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十篇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十篇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15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篇1

1.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困惑

受到传统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过程与结果困惑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的属性,若是缺少了探究,而一味追求结果,那么物理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物理学科发展也将面临瓶颈。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速战速决,用最快的速度导出其需要的结果,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这个过程,这不但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也降低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诸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这段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拥有清晰的逻辑线索和大量的素材,要想深刻地把握电磁感应的内涵,就需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规律的学习过程。然而有的教师教学过于急切,只对几位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进行了简单介绍,就开始讲授大量的习题,这便难以使学生认识到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实际上,过分注重简单的结果,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探究过程,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1]

1.2实验与习题困惑

部分物理教师认为物理的练习重要,为了换取习题教学时间,甚至不惜将实验精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做实验的教师并不多,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以实验为主线的太少,大部分教师都将实验作为了引言,也就是“抛砖引玉”中的“砖”,匆匆进行演示之后,就快速的完成实验,用节省下的时间来完成习题讲解。从学习规律的角度看,初中学生对物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等理解还比较浅薄,过早地引入数学定理,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的掌握就会不扎实,学生的学习将会受到不良影响。习题训练只会让学生陷入“题海”教学陷阱,不但带给学生很大的负担,还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只有将原本属于实验的时间要回来,认认真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加深学生对物理本质与规律的理解,才能使其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2]

1.3好高骛远困惑

受到传统思维习性、经验主义影响,很多学生好高骛远,不注重对基本概念的学习,漠视对已学知识的梳理建模,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锻炼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概念原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但是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这点,认为练习难度才是解题的关键,将大量精力投放到“题海战术”中。有的学生虽然基础积累很扎实,练习做的也很多,但是在理论梳理和网络建模上却存在不足,没有按照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将这些知识建成块状网络,从而影响了理解的深度。读题、审题的能力对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学生对这方面却不予重视,这无疑降低了学生的审题效率,造成了诸多的审题错误、理解错误,导致练习、考试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3]

1.4知识与素质困惑

素质教育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素质教育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然而现在部分物理教师仍然以知识拓展取代素质提高,对学生素质的拓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些物理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教材中习题的比重太低,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添加了大量要考要求的内容,甚至引入了大学物理的知识和思维,恶性的膨胀使物理教学的氛围被破坏,学生学习也显得有些无可适从,不但不能巩固学生的基础,还造成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学习目标涣散。新课程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课后辅之一定的习题,能够有效地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拓展学生的素质也有着很大的意义。然而若是一味在知识面上加以拓展,对学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课堂教学、知识拓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教师盲目灌输会阻碍学生潜力的挖掘,对学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4]

1.5感性学习困惑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形象思维仍旧占据了主要的作用,故而不完全归纳是这个阶段学生的典型特点,而这种“不完全”对学生的学习将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心理晕轮效应,在具体概念的学习上,学生很容易出现“以先欺后”和“以假乱真”的情况,受到惯有思维的影响,学生对后来事物的接受往往是不完全判别,一旦先由概念错误、片面的话,就会对后面的正确构建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二,盲目乱套公式现象,很多学生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忽视物理知识的建构,在解题的时候难以甄别公式,就会出现乱套公式的情况。

1.6课堂提问困惑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提问是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部分物理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存在大的随意性,致使语言表达不准确,从而导致学生理解上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诸如,笔者在“汽化和液化”的听课中,就曾经有这样的经历,教师提问“汽化属于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类”,此时,全场都没有回应,教师显得很尴尬,略微愣神之后,就责问学生有没有认真预习,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学生用细小的声音说“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直到此时,学生才真正了解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或是结合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来提问,问题模糊、简单则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诸如“这样做对不对”、“问题的结果是什么”等。[5]

2.初中物理教学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困惑有了深入地了解,为此,就需要找到理顺和解决这些困惑的对策。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老的老师,初中生接触物理的时间不畅,对物理学习还比较陌生。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对策:其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物理学科与生活练习紧密,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物理现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熟悉感,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其二,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物理学科虽然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形象思维对学生也一样重要,只有从形象思维切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过渡到抽象思维。而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从声音、立体图像、视频、空间解构等多个层面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与本质的理解,从而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取得更好地的物理学习效果。[6]

2.2兼顾物理教学过程与结果

课本知识是物理学习的一方面,而日常生活知识则是物理学习的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对学生都十分重要。理论代表的是结论,而实践、演示体现的是过程。教师应该转变以往速战速决的授课方式,注重对授课过程、实验过程价值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学习的本质。物理来源于生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故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结果贯穿于过程之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处理物理实验与习题关系

很多教师都提倡题海战术,试图让学生从大量的训练中巩固知识,甚至将原本的实验时间也剥夺,将这些宝贵的时间给了习题。本来,物理学科就有很强的实验属性,只有在试验中才能更好地观察与思考,记录物理现象,东西物理的规律与本质。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物理的理解有限,掌握的基础理论、思想还不完善,过早地引入数学定理对学生的物理理解并无好处。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物理实验与习题的关系,一方面要将物理实验占用的时间返还,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制作创新型道具,结合实验本身,辅助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并让学生做好实验报告,加强课堂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将实验看作一个完整的流程,让学生从中学习、实践,并得到积极的反馈,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习题的整理,练习对物理学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占用实验时间则殊为不智,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习题的整理与归纳,将涉及到实验的习题糅合到实验的教学中,减少学生的习题压力,精编习题,提升习题的训练效果。只有按照这种方式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权力,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主动性。

2.4抓牢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

很多学生好高骛远,不注重物理基本知识的学习,在知识梳理建模、阅读表达能力锻炼上存在较大的缺陷。长此以往,学生基础虚浮,抽象能力不足,不但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对日后的物理学习也将造成很大的制约。鉴于此,教师应该采取如下对策:其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科刚刚接触不久,尚未养成良好的基础学习和巩固习惯,为此,教师要让渡一定的时间,教授学生物理学习的要点,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其二,加强物理基础练习,基础知识决定学生物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为此教师应该设置一定比例的基础练习,巩固学生的基础。

2.5转变物理教师的思想观念

素质教育新课标所倡导的,然而部分物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过于狭隘,受到传统思想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拓展知识面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知识面的拓展纵然对学生的发展有利,但是素质的提高却还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有关。为此,物理教师要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初中学校要定期安排专家、学者讲座,传授新课程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路,并组织骨干教师进修,以提升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2.6完善物理课堂提问技巧

提问是课堂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不但关系到课堂的进程和效率,还是师生互动的关键所在。然而,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问存在大的随意性,导致学生理解出现问题。为此,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教师提高自身表达能力,学生与教师之间实际上存在代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提问的内容,教师要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改进物理课堂提问技巧;其二,提高物理课堂提问技巧,提问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尽量通过问题启迪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提问一些模棱两可、是非辨别等简单无味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搜集网络上的课堂教案,吸取同事的经验教训,以改进自身的课堂提问技巧。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篇2

关键词:初中新任物理教师困惑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66-01

初任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客观上来说,是一个对教师角色领悟、认同、适应并超越的过程。在此期间,不论是在专业知识上还是在专业能力、专业情义方面,遇到大量的阻碍与困惑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初中新任物理教师亦是如此。新任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模仿、探索与创造,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才能顺利走出教师的成长困境。

1初中新任物理教师的困惑

1.1物理学科知识不够系统,对物理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

系统的物理学科知识是透彻理解物理教材的有力支持,物理教师只有拥有扎实的物理知识,才能清楚表述教学重点,创设恰当教学情境,进一步做到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的作用[1]。然而目前,我国初任的初中物理教师中,仍然存在掌握的学科知识不系统的问题,且其物理学史相关方面的知识也极为欠缺;另外,对教材缺乏透彻的理解,大多数教师不清楚初中物理的知识体系,也把握不准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有关的物理学方法也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上,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要。

1.2教学技能有待提高

教师不仅要知道应该教什么,还要知道应该怎么教,为什么教。然而,我国部分初中物理新任教师虽然具备了扎实、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却未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技巧与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利用何种教学方式以及怎样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来辅助学生的物理学习。相对有所欠缺的教学能力,不能效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不能有效合理地实施课堂控制与调节,常常会因课堂的偶发事件而打乱课程计划,甚至使教学课堂陷入一片混乱。教学技能的提升可以让教学内容得以升华,那么便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1.3班级管理能力不强

部分新任初中物理教师把握不准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导致在班级管理上不是很松散就是极为严厉。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也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工作计划。另外,在一些具体的班级管理事项中,如学生干部的选拔,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班规的制定上,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2促进中学物理教师走出困惑的几点对策

2.1加大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力度,加强对物理教材的理解

物理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有着极为丰富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它不仅真实记载了物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而且描述与分析了物理问题产生于解决因果关系。而扎实的实践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且是透彻理解教材、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2]。因此初中新任物理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想误区,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字词意思的解释和表达上,而要加强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力度,使并使其不断深化与系统化,并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以及应用中去向学生揭示物理知识。另外,深刻理解物理教材的内容,对其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在课堂中针对性的进行突出讲解。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技能

首先,学校应当加大对相关老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力度,并组织老教师带新教师的策略,对新教师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以促进教师能够熟练应用并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3]。其次,注意到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率的促进意义。通过让学生操作物理实验、播放动画及情感教学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物理本就是一门和生活、生产、科技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3提升班级的管理能力

首先,教师应变师生单向、双向课堂交往为多向的全通道式的课堂交往,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比率。同时,对课堂进行适当的控制和调节,并将课堂偶发事件纳入动态教学的设计中。其次,教师应努力塑造为学生所喜爱的形象,建立师生间高度的信任感,并真诚相待,使得学生能够在一个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愉快的学习[4]。另外,在一些班级管理项目上做到公平,公正。例如,在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不仅仅要需要老师参与进来,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共同探讨让班级制度得到完善并以此为导向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班级管理可以更好地实施,促使班级管理达到更高的层次。

3结语

中学物理教师需要了解物理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了解物理学科知识对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整个物理教学体系还有待完善并且教学技能以及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反思并结合教学反馈对实际教学工作进行修正,以此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兴明.中学物理教师备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08).

[2]雷竹.在备课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一节物理课为例[J].考试周刊,2012,(15).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从“惑”到“识”

一、“惑”与“识”理论概述

“惑“在儒家中理解为困惑、迷惑、疑惑之意,“师之,传道授业解惑也”,惑是认识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与自然事物相互接触后,所表现出来的在认知结构中对尚未掌握的知识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对高中学生来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稍微复杂或有难度的数学问题就会自然形成疑,而由疑便会生惑,此时教师就可以从疑惑中发现问题,利用学生的疑惑来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组织教学过程,把疑惑和问题统一,由此来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识”一般指人的见识,包括的内容众多,如知识、判断力、观察力等,而在教学中,学生的“识”主要是指对事物的认识,是对数学这个抽象概念的认识。华罗庚从数学认识的角度在“学与识”中指出,要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就必须要灵活运用,把不是自己的变成自己的,即知而识之,学而识之,见而识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完成“由厚到薄”的过程。

从“惑”到“识”是对知识学习的一种认识过程描述,包含了两个意境:困惑和见识。高中数学课可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侧重于学生活动的数学课,可称之为“教师教学生”型课,特点是课堂上能看到学生而看不到数学;一种是侧重于内容的数学课,可称之为“教师教数学”型课,特点是课堂上能看到数学而看不到学生;一种是侧重于过程的数学课,可称之为“教师教学生怎样学数学”型课,特点是课堂上既能看到学生又能看到数学。在最后一种类型的数学课中,学生对数学对象的认识能体现从惑到识的过程。从“惑”到“识”是一种人类固有的学习特性,教育就是要利用这种特性。

二、构建从“惑”到“识”的高中数学教学理念

1.“惑”从疑生。高中同学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对待事物的看法有待成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用生疑解惑的艺术技巧去帮助他们完善从“惑”走向“识”的过程。教师要解惑就必须关心和关爱学生的一举一动,接受学生对待事物的惑,而且能够预见学生的疑惑并判别学生为什么在掌握新知识时会产生困难。

2.“识”从“惑”生。有了“惑”,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兴趣自然会产生变化,并能走出学习的困境,实事求是,这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与数学教育理论,对观念进行改善,反思教学实践,找到问题关键,并提炼出实践经验,形成数学教学的正确认识。从“惑”到“识”体现了数学从问题到理论的发生特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解题是数学的特点,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从“惑”到“识”是一个自然过程,一个学习者到了解题的十字路口时便会产生困惑,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把解决“惑”的思路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这种数学的探究方式是对思维的有效训练。基于这样的训练,学生便会从由“惑”生“识”。

3.从“惑”到“识”。从“惑”到“识”的教学适应了学生认识规律的需要,符合学生认识成长的规律,这样的教学能够让教师引导学生去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的原因、知识的延拓等,从诱惑、导学、启知、发识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完成从“惑”到“识”的学习过程,从而掌握数学学习的真谛。

三、从“惑”到“识”高中数学教学举例

按照从“惑”到“识”的高中数学教学理念,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欲望是关键因素,而学生认知冲突则是激发学生参与欲望的根本原因。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例:函数及其图像教学(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目标:函数及其图像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像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设置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除了用列表、图像、解析法这三种常用方法对函数进行研究和学习外,也可以突破常规从不同角度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不同研究方法。

教学理念:构建从“惑”到“识”的教学环节,由疑生惑、从惑到识,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过程,经历并逐渐渗透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思维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速语

从“惑”到“识”认真理清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从实际出发摸索符合学生求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是当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从“惑”到“识”的认知过程,才能在实践中找到一条适合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心理障碍;学术障碍;思维习惯

高中阶段相对于初中阶段来说,接触的知识难度加大,范围广泛,对于学生来说,物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便是一项巨大挑战。虽然之前已学习过初中物理,可是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之中的公式和定理相对不易理解,使许多学生“望物理生畏”,物理成绩的下降,就更增加了他们的挫败感,觉得物理是无法跨越的障碍。本文对于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面临的困惑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一些解决这一困惑的途径。

一、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困惑

面对一门初步接触过但内容更为丰富的学科之时,学生应该是充满好奇的,可是为何面对物理,学生会愁眉不展,他们无法跨越的障碍究竟是什么呢?

1.无法跨越的心理障碍

虽然物理学科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可是除了好奇之外,由于每个人在高中物理学习方面都是零基础,因此不免会对自己是否能够学好物理产生担忧。不自信便是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此外,家长或者高年级学生会给出提前警示,高中物理学习起来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学习。这些话语无形之中让学生形成了心理压力,会产生物理特别难,我不一定能学好这种心理暗示。恐惧是另一个心理障碍。就像第一次坐过山车之前,对于车上人尖叫的反应自然而然会对过山车产生恐惧,可是真正体验过之后,对过山车的恐惧便会消除一大半。下次再面对过山车之时,情绪便会平和得多。

2.无法跨越的学术障碍

物理知识是无数伟大的物理学家通过观察和不断的实验总结得出的,因此具有复杂难懂的特点。在高中之前,学生接触的语文、数学、英语都是一些对记忆要求较高的学科,即使接触过初中物理,初中时多学习一些简单的定理,通俗易懂,学科知识本身比较容易掌握,因此,学生不具备一下子接受难度突然提升的学科的基础,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因此,学习物理之初,大多数学生无法掌握物理的学习方法,不免引起学习成绩的下降。

3.物理知识掌握不牢固

初中物理学习相对简单,因此也并未引起学生的重视。不像语文、数学的学习,从小学之时便已开展,学生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语文、数学、英语是主要的课程,需要重点学习,因此并没有重视初中物理的学习,也就为高中物理的学习设置了障碍。高中再次接触物理之时,初中许多知识已经遗忘,相当于重新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难度可想而知。

二、解决学生困惑的具体措施

1.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

自信的学习才能高效的学习。其实,各种物理现象贯穿于生活之中,而且十分有趣,例如,人为什么可以在地上泰然自若地行走,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这些是值得思考。依次类推,每个学生应该对于物理都不陌生,对于熟知的内容容易接受和掌握是无疑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消除学生的对物理的隔阂感。此外,应该告诉学生物理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学科,也不存在什么独门绝技,认真学习都可以熟练掌握,从而消除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不自信感。

2.总结物理学习中易于出错的地方

物理知识虽然复杂广泛,但其学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物理教师在教授每一届学生之时,应该总结每届学生易于出错的难点,从而在下届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及时提醒,并且着重详细讲解。例如,物理学习中的过河问题便是难点之一,有风与无风,静水中和流水中等等,可以有多种情境的设定;小球问题也是物理学习中的主角,从斜面滚下,从光面滚下,还可以以钟摆的形式出现。这些都需要总结,仅仅依靠学生自己总结并不全面而且易于混淆,物理教师可以适当提出总结的规律、方法,教会学生总结规律的方法。

3.注重思维习惯的培养

面对物理学习中的同一个问题,思考的方式不同,得到答案的速度和准确性也不同。例如,对于乘坐公交车时进行受力分析时,有的同学只是从课堂之中老师所讲的相关知识中回忆分析,而有的同学便会从自身平时乘坐公交车时的经验方面分析,使静止的问题瞬间变得熟悉和亲近,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思维习惯的不同。因此,在物理学习中,灵活多变的思维习惯对学习很有帮助。

高中物理学习并不容易,可是不能因为它不易而一味地消沉、躲避,要直面困难,即使挫败也当作是一种经历,这是总结经验的过程,下次便会减少出错的机会。本文简略分析了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时面对的困惑和解决方法,进一步的解决方案还在研究之中。总有一天,在物理研究人员和教师的不懈努力之下,物理学习将变得不再可怕,高中物理教学也会变得容易开展,物理教学“平凡化”将不再是梦。

参考文献:

[1]谢莹,徐翠花.论学习策略及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2]陈栩,郭斯萍.国外学习困难学生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6(06).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篇5

[关键词]古典社会学;理论承诺;理论原则

一、古典社会学的理论困惑

韦伯晚年曾陷入关于科层制的困惑之中。科层制是韦伯对工具理性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作用的肯定,韦伯不仅对科层制管理模式十分欣赏,认为它是现代社会理性化的标志之一,可以指导现代社会进一步理性化。然而,晚年的韦伯深深地感到,这种管理模式实施的结果,不仅促进了社会理性化进程,而且也使现代人陷入了被严厉制约、丧失自由的境地,因此,韦伯把科层制看做现代人的“铁囚笼”。韦伯关于科层制的困惑,不仅在于科层制在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必要性及其负面效应的矛盾,而且还在于他的社会学理论负面作用的矛盾。韦伯以人的社会行动和行动的主观意向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其中表达了韦伯关心人,从真实活动着的人出发的基本愿望。晚年的韦伯发现,科层制理论不仅是对西方社会管理体制的理论概括,而且起到了引导西方制度向更加分级化、非人化的方向发展的作用,这与韦伯的本意是不一致的。

孔德也遇到了类似韦伯的困惑。孔德是一个严格的客观实证主义者,他创建实证社会学就是从批判形而上学的玄秘语言来解释世界。因此,“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这是孔德实证原则的最简表达。然而晚年的孔德却深深的沉入“人道教”的表象之中,他淡化了实证原则的客观性,把情感体悟、价值理想等主观因素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什么孔德从排斥主观情感的实证原则转向了以主观情感为基础的宗教立场?人们对此感到困惑,孔德自己也常常因为这种变化而困惑。

二、困惑产生的根源

孔德是对自己理论原则变化的困惑,韦伯是对自己理论作用的困惑。虽然这两种困惑内容上不同,但引起这两种理论困惑的原因却是相同的,即理论承诺与理论原则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孔德那里体现的最明显。作为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宣布:社会学是一门立足经验事实的、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的科学。其中包含着社会学最基本的理论承诺和理论原则。其一,社会学不能脱离经验事实而抽象地逻辑推论,以有别于形而上学;其二,社会学要对社会开展综合性研究,以此来区别专注社会个别层面的其他社会科学;其三,社会学要用客观性的方法揭示社会生活的必然规律。

从经验事实出发,对社会开展整体性研究,这个理论承诺同用客观方法把社会学建成科学的理论原则是难以解决的矛盾。即使不明确提出要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生活,仅从经验事实出发这一点主张就决定了社会学一定要把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纳入自己的理论视野。从经验事实出发,以经验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这就从出发点和立足点上决定了社会学不可能仅在社会生活的哪一特殊方面或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哪一个方面作出确定的选择。一个完整存在的事物一定是具体的、有其历史展开形式的,社会生活也是如此。具体的具有历史形式和历史过程的整体,不可能是仅有客观性而没有主观性的。因此,对于社会学来说,除非放弃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研究,否则把社会学建成仅仅追求客观性的科学是不可能的,正是主客二元的思维原则矛盾导致了孔德、迪尔凯姆乃至韦伯的困惑。

三、根源分歧存在必要性的分析

面向经验事实,建构一个不脱离经验事实的新学科,这是社会学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理论承诺,正是这个承诺使社会学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然而,正是这种对立、排斥的关系使社会学首先在传统形而上学中获得了自身规定性,如果社会学的经验性承诺具有思维逻辑的必然性,那么整体性承诺则因经验性承诺而获得了现实的必然性。整体性承诺不仅有经验性承诺而引入的现实基础,而且也有来自社会学学术背景的思维逻辑性。社会学创建之时,正值人文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实现了充分分化,社会学先驱者们面对这种对社会生活分析方式,学术视野不断分化的趋势,要想创建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学科,最佳选择莫过于反其道而行之,即以整体性的理论视野来看待实际原本是整体的社会过程。

如果社会学的经验性承诺和整体性承诺有思维逻辑和现实基础的两种必然性,那么表明这两个承诺是不可或缺的。既然经验性与整体性两个理论承诺是不可放弃的,那么是否意味着与之相矛盾的、追求客观性的二元论理论原则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呢?孔德和迪尔凯姆等人那样坚定地坚持追求客观性的理论原则,也有其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演化的逻辑根据。社会学初创时期,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且新兴资产阶级急欲加速其进程的历史时期。工业化的本质之一就是人征服自然,以空前的力量掠夺自然资源的社会过程。追求客观性的二元论原则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对立关系在社会学理论构建中的反映。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篇6

在即将过去的一学期里,我们音乐组的每位教师,都在“高效课堂”的实践和探索中学习着、摸索着、成长着。当然,在期间我们有过困惑和不解,有过成长和进步......

从最初学校组织开展“高效课堂”活动,到本学期的深入推进,我们组都积极参加了学习和实践。起初对“高效课堂”的认识较浅,我们曾有过困惑。作为音乐学科,以审美为核心,与其他学科存在差异,特点有所不同。也没有什么参照,所有不知该如何下手,实现音乐课堂的“高效”。后来,我们在针对语数学科的理论和课例学习中有所借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音乐学科特点进行摸索;再通过研讨等活动进行交流和探索、研究,尽力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指导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用精讲多练来实现课堂的高效。从2010年10月11日开始,我们组全体教师参加了“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和研讨活动。在教学的模式上,因为有困惑和争议,所以我们只有了雏形,还不够深入和突出。考虑到每节音乐课堂当堂的总目标,再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出较为完整和有主题的内容和活动。在每次听赏和学唱前,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在有目的的体验中,学会歌曲或知识,尽力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努力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高效。听课领导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并提出了建议,我们很受启发。在本次课堂教学活动中中,大家都注重围绕目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朝真正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高效而努力着。比如巩秀珍老师,善于用自身的热情和儿童化的语言,引领一年级小学生参与模仿、学唱和表演,并用儿童喜欢的事物代替枯燥的乐理知识;张琳老师,注重学生的体验,聆听充分,主题明确,内容衔接紧凑,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作用;李宁老师,在导入部分亲切、自然,整节课主题分明,目标明确,内容衔接自然,注重德育的渗透;郭亚丽老师,在模式的理解和表现上,较为明显、提出,善于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指导学生;而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审美感受,结合作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从中受到感悟和教育启迪。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多注重了先学后教,和一节课的完整性,在何时出现、怎样出现的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另外,本学期11月,我校又开展了“葫芦丝进课堂”,在教学内容多的情况下,学习吹奏、编写校本教材,结合学过的知识(歌、乐曲),指导学生在短期内学习了“葫芦丝”的基本知识及保养,根据不同年级吹奏了不同的练习、作品。在时间短、内容多的困境下,又一次体验和尝试了音乐课堂教学的“高效”实践。

总之,同样在困难与困惑的纠结后,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摸索,终于有了收获,那就是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篇7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96-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标”。标准下发后,记者对四川部分高校进行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高校都很看重心理健康教育,但受制于师资力量、课程结构安排等原因,要让心理学课走上“必修”之路,尚有一定难度。【1】但无论怎样,这至少在政策层面上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调查发现,人际、情感、就业已成为大学生的三大“心理杀手”。其中因人际关系烦恼的占四成,居首位。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培训工作中发现在家庭里是独生子女,在学校里接受应试教育的新一代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其以教师身份步入校园后,因角色的转换和角色的多重性,在在校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惑。笔者曾对新任小学教师做过一些小型的调查,以了解造成新教师人际交往困惑的原因。本文试图对这些困惑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培训的策略。

二、困惑及原因分析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直接交往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

学校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涉及到教师的,大致可分为四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调查显示,新教师反映最多的,是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学生家长的来源最复杂,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对“教育”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因此新教师在与其交往中,最难应对。其次是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一致,但在女教师居多的小学,各种交往困惑还是影响着新教师的情绪。与领导的交往问题最少,这可能跟新教师在工作中与领导直接接触比较少有关。下面就以面临的困惑为依据,展开分析。

1.因年轻而不被尊重引起的困惑。新教师反映,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老教师,或者学生,都存在因新教师年纪轻而不把新教师放在眼里的事情,比如家长对新教师的合理规定置若罔闻,老教师挖苦、取笑新教师,学生对新教师的要求敢于违抗,等等,但这些人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却表现出相当的尊重。面对这些情况,新教师觉得很无奈,不知如何去处理。

2.因缺乏交往技巧引起的交往困惑。比如刚接一个班,家长就来反映自己的儿子学习成绩上学期下降了,新教师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得体,一方面觉得自己刚接班,成绩下降与己无关,另一方面怕讲得不好得罪了前面的老师。又如选了一位学生当副班长,但该生家长却带学生到办公室,要求老师对他儿子不要太严格,说那样会吓坏他儿子,新教师不懂得如何应对此类家长,感觉难堪。再如同事拉上新教师打扑克、喝酒,但新教师不喜欢,直接拒绝又不好,很为难。

3.因自身不合适行为引起的交往问题。比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合适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抗,或为了迎合学生,过于放任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生,造成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威信。这样的一些师生关系,对新教师来说,都会引起新教师心理上的不舒适感。

4.因自身气质特点引发的交往困惑。人生而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易羞怯、内倾、主动性不强、不够活泼、易冲动等气质特点的新教师,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方面有更多的困惑和问题。

5.因相互缺乏沟通了解引起的人际关系困惑。新教师反映,留学生个别补课,家长说,你也够狠的,把我的孩子留得那么晚,随后领着孩子怒气冲冲地走了,令新教师觉得很委屈。也有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影响了作业的完成,老师留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家长在门外大声教育子女放学后就回家,令新教师难堪。

6.因对方的人品问题引发的人际关系问题。新教师觉得那些“特别好”的人、专门在背后说人坏话的人、拉帮结派的人、对自己存着嫉妒心和竞争心理的人,不知道怎样处理与他们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动物。新教师初涉社会,一方面要完成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新手上路,压力本来就比较重,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师、同事、学生等多种角色间转换,却发现很多关系处理不好,影响到心情,也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人际关系困惑,有什么危害?在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危机,都与缺乏正常的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变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临床资料也表明,孤独者罹患疾病的比率高于正常人两倍;孤独者自杀、自残、酗酒、生活散漫、缺乏朝气和缺乏对生活热爱的比例大大超过正常人。因此,帮助新教师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非常必要。【2】

三、培训对策

(一)内容

1.了解人际关系形成的心理构成因素。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彼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方面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际吸引或人际排斥的过程。【3】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因人际认知偏差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如“第一印象”作用、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愤怒、悲哀、恐惧、厌恶、嫉妒、自卑、羞怯等负性情绪,也会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

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德”向来是一个人能否赢得他人的尊重、能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曾国藩“八交九不交”的交友法则里,就把“盛德者”、“肯吃亏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当作值得交的朋友,而认为“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不孝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不可交。研究也表明,“嫌弃儿”往往具有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不真诚、嫉妒心强等特点。【4】一个拥有善良、宽容、谦虚、有责任心等优良品质的人,必定也拥有众多的朋友。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人一生都要为之努力的事情。

3.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1)训练思维。言语是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因此在交际能力的训练中,提高言语水平是关键,而言语又是思维的物质外衣,因此,提高言语水平的关键又是思维的训练。

(2)学习如何引入话题。如何引入话题的训练,可以令交往更愉快、更顺畅,避免一时无语的尴尬。

(3)学会赞美。赞美远非说好听的话那么简单,赞美要真诚发自内心,赞美要言之有物,赞美要恰如其分,赞美还要符合各自的身份。

(4)学习幽默、委婉等谈话技巧。曾经有一位女读者读了钱钟书的《围城》,非常崇拜,希望能见一见钱钟书,钱钟书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一定要见那下蛋的母鸡呢?”幽默、委婉的谈话,是以一定的品德涵养为基础的,这样的谈吐有助于烘托气氛,平添情趣,避开激烈的冲突矛盾,令人回味,增加交往的活力。

4.体态语(非言语)训练。体态语包括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及空间语言等。体态语丰富而微妙,是人们心际的显露、情感的外化,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研究表明,当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致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语言所代表的意义。非言语交际对交际的影响是言语的4.3倍。另外,有心理学家发现,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在一次交往中所传递的信息中占55%,而语言仅占7%。

(二)途径和方法

1.平时生活中学习。平时生活中的学习主要针对需要通过长期努力逐渐积累的品德和思维来说的。通过推荐阅读有代表性的书籍以及做读书笔记来进行。

2.集中短期培训。短期培训重点在交往技能的训练,力求培训目标明确、可操作,训练内容具体、有趣味性。比如“人际交往点子互动”、“话题引入训练”、“思维与说话”、“交往情境大模仿”等。

新教师年纪轻,经验不足,但可塑性强。他们遇到的在校人际交往的困惑很多其实并不是非常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经过参加培训和不断的自我反思,新教师将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处理好在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孙琪.省内高校开设心理学必修课.中国网络电视台.2011年03月31日http:///20110331/102181.shtml

[2][3]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151-153.148

[4]黄仁发,汤建南.人际关系心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62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篇8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困惑对策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初中生物学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生物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学生在生物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共有52个,演示实验共有18个,可近年来,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严重制约了高中的生物教学。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结合自己多年从教过程中的生物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如何开展好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困惑及成因

1.实验器材严重缺乏,设施设备不足。农村初中学校实验条件差,设备严重缺乏,没有生物实验室,有的学校只有一个理化生的综合器材保管室。保管室里的生物实验器材和教学挂图早已残破不堪,而且是使用新教材以前的,数量还有限,这极不适应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利用仅有的器材做不了几个实验,若要所有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那就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有时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做不了,有的器材放在讲桌上只能让学生看而不能摸,任课教师实在是难以正常开展实验课教学。

2.教师的认识水平滞后导致工作不到位。现行初中生物教材只在七、八年级开设生物课,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把它当成了“豆芽课”,搭给一些非专业老师,长期得不到重视。同时由于生物实验课准备起来相当麻烦,农村初中又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员,就连专业老师都怕费时耗力,更何况那些非专业的老师,因此把“做实验”改为“讲实验”或用放录像代替演示实验,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3.农村初中的学生缺乏实验操作的经历。农村初中的学生,在学校缺乏实验器材的情况下,平时很少见到实验用的器材,一进入实验室,兴奋,好奇十足,教师难以驾驭,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按要求进行操作。如在《显微镜的使用》一节中,有的把目镜、物镜当玩具,有的把聚光镜当作放大镜,有的把粗准焦螺旋随意拧上拧下弄坏不少标本玻片,有的把任意的物体直接放在载物台上观察,也有的感到无所适从而在那里东张西望。这种情况下,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水平怎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得到提升,因此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改革非常必要。

二、改善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对策

1.加大对农村初中生物实验器材的合理配置,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更应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设置独立的生物实验室,淘汰废旧落后的实验器材,配齐配足适合新教材内容的实验器材及药品,给生物实验课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2.教师要灵活教学,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在农村初中实验条件差、设备缺乏的前提下,使实验教学出现空白,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改进并安排一定的实验。要充分挖掘农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随时可以观察到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习性。根据这些优势条件,可以适当完成课本中安排的实验。如观察蜜蜂采蜜和酿蜜的过程、蝌蚪――青蛙的生长过程、向日葵的向阳性等等。

3.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实验课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一,采用直观教具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直观教具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有效激发求知欲望,主动去探究知识。如教学“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一节时,使用多媒体、挂图等动画演示模拟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让学生参与亲身体验。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调查当地的生态系统,利用植树节、无烟日、艾滋病日等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既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丰富了知识,活动中还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取之不尽的动力。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得到实验的检验。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科学想象、科学推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不断启发提问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索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还要适时点拨,有利于去伪存真,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有关的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

例如: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所以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

特别是液体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甚感疑惑。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在易拉罐的侧壁上不同高度处戳上3个孔,然后注入水,同学们看到3个孔中喷出的水柱远近不同,从而得出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压强增大。

二、变单一实验方法为多种实验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涉及的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让他们采用相同的实验器材,相同的实验步骤,统一进行实验,这样虽便于教师的管理和组织,但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发散性,对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我认为,应该在同一实验目的下,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教师要根据实验目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兴趣,并融合各方面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独到之处。

例如:在初三总复习阶段,学生往往对有关密度实验问题困惑不解,我便带他们走进实验室进行了如下实验:

该实验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从常规方法到用弹簧测力计换掉天平,再到只用弹簧测力计均能达到实验目的,有的同学还想出了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做这个实验,效果也非常好。这种利用实验复习的方法创造了直观的环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变学校实验为社会实验,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视野。

初中的学生是初次接触物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去探索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这不仅增加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拓展了视野,为此光靠校内师生的实验是不够的,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将实验室搬到社会、社区和家庭。

四、变教师“单向教学”实验为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国际科学倡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即从“记忆的物理”转向“探究的物理”,从“单向教学”转向“合作学习”。

物理实验教学恰好能较集中体现了这一理论。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步实验推理最终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主意想办法。

五、变复杂实验为计算机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的研究方法。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困惑;对策

新课标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在课本上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素材及思考机会,并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从单一僵化的思维中解放出来。笔者在下文中谈谈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解决对策。

一、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标的许多教学方式已逐渐完善并走向更新,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有教材内容的原因,也有教法革新与学生适应性的原因。

(一)问题情境创设方面的困惑

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新课标要求情境需要注重实践,在创设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还要联系实际体现出新世纪的气息。教材中有一些知识点难以从生活的素材中寻觅,如果强制性地在生活中找素材进行教学活动,就会严重损害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如: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这样的难点根本没必要在生活中进行素材的积累,因为这是一个硬性的知识点,只能靠学生自己揣摩、理解。但有些学生依然不会做,那么这种情况就引发了困惑,这些知识点是否应该创设情境,如何创设?在硬性知识点中,如何让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渠道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吸收,这些问题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

(二)教学中师生关系之间的困惑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个要求让教师从主导变成指导,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让学生通过活动对事物进行观察、发现并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主体得到发挥,教师教学方式进行了转化,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时侯却得不到应有的协调,如教师教学观念将如何改变、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应当前形势?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教师的主导变为指导,是否适应师生双方?这对教师的地位和社会观念均提出了挑战。

(三)自主探究与合作应如何合理安排

自主探究与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在探究过程中,如无计划、无目标、无铺垫,学生的自主性也就难以得到发挥,即无意义的诱导,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是一门严谨系统科学的课程,对相关知识及新旧知识的融汇、过渡都需要一定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差异性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的上升。由此就需要正视一个问题:即如何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如何把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之间的矛盾进行把握?在课程内容上,哪些需要探究,哪些需要合作?这都是对教师的要求。假如在探究的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学生讨论不断,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发表自己意见而极少吸纳小组讨论结果意见,造成了有小组合作的形式,却无探究结果,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以教学新思路和新导向来进行课程教学

针对以上困惑,数学教师应该正确理解新课标理念,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思考这些困惑,有效结合实践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创设学生学习的知识情境

知识情景是以多线性的问题进行选择性的情景把握。

1.以层次性与系列性问题进行知识引导,创设情景。此类创设方式能有效对学生易于混淆的知识进行问题的转化,通过问题的连续性设置,使学生通过参与问答,掌握其内在联系,并自我领悟。

2.对不同情景进行协调。在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多样化,其实往往体现在教与学之间的协调、教学进程与教学时限之间的协调、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之间的协调。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有效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分配讲解,在分解知识结构与教材结构的过程中进行协调,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为默契的应该是相互之间要有心的交流和心的互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和教师的“感情”交流。为此,教师和学生应该互为载体,相互促进。在交流中,一般有口语与肢体交流两种形式,这要求教师要强化口语训练,灵活运用肢体,让学生热切盼望接受,进而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二者之间的有效共处,达到高效、高质的效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及学习目标。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自主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

传统教学忽略学生求异思维,甚至对学生一些异想天开的思维进行批判,这样严重导致学生依赖教师思想,淡化创新思维,由此造成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应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审视教学课堂,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思维得到解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对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思维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教师会在教学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和问题,数学教师应该勇敢面对,以教学新思路和新导向来进行课程教学,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