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思想教育的心得十篇思想教育的心得十篇

思想教育的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56

思想教育的心得篇1

教育的作用,是通过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认知养成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娴熟技能,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的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衣食住行的养成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治教育思想来源于“破衣理论”,它是美国一位研究企业运作的专家提出的,实际是“破衣理论”在教育上的心得和实践。针对学生存在的总体特点,我们确立了“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治生原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表现的行为偏差,从根本上予以杜绝,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任何优秀的闪光点给予激励和表扬,倡导正义,鼓励学生身体力行,为他人谋福祉。

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如学生不得穿奇装异服,夏季男生衬衫纽扣系到上面第二个,学生不得穿拖鞋入校,学生不得佩带任何首饰,如项链、手链、幸运牌等,学生不得染发,男生不得留长发,学生在校内外不得吸烟,上学中学生不得骑摩托车,学生不得脏话出口,手机不得带入校园等,包含了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过去学校月考和期中考试,学校表扬的重点集中在优秀的学生之上,只有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获奖,现在我们把优秀的学生和进步的学生放在了同等重要位置来予以表彰。进步生作为学校进步的新生力量,学校在奖励中除了表彰优秀学生的基础之上,重点转移到进步生的层面上,对每次考试都进步的学生进行等同于优秀生的水准进行奖励,发放奖品和发表获奖讲话,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创造辉煌,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们尊重和自信。

我校的教师都成为了小治教育思想的贯彻者和示范者,并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推广认知小治教育思想的活动,理解小治教育思想的本质,在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实现理论的指导。任何一名教师违规,也为学生的违规创造了条件,要给予处罚。每周要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他进行指导。谈心交流要反映在每周的亲情卡上,通过这样的方法,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

思想教育的心得篇2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先进的育人观念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先决条件。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教师还没有准确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依然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不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学习成绩的量化考核,对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关注不够。这些现象和落后的观念,都影响着育人质量的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传统培养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评价的是教的如何。面对现代社会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要做到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要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教书育人的任务渗透到学校每个角落、落实给每位教职工;除此之外教师要把工夫用到教学内容和讲义设计上,加大因材施教的力度,由原先的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帮助大学生逐渐消除长期养成的传授式教学习惯,建议实行小班教学,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加强指导,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地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2、积极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社会需求,改革教学方式势在必行。高校教师不仅自己要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还应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将现代媒体与教育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高等教育产品mooC等手段,积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获得知识的效果,增强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做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改革的践行者。

要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好老师,首先要做到重视教学,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通过提炼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科技活动等,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就是聚焦教学内容,深入研究教学新理念、新知识、新工具。采取先进的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使学生有参与感、获得感和满足感,进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另外除了教师自身要对教学工作的关注与实践外,还需要学校学院在制度和技术上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建议聘请知名学者、教授来我院讲学,同时希望有更多机会派老师到其他高校进修、访学。

3、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思想教育的心得篇3

一、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科学性

人的心理意识、思想是相通的。人的心理是思想意识的基础,思想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中,心理、思想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

所以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就一定要涉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讲授教学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教学逻辑。

二、从方法论角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立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能够转变我们研究的角度,即从教育者向对象转变,从静态到动态转变,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设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也必然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其建立的合理性。

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分析,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社会日益多元化,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得到增强的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需要加强对教育对象本身的研究,尤其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对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和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手段。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扩宽了研究视角,通过对对象知行意的研究及规律的分析入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政治服务,更向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进入十三五规划时期,社会各项改革全面深化,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冲击,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提升党的宣传舆论力度,占领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就必须关注人本身的需求,关注人的心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真正解决教育对象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教育对象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道德甄别能力,增强他们在各种价值观纷呈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教学可以从人的心理、意识和思想三者的相互联系的视角着手,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方法论角度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时代的发展,很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发展了新的理论。在心理学方面也有新的成果,如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借鉴这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率。

只有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在将来,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学科建设的需要、实践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陈大柔,丛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3]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曹杰,钟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吸纳心理学知识[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5]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

[6]文泰安.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研究的可能性[J].传承,2008(24).

[7]高超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8]郭毅然.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社会心理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7(5).

思想教育的心得篇4

论文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旦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而大学生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是比较常见的。分析大学生时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据此探讨消除或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时策,时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逆反心理”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被广泛应用,“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玛网逆反心理普遍存在于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背离教育者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心理现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及大学生成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总会以一定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怀疑和否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正确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他们热衷于学习对自身找工作有帮助的课程,参加各种资格考试,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及其各种教育活动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际价值。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目抵触

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消极认识以及其它原因而产生了一种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只要一说到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大学生就采取盲目的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大而空的说教,没有任何作用,想方设法逃避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是持应付和抵制的态度,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动。

(三)叶正面教育做片面的反面思考

对事物作反面的思考本来是富于怀疑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但是,有些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时往往不加以理性的思考和评判就做出片面的反向评价。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用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影响大学生,本想用其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感召作用。但是,部分大学生却无端地对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持否定态度怀疑先进人物的动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面的,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逐渐形成了白己的一套关于自我、他人及社会的评价体系,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摆脱外部控制的心理趋向,不轻易服从他人的影响和指挥。特别在现阶段,大学生受到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渴望通过自主选择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大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意愿相违背,自我某些方面的自由受到约束时,大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2、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一定发展。大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有所发展,思维方式超出了单一化的正向思维,有了一定的逆向思维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有了进一步发展,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显著提高。他们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热情和期待,同时也喜欢提出质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教育信息不是全盘接受,而是从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出发,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分析理解。但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在逐步形成之中,人生经验相对缺乏,在分析问题时一旦没有坚持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等良好思维品质就可能发展为片面的否定,表现出来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怀疑甚至是全面否定。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较为系统和全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不足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新的困惑和迷茫也随之产生。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教育内容同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缺乏认同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好地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困惑。

2、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应有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总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是高的,但仍有部分人员的素质达不到要求。有的教育者缺乏必要的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经常出现有理说不清、讲理讲不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怀疑和不满情绪。这种不满很可能会扩大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满和抵触。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国外的各种社会思潮也大量涌人。大学生在把一些非主流思想同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正面信息对比中出现了思想上的迷茫。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在不考虑我国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的情况下,把我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得出错误结论,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财富与日俱增,但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暴露出来。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形成强烈的反差,大学生既痛恨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又对不良现象充满疑惑,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如果这种怀疑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他们的思想就会产生自我矛盾,如果思想矛盾斗争的结果得出了错误结论,那逆反心理也就产生了。

三、解决逆反心理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必须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一)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只有符合大学生的主观需要和意愿的事物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提高针对性。首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深人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全面并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以及思想上的疑惑和问题,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指导功能。

2、要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目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大学生思想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也比较明显,传统的、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虽然有直接性和效果显著的特点,但是也容易同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冲突,从而淡化教育的效果。根据大学生心理及思想的发展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使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并进,巧妙应用隐性教育法,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隐性教育法把教育目的隐蔽起来,通过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情感中获得感染和教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影响,达到教育目标。说理教育法仍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在对大学生进行说理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疏导的原则,使大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有所了解,并有效进行引导。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因为只有教育者坚信不疑,才能产生可以让人信服的力量。通过培训和进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科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强化理论研究能力和信息收集分析工作,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对教学内容有深人了解,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它相关知识,深人浅出,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理论与现实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利用积极情感的感染作用,以积极的情绪和真挚的感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强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大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言传身教,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这样才能树立起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高大权威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传递的教育信息才能够深人人心,得到大学生们的赞许和认可,消除逆反心理。

(三)正视和优化社会环境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因为正面教育与社会现实有差距就对现实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也不能对社会不良行为和错误思潮采取简单的批判和否定。而应该敢于面对社会现实,对社会问题的原因和实质做出如实分析,对问题存在的客观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环境,客观地看待社会现实,对社会问题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和思考。

思想教育的心得篇5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意义

1.两者的结合大大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政治观念、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它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展个性心理,学生的社会适应、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2.两者的结合大大改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工作对象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工作对象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地位由主导、权威者变成协助者和治疗者,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这种角色的转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对象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变工作对象的态度,使学生对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他们原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3.两者的结合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只有彻底解决基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之后,才能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从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来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健康心理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和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理解和帮助学生,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借助心理测验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及发展趋势,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

1.在教育理念和思想上实现结合

首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针对学生个性化的特征因材施教。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对人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特长、不同专业、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分析他们的个性化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依据制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才能在人才培养环节取得实效,才能使广大学生从中受益,才能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供保障,才能保证结合的顺利进行。

2.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实现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上是有联系的,在理念的引导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目标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素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这是两者结合的基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偏向于社会化阶级化的思想引导,包含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个人心理方面的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宏观,二者的结合,是宏观到微观的结合,更全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个人心理的关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价值观的渗透和思想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交叉重叠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不能单纯地灌输和说教,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入分析,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摈弃物质主义和奢靡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奉献主义。注重启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和自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抗击挫折的能力,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才能使大学生面临纷繁复杂的学习、生活、交往等问题时能平稳应对。

3.在教育策略和方法上实现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策略和方法上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过程中,要注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发挥彼此的优势。首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全员育人作用,建立由校领导、思政工作者、专业教师和学生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也要学会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状况,加以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出自己的方法。其次要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化咨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心理咨询老师的主体作用,注重利用各种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利用好网络开展教育工作。最后要注意方法的结合与互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性问题和个性化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注重个性化问题的针对性解决,这样就不至于引起反感。

4.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教育的心得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209-0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在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是完全必要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群体用其思想理念、政治观念、道德标准为主导,遵循人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对其社会成员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并使其教育内容内化成为人们自身观念的一种教育,使他们最终形成符合其社会需要的思想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们懂得敬畏生命,领悟生命的真谛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积极、乐观、向上、健康的生活,并通过对生命的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和谐,进而成就事业和幸福生活,使自我生命价值得以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作心理素质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相应方法,对受教育对象的心理的各个层面施予积极的影响,使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自我,增强其自我调控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从而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的,它主要从思想层面为培养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课程的具体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首先,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栋梁之材,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所以要把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放在第一位,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生命得以正常发展”,因此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从受教育者的个体出发,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以及身心健康状况,使受教育者不仅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必要的。其次,由于当前的大学生群体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竞争的加剧给大学生带来诸如心理、学业、交往、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多重压力,而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从小到大一直受到父母及祖父母的呵护,性格上难免会比较任性,面对困难时不免会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因此很多大学生无法排解诸多压力带来的困惑。又由于多数大学生都离家在外求学,父母不在身边无处倾诉,最终导致一些大学生精神抑郁,甚至产生了生命的困惑,更有甚者轻视生命选择了自杀。有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学生轻视生命、自杀和伤害他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并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理应肩负起这个重任。再次,现如今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思想放在了首位,教材的内容中政治教育部分占据了重要位置,政治教育所占比例过大,就忽视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主体的个体生命以及实现生命价值的需要,尤其是忽视了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进而忽略了提高受教育者生命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上的创新,树立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满足社会的政治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却很少考虑作为个体的学生的实际感受和需要,而教育的真正职责是从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出发,考虑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的思想活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该清楚地认R到,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也是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积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并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的基础,对于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具备健康的个性心理,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生命教育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大学生全部教育的根本价值目标,它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所有阶段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是一项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并且要注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密切结合,进而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始终。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到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现教育思想上的创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紧密地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及时了解和随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力求做到从现象中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进而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理解、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成为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钥匙,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他们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

(二)相关章节有意识地增加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可以把“适应人生新阶段”“驾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这两章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抓住大学生刚入学时的心理变化,即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人际关系、教学方式,很多学生对此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因而产生了孤独、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疏导学生的消极情绪,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在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这一章,可以结合生命教育中关爱生命、珍视生命的内容,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以及实现生命价值的途径,教育学生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与生命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只是无限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的瞬间。如何让有限的生命绽放无限的价值,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可以把质量互变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理性的引导,教导学生正确地面对挫折、面对成功,让学生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有重要的意义。

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中,把科学发展观与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核心。这个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注重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与敬畏,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发展态势,把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整合起来。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根据大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可以让大一的新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说说自己上大学以来的感受。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的庇护,孤身一人在外求w,生活由原来一切都是父母照顾变为生活完全自理,这种变化让大多数学生开始想家,想家里的父母,想以前父母照顾自己的各种辛苦,学生们开始变得懂事了。在完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学生们更懂得了体恤父母的不易,懂得了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生命,这对学生们形成健康的心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带学生去监狱听在押犯人的自白,亲身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学生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不能虚度光阴,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通过这种反面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及健康的心理。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渗透了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即培养真正德才兼备、政治素质过硬的新时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卢琰.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5).

[2]肖杏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4).

[3]陈绍俊,谭海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理论纵横,2012(12).

[4]张悦,刘亚军.生命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研究[J].教研探索,2012(6).

思想教育的心得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常会斌,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说到思想政治,相信很多学生都能够侃侃而谈,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陪伴学生们长大的一门课程。但是心理健康,却是在大学时期才开始被大家理解。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复杂难懂,只是因为,在大学期间,学生们的心理才趋向于成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大学生一直受到外界的关注,他们走进校园读书,被赋予了很高的期待。虽然可以说,他们是被大家认可的优秀群体,但实际上,他们的心理状态,却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健康。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很容易会转变为不健康的负面情绪。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给予了学生满腔的抱负,却不能够解决学生们生活中的烦恼。这也就是说,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们解决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点

1.基本理论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虽然课程有时候会让学生们觉得枯燥乏味,但却是能给大家带来正能量的重要思想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从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入手,让他们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素质。二者从基本理论上来说,是不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学生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从生活小事入手,帮助学生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走出心理误区,还能够开发学生们的内在潜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学主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有着自己的独特意义。作为一门严谨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绝对的理论知识观念,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够加强学生们思想上的进步。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育心”为主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相比,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更加严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树立正确思想观念进行教学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帮助学生们走出心理误区为主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虽然二者都有积极方面的意义,但从教学主旨上来说,二者还是不大相同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同点

1.思想政治为心理健康的前提。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许多不同,但实际上,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首先,大学生想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才能够更有效的进行。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秀品德为基本教学方针,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拥有健康的意志,还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们带去的都是正面、积极、向上的态度,二者只是在表达方面有所不同。思想政治偏理性,心理健康偏感性,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们的优秀素质为前提,这也可以认为,二者的目的性是一样的。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渗透。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方向不同,但从教学内容来看,二者还是有一些相通之处的。在实际生活中,人的思想和心理常常是同步的,也可以说是互相影响,不能分割的两个部分。而在教育中,这两部分,也不能够彻底的分割开来。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学生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拥有优秀的思想品格,还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这一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可以互相渗透的。

3.工作上的互助性。从教学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于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品德,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于完善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二者所侧重的方面不同,但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基础,也是拥有良好社会行为的前提,只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够让他们更加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这一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各自的工作中有一定的互助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单一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全面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想要学生们健康的成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一起,也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想要更好的迎合时展,课程的创新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之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二者才有整合的必要。

思想政治的教学宗旨是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品格,这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而心理健康则是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辅导,让他们拥有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将二者整合到一起,不仅可以弥补双方课程上的不足,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不仅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也应该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现阶段,很多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大学生活中之盲目的追求专业知识,而忘了思想上的进步。这样的发展下去,学生们不仅不能够为社会提供帮助,反而会让自己的发展受到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政治教育的相结合,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希望二者可以取长补短,将学生们指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方法

(一)心理教育代入法

众所周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很容易就会遇到矛盾。作为人生的重要时期,在大学期间,更应该重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据的,虽然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实际上,带来的帮助微乎其微。在这样的条件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知识,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代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也能够加深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可谓是两全其美的办法。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不同,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二者才有整合的必要。

(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从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熟稳定的时期。在这样的前提下,加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就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会有抵触心理。因为太过理论化的教学,让课堂枯燥无趣,所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也十分有必要。基础的思想政治课程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适当的加入新观念,及时的更换教育重心,也是发展前提下的必然选择。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健康的成长,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教育队伍相互配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队伍。想要二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队伍间的相互配合也显得十分重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想要两支队伍配合在一起,指导培训老师们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老师们进行心理辅导的培训,也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是管理班级的辅导员、班主任,更应该有一定的认知,以便及时帮助学生们走出思想误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将课程,有针对性的整合在一起,达到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优势互补

思想教育的心得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夏建刚(1975-),男,山东聊城人,中国防卫科技学院经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北京1006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53-02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教育脱离社会现实

在这个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社会,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与传统观念有了很大不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在变,但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却缺少应有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教育没有太强的针对性,也导致大学生的判断以及行为的选择出现了很大问题。在理论上,我国传统思想教育理论的解释力不够深刻,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时,不能够及时地提出相应的理论解释这些改变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不能够提出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理论,没有足够先进的思想指导,使大学生面对选择时会有很多的困惑和纠结,又不能及时获得相应的思想引导,容易做出错误或者不当的选择和行为。在时代的进步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产生很多具有时代性的问题,如果教育者不能够及时地发现这些问题,及时地分析这些问题,就不能够有很好的理论去解决这些新的问题,这是新理论的缺失。简而言之,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针对性,也没有它应该具有的时代特点,在实践性上也有很大缺失,最终导致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脱离了社会现实,不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

(二)传统的教育模式脱离了学生为主体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一味地进行灌输,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对今后学生的思想发展,以及学习能力和适应力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更是如此,如果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又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必将引起学生对价值观的怀疑,可能走向极端。传统的教育灌输把学生置于被动和服从的位置,这种枯燥的方式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和抵触,难以达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效果,也有可能适得其反走向极端。学生一味地接受这种方式的教育,在思想选择和判断能力上比较贫乏,而且在创新方面也是不能够与时俱进的,所以会产生很多思想误区,得不到预期的结果。

(三)教师的示范作用缺失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周边的人,尤其是学生。学生学习的不只是知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然而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价值观念有些紊乱。一些教师本身思想行为就存在问题,而学生在无意中就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如教师为职称和自己的收入,忽略自己身为教育者的身份,目的发生了改变,上课时态度就不够端正,应付了事,导致学生的思想不正、学风不正。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堂之上宣扬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使校园的世俗风气严重。最后学生不再信任老师,老师也不再是学生的榜样,社会的示范。老师忙于评职称,申请经费,自然没时间和学生交流沟通,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就可有可无了,这样的老师难以在思想上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网络文化产生的副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迅速传播,随着网民的增多,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也逐年扩大,在各个行业产生了很大的渗透作用。网络可以拓宽学生学习成才的渠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能够加大与外界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信息。可是网络也产生了很多消极因素,在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沉迷,导致精神的空虚、行为的失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和现实中游走。这些意志不够坚定、涉世不深的青年大学生在网络道德的认知中与现实道德产生冲突与裂变,在网络世界里变得淡漠,意志脆弱。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大学都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创新方案。

武汉大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改革中把问题比较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武汉大学这些年举行了100多场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专家讲座,通过著名人士的讲解,让学生重新认识世界和生命。很多同学在听完讲座后,感触颇深,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对世界有了新的观点。武汉大学还为心理健康创办了名为《珞珈心源》的报纸,每月一期,还建立了名为珞珈心理在线的网站。加强了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武汉大学还注重教师的专业性培养,全校70%的辅导员约160多人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

贵州大学把本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和课程相结合,以思想实践为主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一些思想教育课中,只讲授爱国主义思想,学生不能感受到革命年代的思想观念。马列部的颜茵老师以“红色记忆――贵州的红色教育资源”为主题,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认识这片土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在这片土地上的发展历程,从而让爱国思想有清晰的场景和历史实物,也让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新一代的年轻人。

在遵义师范学院,老师通过经典的红色歌曲唱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依恋。从而在歌声和歌曲的创作背景里,学习历史,学习革命精神,把爱国思想教育与歌声相结合,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通过新的方法,更深刻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

三、大学生思想教育改革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知思想

学生是思想教育的中心,而教育者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思想和内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当今社会,价值取向日益个性化并多元化,旧的老的思想教育在新的社会、新的时代,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网络让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学生是认识新事物的先锋队,通过网络世界,他们的思想已不同以往,知识面变得广阔,思维变得敏捷。若沿用旧的说教灌输教育,则易引发学生反感,不能适应学生的新思维,更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反而容易让思想教育更加困难。新时期,要有新思路,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要性。教育者必须学会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把自己放在引导者的位置。思想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是原来掌握真理的传授者,而是真正把学生引进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不唯书是从、唯师是从,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力,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能够得出独到的见解,在思想认知上有自己的选择性,价值观也能适应新的社会。

(二)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标准,正确认识社会现实

针对一些特定的问题,很多思想教育者选择了回避,怕在学生中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想让这些问题影响自己。这样做容易弄巧成拙,使学生在其他的途径获得不正确的信息,最后影响思想教育的进程,还会使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发生变化。随着网络的飞度发展,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也逐渐多元化,他们可以通过许多途径获取到一些信息和观念。如果大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不具有信息的判断力,就必然会出现很多流言,这样传播的信息存在快速性、失真性和放大性,可能会引起一些恐慌,也可能使社会心态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影响社会秩序。所以,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因为回避就不尊重客观事实,让学生不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塑师德,做好示范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示范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很大帮助,为人师表也是一名教师的本分,而思想工作者更是这样。言行一致、举止得体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做思想教育工作,也才有说服力让学生信任。一位好的老师往往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并在学生中树立信心。在物质观念不断变革的时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诚信的缺失。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听到的也不一定是实际情况,这样,每个教育者的行为举止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时刻影响着学生内心和思想。教书育人中,可以分为知识的直接传授和身教。知识是通过课堂讲解以及相互交流传授的,而身教则是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以上两种教的方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言传身授”。“身授”这种无声的教育,能够起到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因而,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作为教育者也要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素养,不仅知识渊博,而且要提高思想水平。这样教师才能更专业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四)正确地引导学生认知网络世界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包括行为、思维方式、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心理发展等。为了加快学生认知网络的正规性建设,新型的校园网络必将为之提供很大帮助。一个融服务、趣味以及知识的校园网络,必将对学生的网络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休闲中学到知识,交流思想,并得到快乐。同样网站上的各种活动也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统计学生学习数据等,方便管理,能迅速地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一些BBS和网络论坛,又是畅谈的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它,直接和学生交流。这种交流方式让老师可以真正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思想,找到更为适合学生的思想教育方式。原因是,在聊天以及BBS中的谈话可以比较自由,加上又是匿名的,师生间可以像朋友一样交流,没有太多的顾虑。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中,师生似朋友,不会有太多的芥蒂顾虑,从而能够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效果更佳。

(五)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在思想上不走极端,寻找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学校作为社会人才最重要的培训基地,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一个好的开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有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有利于他们今后进入社会面对社会压力和竞争,是培养全面的社会人才的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要培养出一支经验丰富,基础过硬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保障。

四、结语

根据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改革发展建议,积极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改革,如此,大学生思想教育必将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5).

思想教育的心得篇9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

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4]衷华。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

思想教育的心得篇10

   论文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音的逆反理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寺张力的失衡;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缺乏时效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缓解和抑制逆反心理,需要提升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质及自我修养水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频繁发生的一个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需要由受教育者来体现,因此,能否有效地克服和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这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内涵及表现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首先必须对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分析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是展开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内涵

   在《现代词典》中,逆反,作动词讲,“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对事情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逆反心理,又称“逆反性”对于这一概念,各类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是从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人际交往、群体心理等概念及相应机制来认识“逆反心理”的,将其定义为:“人类心理活动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即非理性的一面,明显由此而产生的指向社会客体(人或事)、有别于他人或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上的偏筹歧对立.这种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而《新编思想政治l作慨论》中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巾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把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叫做逆反心理。”还有的把“逆反心理看作一种特殊的同有反对态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对事对思想等社会现实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也有人把“逆反心理定义为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之后,对其价值取向不予评判而表现}}{来的不满或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的对抗行为。”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巾把“逆反心理界定为一种态度反应,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它仅限于心理状态,并不包括行为现象。”总之,对逆反心理的定义,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逆反心理只能归结为一种态度反应和行为倾向而不能把它看作行为本身,否则外延就显得过于泛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与教育者所要求的目的截然相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

   (二)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表现

   1.对理论学习消极抵抗

   坚定不移的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和帮助人们系统的学习党的先进理论。但是受教育者在产生了逆反心理之后就会对学习先进理论感到厌烦.不愿意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假大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2.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活动起控制、引导的作用,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标和任务。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受教育者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往往作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3.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通常会运用榜样示范法来增强教育内容的说服力,教育者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受教育者,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4.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受者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行为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受教育者逆反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张力的失衡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张力的不平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一个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要求远远高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受教育者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也难以达到教育者的要求;第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是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规律。但是在实践当中却存在着二者之间张力的严重失衡,导致受教育者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缺乏时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它们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的不断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样才使得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内容陈旧,没有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二是教育内容结构不合理,一些单位和地区过于突出政治教育,而不大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和违背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出现逆反心理在所难免。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方法陈旧的问题:一是单向的理论灌输法,缺乏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二是个别教育者的唯我独尊的权威教育法,缺乏平等交流。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势必降低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致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

   (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消极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个人主义和金钱意识的泛滥,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为了追名求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这种不良的环境氛围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此外,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虚拟环境和大众传媒等,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和传媒来获取信息,虚拟环境和大众传媒当中既有对受教育者思想发展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而教育者又无法直接干预和控制这些不利于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信息,一些受教育者盲目接受了互联网上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反的信息以后就会对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三、克服和避免受教育者逆反心理的途径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得知识信息途径的多样性使得教育者提升自身信息素质成为必然,否则就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刻苦学习掌握传媒信息知识;其次要学会熟练应用现代传媒工具,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二)重视受者自我教育,缩小与发展要求的差距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教育作用的对象是由其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落后决定的。受教育者与社会发展要求或教育者的要求存在差距的一个原因就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不够。因此,作为受教育者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配合教育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和教育者沟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存在的困惑及时与教育者交流,以便教育者更好的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使教育目的、内容、方法更有针对性。受教育者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上除了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外就是自我教育,正规的学校教育时间有限,那么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才能保证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紧跟时展步伐,提高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受教育者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