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十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十篇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46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篇1

(一)思想政治方面

我在师德上首先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地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对待学校分配的工作,在思想上不敢有半点懈怠,积极认真的去完成,向优秀的同志看齐,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甘于平淡,不流于平庸.在与人相处中,做到谦虚谨慎,与人为善,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

(二)教育教学工作

根据学校的课堂教学常规严格做好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追求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热情辅导中下生,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做好学生的补漏工作。把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充分发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三)班级管理工作

(1)主动和家长沟通。

(2)家长对班级整体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满意率高,师生关系融洽。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篇2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译作“主体际性”,即主体之间的关系,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主体间性原本是现象学、阐释学及后现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它是对传统哲学主客对立与主题中心论的否定。黄明娣教授认为:“作为主体间关系的规定,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和不同主体通过共识所表现出的一致性,即主体之间不是‘我’与‘他’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而是‘我’与‘你’之间的平等、共生、理解、对话、交流的主体间性关系,它体现了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1]王锐生教授曾在其著作中将主体间性阐述为:“第一,主体间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不仅了解自我,而且了解“他我”;第二,它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承认“他我”与自我有相同的地位、权利;第三,它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与机会平等,反对强制和压迫;第四,它意味着恪守共同的规则,交往双方必须遵守共同认可的规范;第五,它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2]

在我国这一概念最初被应用于文学理论研究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才被引入教育领域,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不过,多数研究者将研究侧重点放在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而忽视了从这个角度研究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本文拟从主体间性视角探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寻求提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某些问题

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将教师视为思想品德教育行为的主宰者,而将中学生视为纯粹客体,忽视了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接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单向灌输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关系和教育效果。

1.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体现在等级观念上。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将教师与中学生看成“主体―客体”的关系。在这种不太平等的关系中,作为主体的教师始终高高在上,处于支配地位。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学生被视为有待改造的对象,中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得有所忽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被忽略。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中学生有时被边缘化,只是听众,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曾有学者指出:“主体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与客体间的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塑造、甚至征服。也就是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强调的是受教育者(中学生)个体对教育者(教师)的服从、认同,教育者占据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只是被驯服的对象,或者把受教育者看做被改造、被填充的对象,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至于把受教育者客体化、物化、非人化,由此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完全被动的局面而难以受到应有的效果。”[1]可见,教师与中学生地位的等级差异,使得他们之间不易实现相互理解并形成良性互动,往往导致双方关系的欠和谐。

2.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体现在教育模式的单向性上。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对象是未成年的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育活动片面夸大教师的作用,教师成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主宰者,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教育模式是由教师传入中学生的单向活动。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互动性差。思想品德教育基本通过“灌输”实现,中学生被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其主观能动性被忽视。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与中学生不是平等和谐的互助关系,而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哈贝马斯指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人做基础,而是以“双方理解”的交往作起点。[3]缺少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忽视与中学生的良性互动,单向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无法取得好的成效。

3.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还表现在教育效果低。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不太重视中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只告诉中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却不解释中学生所关心的“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该那样做”,因此不易取信于中学生,不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实现真正的内化。其结果便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偏于形式,课堂成了教师空宣讲的地方,中学生缺少积极性,也不易有所感悟,产生共鸣。

三、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4]从中不难看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由教师、中学生、教育媒介和教育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将该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在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承认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视教师与中学生的互动。

1.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与中学生之间是“主体―主体”的和谐关系,而非“主体―客体”的对立关系。传统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将教师与中学生视作“主体―客体”关系,即作为主体的教师对作为客体的中学生的教育、塑造改造,二者间时有紧张的关系。显然,教师与中学生之间不应是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这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取得预期教育效果。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与中学生是一种“主体―主体”平等和谐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修订上。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并及时反馈自己的真实感悟。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5]有必要指出,我们在呼吁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淡化了教师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2.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积极沟通交流,实现良性互动,而非单向的压迫性灌输。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教师的单边行为,缺少中学生的参与。教育模式只是由教师到中学生的单向活动,教师负责“教授”,中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二者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与互动。不难看出,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影响了教师与中学生的关系,不太符合教育规律。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交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亦如此。至于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十九世纪就有过如下阐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6]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顺应教育实践规律,确立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将教育行为视为双方的知识共享与情感共鸣,重视彼此良性互动,有助于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在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辩证继承与发展。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有其缺陷,但并非一无是处。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对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全盘否定,它是对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是一种扬弃,即既克服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足之处,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升级。具体表现为: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继续重视教师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强化教师在此过程中的组织能力与监管能力;同时关注中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参与与能动作用,积极推动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促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生的内化过程,切实强化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虽然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只要我们下定决心,采取恰当的途径就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我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进步,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

1.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所以在举步维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过于夸大教师的作用,忽略了中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教师与中学生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对立关系。要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首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承认中学生的平等地位,重视中学生的能动作用,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者,而是中学生的朋友、知己、榜样。中学生也不再是令教师“头痛”的冷眼旁观者,而是教师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合作者。

2.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实现由单向灌输教育向互动式沟通教育模式的转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并最终实现中学生自我道德内化的过程。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原因在于忽视了教师与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并不是一个被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7]要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即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而应当充分激发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唤起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中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批判,真正实现教师与中学生双向互动,建构互动式沟通教育模式。

3.确立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摒弃脱离实际的空洞乏味的教育内容,实行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深入地解答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思想品德的困惑,挫伤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易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主体间性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汲取传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某些教训,摒弃脱离实际的内容,精心选择中学生感兴趣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积极实行中学生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品德要求,并逐步外化为个人自觉行为。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大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乏战斗性和现实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从保卫青年人思想阵地的角度看,战斗性不足。面对现在社会上形形的错误思潮,没有有效的反驳,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理论阵地的丢失。当今社会信息发达,错误思潮泛滥。教师在往往用一些类似“不符合社会主义”基本要求这样的简单词汇予以回应。但是,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高知识与高自信的群体,很难信服这样的指令式说法。二是现实性差,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与现实联系不紧密,不贴近大学生的思想世界。

(二)教师缺乏归属感和荣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工作情绪不高,缺乏荣誉感与使命感。这个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问题,另一方面是思想问题。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课大都是由兼职教师担任,或由专业教师兼任,或由党政干部兼任,这就导致一些教师时间分配上存在困难,再加上一些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二,思想政治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不受重视,授课任务较多,难以出成果,职称和待遇都较低,许多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设法转为专业课教师或者党政干部,优秀人才无法被吸引进入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一些教师自身思想路线不坚定,缺乏敬业精神。

(三)教学方式死板、不生动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不生动已经成为一个常见问题,除了少数优秀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比较不错的教学效果外,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效果较差。其原因是,教学内容没有现实性,不贴近生活;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教学情绪不高,除此之外,还有教师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轻视教学方法的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丰富典型事例,增强内容的现实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着战斗性不足的问题,面对错误思潮不能做出有效的反驳。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大学生这样一个青年群体,具有学历高,眼界宽,思考能力强的特点,另外一方面则是年轻群体天生具有叛逆性,易于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所以,教师讲授的内容要与大学生有亲近感,更具现实性。例如,优秀教师方勇刚曾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的荣誉称号,他把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成了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理论解释现实问题。此外,还应建立起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职称提升困难、缺乏归属感的问题,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从2005年开始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例如,2005年,国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2005年12月23日下达的文件《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增设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级学科无疑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在理论领域予以了支持。如果说这是国家在理论上的支持,那么,由教育部、宣传部不断推进的学院建设则是直接的制度支持。在教育部以及宣传部的推动下,在各大高校的努力下,许多学校不但实现了学科和院系的独立,也体现了学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视,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地位和荣誉感。此外,各个高校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之间的交流,现在已经举办多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这一论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由此,各高校吸引很多优秀人才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中,从另一个层面充实和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发展条件。即使有了好的制度保障,也并不必然能够达到好的效果。面对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培训,让其认识到自己在教书育人、保卫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自己工作的使命感。比如,应当定期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集合起来进行培训,统一培训有关反对错误思潮的理论知识。或者相关部门定期下发学习资料,各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得到有力的理论工具,从而在课堂上有理有据地反驳错误思潮,捍卫思想阵地。

(三)积极改进授课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针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授课方法死板的问题,一个重要的解决方式就是促进教师丰富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设备,多运用视频、图片等作为授课工具,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压迫性风格,讲课时要少用空话,少打官腔;另一个方式是要让大学生敢说话,让大学生敢提问。所谓真金不怕火炼,不要害怕学生提出尖锐的问题。上海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李梁获得了大学生的拥戴,他的课堂特点,除了课堂内容广博、现实性强之外,就是其授课方法先进、课件精美、讲述生动,大量运用影音资料。另外,还可尝试如“一对一”师生交流模式,“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式都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借鉴和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邀请知名教授、社会人士进行授课,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是他们具有偶像效应,让各个学科的带头人,或者成功的校友、社会知名人士讲授一节课,很容易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另一方面,这些人来讲课,本身就有着教学内容上的优秀之处,或者是有着深刻的理论修养,或者有着难得的人生经验,或者有着深刻的社会认识。例如,复旦大学的顾钰民教授每年请市委书记、市长进复旦大学校园给大学生讲课,连续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都会把“复旦大学中国市长论坛”列入规划。从效果上讲,这种方法无疑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如何进行协调、如何把这些人请到课堂上来,这就需要学校与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松林,李会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6-193.

〔2〕贾雪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困境及其改良路径———兼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及其评估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92-95.

〔3〕魏佳.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116-119.

〔4〕杨洪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

(1)队伍人数不断扩大,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正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尤其是高学历人才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呈上升趋势,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2)教学条件不断完善,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教学条件不断的得到完善,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运用,教育实习基地的广泛拓展,书籍种类的不断增多,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社会接轨,达到信息共享。同时,在专业建设中始终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初步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发展机制日趋健全。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中就有多项涉及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的内容,其中包括加强骨干示范培训,加强首批培训和研修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组织专家编写培训参考教材,指导培训和研修基地开展多层次培训,开展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1.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角色定位模糊。很多高校都存在着由新教师、兼职教师或者是外聘教师担任“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问题。比如,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师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混乱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作为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主要培养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政治理论课,要严格区分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对本专业学生政治理论的培养。而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的很少。实践中,大部分高校也并没有加以严格区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师代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本身专业意识不浓厚。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现今社会要求教师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对国际一体化带来的各种文化、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充分认识。但在现实中,一部分教师思想境界不高,职业情感淡漠,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在学术上表现出来的作风浮躁,急功近利等现象较为严重,缺乏专业自信、学科自信和学术自信的现象更是大量存在。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不高,面对形势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情况在学生中产生的困惑和疑虑,不能科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立场、方法和观点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解释和说服。没有创新意识,做不到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效益无法体现,更谈不上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现实工作条件不完备。受教育投入不足的影响,许多学校还不具备吸引一流人才的物质条件,补充真正高学历同时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比较困难。而且受传统教育知识面的局限,许多教材观点陈旧,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本身缺乏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无权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无权自主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就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教师本身的积极性、主体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不能自救。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面临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学科梯队建设中后备人选不足,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高龄化等突出问题,相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紧缺。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的长足发展。

2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的顺利实施,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从“思想政治工作什么人都能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转变,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紧密结合,在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道路上阔步前进。

《浅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葛根宝、朱久宾)一文中提出社会环境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理工、经济、法律等热门专业,不再喜欢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再把懂得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荣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流失和后备人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顾海良)一文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进进程,认为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历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我们应当从“05方案”中“确立一个意识、融合两类课程、涵盖三个层面、把握四个统一”的要求来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的理论内涵和要求。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三大建设”》(复旦大学顾钰民)一文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观念建设、教学能力建设、科研能力建设。坚强思想观念建设,就是要使教师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增强事业感;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增强责任感;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增强使命感。

3研究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3.1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德育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教授。”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明确的是专业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摆到正确的位置上。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具有更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学生中的人格权威和知识权威形象是可信服的,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传递与教育更容易成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问题不仅有研究的必要性,而且研究迫在眉睫。

3.2发展趋势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准入机制。落实专业教师的准入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严格的标准、精心挑选、全面考核、确保队伍的质量。要把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热爱德育工作的专业教师选拔到队伍中来。

(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保障机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政领导与学院结合,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良性运行机制。所谓良性的运行机制,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良性的循环发展下去,使队伍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了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必须积极从国外和国内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重点学科的人才和紧缺的人才。

(4)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专业教师成绩突出者,政府和学校要予以表彰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学校梯队选拔和各项评优选好等方面优先考虑。加大对专业教师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推出先进典型,加以重点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鼓励专业教师之间的竞争与约束。

4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者,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协调发展与定型的导航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的建设,是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它必须通过整个国家教师整体的专业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师的个体化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自身要用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来支撑自己的专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更要立足现实,探索具备特殊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建设一支注重效益、发挥特色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参考文献

[1]孙雅雯,韩斌,王福春.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浅析及培养对策[J].理论界(双月刊),2002(1).

[2]张筱璐.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1).

[3]葛根宝,朱久宾.浅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2007(12).

[4]闫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

[5]张欣.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平原大学学报,2008.2.25(1).

[6]王佩珍.略论发挥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1993.3.1(1).

[7]龚民,粟用湘.构建高校专业课教师育人长效机制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6.11.25(11).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

(1)队伍人数不断扩大,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正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尤其是高学历人才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呈上升趋势,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2)教学条件不断完善,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教学条件不断的得到完善,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运用,教育实习基地的广泛拓展,书籍种类的不断增多,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社会接轨,达到信息共享。同时,在专业建设中始终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初步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发展机制日趋健全。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中就有多项涉及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的内容,其中包括加强骨干示范培训,加强首批培训和研修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组织专家编写培训参考教材,指导培训和研修基地开展多层次培训,开展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1.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角色定位模糊。很多高校都存在着由新教师、兼职教师或者是外聘教师担任“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问题。比如,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师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混乱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作为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主要培养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政治理论课,要严格区分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对本专业学生政治理论的培养。而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的很少。实践中,大部分高校也并没有加以严格区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师代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本身专业意识不浓厚。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现今社会要求教师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对国际一体化带来的各种文化、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充分认识。但在现实中,一部分教师思想境界不高,职业情感淡漠,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在学术上表现出来的作风浮躁,急功近利等现象较为严重,缺乏专业自信、学科自信和学术自信的现象更是大量存在。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不高,面对形势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情况在学生中产生的困惑和疑虑,不能科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立场、方法和观点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解释和说服。没有创新意识,做不到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效益无法体现,更谈不上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现实工作条件不完备。受教育投入不足的影响,许多学校还不具备吸引一流人才的物质条件,补充真正高学历同时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比较困难。而且受传统教育知识面的局限,许多教材观点陈旧,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本身缺乏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无权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无权自主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就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教师本身的积极性、主体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不能自救。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面临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学科梯队建设中后备人选不足,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高龄化等突出问题,相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紧缺。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的长足发展。

2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的顺利实施,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从“思想政治工作什么人都能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转变,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紧密结合,在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道路上阔步前进。

《浅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葛根宝、朱久宾)一文中提出社会环境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理工、经济、法律等热门专业,不再喜欢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再把懂得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荣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流失和后备人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顾海良)一文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进进程,认为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历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我们应当从“05方案”中“确立一个意识、融合两类课程、涵盖三个层面、把握四个统一”的要求来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的理论内涵和要求。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三大建设”》(复旦大学顾钰民)一文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观念建设、教学能力建设、科研能力建设。坚强思想观念建设,就是要使教师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增强事业感;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增强责任感;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增强使命感。

3研究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3.1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德育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教授。”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明确的是专业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摆到正确的位置上。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具有更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学生中的人格权威和知识权威形象是可信服的,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传递与教育更容易成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问题不仅有研究的必要性,而且研究迫在眉睫。

3.2发展趋势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准入机制。落实专业教师的准入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严格的标准、精心挑选、全面考核、确保队伍的质量。要把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热爱德育工作的专业教师选拔到队伍中来。

(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保障机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政领导与学院结合,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良性运行机制。所谓良性的运行机制,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良性的循环发展下去,使队伍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了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必须积极从国外和国内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重点学科的人才和紧缺的人才。

(4)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专业教师成绩突出者,政府和学校要予以表彰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学校梯队选拔和各项评优选好等方面优先考虑。加大对专业教师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推出先进典型,加以重点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鼓励专业教师之间的竞争与约束。

4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者,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协调发展与定型的导航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的建设,是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它必须通过整个国家教师整体的专业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师的个体化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自身要用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来支撑自己的专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更要立足现实,探索具备特殊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建设一支注重效益、发挥特色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参考文献

[1]孙雅雯,韩斌,王福春.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浅析及培养对策[j].理论界(双月刊),2002(1).

[2]张筱璐.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1).

[3]葛根宝,朱久宾.浅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2007(12).

[4]闫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

[5]张欣.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平原大学学报,2008.2.25(1).

[6]王佩珍.略论发挥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1993.3.1(1).

[7]龚民,粟用湘.构建高校专业课教师育人长效机制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6.11.25(11).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篇6

    论文摘要:教师的本质操守,决定了教师必须有思想,从苏格拉底到孔子,教育最早的生命本原从口耳相授的生产生活技能培训蜕变成蝶,就是对人思想灵魂的塑造。时代的发展脉动,决定了教师必须有思想,没有思想就是封闭和落伍。素质教育的发展,决定了教师必须有思想,你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智者,才能容忍、适应、保护、催生多元的发展。做一个有思想的名师,要博学,要独立,要反思。反省,是一个思想者最基本的人格品质。做一个名师,你得有思想。 

题记: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没有自己的教育主张,是一般教师和名师的区别——张志勇 

西方人有这么一个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好像思考就只是上帝或者救世主的专利,因为在他们看来,思想的存在是“拿破仑们”的专责,也只有“拿破仑们”才有思想的权利,比如只有拿破仑才说得出“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而凡夫俗子则只能做“上帝的顺民”。其实“拿破仑们”也是从凡夫俗子一路走过来的,他的成功之道在什么呢?首先有思想!思想是人类的第二双眼睛! 

士兵大多是想当元帅的,教师恐怕也没有几个不追求做一位名师。说到名师,我们的心中一股脑儿的想到很多名字:孔子、叶圣陶、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周一贯、于永正、魏书生、窦桂梅、王菘舟……这些教育的名家,把整个教坛装扮得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不过仔细罗列他们的闪光点,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都是有思想高度的人。所以我想说:师,以思想而名。 

一、教师的本质操守,决定了教师必须有思想。 

教师的思想,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认识系统,它涉及教师的政治观、哲学观、价值观、教育思想等方面,其中教师的教育思想是核心内容。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求对教育教学有深刻地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在日常的工作中贯彻落实自己的教育思想。 

从西方的苏格拉底到东方的孔子,教育最早的生命本原从口耳相授的生产生活技能培训蜕变成蝶,就是对人思想的塑造。所以,人们用“灵魂的工程师”来形容教师,这说明社会对于教师的期许,最重要的不是对知识或者技能的传授,而是对学生思想的启迪,对灵魂的锻炼,对生命的探索。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生命总有一天会消亡,而思想之所以更宝贵,是因为它可以让生命永恒。所以迪卡尔说:“我思——固我在”。 

由于教育的本源目标在于塑造灵魂,启迪思想,那么教师 “传道授业”的本质,就要回到塑造灵魂启迪思想的本源上来。因此,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智者。 

二、时代的发展脉络,决定了教师必须有思想。 

天下之势,浩浩荡荡。时代的发展是以沟通和交流为基础的,沟通和交流必然带来思想的碰撞和交融,这在教育的发展上尤为突出。所以,面对各种新鲜的教育思想,如果自己不能保留一份思想,首先就是一种封闭。本质上说,没有思想的人是不存在的,落后就在于思想的落后,其中封闭尤甚。封闭的教师,只会用头脑中仅存的僵化的教条(还是拾取别人的牙慧)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其结果,不是带来文明的传播,而是推进了封闭的加剧,闭塞了待启的心智。比如清末的教育,面对西洋先进的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除少数的思想者如魏源、林则徐、梁启超等嘶声呐喊外,偌大的中国教育,一片死寂,沦陷在八股残余的昏暗中,隔离在现代文明的花园在外。今天的教师,显然不能只是甘当既有的教育思想传承者,不能只做一台原汁原味的复印机,他应当吸收、汲取、继承、探索,努力的和外部世界和时代潮流交流与沟通。更新思想观念,摆脱封闭的桎梏,走向开放、走向多元。其次,不保留自己的思想还是一种落后。今天,我们的教育思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文明曙光,也不仅仅局限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杜威的“实用教育”,还有更多教育名人高擎着思想火花启迪着我们的教育智慧:李镇西的深邃、王松舟的诗意、窦桂梅的大气、于永正的从容……我们需要在这些思想的光芒中学习、鉴别、思考。不要做一个落后的教师,你需要有思想。 

三、素质教育的发展,决定了教师必须有思想。 

我们的教育从应试教育全面转向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全面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健全之人格”,这是百年前蔡元培说过的话,和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一脉相承。可是对于养成健全之人格的国民教育,教师的担子可不轻松。首先就要求教师要有思想。从哲学的因果关系来说因为没有应试就可能没有统一,也就是说所有的教育结果可能是多元的,特别是思想的火花更是五彩斑斓的。那么,你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智者,才能容忍、适应、保护、催生多元的发展。比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对阿曼达最后让同学们先从废墟中出去,而自己最后出去的做法产生了分歧,有的人称赞阿曼达的先人后己,有的却对阿曼达不顾父亲的焦急而让别人先走

出废墟不以为然,还有的孩子干脆质疑这样的情节是杜撰的,这时候,作为教师,你怎么办?没有思想的教师抱着教参统一认识,有思想的教师不急着同一答案,而是肯定大家的思考,带领大家走进那场地震的实际资料收集并通过汶川地震的实际故事教育学生人的生命力量往往在难以置信时迸发出绚丽的火花。这样既保护了孩子们的认识,又扩大了教学范围,还从更高的生命意义对学生进行了道德的教育。 

中国教育的传统号召求同,但并不排斥求异,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包容的文化,一个海纳百川的文化。所以今天我们的教师,更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保护异己,保护萌生的思想火苗。或许,这就是教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最重要的任务了。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从教师本体角色上讲,并不是一定要做到如同孔子、叶圣陶、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杜威以及当今的斯霞、于漪、魏书生那样形成自己高山仰止的教育思想,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可能我们穷其一生也永远无法达到那些教育家的境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教育思想的追求和拥有。我们不能做太阳,但我们可以放射一缕光线,我们不能做火炬,但我们可以散发一丝温暖,我们不能做大家,但我们可以做一个名师。那么,你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现代教师。 

第一、做一个有思想的名师,要博学。 

思想的火花,是碰撞出来的。只有广泛涉猎各种教育思想,才能在自己的内心引起共鸣,从而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思想升华。做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文化底蕴。要对社会人文知识、自然基础科学知识等有所了解或者一定的研究,也就是俗话说的“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这是因为悠久的人类文明史所包蕴的思想火花,是我们教育思想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教育思想萌发的沃土。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有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要具有深厚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要正确把握教育基本规律,这是教育思想火花得以绽放的广阔天空。而具有这样深厚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最直接的途径就在于学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只有学习型的教师,才具有名师的基本潜力,须知思想的诞生土壤在于学习。一直很敬佩薛瑞萍老师,听她的讲座,一直惊诧她的博学强记,问她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学习,再学习。 

第二、做一个有思想的名师,要独立。 

把眼光放到人类的进化史,我们会发现,独立,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从群体的部落生态到独立的个体生态,独立是文明的重要信号。对于一个教师而言,从浩如烟海的教育理论之中跋涉出来,从名师大家的影子下独立出来,走自己的路,教自己的书,也是一个教师成为名师的重要标志。这里说的独立并不是完全的“离经叛道”,背离于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之外,对一切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全面否定;更不是胡思乱想、标新立异、极端偏激,而是在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大前提下进行自己的选择、甄别和理解。 

独立的教师,敢于质疑。人们对于所谓权威大多是迷信的,要改变这一种定势的迷信很不容易。平庸的教师只知道保守以得的经验埋头拉车不看路,有思想的教师却把思辨的目光投向前方,勇敢地走自己的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换,随着文化主体的变换,过去的理论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今天,西方的理论经验不一定适用于东方,别人的方法经验不一定适用于自己。 

独立的教师,敢于挑战。挑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思考,才能发现已有知识理论方法经验的欠缺,才能在工作中创造性地积淀自己的认识。这样的过程显然也是催生自己教育思想的过程。 

第三、做一个有思想的名师,要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席乎……”。反省,是一个思想者最基本的人格品质。作为教师要反思我的教学环节是否科学?我处置课堂生成的方式是否恰当?我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我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不明显?…… 

林崇德说过:“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这和美国人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反思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思想高度。当你勇敢的承认昨天的失误时,当你欣喜地总结今天的收获时,不经意间,思想的种子已经生长,这时你已经走在名师的路上。 

 “为什么教师要有思想呢?有思想使得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味的信息,会使我们的人际交流更有品味……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肖川博士的这一段话提示我们:做一个名师,你得有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康桥《为什么做教师》,重庆大学出版社。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篇7

【关键词】主要方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159-03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教师队伍迅速壮大。青年教师作为高职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其思想政治水平不仅关系到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更关系到高职教育事业的未来。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现状,探究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现状

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当前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少部分青年教师存在思想问题,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

1.主流思想积极健康向上

第一,具有端正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大都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历史条件、价值观念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深刻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祖国的繁荣富强。因此,青年教师政治热情普遍较高,关心政治、关心时事。他们忧国忧民,积极为学校和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培养了一批批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我校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问卷调查中,我们看到,83.5%的青年教师都关注十的召开;63.41%的青年教师信仰马克思主义;约56.10%的青年教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67.99%的青年教师认为政治学习有必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基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是非常端正的。

第二,具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青年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总想成就一番事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些青年教师努力学习,成为各学科的学术骨干和带头人;许多青年教师都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抢占知识制高点,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从我校的调查中,约占调查人数71.%的青年教师都认为道德素质是教师最为重要的素质;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很敬业,94.51%的青年教师都能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他们认真教学,课后答疑,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2.部分青年教师存在思想问题

第一,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少数青年教师理想淡化,信念模糊。具体表现为政治立场、政治信念不够坚定,政治观念、政治品质不够成熟,政治思辨力不够敏锐。他们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理论缺少系统地学习和深刻地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缺乏坚定的信念,对国情缺少深入细致的了解,对社会的表象缺乏正确的认识。特别当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使青年教师淡漠意识形态、远离政治的倾向严重。他们对政治学习、政治活动不甚关心,缺乏热情,很容易产生思想政治上的迷茫和误区。这样的青年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是不可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堂上过分宣扬社会阴暗面,发表一些偏激乃至错误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思想误导。

第二,缺乏无私的奉献精神。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为人师表者,本应有着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然而,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一些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扭曲,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有所漫延。这些错误思潮对那些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青年教师容易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和影响,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严重的滑坡。特别是目前教师待遇仍然普遍偏低,青年教师更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压力,客观上大大强化了这种倾斜的人生价值选择。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重功利轻道德,重实惠轻思想,重索取轻奉献,过分强调眼前利益,注重个人得失,世俗的、功利的、物质利益的目标追求日益明显。

第三,缺乏较强的教学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多为普通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具有高学历的同时,缺乏教学经验。他们在求学阶段接受的都是普通学历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了解仅仅局限于碎片化的信息,不清楚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不理解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专业基础扎实,但走上工作岗位的时间较短,加之大部分青年教师是非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的培训,对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略显薄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参照自身的学习经历,在课堂讲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需要和个性发展,才能调动人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青年教师为本,才能够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深入了解青年教师的实际,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当前大部分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不长,物质基础还很薄弱,生活压力大,极易出现思想问题,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将他们的实际困难、实际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关心教师的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教师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尊重教师的人格和个性,诚恳宽厚地平等待人,在关心关爱中发挥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来说:

第一,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有着较高的学历和学识,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独立感和自信心,极需要被尊重、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只是对他们发号施令,居高临下地说教,他们是不会轻易接受的,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青年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高职院校这样的高校,必须尊重和发挥青年教师的主体地位,使青年教师主动、平等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通过互动、交流、讨论等方式,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不断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内化,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能发挥作用,真正能起到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

第二,尊重青年教师的人格。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身负较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他们一方面渴望能在工作中干出一翻成就来,另一方面又渴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解决自身的经济和生活困境。他们既想无私奉献,又想能合理地收获。他们的这些思想极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只有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他们才能认同并接受对他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否则他们会在心理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空洞的、虚假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合理需要。青年教师渴望工作上能够取得进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就努力为他们的工作进步创造条件;青年教师在生活上渴望得到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引导青年教师通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对生活的追求。

2.建立健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第一,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组织领导机制是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当前,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明确的规定和管理,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导致学校对青年教师的也是更多地重视业务素质,而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是有名无实,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加强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检查督促,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机制;设立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根据工作需要配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专兼职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及离退休老同志作用;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督导检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第二,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当前各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考核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考核的标准、内容、方法等都不够完善,只注重教师业务素质,缺少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内容,而恰恰这是作为教师职业应当必备的条件。高职院校亦是如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立健全合理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机制,使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规范化、具体化。如细化考核标准,完善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把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评聘和评先推优等的重要依据,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第三,完善教育激励机制。当前,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不够,表现为对青年教师的要求过多,给予的压力过大,而对他们的成绩肯定不足,表扬不多,报酬不多等。广大青年教师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他们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更多地激励他们追求进步、积极向上,而不是一味地行政命令。对于青年教师的每一个成绩,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肯定,如借助报纸、广播台、电视台、校园网等宣传他们的事迹,给他们以精神层面的鼓励;通过发放奖金和福利、提高工资、职称晋升等方式,给他们以物质层面的鼓励,让青年教师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转变、进步和努力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向前,进一步提升自己。

3.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现状,针对高职院校的不同情况,结合青年教师的实际,借助现代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采取青年教师易于或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从而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利用情境活动教育。青年教师热情、活跃、奔放,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是单一地进行理论说教,是难以让他们产生共鸣、取得良好效果的。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结合,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氛围,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广大青年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寓教学于快乐,吸引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活动。如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地点,组织青年教师参观革命圣地、红色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青年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利用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青年教师是互联网的爱好者和支持者,抓住互联网这个载体,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实时交互功能,抢占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教育,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博客、论坛、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以各种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等形式,引起青年教师更多的关注,从而达到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第三,在日常管理中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教育,辅之以管理。纯粹的思想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思想教育必须与科学的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法律约束、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与学校的规章制度、校纪校规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转化到各种管理制度中来,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日常的行为,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成为青年教师的行为习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加强自我教育。引导青年教师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自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充分运用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青年教师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五,组织专题教育。当前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很多,方式也多样,但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专题教育仍然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必要载体。专题教育包括专题讲座和专题专栏。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国内外形势,结合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利用校园资源,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专栏,通过消息、通讯、言论、述评、解读、评论员文章等多种形式,利用广告牌、电子屏幕、标语、黑板报、墙报大力宣传思想政治理论。通过专题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教师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认清当前国内外形势,认清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重任;鼓励大家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如针对师德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廉洁从教等师德师风专题教育,使青年教师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着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任,从事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事业,锻造甘于平凡、踏实工作、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参考文献

[1]储修云.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研究与对策[J].金田,2013(5)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篇8

关键词:教师;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23-0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分析

价值是一个表示主客体关系的范畴。马克思指出:“人在把成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计,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作用,是判断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准。根据马克思关于价值范畴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知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是否与主体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受教育者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本质在于其是否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某种精神需求,对思想教育对象的思想进取、观念革新等主观世界的变化是否能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肯定的价值。

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所蕴涵的思想、认识、政治、道德等内容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并内化为教育对象的意识和动机,外化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良好行为和习惯的过程。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育对象的外化环节和教育者的反馈调节环节。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教育影响,并转化为个体意识和动机。在这一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成败关键在于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能否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存在着教育者表达的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教育对象的外化环节是指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受教育者把自身已经形成的个体意识和动机自觉地转化为外在行为和道德习惯。教育对象的外化环节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也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内化的最终结果必须是能动的价值主体意识转化为自觉的外在行为,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不能真正实现。教育者的反馈调节环节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外化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反馈,进一步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二、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件

首先,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首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有多种,而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教师是否具有以及具有多大的主体性,决定着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中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将受教育者作为自己活动的真正对象予以认识和引导。历史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的教育活动都很重视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教育理念的变革,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受教育者,关注教育对象的需要和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成果来看,也多集中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引导和提升上。关注受教育者主体的需求和利益,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是必要的,但应该建立在承认教师原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因为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与否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成败。

其次,在教育对象的外化环节,高校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主要推动力。其中辅导员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主体性的发挥是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教育者的教育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其价值的实现必须从他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去把握。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受教育者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其言行举止、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主体意识以及工作态度等都会对受教育者的外化环节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主体性的发挥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主要因素。

最后,在教育者的反馈调节环节,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促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主导因素。反馈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双向交流、互动的纽带,它有助于教育者检验教育效果,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使下一步的教育输出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这一环节中,教育者是反馈调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主体性的发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重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促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主导因素。

三、影响高校教师主体性发挥的不良因素

(一)外在影响因素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2004年10月15日,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殷切希望。6年的时间过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提到的新形势新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适应和薄弱环节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既反映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同时也要求我们还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结合新形势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发展,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摸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下面,笔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视角,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几点看法。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是关键

高校做好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是关键。高校要拥有重视和善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校领导班子。首先,学校领导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有充分的认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一个思想政治素质好的领导班子,才会重视和想办法搞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备优秀的人才、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等。同时,一个思想政治素质好的领导班子,本身能够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在全校师生面前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样,它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也才能做到坚强有力。

同时,还要有一套让学校领导不得不重视并且能有效地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都要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不管学校实行何种领导体制,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按照这个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行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管理体制,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系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有主要的、直接的责任。今天,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管理体制,使其通畅有效地运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要在学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高校内部,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这就要求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教书”不忘“育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重视学生的德育,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做到管理育人,服务部门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高校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老师,且对老师怀有尊敬之情,教师又拥有课堂这个育人的主要阵地,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品德、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不能替代的重要影响。因此,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教书育人”是主体,教师承担着更大的责任。教书育人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倡导的,《教师法》也把它作为教师职责规定下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每一位教师真正履行起教书育人的职责。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要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载体。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吴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三项任务,即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依托实现能力和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对学生进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内容的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育,最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特有的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的、全人类整体的立场和利益观、价值观。

现实中有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排斥心理,原因很多,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是来自于一些社会问题的冲击,如党风不正、腐败严重、某些干部工作作风粗暴等,对我们所宣传的党的事业造成了消极影响。但部分学生的排斥心理也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把传授知识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指导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较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

很多人说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上,难就难在它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对学生头脑起作用的,这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及其要达到的目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很高的素质和很强的教学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出了五点建议:一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二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综合研究,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三要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从理论上寻求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科学答案;四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更强的针对性;五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对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深为赞同。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

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没有这一点,讲问题就只能停留在很浅的层次上,很难有说服力,也没有号召力;而有较强的理论素养的老师,讲起课来可以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能把问题讲得很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而且,有较深理论功底作支撑的老师,常能有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能追踪时代的热点,把理论讲到学生的思想上和生活中去,使自己的课有很强的现实感,能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魅力。所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很重要。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钻研教学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规律,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对理论的钻研和把握,因为这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关系到理论是否“进脑”“入心”,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钻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进行,而教育效果却不是通过考试就能检验出来的,可以尝试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考核和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目标考核结合起来。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积极性,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更加科学、全面和符合实际,更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不是一个新想法,但怎样做到可行、有效,需要我们研究。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多了解学生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的作用,还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多花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互联网时代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但也为我们了解学生、和学生进行交流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我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4、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

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方面很多,这里谈其中主要的两点。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要的一点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即较好的政治素养。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努力去做好工作的动力,也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为,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所讲的东西都不信,那么,他是没法讲好课、也没法让学生相信他所讲的内容的。另外,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师德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授的理论被学生接受,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善于领导,形成全校合力育人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能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方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一定要结合高校实际,把这三方面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赫坚.高校德育创新基本问题论略.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第2期.

[2]秦宣.强化“两课”科研提高“两课”教学实效.中国高等教育,2001,第20期.

[3]吴倬.论“两课”教学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中国高等教育,2002,第6期.

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篇10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102)

[摘要]文章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依据入手,详细阐述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并立足于现实,分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思想特点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状况,为着力于解决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文章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108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目的,通过教育活动,用本阶级的思想去影响广大社会成员,使其接受它并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和形成一定的行为意识,从而支配人们自觉地去行动的活动。其定义包含三个基本点:思想政治工作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一定阶级和政党的根本利益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类劳动的一个过程,其创造的社会财富和价值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双重功能。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生命线”,是指导人们思想行动的最高“统帅”。它是我们党历来一贯重视思想理论教育优良传统的当今表现,也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它不仅能教育、感化、培养、引导人们健康成长,而且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既是学生知识增长的指导者又是促其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承担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高校教师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导力量。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事业的希望,决定着整个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景”。

1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这个目的顺利实现的可靠保证。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这是唯物辩证法不可抗拒的规律。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同样,谁掌握了青年教师,谁就掌握了教育的明天。正如加里宁所指出的那样:“加强对培养人的人的培养比直接培养人更重要。”被教育者能力的提高是以培养人的人的素质为前提的,而这种培养必须从青年教师的培养开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利益格局瞬息万变,思想观念日益更迭、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基本观念以及对个人价值、社会责任等的看法发生巨大变化,呈现出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引路人。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青年教师职责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势必将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教育引导、协调、激励、维护稳定和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2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及现状

按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规定,青年教师指40周岁以下的教师青年教师。据统计,目前,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高校专任教师六成以上。我们也应看到青年教师比例过高,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不够,职称和学历失衡等问题,这些都为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带来了不容乐观的制约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深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和骨干。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80”后青年教师,其思想政治素质状况既体现着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群的一般特点,又有其在学习经历、学科方向、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职业生活等许多方面不同于其他青年知识分子的个别性特点。“80”后青年教师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学历层次高,素质能力强。他们更崇尚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观念,有较高的道德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认同感。

但同时,青年教师大多处于事业和人生的起步阶段,职称和职务相对较低,残酷的现实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社会认知。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不断冲击,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剧增,极个别人在政治信仰、思想道德、育人意识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模糊或错误认识,主要表现为“重业务轻思想”、“竞争意识强合作观念差”、“重科研轻教学”等。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近,兴趣爱好相仿,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因此,做好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掌握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和特点,全面提高其思想政治修养和专业知识水平,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专业技能的优秀青年教师团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完善和创新教育手段,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时效性,是高校一项紧迫且艰巨的任务。

3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2年1月,同志在会见第20次全国高校党建会代表时强调指出,要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与《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共同构成指导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体系,既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成为各高校加强自身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指南。

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青年教师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新形势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现实思想特点,既要整体部署、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问题、抓住主要矛盾。高校也应适应时展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勤于思考新形势下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要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不断开拓的能力。

首先,在高职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切实提高自身的存在感和荣誉感。青年教师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自我定位、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青年教师内在的精神动力,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其次,从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形势政策教育,紧贴时代特点、丰富理论学习内容,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只有将枯燥的理论学习与鲜活的客观实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才能有效地引导广大青年教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通过加强隐性思想政治工作来强化显性政治教育的作用。潜隐性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点。隐性教育不是通过直接的、彰显的灌输式直述道理,而是巧妙地把思想教育的目的隐藏到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借助于一定的载体间接地进行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丰富、更完善、效果更理想、更持久。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社会化的需要,也可以使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过程化的动态和系统化的静态有机结合。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经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分阶段的,包含有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不同时期教育侧重点应该不同。适时的动态教育将不断激励青年教师萌发成才动机。与此同时,开展静态教育,让“外因”唤起成才意识。优美的校园环境,严谨的治学态度,高超的教学艺术,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能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和促进作用。

4结论

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师资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教师教育教学具体实践活动中不断探求,不断认识才能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和长期性特点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锐,骆家宽.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背景下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2]何永婵,窦黑.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7).

[3]张宁珍.党政工团联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傅玮.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2).

[5]商和利.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浅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

[6]张春军.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