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十篇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十篇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37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篇1

论文摘要:高等体育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体育院校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竞技体育诸方面有先天优势,但是,由于他们在运动训练方面投入的时间、花费的精力较多,因此,在接受文化教育方面,由于个人具体情况不同,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重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越显重要,作为图书馆在这方面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是体育院校在校的学生通过课堂、图书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基础知识,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全才。

论文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素质教育

一、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一)性格比较外向

体育专业大学生多数人性情开朗,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做事积极主动,但有时过高估计自己,容易冲动,特别是刚进入体院这所学府,学生想的问题较少,自律比较差,有的内心空空无所适从,这些特点常常导致感情用事,做事不记后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自尊心易受损害

学生中的许多矛盾纠纷和攻击性行为,大都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引起的。体育大学生的自尊心要比其他大学生表现更为强烈,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这一特点,因势利导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三)首领意识浓厚

有些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有一种“明星效应”往往成为群体的首领,而这一群体在学生中有很大的辐射面和感召力,是很多学生行为的“参照系”。如何发挥学生的特长作用,调动这一群体的积极性,在体育院校学生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兴趣点多且不稳定

体育大学生学习、训练之余比较疲劳,致使他们的生活习惯不够严谨,部分学生将兴趣点向外界转移,极易出现上网聊天、打游戏机,甚至玩麻将等情况,而钻研理论知识,查找学科资料的兴趣逐渐淡漠。

二、体育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与内容

(一)特点

1、专业性强。体育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即“体育”的功能十分突出,整个教育基本上都是围绕“体育”这一主题进行的;2、针对学生的某方面薄弱环节进行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方面的教育;3、层次性。体育院校学生由于专业不同,有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文化基础差别较大,因而开展素质教育时必须有层次,根据学生不同的文化基础进行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的素质教育;4、盲目性。部分学生学习时没有计划,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时较费力,效率也不高;5、被动性。有些学生学习时随大流,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文化基础和爱好等选修课程,往往只追求学分,不把学到真东西作为出发点。

(二)内容

体育运动实践以体育科学为理论指导,体育科学是体育现象、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个多学科多层次结构的系统学科群。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教学活动。体育理论主要是向学生讲授体育概述,运动促进人身心健康、增强体质的规律和理论依据,这就涉及文学、哲学、外语、社会、体育史学、运动心理学、人体科学和体育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体育基本技术是向学生传授各项体育运动的技术和技能,也就是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这就需要运用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数学、物理学等知识,来解释人体运动规律,评定运动技术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评价身体锻炼的功效性等,只有科学地合理地进行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违背了体育科学规律,不但达不到理想的练身效果,还可能危害健康。

三、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具备的条件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

(一)思想教育的职能,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

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目的是要引导和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从事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时刻不要忘记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的职能和自己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文化素质的教育职能.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主要表现在可以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最完备的学习条件:资源、场地、设备

受教育者可以长期的、自由地利用图书馆进行自学。它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里,图书馆是基本的教育设施,它被誉为“知识的宝库、知识的喷泉”,“大学的心脏”,“学校的第二课堂”,直接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1、文献优势。据初步统计,各馆藏书总量已由1992年的280万册增至2004年底的600多万册。这两年各馆购书经费有了一定增长,北体大、广州、沈阳、武汉、南京等一些院校的年购书经费更达到了三、四十万元至100多万元,使藏书量得到比较快的增长。体育、马列、文吏哲、外语、计算机、生物化学;医学等方面的藏书都有了较大增长。计算机数据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已有13所体育院校实行计算机管理,各种专题数据也逐步建立起来。《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每年都正常出版,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已有部分院校图书馆与因特网联网,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使读者可以从网上查到大量文献,例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期刊”数据等;2、人才优势。据统计,目前全国体院图书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总人数的72.4%,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49%,有些馆高级职称人员也有13%左右的比例,体育、信息、计算机,双学位、研究生人员都有一定比例;3、环境优势。硬件方面。图书馆大多位于校园中心,环境优美,整洁清静,书香四溢,读者非常喜欢到图书馆;软件方面,图书馆管理科学,行为规范有序,既文明又自由宽松。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气质、情趣、美学素养,创新精神、个人兴趣、行为规范等都有重大作用;4、全国16所体育院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已开设“体育文献检索课”,这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四、体育院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馆藏建设,以优秀文献教育学生

馆藏建设是图书馆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图书馆要把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提供给学生:1、把好采购关。要认真鉴别、筛选、收藏内容健康,品位高雅的书刊进图书馆。根据学生需要,购置一些知识与趣味并重、美感与情调兼容、健康美感的丰富多彩的文艺书刊,丰富学生的精神食粮;2、要把有关专业的书刊采购进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体育中外文图书、杂志、报纸、工具书、论文集要多收藏,以方便学生提高专业理论水平;3、要丰富馆藏文献载体,开阔学生知识面。除了印刷型文献外,电子出版物、光盘、磁带、声像等文献资料也要多加补充;4、要丰富采购渠道。要多与出版杜、书店联系,并经常上网和到书市参观,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科普书刊采购进来;5、教会学生利用网上“中国期刊网”全文以及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网”。

(二)改革文献检索课,提高文献检索课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院校将文献检索课列入教学课程体系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很不平衡。文献检索课开设形式多样,有的仅以讲座为主,有的作为选修课,有的已列入必修课,其中以选修课为多。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文献检索已不仅仅是一门服务于科研的课程,更是一门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综合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地位,把它作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列入公共教育课,井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另外,要加大文献检索课的改革力度,以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已往文献检索课注重的是手工检索方法的介绍,主要是讲解学生需要掌握主要参考工具书的内容结构和检索方法,这已明显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所以文献检索课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应以掌握工具书检索方法为主转向信息检索与科研能力并重,即加强计算机检索的讲授和实习,使学生在掌握传统检索手段的同时掌握计算机检索手段。

(三)图书馆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书籍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本优秀的图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优秀的图书是大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爱好、性格、志趣等方面的差异,从体育院校学生的教育特点出发,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订购,采集大量思想健康,内容丰富多彩的书籍、报刊和有关视听资料。要加强对优秀图书的推荐、宣传、辅导工作,并通过开展“新书、热门书推荐”等宣传、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优秀图书能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美好的品德,提高了综合文化素质。

五、举办各种培训班和学术讲座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计算机网上信息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更多。信息技术将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必备技能,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毕业后走向社会,学生都要具备从网上获取信息的娴熟能力,图书馆正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良好场所。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举办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培训班,教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如何上网,如何查找,下载,存贮信息。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馆举办一些讲座,报告会,讲述信息的一般普及性知识,特别是文献信息的特征,交流、传播的基本规律,信息的功能和作用,有关信息政策和法规,以及国内外信息业发展状况、趋势,最新学术进展情况和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等同题,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六、搞好参考咨询工作,积极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向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据对都分体育院校学生的调查表明,80%以上的学生需要参考咨询,73%的学生认为图书馆现在开展的参考咨询项目不足。因而,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要针对体院学生特点,大力开展参考咨询工作。(一)主动咨询项目。以往的参考咨询项目都是被动服务多,“愿者上钩”,这很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二)编写各种体育专题目录,建立体育专题数据库,针对教学需要编辑汇编;(三)建立参考咨询本和参考咨询档案,解答学生查找资料和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四)进行剪报服务,把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各种世界杯、世锦赛、亚锦赛以及本地区、本校各种体育信息进行剪辑,在宣传栏展出,供学生阅览学习;(五)指导学生撰写科学论文。从资料搜集,论文题目、提纲、修改等各方面给予学生种种指导。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篇2

关键词:教育;质量标准;监控

衡量教育质量,需要一套客观、公正、合理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当然,这种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标准也应随之做出调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即数量增长必然导致高等教育体制、结构、质量、功能、学术标准、入学条件、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相应的,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单一的学术型质量标准已不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普通高校必须摒弃过去那种单一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确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多样化、特色化的质量标准。

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的普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基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而制定,更多地考虑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以提高教育机构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责任为主要目的。普通高等教育质量国家鉴定标准应体现国家从宏观上对高等教育质量应达到的要求作的有关规定,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保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优质教育大纲的质量标准。普通高校的教育大纲应符合国家教育标准,结合考虑高校自身的特点及地方劳动力市场特点。在课程教学时考虑到高校传统优势与发展的需要,设置和保持描述性课程的连续性。参照教学法文献,制定出大学生独立工作的准则。

2.高校教育过程管理的质量标准。普通高校应执行一长制和委员会制,行政机构管理体系应覆盖高校活动各个方面,划清权力与责任之间的界线。在教学及资金分配过程中保持各系的独立性、开放性和透明性,学校管理活动受法律保障,高校教育过程管理战略应与操作管理相结合,并具有责权分明的层级体系。

3.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质量标准。具有学位、学衔教师的比例符合国家平均指数,并呈增长趋势,教师(教授)平均年龄不超过55岁;有编制的教师数量应占50%;应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从事科学、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全体教师适应不断变化的法律规范,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要求的能力,满足新技术的需要。具有适合人才增长潜力的职务晋升程序,对全体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中学应届毕业生的质量标准。高校应创建针对本校中学应届毕业生培养的大学前教育,在入学测试时提高对中学应届毕业生的要求,选择大部分接受大学前教育的人进入高校。

5.大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标准。可以通过运用排名体系进行知识管理,吸纳大部分学生参加科学工作及高校生活,创建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如大学生委员会。

6.教育活动的质量标准。首先,从教师方面看:教学过程应符合教育大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及积极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进行系统的管理,创建学习激励机制(排名体系管理);教师对自己活动的合理评价;教师活动质量指标之一是其所制定的课程及教学法资料综合大纲。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在课上是积极的,能够提出问题,并尝试按个人的理解提出创见;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对学生掌握文献的情况进行监测;建立大学生教育服务质量调查体系。

7.信息教育环境保障的质量标准。保证教学法资料、科学方法研究、教科书信息的开放性,拥有形式多样、能满足各类消费者需求的信息资源。能够保护、组织和支持信息资源的机构应提供信息服务,并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图书馆的单位资源与读者的数量比应达到1∶50。全体教师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条件。

二、建立以“学校为核心、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1.高校的自我监控

在教育质量监控中,高校主要扮演具体操作者、全面管理者、直接促进者的角色,发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作用。作为操作者,高校通过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直接培育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和其它社会服务,既对学生负责,又对社会负责,直接生成教育质量。作为管理者,高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实施有效管理,提供确保质量的各项条件,保证各项工作的质量,并为最终的人才质量把关。作为促进者和激励者,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社会、家长和学生个人的质量要求转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为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共同努力。

具体来讲,高校的主要职责就是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全程、全面、全方位监控。首先,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来看,学校要对学生从输入输出的整个过程,如招生、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主要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其次,从质量影响因素来看,学校要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教学条件,包括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教材图书资料等的数量与质量进行全面监控。第三,从管理层次来看,学校要实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不同层次的全方位监控。高校对教育质量的监控主要通过制度规范、督促检查、评估评价、反馈调节和激励导向等途径来实现。

2.国家的宏观调控

具体来讲,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建立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法规、规程,负责审批普通高校的办学资格:确定高等教育的质量规格、标准;归口管理高等教育的招生和证书发放工作;根据国家规定,与有关部门协商,确定高等学校经费筹措原则、渠道、标准、办法,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质量保障提供物质保证,制定评定教师职称的有关政策,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计划、组织、协调和指导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论研究工作。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质量监控主要通过立法规范、行政指导、经济手段、评价督导等方式去实施。

立法规范就是通过有关的教育立法,把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国家的意志,使高等教育质量工作服从国家的指导。

行政指导,就是政府通过政令、政策、条例、通告、建议、规劝、警告等行政措施对高等教育活动实行调控和指导。它往往成为政府关于教育立法的补充性工作,具有及时性和替补性特征。当高等教育活动遭遇法律空白时,就及时采取行政指导。

经济手段是政府通过拨款、资助、投资、奖励、招标等手段,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行诱导性调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战略性投资,国家财政拨款是高教经费的主渠道。政府既可通过调整投资强度与拨款政策影响高等教育的供求总量与结构的平衡,通过财政资助和助学贷款等措施保障高等教育机会与成果分配的公平,更可通过经费拨款的杠杆作用,提高高等教育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3.社会与市场的引导调节

社会与市场在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中,主要发挥供销商、路向仪、监督者的作用。作为供销商,社会一方面提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保障质量所必需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及其它社会服务进行选择性的接收,引导高等教育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使教育服务能为社会所用。作为路向仪,社会主要是为高等教育提出基本质量要求,并适时地反映教育的运行与这种质量要求的符合程度。作为监督者,社会主要通过新闻传媒、社会舆论、民众心理以及评估评价对高等教育运行情况进行评估监督,对偏离正确轨迹的行为进行预警,引导高等教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讲,社会与市场的主要职责是:各种社会力量以投资、捐资、赞助等方式直接参与办学,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成立社会中介组织,使之独立于政府与高校之外,以第三者的身份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价;通过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对高等教育进行影响和熏陶;通过社会大众、新闻传媒对高等教育进行舆论监督;通过市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检验和接受高等教育产品,为高校教育质量提供市场反馈。社会与市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主要是通过市场导向、舆论监督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评价等途径来实现。

三、普通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大舆论宣传,为普通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创造良好氛围

建立全方位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积极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舆论宣传媒体,宣传推广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教育评价协会要充分发挥社会行业组织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面向社会搭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咨询与服务的平台,扩大宣传,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高校应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国家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认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切实实现学校工作重心转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来,使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成为各高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2.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总的发展趋势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效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各高校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有效途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经费主要用于:指导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制定教育质量监控标准;组建评估专家库等。在教育部指导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了解资金使用状况,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在教育部领导下,由教育评估机构组织、知名专家制定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标准。组建评估专家库,并定期组织对专家开展评估培训。

3.加强制度建设,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首先,建立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抓好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监控体系的机构落实、制度落实、政策落实。认真开展评教评学活动,通过自评、互评,多方面地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给予客观评价,积极推动高校建立起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其次,建立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积极发挥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在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职能,开展省内高校各类评估项目,使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间的沟通桥梁。第三,建立定期采集和公布省内高校办学条件和教学基本数据制度。通过定期采集和公布省内高校办学条件和教学基本数据,加强社会对高校办学和教育质量的监督功能。同时,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大纲,进行专业认证,以及对毕业生进行评价等。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肖海涛.论我国高等教育学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7):15-18.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篇3

关键词:课程教学教育心理意义及作用提升措施

一、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的意义及作用

1.意义

一是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校有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等,无论哪种类型,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在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中教学中,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有效的将教师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教学相结合,使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提升整体水平或综合素养。[1]

二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高等教育教学中的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一样,在教学的整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的配合。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中,适当、适时的运用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及氛围、主动的调节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与学中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此外,还可以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是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是向着科学、全面、合理等方向发展。教育心理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助力部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甚至于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也要进行新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大部分只注重应试方面,对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研究较少。进入新时期,教育心理学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

2.作用

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理论上,是对教育心理的学习。联系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越来越适应学生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课程体系的完善同时又促进了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也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再学习。另一方面是实践上,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教于心理有助于教师随时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改变课程教学中的不合理部分;有助于指导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提高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2]

二、提升措施

1.创设心理疏导机制

学校创新心理疏导方法。高等教育中的课程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课程,自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开放的教育课程中容易迷失。因此,学校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方面应创设一种新的疏导方法或心理机制。而且这种疏导方法或心理机制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大体的范本,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自我解答,而且这种疏导方法或心理机制要使得教师与学生都适用,以使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两个方面都获得长足、优质的发展。

教师从实际出发进行的心理辅导。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是教的主体,在课程教学中占据主动地位,对学生课程学习的提升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要结合课程实际,要随时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情感方面的变化,随时改变教育教学策略,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心理方面的辅导。

2.教师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第一,明确教师自身角色,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教师角色不再单一,新时期的教师不仅是教书匠,还是学生的朋友;不仅是知识的集大成者,还是实践的先行者。在新时期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教育心理融会贯通与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就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随时把握好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进课程教学的发展,存进教育心理的发展。[3]

第二,科学有效的组织教学。能动性、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是教育心理研究的一大方面。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要优化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教育心理的作用,教师要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教学组织,促进课程教学的发展。在课程设计阶段,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预评估。在课程教学阶段,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手段,最大程度的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在课程的总结阶段,要做好教学反思,以使课程教学更加科学化。

第三,用好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心理研究中主动性、情境性研究占很大部分。因此,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适时、有效的激励策略,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用好激励策略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性,比如,提问法、奖励法、激励法等。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在新时期课程教学中数不胜数,例如,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悬念法等。[4]

第四,有针对性的采取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课堂教学方法。进入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是有针对性的采取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采取或灌输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不仅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心理的发展。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义是指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综上所述,在进行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驻中国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心理学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进行高校教育课程教学的提升方面,学校要创设科学合理的心理疏导机制;教师要实事求是的进行教育心理方式方法的调整、改进,以使教育心理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琦,刘伟伟.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64-65

[2]廖琳.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03:63-64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篇4

关键词:台湾技职教育;应用型本科;借鉴

作者简介:熊颖,女,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5-0055-03

我国台湾土地面积狭小且又四面环海,自然资源缺乏,但仍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丰沛的人力资源。技职教育特别是高等技职教育在台湾经济的发展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其经济的腾飞培育了大批的技术人才,是创造台湾经济奇迹的功臣。

一、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及其发展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涵盖了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学制包括专科、大学部即本科与研究所。具体来讲,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highertechnologicalandvocationaleducation)包括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大学附设技术院系及专科学校等技职教育领域。随着时代环境和教育发展的变迁,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关切的主轴重点亦有所不同。在1990年以前,高等技职教育的探讨以专科学校教育为主;但在1990年以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都远远超过专科学校,从而成为高等技职教育的重点。因此,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目前所探讨的范畴,除专科学校外,主要以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重点。从学制上看,主要以大学部的本科为主。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同样受到经济的制约和促进。1950-1970年代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其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型产业调整。为了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教育的重心由普通教育向技职教育倾斜。1968年台湾实施九年“国民教育”,停办初职,鼓励增设职高,同时优先扩充专科教育,以提升基层技术人才的水平并培育中级实用专业人才。此时,台湾的专科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专科学校逐渐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并成立了“专科职业教育司”,进一步为台湾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技术人才。1974年,台湾成立了第一所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招收专科学校及职业学校毕业生入学,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从此,台湾的技职教育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层次,并形成了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和技术学院三阶段实施的技职教育一贯体系。1980年代起,为缓解升学压力,台湾积极筹建大学附设技术院系和专科学校。并在1996年推动绩优的专科学校改制技术学院并附设专科部;鼓励绩优的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这些措施使得台湾的高等技职学校及学生数都得以快速扩增。1997年,台湾成立了台北科技大学以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至此,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形成了以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主体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

二、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特点

(一)定位明确

台湾对技职教育的定位力求与普通教育差别明显。目标主要在于配合经济建设的需要,提供优质、适量的技术人才。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尤其强调技职教育“适应产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立命准则。“其系科(专业)设置以职场工作为核心,而不是以学术研究为核心。课程设计基于职场的工作需要及技职教育系统学生的特质,培养职场所需能力,使学生得以衔接所学,成为各级各类技术人才或专业人才。”在这一系列的原则指导下,各类高等技职学校确定了自己的职责和培养目标。专科学校主要是提供应用科学和实用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课程,以培养中级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技术学院则是以培养技术、工程和管理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

(二)体系完备,纵横交错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不仅自成体系,而且体系内部也是纵横交叉。专科学校有两种学制:一是招收初中毕业生修学5年(简称五专);二是招收职业高中学校毕业生修学2年(简称二专)。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学制上分为大学部和研究所两部分,大学部又分为2年制(简称二技)和4年制(简称四技)。五专和二技的毕业生都可以在技术学院再读两年以达到本科学士水平,相当于大陆的“专升本”教育模式。四技的毕业生可直接达到本科学士水平,并且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都可以培养硕士、博士。由此可见,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已经构建出有专科(二专、五专)、本科(二技、四技)、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完整而合理的立交桥式教育体系,打破了直达车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允许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生源交叉,建立了一种交互的多轨式可分段选择的升学渠道。从而,既保证了经济发展对人才技术能力提升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与家长对升学深造的渴望。

(三)本科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规模逐年扩大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是以专科为主,本科阶段的技职教育比率较小。然而,近年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专科层次的技职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台湾民众及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出台了一些措施,逐步扩大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技职教育规模,为技职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其发展的重点是放在大学以上层次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培养较高层次且实务能力强的技术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如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在1996年制定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规定独立学院具有12个以上系科,三个学院的规模,办学优良者即可申请改名为大学。在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方面,台湾于1996年出台一项政策,让普通大学附设二技,以衔接专科学校的课程。通过改革,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层次已经逐渐高移,本科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规模也逐年扩大。

(四)课程建设的特色化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本科开设课程的最突出特点是制作“实务专题”。本科阶段的技职教育没有毕业设计,而将实务课程作为本科阶段高等技职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实务中学习掌握技术是其关注的重点。在第三、第四学年安排专门“实务专题”制作课程,一个实务专题一般需要1年到1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题目来自各行各业,可由教师确定也可由学生自己获取。“实务专题”是台湾技职教育本科课程与普通大学本科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目的与作用非常明确:是为了满足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用人需求,通过实际专题的制作来培养学生自行获取信息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务专题”课程的实施,在培养学生分工、协调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以及在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两个问题

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特点和优势明显,特别是本科层次的技职教育比大陆应用型本科的发展更为成熟。但是,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定位问题

通过下表可以概览台湾技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技职院校数的变化。不难发现,以2005年与1998年相比较,科技大学差不多翻了两番;技术学院增加2.6倍多;大学附设二技院增加了1.5倍多;而专科学校、职业学校却分别减少了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一。呈现出专科学生人数比例大幅下降,大学部及研究生人数大幅上升的情形。

由于高等技职教育的大幅扩充,技职体系的学生升学道路拓宽。专科改制为技术学院的风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学历的追求,但也导致了高等技职教育的教学转变为以升学为导向,未必符合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台湾早期高等技职教育的工具色彩较浓,其目的是为适应台湾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产业技术人才,各级技职教育均以培养劳动力及安置就业为目标,具有终结性教育的性质,与普通教育的差别十分明显。但随着教育对象普及化、课程多元化、学制弹性化的发展,高等技职教育的目标已逐渐失去以往终结性职业养成教育的特色,而转变为以学生个人生涯发展准备为主,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会日渐模糊;未来高等技职教育,特别是如何理清硕士和博士的培养定位问题,实在是非常重要。

(二)师资问题

目前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教师主要是由师范院校培养,虽能保证一定的学历和学识水准,但缺乏产业的实务经验。对于如何将师范院校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职学校所需的实际相结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与此同时,技职学校为了快速升格和改制,大量招收具有高学历的师资。这些教师虽有完整的基础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知识,上课仍以理论导向授课,难以适应和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以致教师的专长与现实环境相脱节。此外,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教师晋升的审查制度与一般大学并无不同,虽然也考虑年资及服务成效,但关键的依据是博士学位,或是学术研究成果。技职教育原本就是以培养技术实务导向的学生为目标的,鼓励技职教师钻研实务技术,发挥技职教育的实务特色才是重点。而且技职教师的进修对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和待遇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故大部分教师进修意愿不高。长此以往,技职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就很难提高了。

四、对大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借鉴和启发

当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提高到大学本科层次,有的国家和地区还通过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共同来培养技术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不仅要求人才数量的增加,而且对人才的结构有新要求。从人才市场发出的信息可以看出,目前较缺的是两类人才:一是高层次的尖子人才,二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等学校虽然每年有近百万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但这两类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迫在眉睫。

(一)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大陆的高等应用型教育应明确定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可定义为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运用成熟的技术和智能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和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产品,并能参与工作现场和生产第一线管理的人才。

目前,大陆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认识到必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从重学术教育转向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我国台湾地区的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技职教育比大陆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先行一步,我们应学习台湾在发展高等技职教育方面的经验,为大陆发展应用型技术本科、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提供借鉴。

(二)给予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有的地位

在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平行的两条通道。两者的差别是在教育类型上,而不是层次上。作为第二条通道的高等技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不只是为了教育层次的平等而平等,而是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切合由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再到高科技知识密集型的发展趋势,相对应的由中等技职教育到专科教育再到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一系列推进发展。大陆目前的产业结构比较复杂,处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知识密集型共存的状况。但是不同地区,所占比重各不相同。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因地制宜,走多样化道路。在大力发展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在经济发展比较发达、文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允许优先开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三)若干问题思考

1.理念问题。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已经形成了发展高等技职教育的理念、价值观和学术氛围,使高等技职教育的定位、教育目标、课程设计、评价等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符合高等技术人才培养规律的共识与做法。在大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也需要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办学理念。

2.实训问题。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十分重视所谓的“建教合作”,就是大陆所说的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办学。台湾学者对建教合作下的定义是:建教合作是一种在政府鼓励、监督与制订的办法下,为发挥教育与训练的功能,学校与事业机构合作办理与教育目标相关的教学方案。政府对致力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奖励,特别是对在建教合作中接受学生的企业。由于政府有明确的政策引导,这样就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点和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颇为相似。我们要依靠企业、行业办职业教育,就必须首先明确政策导向,解决企业关心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大陆的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3.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问题。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非常重视“证照”,即大陆所说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台湾主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分为两大系统:一是考试院办理的专门职业及技术员考试,共分高级、普通和特种考试三类;二是“行政院劳委会职训局”办理的技术士技能鉴定,共规范162个职类,实施办理124个职类,每个职类分甲、乙、丙三级。学生考取“证照”的数量列入教育主管部门对升格学校的审查范围。目前,大陆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证出多门,标准混乱,多头管理,无序竞争。如何在大陆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中鉴定职业技能、建立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完备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整合职业资格培训资源是发展应用型本科必须面临的难题。

学位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取得成就地位的象征,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但等值的关系。在大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也应建立相应的、得到社会认可的学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应用型本科的法律地位。

参考文献:

[1]刘振天.关于大学理念的再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5).

[2]康乃真.发展迅速、形式多样的台湾技职教育[J].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

[3]张晓峰.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1(25).

[4]杨金土等.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5]黄鸿鸿.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1).

[6]黄志坚.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5(22).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篇5

论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对于近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翻译课教学实际情况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据此提出了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效果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等教育,近年来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在多年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笔者发现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首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生源较为复杂,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受教育程度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其次,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因工作或升学需要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他们往往因为工作、家庭、时间、精力等原因,难以保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此外,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年龄较普通全日制学生年龄大,在理解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他们的机械记忆力减退,常常会“一听就懂,一过就忘”。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特点,我们不难理解大部分学生抱怨翻译课学习效果不好,收获不大,继而对翻译课失去兴趣等现象。受此影响教师也时常觉得上课没有成就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师生均希望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所谓提高教学效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收益。如何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教与学皆有所得,有效提高翻译课的教学效果成为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翻译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翻译课面临的问题

1.缺少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翻译课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翻译课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委根据各学科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编写教材,指导教学工作乃至检查评估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可见教学大纲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调查我们得知: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继续教育翻译课教学大纲,从事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师多是参照普通高校翻译课或自学考试翻译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课时安排都不尽相同,所以很难期望在没有指导性文件背景下的教学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我们应首先明白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课程内容这三要素各自内涵与比例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教育类型课程的不同特点。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工作的实际需要,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来构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应以技术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当然,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技能主导性特点,并不意味着技能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一切,或者只要有了技能就万事大吉了。

2.缺乏专用的教材

纵观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仍是20世纪80至90年代的版本,结构体系不合理,很少顾及成人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要求,且内容过时,明显滞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与成人学员实际所需的知识、技能缺乏紧密联系,又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成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利于调动成人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大纲,目前尚没有针对这一部分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而编写的翻译课(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教材。

在教学中笔者了解到,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材各种各样:有的选用普通高校本科英语教材,有的选用专科的翻译教材,也有选用自考的翻译教材。多数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采用的是张培基等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1980)或者庄绎传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1999)。前者可谓是翻译教材的经典之作,但书中的例句比较陈旧,不具新颖性,后者采用篇章翻译,没有具体列出基本的翻译技巧。其他教材,如孙致礼编写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2003)、古今明的《英汉翻译基础》(1998)是为普通高校本科生编写的,内容较难,不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使用。在缺乏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使用的翻译教材的情况下,翻译教学很难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陈旧

在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先给出一句话或者一段文章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讲评同时点明其中涉及的翻译技巧,最后给出标准译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独立地完成翻译,得到翻译训练,使翻译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其弊端也显而易见。由于讲评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和教师不能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因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容易使课堂显得沉闷和乏味。此外,教师给出的标准译文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显然,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提高翻译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提高翻译教学效果的建议

1.积极制定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纲领性、指导性作用,为使成人高等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我们要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组织专家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课程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结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设置、及时调整,编写适合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特点的教材。具体到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的翻译课教学中,我们亟待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出现,从而对教材的选定、教学过程的监督以及教学效果的评定进行有效的指导。

2.编写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必备材料,编写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使用的教材,已成为当前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与学的首要问题。该教材的编写应该在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和毕业后的实际社会需求,遴选和组织应用性、实用性较强,可读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应用文体及实用文体。在兼顾实用性的同时还要兼顾翻译史、翻译理论,注重英汉语言差异及翻译技巧,力求做到在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的同时兼顾翻译理论修养的培养,做到以讲授翻译技巧为主,适当兼顾翻译理论。

3.发掘新颖的教学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继续深造都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讲求实用,因此教学内容应避免陈旧、理论性过强。如果教学内容陈旧、理论性过强,学生则很容易对翻译失去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在讲授课本的同时,教师需要适当补充翻译实例。教师应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金融危机、旅游、餐饮等选取翻译教学素材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多选择一些贴近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生活的例子,做到深入浅出,直观易懂,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避免学习与实践相脱离,使学生能将所学内容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

4.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

长久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没用的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模式为我们培养了无数外语人才,为我国的外语教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教法单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已成为现代英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标志。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切换,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增强了语言情境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英语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鉴于翻译课程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习基本理论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学生相互问答、角色表演、现场模拟等多种形式来实现生生互动,而在讲授翻译基本技能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设疑、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的多种课堂提问形式进行师生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D研究表明,课堂互动可以通过影响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5.教学中加入翻译实践环节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都已经参加了工作并在工作中感受到了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们在工作学习中接触英汉、汉英互译的机会较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要多,所以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也更多。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工作中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进行翻译实践。可以在生活中进行翻译实践练习,或在互联网上外语论坛翻译版里一试身手,也可以在各种翻译比赛中进行磨炼。这些实践环节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提高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6.依托互联网及远程教育资源,实行弹性管理机制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无法完全保证按时、足量地接受课堂教育。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及学校里的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实行弹性管理。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业,老师也可以在网上开通讨论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讲评,有条件的话可以实现远程教育、网上教学。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方便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语

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效果,既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和翻译课程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每一堂课,保证每一堂课的质量。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师备课计划等,都主要而且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刘宓庆.翻译教学: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Kiraly.D.aSocialoonstructivietapproachtotranslatoreducation:empowermentfromtheorytopractice[m].manchester:StJerome.2000.

[4]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篇6

关键词:教育效能;高等教育;效能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84-03

高等教育评价是高等教育活动中一种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整的活动,能够有力地保障高等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评价工作的实施与开展要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运行规律,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逐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教育效能是使教育组织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特性与有效作用,这种特性表现在组织的潜在功能和组织活动外显效果的结合上”[1]。教育效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质量水平,是教育发展与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效用,而高等教育评价是对高等教育绩效的检验,是为了掌握客观的高等教育发展状态,两者存在着深入的内在联系。

一、教育效能与高等教育评价的关系

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制度完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过程中促使教育效能的提升。传统观念上,对于教育改革的理解少有谈及对教育效能的改进,而作为管理领域的概念,其沿用的范围可以扩展,教育也有必要讲求效能,并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与试金石。“教育效能研究的核心从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效能研究就是以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追求目标的”[2]。教育效能主要体现在完成教育目标与实现一定绩效过程中的积极特性与有效作用,伴随着教育正向功能的发挥,形成推动教育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促使教育达到社会期望的程度。简言之,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育效能的提升,教育效能以实现教育目标为价值导向。教育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发展的逻辑与规律来看,教育目标的改变隐含着对不断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追求,并以此为制定的主要依据,这也不难看出教育效能的内在目的与价值所在。高等教育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活动,是对高等教育范围内的现实发展状态与绩效水平进行的结论性描述与阐释,其目的是为了能够真实反映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探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与价值,根据反馈的结果及时改进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终是要促进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与质量的提升。因此,教育效能与高等教育评价都有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目的要求,基于目的论基础上的共通性逐步促使两者形成密切的关系。

根据教育效能的基本内涵,其组织潜在功能的发挥与积极的内在效用能够促使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教育绩效水平的提升。作为以反映高等教育现实状态与绩效水平为目标的高等教育评价活动,其评价结果深受教育效能的影响,并能够导致评价指标的变化与评价方式的不同选择,教育效能越高,评价的绩效结果也就越高。对高等教育评价所形成的质量报告或结果会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向标,能够促使高等教育进行自我完善与调试,明确现存的问题与缺陷,寻求增长高等教育绩效,提高其质量的方式与途径。根据教育效能与教育绩效的内在关系,高等教育评价的结果会间接地反映出教育效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能够对此提出解决对策,提高教育效能,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从这点意义上来说,教育效能可以影响评价的结果,评价结果所产生的反馈作用能够提高教育效能,由此关系特点可见教育效能评价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教育效能评价是对促使教育绩效增长的特性与有效作用所作的一种价值判断,与高等教育评价等一般性的评价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两者是不能分割的,教育效能评价依赖于对绩效本身的评价,紧密的联系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引入对教育效能评价的方式奠定了基础。

二、引入教育效能评价方式的应然性

基于教育效能与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密切联系,以及教育效能的固有属性,伴随着高等教育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评价结果不客观、评价指标与方式单一等客观问题,高等教育评价方式引入对教育效能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应然性。

(一)教育效能的内在向度

教育效能是源于教育管理理论的核心问题,经过不断的理论完善与实践革新已经成为关系教育绩效与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囊括所有这些教育的效能,并使这些教育效能形成一个逻辑体系,我们将教育效能概念的外延分为动态教育效能和静态教育效能两个部分”[3]。两种教育效能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共同作用促进教育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效能有着独特的内在向度。

动态教育效能方面:如大学内部对于权力分配,包括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横向协同管理与纵向分层负责的矩阵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促进高校的有机运转,形成教育行政管理效能的内在向度;在教育的实施层面,教育督导或是教授研究室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能的提高,便于高校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效能,形成良性的教育运行机制与模式。

静态教育效能方面:首先谈及文化层面上的教育效能,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且能够以现实存在的问题为参考依据而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能够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复归大学教授精神,保持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等都成为了这一层面上的内在向度;主体层面上的教育效能内在向度要求高等教育主体,即管理者、教师、学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有效完成职责与任务,提高工作的效率,通过制度的优化与观念的革新等措施提高教育效能;社会与家庭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高校自身的不断努力,促成三者之间的有效协作,构建科学的高等教育系统,实现范围层面教育效能内在向度的要求。

依据外延而划分的不同层面上的教育效能拥有不同的内在向度,其实现的过程也是教育效能提高的表现。高等教育评价所关注的绩效结果深受教育效能内在向度实现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根据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角度,高等教育评价也应该关注对于教育效能的评价。

(二)高等教育评价的现实缺陷

“我国大学缺乏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根基,在国家高度集权的行政化管理下,高等教育评价更多的是被作为政府管理高校的工具,而忽视了其价值创造与价值生成的根本”[4]。在实践运行中高等教育评价有着很大的现实缺陷。首先,对于高等教育评价的内涵理解与价值研究存在着观念性的偏差。目前,高等教育评价只是作为一般性的评价活动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绩效本身进行评价,人们对于其内涵与效用的理解也很难有所突破,长期在一般性评价的活动范围内进行改革与调试,这种评价方式很难收到全面的评价结果,不能反映真实的高等教育发展状态。其次,高等教育评价忽略了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因素性。“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很多,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经济和文化背景方面的;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还有财力的因素”[5]。除了受到以上各因素影响之外,教育效能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却很少有人提及。最后,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角度来说,对高等教育绩效结果的评价即使能够保证评价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所产生的效用也很难成为直接应用于提高教育效能的对策与措施,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显著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因此,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在方式上引入对教育效能评价有着极大的客观需求。

三、教育效能评价指标的确立

实现高等教育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需要引入教育效能评价,作为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举措,如何分解对教育效能的评价使其具有操作性与可行性是我们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学校是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对教育效能的评价可以通过学校效能评价来完成,落实在具体的组织机构上也具有了融入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客观条件。“根据学校效能的不同范式,大体可以分为内部效能、外界效能与未来效能”[6]。每种效能涉及的领域与范围不同,评价的标准与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

(一)内部效能评价

学校的内部效能主要是指完成预定学校目标的特性与效用。对学校内部效能的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引入新方式的重要部分,也是能否保障效能评价存在引入意义与价值的关键。对于这部分评价指标的确立要依据高校的内部组织结构与职能属性,对学校内部效能进行理性的划分。

1.实现教学目标的效能评价。教学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是实现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重要途径。对高校教学效能的评价要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绩效评价,前者凸显的是对实现目标、保障绩效的方式与特性的审视,并要基于不同的教学情境。高校内部效能的保证依赖于教学情境的设置,由此确立其如下评价指标:课堂教学中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对知识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多大的效用;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能否保证学生有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单纯地应对考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快地促使学生把知识迅速内化的方式是否有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相互之间建立学术联系,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方式评价;课堂外教学要依赖于制度的完善与机制的建立用以保障师生的课外交流,体现大学学术自由的本质理念,对于这种制度的有效作用也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2.实现科研目标的效能评价。高校承载着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重任,需要达到一定的科研目标,这就涉及科研效能问题,高等教育评价需要关注对科研效能的审视。科研效能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术权力如何分配;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学术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否具有良性的运行机制;科研人员的利益分配是否合理,能否促进其积极性的发挥;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与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规避机制是否健全等都关乎着科研效能。因此,对科研效能的评价能够从源头上反映高校科研的具体运行模式、组织形式及发展状态,从一个整体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的科研发展。

3.实现管理目标的效能评价。从高校工作发展的角度来说,管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发展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控制与协同。管理效能是保障教学与科研效能的重要前提条件,是高等教育效能评价不能忽视的环节。“学校效能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多层面多种类效能、各种效能之间关系、各层面之间关系,以及效能与效率间的关系”[7]。高校管理中人事制度的运行,能否利用制度的创新来提高工作效率;行政权力的运用能否更多地维护学术权益,而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硬性管理;高校管理组织模式的选择与运行机制的运用能否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管理是否依托学生自发的组织机构,如社团与学生会等都是管理效能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外界效能评价

外界效能从概念的理解上可以表述为:“利益相关者对学校服务感到满意,对公众表现问责。”[8]高等教育利益的相关者可以是内部的,也有来自于外部的。增值高校的外界效能必须满足内部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高校的满意度。

1.内部利益相关者期望效能评价。高校内部利益的相关者包括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他们对于高校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期望,并且和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高校权利主体对于高校的期望可以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与积极性,期望能够得到满足,会产生很高的工作热情与对自身高校的自豪感。对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效能评价首先要了解期望的领域与具体问题,评价实现期望目标的特性与有效作用,即为满足期望所采取的措施与方式、制度建设情况等,这也要考虑不同的组织与场域其期望目标的差别。

2.外部利益相关者期望效能评价。高校外部利益的相关者主要来自于政府和社会。政府、社会、高校是紧密相连的,前两者为高校提供支持和援助,同时也渴望高校培育出的人才能够回馈政府与社会,对高校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期望。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了解外界对于高校的期望效能,也就是能够满足这种期望的方式与效用,着力解决高校应对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其效能进行评价能够检验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外部影响力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未来效能评价

社会是发展的,高等教育也需要根据外部环境适时地改变发展方式。当今是知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球化进程在日益加快,高等教育要立足于本土化的客观实际与国际化的发展潮流,着眼于科技的运用与未来的发展。从功能角度来说,高等教育也要满足个人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

1.信息技术化效能评价。信息技术化效能的评价内容不是高校拥有的信息化或科技化资源的状况,而是评价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与对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效度。具体的评价指标可以囊括:有多少教师和学生能够运行信息化资源为自身带来收益;电子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多大帮助;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对提高教学效果的程度;信息化、科技化对于提高管理效率的程度;如何利用远程教育模式等。对信息技术化效能的评价可以促使高等教育发展思维模式的转变,了解信息化资源利用效率与程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是高等教育着眼于未来式发展亟待转变的重要领域。

2.观念与能力效能评价。基于高校发展主体的维

度,提出对其观念与能力效能的评价方式,具体可以概括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如何促进学生科学学习观念的形成,从而实现终身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如何在高校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是生活习惯,并内化为一种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与方式的有效性是观念与能力效能评价的主要指标,促进高校主体观念与能力的提升能够保障高等教育未来效能的创值,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2][3]孙绵涛.教育效能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2.

[4]康宏.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反思[m].青岛:中国海

洋大学出版社,2011:1.

[5]李灵.美国高等教育评价给我们的几点启示[J].科技导

报,2002,(3).

[6][8]郑燕祥.教育范式转变效能保证[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6:12.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篇7

关键词:市场调节;高校教育;外部治理

社会化生产都需要一定的机制进行资源配置,通常包括: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志愿机制,教育这种社会化生产同样需要这些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从1982年十二大提出发挥市场的辅作用,到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再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市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重要作用。具体到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上,体现在高校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市场的方式影响高校的决策,促使市场机制在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决策执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中的市场机制

良好的高等教育治理就是在合理界定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使高校敏锐把握市场信号,提高高校自身正确定位、调节和完善的能力。为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提高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同时还要努力避免市场的消极作用,协调政府和志愿机制,共同构建一个分工明确合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体系主要指市场主体、市场客体以及市场载体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市场作为市场的一种具体形式,同样由市场主体、客体以及载体组成。1.高等教育市场主体。包括:(1)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包括直接提供者和间接提供者,其中直接提供者主要指提供知识以及人才的高校,间接提供者主要是指为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的组织和个人,如政府、投资者、捐赠者等;(2)高等教育需求者,显然政府、学生以及家长、企业和社会等都是作为高等教育需求主体,也有学者将高等教育需求者进行具体分析,其中将学生以及家长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消费者,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作为最终消费者或者最终需求者来研究。2.高等教育市场客体。高等教育市场客体也继承了市场客体的一些核心内涵,这里主要指高等教育产品,和经济市场中的有形产品不同的是,高等教育产品主要是无形产品,如知识、科研成果以及为社会提供的服务等。3.高等教育市场载体。一般而言市场载体主要是产品和劳务交易的场所、规则和机制,高等教育主体和客体正常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等教育市场机制。将经济领域中市场机制的某些合理“要素”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即对市场介入高等教育领域需要做出限定,具体包括市场主体直接投资、经营高等教育,按照商业化模式运作的高校,如营利性高校的出现。还有高等教育自身为更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引入竞争、效率、选择以及多元等市场理念。

二、市场机制的作用机理

高等教育市场区别于经济领域中的市场,主要表现在:一般的市场主要有买方和卖方两个主体,而高等教育市场主要有四大主体:作为教育供给方的大学和教师、作为教育直接需求方的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权威需求方的政府以及作为最终需求方的企业和社会。根据市场主体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方式,将高等教育四大市场主体所构成市场分为权威经费拨款市场、师资市场、生源市场、院校市场四大高等教育“子市场”,对高校的影响方式也存在差异。1.经费市场。对于现在的政府经费配置会有竞争性吗?可分为项目经费和基础计划经费,在这个计划经费中主要方面是针对政府高校竞争中的平均拨款,所以经费是为了达到目标提高高校人才水平的目的而对学生人数有安排性的经费配置的方法。最近这些年根据我国国内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家采取了对高等院校教育的经费援助,对于不是竞争性的生均拨款的经费支配出去,用在了高等教育学科、对于经费逐渐每年的增加的专业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的经费,其他高校发展目标是为了提高经费的竞争性作为目标,现在由于政府财政由政府财政专项资和税金的规定,在高等院校期间和效率为目标而决定的专用经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精品课程、特色学科专业以及各种平台建设项目等。个人或者高等院校申请项目基金,但是必要提高自己的实力水平,这不存在疑虑的问题,以促进高等院校教学水平以及竞争机制来对比科研水平方面的进展。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的对我国大学科研工作的方向有了深刻广泛的意义。2.师资市场。师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而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实现的重要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成为合理配置高校教师资源的有效手段,为高校和教师(师资市场的主要供求主体)提供相互选择的平台。在当代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虽教师资源丰富,但是针对于市场格局,教师的合理化分配是受到限制的。教师与学校的分配比例尤为不当,许多优秀教师的水平未在工作环境中得以施展。学校针对教师的福利待遇直接影响其对于学校的选择,出现市场与师资力量不平衡的现象。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当前许多高校为了吸引优秀教师,常在招聘过程中列出一些优惠政策或者福利待遇,如为应聘者不但提供高薪,还为其提供住房、解决其子女上学问题等优惠政策,这些充分体现了师资市场对高校战略行为决策的影响。3.生源市场。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迈向大众甚至普及化教育阶段,并且突破了国家界限,走向国际,生源大战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打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生选择高等教育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他们往往会从自身家庭承受能力以及高等教育供给需求现状来主动选择进入何种类型、水平、专业的学校学习。各高校为争取生源努力从各方面提升吸引力,于是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多样化,形成了高等教育生源市场。首先,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影响生源市场角度来看,我国多数高校对学生的选择主要是以高考分数为标准,因为高考分数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是筛选人才相对公平的一种手段。同时分数就如一根指挥棒影响学生对高校的选择,无形中也会促进生源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生源市场。当然,各高校的声誉、办学规模和质量以及学校环境,教师队伍等都会对生源市场产生影响。其次,从学生的选择对高等教育发展影响角度来看,生源是院校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高校能否顺利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随着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发展阶段,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范围扩大,除了考虑学校的声誉以及各种硬件环境外,更多的要考虑该专业对今后就业的影响,因此学生就专业的选择这一信号影响高校专业学科设置。4.未来的高校市场。我国的高校扩招进行了很多年,高校和高校学生的数量呈现了飞跃式发展,要维持这个庞大数量的高校运转,必须统一规划好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有些资源属于稀缺性资源,数量比较有限,导致各高校为了这些资源进行激烈的竞争,这就造就了院校市场。高等教育的院校市场就是指为了让自己的学校得到更加良好的运营和发展,各高校之间对人、财、物有形的资源和社会名望等无形的资源展开既竞争也合作的现象。现在的大学有形资源的供给来自多个方面,既有国家财政和项目基金的支持,也有来自校企合作资金、学生的学费和一些社会人士的捐款。各大学在人力方面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高校生源,良好的生源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在师资和管理人才方面各高校之间也在积极争取最好的人力资源。以便让自己的学校培养更多优秀的顶尖人才,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声望,树立起自己学校的高校品牌优势。最后,大学管理者的办学理念以及管理能力决定着高校发展方向和发展的兴衰成败,尤其是大学校长的选拔,对大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会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管理人员,从而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能力,进而在激烈的院校市场竞争中更好的发展。高校间无形资源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社会声誉和制度供给竞争方面。社会声誉主要是社会对大学做出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社会声誉作为大学的无形资源,其实质也是一种无形资产,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力(主要指师资和生源)、财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供给状况。如果说,大学竞争的初期是以数量、规模为主的“粗放型”竞争,那么,大学的深化竞争将以品牌、质量以及特色为主的“集约型”竞争,也就是大学的声誉竞争。因此,各高校为了自身在大学排行榜中有个显赫的位置,会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除了大学排行榜这种无形资源的竞争外,还涉及到政府的制度供给这种无形资源,例如,国家的“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及成果奖励、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都是作为官方认可的优势资源,它不但能够带来可观的经费投入,而且还会使高校获得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资源,促进高校更好地发展。基于优势制度资源供给的重要性,高校会通过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来获取无形的优越制度。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基于市场机制的视角

1.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回归到教育话题,不同院校要充分意识到市场机制在教育市场的应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历程过程中,市场在其领域的各个细节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高校教师在不同学校间的竞争性流动,尤其是目前高校关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方面,多是以竞争性的优惠待遇收揽人才,出现所谓的“协议工资”这样市场化工资分配方式,这些都是师资市场发挥作用的结果。再如,未来生源市场上的学费变革,大致经历了从免费到收费的变化过度,且各级各类学校学费标准多样。因此,目前生源市场上的学费制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真实写照,一定程度也是收费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反应。同时,在竞争、多元、优胜劣汰等市场游戏规则下,高校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通过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来强化自身竞争优势,从而在竞争激烈的院校市场中胜出。2.高校应该提高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引入,而在于引入什么,如何引入。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因此大学闭门搞改革已经变得不现实,在高等教育市场中,一所大学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提高其吸收社会资源的能力,包括吸收外部的企业、社区、校友以及捐赠者等提供的资源。但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正所谓的“向上要增加拨款,向下要提高学费”,自身筹资能力薄弱,没能很好地运用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源发展自身。相比较而言,国外大学对社会筹资能力方面比较重视,它们更多的是通过校友会和基金会建设,来挖掘潜在的校友资源和社会捐赠主体,从而保证学校资源的相对稳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国外高校基金会运作公开、透明,因而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这点需要我国高校学习。3.高校要避免市场的消极作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完全市场化和产业化,而是强调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竞争、选择、多元等市场原则,体现优胜劣汰等市场机制的功能。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一些市场化的问题。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基于市场本身具有的盲目性缺陷,高校出现教室、公共自习室实验室等课堂空间资源的缺乏,结果就会出现为分散教室紧张压力而在中午甚至晚上排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作息时间。而且由于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加,师生比严重脱离正常标准,最终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整体素质下滑的后果。4.高校要充分调动各外部治理主体的积极性。高等教育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除了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外,还有企业、家长、社区、校友和捐赠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进行,高等教育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高等教育要想更好地发展,在坚持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必须考虑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充分调动外部力量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积极性,促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5.外部市场机制治理与内部治理机制相结合。在外部市场机制框架的大调解节之下,高等教育作为其调节的部分,要遵循大环境调节的规律,不破坏市场秩序,将外部调节机制维护好进行教育内部机制的治理与改革。高校内部机制的治理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于管理阶层要有突出其在学校的地位,使其真正地做到在其位谋其职;教师阶层要加大其福利待遇,增加教师的市场竞争力量,在压力的冲击之下,使其意识到在环境中所存在的地位;学生阶层要加大宽进严出的管理,效仿西方高校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内外兼修的素质,成为综合素质的人才,增强应对社会未来挑战的能力。内外结合,将高校教育在市场机制的大环境调节之下,进行合理性的改革。

作者:顾德学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志刚.从治理角度再看市场机制在高教领域的运用[J].中国高等育,2014,(9).

[2]陈文惠.高校项目经费管理的分析与思考[n].经济师,2011,(7).

[3]王云鹏,刘志民.我国大学竞争及其规制探索[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

[4]赵巧琴,安心.论大学无形资源的竞争[J].高等理科教育,2004,(5).

[5]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杨文芳.论我国高校治理机制改革[D]湘潭大学,2012.

[7]赵明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8]高伟,张燚,聂锐.基于价值链接的高校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9,(02).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篇8

论文摘要:成人高等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在职人员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不断充电。为了更好地发挥和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方法,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改善自身的不足。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成人挖掘他们的潜力,使其成为适应变化、适应终身教育的人;力争自我实现的人;能与他人共存、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为了更好地发挥和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方法,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改善自身的不足。

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

从招生来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采取的是“严进宽出”的教育制度。理论上说,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入学需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学校择优录取。学生入学后,由学校组织日常教学,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后方可获得毕业证书。但在现阶段,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尚不够健全,许多学校将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创收的基本途径,因而学生入校注册后,学业考察相对宽松,学生很容易毕业。

从培养目标来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以学历为本位,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也大致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略版。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知识储备轻能力培养,重考试轻思维创新。事实上,学历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忽视成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恰恰是具备上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目前的用人机制和评价体系也已经从原来的纯粹以“学历”为核心过渡到以“能力”为核心。因此,现在的一些课程设置往往不能非常好地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虽然众多普通高校纷纷建立继续教育学院,而事实上多数高校设立继续教育学院的目的已经偏离了继续教育的初衷。从高校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的招生状况来说,虽然仍具有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的资格,尚不愁生源,但这种缺乏长远眼光的表现必然会影响中国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考入大学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在此背景下,现行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所谓的吸引力——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大学学历将日益减弱,中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也势必将走到一个瓶颈阶段。

美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美国作为经济和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无疑是其能够飞速发展的强有力后盾。美国的教育界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意义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其办学效果达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美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基本使公民享受到了“终身学习”的机会。

美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一般都实行“低门槛”的开放式招生模式。但在学生入学后,为确保教育质量,采取了“高标准、高淘汰率”的毕业模式,其淘汰率大概在20%左右。由此可见,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广种薄收”的招生政策:一方面,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的大门向所有成年人开放;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学到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取得大学学位。这样一来,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实效就要远远大于形式。

在培养目标方面,由于美国高等教育普及率较高,学历教育尤其是本科学历教育在高校成人教育中处于次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不再以取得学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主要目的。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人们更多地参加与工作和个人发展有关的课程。比如,美国普通高校开设的职业证书课程(professionalCertificateprogram)是最常见的一种课程类型,也是吸引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据统计每年大约有1000万美国人注册学习这类非学分课程。这类课程与职业关系密切,它是针对职业要求设置的专门化课程,以拓展和加深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与技能,是已有学位教育的补充。

对比后得出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中美两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简单对比,我们应该能够得到一些启示。重视学历和文凭无疑是社会在尊重人才方面的一大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只注重学历和文凭已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作为成人教育,更应该关注为成年人提供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的职业培训。应当利用成人高校的资源办各种证书班。例如计算机最新工具类、汽车维修、数控机床的使用、现代管理及营销、国际财务报表等,使学生在半年至一年内利用业余时间能够掌握一种技能及知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但由于目前社会上一些观念陈旧,再加上国家政策等原因,使人们对于文凭的重视大大超过了证书。因此成人高校证书班目前办的数量及质量远远不够,这是一个需要大力提倡、开发的领域。

美国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曾经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高等教育会出现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具体地说,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在规模上急剧扩张,毛入学率超过15%;高等教育观发生变化,将接受高等教育更多地看成是一种义务而不是像精英教育那样看成是一种特权;高等教育的功能从培养统治者(包括专业统治者)转为“培养更加专业化的技术精英”;高等教育的课程更加灵活多样,具有弹性的学分制成为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在学生方面,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中等教育后中断一段时间再上学,入学越来越容易,而且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马丁·特罗所提到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培养更多社会所需要的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采取更加灵活的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为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不断充电加油。

总之,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中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理解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以便真正发挥成人高等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孙立新.发达国家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5(1).

洪玉.美国成人教育的五大特点[J].民族教育研究,2004(1).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篇9

[关键词]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

引言

教育是“立人之本”,然而传统教育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绩,但实际上还存在很多被人诟病的地方,所以需要得到改善。在相关理论中得知,现代化教育提倡与大数据技术结合,借助大数据技术来改善教育质量,但实际上因为多种原因的影响,大数据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却容易受到困难,所以为了完善落实大数据教育,需要先了解这些问题,再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一、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与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对比分析

(一)传统高等教育管理分析

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是现代较为普及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该模式当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依靠教师的主观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知识讲解、作业布置、作业批改、测验、测验结果总结,通过这些方法教师能够明确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完成了教育的本质工作,所以在某种角度上,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方法。但结合相关研究来看,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然而在细节上,因为其在教学当中主要以教师的主观方法作为管理实施渠道,那么主观化的管理势必会受到人必带的误差属性而出现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教学质量的浮动,所以有一定不利影响,同时在普遍案例上可见,许多学生在教学当中都表现出了兴趣低下的现象,原因在于传统教育中,学生出于被动条件下,其一切学习行为、思维均随着教师主观信息发展,同时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只会围绕课本知识点来进行讲解,而课本知识点多数比较枯燥,在上述条件下加之作业、测验的压力,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最终就会引起学生兴趣低下,使其在学习当中容易出现负面心理或者“开小差”,这些现象均不利于学习水平的增长。

(二)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分析

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是一种结合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以及pC端、移动端设备来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涵包括:大数据技术以及教育改革下的先进教育理念,其中大数据技术是一种具有深度挖掘,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学习”的技术;教育改革下的先进教育理念是一项提倡在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学思想。在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应用当中,教师可以以传统教育管理当中的作业、测验结果以及学生日常的学习兴趣表现为数据,将其导入大数据技术当中,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深度挖掘学生兴趣点以及不感兴趣点,之后依靠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功能,记录挖掘结果,最终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围绕挖掘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挖掘结果中显示某学生的兴趣点在于网络,那么在此条件下教师就可以以网络为背景来设定教学题目,但不可脱离课本知识中心,只设定知识中心的延伸内容,最终教师依照延伸内容,在课堂或其他条件下(依靠pC或移动设备实现)进行教学。在上述分析内容上可见,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是一种围绕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许多实际案例当中已经被应用,从结果上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效果良好。

(三)对比分析

综合上述两部分的分析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以确认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首先对传统高等教育管理分析内容进行总结: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主要围绕课本内容,通过教师的主观思想来进行教学,从相关案例当中可见,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但学生却大多存在负面情绪或其他不利于学习质量的现象,故此说明传统高等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次对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分析内容进行总结: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主要围绕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挖掘与学习,之后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以其中知识点为中心制定与兴趣点相符的教学内容,再通过引导方式来进行教学,从相关案例上来看,因为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符,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主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使其主动思考,所以学生没有出现负面心理或其他不利于学习质量的现象,故此说明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行之有效,且效果高于传统高等教育管理。

二、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挑战

综合上述分析内容可见,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故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逐渐被投入在实际教学当中,但从教学结果上来看,虽然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取得了良好成绩,但其中部分细节依旧存在难点,这也是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的挑战。那么为了提高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质量,需要先对这些调整进行了解,再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因此下文将进行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挑战分析。

(一)学生兴趣收集较为困难

高等教育一般是指大学教育,那么现代大学校园建设面积庞大,所以学生数量较多,同时介于大学日常管理相对自由,学生在非上课时间会自由活动,所以教师很难在课外时间便捷的获取学生兴趣,而在上课时间当中,教师不能为了收集兴趣而占用太多教学时间,所以收集效果并不良好,综合以上两个部分可见,在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当中,教师无论在课外、课内时间都很难有效率,且确保准确性的完成兴趣收集,此时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就失去了应有依据,强行应用只会导致表面化现象,难以产生实际效果,此问题在当前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普遍应用中十分常见。

(二)大数据专业水平不足

在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当中,大数据技术是其中的核心,此项技术虽然在功能结构上比较简单,只包括数据挖掘以及数据特征学习,但这两项功能的深度较高,所以要完善应用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有足够的专业水平。然而在教育领域当中,大多数教师所学领域为科目专业领域以及教学技术领域,而对于大数据技术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实际操控上较为困难,在此条件下,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无疑受到了阻碍,因此需要对此进行改善。

(三)教师教学观念不匹配

综合上述内容(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与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对比分析)可见,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与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传统高等教育管理当中的观念不适用于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但因为传统教育管理实行多年,所以大部分教师的观念依旧停留在传统教育上,此时如果要实行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就会引起观念与方法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传统教师难以理解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观念,所以在教学当中依旧“我行我素”,继续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在此条件下,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的实施无疑“形同虚设”,由此可见传统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的实施具有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简陋

在原则上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除了需要确保观念正确以外,还要重视教学方法,但结合上述内容(教师教学观念不匹配),说明教师观念与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存在冲突,而教师观念是决定其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观念错误的前提下,还会导致教学方法上出现问题,但传统教学方法并不能称其为错误的教学方法,其只是在细节上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点,因此说明传统教学方法较为简陋,在之后的改进当中,应当围绕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内涵观念进行相应调整。

三、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实施调整应对对策

(一)学生兴趣收集方法优化

在大数据技术条件下,教育单位可以结合网络技术设计学习平台,平台的主要功能在于:在课外时间给学生提供教育、娱乐等资料,资料的形式可以为图书、视频等,此举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在课外时间的兴趣需求,在学生兴趣需求被满足的条件下,会提高学生对平台的使用率,那么在学生使用平台的过程当中,其操作行为是随着自身兴趣需求而定的,此时大数据技术即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操作习惯,获取到学生的兴趣,并借助自身的挖掘功能,得到学生兴趣的延伸应用,最终将结果反馈至教师即可,这一过程并不会与其他行为发生冲突,所以可以确保其顺利开展。此外,为了尽快增加平台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程度,教师可以在教学末尾进行简单的宣传,有利于平台的推广。

(二)大数据专业水平提高

要提高大数据专业水平,本文建议采用培训方法来实现,即依照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之后再选择受训人员进行培训即可,但介于大数据的专业水平要求以及学习难度,本文建议培训的内容可以相对简化,例如针对上述平台应用,可以围绕该平台功能进行培训,这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平台功能,而功能内容基本是固定的,只要学会操作即可,因此实现了简化目的,同时借助培训也提高了教师大数据专业水平。

(三)强调先进教学观念

在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到了被淘汰的边缘,因此为了实现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需要强调先进教学观念。具体方法上,同样可以采用培训方法,但在培训内容上需要进行调整,即为了体现传统教育观念与先进教学观念的差别,可以通过案例法举例进行培训,根据案例中学生课堂反应、作业正确率、测验成绩的对比结果,可直观表现出先进教学观念的优势,此时就提高了教师对先进教学观念的重视,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先进教学观念培训。

(四)教学方法改善

介于上述分析,可以充分说明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因此在大数据高等教育管理条件下,应当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具体来说,借助上述平台应用可以获取到学生的兴趣点,那么围绕各兴趣点的特征,可以有许多延伸性的发展,例如某学生喜欢运动类的信息,那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围绕运动信息的特征来设定教学内容,此时因为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会更愿意理解这样的题目,相应通过做题也实现了教育目的,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先进教学观念的要求,可以投入到大数据高等教学管理当中。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篇10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马学敏(1976-),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唐山063020)

[课题项目]本文系唐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专项科研课题“高等师范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新模式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0e0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39-02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主要场所,是中小学教师的源泉所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质量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而做好师范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则是整个师范教育迈出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师范新生入学教育与普遍意义上的入学教育不同,它是由“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此,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等师范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现状

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对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上升,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对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构建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越来越多的高等师范院校在新生入学的教育内容、教育主体上下功夫,而没有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育最终要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来实现。因此,当前师范院校这种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趋势势必影响入学教育的质量。

(二)入学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师范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中,学习者是师范新生,因此,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切合师范生的特点。但是,我国师范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也没有体现出师范生的特殊性。师范生是未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才,我们要根据教师职业的时展需求,对师范生进行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基础素质的全面教育,从而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接受社会的历练。

(三)入学教育方法缺乏实效性

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时间、空间上表现出不合理之处,这深深影响了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我国师范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开展活动的时间过于集中,这样的安排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开展活动的空间则局限于学校,这与师范生较强的专业实践性特点相背离。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我们都应看到现有模式的不足,应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师范院校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新生入学模式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我们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师范生未来发展的教育模式。

二、高等师范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确立以人为本理念在入学教育中的地位。以人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深远的意义。以人为本的实质内涵就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在大学入学教育中则表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将大大改变传统意义上把学生纯粹视为被教育对象的现状。在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入学教育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弘扬大学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师范生关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重新解读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2.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入学教育中,教育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我们要了解学生对新学校、新专业的看法,了解学生对大学阶段学习所做的初步计划,了解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了解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性特点,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等,为学生入学教育内容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入学教育中,由于地域的差异性造成了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尊严,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入学教育体系的构建。(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意义上的入学教育总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是受教师控制的对象,然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意识到学生在整个入学教育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一方面,入学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可选择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制订的培养计划并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关内容,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超越教师的限制,科学地提出不同的观点与方法,创造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

(二)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入学教育中,由于“师范性”的既定性和特殊性,我们要根据现代社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开设与此相关的教育内容,使师范生更加明晰“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使他们自入学开始就培养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向“教师”靠近。

1.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为了提高师范生以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质,师范院校入学教育要优化课程设置,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具体做到以下几方面:(1)增设相关课程,拓宽师范生的专业知识。高等师范院校要增设与所学专业知识有关的课程,实现“量”的拓展,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同时,针对本专业的重要知识部分设置“深化课堂”,使师范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质”的深化。此外,学校要设置以“教育学”“心理学”为核心的“精品课程”,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必要补充。学校在新生入学之际,将这些课程纳入师范生的培养计划,讲解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兴趣,使师范生既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又有了精深的学科知识,从而为以后从事教师职业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2)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发展师范生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①根据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我们在入学教育中要优化课程设置,把与教法课、班级管理课、技能训练课等专业能力有关的课程纳入课程设置中,使其与专业知识课程交错进行,培养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设计教学能力等,使师范生在入学之初就对教师基本技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便在大学学习中努力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2.扩大教育资源,提升师范生的职业素质。师范性决定了师范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特殊性。在师范院校这种专业性较强的院校中,职业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也把以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为主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1)利用学校资源,完善师范生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学生针对未来就业和实现职业理想而制订的计划。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我们要能够充分挖掘学校这一场所中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使师范生在入学之初就能树立职业理想。在学校,我们可以动员优秀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组成教师队伍,为学生系统全面地介绍教师这一行业,从而使他们了解教师行业的特点及需求导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导向制定职业规划,为师范生的就业打下基础。(2)拓宽资源意识,强化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②对教师而言,这些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等等。但是,就目前我国入学教育形势来看,高校师范院校过于忽视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要拓宽教育资源,邀请教育界精英人士进入校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立足于教师职业,向同学们介绍职业心得,传授职业经验。从优秀教师身上,学生更容易看到“职业道德”这一抽象概念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从而使师范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

(三)改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的多时空性

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对学习者进行教育的途径。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在时间、空间安排上缺乏合理性、科学性,为此,我国师范院校从时空入手,创造多时空的教育方法,完善我国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

1.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的统一。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是针对时间而言的,集中教育是将师范生入学教育的各项内容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完成的教育方法;而分散教育则是将这些教育内容穿插在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完成的教育方法。在我国,目前多以集中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方法既会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又便于学校进行协调管理。但是,结合师范新生的特点来看,他们刚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及所学专业有些茫然,过于集中的教育会加剧学生的紧张心理。因此,我国师范院校要一改过去只注重集中教育的方法,采用逐步引导、缓缓进入的方式,将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统一起来,以适合师范新生的心理。

2.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统一。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是针对空间而言的,以学校教育为界,将教育的方式分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一直以来,校内教育深受我国师范院校的喜爱,并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校内教育这一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我国师范院校往往能够协调专业老师、辅导员以及优秀学生的引导作用,能够合理利用校内传播媒介,进行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从而对新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在新时期,校内教育无法满足师范新生的个人和时代需求。对师范新生进行校内教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校外教育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到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中,走到具体的工作单位中,参观实际工作场所,了解社会的实际就业压力和就业需求。这种“走出校园”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冲击,促使师范院校的新生尽早树立职业目标,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树立精神动力。

高等师范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师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改进,使入学教育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注释]

①②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6,134.

[参考文献]

[1]方钫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和思考[J].现代教育论坛,2010(12).

[2]李国庆.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素质的要求[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3).

[3]刘鸿翔.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人格气质差异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4]毛敏,王钰.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索[J].高校高职研究,2010(3).

[5]王起翔.试论师范教育体系与管理[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6(2).

[6]吴文龙,陈小娟.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7).

[7]宋农村.论师范生素质教育[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