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十篇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56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篇1

关键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冬病夏治药饼灸

我们自1956年起开展冬病夏治,用药饼灸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阳虚易感等,疗效满意。现对近5年来临床所治的105例观察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05例患者门诊治疗3年及以上者,病例诊断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1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6例,女49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3岁,平均年龄44.2岁。属慢性支气管炎46例,支气管哮喘46例,阳虚易感4例,过敏性鼻炎5例,慢性咽炎4例。

2治疗方法

药饼制作:取延胡索、细辛、甘遂、白芥子各12g(为一成人患者3次的量,儿童药量减少1/3),研末后用适量的新鲜姜汁调匀,制成直径2cm、厚0.5cm左右的药饼,取0.1g左右的麝香置于药饼的表面作为药引。取穴:天突、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敷贴方法:于每年伏天的头伏、二伏、三伏11点前贴敷。准确定位后取药饼放于穴位表面,用医用胶布固定,嘱患者于午后1时取下敷贴膏,如热辣感不强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如热辣刺痛感太强难以忍受则提早取下,以免皮肤起泡。注意事项:贴敷期间忌辛辣、冷饮。防止大量出汗以免药饼脱落。如有皮肤红肿起泡,消毒后用针灸针刺破水泡后用棉签挤干液体,再涂龙胆紫,避免摩擦水泡。皮损恢复前不要洗澡。连续3年为1疗程,疗程满后可继续治疗仍有效。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主要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好转:主要症状及

体征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未明显改善或恶化。

3.2治疗结果:105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治愈20例,好转7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7.62%。具体分病种观察情况见表1。

4体会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篇2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抗菌药物;使用状况

[中图分类号]R98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2)07(a)-0199-03

analysisofantibioticsutilizationin3036respiratorysysteminfectionhospitalizedchildren

ZHonGChao1HeYejian1LiShuqing2

1.Departmentofpharmacy,GuangmingnewDistrictpepole'sHospitalofShenzhenCityinGuangdongprovince,Shenzhen518106,China;2.GuangmingnewDistrictGuangmingHospitalofShenzhenCityinGuangdongprovince,Shenzhen518107,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useofantibioticsinrespiratorysysteminfectedchildren,analysetherationality.methodsthreethousantsandthirtysixhospitalizedmedicalrecordofrespiratorysysteminfectionchildrenwasreviewed,analyzedthediseasesdistribution,courseofantibioticsutilization,variety,combination,DDDsandDUi.Resultspneumoniawasthemostcasesofdisease,among3036children,thepercentageofusedantibioticswas93.61%,thecourseoftreatmentwas7days,themainspecieswereβ-lactam,cephalosporinandmacrolides.themaximalDDDsandDUiwasazithromycin.Conclusionthecourseofantibioticsutilizationandthevarietystructurearerationality,butthespeciesanddoseofantibioticsareirrational.itisverynecessarytoinstituteastandardwhichcanjudgethechildren'sDDD.

[Keywords]pediatrics;Respiratorysystem;antibiotics;appliedsituation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数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类药品,也是目前我国不合理用药的重灾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但影响疗效,而且容易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并能引起耐药菌的大量产生。抗菌药物在儿科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同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使用现象,由此造成儿童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不良反应增加,并且不断产生大量新的耐药菌株[1]。因此,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有利于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为此,笔者对本区两所公立医院3036份住院儿科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抽取我区两所公立医院2010年~2111年9723份儿科住院病历中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历3036份。患儿年龄46d~14岁,住院期限最长23d,最短2d。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1.2方法

统计患儿的年龄、抗菌药物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数、使用时间、联合用药情况、使用频率等,分析其合理性。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dailydose,DDD)值计算各药品DDD值,并与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druguvilizationindex)一起作为评价医院在用药剂量是否合理的指标。使用频率=某药使用例数/总例数×100%;用药频率DDDs=某药消耗总量/DDD;DUi=DDDs/总用药天数。以DUi≤1.0作为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标准。

2结果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篇3

[关键词]高龄病人;老年呼吸系统疾病;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05(a)-0111-0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环境污染程度也不断加重,导致近年来我国患有系统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加。经过研究发现,患有较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为高龄病人,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种的常见病。目前临床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我国老龄病人发病率最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发病时间较长,不易治愈的特点,能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当前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有许多,例如糖皮质激素、抗氧化剂、免疫调节剂、支气管扩张剂等。但是常规诊治的方法并不理想,CopD还伴有呼吸衰竭的症状,病人的呼吸不顺畅及其痛苦,在临床当中使用有创机械诊治病人容易出现呼吸机依赖的情况,而无创机械通气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情况。同时近年来又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丰富,患有糖尿病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发现,全有每年有9亿人患有糖尿病,每年由于糖尿病和糖尿病的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人数为7000万人,所以糖尿病在近年来已经成为危害全球人民生命安全的第一危害疾病。诱发糖尿病的因数有很多,包括不良的因数习惯,先天的遗传因数,后天的药物破坏,强烈的刺激等等,而导致病人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因数也有很多,包括天气和气温的剧烈变化,外界强烈的刺激,机体内环境距离变化均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4-5]。近几年国外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统计发现,患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病人中有很多人有糖尿病的病史。同时也发现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导致死亡的人数逐年增加。所以该研究通过收集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该院进行治疗患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50例高龄病人作为研究目标,在选择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50例中青年病人作为对照。整理病人分析两组病人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况。通过实验分析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病人与2型糖尿病疾病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该院进行治疗患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50例高龄病人作为研究目标,在选择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50例中青年病人作为对照。整理病人分析两组病人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况。发现探究组病人有50例。所有研究对象年龄在60~83岁之间,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73.73±8.91)岁,所有病人的体重在40.12~58.93kg,平均体重为(51.58±9.25)kg,探究组所有研究对象的学历分别是,中专以下30名研究对象,大专以下12名研究对象,大学以上有8名研究对象,研究组所有病人患病时间在2~17年不等,平均间隔时间为(9.69±3.95)年。对照组病人中有50例研究对象,对照这种研究对象年龄在27~55岁之间,对照组中平均年龄为(41.98±11.92)岁,所有病人的体重在48.12~51.23kg之间,平均体重为(48.92±4.65)kg,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的学历分别是,中专以下25名研究对象,大专以下19名研究对象,大学以上有6名研究对象,对照组病人患病时间在4~12年不等,平均患病时间长度为(5.4±3.76)年。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严重的心脏疾病,肾脏疾病和肝脏疾病。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我国最新出版的第八版内科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判定,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心率脉搏和其他疾病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病人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实验方法

1.2.1研究组收集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该院进行治疗患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50例高龄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在选择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50例中青年患者作为对照。整理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况。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调查表法进行调查,再保证采用一对一单独填写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针对不能不识字的患者医护人员帮组患者进行问卷填写。填写完毕后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联系。

1.2.2对照组收集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该院进行治疗患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50例高龄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在选择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50例中青年患者作为对照。整理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况。对照组患者整理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和疾病分布情况。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调查表法进行调查,再保证采用一对一单独填写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针对不能不识字的患者医护人员帮组患者进行问卷填写。填写完毕后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的联系。

1.3统计方法

将该实验的所以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8.0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计量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x±s)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计数治疗进行t值检验。

2结果

2.1呼吸系统疾病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经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发现发现,高龄患者患有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人数为46人,两种疾病并发率为92%。对照组患者中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合并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数为29人,两种疾病的并发率为58%,p

2.2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

对100该研究进行探究分析的研究对象患有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种类进行探究发现,患有呼吸系统感染的人数为34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人数为42人,患有肺癌的人数为12人,其他疾病14例。所以发现呼吸系统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是本地区患者患病率较高的几种疾病。

3讨论

患有较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为高龄患者,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种的常见病。目前临床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我国老龄患者发病率最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发病时间较长,不易治愈的特点,能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发现,全有每年有9亿人患有糖尿病,每年由于糖尿病和糖尿病的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人数为7000万人,所以糖尿病在近年来已经成为危害全球人民生命安全的第一危害疾病[6-7]。诱发糖尿病的因数有很多,包括不良的因数习惯,先天的遗传因数,后天的药物破坏,强烈的刺激等等,而导致患者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因数也有很多,包括天气和气温的剧烈变化,外界强烈的刺激,机体内环境距离变化均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近几年国外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统计发现,患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中有很多人有糖尿病的病史。所以本实验对2015年2月―2015年7月到该院进行治疗患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50名高龄患者作为研究目标,通过实验分析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与2型糖尿病疾病的相关性。

实验发现,高龄患者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和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综上所述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常常合并患有2型糖尿病疾病,在治疗高龄患者的呼吸系统疾病时应该注意控制患者的血糖。

[参考文献]

[1]刘琰.老年呼吸系统疾病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3):60-61.

[2]赵俊,陈敏,明凯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t细胞免疫状况及免疫干预[J].广东医学,2010(6):747-749.

[3]李彦芳,沈小梅.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1):1319-1321.

[4]曾晓丽,汤旭磊,刘晓菊,等.老年呼吸系统疾病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7):3264-3266.

[5]张化冰,向红丁,杨玉芝,等2型糖尿病患者呼吸及消化系统死因分析十五省市19912005年住院糖尿病患者死因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19(9):2529.

[6]陈萍,兀威.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16(17):58-59.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呼吸内科收治住院的9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22~79岁,平均(52.3±4.8)岁,病程6个月~14年,平均病程(6.4±0.9)年。原发病为:肺炎10例,支气管扩张18例,支气管哮喘2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5例,胸膜炎19例,肺癌5例,其他呼吸系统疾病3例。 

婚姻状况:未婚19例(21.1%),已婚59例(65.6%),离异3例(3.3%),再婚5例(5.6%),丧偶4例(4.4%)。职业:学生6例(6.7%),工人13例(14.4%),教师3例(3.3%),农民11例(12.2%),干部9例(10.0%),公务员5例(5.6%),退休人员12例(13.3%),无业人员14例(15.6%),经商人员10例(11.1%),其他7例(7.8%)。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6例(40.0%),高中/中专28例(31.1%),大专20例(22.2%),本科6例(6.7%)。家庭人均收入:500元以下9例(10.0%),501~1000元22例(24.4%),1001~2000元30例(33.3%),2001~3000元17例(18.9%),3000元以上12例(13.3%)。费用支付方式:公费医疗9例(10.0%),医保支付59例(65.6%),自费17例(18.9%),其他5例(5.6%)。 

1.2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该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年龄>18岁,具有沟通交流能力者。 

排除标准:听力困难、言语不清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正服用精神类药物或激素替代治疗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患者;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病情特别危重者如急性呼吸衰竭;不能配合者。 

1.3调查方法 

该院自行设计的关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水平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①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费用支付方式、病程和所患疾病等。②焦虑自评量表(SaS)[3],用于评定调查对象的焦虑状态。该表总分正常上线按最新中国常模的结果设计为40分[4]。 

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发放,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由调查人及时收回。该次共发放调查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10%。 

1.4統计方法 

将研究整理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性别患者发生焦虑比较 

男性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48.1%,女性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78.9%,焦虑发生率女性与男性比较明显较高(p<0.05)。见表1。 

2.2不同年龄患者发生焦虑比较 

年龄≥50岁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75.9%,年龄<50岁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40.6%,焦虑发生率年龄≥50岁患者与年龄<50岁比较明显较高(p<0.05)。见表2。 

2.3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患者发生焦虑比较 

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31.0%,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65.6%,焦虑发生率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患者与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比较明显较高(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呈上升趋势。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我国十大致死病之一,有13.89%的城市人口患有该类疾病,有22.04%的农村人口患有该类疾病[5]。据第3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性调查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在总死因中占15.8l%,是致死原因第3位[6],如果将肺癌、肺结核和肺心病都归到呼吸系统疾病,在各种疾病死因中呼吸系统疾病排在第1位[7]。呼吸系统疾病由于病情迁延不愈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症状。

  该调查发现,患者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均为焦虑发生的影响因素。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焦虑症状,这可能是与她们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认知程度有关。患者由于年龄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差异,会使他们对疾病治疗有不同的情绪活动、行为和认识,患者在住院治疗时会对疾病治疗的效果产生更多的担忧,或者是不适应医院的环境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周敏[8]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高龄和经济压力等因素导致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因素。这与该研究结果相近。 

在缓解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焦虑的问题上,医生应该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及时发现患者对于疾病治疗所担忧的问题,给予其正向的心理疏导和信息反馈,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和宣泄情绪,从多方面提高和促进他们对疾病的主导和控制能力,使其对疾病的治疗建立起正确的认识,消除心里的压力,提高疾病治疗的自信心和依从性,从而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琳琳,陈世强,武庆平,等.高迁移率族蛋白B1相关分子机制在呼吸系统疾病模型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5,36(12):1136-1142. 

[2]杨晓娟,张自立,杜永成.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合并焦虑抑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效果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2):1682-1684. 

[3]张桂燕.优质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指标情况的影响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8):970-973. 

[4]王清馨,王培培,韩燕,等.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情绪评估中的应用[J].肿瘤研究與临床,2016,28(1):43-47. 

[5]刘昌景,黄飞,杨志洲,等.我国空气污染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急性效应的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8):889-895. 

[6]袁雅冬,宫小薇.2014年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进展[J].临床荟萃,2015(2):135-141.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篇5

【关键词】家庭雾化;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应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207

在儿科门诊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所占比例达到了60%,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等。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方式为雾化吸入,应用优势为起效快、疗效强及安全性高。为了探究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家庭雾化治疗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了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门诊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112例,对其展开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112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均为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门诊收治。其中,男73例,女39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年龄(6.3±2.2)岁。112例患儿中,支气管哮喘26例,急性支气管炎23例,毛细支气管炎13例,肺炎50例。

1.2方法依照患儿发病程度及年龄的不同对其实行针对化的家庭雾化治疗方案,具体操作为:对患儿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的家庭治疗方式,用药量为0.5~1.0mg/次,雾化用药1~2次/d。依照患儿的病情缓解而对药物做减量处理。

1.3观察指标对患儿治疗前后的RR、tpeF/te、ti、VpeF/Ve、te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研究其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改善状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患儿治疗后的tpeF/te、ti、VpeF/Ve、te指标值均高于治疗前,而RR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临床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较为常见,其病变部位多为气管、肺部、支气管等[1]。轻度的疾病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障碍等;而重度表现则为呼吸困难、缺氧、呼吸衰竭等。由于受到空气污染、吸烟等因素的影响,此类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儿童自身身体发育尚不完善,其身体免疫力及抵抗力均较弱,极易受到各类致病菌的侵入,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部分致病菌会经飞沫传播,给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对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采用家庭雾化治疗方式,可帮助进一步增强用药及时性及便利性,为患儿提供一种安全科学的治疗方式。家庭雾化治疗方案的优势:①吸入装置操作及给药方式简捷易行,患儿家属易于操作;②可有效避免发生交叉感染状况;③患儿在较为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其治疗配合度较高,心理情绪较为平和稳定;④在疾病发作后,家属可及时对患儿实行科学治疗,有效控制病情发展[2];⑤节省家长反复来往医院的时间。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患儿气道的炎症状况及其高反应性,改善哮喘症状及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尽可能地减少哮喘发作次数,降低疾病致死率。布地奈德混悬液属于一种雾化吸入的糖皮质激素,其雾化吸入颗粒直径约为1~5?m,雾粒体积较小,极易被吸入至小气道、肺泡中。而且雾粒的含水量较多,可对患儿的呼吸道彻底湿化,消除掉其支气管痉挛,对痰液做稀释处理。与此同时,还可缓解呼吸道黏膜水肿状况,治疗起效较快,效果较佳[3]。另外,采用家庭雾化治疗方式,与口服激素治疗方式相比,可有效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使整个治疗安全且有效。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患儿治疗后的tpeF/te、ti、VpeF/Ve、te指标值均高于治疗前,而RR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邬宇芬,袁姝华,殷勇,等.家庭雾化治疗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6):631-633.

[2]殷勇,尚云晓.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临床儿科杂志,2014(9):898-900.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篇6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43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病症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1]。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儿86例,a组53例,男34例,女19名,年龄3.6~9.1岁,病程6~13个月;B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4.1~8.5岁,病程1.3~2.5年。

研究方法:①a组(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法: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静滴,>6岁儿童:2次/日,18mg/次。<6岁儿童:3次/日,8mg/次。<2岁儿童:2次/日,7.9mg/次[2]。因而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每天用药总量以婴儿体重计算30mg/kg,分4次给药。应使用注射泵给药,静脉输注时间≥5分钟。②B组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布地奈德药物治疗。<6岁:180~310μg/日,分2~4次使用[3];>6岁儿童:230~750μg/日,分2~4次使用。以2周1疗程,坚持使用3个疗程。

疗效判断方法:①显效:患者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病情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5%;②有效:患者病症有一定程度改善,接近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10%;③无效:患者病症无改善,病情无恢复。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有效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86例患者进行为期9~14个月跟踪随访,患者恢复较好,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经第2次治疗,恢复良好,无复发状况。经统计,a组53例患者,评定为显效37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有效率98.1%,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9%;B组33例患者,评定为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有效率81.8%,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2例,心跳絮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1%。见表1。

讨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一般为气管或肺部病变所引起,病情较轻患者病症主要为咳嗽、胸闷等,病情较重患者[4],则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危险。在城市的死亡率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

盐酸氨溴索是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能有效的清楚呼吸道黏痰,促进分泌物溶解[5],从而使呼吸系统顺畅,促进排痰,改善呼吸状况,从而起到治疗患儿呼吸系统疾病,促进肺功能和呼吸系统功能恢复的目的。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进行研究,并以传统布地奈德药物治疗为对照,患者咳嗽、喘息等病症恢复较快,病情改善效果较好,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较低,有效率98.1%,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生公略.氨溴索止咳化痰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175.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

3李为春.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486.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篇7

关键词: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应用

下文将选取2013年5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法,其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0.3~10岁,平均年龄为(5.7±2.5)岁;对比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0.4~10.5岁,平均年龄为(5.9±2.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病症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方式的药物治疗,对比组患者采取医院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采取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方式,雾化药液由1.8ml的生理盐水,1.8ml的沐舒坦药物,以及配伍而成。指导患者家属正确的雾化吸入治疗操作方式,首先将氧气管理,和雾化吸入器相连接,同时为了防止出现雾化器内药液被稀释情况的发生,严禁在湿化瓶中放水,同时在氧流量速率方面,将其值设置成5.5~7.5L/min,雾化吸入治疗时间为15min/次左右,同时在雾化吸入药液的全过程中,要使用面罩将患者的口鼻扣住,雾化吸入治疗完成后,在关闭氧气前,首先要将雾化器拿出来[1]。

2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经过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疾病治疗的情况如下:有33例(82.50%)患者显效,有6例(15.00%)患者有效,另外只有1例(2.50%)患者无效,其疾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7.50%。同时症状消退用时方面,呼吸困难消退用时为(1.3±0.5)d,咳嗽消退用时为(4.2±1.1)d,喘息消退用时为(2.5±0.8)d;对比组患者在经过医院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疾病治疗的情况如下:有21例(52.50%)患者显效,有13例(32.50%)患者有效,另外有6例(15.00%)患者无效,其疾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85.00%。同时症状消退用时方面,呼吸困难消退用时为(2.9±0.9)d,咳嗽消退用时为(7.6±1.8)d,喘息消退用时为(4.2±1.3)d.研究组患者在以上方面都要明显好于对比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十分常见的疾病,尤其在儿科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种种原因,其发病情况在我国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类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及喘息发热等,由于该病病程及治疗周期较长,较难彻底治愈,且在患病期间易引发其他各种类型的并发症,因而该病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安全及阻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加大对该病临床治疗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2]。当前在该病的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尤其是采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药物治疗方式,该药物对于慢性气道炎症,具有显著的疗效[3]。同时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研究发现,采用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该治疗方式操作简单,患者可在家庭接受到与医院相同的治模式,同时由于在家庭接受治疗,其极大的缓解了患者的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因而该治疗方式在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4]。本研究采用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极大的避免了家长反复往来医院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做到第一时间的治疗,还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由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及焦虑情绪,有助于稳定其情绪,以积极心态接受治疗。此外,雾化吸入治疗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口服用药的治疗方式,药物具有更好的吸收效果[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经过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疾病治疗有效率高达97.50%,而对比组患者只有85%,同时在呼吸困难,及咳嗽、喘息消退用时方面,研究组也要明显好于对比组患者。因而该治疗方式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6]。

参考文献:

[1]申昆玲,邓力,李云珠,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年修订版)[J].临床儿科杂志,2014,(06):504-511.

[2]殷勇,尚云晓.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4,(09):898-900.

[3]杨荣凤,薛秀丽,白丽华,等.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8):838-839.

[4]潘如芳.糖皮质激素在儿科和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3,(21):10.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篇8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训练;肺功能;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改善方法,改善患者肺功能,本院选取7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1],经X线和Ct检查确诊,均行临床对症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4±4.6)岁,平均病程(11.5±1.7)年;观察组中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9±4.4)岁,平均病程(11.3±1.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病房常规护理,包括病房基础护理、护理、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呼吸训练,主要内容包括:①缩唇呼吸法:患者处于端坐状态,将两手平放于膝盖上方使用鼻吸气,待屏息片刻用嘴呼气,呼气时缩唇轻闭,慢慢呼出气体,将膈肌抬高,最大限度的排出残气,保持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以1:4为最佳努力目标,3次/d;②腹式呼吸法:使患者处于平卧位或站位,采用吸气鼓腹、呼气缩腹方法进行呼吸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尽可能保持胸部稳定,通过鼻部深吸气之后缩唇呼出,保持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3次/d;③全身呼吸法:使患者处于坐位状态,紧握双手,肘关节行屈伸运动,屈曲时深吸气,伸直时深呼气或通过展臂吸气-抱胸呼气,交替呼吸15次,2次/d,早晚各1次。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其中肺功能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和FeV1/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护理前两组患者FVC、FeV1和FeV1/FVC等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水平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护理后,观察组中出现1例呼吸不畅和1例失眠,对照组中出现2例失眠;经临床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严重性并发症,不影响整理护理效果。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2],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形成呼吸障碍,且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很大[3],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同时,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即便经过临床治疗,改善了患者活动能力,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是大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较长,肺功能仍呈进行性下降,病情恢复较慢并易反复,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尤以呼吸系统和肺功能并发症较为常见。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房护理工作需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和肺功能为护理重点。

呼吸训练主要是指为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提高呼吸肌功能,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训练方法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全身性呼吸等多种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肺结核和尘肺等慢性肺实质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部和支气管组织血液代谢,加强机体气体交换,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本院选取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护理方法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呼吸训练,患者呼吸系统和肺功能改善良好,并发症较少,实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寿依群.肺俞穴经皮电神经刺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诱导痰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9):705.

[2]杨秀荣.25-二羟维生素D3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12):1349.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篇9

【关键词】住院病人;疾病构成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77-02

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是反映某地区一定时期内疾病构成及其他变化的重要依据。为了解我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有效地预防或控制疾病,提高人民健康,促进医院发展,对我院2006――2010年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本院病案统计室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报表,疾病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资料真实可靠。

2结果与分析

本院2006――2010年住院病人主要疾病构成及顺位情况见表1。

2.1住院病人疾病分类前10位构成

2006――2010年共收治病人54177人次,前10位疾病病人为48578人次,占收治病人总数89.67%。其中,妊娠分娩和产褥疾病11909例,损伤和中毒10469例,呼吸系统疾病6138例,循环系统疾病5819例,消化系统疾病5808例,分别占出院病人数的21.98%、19.31%、11.33%、10.74%、10.72%。

2.2住院病人疾病谱情况

由表1可见,2006――2010年,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是本院住院病人疾病之首,其构成比在21%左右波动。损伤和中毒疾病也一直占居第2的位置。消化系统疾病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第3位,下降到2010年第5位。呼吸系统疾病呈上升趋势,而循环系统疾病则略微下降。生殖系统疾病没变化处于第6位。起源于围生期的疾病和肿瘤变化不大。眼和附器疾病和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有上升趋势。

3讨论与建议

3.1我院住院患者构成居于前5位依次是:妊娠分娩和产褥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因此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成为我院医疗及预防工作的重点。

3.2从我院5年来住院病人顺位可以看出,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一直位居疾病首位,这与我院是本市南部地区医疗、急救、保健中心,是产科县(市)级技术单位有关。我院所在地区总人口40多万,育龄妇女较多,为了给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及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我院引进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住院医师及齐全的先进设备,增设高级病房,从软件、硬件上增加对妇产科的投入。

3.3损伤和中毒一直位于第2位,这类病人中骨折、颅内损伤和体外创伤占多数。从外部原因分析,交通事故、意外跌伤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这与当前机动车辆日益增多、驾驶员的素质、行人的安全意识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交通法规教育、提高市民安全意识很有必要。

3.4呼吸系统疾病由2006年的第4位提升到2010年的第3位,这与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环境污染没得重视和改善有一定关系,另外,有大量的吸烟人群以及汽车数量的猛增,也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因素。为此,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促进本地区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举措。其次,在我院住院的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所占的比例较大,应注意保证科室的医疗技术力量及各层次医务人员的合理配置,在医疗技术、服务项目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合呼吸系统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黄志娟.2000―2004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1):88.

[2]徐晓丽.我院10年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顺位变化〔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2):188-189.

[3]梁小维,李国佩,游泳.1995―2004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5,12(2):187-188.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篇10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两种途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静脉滴注;雾化吸入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2]适用于伴有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慢性肺部疾病,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临床上主要有两种给药途径,静脉滴注和雾化吸入,这两种给药方式各有优缺点,国内钟志远[3]吴宗跃[4]等报道认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比较好,而栾小英[5]等则认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为了探索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两种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我们对两种不同给药途径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的166例患儿,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6]的患儿。排除标准: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疾病者;资料不完整者;家属不合作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83例,男性46人,女性37人,年龄1~8岁,平均(3.7±1.6)岁,病程2~7天,平均(4.2±1.4)天,毛细支气管36例,支气管肺炎47例;对照组83例,男性44人,女性39人,年龄1~9岁,平均(3.6±1.5)岁,病程2~8天,平均(4.3±1.2)天,毛细支气管34例,支气管肺炎4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种类等因素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同意。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辅以退热、止咳、平喘等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94223,云南龙海天然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滴注治疗,年龄>7岁用量为20mg/次,一天2次,3~6岁,用量为9mg/次,一天3次,年龄<3岁,用量为6mg/次,一天2次,连用1周;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同上)加10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年龄>7岁用量为20mg/次,一天2次,3~6岁,用量为10mg/次,一天3次,年龄<3岁,用量为5mg/次,一天2次,连用1周。治疗一周后观察两组疗效,一周后治疗效果不纳入本研究观察范围。

1.3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显效:患儿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并且肺部干湿啰音等病症情况全部消失,经过X线检查患儿肺部情况良好,呼吸系统的病情恢复正常,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有效:患儿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呼吸系统的病情有一定的恢复,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无效:患儿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并未有好转,呼吸系统的病情无恢复,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有效率和显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治疗1周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63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9%;对照组显效55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9.1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4.771,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后两组患儿在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啰音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主要不良反应是腹痛腹泻2例(2.41%)、恶心呕吐7例(8.43%)、食欲低下8例(9.64%);对照组主要不良反应是腹痛腹泻3例(3.61%)、恶心呕吐9例(10.84%)、食欲低下11例(13.2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各条目无差异,均未特殊处理,不影响治疗。

3讨论

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呼吸道[7]官腔相对狭窄,纤毛运动能力较差,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容易因感染而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加上小儿咳嗽反射和呼吸道平滑肌收缩功能较差,导致呼吸道阻塞。盐酸氨溴索[8-9]又名氨溴醇,为溴已新体内的代谢物,其不仅能直接与支气管黏膜腺体结合,促进释放黏膜溶酶体,降解痰液中的黏多糖,还能抑制黏液腺体和杯状细胞中的酸性糖蛋白的合成,降低痰液黏度;同时盐酸氨溴索具有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和促进纤毛摆动频率的功能,从而有利于痰液的排出,保持肺泡和气管通畅,是目前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应用最广泛的祛痰药物之一。本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患儿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较为安全,与国内研究一致[10];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给药方法明显优于雾化吸入的方法,且患者的咳嗽咳痰、哮喘、呼吸困难、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与国内研究结果相仿[3-4]。究其原因,可能为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药物将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采用雾化吸入则是药物进入呼吸系统,药物同时通过皮肤黏膜上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雾化吸入方式药物最终吸收进入体内的量相对静脉滴注要少一些。因此,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应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时,推荐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

参考文献

[1]江澜.何江.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迁延性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254-255.

[2]石琳.老年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采用注射液盐酸氨溴索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4):165-166.

[3]钟志远,丁蓉芳.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95-196.

[4]吴宗跃.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5):176-177.

[5]栾小英.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8):147-148.

[6]桂永浩.小儿内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10-213.

[7]何兆红.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9):51-52.

[8]仲亮晓,陈廷雷.阿奇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2):132-133.

[9]李慧.盐酸氨溴索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0):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