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急诊急救总结十篇急诊急救总结十篇

急诊急救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37

急诊急救总结篇1

民营医疗机构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总结

为了提升全市民营医疗机构相关医务人员急诊急救能力,更好的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疗机构安定有序的发展,我局于5月12日针对全市民营医疗机构召开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本次培训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当各种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骤停时,心肺复苏是最有效的紧急救护措施,为了让医务人员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术,首先由我局陈玉梅同志做培训讲解,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急诊急救:物品准备、评估与判断、放置体位、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有效指征判断、安置患者,每一步操作流程都讲得细致入微,各单位医务人员也听得十分认真,接下来为大家播放心肺复苏操作视频课件,期间,由我们的专业人员在下面为大家答疑解惑,然后让大家现场用假人做实验,大家表现出极其认真的学习态度,会后为大家分发了培训试卷,成绩均达到合格。

这次培训不仅让医务人员加强了医疗工作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生命第一、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懂得了生命安全比什么都重要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全体医务人员听课仔细,操作认真,不少同志还在下课后自觉留下来继续练习,表现了高度热情的学习积极性。

5月14日

急诊急救总结篇2

急诊科围绕护理部提出的工作中心,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全体医务人员团结协作,出色地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汇报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如要求护师听到救护车的鸣声后要迅速推车到急诊室大门接诊病人。为病人提供面巾纸,纸杯和开水。为无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挂号、取药。每个急诊住院病人均有护师或护工护送入院。为了解决夏天夜间输液病人多,实行弹性排班,加派夜间上班人数。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评。特别是在有医患纠纷时,甚至打骂我们医务人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做到尽力合理解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到医院的表扬。

二、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

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开展急救专业培训,选送护师到麻醉科、手术室学习气管插管,要求急诊八大件操作人人过关。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诊处置、创伤急救。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目前有8名护师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大专班和本科自学考试。两位工作一年的护师参加护师执业考试均通过。指派高年资的护师外出学习部级《急救护理新概念与急诊模拟急救培训》。

三、做好新入科护师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护师三个月的培训计划,要求其三个月内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在实施培训第一年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实习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实行小讲课。

四、关爱生命,争分夺秒

是急诊科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好“急”字文章的承诺。如XX年11月7日送到急诊科的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既无陪人而且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呼之不应,口腔内血性液体溢出,双下肢开放性骨折。当班护师见状即给氧、静脉注射,并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内吸痰,吸氧等处理,同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急诊急救总结篇3

【关键词】常规护理;急性脑梗死;转诊时间;急诊护理流程;急救效率

doi:10.14033/ki.cfmr.2017.15.0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5-0073-03

当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急救时,通过配合落实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改善其病情,同时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应用价值高[1]。为总结急诊护理流程实践效果,此次对62例于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进行对照,分别行常规护理以及急诊护理流程后,期待能提升其急救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从中筛选出62例进行对照研究。31例基础组患者中,女14例,男17例;年龄40~76岁,平均(56.24±3.10)岁;病程5~47h,平均(22.87±4.29)h。31例治疗组患者中,女13例,男18例;年龄41~78岁,平均(57.12±3.45)岁;病程5~49h,平均(21.23±4.16)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31例基础组行常规护理:即环境护理、基础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此外,31例治疗组患者则落实急诊护理流程。

1.2.1组建急诊护理团队首先,根据工作能力、沟通能力成立若干抢救小组,每组由3人组成,其中由一位高年资的护士担任组长,在抢救中起到指导、协调作用。其次,科室每月组织各小组成员对六大病种急救流程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最后,护士长每月模拟相应病例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判断组员之间的配合能力,组长的指导能力,确保抢救工作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1.2.2创建护理急救流程首先,预检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在指导其进行早期检查的基础上,对其生命体征、意识状况、语言状况、面瘫程度以及肢体能力等进行评估后送至抢救区,先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再予以协助挂号,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信息及时反馈至专科医师处,配合专科医师进行急救工作[2]。其次,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同时,安排,抬高床头15°~30°,予以建立静脉通道,并对其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再检查其血常规、凝血功能情况及生化指数等,同时对患者血氧饱和情况、心电图指数及血压值等进行测定,以判断其病情。再次,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对其近期疾病状况进行了解,询问是否出现外伤或者出血等问题,再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介入溶栓的各项适应证。最后,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以后,即可为其开通两条通道,再对其血氧饱和情况、呼吸频率及血压值等进行持续监测,再加强用药指导,成功溶栓以后,才可将其送至病房中进行观察。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显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消失,患者下肢能够正常运动,且未出现语言障碍问题;(2)有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改善,患者下肢基本能够正常运动,但有轻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无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未好转,患者下肢不仅无法正常运动,而且有重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总有效=显效+有效。同时,对患者护理满意状况进行评定,采取问卷方式进行,指标有健康教育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服务态度评分等,采取十分制,得分及满意度之间呈正比。此外,对患者转诊时间、健康知识评分及分诊时间等进行记录,在统计健康知识评分时,具体涉及“疾病认知”“急救知识”及“用药方法”等方面,采取百分制,得分及认知情况之间呈正比。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21/3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急救指标对比

基础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均长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护理满意状况对比

治疗组护理满意状况各项评分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姚伟伟等[4]发现,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人群,不仅发病较急,而且具有昏迷、偏瘫、眩晕、意识不清等表现,加之病程时间较长,致残率与致死率都较高,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难免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通常需要进行急救,即使幸存下来,患者的身体功能通常也已受到极大影响,因此落实急诊护理流程尤为重要。对于患有急性脑梗死症状的患者,必须尽快实施就诊抢救,稳定患者病情,必须尽可能缩短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抢救工作成功率[5]。急诊护理流程是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结合急诊科的实际情况以及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最终制订出的一种护理模式,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患者在各个医疗环节中停留的时间,尽可能保证患者及时接受手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最大程度争取有效治疗时机,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6]。

急诊护理流程强调在急救期间,需要组建急诊护理流程团队,并且创建护理流程,除了要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及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外,还要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并且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同时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再予以落实各项急救措施[7]。除此以外,护理人员还必须对患者的生命各项体征进行密切观察,确保呼吸道以及静脉通路持续通畅,以提升其急救质量[8]。此次急救中两组行护理措施后,31例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21/31),3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急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落实急诊护理流程,不仅能提升其疗效,改善其护理满意状况以及健康知识评分,而且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等,可推广。

参考文献

[1]侯艳玲,杨竹.急诊及住院期间连续的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z1):15-16.

[2]冯琼,涂明义,张武昌,等.急诊rt-pa动脉溶栓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2):239-241.

[3]冯琼,涂明义,张苏明,等.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3):68-70.

[4]姚伟伟.研究分析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急救效率及质量的影响[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3):15-16.

[5]黄海燕,张丽华,沈碧玉,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7):1544-1546.

[6]李静艳,孙宁,马宝英,等.优质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及预后的改善作用[J].河北医药,2016,38(12):1898-1900.

急诊急救总结篇4

【关键词】中毒;经验教训;服务

【中图分类号】R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05-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化学物品的品种不断增多,应用范围更趋广泛,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使用中,急性化学物品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在急诊科日常工作中最常见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疾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我们在急诊救治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总结经验教训,作一总结,与同仁共勉,从中找出不足,总结经验,为在今后急救工作中提高诊断质量及抢救成功率,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减少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帮助基层急诊科医生提高业务水平,解决实际问题。

现场急救:立即切断毒源。措施是否得力、及时是挽救生命的首要因素。到达现场根据目击者叙述、患者自述,立即切断、远离毒物,这其中有服毒自杀者不愿说或者不说实话,就需要接诊医生根据经验判断,根据病情、生命体征、中毒症状等进行判定,并进行进一步处理,立即催吐,有条件的可立即予洗胃。

转运现场处理好,立即救护车转移患者,途中继续对症治疗,根据病情及毒物给予不同的解毒剂,有时基层急救车受条件所限没有相应的药物,应给予补液、利尿等对症治疗,以减缓毒物吸收、争取救治时间。

院内急救安全转运后,进入急诊室要根据病情给予彻底洗胃、催吐、清除有毒衣物等处理,畅通静脉通路,生命维持,气管切开、呼吸、心电监护,根据不同中毒药物给予相应解毒剂应用,同时保肾、护肝等治疗。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生命体征及中毒好转程度可以转入急诊iCU、病区iCU、普通病房或者急诊留观室继续治辽。

我院地处苏北农村,90%以上农业人口,农业生产生活中自服、误服、使用中毒时有发生,常见有机磷农药中毒、毒鼠药中毒、除虫除草药物中毒等,一旦救治不及时、措施不当都可能给人民生命构成威胁,在多年工作中总结经验,本急救中心总结了多种药物中毒的院前、院内急救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救治广大人民群众生命,保障经济建设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急诊急救总结篇5

【关键词】护士;在职培训;急救

为了提高急诊科护士的急救能力和整体协调能力,我院急诊科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于2006年8月~2007年10月,组织了4次医护配合的模拟应急预案演练。经过培训与演练,护士的急救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急诊科护士22名,均为女性,年龄(25.68±3.12)岁,其中本科1名,大专7名,中专14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6名,护士12名,护龄(7.26±1.63)年。自2006年8月~2007年10月组织了4次公共突发性事件和急性食物中毒的模拟急救演练,每次全科护士均参加急救演练,演练的内容及病人数:大批炮竹爆炸致伤的病人(15人),大型客车车祸致严重多发伤的病人(30人)及急性食物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35人(学生)。事件类型:患者呼吸心跳骤停、颅脑严重损伤合并闭合性胸部损伤、闭合性腹部损伤合并休克、颈椎及四肢严重损伤、院内护送检查中突发猝死及昏迷。

1.2方法

1.2.1成立应急预案演练小组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担任正、副组长,组员由急诊科的护士及外科医师组成。科主任及护士长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制定演练内容、计划,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人员角色配置,最后由医务科及护理部组织实施。

1.2.2应急预案演练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学习讨论。急救方案确定后,组织全体护士学习与突发事件有关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第二阶段:演练过程。由科主任与护士长主持演练,整个演练过程、项目、内容、实景与临床抢救一致。由工作人员扮演病人家属,模型人扮演病人或医生、护士扮演病人。方法①:急诊科护士接到呼救信号后迅速实施急救程序,通常由2名护士、1名医生为一组随救护车迅速到达现场就地抢救。甲护士负责维护气道的通畅,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用药;乙护士测量Bp、p及协助医生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药物准备及记录等;医生按照aBCD法则[1]进行急救处理。方法②:急救护士甲接听呼救电话后,通知医生及护士乙迅速准备抢救用物:如各科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床边定位放置,等待病人。病人进院后按方法1的人员定位迅速实施急救处理,在急救小组负责人的指挥下按预案进行抢救。全部抢救过程历时30~40min。在应急预案演练过程中,未参加抢救的护士全部参与现场观摩,以增加临床体验并查找存在问题。第三阶段:分析总结。演练结束后,全体人员进行讨论分析、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最后,由医务科及护理部主任对医疗护理两方面进行模拟演练总结。第四阶段:再次演练。在总结分析基础上,由护士、医生再次演练,强调程序完整、定位配合,展示一个全面、完整、标准的应急预案演练过程。

1.2.3评价方法统计2006~2007年参加急救演练护士基本操作技能,操作熟练程度、综合能力的评分。内容包括:①常用基本操作:气道开放、心电监护、静脉穿刺、电击除颤、徒手心肺复苏等5项常用的基本操作,对其在急救演练过程中的正确程序与操作时间进行考核,以评价单项操作的熟练程度:按10分(优秀)、8分(良好)、6分(合格)、4分以下(不合格)4个档次予以评价。②综合能力:对分工明确、定位合理、动作迅速、程度准确、无重复动作5项综合能力进行评分。每个项目5分,满分25分,得分越高,说明综合能力越强。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年急救演练护士基本技能操作评分比较2007年参加急救演练的急诊科护士基本技能操作时间及熟练程度均比2006年明显提高,见表1。表1两年急救演练护士基本技能操作评分比较

2.2两年急救演练护士综合能力评分比较2007年参加急救演练的急诊科护士的综合能力评分比2006年有明显提高,见表2。表2两年急救演练护士综合能力评分比较

3讨论

3.1应急预案演练的重要作用模拟应急预案演练的作用是对抢救过程进行周密思考,果断应对,默契配合与协调且依赖于各角色和各种技术整合为一种行为模型[1],使临床复杂多变的病情得以再现,从而提高护士的临床急救水平和能力。

3.2应急预案演练提高了护士的急救技能、整体协调能力和综合能力急诊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发病急、病情危重且复杂的病人,其工作压力大、风险性高,而系统学习和训练的机会相对较少[2]。因此,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使急诊科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控制性[3],全面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协调能力。本结果表明,参加模拟急救演练护士随着演练次数的增加,其基本技术操作时间逐年缩短,操作熟练程度及综合能力考核评分逐年提高。模拟急救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在国内己得到了广泛运用[4]。

3.3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抢救成功率应急预案演练使急诊科护士系统、全面地学习应急预案和模拟急救实践操作全过程,通过反复操作,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提升整体协调能力,护士把模拟训练中获得的技巧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3.4应急预案演练与急救技能的培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护理部及我科每年均对急诊科护士进行3次的急救技能及急救用药知识等的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相比较,急救技能培训的重点是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是急救工作的基础,而应急预案演练的重点在于急救过程的整体协调与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是各项急救技术的整合,因此,急救技能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有机结合是提高急救质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经过2年的应急预案演练,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抢救工作中,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整体综合能力均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实施应急预案演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聂振明,孟昭全.实用危重病监护与急救[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59-60.

[2]邓秋迎.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的影响素质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5,20(11):73-75.

急诊急救总结篇6

【关键词】医院急诊急救;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63-01

在21世纪这样的大背景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的改变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且在医学中有着屹立不倒的地位。因此,本文将从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这方面进行逐一论述。

1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

1.1医院急诊急救人才水平有限

从急诊医学发展史来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其特定专业内涵尚未形成一完善的体系,急诊急救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远远满足不了急诊急救医疗的需求。由于急诊科编制不足,所缺的急诊急救人才只能由其他专业科室派人支援,所以急病得不到急治,或救治不当的事件屡见不鲜。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来看,急诊科需要24小时连续开诊,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对的救治群体病情危急,病种杂,病谱广,未知因素、不确定性因素多,病情具有较大的不可预见性,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医护人员需要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及精湛的技术,尤其危急重患者抢救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故责任重,风险大。长期超强度的工作使医护人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负担重,工作压力大,而且夜班频繁,十分辛苦,在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又无相应的倾斜激励机制,专业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相当普遍。

1.2医院急诊急救体系有时代不符

现代急诊医疗的原则是突出“时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重在“救命”,即以高超的医术和技能使危重患者脱离危险。但是目前由于医院急诊体制的不健全、不合理、非人性化,很多医院急诊科对就诊的危重患者特别是生命垂危患者仅分诊,再转送相应科室救治,频繁会诊往往因中间环节接口多而延误抢救时机,这种急诊不急的救治机制严重影响了急危重病人急救质量。除了制度本身的缺陷外,对贯穿急诊急救服务流程的质量要素和质量环节上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也远远不够;诊疗过程中的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难以预防质量缺陷,杜绝隐患纠纷,难以满足质量,且方便、安全的急诊救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不少医院急诊急救工作质量、效率都低的症结所在。

1.3医院急诊急救的意识落后

落后于时代要求传统的急诊医疗质量管理意识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形成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较少以患者为关注焦点,不能为患者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上提供全面、全过程的优质服务,这也是急诊医患纠纷的一个难点问题。传统的质量管理忽略医疗质量全过程控制如基础质量、过程质量、终末质量等,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因传统急诊医疗管理理念的制约,没有考虑分析患者抱怨产生的原因,从急救服务过程、医疗环节、接口管理等方面找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持续有效的控制,加以及时改善,建立预防措施,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急救质量的需求。符合现代急诊医疗要求的管理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是人建立的,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制度何以能建立。因此,导致急诊医疗工作中诸多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观念的落后。

2医院急诊急救管理对策研究

2.1加强医院急诊急救管理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饭碗”思想已深入到医护人员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思想。面对当前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医护人员必须承认自己是服务者,要把“患者的满意才是我们的满意”作为自己的行为理念和医疗准则。近年来,虽然各个医院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优质服务活动,但服务不到位、缺乏人情味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急诊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切实认清形势,纠正医患错位,强化服务意识。由于医院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他们在接受医护人员的服务时,其心理、生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与健康人有差异。因此,医护人员在重视疾病诊治的同时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在思想上由只重视疾病转变到重视患者上来,在为患者治病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注,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与被关爱。

2.2建立健全的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体系

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建设要根据本院本地区的病种特点,配备相应的先进仪器和设备,选派医术高明、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急救中心,使急诊急救中心机构健全、队伍业务素质提高、设施设备配套完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患者的需求。由于急诊病人较多,医护人员工作量大,医疗风险高,医院要高度重视急诊急救中心的工作,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分管急诊急救工作,如果遇到重大抢救,要亲临现场指挥。院长要定期听取急诊急救中心负责人的工作汇报,不定期到急诊中心了解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相关科室如医务科、护理部要由一名副主任分管急诊急救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以保证急诊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

2.3医院急诊急救管理中加入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包括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和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病人的应急抢救预案:急诊患者大多是由于中毒或创伤等意外伤害所致,且病情危重,一旦出现这种突发事件,对医院的抢救承受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平时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面对突发事件,医护人员会手忙脚乱,这将使病人丧失宝贵的抢救时机。因此,制定综合性或专门应急抢救预案对于提高医院的应急抢救能力极为重要。自身安全应急预案:目前,特大交通意外事故、地震、海啸、恐怖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在突发事故来临时,急诊急救中心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的预案。预案内容包括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和医院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等,急救中心要定期开展自救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

结语:总之,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发展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医院急诊急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急诊急救总结篇7

1.1急诊护理工作自身危机

急诊行业是一项具有高难度的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在急诊救治的过程中,需对急诊患者实施护理。因为急诊护理工作存在直接性,在救治工作中,与患者的接触相对比较多,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也存在一定的危机。例如,护理人员因接触患者或者工作失误出现感染现象或者受伤现象等。而急诊工作存在较高难度,一些护理人员不能完成,会造成急诊护理科室人手不足或者护理工作任务过重等现象,具有自身危机。

1.2院前急救危机

急诊患者入院前,在一定情况下需要实施院前急救。一般情况下,对具有急危重症、灾难事故、创伤和中毒等危及生命的患者才会实施院前急救。但是,在实施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急救时间比较短、患者发病比较急、医护人员抢救处置急、缺乏专业配合、风险比较大、需求急、救治手段比较单一、缺乏专业的指导等,都会对院前急救效果造成影响,很容易出现急救危机。

1.3护患关系危机

护患关系主要是指医院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需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急诊科是医院科室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患者为危急患者,并且病情比较严重。通常情况下,患者家属不能轻易接受突发事件,对患者病情不了解。因此,对急诊护理人员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心理,很容易与急诊护理人员发生冲突,不利于急诊患者的抢救。

2加强对急诊护理危机的管理

针对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危机,需要医院急诊科加强对急诊危机的管理。具体的急诊护理危机管理措施如下。

2.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

医院急诊科室可由科主任、主治医师、主管护师和护士长等组成急诊危机管理小组,定期对急诊护理进行安全检查。例如,急诊危机风险管理小组可每月对科室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尤其是针对危重抢救患者,应制定相应的急诊危机防范和护理措施,以实现对急诊危机风险的有效预防,减少急诊危机的发生。针对急诊科室中的重点岗位、重点工作内容、重要环节和重点人群,应该加强对其的护理风险教育,并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相关法制和法规的教育。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增强法律意识。同时,护理人员应对相关护理预警预案,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可让考核结果与护理人员绩效工资相挂钩,让护理人员明确自身角色责任和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2.2制定急诊护理危机管理计划

护理急诊危机管理的成功与护理管理人员具有直接的影响,护理管理人员需对护理危机产生后造成的潜在最坏结构进行充分考虑,并提前做好相应的针对护理危机的计划。例如,每月可检查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和抢救护理流程的演练,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和急诊水平,避免急诊护理人员造成事故差错。急诊科室应强化危机管理,以医院中发生的护理事故为例,每周召开护士会议,让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和程序,提高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以避免急诊事故的发生。

2.3提高护理人员危机意识

医院急诊危机管理中,保持科学的危机观,不仅可以反映医院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实现对急诊危机的策略化处理的一项保障条件。因此,需重视急诊护理危机管理,以提高医院急诊科室对急诊护理危机的敏感性。一些急诊危机管理人员缺乏危机意识和前瞻性眼光,不能及时发现急诊护理中的危机,处理危机时比较被动。随着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断增高。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强化自身危机意识,提高自身危机管理能力,才能及时发现急诊护理中的危机,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最大程度的降低急诊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3严格执行护理风险管理

为了实现对医院急诊护理危机的科学管理,降低急诊危机的发生率,医院急诊科室应该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加强对急诊急救过程中各项设备仪器的检查,保证各项器材的完整性等。另外,医院急诊科室应该培训专科护士,以提高急救水平。例如,医院急诊科可选择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急救培训学习和进修,并组织相关人员通过查房和幻灯等形式进行学习,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实现对急诊危机的有效防范,减少急诊危机风险的发生。

4总结

急诊急救总结篇8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5-0073-03

当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急救时,通过配合落实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改善其病情,同时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应用价值高[1]。为总结急诊护理流程实践效果,此次对62例于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进行对照,分别行常规护理以及急诊护理流程后,期待能提升其急救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从中筛选出62例进行对照研究。31例基础组患者中,女14例,男17例;年龄40~76岁,平均(56.24±3.10)岁;病程5~47h,平均(22.87±4.29)h。31例治疗组患者中,女13例,男18例;年龄41~78岁,平均(57.12±3.45)岁;病程5~49h,平均(21.23±4.16)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31例基础组行常规护理:即环境护理、基础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此外,31例治疗组患者则落实急诊护理流程。

1.2.1组建急诊护理团队首先,根据工作能力、沟通能力成立若干抢救小组,每组由3人组成,其中由一位高年资的护士担任组长,在抢救中起到指导、协调作用。其次,科室每月组织各小组成员对六大病种急救流程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最后,护士长每月模拟相应病例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判断组员之间的配合能力,组长的指导能力,确保抢救工作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1.2.2创建护理急救流程首先,预检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在指导其进行早期检查的基础上,对其生命体征、意识状况、语言状况、面瘫程度以及肢体能力等进行评估后送至抢救区,先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再予以协助挂号,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信息及时反馈至专科医师处,配合专科医师进行急救工作[2]。其次,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同时,安排体位,抬高床头15°~30°,予以建立静脉通道,并对其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再检查其血常规、凝血功能情况及生化指数等,同时对患者血氧饱和情况、心电图指数及血压值等进行测定,以判断其病情。再次,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对其近期疾病状况进行了解,询问是否出现外伤或者出血等问题,再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介入溶栓的各项适应证。最后,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以后,即可为其开通两条通道,再对其血氧饱和情况、呼吸频率及血压值等进行持续监测,再加强用药指导,成功溶栓以后,才可将其送至病房中进行观察。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显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消失,患者下肢能够正常运动,且未出现语言障碍问题;(2)有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改善,患者下肢基本能够正常运动,但有轻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无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未好转,患者下肢不仅无法正常运动,而且有重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总有效=显效+有效。同时,对患者护理满意状况进行评定,采取问卷方式进行,指标有健康教育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服务态度评分等,采取十分制,得分及满意度之间呈正比。此外,对患者转诊时间、健康知识评分及分诊时间等进行记录,在统计健康知识评分时,具体涉及“疾病认知”“急救知识”及“用药方法”等方面,采取百分制,得分及认知情况之间呈正比。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21/3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急救指标对比

基础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均长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护理满意状况对比

治疗组护理满意状况各项评分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姚伟伟等[4]发现,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人群,不仅发病较急,而且具有昏迷、偏瘫、眩晕、意识不清等表现,加之病程时间较长,致残率与致死率都较高,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难免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通常需要进行急救,即使幸存下来,患者的身体功能通常也已受到极大影响,因此落实急诊护理流程尤为重要。对于患有急性脑梗死症状的患者,必须尽快实施就诊抢救,稳定患者病情,必须尽可能缩短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抢救工作成功率[5]。急诊护理流程是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结合急诊科的实际情况以及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最终制订出的一种护理模式,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患者在各个医疗环节中停留的时间,尽可能保证患者及时接受手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最大程度争取有效治疗时机,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6]。

急诊急救总结篇9

[关键词]医疗急救系统;交通伤害;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34-02

岳麓区新医疗急救系统实施一年多来,对交通伤害事故临床急救评估对比尚未研究,本研究调查的的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就是利用调查对象的急诊记录进行急救医疗资源整合,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一些临床急救评估指标,以此来论述岳麓区医疗急救体系形式2008年改进后影响交通伤害事故中急救反应时间、生存情况和患者对急诊的满意度的作用,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岳麓区新医疗急救体系的交通伤害患者675例,根据新医疗急救体系建立前与实施后将其分为对照组(325例)和观察组(350例)。

1.2方法

选择我院急诊科医护工作人员作为调查人员,经培训后根据“急诊伤害监测登记表”的内容,利用相关利用病历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调查我院的医院急救系统实施前后急诊体制、急诊设备、急诊人力的变化。

1.3医疗急救系统内容

医疗急救体系是一个网状系统,医学救援是社会公共救援系统的子系统,其组成系统是各个层次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医疗急救系统整合后其特点为:实行统一组织指挥,统一调配资源,统一救援;建立医学救援科学研究、专业化的培训;院前医学急救、院内医学急救;树立“大救援,大急救”的现代救援医学理念;践行“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的现代应急救援模式,从而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素质而提高医疗急救服务质量。

1.3满意度调查

采用统一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走访、寄信或电话调查上述患者或者家属,采用一对一询问的方式,当场填写调查表。

1.4统计学方法

由调查人员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然后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急救反应时间定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生存情况与满意度采用百分比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急救反应时间比较

岳麓区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统一指挥,中心对院前急救人员实行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我院对院前急诊科作了流程的再造。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36.58±15.21)min,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19.82±8.10)min,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p

2.2两组生存情况比较

对照组病死率为12.5%,观察组病死率为3.3%,对照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7%,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完善医疗急救系统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iCU和专科治疗[1-3]。我院是一家处于岳麓区的市卫生局直属的唯一三级医院,担负着市区的日常急救工作,系岳麓区急救中心重要的急救分站。由于经常参与市突发事件的处理,常导致瞬间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的相对不足。我院于2008年10月采用多种方式,对本单位急救专科技术人员和专科设备实施优化组合,以达到发挥专科技术优势、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的目的[4]。同时对急诊科功能进行改造,即把以“急诊内科”为主的功能改变为“急诊内外科”共同发展的功能[5];加强急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提高素质,灵活调配人员[6]。本文结果显示,在交通伤害救援中,2008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36.58±15.21)min,2009年的交通伤害急救反应平均时间为(19.82±8.10)min,大大短于2008年的急救反应时间(p

总之,我院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交通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急救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正国.灾难和事故的创伤救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18.

[2]李宗浩.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J].中华医学杂志,2010,85(22):151-152.

[3]秦银河.关于建立我国灾难医疗系统的设想[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5(5):25-26.

[4]沈伟锋.试论建立区域性立体应急救援网络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4-55.

[5]潘旭临.重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J].当代医学,2003,8(5):16-18.

[6]庆义,钱永宇.关于急诊医学概念与模式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2):918.

急诊急救总结篇10

关键词社区医院急诊急救昏迷高热

2008~2009年收治急诊急救患者2189例,根据历史资料和临床诊断结果总结各种急诊急救类型以及计算各种类型的占有比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2009年收治各种疾病的急诊急救患者2189例,男1025例,女1164例,平均年龄47.5岁。

诊断标准:①中毒诊断标准:根据GB4798和GB5009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患者在短时期内使用某种食物后发生的呕吐,全身过敏,昏厥等不良症状,病程较短,且按照适当治疗可立即恢复的一类症状。②昏迷诊断标准:观察昏迷状态,对外部刺激无反应或稍有反应。脑神经和肢体运动检查发现意识完全丧失,感觉、运动、反射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伴大小便失禁,但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心跳)尚存在。③高热诊断标准:体温超过39℃以上的发热为高热,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高热。感染性发热病程短,发病快,可伴寒战等,中毒症状明显且伴有酸痛,乏力等。感染的器官和组织部位有特定位置的症状。如外周血白细胞高于1.2×10【sup】9【/sup】/L,可怀疑为细菌性感染;若外周血白细胞低于0.5×10【sup】9【/sup】/L,可怀疑为病毒性感染。非感染性高热发病病程长一般超过2个月,外周血血检白细胞无任何异常,无淋巴结肿大,可有肝脾肿大。④咯血诊断标准:下呼吸道部位出血,血液经口腔排除为咯血。血液是伴随着咳嗽动作咯出,且喉痒或胸闷,同时鲜血鲜红,伴随泡沫。血液检查偏碱性。⑤休克诊断标准:根据1981年全国“三衰”急救专题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首先有诱发休克的具体原因,然后诊断意识障碍,脉象微弱或超过100次/分,或尿量少三者之二,收缩压<10.7kpa,脉压<2.7kpa和收缩压较原水平下降30%三者之一,加起来可诊断为休克。

统计学分析:所有计数资料用SpSS12.0软件进行X【sup】2【/sup】检验。统计结果用X【sup】2【/sup】和p值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或统计学意义。

结果

急诊急救类型和每种急症急救类型的占有比例:随机抽取的2189例急诊急救患者:毒者79例(3.61%);昏迷患者369例(16.86%);高热患者892例(40.75%);咯血患者157例(7.17%);休克患者119例(5.44%)。其中高热例数和占有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种类型疾病(X【sup】2【/sup】23.103,p<0.05),昏迷例数和占有比例显著高于中毒,咯血和休克(X【sup】2【/sup】11.924,p<0.05)。见表1。

各种急诊急救的治疗方法:①中毒治疗方法:食物中毒患者或服药患者应采取措施对患者实施催吐,洗胃或清肠,清去患者在短时间内摄取的有毒物质。对于药物中毒情况应采取适当的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②昏迷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紧急急救,平卧或侧卧后解开衣领,使患者处于轻松状态并实施给氧治疗,并随时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心跳和呼吸等体征变化。迅速查明昏迷原因,对症治疗,例如如果是煤气中毒应采取纯氧呼吸治疗。对于低血糖昏迷患者应该实施高浓度葡萄糖静脉注射,增加血糖中葡萄糖的浓度。③高热治疗方法:首先采取降温治疗,急救时首先用25%~50%的酒精擦全身,然后用冷毛巾擦拭一圈后在额头,背部,颈部或腋下用冰袋冷敷。如体温未得到缓解或提问未下降,可使用药物降温,例如使用阿司匹林0.3~0.5g/次口服;复方氨基比林2~4ml或柴胡4ml肌内注射;或中成药:紫血散、局方至宝丹等。④咯血治疗方法:患者首先进行一般治疗措施:采取患处朝上的侧卧姿势,同时口服镇静药(如地西泮)和止咳药(如托维林),同时检测治疗过程中呼吸,血压,咯血状态和意识等。疾病严重者要采取止血或窒息抢救操作。使用10mg维生素K1肌肉注射或普鲁卡因150~300mg静脉注射,可用于紧急止血。对于情况更严重者,使用高流量吸氧操作,用吸引管对血液和血块进行处理,同时继续使用上述药物止血。⑤休克治疗方法:应在1~4小时内改善微循环状态,12~24小时使患者脱离危险。首先纠正患者的使患者保持最佳有利于血液循环和呼吸。同时使用面罩高浓度的纯氧给氧,同时保持体温维持在37℃。寻找休克原因,感染细菌导致的休克使用抗细菌药物治疗。

讨论

社区急诊急救是指社区医院进行的针对社区居民突发疾病进行的紧急抢救,改善病患或挽救生命的措施【sup】[1]【/sup】。在整个社会医疗体系中属于前沿性的重要的医疗内容。社区急诊急救疾病内容有:昏迷,咳血,中毒,急性肝功能衰竭,老年哮喘急救等内容。由于脑梗死,低血糖,肝脑损伤,糖尿病昏迷,中毒而导致的昏迷是社区医院经常收治的疾病类型,有研究发现这类疾病早期处理很关键,首要是防护器官和脑的损伤,从而避免昏迷导致的死亡【sup】[2]【/sup】。咯血首要的是止血严重者需要转至上级医院治疗。中毒包括食物中毒和药物中毒,在社区医院接受治疗中占有比例很高,一项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急诊急救护理研究提出,除了阿托品、合理使用复能剂、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和辅助方法治疗外,合适的护理可提高中毒后存活率【sup】[3]【/sup】。有研究得出急性肝功能衰竭起病急、进展快,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对病情的密切观察及全方位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sup】[4]【/sup】。

本文首次总结了社区医院中急诊急救中毒、昏迷、高热,咳血和休克等疾病,并计算了每种疾病的占有比例,结果发现中毒和昏迷是社区急诊急救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社区医院中应该提升和加强这两个方面的抢救硬件和软件措施,同时除上述的疾病类型外的其他疾病治疗措施应该配备,尽可能降低社区居民突发病导致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蔡慕坚.社区急诊急救特点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09,13(11):92-93.

2刘净,张世清,王慧斌.急诊急救急性昏迷患者98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0,34(8):617.

3张彩珍.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急诊急救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0):1232-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