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十篇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十篇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56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课题;趣味实验;教学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更加注重对学习者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利用兴趣引导的方法打造一个高质量的实验教学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趣味实验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创造兴趣,善于灵活地利用实验方法来引导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的情趣,使学生主动配合教师走进知识探索的天地。

一、呈现现象,激发兴趣

化学实验主要就是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科学的实际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变化来研究其中的化学反应规律,教师在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炽热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先向学生呈现神奇的现象变化,先让学生们眼前一亮,然后,带着疑问进行深入探究,达到兴趣引导、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效果。

例如,在即将学习“碱的通性”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先不要直接向学生公布碱的性质特征,而是在课前先在白纸上面用滴管吸酚酞试液简单勾勒出一朵小玫瑰,将纸晒干,然后将其带入实验课堂,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张白纸,然后,教师用稀释过的naoH溶液朝着有花的地方描去,此时,注意让学生观察纸张上面的变化,白白的纸上立刻呈现出一朵红色玫瑰花,学生会立刻被这神奇的现象所惊愕,课堂一片哗然,学生便会立刻产生疑问,探究知识的欲望被燃起,在学生的欷声中,教师开启接下来的知识理论讲解,再通过做实验来逐步向学生揭示碱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科学道理,并指导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感受这一化学变化。

二、亲身体会,加深印象

实验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产生切身体会,通过形象的感官刺激体会到自然科学的神奇力量,进而产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冲动,在不断的思考探究中获得真知。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化学实验课堂的安排和规划,一些实验需要由教师来操作,学生负责观看,也有一些实验则可以由学生亲手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获得最直接的实验体会。

例如,在学习“Co2能将澄清的石灰石变浑浊”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试着让学生自行操作实验,亲自感受这些实验现象,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好一个装着石灰水的试管,然后为每人准备一个吸管,让学生亲自对着吸管向装有石灰水的试管中呼气,此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们都睁大眼睛,明显地看到原本澄清的石灰水逐渐变得浑浊不堪,于是都惊奇地大叫起来,在学生的惊疑之间,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浓烈,学生带着一颗疑问的心来纷纷向教师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并反复操作实验着,在学生的发问间,教师向学生揭示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这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直接感受的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能够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加深入的知识理解。

三、结合生活,家庭实验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经过探究后得出的实践性总结。教师教学就是对这一探究过程的逐步呈现,教师在教授这些自然科学知识时,也要善于结合生活,将抽象的知识蕴含在生活中,让学生结合生活来开展家庭实验,这样的实验操作简单,而且便于理解,学生也能够饶有兴趣地配合,教师可以试着巧妙设计并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化学实验。

例如,在学习“酸的通性”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家庭实验任务,让学生成为家务的小帮手,用食醋帮助妈妈消除茶壶中的水垢,或者用铅笔笔芯的粉末将一个锈住的锁头打开等等,学生在家庭中做这些实验,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做实验的体会,探索出实验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积极培养,学生会带着兴趣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出新知。

化学实验课堂重在兴趣实验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兴趣化教学方法来支持引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化学实验成为他们学习化学的一大乐趣,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化学实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旭升.让课堂成为学习与沟通的桥梁:浅谈初中科学互动探究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篇2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观察,我认为,要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必须要明确学生对九年级科学教材中哪些知识点感兴趣。我发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供同仁们参考。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最微妙的能力就是爱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深爱自己的学生,经常深入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关心和帮助他们,并且听取他们对该课程的反映,要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并和他们交朋友,而且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会因为对教师的热爱,逐渐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二、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是兴趣产生的物质基础

很多有关科学方面的知识,如高能燃料、温室效应、纳米材料、光导纤维等在国防、科技和人民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便是学生产生兴趣的直接基础。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实验和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集科学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寓兴趣于科学信息之中,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白磷的燃烧”实验,同样都是磷,而在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均不燃烧,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这一有趣现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即创设一个使学生学习愉快而不过分紧张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和其他直观教具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搞好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展现诸如颜色变化、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生动、新奇、鲜明的化学现象。教学中要借助科学实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结合实验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增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实验。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模型、流程图、标本、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科学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学习,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学会初步运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科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科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中的科学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知识的运用。

例如,通过二氧化碳教学,联系目前乱砍滥伐的现象,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面积减少,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形成“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危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应怎样保护森林资源,怎样利用所学知识去开发利用二氧化碳新途径等。

3.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兴趣及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他们会根据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去探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使学习兴趣上升到更高层次。

四、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幽默的语言是课堂的催化剂,幽默的语言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幽默的关键是巧妙地揭露事物的内在关系,造成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微妙效果。

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实验前要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反应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一氧化碳。可以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是:“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同时,语重心长地说:“大家不能学酒精灯啊!”学生都会心地笑了,这一笑,就记住了该实验的主要注意事项。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储备有限,在科学教学中利用生动恰当的语言,可以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直观有趣、学生易接受的知识。

例如,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最外层电子得失不会改变元素种类”比喻为“人穿衣漂亮与否与外层的衣服关系密切,人换了外层的衣服人不会变”。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一听就明白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五、启迪思维,巧设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迪思维,巧设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要使学生一直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用艺术化的语言去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才能强化学习兴趣。例如,讲缓慢氧化不同于燃烧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菜刀用过一段时间后,会慢慢生锈以及抹了油的菜刀不易生锈的现象,思考菜刀在干燥的空气中还是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缓慢氧化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会有不同的结果。然后再根据秋天潮湿的稻草堆易发生自燃,说明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关系。

六、精心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巧设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离子时,氯气和金属钠反应,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口放上石棉网,把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来回迅速摩擦,可看见瓶内火星四溅并伴有大量白烟,这时学生觉得十分有趣,课堂气氛活跃,此时结合实验,引出钠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成为钠离子(na+),达到稳定结构,这时钠元素化合价呈现+1价,氯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成为氯离子(Cl),达到稳定结构,这时氯元素化合价呈现-1价,引出离子概念。学生们在实验的现象和教师的提问中产生兴趣,又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七、押韵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把枯燥的知识变为有趣的一句话,让学生容易记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地壳中排在前8位的元素顺序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学生不易记住,笔者将其用一句生动诙谐的话表示出来:“养(氧)、闺(硅)、女(铝)、贴(铁)、给(钙)、哪(钠)、家(钾)、美(镁)、金(氢)。”学生在欢笑声中记住了在地壳中排在前8位元素名称。简洁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把枯燥的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跃然在纸上,记忆在脑海里,烙印在心中,终生难忘。

八、形象有趣的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日常科学教学中,如果能把演示实验做得干净利索、现象明显、趣味十足,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讲到“缓慢氧化和自燃”时,笔者不是直接讲概念,而是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将滤纸浸入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晾干,不到半分钟,滤纸先冒白烟,然后燃烧。“不用点燃,为什么滤纸会自发燃烧呢?”学生对此很好奇,学习的欲望空前高涨,经过点拨,最终找到了答案,学习兴趣大增。

九、因势利导,变兴趣为探索的动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信息,利用科学实验的优势,使教学形象化,具有趣味性。当学生对实验中的现象产生兴趣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有目的地启发和引导学生根据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对学习科学产生极大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自然科学的动力,而且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

当然,我们不能让学生的学习目的仅仅停留在短暂的新鲜感的层面上。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此时,科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当学生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恰当地表扬和鼓励,以避免他们的兴趣发生转移。

此外,更要设法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变为一种长久而稳定的学习动机。有了稳定的学习动机,学生就能专心致志,遇到困难时就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而且能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从而达到教育目标,实现科学教学质量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于钦勇.科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2.许文兴.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探索[J].吉林教育:教研,2012.2.

3.郭玉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国外的研究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5.7.

4.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篇3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因此,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的学习和积极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上好引言,诱发兴趣

引言课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对学生建立学习物理的兴趣有重要作用。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富于幻想、求知欲旺的特点,运用心理活动的定势规律,先入为主、因势利导、诱发兴趣。首先,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诸如“顺手抓住一颗子弹”、“西瓜炮弹”、“是谁救了这些俘虏?”、“怎样辨别生蛋和熟蛋?”等趣味物理现象进行讲述,使学生知道学习物理可以帮助自己解开许多自然之谜,懂得许多奇妙现象的道理;而有关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上广泛应用实列的讲解,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知识能用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还做一些诸如“用纸盒烧开水”、“大气托住杯子里的水”、“土电话”、“温控电路”等能唤起兴趣的演示实验……这样,引言课上得生动活泼,把学生对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神秘感转变成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使他们愉快的.进入物理殿堂,兴味盎然地投入以后的学习。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人格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必须抛弃过去那种“教师是权威不能冒犯,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着、服从者”的思维与做法。我们在校园里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他(她)所教的科目,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进而厌烦他(她)所教的科目。那么你想使你的学生努力学习你这门课程,使他们对你教的课程保持积极性和兴趣,那你首先要成为学生所爱戴的人,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与所教的学科是不可分的,教师是学科的人格化,因此必须让学生从内心上接受老师。应该做到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师生关系和谐友善。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产生是要双方在共同生活、共同努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良好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兴趣的提高。一堂生动而幽默的物理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心情中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三、抓住物理学科的特征,充分做好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捷径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我们只有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如学习望远镜和显微镜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做好“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的实验,适当增加该观察活动的探究性,选用焦距是50mm和300mm的凸透镜各一个,焦距是75mm的凹透镜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不同的组合透镜去观察、发现、体验。

以凹透镜(f=75mm)作为目镜,以凸透镜(f=300mm)作为物镜组成伽利略望远镜,使两镜相距150mm左右,调整目镜(凹透镜),学生观察到物体的正立虚像。

以f=50mm的凸透镜作为目镜,以f=300mm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组成开普勒望远镜,使两镜相距约300mm,观察远处的建筑物或树木,调整目镜,学生看到清晰的倒立的像。

以f=300mm的凸透镜作为目镜,以50mm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组成显微镜,使两镜相距300mm,将被观察物体(细小物体如头发丝)置于物镜前约80mm处,调整目镜,学生观察到放大的虚像。

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实验,在自主观察、发现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物理学习的乐趣,极大的激发了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科学研究既是学生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对于他们学好物理知识与技能,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都有很大的帮助。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就是无数科学家不断向传统提出挑战、创新求真的历史,发展的每个初始阶段都存在着大量新奇、美妙、超常的猜想,每个科学结论的背后都有大量动人的关于猜想的故事。如果不是哥德巴赫猜想,就不会出现数学家陈景润的“陈氏”定理,如果不是提出了磁能生电的猜想,法拉第又怎能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如果不是众多科学家在燃烧现象的研究中关于“燃素”的猜想,拉瓦锡怎能揭开空气成分的神秘面纱。猜想造就了大批科学家,猜想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具创新色彩的重要环节。

猜想不是瞎想、妄想,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进行演绎、归纳、类比及推理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直觉思维。合理的猜想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追根问底、勇于探究和开拓求知领域的创新意识的体现。猜想能激活思维灵感,猜想能培养对传统知识的挑战、对未知领域开拓的勇气,猜想能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

五、课外活动强化兴趣

要真正使学生建立起学习物理的恒久兴趣,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渠道、多层面地开展各种活动,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一个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社会所组成的开放的教学空间。根据物理学实验性强、知识创新快、技术运用广泛的特点,应适当增加活动课程,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学了“光的直线传播”知识以后,布置学生进行针孔照相机的课外小制作。运用光学知识制作针孔照相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乐趣,所以制作热情很高,有的制作精美,切实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篇4

【关键词】兴趣自然科学动力源泉

学习的兴趣是指对学习内容本身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对某些知识发生了兴趣就能表现出学习积极性或称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这种态度通常可以从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三方面来对它进行考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学习成绩属优等和差等的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优等生的学习兴趣的范围较广,差等生往往学习兴趣的范围也比较窄。这种不同的学习兴趣自然要影响学习的效果。兴趣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深刻动力,是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源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入手,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各类实验和多种媒体呈现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做到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构建一种自由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在愉悦的环境中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积极主动而毫无拘束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充分表现自己。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和前提。

幽默生动的语言,宽容温厚的态度,教师以自己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谓氢气,最轻的气体。”学生哄堂大笑,笑过之后,体味出氢原子的质量最小,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构成,核电荷数为1,氢气的密度最小。对回答有错的学生,哪怕有一丝正确,积极引导,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有心灵的自由才会有思维的自由,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将课堂延伸至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本身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科学。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事例,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入知识的海洋。例如:熟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雷声出现在闪电之后等等。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如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自然科学教学的内容是上止天文下至地理,大自然中许多活生生的事物变化在课堂上是无法识别的。如教材中的“日月星辰天体运动的观测”“水域和空气污染考察”“太阳高度的测量”“气温、风、雨、露”等,这些内容就必须结合课堂教学打破课堂限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进行科学的观测和调查,利用课后的延伸补充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

三、利用各类实验和多种媒体呈现多种材料,丰富课堂内涵,增强学习的兴趣

通过采用图片、幻灯、录像、实验演示、电脑课件、野外考察等多种手段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

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如:在人们日常概念中,水能灭火,因此水中不会出现燃烧现象。在探究燃烧条件的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实验情境:把白磷放在温水(温度约在50℃),再用导管通入氧气,学生能观察到白磷剧烈地燃烧了,通过实验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加深对燃烧的条件认识。

让学生走上讲台,和老师一起或单独完成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如照本宣科,讲解制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步骤等,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且要花很大力气去死记这一部分知识。因此,我在处理这一块知识时,让学生完成实验,成为演示实验的主角,我成了配角,负责解答学生的疑问。台下的同学会更加仔细观察,并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台上台下的同学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特别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几点思考:

1、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调控好学生学习心理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初中生正处在形式运演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结合自然科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实验为中心,把抽象的表征和具体的事物相结合,从而起到培养兴趣,强化学习的目的。

2、要挖掘自然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把兴趣的培养融到实际的教学中

教材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文字教材往往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材料的,并未能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所以,教师不能被它呈现的材料和顺序束缚手脚。教师应结合新的课程标准,及时调整教学,选择教材的教学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要体现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学习材料,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和科技前沿感知,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数据化,科学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项红专《中学科学探究教学的策略与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3]杭州市教科所《课堂教学民主优秀案例选》,2006年4月;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篇5

一、巧妙设置悬念诱发学习兴趣

悬念就是对于实际问题没有得到答案而表现出的一种焦虑心理。这样的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结合科学的课程特点,设置恰当的悬念,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讲授六年级“电磁铁的磁力”这节课时,我事先为学生准备了制作电磁铁所用的工具,让他们合作制作电磁铁,试验手中的电磁铁能吸起几个电磁圈。然后引导学生翻看书中的图片,比较图片中的电磁铁与我们手中的电磁铁哪一个磁力会更大?为什么?并试想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会有哪些。在这样的悬念中,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兴趣被诱发,自主地在接下来的分组实验、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扩散思维等一些列活动中寻求到了答案,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运用探究手段调动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些环节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以实际的思维作为导线,实现视听并用,思考和动手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动口、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

如在教学“月亮变化”这课时,我抓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让学生在纸上自由画月相,然后把它自主剪贴在黑板上,并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等一些问题,并通过多媒体揭晓答案,引导学生进一步直观观察月亮的变化……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求知欲不断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三、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科学课教学中,电教设备可以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很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对此比较陌生。教学中,我没有讲过多的大道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科学”,而是运用多媒体播放许多的自然现象视频,如蚕豆生长变化、一些动物生命的周期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体会什么是“科学”,并以此让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不是一个口头上说出来的“死定义”。就这样,在电教手段的辅助教学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掌握了科学知识,逐步激发、培养了学习兴趣。

四、利用游戏增强学习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时,我抓住学生喜欢猜谜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猜谜小游戏:有一样东西来到屋里,你赶也赶不走,时间一到,你不赶就会走。(谜底:阳光)谜题一出,学生马上参与到猜谜活动中,增强了学习的兴趣,由被动的随便听听变为主动的说说做做。

五、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提问模式比较单一,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这样的发问直接、死板,毫无兴趣可言,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乏味,并会导致其逐渐失去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为教师,除了努力提高自己提问的质量外,更应注重鼓励和启发学生提问,积极调动其思维。记得在“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验教学中,我通过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其积极思考。实验操作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向硫酸铜溶液中投放铁钉,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引发思考,发现问题。

六、走进自然保持学习兴趣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篇6

一、上好引言课,激起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对在学习探究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学生对某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支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策应会被动地勉强地去学习,所以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成分

八年学刚开始学习物理,尽管他们了解了一些生活中的常识性知识,但还很肤浅,很不深刻,所以在一开始,从拿到物理教材时起,就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急切期望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物理有什么作用?怎样才能学好物理?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以激发兴趣为目的,以实验为重点,以观察为手段,以质疑为悬念,尽可能地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认真设计每节课。

(一)、首先,绪言课安排在实验室上,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到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到底不同在哪里?什么是物理?带着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到实验室后,望着墙壁上的科学家画像,看着实验台上摆放的各种实验器材,及大屏幕,好奇心由然而生,渴望观察鲜明生动的实验现象。这就为学生集中精力观察以后的实验做了准备,产生了一种直觉的兴趣。

(二)、除了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外,我还在电、光、声等方面适当地补充了一些直观性强、可见度大的实验。如纸盒烧水实验,光的色散实验,瓶子吞气球实验等。

(三)、我们选的实验分两类:一类是和生活经验想吻合,使学生当时就能消化理解,对结果能搞明白,从而产生对物理的新近感,感到物理现象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另一类是和生活经验相悖。这类往往是不同的,如: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认为眼睛看见的一定是准确无误的,我就演示了水中叉鱼实验,然后让学生去叉鱼,孩子们惊得目瞪口呆,眼睛看见的鱼居然不在那里,这与经验发生了矛盾。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脑海中印满了问号?积了一大堆谜?并且很想弄个明白,这时我就适时地插放了录像片神奇的物理世界【科学之旅】,通过视听三受到什么是物理?怎样都学好物理?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对学生物理的目的和方法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四)、设法保持已经激起的兴趣,在绪言课后,我故意设置一些材料易找且易成功的小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探究,当做作业来完成。并且下节课向学生汇报。如:烧不断的棉线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使在课堂上激起的兴趣得到了延续和巩固。绪言课上完后,同学们都盼望着下节物理课的到来。这表明他们对物理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二、创造条件,重视科学探究,保护学习兴趣

学生大都有强烈的操作和欲望,非常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来探究知识,探索规律。从而体验了物理的乐趣。我在课程教学中,尤其注意了这一点,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除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实验,必须组织学生探究外,我还尽可能地让学生提出新的探究课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只要学生有要求和愿望,我就尽可能地满足,从而保护和维持了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节时,在我提出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后,各小组激烈讨论后,提出了很多猜想,如“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有关”、“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等等。此时我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把这些猜想分给不同的小组,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并比一比哪组实验方案最佳。互相商讨后,不少同学将自己的设计方案交了上来,而教师此时并不评定方案的优劣是否可行,而是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然后就“袖手旁观”实验小组成员的“杰作”,通过实验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我们发现,实验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都迫切希望自己的方案是最佳的,所以做实验时个个迫不及待、一丝不苟,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现象,认真记录每一个实验数据。虽然他们探究的实验早有定论,但他们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是以往教学中很难有的。所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自圆了课本书刊上的缺憾,自悟难辩知识的真谛,自寻摆脱挫折达到成功的蹊径,自谋解决实际问题的良方。更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习兴趣。

三、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讲究实效,稳定兴趣

教无定法,却有常规,在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法,尤其是新的课改理念指导下,都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本着这一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如: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科技和社会中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形象逼真的形体语言,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以上这些都是激发和稳定兴趣的重要手段,一个人有了持续稳定的兴趣,就能经过长期的钻研探究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就能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个性的多方面的能力。再如,物理游戏法。初中阶段,电路元件符号、电路图、力的示意图等的画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除了课堂上注意讲解记忆方法,反复练习以外,采取游戏法,可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

比如,在开始学习电路图的画法时,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说还不如英语单词好记。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游戏方法很多,例如采取击鼓传纸片画电路图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打开纸片迅速阅读有关元件符号,在两分钟之内把利用这些元件所能画出的不同电路图全部画出为胜;画错了,表演一个小节目。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下积极准备,同学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电路图的画法

四、开展课外物理活动,发展兴趣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篇7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选材上,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上,以小实验为主,兼顾其他的科学方法,注重学前儿童的自主操作;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在内容上,增加情境表演等游戏类活动,增添有趣性,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玩科学的快乐;丰富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探索环境,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感受科学教育活动的有趣。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上海市小红花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一直在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在实践中,传统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比较枯燥和无味的,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应该是游戏,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它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让孩子感受到了它的有趣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孩子们才会主动的进行科学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萌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好奇心,为以后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幼儿教师在设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时,一定要使其活动具有趣味性。

二、使科学活动设计得富有趣味性的有效策略

1.在科学活动的选材上,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

(1)每一个年龄段幼儿都有他们特有的特征。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也有其特有的特征。3~4岁学科学的特点――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的状态,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认识带有拟人化的倾向,认识带有片面性。4~5岁幼儿学科学的特点――好奇好问,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和简单的因果关系,开始能根据事物表面属性、功能和情景进行监督的概括和分类。5~6岁幼儿学科学的特点――有积极的求知欲,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隐藏和内在的因果关系,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

(2)设计出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活动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必须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设计科学教育方案时,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征,设计出不同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吸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和求知探索的欲望,比如:针对3~4岁幼儿,就应选一些比较浅显的,让幼儿直接观察现象,感觉到明显的物质变化的科学活动。我设计了一节《奇妙的魔术瓶》的科学活动,活动目的是让幼儿认识三原色,然后通过操作,知道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的现象。在这节活动中,幼儿通过摇一摇水瓶中的水,让水接触到瓶盖中的颜料,然后水会出现变色的有趣现象。在观察水变化的这个过程时,由于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所以很快就认识了三原色。接下去,让幼儿将有颜色水的水瓶瓶盖换一换,再摇一摇,实际就是让两种颜色能够混合,那么更加有趣的现象就出现了,水的颜色又有变化了,而且是和之前的颜色都不一样,幼儿被这一有趣的现象所吸引,进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虽然他们这时的探索是比较浅显的,但这为他们今后的科学道路铺下奠基石。

2.在科学活动的形式上,以小实验为主,兼顾其他的科学方法。学前儿童最感兴趣的是小实验,应以它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方法有多种:观察、小实验、分类、测量和信息交流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针对内容。其中,学前儿童最感兴趣的应是小实验。因为小实验常采用游戏的形式,幼儿是在十分有趣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进行科学探索。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儿童的可操作性,即以儿童为活动主体,让幼儿在操作中观察现象,在操作中感受物质的变化,在玩中学科学。注重学前儿童的自主操作,让孩子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有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调动了他们积极探索的欲望。我设计的《沉与浮》科学活动中,我们通过分组做小实验,幼儿将物体一个一个放入水中,然后观察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还是会沉下去,通过观察物体沉与浮的现象,幼儿基本上都会了解什么是“沉下去”,什么是“浮上来”的概念。幼儿在观察时,觉得物体的沉浮现象很有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想继续实验的欲望,他们觉得想看看哪些物体是可以浮上来,那些物体是可以沉下去的,为什么呢?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不断的实验、观察和研究讨论,最终问题得到逐一解决。小实验可以使幼儿通过自主操作,直观的看到物质的变化或者是物体的改变,能够充分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幼儿自主性。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在自己的自主操作下,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发现之旅。在这次的发现之旅中,孩子们因为有趣的现象而想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自主的探索中,他们又感受到了新的乐趣,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实验,而发现了自己的未知世界。

3.在科学活动的在内容上,增加情境表演等游戏类活动。

(1)情境表演等游戏的加入,增添科学教育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科学活动是一种很严谨的活动,作为幼儿,他们更喜欢游戏类的活动,如果将科学的活动中增加游戏类的情境表演,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可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

(2)让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充分体验玩科学的快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加入游戏,幼儿充满了对科学活动的好奇,不断在玩科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为孩子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开启一扇大门。比如:在科学探索活动《弹性》中,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活动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老师变魔术的环节,首先给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出示橡皮筋)?然后给小朋友变一个魔术,让橡皮筋爬山,由此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增加活动的有趣性。让一根橡皮筋在另一根橡皮筋上面从低处自己爬到高处,老师向小朋友提出问题,为什么橡皮筋能爬山呢?想不想揭开谜底啊?想揭开谜底可以,但是在此之前先要完成下面几个科学试验。探索弹性的奥秘,原本是很枯燥的活动,就是拉拉橡皮筋,小朋友可能会觉得很无聊,但是在本次活动中,一开始就增加了情境表演――变魔术,孩子们对于橡皮筋爬山的现象感到十分的好奇,特别想知道是为什么,所以,在接下去的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科学实验中探索弹性的奥秘。在科学活动中增添情境表演,能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探索科学的秘密,增长科学知识,畅游在科学世界的海洋里。

三、探索环境,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

1.创造丰富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探索环境。环境和教育不仅影响人的心理的形成,而且也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等。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学前儿童创造丰富的探索环境,使得孩子们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充分的想象、探索未知的世界、寻找科学的答案。因为科学答案是没有定论的,它就是在人们的不断想象和探索中发展的,人类也因此不断地在进步。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趣味教学

物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出行骑的自行车等,无一不是和物理科学紧密相关,物理的许多原理和知识是从自然中发现的,例如我们熟知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通过坠落的苹果引申出来的,这是非常有趣又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物理不必非常严肃的来对待,有时放平心态,增加物理的趣味性反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发现趣味性,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如处理家电小故障等;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使用趣味教学,增加自己的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精彩有趣。

一、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在的初中物理教学还在沿用以前的老办法,“填鸭式”教育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教师的讲课模式化,学生的学习被动化,这样的教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新课改的推进。初中物理是每个学生接触物理科学的第一步,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如果第一步走不好,就会让婴儿摔跤,而且对婴儿的心理造成影响,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学生接触到物理之后,感觉非常困难,又没有什么趣味性,就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学生就会输在物理知识的启蒙、奠基阶段,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原理非常难懂,就会在心里排斥它,认为自己肯定会学不好,进而导致逐渐放弃物理的学习。

二、教师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很多教师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养成了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教学方式,他们在教学中很少使用有趣的教学手段,这样教师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就会不好,此时,学生就不愿去学习这位老师的课程。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非常快,课堂教学方式也得做出改变,教师只靠教材和粉笔不能抓住学生的“胃口”,学生还会觉得教师很落伍、跟不上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而且还会压抑学生对物理的情感,这一反一正造成很大的差别。因此,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首先,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手段,多学习一点心理学的知R,学会如何把握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付出更多的情感,其次,要加强自己的信息技术学习,学会运用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用这些“新式武器”武装自己,学生就会对教师另眼相看,教师的魅力就会上升,同时也因为这些高科技设备的存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了。

三、学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涌现,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没有应用这些方法,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是不好,它也在很长时间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此时它已经不适合新形势的要求,现在的初中生思想更加超前,接触的新鲜事物也更多,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多少趣味性,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使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才是顺应潮流的。物理教学中也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在互联网上还有很多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也能极大的丰富教学方式,增加物理课堂的趣味,例如,教师可以使用视频播放器为学生播放视频,演示物理的原理和疑难知识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就被提高了,而且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此外,课件的使用也非常重要,课件具有很多优点,它的表现方式简单明了,还能节约课堂上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清晰、动态的表现形式更是学生愿意接受的,而且如果学生想记录这节课的课件,就可以使用优盘将课件复制下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就可以了,回家再复习也很方便。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优点还有很多,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专家的讲课视频,让学生领略到大家的风采和独到的见解,还能学到更多的思维方式,多个教师的作用总会比一个教师的作用要好,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四、增加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学生喜欢上化学课是因为化学课上会做很多的实验,学生们认为做实验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同样,物理教学也可以增加实验的比重,以此来丰富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物理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就像物理教学的两条腿,哪一方出现问题,都会极大的影响教学成果,因此,实验教学并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的,而是实实在在能够发挥作用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象,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传统教学不采取实验教学的方式,它只是教师独立的完成课堂任务,把知识强加于学生身上,虽然知识点都讲到了,但是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单纯的向学生讲解各种实验的现象、原理、及形成过程,学生因为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慢慢的就掉队了。再加上初中生的理解层面相对较窄,了解的知识不多,对知识的理解很容易发生偏差。这时就需要实验教学来发挥作用,让学生完全接触实验现象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的问题就会印象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加深,增强了物理课的趣味,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346-01

一、利用科目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两大部分,有着丰富多彩的地理现象、人文特色,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运用科目特色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会学懂知识的先导,也是唤起学生情绪和激情的重要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自然中蕴藏着千奇百怪的地理现象。例如沙漠中的水不是天上降的,而是地下凝结的;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也能欣赏热带风光;在沙漠中能见到奇妙的海市蜃楼;在热带草原上有面包树,树干里装的都是水;四季如夏的热带雨林里有根如块状的高大乔木等等。奇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是有趣的,而不仅仅是书本中枯燥的理论原理。

二、利用逻辑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地理知识中的奇妙现象,通过问题引导、以“十万个为什么”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就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联系地理知识与方法,不断地探索揭密,从而感受地理知识与方法的巨大威力,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求知欲。例如教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往往学生习以为常的地理现象中隐藏着深刻的地理知识。例如:为什么天总是蓝的;为什么是午后两点气温最高,而不是正午;为什么吐鲁番的瓜果是最甜的;为什么瑞雪可以兆丰年;为什么巴山总是夜雨多;为什么美洲和非洲的轮廓会相互吻合;为什么冰岛“不冰”等等。这些现象常见不怪,但究其原因,能真正明了其间奥秘的人却极少,如果地理教师能运用地理知识与方法较完美地解释其原理,无疑可以让学生产生平凡中见奇特的心理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有意识地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激起其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逐步指导下,使其不断思考,不断探究,最终达到主动解决地理问题的目的。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不仅获得了地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实现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三、利用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地理学科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因素,地理美广为人们所欣赏。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竭的宝库。夜幕降临时,漆黑的苍穹划过一颗闪耀的流星;广阔的草原上,一群群的绵羊犹如雪白的棉花点缀其间;在人文地理方面,人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自然基底上烙下了人类的痕迹。蜿蜒起伏于山峦间的万里长城,岿然屹立于沙漠的金字塔;等等。教师生动地讲授这些大自然美的事物,人类的伟大结晶,会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培养其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陶冶其高尚情操,激发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

三、利用实用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而做出有效的贡献,可以说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地理的实用性小到知天气冷暖,大到卫星发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发现地理的价值。仰望夜空,繁星满天,可预知第二日的好天气;观察云的状态可预知晴雨天气;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可计算新世纪的钟声最早在哪里敲响;根据时令物候,农民进行农事安排;根据地形地貌,工程师设计交通;甚至根据地区差异,商人可以发家致富。所以教学中教师就要提倡学生能够学用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地球运动和太阳辐射的复习教学中,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太阳能热水器”的案例,让学生探究、摸索,揭示其中的原理。最后正确摆放热水器的位置,最大程度发挥热水器的功能。通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而享受获得学习成果的喜悦,转化为学习地理的志趣,树立学好地理的志向。

四、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篇10

一、组织观察,引起兴趣

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既生活,自然环境贴近生活,是他们主要的观察、认识对象。观察是认识周围事物的最佳途径。我常用散步的机会,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同时引导孩子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学习,通过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感受自然的奥妙,激发创造的潜能。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认识蜗牛的活动中,孩子们到幼儿园的小花园中寻找蜗牛,有的把蜗牛怜惜的捧在手中驻足观赏;有的蹲在地上仔细的观察蜗牛爬行时的动作;有几个胆大一点的孩子把蜗牛翻过来看它的脚在哪里,孩子们为受伤的蜗牛伤心流泪,为成功爬过小土堆的蜗牛欢呼雀跃。我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进一步鼓励孩子找一找蜗牛的家在哪里,说一说蜗牛的外形特征是什么,带着教师的问题,孩子们又投入到细致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去,尽管答案有错有对,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浓厚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和能力。

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可供观察的对象,如各种各样的树,不同季节的水果等等。

二、动手操作,培养兴趣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鼓励孩子尝试,让幼儿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做一做是探索科学奥秘的有效方法。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我非常注重让幼儿动手操作这一环节,尽可能利用多样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在夏天的主题活动中,玩水是孩子们的最爱,为了让他们玩中有学,学有所用,我为幼儿提供了许多质量不同的材料,在玩中试一试哪些材料是沉的?那些材料是浮的?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积极开动脑筋,有的说放一个救生圈,有的干脆拿来一个塑料篮子把玩具放在了里面,还有的用碗舀掉了水,说是只要水少了,就不会沉下去了……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对物体沉浮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不亲自动手试一试,那么效果就明显不同了。又如,在认识脚的活动中,鼓励孩子用脚蘸颜料作脚印画,看着一只只颜色鲜艳的小脚印,孩子们体验到了尝试和探索的乐趣。

三、科学安排,增强兴趣

各种活动的有机结合起来,能把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成具体的、感性的、生动的、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使很难理解和说清的科学现象,变成幼儿感兴趣的创作,从而使幼儿的兴趣得以增强。科学活动不再局限于一节课、一个活动,而是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在不拘一格的主动探索活动中感受自我学习的成功感和无限乐趣。广阔的自然空间将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科学场所。在“找叶子”活动中,我们先组织幼儿到户外寻找各种树叶,并收集了许多叶子,然后让幼儿根据叶子形状的不同,制作树叶书签,塑封以后,我把幼儿的作品收集起来,开一个作品展览,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叶子不断变色、干枯,不费吹灰之力便使孩子们明白了叶子生长需要水分的科学道理。在“认识影子”的活动中根据孩子们的观察特点,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整个活动的前半段在室外师生共同寻找各种事物的影子,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发现大胆提出疑问,启发孩子在自己的探索活动中主动寻找答案,后半段移入室内,教师对幼儿的提问或发现进行相应的分类、归纳、总结,在师生共同的探讨活动中使孩子明白影子的知识。灵活的活动设计将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学习兴趣和乐趣。

四、积极评价,巩固兴趣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特征的关系,对任何事物都极易产生兴趣,但往往持续时间不长,经常出现“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现象。对于刚培养起来的兴趣,对某些方面的特长要善于发现并加以巩固。而对幼儿进行积极评价无疑是巩固兴趣的绝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