旅游区的交通方式中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城市近郊风景区在地理位置、公共交通资源条件上具有一定的公共交通发展优势,可以借助国铁、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地面常规公交、旅游专线巴士等,运送大量客流,提高公交出行方式比例,另外在景区主要道路上设置大运量专用车道,保障公共交通的道路优先权,使公共交通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交通方式。

以沈阳棋盘山风景区为例,棋盘山风景区距离沈阳市中心25公里,车程时间30分钟左右,现有国铁沈吉线从中间经过,并在世博园主入口设站;沈阳轨道交通1号线东部延长线直达世博园;现有2条专线旅游巴士线路,1条常规公交近郊线路。远期可以通过“公铁联运”方式,通过沈吉铁路区段公交化、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延长线及增设公交旅游巴士专线等措施,提高公共交通主导地位。

4.2可持续利用模式

可持续利用模式在近郊风景区交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及后续有效利用率的保障方面。根据近郊风景区的交通季节性、潮汐性特征,可以采用设置潮汐车道、设置临时交通设施等办法。

潮汐车道管理方式,即针对一日游客流,上午将道路车行道方向调整为以朝向风景区为主,下午将车道行驶方向调整为离开景区为主,对象车道仅保留1-2条用于少量车流或应急使用,这样在交通需求测算单向需要4车道条件下,可以修建双向6车道,高峰时按4:2比例进行车道调节,平峰时正常使用。这种模式既可以满足高峰时间大量车流的交通需求,又减少了道路建设资金及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在平峰时间还避免了资源闲置浪费。

设置交通临时设施,主要体现在停车场、公共交通线路的临时设置方面。考虑到近郊旅游交通的特征,在高峰旅游季节,通过利用景区内闲置土地、支路、路侧等区域设置临时停车设施满足高峰交通需求,在客流平峰时期撤销临时设施,可以减少建设成本投入避免资源浪费闲置;另外,除平时设置的公交专线巴士外,在高峰期根据客流需求设置临时公交旅游专线,满足大量短时集中需求,平峰时可以撤销线路,将巴士车辆投入其他城市公交服务。另外高峰期在市区内分散设置旅游巴士终点,在大型居住区、商业区等客流集散点,既分散交通集中带来的压力,为市民提供家门口的便捷服务,又避免投入大量成本修建公交场站,使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战略得到有效实施。

5结论

城市近郊风景区交通发展模式是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提出的新课题,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及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近郊旅游区的交通发展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手段,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体现。笔者结合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的案例,进行一定探索研究,希望可以对城市近郊风景旅游区的交通发展模式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旅游交通的特征篇7

内容摘要:产业的高关联性,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特征。将产业空间集聚研究的分析框架,适宜的与旅游产业高关联性特征进行匹配,为探寻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灵感之源。该文将产业集聚理论应用于旅游产业集聚中,在分析旅游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对构建我国旅游产业集聚的分析与解释框架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聚特征形成机理

从全球经济范围来看,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国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聚发展的模式,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格局的中国经济,其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也在蓬勃发展。同样,旅游产业集聚也反映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如张家界旅游区、周庄旅游区和婺源旅游区等,无不是旅游产业集聚经济成果的典型案例。张家界因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使自身由县域经济转化为市域经济,而且改善了其产业结构,使张家界市形成了以旅游景区产业为中心的娱乐业、休闲业、宾馆业、会议会务业等服务产业的集聚,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张家界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之下,湖北随州市的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和张家界一样同属国家首批风景名胜区批复点,但从产业集聚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的角度看,两者差异巨大。

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看,是什么导致了两个鲜明的极端,这其中是否包含了与工业产业集聚相同的解释原因,还是另有他因;旅游产业集聚的成长、内在条件和基本运行规律是否会显示出自身的特殊性,以致这种特殊性会反映在诸如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竞争优势、演进机制、创新动力以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诸如此类的问题以及与之伴随的旅游产业集聚现实,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澄清。

基于产业链的我国旅游产业集聚现象与特征

产业集聚自18世纪下半叶首先在欧洲出现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诸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阿尔弗雷德•韦伯、埃德加•m•胡佛、熊彼特、斯科特、哈里森、保罗•克鲁格曼、迈克尔•波特等,他们在其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解释与分析,主要包括区位理论、外部经济理论、技术创新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交易费用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行为经济学与行为区位论、社会资本理论等。

产业集聚理论主要探讨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及其内在机理,以及企业选择在“何地生产”的问题。它主要以制造业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而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有其特殊的产业特征,因而需要将产业集聚理论适宜地与旅游产业特征进行匹配,探寻旅游产业集聚的特征与形成机理。

(一)集聚现象

我国旅游企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以下特点: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旅行社和星级酒店数量较多,分布较为集中;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旅游资源禀赋丰富、垄断性与独特性突出的欠发达地区,如张家界、九寨沟等景区;伴随着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客源市场的开拓,其它旅游配套产业不断发展,旅游产业链得到延伸与扩展;各相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内部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在旅游产业链中,旅行社是旅游产业链形成的“驱动者”,它负责组织旅游线路,与其它部门沟通协调,向游客推介整体旅游产品,并将宾馆、饭店和交通运输以及其它中介部门通过生产性和服务性的方式进行组合,最终与旅游景区连接成整个旅游产业价值链,也构成了旅游产业的结构形态;旅游景区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生产者,主要分布在以旅游吸引物为中心的旅游目的地;而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以及旅游休闲娱乐部门,都是在旅游景区游客量逐步增长的情况下向旅游目的地集中的,与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共同为游客提供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如图1所示)。

无论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生产者的角度,旅游产业的高关联度都可通过一次完整的旅游行为得到具体的体现。建立在旅游产业链上,旅游产业的集聚可被表述为通过资源流、客源流和服务流连接的各产业子集,包括最终旅游市场生产者和服务者,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个直接或间接参与的生产和服务供应商,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强于国民经济中其它部门的联系。

(二)集聚特征

从产业链的角度解释旅游产业的集聚,在本质上所表现的差异性是有限的,而正是这种差异性使旅游产业的集聚研究得以有效的扩展。与制造业产业集聚相比,旅游产业集聚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作为最终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旅游景区(景点)业构成了旅游产业集聚的核心产业。而旅行社业为其提供客源流,其它的产业诸如宾馆业和中介部门,则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流。

第二,消费者的最终消费是明确的,即旅游景区是消费者的最终消费产品。由于旅游景点具有不可移动性,因而这种消费又存在着异地消费的特征。

第三,由于存在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它不像制造业产业集聚那样具有一个产业结构替代和变迁的较长的市场竞争和积累的过程。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始期,政府主导对其发展具有很强的政策影响力,从而更容易产生产业集聚现象,因而旅游产业集聚的路径依赖性更强,且更易于培育。

第四,旅游景区作为产业发展,不像制造业更多的是一种经济现象,环境单一。对旅游景区来说社会资本的治理结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

第五,垄断竞争是旅游景区产业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而旅行社业、饭店业等服务配套产业,则更多地表现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因此,在旅游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其核心产业即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和外部经济性。

第六,和制造业一样,区位仍是发生旅游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与制造业相比,有时旅游产业集聚对区位要求更高,区位条件的优劣与否直接决定了旅游景区业作为旅游产业集聚向心力的波及程度和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

可见,旅游资源禀赋、外部经济和规模效应、专业化分工、区位条件、交易费用和知识溢出等,是旅游产业集聚产生的核心条件;政府干预、社会资本等是旅游产业集聚的诱因和加速器;这些因素的“集聚”最终形成了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表征结果。由此,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可表述为以旅游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诱因,以政府培育为旅游产业集聚的路径。

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

(一)影响旅游产业集聚的因素

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资源禀赋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与基础,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性与垄断性较强的区域,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易形成产业集聚。如张家界、九寨沟等地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价值较高的旅游资源禀赋。

区位与可进入性。旅游区位条件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及旅游目的地的可达程度。旅游产品具有不可位移性,游客需要亲自抵达旅游目的地才能完成一次旅游消费,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游客目的地选择与消费行为。旅游企业易于向交通便利的区域聚集,如同为湖北省重点推介的“一江两山”(长江三峡、武当山、神龙架)中的精品旅游景区,长江三峡景区所依托的宜昌市旅游产业聚集程度,大大高于神龙架林区的旅游产业集聚水平。

规模经济与收益递增,规模经济包括纵向规模经济与横向规模经济。纵向规模经济指随着企业一体化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不断降低,在制造业中表现较为明显;而在旅游产业中,除旅游景区的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外,其它配套产业更多的表现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旅游产业集聚主要体现为横向规模经济,即大量中小企业聚集,相互竞争与合作,能提高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整体吸引力,如各旅游景区中旅游集散地、旅游餐饮设施、旅游住宿设施与旅游购物设施的建设。

市场需求。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是非均衡的,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依托重要的客源市场发展是部分旅游企业集聚的原因之一,如我国旅行社、星级酒店、主题公园和旅游娱乐设施均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为旅游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空间。为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不同产品的旅游企业不断出现,旅游企业空间集聚的趋势不断加强,如旅游目的地周边集聚了众多餐饮企业,通过提供不同口味的特色饮食开展竞争;旅游核心景区积极与周边其它景区进行合作,联合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市场关联。市场关联包括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垂直关联”即产业链上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还包括“水平关联”即同类企业之间的交往。高度关联性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特征,行业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推动了旅游产业系统的形成,提高了旅游产业集聚化程度。

政府政策与发展环境。政府政策支持对旅游产业集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政府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人才、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吸引更多的资金、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源向旅游目的地集聚。

(二)旅游产业集聚的内在机理

从直观上看,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是两个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两个相反力量即集聚的力量(或向心力)与分散的力量(或离心力),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就是这两种力量推拉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后达到平衡的复杂结果。旅游产业集聚形成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何以维持,这取决于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平衡。

具体而言,旅游产业集聚的向心力来自于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充裕的客源市场需求、完善的配套设施、产业关联效应和外溢效应等;而离心力主要来自于旅游产品老化、生态环境恶化、景区过于拥挤、服务质量下降、同质性竞争激烈等导致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减弱、游客偏好发生改变;或旅游目的地遭到巨大灾害(如雪灾、地震、疫情等)以及宏观经济衰退的影响。与制造业产业集聚相比,开发条件较好的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易于形成,但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在短时间内瓦解,因此旅游产业集聚的稳定性较差。

结论

旅游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文借助产业集聚研究的成果对我国旅游产业集聚的现象进行了描述,揭示旅游产业集聚的本体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影响旅游产业集聚的因素及其演化的内在机理。

旅游产业作为服务型产业,与制造业产业集聚相比具有更为特殊的地方,后续研究可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成果融入旅游产业集聚中,对于旅游产业集聚作为中间性组织的解释具有更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将旅游产业集聚中的柔性和专业化特征遵照服务型产业的基本要求有效的表述出来,还可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这将为旅游产业集聚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和分析基础。

参考文献:

1.[德]阿尔佛雷德•韦伯,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

2.[英]阿尔佛雷德•马歇尔.朱攀峰译.经济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7

3.滕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梁琦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张慧东等译.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4

6.(日)藤田昌久,(比)雅克•佛郎科斯•蒂斯.刘峰,张雁,陈海威译.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增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旅游交通的特征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观格局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生态旅游起源于人们在在进行区域开发过程对保护当地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所作的规划。其目的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的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以此来发展的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区景观格局的基本面貌是点、线、面的分布状态,旅游景点或景区以空间板块的形式镶嵌于具有不同地理背景的称为旅游区的基质上,旅游线路则是以连接景点或景区之间,以及对外交通的廊道,廊道之间常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旅游区中的板块特征类型、大小,形状与分布状况等,常影响景点景区分布于旅游活动项目的选择;廊道特征如连通性,弯曲度与宽度等,影响景点的可达性、游路的合理组织安排及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等;基质的特征有大小、孔隙率、边界形状等,它是策划旅游区整体形象和划分各种功能区的基础,对基质的研究有助于认清旅游区的环境背景,有助于对景点斑块的选择和布局,也有利于确定保护旅游区的生态系统特色。区域旅游景观系统功能的实现来自景观元素之间的景观流。因此可以将旅游活动进一步解释为通过特定地点和特定路线的生态流,即通过游客所带来的信息流、客流、物流、货币流和价值流等。各种生态流由于季节性而产生变化。

生态旅游区除了供人们旅游外,还需要能够保障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维护、对环境的贡献和当地人们生活,这个景观格局将确保区域旅游景观系统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景观空间格局的指标体系,可以运用到旅游区的景观格局现状分析中。

常用的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如斑块类型面积、斑块指数、斑块密度、廊道长度等不仅有特定的生态意义,同时在旅游开发上也有明确的内涵。例如斑块类型面积与景观的开阔性、稳定性相关,如一望无际的水面、林海等。当某类景观类型具有旅游资格的资质时,面积越大,吸引力越大,旅游开发的价值越高;风幅度反映了景观组分及空间异质性,丰富度越大,景观越具有多样性,其旅游开发的潜力也越大;连接度反映了旅游区交通网络个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结程度。游路的畅通、连接和长短可运用连接读来评价。连接度越高,表示游路通达,有利于来旅游,连接度低,景点之间通达性差,需要加强廊道的建设;景观引力表示景点和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在生态旅游中,旅游景点可视为节点,它们间的吸引力与连接他们的廊道一起影响着旅游者的流动。两个景点之间吸引力越大,游人游览完一景点以后,克服两景点间的阻力,出游另一景点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两个景点的吸引力,减少廊道的阻力,从而提高整个景观的观赏价值,以增加游客在旅游区的逗留时间。

生态旅游区通过开发建设后,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应考虑以下特性:

多样性,至景观要素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做造成的美感;

自然性,既自然开发美化的程度与自然破坏的劣变程度,主张保持其自然特色;

特有性,确定土地壤镶嵌体的生态优化系列是否具有美学、生态和人类旨趣的相对重要性;

稳定性,景观系统结构、功能得一致性、连贯性及恢复能力,对自然灾害的趋避性;

功效性,作为一个特定系统所能完成的能量、物质、信息和价值转换功能;

通达性,斑块间有廊道沟通、连接、交通条件易于到达;

安静性,保持景观的静谧和幽美;

和谐性,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及整个景观总体上的和谐统一性;

开阔性,单位空间的人工建筑密度和游客密度是否让人感到愉悦,开放空间处理恰当;

旅游交通的特征篇9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论文百事通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

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部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新晨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旅游交通的特征篇10

自驾车旅游营地对我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是个新兴事物。一般认为,自驾车旅游营地是依托于风景名胜区或者景区附近及高速公路节点而建设、具备为自驾车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的场所。本文认为,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的自驾车营地是可以为自驾车旅游的旅游者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汽车维修保养、主题活动的场所。

一、国外研究现状。

自驾游旅游与汽车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最初依靠马车,到20世纪出现的汽车,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风靡,自驾车旅游在欧美国家出现已有百年历史。最初由简单的野餐露营,汽车停靠,补给。发展到加油加水停车场,最后旅行房车等专用旅行工具,从刚开始只带着简单的事物、炊具、帐篷到车子自带厨房卧室卫生间等设备。可以说,随着旅游车辆的出现,延长了自驾车旅游营地的建设需求,自驾车旅游营地的功能也在被逐步完善。自驾车旅游营地的建设,也驱使国外众多学者对自驾车旅游、自驾车旅游营地的建设进行众多探究。他们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旅游者行为特征的研究,对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研究,对自驾车旅游交通的研究,并构建了自驾车旅游行为与旅游过程中的道路交通状况之间关系的研究模型,对自驾游营地科学的汽车营地建设模式与管理经营模式研究。

由于我国自驾车旅游起步较晚,自驾车旅游营地数目少且功能并不完善,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还需要不断借鉴国外营地建设的优秀经验。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与汽车行业的发展,我国的自驾车旅游迅速形成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国内对于自驾车旅游包括对自驾车旅游内涵的研究;对自驾车旅游市场的研究,并给不同的自驾车旅游进行分类;对自驾车旅游产品的研究,针对人与私家车的两大主体的消费,设计相应的体现人文特色的旅游产品。出现越来越多的是在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营地建设分析,指出其优势、问题及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二、国内自驾车旅游营地研究

在开发模式研究上,根据环境的不同,范正业将我国自驾车旅游营地的发展分为依托高品质生态旅游地发展模式、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与现有景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营地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模式四种模式。

在选址条件上,营地本身就作为旅游目的地满足游客的多方面需要,首先距离上适合建在大城市的近郊,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功能需要齐全。不仅要满足餐饮住宿补给,更要增加各类休闲娱乐旅游产品,同时,由于营地相当于景区开发,需要完善医疗安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国内学者总结了国内自驾车营地所需因素,包括景观、市场、交通、社会经济、自然环境、面积等要素。

在布局上,自驾车营地根据其功能类型可分为宿营区域、餐饮区域、汽车服务区域、烧烤垂钓儿童乐园等休闲娱乐区域、安保医疗等公共设施区域、购物租赁预定等消费区域。根据环境类型可分为山地型,湖畔型、滨海型、沙漠型、乡村型。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营地的功能可灵活的做一定调整。另外还可以根据旅游者的动机、旅游吸引物,市场需求,营地住宿条件等把营地分成不同的类型。对于营地等级的划分,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目前只局限于自驾游营地建设较成熟的地区,中国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并没有形成分级。同时在功能区的规划中,结合实证对其布局模式进行研究及规划。并且关注了其景观特征的合理标准。

在经营研究上,我国研究者研究包括自驾车营地服务体系的建立,包括对自驾车营地服务质量的评价。更多的研究者研究了自驾车营地的市场特征与消费者特征研究,从而对自驾车营地进行符合各个细分市场特征的产品开发。

在市场及消费者研究上,对游客的客源地分布,人口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游客满意度评价,进行了许多实地调查研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铡4俳营地的规范发展。

三、研究趋势展望

1.应该将制度纳入自驾车营地规划建设的框架中来,英国《Caravan营地与发展控制法案1960》提供了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标准,营地须包括的基本条件包括火灾防范、卫生、供水、排水等必须要在合理的规划前提下。相应的是否可以用规范的旅游指标来确定自驾车营地最大客流量是多少,怎么满足不影响旅行者观赏娱乐的情况下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营地距离医疗点、消防点、公路等公共设施的距离是多少?对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的要求又有哪些?营地的建设需要明确的标准,而标准的建立才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2.arcgis,CaD等分析平台的运用,国内学者旨在分析某一特定区域自驾车营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能把选址建议用过各个标准,例如,据水源300米以内,距离主要公路500米以内,距离医疗点5公里以内等标准通过缓冲区分析,GiS图层叠加,直观表示某个省市的建设的适宜性评价。

3.自驾车旅游不仅作为一个旅行目的,自驾车旅游营地也不仅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它更有可能是一个中转站,那么如何利用自驾车旅游者的车流将各个旅游吸引处联系起来,将自驾车旅游营地开发与精品线路开发联系起来,形成旅游空间的优化。

4.在旅游营地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就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对其进行分级。而我们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利用空间、卫生设备、供水、急救、娱乐等标准的数据,基于模糊聚类等数学方法,给我国营地划分出相应的等级。

5.由于自驾车旅游不断地壮大,势必会带来环境破坏,尾气污染,交通拥挤的状况,自驾车营地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同时也要注意对沿途交通的影响。怎样合理的进行线路的规划,营地的选址,模式的选择,达到对环境破坏的最小化也是当今国情下的必然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