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十篇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十篇

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16

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篇1

酒店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与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酒店业发展趋势深受后现代哲学思潮、体验经济理论、全球化理论、文化轴心理论等相关思想理论的影响。

(1)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国际酒店业发展到今天,除了传统的标准化酒店外,主题酒店、精品酒店、休闲度假酒店、民居客栈、经济型酒店、产权酒店、游轮等新兴业态不断出现。酒店业越来越注重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塑造特色和个性,摈弃传统的“标准化”。如果说,“标准化”酒店是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现代化产物,那么,这些新兴酒店业态的产生与发展,则有着深刻的人文背景,是现代主义迈向后现代主义的产物。后现代哲学“作为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一股哲学思潮”[3]5,对酒店产业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相对于现代主义主张划一思维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3]2,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多样、差异。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一元论和二元对立的解构,对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的批判,对其他弱小民族文化的关注,对多元文化的期待,对个性的关注,对回归人的快乐天性的推崇与倡导,直接导致酒店业对工业时代“标准化”的摈弃,酒店业态逐渐走向多元化,向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方向发展。“个性化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人文主体、自由弹性的思维,深深地打上了多元化、多样化、开放、变革、创新、‘混搭’、崇尚个性、容忍差异的后现代主义的烙印。”[4]简而言之,现代主义把所有人看成具有相同需求的消费者,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关注消费者独特的个性需求。就酒店行业来说,不同民族都可以依托其民族文化创造出独特的酒店管理模式。因此,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化完全可以孕育、创造出一整套现代酒店管理模式,而且也只有依托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彰显我国本土酒店的特色、创造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可见,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国际酒店产业从文化背景一元化向多元化,从单一的“标准化”向业态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国本土酒店企业摈弃盲目模仿西方酒店成熟的管理体系,转向主要通过依托中国文化打造“中国服务”提供了哲学依据。

(2)体验经济理论及相关理论的影响。在后工业化时代,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使企业产品生产与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所说,经过了数百年将有形资源转变成财产形式的工业产品之后,如今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是将文化资源转变成需要付钱的个人经历和娱乐了。根据体验经济理论,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仅仅提供商品或服务,它提供最终体验,给顾客留下难以忘怀的愉悦经历;消费者消费的也不再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精神上的体验,具有非生产性。现代人们到酒店与其说是去住宿、吃饭,还不如说是去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种享受的根源就来自于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客人来到酒店消费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5]顾客希望通过入住酒店体验特色文化,因此,体验经济时代的酒店要做的就是创造独特的文化体验,通过酒店的建筑、环境、氛围、服务、管理等方面来“讲文化故事”,给顾客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正如美国《饭店》杂志主编杰夫•威斯廷先生所指出的:现在的人们不只是需要一个房间,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些新奇的享受和经历。这些新奇的享受和经历也就是体验。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让“本土化”、“民族化”的东西更加突显。根据全球化理论和文化轴心理论,对于酒店产业来说,就是要通过酒店载体讲述优秀的民族文化故事,营造特色文化氛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化。由此可见,国际酒店业在体验经济理论等相关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逐渐摈弃了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向依托民族文化的个性化方向发展,并且注重通过个性化的酒店产品创造特别的文化体验。

二、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的必由之路

依托中华文化,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打造“中国服务”针对国际酒店业向依托民族文化特色的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中国本土酒店企业应该顺应这一趋势,探索如何运用民族文化创造特色文化体验,培育酒店竞争优势,塑造本土酒店品牌。具体来说,就是要以酒店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顾客体验为核心,通过酒店来讲述“中国文化故事”,将酒店打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的“消费空间”。将顾客的住宿过程演绎成购买、消费并享受中国文化的过程,实现从文化消费到文化体验再到文化享受的升华;从文化认同到文化共鸣再到文化自豪的飞跃。通过酒店品牌载体及其体验过程,让顾客寻求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品味,满足顾客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的各种题材,也不缺乏资金,我们缺乏的是将“中国文化故事”融入到酒店的规划创意、经营管理、服务中去的方式方法。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财富转化为酒店软实力竞争中的优势。

(1)盲目学习照搬西方酒店管理经验不能培育本土酒店竞争优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酒店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当时,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迎合了当时酒店以入境客源为主的外国人的消费需求。在改革开放初期,全盘学习照搬西方酒店业成熟的管理经验是可以理解的。这一阶段的学习照搬符合当时的国情,对迅速提升我国现代酒店管理水平功不可没。但是,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客源早已取代国外客源成为我国酒店客源的主体,本土酒店应该思考如何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如果继续采取国际“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并且,如果仅仅是学习照搬,将永远无法赶超西方。当然,也有人说本土酒店发展得不好是因为学习得不够深入、彻底。这种观点的潜台词是:既然西方酒店管理水平是最高的,管理模式是最成熟的,那么主动“与他们一样就是对的”。殊不知,西方酒店管理模式根植于西方社会文化,是西方文化孕育出的酒店管理体系。我们的文化土壤不同,因而西方酒店成功的管理模式被我们移植过来后,“水土不服”就是必然的了。从理论上看,盲目学习照搬(追求“与他们一样”)不符合国际酒店业在后现代哲学思潮、体验经济理论等相关思想理论影响下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事实也表明,正是长期学习照搬才使我国本土酒店陷入目前的被动局面,面临严峻的生存发展形势。也就是说,仅仅靠学习照搬是不能培育竞争优势的。

(2)以西方酒店管理模式为基准,适当融入中国文化也不是培育本土酒店竞争优势的最佳策略。近年来,一些大型本土酒店企业喊出“国际水准,中国文化”的口号。这一口号是以西方跨国酒店企业管理水平为标杆,通过融入中国文化特色,向西方跨国酒店管理水平看齐。更深层次隐含着一种以国际(西方)酒店管理模式为基准,适当融入中国文化特色的本土酒店战略发展思路。其主体部分是学习、模仿西方,融入中国文化是次要部分。因此,该口号虽然较盲目学习照搬有进步,但缺乏大胆创新、通过打造一整套酒店业的“中国服务”实现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为什么面对西方现成的一整套酒店管理体系,还要另起炉灶,打造一整套“中国服务”呢?首先,这是在后现代哲学思潮、体验经济理论等相关思想理论影响下,向依托民族文化特色的个性化方向发展的必然。其次,这也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拥有庞大的旅游酒店高等教育规模①,人力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酒店市场[6];最重要的是拥有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依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能打造出一整套酒店业的“中国服务”。再次,是由于中国酒店市场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入境客源为主变为以国内客源为主,变化了的市场因素必然对酒店企业的服务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即要以迎合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为主而不是以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因此,以西方模式为基准,适当融入中国文化不是培育本土酒店竞争优势的最佳策略。

(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的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思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文化特色,国际一流水平”口号。意思是依托中国文化特色,打造世界一流的酒店企业。更深层次隐含着基于中国文化的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的战略思路。具体说来,就是依托中华民族文化,探索如何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礼仪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优秀的地域文化(如岭南文化中的粤剧、粤菜、骑楼、绘画、音乐、武术、慧能禅文化等)中的某些元素与酒店的经营管理相结合;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进行酒店规划创意、建筑装修设计;如何运用中华优秀文化创新酒店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如何将中国优秀文化与西方酒店现代先进管理文化完美结合,扬长避短(即扬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之长,避现代管理经验不足之短),取长补短(即取西方现代管理文化之长,补中国酒店现代管理经验不足之短),以我为主,以“拿来主义”的姿态吸收西方先进管理经验中能够为我所用的部分作为补充。在更深、更本质的文化层面,探索如何创新本土酒店经营模式,打造“中国服务”[7],培育竞争优势的思路。而且,这一思路完全符合后现代哲学思潮、体验经济理论等相关思想理论对国际酒店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三、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的实践探讨

根据上述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的思路,对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的方法与途径作如下探讨: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与酒店规划创意、建筑装修设计相结合

如果说酒店设计关系到酒店经营的成败,那么,酒店主题规划创意是关系到酒店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这里以主题酒店的主题创意为例探讨中国民族文化与酒店规划创意、建筑装修设计的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酒店主题选择主要受市场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8];酒店的主题应该是地方文脉的体现,是对区域文化的概括和提炼[9];还应体现传统气质与现代精神的融合[10],弘扬和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11]。由于主题酒店是通过文化主题进行市场细分,开发新市场,迎合、满足有某种具体的文化品味、价值取向、身份认同的人群的需要,因此,主题酒店在反映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应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有所取舍,而不是对地域文化表面的、全面的“浓缩”反映,以便主题文化精神能够更精确、更具体地应对细分市场的需要,进而彰显酒店特色,形成市场壁垒,取得竞争优势。笔者认为,酒店主题文化概念(创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不仅能反映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给人以特别的文化体验,而且能体现人们的欲望和焦虑、对身份的诉求,还能缓解社会矛盾冲突,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例如,如果某酒店以三国文化为主题就过大,应该有所取舍,如果以三国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如以三国关公文化为主题概念就比较合适,关公文化所体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忠义、诚实守信的文化精神,对应现阶段我国的社会文化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商业欺诈、诚信危机。关公文化主题概念反映的是人们对欺诈、不讲诚信的焦虑,对忠义精神的追求,触及了社会敏感神经,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这样,该酒店主题文化创意就抓住了中华民族文化(三国文化)中具体的“忠义”文化精神,人们入住关公文化主题酒店就彰显了其对忠义文化价值观的追求、认同。关公文化主题创意引导了消费需求,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倡导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样,如果以爱情文化为主题,在杭州可以创建白蛇传文化主题酒店,在湖北孝感可以根据牛郎织女的传说创建天仙配文化主题酒店,分别代表对两情相悦的爱情的追求、对世俗观念的反抗等不同的爱情文化内涵,应对当下物质功利倾向等社会现象。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文化冲突(焦点)不同,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在现阶段的时代意义也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酒店是个历史事物。我们创建文化主题酒店不是简单地浓缩文化,更不是折射文化,而是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建文化主题酒店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以应对当下消费者的欲望和焦虑,缓解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冲突,倡导主流价值观。在酒店文化主题创意确定以后,再根据主题创意进行酒店的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等相关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故事的讲述、管理服务的开展。

(二)依托中国文化创新酒店管理模式,打造“中国服务”

打造“中国服务”是服务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也是酒店业应承担的长期战略任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以将其中的某些思想融入到本土酒店的经营管理中来,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管理文化。

1.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创新酒店管理模式西方酒店管理模式根植于西方传统哲学思想。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重视微观、个体,强调个人主义。在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下,西方现代酒店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酒店的微观运营管理上(如成本收益)做得非常精细、精确,非常重视细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重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国几千年来浓厚的集体主义思想实际上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想在人类社会中的反映。这种注重整体观念的思维方式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本土酒店管理理念中去,强调奉献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让员工以酒店企业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与酒店荣辱与共,极大地增强员工的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显然,根植于以集体主义为主流价值观的酒店管理模式更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更容易被中国员工所接受。根植于以个人主义为主流价值观的西方现代酒店管理模式与中国人的思维、行为方式相悖,这也许是30多年来我们全盘引进西方酒店管理模式却始终不能成功的深层原因。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深邃,如同基因一样,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完全可以依托它创造出一套更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酒店管理模式。甚至连西方人都有这种想法: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院长鲁朗先生2003年在访华时说:“中国有自己的悠久文化,把中国哲学文化融进国际酒店经营中去,是西方人的一个梦想……”[12]

2.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创新酒店服务模式打造酒店业的“中国服务”,还要探索中国文化与酒店服务有机融合的方法与途径。从对国际酒店品牌服务文化的学习、崇拜到创建本土酒店的服务文化,是提升酒店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要在酒店服务中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向各国宾朋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13]中华民族自古号称礼仪之邦,我们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其精髓就是尊重、敬重他人。这与现代酒店服务要让客人获得尊贵之感相契合,而且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浓郁地域风情的礼仪文化更能让顾客感受到一种特别的、至尊的体验。同时,中国礼仪文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富有人情味的情调式服务,特别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各地域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特色服饰、民族节庆等,这些都可以融入到酒店服务中去,开发体验性的服务项目。既可以创造、引导消费需求,满足顾客求新求奇的消费心理,又可以传播优秀民族文化。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酒店都盲目模仿国际酒店标准化的服务模式,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13]

3.中国传统文化在酒店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电子商务是西方现代酒店企业的营销优势之一。西方现代酒店集团普遍建立了覆盖全球的网络预订系统,这一点,我们的本土酒店企业还无法在短时间内赶上。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在酒店市场营销环节无所作为,我们在营销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扬民族文化之长、避网络预订系统落后之短。只要本土酒店产品能真正将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增强饭店产品和营销的文化内涵,打造出不同的文化卖点,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本土酒店网络预订系统相对落后的缺陷。当然,还要不断探索中华优秀文化在酒店市场营销中应用的方法与途径。依托中国优秀文化创新本土酒店经营管理模式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专家学者与业界人士一同进行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以上仅仅是笔者的初步思考,以中华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来看,必然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我们去发掘、运用、创新,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整套酒店业的“中国服务”。

(三)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与西方酒店现代管理文化的完美结合

我们高举民族文化的大旗,反对盲从西方的一切,并不是说一味盲目排外,而是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西方现代酒店近百年发展历程所积累的管理经验、管理理念,甚至现代酒店建筑文化(技术)等,都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毫无疑问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如国际酒店通过财务、投资、人力资源、绿色酒店、电子商务、企业文化、顾客忠诚、品牌塑造、国际化发展等途径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大胆吸收、借鉴。努力探索如何将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现代先进管理文化完美结合,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自成一家,最终实现后来居上。

(四)运用中国优秀文化塑造本土酒店品牌

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篇2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高新技术革命和进步的浪潮,已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从自然资源竞争,资本资源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将成为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人力资源会计正是基于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方法,特别是对居于第三产业中的酒店业管理来说,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进入广泛应用的发展阶段,从酒店管理着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问题,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有显著的现实和实践意义。一、人力资源会计概念界定1、人力资源本质及特征。广义人力资源是指智力正常的人。狭义的定义有多种,如: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领域内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等等。本文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企业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人力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与其他资源如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则具有无形性、垄断性和长期性的特征。2、人力资源会计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中新的分支,其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目前,会计学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尚不统一,主要流行的观点如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会计学家埃里克·弗兰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计量和报告组织的资源——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程序;我国则有人指出:人力资源会计是以货币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管理活动,是会计科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支。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可定义为:以货币和中介变量的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价值和效用,为管理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和机构提供人力资源的投资信息、维护信息或利用信息等的一种管理活动。二、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内涵的探讨在会计学术界虽然已有部分涉及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方面具体问题的研究,但尚未有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作过系统表述的研究成果。弄清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形成及其本质的一般认识。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酒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职能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记录、计算、分析、控制、考核和反馈各个环节的工作,对酒店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全过程,以货币和非货币的计量形式,将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而形成的大量数据转化为具有综合、连续、系统等特征的信息。从工作内容和程序上看,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个系统,由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两个子系统构成,通过这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来实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标。从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分析,社会实践不仅是其产生的源泉,而且是其逐步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基础。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提出是酒店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期,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社会环境的变化促成了人力资源会计的诞生。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分支,对其进行探索,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来探讨,人力资源与资本、技术和土地一样,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会计学领域是新经济时代的要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为获取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财产经管责任的考核评价和经营管理的经济信息,从而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力求更全面的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其产生是酒店管理的客观要求。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但其工作程序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认识其基本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酒店是一系列契约的联合,其对资产的依赖程度,由其稀缺程度决定其在契约中的地位。在目前市场的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决定酒店盈亏、发展的是“人”而不是“物”,也就是只有通过酒店人力资源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才能保证酒店的客源和利润。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在酒店契约中不平等的位置,在酒店业充分显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事实。(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职能仍然是反映、控制和参与决策。酒店业是一个具有特定业务内容,特定作业规律的行业。酒店以拥有用于接待宾客使用的大量的固定资产为凭借,酒店取得的效益全靠酒店人力资源活劳动的支出。人力资源的因素是酒店成败的关键,而体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服务具有特定的综合性、直接性、不可贮藏性,不确定性等,酒店必须对其人力资源的原状与增减流动情况,通过会计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而控制方式可以是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也可以是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控制。在参与决策时,除了注重酒店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人力资源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酒店社会效益,使用人力资源不能只重人的能力,而不讲人的修养。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源会计领域内一种行业特征相对较强的企业会计。酒店是以为旅客提供服务为主要对象的经营性实体,它的行业特征首先体现在酒店人力资源对顾客的关注和情怀,对酒店的真诚和奉献,酒店的生气、元气、士气都源于此。大的首要目标如高利润和较强的竞争定位的实现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质量水平来增加顾客满意度。其基本程序和方法系统以及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的核算与其他会计有着相近和相似的内容。因此,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需要承袭传统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之外,还应当吸收旅游学、人事管理以及酒店业管理的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三、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和任务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酒店是借助有形的设备、设施、通过提供服务而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单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酒店业由小到大,酒店数量由少到多,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目前,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酒店人力资源获取成本:招聘开支,包括广告费、测评等开支;上岗培训开支;重置成本;其它开支。(2)酒店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直接成本,包括酒店工资报酬、个人福利如住房、伙食、探亲交通等开支等;间接成本,包括集体福利如食堂、娱乐中心等、各种保险、在职培训、公差成本、管理成本、其它开支。(3)酒店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离职成本;机会成本;其它开支。上述人力资源投资价值总和可视为人力资源消耗的“补偿价值”,其中一部分是人力资源投资资本化的价值,是可以分摊和逐步转移的“转移价值”。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以此为对象可以通过多种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取得帐面资料。除此以外,酒店人力资源通过投资后在其使用中所创造出来的“创新价值”,也就是转移到为客人提供有偿服务绩效的那一部分价值,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重要的核算对象。其中主要有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贡献、决策贡献、所有员工的劳动贡献。综上所述,作为酒店的人力资源,其创造的新价值总是大于人力资源的投入,并具有服务绩效潜力。目前将人力资源支出列作费用处理是不妥的。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为对象,来对酒店进行管理。通过对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过程实施管理与控制,达到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促进经营发展,提高酒店效益的目的。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酒店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工具,是从价值上对酒店经营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酒店经营目标,保证酒店在经营活动中得以迅速地进行所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信息分析,主要体现在:加强酒店人力资源核算;真实、准确地向酒店管理当局提供酒店人力资源资源构成、变动的会计信息;监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对人力资源计划的考核和分析;发挥人力资源会计在提高酒店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此外,预测酒店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也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任务。四、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目前,在对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管理中,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主要表现出以下作用。1、人力资源获得方面。酒店人力资源获得包括招聘、选拔、提升等一系列满足酒店目前及预期人力资源需求的活动过程。在完成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以酒店员工需求为基础的人力资源获得工作预算。人力资源会计可为这种子预算提供比较精确的计算方法,使人力资源在酒店的管理中更实际并具有预见性。例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提出了用货币衡量人的预期价值的方法,能使招聘、录用、选择及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量化的基础上,更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更适合新经济时代的数字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2、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酒店为提高人的各种技术技能、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举办的定向培训。酒店业特别注重培训,岗前基本操作培训、在岗技巧培训都是不可少的。但在开发中计算预算时一般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拟议中的酒店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价值;即资本预算,亦即资源分配问题;二是估算拟支出的成本,即成本估算。人力资源会计通过衡量投资而核算人力资源在酒店中的回报率,帮助酒店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3、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是将人分配到酒店的各岗位上去的过程。在人力资源配置决策中,首先要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具体岗位,其次在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时充分考虑工作效率、人力资源潜能开发、个人满意度这三个变量。人力资源会计可以帮助酒店确定人力资源配置法中所含的变量数,并用常用的量度单位来描述这些变量,便于科学合理地选择最佳方案。4、人力资源保证方面。为防止酒店人力资源在量和质上的损失,酒店必须经常衡量人力资源的保持状况。目前,酒店业一般根据人员流动率来计算人力资源保持状况。人力资源会计可通过计算重置成本说明人才流失的代价。同时,它还能通过测量和报告有关人才市场状况的某些征兆,提供一种早期预警系统,能在酒店实际出现人才流失之前评估其发展趋势,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持酒店人力资源的效用。5、人力资源利用方面。用价值衡量方法来帮助酒店管理人员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价值就是通过优化措施提高组织的整体价值。由此出发,工作分析、工作设计、人员选拔、人员配置、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绩效评价以及支持工资报酬等,就不仅仅是一系列工作环节,而是可用以优化人力资源进而改变整个酒店状况的一套管理方法系统。6、人力资源评价与工资报酬管理方面。人力资源会计通过货币计量员工的工作绩效,帮助酒店测算员工对组织的价值,从而确定员工工资报酬。人力资源会计对工资报酬管理具有帮助作用,有利于创造一种珍惜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促进员工自觉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企业的发展潜力。

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篇3

关键词:中国酒店业;管理合同;经营模式;集团化;探讨

1酒店管理合同相关概念的界定

1.1国际酒店业权威学者的定义

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教授艾斯特(JamesJ.eyster)在其著作中提出,酒店管理合同(HotelmanagementContract)是酒店业主和酒店管理公司之间签订的书面协议,根据此协议,酒店管理公司被授权以酒店业主的名义代表酒店业主运营、管理酒店,并为酒店业主负责,作为回报,酒店管理公司得到管理酬金。

1.2本文的定义

酒店管理合同是非股权式的一种酒店营运方式,属于委托关系的企业制度安排。通过酒店业主与酒店管理公司签署管理合约来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酒店业主雇用酒店管理公司作为自己的人,承担酒店经营管理职责。作为人,酒店管理公司以酒店业主的名义,拥有酒店的经营自主权,负责酒店日常经营管理,定期向酒店业主上交财务报表和酒店经营现金流,并根据合同约定获得管理酬金。酒店业主为酒店提供土地使用权、建筑、家具、设备设施、运营资本等,并根据合同约定承担相应法律与财务责任。酒店管理合同的核心为酒店业主与酒店管理公司签订的管理合约,它是双方权力与义务得以实现的保证。

2酒店管理合同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2.1管理合同在国外的发展

美国是现代酒店管理合同的起源地。现代酒店管理合同的雏形是1948年希尔顿同波多黎各合作经营希尔顿酒店使用的利润共享租赁。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的开发开始加速,特别是为海外特定的商务环境所设计的酒店管理合同逐渐成为酒店管理公司对外拓展业务的一个重要途径。从1948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酒店管理公司合同进入了初期的繁荣阶段。

2.2管理合同在中国的发展

1982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建国饭店开业并首家引进了境外管理公司(香港半岛管理集团),标志着管理合同模式在中国的开始。随后假日、喜来登等国际知名酒店集团纷纷用此种方式抢滩中国。到2004年底,我国共有饭店管理公司190余家,比2003年增加了约30家;托管饭店总数近1600家,比2003年增加了540家。参照2004年《HoteL》杂志公布的全球饭店业300强排名,有20家企业的管理规模已进入了全球300强。

3中国酒店业管理合同模式经营障碍分析

3.1业主方原因分析

(1)对酒店经营权的干涉。

(2)资金提供不够。

(3)谈判前的准备不够。

(4)外部环境的问题。

3.2经营方原因分析

(1)缺乏诚信和品牌意识。

签定合同以前,饭店管理公司采用虚假信息美化形象,使饭店做出了“逆向选择”;合同签定后,由于掌握着更专业和更准确的市场信息,从而迷惑饭店业主。

(2)缺乏管理经验。

很多饭店管理公司本身就不具备托管饭店的能力,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专业的管理队伍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3)本土化战略不够。

对中国的经济制度和企业内部体制认识不清;在中国的市场上运作因所有权归属以及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给管理带来困难;对中国本土文化了解的不够。

4中国酒店业管理合同经营模式探讨

4.1建立双方和谐关系

(1)业主方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充分认识委托管理合同的性质。委托管理合同的实质意义是全权委托某一管理公司经营管理自己的饭店,从这个意义上讲,业主是要将日常经营管理的各项权力交给管理公司,由管理公司运用这些权力为业主创造利润并获得报酬。

②选择管理公司时要认真调查研究。目前市场上有着太多的饭店管理公司,其间自然鱼龙混杂,优劣难辨,所以必须调研。

③应当充分运用制度制衡管理公司。“两会三审批”:所谓“两会”即业主公司“董事会”和平常业主代表同管理公司的“沟通会”。所谓“三审批”即由董事会审批年度市场销售计划(确定收入目标),审批年度经营费用预算(确定成本目标)和审批资本更新计划(解决固定资产更新改造问题)。在董事批准了这三个计划后,就应该放手让管理公司在预算的框架里运作,而不要事事过问。业主董事会最少应当一年开两次,下半年审批来年预算,上半年检查来年预算执行情况,这样发现问题还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

2)管理公司应注意的问题。

①尊重自己,遵守承诺。管理公司只有尊重自己,遵守承诺才可以管理好酒店,达到业主方和管理公司自己双赢的效果。

②要通过沟通赢得业主。中国的文化是情感文化,管理公司和业主之间最主要的就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并进行积极沟通。

③为业主赢得经营效益是管理公司的主要职责。业主投资要承担风险,而对于风险的回报要获得利益。管理公司在受委托管理期间,必须始终以此为宗旨。

4.2加强管理合同的管理

(1)加强合同管理意识。

(2)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组织机构。

(3)制定必要的合同管理工作制度。

(4)重视合同文本分析。

合法性分析:当事人是否具备相应资格。

完备性分析:构成合同文件的种种文件是否齐全。

(5)重视合同变更管理。

4.3中国本土酒店集团管理合同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1)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品牌是识别饭店集团自身价值区别于其竞争者的一种具有显著特征的标记。对于多数中国本土饭店集团而言,实施品牌经营应该是必由之路。而品牌经营的事实并非不需要任何条件,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本土的饭店集团而言,有两项原则十分重要:

①进行品牌定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本土饭店集团成员企业呈现出杂乱的状态。这一点会极大妨碍品牌化经营的进程。因此必须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集团品牌的定位,才能集中精力做好符合品牌定位的那部分饭店的运营管理。长期以来,人们都过分强调了饭店集团竞争的一面,而忽视了饭店集团之间可以开展合作的一面,特别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本土饭店集团,现阶段合作与互补的空间都很大。集团之间的明确品牌定位后,完全可以把不符合自身品牌定位的饭店交给从事此类品牌运营的集团管理,并争取获得对方也采取相应的互动措施。

②制定品牌标准。有了品牌,还必须有品牌的标准。没有标准的品牌不是品牌,只是称谓。品牌标准不是我们一些集团不断编纂的包括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内容的“模式”,也不完全是操作规程和服务方法,更多的是反映饭店管理中共性的内容,是一种基本的规范。品牌标准与国家饭店星级标准有着共同之处,但星级标准主要是对饭店设备实施等硬件水平做出规范,基本不涉及管理方面的内容,品牌标准不仅涉及到硬件更是强调软件。品牌标准就是要使处在不同地区的成员饭店提供出相对统一的产品。成员饭店服务产品处于标准以下的,必须改进。因此,品牌标准又可以被视为使用这一品牌所应达到的最低标准。

(2)引进并逐步培养专门人才。

饭店集团应在分析了解目前员工部门分布、岗位分布、知识技能分布、年龄构成以员工流动情况及原因的基础上,对集团所需员工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预测,具体指出各级各类人员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年龄及培训要求,使饭店职务岗位空缺能从质量上和数量上得到尽快、合理的补充。人才引进固然重要,但是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更重要的则是集团内部人才的培养。饭店集团应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找出员工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岗位职务需求的差距。确立适当的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各种教育培训为集团培养当前和未来所需的各级各类高素质的人员。

(3)以市场份额为标准。

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引进并逐步培养人才这两项策略都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占有市场份额,这是一个饭店集团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也是业主选择管理者时的重要依据。所有希望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饭店管理集团或者公司,必须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管理公司与业主方签定合同时是做出过承诺的,在前面也谈过经济效益是业主方的目标,管理公司只有以市场份额为标准才能实现自己对业主方的承诺。我们可以大力发展经济型酒店,经济型酒店的市场潜力巨大,如果做好这一领域也一样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

(4)“本土化”应对“国际化”竞争。

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引进并培养人才,以提供市场份额为标准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国本土酒店集团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抗衡甚至超越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向泰国学习。泰国本土酒店——东方酒店,不但长期以来在泰国排名第一,在全球也名列榜首。泰国本土酒店的良性经营主要归功于:本土酒店低成本优势;其准确的市场定位;不断了解客人的需求,了解客人的心理,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软件服务与硬件服务的完美结合,对个性化的不断追求,对酒店艺术的不断探索。中国和泰国同属亚洲国家,在情感文化上有着共同之处,我们应该向泰国学习,学习他们的人性化服务,学习他们对酒店管理艺术的探索精神,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使硬件与软件达到完美的结合,我们完全有可能与国际酒店集团相抗衡。

5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酒店业管理合同模式经营障碍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比较浅显的对策,目的是希望中国本土酒店集团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峻枫.国际饭店集团管理[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

[2]奚晏平.世界著名酒店集团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3]张树坤.酒店经营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6.

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篇4

酒店业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之一,二十多年来经历了市场的风风雨雨,与国外酒店相比,我国酒店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效益的来源主要是资金的投入和管理,而且目前我国对酒店的投入普遍越来越追求豪华奢侈,服务品种多样化,内部管理往往顾此失彼,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当今能源价格上涨造成酒店运营成本的大幅提高。面对酒店行业的激烈竞争,如何寻找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酒店的管理水平、想方设法降低酒店成本,成了提高酒店竞争力的热门议题。因此,企业的目光不能再仅仅局限于酒店的内部,而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将酒店的成本管理与酒店的战略相配合,将成本管理活动提高到战略层次,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识别成本动因是关键所在,也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研究酒店的成本驱动因素有利于对酒店成本进行更有效地管理,突破传统狭隘的成本管理思想,而基于平衡计分卡来探讨酒店成本驱动因素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更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平衡计分卡与战略成本动因概述

(一)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指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地执行。因此,人们通常称平衡计分卡是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实现了企业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的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的平衡、结果指标与动因指标、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之间的平衡。

(二)战略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指导致企业成本发生的任何因素,也就是成本驱动因素。在价值链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的基础上,企业能够确定其应采取的成本管理战略,但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还需要找出企业成本的驱动因素,将成本控制在目标之内,保证成本管理战略的有效性。战略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要求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来选择企业的规模、业务范围、经验、多样性和厂址等,它针对的是企业如何通过基础经济结构的合理安排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要求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来强化企业的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联系、工厂布局的效率性等方面的作业程序安排,为战略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效率保证。

二、现有酒店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存在的缺陷

(一)忽略对非财务因素的分析酒店主要关注与成本有关的财务方面的因素,着重于经营成本的管理,忽略了那些与酒店成本管理具有间接关系的非财务因素。平衡计分卡就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营运、创新与学习四个层面的指标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因此,基于平衡计分卡可以充分考虑到非财务因素。

(二)对员工成本意识的灌输不强酒店一直把成本管理作为少数人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广大员工对于成本管理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包含了员工的学习,基于平衡计分卡有利于提高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

(三)酒店内外部之间缺乏沟通酒店在管理层——顾客——员工之间的协调方面做得不够到位,管理层、顾客、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容易出现矛盾,而平衡计分卡具有将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的优势,有利于内外部动因协调。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酒店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框架构建

(一)基本思路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营运、创新与学习四个方面找出关键成本驱动因素,并围绕关键驱动因素明确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各个指标的定量定性分析,找出酒店成本控制的薄弱处,将酒店成本控制落到实处,从而保障酒店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基于平衡计分卡开发酒店关键成本驱动因素和关键绩效指标,将把加强成本控制作为酒店战略目标,使酒店成本控制有据可循,有效降低成本。由此可见,建立平衡计分卡的主要工作是基于酒店战略目标开发酒店关键驱动因素和关键绩效指标。通过指标体系的分析,有目标地进行酒店成本控制。这样不仅拥有了一套明确完整的、对成本控制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指标框架体系,而且能把指标分解到酒店的的各个管理部门和员工,使酒店成本得到全方位的控制。

(二)具体构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层面。酒店的目标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财务方面的绩效指标所关注的都是酒店的利益,即“酒店是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经营绩效,是否为其创造了价值”。财务层面绩效指标可以显示酒店的经营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对改善酒店盈利做出贡献。酒店的核心部分——餐饮和客房,不仅是酒店利润来源的关键,也是酒店成本控制的主要方向。酒店可以通过提高餐饮和客房质量来获取成本竞争优势。

关键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在表1中,酒店财务层面成本驱动因素从餐饮质量和客房质量出发,并且将餐饮质量细分为设备质量和产品质量,通过关键指标的分析,如对餐厅用品的采购价、耗损率、设备的折旧额、更新频率等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酒店餐饮设备的使用情况,查看是否做到物尽其用,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善,尽量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而对餐饮营业额,食品成本率,材料采购价等指标的分析可以帮酒店进行餐饮产品成本的管理。客房质量的管理可以通过客房收入、客房设备采购价、客房设备耗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对表1指标的分析,对酒店餐饮设备和产品成本,客房设备和能源成本加强控制,重点改善客房部和餐饮部的质量管理。同时,酒店也要与供应商建立联系,从源头进行成本控制,以较低的价格购入质优的食材和设备,充分合理地使用材料,从而更好地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

(2)客户层面。客户是企业价值的来源。客户对酒店服务的满意度和酒店对其市场的占有情况也是酒店有效成本管理的重要体现。在客户方面,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客户得到认可是酒店的宗旨。在保证营业成本不上升或少量上升的前提下,增加客户数量,提高酒店的市场占有率,是降低酒店营业成本的有效途径。

指标体系构建如表2所示。酒店服务质量、酒店形象和地理位置是重要的驱动因素。服务质量不仅是争夺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而且直接影响到酒店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设定的关键指标有客户满意度、客户预定量、客户投诉率等,这些指标有助于分析酒店的服务质量是否令客户满意。客户对酒店的服务越满意,其产生的价值也会远远大于其成本,客户的满意度越高,无形中就会为酒店节约成本。因此,酒店必须加强服务质量,改善酒店的产品,提升酒店的形象。同时,酒店的形象也是至关重要的。从酒店的知名度、宣传力度去了解酒店的形象,可以帮助酒店找出哪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应着手改善,重新吸引客户。再者,酒店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被人们誉为酒店大师的美国酒店联号之父——埃尔斯沃思·斯塔特勒认为,对任何酒店来说,取得成功的三个最重要因素是地点、地点、地点,可见地理位置的选择不仅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酒店投资成本的关键因素。

(3)内部营运过程层面。早在90年代,西方酒店就开始引入普遍推行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全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tQm)是指企业中所有部门、组织、人员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所有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这一管理理念为西方国家的酒店带来了极大的效益,不仅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也大大降低了酒店的成本。

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内部运营是成本控制成效的重要保障。指标设计既要具有效性和先进性,又要保证酒店内部运营过程的合理性和流畅性。因此构建表3所示的指标体系。根据表3,内部运营过程层面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内部全面质量管理和员工参与。全面质量管理又分为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技术质量的关键指标体系有酒店设施的齐全度、完好程度、存货周转率等,功能质量的关键指标体系酒店舒适度、绿化情况、清洁达标率等,这些指标从酒店内部管理着手,有利于酒店管理成本的改善,酒店可以整合所有部门(餐饮部,客房部,采购部,财务部等),以优质的工作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及产品。除此之外,员工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员工的出勤率、平均收入,员工的满意度等指标分析可以看出员工的积极性。酒店应协调好不同部门的工作,最大可能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并使其参与酒店餐饮部门成本费用的控制,整合全体员工的力量,使员工随时注意节约酒店成本,更加迅速和高效地实现酒店各部门成本费用的控制。

(4)创新与学习层面。创新与学习是形成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与源泉,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现在许多企业面临的课题,通过学习不断引进和吸收新的管理理念,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不断培育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平衡计分卡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考虑创新和学习,因为创新和学习可以改进酒店的管理理念,使酒店学习并运用先进的管理知识进行成本控制。

指标体系构建如表4。从表4可知,创新与学习角度的成本驱动因素主要有酒店的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引进以及员工素质的提高能为酒店注入新鲜的能量。现代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曾经这么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那就是人。”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企业的命脉。酒店应着重人才管理,创造以人为中心的酒店成本管理理念。为此,酒店需要重点关注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加大人才选拔的力度,在服务及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酒店服务的现代化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化。员工的学习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通过学习不断引进和吸收新的知识和资源,并结合酒店自身特点不断培育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创新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酒店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而且使酒店减少了生产要素的投入并显著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酒店员工人才密度、培训进修比例等指标是酒店是否具备新鲜活力的体现。同时,酒店也要注重其产品的创新,新颖的外观布局是吸引顾客的首要点,而特色的酒店服务才是留住顾客的关键点。

总之,平衡计分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关键战略指标体系的制定上,更体现在战略绩效体系的管理和应用上。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维度与非财务维度来探讨酒店成本驱动因素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更好地体现了酒店成本形成的结果。四个角度的分析实现了酒店对成本动因的综合评价,有利于酒店更好地识别其成本动因,从而获得成成本竞争优势。本文构建的战略指标体系对提高酒店的成本管理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酒店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高新技术革命和进步的浪潮,已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从自然资源竞争,资本资源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将成为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人力资源会计正是基于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方法,特别是对居于第三产业中的酒店业管理来说,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进入广泛应用的发展阶段,从酒店管理着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问题,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有显著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一、人力资源会计概念界定

1人力资源本质及特征。广义人力资源是指智力正常的人。狭义的定义有多种,如: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领域内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等等。本文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企业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人力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

与其他资源如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则具有无形性、垄断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2人力资源会计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中新的分支,其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目前,会计学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尚不统一,主要流行的观点如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会计学家埃里克·弗兰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计量和报告组织的资源———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程序;我国则有人指出:人力资源会计是以货币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管理活动,是会计科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支。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可定义为:以货币和中介变量的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价值和效用,为管理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和机构提供人力资源的投资信息、维护信息或利用信息等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内涵的探讨

在会计学术界虽然已有部分涉及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方面具体问题的研究,但尚未有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作过系统表述的研究成果。弄清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形成及其本质的一般认识。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酒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职能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记录、计算、分析、控制、考核和反馈各个环节的工作,对酒店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全过程,以货币和非货币的计量形式,将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而形成的大量数据转化为具有综合、连续、系统等特征的信息。从工作内容和程序上看,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个系统,由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两个子系统构成,通过这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来实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标。

从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分析,社会实践不仅是其产生的源泉,而且是其逐步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基础。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提出是酒店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期,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社会环境的变化促成了人力资源会计的诞生。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分支,对其进行探索,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探讨,人力资源与资本、技术和土地一样,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会计学领域是新经济时代的要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为获取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财产经管责任的考核评价和经营管理的经济信息,从而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力求更全面的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其产生是酒店管理的客观要求。

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但其工作程序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认识其基本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酒店是一系列契约的联合,其对资产的依赖程度,由其稀缺程度决定其在契约中的地位。在目前市场的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决定酒店盈亏、发展的是“人”而不是“物”,也就是只有通过酒店人力资源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才能保证酒店的客源和利润。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在酒店契约中不平等的位置,在酒店业充分显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事实。(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职能仍然是反映、控制和参与决策。酒店业是一个具有特定业务内容,特定作业规律的行业。酒店以拥有用于接待宾客使用的大量的固定资产为凭借,酒店取得的效益全靠酒店人力资源活劳动的支出。人力资源的因素是酒店成败的关键,而体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服务具有特定的综合性、直接性、不可贮藏性,不确定性等,酒店必须对其人力资源的原状与增减流动情况,通过会计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而控制方式可以是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也可以是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控制。在参与决策时,除了注重酒店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人力资源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酒店社会效益,使用人力资源不能只重人的能力,而不讲人的修养。

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源会计领域内一种行业特征相对较强的企业会计。酒店是以为旅客提供服务为主要对象的经营性实体,它的行业特征首先体现在酒店人力资源对顾客的关注和情怀,对酒店的真诚和奉献,酒店的生气、元气、士气都源于此。大的首要目标如高利润和较强的竞争定位的实现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质量水平来增加顾客满意度。其基本程序和方法系统以及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的核算与其他会计有着相近和相似的内容。因此,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需要承袭传统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之外,还应当吸收旅游学、人事管理以及酒店业管理的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

三、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和任务

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酒店是借助有形的设备、设施、通过提供服务而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单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酒店业由小到大,酒店数量由少到多,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目前,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酒店人力资源获取成本:招聘开支,包括广告费、测评等开支;上岗培训开支;重置成本;其它开支。

(2)酒店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直接成本,包括酒店工资报酬、个人福利如住房、伙食、探亲交通等开支等;间接成本,包括集体福利如食堂、娱乐中心等、各种保险、在职培训、公差成本、管理成本、其它开支。

(3)酒店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离职成本;机会成本;其它开支。

上述人力资源投资价值总和可视为人力资源消耗的“补偿价值”,其中一部分是人力资源投资资本化的价值,是可以分摊和逐步转移的“转移价值”。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以此为对象可以通过多种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取得帐面资料。除此以外,酒店人力资源通过投资后在其使用中所创造出来的“创新价值”,也就是转移到为客人提供有偿服务绩效的那一部分价值,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重要的核算对象。其中主要有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贡献、决策贡献、所有员工的劳动贡献。综上所述,作为酒店的人力资源,其创造的新价值总是大于人力资源的投入,并具有服务绩效潜力。目前将人力资源支出列作费用处理是不妥的。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为对象,来对酒店进行管理。通过对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过程实施管理与控制,达到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促进经营发展,提高酒店效益的目的。

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酒店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工具,是从价值上对酒店经营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酒店经营目标,保证酒店在经营活动中得以迅速地进行所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信息分析,主要体现在:加强酒店人力资源核算;真实、准确地向酒店管理当局提供酒店人力资源资源构成、变动的会计信息;监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对人力资源计划的考核和分析;发挥人力资源会计在提高酒店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此外,预测酒店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也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任务。

四、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

目前,在对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管理中,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主要表现出以下作用。

1人力资源获得方面。酒店人力资源获得包括招聘、选拔、提升等一系列满足酒店目前及预期人力资源需求的活动过程。在完成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以酒店员工需求为基础的人力资源获得工作预算。人力资源会计可为这种子预算提供比较精确的计算方法,使人力资源在酒店的管理中更实际并具有预见性。例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提出了用货币衡量人的预期价值的方法,能使招聘、录用、选择及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量化的基础上,更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更适合新经济时代的数字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

2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酒店为提高人的各种技术技能、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举办的定向培训。酒店业特别注重培训,岗前基本操作培训、在岗技巧培训都是不可少的。但在开发中计算预算时一般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拟议中的酒店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价值;即资本预算,亦即资源分配问题;二是估算拟支出的成本,即成本估算。人力资源会计通过衡量投资而核算人力资源在酒店中的回报率,帮助酒店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3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是将人分配到酒店的各岗位上去的过程。在人力资源配置决策中,首先要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具体岗位,其次在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时充分考虑工作效率、人力资源潜能开发、个人满意度这三个变量。人力资源会计可以帮助酒店确定人力资源配置法中所含的变量数,并用常用的量度单位来描述这些变量,便于科学合理地选择最佳方案。

4人力资源保证方面。为防止酒店人力资源在量和质上的损失,酒店必须经常衡量人力资源的保持状况。目前,酒店业一般根据人员流动率来计算人力资源保持状况。人力资源会计可通过计算重置成本说明人才流失的代价。同时,它还能通过测量和报告有关人才市场状况的某些征兆,提供一种早期预警系统,能在酒店实际出现人才流失之前评估其发展趋势,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持酒店人力资源的效用。

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篇6

低碳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的行业受到了全球的关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碳旅游”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说明未来的旅游业将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酒店作为旅游景区的必要设施,是游客旅游与休憩的媒介与载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酒店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水平都关系着酒店的星级标准,而酒店的软件水平就是体现在服务水平,反映在管理模式与体制上。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与推广,景区的酒店管理体制与模式必将做出一定的改变与完善。为此,将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相结合进行研究,从目前来说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与借鉴作用。本文从低碳旅游的现状以及低碳旅游对景区酒店管理的新要求入手,深入分析目前酒店管理在低碳旅游标准下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与低碳旅游的相关要求,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低碳旅游的现状

低碳旅游就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与低碳排放量的绿色旅游。本质上说,低碳旅游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也是我国未来服务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与战略;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旅游模式的转变;提倡节约、绿色的旅游风气;加强旅游的智能化反战,建立旅游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事实上,我国的低碳旅游早已在民间开展起来。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400公顷等等;从2001—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九寨沟能够多年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与其采用低碳、环保的旅游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知名的低碳旅游景点还有燕子沟、峨眉山以及张家界等等。

三、低碳旅游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与要求

景区酒店管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企业管理模式。景区酒店作为服务产业,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服务就是需要与人打交道。原先的酒店管理多数是以“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为服务宗旨,奉行“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服务,就没有满意的顾客”的管理模式。然而,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以前这种景区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改变。低碳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应该是:在“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下,以低碳、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绿色服务手段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低碳旅游概念对景区的酒店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在旅游酒店内部营造清洁、环保、绿色、安全的工作环境,搞好“旅游酒店、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关注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第三,以“绿色环保理念”引导“绿色服务”,树立“绿色旅游酒店的形象”;第四,完善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设备管理等环节,使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人与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强调生态保护。

四、景区酒店管理中的问题与困难

(一)高科技服务设施需要加强,服务水平有待改进目前,景区大部分高星级饭店硬件设施已不低于国际同档次饭店,但这些酒店在高科技服务设施的应用方面普遍不足。如饭店内部的温度是很棘手的,人数多少会对内部温度产生微妙影响,这不是一部中央空调就可以解决的。饭店的服务项目与设施不仅仅要符合客户的需求,而且要从科技、环保的角度来加强与完善。同时,本质上来说,酒店提供的毕竟是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命系着酒店能否发展、能否做大做强。而国内景区的多数酒店在服务能力与水平上却无法与景区、酒店的硬件条件相匹配。整体而言,国内多数酒店的五星级来自于硬件五星,而至于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以及服务队伍等软件实力都愧对于五星的标准。

(二)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wto的加入,我国已逐渐被西方友人所了解与熟悉。但是,国内大部分酒店的管理者对国际化的准备稍显不足,比如连语言上的障碍都得不到解决的话,很难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同时,国内大部分景区已逐渐走入国外友人的视线,已逐步被其熟知,而景区酒店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的现状无疑会降低游客对景区、当地旅游条件的满意度。

(三)酒店专业人才短缺,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酒店的管理需要人才,酒店的服务也需要人才,在低碳旅游概念背景下,酒店的日常维护更需要人才。然而,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于国人的封建传统思想,大部分人没有把酒店作为正常的工作与行业来对待;且人员就业上,酒店对人才的吸引也远远不如其他行业;国内景区多数酒店的员工主要以中年人为主,这部分人学历与素质相对较低,对先进科技与设施的掌握能力不足,大大降低了酒店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国内景区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偏僻地区,这些地方交通闭塞、居住环境恶劣、经济水平落后,更降低了这些酒店对人才的吸引。此外,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不设酒店管理专业,专业性的大学毕业生供应远远不及国内酒店的人才需求。

(四)酒店文化建设落后,不符合低碳旅游的概念21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酒店也不例外。酒店文化就是酒店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与实际,为了实现某一高度与目标而树立的一种价值观取向。一方面,国内酒店的高层管理者对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视不足,认为文化与价值观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有些酒店的确有自己的酒店文化与价值观,但是这酒店文化没有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使得员工对酒店文化并不认同,对酒店缺乏归属感。同时,有些酒店的价值观取向仅仅是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并没有体现与反映其社会责任与环保观念,这也是不利于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

五、低碳旅游概念下景区酒店管理的解决对策与模式

(一)结合低碳的相关标准,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与监督体系随着低碳旅游的提出,有关低碳的标准也必将实施,为此,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质量标准,且要结合低碳标准的实际。但是由于酒店产品是由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组成,对于无形产品很难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宾客满意程度有高有低,它不是一个明确稳定的标准。第一,需结合酒店目前服务环境、服务能力、服务设施以及服务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体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制度。第二,根据制度,确定内部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三,分析酒店的服务流程与环节,结合流程与环节,确定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范围,这是今后监督检查的依据,也是进行业务绩效、人员考核的依据。第四,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组织保障,因此,须对企业质量管理进行组织的设计与管理,确定分级、分层的相互制约组织制度,防止出现监督人员与门店人员串通舞弊等情况的发生。第五,学习先进同行模式,制定质量监督管理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指标,实现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数量化与客观化。质检制度是监督、检查酒店质量状况的有效手段,有了严格的质检制度才能使酒店质量标准被准确无误地执行,才能保证酒店产品质量稳中有升。

(二)提高员工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概念,是指酒店向宾客提供的服务在使用价值上(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适合满足宾客需要的程度,它直接关系着酒店产品的市场销售。“宾客至上”是目的,“员工第一”是保证。酒店是服务性企业,服务行业提供的商品是服务,而购买与消费商品的是宾客,提供商品的则是员工,因此从这个程度而言,员工与宾客之间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也可以说,酒店经济效益与宾客消费水平成正比。酒店服务中,要体现“宾客至上”,提供优质服务,使客人在酒店感受到家的温馨。

(三)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从当今与未来的发展来看,人才已经成为了各行各界争夺的焦点,特别是对于酒店这样的服务行业来说,人才的急需性与迫切性显得更为明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50%人跳槽是因为薪酬待遇,考虑到薪酬待遇是人才体现其重要性的一大指标,要挽留人才,首先,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对于酒店各项工作、服务都需考虑到位,并加入日常的业绩考核制度之中,对服务人员实行以日常工资为基础,加大客户满意度的权重,实现“质优者多得”的目标。其次,人才的价值是体现在其事业与工作上,酒店与管理者要保持着朝气蓬勃的动力,让员工感受到酒店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与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分配符合其性格与个性的工作,让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立信心。最后,近年来许多人才开始越来越注重工作的环境、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氛围,各种酒店打感情牌留人才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酒店须从员工角度出发,对工作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考虑员工工作的辛苦与劳累,设置一定的放松设备与场所;同时,开展各种素质拓展与组织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培养默契与和谐的氛围。

(四)加强酒店文化建设,培养核心价值观酒店文化是酒店长期逐步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酒店文化不仅影响酒店的领导风格、组织结构及其关系,也是影响酒店能否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低碳旅游概念,酒店急需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现与反映低碳、环保概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两手抓的目标。

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篇7

关键词:酒店预算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酒店业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又是挑战和竞争。因此,酒店为了实现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就必须培养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提升自身的核心管理能力。酒店为了实现自身的经营发展目标,实现利润最大化,现代酒店内部就必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传统预算管理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通过实施科学化、合理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来实现酒店的全面健康经营。

1酒店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酒店在对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以后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具体分析,结合酒店以往的财务消费情况等,对今后的资金和资产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实现酒店的预期发展目标称为酒店全面预算管理。所以,酒店实行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现预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利润最大化

酒店作为盈利性企业,经营效益是其最重要的目标。酒店要想实现预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使得所制定的计划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如果所编制的计划仅仅停留于表面形式,那么所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只能沦为空想。为了保证企业最终的发展目标能够得到保证,就离不开一定的度量手段。而预算就是对最终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的可靠途径和方法之一。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使得酒店在一段时期内的经营目标和计划得到明确,明确相关部门对于自身的工作职责。总之,预算是酒店实现预期的发展战略目标的保障条件之一。

1.2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酒店的运行效率

在现代酒店内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部门之间的隔阂,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合作,增强酒店内部的工作协调性,从而对于酒店运行效率的提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换言之,全面预算管理是酒店全体员工的指明灯,它对于酒店资源的有效协调和优化配置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3有效降低酒店的经营风险

全面预算管理是酒店为了实施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对于酒店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能够起到有效防范的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实现酒店内部平衡性的目的,从而对于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风险都能够起到防御作用。

1.4对于酒店员工起到考核激励作用

酒店通过实施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根据全面预算的完成情况对于偏离全面预算管理的程序以及问题进行准确地判断,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工作进行有效改进,从而对酒店员工可以起到考核激励的作用,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具有显著的作用。

2当前酒店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酒店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

现阶段,酒店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酒店员工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支出预算、费用核算是预算管理的全部内容。当前,有些酒店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但是管理系统以及预算制度等完善、优化及升级的速度却远远不及企业规模扩大的速度。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酒店管理层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错误的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和普通预算管理相同,但对全面预算的集成性和系统性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酒店管理层不愿意耗费资金、人力以及物力等成本用于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这就对酒店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导致酒店的管理低下等问题。

2.2预算管理缺乏系统性

从目前酒店的预算管理体系来看,普遍缺乏系统性。预算制度的效能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从目前酒店的预算制度来看,大部分都仅局限于规范支出的相关制度上,并未形成完善的预算体系。现阶段,酒店具有相对较为完善和合理的预算制度和规范的审批流程,资金资源主要包括“初审预算审批表”“月度资金预算”“预算调整单”“大额付款申请”以及“旬资金申请”这五种类型,但是这样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全面性却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酒店内部缺乏专门的预算机构,预算层次划分的不够清晰,缺乏有效的预算监督等。所制定的预算体系过于强调资金和财务安排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等无法得到充分体现,预算管理严重缺乏系统性。

2.3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经营预算、财务预算以及资本预算等构成了全面预算的主要内容。只有对于酒店的发展历史、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经济形势等进行充分全面的分析,才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反之,制定的预算编制就会缺乏合理性,很可能就流于形式。从现阶段国内酒店的预算编制情况来看,大部分酒店过分强调经济活动,对于利润等经济指标过分看重,而忽略了其他实质性的会计信息和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从而缺乏对于酒店的全方位考虑,导致所编制的预算指标缺乏综合性。

3酒店全面预算管理改进的有效措施

3.1加大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酒店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全面预算管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涉及到领导以及各个部门的利益,就会对全面预算的推行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和挑战。因此,作为酒店的管理者,应该加大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制度等有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国内外先进酒店的全面预算管理进行积极借鉴。同时,酒店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酒店应该制定完善的考核激励制度,例如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从而使酒店的全面预算工作能够有效地贯彻和落实。

3.2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制定战略目标、界定职能、规范审批流程、合理划分层级、分析与反馈完善的考核激励制度等是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因此,酒店内部应该从管理层出发,制定全面科学的预算体系,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审批流程,明确预算责任层次单位等是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规范审批流程的过程中,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酒店全年的经营目标,由董事会进行审批;由财务部门会签年度预算计划表,并且由相应的部门进行审核和批准。通过这样的层级设置,可以使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等得到有效保障。

3.3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预算指标

酒店的经营预算管理指标主要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具体来看,财务指标主要包括经营成本费用、收入以及应收账款等;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市场房价、酒店市场占有率以及客房出租率等。酒店在制定经营预算指标时,应该充分考虑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且严格遵循合理的参考标准、挖潜原则以及市场原则三大原则,从而使得经营预算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得到有效保证。同时,还可以让预算专业部门在编制预算大纲时充分体现大纲的直接化,从而有效避免科目出现混淆的现象,从而使全员预算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4结语

在酒店内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酒店成功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会使酒店的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酒店对于全面预算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酒店全面预算管理在酒店战略目标实现、经营计划实施以及日常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因此,为了实现酒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酒店有必要根据现存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苏超,张璞媚.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对促进企业管理提升的作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5(7).

[2]王宏毅.浅谈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5(31).

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篇8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构建

[作者简介]吴亚萍(1961—),女,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常州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高职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个案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201021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40—02

2009年1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我国科技部联合发表了《中国创新政策述评》,在谈到创新的体制条件时指出:“中国现行教育体系是以被动学习和基于应试能力为导向的,缺乏对学生必需技能的培训。因此,中国教育体系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考、创造力及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对我国各类教育包括高职人才培养的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近年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在探索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作出的努力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要在保持现有成果基础上进行深化改革,重新建立专业课程文化,使之符合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其他文化现象互动,支撑地方行业产业的发展。

一、课程文化概述

随着基层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在展望深化改革的前景时,对课程改革由表面的、现象的、经验的认识上升到了深层的、本质的、理性的思考,更多地关注课程文化。梳理近年来学者对课程及课程文化的研究成果发现,中外研究者对课程概念的认识存在差异。我国对课程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但都强调课程所具有的教育内容的质的规定,即将课程定义为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西方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用经验来定义课程,扩展了课程的内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取决于教育所培养的人。因此,借鉴西方人本化取向的课程定义,有利于正确把握课程的科学内涵,深化对课程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相统一的认识。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和西方的文化概念都有丰富或完善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德性和教养程度的意思,课程是达成以文教化的动作、过程和状态。因此,课程自产生就具有文化的特质。

从教育学的视角理解,课程文化是教育学化了的文化,课程文化的构建,要体现教育目标的要求,而教育活动有特定的对象、目标、过程、内容,课程文化就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彰显主体性存在。课程是对现实文化的选择、超越和建构,内部根源在于课程对学生完整人生、完整心理世界的全面关注。课程文化的主体是人,是文化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统一,是主体性文化。课程文化是由课程价值观、课程规范、课程符号、课程传统与习俗以及课程物质设施等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是各个要素构成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关于课程文化的特征,有研究者从文化发展、文化本质、文化属性和文化构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指出课程文化要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人本性和自觉性以及多元性、融合性和系统性。课程文化的特征对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达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课程文化包括传承与巩固已有的文化、创新与建构文化两个功能。在变化迅猛、交流广泛的现代社会,课程文化的批判与生成、创新与建构功能应占主导地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文化是指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规范、课程符号、课程传统与习俗以及课程物质设施等要素构成的复合整体,是在学校领导或酒店行业指导下给学生提供的一切经验,是各个要素构成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指向酒店行业的职业文化服从于酒店行业的职业文化,呈现出酒店职业本位的特征。课程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都来自酒店行业的职业文化,课程的价值理念是为培养合格的酒店业职业人才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内部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必须符合酒店行业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形象与职业规范要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必须体现一般意义上课程文化的特征。

从课程文化的发展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必须反映时代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课程文化必须反映酒店业在适应时展方面实现创新。如一家成功的酒店企业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要继承和借鉴前人和其他优秀企业的经验和教训,还要立足于时代,立足于企业实际,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企业的文化才能更有时代特色,更有鲜活的生命力,在企业不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指引和支撑作用。

从课程文化的本质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须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酒店业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部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要培养学生在酒店业社会环境中生存,在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于酒店业的社会职业文化,掌握酒店业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与行为,在酒店行业中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作为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在完成学生成为社会人的培养方式上,真实环境的实践训练是必要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酒店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发挥后续的创造潜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课程文化的属性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应具有主体性和自觉性。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的主体性就是从“整体”的视野重新确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合理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把个性理解为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品质的综合,并认为这种“完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酒店管理专业要让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自觉形成自我意识,逐步内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范体系,促进学生养成和谐、健全的人格结构。

从课程文化的构成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应具有多元性和融合性。随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正从学科知识论向提升主体创造能力转化,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核心,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和融合性。酒店行业存在中外文化及我国不同群体文化差异,课程内容既要吸收国际酒店业的先进文化,又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营造酒店业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感受职业文化,促进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多元性文化的生成。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培养职业精神。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的构建

1.转变课程价值取向,人文与技能教育融合。课程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取舍、教学评价的标准等。课程人文与技能融合指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要体现人文精神,用人文精神统领和引导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把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终极目的。在课程方案设计中,设计者要明确掌握真实的技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介入,学生不仅要重视技能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加强对真实的酒店职业岗位相关技能的体验。

一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教师不仅要重视研究教学,更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探索学生价值实现的动力机制,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及前景,积极投入学业,树立择业信心。

二是重视养成教育与酒店业文化对接。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与酒店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学生在酒店实习、就业时存在诸多不适应,流动率很高,职业的不稳定影响酒店业的声誉和创新发展。酒店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人力资源需求上有其特殊要求。国内外著名酒店都十分注重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讲求卫生、整齐,布局合理,既提高效率,又尊重员工,强调“无情制度,有情管理”的酒店业文化,体现现代酒店业企业价值观以人为中心的突出特征,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导向。

2.创新课程管理,建立与课程文化相配套的教师发展体系。课程改革能否建立起预期的课程文化,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关键在教师。

一是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包括教师对改革的评价、感受和行为意向。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构建应把认同感视为教师个人与专业群体文化及学校组织文化之间互动的产物,关注教师所在的工作环境和文化对认同感的影响,只有教师认同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文化革新。

二是深化高职特色的教师评价标准改革。这是引导教师课程改革的指挥棒。评价标准从本质上说必须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iBStpi(国际培训、绩效和教学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师能力标准和绩效指标值得借鉴,包括5个维度的18项能力及98条具体绩效指标,见下表。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参考执行,并且对于能力指标的具体绩效内涵依据专业特点作调整。如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体包括5项绩效指标:拓展有关学习原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不断更新技术知识和技能,建立并保持专业联系,参加专业发展活动,建立个人工作文档备用。教师评价可以将标准更具针对性,调整为拓展职业教育课程论与教学论知识,参加酒店业实践锻炼以提高技术水平,保持与酒店行业(企业)的联系,参与专业建设的相关活动等。教师评价要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发展为导向,提高教师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保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的生成。

3.优化专业群体文化氛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的构建实质上是文化改革。要让教师理解改革的深层意义,课程改革的推动者要规划良好的适合改革的群体环境和氛围。首先明确课程改革是事件,重在过程,追求最好,追求师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师面对课程改革工作要会运用系统思考的模式尝试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强化和扩充知识和经验,改变专业群体的行为,增进酒店管理专业群体的适应及革新能力。再次确立制度,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能力和作用,利用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行动研究,以行动形成新的文化规范。最后,创造与专业课程改革有关的活动,举办有关课程改革的仪式,表彰与课程改革有关的故事,使课程文化持续发展。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文化构建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创新能力、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完整的学生主体,需要对以往的、现有的实践认真反思,对新问题认真思考。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改革者和教师,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正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推进高职院校其他专业课程文化建设作出示范。

[参考文献]

[1]张树良,马建华.中国创新政策述评(i)[J].科学观察,2009(1).

[2]董守生.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l).

[3]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灿.刍议课程文化[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3).

[5]许晓林.关注内涵建设:从课程到课程文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明立军,葛政,葛岳.职业教育价值理论与实践[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篇9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日益发展,消费观念已经比较成熟。许多商务人士已不再盲目地追求档次,豪华酒店开始向经济型酒店转变。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单位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将其一部分资金投资于酒店。比如铁路局投资兴建了铁道大酒店,残疾人联合会开办了残联招待所,卫生局开设了自己的招待所,各个医院也有自己定向的接待酒店。这些酒店或招待所的消费一般不会很高,属于比较经济的一种。同时,这些酒店往往会为旅客和商务人士提供比较周到的服务,而且也为其隶属单位的出行和工作提供了方便。正是因为这些酒店是依附于各个现存的企业单位,所以各个企业单位的品牌也自然成了这些酒店的招牌或者品牌。与一般的酒店管理公司不同,隶属于同一企业单位的不同地区的单体酒店组成的酒店管理公司的管理,倾向于采用松散型的管理模式。而在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下,品牌的管理自然就有所不同。

1.2研究意义

研究松散型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策略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方面有利于丰富管理理论。酒店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通过对酒店管理模式的探讨以及在松散型酒店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策略的探讨,有利于丰富酒店管理的内容,从而更加丰富了企业的管理理论。现实意义方面:通过对松散型酒店管理模式下品牌策略的探讨,有利于形成一套对现实酒店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从而对酒店的品牌管理提供指导。

2松散型酒店管理

企业酒店作为各企业单位的附属经营公司,其取得的营业收入在企业单位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少。再加上受企业单位主要活动的影响,不少企业单位对其附属酒店采取的是松散型管理模式。这种松散型管理模式,也是企业各地单体酒店组成的酒店管理公司,对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下属酒店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下属酒店需按照公司总部的制定相同的基本管理模式运营,并按要求来完成相应的经营任务或者计划,同时各酒店又拥有相对自主的经营管理权,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

3品牌策略

3.1品牌策略

品牌策略以及对品牌的营销管理构成了营销学理论的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展开了对品牌营销系统的学习研究以及实践。虽然对于品牌战略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论著丰硕,但是对于酒店的品牌战略仍然是一个相对空白的研究领域。品牌策略指的是公司将品牌作为其一项核心竞争力,从而从品牌中获取超额利润的经营策略。市场经济的发展催动着品牌策略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意识超前的企业,他们利用品牌来丰富自己的经营范围,并从中攫取了一定的利润。比如铁路系统的酒店就是靠着“铁路”这一品牌而使大家过目不忘。正是因为品牌为消费者所熟知,属于一种心理方面的感觉,所以,才不会被轻易地模仿。品牌策略,主要包括品牌的决策、品牌模式的选择、品牌的识别、品牌的长期规划以及品牌的远景设立5个方面的内容。

(1)品牌的决策。这个层面主要用来回答品牌的属性问题。在品牌创立之前需要解决选择何种类型的品牌问题(是选择制造商的还是经销商的,是自己创立还是加盟)。品牌的运营方式不同,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同。比如是选择“宜家”式的销一体化,还是“莫泰168”的特别加盟,总而言之,品牌的类别不同影响到其在不同行业及企业间的适应性。

(2)品牌模式的选择。在这个层面主要解决的是品牌结构的问题。通过该层面,我们需要明确应当选择综合性的单一品牌,还是选择多元化的多个品牌;是选择联合性的品牌还是选择主副式的品牌。虽然品牌的模式并无对错,但是对于不同的行业类别,以及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则是有差别的。

(3)品牌的识别。这个层面主要是用来界定品牌的内涵,他是品牌策略的中心。通过对品牌的识别,界定能够使得消费者认同的品牌形象。

(4)品牌的长期规划。该层面主要是对品牌未来发展领域的界定。弄清楚未来的品牌应当在哪些领域、那些行业发展并维护,从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发展的风险、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5)品牌的远景设立。该层面界定的是品牌未来发展的远景,同时为品牌发展的各个阶段创立条件。

3.2松散型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策略

酒店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篇10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认同感我们将世界上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分类,可分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智力正常的人,它以人口的存在为基础。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酒店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因为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增值性,只有人能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开发和利用酒店的其他资源,实现酒店生存、发展、获利的经济目标。

近年来我国酒店行业发展迅速,世界众多顶极品牌酒店管理集团,如洲际酒店管理集团、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喜达屋酒店管理集团、万豪酒店管理集团、法国雅高酒店管理集团等纷纷进军国内,本土民族品牌如锦江、如家等酒店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酒店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不少酒店纷纷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减少人力支出,这使得原本就没有得到重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雪上加霜。

一、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误差,重视不够,育人和用人没有结合起来

1.社会大众误差

在中国,大家都挤着去考公务员,认为公务员是铁饭碗。与此相反,西方发达国家民众普遍认为公务员部门是“非盈利”的,即不能创造利益的单位,他们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热衷于做公务员。高学历的人也会喜欢从事服务业,而且越是年纪大、经验丰富的人越受欢迎。而我们国家是相反的,上至父母,下至孩子们,都觉得服务业是吃青春饭的,是低人一等的。正是因为这一观念的普遍存在,导致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酒店行业。

2.酒店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中方酒店管理层普遍认为人是成本,不愿意投入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流动性,不像其他固定资产那样固定不变,管理者怕接受培训的员工离职,使投入的培训经费竹篮打水、一场空,认为培训的成本大于收益。为了规避这一风险,酒店普遍不愿意投入培训经费和其他福利费用。正是因为管理层的种种顾虑,使得在日常的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仅作为辅的职能,没有形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3.酒店从业人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不强

社会大众认为服务业低人一等,是吃青春饭的,所以年轻的80、90后们都不愿意从事酒店业,职业认同感不强。目前我国已有大量本科、大中专院校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但是本科院校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以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理论学习为主,而大专院校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生搬硬套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删减了一些课程就变成大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理论知识体系,又缺少实训、实操机会。实习多数集中在毕业前的半年,学生实习结束后会发现大学所学知识还不如在酒店从事半年实习学得多,产生怀疑心理。而且不少本科生、大专生去到酒店,和中专生、初中生同一起跑线,拿着一样的工资,这些都打击了大学生从事酒店行业的积极性,他们对自己在酒店行业的前景没有信心,职业认同感不强,极容易离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真正投入到酒店行业中,育人和用人没有结合起来。

(二)供需失衡:数量、质量和结构失衡

随着大量外国客源进入中国,以及国内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各档次酒店大量增加,如北京奥运会期间、深圳大学生运动会期间就新增了大量的酒店,同时增加了酒店用人需求。

据相关网上数据显示,酒店从业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占8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徘徊在较低水平。酒店的管理层大多数是从基层升上去的,一线经验确实很丰富,但是由于学历水平偏低,管理、营销、财务方面的知识都比较缺乏,即便他们升到管理层,也满足不了酒店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要求。

酒店从业人员无论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结构上都不合理,无法真正满足酒店日益发展的需要。

(三)员工薪酬福利水平较低,员工忠诚度低,人员流失严重

酒店行业一般实行三班倒,上晚班与人的生理作息时间不一致,所以有些人适应不了。同时由于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接待大型的会议或者婚宴,会临时增加各部门人员的工作量。酒店一般要求员工不得与客人争论,把“对”让给客人,导致员工心理上会受委屈。但是即使员工在体力上、工作强度上、心里上受到极大的压力,酒店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都是比较低的。江门市一般酒店普通员工的薪酬是1800左右,而且一个月只休四天或者更少,好一点的酒店会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此外便没有更多其他的福利。过低的薪酬福利水平,导致员工对酒店的忠诚度降低,一找到福利待遇更好的单位就立马跳槽。

员工流动是正常的绝对的,但是过高的员工流动率不利于企业的稳定,一般企业的员工流动率是10%左右,而酒店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应控制15%以内,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酒店行业的员工流失率达30%以上,像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各类型酒店比较多,员工流失率甚至高达40%。过高的员工流失率,增加了酒店的招聘成本,新员工经验不足,难以保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进而影响酒店的服务质量。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国内酒店普遍采取工时制度,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中国社会崇尚“不患寡而患不均”,追求平均主义。有例子表明,如果一个员工由于服务态度良好,在众多员工中脱颖而出获得酒店“优秀员工”奖,其他员工就有可能排挤这一个员工,导致这个员工为了合群而把自己的服务水平降到和其他人一样。在酒店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奖励还是升迁,都与年资挂钩,当酒店有管理层缺失时,会先挑选那些在酒店服务年限久的老员工,导致一些优秀新进员工觉得升迁无望。

二、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社会舆论、政府、酒店加强宣传,旅游院校加强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社会舆论、政府、酒店行业应该大力宣传旅游业、酒店业作为朝阳产业,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对外的窗口,十分需要广大社会有为青年投身其中。

旅游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必须紧跟酒店业的发展,制订适合酒店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重视管理学、营销学、财会知识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适当增加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提前了解酒店业的相关情况。加强在校生职业认同感的引导,对他们进行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或者活动。在他们进入酒店业实习和正式工作后,还可以进行跟踪指导。

(二)酒店管理层转变用人观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

1.转变观念: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本

人力资源作为活的资本,具有主观能动性及增值性,酒店必须树立人力资源是资本而非成本的观念,加强对人的管理,重视对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的支持以及投入力度。

2.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

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要的第一步便是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确定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目标,进行岗位分析并编写岗位说明书,进行人员的供需匹配。

(三)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常规工作

1.招聘高素质的员工

前文提到酒店目前在职人员的数量、质量、结构都无法满足酒店日益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进行新员工招聘的时候,必须根据岗位说明书进行招聘。不应偏重员工的外貌、年龄,而应该重视员工对酒店业的喜欢程度,性格是否温和,考虑学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经验等,其实年纪大一点的服务员各方面阅历丰富,更能掌握客人的真实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务。

2.加强员工培训力度,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1)建立相应部门,重视培训工作的开展

目前有些酒店成立了独立的培训部门,有些外方管理饭店或者本土民族品牌成立了培训学校(中心)或与有关国内外院校合作对自身员工进行培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国内大部分酒店还处于无相应部门负责培训工作的现状,成立专门的负责部门成了加强员工培训的首要工作。

(2)抓好岗前培训工作

岗前培训是对新员工的入门教育,指员工上岗前对工作情况的了解,它通常提出酒店对员工的欢迎和期望,酒店历史、文化的学习,工作环境的介绍和酒店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入职培训使新员工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感受到自己是酒店的一员。

(3)加强在职培训、职外培训及发展培训工作

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可以不断增强员工的技能和服务水平。各种职外培训如户外拓展、头脑风暴活动、项目教学法等,可以使员工在培训期间相互沟通、联络感情,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同事关系,对于人员稳定有积极的作用。而发展培训可以让优秀员工感觉到企业对自身的认可,看到升迁的希望,留住优秀员工。

(4)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新进入酒店的员工对酒店的一切都不太熟悉、了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对职业缺乏客观的认知。如果酒店能在员工入职酒店之初就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酒店的关爱。在员工遇到职业生涯困惑、迷茫的时候,加强指引,让他们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继续留在酒店服务。

3.建立良好的薪酬福利制度

酒店人员流失率高的最大原因是薪酬水平低,为了留住员工,我们应该从工资福利水平出发,制订合理的工资水平。一般酒店可以采用所在地区酒店业平均工资或者参照外方管理酒店的薪资水平,用高薪留住员工。如员工上晚班,应该给予比上白天班更高的工资,由于临时会议或者婚宴导致员工加班的,应该给予加班工资。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酒店业在节假日是最忙碌的时候,酒店可以对在法定节假日上班的员工,按法定假日三倍、周六日两倍、晚上加班1.5倍结算工资,或者采取调休的方式,确保员工享有法定天数的假日,这样员工才有动力留在酒店。完善社会保险、公积金的购买,增加各种福利支出,如改善饭堂的饮食,组织员工外出旅游,每月给当月生日的员工举行生日聚会,邀请员工家属参与酒店的各种员工活动,发放生日金、生育补贴等,让员工感受到酒店的关爱,用福利留住员工。

4.建立良好的员工激励机制

著名的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佛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酒店业应该善于从以上激励理论中吸取适合本酒店所需的理论,并注意以下原则:目标、需要、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外激励与内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制定与整个酒店企业文化相配合的机制,如果酒店是重视公平、追求平等的,就要制定精神激励为主的机制,如果是重视等级差别的酒店应该制定物质激励为主的机制,而且各层级的奖励差别尽量拉大,吸引员工去努力,在各种评优或者升职中不能过分强调年资,因为这样会打击年轻大学生或者有能力、表现良好的年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员工关系处理:以人为本,善待员工,提高员工职业认同感和忠诚度

80年代,酒店业普遍的经营理论是“Ci”(Corporateidentity)企业形象识别,之后慢慢地经历了“CS”(CustomerSatisfaction)顾客满意、“CL”(CustomerLoyal)顾客忠诚、“eS”(employeeSatisfaction)员工满意的阶段,员工满意经营理论强调满意的员工才能培养满意的顾客,保证酒店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一理论出发,酒店应该以人为本,善待员工,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要注重开源节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不能为了追求酒店利益,损害了员工的个人利益。只有兼顾酒店、员工双方利益,才能形成满意的员工,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及忠诚度。

(四)借鉴外国酒店或者外方管理饭店的成功经验,营造独特的酒店文化。

酒店管理大师凯撒·里兹开创了酒店业的新局面,而且留下了里兹·卡尔顿酒店这一高级奢侈型酒店品牌。里兹·卡尔顿酒店的座佑铭是“weareladiesandgentlemenservingladiesandgentlemen”,翻译为中文是“我们是为绅士和淑女服务的绅士和淑女”,这一座佑铭指引着里兹·卡尔顿酒店的所有员工,也影响到国内其他酒店,旅游院校在进行酒店相关理论讲授的时候也会举此例子,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回顾国内本土酒店品牌或者一些个体酒店,有一些形成了自己的口号或者座佑铭,但是员工工作一段时间仍然无法记住,因为很多都是生硬难识记的。其他大部分酒店没有自己的口号或者宗旨,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酒店文化。在这样的酒店工作,员工没有任何的文化指引、向心力以及自豪感。

国内的酒店品牌能否善于从酒店的小事、人物或者具体情况出发,形成自己独特的容易识记的口号、座佑铭、代表人物故事,成为能否形成独特酒店文化的关键。只有形成独特的酒店文化,酒店管理才有“根”,员工才有精神寄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成功。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