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十篇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十篇

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07

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1

关键词:生物复习;四字法;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79-1

一、引导学生学会“听”

1.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将课文中的文字变成形象具体的画面或图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应该把要理解的文字跟具体的事物或结构结合起来,并对文字所描述的现象、结构、原理等进行形象化的理解。比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酶与温度的关系、细胞分裂过程中Dna或染色体的数目变化等都可以用动画、图表来进行描述。

2.教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把从文字、画面和图表中得到的具体知识上升到知识本质的层面。比如,讲到细胞核的作用时,教材中提到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怎样理解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呢?我们通过分析和综合得知,生物性状的主要体现者是蛋白质,细胞内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而酶的化学成分就是蛋白质,缺少相应的蛋白质(酶),细胞的代谢就难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控制了蛋白质(酶)的合成,就可以控制细胞内的代谢,而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就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Dna),所以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二、引导学生学会“说”

对于繁多而又有规律的知识,教师若能编出一两句口诀来概括所学的知识,那么对某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便能事半功倍了,这样收尾既有新鲜感又会使学生很容易记清全课内容。例如,上完《有丝分裂》后,对有丝分裂的过程,笔者就编了一个口诀:“仁膜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一分为二向两极,两消两现出新壁。”通过对每句口诀仔细说明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有丝分裂全过程有了很清楚的认识,这个知识点就很快被消化了。又如,动物胚层分化可以用“外表感神经,内呼消肝胰”来概括等等。当然,先让学生归纳去说,再去推广,效果会更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读”

1.“读”教材是夯实基础知识的最直接的途径。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考试是对素质和能力的检测,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要依靠“读”引导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读”不是单纯让学生阅读课本,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对知识的归纳、梳理,弄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找出被遗忘的、记忆模糊和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做好阅读笔记,逐一攻破。

2.“读”教材要注意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读”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对课本知识的初步感知、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在初步感知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书本“描述的是什么”;在深入理解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该内容“是什么意思”;在消化吸收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该理论“有何作用,如何作用”。通过阅读,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记忆得到加强,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基因概念的教学,初步感知阶段就是让学生想到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是Dna的一个片段,但不是任意一段,这一段要具有遗传效应,更不是染色体上的任意一段。深入理解阶段就是启发学生朝着基因与脱氧核苷酸、Dna、染色体、性状各有何关系,以及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的异同等方面思考。消化吸收阶段就是引导学生朝着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状,基因出现问题对生物体本身有何影响,在基因研究方面有何重大进展,如何利用基因工程为人类服务等方面做初步探讨。

四、引导学生学会“写”

1.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写(记)笔记,做到“三记三不记”,加强记忆效果,并为今后复习提供帮助。写(记)笔记是一种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活动,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绘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及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学生记笔记要避免将笔记记为教师上课的流水账,不加选择地全部记下,也要避免将笔记记成教师板书的翻版。记得多、记得乱,就会与听课及思考发生矛盾,学生最突出的问题是记的速度赶不上教师讲的速度,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2

我们学习各学科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生物学也不例外。一门知识或是技能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真正被掌握,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学好生物的技巧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学好生物的技巧方法一、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即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一下比较才能知道,即所谓“左顾右盼”。

二、学会记忆

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不差地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三、要准备一个错题本

时间不够,学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可以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再者,改错时学生不只要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学生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及时解决,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四、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

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学生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为选择题。例如:问:下列哪个细胞器可以产生水?然后列出了如下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溶酶体、液泡等等,a、B、C、D四个选项分别包含了上述细胞器中的几种,需要学生动用之前学过的所有关于细胞器内的反应的知识点:在学蛋白质时,学了脱水缩合可以产生水,场所:核糖体;在学细胞呼吸时,学了有氧呼吸第三步时会产生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所以答案为:线粒体、核糖体。通过这道题,学生可以归纳出: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这就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积累了。这样一来,做题不仅检验了学生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还替学生归纳、总结了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所以,对经典的题适当加以记忆,会让学生的知识网交织得更紧密,不失为冲击高分的良策。

3.选择兼顾速度与准度

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套题往往会包含30-40道选择题,每道题大约分值在1-2分,但可别小瞧了选择题,正式的高考中一个选择要占6分,相比较而言,大题的一个空也就1-2分,所以,选择对试卷的分数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有些同学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继续做题准确率就大大下降。对于这种情况,学生不妨尝试此法:按从前往后的答题顺序,先把考察概念、定义、识图(甚至看一遍题就能给出答案的)的简单题先答上,然后回头攻克涉及分析较繁琐、计算量较大的繁琐题目或难题。这样自信心有了,也能避免被难题卡住,造成简单题没时间考虑的情况。此外,记录自己每次在选择题上花费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争取每次都能在速度与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做好笔记的方法包括要做好阅读笔记、听讲笔记、观察笔记等。阅读的时候要准备笔记本,做好摘要然后还要写上出处,以备日后查找;还要在书上做好批语写上自己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还要在原文上做好符号标记以加深理解,其中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学生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学生看完一本书后还要写下自己对整本书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概述就行了。做好阅读笔记后学生还要做好听讲的笔记,听讲的笔记是学生的第二个老师。上课笔记学生应该做到: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还有最后一点就是观察笔记了,即在生物课内外对生物形态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时所作的记录。做这种笔记要注意细节,注意前后比较和过程变化,并要抓住特征。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相信只要学生可以坚持不懈地做好这些笔记,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

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就更为重要。生活实际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识和未来的生活行为两类。生活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

高一学习生物需要注意这3点1、熟悉教材

教材的内容就是生物这么学科的基础,只有将正本教材都烂熟于心就能掌握住高中生物的基础了,那么你考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你复习生物的时候首先就要将教材全部从头看一遍,将里面的基础知识点整理一遍,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背诵一遍。

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学习生物需要注意这3点

2、做题与总结

明白知识点不等于会用,所以还是需要通过做题来锻炼你的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而且面对一些比较经典的题型,可以将其摘抄出来,这样今后复习看一看能重新加深印象。不仅如此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题型都是大致相同的,所以答题的方法技巧都要总结出来,下次考试还是遇到同样的题型,那么你就能直接套用进去了。

3、做观察笔记

生物的实验非常的多,所以对于实验我们要做好观察笔记,将实验的各个步骤都写下来还有各个时期的情况和观察的现象都做好笔记,这样会加深你对实验的理解。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高一生物如何更有效率的复习1.要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2.设法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课堂上要明确复习目的,注意反思,及时总结

复习的目的是综合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课堂则是复习的主阵地,课堂上的复习内容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上课时要注意理解老师是怎样理清知识的条理、怎样处理综合问题的。这时,务必紧跟老师的节奏、听懂老师的讲解、理顺知识的难易、释破自己的疑难。老师一般都有针对性的练习,不妨通过这一段的练习,多练多问,解决自己的困惑。

4.下课后多想想,梳理知识,强化记忆

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3

【关键词】质壁分离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蔗糖溶液nacl溶液

一、问题的提出

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是教材上一个经典的实验,教材中使用的质壁分离试剂都是0.3g/mL(即30%)的蔗糖溶液。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学生基本能顺利完成实验,但学生的总结归纳、综合分析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我校多年来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所用试剂为30%蔗糖溶液,在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配制蔗糖溶液时,蔗糖的溶解速度较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实验进程。

2.学生很容易因操作不当将蔗糖溶液滴洒在载物台上,过一段时间后载物台上就变得黏糊糊的很难清理,给后面的实验者带来麻烦。

3.实验结束后,有的学生未及时清洗载玻片和盖玻片,容易导致载玻片和盖玻片粘连在一起。

4.学生在使用蔗糖溶液时有时候不慎将物镜(尤其高倍物镜)粘上蔗糖溶液,很难用擦镜纸擦拭干净。

5.目镜和物镜如果不慎留有蔗糖溶液,没有经过及时清理就会发霉,从而影响显微镜的使用。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学习兴趣,也为了解决蔗糖溶液所带来的诸多不便,笔者在实验中引入了nacl溶液,让学生在探索、对比中找出使用蔗糖溶液与nacl溶液对完成质壁分离以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优缺点。

二、活动准备

1.取材

新鲜的洋葱鳞片叶一片。

2.试剂

30%的蔗糖溶液,1%、2%、3%、4%、5%、10%的nacl溶液(有研究表明当nacl溶液浓度为0.7%~5%左右时,发生质壁分离后能够复原,而低于此浓度不发生质壁分离,高于此浓度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①),清水。

3.预实验

笔者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别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进行了预实验(由于30%蔗糖溶液以前已被多次使用,故在预实验中省去了30%蔗糖溶液)。将制作好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放大倍数为100倍的光学显微镜进行连续观察。当滴加nacl溶液时开始计时,记录开始发生质壁分离时间、完成质壁分离时间、开始质壁分离复原时间以及完成质壁分离复原时间,对完成质壁分离用时、完成质壁分离复原用时、质壁分离程度以及质壁分离复原程度进行统计。质壁分离程度的判定:能观察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有较明显的分离记为“+”;能观察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有明显的分离记为“++”;能观察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完全分离记为“+++”;能观察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十分明显,原生质层有过度收缩倾向记为“++++”;能观察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十分明显,原生质层过度收缩记为“+++++”。质壁分离复原程度的判断:能够迅速恢复到原状态,液泡占据几乎整个细胞记为“+++++”;能够较快恢复原状态,液泡占据几乎整个细胞记为“++++”;能够恢复原状态,液泡占据大部分细胞记为“+++”;能够恢复原状态,液泡占据部分细胞记为“++”;长时间不能够恢复原状态,液泡没有明显变大迹象记为“+”。预实验结果如表1。

注:+表示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程度

可以看出在1%~10%的nacl溶液中,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质壁分离用时变短,而质壁分离复原用时则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长。当nacl溶液浓度为1%时,洋葱表皮细胞基本上不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因此质壁分离复原时间未能准确测量。当nacl溶液浓度为2%-5%范围时,质壁分离复原率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有所下降。当nacl溶液浓度为10%时,洋葱表皮细胞发生极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液泡极度皱缩,导致细胞因过度失水而死亡,细胞未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预实验过程中笔者还积极探索了撕取洋葱表皮的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用双手由内向外掰,从折断处顺势轻撕,能够很容易撕取单层的洋葱鳞片叶紫色外表皮。笔者经过验证发现由于新鲜的洋葱十分脆,很容易折断,因此能够较顺利的撕取单层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三、学生实验

让学生随机的坐在实验室内,每2个人一张实验桌[笔者共对两个班学生进行了实验,分别为高一(1)班及高一(6)班,人数分别是53人、54人],每个实验桌发放新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一片、镊子、显微镜、盖玻片一盒、载玻片2张等相关实验仪器以及3%的nacl溶液和30%的蔗糖溶液。

在学生实验前,笔者注意到了以下2方面问题:

1.用2%-5%的nacl溶液处理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质壁分离复原率有所下降,但用2%、3%的nacl溶液处理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

2.每组学生必须在短短的45分钟内同时完成用蔗糖溶液及nacl溶液处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并对这两种溶液处理效果做出评估,必须要合理安排时间才能保证实验能够顺利完成。综合考虑用nacl溶液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最为合适,故将浓度为3%的nacl溶液用作学生实验。蔗糖溶液浓度依然选用教材中给出的0.3g/ml。学生实验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用30%蔗糖溶液进行实验高一(1)班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的概率是65.4%,高一(6)班能够顺利完成实验的概率是74.1%;用3%nacl溶液高一(1)班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的概率是88.5%,高一(6)班能够顺利完成实验的概率是92.6%。由此得出用3%nacl溶液进行实验的成功率要比用30%蔗糖溶液进行实验高很多。另外笔者还发现用3%nacl溶液处理的洋葱表皮细胞更能够易于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原因是用质量分数为3%nacl溶液处理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普遍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而用蔗糖溶液处理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多集中在一部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下图)。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未发现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后续的重复实验观察笔者推测这种现象可能是nacl溶液要比蔗糖溶液更加容易进入到细胞间隙中导致。

蔗糖溶液处理后的洋葱表皮细胞

nacl溶液处理后的洋葱表皮细胞

有研究表明,nacl溶液浓度为2%~6%的时候约有50%~90%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②。由于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当外界溶液为30%蔗糖溶液或者3%nacl溶液时,细胞会失水。由于失水,原生质层就会向内较大幅度收缩,而细胞壁由于伸缩性较差收缩幅度很小,从而导致细胞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发生分离,质壁分离后的液泡紫色加深,呈现不规则的图形,如月牙形和哑铃型。

四、小结

通过上述对比实验,笔者认为:

1.随着nacl溶液浓度增大,细胞外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变大,质壁分离的速度变快,分离的细胞数量随之增多,现象越明显。在滴加清水后,原本紫色变深的液泡颜色逐渐变浅直至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全部复原。

2.在取材上,用对折洋葱鳞片叶撕取表皮的方法比经典的用小刀划“#”,再用镊子撕取表皮的方法好,其优点是容易操作而且所取表皮一般为单层洋葱鳞片叶细胞,有利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3.在配制质壁分离试剂上,用nacl作溶质配制质壁分离试剂比蔗糖的效果好。在试剂的浓度上,用质量分数2%~5%naCl溶液优于教材中介绍的30%蔗糖溶液,其中尤以质量分数3%naCl溶液为佳。即使不慎有少量naCl溶液滴落在载物台或物镜上,用吸水纸揩干即可,不会产生粘连和粘稠感。

4.从经济价值上考虑,800人做1次该实验约需1kg蔗糖,而改用食盐,只需0.05kg,市场上食盐要比蔗糖便宜很多,可以节约开支,降低实验教学的成本。

有老师认为使用nacl溶液会有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笔者在预实验以及学生实验中未发现此现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笔者发现赵则信研究了钠离子、氯离子、氨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等对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影响,他的实验证实引起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离子是硝酸根离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用nacl溶液处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没能发现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③。

【注释】

①童席征、刘红生、毛喜生.影响“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若干因素的研究,《生物学通报》,1998年第33卷第7期.

②顾怡、胡兴昌.应用nacl进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探索,《生物学教学》,2012年(第37卷)第6期,47.

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4

一、“起始课”的目的和意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对于“起始课”的重要意义早已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作为某学科某一学段的第一课,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本学段准备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但作为高一生物“起始课”,除了具备一般“起始课”的特点和意义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即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初高中生物知识特点、课程目标以及学习方法指导的重任,以便学生用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快速适应高中的生物教学,达到高效学习之目的。

二、“起始课”的内容设置

(一)初中、高中生物课程的不同

1.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的不同。

初高中生物尽管在课程理念上保持了一定的一致性,都遵从了“提高生物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等理念,但在此基础上高中又增加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以体现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和更高要求,且在内容和目标上也呈现出了一定的递进关系。初中侧重于对生命现象的了解和认识,而高中则上升到了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的层面,更侧重于对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注重对学生探究、综合和分析应用能力的提高。比如“细胞”这一主题,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高中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讲“活”细胞,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另外,由于生命科学是发展中的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在一些生物学原理和结论的阐述上也发生了变化,使其趋于更全面、更科学、更严谨。如酶在初中表述为“生物体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它能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而高中却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这就将酶的范围扩大了,说明酶的化学成分除了有些是蛋白质外,还有一些是其他的有机物,如Rna。在高中,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知识上的变化,从而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变化,以准确记忆和应用。

2.初中、高中学习方法的不同。

高中生物的学习既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又要注重对基本生物学原理、生物学结论等知识的记忆,这样才能用规范、科学的生物学原理或术语分析、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记忆上。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高效学习,我们从课堂听讲、做笔记的方法以及课外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指导。

(1)听讲、做笔记要兼顾。

首先,提醒学生避免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上课不动笔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听懂只是学习的最低层次;若上课听不懂,说明基础比较弱,就要花大气力去预习;但是听懂了还必须做适当的记录,毕竟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记忆和遗忘都是有规律的,必须遵循规律加强记忆,避免遗忘。另一个是上课只顾做笔记,一节课的笔记非常整洁、完整。这类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做笔记,根本不知道教师讲授的内容。

其次,介绍正确的听课方法。提前预习所学内容,在教师讲解过程中,涉及教材上没有且有利于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的拓展与补充内容要做笔记;教师对教材中定义、原理或结论的解释中,遇到自己没想到或理解偏差的地方要做笔记。课堂笔记应该是比较简洁明了的,往往只有自己能很好领会,其他人看不太明白。为了让知识更系统、更完整,方便自己以后复习,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对课堂笔记再做适当的整理和修缮。

(2)学会放弃是一种学习策略。

研究表明,一个学生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会或稍微努力一下就会的知识上将得到最大收益。上课听讲也是如此,在课堂上若遇到听不懂或不太明白的问题,要大胆暂时放弃。放弃不是丢弃不管,而是迅速把问题记下来后接着听教师后面的讲解,记下的问题利用课外时间找同学或老师帮忙解决。切忌上课遇到问题就反复纠结,有的甚至找同学询问,这样不仅影响自己听课,使自己漏听更多的重要考点,而且还可能干扰其他同学听课。所以,适当放弃实际是为了得到更多。

(3)不需要每天都安排很长的学习时间,但要每天都坚持学习。

由于生物课时少,每周授课内容有限,加上生物知识比较零散,知识间的逻辑联系不是很强,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加强记忆就很容易遗忘。同时,生物学科的答题规范性要求很高,必须用规范的术语(即教材中的生物学原理和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及时巩固复习、反复记忆是学好生物的前提。为此,我们给学生提出了每天坚持用10分钟时间学习生物的要求。学习内容可以是复习,也可以是预习,但一定要坚持。

(二)高中生物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质,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化成长,我校特意为学生开设了一系列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和发展。

1.部级课程。

部级课程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与要求设计的,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每部分包括三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主要介绍模块间的关系和文理科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及必修一的知识框架。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多元化、最优化发展而设置的一系列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我们生物学科开设了三类课程:拓展课程(竞赛班和培优班)、主题课程(由校内外专家定期对某一主题开设讲座)、提升类课程(通常说的“辅差”)。同时,介绍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时间安排等。

(三)高中生物课的评价体系

为了尊重学生的特长和创造力,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优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等良好个性品质,发展其良好的自我意识,我们根据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学科特点,兼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采用多元方法拟订了评价体系,其中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加分三个部分。

1.过程性评价(50%)。

(1)平时表现(30%):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复习和反思提问等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一般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等四个等级。具体评价目标如下:①提出问题(5%),②随堂检测(5%),③作业(10%),④实验(10%)。

(2)单元测验(10%):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25分钟的限时检测。

(3)期中考试(20%):学校组织的学期中段考试。

2.终结性评价(40%):期末考试(模块考试)。

3.加分(10%)。

生物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发展性的前沿学科。为了激励学生关注生活、生产实际与生物间的联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科的学习,我们开展制作模型、制作生物专题手抄报、撰写生物科普小论文等一系列的竞赛加分活动。同时,对于积极地为老师提供辅助教学素材的也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

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5

黑板简笔画;生成性学习;审题

多媒体技术因其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等诸多优点而成为重要的现代课堂教学辅助手段。但黑板简笔画(下文简称板画)具有“时效性强、易生成、简便、快捷”等优点,同时具备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直观等特点,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特别是讲评课或复习课教学,由于知识容量大,即时生成性强,适时地运用板画能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本文通过板画在讲评课中的应用,以期年轻教师能熟练地掌握板画技能,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同时也希望各级教育教学部门能重视并强化这一教学常规技能在教学中的使用,使其在当今信息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促进教学内容时效化

维特罗克(wittrock,1986)提出生成性学习,指的是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或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是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

黑板和粉笔是教室设备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的必备用具。而现代多媒体则受到诸如用电、使用技术以及编程性设计的限制,故“生成性”是现代信息技术难以克服的一个短板。再好的课件,都是在某种教学预设情境下,按一定步骤设计、编程的。而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激烈碰撞的过程,随时可能产生一些教师预设不到、课件无法涉及、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知识。这种情况在讲评课中尤为典型。这时,板画时效性强、易生成性就得到充分的体现。形象生动的板画可以随时轻松地实现与学生的生成性互动。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同时具有运用板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板画技能是现代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

二、促进抽象内容形象化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高中生物学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由于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有限,缺乏把抽象的文字叙述准确理解并转化为具体内容,并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能力。当学生遇到文字叙述较多的试题总是感到十分棘手。因此,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时,可以充分利用板画的特点,将抽象的文字叙述转化成为形象、直观的图示,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与所考查的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并准确解答。

例题1.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其中含3H的染色体数定为n

B.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其中含3H的Dna分子数为n/2

C.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D.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

该题文字叙述随不多,但难点在于“细胞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中的“细胞分裂两次”分别是什么分裂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彩色粉笔的线条表示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或染色体,用白色粉笔表示未被标记(本文图示为黑色)的,然后把两种颜色的粉笔相结合说明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和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关系(如图1所示)。

首先,根据图1先对“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进行分析:当3H标记的Dna分子(红色)复制1次产生子代Dna分子都含3H,由它们参与组成的1条染色体上的2条染色单体都含3H,产生的2条子染色体也就含3H(红色)。若染色体复制2次,所形成的4条子染色体只有50%的含有3H。这4条子染色体进入子细胞时是随机的:可以是含3H的2条子染色体同移向一极,不含3H的2条子染色体移向另一条,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就仅一个含3H;也可以是1条含3H的子染色体与1条不含3H的子染色体同移向一极,其它两条移向另一极,由此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就都含3H。题干“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也就是把图示的最初染色体或Dna数量加倍。

其次,结合题干“该细胞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分析可能存在的细胞分裂方式:若是减数分裂,则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连续分裂2次,形成4个精细胞,各含有n条染色体;若是有丝分裂,则复制2次,分裂2次,产生4个子细胞(体细胞)各含2n条染色体。

最后,根据以上板画分析四个选项:a选项,由于“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说明该子细胞来源于有丝分裂,Dna或染色体经过2次复制。从上述分析可知,细胞内的染色体就可能有2种情况:可能是一个细胞内2n条染色体就都有3H,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一个就都没有;也可能是产生的四个子细胞都含3H,即细胞内2n条染色体中,n条含有3H,n条不含,a错。同理分析可以最后得出正确选项为C。

由此可见,通过即时生成性的板画教学,把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形象图示,联系基础知识,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随板画及讲解步步深入,眼、耳、手、脑同时调动,试题难点得到突破,同时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也较好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复杂内容简单化

表格和图象类型试题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因为表格或图象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内容,能够考查学生提取相关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利用板画简便、快捷的特点,把表格数据转化为曲线,把繁琐的图象简单化,这也是一种锻炼学生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信息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例题2.(2013江苏卷32)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2)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

(3)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过程③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

(4)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②、③而不能发生过程①的细胞是。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在“都相同”“都不同”“不完全相同”中选择),其原因是。

本题的难点在第(2)小题,因其题干中存在诸多数据,这些数据是与试题所给的图象相关联的。而本题给三张图,分别描述Dna的复制、转录和遗传信息的表达等三个重要概念。这就造成学生的解题困难:①不理解该小题的“α链中”以及“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的数据含义,不能准确地将题目所给的已知数据关系理清,也就无法在解题中正确运用该数据。②不理解题干中“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的意思,是“α链对应的Dna模板链”的腺嘌呤(a)所占比例,或是“α链对应的整个Dna区段”的。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据题意拟出以下板画,并在关键位置加以文字标识。

根据板画(如图2所示),学生理清试题中数据所表达的意思,再根据遗传信息表达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相关基础知识,可以很容易推理出:a1=25%;t1=27%=a2,即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两条单链上的腺嘌呤(a)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5%和27%。本小题要求解答的“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是对应区段中“整个Dna分子”的a的比例。因此a=(a1+a2)/2=26%。

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6

在进入高三完成了一轮基础知识总复习后,进行第二轮复习时,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教学方法的重复,教师可以不拘泥于章节限制,充分利用基础知识,找到多章节反复提到的关键词,作为专题复习的题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发散思维,以点带面,建构网络,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生命事实联系成有机的整体。这样既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落实了整体教学原则,又做到了灵活复习,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于19世纪60年明的一种思维工具,盛行于欧美国家,近年在国内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思维导图也是教师开展生物教学的又一种较好的手段,特别适合应用于生物高三复习的教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法,开展高三第二轮的自拟专题复习,如“红细胞专题”“水专题”“能量专题”,其中“红细胞专题”涉及的知识点最多。下面就以“红细胞专题”的教学过程为例,简述思维导图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总复习中的应用。

2教学过程

2.1明确复习主题,绘制草图

首先教师启发学生:“由红细胞这个词你能联想到哪些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在中间写上“红细胞”,让其联系各章节知识,写出与红细胞有关的知识点,画出思维导图。学生间可以相互交流。5~8min后,学生代表回答。

2.2以问题串引导学生,同时板书较完整的思维导图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绘制出比较完整的思维导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复习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完成相对完整的导图。

实际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形态是怎样的?这种形态有什么意义?

②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结构有什么意义?你还知道哪种活细胞无细胞核?

③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能否分裂?蛙的红细胞能否分裂?

④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进行哪种呼吸作用?产物是什么?

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什么?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是什么方式?

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能否合成蛋白质?

⑦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起源于什么细胞?

⑧在高中生物教材范围内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实验有哪些?

⑨Dna的粗提取实验能否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能否用鸡血?

⑩血红蛋白的元素组成?血红蛋白中的铁为几价?亚硝酸盐使人中毒的原理是什么?

11“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让你联想到哪种病?该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病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的哪种途径?

12胰岛B细胞中有没有血红蛋白基因,有没有该基因的mRna?

13血红蛋白是不是血浆的成分?

每涉及到一个知识点,教师都要提问、加深和拓展相关内容。学生则沿着教师思路,从自己的记忆存储中调取信息,建立相关性,将知识纳入网络。

接着教师问:“通过以上讨论,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红细胞有关的知识?”此时学生的思路已经很开阔,会提出:血型和t细胞也有关系;红细胞吸收o2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呼吸利用的底物是葡萄糖……教师把学生的思路补充到板书的思维导图中。

图1是笔者根据课上在板书绘制的导图的内容,用Xmind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

2.3重新梳理网络,完善思维导图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没有想到的内容,重新梳理,并补充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中。

2.4运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

复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提供典型试题,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做题时找不到繁杂信息的相关性,不能准确调取头脑中的记忆,常常顾此失彼或根本无从下手。而思维导图采用的关键词和连线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捷地找到相关信息,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需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从真核细胞分离出纯的细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有细胞内其他膜的混杂。而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内膜,没有细胞核,将其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对“血影”的分析得知其化学组成如下:蛋白质49%,脂类43%,糖类8%。有的科学家将“血影”中的脂类提取出来,使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所形成的薄膜面积是原来细胞整个表面积的二倍。

(1)哺乳动物细胞内的生物膜有哪些?

(2)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

(3)红细胞溶血后,流出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_____,这种物质的特性是_____,因而使红细胞具有特定的功能。

(4)“血影”的化学成分中的脂类主要是哪一类?_____。它是构成细胞膜的_____。

(5)脂类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二倍,这说明了_____。

本题考查制备细胞膜实验及血红蛋白的知识,根据思维导图,可快速找到解题思路。

3结论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难以形成知识网络,在头脑中杂乱无章地罗列知识点,用时张冠李戴。在复习时,教师可应用思维导图这一有效的工具,促进学生开展连续且灵活的思维,使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系统的生物知识,提高复习效率。思维导图记录下来的知识呈发射状,与人脑思维模式相符,简约明了,可以帮助学生课后及时快速复习,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交流的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复习策略,可供一线高中生物教师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郑芳君.利用思维导图开展生物复习[J].中学生物学,2008,24(7):22-23.

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7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多教师已经开始用“思维导图”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其实思维导图最初不是一种计算机软件,而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考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又称为心智图,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目前在国内外的一些大学和中小学都有将这项思维工具应用于教学的成功案例,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应用这一思维工具,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率,构建较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并提高思维能力。

1 思维导图的精髓

思维导图(或思维导图法)是英国大脑基金会主席、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赞在思维研究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之一。思维导图的精髓之一是将人类大脑的放射性思考具体化,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转化为各级中心主题和关节点,把各级主题的相互隶属关系用图表、图像、线条、颜色、代码等表达出来。精髓之二是让学习者关注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既重点突出,又有助于学习者思维的拓展与创新,成倍提高理解和记忆的效率。精髓之三是使学习者在创作导图的过程中激发右脑的潜能,使右脑负责的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构图过程中得以开发。

2 生物学科学习方法的需求

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常会误认为生物学是一门强调记忆的学科。其实生物学科是理科课程,理科课程的特点是讲“理”,即讲“逻辑和逻辑联系”,可见生物学科的学习更需要理性的思维,并不是简单的记忆或重复。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既有描述性的知识,又有许多原理和规律性知识,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看,在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水平的学习目标中,理解水平的内容占大多数,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记忆的基础上真正地理解知识,将知识内化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这项有效的思维工具介绍给学生,指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主动地放射性去思考与之关联的5-10个知识点,使每一个知识点又成为第一级的关节点,由此继续向下发散,同时将每一次思考用图文表示出来,绘制出思维导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构思与绘图的过程中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复习回顾的过程中将导图进一步完善。

3 生物教学中思维导图绘制过程的实例

3.1确定中心主题与绘制中心图

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可以确定不同的中心主题如细胞、基因、细胞增殖、生态系统、细胞代谢等,确定的原则是中心主题要有丰富的生物学内涵,让学生有发散思考的空间,中心主题可思考的角度越多,导图的分枝越多,可思考的层次越多,导图的分级越多,层次感越强。将中心主题绘制成为导图的中心图,画在纸的中央,例如“细胞主题”可用细胞的模式图表示,画一个综合的“细胞”,它是由四分之一的动物、植物、细菌和蓝藻细胞拼合而成,其中的特有的细胞结构可用彩色标注。

3.2 用具与资料准备

一本a4或a3的白纸本或素描本;一些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的彩色笔。一些较细的黑色或蓝色钢笔或水笔;橡皮或涂改液。教材或教辅用书可作为查询的资料。

3.3 知识准备与布局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与中心主题相关联的一级主题,例如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些特殊的细菌及其特点、蓝藻与水华现象、组成细胞的物质与作用等。确定了一级主题后,可根据其内容的,多少开始构图布局,在横放的纸上,通常将内容多的画在中心图的左右两侧,保留较充分的延伸空间,而内容相对少的一般画在中心图的上下两侧。当然,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会受到内容的制约,但如果为强调个性特点而巧妙布局,也未尝不可。

3.4 绘制过程的基本要素

绘制导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关键词、分支线和小插图。首先在中心图的周围画出若干个一级主题对应的若干个一级分支线,一级分支线是最粗的,继续向下延伸的二级、三级等分支线逐渐变细。线的长度与主题的关键词的字数总是吻合,不必过长。线的颜色由一级主题的不同而区别,同一个一级主题下的分支线颜色始终保持一致。

主题的关键词一律写在分支线的上方,它代表的是思维信息的重点内容,不能过于细碎冗长,否则失去启发思维延伸的作用。一级分支线的终点是一级关节点,就是思考产生二级主题的起点。以人体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为一级主题,由此联想到的二级主题又会有多个,主题词分别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的交流、细胞内代谢活动、细胞的生命历程、特殊细胞的特定功能等。当二级关键词与分支线从一级关节点“生长”出来以后,若干个二级关节点产生了,发散的思考将继续进行下去,新的思维轨迹又具体地落在了纸上。

为了让主题词更加重点突出或呈现特征,在关键词的周围画上小插图,例如在细胞有丝分裂主题周围画上有丝分裂后期图像,突出表达出分裂特征。简明精致、色彩鲜明的小插图点缀在树枝状的思维导图中,给人鲜活而灵动的美感。

3.5 添加标注、箭头等细节

在完成了由中心主题向多方发散思考,记录下各级的思维轨迹之后,并不意味着思维导图的绘制就此结束。教师审视全图,再次梳理思路,可以使学生对于这个中心主题的知识结构建构得更为全面,确实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学习目标。在重新审图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概念不够详实或不能肯定的观点,需要添加标注,注明查阅页码。还会发现有些主题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用虚线箭头将它们连接起来,并标注说明,使之更能直观呈现,但如果这样的主题词比较多,为了避免杂乱,可以运用相同的代码来注明。

3.6 交流与完善

学生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是一次头脑风暴。但学生之间知识储备量是有差别的,思维品质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开展交流或展示活动,让学生可从别人的导图中受到启示,继续拓展思路,完善自己的导图。

4 应用思维导图后的思考

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画出思维轨迹的过程,没有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知识,无法完成导图的制作,所以绘制思维导图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适宜安排在阶段性学习完成之后,从小主题开始训练,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积累一定的经验,使学生有能力和有兴趣接受这样的思维训练。

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8

一、学科间的知识迁移

就自然科学而言,学科之间是彼此相通的,在思维模式上彼此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如果借鉴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题1(2012年绍兴二模)图1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

B.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由于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膜外钠离子大量涌入膜内

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在题1中,学生往往会把题中的图形和某一点的动作电位的图形(如图2)相混淆,思维定势地认为②为去极化过程,④为复极化过程,从而错选了选项a。但实际上,本题图1中的横坐标为轴突膜上的不同位点,而图2中的横坐标则为时间。发现了两图横坐标的差异后,不少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此题中的玄机。这时,笔者提醒道:“图1中的图形是不是很像物理学中的机械波的波形?”这么一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图1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好比是从左往右传播的机械波。机械波(横波)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质点都只做上下的简谐振动,即质点本身并不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前进。而图1的轴突膜上的每一个位点也不随着兴奋的传导而前进,每一个位点也是都只发生电位的变化。把物理学中机械波的知识迁移到本题中,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图1中②为复极化过程,④为去极化过程。因此,题1的答案应该为B。

二、联系生活的知识迁移

自然科学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千丝万缕,生物学科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在遇到新情境时,联系生活往往能化繁为简。

题2将栽有刚发芽玉米幼苗的小盆固定于如图3所示的以一定速度匀速旋转的转盘上(小盆不透光),并给予左侧光照。一段时间后,玉米的顶芽和根的生长方向分别为(假定观察时小盆也处于如图位置)

a.顶芽?坼,根?坨B.顶芽?坼,根?坻

C.顶芽?坭,根?坨D.顶芽?坭,根?坻

题2乍一看是单侧光照射和旋转类结合的题目,但仔细一分析就知道此时单侧光对幼苗的照射已随着转盘转动而相互抵消,故此题相当于只是单纯的旋转类题目。那么,转盘旋转会使芽尖和根尖的生长素发生怎样的不均匀分布呢?联系生活经验,下雨天时旋转伞柄,水珠会“飞”出去。由此可知,转盘转动会使芽尖和根尖的生长素朝圆盘外侧运动,使得外侧生长素浓度较高,内侧(近圆心处)生长素浓度较低。该题就转化成了学生所熟悉的“幼苗横置类”题目。“幼苗横置类”题目中的重力因素引起了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而此题是圆盘旋转引起了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完全属于一个类型。分析至此,学生不难选出D这个正确答案。

另外,结合题1,怎样帮助学生区分图1和图2?笔者认为,也可以打一个贴近生活的比方。如果把图1比作是多点在某一时刻的集体照,那么图2就是某一点在数毫秒(一个动作电位所经历的时间)内的一段视频。用如此生活化的语言表述复杂的情境,使笔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生物教学中能联系生活实际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染色体组”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来列举生活中可以类比为“染色体组”的事物。学生想出了不少很好的类比,如:扑克牌(除去“大王”和“小王”)可以看作四个染色体组;十二生肖邮票可以看作一个染色体组。还有学生认为中国象棋可以看作两个染色体组,但立马被其他同学否定了,因为中国象棋中的某一方有相同的棋子(如5个“兵”),不符合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必须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特点。

三、模块间的知识迁移

先来看一道习题。

题3假定某生物细胞内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将200个用15n同位素标记了Dna分子的体细胞加入含14n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同步培养(细胞分裂同步进行)。某时刻测定细胞的总数目为1600个,在这1600个细胞中,含15n放射性的细胞个数为

a.900个B.800个

C.700个D.400个

绝大多数学生遇到本题时,显得摸不着头绪,不知从何切入。本题看似是一道关于两个Dna“细胞分裂中同位素标记”的习题,但用到的思维模式却完全是和“孟德尔遗传定律”中概率的计算是相通的。现对本题解析如下:

将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到14n的环境中培养后,形成了1600个细胞。而最初有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共有200×2×2=800条,经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后最终分布在800个Dna分子中。也就是说在最终形成的1600个细胞中,共有3200个Dna分子,其中含有15n为800个,占1/4;不含15n的占3/4。已知每个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即有两个Dna分子。故在这1600个细胞中,两个Dna分子均不含15n的概率为:3/4×3/4=9/16,而含15n放射性的细胞则占7/16,细胞个数为700个,应选C。

题3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不甚熟悉。但对于“一对皆为白化病携带者的双亲,连续生两个孩子皆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情境,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口算即可得出答案:3/4×3/4=9/16。把“孟德尔遗传定律”中概率计算的思维模式迁移到“细胞分裂中同位素标记”的习题中来,使得题3的难度一下子降低了许多,学生也豁然开朗。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总结,多加引导,让学生多多进行模块间知识迁移的训练和思考。

四、图形间的知识迁移

题4新鲜的叶类蔬菜表面常残留水溶性有机农药。现取同一新鲜蔬菜若干,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液浓度,将结果绘制成如图4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细胞吸水,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B.B点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C.BC段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原生质层恢复到原来位置

D.此曲线说明有机农药溶于水中容易被植物细胞吸收

本题参考答案为D。而有不少学生因为将本题的图4和质壁分离及其复原过程中液泡大小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混为一谈,从而错选了C选项。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只关注图像的形状,却没有抓住图形的真正含义。图4中横坐标为浸入纯水时间,纵坐标为细胞液浓度,而非液泡大小。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表示的是该时刻细胞液浓度的变化速率。B点斜率为0,即在B点所处时刻细胞液浓度变化速率为0。结合该题情境,可进一步解读为B点细胞吸水速率=细胞吸收有机农药的速率。那么aB段则为细胞吸水速率>细胞吸收农药速率,BC段为细胞吸水速率

生物体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而图表分析题正是对这些变化最好的考核方式,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不同的图表之间是有着联系的。例如对题4中的图4曲线的分析方法,其实就类似于对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情况曲线(如图5)的分析。图5曲线中每一点斜率的含义为该时刻大棚内Co2浓度的变化速率,即该时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由图可知,D点和G点,净光合作用速率为0,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aD段净光合作用速率小于0,则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DG段反之。可见,图4和图5虽然是不同的图形,但分析方法是大同小异的。在这类图形题中,我们关注的是曲线上每点的斜率的生物学含义。图5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形式,而图4则不大常见。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的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注意图形间的知识迁移,相信学生在碰到诸如图4这样的新情境时,一定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类似的图形除了上述两例之外,还有必修3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上的每一点的斜率则为该时刻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故在“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为种群数量K/2时。因此,渔民捕捞鱼塘中的鱼,应捕捞到种群数量K/2为止。

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9

一、从考试试卷来分析,学业水平考试有以下特点

1.考试范围符合课标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学业水平考试紧紧抓住了《课程标准》这个课改的指南,一切从课标出发,编制试题,设置情境,试题难易适中,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重视考核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2.考试内容突出了生物学主干知识。

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增强了学生及家长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同时考试突出了对学生将来对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对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分析,可见生物学主干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体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宗旨。

二、学业水平考试应对策略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生物学业水平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其中90%以上是基础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加强主干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突出生物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学习,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生物学基本概念,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2.加强重要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3.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初中生物课程不仅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他们学习和探索生命科学的能力,还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丰富情感和正确态度,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加强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科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听好每一节课

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想法:生物很简单的,只要最后背背就可以了。殊不知如果没有理解作为基础,生物知识点到最后是没法记忆的。所以对于重点知识,教师要反复强调,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围绕重点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

(2)指导记好笔记

俗语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生物这门需要大量记忆工作的学科来说,记好笔记显得尤其重要。将知识内容的纲要记好,并记好教师讲课时举的一些实例、画的一些简图、提的一些问题等等,为将来复习提供提纲和资料。

(3)指导科学的记忆方法

①简图记忆法。即通过绘制简图加强记忆。如在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时,将各部分器官绘制成简图,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即一目了然。

②衍射记忆法。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例如,以细胞为核心,要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展、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③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在学习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制作时,可把实验步骤归纳为“擦、滴、撕、展、盖、染”六个字,方便学生记忆。

5.在开放的问题解答中培养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开放试题着眼于测评学生发展水平,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强调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合,强调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选择已有知识、方法,发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引导学生不断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体现个别发展的理念,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篇10

图1

一、学习金字塔理论给生物教学的启示

由上图可看出,传统讲授法的教学效率很低,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常常是“强按住牛头喝泥水”,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参与其中,学习积极性不高。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教师可将生物教材中抽象的知识以直观、可视可听的方式呈现,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参与学习、实践应用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由于生物地位低、教学时间少,很多教师采用“讲授法”教学,认为既节省时间又能应付考试。课堂上教师讲知识、讲实验,把学生当做“容器”,久而久之,学生对生物失去了兴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教学中笔者也遇到过类似问题,把学习金字塔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后,发现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现就笔者的感悟与同仁分享,以求探讨。

1.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知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挂图、模型、演示实验等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或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动画、ppt等,让学生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这种全信息的表达能使学生少走弯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

2.小组讨论,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火花

教学中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可将个人的独立学习转化为集体的共同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使学生从别人身上汲取知识、经验,从而拓宽思维,激发创新,调动学习积极性。

3.通过实际演练,让学生从做中学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杜威也有经典的从“做中学”的理论。教材中很多结论都是直接给出的,学生被动接受感悟不深,如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学效果就大大不同了。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江苏卷第40题,学生的得分率很低。笔者就带领学生做这个实验,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很明显就看到答案是①,分析原因:胭脂红是大分子,不能透过原生质层,但可以透过细胞壁。有学生质疑:把胭脂红换成红墨水会怎样呢?教师立刻让学生实验,结果现象和胭脂红的一样。讨论后得出结论:大分子能透过细胞壁,这时不能透过原生质层。但又有学生指出他们看到的部分细胞全部是红色的。对此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学生认为那是死细胞,原生质层失去了选择透过性,红墨水进入了整个细胞。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该知识点,而且还对知识进行了迁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中我们要多让学生实践,如制作模型、做实验、参加生活实践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4.让学生当“小老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笔者以前一直认为上习题课是件很痛苦的事,讲一遍两遍学生没反应,一节课下来,教师声音嘶哑、身心疲惫,学生似懂非懂,昏昏欲睡。后来笔者调整了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每组6人,每组选出两名“小老师”,每周轮流一次。习题做完后笔者及时批改并校对答案,让学生纠错,让“小老师”提前“备课”。每次习题课前一晚笔者召集“小老师”,针对疑点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辅导,对重难点、易错点加以适当点拨。习题课上,笔者将本组同学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由两位“小老师”讲解,“小老师”不懂的地方大家讨论,学生讨论仍有疑点的再交给老师解决。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时间,笔者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点拨和总结。

通过实践发现,“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很有效,这种模式转变了学生的角色,由被教者变成了教人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思考问题的高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居高临下”,考试自然能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