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篇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37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成分和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以及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同时,大学生的思想水平、身心发展水平以及性格等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发展着,但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却未能随着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做出丰富或删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内容已经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脱节。

(二)教育方式单一且缺乏针对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师按照课本知识就教材讲教材,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囿于教师所教授的范围,学生的思维散发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课堂教学是针对数十甚至上百人,学生个性迥异,性格思维各不相同,然而老师所教授的使相同的内容,显然课堂教学活动难以充分照顾个性差异,少数学生的感受显然被放弃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主体差异性和特殊性而采取“一刀切”、“一锅煮”教条的教育方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性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甚至是取消。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不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然而这些评价标准却无法进行精确的量化。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在很多时候是依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成绩。

(四)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大学生时期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独立性增强,不愿别人干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都极大增强。不愿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愿全盘接受权威的指导意见,容易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出现抵触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五)思想政治教育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些突出的利益矛盾也会对人们的情绪以至理想信念和价值产生重大影响。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一些违背民主法治的现象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消极的、腐朽的思想对大学生毒害很大。此外,现今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倾向于社会价值而忽视学生的个体价值。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弱化。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本国的历史及人文社科类的知识相结合,积极组织、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同时应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以及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强化他们的创业意识,同时辅以理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总之,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现代教育理念以及学生发展需要,构建满足社会和学生自身需要的完善的教育内容。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要旗帜鲜明的进行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把理论体系还原到大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中同时把生活实际中的教学资源总结吸纳入理论体系中。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改进授课方式,通过学生群体讨论、辩论、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在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应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灵活性。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充分利用高科技,增加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旋律的网上信息。

(三)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考核可以从课堂考评和实践考评两方面进行评价。课堂考评可以通过学生对于课堂问题的认知与解答、课堂表现以及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等方面进行评价。实践考评可以从任课教师及同学对学生的评价、其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其的成长进步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善的考核体系,从诸如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以及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的进行考核,才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境界。大学生要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念。教师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高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各类有益的社会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导他们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由自发到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要将个体自我与集体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因此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宣传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的经济环境的形成。在政治方面,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保持长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同时要在整个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

总之,只有齐抓共管,协调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发挥,使其协调一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篇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1.本体论层面:道德与生活密不可分

首先,作为思政工作者必须要明白:思政教育的主题与素材应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来源于道德的概念或是推理。其次,作为思政工作者还应该懂得: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是要与生活相一致的,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最后,作为思政工作者更要知道:思政教育工作一定要在生活中展开。

2.价值论层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和知识文化教育。这些便决定了思政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深层次的发展,即人的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等各种素质发展的高度融合。但要实现这一融合,却不可缺少通过生活化的思政教育。思政教育生活化是通过加强对学生生活理想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和方法上的引导,使学生增长辩识与主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通过这种教育,就不能将人的德才、知识、情理、智能等各个方面协调和统一起来。

3.方法论层面:生活德育,鲜活自然。

知性育德在大学生的德育培养过程中没有给人们期望的德育效果,这就促使了人们的反省。但当下的回归不是思政教育培养方式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超越、深入和发展。第一,它是真实、深刻而全面的亲身生活的道德认识和体验,比任何一种知识传授都要丰富、鲜活。第二,生活教育不像其它教育方式那样从外面对人施加影响,它是自然而然的,和人自成一体,所以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人通过生活受到教育,和人的生长过程合二为一,必然就更容易对个体的道德成长产生影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都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无论侧重于认知的道德教学,或是重在实践的典型教育活动,这些方法和模式要想最终发挥作用,并对个体道德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把教育的成果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个体道德的稳定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强调以家庭血缘关系为主体的人伦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起以社会、群体为本位的道德原则,其伦理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天下的安定和谐。在这种传统文化里,产生了群体束缚着个体,个体只有融化于群体之中,只有绝对服从群体的利益,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传统文化里产生的这种群体本位的思想认识,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忽视个人的独立性,压抑个性的缺陷。反思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社会轻个人,片面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效的倾向,不能说没有这种文化积淀因素的影响。

2.社会历史的惯性

建国初期,为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在“”结束以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说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没有完全摆脱以前的教育模式的影响。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

1.调整内容,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思政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思政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用经过生活锤炼的、先进的教育内容来开展教育,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性质上、方向上是合理的、正确的。其次,思政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它能保证所要传授的思想品德规范是富有生命力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最后,思政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能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积极在生活中发现和挖掘亮点和问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调整学生的德育内容,更要突出“生活性”,关注并指导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从不同方面加强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引导。

2.把握过程,通过生活体验生成良好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还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靠抽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知识的学习或模式化、机械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由受教育者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如果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只能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了”。所以,我们作为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把握住学生的德育过程,实现德育过程的生活化。在整个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加强德育过程的开放性,增强教育的灵活性,注重德育教育的整体性。

思政教育生活化是一项理论性、现实性都比较强的新课题。虽已引起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对这一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尚未深入展开。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仅仅是个开始,在初步勾勒大学生生活化德育范式的进程中,也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但我坚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只要贴近大学生、贴近大学生的实际、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就能取得实效,绽开灿烂之花。

参考文献

1陈忠.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与马克思“全面生活理论”之比较[J].江苏社会科学,2005(6)

2夏甄陶.论以人为本[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肖芳.论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J].求索,2004(3)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篇3

关键词:兴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人才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的教育离不开兴趣培养。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良好的兴趣对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的作用。旨在分析兴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兴趣为手段来开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兴趣

(一)兴趣的起源

春秋时期孔仲尼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但兴趣作为学科来研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对兴趣的研究发展做出了贡献。卢梭以自然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强调培养兴趣要顺应人的身心发展。曹孚评价说“赫尔巴特的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旨在把兴趣看作教学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手段。”[1]赫尔巴特认为知识的获取要对广泛的事物产生多方面的兴趣。20世纪后,杜威认为“教育活动的实现必须依靠兴趣作为桥梁”[2]他主张兴趣代表的是学生的心理和能量,将教育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二)兴趣的含义及分类

郭沫若说兴趣要看两千年前的孔子,两千年后的陶行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3]什么是兴趣?兴趣的基础是需求,有需求才会去主动学习。从心理学来讲“兴趣是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具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4]一般说来,兴趣是在认识中的倾向,按指向目标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按持续时间分为稳定兴趣和短暂兴趣;按实际效果分为有效兴趣和无效兴趣。无效兴趣是不积极的行为、消极的兴趣。

二、兴趣的重要性

学习是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兴趣是敲门砖。合适的敲门砖可以使学生愿意学习。真正的兴趣是在刚刚了解一点、会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在越来越会做的时候得到加强巩固。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会让每个学生取得成功的喜悦感和认可感。

三、兴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兴趣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影响的。首先,兴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兴趣是打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的老师。其次,兴趣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大学生阶段是建立思想的关键时刻,在兴趣的驱动下能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调控兴趣。大学是校园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思想的内驱力下建立起来的学习动机会迫使学生对不感兴趣的事物保持注意力,有意识的培养兴趣。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对兴趣具有能动性。思想政治的水平决定了兴趣的选择范围和优劣。因此,教育从娃娃抓起,兴趣从娃娃培养。兴趣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兴趣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加强兴趣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加强我国人才培养。

四、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对学习有兴趣后往往会用心学习,取得成就感和喜悦感后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然后采取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类深入浅出的心理性活动,尤其需要借助兴趣的力量。具体途径如下:

(一)提出疑问引发兴趣来启发思想政治教育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疑惑。比如,在讲授红军三过草地,可抛出问题:在地图上嘉陵江到会宁直线距离不到1000华里,可红四方面军为何用了一年半时间行程超过1万华里?通过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容易产生兴趣。在兴趣的作用下引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党在长征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二)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必修课。教学氛围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效率。教育者本身对思想政治感兴趣,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树立榜样,大学生在无意识的模仿中建立起积极的思想。反之,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兴趣,表里不一,大学生往往产生逆反心理,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

(三)创设情境利用兴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授课难以长久的抓住大学生的注意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采用情境体验能够在兴趣的基础上增强求知效果。例如,组织大学生深入爱国教育基地学习革命历史,利用情境教学增加大学生的求知欲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再运用兴趣以点带面,巩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四)因材施教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教育者若想让学生各尽其才,必须了解学生,既要对良好兴趣予以肯定,也要考虑他们的能力水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大群体和小群体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做到因材施教。

(五)兴趣的形象教育法

形象教育法是采用文学艺术、思想启发、情景教育等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活动中的教育方法。[5]形象教学中的网络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普遍对网络有不可抗拒的兴趣,网络避免了面对面谈话的尴尬,保护了大学生敏感的心理,使得被教育者更易接受思想疏导。并且网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被教育者的主动选择会减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育者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思想政治学习,在兴趣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政治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存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陈蓓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曹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79.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9.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28.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篇4

(一)对了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心理的启示

在“微博时代”,大学生喜欢用发微博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予以呈现。在微博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动态、情感世界、生活轨迹都会充分暴露,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了解大学生精神世界和思想动态的很好的平台,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深入分析,以便做好下一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可对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进行疏导,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对校园舆情监控和引导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舆情的监控和引导。由于“微博”有着独特的沟通和展示方式,它可以展现私人话语,但又是公共舆论信息的传播平台。讨论和交流具有开放性,用户可以针对相同或不同主题和内容来交换和发表个人的观点和见解。这些评论通过发展会成为网络舆论,这就给不良用心者留下了虚假信息,造谣生事的空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微博动态,让“微博”充分发挥好监控舆情的作用,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微博”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多举措应对“微博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阵地

“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交流、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重要平台。相对于QQ、mSn、BBS等网络工具而言,“微博”有着它的许多优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利用,主动经营这个新阵地,搭建这个新平台,争取成为“微博”世界中信息的提供者,使学生能够得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保护学生不会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和侵蚀,同时要开设符合大学生文化取向和时代特征的新颖时尚的“微博”网站,吸纳学生用户,并努力使之建成一个拥有大量大学生用户的“微博”教育新平台。这样不仅及时便捷,也可以节约办公成本,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可将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对微博用户进行渗透,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丰富教育内容,改善教育方法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源于权威的正统渠道,学生接触其它渠道也比较少。而如今网络发展迅速,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而快速被获取,信息内容五花八门,包含了许多非权威非正统渠道来源的信息,但这些内容也会第一时间被学生接触。尤其是“微博时代”,每一位用户都会不受限制地接触到第一手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能把引起大学生兴趣、关注和共鸣,并产生“正能量”的第一手信息传达给学生,势必会让一切有效资源“皆我所用”,打破传统教育内容贫乏的局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是灌输式和填鸭式。但在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改变。在微博的互动中,方式是开放的、平等的,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须顺应时代,顺应“微博”的特点,用“微博”的方法规则来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得在“微博”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紧跟时代,越做越好。

(三)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信息传播还是在话语引导方面都拥有主导权,但在“微博时代”,这种主导权却被逐渐消解。所以,“微博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微博时代”意识,与时俱进,主动推进“微博”建设,用新时代的新工具,不断扩大主流文化的舆论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学习,让他们通过学习进一步操控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填充更多适应信息时代,并能操控信息时代的优秀人才,成为“微博”空间中具有主导和感召力的领军人物,并且在与大学生交流互动的同时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语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篇5

为了有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文章主要针对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即构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构建完善的互联网管理体制,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引导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且在学习和工作上对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巨大挑战,高校的教育工作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不利于正确三观的树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和相互碰撞,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都对我国价值体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互联网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和资源的绿色通道,一些热门教育资源会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另外,由于信息资源来源比较复杂,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文化观念、思想意识和价值判断产生不良影响。

(二)不利于课堂的管理

高校在教育中必须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是大学生上课时都会携带手机,会不时地收到各种信息或电话等,如果学生的手机响了,势必会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对其他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干扰。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上课时,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或者缺乏自制力,会拿出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看小说或者玩游戏等。可见,由于手机的便携性、隐蔽性,再加上互联网的虚拟性,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也降低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三)不利于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大学生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甚至与教师的交流都是通过QQ、微信、微博等更加快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样不利于他们面对面交际能力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网络上妙语连珠,但在面对面与人交流时却张口结舌,甚至存在交流障碍。网络交流和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落差,容易使学生出现焦灼、孤僻等问题,有的学生甚至选择逃避现实。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环境中得到虚拟的满足,容易自我封闭,从而使人际关系淡化,不利于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通过对我国优秀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等来提高教师的文化理论素质,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教师坚定信念和立场,对是非有明确的判断,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和信服力。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互联网信息素养。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对网络知识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来开展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熟练地使用互联网,更好地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健康、良性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互联网管理体制

互联网与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点,完善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体制,同时在全过程中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例如,针对当前大学生利用QQ、微信以及微博交流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积极组建QQ群、微信群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在微博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的传播,提高教育的效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多融入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新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放下手机,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引导机制

沟通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是积极、主动、自觉沟通的倾向,可以通过科学的引导来进行改进。首先,高校可以通过沟通教育或自我训练,帮助大学生培养沟通的主体意识,形成沟通思维,将无意识的沟通变为有意识的的沟通,树立科学的沟通观念,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其次,高校要为大学生创建沟通平台,例如,公开演讲、辩论比赛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沟通实践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结语

信息时代,我国高校应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创新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72-76.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篇6

摘要:大学生特殊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特殊情况。本文把大学生特殊群体分为了四类: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学习障碍的大学生群体、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群体和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群体。并且对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特殊群体;分类;对策

大学生特殊群体是相对于大学生正常群体而言的,这里我们探讨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是指由于外界环境,自身因素以及家庭原因的影响,在学习、心理、生活、交往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或障碍的大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总和大约占整个大学生比例的30%左右。①他们大多都很敏感,多疑,对集体生活不感兴趣,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也较差,一点小事情就可能成为他们的思想包袱。这就迫切需要只对此类大学生群体给予特殊的帮助和关怀。如果在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怠慢的话,这些大学生在成长阶段就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分类

目前,对于大学生特殊群体有着不同的分类,在这里,笔者根据在大学生整体征明显,典型存在的群体,把其分为四种类型。

(一)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

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一特殊群体,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据国家有关部门1996年的调查统计,在校大学生中,有学费、衣食之忧的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有近百万人,其困生30%。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和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由于社会人文环境改变之后的新的人际交往矛盾和市场经济带来诸多问题,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较为严重。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同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生活在一起,会有很大的自卑感,进而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造成他们不愿意沟通,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情绪低落,思想消沉。有些同学自我封闭,把很多心事都埋在心里,很容易造成心理疾病,严重时这类大学生特殊群体还会做出一些偏激行为,如盗窃、自杀等。

(二)学习障碍的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化程度、深度、广度、难度加大,学习方法上独立性、分析性增强,并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对大学生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再加上大学里老师的监管力度比高中大大降低,很多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就会存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经常逃课去逛街、打游戏,不学无术的现象,以致他们成绩不合格,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甚至部分学生不能顺利毕业。大学中屡见不鲜的补考重修现象已经说明了学习障碍型大学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群体。他们中大多是学习动力不足,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进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越来越偏离正常的大学生轨道。

(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群体

心理障碍大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不能承受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也不能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包括一些心理适应有问题,心理障碍和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很大部分的人对周围的事物很敏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一旦现实和理想出现差距,他们就会很受打击,不能清楚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与个体消极的自我意识与长期处于消极体验中不能自拔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心理障碍群体大学生情绪不高,胆小怯懦,自控力不强,忧虑紧张,很容易导致心理畸形,形成心理障碍,给大学校园的和谐环境造成威胁,甚至会给社会安全造成一定影响。现在大学校园突发的恶性事件,如自杀、抢劫、暴露狂等现象,都是由于心理障碍型大学生群体走向极端的结果。

(四)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群体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全球迅速扩展,我们的生活也安生了一场重大变革,当然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使我们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更加快捷方便,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在网络上,打乱了他们日常学习的正常秩序,更有同学沉迷网络虚拟世界和大型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这些群体就是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往往表现孤独,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缺少沟通,自闭甚至还会出现精神分裂症。这些同学不仅对自己的健康带来破坏,还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了周围的同学和亲人,这部分群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针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我们仅仅认识到对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找到有效的途径,帮助大学生特殊群体由“特殊”转化为“不特殊”。

(一)建立特殊群体的学生档案

为了能够准确掌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动态发展,我们必须建立特殊群体的学生档案。在新生入学时,我们就要通过大学生的档案材料,生源地,学费支付情况,对新生的基本信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有特殊情况的大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密切关注他们的行为表现。大一正式开课后,要继续关注大学生的整体变化,对经常逃课,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与他人进行沟通等有一些特殊群体特点的大学生给予关注,及时同他们取得联系,通过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如果行为心态确实“不正常”就要把他们列入特殊群体的范围内。而那些经过教育和指导表现积极,行动正常的特殊群体就可以划出特殊群体的范围。我们要明确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他们不可能永远是特殊群体或永远是不特殊群体。我们要及时追踪他们的近期情况,对特殊群体进行重点教育。通过建立学生档案,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具体情况,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就更有用针对性,可以采取更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由于大学生特殊群体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大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会给他们带来困扰,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更应该关注其心理健康,我们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分不开的。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通过开展多种渠道进行。目前在高校中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持有“自己怎么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想法,对心理咨询室望而却步,在心理压力大和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不能主动向心理咨询师求助。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切实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地去了解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每个院系的学生管理者可以在每个班级里挑选2~3个热心为他人服务,也喜欢心理咨询工作的同学担任心理委员,协助我们了解班内特殊群体的近况。一旦发现有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可以先主动与其交流或向老师汇报,帮助他们度过心理上的难关,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③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同时并存并且辩证地统一在一起。我们在加强对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要传授跟他们自我教育的理念。高校可以调整课程安排,尽量在大一学期就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程,帮助大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己,检测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初步掌握自我调整情绪的方法,要引导大学生特殊群体进行积极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另外,要经常开设心理讲座,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更加直接的教育特殊群体。让特殊群体能够掌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避免冲动,更加理智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三)切实解决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困难

要想真正的把大学生特殊群体转化为正常群体,还要溯及问题的根源,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给予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

对于经济困难的群体,首先要增加国家助学金的金额,就以2010年下学期来讲,国家助学金由每人2000元增加到每人3000元,解决了贫困生更多的生活困难。其次,要联系有爱心的企业,在大学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对家庭有困难,又积极进步的学生颁发奖学金,鼓励贫困生勇敢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以等他们成才后回报社会。再次,增加助学贷款的名额,为更多贫困大学生解决学费的担忧,使他们能够安心的学习。当然这些物质上的关怀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精神上的鼓舞,帮助他们精神上自强,思想上得到丰富。

对于学习困难的大学生群体,要多方面帮助。首先,在大一开课初期就要组织高年级的同学举办讲座,向大一新生传授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教育,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授课方式;开展同班同学的交流会,分享大家的学习经验,以取得共同进步。其次,要和任课老师合作,让老师更多关注学习困难的大学生,每位同学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怀,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上的进取心。老师也可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课下辅导,是他们尽快赶上课程。

对于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群体,要多途径疏导。由于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群体大多都有自卑心理,所以对待这类群体,首先要要给予他们积极地外部刺激,父母和教师要注意不要轻率、随意地贬低他们的能力或品质,以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进行表扬。其次,要教育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积极地自我暗示可以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提供力量,帮助他们战胜自我,走出心理阴影。

对于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群体,需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一方面,可以在校园的网络上设立“净化器”,阻止“危险数据”的进入,从源头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从学校制度上加强管理。通过校规限制学生用电的时间,保证大学生的正常作息时间;不定期检查宿舍就寝状况,严查外出通宵的同学,并严肃处罚。

总之,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我们可以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规律,指导我们的教育方法,同时再把总结的规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认真探索,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黄文静.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南宁部分高校现状调查[J]广西大学,2008(6).

②齐立强,李智慧,龙跃.“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11).

③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参考文献:

[1]李文成:大学生特殊群体行为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4,3.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3]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

[4]史明:贫困生人格障碍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篇7

高校大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是未来决定我国国际声誉的基本衡量标准,所以,高校把“两课”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提供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由于“两课”的授课知识只是在理论上的教学,因此大多数老师都只是在班级中讲解与传授理论知识,方式过于陈旧,渐渐远离了学生真正的思想要求。多数学生认为“两课”单一、无趣,而且因为时间以及费用的控制,“两课”教师以及学生都无法在社会中实践,学生掌握的知识基本上是理论上的,缺乏活力,无法做到真正的思想教育,以至于让思想政治的学习还是在“他律”的阶段,几乎不能转变成“自律”。

随着网络技术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几乎国内所有的高校内均有网络的存在,这已经直接影响了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形式,现在大学生需要的多数东西基本上就可以在网络中实现。

二、电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电影具有激发人的道德情感、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作用

电影很容易感动他人,甚至可以影响到人的现实生活。电影所呈现的真实任务、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故事,使得学生建立了基本的惩恶扬善标准。比方说《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播出之后,便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连锁反应,此种教育结果是任何形式均不能替代的。

电影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客观的思维艺术,也能够带来拓展和健全人的思想素质的效果,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使得人们的综合水平得以提升。

(二)电影是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何让那些枯燥死板的理论教育转变为可听可感、活灵活现的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把道德教育和生动的电影结合在一起会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电影是结合现实人物表现与故事曲折来反映高深内涵的艺术,将多数想象的画面用演员的内心读白与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同时人物的形象不仅仅是作为偶像,在学生心目中有了更深入的感情投入,对于电影中的思想和教育有了更多的理解,一些正能量的人生感悟如无私的爱、伟大的奉献、强烈的责任担当等,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已经慢慢融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学生自主思考,潜移默化产生感慨和敬仰之情,打消了学生对理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叛逆想法,学生会自我审视,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有了较高的要求,对自我道德思想的改观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会以电影^物的高尚行为为榜样,去发现和改变身边的事物,唤起自己的正能量。

总而言之,把电影观赏作为一门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参加的课程,通过电影的各种思考和感悟,传递积极向上的道德思想,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品质,这种教育方式所达到的效果是无与伦比的。电影故事情节与人物直接深入人的内心,所以说它具有感化教育的作用。因此,通过电影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无疑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电影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电影不仅仅是艺术表演,同时它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电影的题材来源于生活,不同题材的电影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文化和不同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利用电影,引导和教育学生不断深入反思,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现在有不少的电影反映我国人民为革命而献身的历史事件,比如《长征》生动形象地将红军二万五千里路程的艰辛与奋斗历程表现出来;《重庆谈判》直视当时中国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万隆之行》映射了中国外交斗争的不平凡历史……

(四)电影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主体

大学校园组织的文化活动担负着大学生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任,校园是学生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直接场所。目前许多学校都有较为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宣传栏、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等,这些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老套,缺乏新鲜感,学生感到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根据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理应紧跟时代前沿,改变教育模式,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深层次培育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新事物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的思想素养都能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化是世界上不少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市场化的印记不断增多。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试点高校开放办学,适应市场去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这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发展。事实上,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必然对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的高校各项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高等教育市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新特征

认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新特征,是分析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前提。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有不同的定义,其中获得更多认可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8年对其的定义,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共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1]。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领域呈现出以下显著的新特征。

(一)参与竞争成为高等教育的主题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竞争成了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涉及各个方面。从学校间地位变换、经费筹措、生源争夺、科研项目的获取,到校内教学活动安排、教师的聘任与晋升,再到学校与社会间的学生就业、社会服务等等,无不体现出激烈的竞争。高等教育市场化使高等教育系统几乎成为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每所高校都想方设法进行改革,寻找适合自己的办学思路,以适应形势的变化,避免落后甚至被淘汰。从目前各高校推出的层出不穷、争奇斗艳的招生宣传就可管窥竞争的激烈程度。

(二)自由选择成为高等教育的常态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把高等教育当成一种可交换的商品,以市场为主要调节形式,遵循等价交换的规律进行自由的选择。它表现在社会支持与高校的关系、工作者和高校之间的关系、高校和受教育者的关系等多个方面,逐步形成了高校的外部市场(高校与政府、企业的选择关系)和内部市场(高校与学生、教师的选择关系)。如高校的招生、学生的就业、社会支持、科技推广等都取决于市场调节,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自由选择。社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高校通过人才输出和科技服务,政府、企业等社会部门进行购买,出售和购买通过一定的议价形式自由选择,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通过计划主导高校的行为。工作者和高校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打破了以前的计划分配形式,工作者和高校实现了公平的双向互选,改变了以前的一次选择定终身的现象,人员的流动成为常态。高校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表现为:高校提供教学服务,学生给付学费,增加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

(三)提高效益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自由选择的深入人心,高校提高效益成为在竞争中获胜和在自由选择中被优先选择的重要法宝,因此,效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效益,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如:开展学校的形象宣传;加强教学改革,强化特色发展,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意识,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治理结构日趋企业化;提升科研的转化率,日益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结合社会需求开展科研;不断创办校办企业,增进学校的融资渠道;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校友的联系,拓宽学校的融资渠道,等等。事实上,我国这些年高校的发展,给效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做了很好的注释,如:2013年我国校办企业资产总额排名前5的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同济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其资产总额达到2533.86亿元[2]。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高等教育市场化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满足了更加多样性的教育需求。这些变化一方面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也导致部分高校片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轻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一)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监控弱化

高等教育市场化条件下,社会包括政府引导高校实现竞争、促进自由选择、实现效益目的最大化的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评估,二是排名,三是筛选。从三者关系来看,评估是基础,排名是结果,筛选是结果的应用,这些均是以可量化的数据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对高校的评估是与高等教育改革同步进行的。1985年,中共中央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同时下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而评估真正深入人心,却是2003年至2008年在全国开展的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在整个评估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在指标体系中的位置是八个一级指标中第七项“教学效果”中的六个指标之一。真正影响评估效果的是师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科研等可量化的指标。在评估的基础上,社会上广泛开展的大学排名工作,通过社会舆论的方式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影响。如目前在我国比较流行的武书连大学排名和校友网开展的大学排名,均没看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评价。评估和排名后的筛选,成为高校分层的依据。高校评估和排名靠前,拿到的项目多,获得的资源多,专科学校可以升本科,本科学院可以改大学。通过舆论的放大作用,高校在竞争中就有优势,效益就可提高。因此,在高等教育市场化氛围下,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监控出现了弱化现象。

(二)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保障弱化

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高校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选择中获得主动权,实现效益目标,就必须在评估中取得优秀,在排名中靠前。事实上,适当的竞争可以促使高校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方式,拓展新的市场领域,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但是由于市场化导致这种竞争“已经过度,走向极端,竞争这种教育领域原本正常的现象已经异化”[3],市场化异化了竞争,使部分高校一切以可量化的数据为目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与保障弱化。部分高校的领导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短期内难以出成绩、出亮点,因而对其抓得不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实得不到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部分高校出现弱化。部分高校没有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配备辅导员,甚至部分公办院校为了降低办学成本,辅导员大部分由非事业编制的聘用人员担任,部分聘用人员素质不强,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和认识弱化

高等教育市场化使教育商品化,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引发更多的竞争和效益问题。大学生在多方面面临更多的压力,如专业知识学习、人际关系、就业发展等,承载了家庭的更多关注和希望。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不断增强,学生的物化的需求增多,使部分学生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全面发展。专业知识学习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只重视专业学习可能导致个体发展出现误区,重“才”而轻“德”。二是部分学生只重视技能提高,不重视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资格证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上,不愿意参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党团活动。三是只重视个人利益需求,集体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将利己主义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变得非常薄弱。

三、高等教育市场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市场化在一定条件下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高等教育市场化有较强的生命力,对于激发大学的活力,提升办学质量,帮助高校有效履行职能有较大的作用。在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要从新情况出发,广泛调动多种力量,把政府制度建设与社会舆论引导相结合,把学校认真落实保障条件与加强平台建设相结合,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相结合,创新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一)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市场化为高等教育发展打开了一扇门。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必然会带来一些预料不到的冲击。在这种条件下,对已有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就显得非常必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就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袁贵仁提出:“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这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热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确实存在问题。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要划出底线,加强管理和引导,使各部门行之有据。其次,要合理划分高等教育中市场化与公益的边界,各种评估和考核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规范高校的各种行为,防止高校一切行为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第三,要从法律层面上规范各种从事教育行业人员的行为,如制定《课堂教学管理办法》,明确各类人员基本的行为,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递给学生[4]。第四,要规范媒体的行为,对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要坚持管建结合、善管善用,壮大主流舆论。

(二)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渠道,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要求,深入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保持课堂教学的权威性、时效性和开放性,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要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必须立足于社会思想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通过实施创新计划,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二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补充作用。以其丰厚的人文底蕴,潜移默化地起到对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法制观念等的培育作用。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正确认识当前一些社会现象,不断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发挥自然科学课程的拓展作用。要高举科学的伟大旗帜,树立科学理念,培育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增强科学伦理,让学生在深入挖掘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增强“三个自信”,积极反对反科学、伪科学的理念和思维,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三)要充分发挥政工干部的骨干作用

政工干部是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骨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切实履行职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其次,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配备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辅导员队伍无论从数量、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三,要加强对思政队伍的培训。通过培训使辅导员掌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帮助他们了解所在学校的学生,掌握与学生沟通的话语权;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掌握新媒体的特点,拓展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第四,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中属于公益的部分,无法用经济效益去衡量。第五,要加强正面宣传。高校要主动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建立互动机制,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基础作用

班级、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级和学生会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的正式组织,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基础地位。通过有效的班级活动,可以实现学生内心成长和情感交融,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得到深化;通过班集体和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学生社团是按照学生的兴趣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在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一些正式组织无可比拟的作用。要加强这些组织的建设。首先,要加大投入。目前不少高校学生社团形同虚设,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少工作的开展经费不足,导致活动开展没有抓手,学生的参与性不高。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当提供班级的活动经费,采取多种方式资助学生社团建设。其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制度,明确班级、学生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活动的“量”和“质”,把它作为班级考核的重要内容。最后,要大力繁荣学生社团。要按照学生的兴趣,主动设置社团,帮助社团选好干部,指导社团开展精品活动,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提升理论水平。

(五)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篇9

论文关键词法治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法治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法治理念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被提出,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作为一种宏观的社会调控方式,法治与人治相对,法治选择法律作为治理国家事务的主要手段,并将法律作为最高的权威,至高无上。法治不仅指具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还包含了一切依法办事、法律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威性。

法治理念即指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所内涵的精神要素,如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和合法性的完美结合”。先进的法治理念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行动指南,是社会组织和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思想基础,本质上看是一种制度性安排。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将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其形成符合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的思想品德、人格品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宣传教育、感化和道德自觉,是一种软控制。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

法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作为不同的调控手段,法治具有强制性,是一种硬控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说服教育,是一种软调节。第二,法治通过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详细规定、对违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来提高大家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宣传、讲解、感化等方式对人们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第三,法治强调人们外部行为的合法性,不对人们的思想进行规定,要求多为底线的道德,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们遵守底线道德的前提下,追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第四,调控方式的特点不同,法治调控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权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随意性。所以,法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促使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法治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调控社会关系的方式,两者在功能和目的上具有一致性,既都是通过对社会群体施加影响,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法治是以人的尊严、自由和人的权利为价值依托和最终归属,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人们的终极关怀而实现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说明法治文明中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契合,即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说,法治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正是这种一致性决定了两者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法治理念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16号文件以来,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先进的法治理念,进行自身方式、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扰之一,如何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念、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法治理念进行创新,有利于提高其实效性。将法治的自由、独立、平等、权利、民主等理念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爱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铸造亲切、和谐的高校氛围,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和外化的效果;将法治程序至上、制度理念渗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摒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些许务虚性,充分保障大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通过制度规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从而提高其实效性。

第二,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适应时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借鉴实践经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法治与现代化相伴相随,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治倾向严重,这就加大了其随意性和盲目性。而法治理念的借鉴,会减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经验主义,用科学的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第三,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思想独立,追求自由和平等,追求自身权益和个体价值。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灌输和宣讲,理论知识表达生硬,过多强调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教化,远离大学生实际,忽视大学的个性表达,对大学生独立精神、创新意识和情感、意志等人文素养的培育较少。法治理念的借鉴,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法治观念的培养,更有利于正直、独立品格的养成,促进其成长成才。

三、法治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独立、自由的法治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首先,尊重大学生的个体价值,促进全面发展。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促进其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第一,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在个性彰显的时代,大学生注重追求自我价值,同时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善于激发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联接点,鼓励其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第二,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多样化发展。由于大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成长环境、受教育背景存在差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因人而异,设置多元化发展目标,为他们的生活、学习乃至人生发展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其次,贯彻人本观念,加强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就是说以大学生为本,这里强调的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不仅满足当前发展需要,更着眼于大学生的未来长期发展。以人为本首先是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容易产生各种困惑,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机会,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增强互信,进而上升到思想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养。加强人文关怀,培育人文精神,我们要摈弃重视智育,轻视德育,重知识传授的教育,加强情感、意志、生命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个性全面发展。

(二)民主、平等的法治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首先,坚持民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基础要素,也是学生个性发展最高境界的表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视为一种主客体的关系,限制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民主理念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一种新型的主体间性关系。主体间性主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都发挥主体作用,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通过平等交往和对话达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识,从空洞、刻板、静态的理论世界走向丰富、鲜活、开放的生活世界中来,培养具有丰富内心世界、鼓励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生生的大学生。

其次,坚持平等理念,管理中树立服务育人的观念。在平等法治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从端正态度、提高服务意识出发,进而改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大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高校管理者要真正实现管理的真谛,就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尊重学生权益,满足学生需求,在服务中实现自身管理的职责,在管理中促进大学生的成才和成才。

(三)秩序、效率的法治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浓厚的人治倾向,虽然近几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社会道德冷漠、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严重冲击,也将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尴尬无力的境地。第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依法进行,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稳定的法制环境。第二,程序公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管理的法治化一方面打造良好、公正的管理秩序,另一方面在民主、平等、人权的管理理念下,保护大学生的权益,保护意识自由,促进全面发展。

其次,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提高其效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难以将其实际效果量化,但并不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效率问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不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相应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优化教育机制,首先,优化内部机制。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第二,优化动力机制。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激励思想政治教育者用心工作,真正维护好、发展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切身利益,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增强其工作的内在动力。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篇10

关键词:十八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思考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仍旧较低。因此,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向学生贯彻落实十八大的基本要求。

1党的十八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新时期,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以使学生逐渐树立社会责任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使党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方针政策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指明了具体方向,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认识到十八大倡导的基本精神,完成十八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1]。党的十八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学生应树立理想信念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应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这就要求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达到中国梦的目标。此外,党的十八大还强调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使学生能够适应时展的基本要求。

1.2完善网络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在开展校园网络文化过程中,应当完善网络建设方法,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完善的网络阵地。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殊属性,不仅是信息技术平台,也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基地,现阶段,教育部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应当调整和优化配置网络资源,在建设网络平台过程中,应始终以学生党建、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就业为内容,进而实现网络平台的教育性、服务性。其次,要求工作人员应逐渐增加网络教育内容,在开展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内容,并且在网络平台中,应不断发表散文、诗歌、以及优秀的艺术作品。以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

2十八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2.1全面系统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学校可能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应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在开展教育活动中,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断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家长应加大力度转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全面、系统的做出规划,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以教育教学为主要任务,不断融入思想政治理念,进而使学校发展目标与学生工作机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2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新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以使学生走出学习、生活、以及情感困惑,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3]。

2.3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现阶段,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教育效率,学校就应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进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有相关制度做保障。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过程中,应全面落实十八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依据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质,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标准,以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4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素养

要想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仍旧较低,缺少正确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以逐渐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培训的方式可以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例如,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交流会议以及座谈会议等等,增加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进而互相借鉴、学习。

此外,在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对于基层党组织、院系辅导员也应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认知水平,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活动,改进和完善培训机制,给予培训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使培训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并且在开展培训过程中,应全面落实十八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4]。

2.5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基础转变为实践研究,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应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也应定期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转变思想认识,进而达到十八大倡导的基本要求。

2.6不断进行创新

党的十八大强调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为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应明确自身工作的职责,转变以往的工作理念,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5]。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十八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几点思考,我们能够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受多种因素限制,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十八大的召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要求应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因此,这就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十八大的精神,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冯刚.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05):12-14.

[3]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教育报,2011,10(8):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