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共享经济的政策十篇共享经济的政策十篇

共享经济的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5:03

共享经济的政策篇1

[关键词]城市群;科技人才;人才共享;长株潭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9—0087—03

基金项目:2011年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2011YS011)“湖南‘3+5’城市群科技人才共享研究”。一、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该城市群中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彼此相距不足40公里。长株潭城市群为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核心地区,长株潭三市分别是湖南省第1、第3和第4大城市,三市土地总面积占湖南省面积的133%,户籍总人口占湖南省总人口的196%。2011年,长株潭三市的生产总值为8270亿元,占湖南省的40%多,其中长沙市为6500亿元,株洲市为1550亿元,湘潭市为11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位居湖南省的第1、2、3位。

二、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区别于旧经济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资源及知识的共享。在“知识共享”理念风靡全球的今天,一种新的理念——人才共享闪亮登场。人才共享通常是指不同区域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机制构建等实现人才在区域间的共同享用,强调政府机构在人才共享当中发挥的作用。人才共享是对人才的企业所有制、地区所有制、国家所有制的一种挑战,客观上要求从更广的角度、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效率来配置人力资源。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对于长株潭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可更好地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的加快发展

人才资源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人才一体化作支撑,而这种支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人才的整体优势。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紧密合作,才能带动各城市的人才优势增大、能级提升,从而提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步的人才保障。构筑一体化的科技人才资源共享体系,整合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可以提高长株潭城市群人才资源的整体实力,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进而促进整个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2可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必然会带动支撑其发展的各种资源的聚集。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人才资源在促进区域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然会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构建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合作机制,可使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人才流动渠道更顺畅,使长株潭城市群的人才资源配置和共享达到较优程度,从而有效增强长株潭城市群人才的整体实力,进而有利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有利于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

当前,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决定区域总体实力和整体影响力的主要竞争,搞好人才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激发区域活力、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对于打破科技人才壁垒、消除科技人才资源分散、解决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构建区域人才一体化格局,均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人才竞争,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形成城市群人才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资源共享体系构建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情况,参考长三角都市圈、武汉城市圈人才共享的成功经验,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共享体系应包含五个部分:人才共享政策体系、人才共享市场体系、人才共享信息体系、人才共享服务体系和人才共享平台体系(见图1)。

图1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共享体系在图1中,政策体系解决的是科技人才共享的机制问题;市场体系解决的是科技人才共享的媒介问题;信息体系解决的是科技人才共享的联系、交流问题;服务体系解决的是城市群科技人才共享有效运行的保障问题;平台体系是科技人才共享实现的具体方式。

1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共享的政策体系

人才政策是社会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才的社会地位、权益保障、培养使用等各个方面。对此,应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推动作用,加快群内人才政策的梳理与对接,建立起统一的科技人才共享的政策框架。长株潭科技人才共享政策框架要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湖南省现行政策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较为完善的具有区域特色、有利于人才共享的区域性人才政策体系。首先,应成立长株潭城市群人才政策联合研究小组,逐步统一、衔接区域科技人才流动政策、吸引政策、培训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防止和杜绝不正当竞争和无序竞争。其次,应抓好现有科技人才政策的落实。在政策执行方面,要重视对政策可执行程度的评估,建立高效的人才政策制定决策机制、执行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督查机制,要确保人才政策落实到位。第三,要及时清除不合理的政策。对此,要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已有的人才政策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保留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人才共享的政策,淘汰不合时宜、负面作用较大的政策,革除束缚人才创造活力和不利于人才共享的政策性壁垒。

共享经济的政策篇2

关键词:科技资源;资源共享;政策网络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16-03

科技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包括科技人力、科技财力、科技物力、科技条件、科技成果、科技政策和科技信息等重要的资源。科技资源共享是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政策调控和法规体系以及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共建、开放及共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科技资源共享包括资源提供者(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资源接收者(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及共享主体进行资源共享的载体与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共享主体即资源拥有者及接收者,主要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享客体即共享主体所拥有的科技资源,主要包括科技人力、科技财力、科技物力、科技条件、科技成果、科技政策和科技信息等重要的资源;共享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

从目前国家科技投入有限、资源紧缺的形势下,科技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战略资源,其共享已经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一环,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业创新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任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对科技资源共享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Gerehakandparla以组织内部的资源为研究对象,对科技资源的共享与配置问题进行分析。Dianne等指出加大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必须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人才、成果共享。allisonLittlejohn以社区内的教育科技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共享策略,指出未来可能出现的四种资源共享情形,如图所示,横轴(社区结构)和纵轴(共享策略)是影响资源共享的两个主要变量,情形1表示社区结构集中、资源封闭不共享,情形4表示社区结构分散、资源开放共享。

(二)国内学者对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周寄中是国内最早阐明科技资源概念的学者,他将科技资源分为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四个方面。郑庆昌认为科技资源共享实质上是要解决在追求科技条件资源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大化过程中的冲突,最大限度实现经济与社会双重价值,实现参与主体各方利益共享。戚ヒ钥萍甲试次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监管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别对政府严格监管和放宽监管两种条件下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的共享策略选择进行了讨论,并明晰了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的内涵,提出了协同创新主体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吴长曼对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方面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建设历程可以分为科学数据共享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期和科技资源共享制度完善期三个阶段,提出理想而有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模式应在保证政府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做好三大保障工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及市场保障,如图所示。

综上分析发现,大多数学者对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比较热门,如戚ゴ硬┺睦砺劾囱芯靠萍甲试垂蚕砦侍狻⒉倘鹆执由缁嶙时镜慕嵌壤囱芯靠萍甲试垂蚕硪约傲跞蟠锎永益驱动的视角来分析科技资源共享及其关键问题。但未曾发现有专家学者从政策网络的视角对科技资源共享模式进行分析。因此通过梳理政策网络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揭示了政策网络理论对科技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的理论贡献,从而有助于丰富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

罗茨构建了“罗茨模型”,对不同政策网络类型进行了最早的系统阐述。他提出从高度聚合的政策社区到松散组合的议题网络的五种网络类型,把网络类型看作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政策社区,另一端是议题网络,专业网络、政府间网络和生产者网络则位于中间。

依据罗茨模型的政策网络来分析科技资源共享的问题,这五种网络类型同样适用于科技资源共享,具体来说,政策社群是指有权参与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团体或个人形成的网络,在政策实践中往往指向具有核心决策权力的领导者和政府部门;专业网络是指以专业团体或人士为核心的网络;府际网络是以地方政府为代表性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生产者网络是以生产者为主要角色的网络。由此提出科技资源共享的主体分别为政策社区(中央政府)、府际网络(地方政府)、生产者网络(科技企业或公司)、专业网络(高校或科研院所)、议题网络(媒体或大众)。笔者主要从政府、企业和高校与科研院所这三种主体出发来分析科技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府际网络位于中间,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政策社群代表政府进行支配相关政策,具有权威性。生产者网络和专业网络位于底层两端,生产者网络与府际网络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并在有关科技问题上都向专业网络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府际网络和专业网络对政策社群提出的科技资源政策施加影响,促使政府做出相应的政策变化。如下图所示。

(一)中央政府――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的制定者

政策社群中的行动者主要包括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政党,即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及其下属部委等。由此,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及各部委、政协共同组成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网络的权力中心――政策社群,在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政策社群独有的特点,在对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专业网络执行科技资源共享政策时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支配性。

(二)地方政府――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的执行者

府际网络由与政策制定过程相关联的地方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组成,主要包括各省、市、县和乡级政府。地方政府作为官僚机构,在政策响应方面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是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的具体实施主体,它们直接参与和影响政策运行,在接受政策社群对其权威支配的同时,可向政策社群提出相应的符合该地区的政策意见,对其施加影响为本地区服务。而府际网络和生产者网络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一个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一个以实现企业利益为目标,可取所需。但府际网络在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往往倾向于专业网络寻求帮助。

(三)专业网络一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制定的智囊团

专业网络的政策主体主要有专业学者、科研院所等,他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专业技能,以及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制定的政策环境及其政策执行的障碍等提出专业性的建议,为政府部门科学地做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各种网络行动者因为自身缺乏相关科技资源专业背景知识的弱点,都积极地向专业网络寻求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在这一方面,尤其是府际网络和生产者网络本身缺乏新的科技资源专业知识或理论,会向专业网络寻求参考与帮助。此外,专业网络在强制地接受政策社群的权威性政策条令下,也会根据自身掌握的理论背景提出专业的知识依据对政策社群颁布的政策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四)生产者网络一科技资源使用与共享的践行者

生产者网络主要是科技企业或公司。而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营利性的经济活动,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的经济组织,具有组织性、营利性以及独立性的特点,既是科技资源最主要的供给者,也是最大的需求者和中介者,他们的意愿、行为规定了科技资源的流动、流动方向和方式。生产者网络与其他网络主体一样强制地接受政策社群出台的关于科技资源的权威性政策法规,与府际网络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达成合作关系,较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企业的经济发展,获取丰厚的利益和财政支持。一旦本身企业遇到或缺乏相关科技资源专业背景知识,也会积极向专业网络寻求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三、科技资源共享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系统协调,沟通不够及时

科技资源共享之所以出现困难,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各共享主体单位沟通不到位、协调能力较差,共享主体虽拥有大量的科技资源却不想自己出钱买的资源免费提供出来共享,其次想要获得自身需要的科技资源又不愿付费进行使用,造成双方系统的不协调;政府主管的科技部门与科技企业在科技资源方面沟通协调不顺畅、无法掌握最新的科技政策;在对科技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方面双方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也没有发挥专业网络主体的作用。

(二)科研院所与其他高校缺乏参与渠道

由于在我国这种体制下不同的部门主管着不同的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而与之相对应的科技资源也主要局限于各自部门或单位内部使用,各资源使用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再对科研仪器设备、科研数据等方面采取重保管而轻服务的方式,致使资源浪费严重。各个主体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的渠道,不能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作用,原因在于各种科技资源或计划所产生的数据、实物等资源散落在单位和个人的手里,他们也没有合适的渠道掌握科技资源的分布状况,企业单位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不知道谁想共享自己的科技资源而不能提供共享服务,也不知道该去哪共享自己所需的资源。因此多数主体单位不得不重复获取数据或实物资源,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

(三)科技企业在接受任务时,会面临配置资源分配的问题

由于企业之间有配置各自资源的权利,而构建资源共享机制需要相应的科技要素,如物力、财力、人才、信息等在区域内自由转换,以降低政府花费,提高共享效率,然而各行政区的地方政府往往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企业的科技资源的流动与转换。这就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各行政区阻隔区域内各行业之间科技、经济的有机联系,造成重复建设,重复分散研究,资源流通不畅;对于某些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来讲,若其本身拥有重要科技资源,那么共享平台的建立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这些科技企业成员与整个网络所认同的价值观就会相背离,出现资源共享分配不公现象;同时,由于企业成员无法了解到其他成员的实际偏好,也会导致各成员在认同整个网络价值观的情况下,忽视实现整个网络的整体价值,仅仅只是在此过程中谋求自身的利益,出现资源配置不均问题。

四、基于政策网络有效的治理科技资源共享的对策

(一)政府在科技资源共享模式中采取的策略

政策网络理论认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政府在政策网络中主要是起到协调作用。在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执行中,中央政府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多多进行信息的沟通、交流和共享,特别是政府部门应加强与生产者网络与专业网络中行动主体的互动,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的顺利进行。第一,政府作为地区科技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配置战略的总体规划者,需要依据地区特色,将产业的发展与科技资源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全体对科技资源的共享意识与行为,以降低创新成本,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第二,政府必须通过法制建设,制订和实施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规范与保障,确保科技资源共享的有效进行,如知识产权保护等。第三,科技资源的共享途径与方式需要政府予以提供,并进行规范、完善与推广,以促进科技活动主体的共享活动。

(二)专业网络主体在科技资源共享模式中采取的策略

在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网络中,高校或科研院所在资源掌控、使用与其他网络主体的链接渠道等方面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此外,虽然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但高校行政化或科研院所行政化的现实依然存在,这些专业网络仍旧是政府教育部门或科技部门主管的下级单位,仍要接受上级的行政指令。因此,专业网络在尊重政府主体作用的行动策略下,不应过于保守,应适时地调整主体的行动策略。一是积极配合国家的各项政策,二是主动承担起科技资源共享的主体责任,发挥其作用,三是积极主动地与其他网络主体进行链接,拓宽科技资源共享的渠道,四是运用对科技资源掌握的专业知识,为政府部门和生产者网络主体提供优质的政策参考,服务于民众。

(三)生产者网络主体在科技资源共享模式中采取的策略

生产者网络即科技企业公司,在市场经济下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该政策网络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利益界限也最为明显,因而科技公司针对科技资源共享所采取的行动也是最理性、最同质化的。科技公司在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网络中采取了与政府或专家网络既博弈又合作的行动策略。政府作为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网络中的核心主体,对于科技资源政策的制定拥有绝对的资源和权利。因此科技公司一方面积极配合政府制定相关的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并对政府做出的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予以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科技公司也会通过探索新技术、投资撤资等方式向政府施压,要求科技资源共享政策有利于科技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如使政府部门在相关科技资源政策方面做出有利于用人单位的改变,要求政府对科技公司探寻新技术、发现新资源方面给予补贴或财政支持。

共享经济的政策篇3

【关键词】经济信息;共享

1.平台概述

经济监测预警是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基础。对经济形势、经济环境、经济要素、运行态势的准确把握,是经济运行调节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基础。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就是要提高经济监测预警的前瞻性、及时性、科学性,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宏观决策、宏观调控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

建设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是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决策能力的需要。项目建设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全省宏观经济监测预测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资源、方法、研究成果进行集中管理和展示。这将有助于发改委及有关厅局及时了解全省经济以及各区域层面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决策的有效性。有助于省委省政府准确、全面、及时把握经济运行状态以及发生的新问题、新特点,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1.1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

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横向联结省直相关部门、纵向联结省市县发展改革系统的业务平台,有效整合已有资源,汇聚各类经济运行数据,形成集经济运行调查、监测预警、预测分析、区域经济分析、重大领域和行业分析、政策模拟等功能为一体的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有效整合各有关部门经济运行数据资源,及时汇集共享经济运行数据,实现数据报送的制度化、网络化和常态化,为经济形势分析、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1.2平台建设的主要需求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省在应对危机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总的来讲,我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力和宏观调控的难度都在加大。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加强全省经济运行监测,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及时、快捷、如实地掌握第一手经济运行信息,对于省委、省政府科学判断全省经济形势,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更好发挥省发改委的牵头作用。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工作。三是有利于企业表达需求和了解宏观经济形势。

1.3数据量估算

根据本项目“三库五大系统”的建设内容进行经验估算,系统数据基础总量约200GB,每年更新数据量约25GB,月更新量约2-3GB,上下浮动范围10-15%。

2.项目实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2.1社会效益

建立一套能够快速、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具有分析预测及政策模拟等功能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有助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宏观经济信息,提高经济监测预警的前瞻性、及时性、科学性,为政府部门和领导宏观决策、宏观调控提供服务和依据,更好地转变和发挥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公共职能,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省委、省政府应对各项挑战,促进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效益巨大。

2.2经济效益

建立江西省宏观经济预测监测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大大加快信息交流速度和信息传递速度,使各地区、各部门能够随时随地地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动态情况及问题建议迅速反映到决策中枢,并通过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和手段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和分析,通过宏观经济预测监测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使决策者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真实情况,极大地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水平,降低决策成本,减少失误。

3.影响平台信息共享的主要因素

3.1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我省统计、金融、财政、税务、工商、海关等不同系统机构已形成本系统的经济信息系统。由于没有统一协调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协调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及项目建设仍然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政府资金投入分散,信息资源及配套设备相互重叠。特别是近年以来,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借助政府信息化浪潮,以拥有经济信息的规模和数量体现实力,争资金争项目更加明显,无法协调,在客观上给信息资源共享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3.2信息来源问题

由于经济信息资源相关各级各部门目前自身的信息来源、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和更新周期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市场化运作的经济信息提供商的数据来源则更加复杂,建立经济信息省级监测预警和数据共享平台不可避免会遭遇信息来源不统一甚至互相矛盾冲突的情况。此外,为保障数据提供商利益,所有的商业数据都涉及到版权问题,因而难以实现跨系统跨行业跨领域的经济信息资源共享。

3.3数据库规范化问题

根据目前现状,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经济信息资源大多源于各职能部门自行开发建设的系统,这部分数据具有我省特色,价值很高。此外,我国也有专业数据提供商提供有关经济信息数据库。然而由于各类数据库都是不同时期,根据本部门业务需要而建设,并没有完全采用统一的规范性语言和标准,造成了经济信息整合共享平台转化的困难。

4.平台建设措施与对策

4.1建立管理协调机制和机构

省发展改革委作为宏观经济信息资源主管部门,要联合各成员单位,制定平台建设规划和计划以及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布局设计;协调相关部门加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组织有关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具体操作和实施;理顺和健全经济信息管理体制,建立分工明确合作高效的经济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按照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学科管理办法,对各实施单位承担的任务进行监督和管理。

4.2加快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的建设

由于全省经济信息共享平台的成员单位隶属关系不同,其数据格式均不相同。特别是自建特色数据库,都是根据本系统需要而建,缺乏规范统一的制作标准,为数据库在平台上整合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建议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在对历史已形成的数据库尽可能改进和完善,使其尽可能一致统一的基础上,采用iSo的有关技术标准和我国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协议,研究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统一、规范、科学的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实现经济信息资源的统一加工、检索、存储服务。

4.3建立和完善共享服务机制

科学的共建共享机制是推动平台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成员单位共建的基础支撑就是建立和完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在管理协调成员单位利益分配中坚持的原则是:谁服务谁受益。为了进一步提高各成员单位的信息资源利用率,保障成员单位的利益,不论信息资源在何单位,谁向用户提供直接服务,所获得的服务收益和补贴向谁倾斜。其次,统一服务质量控制标准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统一服务质量控制标准,要求各成员单位严格执行。只有建立和完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才能调动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愿意把自己的信息资源放在平台上整合共享,推进全省经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5.项目总体建设方案探索

考虑到项目相关各单位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不一,部分单位运行维护力量薄弱的现状,项目可采取“省级集中、联合协同、统一软件、分级使用”的建设模式,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所有系统软硬件全部部署在省信息中心应用机房,以节约建设投资,提高管理效率。

6.项目风险和风险管理

6.1风险识别和分析

一是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进行业务建模和大部分需求分析、少部分设计,可能的风险事件包括:资金保障不到位,组织管理力度较弱,项目目标不清晰,项目范围不明确,项目使用单位相关人员参与不够或者沟通太少,需求沟通不充分,工程项目管理事权的梳理和分析缺乏支持。二是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详细设计以及为了验证设计而进行的少部分实施工作,可能的风险事件包括:需求变化,业务整合风险,对工作量估计比较乐观从而导致进度风险等。三是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大部分实际施工和测试工作,可能的风险事件包括:人员能力的风险,项目范围改变的风险,项目进度改变风险,人员变动的风险,项目组内部沟通协调风险等。四是收尾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部署和调试。可能的风险事件包括:质量不满足要求,部署问题较多。对于一些信息化水平比较弱的单位,项目实施难以推进,实施后期,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在线用户增多,系统反应速度下降,用户满意度低等。

项目中宏观经济指标数据的采集报送是否及时、准确和全面是本项目建成后能否发挥效益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分析、监测结果,对政府宏观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数据资源保障机制,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为领导宏观决策和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发挥积极作用。

6.2风险对策和管理

项目中的风险不能全部消除,只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规避,或者缓解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识别各种风险,并分析各种风险产生的原因,通过消除这些原因来规避一些特定风险的发生。本项目的风险集中在组织管理、需求明确以及资金保障方面,因此相对应的,需要加强组织管理,明确项目组构成并细分职责;由经验丰富的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交流,在业务建模阶段让用户积极参与,从而了解并确定真正的需求;目标系统的模型或Demo要反复演示和获取反馈,直至用户和设计人员都达成共识为止,要有认可的验收方案和验收标准,做好变更控制和配置管理。此外,还需要加强资金保障,本项目架构大,建设阶段多,必须保证资金到位以推动工程按计划实施。

针对需要采取应对措施的风险事件,开发风险管理表,表中列明各种风险的应对措施,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就实施应对措施。过程可以参照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特别是在数据报送方面加大协调力度,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

(2)落实经费保障,在项目建设、运维等方面给予各相关方经费上的支持;

(3)进行调研,确定流动原因,在项目开始前,把缓解这些流动原因的工作列入风险管理计划。

(4)项目开始时,做好计划一旦人员离开时便可执行,以确保人员离开后项目仍能继续进行。

(5)制定文档标准,并建立一种机制,保证文档及时产生,对所有工作进行细微详审,使更多人能够按计划进度完成自己的工作。

共享经济的政策篇4

关键词: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24日

一、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现状

近年来,社会救助制度快速发展,托底保障任务越来越重,救助范围已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家庭,救助范围已发展到包括低保救助、特困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8大类救助项目。各类救助人群和多项救助项目都需要精准核对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为适应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需要,完成好新时期对社会救助各类申请对象的精准认定任务,2014年2月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9号)规定:“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的家庭,应当按照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家庭的请求、委托,可以通过户籍管理、税务、社会保险、不动产登记、工商登记、住房公积金管理、车船管理等单位和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代为查询、核对其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申请和已获得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为审核认定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依据”,以国家法规的形式将核查机构的业务范围,由以前单纯的低保对象的核查认定,扩展为社会救助对象的核查认定。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要求》,民政部率先成立了核对机构,对全国核对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总体的思路和架构,制定了相关标准,并研究开发了适应于各级核对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平台。目前省级核对机构基本组建完成,地市和县级核对机构建设也完成了预期目标。各地在抓好内部建设的同时,在政策创制、争取资金投入、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息建设方案设计、核对操作流程规范、队伍培训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一些地区在建机构的同时,完成了核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任务,与相关部门实现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全面开展了信息核对业务,全国核对工作发展迅速。

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部门间数据共享困难。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平台是跨部门核对信息系统,实现民政与涉及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的部门间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才能准确核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目前,一些政府部门缺乏“大数据思维”,把自己掌握的丰富信息锁在柜中、束之高阁,摆脱不了“数据小农意识”,动辄拿保密和隐私说事,“信息”、“经过请示上级领导不允许共享”,往往是民政部门在数据共享中最常听到的答复。部门对数据资源的分割和垄断,制约社会救助效率。

(二)全国没有一体化核对信息系统。目前,民政部没有实现全国各地各级核对机构开发核对系统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由于缺少全国总体架构和技术方案,已经建设完成的核对系统五花八门,由于体系混乱、数据标准规范和信息核对流程不统一,难以实现全国核对信息流畅、交换,难以兼容,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且容易造成信息泄露,给数据共享互通造成障碍,这是核对系统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三)核对人员能力还不能适应当前核对工作的需要。一是各地核对机构都成立不久,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普遍年轻化,缺乏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二是核对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部门多,技术含量高,需要有多方面专业知识,但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培训;三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一般只是疲于应付于具体的业务,在统筹规划、理论思考、业务拓展方面还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发展需要。

三、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需要顶层推动。准确核实居民家庭经济状况需要政府各部门的数据作为基础,而现状是大量的数据分布在各个互相分隔开的政府部门中,成为了政府部门的私有财产。因此,要从政府层面m行全面、细致、强力的规划推动,减少乃至消除政府部门间资源共享的屏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重大事项,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各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共享体系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等基础设施。建立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体系,具体负责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管理、应用培训、运行维护、日常监测,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制度、标准、技术规范,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政府应当按照本级政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总体安排,做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编制、更新和维护工作,提出共享需求、提供共享信息。这样才能打通政府各部门间数据交换共享的渠道,将原本分散存储在不同部门、行业的公共数据陆续汇集到统一的公共数据中心,强力推进政府各部门数据共建共享。

共享经济的政策篇5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建议

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由政务部门或者为政务部门采集、加工、使用、处理的政务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背景下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新理论、新方法,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条件。

全国率先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实施政务信息交换共享系统的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市的应用成效有力地证实:推进和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减少信息重复采集,充分发挥各部门现有信息系统的效能,避免重复建设,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实现数据一数一源,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开拓决策者的视野,提高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

在深入调研河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推进河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河北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

近年来,河北省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管理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随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逐步深入,信息总量不断增加,信息内容逐渐丰富,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内容基础。

(一)出台政策推动信息共享开展

河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工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200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强调:统筹规划和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2006年在《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关于加强全省“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务部门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依托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

(二)建设数据库丰富共享信息内容

各应用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服务。财政、税务、统计、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海关等一批部门建设实施了支持本部门、本系统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了支撑应用系统的业务数据库。人口与人力资源库、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库、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大数据库已为社保、建设、国土、公安等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了大量信息,为各级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了信息依据。

(三)建设共享平台完善信息共享设施

河北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了全省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为省、市两级信息共享提供基础支撑服务,满足各系统、各部门信息交换、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等方面的需要。目前,工商、地税、国税、质监等部门已经利用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开展了企业基础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促进了部门间的协同监管、财税增收。公安、建设、计生等一批部门即将接入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交换与共享。另外,河北省委省政府建设实施了省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系统、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审批系统等一批跨部门的综合、协同信息应用系统。

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环节众多、角色复杂。在具体建设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全局观念阻碍信息共享实现

部门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受现行体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趋使,大多数部门将依据职能采集的信息资源作为独家垄断,将信息资源视为部门所有,认为拥有的信息越多,权力就越大,信息只在部门内部使用,不愿意把信息共享给其他部门。另外,信息资源掌握较多的部门,强调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担心信息共享后部门利益受损和下降,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开展。

(二)缺乏法规制度共享基础环境不完善

目前河北省尚未出台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储存、、交换、共享等方面的法规和管理制度。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8年5月开始实施,河北省也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和措施。而政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没有相应的法规政策,造成信息共享无法可依。各部门对哪一类的信息可以共享给其它部门,共享的范围如何界定等问题没有清晰的概念,操作起来人为因素大。

(三)缺乏数据标准信息共享难度大

目前,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都是依据各自的具体业务按照系统内、行业内的标准建设实施和管理的,系统大都互相独立,软件系统和数据库各不相同,其应用范围仅在少数应用部门内部或特定区域。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同时,这些数据库之间存在数据重叠、数据矛盾等现象。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致使一些需要共享的信息资源因格式、标准不一致,无法进行有效地比对分析和管理,增加了信息系统互联共享的难度。

(四)缺乏经费保障共享系统维护成本高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跨部门、跨地区,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系统建设和硬件设备一次性投入虽然不高,但需要持续支付较高的数据提取、规范以及相应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等费用,运营维护成本大。目前,河北省有信息化专项建设资金基本保障各政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而对于已建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没有专门的拨款。在现有经费保障模式下,运行维护费需各部门自行解决,增加了部门的资金负担。同时,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开发建设中不同部门的投入收益比差异较大,影响了部门提供共享数据的积极性,阻碍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三、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

当前,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既有体制、机制、认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也存在政府着力推进、部门需求迫切的现实。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满足各级、各部门的共享需求,就迫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干部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影响和制约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河北省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构建有利于资源共享的科学的体制和机制。

(一)强化政务信息资源领导协调力度

政务信息资源是重要的国有资产,要以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开发、管理和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牵涉到多个部门的权力和利益,要有一个代表国家利益的强有力的机构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整合,统一开发利用。因此,河北省信息化领导小组要把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大协调、整合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力度,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使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工作按照统一的规划部署开展工作。按照需求优先,急用先行的原则,对于具体应用项目涉及的问题逐项审议,采用行政手段逐项强力推进。

(二)加快制定政务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

河北省要按照需求导向、统筹管理、无偿提供、保障安全的原则,从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入手,逐步制定完善一系列保障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的相关政策措施,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规范化、法制化。从信息的采集、提供、交换、使用等环节明确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当遵守的规则和程序,明确信息共享的具体内容和共享的范围,明确信息提供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从管理机制和技术标准等方面提出保障信息在传输、交换、共享过程中安全和畅通具体措施,确保信息资源共享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遏制新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的产生

在整合现有分散的、独立的信息应用系统的同时,要从管理机制上遏制新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首先应从电子政务项目的立项审批开始,统一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建立由信息化主管部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电子政务项目立项规划办公室,负责所有渠道的电子政务项目的立项审批。以是否符合电子政务总体规划为原则,以是否符合全局信息共享为依据,以是否能提供共享信息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是否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为重要指标,避免多渠道投入而形成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

(四)加强标准规范建设

信息资源的标准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先决条件,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交换与共享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强化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基础作用。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等标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全网共享的原则。二是加强对现有数据库及重要领域信息资源的标准规范编制,特别是对数据交换格式进行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已有信息资源的共享。三是及时已制定的标准规范,以推进标准规范的广泛应用,结合各部门应用数据库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形成《河北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为共享打下技术基础。

(五)建立科学的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一是建立经济保障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投资的比例,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资金统筹安排,公共部分的建设、维护费用由信息化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统一安排;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维护费用纳入部门电子政务运行维护费用,由各级财政部门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宏仁.《信息革命与信息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汪玉凯.《电子政务在中国-理念、战略与过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3]周毅.《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共享经济的政策篇6

关键词:初创型企业;共享经济;问题;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07-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下行压力,相比于成熟企业,初创型企业更要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加快转型创新发展。当前,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将成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改革攻坚战役。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瞄准短板这个关键环节,推动产业朝“高精特专新”方向发展。此外,初创型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对于初创型企业必须从创新驱动中迎取变革力量,并转化为发展优势,培育我国经济新增长点。供给侧改革的降成本,提高供给效率是关键,这不单需要“去库存”,需要政府出台、落实更多有效政策来加以支持,更需要企业转变思维方式,加强技术改革,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有的也说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

共享经济牵扯到三大主体,即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作为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

共享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去中介化是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他们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而再中介化则是个体服务者虽然脱离商业组织,但为了更广泛地接触需求方,他们接入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在前端帮助个体劳动解决办公场地(wework模式)、资金(p2p贷款)的问题,在后端帮助他们解决集客的问题。同时,平台的集客效应促使单个的商户可以更好地专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二、共享经济视角下优客工厂的发展模式

优客工场由知名地产人士毛大庆先生发起,红杉资本、真格基金、创新工场、亿润投资、清创科控、诺亚财富等多个投资机构共同投资,国内多位知名企业家联合创始成立。2016年3月14日,优客工场宣布成功完成约2亿人民币a+轮融资,估值近40亿人民币。

优客工场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颠覆,倡导新的办公生态。联合办公是种不动产、社会服务的联合模式。在美国,联合经济(co-business)包括联合办公、联合居住社区、联合会议、联合教育等不动产管理模式。

当传统物业被赋予联合经济以后,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空间使用就跟传统的办公室、会议室出现很大变化。美国联合办公平台wework连接了200多种大、中、小企业。可以把办公室理解成一个大的智能平台,平台上有好多个app(社会服务)。它可以提供将近300种社会服务,有的服务于入驻企业(如企业助力、企业生存、企业降本增效),有的服务于入驻企业的个人(如生活、教育、医疗),这是办公企业和办公人群大量服务资源云集的平台。

在这些需求的基础上,美国的RockSpace是一个赋能平台,上面既有投资人,又有辅导人,投资人和辅导人的身份大多数情况下是重叠的。传统孵化器是单个投资机构为了更方便、高效地做投后管理,把孵化企业集中在一起,这个不是联合办公。当很多投资人把全部或部分人合投的项目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加速器。入驻优客工场的不是创业团队,而是小微企业,其成长助力既包括融资,又包括辅导。因此,优客工场兼有孵化器、加速器的属性。往上游走:引申出创司、创业基金、创业学院业务。除此之外,入驻企业协同创业伙伴式办公,与单一公司办公的区别,在于强大的背书作用,既有平台背书,又有伙伴之间的背书,这又引申出联合品牌业务,即一个平台上有200家公司,产生200个公众号,1家公司想新闻,平台调动200个公众号一起。往下游走:每一个到入驻企业上班的人都是C端客户,给他们进行画像和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给人群进行分类,这就打碎了每个人原有的公司属性,形成新的社群。很多面向C端的互联网业务,比如帮用户上门整理衣橱、做圣诞装饰、组织生日聚会。

搭好这个平台和基础设施之后,向符合资质的所有第三方开放端口便顺理成章。比如医疗保健的需求,优客工场在上海跟帮医网合作,帮助用户的家人解决“看病难”,由此让用户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入驻企业和人群收的租金只是维持基本运营的现金流,所有上下游业务才是未来盈利模式的主要来源。

随着传统行业升级换代和互联网带来差异化、个性化的新业态,未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优客工场的物理平台和互联网链接手段,能让小微企业享受到大企业的办公条件,这个层面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三、我国初创型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健全

在政策导向方面,政策支持的重心出现一定错位。目前中国多数地方政府在以政绩为导向的官僚体制下,急于产业发展,不想“育苗”却“造林”。其财政科技投入及有关配套政策的重心往往是一些大中型企业,积极推进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而对于创业服务体系及环境建设、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早期企业或项目的各类资金支持、政策支持不足。这种“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促进方式,最终将财政科技投入以及相关促进政策措施的边际贡献率处于低位。此外,在政策执行方面,有关创业促进政策难以执行或普遍推广。目前我国试行的孵化器四项税收减免政策中,其规定的条件与现在的创业成本和社会消费指数缺乏适应性;企业所得税的界定基本上不适用孵化器,相关优惠政策形同虚设;由于“税种”主要涉及地方利益,造成实际执行不力。同样,大量针对初创期企业的扶持政策与措施由于过高的或不必要的准入门槛与条件,难以惠及中小企业、早期企业等等。

(二)缺乏相匹配的营销渠道

从创新链条来看,中国创新主体在技术生命周期的部分环节上出现了断层。以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参照,美国的大学院所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等技术生命周期的前端环节,而其企业则形成从共性技术研究、商业应用研究、商品开发、工艺开发到规模生产等技术生命周期的中后端。这其中,在共性技术研究这一阶段,美国的大学院所与企业积极合作,实现了产学研合作的有机结合。然而,目前中国的大学院所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并部分参与共性技术研究及商业应用研究;而企业重在规模生产,参与部分商品开发与工艺开发,在共性技术研究及商业应用研究方面较为薄弱。这不但直接导致了产品生命周期上各环节的断层,也限制了企业、大学院所之间产学研合作的层次与水平。

(三)未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独特品牌

提到咖啡厅,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星巴克;提到相声,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德云社。不论是哪一类集群,消费者都是冲着某一独特的品牌做出消费行为,有了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就意味着有了固定的消费者和相当一部分潜在的消费者,这是顺应市场的事情,对于初创型企业的成长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

四、推动我国初创型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初创型企业具有高度创造性、外部性、偏好不合理性、一定的非竞争性、需求多样性等特殊性,这也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因为其高度创造性可能造成的初创型企业市场定价偏差,需要政府进行调节。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加强经营型初创型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制定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多种手段的支持经营型初创型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第二,制定法规和政策,规范初创型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通过建立相关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第三,政府应逐步增加对初创型企业的财政投入,提倡和鼓励社会的捐助,支持初创型企业的发展。第四,改善政府和杜会对初创型企业的投入方式和完善财政支出政策,增强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激发网络平台的效应

互联网模式下的平台创新从eBay网站开始,通过eBay网站让买卖双方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易,连接了以往缺乏完善渠道的两个用户群体。而到了共享经济时代,平台模式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将连接供应与需求的商机无穷放大,一边是海量闲置或盈余的资源,另一边是海量需要使用这些资源的人们,供和需在平台上无尽循环,释放出惊人的能量。一方面,成功的共享经济平台,应该能激发正向的同边网络效应,就像在Facebook上,当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朋友在上面分享人生的日常百态与快乐点滴,自己也会加入其中;同时也能激发正向的异边网络效应,就像在脸书上加入的个人用户越多,也就能吸引越多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另一边用户)入驻。另一方面,在构建平台模式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思考,那就是先吸引供应边的用户群体,还是先吸引需求边的用户群体,或是同时吸引两边用户一起入驻,这也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在平台模式的历史上,尤其在共享经济平台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有多种策略可以采用,如补贴策略、用户顺序策略、双边同步与转换策略等进行操作。

(三)注重企业品牌打造

初创型企业是带有商业思考和哲学的产品,成为产品对外的旗号。每一个国家的领导企业品牌都蕴含着国家文化底蕴。文化让国界消失,这是国际间不同国度的品牌可以相互移植的根本所在。企业品牌是由商业文化艺术凝聚而来,可以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形成购买行为,进而产生用户黏性,引导后续消费。

品牌一旦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就可利用品牌优势扩大市场,形成消费者的品牌忠诚,保护本企业利益不受侵犯,同时还有利于企业后续发展进行市场细分。企业可以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推出不同品牌以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差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另外,还有助于塑造和宣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好的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极高的价值。

此外,在客户关系管理上也要有所注意。为客户最新的产品信息及相关资讯,建立客户个人信息数据库,提供积分制服务,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保持客户对公司继产品类的关注度。保持与客户的联系,及时对客户请求做出反应,制作电子刊物和相关视频并进行发放,保持客户良好的消费体验。

参考文献:

[1]毛大庆.优客工场:做创业的“脑联网”[eB/oL].经济观察网,2015-12-15.

[2]晃钢令,王丽娟.我国消费率合理性的评判标准[J].财贸经济,2014,(4):99-103.

[3]蔡.培养新的消费群体[J].领导决策信息,2014,(43):17.

共享经济的政策篇7

关键词:共享养老;困境;会计;互联网+

党的十报告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互联网+战略实施下,发展共享养老模式是我国大力发展共享经济、优化养老资源配置的具体体现,也是适应我国养老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共享养老模式属于新型养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挑战,因此如何实现共享养老模式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营的效果是养老产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基于会计视角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以此为我国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拙见。

一、养老新常态下共享养老模式的价值分析

共享养老模式就是借助互联网等技术,通过大数据系统、物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等搭建老年人信息网络平台,通过结对老年人的需求与服务,实现养老资源的整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一种模式。在“互联网+”战略下共享养老模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纷纷建立了共享养老管理平台,实现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社会养老机构作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途径,大大丰富了养老人的生活质量。

为更好地研究共享养老模式的经济价值和会计价值,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发现以会计视角研究共享养老模式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因此通过整合相关政策文件,认为在新常态环境下发展共享养老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成本价值

共享养老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社会养老资源,降低了家庭养老成本。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下,虽然我国实现了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养老院养老的多种模式,但是在具体的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以及个人养老经济费用支付过高的问题。以社区的养老床位为例,基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社区资源存在紧张的问题,增加财政、个人的负担,而通过共享养老管理平台,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降低了各方的经济负担。。

2.社会价值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针对我国老龄化问题,解决好养老问题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通过共享养老可以将分散的养老服务体系统一归置,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满足其幸福指数,实现社会的常态化健康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养老资源的公平分配,优化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通过养享模式可以为城市“三无”人员及失能老人提供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以更低的经济负担获得更高的养老服务。

3.风险控制价值

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养老模式性质的不同,养老机构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舞弊的可能性,会计舞弊必然会增加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以公立养老院为例,由于公立养老院费用低、获得财政支持的机会多,因此基于公平原则,公立养老院需要披露正确的财务信息,以此维护每个老年人的权益。但是公立养老院存在“一床难求”的问题。而养享模式则通过互联网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公立养老院资源披露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可以让公立养老院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要求开展差异化的服眨例如在共享养老模式驱动下,公立养老院开展了日托、时托以及居家护理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有效地规避了养老风险,实现了对经营风险的控制。

二、会计视角下共享养老模式发展存在的困境

大力发展共享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养老资源分配不均,实现多元化养老模式的途径,通过对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分析,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

1.共享养老模式发展偏离老年人的经济能力

共享养老模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互联网管理平台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最终在降低养老费用的基础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目的。但是在某些地方共享养老模式并没有降低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反而无形中增加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造成老年人参与养享的积极性不高:首先是构建共享养老模式的平台费用过高,基于利益考虑许多建设费用转移到老年人身上。例如社区在构建智能养老平台中,为了实现对老年人的动态监控,会让老年人配搭智能手环之类的东西,但是此种高科技产品的购买费用比较高,造成许多老年人不愿意使用,最终造成智能监管平台价值的丧失;其次在城市共享养老环境建设上存在高端消费项目。以社区的活动中心为例,部分活动中心开设的项目属于高端项目,虽然属于免费项目,但是由于老年人基于自身层次等因素的限制,老年人很难融入到高端活动项目中,使得共享养老模式偏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能力。

2.共享养老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构建共享养老模式必须要依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我国养老现状,在共享养老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配套设施不健全的问题:首先是我国相关的政策制度存在缺陷。基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促进共享养老发展的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很多政策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难以落实的问题。以共享养老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例,目前对于养老信息管理平台的监管主体就存在多重监管的矛盾,信息部监管网络平台的信息,民政部监管信息管理平台的组织等,这样导致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需要面对不同的部门,增加建设难度;其次共享养老模式的人才配套不足。共享养老模式下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医疗卫生技能,实现对老年人的医护服务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方面表现得比较缺乏,甚至部分护理人员也基本的护理资质都没有,导致共享养老缺乏人才支撑;最后共享养老的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多地区的养老配套设施要么破损严重、要么不切实用。以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设施为例,根据调查很多养老机构的体育设施存在同质化现象,偏离了老年人的个性需求,降低老年人身体锻炼的积极性。

3.共享养老模式建设存在资金短缺

构建共享养老模式需要较多的资金,一部分共享养老管理平台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另一方面各种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根据调查依赖于传统的养老资金筹集渠道难以满足共享养老建设:一是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尤其是在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背景下,单独依靠财政拨款的方式难以满足共享养老平台的需要,而且单独依靠财政拨款也容易造成资源分配不均,偏离了资源共享、效益最大的原则;二是我国缺乏多样化的资金筹集方式。在经济新常态下,党的十明确提出允许社会资金投资于养老产业,但是从实际效果看我国没有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以养老保险基金为例,其存在管理不完善、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等问题,最终导致共享养老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4.共享养老财务风险增大。共享养老实现了医养结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在共享养老模式下传统的单一核算运营费用的模式不能适应共享养老发展的需要,因此共享养老模式的财务风险不断加大:首先是共享养老财务核算对象的不确定化。在共享养老模式下,传统的固定养老资源不存在,这样一来在核算财务数据时需要采取互联网的思维运营动态核算方式对共享养老机构的运营进行核算,这样必然会增加核算的难度;其次在共享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不可否认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资源共享能够为养老机构降低运营成本,但是也增加了经营风险,改变了老年人被动接受养老服务的局面。

三、以会计视角分析发展共享养老模式的对策

基于共享养老模式所遇到的困境,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完善我国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要加大对共享养老模式的扶持力度,以会计视角提出发生共享养老模式的对策,以此创新共享养老研究成果:

1.围绕老年人的经济能力作为共享养老建设核心

共享养老模式建设必须要考虑到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老年人由于丧失劳动能力,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退休工资,根据老年人消费结构比例,老年人每个月用于疾病治疗的费用占到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因此需要共享养老模式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首先要降低老年人享受共享养老模式的费用。降低费用一方面是直接减少费用负担,例如降低机构养老费用、提高财政补贴力度等等。另一方面是要实现医疗治疗在共享养老服务中的比重。由于老年人多数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因此实现医养结合也是降低老年人经济负担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共享养老模式中,老年人通过共享医疗资源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医疗服务费用,减少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支出;其次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由于我国养老产业滞后,市场养老产品种类单一,导致老年人的市场消费能力不强,因此要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作为共享养老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鼓励消费提高生活质量。当然共享养老模式关于老年人消费的结构必须要合理,既能满足老年人消费的心理需求,也要符合老年人的消费能力。

2.构建与共享养老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建设

共享养老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养老资源进行整合,因此更好地服务养老产业。配套设施是共享养老建设的基础,因此在互联网+行动下,我国要积极构建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强养老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国家要强化政策支持力度。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标志着智慧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在全国养老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互联网+养老”模式。“互联网+养老”离不开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以及支付、评价等专业保障,因此政府引导企业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通过更细致的拆分来提高可及性、准确性和普及程度。例如国家要在政策上支持物联网养老信息系统。政府部门要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并且制定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给从事智慧养老的企业和机构一些优惠、一些支持,这样做才能够使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参加进来,才能够真正使银发产业变成朝阳产业;其次社区要加强硬件、软件设施建设。基于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社区要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投入,鼓励养老机构应用物联网等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必须要结合老年人的特点,例如在“健康卡”等智能设备的研发中不仅要考虑设备的性能,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保证智能设备具有使用简单、一键操作的便捷功能,以此提高物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速度。同时还要加强“软件设施”建设。人才是共享养老建设的关键,因此我国要大力培养高素质型护理人才,让护理人员不仅具有护理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3.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

首先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共享养老模式建设的支持力度。财政要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共享养老建设,对于共享养老模式建设中存在的资金缺口问题要尽最大的努力解决,同时还要联合税务、金融以及土地等部门,制定系列的优惠政策,以此降低共享养老机构的运行费用;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针对我国老龄化日益严峻的现状,我国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例如建立养老资金保障基金制度等等;最后深化资本市场改革,通过资金市场健康发展为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资金。

4.提高养老机构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

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是提高养老机构运营效率的关键,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基于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增强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一是养老机构管理者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能力,在eRp环境下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内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因此需要管理者要积极参加财政部门举办的各种财政培训活动,同时作为养老机构的管理者也要加强思考、创新能力结合养老机构的运营特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举措。例如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生理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保险机制降低机构的风险;二是养老机构要树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氛围。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内部控制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内部控制实施也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因此需要在全机构中形成良好的内控氛围。

参考文献:

[1]马贵侠,叶士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践、成效、挑战与展望[J].山东社会科学,2015(07)

[2]刘迟,周惠容,赵凯琦.吉林省居家养老新型模式的发展困境及其解决路径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8)

共享经济的政策篇8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笔者总结财政领域信息化建设经验,经过需求调研和分析设计之后,形成了一套《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规划方案》。该方案旨在整合财政项目支出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实现完整的财政项目支出监控和信息共享,并构建财政项目支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原型。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监控工具。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的逻辑结构设计部分。

四大目标

为了加强本级政府项目支出管理,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纷纷出台了管理办法,明确项目库管理、项目申报、项目审核、项目支出预算核定、项目实施、项目决算、项目的绩效考评与监督检查等管理细则。这些管理办法是“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的业务基石。

根据财政项目支出管理对信息化的要求,笔者把财政项目支出管理的信息化目标归纳为四个方面:

1.信息共享

财政项目支出管理和决策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信息采集与交换是本级政府财政部门业务工作的基础。减少信息重复采集、避免口径不一,实现财政部门内部以及关联部门/单位间信息共享是对系统建设的迫切需要,是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建设的重点。

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内部各相关部门是信息的提供者,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内部以及关联部门/单位是信息的消费者,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建设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来实现。

2.业务管理信息化和业务协同

财政项目支出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内部之间的政策协调和业务协同,可以提高财政项目支出管理相关部门的政策执行能力和效率。

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主要实现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内部之间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平台是财政部门内部之间项目支出管理业务协同的一座桥梁。

3.决策支持

为确保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措施的有效落实,必须严把资金投向关、资金来源关、程序控制关、制度保障关、责任落实关,对财政支出项目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决策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需要更为科学、便捷、高效的辅助决策系统支持财政项目支出管理决策。

4.共享服务

在财政项目支出管理的所有环节,都涉及到财政资金申报和使用部门/单位的切身利益。建立财政项目支出管理信息的共享服务制度,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畅通迅捷的信息、沟通、反馈网络。可以通过关联部门的电子政务网站渠道,建立相应的专题进行。

系统逻辑结构

“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是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整合财政项目支出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包括项目的申报、审核、评审、政府采购、监督、决算和绩效考评信息,实现完整的财政项目支出监控和信息共享的信息系统。通过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投资,实现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内部以及关联部门/单位信息共享,提高财政项目支出业务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决策水平。

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主要实现9个财政项目支出相关业务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采用“逻辑集中、物理适度分散”的系统结构,即:以信息共享平台为中心节点,9个财政项目支出相关业务环节为子节点的星形连接的拓扑结构。这种连接模式的好处在于:集中的方式更便于进行管理,扩展方便。逻辑结构如图所示。

六大组成部分

1.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实现信息共享,将提供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以一种可靠的、准确的、统一的和及时的方式存放在一起,并全面对共享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为此,财政支出项目监控系统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共享平台主要包含共享库接收子系统、共享服务、信息订阅/子系统、数据集子系统、信息管理处理工具集、信息资源管理子系统、共享库管理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

2.信息共享资源

根据财政项目支出管理的需要,对应9个业务环节,共建设9个共享数据库,并镜像到信息共享平台形成9个专题共享数据库。

根据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共享数据的来源和构成,可划分为9个共享数据库,即项目申报共享数据库、投资评审共享数据库、预算编制共享数据库、指标管理共享数据库、政府采购共享数据库、国库支付共享数据库、决算管理共享数据库、结余资金共享数据库和绩效考评共享数据库。每个共享数据库保存不同相关业务环节的数据,为了保证指标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统一统计口径,共享数据库之间不存在指标的交叉,各个共享数据库内公用代码信息是相同的。公用代码信息包括指标代码以及按照国家或者财政行业标准制定的代码信息。

各个共享数据库的数据主要由本级政府财政各分管业务部门提供,通过各自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获取信息,或者通过离线方式直接采集数据文件的内容。

3.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原型

根据财政项目支出相关分析研究的需要,对从各业务环节汇总到共享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装载(etL),构建共享数据库,进而建设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综合共享数据库。

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9个专题共享数据库、综合共享数据库、主题数据仓库、数据仓库管理工具、常用参数/系统模型库、数据分析利用工具集。

考虑到系统复杂、涉及部门多、原始数据收集整理周期长、决策目标需要逐步明确细化等因素,系统设计时,遵照“原型起步、稳妥推进”的原则,先启动原型建设,建设一个“功能相当、规模较小”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原型,实现有限目标。

笔者提出了一个财政项目支出监控主题数据集设计。通过该主题数据集设计,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可以实现“联机分析处理(oLap)”。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监控每一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对所有涉及财政项目支出管理的工作一目了然,达到更好的监控效果。

从一个或多个维度对财政项目支出(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时间维度、项目单位、项目类别、项目属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资金来源、支付方式。

在某一维度上,分层次统计分析。分层次维度包括:时间维度(年、季、月、旬)、单位维度(上级单位、项目单位)、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维度(类、款、项)、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维度(类、款)。

4.业务应用系统

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涉及9个财政项目支出相关的业务应用系统:

项目申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项目申报文本填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审核、纳入项目库等业务管理的信息化。

投资评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评审准备、评审实施和评审完成等投资项目评审业务管理的信息化。

预算编制管理信息系统供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财政资金的使用部门使用,实现预算编制、预算调整等财政业务管理的信息化。

指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年初预算指标批复、执行中预算指标调整、预拨指标管理等预算指标管理的信息化。

政府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采购计划和采购项目的编报与审批、采购项目执行情况和采购合同管理、供应商以及供应商品管理等政府采购管理业务的信息化。

国库支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中支付用款计划的编制和调整、集中支付过程管理等国库支付业务管理的信息化。

决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决算数据收集、审核、汇总等决算业务管理的信息化。

结余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结余资金收集、审核确认、汇总,以及使用申报、审批等结余资金管理业务的信息化。

绩效考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考评准备、考评实施、撰写和提交考评报告等绩效考评业务管理的信息化。

5.基础设施

从整体的角度看,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是一个由一系列应用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网络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财政项目支出管理的各类应用和信息资源需要部署在一个安全、可靠、高性能的环境中来运行。

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部署在一个中心节点和9个财政项目支出相关业务环节子节点,整个系统的运行需要网络来连接。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将主要运行在“金财工程”专网和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系统的核心,一个中心节点和9个子节点部署在“金财工程”专网上;纪检监察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审计、项目单位上级主管等部门可以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共享系统信息资源。

系统环境是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赖以运行的基础,包括硬件环境和系统软件环境。

6.保障体系

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的建设和正常运行需要有完备的保障体系。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一定要遵循统一的标准体系;整个系统要有安全体系来负责系统各个层面的安全。

标准化建设是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安全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在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标准化建设,发挥标准化的指导、协调和优化作用,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发挥预期效能。

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的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网络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共享平台标准、应用标准、项目管理与运行维护标准规范等7大类。

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管理并共享本级政府重要的财政指标数据,所以对安全的要求更高。

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将主要运行在“金财工程”专网、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金财工程”专网、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提供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的网络安全保障。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主要从保障应用层的安全和不同网络信任域互联的安全来考虑安全保障的措施和手段。

与内外关联

1.主节点内部关系

在系统的主节点,集中存储共享信息资源,部署信息共享平台、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原型。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是: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对系统的共享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原型构建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的支撑环境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原型使用共享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利用。

2.主节点和子节点之间的关系

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9个相关业务环节共享信息的采集,并为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内部提供相应的共享服务。

主节点和各相关业务环节子节点的界线体现在主节点提供的渠道和接口,即:共享数据的提交和接收渠道;共享数据集的订阅和渠道;系统标准接口;最直接的访问和使用渠道是共享服务门户。

3.系统外部关系

与上级单位的关系

上级财政部门、本级政府是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的高级应用对象。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在收集财政项目支出相关业务环节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将财政项目支出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为上级财政部门和本级政府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本级政府财政项目支出运行态势提供信息服务;系统还提供财政项目支出辅助决策支持功能,能够为上级财政部门、本级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上级单位只要完成和本级政府财政“金财工程”专网网络的连接,就能享受和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内部用户相同的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应考虑预留和上级单位集成的接口,为实现及时的上报和业务协同留有扩展的基础。

与其他用户的关系

随着财政项目支出监控系统的建成,本级政府纪检监察、发展改革、审计、项目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只要完成和本级政府财政“金财工程”专网网络的连接,也可以和其他用户一起享受系统提供的共享服务。

资料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初步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共享经济的政策篇9

论文摘要:“共享领导力”理论把“领导”从单个人的垄断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从关注个体到依赖集体的理论变革;把更多的团队成员卷入组织决策,使组织的动力来源更加丰富。公共组织中的领导力共享,在形式上表现为两种分权:一是政府向市场放权,二是政府向社会放权。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力共享则体现为全球治理。本质主义向多元主义开放、单边主义向和谐世界过渡以及公民文化的世俗化过程为领导力共享提供了动力。

从领导理论和领导学科的诞生起,人们的研究视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狭隘地聚集于领导者个体。诚然,这样的研究取向从某种角度讲既是领导活动过程规律的反映,也有助于深化对领导活动主体特别是领导者个体素质的研究,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领导力和领导权的专属性倾向,容易导致独断、专权、个人英雄主义的领导误区产生。伴随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深入变革,关于领导活动的理论研究已历经了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等阶段,发展到了共享领导力理论阶段。在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人人都是领导者”不断从普遍意义的动员式口号转变为应用于实践的领导模式,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从分等级到平等、从权威中心主义到多中心治理转变中领导力的世俗化过程。

2007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发表了关于“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重要讲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这就明确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依靠力量、实现手段和基本目标。“共建共享”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权力”共享,二是“权利”共享。前者侧重于过程,后者指向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共享”就是“领导力共享”,因为“权力”是构成“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基于此,笔者结合领导学科和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论。对“共享领导力”进行分析。

一、“共享领导力”概念阐释

受传统领导理论研究的影响,领导力大多与领导者个体结合在一起,因此领导力被直接界定为领导者的能力。一些学者认为,“领导力是鼓舞和引导他人树立并实现共同愿景的能力”;还有的学者认为,领导力就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如俞慧霞提出:“在现代企业中,最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领导力就是获得追随者的能力”。这一观点也是国外学界的主流观点。美国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就认为:“领导力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露伊斯·B·哈特和夏洛特·S·维斯曼也指出:“领导力是个人的能力”。这些关于领导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以领导者个体为研究中心的,其他人则被界定或限制在“被影响者”的从属地位。与此相反,“共享领导力”理论一改“领导”这种高高在上的单向权力姿态,主张由领导者和其下属成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共同承担领导责任;领导者要摆脱传统的独自负责和控制一切的观念,使下属成员更愿意主动承担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共享领导力可以被看作对团队充分授权的发展,它是对过去那种期待一个拥有各项领导必备特质的正式领导者带领大家走向成功的观念的修正。

共享领导力实际上与“领导群”(clusterofleaders)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群”,实际上就是由各种要素聚集而成的一个网络,个体领导者不过是组织内部领导群的一个构成要素而已。领导群理论将多种角色和多种力量整合到领导这一丰富多彩的过程之中。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才能理解“人人都可能是领导者”、“领导具有世界意义”等口号的内涵。领导并不单单是某个人的权力或专利,依靠团队最大范围地整合资源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突破传统领导理论的个体化取向,把领导从单个人的垄断中解放出来,已成为21世纪初领导理论变革的总体特征。由此,必然促使单一权力中心的体系分解重构,使原来高度集中的领导力在团体内部被分享。但是,领导群理论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共享领导力理论,领导群理论讲究领导团队内部的领导力分享,而共享领导力理论则并不仅仅将领导力局限于领导集体内部,还可以将其分享给组织内部的非领导成员、甚至组织外部的其他人员,拥有更广阔的外延。

首先,共享领导力理论实现了从关注个体到依赖集体的理论变革,人们不再把组织发展的命运交由一个人或少数人掌握,使得组织发展更加科学合理,动力来源更加丰富。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领导者个体都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敏感地抓取组织发展的全部情境信息和应对策略,不可能具备利用有利因素的所有知识和应对各种挑战的技能,只有合理利用群体成员各自的特长、经验和知识技能,才能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形成更加持久、更加充满活力的领导力。领导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组织成员的参与,必要时甚至需要引入组织以外的力量,这样,领导力得以分享,组织成员得到激励,组织责任得以共同分担,组织目标的实现才能更加顺利。

其次,与传统的垂直管理模式中领导者的作用相比,共享领导力注重把领导者的作用从“控制”更多地转为“推动”,把团队成员卷入到决策过程中。领导者不再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决定组织前进的方向、控制下属的工作;领导者会认为每个人都是领导者,而他自己的任务是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团队。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愿景,大家平等参与管理、相互影响;每个成员都必须履行自己在管辖领域内的责任和义务,和其他成员共享相关信息,并支持同事工作等;每个成员都担负起组织的管理职能,都必须对组织的成败和管理负责,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自己领域的利益转向全局的利益。这样,在提高组织决策水平的同时提高成员的集体归属感,激发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共享领导力”在实践中的分权形式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领导力的培育需要两种理念共同推进:一是领导层表现为牵引力的领导力,二是组织中的成员表现为追随和推动力的领导力。对于盈利组织而言,通过领导力共享,组织可以借脑生财,实现领导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公共组织而言,可依靠共同治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现代社会组织的和谐发展,不但需要决策层的领导者集体形成个体之间的互动,而且需要他们仔细倾听基层熟知工作环境、经验丰富的成员的意见,更需要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赢得追随者并激发追随者形成自我领导的能力,从而形成推动决策和有效执行决策的合力。共享领导力要着重在全面领导力的管理和开发上下工夫,强调组织成员的自我能力开发与管理,要让每个成员通过日常工作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获得领导能力,使每个成员都成为主动者,成为领导。盈利组织是如此,公共组织亦如此,特别是在具有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领导情境中,更应如此。

公共组织中的领导力共享发端于企业组织的共享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两种分权:

一是政府向市场放权。政府干预能够在特殊时期成为市场规避风险、抵御灾难的有效工具,但是过度的干预则严重干扰市场秩序,导致市场经济秩序与国家政治秩序的高度重叠及复制,降低社会经济发展效率,挤压人们的经济生活空间,浪费公共服务的社会资源,扭曲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地位,向市场放权,向有限政府转变。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引入市场主体,激发市场形成自我领导能力,以分享经济领导权。市场主体尤其是卓有成效的市场主体掌握微观经济领域的操控权,政府则以法规制度等形式掌握宏观领导权;而在宏观领导权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又总能倾听来之于市场的意见,让市场主体参与决策并推动决策有效执行。

二是政府向社会放权。强政府、弱社会的政社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任何一个政府都已不能单枪匹:马地迎接全方位的挑战。政府作为执掌公共权力的组织,其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模式以及其拥有的其他任何组织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使其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出现两种可能:或者集民之所能做民之不能,或者集民之所能扰民之所能。后者显而易见地造成了公益对私利的侵害。如若听任政府包揽社会事务,就会低估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降低公民的政治人格与政治参与热情,增加政府公共行政的成本和压力。私人领域应该由当事人自治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在经历了长久的政社不分之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取向以及民间力量的逐渐形成,要求政府合理地从社会、经济、文化等非政府活动领域中抽身退出,除了关系到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战略任务,能够交由社会处理的就交由社会处理。这样,逐步使政社合一走向政社有效分开,让社会自发地、能动地组织起来,形成充分发育的公民社会,以实现社会自治。

通过以上分权,一种新的“共同治理”模式便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理念和工具。共同治理是围绕公共利益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分享领导力的有效方式。它是一种由各种公共或私人的个体和机构共同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总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让渡了部分领导力,但仍然作为领导力的核心主导力量存在,社会和市场则分享了政府的部分领导力。

推及国际层面,从“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多极均势论”到全球治理的演变,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主权国家、全球公民组织、跨国公司等等都成为参与领导全球公共事务的主体,全球领导权在实际上被分散了。

三、“共享领导力”的政治学动力

本质主义向多元主义开放、单边主义向和谐世界过渡以及公民中的文化世俗化过程为“共享领导力”的达成提供了政治动力及路径。

在传统政治学研究和政治实践过程中,本质主义的身份建构方式使整个政治世界划分成“非敌即我”两个群体。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将人类普遍地划分为两个对立阶级,忽视了不同阶层的身份建构,导致权力世界围绕“巩固权力”与“夺取权力,,形成单一的权力流向图式。这样的划分方法对于当代世界来说是有害的,也不利于整个政治学科的发展。“在政治共同体的语境中,它要求不能把反对者视为有待消灭的敌人,而应该作为一个对手。其存在不仅是合法的而且应该被容忍。我们将攻击他的观念,但我们不能质疑其自我辩护的权利”,“一个健康的民主程序需要诸多政治力量的震荡和众多政治力量的开放性的矛盾斗争”,否则,社会历史就会重新进入本质主义的敌对状态,破坏社会稳定和危及社会发展。现实情况是,当今世界“政治体系日益分化。我们生活在没有中心的社会,即以多个中心为特征的多中心国家中”,使得社会权力从原有的单一权威中心不断分化,原来被统治的对象被人们重新发现并作为社会子系统发挥作用,这为领导力的分享提供了政治空间和可能。

共享经济的政策篇10

为规范和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深化业务协同,避免重复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市电子政务管理中心起草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送审稿)》(以下简称《办法》)。下面对起草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说明。

一、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这个问题实际上由两个部分所组成,首先是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其次是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一)实施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标准规划,导致了普遍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我市同样面临着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互联互通不畅,开发利用滞后等问题。从信息安全、技术、制度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对于消除重复建设、推进政务协同,实现服务型的电子政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1)消除重复建设,节约财政资金投入。科学规划设计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设施,可实现政务数据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合理分布及高效交换,避免数据及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可提供丰富应用系统公共组件,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共用提供支持,最大程度避免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

(2)促进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依托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能实现不同层级政府和政府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普遍共享,政府自身应用的协同办公、决策支持、应急指挥等系统可实时交换数据,减少中间环节,大幅提高办公效率。

(3)提高运行质量,增强公共管理水平。信息资源共享可提高人口、法人、地理信息、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的准确度和覆盖范围,实现部门间数据的对比、汇聚、共享,提升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领域管理精细化水平。

(4)提升服务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可显著提高对企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资源共享公开,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不仅可以丰富政府信息资源,还可促进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

(二)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在信息资源共享实践中,建立规范的制度机制,能有效消除部门利益纠葛和部门制度不一造成的障碍,可统一应用系统的技术和标准,提高交换效率,降低建设维护成本。

1.增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推动力。

建设市级的制度规范,能够确立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地位,增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持续性。可避免部门自发信息资源共享目标的局限性(往往只注重内部效率提升),将注意力集中于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社会形成开放、良性互动。

2.消除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制度障碍。

由于缺乏市级的制度规范,一旦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的举措与其他制度规范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制度上的障碍,无法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3.确立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规范。

缺乏规范性的制度规定,使信息资源共享在不同的区域与部门间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各部门独立建设数据库、应用系统、交换系统等采用的技术和标准各不相同,无法互联互通,为全市范围内的进一步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和业务协同造成障碍。

二、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送审稿)》的基本考虑

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既要考虑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又要紧密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我市电子政务现实情况

我市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处于国内较先进行列,各领域应用不断向纵深发展,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和电子政务网络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坚实基础。

1.建成国家a级标准的非电信业务数据机房,搭建公共服务云平台和电子政务云平台,现已连接各区市和230多个市直部门,支撑公交、交通、旅游等政务应用系统40多个。电子政务外网连接八个区、市(开发区)和230多个市直部门、单位,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2.政府网站连续十二年位列全国地级市前20名。设有三大功能版块,五个用户频道,英、日、韩三种外文版,日均访问量近10000人次。

3.电子审批系统涵盖52个具有行政许可审批职能的部门,其他独立审批系统全部与电子审批系统进行连接和数据交换,市级与区县实现事项协同审批。

4.是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全国首批9个试点市之一,共建成农村远程教育站点2893个,建成“省级规范化站点”8处,创建了“威海农兴远教网站”,处于省内领先行列。

5.建成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养老、医保、工伤、失业、生育五险实现同一数据中心管理,全市近90%的人员被纳入系统。劳动力管理实现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的四级实时联网,发行、启用社保卡98万张,参保人员持卡率达到98%以上,系统应用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领先的电子政务应用也对信息资源共享提出了迫切需求,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建设基础。

(二)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

缺乏明确的政策法规以及部门利益纠葛是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政府自身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很低。我市目前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状况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认为政府信息共享就是政务信息的公开,只要把一些政策法规、政府新闻到政府网站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服务、轻内容”的意识,专注于昂贵的设备、先进的架构以及充裕的带宽,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利益驱动为信息资源共享造成障碍

各部门难以舍弃独占信息资源而带来的权力和利益,要么不断强化自身在共享机制中的地位,要么有意识地抵制或排斥共享机制的运行。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制定规章制度,也要加大对软件的投入,却难以产生明显的政绩,也使一些决策者对此不感兴趣。

(3)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机制。

信息系统由各行业各部门都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兼容性,难以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基础数据库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不同领域、部门之间的数据库连接不畅,导致了高投入、低效用。各部门独立开展的数据共享,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交换效率低,建设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4)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不足。

政府缺乏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积极理念,没有将改善信息服务与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结合在一起,大部分信息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也没有找到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增值服务的良好模式,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开发信息产品,无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规模效益。

(三)起草《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送审稿)》的基本原则

制定我市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既要严格依据国家和省政策意见,又要紧密结合我市实际,还要认真吸取最先进理念。

(1)基础设施建设市域一体化

我市已建成覆盖市直各部门和各区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及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提供了良好基础。公安、人社、民政等各领域信息化程度高,数据基本集中于市级及以上部门。鉴于此,《办法》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全市各部门和各区市的共享平台,并要求各区市统一利用市级平台,更有利于深度的全市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2)适用范围扩展至公共服务企业

水、电、暖,公交、有线电视等公共服务企业掌握大量服务资源,将这些服务纳入政府网站等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已实行多年,但是存在服务内容不多,深度应用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制定《办法》时决定公共企业参照执行,以便建设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公共服务企业,既肯定了义务主体范围的广泛性,又比现有的界定方式更为全面、科学,可以有效地规范所有的资源共享活动。

(3)注重发挥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全市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办法》充分考虑国家有关信息开放的政策,既关注政府效率提高,又关注公共服务能力,还注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办法》特别提出要通过共享平台推进政务信息开放,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政务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信息内容产业发展。

(4)突出兼容性、渐进性原则

全市各部门已经建设了大量信息化系统,部分系统连接国家、省以及各区、市,有些部门之间已建设了独立的数据交换系统,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设施建设中要兼容不同的系统、标准和协议,部门间交换可逐步迁移至市统一平台。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面临部门法规政策和利益障碍,且基础数据库建设涉及部门较多,也应逐步推进,不可一蹴而就,随意采用一刀切式的硬性做法或规定。

(5)明确较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

为保证《办法》的贯彻落实,首先确定是政府办公室为信息资源共享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征求意见稿尽量设计激励约束机制,包括年度报告制度与绩效评估制度等。明确在全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中,要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审核。

三、起草经过

(一)起草:市电子政务管理中心依据《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起草了《办法》。起草过程中参阅了《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试行)》(宁政发〔2011〕91号)、《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政府令171号)、《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试行办法》(粤府办[2008]64号)、《深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深府〔2006〕143号)、《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管理办法(试行)》、《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用管理规定》等,并吸取了《跨部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推进体制_机制和方法》、《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山东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等博士和硕士论文的研究成果。

(二)论证:经过中心内部的多次讨论修改后,2015年5月份,邀请我市信息化领域专家和重要部门电子政务主管人员进行论证。专家提出了加强新建电子政务项目和信息资源共享项目的审核,以便充分利用好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平台杜绝重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违反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意见。

(三)征求意见:2015年6月23日至2016年7月15日,征求40多个部门意见,获得并采纳的有效意见4条。

四、主要内容说明

《办法》共设7章,包含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采集、共享,信息安全等内容:

第一章总则,界定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主管部门等。

第二章基础设施建设,规定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基础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的建设原则,界定了政务信息共享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责任义务,明确了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市域一体化原则。

第三章信息采集,明确了依法采集、一数一源的基本原则,规定信息采集必须确保真实、可靠、完整。

第四章信息共享,明确了拥有信息资源部门的共享义务,不同种类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序等。

第五章信息安全,规定了信息共享基础平台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达到的标准,部门参与信息共享应负的安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