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十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十篇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53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篇1

关键词柏拉图和谐教育理想国

 

abstract"Harmony"isrepeatedlydiscussedtheimportantconceptsintherepublic,theeducationideaforplato.Soulandflesh,passionandrational,theharmonyofmoralandintellectualistheimportantembodimentof"utopia"educationthought.

Keywordsplato;Harmonyeducation;utopia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理想国》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阐述了青少年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目的是培养具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高尚和完美品质的城邦护卫者。

1心灵与肉体的和谐

柏拉图认为人是心灵和肉体的统一体,一个完善的人必定是心灵既美且善,身体强壮无比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认为只有人的心灵充满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有智慧,才能成为城邦所需要的真正护卫者。柏拉图眼光深邃,在继承先师苏格拉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苏格拉底的思想发展,认为只有心灵和肉体的和谐教育才能培养城邦的护卫者。而要达到心灵和肉体的和谐,柏拉图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他认为音乐教育可以达到心灵的至美至善;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锻炼健康的身体和训练勇敢的品质;通过音乐和体育教育,从而达到心灵与肉体的和谐状态。

柏拉图认为“在教体操之前先教音乐”,因为音乐能“照顾人的心灵”,年轻人只有接受了音乐的陶冶后才能培养良好的德性。柏拉图的音乐教育包括故事、文学、艺术等。而音乐教育中,最主要的又是故事教育,在柏拉图看来“故事是包括在音乐里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讲给孩子听的,柏拉图呼吁“我们不应该放任地让儿童听不相干的故事”,因为“在幼小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造成什么型式,就能塑造成什么型式。”为了培养美德,柏拉图主张建立故事审查制度,接受好的故事,而拒绝坏的故事。因为,这些坏的故事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恐慌,使他们变成懦夫,造成心灵的软弱,会引起年轻人犯罪作恶的念头,这些荒诞的言行,对于听者是有害无益的。因此,柏拉图建议要给孩子们讲审核过的故事,认为这些审核过的故事可以铸造他们的心灵。同时柏拉图还呼吁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加强对故事编写者的监督,让故事的写作者写出和乎规范的东西。

除此之外,柏拉图认为还应该通过“净化”护卫者的感官直觉来“纯化”人的心灵。柏拉图认为,要阻止艺人在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作品中描绘邪恶、龌龊的东西。避免青少年,沾染不良的东西,酿成大错。柏拉图认为,要想使我们的年轻人心灵美,就必须让年轻人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好的、美的、善的。这样才能达到心灵的真、善、美,做到“心灵美好公正,判断正确,对于坏人坏事毫不沾边,毫无往返”。

柏拉图认为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成就的最大保障,身体如果失去健康,就会使自己变得神智不清,以致会丧失殆尽已获得的知识,只有身体健康,才能获得有益的结果。因此,要用体操来训练身体。柏拉图说的体育包括骑马、弓箭、舞蹈、掷弹、军事训练等。城邦的护卫者必须从童年期就接受严格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体质。在柏拉图看来,护卫者必须是戒除酗酒的,吃生肉,不吃甜食,视觉听觉极端敏锐,能克服各种条件下的困难等良好的品质。柏拉图认为,护卫者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因为“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训练“勇敢”等心理品质。柏拉图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是不需要医生的,在柏拉图看来每个护卫者“既是好战士,又是好医生”,“受伤以后敷这么一层草药就够了”。

在柏拉图设想的教育理念中,心灵和肉体是相促进相互依存的,心灵需要肉体保障,使心灵免遭外部痛苦的影响;肉体需要心灵来支撑,心灵能医治肉体;心灵和肉体的和谐统一,正是柏拉图所理解的“完美人”。当前,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青少年不但在身体上要健康,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我们作为教育者,不能只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该关注学生心灵和肉体的和谐统一,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2激情与理性的和谐

柏拉图认为激情(即意气和欲望)是人天性中存在着的,是人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不加控制,这种激情就会变得粗暴和野蛮,因此必须要用理性来对激情进行引导,使护卫者不但是身体强壮充满激情,还是一个具有勇敢、节制、智慧、正义的理性人。

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中“一部分是人用来学习的。另一部分是人用来发怒的(即激情)。还有第三个部分……因而称它为‘爱钱’部分。”在柏拉图看来激情部分是永远完全地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的,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爱胜”部分或“爱敬”部分。正因为激情是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所以很多时候公民会为了自身的胜利和名誉而做出违背理性的事来,正如柏拉图所说,人天性中的激情部分可能会产生野蛮,但训练适当就会成为勇敢,过了头就会变成粗暴,就会像野兽一样粗暴蛮干,不和谐不礼貌。“结果成了一个爱同人吵架,爱发脾气的喜怒无常性情乖张的人”。因此必须要对激情用理性加以引导。如何引导人心灵中的激情部分使之变得有理性?柏拉图认为,首先要处理好音乐和体育的关系,因为音乐和体育是为人的“智”和“激情”服务的。但柏拉图反对公民专搞体育或音乐,在他看来专搞体育或音乐的人是不完整的,因为“我注意到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在柏拉图看来如果专注体育而不学习音乐就会变得野蛮与粗暴,若专注音乐而忽略体育就会变得柔弱与柔顺,而城邦的护卫者所需要的是这两种品质兼有之,只有具备了这两种品质,他才能变得温文而又勇敢,否则便是既怯懦而又粗野。

其次,柏拉图认为要想把激情引向节制、勇敢、正义的理性方向,就必须通过学习一系列知识来培养,因为知识是启发智慧和培养理性的基础。他认为数学、天文、几何等学科教学不仅能使人具有智慧,变得聪明。柏拉图尤其强调学习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通过辩证法的学习,使人至善至美,洞察理念,掌握真理,富于理性,柏拉图的理性教育才算结束。

通过对人的天性中的激情加以理性的控制,使城邦公民不但具有不惧危险牺牲不怕困难的勇敢品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失“温文柔雅”的气质,从而达到激情和理性的统一。其关于激情和理性的和谐教育思想为洛克、弥尔顿等人继承和发展为绅士教育理论,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勇敢、节制、正义、智慧,正是柏拉图口中完美的人,这些古希腊时代的高尚品德对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感叹社会道德滑坡,社会正义缺失;物质上富有,但精神懈怠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学习柏拉图激情与理性相和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当前紧要的任务。

3德与智相和谐

柏拉图理想的城邦居民不仅是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还是德性和智慧的统一体。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世上的人分为三等:统治者、军人、平民,上天分别在他们身上加入了黄金、白银、铜和铁不同金属。正是因为上天在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质的金属,所以他们所需要的德性和知识也不相同,只有这三个阶级的人各司其职,即执政者用智慧管理国家,军人用勇敢精神保卫国家,平民用节制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国家和人民就是正义和幸福的。

柏拉图认为,上天在统治者身上注入的是黄金,因而他们需要的品德是智慧,是最有智慧的人,是智慧的化身。要如何变得有智慧呢?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除了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外,最重要的就是研习辩证法。辩证法作为一个哲学体系,柏拉图认为它是最高深的学问。在通过了音乐、算术、几何、天文学习后,人们基本具备了作为城邦公民或护卫者的知识,大多数人被分配去担任政府官吏,其中极少数出类拔萃、“身上加了黄金”的人(即未来统治者)将继续学习,精研辩证法。辩证法有何种能力?柏拉图认为“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所以在柏拉图看来只有接受过辩证法教育并通过最后考验的人,才能成为“哲学王”,即真正的统治者。

在身上注入了白银的人就是军人,勇敢是其主要的品德,只有具有勇敢品德的人,才能护卫城邦。如何培养勇敢的美德呢?在柏拉图看来就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才有信心、勇气和智慧来对付入侵的敌人。这些知识包括算术、几何、天文等。对于算术,柏拉图认为是城邦的护卫者都应该学习的,它是技术、思想和科学知识都要用到的。为什么要学习算数和算学呢,柏拉图认为“这个学科看来能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能迫使灵魂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因此,军人必须学会它,才能统帅军队;哲学家也应该学会它,才能把握真理。柏拉图认为,学习算术,不是马马虎虎地学,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深入地学下去,目的是为了战争和便于将灵魂从变化的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对于几何,柏拉图认为它的用途主要是在军事上,指挥官精通几何就能在战争中安营扎寨,排兵步列;同时,柏拉图认为几何可以把人的灵魂引向真理。所以城邦公民要重视几何学习。对于学习天文,柏拉图认为:“凡是抬起头来仰望天花藻井的,都是在用灵魂而费用眼睛学习。”在这里,柏拉图认为在学习天文学时,可以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可见世界由无数事物构成,是现象,虽然可以通过目力感知,但不是真实的知识,可见的事物都是虚假的;只有无数理念构成的,被理性和思考所把握的可知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才能领悟真、善、美的本质。

对于在身上注入了铜和铁的人,主要是指下层被统治者,他们灵魂中固有的东西是欲望,他们是被欲望占有的人。因此,他们所要培养的品质就是节制,即服从统治者的统治,服从奴隶主所制定的社会规范。如何节制这些下等人的欲望呢?柏拉图认为只有“让他们集中精力专搞一门”,即让这些人专搞一门技艺,以此来消磨下层平民的意志,使得这些人只知道生产财富,而不会威胁奴隶主的统治。因此,柏拉图认为他们要学的不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辩证法等知识(因为这些人有了知识和智慧会威胁到奴隶主的统治),而是技艺,用这些技艺为城邦创造财富。因而,他们所学习的东西是要知道如何生产粮食、怎样建造房子、如何做衣服、如何经商等技艺就可以了。

德与智,是人类教育永恒的话题,柏拉图对培养美德探求知识的论述,实际上体现了他关于德育和智育的思想。后世的教育家们大多继承了这一思想。但也应看到,(下转第38页)(上接第10页)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奴隶贵族统治者服务的,作为身上加了“废铜烂铁”的奴隶是没有教育权利的。德与智相和谐,古希腊人主张对人进行和谐全面教育的萌芽。当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是我们当前的目标。因此,我们不能把德与智相割裂开来,德是智的基础,德决定智,指导智。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柏拉图《理想国》的最高理念是建立一个“正义”的理想国家,他认为和谐的教育就是达到这一理想国家的方式。柏拉图不仅为建立一个“理想国”设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也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设计了学习的课程。通过心灵与肉体、激情与理性、德与智的和谐教育,并最终获得真、善、美的知识,建立正义国家。当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有糟粕的部分,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我们应学习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并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起来,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

参考文献

[2]张发琨选编.古希腊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篇2

笔者从实践中出发,强调在数学基础教育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对数学教育意义的理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驾驭数学,有助于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有助于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养成。

在数学教教学过程经常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多数的教学几乎将全部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教授上,而忽视了对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挖掘,而这正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唯有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有一种数学思想,挖掘到数学的内在精神,才会懂得数学的内在本质,这样才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永久的激情,才会对于数学学习有一个认真的态度,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有高效率。

一、高等数学的含义

数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其在高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地认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才能更加深入地走进新课程。综观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有十大课程理念需要我们认真体悟:在构建共同基础与提供发展平台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提高数学素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数学个性化发展为主,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方面,促进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对待"双基"知识的传授上,要与时俱进;在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提倡高中数学课程文化价值的体现,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加强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鼓励师生的教与学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当然,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十大理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改革的核心转变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充分考虑教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促进他们的终身发展。

高等数学以极限思想为灵魂,以微积分为核心,包括级数在内,它们都是从量的方面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数学方法,本质上是几种不同性质的极限问题。连续性质是自变量增量趋于零时,函数对应增量的极限;导数是自变量增量趋于零时,函数的增量(偏增量)与自变量增量之比(差商)的极限;一元或多元积分都是和式的极限,而无穷级数则是密切联系序列极限的另一种极限。微分是从微观上揭示函数的有关局部性质,积分则从宏观上揭示函数的有关整体性质,它们之间通过微积分基本定理联系起来;广义积分把无穷级数与积分的内部沟通起来;而微分方程又从方程的角度把函数、微分、积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的依赖转化关系。

二、数学理解及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思想,那就是对于数学的学习和应用很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用的数学和我们实际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有很大的差异。现实中我们所应用到数学很浅显,而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却很深奥,如果不是专门研究数学的人是不会应用到那方面的知识。于是问题就出现"我们数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使很多学生不理解。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数学的里理解还不够彻底。

"数学的学习是为了什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数学的是一个工具,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要说有多大的现实意义,真的不多,而且数学有些东西是很神奇的,没法说清楚。但是实用价值还是有的,比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

学习一门课程要思考其延伸的作用。学习高等数学不能只学数学知识,还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尤其是数学模型的意识。高等数学充分体现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学生应通过高等数学这一载体很好地体验这些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所谓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性。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当你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用数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方面,当你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理论时(可能学习更多的数学分支),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实用价值,为此贯穿的数学思维将起到直接或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努力树立数学观念并提高对数学的悟性。

因此,笔者建议在学习高等数学时不要被那些数学题所困惑,题目只是为考试准备的,应该注意数学知识的运用。加强学习兴趣。学数学还是很有用的。万事开头难,一旦坚持学进去,数学是很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的。

三、数学思想的树立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它们含有传统数学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数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并且是历史地发展着的。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的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篇3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价值统一性

1、理论基础相同

首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个人为起点,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强调关注人的生存状况,追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关怀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坚持“人始终是主体”原则,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塑造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培养人的一切社会属性,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是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终极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一切素质与能力都能全面发展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紧密结合现实中的人,贯彻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与发展理念,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提升人的道德情感、使人的个性不断提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毛泽东提倡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强调要为广大人民在的自由发展提供最大的保障。毛泽东还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主张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他重视人的素质全面提高,还将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实行疏导的方针,强调人格尊严和主体地位,对待学生要鼓励其自己发展,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最大限度地解决一切可能解决的困难。科学发展观保障和促进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彰显人文关怀意蕴。科学发展观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提供了理论支撑,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2、实践准则一致

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要着重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能力。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激发人富有创造性地从事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有许多需要,将需要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地依次递进。随着人的生产活动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扩大,人的层次性与多样性的需要决定了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依据受教育者的需求不同,满足受教育者的正当需要,从而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会出现不同的主体性,是具体的。[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是主体与客体,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要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启发和激发受教育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影响。

3、价值追求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旨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自我实现的受教育者。借助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三观”,消除人的异化和畸形发展,激发大学生寻求精神寄托,引领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唤醒大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个性发展,实现自我身心和谐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

此外,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个性本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尊重关心人的精神需要、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塑造人的独立人格、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引导人的终极关怀。[2]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统摄心理疏导

1、人文关怀树立心理疏导“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人文关怀,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心理疏导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发展的视角关注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为受教育者提供疏导服务,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独特发展,凸显心理疏导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2、人文关怀确定心理疏导“助人自助”的目标诉求

心理疏导是要以教育者为主导,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发展要求出发,引导大学生寻找深层次原因,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要培养受教育者自主的思考能力,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减少对教育者的心理依赖性。心理疏导致力于培养有积极心态、人格健全的“心理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规定了心理疏导“助人自助”的发展方向。[3]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受教育者成为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在实施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平等对待受教育者,反思自我、发展自我,使自身不断趋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彰显人文关怀

1、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心理疏导要以个体为着眼点,遵循个体的规律,影响个体的行为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调整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疏导侧重于心理健康层面。人的思想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关注的问题,人的心理惠及人的整个精神面貌。[4]人的心理既为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人的需要引发内在动机,推动着思想品德的不断发展。积极而健康的个性心理才能帮助个体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必须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在需要。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篇4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性质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特点决定的。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看,能否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而全面发展自然包括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培养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较高的政治素质既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坚定的理想信念,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也包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当代大学生是先进文化、先进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他们的政治素质特别是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优良革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精神的任务。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就承担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

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特点看,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渠道。一个民族要培育出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必须进行长期、艰辛而有效的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而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创造的基地、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主要渠道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及有关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予以了高度关注,先后颁发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通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适应主要中心工作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各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进行增强“四化”信心的教育、改革开放的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人生观大讨论活动,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同时,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各高校也做了大量探索,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由于学校没有专门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课程设置,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各类教育和活动中,特别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各门课程中都有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有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人格理想教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等,在《思想概论》课中包含了如民主科学的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等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中有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冒险、富于创新等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真理观、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社会与人的发展等也包含有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

但也正是由于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其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简单与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观和民族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混同甚至被替代的现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突出,甚至有被忽视、冲淡的现象;与其他教育相比,教育渠道和方法上的改革与探索不多,仍停留在课堂教学、理论教育,影响了教育效果。而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难以适应时代变化提出的严峻挑战的。如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等在给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跨越国界交流增大的同时,也造成了民族国家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使大学生产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弱化及其民族精神的低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面临着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民族化、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培植开放意识、开放心态的难题;信息网络化条件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上的优势,大肆向发展中国家兜售自己标榜为全人类的政治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而高等院校是他们渗透的重点,正处于思想形成期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此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也将可能导致“教育帝国主义”,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民族教育被扭曲。所有这些,都对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而增强其教育效果,成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抓住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的机遇,通过目标强化、内容优化整合以及方法、手段改进等方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突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但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忽视或简单当作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的问题,因此,必须突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教育,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能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

其次,高校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优化整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要充分发掘其中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资源,密切联系实际,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渠道的作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应针对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比较注重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国家、集体观念淡薄,法治意识不强,民族整体意识和民族价值观受损等现象,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为人民服务道德观和义利观的教育,加强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的教学中,结合近现代中华民族谋求民族独立、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历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情、世情,开展爱国、理想、成才、创业、奉献教育,开展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以此培养现代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继承传统的民族精神,将传统民族精神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提炼民族精神,实现民族精神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加深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信心。

再次,高校还应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以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教育方法的单一,因此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是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效果的保证。我们要克服以往满堂灌的单向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巨大成就进行教育,“拿事实说话”,使受教育者提高认识,加强修养;也可运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师生开展交流和探索,实现理论教育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2]通过比较教育,揭示中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异同,客观评价中西方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克服自身缺点,吸收他民族长处,更好地认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种种谬论,揭露其在民族问题中的反动性和欺骗性;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的重视理论灌注、轻视实践的教育现象,高校应该从提高认识、拓展社会实践范围和内涵、精心组织策划、认真总结提高等方面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教育,发挥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积极作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此外,还可运用目标激励、竞争激励等激励方法调动广大大学生发奋学习、投身实践、乐于奉献的激情,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最后,高校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教学模式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正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着以多媒体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网络学院等)为主要信息源的终身教育发展,教学内容正从使用科书、内容相对固定陈旧向着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创新、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教学组织形式正从固定的一维层次结构向着二维矩阵式灵活结构发展。[3]信息网络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趋势,实现网络化。这要求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手段,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与科技化,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效果。电视广播的广泛覆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以及教育情报检索和数据库的建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现代手段,也将促进大力宣传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展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先进伦理道德和法制思想等教育;而通过建立网站、网页开展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新方法、新手段,把传统教育与网络新技术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及时性和实效性,推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篇5

论文摘要: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地位与作用的阐述.指出我们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即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来推动这一伟大的系统工程。从而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戮育工作是当前一个重要而迫切任务。

社会主万硕者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健,灵魂是什么?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人们所应关心的重要问题。

1正确的思想理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灵魂

    文明是一种进步状态,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它的显著特点是比以前的社会形态具有更高的文明;后来的社会形态所以能必然取代前社会形态,是因为它创造出高于前一社会形态的文明。这是全部文明史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所以,要创造更高的文明,必须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先进的科学理论,必须有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及思维的更高、更科学的认识。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赖于我们以人类最先进的思想体系为指导。马克思曾经把真正的哲学称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认为在未来的新时代,真正的哲学将成为文明的活的灵魂。历史已经证明,正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开辟了新的社会时代,而正是这一新时代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真正成为整个社会文明的活的灵魂。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基本原因,也是一个重要标志。

精神文明的思想形式不是超越历史的。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甚至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形式被提到首要的地位。在西欧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宗教神学。它支配着当时的哲学、法学、道德等社会意识形式。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天赋人权理论为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被提到首要的地位。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处于首要地位的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因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一伟大历史变迁,与以往其他社会更替不同,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他们的后继者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即需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又需要思想政治建设、道德和法律建设等等,按现实情况来看,法治,德治和政治都是不可缺少的,不可偏废:而最为根本的.则是以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又理论为指导,才能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果没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来指导,精神文明设就会失去灵魂,社会主义的发展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动力。

    总之,历史与现实都一再教导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教育人、保证思想上的领导权的重要性和深刻意义。

2政治思想理论工作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历史资任

    社会科学,无论从它作为意识形态所发挥的作用看,还是从它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所发挥的作用看,都要为现代化建设和两个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内容广泛,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搞好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更应努力发挥作用,以自己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来推进这一伟大的工程。即需要深入社会实际,认真研究精神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间题,更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论工作,拓展和深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思考和决策咨询。当然,在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理论工作者除研究方面工作外,还要注重思想理论教育方面的工作,造就新人可以说是文明的使命、标准和最高成就。具体地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任务及生命力,就在于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党中央提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任务,应该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所以,我们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切实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澄清思想上认识上的一些问题,帮助他们在理论上解疑释惑,真正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觉悟,为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3学校应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

    在当今风云变幻、竟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里,怎样帮助青年学生认清人类历史的走向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使他们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尤其是大专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首先.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阵地,在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下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明确其教学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从而增强我们加强和改进该项教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针对性,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篇6

1920年11月,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列宁强调: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对工农群众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对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教育他们多关心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1921年3月,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政治变革,应该使工农群众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争取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社会教育”就应该结合党在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来进行。

第一,列宁主张加强对社会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列宁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既要讲究方法,又要追求实际效果,艺术性很强。他认为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不普遍提高文化水平,不使工农群众比现在更有文化,就不能掌握这种艺术。列宁不仅在认识上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在工作中亲自落实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列宁主张调动工农群众自身的积极性来做好社会教育工作。列宁认为,工农群众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只要社会教育领导部门和领导者重视这一点,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在工作中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就能够使自己的工作得到群众的配合。从这种考虑出发,列宁建议在工厂工人中建立许多以帮助农村进行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团体,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有计划地下乡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或者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一部分工厂党支部同农村党支部之间建立联系,前者根据后者的需要和要求提供进行社会教育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第三,列宁主张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随着党的工作中心转变而改变。他提出,社会教育工作者应当而且必须在自己的宣传活动中考虑到这种转变,使宣传的任务和计划同这种转变适应起来。在思想政治内容改变的时候,应赶快抛弃已经过时的旧的宣传方法,改变旧的作风。列宁认为,正确的方法和作风是向群众说明实际的、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说明工作中的困难,说明克服困难的措施,并把这个工作同提高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的工作结合起来,加强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保证党的中心任务胜利完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来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他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这两个方面结合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一代社会主义新人。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内在要求,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提出来的,既符合实际,又着眼长远,既有历史的根据,又有现实的基础。“四有”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国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素质的根本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和促进。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用教育和法制两个手段解决问题。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搞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大批判”、搞运动的方法,要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并且应提倡健康的、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因为许许多多思想是非问题,只有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得以明辨,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只有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得以消除。邓小平认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我们要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把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和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结合起来。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思想文化事业,必须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并得到发展。值得指出的是,邓小平在强调继承本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求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加快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还要与抵制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结合起来,要向人民特别是青年介绍资本主义国家中进步和有益的东西,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中反动和腐朽的东西。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尊重知识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本身能否搞好,从根本上讲也取决于在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教育和科技等方面能否善于发现、充分尊重和大胆使用优秀人才。针对过去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错误认识,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尊重创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知识才能高效率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显示出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精神文明的发展,可以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使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飞跃式进步,这就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列宁社会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列宁时期的苏维埃俄国,处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时,俄国人民掌握政权和建设新国家的实践刚刚开始,而且由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军事政治形势,使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党人一直处于激烈的革命斗争之中。在这种条件下,列宁只能从当时的斗争需要出发一般性地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问题。我们国家已经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拥有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局势和安定团结的国内政治局势,这就使得我们党有可能从战略的高度提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问题。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保证正确发展方向、创造安定团结社会环境等功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等观点,为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方向。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篇7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于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即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独特的心理。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对个体培养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的共性。这种共性表现为共同的价值观,全社会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追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侧重于对社会成员个体的个性塑造,培养一个人能够顺利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的一种健全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第二,两者的核心指向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问题。价值观与人生观从对象性的角度讲就是个体对外,对现实世界的价值取向观念的总和,这就包括工具价值与道德价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他者对个体态度批判后个体内心的反省。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和境遇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着人有着不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对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正确的价值取向无疑需要后天的教育,更需要自觉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个性成长问题。研究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懂得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就很难正确地引导学生解决心理的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学业受挫,与同学、家长、老师发生严重的摩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是一种情感上的关怀,目的是为了协助学生自我了解和自我实现。第三,两者教育实现的目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很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体现为个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与自豪感,通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号召青年学生树立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拼搏,为能够成为祖国合格建设者而自豪。心理健康教育在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珍爱自己的生命,珍视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挫折和失败,学会冷静地分析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挫折的教训,能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下一次成功的阶梯,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思想政治教育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人更好地了解自我及其成长过程,就如同一面镜子,它使得学生变得明智、自信而富有反省精神。我们既要看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还要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基本的目标任务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服从于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功能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优秀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二者协同作用,相得益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是融合在一起的,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学生心理不健康,往往导致道德行为失范。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有效解决学生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新时期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应当首先明确工作的性质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党赋予每个高校辅导员的一项政治性强、立场明确的政治教育工作。为的是培养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培养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作为一名辅导员,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的中心,兼顾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要做到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每一个学生。讲究事前的宣传和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事,也就是每一个心理健康问题或是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注重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往往是数百名学生,除了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等等。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如何迅速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实在是一件比较棘手的工作。这就必须依靠宽畅的发现渠道,建立心理健康普查制度,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评来获得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需建立起班级、学院、学校以及社会的四级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建构宽畅的心理危机学生发现渠道来发现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主动去发现心理危机学生,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的关心。

心理问题导致的巨大负面作用,使得每个辅导员不得不为自己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然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危机学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其自身、家庭、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辅导员工作没有到位,则会影响辅导员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及时性,从而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埋下隐患。总之,有了行之有效的发现机制,能够及早发现心理危机学生,才能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干预,各项预防干预措施才会有的放矢。高校辅导员在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各阶段时也应该注意自己定位和方法。在心理问题发现阶段,必须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有关遭遇和诱因事件,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存在的时间。当发现问题学生时辅导员及时主动地接近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利用双方已建立的良好关系,鼓励其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了解心理问题所在,进行初步评估。与此同时,尽快向心理咨询部门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在确保安全阶段,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在情绪、认知、行为和躯体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极有可能发生伤人或自伤的行为。在此过程中,要把保证学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尽可能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同时,联系学生法定监护人将其送至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很多内在的联系,但是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若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在教育上也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从全局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和高职院校督导的评估范畴。同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和体系,在经费、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均属于学生健康成长中的素质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和思想品德问题交织在一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促进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而它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对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道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在内容和方法上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及途径上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德育工作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辅助作用。中国同时将继续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并加深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帮助其进一步发展。

3.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职能的改革方案。改变当前发达国家控制国际基金组织的局面,根本上还是改变加权投票制,但发达国家不会放弃其几十年取得的优势,因此,双方之间的博弈还是漫长的。另外,较为可行的是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行使监督职责,这一机构必须是中立的,不受到任何大国的影响。在监督上,可扩大监督的范围,为防止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出现,应加强对国际流动资本、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内部监督上,扩展监督的层面。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039-03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中的基本构成要素,二者的关系是该活动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由初步形成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对这一理论研究过程的回顾和梳理,能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脉络,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不断完善与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形成阶段是1987年至1999年,依据是:1987年由金鉴康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1.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形成阶段的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形成阶段从1987年开始,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努力把青年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研究就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从有关文件中可以看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两方面内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问题;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问题。这表明,主客体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研究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形成阶段的代表作

20世纪80年论界的“主体热”特别是教育界的“主体”论证影响到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部分思想政治学专著对主客体开始有所论述。

金鉴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1987年),是笔者检索到的最早出版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专著,是第一本分章论述主客体的学术著作,对主客体内容论述得较为详细,为后来主客体的系统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该书的研究特点与理论价值在于:该书用类型划分的外延方法解释主体和客体;有层次地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一般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创新观点。从外延上看,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1]

王礼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1989年)第一次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组织者,同时也是一定社会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体现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影响、控制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2]该书虽然并没有明确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什么,但是把“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个论断提出来,也把教育主体“主导”的地位作用概括出来,具有进步性。

邹学荣的论文《略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规律》[3](1994年)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决定因素。作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是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决定的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体具有大的能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规律。作者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有一定的科学性,但这个主体性是否就是“决定性”,还需商榷。

石宗仁的论文《也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规律——与邹学荣同志讨论》(1994年)认为教育主体才是这个活动起决定作用的一方,主体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客体的作用与主体的相比总是次要的。[4]

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对矛盾中,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客体的关系既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不能笼统地认为哪一方决定另一方,它们的地位是随时相互转化的,主客体的位置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据以上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到20世纪末,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中没有单独系统论述,相关的学术论文也较少,说明这一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讨论不论从理论准备、研究视域,还是探索思路和深度上,都还比较狭窄和表浅。这一状况在21世纪初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因此,笔者把1987年至1999年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形成阶段,2000年至今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发展阶段。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阶段是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2000年起,思想政治教育学著作大多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作为单独的章节来论述,且论述得较为系统。在中国知网上输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2000年至2012年,论文有30篇,其中硕士论文3篇。这表明,自2000年起,主客体理论的研究得到了较大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发展阶段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随着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反思的前提下,以人为本的思想日益成熟。“到了21世纪,‘以人为本’的观念终于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5]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受到关注,自身得到发展的。

主体性研究在21世纪初期开始走向系统化。从主体性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客体理论的重大突破。主体性的彰显与人学研究分不开,人学研究兴起的意义表现在:一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刻反思;二是人学的兴起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由培养和塑造“道德人”向培养和塑造“能力人”的转变。强调主客体间的平等互动,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交往实践中生成“人”的价值关怀。

2.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发展阶段的代表作

陈秉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01年)第一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提出来。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进行界定,并首次提出主体的“双主体属性”。[6]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方面来说,教育者是施教主体,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客体;从受教方面来说,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则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双方的影响作用是双向的,分别构成互为主客体的两个认识活动循环圈。但这种观点“仅从一般认识论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抽象规定出发对两个主体横向并列平行表述,不易抓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本质,即未能具体分析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间的特殊性及其差异”[7]。

张耀灿、徐志远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2003年)首次明确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心范畴[8],继承和发展了陈秉公的观点。该书提出,把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确定为逻辑基项和中心范畴,是由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中占有的奠基石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2006年)从主体性层面来系统论述主客体。从主体性的层面来考察主客体,对比2001年版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在理念上存在根本的区别,这反映了社会越来越弘扬主体性之风。与2001年版本对比,其理论特点与学术价值在于:

(1)提出“双主体说”2006年和2001年两个版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两本书对主体的界定不同。2001年版认为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2006年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都是教育、教学的主体”[9]。2006年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章目改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和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批判。对比2001年版本,这是最大的超越。

(2)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该书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三个方面,并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有机构成的复杂整体。”[10]

(3)从主体性的角度来阐述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有机构成,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动?该书没有说明。另外,该书没有对客体进行相关论述,笔者认为这是欠缺的方面。

罗洪铁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2007年)从评述入手,系统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该书的理论价值在于:

(1)分别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来梳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形成发展理论通过梳理,分析揭示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学者们是如何探索这个理论并使其发展的。这是第一本从综述入手来研究主客体理论的专著,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梳理,有利于我们把握主客体理论发展的脉络,从而发现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论述了“主导性主体”和“主体性客体”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教育客体是受教育者,在论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辩证关系时提出了“主导性主体”和“主体性客体”。“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定上,我们可以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共同‘合作’的结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活动方案的‘最终’决定者和主导者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发动者,其地位和作用是主导性的。”[12]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对象,是不同于一般物的客体的,它是一个充满思想,具有理性的活生生的人,它不是纯粹消极地接受教育主体的信息传输,也不是纯粹被动地接受教育主体的引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体,它是具有极大‘主体性’的客体”[13]。

“主导性主体”和“主体性客体”把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属性概括出来,巧妙解决了一直以来的主客体之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一直没能明晰,是因为主客体具有双重属性,随着条件的转换而变化,容易混淆。该书明确指出,教育主体就是教育者,教育客体就是受教育者,同时承认两者的双重属性,教育主体成为主体是因为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性,教育客体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性特征,这就科学地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2010年),该书归纳了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几种观点:“单主体说”、“双主体说”、“多主体说”和“相对主体说”。并对这几种观点进行分析、评价。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既不能简单地说教育者是主体,也不能简单地说受教育者是主体,更不能把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一成不变地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应该根据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际履行职能的情况来判定他们是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有真正履行了承担、发动、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者,才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4]。

罗洪铁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必要性及二者的关系》中提出:用“主客体”的概念并没有否定客体的主观能动性;用“主客体”的概念并没有否定主客体的平等性;教育学不用主客体概念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不能应用主客体概念,并阐述了主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5]

参考文献

[1]金鉴康.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2]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3]邹学荣.略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规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4(2):55-56.

[4]石宗仁.也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规律——与邹学荣同志讨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4(5):28-30.

[5]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7]张耀灿,徐志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4):15-17.

[8]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9][10]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12][1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阶段;基本评价;拓展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同年,叶剑英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政治工作的理论形态——关于政治工作的学说看作一门科学。随后,理论界在报刊和学术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尤其是1983年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建立。从此,思想政治教育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检索从1984年到目前为止公开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材、专著和研究论文,经对成果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理论形成与开拓、理论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阶段(1984年至1989年)。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刚刚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式多为搜集、罗列和实践总结,侧重对具体方法的经验研究,成果内容以介绍各种方法为主要形式。例如:张洪华、杨亚平的《思想工作方法纵横谈》,范印华等的《艺术·快感·磁力:思想工作方法谈》,刘国彬、张运德的《古今思想工作方法例析》,姚毅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集锦》等。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特点是:事例集锦、方法介绍、以实践经验概括为主要内容。值得指出的是,1985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王玄武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这一时期一部不多见的理论研究著述。这本著作可以看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共有9章:思想信息的获取、分析、决策、实施、综合教育、检查总结等,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框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思路,为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理论形成与开拓阶段(1990年至1999年)。这一时期理论研究形成与发展的标志是:在学界形成了一个广为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体系框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两本:一本是199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全书共设12章,其内容更加全面细致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该书以“节”和一级标题阐述的主要方法约五十余种。一本是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郑永廷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全书分为五篇十四章,按概论、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调节评估方法、研究提高方法五篇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其内容更为丰富、方法之间整合更为合理,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更加系统和完整。该书是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代表作,对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起了理论的引领作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在一些教材中也有讨论。199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戴耀荣教授编著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比较研究》,分别按与教育主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客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介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环体相关的方法,构筑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基本结构。1992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邹学荣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功能作为分类标准,分别以理性教育法、感性教育法、行为激励法和自我教育法为线索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1998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韩玉芳、林泉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按工作决策、工作方法、工作艺术、工作形式、工作途径、工作载体、方法的综合运用、工作方法效果的评估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阐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理论发展与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经过二十余年辛勤耕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研究更加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2000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蓉生教授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看法:“方法论”应侧重关于方法的理论方面研究。主要有方法的价值、方法的理论依据、方法的科学原则、方法的应用理论、方法的操作系统、方法理论的未来走向等。这本专著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体系。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新庚教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突出了“现代”特色,秉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注重实效性、经验性、开放性的研究逻辑,着力论述了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更深入地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方式、步骤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从信息方法、网络方法、调控方法等现代手段上丰富了各种现代方法的具体运用程序,对传统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承传和发扬。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万美容博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是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出现的一本非教材类的专题性专著,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主要内容、发展的实践根源、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方法发展的具体样态,进行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讨论,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发展、借鉴发展、理论转化发展、实践探索发展,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方式的规律性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成果与不足

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从所获得的各种论文和书籍的发表情况来看,可作如下基本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范围逐步扩展、数量逐年增加

1984年至1989年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最初六年,这一时期出版了大约11本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论的书籍,发表的有关文章约24篇,直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文章只有2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理论形成与开拓时期,公开出版了大约18本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书籍,发表有关文章约158篇。新世纪到目前为止,大约出版了15本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论书籍,发表有关文章约350余篇。可以看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科研成果数量上增长迅速。从公开发表的成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范围和视阈,从一开始的实际工作领域逐渐扩展到理论研究领域;在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的基础上,逐渐丰富了方法的外延研究,不仅有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梳理,而且开拓了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不仅承接传统道德教育方法,而且对新时期、新领域、新方法给予了充分的理论关注。[1]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实现了重要的理论飞跃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逐步由故事型、事例型、经验型向理论型、研究型、学科型转变;研究内容抽象层次提高,许多专著不仅仅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而且对方法的产生条件、作用功能、类型特点、层次结构、相互关系等进行了探索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在质量上从粗疏到细密、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其理论发展不断由浅入深、从相对不完善走向相对完善,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增加,理论研究不断科学化和学科化,体现出理论研究质量上的明显提升。

在二十余年短暂的学科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遵循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发展、创新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评估体系的设置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模式采取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和框架的建构思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的主导性思路。由于教育活动过程的不可倒错的顺序性,与事物进行发展性相联系的不可重复性以及事物特定环节区分的特殊性,以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建立的方法体系具有自然顺畅、概括全面、便于理解接受的特点而为大多数学者采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取得的重要理论共识。[2]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需充分的理论争鸣

由于学科建立时间尚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的许多理论问题还未进行充分的争鸣与讨论。其原因一是某些领域、某些问题没有形成研究者群体。所以,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反复读到的只有少数学者的文章。二是研究领域遍地开花,研究问题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忙于“开荒建设”,无暇旁顾别人的“庄稼”。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使学科的科学研究彰显局促。据最近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全国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53个。从长远来看,大批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立,必然会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蓬勃发展。但是,无庸讳言,教师每年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量,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研究精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坛滞后于讲坛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中,许多事关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被长期搁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讨论和对学术的不同见解,无论在学术杂志的讨论及学术会议的交流都还没有达到更深入的层面,这可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窥见一斑。1985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和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探讨人们如何掌握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取得最佳效果的规律”,2000年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侧重关于方法的理论研究”,2006年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可见,大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对象的理解是不同的。值得提出的是上述著作中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对象的理论前提是一致的,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或学说。但是,对于方法论研究对象的具体阐述却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对象的认识是介入这一领域研究的首要问题,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有重要意义,但这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并没有引起学界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阐释。一般认为,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具有三种情况:一是创造出以前没有的理论学说,二是对以往理论的修正,三是在以往理论基础上的升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从“无学”到“有学”,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建构的体系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实现了重要的理论飞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使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促进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的认识,为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奠定了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重要的、崭新的理论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但无庸讳言,对学科建设的很多重要问题讨论还不充分;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和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问题,而以梳理学科发展轨迹、厘定学科概念、探索学科本身发展为主旨的成果还显得十分缺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应从以下四方面拓展:基本概念需进一步精准,基本理论要更加深化,研究领域需继续开拓,研究方法应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的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

1.基本概念需进一步精准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一些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和科学的界定,大家往往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同一个概念。有些基本概念关乎对学科整体的理解,如果内涵不清,外延不确定,将影响学科的整体建设。“方法论”这一概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中需要尽精微考量而致整个系统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

对方法论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界定是:“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根据这一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说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对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诸多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和概括的理论形态,是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方法的体系。其内容包括方法的内在结构、方法的本质特征、方法的来源和发展、方法的分类、价值、方法的功能评价、理论依据、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

对方法论还有另一种界定,方法论即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这个界定告诉我们:方法论是人们运用相对抽象的理论形成一种观察认识事物的视角。比如系统理论提供给我们对事物的系统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等。所以,一切理论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理论提供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视角,运用这种理论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时,这种理论就转化为方法论。

按照这个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应该被解释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体现了理论与方法的统一。一种方法不足以影响一门学科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主流,方法论则体现的是方法系统背后的理论宗旨,方法论的取向可能会根本改变学科的方向。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作为方法论它们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两种理解可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结构的构建有不同的理解。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分析方法不发达,理论阐述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用词多歧义,没有明确界说,缺乏详细的论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中,“方法论”等一批基本概念的确定意义需要讨论、规范,并取得学界的共识。

2.基本理论要更加深化

(1)关于方法的层次。在整理、分析、评估各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功能、地位、作用、性质的基础上,确定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的位置和层次是研究的重要方面,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划分的客观标准。当前研究中冠以基本方法、根本方法、原则方法的界限不很明确。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遵循“原则”,涉及确定原则的标准问题,对是否所有方法都必须遵循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这一标准的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对方法所遵循原则的讨论有泛化趋势。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功能、作用研究,涉及三个相邻概念的区别及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如何进行分析和进行比对。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形成基础、发展方式、运行条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因素和规律研究。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效果的评估体系,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科学地设置评估体系的要素和权重,提出公平、简单、便于操作和易于普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方法问题。

(6)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其内容是否可以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操作程序、技巧等,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评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方法的研究对象、理论依据、方法的本质、方法的层次建构、方法的原则、方法功能的实现条件、方法的生成基础和发展方式及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等。

3.研究领域需继续开拓

(1)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拓展。如危机干预方法的研究。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社会危机事件,因其突然性、复杂性、危害性等特点,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如何采取合理方法预防和解决这些事件,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薄弱点之一,应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2)对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新开发。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网络的集成性、自由性、自主性、开放性、快速性、变幻性等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方法研究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不断发展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方法的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趋势。

(3)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认识。有研究者进行了体育运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使人耳目一新。由此,各种文化载体的运用、主题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活动的运用还大有研究和开拓的空间。

(4)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把握。如心理咨询方法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早期已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的心理咨询法的工作模式、特点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论证,未能进行系统性、学科性研究,研究成果还带有浓重的学科借鉴痕迹。

4.研究方法应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和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学及方法的研究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抽象的、理论的层次;一个是具体的、实证的层次。抽象的理论层次研究是需要的,作为一个学科体系,需要对在学科发展总体进程中的某些问题做“形而上”的反思,给出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学科建设不致陷于纷繁杂多的现象而不得要领。只有清晰的理论思考才能使研究真正跻身于学科之林,在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具体实证层次的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及方法必须贴近现实的需求,非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及方法的研究就没有实际意义。但目前具体实证层次的研究缺少问题意识和实证分析研究。这方面研究的应然色彩较浓,单纯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设“普遍性”的情况还经常出现。占有第一手资料,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分析较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需要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研究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能分离的事实,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应该成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学术讨论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王玄武,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2]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黄蓉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与学科体系中开始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的,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梳理建设历程、分析发展原因和总结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简要历程

1.思想政治教育(1984—1995)

设置本科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奇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教育部于1984年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布置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1984年正式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全国首批办学点共13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年本科层次的办学经历、经验积累以及社会需求,党中央、教育部、各高等学校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可以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示“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一级学科中增设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经过严格审批程序,1988年全国10所高等院校获准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学科评议组正式通过相关学校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996—2005)

199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开始领衔挂靠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博士生。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专家组到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进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作综合评估。准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调研组建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

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新目录的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代码为030205。

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全国只有三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清华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作)。1997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政治教育(师范)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范与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既可授法学学位、也可授教育学学位。从此,形成了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上的不一致。

3.思想政治教育(200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12月23日的学位【2005】64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从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2008年4月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包括6个二级学科。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3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6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7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2个,思想政治教育66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二级学科硕士点842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4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00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9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96个,思想政治教育253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点大约300个。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什么能够在短短24年间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今后怎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党中央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一,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事特办、重点扶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为总书记党中央,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指示,颁布了中央16号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贯彻特事特办原则。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到2005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06年批准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都是中央文件决定的,无一不是特事特办,没有其他如何一个学科享有这样的规格;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其中,在设立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定和要求等,都是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具体举措。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重点扶持得以落实。教育部先后由政教司、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等一个甚至两个司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各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也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这一学科和专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幸运之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组织保障。

2.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一,设置、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事业需要确保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克服和清除各种消极落后现象和不良社会思潮,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和支撑。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宣传与传播,需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了这一重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为此提供了理论、原则、思路与方法。

3.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专家学者是个广义的概念。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等学校的很多相关领导同志,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有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专家学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辛勤努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仁申请和完成了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出版了众多著作与教材,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包括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奖励;在学科理论创新、完善学科体系、学位点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各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第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及学术委员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以及沟通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团结队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会在、教育部领导下,1984年2月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拥有31个省区市、军队院校系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体会员33个。研究会举办学术会议、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专著与论文的评奖、出版论文集、创办学术性刊物《思想教育研究》、成立学术委员会,加强与有关学科专家学者的联系,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2007年春开始,学术委员会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及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两大专题进行研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分别承担两个系列共22项专题研究,预定于2008—2010年分批出成果。

第三,报刊杂志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都定期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版面;《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求是》等都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的办刊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最近,《北京教育》出版了《北京教育(德育)》版。报刊杂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媒介平台作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刊物品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为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工程提供理论、学理和人才支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结论提供学科依据。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就引起了争论和讨论。如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1982年,、教育部联合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座谈会,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疑问。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才从学理和学科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结束了一些无谓的论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提供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提法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被党中央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所确认。但从理论与学科、历史与现实等角度科学论证和系统证明生命线结论,使之建立在理论和学科之上,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充分发展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创办以来,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大量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奋战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更加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得以确立,不再存在其他概念和说法,避免产生歧义和造成混乱。16号文件也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上述6条重要原则的确立,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结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明确和规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有效结合。上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取得的共识,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成果,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学科基础。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观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六个二级学科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四门课程分别具有直接对应关系。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强有力支撑。

3.设置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第一,先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两个大方向中的一个,而且是学科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在2005年底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独具特色、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也是中国大学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要保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12个学科门类中,虽然在哲学、经济学等门类中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但始终缺少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二级学科的设立,填补了从整体上系统研究、把握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空白,使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春天已经来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进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1983年7月1日)[DB/oL](2007-06-07)[2008-10-26]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的通知》(1984年9月4日)[DB/oL](2005-06-20)[2008-10-23]

[3]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5年8月1日)[DB/oL](2008-04-19)[2008-10-29]

[4]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29日)[DB/oL](2001-09/06)[2008-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