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十篇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十篇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46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篇1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喘、呼吸不畅以及心率等身体症状出现异常等[1]。临床主要的呼吸内科重症包括有急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2]。因此,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必须要及时且有效。本次实验为了分析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及其临床效果,对我院2014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97例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采取应急护理干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临床症状。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97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护理组(n=48)和对照组(n=49)。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呼吸不畅等,其中护理组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为27~73岁,平均(42.6±1.8)岁;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25~71岁,平均(41.5±2.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临床症状和年龄等方面比较无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

1.2.2护理组采用应急护理干预。①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症状:首先,为患者进行治疗前必须要求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各种症状的变化。不同的临床症状表示患者的病情蔓延程度不同,同时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速度较快,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全天候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身体各项指标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3];②加强对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呼吸道会存在各种异常,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会曾中应该要协助患者进行呼吸道管理,鼓励患者进行咳嗽,同时加强对病房的卫生和感染护理,防止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等现象。部分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需要长期卧床的,护理人员应该及时为患者进行体位的调整和拍背护理,以促进其呼吸;③加强对患者的通气护理:气道的护理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和治疗有着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必须要确保患者的气道呼吸顺畅,然后对患者进行管道通气护理。

1.3疗效判定有效:患者呼吸不畅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呼吸频率和心率等生命指标恢复正常;显效:患者呼吸不畅等临床症状基本完全消失,呼吸频率和心率等生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呼吸不畅等临床症状未发生明显的改善甚至加重,呼吸频率和心率等生命指标仍然异常;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5统计软件包对患者接受护理后的治疗有效率、显效率和无效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进行干预后的治疗效果可知,护理组的治疗有效率为33例(68.75%),显效率为13例(27.08%),总有效率为46例(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29例(59.18%),显效率11例(22.45%)和总有效率40例(81.63%)(p

3讨论

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和治疗必须及时、有效。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来说,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不畅,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呼吸道和气道的护理,使患者能够保持气道畅通、呼吸顺畅[4]。除此之外,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病情反复较为严重,变化强度大[5-6]。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全天候的守护在患者身旁,以便及时发现患者临床症状的异常,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7]。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篇2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小儿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329-01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等部位,因此“急性鼻咽炎”(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鼻咽感染常出现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涉及如喉、气管、肺、口腔、鼻窦、中耳、眼以及颈淋巴结等邻近的器官。

1临床资料

选择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共120例,男65例,女55例。入选标准:患儿的年龄4个月~2岁、且是急性起病,病程

2方法

2.1临床表现: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通常具有如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充血、肿大,颈淋巴结可肿大并压痛,肺部听诊多正常。

2.2诊断依据

(1)具有受凉或与本病患者接触史。(2)伴有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咽痛等症状,婴幼儿患者因为鼻塞有拒奶或呼吸急促的症状。(3)有咽部充血体征,甚至有的患者扁桃体充血、肿胀。(4)一般在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接近正常,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并在发生细菌感染时候,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增高。

2.3治疗方法:治疗组小儿解表颗粒3个月~9个月每次1/4包,2次/天口服;9个月~1岁每次1/3包,2次/天口服;1岁~3岁每次1/2包,2次/天口服。显效:若服用小儿解表颗粒在12小时~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同时流涕、咳嗽、鼻塞等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说明此药物显效。有效:若服用小儿解表颗粒药在48小时~72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同时流涕、咳嗽、鼻塞等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说明此药物有效。无效:若服用小儿解表颗粒药在72h以后体温未恢复正常,同时流涕、咳嗽、鼻塞等临床症状无改善,说明次药物无效。

3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总有效率76%,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p

4讨论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以病毒为主,可能占据源发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的90%以上。因为病毒感染后,细菌可乘虚而入,并可能发生化脓性感染。

其具体病毒,主要由以下几种:

(1)鼻病毒:包括100多种不同类型的血清,可以导致上感、支气管炎及中耳炎症状的发生。通常上感的常见病原是冠状病毒,但冠状病毒的分离需用特殊方法。

(2)柯萨奇及埃可病毒:此类病毒都比较微小,属于该类型的微小病毒,都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3)流感病毒:此类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血清类型。甲型每隔10~15年一次,抗原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异是导致该病毒流行的原因。乙型流行规模较小且具有局限性。丙型病毒一般只能造成散发流行,病情较轻。上感,或者喉、气管、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主要是由以上三种类型的小儿呼吸道疾病引起

(4)副流感病毒:分1、2、3、4四种类型血清。1型又称“红细胞吸附病毒”2型称“哮吼类病毒”3型往往引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也常会出现哮吼。4型又称m-25,比较少见,主要在儿童及成人中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5)呼吸道合胞病毒:仅有一型,其对婴幼儿呼吸道具有很强的致病能力,可以引起小儿流行病毒。约有75%左右1岁以内的婴儿可能发生毛细支气管炎,30%左右1岁以内的婴儿可能发生喉、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等症状。2岁以后的患儿上述疾病有所渐少,5岁以后患儿下呼吸道感染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仅仅表现为轻型的上感。

小儿解表颗粒药理作用,对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的观察有抗菌、抗病毒、解热和止咳作用。本文通过对120例患儿对照观察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6%,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且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特别适合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

参考文献

[1]袁承文.儿科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261,263

[2]魏珉,王同,董梅.儿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7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篇3

关键词:杏贝止咳祛痰口服液;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咳嗽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因儿童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婴幼儿咳嗽反射弱,柱状上皮细胞纤毛运动能差,难以有效清除吸入的尘埃和异物颗粒。咳嗽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咳嗽反复会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因此选用有效、安全的止咳祛痰药物很关键。我们于2013年3月~6月选择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伴有咳嗽的患儿2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杏贝止咳祛痰口服液,对照组采用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糖浆。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0例。治疗组男71例,女59例,年龄在(2.02±1.84)岁,对照组男70例,女60例,年龄在(1.98±1.07)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分布情况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4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①治疗组:采用杏贝止咳祛痰口服液止咳祛痰。②对照组:采用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糖浆止咳祛痰。

1.5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观察患儿咳嗽,咳痰以及症状综合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1]。

1.6疗效评价①显效:症状由3分转为1分或者2分转为0分;好转:症状由2分转为1分或者1分转为0分;无效:症状无好转或者加重。②症状综合改善率:(治疗前各单项分值总和-治疗后各单项分值)/治疗前各分值总和×100%。临床控制:服用药物症状改善>75%;显效:服药后症状改善51%~75%;好转:服药后症状改善在26%~50%;无效:服药后症状改善在

1.7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与同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均疗效显著(p

2.2两组患儿总疗效比较治疗后7d,治疗组总有效率86.9%,对照组总有效率7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不良反应治疗组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皮疹,2例嗜睡,1例头晕的反应。

3讨论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咳嗽及咳痰是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在儿童急性呼吸道疾病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十分重要的,而止咳祛痰是一种重要的对症治疗及保持气道通畅的手段。

中药的现代研究:冯冰虹等研究表明桑白皮的有效成分存在氯仿提取物及碱提取物里,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抗炎作用[2]。苦杏仁的有效成分是苦杏仁苷,苦杏仁苷口服后,可在体内分解为氢氰酸、和苯甲醛。氢氰酸对呼吸中枢可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呼吸运动趋于安静而达到镇咳平喘作用。苦杏仁苷对于油酸型呼吸窘迫症动物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并使病变得到改善。电刺激麻醉猫喉上神经法研究发现,腹腔注射浙贝母醇提取物生药,按4g/Kg量提取,能明显降低咳嗽强度,减少咳嗽次数。小鼠二氧化硫引咳实验表明浙贝母的镇咳作用略强于川贝母;小鼠酚红法实验表明浙贝母祛痰作用略强于川贝母。本实验研究表明:杏贝止咳祛痰口服液在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咳痰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无不良反应出现,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患病儿童提供了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无毒副反应的止咳祛痰的中成药。

参考文献: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篇4

关键词:利巴韦林;热毒宁;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每年的冬季和春季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爆发的高峰期[1],患者患病后通常出现咳嗽、发热、咽痛、流鼻涕等临床表现,严重时易导致患者并发中耳炎、急性鼻窦炎、支气管炎,甚至心肌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基于此,笔者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利巴韦林进行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的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接受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热毒宁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35.9±4.8)岁,平均病程(9.2±3.4)d,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平均年龄(36.2±4.5)岁,平均病程(9.5±3.7)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临床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即给予患者止咳、退热等对症治疗,对于具有细菌感染指征的患者给予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即0.5g利巴韦林注射液+250ml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1次/d;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热毒宁进行抗病毒治疗,即热毒宁20ml+250ml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d。

1.2.2临床观察指标分别以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作为临床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价[2],显效: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治疗24~48h,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体征和自觉症状消失,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有效: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治疗48~72h,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体征和自觉症状消失,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无效:患者治疗前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出现恶化。

1.2.3统计学方法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结果,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进行ridit分析,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见表1。

2.2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对照组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两组患者均可耐受,未经临床处理,停药后症状自动消失。

3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是由于因鼻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入侵人体上呼吸道所致。利巴韦林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光谱抗病毒药,其进入人体后,通过细胞磷酸化作用生成利巴韦林单磷酸和利巴韦林三磷酸[3],进而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活性,阻断Dna病毒的复制过程,同时多项临床实验证实,利巴韦林对Dna和Rna病毒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疗效及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利巴韦林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

总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利巴韦林可以有效的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症状改善时间,且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较少,疗效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广媛.110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4):101-102.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篇5

【关键词】头孢替安;阿奇霉素;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12

呼吸道感染为儿科常见疾病,其中下呼吸道感染者占65%左右,是引发小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有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等,多发于冬春及秋冬,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气喘、气促等。临床上以往多采用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应用,病菌耐药性不断提高,给治疗效果造成影响。为了对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对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92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症状主要有喘息、咳嗽、肺部音及体温升高等。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诊断标准:①起病急,咳嗽及发热时间≤7d;②咳嗽、发热、肺部音、呼吸急促、喘鸣音、喘息或胸部凹陷,具有≥2项体征;③经胸部X线片检查存在肺纹理增加、支气管周浸润、肺门旁浸润、胸腔积液、片状阴影等。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②年龄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行退热、止咳、平喘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将80mg/kg头孢替安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次/d,持续7d。观察组采用头孢替安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头孢替安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将10mg/kg阿奇霉素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持续5d。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2]对比两组患儿发热、咳嗽、喘息及肺部音的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和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效:3~5d后,患儿的发热、喘息、咳嗽等症状消失;有效:7d后,患儿的发热、喘息、咳嗽等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无效:7d后,患儿的发热、喘息、咳嗽等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24例(52.17%),有效20例(43.48%),无效2例(4.35%),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显效18例(39.13%),有效19例(41.30%),无效9例(19.57%),总有效率为80.4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的发热消退时间为(2.66±0.23)d,咳嗽消失时间为(4.13±1.07)d、喘息消失时间为(3.47±0.26)d,肺部音消失时间为(5.64±1.54)d;对照组分别为(3.57±0.49)、(5.84±1.33)、(4.55±0.42)、(6.98±1.71)d,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出现恶心1例,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2/46);观察组出现恶心2例,呕吐1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4/46),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症状均在停药后自行消失,未对治疗造成影响。

3讨论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及支气管哮喘等,为临床常见病。临床上以往多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治疗效果受到影响[3]。头孢替安是第二代头孢菌素,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G+菌、G-菌及厌氧菌的抗菌活性较好,下呼吸道感染多由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引起,因此,采用头孢替安治疗效果较为确切,总有效率约为80%左右[4]。本研究中,单纯采用头孢替安治疗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43%,符合这一报道。

临床研究表明,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能够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破坏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具有确切效果,联合头孢替安对于支原体感染及衣原体感染等引起的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确切疗效。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3%(p0.05)。提示阿奇霉素不会增加患儿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头孢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竹玲.头孢曲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2728-2730.

[2]沈邹影.头孢替安序贯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医学信息,2012,25(2):545.

[3]王金艳,王彬.口服阿奇霉素联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黑龙江医学,2013,37(6):423-424.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篇6

一、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以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软弱无力等全身症状为主,可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体检可见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轻度充血。化验检查显示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由于流感的传染性强,因而在发病后至少应隔离到热退的48小时后。流感急性期患者要卧床休息,多饮水和进食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对症治疗,如降温、补液,保护心功能等。免疫力偏低者还可考虑给予抗病毒药或干扰素治疗。预防流感除了要注意保暖防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呼吸道传播机会之外,还要对老年人、婴幼儿和慢性病患者特别加以保护,最好在流感流行前几个月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或在流行期间给予药物预防,如病毒灵0.1g,每日2次口服,连服1周左右。

二、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随着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种,目前儿童麻疹的患病率已显著下降,按周期性流行的规律消失,发病年龄向后推移,青少年及成年人麻疹患病率则有所上升。麻疹的临床表现较为典型,最初表现为发热,为头痛、咳嗽、流涕、声嘶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畏光、流泪,眼睛浮肿等眼结膜炎症状。发病3~5天后开始出疹,自耳后、发际开始,逐渐延至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手掌、足底等部位。皮疹出齐后的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而后按出疹顺序在2~3天内退疹,疹退时有糠麸样脱屑及浅褐素沉着。因此,在流行季节遇到同时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和眼结膜炎的患者,务必要检查口腔,如果在口腔内见到麻疹黏膜斑,就可判定为麻疹,及时隔离与治疗。预防麻疹的关键是按程序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的第8个月时进行皮下注射接种。

三、小儿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2~5岁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小儿风疹的临床特点是:先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症状轻微。1~2天后迅速出现皮疹,多见于面部、颈部和四肢等部位。皮疹形态多样,多为淡红色斑疹、班丘疹或丘疹,常伴耳后、枕部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持续2~3日消退,消退时无脱屑,也无色素沉着。明确小儿风疹后应及时隔离,一般隔离至出疹后的第5日。预防小儿风疹的发生,惟一措施是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一般于婴儿出生后的第15个月中接种。

四、幼儿急诊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常见于1~3岁的婴幼儿。临床特点是:起病急,早期出现高热,但全身症状轻微。高热持续2~4日后迅速下降,但随后迅速出现皮疹。皮疹呈淡红色斑疹或班丘疹,腰臀部较多,面部和四肢较为稀少。皮疹持续1~2日后消退,消退时无脱屑,也无色素沉着。幼儿急疹的治疗以护理和对症处理为主。重点为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幼儿急疹的预防尚无特定疫苗接种,因此,主要预防措施是减少与患儿的接触。另外,对有过接触的儿童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热就应隔离治疗,需要隔离至疹退之后。

五、水痘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染病,经呼吸道传播,1~6岁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临床特点是:初期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症状轻微。发病1~2天后出疹,先见于躯干和头部、而后逐渐蔓延至面部和四肢。皮疹以躯干居多,四肢较少,呈向心性。皮疹初期为红色斑疹,后为丘疹,再后为椭圆形疱疹。疱疹常常分批出现,壁薄表浅,大小不等,疱液先清澈,后混浊,基底周围有红晕,伴有瘙痒。由于水痘的传染性极强,故而在明确诊断后至少应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之后,或者从发病之日起隔离时间不得少于2周。出疹期间要避免抓破疱疹而引起继发感染,一旦溃破应在溃破表面涂上龙胆紫溶液或抗菌素软膏。目前尚无预防水痘的减毒活疫苗,对易感者使用免疫球蛋白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及减轻病情。

六、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居多。临床表现是:起病急,初有畏寒、高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1~2天后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数日后对侧腮腺也有肿大的可能。肿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肿胀皮肤发亮,灼热但不红。具有弹性和触痛,张口、咀嚼或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一般情况下腮腺肿胀可于1~3日达高峰,持续4~5日逐渐消退,总病程大约为10~14天。由于流行性腮腺炎自潜伏期起直到腮腺肿大消退时均有传染性,故而需要一直隔离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止。

七、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见于5岁以下儿童。由于新生儿因缺乏天然免疫力,也有发生百日咳的风险,一旦发病其病情往往较重。百日咳的临床特点是: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有低热、打喷嚏、流涕及咳嗽等呼吸道症状,2~3日后咳嗽逐渐加重,7~10日后进入痉咳期,每日咳嗽发作达数十次,尤以夜间为甚,持续数周后逐渐恢复。由于百日咳自潜伏期末至发病的6周内均有传染性,以病初2~3周传染性最强,所以,患者应自发病之日起应至少隔离40天,或自痉挛性咳嗽开始后的30天内要加以隔离,防止引起传染。百日咳的预防多采用百白破混合制剂作为基础性免疫,一般自孩子出生后3~6个月中进行首次预防接种,而后每隔4~6周复种1次,共3次。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篇7

关键词:急性气管;支气管;护理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于生物或者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生物感染因素主要为病毒感染以及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百日咳杆菌,非生物致病因素有植物、矿物粉尘、刺激性气体、烟雾等。损害因素对气管、支气管的粘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引起非细菌性炎症,或者破坏粘膜屏障而继发病毒、细菌感染,引起气管、支气管的炎症反应。临床主要表现有咳嗽、咳痰,多先有上感症状。多见于或气候变化时或者寒冷季节[1]尤其是冬季。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病毒、细菌等生物性或物理、化学等非生物性致病因素刺激或过敏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急性炎症,与慢性支气管炎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为呼吸道一种独立病症。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起病多先有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症状及体征:患者多有发热症状,多为低热,少数体温可达38~39℃,可以持续数天或者2~3周。起初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出少量粘液痰,随着病情的发展,咳嗽加剧,痰液逐渐增多,呈粘液脓性痰。体征:呼吸增快,早期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性音。以后因分泌物逐渐增多而表现出粗、中湿音,音多不固定,在改变或着咳嗽后减少甚至消失。辅助检查:血细胞分析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初期多无明显改变。当细菌感染较重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通过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纹理增粗或者正常。感染是此病常见的发病原因。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包括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肺炎支原体、衣原休也是本病的致病菌。理化因素刺激属于非生物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吸入某些刺激性较强的物质所致。常见致病因子有粉尘、冷空气、刺激性气体(强酸、强碱、某些挥发性溶剂)等。吸入能够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有机粉尘或真菌孢子等。除上述主要病因外,过度劳累、着凉也可诱发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气管-支气管充血、水肿、纤毛细胞损伤、脱落,分泌物增加。炎症消退后,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多能恢复正常。

二、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初期以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发热时可有头痛、乏力等症状;炎症累及支气管黏膜时,可有咳嗽和咳痰,这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表现;开始以干咳为主,3~4天后,可咳出黏液性痰,随病程发展可转为脓痰,偶有痰中带血;有时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咳嗽,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胸腹部肌肉疼痛,咳嗽可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伴支气管哮喘时,可有喘息、胸闷和气促,听诊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音,咳嗽、咳痰后可消失,无其他并发症。本病症关和体征如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支气管炎。

三、护理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通过感染、物理、化学刺激和体征、胸部X线片、血常规检查、病毒抗体检测和痰细菌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胸部X线检查可无异常或有肺纹理加深。

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麻疹、百日咳等多种肺部疾病可伴有急性支气管炎的症状。

四、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对老年人群患病者应给予高度重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发生衰老和变化。其肺泡数量减少,且泡壁变薄,泡腔增大,弹性降低,呼吸功能也不断下降,对缺氧和呼吸系统的调节功能也随之减低,咳嗽反射减弱,免疫力低下,使老年人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加之老年人常患有其他慢性病变,如脑血管病等,一旦卧床,并发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其护理要点如下。

1、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咳嗽、咳痰,多应用化痰药物治疗以稀释痰液,便于咳出,禁用或镇用镇咳药,以防抑制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抑制,甚至昏迷。加强护理,勤翻身、叩背或其他物理排痰法。当出现症状时,应尽量取侧卧位。一般健侧卧位利于引痰,可左右交替卧位。

2、观察呼吸道分泌物的性质及能否有效地咳出痰液对于咳嗽无力的患者,宜经常更换,拍背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促进炎症消散;如果分泌物多,影响呼吸时,要用吸引器,及时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咳喘症状者可给予氧气吸入。

3、观察生命体征注意呼吸、脉搏及节律的改变,注意痰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如发现病人精神不振或嗜睡、懒言、不喜活动或呼吸困难及发绀等出现,应高度重视,急查血气分析。

4、正确指导老年人用药按时服药,正确使用吸入药物或雾化吸入器,定时留取痰标本,及时检查痰细菌培养,及时调整抗生素的应用。

5、对症治疗。抗菌药物的应用。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对病原体敏感的药物。在未获得病原体检查结果前,可经验性地使用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尤其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具有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对革兰阳性菌、衣原体、支原体都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篇8

关键词:干扰素;超声雾化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利巴韦林

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临床症状较重,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尽早控制症状,缩短病程,降低惊厥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本次研究以66例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比较了干扰素-α1b超声雾化及常规利巴韦林注射液用于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旨在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科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6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入选标准:1)年龄≤14岁;2)符合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7版关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3)既往无相关病史;排除标准:1)近期服用过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2)合并细菌等其他非病毒病原体感染,表现高热、咯痰等;3)存在肝肾功能不全。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干扰素-α1b超声雾化进行治疗,包括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龄1~10岁(平均3.7±2.3岁),病程6~18h(平均10.5±3.1h);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治疗,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1~10岁(平均3.5±2.5岁),病程6~15h(平均10.7±3.3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下表。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对比表

例数

年龄(Y)

病程(h)

观察组

33

16

17

3.7±2.3

10.5±3.1

对照组

33

18

15

3.5±2.5

10.7±3.3

X2/t

0.242647

0.3382081

0.2537523

p

>0.05

>0.05

>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干扰素-α1b高频超声雾化吸入,每日剂量2μg/kg,混合生理盐水10ml,一次吸入,时间20min;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雾化吸入,每日剂量10mg/kg,混合生理盐水10ml,一次吸入,时间20min。

1.2.2疗效判断

痊愈:治疗3d全部症状消失,停药后7d未复发;显效:治疗3d体温恢复正常,畏寒、乏力等症状基本消失,停药后7d未复发;有效:治疗3d以内体温有所降低,但仍偏高,畏寒、乏力等症状显著减轻,尚需继续用药治疗;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或症状加重,或改用其它治疗方案。

1.2.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for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以p

2.结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愈23例,显效10例,有效1例,显效率为96.97%(32/33);对照组治愈17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2例(症状无改善,改用其他疗法),显效率为96.97%(32/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对比表

例数

治愈+显效

有效+无效

显效率

观察组

33

32

1

96.97%

对照组

33

25

8

75.76%

X2

4.631579

p

<0.05

3.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以3岁以下儿童为主,其病程多表现为起病急,进展迅速,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鼻塞、流涕、咳嗽、食欲不振,部分可伴有腹泻、呕吐、烦躁不安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惊厥、心肌炎、中耳炎、风湿性疾病等,严重影响儿童健康[1-3]。当前临床对病毒感染多以对症治疗为主,效果不够理想,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症状,无法满足临床需要[4-5]。因此,寻找一种疗效确切、简便易行、对患儿家长经济负担较小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从本次临床观察结果可以看出,采用干扰素-α1b超声雾化治疗后患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改善,实际疗效明显优于利巴韦林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提示这一用药方案是高效可行的。发热是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患儿家长最关注的疗效指标,此次研究显示,干扰素-α1b超声雾化可迅速起到退热作用,缓解患儿痛苦。总之,干扰素雾化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雪清,胡骏,宁小晓等.2425例小儿呼吸道感染7种常见病毒检出情况分析[J].检验医学,2013,28(7):602-605.

[2]丁妞,饶花平,白雪等.2009-2011年湖南地区儿童呼吸道人偏肺病毒及其他病毒混合感染的流行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2):1728-1729,1759.

[3]Fazekas,t.,eickhoff,p.,Rauch,m.etal.prevalenceandclinicalcourseofviral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sinimmunocompromisedpediatricpatientswithmalignanciesorafter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J].Journalofpediatrichematology/oncology,2012,34(6):442-449.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篇9

琳琳去年刚刚荣升为妈妈,看着那个软软的粉红色的小东西躺在自己怀里,心里总是有着说不出的柔软和喜悦。过年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七大姑姨全都到家里来串门,大家都夸宝宝是个可人儿,但是,送走了亲戚朋友,回来却觉得宝宝的状况有点不对劲,哭闹得越来越厉害,用手一摸脑门感觉有点热,琳琳慌了,不会发烧了吧!人家都说婴儿发烧最容易得肺炎,不及时治疗会有危险,可是谁知道有没有这么严重呢?

是不是宝宝一发烧就容易肺炎?

急性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炎、咽炎、扁桃体炎和喉炎;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的是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婴幼儿由于生理特点和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上呼吸道感染很容易扩散到下呼吸道,引起支气管肺炎,无论是上呼吸道感染还是下呼吸道感染,很多症状都相似,往往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此家长们对于孩子患急性呼吸道感染都很紧张和害怕,担心孩子一不小心就会患上较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炎。

亲手抓住肺炎的影子

1 呼吸频率不正常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诊断肺炎的标准;在宝宝相对安静状态下数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危险表现:如果发现2个月以下婴幼儿呼吸≥60次/分,2~12个月婴儿呼吸≥50次/分,1~5岁小儿呼吸≥40次/分,就说明有肺炎的可能,就要赶紧到医院诊治了。

原因“由于肺炎时,肺泡和肺可质的炎症使呼吸膜增厚和下呼吸道阻塞,引起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低氧血症以及动脉氧饱和度下降,出现气急,呼吸和心率加快等临床症状,因此数呼吸对于早期识别肺炎,判断病情很有帮助。

tips:如何正确的数呼吸

数满―分钟,每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如果将一呼一吸算二次呼吸就错了。

发现宝宝的呼吸频率大于该年龄小儿的呼吸频率,应当反复的数几次,如果确实快的话应当及时就医或咨询你的医生。

婴幼儿呼吸肌发育不完全、胸廓活动范围小多呈腹式呼吸,因此观察小儿呼吸时的腹部起伏运动,数的呼吸更正确。

数呼吸应当在小儿安静时数较正确,因为小儿哭吵,运动,进食前后呼吸均会加快,这时数的呼吸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2 呼吸困难

小儿肺炎时,除呼吸急促外,还有一些其他症状和体征可以帮助我们早诊断。最重要的是“三四”。

急性呼吸道症状表现篇10

关键词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154

中间综合征(imS)是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引起的一组以肌无力为突出表现且发病时间在急性胆碱能危象和迟发性脑病之间的综合征,发生率约为7%[1]。这类患者病死率高,胸闷、言语无力、呼吸肌麻痹等呼吸衰竭症状是通常的表现,目前医学界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将近年来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致重症imS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11年4月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致重症imS患者35例,所有患者均按照《实用内科学》诊断急性有机磷中毒致中间综合征的标准进行诊断。35例患者中女19例(54.3%),男16例(45.7%),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17~71岁,平均32.4岁,标准差为5.6岁,以中青年为主。

病因构成:所有患者均为口服农药中毒,其中口服农药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敌敌畏、对硫磷(1605)、氧化乐果、不明品名和马拉硫磷,分别为10例、9例、8例、5例和3例,口服农药量50~400ml。

中毒程度:患者从服毒到送入医院的时间30分~8小时,采用a0pp诊断标准分级进行诊断显示这些患者有机磷农药中毒程度均为重度。

临床表现:①临床症状:初期,所有患者都有如瞳孔缩小、皮肤湿冷、出现口鼻分泌物、肌颤、意识障碍及肺部表现等胆碱能危象。经过医院治疗中毒症状减轻后,患者突然出现呼吸、言语、吞咽、四肢等方面的不正常表现,继而呼吸困难,呼吸浅慢且不规则,最后呼吸停止[2]。②实验室检测结果:35例患者在入院时均有浓厚的大蒜臭味,入院后即测血清胆碱酯酶活力为最大值为25%,最小为0。血气分析:pH7.15±0.3,pao245.5±6.6mmHg,paCo255.2±10.4mmHg,HCo324±6.4mmol/L,Spo2≤90%,Che活力26±5.3%。

治疗方法:①imS早期症状处置方法:如果出现imS早期症状,如眼睑下垂、头颈活动无力、眼球运动障碍、呼吸困难时,应保持高度警惕,做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准备工作。②病情恶化治疗方法:若病情恶化,呼吸困难加重、呼吸节律改变、呼吸频率>30次/分,pao2≤8.0kpa、paCo2≥6.5kpa、严重紫绀、Spo2≤90%、昏迷和呼吸浅表等,尽早使用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待患者肌力完全恢复正常,自主呼吸时潮气量≥5ml/kg,停机后48小时呼吸平稳,血气分析正常后撤掉呼吸机。

结果

本研究中35例患者都进行了积极而及时的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3~14天,平均为7.5天。抢救成功和死亡的分别为32例(91.4%)和3例(8.6%),3例死亡患者中死于呼吸循环衰竭和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分别为2例和1例。

讨论

中间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急性有机磷中毒会导致出现中间综合征(imS)[2]。对于中间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医学界尚不明确。但国内外已有的大量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有机磷中毒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蓄积在突触间隙内的大量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2受体,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而出现骨骼肌麻痹或由于n2受体持续受刺激,导致由兴奋转为抑制,从而出现肌无力症状[3]。

中间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中间综合征发生在中毒后的时间为29~76小时,发病急骤,呼吸衰竭是急性有机磷中毒的常见死亡原因,当出现呼吸困难后,多在短时间内停止呼吸。临床表现为清醒患者处于阿托品化状态,全血Che活力较低,逐渐出现眼球运动受限、睁眼无力、抬头及说话无力、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呼吸肌麻痹,常迅速发展到呼吸衰竭[4]。

中间综合征的抢救方法:由于中间综合征患者在出现呼吸困难后,多在短时间内停止呼吸,因此,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保持呼吸的顺畅对于抢救成功至关重要。中间综合征的抢救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尽早洗胃:在作出急性有机磷中毒正确诊断后,应及时、彻底地对患者进行洗胃。如果发生洗胃不彻底的现象,一些毒物滞留在胃内或进入肠腔被重吸收,会增加中间综合征的发生几率。②尽早施行气管插管: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抢救过程中,患者如果出现胸闷、呼吸费力等呼吸衰竭的早期征象,医护人员应严密监测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如果出现潮气量减少、paCo2的降低、呼吸频率增加等情况,就应尽早施行气管插管[5]。③合理施行血液灌流:血液灌流是抢救imS的重要方法[6],它能迅速吸附脂溶性或与血浆蛋白结合力高的药物或毒物如乐果,有效缩短中毒病程,也能大大地降低毒物对系统器官的损伤,有助人抢救成功[7]。④合理使用相关药物:氯磷定或解磷注射液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恢复活力,同时,胆碱酯酶复能剂对治疗imS来说至关重要,胆碱酯酶复能剂可使胆碱酯酶复活,从而达到治疗呼吸肌目的。因此,合理使用相关药物有助于抢救成功。⑤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后的护理:在患者出现气道分泌物增多、痰液黏稠等排出不畅等情况时会影响患者呼吸道的通气,这时需要护理人员做好吸痰排痰、雾吸湿化等工作,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后的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⑥做好积极的营养支持:中间综合征患者营养不良会直接导致患者肌肉萎缩和呼吸肌功能低下,会直接影响撤机。因此,应该对患者提供足量的氮源和热源,所有患者要采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以防止全胃肠外营养导致肠道菌群移位。

目前,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早期救治水平越来越高,同时急性有机磷中毒导致的imS已成为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本研究35例重症imS患者治疗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尽早正确诊断imS和尽早重用复能剂并联合使用机械通气能够有效降低重症imS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00-802.

2叶任高,陈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2-963.

3曾繁忠.现代急性有机磷毒物中毒救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73.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0.

5傅伟强,易文枫,陈南官.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衰抢救体会[m].实用全科医学,2007,5(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