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沟通与文化的关系十篇沟通与文化的关系十篇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51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篇1

【关键词】管理沟通;企业文化;沟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063-1.5

一、企业文化的回顾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与企业的存在有着一样的久远历史。但纵观企业文化的历史,企业文化的真正的提出却仅仅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壮大,美国和欧洲学者开始研究东西方管理方法的差异,结果发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带来了企业文化相关研究的兴起。1979年,andrewpettigrew在1979年发表的《论组织文化》最早提出了“组织文化”这一概念。随着1981年williamouchi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1981年pascale&athos的《日本的管理艺术》等著作的发表,企业文化正式进入人们的眼球,并真正成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如今,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最热衷议论的话题,而且大多数人将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有无活力等都归咎于企业文化的好坏。的确,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源,能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并给企业带来有形和无形的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等理念的总和,企业文化的精髓在于各企业成员所认同的并在行动上付诸于实践行动中的价值理念。

二、管理沟通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自从有了群体活动,就有了管理,而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必然离不开沟通的作用。管理是一种通过别人完成任务的艺术,沟通是人类活动和管理行为中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因此,组织成员之间良好有效沟通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

《大英百科全书》对于沟通的解释是:沟通就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他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信息的方法”。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沟通“可视为一种程序,借此程序,组织中的成员,将其所决定意见或前提,传送给其他有关成员”。从管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管理沟通定义为: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管理沟通与其他沟通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管理沟通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管理沟通与一般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3)管理沟通是为了达到管理的目的而进行的沟通行为与过程。如果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管理目的或目标,那么,这样的沟通就不能称其为是管理沟通。

管理沟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按照沟通方法可以分为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道具沟通等;按照沟通范围区分,我们可以把管理沟通划分为人际沟通、团队沟通、部门内沟通、跨部门沟通、组织沟通,以及组织与所处环境的组织系统沟通、外部沟通;按照沟通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划分为部门决策沟通、企业决策沟通、企业战略管理沟通及企业文化管理沟通等。

管理沟通作为管理科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在企业文化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发挥着作用。管理沟通可以认为是企业成员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传递过程。企业文化关注的重点是企业中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而管理沟通则主要关注管理中信息的传播、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中成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问题,管理沟通主要解决信息传播流畅性和效果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的关系,管理沟通是手段,而企业文化则是通过沟通这种手段我们所要传播的具体内容。如果我们把组织比喻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那么管理沟通就犹如保持其良性循环的一根根血管,而企业文化则是血管里流动着具体的血液和养分。

三、管理沟通推动企业文化

管理沟通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文化最需要也最适合沟通。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既是管理沟通的手段、目标和结果,又是沟通的环境和背景。我们所用的任何一种沟通方式和工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地,在企业中,我们的沟通工具和方式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企业文化中的每一个具体内涵,总是通过少数人探索实践或倡导带领下而形成,而在形成过程中,必然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等沟通方式向外发散,并逐渐被企业中的广大员工所认识、理解、接受并认同,从而形成“共识”,最终成为企业文化中的具体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沟通的作用是巨大的,乃至不可或缺的。若企业内缺乏沟通或不畅,员工则无法认识、理解企业文化,更谈不上接受、认同企业的文化,而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员工和企业没有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这又会进一步致使沟通的破坏并恶性循环,最终危及企业生存。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通过管理沟通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不单单把员工看成“经济人”,而重视了人的作用。企业文化强调了精神激励并重视员工身心需求,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所以企业文化正是通过管理沟通而体现的。试想在一个企业中,如果缺少正常管理沟通渠道,企业员工想法和需求都无法传达至企业管理决策层,管理者就不可能重视员工,更别谈建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还包括了企业的形象系统。企业形象其实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的形象是需要塑造和传播,而塑造和传播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沟通的作用。管理沟通不仅仅是向内的,同时也是向外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形象需要通过企业的外部沟通才能建立并广为流传。

管理沟通推动企业文化变革。市场竞争中,企业变革不可避免,而企业文化也必然随之变革。而在变革中,管理沟通机制便是保证企业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不断发展的要素之一。良好的沟通会促使员工重新审视个体与企业,学习了解新的企业文化。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建立新的企业文化制度层。充分的沟通也可以将企业变革中的冲突转化为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并创建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必须立足于管理沟通。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理念,其中也包括企业的宗旨和使命,而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宗旨和使命是其存在的根本目标和原因。而企业的理念、宗旨和使命等这些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都必须通过沟通让企业中的员工理解,才能认同并进一步按照已有的企业文化行动。没有管理沟通,企业使命只是句空话,是无法转化成生产力的。

综上所述,没有管理沟通,就没有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共识,更不可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沟通是创造和提升企业文化,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必要方式和工具。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企业经营中创造出一种企业独有的优秀企业文化,使这种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员工自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企业文化的培育与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和情感的沟通。企业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沟通,才能建立一流的企业文化,从而创建一流企业。

【参考文献】

[1]孙健敏,徐世勇.管理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朱凯斌,刘美玲.沟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沟通;文化

       沟通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沟通是联系企业共同目的桥梁,是企业中有协作愿望的个人之间进行联系的桥梁。沟通过程中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就企业的构想、使命、期望与绩效等信息进行交流,并共同努力完成目标。在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处理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内容和手段之一。确保有效的沟通是企业内部沟通管理的核心目标。

       一、沟通在管理中的作用

       现代企业中,沟通无所不在。如果沟通的渠道长期堵塞,信息不通畅、感情不融洽、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工作,甚至影响到企业正常周转。沟通在管理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突出的有以下四方面:

       1.沟通有助于决策的制定。任何决策都会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或者个人权、责、利的分配问题。在决策前,管理者就需要广泛地从企业内部的沟通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作为决策的基础,以便迅速解决问题。沟通对于下属人员尤其重要,上级管理人员对于下属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往往不够全面,如果下属能主动和上级积极沟通反映真实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供领导者做出决策时参考,则工作效率能得到促进;反之由于沟通不足,信息的不畅通会导致企业管理层做出不切合实际的决策。

       2.沟通能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协调性。企业中各个部门和各个职务是相互依存的,依存性越大,对协调的需要越高,而协调的实现需要充分的沟通才能实现。没有适当的沟通,管理者对下属的了解也不会充分,反过来下属也可能对管理者所分配给的任务和要求产生错误的理解,最终导致工作任务不能正确圆满地完成,从而使企业的效益方面遭到损失。

       3.沟通有利于管理者激励下属。在企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以达到提高员工士气的目标需要充分沟通的支持。在沟通中,员工与管理者之间除了需要技术性和协调性的信息外,企业员工还需要鼓励性的信息。它可以使领导者了解员工的需要,关心员工的疾苦,从而在决策中考虑员工的要求,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员工一般都会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如果领导的表扬、认可或者满意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递给员工,就会造成某种工作激励。同时,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更离不开沟通。思想上和感情上的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消除误解、隔阂和猜忌,即使不能达到完全理解,至少也可取得谅解,使企业有和谐的组织氛围。

       4.沟通是创造和提升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和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主要方式和工具。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创造出一种企业独有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对企业这一组织赋予人性,使企业管理的外在要求转化为企业员工自己内在的观念和自觉的行为模式,认同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及使命,从而形成一股人力资源创造性的合力。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灵魂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的最高形式和内容。没有沟通,就没有对企业精神和文化的理解与共识,更不可能认同企业共同的使命。管理沟通不仅是企业管理健康,而且是管理创新的肥沃土壤和必要途径。当今受到企业家信赖的走动管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知识员工管理等等一些管理创新,不是以提高企业管理沟通效率与绩效为目的,就是必须以加强和加速企业管理沟通为途径。可以说,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的效能和效率,而管理沟通的效能和效率,也就是企业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二、企业管理中沟通存在的问题

       企业管理中的沟通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对于沟通效果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影响到了中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企业管理中进行沟通必然要符合中国文化。但是,如果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忽视了这些因素,沟通在管理中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中国,影响沟通效果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面子”问题。“面子”使管理者背负着很多压力。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将“面子”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后,则将会出现“面子”与组织的绩效效率目标相冲突的情况,从而使管理者陷入困境。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家族企业中较为普遍;而在外企中虽然有相对完善的规章,但仍然不能完全避免。出于“面子”的目标或偏好的考虑,可能不能够对组织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因事设职,因人设职。“面子”也有不可代替的特性,为了“面子”有些应该沟通的不能有效沟通,该上传的不能上传,该下达的不能下达,使得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最终使得企业管理活动效率低下,企业的经营效益也不能得到保证。

       第二,“关系”问题。在中国文化中,管理者在沟通中要充分了解自身及沟通对象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其特性,建立开拓性的社会关系网络,以提高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在“关系”问题的处理上,特别应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克服关系交往中的盲点,比如重视强关系,轻视弱关系,重视小团体关系,轻视大网络关系,重视经验管理,轻视科学管理等。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篇3

关键词:国际化;项目;沟通管理;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106-03

1引言

国际化项目是指一个工程项目的咨询、设计、融资、采购、施工以及培训等各个阶段的参与者来自不止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工程项目的管理理念进行管理的工程。

项目沟通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合理收集和传输,以及最终处理所需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包括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及时适当的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最终配置所必须的过程。

项目沟通作为项目管理正常运作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管理界学者和项目实践者对项目沟通进行研究认为:项目沟通是项目决策、计划、实施和控制等的基础和重要手段,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项目管理的成功依赖于良好的沟通,而项目管理的失败往往归因于沟通的失败。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工程实践,对国际化项目中的沟通管理提出一些观点。

2国际化项目的范畴

国际化项目包含国内涉外工程和国外工程。国外工程是指位于公司总部所在国以外的项目,即去国外参与投资和实施的各种工程。国内涉外工程是指各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国外公司到中国未投资和实施的工程,香港、澳门的工程也属于国际工程范围,可归为国外工程。

3项目沟通管理的含义及作用

3.1项目沟通管理的含义

项目沟通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合理收集和传输,以及最终处理所需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包括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及时适当的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最终配置所必须的过程。

根据pmi的定义,项目沟通管理是保证及时与恰当的生成、搜集、传播、存储、检索和最终处置项目信息所需的过程。

项目沟通的模型见图1。

项目沟通管理过程包括:

沟通规划――是确定利害关系者的信息与沟通需求,包括谁需要何种信息、何时需要以及如何向他们传递。

信息――是指把需要的信息及时提供给项目利害关系者,包括实施沟通管理计划以及对预料之外的信息检索要作出反应。

绩效报告――是指收集和绩效信息,以便向利害关系者提供如何利用资源来完成项目目标的绩效信息。

3.2项目沟通管理的作用

沟通就是信息交流。对于项目来说,要科学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就必须进行项目的信息沟通。沟通是决策和计划的基础;是组织和控制管理过程的依据和手段;是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是项目经理成功领导的重要手段。

在项目中,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发现潜在的问题、避免无谓的误解,从而控制好项目的各个方面。好的信息沟通对项目的发展和项目参与方相互的关系都有促进作用。

4项目沟通方式

4.1按沟通的方向,可将沟通方式分为四类,即下行沟通、上行沟通、横向沟通和斜向沟通

下行沟通指企业中信息由较高层次的向较低层次传递的一种沟通,一般用于管理者向员工提出工作指示,分配工作任务,命令、规章制度等。

上行沟通是指企业中信息由较低层次的向较高层次传递的一种沟通,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的请示、汇报、申诉意见、提供合理化建议等。

横向沟通是企业中的信息在同一层次之间横向传递被称为横向沟通,一般表现为合作者对工作任务的探讨、研究等。

斜向沟通是指在正式组织中不同级别又无隶属关系的组织、部门或个人间的信息交流。一般表现为不同部门间的业务咨询、业务联系等。

4.2按照沟通渠道,可将沟通方式分为四类,即书面沟通、言语沟通、非语言沟通和结构化内容沟通

书面沟通,包括正式的公司使命说明、项目章程、年度报告、项目报告、会议纪要等;非正式的备忘录、私人笔记、粘贴便条等。

言语沟通,包括正式的各种会议、项目及执行情况的回顾审查、业主的反馈等;非正式的私人接触、非正式场合的会面、讨论、社交聚会等。

非言语沟通,包括正式的展示、图表(表格、计划等)、影像动画等;非正式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特殊习惯等。

结构化内容的沟通,包括格式化、标准化、程序化了的试验、验收等。

5在国际化项目中沟通管理的特点

由于国际化项目的团队成员分布于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这就使得在团队中充满了文化的异质性,在沟通上与国内的团队相比增加很大的难度,在沟通过程中极易出现沟通不畅,给建设项目运作带来困难。以笔者参与的上海某国际化主题乐园为例,该项目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的项目团队,结合此项目未作分析,该项目沟通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5.1文化对接难度大。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的不同,各种文化体系均有其特殊性,文化中的精神体系、思维体系、智慧体系、规范体系、符号体系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进行沟通时,共享性、认同性和对接能力差,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5.2沟通成本高。跨文化沟通是两种不同文化间进行的沟通,克服文化的障碍将会消耗更多的物资、使用更多的手段和方法、耗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更频繁的双向沟通,在沟通中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理解文化差异,处理文化矛盾和冲突。

5.3国际化现代化沟通工具的综合运用。由于国际化项目在空间、时间上的距离,往往现代化的沟通工具在项目中的运用更为凸显。除了已经常用的电子信息、会议、电话和可视对话等工具之外,在跨地域、信息量大和数据复杂的国际化项目中,更为集成和整合的沟通工具如应用网络系统、信息检索系统、项目数据库、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等都会成为国际化项目中更为有效的沟通工具。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项目,参与到上海某国际主题乐园项目中的工作人员,常常会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并因此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焦虑的员工很难完成项目管理相关工作,从而影响项目目标的完成。

在此类项目中,文化沟通还存在六个特殊性:想当然的相似性、语言障碍、非语言误解、错误观点和成见的存在、评估倾向以及文化间交流中经常存在的高度焦虑。沟通过程中的低精准性,非本族语言使用者的笨拙表达,以及翻译问题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沟通失误;异质性增加了交流的复杂性、冲突性、紊乱性和模糊性,这对团队成员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异质性可能会造成团队成员间对同一目标的理解产生差异;异质性团队成员间由于文化差异性、种族优越感等问题,还会造成成员间的信任危机。

6某国际化主题乐园项目中的沟通管理

在国际化项目中,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从而确定正确的沟通原则,是项目成功的基本因素。做好沟通管理是确保项目信息通畅,快速反应、决策及时的重要措施。以下结合这两方面做论述。

以笔者参与的上海某国际化主题乐园项目为例,在该项目中的沟通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6.1基于对项目冲突管理建立沟通原则和沟通流程

以上海某国际化主题乐园项目为例,该项目除了具有国际化项目的特点,还具有跨组织、跨部门、跨边界的“集群项目”管理特点,项目冲突成为项目管理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基于对项目冲突管理构建项目沟通管理构架。

在此类国际化的项目,我们制定如下沟通协调方式及原则:层级对应原则;重大问题及时通报原则;协调不取代原则(参与协调方不取代项目责任主体职责)。

在沟通原则确定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项目的沟通方式(1)项目内部沟通流程(见图2),(2)项目与外部合作团队沟通流程(见图3)。

在上面所描述的国际化项目沟通程序中,界定了各种方式的沟通所应满足的程序和条件,例如管理者向员工提出的工作指示、工作任务等属于下行沟通;项目组向项目管理办公室提出的各种请示和需求则属于上行沟通;此外,项目组与外部顾问的沟通协作属于横向沟通。

6.2利用沟通管理工具构建项目沟通管理构架

我们将项目管理中的沟通工具进行了组合,通过组合建立一套对项目沟通的管理架构。在建立这套架构时要考虑各方面的需求,在管理上灵活掌握。可以采用定期例会制度,或者阶段性提供工作报告、peerreview等方式。此外,通过信息检索系统、电子文本数据库、项目管理软件、检索技术文件资料系统等,使得项目成员可以共享信息。

对于远程沟通的常用方法有共享数据库、电话、传真、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建立项目邮件组等远程交流系统。

6.3建立项目沟通机制

项目沟通机制更多是建立沟通的制度,比如例会、权限范围、定时报告等。在建立项目沟通机制时,事先做好沟通管理计划。沟通管理计划中包括(1)沟通形式、范围以及沟通双方人员的级别等;(2)沟通内容及结果的处理、收集、传递、保存的程序和方式等;(3)详细规定报告、数据、进度、技术资料的流向。

通过沟通管理计划,确立沟通的结果应当通过什么形式、向谁汇报、由谁执行、由谁监督以及使用什么方法来等。随着项目的进展随时修订和提炼制定沟通管理计划的方法,以更好地适合项目实际情况和更好的实施。

6.4国际化项目中的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是指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成员共同工作时,提高员工多样化带来的优势,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共同合作来完成工作目标。

根据pmi的统计,全球化导致跨文化的项目大量增加。但在某一特定文化中成长的项目经理在进行跨文化合作时往往缺乏相应的“软技能”,在跨文化项目的合作案例中,75%的失败因素是人为的因素,文化差异已严重影响项目的范围、成本和进度。

6.4.1跨文化合作中常见的冲突及其原因分析

6.4.1.1自我文化中心带来的冲突

由于参与人员和建设团队来自不同国家,受经济、文化和建设环境等影响,在管理理念和思路上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如果一位项目管理人自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优越,在价值观、态度、行为等方面坚持以自我为中心,固执的对待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参与方,就会导致矛盾激化,甚至遭到抵制。

6.4.1.2语言和非语言的冲突

以上海某主题乐园项目为例,在这个汇聚了来自各个国家参建团队的项目中,英语是使用率最高的工作语言。但不同国家的工作人员,英语水参差不齐,缺少共同文化背景理解的语言在沟通效率上也会大打折扣。此外,双向交流往往只是在字面层次上的沟通,无法进入因长期以来生活和风俗习惯积累所隐藏的内涵,结果虽然是沟通了,但只有某些程度的了解,甚至误解,这也不免产生许多文化上冲突。

6.4.1.3知觉差异带来的冲突

知觉是我们理解外在环境的主观看法。由于文化的不同,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产生的误解,造成知觉认知的不一致。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员工共同工作,各自在对生活方式、环境和礼仪等方面的主观态度就会不同。

6.4.1.4情感抵触产生的冲突

情感冲突是项目内工作成员彼此在情感上抵触或敌意而形成的一种冲突。项目成员由于无法理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偏见与主观的认知,产生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或不同群体间的斗争,直接冲击项目合作的团队凝聚力。这种情况虽然在职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中较少发生,但其发生后的破坏力往往非常大。

6.4.1.5不同的建设时间、流程、管理架构导致的冲突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体系下的项目各参与方在项目的不同建设阶段中的工作程序、建设时间存在差异,将引起项目管理目标之间的冲突。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参与方的管理构架的不同,管理水平的参差、管理接口的协调、责任和职权的界面差异也会在项目沟通中导致冲突的产生。

6.4.2文化对项目管理组织架构的影响

文化对于管理的影响,从项目的启动开始就直接体现在管理的组织架构上,西方文化中的管理越来越趋向于组织的扁平化。以上海某主题乐园项目为例,外资企业和境外的工程咨询团队更倾向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管理和协同工作。电子邮件除了主送以外,也更倾向于采用“抄送”的方式将信息告知项目团队内部的相关成员。许多公司,越来越多以自主化管理、跨功能团队等矩阵方式来取代原来的层级架构,都反映出扁平化的管理理念。

这种西方的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与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中国的文化中,更注重管理的层级和逐级汇报决策。因此,当东西方文化在同一个项目中需要合作时,首先就必需要达成在组织架构方面的默契,成功的组织架构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基础条件。

6.4.3文化对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的影响

文化对项目运作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必需建立一致的管理制度。举例来说,以项目的基本制度――合同这一项来说,国内的很多合同条件的约定和解释往往就比较模糊,采用的合同文本也更为简单。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变更和协商程序往往不严密,灵活性强于原则性。而在国际化项目中,无论采用的合同条件、合同管理制度都强调严密,动辄几百页的合同条款将技术标准,交付要求,管理程序,合同的规范和原则性大大加强。

因此,不同文化的交融对国际化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游戏规则”――项目管理制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项目中跨文化的管理,方可形成一致性,提高管理效能。

6.4.4建立共同的工作文化和价值观一跨文化项目管理的实践

以上海某主题乐园项目为例,项目各参与方都委派了全部具有双语工作能力的专业管理和技术团队。项目经理具有多年的国际工程经历,并且有主持多个与境外业主和顾问公司合作的项目管理经验,切身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以有效解决跨文化的冲突。其次,专业管理人员均为曾经在外企服务或具备相关经历的工作人员,熟悉在FiDiC合同框架下的项目管理操作。通过充分授权和严密的考核,建立了团队内部彼此的互信机制,提升了协同效应。

美方同样对在中国运作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非常重视。在项目启动之初的建筑方案和布展设计中,即广泛调查了中国观众的喜好,才确定了最终的建筑形态和布展内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中美团队着重对在中国建设环境和法律要求下的各建设主管部门、沟通协作方式以及成果标准等提前进行了评估和分析。在中方团队的协助下,编制了各个阶段的建设程序报批报审路线图,并建立了和主管部门对口沟通制度和责任人,有效的提高了与主办机构和政府的沟通效率。

6.4.5多元文化认同和跨文化融合

通过讲座和相互交流,从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管理经验和工作习惯等方面使员工了解各自文化相同与差异,尊重并包容文化之间差异。从项目经理开始,将多元文化认同的理念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严格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和情感抵触等对团队合作起破坏作用的负面情况的发生。

6.4.5.1跨文化融合

通过日常的娱乐体育交流活动,例如邀请美方人员参加节假日我们组织的卡拉oK、圣诞联欢等活动,透过这些形式轻松灵活的交流,异中求同的创建项目文化,消弥文化冲突的产生。

6.4.5.2体现专业能力

通过日常工作中表现出专业素养,工作态度和管理绩效也同样能提升跨文化团队的协作。中美双方的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的基本理念,使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和管理目标方面的一致性,通过技术语言弥补了许多双方在文字方面无法达成的默契。在上海某主题乐园项目中,双方的管理人员也都用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相互之间的尊重。

7结语

上述内容为笔者在实际参与上海某主题乐园项目这样一个典型的国际化项目案例中,对项目中的沟通管理所做的一些初步的探索和讨论。

良好的沟通管理为国际化项目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直至最终成功提供正能量,虽然存在很多瓶颈和冲突,但是只要掌握好原则和方法,开拓各种有效的管道加以实践,还是可以体现成果。

在该项目中,通过建立项目沟通管理架构、制定沟通管理计划,并综合使用了项目沟通工具包括会议、电话、传真、电子邮件、BBS、项目管理软件和文件管理系统等,以及为该项目特别建立了项目网站,在项目沟通管理中恰当的组合使用这些手段,同时在面对国际化项目多元文化的沟通和撞击时,通过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建立跨文化和谐的项目管理价值观,良好的进行了信息沟通管理和跨文化管理,为项目的成功运作和交付提供了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新梅.项目人力资源与沟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LinBothwell.managementCommunica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3]许罗丹.管理沟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篇4

关键词:政治沟通;政治体系;特征;原因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62-02

政治沟通是政治系统赖以存在、得以运行的基本前提和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对政治系统的作用就像神经之于生命有机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时期,政治发展走一条不搞政治运动,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道路是可行的。但无论是改革或是制度建设都不能没有政治沟通,沟通是其可靠的信息反馈渠道,没有信息输入与输出的政治系统的改革与制度建设是注定要遭到挫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的,而是由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与互动的系统。然而对政治沟通的理解,国内、外学者是见仁见智。笔者在学习和吸取他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政治沟通就是指在由前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的序变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政治传播媒介,不同政治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是政治系统进行信息、思想和态度输入和输出的工具。在此,对政治沟通的出现与发展作几点思考。

一、政治沟通内涵与特征

1.政治沟通是一个促进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掌握政治资源的政治实体要取得来自政治的盟友和普通公民的支持

和拥护,就必须和他们建立一定的交流平台或机制,以利于传播政治实体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奠定基础。为此政治实体就必须运用一切传媒工具或中间人士宣传自己,扩大影响。从民间收集众多关于统治效能的反馈信息,通过加工、分析和民主决策,做出相应的补救和改良,再以政策的形式回馈到民间。这样反复地输入和输出,使政策不断得到完善、逐渐趋向合理。政治信息沟通论者不主张将权利当作政治的本质,认为政治的本质就是“自动导向于目标达成的协调活动,而这些自动导向的协调活动的本质在于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和利用。政治系统所依靠的是”信息的交换“。政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获得、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过程”。这种政治精英同普通民众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实际上可以是他们之间的政治沟通过程。

2.政治沟通的主体掌握一定的政治资源。所谓政治资源,就是政府及其官员用来影响他人行为的政治手段和政治财富。政治资源各国、各地、各种政党都有。如果沟通双方都不掌握政治资源,或不是与国家政治管理有关的互动与交流,就不是政治沟通。政治沟通可以是政府对公众的,也可以是公众对于政府的,还可以是政府之间的沟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全球性的大市场正在形成,市场运作的规则由许多国家来共同制定。国际博弈规则的提出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协商,需要各国做出相应的让步和妥协才能达成协议,最终成为共同遵守的国际规则。那么在规则通过以前就需要大量的政治沟通,以协调各方利益与立场,互通信息。政治沟通不仅对国际间的经济发展与合作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解决国际争端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政治沟通要求有妥协和中庸的政治文化底蕴。在中西文化积淀中都有中庸与妥协的文化基因,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些不同。激进的政治文化往往走向极端,要么是赢者通吃,要么是一败涂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中间路线可以选择。而中庸的政治文化则主张妥协退让,互相折中。在利益不能单独享有的情况下利益主体之间可以通过调和,使双方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妥协是中庸文化的根本品质,达成妥协的方式主要是政府之间的政治沟通。这要求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在政治博弈过程中考虑到各方所能承受的最低限度,相互妥协。这种利于沟通的政治文化一般而言是通过渐进的调整实现的,从规范的角度来讲,妥协和中庸的政治文化有利于达成共识和一致,而由它所带来的利益得失对有关各方来说影响都不大,比较容易为各方所接受。政治沟通就是要在这种政治文化底蕴下,借助于各种联络模式达到政治立场或者是利益的妥协、折中。

4.政治沟通要有一定的沟通平台和媒介。政治沟通所涉及的是一个具有不停政治诉求和利益关系十分复杂的群体,它所要传递、交流和处理的信息复杂多样。要想有效地实现信息交流,达到沟通目的,政治系统必须综合、交叉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渠道和媒介。如今随着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政治沟通的方式已经从早期的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发展到广播、报纸、书刊杂志、电视电影、国际互联网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各个级别的政府也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方便、快捷的沟通工具进行政治信息的交流。在传统的政治沟通方式中,通过中间人或其他政治人物进行政治沟通的方式也很多,如国与国之间互派大使,以增加互信和沟通,发展经贸往来以平衡贸易逆差等,也是进行政治沟通的方式之一。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所确定的正式沟通渠道,如中国办。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如召开新闻会,设置新闻官的方式加强政府同各个阶层的政治沟通。

二、政治沟通的出现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西方政治学发展步入行为主义时期。它强调合法地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科学方法来描述和解释政治活动者的行为,并主张价值中立,这样政府、公众、大众传媒的政治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点,而连接这些行为的就是多维度的政治信息,因此以政治信息为研究对象的政治沟通就应运而生。政治沟通理论的形成以卡尔・w・多伊奇(KarlwDeutsch)《政府的神经》(thenervesofGovernment:modelsofpoliticalCommunicationandControl)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它为人们了解、分析、研究和完善政治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法。政治沟通理论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传入我国,但一直未引起重视,其研究因而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研究大体集中于以下领域:对政治沟通理论的探讨、对政治沟通多维度价值的界定。在国内,有学者主张运用控制论、信息论去理解政治沟通,如俞可平在《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中就从控制论、信息论展开分析;更有学者如林伯海主张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理解,即政治沟通就是传送那些有关政治信息、思想和态度的活动,指通过一定的政治传播媒介,不同政治主体之间有效地相互传递和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

历史上的大帝国和现代国家都具有专业的沟通机构并把重要资源用于促进沟通。例如,从原始部落的鼓手、信使和烽火信号,到中世纪的传令官,再到新闻会和政府行政机构的备忘录,各种政治体系创造出了特殊的交流结构和技术来达到他们各自的目的。这种沟通和交流的模式其实就是政治沟通的最初形式,只不过人们对这种东西的认识还没有系统化、理论化而已。在现代民主社会,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彼此之间进行一定的交流与沟通,以实现信息的共享。政治沟通的目的其实就是政府与各阶层充分沟通与交流,从而使其推行某种政策,在公众形成某种妥协和采取某种政治行为。政治沟通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之一,对政治稳定具有保障作用。所以在现代社会,几乎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十分注重利用大众传媒等媒介来促进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良性互动,它成为政府控制政治局面的主要工具。

三、政治沟通出现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系统对政治系统的大力渗透。起主导作用的政治系统受到现实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挑战,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这种冲击表现为对政治系统的大力渗透,使原有的沟通方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亟待重建新型的政治沟通机制。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价值系统与个人自由心理相吻合,满足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渗透作用势必降低政治系统的政治动员功效和沟通功效。若政府不能提供有权威的渗透作用将大大降低人们对传统政治权威的忠诚。长此以往,在民众中产生“政治冷漠主义”,加大政治沟通的难度,孕生内乱。

2.政府与各社团之间的利益博弈。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多元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种趋势催生了大量的社会团体组织。但由于受改革和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存在着削弱或摆脱党的政治领导的倾向,某些领域出现了社会团体与政府的和平博弈,其核心就是要求与政府分割政治资源,这种和平博弈的力量主要来自企业经济性组织和地方。对此我们切不可疏忽大意,一定要用政治沟通的方式使所有政治团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拧成一股绳,共进步、同发展。

3.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张力。从理论发展的视角来看,政治沟通的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卡尔・w・多伊奇创立的,此后作为分析工具和理论被广泛应用,随后又传到中国学术界,形成了分析中国政治生活的政治沟通理论工具。受其影响,再加上中国政治生活的变化,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与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张力状态。理论和实践既有互相促进的一面,也有不协调或相冲突的一面。互相促进的一面是理论为政治沟通的实践作出反思,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校正,使自身符合中国政治沟通的实际;不协调或相冲突的一面是学术界对政治沟通的理论研究落后于中国政治沟通的实践,它们之间缺乏兼容性,制约了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篇5

关键词:新医改医患沟通能力医学生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患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型的医学目标要求医患关系由医生为主导,病人绝对服从型转变为医生为引导,病人主动参与型的新型医患关系。然而,目前医学教育比较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可以说是一种“专门化”、“职业化”的教育,缺乏对医学外延的拓展和延伸,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医患关系处理,健康保健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不能适应健康观念的转变、新型医患关系的变化等。而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也给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一、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医学教育出现了质量标准全球化的新趋势。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组织,分别提出和制定了关于本科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国际标准,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基本要求和国际标准(GmeR)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保健、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等七个领域。交流沟通技能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国外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并逐步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培养策略,针对医患沟通技能有不同的提法,如临床沟通技能,医学沟通技能等,但其核心集中在医患沟通技能上,目前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己成为英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现代大学医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同时,美国把它列为21世纪医学生教育课程重点加强的九项内容之一。相比较而言,我国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

二、现状分析

1.医学教育方面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纠纷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2005年2月,卫生部首次公布的部级医疗运行管理调查结果,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技术水平欠缺占17.56%。这表明,医患沟通存在缺陷。尽管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医患沟通技能理论培训课程,但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收到明显效果,而且目前没有可以利用的成熟的培训方案。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沟通能力欠缺,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

2.病人方面

由于病人思想观念不同,对医学教育的理解不一,并非所有的病人都能主动配合临床教育,患者不愿配合临床教学的顾虑是多方面的,有的担心实习生“毛手毛脚”,会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有的难以忍受大批实习生“观摩”;有的则认为自己是到医院就诊,而不是充当教学道具,在妇科、泌尿科等涉及病人隐性部位的科室,病人不愿有学生在旁观摩,甚至当场拒绝的情形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医患沟通能力缺乏,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或投诉。

3.教师方面

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与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但事实上,临床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少数带教教师自身修养及沟通能力缺乏或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对沟通技巧、医患关系、医疗安全、人文关怀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其医患沟通能力也因带教老师的水平而相差校大。

4.实习生方面

医学生对疾病和患者的认识多来自教师课堂中的理论讲解及对教材文字意义上的理解。而医务人员履行救死扶伤的医学职责必须具有精湛的医术,熟练的技能,这些仅靠学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要到临床实践中得到锻炼才能提高,而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由于尚无临床经验,自信心不足,加之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和策略;尤其是面对负面情绪甚至敌对态度的患者时,容易紧张焦虑,行为拘谨,加之体格检查手法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使实习生处于被动状态,阻碍了医疗工作的开展。

三、对策与措施

1.完善课程设置,重视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

我国传统医学课程几乎没有设置“医患关系”或“交流技能”课程,因此,改变传统课程设置体系,构建合理、功能互补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如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社会学等,将医学、人文教育,沟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处理临床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习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让他们在浩瀚的人类文化熏陶下,全方位、多角度地正确认识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充分认识和理解病人的心态,主动改善协调与病人的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获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使之配合各项操作,从而提高医学实习生的沟通能力和临床实践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根据不同的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开展医疗扶贫下乡大学生实践、红十字阳光使者、义诊、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使学生与患者,健康人群直接接触,锻炼培养学生利用新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对医学职业的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

通过课间见习、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沟通的内容和技巧融入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开展以“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为主题的辩论赛,增强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法律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可以通过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模拟门诊、模拟医院的推广,临床示教室的开辟,广泛运用视听教材写多渠道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空间,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3.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

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带教老师需加强医患沟通,与病人建立感情,病人出于对主治医生的信任,也愿意配合,带教老师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要尽量为实习生创造机会,在临床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当然,这对带教老师也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带教老师要用良好的医德医风去打动病人,用过硬的业务水平赢得病人依赖,使之配合临床教学活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实习生经过毕业实习走向临床,面对患者时,能够用良好的医德医风,正确的医患沟通方式,热情周到的服务,合适的语言表达,减少医患矛盾,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参考文献:

[1]李奇志.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4(5):147-155.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篇6

关键词:师生关系沟通渠道移动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126-02

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运用,使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在校园生活中,师生沟通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师生沟通是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文章将以高校师生沟通的互动渠道,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查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及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老师和学生如何选择沟通工具,选择出最适合师生沟通的渠道,从而达到沟通效果最大化及师生关系最优化的目的,了解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如何构建合理的师生沟通模式以达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目的。

1高校师生间沟通模式现状

(1)高校师生间沟通模式现状。所谓高校师生间沟通模式是指高校师生在社会学习生活中的沟通方式,包含四个要素:沟通主体(老师和学生)、沟通工具、沟通渠道以及沟通内容。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沟通模式从原有的面对面沟通增加了很多网络平台的方式比如:QQ、e-mail、微博、微信等等。

(2)高校师生沟通模式问题。根据调研,师生对师生沟通的方式并不是很满意。如何看待现代沟通工具,并根据沟通内容选择最佳沟通渠道和沟通工具等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具体如下:①从主观上分析师生双方认为沟通渠道的问题以及该如何改进;②沟通内容在高校师生沟通下好的渠道的优势;③互联网对师生间沟通模式的影响;④沟通渠道对师生沟通内容的影响。

2调研设计及结果分析

该次调研采取的是随机调研,抽取的参与调研的人都是来自不同的高校,把他们的作为调研对象,具有综合性和典型性。

2.1调研问题

收集各高校师生沟通现有的沟通模式,研讨师生沟各种适宜的沟通渠道,并挖掘出多种网络沟通渠道,并且找出或设计出最适宜的沟通渠道。具体问题如下:(1)师生关系描述:从教师和学生双方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否重要,对现有的师生关系满意度如何,师生关系的延展性如何等。(2)高校师生沟网络沟通的主要内容。(3)高校师生沟通哪些渠道是师生间常用平台,哪些平台的哪些方式是师生喜欢的使用。

2.2调研方案

基于调研成本和调研效果的综合考虑,该次调研主要采用了实地问卷和网上问卷星两种调研方法。调研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从江苏地区的高校随机抽取10所学校作为样本总容量。共派发200张问卷,其中教师问卷100份,学生问卷100份。平均每所学校发20份问卷。该次派发20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为184篇,其中老师97篇,学生87篇。利用SpSS分析工具,选择“频率统计、假设检验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师生现有关系,高校师生间沟通渠道进行了归纳分析。

2.3调研结果

(1)师生关系描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校园和谐文明的基本保障,多数学生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但是从师生关系满意度上的数据来看,师生双方对现有师生关系满意度不高。老师和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沟通。师生主要沟通内容见图1。但是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已经产生,比如说:QQ,微信,飞信等等。

(2)师生间沟通渠道的多样性:面对学生传统的聊天方式不太适合现在的学生,所以很多网络平台的出现给了师生间更开拓的交流平台,而我们的报告中也发现了,师生间具有很多不同的聊天平台见图2。

(3)高校沟通渠道多样化的原因:面对在移动网络环境下聊天渠道多样化并且为了寻找最适合师生沟通的平台,在调研中还进行了平台的使用优势调研。发现主要影响师生沟通的渠道选择的关键几个因素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可再量大、简单实用、较为美观、其知名度和适用范围。但是我们发现很多软件不同时具备这些优势,例如:短信传播速度快,但是它不具备大容量文件传输;QQ可以传送大型文件但是局限于手机网络的传播等等。

3对移动网络环境下师生沟通渠道现有问题提出建议

现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师生沟通并不频繁。老师和学生的想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沟通渠道的多元化。沟通渠道的多元化导致师生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并且沟通渠道功能不同导致师生没有固定的软件来进行沟通,所以师生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比例。相对于老师来说,一个年级的学生数量太多而无法照应到全部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引起老师的注意,容易厚此薄彼。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学学生并不会主动去和老师进行沟通。所以师生在沟通中应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从而更好地促使教学相长。

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师生具有其特殊的沟通方式。通过该次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沟通并不频繁且对于学生沟通人选上具有局限性,因此为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沟通渠道不光要在功能上具有全面性,且应能全面的联系到每一位同学。该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生沟通渠道具有多样性,但都具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在此我们建议可以设计出一款专门用于师生沟通的软件,使师生沟通更为方便且有效。

参考文献

[1]段旭光.大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6):157.

[2]谭海燕.高校师生沟通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湖南省高校师生沟通现状为例[J].探索争鸣,2008(9):95.

[3]冯炎莲.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及网络工具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0.

[4]周升铭,易磊.浅析网络技术背景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211-212.

[5]刘勇,彭新梅.网络环境下高校师生沟通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5-48.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篇7

【关键词】沟通技巧门诊应用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传递与交流,即人与人之间交流经验、观点、意见、情况或情感的过程。它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过程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来完成的。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彼此相互了解,达到共同协议,促使双方感情更加融洽。它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化解或消除医疗纠纷,有利于推动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门诊护士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1.1注重“首轮效应”(第一印象)作为一名门诊护士,首先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有活力,力求稳重,给人以安全感,以向上的人格魅力出现在沟通场合,才能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和接受。我们门诊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病人进行初步诊断,确定在门诊治疗还是住院治疗的场所。因此我们门诊护士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要热情接待,态度要和蔼,耐心询问病史,同时要具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和全面观察病人的能力及宣传健康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门诊护士这一工作,才能得到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及尊重。

1.2要加强护、患有效沟通病人来医院就诊的目的是治疗疾病、解除病痛,而护士是为病人解除病痛的直接帮助者。能用语言和行为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病人解除生理、心理病痛,解决患者进入医院所产生的迷茫、疑惑和问题,护士的观点必须明确,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回答患者,若连自己都不清楚问题,讲出来一定没有说服力,要适时提问,恰当引导,适时应和,让患者理解、明白,这就是有效的沟通。

可见准确的语言解答或者熟练的技术操作,作为沟通的一种形式,是和谐沟通的纽带,在和谐沟通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3要进行沟通技巧及方法的训练沟通技巧及方法是有效沟通的关键因素。护士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运用沟通技巧,使沟通效果最大化。如护士在与病人交谈时对不同的患者应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力求通俗易懂,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善于询问、耐心解答,同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音调过高易刺耳,引起反感,过低使人沉闷或听不清,对病人用鼓励和愉快的声音,有时可伴以微笑,用它配合优美的词汇以影响对方,这样既表现出对沟通对象的尊重,又能使病人的心声得以充分表达,进而使沟通更加和谐。

1.4护士与病人情感交流的沟通技巧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信任比机智更助于谈话。护士作为沟通者,态度要诚恳,要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沟通中要多用礼貌性语言,少用指示性语言,忌用损伤性语言,共同搭建护患沟通的和谐平台。如老年患者患有多种慢性病,加之退休后经济比较拮据,多数患者就医的经济压力比较大,故容易将一些对医疗的不满情绪发泄在护士身上。对这些患者要采取以“情”感人的对策,把“情”放在第一位。往往一个搀扶动作,一下轻拍肩膀的鼓励,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对待,都会拉近护患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赖,在工作中要多“换位思考”,这样护患沟通更和谐、护患关系更融洽,避免了与患者发生冲突。

1.5护士与病人及家属在沟通过程中使护患关系得到升华护士在进行沟通时,要能体现出护患的双向价值观,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对病人及家属的尊重,要注重细节。护士要在沟通过程中将病人看成具有生理、心理、社会文化需求的一个整体的人,去尊重、爱护她,只有这样,无论是语言沟通还是行为沟通,病人都会乐意接受,护患关系在和谐沟通中才能得到升华。

1.6沟通内容与沟通方法要和谐一致实际上沟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其沟通方式有语言沟通、行为沟通,沟通的技巧更是灵活多样。具体操作时,应根据沟通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在满足患者合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沟通。总之,门诊的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分诊,它体现着一种护理文化和职业素养。护患交流与沟通是现代医院以及护士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继护理操作技能之外的第二技能,形体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口头语言是沟通的要素,良好的沟通对于构建积极和谐的护患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它体现了护患主体间的平等与尊重,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互动,情与理的沟通。

2小结

语言沟通是一门艺术[1],它能帮助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护患关系。只有正确地掌握好语言沟通艺术,才能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的生活、心理和治疗的需要,使患者处于治疗的最佳心身状态,才能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才能符合社会对“护士角色”的期望,才能无愧于人们赋予护士的“白衣天使”的美誉。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篇8

关键词:实时信息系统项目沟通管理项目管理

2011年1月,本人作为项目经理开始参与了某市电力局基于pi实时数据库实时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本系统是基于pi实时数据库和weB的实时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服务器/浏览器(b/s)架构,将众多的实时信息、设备信息、图形信息、模型信息纳入其中,使得信息得到更全面的流动和管理。电力局生产处、科信处、用电处、计划处、调度所、运行工区、变压工区、集控站等部门工作人员均可登录该系统完成实时信息的管理、浏览、流转等操作。为了实现b/s架构的实时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实时应用能在weB环境下运行,因此要开发一组结合pi实时数据库的网络组建来满足基于weB的实时应用需求。

本系统采用分期建设和RUD的软件工程方法进行管理,与2011年12月底交付并运行。基于涉及到系统功能复杂、范围较大、客户使用部门较多,沟通协调多而频繁、用户期望较高等特点,为此我们将项目的沟通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主要强抓以下三大方面的工作:1、沟通管理计划的建立2、内部沟通注重文档规范化3、及早主动的沟通。

一、建立清晰的沟通管理计划,实现可管理的沟通

项目沟通计划是项目整体计划中的一部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也常常容易被忽视。经常出现的问题是项目经理凭自己的经验口头安排与交待,项目成员按经理的指示被动的应付式的完成信息沟通工作。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项目计划阶段项目经理嫌麻烦或不重视进行严格的沟通计划。一种高效的体系不应该仅仅靠口头传授。因此根据此项目的特点,我首先组织了团队成员分析了该电力局的组织结构,根据摸底确定各项目关系人及他们对组织、对项目的影响度,形成了“项目干系人影响度分类表“。再进行各项目干系人的信息需求分析,确定“项目干系人的信息需求表”。目的是判断能否满足其需求并确定合适的信息格式、报送方式。影响度分类表和信息需求表的结合,可以提供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预期以及用于沟通的信息格式、内容与细节水平。通过这些基本的工作完成了沟通管理计划的主体工作。这个分析确认过程项目团队一定要全部参加,以加强他们对项目干系人特征了解及沟通时的敏感性。

沟通矩阵帮助了团队理解如何以标准而连贯的形式定期就项目进展进行沟通,使沟通系统化。团队成员有清晰的沟通模式,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向“谁”以“何种方式”沟通“啥”信息。沟通管理计划的强化执行使项目的沟通逐渐朝有序化发展。

二、内部沟通注重文档化,实现团队及组织经验的积累

由于本项目是基于pi实时数据库的开发,对于我方公司和电力局来说都是首次开发,项目经验非常缺乏,如何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把项目成员个人的经验通过信息共享、传递和使用转化为项目团队及整个项目公司组织的经验,是我在项目沟通管理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针对it行业人员流动大,对信息管理缺乏重视的现状,加强团队的经验积累显得更加紧迫。

在该系统管理过程中,为贯彻沟通注重文档化思想,我建立了规范的文档管理规范。主要强调三点:1、信息格式化规范。要求制作的文档格式要符合项目规定的文档模板要求,以统一文档风格。此举主要目的是用相对固定的格式统一语境平台,令沟通更为便捷,准确,防止个人随意发挥,文档百花齐放。2、保持数据的真实准确性。在该系统建设中,即使是一个实时信息模块的建设,亦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工作,如绝缘体监测数据、蓄电池监测数据、主变油色谱监测数据、电量数据、报表数据、实时图像数据等等,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真实准确的记载。一是为了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减少冲突,二是为了方便项目新成员学习机日后的维护。3、文档的共享与学习。文档共享的目的是在于项目团队成员快速共享技术经验,避免成员间的重复沟通和反复沟通,增加沟通成本。如对于电力业务知识熟悉的老成员在与客户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后的情况要及时形成统一规范的沟通文档,通过文档的共享,所有成员都能很快地掌握这个问题,避免了重复的沟通和知识专有,加速知识经验在团队中的快速传播。

三、及早沟通、主动沟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没有被发现。沟通的越慢,暴露的越迟,带来的损失越大。在项目中,我们极力提倡及早沟通、主动沟通。比如,在项目实施中的进度控制时,当某个关键任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否则会影响下个任务的开工导致整个项目进度推延时,我会及早地、主动地与该任务的负责人进行交流,了解任务的进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召开小组成员会议讨论该任务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及解决方案,这样将风险与潜在的问题及时化解,避免了问题出现后才手忙脚乱地去解决,影响项目进度。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篇9

关键词:行政体系;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

前言:

在一个行政体系中,必然存在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指的是,依据相关规定,信息通过行政体系的正视机构与权限关系进行传递与交流。正式沟通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进行,有一定的持续与稳定性。而非正式沟通则指的是,不在正式行政组织之内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这种建立在行政人员的感情与社交基础上的沟通方式以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为而产生,例如在行政人员之间,或与其他社会人员的日常接触,非正式的闲谈、聚餐等。

一、行政体系中非正式沟通存在的文化背景

(一)行政体系中非正式沟通存在的文化背景

非正式的行政沟通与以往行政文化有一定的关联性。传统的行政活动往往具有封闭性,以正式的沟通方式并不能充分表达出有效的信息,这使得行政人员之间的非正式沟通提供了必要性。在传统的行政工作当中,个人的言论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自己的真实思想与见解并不能良好的传递给其他人,这就使得行政人员在私人场合下表达自己的看法,发泄自己的不满。行政活动的封闭性给行政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限制,这势必加快了非正式沟通的产生。

(二)行政体系中非正式沟通产生的原因

任何组织或团体因体制问题,都会存在非正式沟通。有部分人认为,随着正式沟通方式的完善,非正式沟通会随之消失。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理解实际上是错误的,事实上要清晰的一点是,非正式沟通是因正式沟通的存在而存在的,不论正式沟通有多完善,其本身的“正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缺陷,所以非正式沟通才会顺势而生。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行政管理对人员的限制与规则过多,这就使得行政人员不可避免的进行私下交流与沟通。

二、非正式沟通的利弊分析

人们在涉及有关非正式沟通的话题是,总会下意识的与谣言和一些流言蜚语结合到一起,因此在这种非正式渠道下传播的消息,人们总是对其保持怀疑的态度。但这种习惯其实是一种误解,在现代的行政活动中,非正式沟通相比较正式沟通有着速度快,沟通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非正式沟通如果使用得当,作为正式沟通的补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一)弥补正式沟通渠道的不足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无法得到明确的利益或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与麻烦时,往往会在正式场合隐藏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但在非正式沟通的渠道下,人们可以了解对方所表达的真实观点与含义,真实的表达出人们的真实想法与动机,从而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

(二)减少正式沟通渠道的负能量

可以使得正式沟通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随着世界上行政国家的不断涌现与全球经济化的来临,政府的职责不断增加,需要管理的事物越来越纷繁复杂,再加上上层管理阶层对政府不断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得真实沟通严重负荷超载,而现在临时加了一辆非正式沟通的列车,则可以有效的控制正式沟通的压力,合理的帮助政府提升效率[2]。

(三)减少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

非正式的沟通通常是在一个较为舒适轻松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更乐于将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与观念表达出来,自由不受束缚的交流想法与观点,没有顾虑得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非正式沟通可以有效缓解在行政生活中,领导者与工作人员或工作人员之间的紧张氛围,使得任务得以高效快速的的完成。

(四)使信息传递者有更大的参与欲望

通常来看,在某一项信息出去前夕,人们总是能在其他非正式渠道获取到一定的相关信息。人们通常会对此信息作出相应的反应,当信息与自身的利益紧密相连时,人们会对此信息的变化更加关注,等待最新消息的更新。甚至主动向有关部门询问其真实性与进展程度。

(五)非正式沟通的弊端

因为非正式沟通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不可控、不固定的。因此,信息极有可能经过篡改、歪曲、断章取义,从而导致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威胁。例如:妨碍或削弱正式权利的行使效力、行政命令产生阻力,或被不法分子利用而造成大规模恶性事件的导火索。

三、行政体系中非正式沟通的有效控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已知非正式沟通是永远都无法消失的,那么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将其扬长避短的利用好。

(一)消除谣言传播

传播谣言的原因有三:一是不清晰组织的信息,而是员工缺乏安全感,三是对工作有一定的不良情绪。此外,如果人们在正式渠道获取不到想要了解的信息时,那些非正常沟通渠道中所传播出来的信息接受度是非常高的,若想去除非正式沟通中存在的消极氛围,从本质上讲,首先就要清除这些不利因素。

(二)提升行政人员评判能力

流言的传播完全取决于行政人员的评判能力。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越高、评判能力越强,流言的流传速度就越慢,反之则越快。因此,行政人员应强化自身的思考能力,做到理性思考,不被外界因素所刺激[3]。

(三)畅通正式沟通渠道

针对沟通渠道的实际情况,比如扩宽渠道范围,增加渠道数量或延长开放时间,都会将谣言扼杀在非正式渠道之中。多渠道的沟通制度可以有效避免以往单通道沟通时的缺陷,保障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制止了传播人员对信息内容的断章取义,恶意曲解或增加虚假信息内容。积极推出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民众所关注问题的透明度,加深民众对政府的了解,政府各部分依法公开办公制度,将其形成一种制度办公模式,尤其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决策时,政府就更加有义务将其细节公布给民众,这是的政府可以随时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减少因流言盛行而导致政府在人民心中失去公信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行政生活中,领导阶层应对非正式沟通的有效控制予以重视,学会扬长避短,同时还应加强对渠道的把握与正确利用,在日常行政工作中,应对非正式沟通的消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在具体的决策时应注意到非正式沟通的影响,做到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张卫娜.论行政体系中非正式沟通的作用及控制[n].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2:83-84.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篇10

关键词:管理有效沟通

沟通广泛存在于组织的管理活动中,沟通的对象无处不在。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有效沟通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因为一个组织,其成员为完成组织目标和任务既需要内部成员的有效沟通,也需要有组织与外部的有效沟通。如果你能在管理中进行有效地沟通,相信你面对其他环境,其他对象,其他内容时也能驾轻就熟。

一、管理沟通的功效

“做比说更重要”——这是迄今为止许多职业人士的一致观点。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当企业走向市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企业内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沟通,正日益显示出它巨大的作用来。时下十分走俏的企业信息化,事实上也正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各方的交流与沟通。因为准备不充分而手忙脚乱、漏洞百出;因为不小心说错话而陷入尴尬的僵局;甚至因为处理不当而得罪和失去客户等等,这是许多职场人士经常会遇到的疑虑和困惑。

首先,沟通是工作重要的内容。

我们在工作中,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是不用完全不与他人打交道就能完成的。一项权威统计表明,除去睡眠时间,我们80%以上的时间都用在传递或接受信息上。

其次,有效沟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领导交给你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可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你就有可能不能如期完成,从而失去一个客户;你因为工作而需要用到一些必需的资料和工具,可是因为沟通障碍就有可能不能尽快落实,导致耽误工作进展。

影响达成有效沟通的各种因素称之为沟通障碍,由于沟通障碍导致的工作问题经常存在。

二、管理沟通中的障碍

在管理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常常失去效率。这些因素主要根源于人际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组织结构因素等方面。

(一)人际因素。管理沟通中的人际因素是指个体认知差异和人际关系。

每个人的特性是不一样的。从对社会、组织的适应能力上将,低适应者的表现为紧张、自我怀疑、喜怒无常;从社交能力上讲,低社交者的表现为羞怯、不自信、退缩等;从团队合作上讲,低合作性的人表现为独立、冷漠、粗鲁等,从心智上讲,表现为迟钝、平淡、没有想象力等。

人际关系即指双方的信任关系方面和它们关系网络的特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的信任关系直接构成了管理沟通是否有效。当然,双方的相似程度也与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有直接关系。

(二)文化因素。文化是人类特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人类各种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当沟通信息从一种文化模式传递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文化的差异就会造成管理沟通的障碍。因为双方没有“共同的经验区”。不同文化的差异通过自我意识与空间、交流与语言、衣着与打扮、食品与饮食习惯、时间与时间意识、各种不同的季节观念、人们的各种关系、价值观与规范、信仰与态度、思维过程与学习、工作习惯与实践等十几个方面表现出来。在管理沟通中,文化情境常常成为管理沟通的重要障碍。

(三)心理因素。

在管理中的沟通,有很多障碍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一个人的兴趣、态度、情绪、思想、性格、价值观的差异等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管理中的沟通障碍。例如,在领导布置工作、传达任务、下达指示时,符合自己需要的,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就很容易“听进去”;而对自己不利或损害自己利益的,就不容易“听得进去”。下级对上级领导有好感,这位上级领导的指示、要求,就容易被下属接受和执行;反之,如果下级对上级领导有反感,上级领导的指示、要求、建议等等,往往就会打折扣。此外,情绪镇定自若的人对信息的理解比较准确,情绪急躁的人对信息的理解容易片面,有时甚至未等对方将要传递的信息传递完,就已经按捺不住,早已先在心里给它下了结论。凡此种种,都说明了由于人们的观点不同,或其他心理因素不同,在信息沟通过程中,很容易带上主观的成分,因而也有意无意地歪曲了所要传递的信息。

(四)组织结构因素。组织结构因素包括结构庞大、层次过多、地位差别等方面。信息从高层向下传递到最低层,或从最低层向上传递到最高层,中间需要经过很多层次,每经过一个层次,都会有过滤和失真,积累起来,便会对沟通的效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信息经过的层级越多,过滤现象就会月严重,信息失真就会越大。这种信息连续地从一个等级到另一个等级时所发生的变化,称为信息链传递现象。当组织规模较大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相应变得较为困难,其中部分的原因是由于沟通渠道的增长大大超过人数的增长。研究表明,地位也是沟通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地位的高低对沟通的方向和频率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两人之间的距离越近,他们沟通交往的频率也越高。

三、管理沟通中的障碍克服

(一)改进沟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处理好管理沟通中五个方面的问题:克服认知差异、抑制情绪化反应、保持积极倾听和建设性反馈、获取沟通对象的信任、避免沟通中言语和非言语的矛盾。

克服认知差异。管理沟通中的障碍往往会以认知差异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克服认知和语言上的差异就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发送者应该使信息清晰明了,尽可能使具有不同观点和经验的接受者都能理解。第二,只要有可能,就应该尽力了解沟通对象的背景,尽可能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有助于降低管理沟通中的模棱两可。第三,当传递的主题不清楚时,适当提问是至关重要的。第四,为了克服语言上的差异,要求接受者确认或重述信息的要点是很有益处的。要鼓励接受者提出疑问,对不清楚的要点加以澄清。第五,对信息的表达方式保持敏感也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重新表述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有益效果。

抑制情绪化的反应。比如愤怒、爱、戒备、憎恨、嫉妒、恐惧、窘迫等,会使信息传递严重受阻或失真。处理情绪因素的最简单方式就是暂停进一步的沟通,直到对方恢复平静。管理者应该尽力预期员工的情绪化反应,并做好准备加以处理。当然,管理者也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他人。

保持积极倾听和建设性反馈。事实上,“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积极倾听不是被动地听,而是集中精力对信息进行主动的搜寻。在积极倾听中,有十个关键必需掌握:1,需找兴趣点。要多想想发言者说的什么对我有用。2,评判内容而不是传递。不必太关注发言者的性格、特殊习惯、声音或服装等,要把注意力放在发言者说的是什么上。3,沉着。在完全理解发言者说的是什么以后再作评价,不要被他表面上的言语打动。4,注意领会要点。不要太拘泥于事实和细节,把注意力放在中心思想上。5,灵活应变。准备多种记录方法并选择适合发言者风格的方法。6,集中注意力。排除外界干扰,要离谈话者更近一点,不要看其他材料。7,训练自己的大胆。要培养用于挑战困难的信心。8,保持头脑开放。在敏感的问题上不要过于感情用事,不要让情绪影响到对问题的理解。9,充分利用思维速度的优势。实践证明,人们思维的速度是讲话速度的4倍,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思考讲话者说了什么。10,努力去听。投入一定的精力。倾听虽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你得到的会超过你付出的。

获取沟通对象的信任。一个人的可信度是其谦逊、公正和善意逐渐为人所承认的长期过程的结果。世上没有创造充满信任气氛的捷径。与沟通对象之间的和谐关系只有经过前后一贯的行为才能逐步形成。发送者的可信度受其发送信息时所处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进行沟通的工作关系的历史。如果员工曾多次遭到管理者的轻视或管理者不履行其诺言,管理者与这些员工的沟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避免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的矛盾。因为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的矛盾往往会造成人们对信息理解的困难。降低沟通中的不一致的关键是对其保持警觉,防止发送错误的信息。诸如手势、姿势、面部表情及其他重要的非言语媒介都应与言语信息“一致”。同样道理,分析别人的非言语沟通方式,并将所掌握的方法应用于自己同别人交往的过程,对改进自己的沟通会有所帮助。

(二)注重沟通形式。

1.管理纵向沟通。公开式管理被认为是管理纵向沟通,避免管理沟通中的障碍的有效方法。公开式管理是指与组织内所有员工共享重要的信息并共同发掘它在管理上的意义的管理实践。需要共享的信息包括财务目标、收入表、预算、销售额和销售预测以及其他有关公司的绩效和前景的数据。

2.进行团队对话。这被认为是现代组织内横向沟通的主要形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协作以便完成组织预定目标的单位,谓之团队。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在各个方向上自由沟通,成员之间保持密切联系、相互协作一致,努力去达到预期目标。

3.创造竞争中的合作。即建立竞争者之间的战略联盟。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济实力的企业,为达到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其实质是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合作代替竞争,以实现“双赢”。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克服管理沟通障碍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张霞,胡建元.管理沟通的障碍与疏导[J].企业活力,2005,(01).

[2]王琛.浅谈基层管理人员如何开展有效的管理沟通[J].中国商贸,2011,(23).

[3]蒋水清.学校管理沟通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