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循环经济的目的十篇循环经济的目的十篇

循环经济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06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24-02

循环经济理论是基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重要理论,尤其是在我国现有人口众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亟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指导开拓出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对于社会经济基本构成的企业来说,其理财目标应当以循环经济发展为指导进行科学界定,才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达成。

一、循h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时间均较短,目前仅有几十年时间,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而统一的理论体系。人们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以及目标在认识上尚未统一,而从其理论渊源来看,则最早来自马克思对于生产过程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相关分析。世界上最早通过立法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为德国,其1996年颁布的相关法律在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情况下使得循环经济得到有效推广。

就我国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在2005年由国务院通过相关政策,将循环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对于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和环境友好目标进行了很好的兼顾与平衡[1]。循环经济关注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资源能源消耗,并通过回收处理再生产等方式,达到环保和经济的双目标。

二、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面对的约束条件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贯彻循环经济理论,就必然要面对过去生产方式以及未来生产方式的矛盾碰撞。在循环经济理论下,需要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实现产生生产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量的最大限度降低,并在经济活动中不断减少污染。对于企业而言,当前的经济生产方式多为粗放型,在废弃物排放上缺乏科学处置办法,且资源使用过程浪费问题严重,对于产品价值提升问题的解决能力也不强。企业要想在循环经济理论下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就必要直面相应的约束条件。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需确立新的理念

面对诸多的约束条件,企业应当不断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体系实现财务管理目标。首先,企业应当确立新的经济观,将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作为重要科学理论来指导实际生产活动。其次,需要树立新的消费观,对于企业运营当中的各种消费损耗进行重新规划,以保健、环保消费模式为指导,通过多次性、耐用性消费,进一步减少一次性消费和破坏性消费,建立循环消费观念[2]。此外,还应确立新的价值观,将经济和环保作为双重目标,在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强调生态环保的重要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策略

(一)实施绿色采购生产,建立循环经济管理机制

在确立新的生产发展理念基础上,要实现循环经济理论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就应首先重视循环经济管理机制的建立,实施绿色化的采购模式和生产模式。在采购方面,建立绿色采购制度,在原材料的选择上不单纯考虑其质量和价格,还应兼顾其是否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考虑其耗竭的后续影响。同时,在生产方面,应注重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上减少污染,并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系统的管理流程机制,实现采购和生产全过程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二)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实施高效化的制度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起系统而全面的管理制度。首先,建立科学的统计分析制度,对于企业从采购到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资源利用和废物排放情况进行严密统计,通过相应的考核标准判定是否符合规范,进而以分析通报制度,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进行通报处罚[3]。此外,还应建立起科学的表彰制度,对于发展理念先进、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通过高效化的制度管理,让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有条不紊,避免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不彻底,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三)加强生态科技研发,优化资源再生和治污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的保驾护航,对于企业而言,发展循环经济也应加强对于生态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为此,企业需要加强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的研发,并通过与同行业的交流分享,提高整体行业在生态科技研发和应用上的效率和质量[4];需要在科技的保障下,不断优化资源再生和整体的污染治理,如在废弃物的回收之后,通过科学的垃圾分类和分选系统,运用体系化的技术对有毒有害废弃物进行严控,实现资源再生资源的快速转化。在治污方面,要不断研发出新的技术以提高治污水准,将排污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结语

循环经济是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方式,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应当按照循环经济理论不断建立起新型的工业系统,既要实现自身在经济利益获取上的根本需要,又要追求生态功能稳定、实现资源高效率用、废弃物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重要目标。在循环经济理论下,达到科学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更具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梁静.经济增加值理论下财务管理目标及实现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4):16-18.

[2]赵凤英.基于循环经济理论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2014,(30):230-231.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2

【关键词】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o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此,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以引导循环经济的开展。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尚不成熟,会计理论界的研究也局限于构建基本理论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循环经济视角出发,界定循环经济会计的概念、目标、对象、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则等。

一、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

传统经济是一种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单向发展模式,最终以废弃物的形式输出,主要通过高强度的资源开发、消耗和浪费拉动经济增长,其特点是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既浪费资源又危害环境;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发展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其显著特点是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

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方面最大程度的协调发展,重视的是长远利益;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多追求短期利益,对长远利益考虑不足。循环经济是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反馈模式,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再循环,因此,需要对废弃物进行单独的核算;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没有把环境成本纳入进去,忽视了可回收废弃物的价值,导致核算内容不完整。循环经济要求对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价值进行核算;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缺乏有效的会计计量方式进行计量。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从实质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最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三、循环经济会计概念框架设计

(一)循环经济会计目标

传统会计目标在于增加经济利益,循环经济会计目标在吸收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内涵,在充分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其具体目标是:(1)科学地核算企业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务会计事项,提供全面的企业发展的财务信息;(2)合理地反映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以使对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具有知情权的内外部需求者及时有效地获得相关的财务信息。

(二)循环经济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主体假设与传统相比有所扩展,内部化了传统经济中的外部性问题,增加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范畴;核算范围和报告范围也得以延伸。

2、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下成本费用的递延、跨期摊销和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持续经营假设;循环经济下提供会计报告,需要会计分期假设。

3、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假设。循环经济会计非常注重对资源环境价值的核算和报告,因此,需要进行货币计量,由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难以用货币计量,在特殊情况下,应引入其他计量单位,只有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才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三)循环经济会计对象

循环经济会计报告的范围包括其发展循环经济引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各种财务会计事项,尤其关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回收再利用、再循环的成本和效益,末端治理形成的债务和支出,企业自然资源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目标与政策等。

(四)循环经济会计核算

1、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

(l)企业在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以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2)企业遵守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2、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流程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四、促进循环经济会计发展的措施

(一)延伸会计对象,增加会计科目

为了科学核算循环经济会计对象,应增加循环经济会计科目。增加循环流动资产、循环固定资产、循环资产折旧等资产科目;增加循环负债、治理污染专用基金等负债科目;增加循环资本等所有者权益科目;增加取得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等的循环收入以及改善环境资源取得的收入等收入科目;增加自然资源成本、环境保护支出、回收废弃物的支出等费用科目;增加循环成本、社会成本等成本科目。

(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一个经纪人,由于循环经济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因此,衡量企业业绩时,必须把经济与社会影响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不仅向投资者、债权人,更应向政府管理机构等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其需要了解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水平等与循环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该取精去劣地学习先进的构建循环经济会计法律体系的经验,在已经颁布的法律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框架法律、综合性法律和专项法律,构建完备的循环经济会计法律体系,以规范和引导企业及各循环经济会计主体的行为,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法律制度环境。

五、总结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环境矛盾的最佳选择;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经济效益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要加强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只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会计理论,才能保证发展循环经济时有可靠统一的依据,才会实现有序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对比分析[J].财税研究,2014,24:188.

[2]王莹.基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视角的会计核算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04:155,160.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的客观存在保持着永恒的互动关系,当今世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严重威胁人类的自身安全。2005年6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推出了第一批试点单位,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具体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态问题。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从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出发,设置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循环经济新模式的引进、实施和控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成单位,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在循环经济理念下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应随之而改变。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以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是世纪之交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的知识经济。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转向。循环经济就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circuhreconomy)一词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closingmaterialsCycleeconomy)的简称,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R.K.turner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economicsofnaturalResourcesandtheenvironment,1990)一书中首先提出,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资源一产品一废物”为流程的单向线性经济模式,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的“两高一低”)为特征,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改变了线性发展模式,是一种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流程的反馈式经济发展模式,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为特征,实现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经济增长的“三赢”。循环经济的根本操作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可见,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此。它是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财务效益、赢利能力、绿色效果、环境效果、发展潜力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分析。从而对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经营成果和经营风险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一)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目标

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在充分利用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排放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追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对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水平和趋势进行监测评价,为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的特征

1、目标的长期性。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指南,是企业为之奋斗的方向,是企业生产目的的具体化,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企业的目标来进行。在战略经营时期,企业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自身的价值最大化为第一目标无可厚非,但企业绝不能以牺牲自身的长远利益甚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应从长计议,追求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利益的全局性。循环经济指标必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仅要考虑经营者利益、职工利益、债权人利益、政府利益,还要考虑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单考虑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环境及社会方面的效应是无法达到循环经济目标的,也无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充分的信息。因此,循环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3、因素的全面性。循环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全面、系统并相互联系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必须结合经济、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以往的指标体系大多是基于线性经济基础上构建的,偏重于关注经济的增长和结构转变,必然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缺乏考量。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整合性的体系,充分考虑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能反映出环境、社会及经济等层面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所在,能系统地、相互联系地对企业经营业绩做出综合的评价。

4、治理的效率性。循环经济要求的是资源效率与效益化原则,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也必须贯彻这一根本原则。通过设计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统一起来。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建立指标体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为了达到科学性、规范性和能在大范围内使用的目的,其建立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这是指标体系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指标与指标体系的设置应与循环经济思想和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相一致。因此,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的概念要准确,内涵和外延要清楚,测定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数据来源可靠,评价方法科学,评价模式合理,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真实而客观,能够度量和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相关性原则。这里的相关性是指指标体系应与企业战略经营目标、战略管理要求、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企业的社会效应、环境效应的评价相关。首先。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为企业战略经营管理提供所需信息,应能预示企业的发展趋势;其次,指标体系应能综合体现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保持的关键;最后,指标体系应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社会的影响。

3、全面性原则。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从经济效益,而且要从企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个方面出发,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一方面。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和竞每优势形成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方面,便于从不同的重要侧面对企业战略经营业绩做出全面的评价;另一方面,指标项目的不同层面之间还应具有因果关系,能系统地、相互联系地对企业经营业绩做出综合的评价。

4、重要性原则。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多个方面,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必须对它们的层次、结构和相互作用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但是。过于全面的指标体系会使企业的绩效评价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评价。全面、综合不等于面面俱到,而是应抓住能反映业绩的最主要因素方面,要突出主导因素的影响。

5、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置要具有可测性和对比性,易于量化和获得以便进行统计和处理。指标与指标体系设置时必须有明确的计算方法、表述方法,使各项指标容易计算出来,以便于操作。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枉然。

6、成本效益原则。指标的设置要充分考虑获取该项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和带来的收益,并在而者之间进行适当的权衡。如果为获取某项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一般应该放弃该项指标转而采用其他成本较低的替代指标项目,但必须注意,如果该项指标符合重要性原则,在指标体系中是核心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指标,则仍应进行该项指标的数据收集工作。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循环经济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是说循环经济发展应从哪些指标来表征,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估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不仅是量化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评判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政府明确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同时帮助决策者和公众了解和认识循环经济发展进程的有效信息。只有建立一套科学、严密、有效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预测,从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也只有建立了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才能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判,找出存在的问题,校正其发展方向(见表1)。因此,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循环经济研究从定性向定量迈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综上所述,适应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财务层面指标、客户层面指标、内部生产经营过程层面指标、创新与治理层面指标、学习与增长层面指标5个方面。该指标体系既继承了传统绩效评价体系和平衡积分卡的指标体系,又弥补了传统绩效评价体系和平衡积分卡的不足,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特点。

四、结论与启示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过程。而随着人类发展观的演进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对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必将不断深化,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4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新视角,即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及其研究对象,并将此思想运用到区域创新和区域规划中,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方法、生态效率方法、情景分析法、循环经济系统论方法、循环经济信息论方法和循环经济控制论方法等将进一步丰富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5

关键词:山东省;循环经济;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174-03

山东是我国经济大省,在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山东虽然资源丰富,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矿产资源消耗量远大于新增储量,全省45种主要矿产中,有33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3的国有矿山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笔者在对山东省循环经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该省如何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思考。

一、山东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1.循环经济框架初步建立。在国家倡导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山东省积极响应,并率先投入,早在2003年就全面推开系统性的循环经济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循环企业、循环经济园区以及循环社会的循环经济框架。尤其在循环经济环节有着不错的成绩。

例如,青岛建立我国第一个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园――新天地静脉工业园区,目前建成包括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处理工厂、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设施,已处理大量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等,很多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了大量烟尘排放与二氧化碳排放,为改善青岛市的空气质量贡献了力量。园区还建有固体废物信息交换中心。

再如,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注重企业共生产业链建设,产业链上一个产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产业的资源,从而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废物的减量排放甚至“零排放”。如针对傅山工业园内热电、钢铁、洗煤、炼焦等相关大企业的生产特点,早在2005年,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就引进了东华水泥淄博万华分公司进区发展,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园区内排放的粉煤灰、废渣等,年消耗“三废”几十万吨。目前,傅山工业园区企业间已形成了洗煤精洗―精煤炼焦―煤气收集―化工产品合成及煤矸石发电产业链。当然,在山东循环经济发展中,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2.政策支持为循环经济提供保障。国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了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融资政策等政策支持。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框架下,山东省对循环经济也给予较大的支持力度。近些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例如出台《山东省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专项资源用于示范项目与推广项目。示范项目主要是新技术推广前的产业化应用项目,重点支持对循环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共性、关键性链接技术的示范。推广项目主要是应用成熟、先进适用的循环经济技术,实施重大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项目。

例如,出台《关于发挥税收扶持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规定山东省对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做主要原料生产建材产品的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五年。为鼓励环境保护,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经地税机关审核批准,从使用的月份起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十年。

3.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山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多种模式,如“农业+加工业循环模式”“农业+商贸服务业循环模式”“农业+旅游业循环模式”“农牧渔循环农业模式”等。

4.循环经济研发取得一定效果。山东省建立山东省固体废物资源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主要职能如下:其一,负责研究开发生产过程中固体废物减量化技术,研究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产业间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并建立不同类别的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技术及规范体系。其二,建立山东省固体废物信息系统,具体包括各地固体废物的产量、成分、产生单位、产生地点、现有的处理方式等信息,建立山东省固体废物产生及利用信息档案。中心通过中控实验室计算机中心追踪本区域内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和处理处置过程,对固体废物管理和规划进行政府宏观调控和过程监督,对各企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调配,掌握全国生产型企业所需原辅材料的供求讯息,及时对本区域内的固体废物进行调配,促进本区域内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以扩大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范围。

二、山东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1.还处于“点式”发展阶段。从总体上讲,和我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山东循环经济处于“点式”发展阶段。尽管经过十多年的推动,但得到循环经济政策资助的企业还只是少数。大多数企业还是与循环经济无缘,有的企业甚至对循环经济不是很了解。总体说来,山东省的循环经济还处于“政府推动+企业自觉”阶段,尚未形成一种成熟的氛围。

2.政策促进不到位。如果把企业纳入循环经济的链条中,必须产生利益,让企业有利可图。否则循环经济就难以真正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根据一般规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生效益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原材料带来的成本下降;三是减少的废弃物排放收费或污染物治理的资金投入。要使企业生产中的物质能够“循环起来”,必须通过以制定政策为主的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这样就可以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目前在山东省(整个中国也是如此),政策机制并不足以使很多企业有利可图,无论是规范性政策还是诱导性政策,都是如此,循环经济的症结恰恰在此。在规范性政策环节,目前资源定价过低、对企业排除的废弃物征收费用较低,使得企业难以产生使用循环原料的动力。在诱导性政策环节,运用财政、税收、信贷支持等优惠措施激励企业参与,思路是正确的。这些政策在发展循环经济之初会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但是其效果将呈“边际递减”趋势。这是因为早期推行的节能、节水改造及淘汰落后产能的改造主要是一般的资金投入型改造,资金需求不是很大,技术障碍也比较少,实施难度也不高,企业在政策补贴下有能力也有意愿实施改造。但是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实施难度将越来越高,往往缺乏后劲。

目前在山东省,静脉产业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与政策不到位也有关。目前在我国(包括山东省),静脉产业的税收政策容易被变通,比较混乱。另外,关于静脉产业的规范发展也有所不足,静脉产业在取得循环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安全的隐患。另外,山东省各个城市都认识到“补链”的重要性,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补链”,各个城市“补链”政策都涵盖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之中,各不相同,不一而论。笔者认为,“补链”作为循环经济重要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综合评判,山东省目前对于“补链”的支持力度还是远远不足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还要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政策支持的“门槛”比较高,而且很多条件不是着眼环境效益,而是注重经济效益,不是注重长远利益,而是注重现实利益。使得部分有着良好长远环境利益的项目却难以迈进“门槛”。

3.市场化机制不足。在一些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市场化比较成熟。政府出台政策,相关信息。城市开设有很多相关的交易市场,企业自主交易。但是目前在山东省,尽管政府大力推动,但目前还缺乏这种市场化机制。

4.中介组织缺乏。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中介组织,废物资源回收需要大量的信息进行交易,回收时更需要中介组织合理调剂,再生产品也需要组织鉴定等,这些都依赖中介组织。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介组织比较发达,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日本大阪建立了一个畅通的废品回收情报网络,专门发行旧货信息,及时向市民信息并组织旧货调剂交易会,通过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垃圾减量化。德国建立专门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即双轨制回收系统,接受企业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物则送返制造商,这个系统的建立使得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达到90%左右。但是目前在山东,除了省循环经济促进会外,还鲜有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中介组织,如何按照市场机制的需要加快建立支持和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中介组织,仍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5.农业循环经济支持乏力。山东循环经济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城市与工业之中,农村与农业投入较少,发展相对滞后。例如,农村产业园区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相比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往往需要的投入少,但是见效快,投资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目前农业产业园区目前能得到的投入非常有限。因此,农业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激励机制的制定。

三、进一步推动山东循环经济的建议

1.建立资源初次使用税和环境税。循环经济需要科学定位资源价格体系。资源价格体系的建立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调节获得,需要政府有规划地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包括生态功能)等进行评估,计算出各种资源的生态费用。这些费用可以以税收的形式计入某种产品或某项服务的市场价格,从而促使相关产业对自身的传统经济模式进行调整。

对于山东而言,真正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一,应当征收资源初次使用税,征收资源初次使用税可以促使企业少使用原生材料。其二,还应对散煤、含铅汽油等易污染环境的能源征收特别消费税。其三,应酝酿征收环境税。

2.打造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在山东循环经济的发展中,目前循环经济园区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已经相对健全,对于企业对接废料与原料,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仅有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将对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大的威胁。为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省级、市级、区级(县级市)循环经济信息化平台,并注重各级信息平台之间的信息互动与沟通。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山东进一步降低循环经济门槛,给予更多企业资助;将一些具有长远利益的企业纳入资助范畴。要加大对静脉产业的力度。静脉产业作为环保行业的一种,有着投资大、回收期长、企业运营成本高等特点,因此在国家政策外,能给予一定的额外支持,如针对企业处置设备的研发、设备的制造等,应考虑给予专项支持。同时,鉴于静脉产业的特殊性,应当走“龙头企业”的道路。应指导成立行业管理协会,扶植具有一定规模且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或者推进多家再生资源的兼并和整合,鼓励其通过联盟和合并来建立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另外,需要加大循环经济的税收支持力度,当前尤其要加大对企业购买环保设备、开发先进工艺给予税收抵扣和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的力度。除了经济上的资助外,还要给予循环经济突出的企业与单位颁发荣誉,这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4.加强循环经济科技。再利用技术落后,会加大循环经济的成本,为此必须加强循环经济科技水平,为循环经济提供保障。建议对循环经济投入研发的企业,给予一定税收减免。建议设立“循环经济创新奖”,对于促进循环经济有着明显效益的科技工艺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

5.鼓励循环经济园之间资源整合。目前在山东,大部分的循环经济园区是为了配合循环经济的规划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内在封闭性,在一定空间内,具有一定的循环效应。但是循环经济工业园也不一定“独善其身”,为了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还可以更“开放性”的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一是打造“虚拟循环工业园区”。“虚拟循环工业园区”打破地域界限,通过网络建立成员间的物料、能量关系数学模型和数据库;选择适当的企业组成工业生态链;区外企业只要能够相互共享物质与能源,就可以参与园区的运作,实现建立在快速信息流交换基础上的物流交换。二是推进循环经济园区之间的“循环”。循环经济园区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运输补贴,鼓励循环经济园区之间的资源整合。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6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国内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措施

一、循环经济概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家还没有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有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起来,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还不够,还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成为我们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

1.思想认识不足。其表现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

4.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5.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低下。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企业亟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措施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同时,我国怎样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深入研究。

1.转变观念,要把发展观统一到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要把节约资源与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一道列为基本国策。

2.要搞好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的推进计划。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3.调整结构,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4.健全法制,要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要加大执法监督和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7

今天市政府组织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和单位在开阳县召开“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生态化”现场会,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对我市循环经济工作上半年的情况进行总结,二是对我市循环经济下半年工作任务进行安排部署,三是总结学习开阳县产业生态化方面的成功经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对开阳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生态化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对磷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循环经济项目方面取得的成绩要号召全市学习。

以来,市以扎实推动项目建设为重点,按照两年一个周期,逐年推进的原则启动实施了一大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的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开阳县委、县政府对循环经济项目的谋划、组织、实施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磷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利用黄磷尾气年产2万吨甲酸项目”,采用高新技术将黄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回收净化,经羰基合成制得质量高、成本低的甲酸产品,年利用尾气近2000万标方。钟德新——磷都化工的老总,开阳县双流镇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开始,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帮助、协调下,贷款投资建设综合利用黄磷尾气生产甲酸项目。建成投产,预计两年内可收回投资成本。为什么要倡导大家向他学习呢?一是黄磷尾气净化,羰基合成甲酸项目是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利用黄磷尾气生产甲酸项目,是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典型范例。我从到工作以来,看了很多企业、到过很多地方,也多次到区市县检查,但还没有一个循环经济项目在实施当中,都只是一个规划理念,还停留在图纸上,停留在规划上,我和循环办亚平主任深谈了很多次,要把循环经济从理念到规划,从规划到项目,从项目到为市的经济建设服务,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落实,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抓好。我市提出了18个循环经济工业项目,提出27个循环经济工业项目。为什么看中这个企业,是因为这个企业是我市提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来,第一个循环经济建成的实体项目,第一个看的见、摸得着的实体项目,以前的很多项目都是很简单、很初级的循环经济项目,磷都化工公司这个项目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是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利用黄磷尾气生产甲酸项目。我市作为中国磷都,开阳县的磷矿在我市占80%以上,以前开采磷矿后就运到北京、湖北去加工,市场经济以后,开阳县第一批集体企业做黄磷的深加工,就是钟德新这样的企业。以前所谓的深加工,其实是黄磷的初级加工,黄磷仅仅是初级的工业产品,到产出黄磷为止,仍然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生产1吨黄磷会产生10吨废渣,开阳每年30万吨的黄磷产量,就会产生300万吨的废渣,还有所排放的尾气,尾气里含有大量的热量,排放大量的气体,污染是不堪设想的。磷都化工公司把排出废气和热量,用于热量发电,从尾气里提取氮,生产甲酸,1吨黄磷可以生产3吨甲酸,1吨黄磷目前最好的价格是2万元1吨,用尾气生产的甲酸可以卖3万元1吨,副产品的收益超过了主产品,循环经济项目体现了高效益,获得了高收益。虽然磷都化工公司从黄磷尾气净化,羰基合成甲酸,但是磷里面有价值的成分还未被充分提取出来,严格意义上只是一个煤化工项目,还不是磷化工项目,磷的循环经济项目还没有真正形成,下一步的工作任重道远。二是黄磷尾气净化,羰基合成甲酸项目为市工业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我市工业经济都是粗放型经济,我市如何根据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在我们实现工业文明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磷都化工公司开创了历史先河,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三是磷都化工公司通过自主创新、知识创新、科学创新走出了一条新路。钟德新作为一个农民,仅有小学文化,但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广纳贤才,为自己出谋划策,仅三年的时间,就建成了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利用黄磷尾气生产甲酸的企业,填补了国家空白,在自主创新、知识创新、科学创新方面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样一个小民营企业,能做出这样一个高峰技术的产业,值得我们全市学习。

二、在下一步工作中,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要思考如何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来发展我市的工业经济,促进我市工业文明的发展。

工业经济是发展的生命线、支撑点,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市的现代化,就没有市的小康生活。工业经济不发展,市就不会发展。这里说的工业经济不是以前传统型、粗放型工业经济,而是新型工业经济,生态工业经济,今天大家参观了甲酸项目生产线,这个工业经济发展路子就是市今后的发展路子,是我市工业经济项目从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走向循环经济项目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的路子。现在各个区市县都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发展了很多园区,例如乌当区是高新技术园区,其药业、装备制造业应该说也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清镇市作为我市磷镁化工基地,现在也有诸如四川镁丰集团、广铝集团、香港煤气公司、磨料厂等企业,整个磷镁化工的循环经济项目在清镇必然会形成一个大气候,成为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白云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阳光科技公司。息烽也要搞磷化工基地,修文县则有贵钢。因此,各区市县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生态化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前景。我们要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撑,发展市的工业经济,要坚决将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拒之门外。

三、关于今年下半年在循环经济方面抓落实产业、落实项目的问题。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8

(一)资源的可循环性资源是可以循环的,科学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物质具有循环利用的可能,加之技术的进步使得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循环经济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要求经济运行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途径。因而其核心内容应该是技术能够实现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可持续消费等内容。

(二)资源的稀缺性循环经济聚焦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个涉及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多方面协调、综合发展的,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和环境利益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生态补偿界定为“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生态补偿并非一种独立的经济机制,而是作为生态经济的“副产品”,是生态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生态系统的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取得动态平衡,以达到人、自然与社会经济相和谐。经济子系统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也就是生态系统;反过来经济子系统的发展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起到了制约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稀缺自然资源的耗竭,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子系统的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而生态补偿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调和剂,正是人类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之间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环境(人类)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一是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能源的可持续供给。本文仅就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展开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不仅要保持现在人们发展对资源能源甚至是环境的需要,而且更要满足未来子孙后展对资源能源及环境的需要。这里不仅仅是数量问题还包括质量的要求。自从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实际的后20年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消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大满足,但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能源的疯狂掠夺与环境破坏的基础上。生物种类的灭绝、资源能源的过量开采与消耗、环境污染、极端天气等无处不显示着人类活动的盲目与过渡带来的恶果。人类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必须遵循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自然提供的能源、资源,离开自然的庇护,人类将无法存活也就无从谈起发展了。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企业的生产模式必然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的规律是资源与能源的物资性质具有可循环利用,即物质的循环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效益原则同样制约着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激励与约束作用,企业的内在动力就是经济效益。当然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是技术上的可行与可能,只有当技术能够完成物资的循环利用,同时企业又有利可图,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就不需要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

会计学的四项基本假设,仍然是循环经济会计存在的基本前提。但循环经济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或发展的约束性要求,有研究者认为会计主体不仅是微观主体还包括宏观主体,由于资源能源的特殊性质,为了能够正确反映计量事物的本质,会计计量必需借助于其他计量属性才能完成。

二、循环经济会计目标与原则

(一)循环经济会计目标会计的目标就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由于信息使用者在企业的权力或要求的差别,形成了不同会计信息的需求。所有者关注的是企业是否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三原则组织生产活动,是否按减量化的屠测做好产品生产活动,是否按再循环的原则对生产的要素作最充分的循环利用,是否按利用原则处理产品消费后的回收再利用,向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外部需求方提供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

研究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目标,会计的目标从逻辑的内涵来分析,即决策有用或相关。因为受托责任的最终体现还是企业所有者的决策,并没有脱离相关性的目的。循环经济对会计的目标仍然是决策有用,即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约束条件(经济性、技术性)下具有决策者的有用性。循环经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国家宏观管理的有用性――宏观循环经济会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有用性――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社会公众使用国家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有用性一循环经济财务会计等三个分支。本文主要以循环经济财务会计作为研究的起点,不涉及宏观循环经济会计、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内容。

(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原则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必须遵循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原则。(1)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经济性原则。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构建的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把资源的消耗严格限制在阈值内,倡导“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低消耗、最少废弃”。以物质循环、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以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为载体,通过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园区和产业生态链建设等,使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得以循环利用,让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努力实现环境的低污染甚至零污染。(2)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效率性原则。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是使得整个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循环经济在企业微观层次上,通过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从生产产品一直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实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3)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效益性原则。发展循环经济使企业获得更大更长远的经济效益,实施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保护战略,可以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物,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既节省了企业为满足环保法规要求而花费的末端污染治理费用,又节省了由于污染超标而向社会缴纳的罚款、排污费等;而且,当废物的再生利用使废物排放被减少或消除时,节约的原材料、能源还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对象与内容

(一)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对象循环经济下的会计对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消费过程中,能够进行计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价值或物质流动。循环经济会计的对象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行为的价值运动。这种行为(价值运动)在会计主体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需要独立作出会计核算,独立编报会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相关者十分关注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

(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内容循环经济模式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

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程处理模式,已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作为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信息内容是:减量的幅度、再利用的能力、再循环的效益等构成的信息系统。

(1)投入核算账户。原材料、治理污染投入、技术改造投入、生产流程再造、信息生产投入等,可以通过“原材料”、“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等账户核算。

(2)资源利用核算账户。通过核算产品成本、循环利用材料占总成本的比重等,设置“循环利用材料”成本核算项目,设置“回收商品”等账户进行核算。

(3)能源循环利用核算账户。通过设置“废品损失”、“下角材料”、“生产设备”等账户核算。

(4)能源循环效益核算账户。设置“循环收益”、“残料收入”等账户核算产品在消费者使用中需投入的各种辅助材料、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产品最终报废时可回收价值。

(5)宏观效益核算账户。通过国民经济核算(绿色GDp)的统计指标完成。

(6)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账户。不能采用量化指标披露的,但该内容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相关性的,可以采用非财务信息的方式加以披露。

四、循环经济会计计量

(一)货币计量财务会计的前提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因此需要企业将非货币的信息转化为货币计量的信息,这需要借助于有关的价值评估方法,如劳动价值论计量技术和边际价值计量技术的应用。传统会计要素都以货币进行计量,循环经济会计却不能只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反映生态资源状况。在有些情况下,用货币计量反而不能说明问题。但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建设的项目投资,又必须用货币计量。困难的是如何把这两种计量统一在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体系里,如何使两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转换。

(二)混合计量循环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内容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环境资源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无法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方法确定其价值,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估价标准。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循环经济下的资产、负债、费用、收入和利润有些需要采用非货币计量,如废物的排放量等,也即循环经济对会计提出了多重化计量的要求。循环经济会计的计量可采用定量和定性计量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和模糊性结合、数字与数据结合的办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对象质和量的规定性具有较客观的认识。

五、循环经济会计报告

(一)循环经济会计披露的内容循环经济模式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信息使用者关注的内容应该是:减量化的幅度、再利用的能力、再循环的效益等方面的指标体系。

(1)循环经济资产。由于消耗资源过多或污染环境引起的资产减值,包括因污染引起的土地资产减值,消耗能源过多或排放污染物较多的机器设备因其导致较高的成本或治污费用而降低的资产价值等。

(2)循环经济负债。应披露重大负债项目的性质、清偿时间和条件,当负债的金额或偿还时间很难确定时,应对这一事实加以说明;任何与已确认负债的计量有关的重大不确定性及可能后果的范围;如果采用现值法作为计量的基础,应披露对估计未来现金流出和确认负债起关键作用的所有假定,包括清偿负债的现行成本的估计金额、计算负债所使用的预计长期通货膨胀率、预计清偿负债的未来成本等。

(3)循环经济成本与费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如何合理地对其划分将是影响企业会计核算盈余的重要会计判断。

(4)循环经济收益。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指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因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而出售的剩余排污权的收益,以及因有效治理污染而节约的排污费等。包括:第一次生产的废弃物回收的收益,如废品损失、材料的边角、生产设备的循环辅助材料的回收等;第一次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收益,如企业可以再利用、自然可接受的、对自然有害的物质等的再利用;产品最终报废时可回收价值;通过对发展循环经济各种指标的分析,分析降低的幅度、比率等。

(5)法规执行和环境质量。我国法规中有很多对污染费用处理的规定和要求,如《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等。企业应充分披露和本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法律规定,并客观披露企业的执行情况。

(6)治理和污染项目。主要披露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情况、污染处理能力、企业所建立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污染物回收利用情况、企业制定的环保规定、职工环保培训等。

(二)循环经济会计披露的方式可选择拓展财务报告和单独列报的方式进行披露。

拓展财务报告包括:(1)循环经济会计报表。可以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项目,对发展循环经济信息进行单独的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资产累计摊销”项目,“循环经济固定资产”账户中设置“循环经济设备”明细账,“长期待摊费用”账户下设“长期待摊循环经济费用”等资产类科目专门核算;负债类核算,在“循环经济负债”账户中设置“应付循环经济补偿费”、“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应交资源税”等账户;所有者权益,在“实收资本或股本”账户下设“循环经济资本”账户,设置“循环经济基金”账户,作为“盈余公积”账户的一部分。“利润分配”中也相应设立“循环经济利润分配”账户。在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之后,非常项目之前,可综合列示一项“循环经济收入与支出”,披露内容有循环经济设施的折旧费用,循环经济机构及人员的常规性费用,排污费等与本期相关的费用和收益。(2)循环经济会计报表附注。报表附注中应揭示以下信息:一是重要会计政策,如循环经济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循环经济收益的确认政策;二是循环经济会计变更事项,包括循环经济会计方法的变更、会计估计的改变等;三是循环经济核算中会计职业判断,在企业根本无法全部或部分地估计循环经济负债的金额时,企业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无法作出估计的理由,并披露由于存在不确定因素而难以估计循环经济负债的事实。在现金流量表的附注中说明因循环经济预防和治理而造成的本年度的现金支出净额。(3)发展循环经济情况说明书。循环经济活动业绩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应包括:企业对环境损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业治理环境的长远目标及行动,环保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企业对国家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环境质量的达标情况,废弃物的利用情况,员工的环保教育与环保制度的建立情况,以及企业对外部环保组织和环保运动的态度和参与情况等。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9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发展阶段经济中存在的主要制约目素,针对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要保持持续发展,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使生态和环境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以致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限制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本文旨在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制尚不健全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制定了综合性或单项的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的法规。日本2000年颁布《促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法制上确立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行动规则,日本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有基本法、综合性法律,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3个层面。在立法体制上采取基本法统领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我国2008年公布了《国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相应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因而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

(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源一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发展理念在经济增长中的具体应用。一些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没有真正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还待加强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形成。因而,政府对循环经济调控力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内在动力应进一步加强。

(四)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论众的参与

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不对称,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信息,加之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缺失,单靠政府推动很难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公众参与水平

大力宣传《循环经济促进法》,着力培养人们节约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物质的意识;对企业界要宣传和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对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提高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绿色消费意识与表率作用;搞好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培训,重视专业人才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加快构建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借鉴国外经验,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情况制订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激励措施。

(三)加强政府引导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加大对重点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倡导科技创新;设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创建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改进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立法,必要性

循环经济在环境法制建设中属前沿领域,目前主要囿于少数经济和环境法制发达国家,且无论在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上差异很大。这一“阳春白雪”型的新事物能否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生根,能否适应我国的实际成功地“本土化”,这些问题正成为我国环境法研究的新的热点。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对这种新型的立法也有不同的评价。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无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好,还是被认为是孪生兄弟也好,在立法上必须充分借鉴。清洁生产法立法必要性的争论事实上一直持续至今,因此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更需要首先解决立法的必要性问题。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取舍

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新事物,循环经济在各国理论界尚有不同的理解,在我国,学者们则主要是对这一概念的存废有不同认识,循环经济是否有必要存在直接关系到其立法的必要性。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是肯定说。

我国理论界目前肯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活动概念是主流,而且表述也基本都是沿用如下的定义:“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载于《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年第6期)类似的定义还有: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进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冯之浚、张伟等:《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载于《光明日报》,2003年9月22日。)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排泄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奈民夫?那顺梁继红邢恩德:《新形态的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的研究》,载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第23卷,2002年3月第1期。)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王成新、李昌峰:《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决择》,载于《理论学刊》,2003年第1期。)

上述定义旨在与清洁生产这个相似概念区分开:循环经济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之上,而清洁生产则是以“少废或无废工艺”为基本目标,本质上是建立在机械论规律的基础上。因此,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定义在理论上已界定了特定的范围,特别是厘清了与清洁生产的界线。

二是否定说。

也有学者认为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在把物质从“高熵状态”转入“低熵状态”这一问题上,推断出“人工的推动难免要增加能量的消耗,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加快了环境的熵增。同时,即使增加能源消耗,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约束,也很难让所有的物质材料完全得到循环利用;而且,能够进入循环的,很多也不得不降格使用”。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的传递是有方向性的,在地球上,被转化的能量最终都会以热的形式向太空散射。至于散射到太空去的热能否重新聚集起来为人类所用,在可见的历史时期内恐怕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因此得出结论,“要建立循环经济,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目前尚很难成立。”而应代之以“建立节约型经济系统”。[1]

三是替代说。

目前国外尚无任何一个国家同时系统地制定清洁生产法和循环经济法,而以清洁生产立法为多,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制定有循环经济法,而且学者们也往往将这类循环经济法纳入清洁生产法之列。[2]相应地,有些国家的清洁生产立法在学术界也被视为循环经济法。因此理论界已形成了清洁生产法与循环经济法可以相互代替的认识,如果单纯从立法的经济性来看,这种替代似乎也是必要的。

笔者认为,就现时的实际情况看,“难让所有的物质材料完全得到循环利用”、“能够进入循环的,很多也不得不降格使用”是事实存在的。“否定论”提醒人们注意这样的事实,不可片面地、扩张地理解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更不可把循环经济作为滥用资源和能源的借口,所谓循环利用是有限度的,而且主要局限于生态学的方法领域,而不是可以解决一切环境问题的万能的灵丹妙药。也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循环经济需要与清洁生产等制度相配合。从实践发展看,“循环经济”是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在“清洁生产”之后产生的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的地区与行业已有成功的范例。从立法的目的上看,我们所以要推行循环经济,也并不是要真正建立一个毫无废物产生、一切都在做着周而复始运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提倡循环经济,只是反映了立法者的一种价值取向-即使完全的、呈闭合回路式的循环经济是无法达到的,我们也要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无限的、不间断的向它靠近。从名称的选择上看,采用“循环经济”更能反映出这种经济模式的流程特征,它可以涵盖“末端治理”与“源头控制”两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模式,又可以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突出“循环”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更好的协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尖锐矛盾。此外,循环经济依据的是生态学原理,与热力学、物理学原理基础上的清洁生产或节约型经济系统功能和机制均有所不同,不可替代,但可以互为补充。事实上,我国目前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也旨在强调它的生态性特征,这种特定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概念已经将其于我国清洁生产法的概念区分开来。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组织建立的,以构造无限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循环为具体实施手段的,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的思想源于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他将地球比作一艘在宇宙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必须依靠自身有限的资源才能生存。如果对飞船的有限资源进行过度的索取,就会加速飞船的灭亡;反之,如果对飞船的资源加以循环利用,则会延长飞船的寿命。但在80年代之前,循环经济的思想都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时盛行的仍然是末端治理的模式。进入8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在政策上有所体现,开始关注废弃物的再利用。1991年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日本《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则标志着循环经济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㈠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1987年由布兰特伦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代表作《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其出发点是: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必须把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生活活动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按照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基本原则来组织和规范人类的一切活动。

循环经济主张“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经济活动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尽量少的原料和能量,来完成既定的生产任务或消费目的;再使用原则要求产品或其包装能够被多次使用,延长产品的淘汰周期;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与产品伴随而生的废料在产生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依据此三项原则,自然可以减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量,给后代人留下相当的可利用资源量,实现资源利用的代际平衡。

㈡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大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如德、日、美等国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其中最早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是德国。德国在1986年通过对1972年《废弃物处理法》的修改,制定了《废弃物限制处理法》,该法扩大了前法“处理生产消费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目的,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选目标。[3]可以说,该法已具备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因子。1991年,德国又制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此法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要避免包装废弃物的产生或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之后,德国于1994年又公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将循环经济思想的适用领域从包装废物扩展到全部废物(但书条款除外),并且明确了循环经济的范围。

日本则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完善的国家。这些循环经济立法中有涵盖了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法律,如《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1991年颁布)。也有旨在促进某类物品循环利用的专项性法律,如《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1995年颁布)、《特种家用机器循环法》(1998年颁布)、《建筑材料循环法》(1999年颁布)、《可循环性食品资源循环法》(2000年颁布)、《多氯朕苯废弃物妥善处理特别措施法》(2001年颁布)。但最能代表日本循环经济立法成就的应当是在2000年颁布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该法确立了日本在世界循环经济立法方面的先进地位。

美国虽然至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立法,但是其1976年的《资源保护和回收法》及1990年的《污染预防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但从各州的层次上来说,“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先后制定了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4].

在欧洲,北欧国家是最早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区,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和冰岛虽然还没有专门立的循环经济的法,但是在其环境保护中包括了大量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内容,如瑞典在1979年制定《废物收集和处置法》、1983年制定的《铝质饮料容器回收法》等。在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多部单项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5]

㈢循环经济立法有利于尽快建立支撑循环经济的科学体系

循环经济的建立需要大量现代科技的有力支撑,这些现代科技应当包括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等。[6]而这些现代科技活动的普遍化、复杂化又要求它就是一种高度组织化、规则化和程序化的活动,是排除更多偶然性、任意性和专断性的活动。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可以有效的建立循环经济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运行机制,组织、协调和管理这些科技活动,包括通过立法规定循环经济科技研究和管理机构的设置、组织原则、权限职能和活动程序,确定循环经济科技研究计划、投资方向和基金预算,规定循环经济科技组织制度、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科技发展计划的编制、审批和监督制度、科技经费管理制度、科技情报与档案管理制度、科技标准化制度、科技进步奖励制度等,并设置这一系列制度运作的具体程序。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可以将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法定化,并将这一战略具体化、细则化、程序化,确定循环经济科技发展的合理布局和人、财、物的合理分配。另外,立法还可以调节发展循环经济科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使国家为发展循环经济所建立的奖励与处罚机制以法的形式得以公示并落到实处,使科技成果等到合理的使用和推广,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服务。

㈣循环经济立法有助于我国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以关税和传统非关税措施来限制进口的余地越来越小,许多国家正在转向以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来构筑新的贸易壁垒-绿色壁垒。wto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和《卫生与植物检疫协定》即要求各国在制定国内法规时以国际标准为基础,使这些标准具有更大的约束力。要想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符合这些规则的规定,就必须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将这些国际规则国内化。同时“按照循环经济,经济增长并非简单地意味着生产和消费更多的产品,正是此类增长给环境造成了额外的负担;而是必须提高用于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价值。随着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耐用性的提高,虽然从件数上看会减少需求量,但不会减少价值量。相反,消费者会转而去购买产量越来越少的、但价值越来越高、越来越昂贵的产品。”[7]可见,推行循环经济可以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外国消费者对我国产品的认同感。

三、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建构分析

㈠充分借鉴西方环保先进国家的立法经验,选择适合我国的立法模式

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循环经济的思想本身便是源于西方,其后经过四十余年从实践到立法的发展,西方已有相当数量的发达国家完成了循环经济法的体系的建构,尤以日本、德国为代表。这些国家在推行循环经济的科学技术与循环经济立法技术方面各有特点,均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而且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保护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与技术性特征,完全可以大量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予以移植。世界法律发展的历史表明,这种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采纳先进国家或发达国家法律的移植,是法律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我国的知识产权法体系就是在认真研究、比较各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国内立法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成熟技术和先进经验后,并大胆引进而建立的。

就立法模式而言,日本和德国的循环经济法体系均有统领全局的基本法(如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与特别法(如日本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德国的《废弃物限制处理法》等)之分。而且在时间上,日本和德国也均是采用先对特别领域立法,再制定基本法的立法顺序。所以有如此相似之处,笔者认为这是与循环经济的特性有关。从循环经济的内涵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推行循环经济必须树立新的系统观,从整个生态这个大系统来建立循环经济。它不再局限于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推行循环经济的立法也就不能只以特别法为限,在特别法之上必须有一部上位法统领全局。否则,就无法在整个社会领域内建立循环经济,也就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又需要科技与实践的支撑,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尤其对于日本、德国这样的循环经济先行者,在推行循环经济之初还没有相对成熟科技与实践支持,所以只能先对个别领域进行立法,在时机成熟之时,制定统领全局的循环经济基本法。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也应遵循循环经济的一般规律,采取与日本和德国相同的基本法与特别法并存的立法模式。在立法顺序上,则不必局限于先特别法后基本法的顺序。因为在循环经济的科技与实践方面,西方国家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科技与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即使在我国也进行了循环经济的实践与科技研发,与日本、德国制定循环经济法时的客观条件有相当大的不同,应当说我国已具备了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的条件。因此,在基本法与特别法的立法顺序上,我国则可以不按照日本和德国的模式,直接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同时在科技与实践已经相对成熟的领域制定循环经济特别法。

㈡继承清洁生产法的基本精神与基本原则,对循环经济基本法采用“促进法”的立法形式

我国的清洁生产法基本上贯彻了“政府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清洁生产活动进行引导、促进和必要的行政强制,同时强化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清洁生产状况的知情与监督”这一大多数国家清洁生产法所共有的原则,该原则是“即使‘看不见的手’,又使‘看得见的手’有效调节”以及“以社会制约权力”等清洁生产指导思想和利益基础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8]这是我国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时所闪显的一个亮点。循环经济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但它对科技与资金的要求却不是一般经济活动主体所不能够独立完成的。另言之,循环经济的建立需要政府的主导与各经济活动主体地积极参与才能够共同完成,需要“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共同发挥作用,而且更主要的是“无形之手”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应当更注重政府对市场主体清洁生产行为的引导、鼓励和支持保障,而不应当对企业清洁生产过程进行过多的直接行政控制。

对于循环经济立法的名称,笔者认为也以“促进法”的形式为宜。循环经济本身是分层次的,它可以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全社会范围之内实现,而且其各层次所需的科技与实践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可以对循环经济立法,却不能希望依托该法便迅速建立一个贯穿于各领域的循环经济社会。从企业内部到企业之间,从企业之间再到全社会,是政府不断用“两只手”不断“促进”的过程,是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相结合、以宏观调控为主的过程。日本在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时,“推进”二字便有促进之意。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从形式上看并无“促进”字样,但在其第1条“本法的目的”之中也明确说明“本法律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所以我国的循环经济基本法应直接采用“促进法”的形式。

㈢借鉴清洁生产法的经验,加强循环经济法立法的可操作性

《清洁生产法》的出台,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诚如学者指出,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有关清洁生产的规定虽然涉及政府在清洁生产方面的某些职责以及企业在清洁生产方面的某些权利义务,但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协调与配合,可操作性差,政策宣示的性质较为明显而法律意义不突出。易言之,原有立法并未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支持与保障措施”。[9]而正如上文所述,我国的循环经济基本法需要采用“促进法”的形式,必定是宣示性、鼓励性的规范占据主要位置,而且客观上循环经济本身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也决定了它的建立绝不是一部《循环经济促进法》就能完成的。但笔者认为:在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之后,应及时在已经有成熟的科技与实践支撑的领域制定循环经济特别法,以加强循环经济法体系整体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说,“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支持与保障措施”的任务应落在各特别法之上,而不是由循环经济基本法来完成,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管理条例》等。

㈣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制度构想

第一,延续使用环境保护法中原有的一些基本制度。既然循环经济是基于环境保护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来,那么循环经济理应是环境保护战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已规定于环境保护法中的一些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同样可以适用于循环经济立法当中,可以作为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为例,它要求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该开发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拟采取的防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评价,并制定防止和减少环境损害的最佳方案。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虽然在不同的时期范围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工业、交通、水利、农林、商业、卫生、文教、科研、旅游、市政等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及引进的建设项目(包括“三资企业”的建设项目)都要适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主观上的出发点是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但在客观上推行循环经济过程中所涉及的建设项目却不一定都是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事实上,对于这些循环经济中的建设项目,如果不坚持适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同样可能造成环境与资源的破坏。环境保护法中的其它一些制度,如“三同时制度”、“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经过适当修正同样可以继续适用于循环经济的建立过程中。但有学者提出:“三同时制度属于末端治污治理方式,其与循环经济所要求的少污染或不污染相冲突。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污染治理设施可以少建或者不建,如此方可根本消除污染”。[10]对于此种观点,笔者并不完全赞同:循环经济要求少污染或不污染,是需要相应的手段作为保证的-三同时制度正是一种经过我国环保实践检验的有效保证手段。“污染治理设施可以少建或者不建”,但是应是有条件的:如果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方式,污染少或无污染,当然可以“少建或者不建”,其实这也是三同时制度的应有之意。可见,“三同时制度”与循环经济的“少污染或不污染”是不冲突的。

第二,积极完善循环经济所特有的基本制度。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新发展,必然要出现传统环境保护制度所不能涵盖的一些新制度。这些新制度包括:

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过去在计算国家的GDp总量时,从未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计为经济发展的成本,其结果是“不仅引起社会成本和效益不清晰,使GDp总量与经济发展实力发生脱节,而且会误导经济决策”[11].如果建立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就能使我们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效益与所付出的代价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可以对我国的后续发展能力有正确的估计,这一点在资源不足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对于我们制定正确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2.环境标志制度。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环境标志是印在或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宣传环境品质或特征的用语和(或)象征符号。环境标志标明产品从生产、使用以及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符合保护特定环境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损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12]环境标志制度有助于消费者选择优质的环境安全产品,在消费的过程中激发其环保主体意识,同时也可以促进产品生产者将环保因素贯穿于整个商品生产过程,努力改变其产品的环保形象,生产出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

3.环境税收制度。美国为控制二氧化碳而征税,并对采用环保先进工艺建成的设施5年内不征税;日本对法定污染防治设施免征不动产税,并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减少企业纳税,对“低公害”车辆减免产品税。我国环境税收法律制度较薄弱,目前仅限于对煤、石油、天然气、盐等征收资源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我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对税收制度也有所规定,如第35条“对利用废物生产产品的和从废物中回收原料的,税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征或者免征增值税”、第36条“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在未来的循环经济立法中,也应把环境税收制度列入其中,作为推行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4.绿色消费制度。绿色消费实质上是指以可持续的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消费。绿色消费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使消费的结果不致危及人类后代的需求。[13]该制度鼓励使用耐用产品,有限使用可降解的一次性消费产品,而对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进行限制。

5.财政环境投入与信贷鼓励制度。一些国家对企业的污染防治设备、技术研究及开发项目提供财政补贴、贴息贷款或优惠贷款。如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努力采取必要的金融和税收措施,鼓励企业修建和改进公害防治设施”。我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也有规定,如第33条“对从事清洁生产研究、示范和培训,实施国家清洁生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本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自愿削减污染物排放协议中载明的技术改造项目,列入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级财政安排的有关技术进步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第34条“在依照国家规定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应当根据需要安排适当数额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在循环经济的立法中,来自国家财政的直接支持,将成为循环经济资金的重要来源。

6.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源于美国的可出售的排放许可证制度,它规定排污权可以出售给排放者或非排放者,而且可以进行转让,是一种灵活的污染控制手段。目前我国已在6个城市进行了“大气排污交易”的试点,我们可以逐步将排污权交易制度推广全国,并在循环经济的立法上把它确认下来。

㈤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内容构想

第一,推行循环经济的阶段构想。循环经济的建立和推行清洁生产的过程一样,应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我国的清洁生产历经准备阶段、试点示范阶段、大力推进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四个阶段,最终才得以确立。尽管我们在立法时可以同时制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与特别法,但在内容的规定上,确不能要求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迅速建成循环经济体系。全社会范围内的循环经济体系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有着不同层次与阶段,仅通过若干立法活动便立即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在实践上是无法完成的。

第二,明确政府推行循环经济的义务。对于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的作用,应以义务性规范为主,而且这种义务主要应集中在“利益机制的建立”方面。另外,公众信息系统的建立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第三,强调法人、组织、公民等在循环经济建立过程中的权利。在现代社会中,“权利本位”本就应是各种立法的应有之意;循环经济立法这种以利益机制为基础的促进型立法中,就更应该将这种思想贯彻始终。之所以说是“强调”“权利”,并不是说法人、组织、公民不需要履行义务,而是说与义务规范相比,更应该强调他们在建立循环经济过程中所应享有的权利,更应该通过权利性规范来调整他们在循环经济法律关系中行为。法人、组织或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应主要在“利益机制”与“公众参与制度”等中得到保障。

第四,扩大生产者的责任。发达国家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虽然对政府、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回收义务均有所规定,但往往对生产者规定更重的责任。这是因为只有生产者才最为了解自己的产品,比消费者更有能力担负起回收或处理废弃物的任务。同时,在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进一步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者在回收与处理废弃物方面的责任,应该也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参见欧阳志远:《论节约型经济系统-〈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的理论反思》,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参见 王明远:《清洁生产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192页。

[3]刘国涛主编:《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法制建设》,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7页。

[4] 同上,第11页。

[5]参见吴季松著:《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北京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5页。

[6]参见王成新李昌峰:《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抉择》,载于《理论学刊》,2003年第1期。

[7]诸大建:《循环经济理论与全面小康社会》,载于《论循环经济》,毛如柏冯之浚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67页。

[8]参见王明远著:《清洁生产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22-223页。

[9]同上,第220页。

[10]刘国涛主编:《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法制建设》,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23页。

[11]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