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人卧床护理知识十篇老人卧床护理知识十篇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3:40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篇1

【关键词】老年卧床;照顾者;家庭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由于老年人衰老多病,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数在逐渐增加[1],目前我国老年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家庭是他们疗养和康复的主要场所。本文对6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进行调查并针对性地给予健康教育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9年1月――2011年3月就诊于干部门诊及入住家庭病床中符合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60名。入组标准:①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照顾时间≥1年;②知情同意;③年龄≥18岁;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男26例(43.3%),女34例(56.7%);照顾者为患者的配偶者19例(31.7%),患者的双亲或子女者14例(23.3%,患者的兄弟姐妹或远房亲戚12例(20.0%),受雇佣者15例(25.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48.3%),中专或高中20例(33.3%),大专及以上11例(18.3%)。

1.2方法

1.2.1调查照顾者存在的家庭护理问题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面谈形式了解6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对常见的家庭护理问题,包括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功能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心里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等的知晓率,然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针对性培训,培训后对调查对象进行再次评定,以了解他们接受培训后对患者的家庭护理问题的掌握情况。

1.2.2干预的内容内容:①日常生活行为训练;②功能康复;③营养管理;④心理护理;⑤预防并发症护理:最常见的压疮、挛缩、感染、尤其是对鼻饲患者最常见的返流、误吸、便秘、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进行预防性照顾护理和肢体被动的功能锻炼等。

1.2.3组织与实施①成立培训小组:由经过统一培训的6名护士组成。每人分管10名照顾者,负责一对一的家访指导。另由2名专业治疗师专门负责康复训练的指导。②编制《老年卧床患者保健手册》及《老年卧床病人照顾者健康教育手册》,并发放给每位照顾者。③培训方法:针对照顾者个体差异,每周1-2次由培训小组护士到家中对其一对一的讲解指导。每周电话随访2次,每周固定在院内干部门诊开设护理知识咨询,也可随时通过固定电话得到指导。

1.2.4培训的评价方法培训前后对照顾者在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功能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心理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护理等方面的家庭护理知识的知晓率进行评价,采用u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培训前后照顾者对老年卧床患者家庭护理知识知晓率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随着愈来愈多的高龄、多病患者最终走向长期卧床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如果得不到细心照料,其生存时限会明显缩短。因此照顾者对患者的康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发现,培训前照顾者的家庭护理知识与照顾技巧的知晓率较低,通过实施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照顾者对锻炼患者日常生活行为、功能锻炼、营养管理、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等方面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培训前(p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篇2

【关键词】老年患者;安全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85-01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退化、加之慢性病多、病程长、病情重、用药复杂等特点,发生跌倒、压疮、误吸等安全问题的概率比一般患者高。

1老年患者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1.1病人因素

1.1.1跌倒的发生:老年人生理性老化,脏器功能降低,平衡功能失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功能减退,患慢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糠尿病患者低血糖、冠心病、心肌梗死、足疾患、症状性低血压、某些急性发作如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心源性晕厥等都易引起病人跌伤、摔倒。神经功能受损如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等疾病使危险因素增加。

1.1.2误吸、呛咳的发生:老年人吞咽和咳嗽反射功能降低,易发生食物误吸。此外。老年卧床患者较多,水平卧位且长时间保持此卧位是胃食管返流后吸人的高危因素[1]。老年意识障碍患者误吸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都会大大增加[2]。

1.1.3烫伤或压疮的发生: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对冷热刺激反应的敏感性降低、感觉障碍、意识障碍、肢体活动度差等原因,易发生烫伤或灼伤。大小便失禁、床单潮湿或皱褶、皮肤水肿、长期卧床未更换姿势、石膏夹板应用等,导致压疮。

1.1.4走失的发生:老年患者因认知、记忆能力障碍或有老年性痴呆者,易导致走失等意外发生。

1.1.5药物因素: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和麻醉镇静药,抗心衰、抗高血压药和β受体―阻滞剂都是增加病人摔倒的危险因素。

1.1.6治疗因素:因病情较重,常需插各种管道如尿管、胃管、吸氧管等和多管输液,因行动不便或看护不力,容易发生管道脱落或自行拔除管道。

1.1.7社会心理因素:由于社会角色、经济来源、疾病久治不愈等因素,使老年患者病后多有精神和情绪的变化,易自伤、自杀等发生。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工作责任心不强:表现为不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和护理常规,未认真执行护理核心制度,未按护理级别及时巡视病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液体外渗、管道脱落、坠床、病情变化等未及时发现,影响护理安全。

1.2.2老年护理专科知识不足:护理人员对老年护理学知识掌握极少,不能及时发现老年病人的病情变化、用药的不良反应等,给护理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1.2.3护理安全意识薄弱:不能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而采取防范措施。

1.2.4护患沟通能力差:沟通能力差,导致老年患者不愿将心理感受及不适及时告知护士,带来护理安全隐患。

1.3陪护因素:家属和陪护缺乏照顾患者的科学方法,如给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翻身或使用便盆不当导致皮肤破损等。

1.4环境因素:走廊、病房无扶手,病房灯光亮度不足或夜间无照明,或刺眼;地面积水;病室障碍物过多,不够宽敞;病床无床栏;鞋滑或穿鞋难;厕所设门槛没有扶手;对医院环境不适应等,均易发生坠床及跌倒。

2安全管理及护理对策

2.1建全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教育:建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安全护理的保证,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制度中需要规定在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以及常见不良反应进行预报[3]。加强老年护理知识的业务学习,及时改进和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应急处理措施,增强预见能力[4]。构建护理安全文化,运用熟练的护理礼仪、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2对所有新入院患者进行评估,评分≥4分即为高危患者,在床尾挂上警示牌,以提高警惕:指导患者使用呼叫铃并放置在患者可触及位置;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告知,讲解安全防护措施,正确服用各类药物,避免快速变换;为患者加放床栏,用物放在患者床头易拿到的地方,下床时有专人扶助,保护其安全;保持病房卫生间地面干燥,并放上防滑标识。对护理工作细化分工,针对自理能力不佳的患者给予特殊的生活照顾,注重对其生活行为的帮助[5]。

2.3避免患者跌倒、坠床:对易发生意外的高危患者,在患者床头卡上用红色标志区别,使各班护士做到心中有数,进行重点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与患者多沟通,进行卫生宣教,使其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活动能力。同时加强主动服务意识,将工作做在前面,反复提醒患者及陪护人员注意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提供预防措施。帮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指导患者穿衣、裤,尽量不穿拖鞋。在患者走动的范围内,设有足够的采光,地板保持干净、干燥、无障碍物。卫生间装有坐便器,并设有扶手,以防滑倒。嘱咐患者在行动前应先站稳、站直后再起步。对反应迟钝、性低血压、服用冬眠灵类以及用降压药的患者,睡前为其准备好夜间所需物品和便器,必要时呼叫请求护士帮助。对意识障碍的患者加床档;加强夜间巡视,如果发现患者睡近床边缘时及时护挡,以防患者坠床摔伤。

2.4避免患者误吸、呛咳:对脑血管病老年痴呆吞咽困难的患者,指导家属应将食物做成糊状,食物少而精,进食不宜过快过急,尽量采取坐位或半卧位,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休息,应保持坐位、半坐位30分钟以上。对于鼻饲患者,鼻饲前要将呼吸道痰液吸净,鼻饲食物的量每餐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温度合适,以免冷热刺激致胃痉挛造成呕吐。鼻饲后保持半卧位,防止因过低食物逆流发生误吸。特别应注意患者进食后不宜立即刺激咽喉部,如口腔护理、吸痰等,以免引起恶心而误吸。对于咳嗽、多痰、喘息的患者,进食前要鼓励患者充分咳痰,最好吸氧以减轻喘息,避免进食中咳嗽,导致误吸。

2.5建立跌倒、坠床、误吸发生后的应急预案:如发生跌倒、坠床,要先观察患者损伤的情况,并通知医生,协助医生体检,根据损伤的情况酌情搬动患者。如果发生误吸,应立即拍背协助患者尽快咳出异物,亦可握拳放于患者的剑突下向膈肌方向冲击上腹部,造成气管内强气流,使阻塞气道的食团咳出。必要时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2.6重视陪护管理,防止走失,落实健康教育:重视家属或陪护对患者病情的反映,并与陪护保持经常沟通,老年人理解能力、记忆力下降,健康教育时要通俗易懂,采取口头、书面教育方式,并要反复多次的讲解。总之要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以免发生意外,保证安全。

参考文献:

[1]柳韦华,袁恒兰,王风,等.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胃食管返流后误吸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3,7(20):25-27.

[2]程艳爽.鼻饲患者易发生误吸的原因及误吸的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40(8):618.619.

[3]杨恩凤,吴娟,汤亚琴,等.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46-48.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篇3

[关键词]循证护理;压疮;中风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05-0118-02

循证护理是受上个世纪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理论,是指通过慎重准确的获取目前最好的研究证据,根据护理人员能力及实验室结果并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意愿,经综合分析后制定相应护理方案。对于理清护理工作思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重要的意义。中风后患者长期卧床,皮肤或皮下组织由于压力或复合有剪切力或/和摩擦力作用而易发生骨隆突处的压疮。压疮不仅加重病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增加医疗费用及时间,严重可因继发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中风后预防压疮发生的护理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本院老年中风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循证护理,观察预防效果,与常规护理效果相比,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为2010年5月~2012年2月56例中风后需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其中男31例,女25例,最小59岁,最大86岁,平均(65.3±3.1)岁。对照组为2010年之前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60例中风后需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最小57岁,最大83岁,平均(63.3±3.8)岁。两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观察组①收集当前有关压疮防治的护理文献,对证据真实性、可靠性及实用性等做出具体的评价,选择可行的临床护理决策指导,在征得患者意见和愿望的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的最佳护理措施。②针对低年资护理人员压疮护理知识和经验的缺乏,进行压疮预防知识培训和现场指导,使之掌握压疮的病因、后果、分期、风险评估和预防新进展等知识,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压疮风险意识及压疮预防能力[1]。③建立床头翻身卡,每2小时翻身1次,根据病情可适当缩短时间。翻身前可将一条床单横铺于患者上半身下面,翻身时将床单两端并在一起,轻轻一拉就可将患者从仰位翻转[2],我们采用了左侧30°-右侧30°-平卧位的方法。④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经常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杂物,衣物尽可能用透气性好的棉制品。每次大小便后及时清洗,保持会清洁干燥,最好在便器上垫一块软布,避免擦伤皮肤,每周用温水擦澡1~2次。⑤情志护理:中风患者大多由于半身不遂,生活自理变差且语言表达不清,而多产生忧愁、孤寂、悲观等不良心理,因此医护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安慰患者,普及压疮防治知识,告诉患者减少压力、摩擦力、剪切力的方法,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⑥气垫床在皮肤护理中的应用:采用喷气交替式气垫床,气垫床直接平放在床褥上,注意不要上下放置颠倒,颠倒则无预防和治疗作用,打开开关15分钟左右检查气垫的充气度,以用手掌用力压有实感为宜。当达到要求的柔软度,患者就可以躺在气垫床上[3]。⑦膳食护理: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有重要意义,应合理安排膳食,要注重营养丰富,平和补虚为佳,并要重视健脾益胃、扶正固本,达到养精生肌的目的。

1.2.2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法,对于卧床的患者每1~2小时翻一次身,在骨隆突部位放置气垫圈,以减少突出部位受压,根据情况在受压局部做均匀压力的向心向按摩,促进皮肤血流循环。如局部皮肤发红,可用50%酒精或红花油按摩。要经常保持床表面的干净整洁,没有杂物,要给患者经常擦洗,大小便后及时清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半卧位时应避免卧床患者的上身长时间抬高超过30°,以防止身体滑动,增加骶尾部剪切力。要增加营养,补充蛋白质、维生素以改善全身状况。

1.3统计学方法

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时间,采用t检验;患者压疮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压疮发生率比较

见表1。

2.2两组压疮发生时间比较

观察组56例患者压疮平均发生时间为(21.14±5.3)d,对照组60例患者压疮平均发生时间为(10.83±3.9)d。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988,p<0.05),观察组压疮发生时间少于对照组。

3讨论

压疮护理是基础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评价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循证护理是新的医学模式下,以最佳护理证据为依据,要求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做出有最大价值的分析,改变以经验和直觉为主的行为和习惯,这不仅规范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方式以及临床思维方式,同时注重终末的评价,有效提高了护理效率。局部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是引起压疮的主要因素,因此分散压力、减少剪切力和摩擦力及受压时间是关键。我们采用了左侧30°-右侧30°-平卧位的翻身方法,这样可有效减少平卧在卧位变化过程中的次数,优于左侧30°-卧位-右侧30°[4],而且侧卧位减少了拖、拉、推等动作,使磨擦力和剪切力减少。针对潮湿因素引起压疮,认真做好清洁护理,保持床铺舒适,及时更换衣物、床被单;对有神志不清或是尿失禁者可留置导尿管。《灵枢・口问》中有言:“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不良的情绪常会导致气机郁滞、运化不健,不可忽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压疮的相关知识,使他们积极配合预防护理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临床研究证明,卧床患者使用气垫床能有效预防压疮,因为气垫床通过充气放气的规律循环,可有效缩短局部受压时间,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少压疮的发生。中医素有“食疗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5],中风患者血衰气少,生理机能衰退,营养需求增加,营养不良是导致发生压疮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补充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及矿物质。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提高压疮护理的质量,循证护理优于传统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肖爱华,丁力.压疮护理小组在低年资护士压疮预防能力培训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670-1671.

[2]陈世兰,陆娟.中风患者压疮的预防和护理体会[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23(3):5-5.

[3]罗宝萍,商月娥,侯文利.气垫床在脑卒中压疮病人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8,22(12a):3143-3144.

[4]朱文芳,胡克,范湘鸿.30°侧卧更换法预防压疮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7,22(11):48-49.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篇4

【关键词】失能老人;肺部感染;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85-02

【Keywords】HomestayagedpeoplepulmonaryinfectionnursingCareeffect

老年人感染性疾病中,肺部感染居首,尤以肺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aeCB)为最,成为老年人的重要死因。统计表明肺炎死亡者中老年人约占70%,肺炎严重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上海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9073”养老模式使很多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其中不乏失能老人。失能老人是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他们长期卧床不起,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生理机能衰退,支气管纤毛远动降低,疾病防御能力下降,天气骤变、室温潮湿、护理不当等因素极易诱发呼吸系统感染。所以,在街道开展居家失能老人一、二级预防干预极其重要。现将我中心组织社区护士和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结对,提供预防肺部感染护理干预结果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使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天平街道80位失能老人进行肺部感染护理干预及照顾者肺部感染知识认知情况调查。照顾者分居家照顾者80名及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21名。纳入标准:①居家照顾者照顾时间每周至少40h,持续2个月以上的配偶、子女及居家保姆;②照顾的对象均为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持续卧床时间1年以上;③知情同意,愿意参加调查;④沟通无障碍,能用语言或文字和调查者进行有效交流。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是天平街道为老服务社组织的专为辖区内老人提供日间照护服务的社会服务团体。失能老人资料来源于天平街道为老服务社。

1.2问卷内容:包括呼吸道发病数、病死数、医疗费用支出及肺部感染知识认知调查。医疗费用支出表登记自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6月31日期间发生的所有医疗费用,包括临床用药诊断、患者转归情况。

1.3方法:按照居委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名。课题组成员共7名,6名为中级以上团队护士,社区护士长进行全程护理质控,其中1名为天平为老服务社负责人,组织老服务志愿者协助团队护士与为完成入户调查、资料采集及相关护理指导。对照组老人按照常规护理,家庭医生或护士根据患者需要提供出诊服务、上门治疗或卫生站代配药及相关知识咨询服务等。干预组老人:①组织社区护士及为老志愿者进行肺部感染预防护理知识培训2次,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无护理知识的社区志愿者采取课堂互动、操作动作分解、手势带教情景角色互动及有奖竞答多种形式,提高授课效果;②印制肺部感染健康教育宣传折页;③团队护士与志愿者结对,上门对志愿者及家庭照顾者进行预防肺部感染护理干预知识传授和技能指导时间持续3个月,第一个月护士带教志愿者频次为每周上门1次,第二个月护士带教频次每二周上门1次,第三个月每二周电话随访1次,志愿者按需提供上门服务;④干预时间是2013年4-6月,连续3个月;⑤家庭照顾者肺部感染知识认知情况调查,分第一次入户采集及干预结束后采集,内容包括生理、心理、疾病、健康教育及康复五个维度21项条目。

1.4统计分析:采取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二组医疗费用支出均数比较用Z检验,肺部感染、病死数及二组肺部感染知识干预前后比较用p检验,Z、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100%。居家卧床失能老人平均年龄87±8岁。居家照顾者文化程度大学3人,大专2人,高中22人,初中及以下53人。照顾者肺部感染知识认知情况见表1,二组医疗费用支出比较分析见表2,肺部感染发病数及病死数见表3。

3讨论

3.1居家卧床老人肺部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居家失能老人由于长期卧床,生活照顾均由照顾者完成,纤毛运动减少,抵抗力降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病数在37.5%,高于韦洁钦的老年脑中风非急性期106例死因分析中肺部感染发病率30.7%【1】。肺部感染病死率15%,低于徐桂英等社区长期卧床老人肺部感染57例分析的19.64%【2】。可能是由于失能老人年龄在87±8岁,均属于高龄老人、气道屏障功能减低、免疫力降低、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致肺部感染发病率高。另天平街道地处徐汇区老城区,周边医疗资源丰富,一旦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获得及时治疗和正确干预,使老年人采取有效的咳嗽排痰,及时消除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致使病死率低于19.64%。

3.2掌握正确的护理技能,能提高失能老人生存率

比较分析二组肺部感染发病率:对照组37.5%,干预组17.5%;病死率:对照组15%,干预组2.5%,二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二组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对照组666±1.19元,干预组747±4.26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干预组护士定期上门护理干预及与志愿者结对上门护理指导过程中及时发现患者患病情况,及早进行护理干预和临床治疗,指导居家卧床老人多饮水,进行有效咳嗽,及时排出痰液,保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定时空气流通,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和用药指导,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病死率,医疗费用发生数也随之增加。所以,社区护士通过定期上门护理干预、电话咨询指导及利用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开展上门结对护理服务,让照顾者掌握必要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加快护理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为老服务的满意度和效果,降低肺部感染病死率,受益人群扩大,提高失能老人生存率。

3.3社区护士与社区为老志愿者结对,是“医养结合”的有效探索

与照顾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实施家庭护理干预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力资源有限,而为老服务需求无限,特别是长期卧床老人,她们的护理需求更加迫切,只有充分利用和调动各方资源,让社保、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密切配合,才能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照顾者肺部感染知识认知前后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干预组通过护士上门干预、健康指导和技能示范带教,五个维度都有所提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医社结合”与“医养结合”非常必要。社区为老志愿者熟悉居家老人心理、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但缺乏应有的照顾知识,对社区护士来说是桥梁和助手,通过他们帮助介绍,使社区护士尽快熟悉患者情况,做出正确评估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和家庭照顾者来说,他们缺乏照护知识,通过社区护士的讲解和手把手的带教,能很快掌握护理专业知识,护理患者更能得心应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街道为老服务社双方优势互补,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使各方尽快进入角色。引入“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理念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多方式的结合,可以解决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减轻子女负担【3】。

3.4养老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区护理的发展

无论是“9073”养老格局,还是“421”养老模式。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我国居家养老还是选择家庭养老为首要模式。社区全科护理对社区居民尤其是居家养老的老人健康照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护理与养老事业紧密相连。家庭长期卧床患者,需要生活护理指导、用药指导、导管护理指导、康复指导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从政府层面上说在举办护理教学课件设置上,要增加老人护理学的学时,开设社区老年护理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设置规范、科学的家庭护理评估记录单、质量考核标准及家庭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在护理收费项目上,能增设居家护理服务收费项目,对建立家庭病床的患者,增加每周常规护理查房服务收费。使社区护理不仅仅完成家庭医生的医嘱及上门治疗服务,能更多地走进家庭从事主动护理干预,开展一、二级社区预防可以明显减少常见病的发病率以及降低发病后的病死率,同时社区护士能更自主地处理家庭和老人护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能力,加强社区护理服务的内涵建设。

4结论

居家养老问题的解决,政府是主导,配套政策是关键,政府投入要增加,医保政策要倾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联动,并且需要提高助老工作者的待遇及地位。只有加强多资源投入、多渠道沟通、多项目合作,才能促进养老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韦洁钦,老年脑中风非急性期106例死因分析【J】中外医疗2008(11):22

[2]徐桂英.王庆云.郎春华.等,社区长期卧床老人肺部感染57例分析【J】.《医药前沿》2012(8):

[3]郭东,李惠优,李绪贤,等.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讨【n】.国际医药卫生

通讯作者: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篇5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0-0083-02

2009年本科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50例,通过对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术后患者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0例,男52例,女98例;年龄56~106岁;术前有并发症63例。其中高血压30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15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脑中风史4例。

2 护理

2.1入院宣教患者入院后对医院环境感到陌生,由责任护士合理安排床位,协助摆好,介绍住院须知、病室环境,管床医生。

2.2 术前护理

2.2.1心理护理老年人骨折后,害怕长期卧床,须依赖他人,耽误子女的正常工作:担心术后的效果与经济问题,护士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疏导,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护士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介绍当今医学发展状况及同类疾病治愈病例,帮助其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以及对医师的信任感。

2.2.2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基础知识,疾病的预后,拟行手术,麻醉方式,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术后易出现的并发症及预见性治疗、护理等。

2.2.3术前准备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及排痰训练床上排尿、排便,以防术后便秘和尿潴留。指导患者做引体抬臀运动。做好手术区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备血,做好血气分析。

2.3术后护理

2.3.1专科护理术后取平卧位,保持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在两腿间放软枕,同时将一小枕放在膝下,使膝关节微屈,使患者卧位更加舒适。使用监护仪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观察患者末梢血运情况,足趾的活动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患肢温度、感觉运动状况,做好切口引流管的管理。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做好记录,观察患者疼痛情况,及耐受性,遵医嘱使用止痛药或使用镇痛泵。

2.3.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护理术后出现烦躁不安、兴奋、谵语、幻听、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具有普遍性,本组有56列患者出现上述症状,一旦出现精神异常,应立即排除脑出血或脑血栓等疾病。立即给予对症治疗及护理。做好保护措施,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发生。

2.3.3电解质及代谢紊乱的护理老年人术后易出现精神萎靡,胃纳差,易发生低钠、低钾血症,导致神志淡漠,腹胀不适等。遵医嘱使用西咪替丁静滴,同时预防手术及应激引起的胃肠道粘膜受损导致的隐性出血。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变化,静脉输入葡萄糖时加用胰岛素剂量要准确,积极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及低血糖昏迷。

2.3.4肺部并发症的护理由于老年人长期卧床,活动减少,再加上老年人呼吸道粘膜萎缩,纤毛运动不良,气道分泌物易于滞留,巨噬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且分泌物多。使呼吸道痰液不易咳出,易造成肺部感染。故术后平卧6h后可适当摇高床头,指导患者尽早咳嗽咳痰,不易咳出者采取拍背辅助咳嗽排痰或用雾化吸入等方法清洁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教会患者家属翻身及拍背的方法。监测体温的变化,如出现发热及时摄胸片检查,以排除肺炎。

2.3.5预防栓塞由于老年入骨折后长期卧床,血流减慢,血液粘滞度高,加上外伤、手术致机体凝血因子释放增加,极易造成血管栓塞。术后患肢予抬高,有利于血液循环,同时注意观察患肢肿胀、疼痛和循环情况。鼓励患者在床上主动活动踝关节、膝关节,病情许可时应及早下床,练习行走。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每日1~2次,可作为预防性用药,使用降纤酶10个单位进行溶栓治疗,或者超短波治疗(静脉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2.3.6便秘卧床患者,特别是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吸收功能差,不习惯床上排便,大多数患者出现腹胀、便秘。指导患者多饮水,饮食增加粗纤维的食物:如韭菜、芹菜、萝卜等。指导患者做腹部按摩。大便于结难解,给予开塞露肛塞。

2.4 术后饮食6h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如无不适术后第1d改为普食,除摄人蛋白质外,应进食含丰富钙质、维生素D和适量磷的均衡饮食,牛奶、奶制品、豆制品、鱼虾等含钙较高。黑木耳、鸡蛋黄和鱼类等维生素D含量较高。另外还应注意补充骨代谢相关的营养素,如维生素K、必需的微量元素锰、铜、锌等。每餐有粗纤维蔬菜或水果,多饮水,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以保持大便通畅。中药讲究饮食宜忌,术后忌食海腥发物,如海产品。

2.5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手术第1d指导患者做四肢被动活动和肌肉收缩运动,术后第3d,指导患者主动锻炼,如协助抬高患肢;膝关节屈体运动,加强足、踝、趾的运动,并帮助做肌肉按摩,每日2~3次,每次30~60min,以防止肌肉萎缩。具体锻炼方法有:(1)臀中肌肌力训练;有利于维持术后髋关节外展,预防关节脱位。方法:无外展受限的患者取侧卧位,做外展关节运动,外展关节受限的患者,固定足部以保持髋关节不动,做外展髋关节运动,每日2~3次,每次做3组,每组做10次。(2)股四头肌训练:能促进术后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术后肢体康复。方法:坐位屈膝,足部绑1kg沙袋,缓慢伸直膝关节;平卧位,做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每日2~3组,每组10次。(3)髌骨按摩:每日3~4次。牵引患者,可酌情嘱其手拉吊环,作抬臀动作。

2.6家庭康复指导为了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综合治疗的效果,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系统、完整的护理常规:(1)加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减少发展和遗留症状,得到完全康复,尽早回归社会;(2)住院期间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康复知识的指导,以便患者出院后能够按计划完成康复训练;(3)患者出院后建立医患联系卡,电话咨询,或电话回访及进行家庭随访等,了解患者出院后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予正确的指导并能得到及时处理。

3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系统化护理顺利度过手术关,仅有1例术后发生脑梗塞,其余患者术后通过康复指导,日常生活均能自理,为手术成功提供有利的保证,术后取得良好的效果。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篇6

我们通过2005年l~12月对我科收治的卧床鼻饲病人40例,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12月收治卧床鼻饲病人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通过护理干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2.5%。2004年1~12月收治卧床鼻饲病人59例,其中男39例,女20例,发生率为10%。

吸入性肺炎:实验组40例,发生1例(25%),对照组发生59例,发生6例(10%)。

护理

(1)评估:①采集资料对病人进行评估,详细询问病人的起病方式、速度及有无明显诱因,生命体征,神经科查体,呼吸系统方面的评估,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了解X线检查结果,发病前有无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有无长期吸烟史,有无呼吸功能方面的检查与测定。②了解护理对象及其家属对疾病、健康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知识、态度及期望值,以及经济状况,选择有效的护理方法。

(2)提出护理诊断:护理诊断是在护理职能分工范围内,由护理人员通过对病人进行评估而对其现有的或潜在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判断。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诊断侧重于患者的意识、行为、认知、心理等方面,与吸入性肺炎有关的诊断为:①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咳嗽反射丧失有关。②躯体移动障碍:与意识障碍,长期卧床有关。③吞咽困难:与意识障碍有关。④营养低于机体代谢需要:与长期鼻饲有关。

(3)护理措施: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鼻饲前要吸尽气管内痰液及分泌物,防止吸痰呛咳,憋气可使腹内压增高引起反流。在鼻饲中和鼻饲后30分钟内尽量不吸痰,以避免吸痰的刺激引起呕吐。每日雾化吸入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及吸出。②加强口腔护理:口咽部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开口处,口咽部的细菌极易移行至呼吸道而导致肺部感染,因此要加强口腔护理,每天2~3次。③卧位:患者的是预防误吸的关键,鼻饲时应采取半坐卧位,借重力可防止反流及误吸,有利于食物的消化。鼻饲后保持半卧位30~60分钟60分钟。鼻饲后30分钟内不可翻身,严密观察,若患者出现突然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应警惕有无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如出现误吸应尽早处理,以防意外发生。④掌握鼻饲物的量、速度、温度:注入食物前应将胃内残留液抽出,注意观察胃内容物残留情况,如鼻饲前抽出100ml以上,应适当延长间隔时间。鼻饲食物的量每餐不易过多,一般在350~400ml为宜。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在15~30分钟喂究为宜。鼻饲过快可引起大量胃残留和肠动力低下,胃排空延迟等,均可导致发生误吸[2]。温度40℃左右较合适,以免冷热刺激而发生胃痉挛,造成呕吐。⑤主动、被动活动:长期卧床的老年鼻饲病人要鼓励和协助病人及家属做主动、被动活动,如上下肢活动,翻身、扣背,按摩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胃肠道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⑥供给营养及液体:食物的调配应考虑到病人的现有疾病,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增加复合维生素B和C的补充,增加液体的补充,每天摄入量应达到300~4000m1,应采取少食多餐制,所选的食物应易于进食及容易消化。⑦鼻饲管的护理:每次更换鼻饲管时,应用止血钳夹住其尾端向外迅速拔出,以免管内残留液体流入气道内引起误吸。鼻饲管需固定好防止外脱,每次鼻饲前均需验证胃管位置是否正确。

讨论

由于老年人呼吸道特点,特别是长期卧床病人呼吸道纤毛活动减少,降低了呼吸道自洁作用,使呼吸道对细菌等异物的抵抗力和清除能力降低,长期留置鼻饲管咽部受到鼻饲管的刺激,环状括约肌。不同程度的损伤及功能障碍,增加了吸入性肺炎的可能[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机会:支气管敏感部位的神经支配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反应性及敏感性降低,咳嗽能力下降不能有效拔除过多的分泌物而流入肺内造成肺部感染。平卧位床头角度低会增加反流物及分泌物流入呼吸道的机会。通过我们加强护理干预,针对各种易发因素进行具体指导,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潜在问题,及时处理,大大减少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增加了医患双方的了解和信任。

参考文献

1陶国枢,等.现代老年医学答疑.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6.50~51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篇7

 

关键词:骨折;健康教育

   实施前的评估 通过与病人沟通收集资料分析病人状况、病情、病人实际情况,以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实施方式与时期 护患间开展健康教育的时间是入院后23天病人容易接受的方法是结合病情进展的不同时期进行教育而希望家属参与学习。

   1实施内容

   对疾病的认识 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病情适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病人一律,知道其了解疾病的转归(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介绍同种病例康复病例,可让康复者与病人直接交谈,消除不健康的意识,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合理用药 对需要用药物治疗的病人,应该向病人讲解药物的用法、剂量及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合理用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以达增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同时用于房病人乱用土方、秘方,以免影响治疗计划,延长病情。

   饮食指导 让病人明白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作用,并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进行正确指导,经常知道病人做好饮食调整,减少卧床病人腹胀及便秘的发生,多饮白开水,减少输尿管和膀胱结石的可能。

   2预防并发症

   2.1预防压疮  骨折病人(如脊柱骨折、下肢骨折、骨盆骨折等)长期卧床、制动、卧硬板床、使用牵引架、石膏固定等,极易发生压疮,应建立皮肤护理卡,每2小时用红花酒精按摩受压处及骨隆突处,促进血循环,责任护士操作后签名,班班交接,保持连续性,避免物理性刺激,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渣屑,防止便器损伤皮肤等,并教会病人及家属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

   2.2预防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病人尤其是老年人要定时叩背,叫会病人有效的咳嗽、排痰,以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3预防泌尿系感染 骨折病人最易放生泌尿系感染,应嘱咐病人多饮水,不要因排便不方便而限制饮水,女病人每次便后用问谁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洁净,减少细菌入侵机会。

   2.4卧位 正确的卧位是骨科护理的基础,如股骨颈骨折的病人保守治疗时应平卧位,换肢行皮牵引(或骨牵引),外展15°中立位,不可外旋,为防止外旋,可穿“丁”字鞋固定,并做到不侧卧,不屈脚等。不正确的卧位如外旋可致“八字脚”侧卧使牵引无效,骨折处错位等,故卧位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预后。

   2.5功能锻炼 分早期床上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向家属及病人说明功能锻炼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并教会其功能锻炼的方法、运动量、开始时间等,正确的功能锻炼能预防废用性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等并发症,功能锻炼的关键是护士要教会病人锻炼的方法、运动量、开始时间、具体锻炼部位等,并鼓励病人要持之以恒。

   3结论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篇8

abstract:inordertopreventseniledementiapatientsfromthehurtcausedbytheescapewhentheyarelieinbedandreducetheworkintensityofnursingstaff,asittingupalarmisdesigned.itisusedformonitoringthedementiabedrestoftheseniledementiapatientstorealizethealarmtonursingstaffwhenthepatientssitupandpreventthetheirescapefromthebed.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热释电红外传感器;遥控

Keywords:seniledementia;pyroelectricinfraredsensor;remotecontrol

中图分类号:tm92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109-02

0引言

随我国老年人基数逐年增长,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人数量显著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患病2~8年的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受损,逐渐丧失独立室外活动能力,连穿衣、洗脸等动作都需要他人帮助,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甚至伴随大小便失禁。该病症不能仅靠单纯药物治疗,其中兴奋不安患者必须有护理人员陪护。而在普通家庭或城镇的养老院中,护理人员人数少工作量大,很难做到对病人的实时观察和陪护,特别是在夜间,老年性痴呆患者可能随时从床上逃离,轻者可能感冒重则可能导致摔伤碰伤。为此制作出一种坐起报警器,监测卧床人员的坐起活动,及时通知护理人员进行处理,以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尽可能减少老年性痴呆患者受到伤害可能性。

1监测原理

报警器由人体红外传感器、无线收发模块和基于单片机的声光警示模块构成。使用时,将报警器安装在墙面或输液杆等附着物上,首先调整人体红外传感器的上下挡板位置使传感器探测范围呈扇形平面,然后调整传感器在附着物上的安装位置,将卧床人员侧卧、仰卧及翻身时所不能触及的平面最小高度为报警器监测设定高度,通常这个高度作为报警器的安装高度。当卧床人员正常休息时,无论侧卧还是仰卧,见图1(a)和图1(b),人体红外探测传感器检测不到人体活动所以没有信号输出。当卧床人员想从床上坐起或爬起时,见图1(c),卧床人员肢体会突破检测设定高度值,被人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并输出信号。这个信号经无线收发模块传送控制护理人员值班处的声光报警装置,提醒护理人员进行检查处理。

2硬件设计

人体辐射发出红外线的中心波长范围为9~10?滋m,因此报警器中的人体探测传感器选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是一种非接触检测人体辐射红外线能量变化的传感器,它的探测元件对波长0.2~20?滋m范围内的红外线探测灵敏度十分稳定。HC-S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采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在传感器顶端开设窗口,并安装滤光片,将窗口中所通过的光的波长范围限定在7~10?滋m以专门用于人体红外辐射的探测。当人体在传感器的检测区域内移动时,这款传感器才有信号输出,而对于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物体,如阳光,传感器对它们不敏感没有信号输出,不会产生误报,为此报警器选用了HC-S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这个模块采用直流4.5~20V供电,感应角度约100°锥角,输出延时时间可调,检测距离可调,开关量输出可直接驱动继电器,使用简便。

无线收发模块包括2262无线遥控发射器和2272非自锁型接收器。将2262无线遥控发射器与HC-S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相连接,如图2所示,发射传感器检测到的人体信号,以2272非自锁型接收器接收并解码传感器输出信号并以此控制指示灯和蜂鸣器,给护理人员提供声光报警信号,如图3所示。2262无线遥控器发射315mHz载波信号,信号中包含无线遥控器的地址编码,仅与无线遥控器地址编码相同的接收器才能在接收后解码输出。护理人员处的声光报警装置采用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声光报警模块,显示警示信号的来自哪张床位,并控制9段mp3语音播放模块播放语音提示提醒护理人员进行处置。当护理人员按复位键后,如果再没有来自无线发射端的信号,则单片机声光报警模块停止声音报警,床位显示清零。

3软件设计

人体红外感应模块HC-SR501、9段mp3语音播放模块、无线收发模块的2262无线遥控发射器和2272非自锁型接收器等模块都不需要编程即可投入使用,而且这些模块都可以在淘宝网中淘到。基于单片机的声光报警模块没有成品销售,需要定制开发。

基于单片机的声光报警模块被设计用于支持最多16路的无线信号输入,由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研发。如图4程序主流程图所示,当无线信号输入时,在单片机存储队列中进行查询,查看该信号的编号是否已经在队列中进行排队等待处理。如果该信号的编号已经在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则放弃对队列的操作。如果信号的编号未在队列中排队等候,则将该信号的编号追加到队列尾部,以保证所有请求信号被公平处理。护理人员每按一次复位键,则表明当前请求被处理完成,队列中的其他信号的编号自动逐一上升,LeD显示当前未处理请求编号的同时播放音乐报警,直到队列中没有其他请求时停止以确保所有请求得到执行。

4误动作排除

卧床人员在休息时会伴随无意识的翻身,摆头,抬扬手臂,屈伸下肢等动作。由于抬扬手臂时,扬起的手臂高度高于报警器监测最小高度,从而造成报警器的误报。通过对多人睡眠中动作的记录分析发现,休息时抬扬手臂等动作因手部没有支撑点,肢体消耗力量较大所以持续时间较短,而屈伸下肢等动作因脚部等处作为下肢支撑点,肢体消耗力量较小所以持续时间较长,而当卧床人员坐起时,整个过程持续时间至少达到十几秒种。因此通过调整传感器的安装位置避免下肢屈伸造成误动作,通过调整传感器的延时时间尽可能消除因抬扬上肢所引起的误动作。

由于各个2262无线遥控器在接收到传感器信号后都以315mHz频率发出,因此存在信号冲突的可能。实验验证,仅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2262无线遥控器同时发射信号时,接收端接收不到有效数据。冲突发生的概率和被监测人员所使用的2262无线遥控器数量和被监测者行为直接相关。为此,声光报警模块基于单片机设计,能及时锁存各个2262无线遥控器发送信号并进行队列操作,确保所有请求能被接收处理。

5结论

坐起报警器实现了老年性痴呆患者卧床休息时的实时监测,使护理人员在保证监护质量的情况下减少巡回次数成为可能,能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减少老年性痴呆患者因看护不周可能导致伤害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安平.ttHB―1型铁路区间施工防护报警器[J].中国铁道科学,2006(04).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篇9

心脑血管介入术是通过冠脉或脑动脉导管将造影剂注入到冠状动脉或脑血管,显示血管的走行和病变程度与性质,以及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是目前对心脑血管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为探讨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笔者通过对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本科老年患者进行介入手术前后的心理反应,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根据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制定出老年患者介入术心理反应调查表,在2005年11月~2006年4月51例老年患者中采取了问卷形式的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来源于我院老年科2005年11月~2006年2月住院51例老年患者。男38例(74.6%),女13例(25.4%),年龄66~86岁,平均74.56岁。冠状动脉造影术(CaG)18例,脑血管造影术(DSa)12例,心脑血管同时行造影术15例,ptCa及冠脉支架植入(pCi)术4例,脑血管支架植入术2例。

1.2方法:将老年患者心理反应调查表(表略),在进行诊疗术前后1~3天的老年患者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分析其心理状况,对相对比较集中的几个心理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3调查结果:见表1。

2心理分析

表1显示出老年患者对介入术前后主要心理反应归纳有以下几种:(1)无所谓心理:多数老年患者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活不了多少年,就不必做进行介入术。(2)恐惧心理:由于不了解心脑血管介入术的程序,认为是动刀子,大手术,下不了手术台;另外对术后发生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的危险程度十分关心。(3)拒绝心理:有相当部分的老年患者,对术后制动平卧24小时,不能翻身这一特殊护理要求感到难以接受。(4)忧虑心理:由于老年患者多数生活行为均不便,术后又迫切需要子女在身边照顾,但又不愿意过多地连累子女们,所以心理矛盾。(5)孤独心理:由于老年人的特殊心态,在行手术后,子女们稍有疏忽,一些老年人认为子女不关心他们,就会感到郁闷和孤独,表现出一些反常现象,这时他们非常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

3护理

3.1消除无所谓心理:患者不了解介入术的相关知识,对介入术的技术性和费用的昂贵也心存余悸,部分的老年患者不愿接受这一手术,因此产生了消极心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更应向患者讲明心脑血管介入术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改善因血管硬化与斑块形成而引起心血管或脑血管的狭窄所带来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解除疾病对患者的折磨,具有良好的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是提高生命质量最有效的手段。同时我们还认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讲明现代文明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而不是人的生活数量;老年人有一个相应健康的体魄,是子女最大的希望,对个人,对家庭乃至对社会都有积极的意义。许多老年患者通过耐心开导和讲解,解除了无所谓的心理,很多老年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介入手术。

3.2消除恐惧心理:我们术前主动与患者谈心,了解患者多方面的思想情况,责任护士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以疏导患者的心理障碍。通过已行介入术患者的术前、术后的血管改变的图片及X线片进行讲解,让他们对介入术有理性和感性认识。同时介绍患者自己去了解已做过介入诊疗术的且效果良好的病例,请他们现身谈谈手术过程及术后的感受和效果,帮助患者全面地认识介入术,增强患者信心,消除其恐惧,使更多的老年患者能轻松地接受介入诊疗术。

3.3缩短术后平卧时间,进行早期床上活动:在调查表中反应出老年人因手术后穿刺侧制动和平卧24小时这一要求难以接受占82.3%。针对老年患者的拒绝心理,我们对术后穿刺侧制动和平卧24小时进行观察与研究,打破介入术后常规平卧24小时,术侧肢体伸直12小时不能弯动[1]的护理要求。在患者凝血系统及术中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减少患者的平卧时间,提前改变,进行床上翻身,提早下床活动。做法是:术后平卧5~6小时后,抬高床头30度~45度半卧位,同时由护士协助向穿刺侧位,患者的穿刺侧大腿弯曲30度(目的是自行压迫穿刺侧股动脉),并用30cm高泡沫垫支撑患者的背部,减轻患者侧卧时的身体的支撑力,以增加其舒适度。根据患者自己的需求,2小时后(即术后8小时)可自行平卧,如患者需要向对侧翻身,则需要在护士的协助下翻身。15~18小时后可以下床站立,此观察与研究还在进行中。但是通过此护理的10多例患者效果均好,患者也非常满意。同时还有效地解除了患者的术后失眠,排便困难现象,有利于术后恢复。

3.4增加亲情与关爱:在接受介入诊疗术中有部分老年患者,自己是愿意行介入术,但是担心子女工作忙,或者是不愿连累他们,手术后行动不便,无人照料。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做好子女的工作,让他们尽量在老人做手术期间能来医院进行照顾,让亲情驱逐担心与孤独,同时护士也要在术后除了严密的病情观察外,还要尽量给予老年患者生活上的照顾。用关爱的语言来安慰患者,多与他们交谈和沟通,使他们不会感到无助。为了更进一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术后制动时间,我科医师对尺桡动脉进行aiien试验[2],阳性者,采取桡动脉穿刺行介入诊疗术,这样患者能走着到介入室,术后自行走回病房。减少了术后制动带来的不便。通过这些方法,老年患者接受介入术逐渐增多。

3.5加强术前术后排尿的护理:针对部分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尿带来的术后排尿困难(41%)及术后精神紧张,引起尿潴留现象,我们加强了术前对患者进行床上排尿训练。择期手术者,在术前2天嘱患者自行在床上进行排小便练习;急诊手术者,在术前1小时指导患者在一侧肢体制动的情况下练习床上排尿1~2次,达到患者排尿相对自然[3]。护士还应讲清术后的一些注意事项,用积极的语言来激励患者,对术后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注意语言要委婉,多向家属介绍,以免造成患者心理紧张。对术后因平卧引起腰酸背痛时,在协助患者进行翻身的同时,还可帮助患者进行腰骶部及下肢的按摩,以减轻疲劳感,通过这些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排尿困难现象。

参考文献:

[1]朱秀琴,智光.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症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3,28(1):9.

[2]吕树铮,陈韵岱.冠脉介入诊治技巧及器械选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

老人卧床护理知识篇10

关键词:抑郁症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护理

抑郁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1],老年性抑郁症是仅次于老年痴呆的最常见的老年精神障碍,有报道其发病率已超过10%[2]。股骨转子间骨折最常见于75~80岁的患者[3],老年抑郁症患者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常常容易发生意外引起股骨转子间骨折。此类患者发生骨折后,由于体质衰弱、认知功能损害、抑郁症共病等问题,功能恢复困难,易引起并发症,并由此而使患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影响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此类患者治疗关键是让患者早期活动,减少卧床造成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4]。老年抑郁症患者骨折不仅需要及时正确的治疗,更应注意护理工作。我们对17例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了细心监护,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象:本组17例发生粗隆间骨折的住院精神患者,均为2003年1月~2013年10月曾在我院住院或在院期间的抑郁症患者,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5]为诊断标准。研究对象符合CCmD-3的诊断标准,股骨转子间骨折经X线摄片、Ct确诊。其中院外发生骨折的15例,住院期间发生的2例;男10例,女7例;年龄在52~88岁,平均年龄64岁;手术治疗14例,其中动力髋(DHS)6例,带锁髓内针(包括Gamma钉、pFn、pFn-a)8例,股骨髁上骨牵引治疗治疗3例;服用抗精神病药时间11~48年。

1.2方法全部采取常规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并同时进行了相应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和指导。

2结果

老年抑郁症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治疗护理、心理护理与个体化健康教育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率达97%,所有17例患者的精神症状都得到缓解,无护理并发症发生,骨折均达愈合后出院,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6]。优13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到82.35%。

3护理对策

老年抑郁症患者若有跌倒,如有髋部着地,不论有无股骨转子间骨折专有特征,均要限制其活动,尽快检查,以排除骨折。确诊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在做治疗前,做好安慰解释及安全工作,对有精神症状发作者,给予抗精神药物治疗,适时疏导患者,让其有安全感,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不良情绪会导致躯体症状如失眠、头痛等,也可降低治疗依从性,而积极的情绪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促进骨折康复[7]。

3.1牵引术护理患者平卧卧式气垫床,保持伤肢肢体外展30°位,防止外旋及内收畸形,保证有效牵引。为防止外旋,穿丁字鞋4w。每日测量双下肢肢体长度,观察肢体皮肤颜色、温度和水肿情况及足背动脉搏动的强度。因卧床容易使呼吸道分泌物坠积,不易排痰,加之老人抗病力弱,故特别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治疗期间,搞好口腔护理,搞好室内卫生很重要。鼓励患者早期床上坐起,患者牵引2w后可采取半卧位,6w后可坐起,协助患者做床上振臂活动,以利于痰咳出,鼓励做深呼吸运动,有痰尽量咳出,必要时用雾化吸入,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由于伤后卧床,身体骨突部位受压,血液循坏不良,易发生褥疮,解除受压是预防褥疮的有效措施[8]。护理上注意保持床整、干燥,每2~3h按摩骨突部、翻身1次,使用卧式气垫床,每天还需肢体被动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及褥疮发生。对于患者由于怕痛不能配合翻身、按摩等护理的,护理人员据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定量表(wong-Bakerfacespainratingscale)[9]进行疼痛评估,对达到3分及以上者,告知医生予以药物干预,充分镇痛。由于卧床时间长,有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症,牵引期间部分患者要导尿处理,加重了泌尿系感染机会。预防上嘱多饮水,防止钙盐沉积,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泄,保持患者会阴清洁,尿道外口用0.45%碘伏消毒2次/d,严防泌尿系感染。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应预防大便秘结,鼓励患者按摩腹部,10min/次、4~6次/d,空腹喝温开水或蜂蜜,适当给予缓泻剂。为防止针眼感染,往针眼内滴入酒精2次/d。由于卧床、静脉回流缓慢、血液粘稠度高,易导致下肢血栓形成。对治疗配合的患者,嘱其主动行股四头肌、腓肠肌功能锻炼及膝、踝关节主动屈伸,对不能完全配合患者,被动活动膝、踝关节及被动肌肉按摩或Cpm机功能锻炼,从而促进系组织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目的。

3.2手术患者护理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保守治疗并发症多,近年来,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和早期功能锻炼、恢复患者功能的治疗原则已成为共识[10]。术后保证引流管引流通畅,术后3d需卧床,但可主动行股四头肌、腓肠肌功能锻炼及膝、踝关节主动屈伸,引流管拔出后行关节功能训练器(Cpm机)功能锻炼。注意尽可能发挥患者的主动性,不包办一切,防止患者形成依赖性[11]。术后每隔1.5~2个月复查X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随着病情的恢复,骨折达临床愈合标准[12],则应通过全面的肌肉和关节锻炼,逐步恢复肢体功能。一般术后3~4个月后拍摄X光片,有大量骨痂形成后,可扶双拐行走。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患者的一切活动均应在护士的视线内,避免摔倒。6个月后骨折处已牢固骨性愈合,据情况可单拐或丢弃拐杖行走。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活动范围应遵循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到强的原则。功能锻炼以患者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感觉疼痛为度,防止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物失效等晚期并发症。

3.3患者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热情、良好的沟通技巧给患者安全感、信赖感。护士要通过细心观察,抓住适当地沟通契机,灵活应用沟通技巧,做好患者及家属思想工作,使他们正确认识疾病,给患者精神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照顾。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适时劝导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正当心理需求,细心周到地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取得舒适,讲解骨折愈合的一般规律,进行正确地功能锻炼,使之感到医院温暖如家,争取达到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促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自理能力。对精神症状未控制者,要注意安全,必要时与医生配合行保护性约束,执行好医嘱。

4结论

当前社会老龄化日渐明显,老年抑郁症患病率亦有所上升。老年抑郁症患者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常常容易发生意外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而抑郁症患者缺乏自制能力,对治疗缺乏配合,给骨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这一现象已受到家庭及社会、医生广泛关注和重视。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应持积极态度,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精神科治疗护理知识,还需要努力学习,掌握老年学科、内科、骨科等相关学科知识,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服务。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只要处理及时,护理恰当,就可使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及消失,促进骨折的早日康复,避免护理并发症,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murrayCJ,LopezaD.Globalmortality,disability,andthecontributionofriskfactors: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J].Lancet,1997,349:1436-1442.

[2]王祖新.老年抑郁综合征[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3):175-176.

[3]Swiontkowski:mF.Current.conceptsreview:intracapsularfractureofthehip[J].JBoneJointSurg,1994,75a:129-138.

[4]沈国平.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6):65-66.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83.

[6]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36-1181.

[7]周志虹,孟玉梅.心理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精神状态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1,10(6):537-538.

[8]王献梅,李竹,陈哲.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2):33.

[9]申萍,施毅.用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127.

[10]李长德,,董兴中.手术治疗粗隆间骨折的预后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