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等学前教育专业十篇高等学前教育专业十篇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53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舞蹈课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之定位

舞蹈课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技能的重要途径,能够对学生进行协调性的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等等,它不仅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是学生在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专业技能。从课程的内容结构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包含了幼儿舞蹈基础、幼儿舞蹈律动、幼儿舞蹈编创。从学科结构上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涵盖了音乐学、美术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训,还有观念的认知,是集理论课、实训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二、现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舞蹈课处在正在建设和探索之中,加之发展起步较晚,导致在舞蹈课程常规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

首先,各个高职院校没有统一、权威的舞蹈课教材。各个高职院校要么各自为阵由学校组织编写教材,要么教师上课前自己准备素材,自己观看舞蹈碟片;或者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没有规范。导致课程效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对课堂没有兴趣的局面产生。最终形成舞蹈课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第二,教学内容过于重视技巧传授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重视舞蹈动作、技法的传授,如何快速熟练舞蹈动作的层次上。对于学生作为一个舞者的素质、素养、品格的培养较少。接触舞蹈的每一个学生在最开始,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动作的模仿上,一节课上完学会了动作却记不起音乐的基本旋律,一味拼命的模仿老师的肢体动作。老师在单方面为完成授课计划、教学任务,也会重视学生对动作的掌握而忽视其它方面素质品格的培养。

第三,教学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实训),实效性不强。学校开设舞蹈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视理论讲授和舞蹈基本动作的练习,缺乏舞蹈编创能力的训练、实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要为学生编创节目,组织学生编排舞蹈,迎接各项文化活动演出等等。简单的舞蹈基础学习,简单的舞蹈织体基本功练习和理论讲授,难以适应社会上幼儿园教师岗位的需求,导致实效性不强。

第四,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少,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制约了专业建设的发展。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近年来,通过组建合并、升级演变而来。职业教育不能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足够重视理解,加之很多优秀大学生不愿意去职业院校工作,宁愿去三本工作也不来高职学校。综上原因,导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缺乏舞蹈教师。特别缺乏曾经在幼儿园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三、现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其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了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一是具有较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熟悉教育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从事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三是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必备的弹唱、绘画、舞蹈技能和熟练操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如何培养出上述优秀合格的毕业生,笔者认为在常规教学中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教材的编写工作。省属职业院校和地市职业院校,加强校校、园校合作、校政合作,抽调兄弟院校、幼儿园业务教学骨干教师,成立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材编写工作小组,集合行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智慧力量,编辑出版统一规范合格的教材。从而提高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

(2)常规教学内容选取要丰富,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知识水平。舞蹈课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舞蹈专业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幼儿舞蹈教学、表演、创编能力,并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唱、跳、说、弹、画、编”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选取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素材。

(3)重视学前教育舞蹈课实训,组织实地参观幼儿园,增强舞蹈课实效性。参观教学法是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学校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在幼儿园实地学习、观察、见习。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参观笔记,写好见习心得,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参观报告。学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给学生上课,增加实训课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大量丰富实训课时,提高舞蹈课教学的实效。

(4)通过“内培外聘、专兼结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社会上,幼儿园中幼儿体操、舞蹈、音乐、书法等方面的师资也十分缺乏。这些都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面临的严峻的现实。如今很多幼儿园又开设了双语教学班。外语水平又是学前教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作为高职院校,师资本身就很匮乏,面对市场的需要,必须加快培养校内自己的青年教师,对于中老年教师也要加强转岗培训。师资缺口,通过招聘或者在教育管理部门、兄弟院校外聘幼教教师,特邀地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园长来校兼职授课,和学生互动交流。通过这些方面努力补充双师型教师匮乏的不足。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法,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材编辑、课程实训、师资培训等,才能提高学前教育学生舞蹈课教学质量,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学前教育人才。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篇2

一、双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及突出问题

(一)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

学生的学习成绩良莠不齐,且每周课时量局限在2节,学生数量过多,老师很难驾御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缺乏实践性,课堂形式单一,由于现在大班额的授课,学生有很少的展示机会,也就造成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缓慢。

(二)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习惯填鸭式的高考学习模式,对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的改变还没有及时适应,没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课前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后更不会复习,在学习时没有形成良性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在高考期间,学生的努力目标是自己理想的大学,但是由于考试失利,来到高职院校,所在的环境和学习氛围和自己所期待的大学大相径庭,因而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没有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的状态。

(四)师资缺乏双语教学培训

双语教学指使用双语或多语种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它既不同于外语专业的教学,又不同于以母语为教学语言的专业教学。双语教学有其特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双语师资应具备专门的素养。

(五)教师教学评价不及时

在教学评价上,由于大班额授课、课时局限性等客观原因的存在,会有延时评价的状态,教师不能及时给予所有学生肯定,学生不能及时的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二、双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构建“对分课堂”的教学新策略

(一)落实对分课堂的观念:隔堂讨论

第一节课老师讲授书本上的重、难点知识;课后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作业,期间发现的问题不问老师或同学,要把这些问题做出标注,在第二节课时和组内的成员一起讨论并解决。

(二)强调对分课堂的理念:平时学习

对分课堂鼓励平时学习,把有效学习付出的努力分散到整个学期,每一周学生在老师讲完后都需要内化吸收,并以作业的形式体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在整个学期,学生的深层学习和理解学习就会一直在进行。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非常令人满意的程度,教师采用对小组课堂表现给与及时加分的评价方式使一种潜在的竞争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竞争学习环境,学生自主性非常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参与意识强,而且不怕出错,勇于表达,上课非常认真,这些都是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之间的互助非常及时,如果有学生不知道答案,那么其他学生会积极给与帮助,并获得加分。这种方式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合理利用电教化教学资源

利用学生人手一机、随时上网的便利条件,班级开设了微信交流平台,教师的通知推送、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师生交流等活动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完成,教师既可以及时监督学生的进度,又能使学习英语从死记硬背变得活灵活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明显提高。

三、双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讲授

以教学周为16周为例,每周两节课,第一周的第一节老师讲授课程概论,第二节老师讲授第一章节的知识,其中老师要对教材整体了解,合理安排教学设计。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对讲授的知识要点、系统、结构、联系等做到熟能生巧,同时要注意调控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吸收

学生下课后认真阅读书本上的资料,吸收并发现问题,学生的认真与否能在她们所上交的作业中表现出来。如果作业完成的认真,充实说明学生在查找资料等方面做足了功课,能够结合书上的内容来扩展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三)讨论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合作,达到知识生成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能讲、敢问、善思的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讨论可以分4个环节: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

小组讨论的具体长短根据情况确定。讲授与讨论间隔时间越长,作业越多,内容越多,同学独立学习的越深入。随后,教师让课代表随机抽签,抽到的小组让组长再进行组内抽签,让抽到的学生表述刚才小组讨论的精华,或提出小组都感到疑惑的问题。这样督促学生小组讨论时认真参与。不要预先让小组代表发言。抽查就是强调随机性,让每个同学都不能懈怠。

衡量讨论环节是否成功的两个关键指标:充实、紧凑。从多数学生的角度去看,觉得这个阶段,无论是其它学生讲、还是教师讲,讲的内容都很有价值,不松散、拖沓,感觉时间利用率高,没有浪费,就算成功了。

(四)作业

作业的目的是督促课后复习,保证理解基本内容,为深入、有意义的小组交流做铺垫和准备。预先告诉同学,作业成绩分为:优秀,认真,完成。可以通过网络来简化作业提交,让学生把电子版的作业或录制好的视频直接从网络提交,而手写作业通过手机拍照后从网络提交。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篇3

以研促教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也是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随着社会对幼教师资学历水平、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国内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扩展和壮大,教师教育阶段的师资培养是否能从源头抓起,以及如何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目标,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品位,成为现今人们较关注的问题,也必将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趋势,而这一问题让我们最终追溯思考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殊性要求

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下简称四川幼专),学校升格初期,对该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一般性要求方面整体水平较好:如在专业教师的学历达标也就是教师职业准入方面普遍较好,新教师来自国内各大师范高校,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注重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续学习,也具有合格的教师教育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等。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特殊性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如:除部分教师在学前教育领域有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更多的教师是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专业扩展而新加入该专业的新鲜血液,普遍缺乏对学前教育领域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了解,而学前专业教师队伍庞大、涉及学科种类复杂、教师自身专业领域差异大、教学任务相对繁重,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重新接受系统学习提高和深入幼教实践的机会,尤其是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幼儿教育研究成果、国内外幼儿教育现状以及幼儿早期教育的市场化、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深入学习体会。归结起来其核心问题是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教育规律及当前学前教育社会现状的认知不组、研究不深等造成,而这恰好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应有的特殊化要求。

二、“过渡期”教学与科研的重心转移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校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又要进行科研,并且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虽然在实践中一个人身上很难达到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完美境界,但不管作为目的还是作为手段,两者都是“共生互补”的关系。作为“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型过程中升格的高专来说,虽然有多年幼儿师范和大专教育实践的办学基础和优良传统,但毕竟存在“转型”期的繁重任务。总体来说,过去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不够、教育科研能力也有待提高,更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重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幼教一线搞教育科研,对于那些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再教育与培训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特殊性发展。为了顺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大力推进学校学前教育的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几年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以实现教师工作发展的中心从教学渐渐向科研转移,形成“以研促教”的浓厚氛围和研究局面,培养科研意识,提高教育质量。

三、四川幼专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1.以发展科研为契机,构建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系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办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在经费紧张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教育科研的投入,除直接将经费投入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课题的奖励、教师培训等常规项目,更加强了计算机的配备、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软件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等,学校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积极构建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系统,校园内免费向教师开放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各系部都建有学前教育学科教研专栏,通过网站专栏宣传学前教育相关信息和理论、课程改革,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利用网络视频系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教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育艺术,既培养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更开阔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视野,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以打造研究中心为平台,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积极投身幼儿教育研究

学校相继成立了四川省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白马藏族文化研究中心等,在省幼儿发展与研究中心下设置学前教育、儿童心理与发展、幼儿园管理、早期教育研究等若干研究室,挂靠各部系,集中优质资源,群策群力,收集和整理文献信息、购买资料、举行小型学术活动、外出调研和工作交流、课题预研、指导学生科研兴趣小组,营造科研氛围,协助教师个体的课题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等工作,形成学校内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局面,引导教师密切关注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发展心理学、婴幼儿发展、早期教育以及幼儿园管理等学科发展动态,鼓励教师结合学前教育热点问题做蒙氏教学、幼儿园游戏、幼儿早期阅读的潜能、奥尔夫音乐等在幼儿园应用的研究,重视探索与建设具有自身地域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并尽可能与国内普遍特点和国际惯例接轨,从而让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之上。

3.建立精细的科研奖励制度,促使教师加强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

学校相继出台了《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与《学校科研项目奖励细则》,一方面通过研究中心组织教师申报部级省级重点课题,一方面通过校内学术委员会组织校级课题申报的资格审查与评审,学校每年向各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下达不同的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必须参研1~2项省级或部级课题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必须主持并参与市或校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鼓励新教师申报青年课题,纳入工作岗位职责,也纳入年终教师工作的评估,在今年在研省级以上课题中与幼儿教育研究有关的占三分之二,而在学校立项的27个校级课题中,95%以上都是各专业教师结合把自身专业与幼儿教育结合而成的课题项目,以制度形式出台的科研奖励细则,详细规定个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和的奖励措施,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既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又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4.开展主题型的的教育研讨活动,大力倡导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它包括不断认识思考“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也包括实践操作层面的反思,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可靠的途径,是所有专家型教师必备的品质。学校定期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以主题研究为中心,采用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灵活确定主题,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法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反思,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建立了一个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体系,精心打造了“儿童文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学前教育专业的精品课程。教师渐渐向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目标靠近。

5.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校本培训”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除常规的新入校教职工培训,学历培训、课程培训、出国进修培训等,近两年“校本培训”中的重要内容是以教务处和科研处牵头,由各部门和系组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理论与实践培训,以提高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研究和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专业知识培训与幼儿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主要包括:教师师德、教师职业情感、现代教育理论、新纲要解读等。培训方式多样化,包括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以老带新、幼儿园现场情境观摩、外出访问考察、与兄弟校联谊等,这些培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直接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周边幼教机构的教育资源,既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培训方式,也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6.充分发挥学前教育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深入幼儿教育一线开展实践研究

为了弥补学前专业教师对社会需求和幼教实践的了解不足,促进他们深入幼儿园、服务幼儿教育,提高他们在教育科研及人才培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求从事该专业各学科教师必须深入所有校内外教学基地开展教学指导和实践研究工作,校内基地包括规划中的附属幼儿园,已经建成的学前教育研究室、心理实验室等,校外基地包括所在地区和周边市区40多所幼儿园和幼教机构,还有两年来和各地市州建立的继续教育基地。教师通过承担学前专业学生的常规见实习、综合训练、实践锻炼、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校外继续教育基地等的外出授课、实践指导等工作,大大增强了和幼儿园、早期教育机构、学前教育管理部门、儿童发展与教育咨询机构等的了解和交流,达成多项教学研究长期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相信,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下,四川幼专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是积极而有价值的,也期望能为高职高专教师师资培养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顾明远等.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柳海民等.试论教师专业化及其专业化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5).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篇4

关键词:能力本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48-03

目前,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的一些高职院校,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纷纷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立了高中起点的学前教育三年制大专的同时,也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础上设立了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是中、高职衔接连贯的专科教育,学生在前三年中职学段完成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导向的基础教育,后两年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教育。采取五年制三、二模式培养初中起点的大专层次幼儿教师,应是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良好选择,一方面可以整合中职幼师专业资源,有利于扩大幼师培养规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吸纳有培养前途的优质生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特点,在于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区别于普通高中课程和一般高职课程的独特优势。作为高职院校新办专业和新的办学形式,积极开展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中、高职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机制,以便更好地认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是培养优质学前教育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地方院校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的具体行动,对于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制中职学段课程与普通高中课程比较

(一)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的高中教育指初中以后高中阶段的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后三者一般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

普通高中强调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人格健全教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可参加高考升入大学深造。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各界对高考升学率的盲目追求,导致普通高中教育存在单一强调知识教育或知识准确度的弊端。鉴于此,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完善,2003年,改革之后的新课程不以学期而以模块区分学习内容,采取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学术性课程的形式在各地进行实验和推广。

职业高中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重点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不但要学习高中的基本课程(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等),还要学习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课程与普通高中课程的设置存在较大差异。课程设置的不同取向主要取决于不同的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对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界定: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教育部2003年制定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职教育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

通过比较,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以下不同:

一是基础性与专业性的不同。普通高中教育以培养公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为目标,为继续学习提供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中职教育则具有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双重培养目标。

二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不同。普通高中教育以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中职教育则要求在一定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加强受教育者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专业实践技能培训是其主要任务。

三是通用性与实用性的区别。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通用型人才,与地方社会需要的联系是间接的;中职教育则体现服务社会的实用性功能,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源”与“流”的关系,同属中等教育阶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普通高中课程因培养目标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设置取向。

(二)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程和综合性课程,注重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科相对分散,课程设置注重全面性而较少实践和应用。近年来,伴随全国各地高中课程改革的普遍深化,一些普通高中缩减了必修课学分,增加了选修课学分,选修课通常扩展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种类。其中,职业技能类课程的开设主要立足于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到部分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促进对文化课的学习并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参加高考。

中职课程保留了必要的文化基础学科,且无高考升学压力。中职文化基础课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从目前的教学科目及学时安排上看,中职文化基础课的科目要少于普通高中,科目所占用的总学时比普通高中少30%。中职教育之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还在于注重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职业目标明确,注重技能课程和实操课程,强化专业技能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特点。归根结底,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人的,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为主,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

因此,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中职学段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行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相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宽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的课程设置理念。一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应体现中职学段教育的基础性、理论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没有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中职教育就会等同于岗位培训;另一方面,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应体现中职学段教育的专业性、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没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要求,中职教育就会混同于普通高中教育。

此外,五年制学前教育的中职学段课程也有别于三年制的中职课程,在基本素质教育和专项技能训练两个模块课程设置上,前者注重与高职学段课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衔接,体现继续教育思想,其课程体系须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为高职学段的进一步深造打好文化知识和能力基础;后者则需在一定时段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强化专业能力实训实习过程,使中职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岗位职业素质和能力,为上岗就业做好准备。

五年制高职学段课程与三年制高职课程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四年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高中起点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初中起点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初中起点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与三年制高职教育都属大专层次,从其生源质量和课程设置来看,可以在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学制不同,但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以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为例,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现代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能胜任幼儿园工作的五年制大专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再以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与较扎实的科学、人文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弹唱跳说画做六项基本技能,善于沟通,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和其他学前教育工作者”。2010年4月,山东省制定了三年制中专、三年制大专、五年制大专的课程方案,对各级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准确定位。如对三年制大专和五年制大专在培养规格和素质方面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都是“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情智结构、较强实践能力、一定科研能力和初步管理能力的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这一培养规格和基本素质要求,为我们研究和制定具体培养标准和课程方案提供了参考。

基于同样的培养目标,五年制和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课程科目基本一致,相对中职学段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两个模块课程,都增加了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两个模块,体现了分阶段、分步骤达到专业能力标准和目标要求的一体化培养策略。

(二)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五年制高职学段与三年制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科目虽基本一致,但因生源不同、学时不同及由此带来的不同培养效果却很明显。比较起来,五年制高职课程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跨中、高职学段的五年制技能课程学时更多。儿童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基础课及美术、音乐、舞蹈等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具备一定程度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三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开设的时间普遍较短,在大多数学生没有任何技能基础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短时期的训练无法满足实际的技能需求,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缺乏自信。相比之下,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中职学段入学伊始就接受弹唱、舞蹈、绘画等技能方面的课程训练,掌握弹、唱、跳、画等一些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培养跨越了中、高职学段,学程更长,更具有长期性和接续性,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是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技能课程学习相对容易接受。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虽然普通高中文化基础功底较为薄弱,理论知识较为欠缺,但他们的专业可塑性和适应性较强,可谓“起点低、落点高,定向强”。高中起点的三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但专业技能低于五年制大专生。由于高中毕业的学生大多数身体各方面已经发育成熟,身体的柔韧性明显比不过五年制学生,可塑性相对较差。入学前对舞蹈、琴法、乐理又没有接触过,再加上专业技能课时少,学习时间短,专业技能学习困难较大,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在技能学习方面,对于可塑性较强的初中毕业生而言相对容易,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效果相比三年制大专毕业生具有明显的优势。

总之,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保证幼儿教师培养的质量。初中毕业生人生价值观在形成之中,身体发育可塑性强,专业技能技巧容易提高,从初中毕业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的优质幼师人才,也能更加充分地体现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熊伟.中等职业教育现存问题及其发展对策浅见[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2,14(3).

[2]陈丹辉.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2(2).

[3]于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实施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5.

[4]赵南.新时代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想[J].学前教育研究,2009(8).

[5]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篇5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化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在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这种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是通过职前培养获得的,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通过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来培养。这就要求各级各类院校以培养专业化幼儿园教师为目标,努力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化素质,为学生职后专业化成长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当前,我国在职幼儿园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中等师范学校,学校生源来自初中,学生文化基础差,在校学习期间不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给职后的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带来了严重的障碍,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职前培养是当前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结构上的变化及培养特色

我国幼儿师范教育由三个层次构成,即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组成的教育体系,从总体上看,是适应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师资队伍需要的,而这一现状是由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大,各地教育状况悬殊的基本事实决定的。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认识到学前教育在整个人生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多数国家都要求幼儿园教师达到本科学历,但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幼儿教师学历仍然偏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有三个层次:一是本科层次的;二是专科层次的;三是中等专业层次的。21世纪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高等专科学校逐渐替代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且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中等专业水平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专科层次的幼儿园教师开始替代中专层次的幼儿园教师。而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不断增加,但是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职业取向往往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幼儿园的管理者、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者。这就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重专业理论的学习轻艺体技能学习,即使有一部分学生进入幼儿园工作也会出现某些技能方面不如中专生的尴尬状况。而中等师范学校,一直注重学生艺体技能的培养,但往往是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很高,而专业理论水平偏低,影响了她们日后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还是会以专科层次教师为主。

当今我国一些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基本是由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而成的,这些学校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优良的设备资源,但是由于长期培养的是中等层次的幼儿园教师,招生对象是初中起点的学生,学生文化素质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仅局限在艺体素质和能力上,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还是注重艺体训练而忽视理论学习的“艺体型”模式。针对这样的状况,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别于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道路。

三、高职院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应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要具有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它为教师的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支点,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态度归根到底都潜移默化地受自身专业理念的影响,没有专业理念的更新,教育就难以呈现出焕然一新或有活力的面貌,教育也难以胜任时代与社会的重托。

当前我国的一些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是由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而成的,其中很多教师常年以来在中等师范学校任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还停留在中等师范学校教师的层次,已具有的观念和意识很难适应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树立高等院校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幼儿观、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师幼观和自我发展观等,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和方法,能围绕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的专业化水平开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从而实现专科层次的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的定位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又不能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看齐。其培养目标要从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要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儿教师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要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新世纪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于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的培养,首先,要把学生定位在高等教育上,要具有普通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思维方式等,同时又要具有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即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能力和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专家型”和“艺体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观察、分析、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具有设计和应用教育背景的能力;具有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具有教育反思能力;具有从事教育研究的科研能力。“艺体型”指既具作为教育的一般能力和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三)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影响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的瓶颈,因为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自己的教材体系,不是沿用中等师范学校的教材,就是以本科教材简单处理来进行教学,同时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严重影响到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基于上述原因,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1.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由于幼儿高等专科学校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而来的,因此,很多学校在学科内容选择上一是沿用中等学校的学科内容,而内容往往陈旧、简单,体现不了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二是把学前教育本科教材照搬照抄,而本科教材内容的研究性很强,学科内容多,现有高专的教学时数又很难完成学科内容的任务,造成教师讲课时会出现面面俱到,内容缺乏深刻性,学生学习效果差的现象。基于上述情况,我们需要改革教材,为学生提供新型的教材。这些教学内容不是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包含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大量生动的事例,它们可以吸引学生去阅读、研究。教师应努力探讨包含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中的许多奥秘,使教材体现出专科学校的特色。

2.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五大类:第一类是公共课,也就是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政治理论”“心理学健康”等。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同时,应该增设科普性的“现代科学教育与技术”课程。因为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大多是高考文科的学生,其往往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很难胜任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科学素质及科学素养的培养。第二类是专业教育理论课程,此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职业原则”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与保健学、学前教育课程论、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从而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第三类是艺术课程类,设置这类课程既是由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生获得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开设乐理与视唱、乐器、唱歌、舞蹈、简笔画和手工等课程。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又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且能丰富儿童的生活,活泼课堂的气氛。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这既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第四类是实用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是当前幼儿教育市场发展的需求,主要开设蒙台梭利教学法、瑞吉欧方案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感觉统合训练等,这既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又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还能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第五类是实践课程,主要是见习和实习课程,应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幼儿、观摩教育活动,以及调查研究、改革实验、社会咨询、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等教育实践机会,使课程既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从而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职前培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提高在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篇6

1.据报道,教育部于近日公布了2012年的年度工作要点,提出今年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目前,自主招生、高校招生自的落实、异地高考和分省命题等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教育部还提出要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投入政策,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按法定增长,并要求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2.2012年2月23日上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贯彻实施《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新闻会。该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副巡视员洪流向媒体记者通报了《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主要内容,并简要介绍了江苏省教育厅贯彻实施《条例》的主要举措。《条例》的颁布施行,对建立政府主导的办园体制、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高考脚步一天天走近,考生们在精神与身体都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时刻,是谁站在讲台上为你传道授业解惑?又是谁在你迷茫无助时,默默点亮那一盏盏心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回答曰:老师。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本期的栏目中,我们将向您重点介绍教育学――这一与教书育人息息相关的专业大类。

教育学作为人文类专业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教育学类和体育学类等两个学科大类。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学本科专业有14个,而我们在此则重点介绍教育学类中的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这四大专业及体育教育专业。

教育学类

教育学专业

教育学专业主要研究的是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教育活动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其研究对象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非学校教育。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面很广,除中小学教师之外,还可以到各类企业培训机构也需要教育学类人才。很多高校也会招聘教育系的学生从事学生管理或行政工作,薪资从1500~3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学”并不等于“师范类”。很多同学在填报志愿时弄不清楚教育学和师范类这两个概念。事实上,师范类是一个大概念,泛指所有为教育系统输送人才的专业,例如师范类有中文、历史、数学等专业;而教育学只是师范类里的一个专业,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教育领域内所特有的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通论、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测量评价、教育哲学、中小学语文或数学教学法等。

【院校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而在这几所老牌院校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内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单位,在“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和“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原理”研究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知名度,在教育学界享有盛誉。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是一门研究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学科,它对学龄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帮助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该专业主要培养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各类从事学前教育类产品商品开发等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学前教育近年来成了就业的热点,幼儿园、早教机构、玩具公司、出版社、儿童康复中心都能够成为他们理想的工作单位。薪资从1000~2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并非是女性职业。很多人都认为学前教育特别适合女性性别特征,所以男性不适于学习。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细致、耐心、关爱的女性特征确实符合了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一些特殊要求,但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众多,并不只有幼儿教师这一个就业领域,它有着广泛的职业选择,男性在学前教育中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我国近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就都是男性。另外,该专业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特长。

【主要课程】:教育学、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学前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

【院校推荐】: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其中,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系由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一手创办,其中儿童审美――艺术教育、儿童道德和社会性教育、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是其学科强项。而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方案是以一级学科“教育学”的名义统一招生,学生完成两年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自主决定专业与方向。该校学前教育学科的强项包括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儿童游戏、幼儿园课程。另外,华东师范大学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在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和建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领域建树颇丰。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则注重特色的创建,开设了学前教育管理方向和学前教育艺术类方向,突出了“管理”特色和“艺术”特色,着重培养新型学前教育管理人才和艺术类幼教师资。

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学专业一般以学前和学龄儿童的教育为研究重点,它主要探索智力落后、听力障碍、视觉障碍、行为异常、学习困难、超常等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研究这些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问题,包括鉴定、安置形式、评估等问题,并进行盲文、手语等特殊教育方法的训练。这一专业的毕业生通常会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薪资从1000~3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别,该专业除了要求学生有纯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学生特别有爱心、耐心,以及一定的奉献精神。

【主要课程】: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残疾儿童康复、特殊教育技术等。

【院校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鉴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大陆第一个高校特殊教育学系创建于1997年,即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该系虽历史很短,但发展迅速,师资队伍已初具规模,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居领先地位,并于2001年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特殊教育学博士点,并拥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教研室等下属教学科研机构。

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交叉学科,融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于一体。它主要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需要掌握不只是知识理论,更多的是实践能力,比如教学设计能力,构造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教学媒体的开发、应用、科研、管理的能力等。在高校中设置的学科名为教育技术,且在本科阶段有师范和非师范划分。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技术专业前身名唤“电化教育”,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学生有比较好的数理基础,文科学生要选择这个专业需要做好从理的准备。由于专业的偏理科性,电视台的影视编辑、各类学校的计算机老师、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维护人员,甚至软件公司的程序人员等等这些工作他们都可以胜任,且薪资从1000~3000元不等。

【主要课程】: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残疾儿童康复、特殊教育技术等。

【院校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应用,具有较强的实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注于中小学教育技术实验和中小学师资培训;华东师范大学在信息化教育(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同时也在积极推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体育学类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

体育学类专业包括5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它和以上4个专业同属于教育学门类之下,毕业后都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体育学不单纯以运动技能的传授为主,而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文理兼备,涵盖了体育基础理论、生理生化等各种知识。体育学类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教育、管理、咨询等工作的体育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知识,毕业后能从事相关职业。

体育教育:培养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体育教学、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及科研、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中等以上学校和体育部门。

社会体育:培养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各级社会体育管理机构、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和体育场馆。

运动人体科学:培养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的师资,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全民健身指导及研究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各级医院康复科、福利院、疗养院、教学单位、宾馆康乐部。

运动训练:培养从事运动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教练员。要求掌握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毕业后能够从事运动训练队的教练工作。就业去向为各类体校、各级运动队。

民族传统体育:培养从事武术(套路和散打)、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训练、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为武术院(馆),各级体育局及武术运动队、公安、部队、武术研究机构等。

需要注意的是,体育学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会从事体育领域里的各种职业而不仅仅是运动员,因此体育学类专业的人才除必须具备各种体育基本技能外,还必须掌握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主要课程】: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田径与户外运动、球类与游戏、体操与健美运动、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导论、体育统计学等。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篇7

1.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低的问题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职学校不得不面对的另一个尴尬局面,是很多公办幼儿园不愿接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就业的最根本原因。根据有关方面统计,中职“登记入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成绩较差、厌学或个人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有10.3%是初中没有毕业提前分流的学生,仅有20%左右的学生参加“中考”并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成绩。中职学生也感觉自己很没面子,大部分存在自信心缺失的问题。中职学生被认为是最难教的学生,中职教育成为最难办的教育,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生源质量不高。

1.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证书”无法实现

在现阶段,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只要修完学校开设的有关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课程,只要取得普通话资格证书,就能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拥有“毕业证”与“资格证”双证书。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没有这样的好事。如关于2014年大连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理论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申报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者,须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以前中职生可凭双学籍考上成人大专,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得到中专和大专文凭;不用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可直接申报试讲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2014年,大连市中职学校禁止出现双学籍现象,而符合规定报考年龄的中职生又少之又少。这样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至少5年后才有资格报考教师资格考试。而中专从第三年开始实习,这样至少有三年是无资格上岗。未来更可怕的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成为国考,有可能不认可这些职业院校开设的有关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课程,就是取得了普通话资格证书也无法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这不利于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1.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失控问题

从国家形势看,正在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开办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私立幼儿园,各类幼儿园数量与日俱增,师资短缺问题已成学前教育“短板”,全国都面临着幼儿教师严重匮乏的难题,从而导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呈井喷之势。通过对参加“江西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广州幼儿师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学前教育专业”的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70多所中职学校教师的调查发现,50%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班级数与学生人数都呈递增态势,有的学校从开设学前专业之初的1个班级发展到10个班级。或许从中职学校领导的层面,关注更多的是学校的生存发展与社会需要,忽视了学校专业结构的平衡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对招生的数量不加控制,这势必严重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

1.4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待遇低的问题

通过对参加“江西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广州幼儿师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培训学前教育专业”的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70所中职学校教师的调查发现,只有3%~5%不到(实际更低)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能进入公办幼儿园工作,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95%以上是在私立幼儿园工作,待遇较差、工资较低。由此也造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工作后感到没有明晰的上升空间和通道,缺乏成就感,不利于幼儿园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稳定。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策略探索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唯有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有些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深刻领会国家的政策法规,切实改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为幼儿园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出努力。

2.1抓机遇

当前幼儿教师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2013年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进一步体现了中央的新期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的机遇期,扎实做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各项工作。

2.2提高生源质量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幼儿教师的素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入学前应设置门槛,设置分数,同时进行面试,开学初可进一步观察了解学生,可通过谈话、问卷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对于那种确实不喜欢幼儿、性格有偏差、明确表示今后不愿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坚决予以淘汰。招生的数量也要予以控制,要与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匹配。从源头上关注学生质量,为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创造必要的条件。

2.3提高学历层次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中专学历,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与高师联办3+2五年一贯制大专,通过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历层次,既解决了“双证书”问题,也有助于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待遇,有助于增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4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要办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懂得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要学习领会《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法律法规文件精神,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能达到国家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满足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中职学前教育教师队伍。

2.5关注就业、跟踪三年

长期以来,大部分中职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没有足够关注,基本是一种自身自灭的状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幼儿园的1~3年是适应期,特别是学生第一年从学校刚进入幼儿园最需要跟踪服务。许多学生存在身份角色转变问题、环境适应问题、工作压力问题、人际关系复杂问题等。这一阶段学校如果能随时了解学生在幼儿园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症结、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就能使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有利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3总结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职业素养;教育;融入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需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素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幼儿教师。2018年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指导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职学生不仅应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更需要具有学前教育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入不可或缺,如何推进两者高效融合,助力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而使学生全面性发展,凸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与质量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力度不强

职业素质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发挥着自身独有的育人成效。而以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为导向开展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使学生不仅具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知识,也具有岗位幼儿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素养,以此使学生未来更好地进行幼儿服务。但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来看,虽然职业素养教育是其重要分支,但专业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度并不强,甚至部分教师重视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能的传递,缺乏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培养,使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力度不强,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趋势。

(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单一

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现状来看,凸显职业素养培养方式较为单一。首先,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多立足于课堂教学平台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使学生获取职业素养教育信息能力不足,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良好培养。其次,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的实践与实施,助力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从当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来看,校企合作力度不强,使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模式较为单一,影响到学生综合性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

(一)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其中,起到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之功效。首先,高职院校能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现状,进一步明晰职业素养教育在其中融入与渗透的价值,并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融合,能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理念、模式的革新,重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此凸显职业素养教育在其中的教育实施价值,助力于学生职业素养的良好培养。其次,以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为导向,开展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在达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优化的同时,教师能立足于自身不足问题,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入,发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功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良好培养,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良好模式。

(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不仅应具有超高的专业教学能力,也应具有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社交能力等,唯有如此,方能根据3~6岁的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为幼儿传递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从而增强学前教育实施成效。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入,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化与专业化共同发展,不断地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让学生更适应岗位工作发展模式,使学生未来进行良好的就业,成为一名优秀出色的幼儿教师,以此为学前教育发展注入能力。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是关键性,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价值。

(三)提升我国学前教育办学质量

我国学前教育的服务对象为3~6岁的学龄前儿童,其教育的根本实施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从心理视角分析,处于3~6岁的儿童,其心理脆弱、过于情绪化,但幼儿模仿能力较强,具有旺盛的精力,并对外界事物好奇心过强。基于此,幼儿教师通过对课程知识的广泛学习与知晓,明确3~6岁儿童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引领幼儿,帮助幼儿改变自身发展不足问题,达到学前教育良好实施模式。在此背景下,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幼儿教育输送优质型人才,而通过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使幼儿教师根据3~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开展良好的学前教育工作实施模式,进而提升我国学前教育办学的质量。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入,需从转变教学观念层面出发,通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良好的融入其中,进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质量。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转变过程中,首先,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审视当前人才培养不足问题,并结合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需要,调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重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其次,在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加强宣传力度,使师生认知到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师生认知度,一同践行职业素质教育,并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良好培养。最后,以职业素质教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为导向,明确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以此为引领,使学生在教学融入中达到职业与专业学习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需在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目标、知识目标以及素质教育、能力目标、品质目标等方面进行明确,以此为学生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学生发展视角出发,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获取良好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学生未来良好的就业。在此背景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入是关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为基点,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首先,引领学生进行自我认知,通过专业教育、心理测评等方式,引领学生对自我当前情况进行认知,包括兴趣、能力、特长、性格等等。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引领学生进行职业分析,立足于当前职业发展趋势,使学生以专业分析自身未来发展情况,明确自身未来发展实际要素,通过专业学习促进自身全面性发展。最后,引领学生计划与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构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使学生以此为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同时,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进行优化与调整,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入,创新教学方式是关键。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实现内容的革新,达到高职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良好的实施目的。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创新中,多重视案例教学、小组教学,探究教学在其中的运用。例如,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立足于岗位工作模式,选取岗位工作实际现象作为案例教学,引入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通过引领学生分析实践教学案例,深化学生对学前教育环境认知,并以自身学前教育信息,更好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总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应立足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根据当前人才培养趋势,开展有序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拓宽教学载体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重视教学载体的拓宽,使教学载体不仅立足于学校平台中,也立足于幼儿园机构平台中,为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提供良好的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从中获取职业素养信息,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使学生未来良好的进行就业,进而不断地提升我国学前教育办学质量与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中,拓宽教育实施空间与载体,使学生从中获取相关的专业与职业信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能立足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不足问题,根据当前学前教育人才需要模式,培养具有职业化、专业化兼具的复合型人才,使人才更好地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服务,进而凸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价值。因此,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实施中,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从转变教学理念、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学方式,拓宽教学载体四个维度,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促进优秀幼儿教师的良好培养,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推助学生未来良好的就业,并进一步提升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孟舒.“职业人”视角下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1):163-164.

[2]辛均庚,陈丽.跨专业报考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0,8(06):58-64.

[3]蒋莹.职业学校适合教育实施路径背景下的特色第二课堂开展的案例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73.

[4]陈鸿庆.基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谈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19(15):256-257.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篇9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各大院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投资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有效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存在误区

 

很多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认识误区,他们一味以培养研究型和专家型学前教育者,但这个目标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大部分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去幼儿园就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教育幼儿,而不是要搞科研、当专家,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更要倾向于学生的操作实践、实用价值和技能技巧等的培养,而不是通过理论教学培养一批专家或者研究学者。

 

(二)课程体系的缺陷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对来说有待完善,目前为止,国家并没有制定和颁布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课程都是按照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进行的,所以,出现了严重的重视理论学术教育,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和专家,课程和教学目标与专科院校完全不同,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上大不相同,如果专科院校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影响就极大。虽然近年来对各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调整完善,但是很多院校还是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远远不足,学生很少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得不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相互转换。所以,毕业生就职后的专业素养很难达到标准,严重影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学生基础知识不足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如本科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这主要是因为专科院校很难招收到好的生源,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几乎都被高中录取或者进入本科院校,而进入专科院校的学生成绩相对比较低,再加上现在很多专科院校招生时放弃了原来师范招生所特有的基本素养的测试,所以,这些学生的艺术素养比较差,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基本的音乐、绘画、舞蹈、朗诵基础,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难度很大。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强化对策

 

(一)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内涵

 

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最重要的是要用发展和创新的理念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发展,建立一个不仅包括教育理论课程,而且包括恰当比例的技能课程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容,首先必须包括幼师需要知道幼儿所必备的弹琴、唱歌、舞蹈、绘画、讲故事、观察观察幼儿、护理幼儿的基本技能。其次要有培养学生活动的导入技能、活动引导技能、衔接过度技能、活动结束技能、讲解讲述技能、设疑提问技能的内容,从而不断丰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

 

首先,在课程构成和设置上进行不断创新,为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院校所开设的课程要能够体现师范性和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理论课、幼儿营养与保健等。再次,幼儿园有语言教育、数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还有技能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培养对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人才培养定位存在误区、课程体系的缺陷、学生基础知识不足,等等,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内涵及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等等,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进一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篇10

针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兴趣、蒙台梭利教育中的选择与控制、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奖惩制度、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同伴关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蒙台梭利教育对于高职高专学前专业学生培养的启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学生培养高职高专是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的,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它的办学形式、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使得高职高专的教育对象也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同样具有相同的特点。此外,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这种导向造成了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基本培养要求,但是在整体素质和学生的个性、创造力的培养上却出现极大的缺失。在我国许多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第一,专业认识不深刻。由于生源的多样化,许多学前专业学生在进入本专业前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几乎为零。对学前教育在培养人的价值和意义等方面的认识更是极大的缺乏,更谈不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热情和积极的态度,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信心。第二,学习方式方法刻板。许多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极大的扩张技能训练和知识的灌输,这导致学生在学生过程中聚焦于练习的次数和重复的操作,学习方法呆板、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学习态度自由散漫,对自我要求比较低。这个问题不仅出现在学前教育中,在高职高专的其它专业教育中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第四,创造性能力差,整体素质较低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幼儿,是一个意味着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个体,因此更需要具备高水平的创造性能力和高素质的专业要求,但许多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中缺乏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许多研究者和一线的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的策略和方法。研究者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教学实践发现,蒙台梭利教育可以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发挥巨大的启示作用。笔者认为,蒙台梭利教育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一、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兴趣兴趣在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兴趣对于激发学习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应该能够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学设计重视激发儿童的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设计都围绕此展开。例如,在科学文化教育中,学习动物知识通常从儿童最熟悉的动物开始,讨论动物的吃、住、行等问题。让儿童从最直接的生活经验出发,了解不同的动物之间的区别。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让儿童产生浓厚的兴趣。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启示之一在于,让学生热爱学前教育专业的,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的兴趣。从最可爱的幼儿开始,让学生对本专业逐渐认识、熟悉、并热爱。所有的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并使学生持续处于兴趣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使得学生爱学、乐学与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二、蒙台梭利教育中的选择与控制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在成人权威控制下儿童是得不到自由发展的。蒙台梭利博士的选择与控制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由与纪律的观念上。自由指教育要让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现,使儿童的内在潜力得以自由地展现和自然地发展。但这种发展必须要在遵行一定纪律的前提下实现。这种纪律并非被动的、外在的、约束的、命令的纪律,而是积极的、主动的,主要是使儿童通过自我意志力来协调活动和达到锻炼。“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当他意识到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都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讲,纪律就意味着自由。”这一点给予学前教育专业的启示在于,高职教育要给予学生自由、创造性表现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自我潜力的发挥,不必给予学生过多的外在限制、规则与命令。应该让学生在自我意志力的控制下,培养自我独立精神,让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三、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奖惩制度蒙台梭利博士主张儿童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儿童的学习不在于奖励和惩罚,儿童的兴趣也不依赖于奖励和惩罚。儿童最大的奖励来自于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功,这种成功会激发儿童进一步的学习和自我建构。在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中,儿童通过接触具有错误控制的蒙台梭利教育,不仅可以实现儿童的自我教育,更能够提高儿童的自主活动能力、自主建构能力。蒙台梭利教育的奖惩制度最大的启示在于,成功的教育需要激发学习者自我学习的动机、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的自我意志取代外界意志。成功的教学不是实现教师的教学任务,而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高职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意识和自我建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借助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以及个性能力的发展。四、蒙台梭利教育中的同伴关系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强大的学习机制,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关系。蒙台梭利教育主张,儿童同伴之间具有一种自然的心理能力和相似的能力水平。因此,她特别强调多样化的团体模式,如混龄教育。在混龄教育中,相似的能力和相互连结的心理,对于儿童的学习和交流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同伴关系的观点,对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教育启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应注重小组合作、团体学习等学习模式。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高专所有专业中比较特殊的专业,因为毕业学生将来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学前儿童。学前儿童最大的特点在于好学、好问、好动、好模仿,各种社会能力(如同伴关系的发展等)处于关键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需提高其他方面素质。例如,同伴交流与学习能力、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共同生存的能力等。这些素质和要求将通过学前专业的学生最直接地作用于幼儿。综上所述,蒙台梭利教育所强调的培养儿童的兴趣、自由与纪律、奖惩与建构、和谐的同伴关系等问题,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启示。在学生的培养中坚持以兴趣为主导、以自由地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为途径、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以及重视小组团体互助学习等为学习模式,这些启示将对学前教育的学生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起到很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刘文,段云波.科学的蒙台梭利教育.世界儿童出版社,2011.65.本文得到江苏省2012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蒙台梭利特殊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2012SJB88005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