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传播的危害十篇网络传播的危害十篇

网络传播的危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5:36

网络传播的危害篇1

【摘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谣言也开始引起更多人的重视。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对网络谣言传播危害的分析,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谣言传播危害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信息获取平台,但是网络在方便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网络谣言的传播。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会对个人和集体的名誉造成一定的损害,让普通事件的解决难度加大,同时也会让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降低,破坏政府部门的形象,还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主体

1、一般网民

一般网民因为对自身状况的不满,可能会选择某种方式来发泄,而网络的信息高扩散性和低门槛性使其成为了最佳选择,一些网民在网络上制造谣言。

2、邪教组织

一些邪教组织通过网络谣言蛊惑群众,来达到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目的。

3、网络推手

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媒体和企业为了自身的曝光率和关注度,经常利用网络推手来进行虚假消息的传播和有意误导,从而来引起群众的关注,让自身的曝光率和点击率提高。

4、娱乐明星或者记者

在信息时代下,一些娱乐明星为了能快速蹿红,经常在网络上一些虚假信息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少数记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惜制造一些虚假信息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网络谣言的影响

1、社会恐慌

2011年,日本福岛的第一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和爆炸事故,这则消息原本并没有过多值得重视的地方,但是在核泄漏发生几天时间,我国群众开始出现疯狂的抢盐现象,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网络中出现了这样三条消息:日本的核辐射会对我国造成影响;日本核辐射会对海水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到我国的食盐;吃含碘食盐能有效避免核辐射的影响。这几则消息一出就引起了社会的恐慌,人们开始纷纷加入到抢购的行列中。所以网络谣言的传播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恐慌,对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网络信息的可信度降低

2011年2月,在网络上出现“致癌皮革惊现市场”等类似文章,这些文章在出现后就被各个商业网站疯狂的转载,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关部门开始积极的辟谣,希望人们可以理性的思考,不要轻信谣言。但是自从这些文章出现后,我国奶制品行业就变得比较脆弱。也正是因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导致网络信息的可信度降低。

3、事件复杂化

各种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广泛的传播,这些信息表现出的价值和观点呈多元化,加上每个人的实际利益需求不同,这就导致社会舆论变得更加复杂。个体在网上信息时不会经过非常严格的筛选,所以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仅量大,而且真假也不容易分辨,对事件的真实性不能全面反映,最终可能让事件变得复杂,解决时难度也就会相应的增加。

4、损害个人及集体名誉

网络谣言传播的速度比较快,而且覆盖面也很广,所以网络谣言造成的危害大。对个人来说,网络谣言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困扰,也可能对个人的声誉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而对集体来讲,网络谣言可以让某单位或者企业的名誉受到损害,让其在社会上的信任度降低,甚至还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网络谣言的治理措施

1、加强政府引导

(1)提升信息公开的及时性。谣言并不是空穴来风,所有的谣言在形成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和事实根据。通过相关的调查可知,大部分群众都认为政府信息不透明是谣言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在人们不能从正规渠道去获取相关信息的时候,人们就会选择通过网络的渠道。当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事故发生时,人们都希望能够尽快获知事件的真相,但是政府部门大部分时间都会选择封锁消息,希望可以及时的消除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人们不能从权威部门获取事件真实信息的时候,就只能到互联网中去需找事件的真相。谣言的传播主要根据事件的重要性和真相的模糊性。如果不能有效消除政府和群众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群众对谣言的追逐程度就不会减退。所以当产生谣言后,政府部门应该要及时信息,将事件的真相告知群众,防止谣言的快速传播。

(2)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政府部门在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时,应该首先要对网络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要依法进行处理,同时还要对制度管理进行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建立起相应的治理和预防机制。

2、规范媒体监管

(1)新闻媒体加强监管。新闻媒体是一个公共信息平台,也是舆论监督的平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我国传媒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以及缺乏公信力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受到各种文化思想和利益关系变化的影响,新闻媒体的商品性开始表现得越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应该加强对虚假新闻的防范,更好地杜绝网络谣言的传播,另外还要对媒体行业的职业伦理进行严格规范,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2)积极进行谣言屏蔽。在网络时代,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普通民众很难去查证,大部分网民面对网上信息时基本上都是选择接受的态度。另外还有一些法律素养和基本道德素养缺乏的网民在网络上制造谣言,编造假新闻等来引起关注。这些行为都会对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造成影响,最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发展。所以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要正确认识到网络谣言可能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来对谣言进行屏蔽,比如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和对互联网信息进行过滤等。

(3)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意见领袖”是比较特殊的一类人群。“意见领袖”就是在信息传播时经常给他人提供一些新意见、评论,能影响其思想行为的“活跃分子”。所以在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和防范时,应该要重视引导和培养“意见领袖”,让“意见领袖”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网络谣言的治理和防范工作。

3、不断提升群众意识

(1)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现阶段我国群众的法律意识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对法律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零散、片面和直观的层面上。要对网络谣言进行有效的治理和防范,就需要让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法制宣传,让群众能快速树立起系统和科学的网络法律意识。这样,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群众才会站在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公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主动承担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起正确的义务和权利观念,让其能够用比较合理的方式去面对网络谣言、抵制网络谣言,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并通过自身的方式去感染和教育周围的人。

(3)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公民素质是某个国家的公民在改造社会和自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体魄和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在治理和防范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加强公民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让全体公民的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就应该从下面两点来进行:首先要为公民的素质教育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另外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公民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当公民整体素质提高之后,才可能会采用比较合理的行为来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来降低网络谣言的危害。

结语

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网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在认识到网络好处的同时,也应该要重视网络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传播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只有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让网络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防止网络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①崔恩慧,《网络谣言的扩散与消解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

②田惠凤,《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及治理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③赖玲,《网络传播中“谣言”现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④杨茂凯,《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

⑤王植,《论网络谣言的形成、传播和治理策略》[D].南京理工大学,2014

网络传播的危害篇2

1、网络信息传播失控危及政治文化安全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让网民获得更多的政治话语权,使政治参与主体在相对宽松的虚拟社会里感受到政治参与的满足,同时也给别有用心之人留下可乘之机,致使不实信息、蛊惑言论、国家机密借助网络渠道进行传播,如果不加以必要的干预和控制,网络信息传播失控将会对政治环境和政治安全产生多重影响和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虚假信息传播引发迅速积聚的网络民意与政府的信息背道而驰,导致不明真相的网民对正规渠道官方信息的可信度降低,进一步传播导致对政府执政力的信任度降低。二是利用网络窃取国家机密并将其传播,甚至贩卖给国外间谍组织,直接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三是虚拟社会所谓的“言论自由”调动起网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网络信息传播失控状态给网民营造了一个虚假的政治环境,而这与现实社会有序、监管的政治环境形成反差,导致社会公众政治认同弱化与不满情绪高涨等现象在一定程度存在。当前,网络信息传播是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发扬、重塑的重要途径。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同样是把双刃剑,西方文化思潮潜移默化影响社会公众的文化认知,侵蚀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阻碍了文化价值观的树立。各种异质文化和意识形态充斥着网络空间,降低了人们的判断识别能力和求证真实的动力,在“沉默螺旋”的作用下,网民不知不觉成为网络信息传播失控的助推者和受害者,动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认同,导致国家政权难以巩固、社会价值观难以树立。

2、网络信息传播失控危及经济社会稳定

网络信息传播失控严重时会危及经济社会稳定。例如,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件发生后,在网络谣言的催化下,掀起一场盲目抢购囤积碘盐的狂潮,有人借机大肆炒盐、哄抬盐价,市场秩序一度十分混乱,直到政府出面澄清谣言,市场才逐渐恢复平稳。2013年中国工商银行系统发生故障,“钱荒”一说随即在网络传播开来,从而导致部分银行出现储户挤兑现象,央行出面及时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纵观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无一不是受到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推波助澜。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网络财经信息虚假传播占比超过1/10,其中涉及股市信息的谣言传播占到25%,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通过网络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各种猜疑、各种不满情绪从网络回归现实,就极易演变为不明真相群众的寻衅滋事、聚集闹事,如果不能及时的控制和妥当的处理,必将威胁社会稳定、危害经济安全。

3、网络信息传播失控危及网民个人利益

网络信息传播失控会危及个人利益,上至各种明星,下至普通网民都有可能因为网络传播失控而受到各种伤害。例如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明星被死亡事件,虚假信息不仅在网上大肆传播,并且很快在现实社会扩散开来,给被死亡明星的心理和声誉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普通民众也可能卷进网络信息传播失控的漩涡中,正如电影《搜索》中所呈现出的悲剧一样,面对一些社会问题,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人们容易受到感性化、情绪化的网络言论的左右,进而加入人肉搜索大军,通过网络途径把被搜索人的所有信息毫无选择地放到网上供人观瞻,让当事人受到舆论和道德的谴责。当被卷入网络信息传播失控的浪潮中,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生产者和传播者,在经过无数次修改和完善之后,信息就会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是面目狰狞,不受最初传播者的控制,不仅传播者难以抽身而退,还会使不知情的人们受骗上当,损害社会诚信、影响正常生活、破坏网络传播秩序乃至危及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可以说危害极大。

二、政府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问题分析

网络信息的传播是我们在网络时出自己有效声音的重要方式,为我们的利益诉求表达和情感宣泄提供了可能,“畅通的公民利益表达渠道是我国当前社会必要的安全阀,能够有效地疏导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需求和情感表达,增进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但是,如果网络信息得不到理性规范,也势必将引起虚假信息传播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因而,积极加强政府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的政府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互联网信息管理内容划定不清晰

互联网信息种类繁多,政府部门对互联网信息管理的内容划分明确、界定清晰并非易事。哪些内容是积极向上,应大力传播;哪些信息是有害网民思想健康,应严格禁止,这些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致使政府相关部门监管时没有具体明确的条款约束,容易出现监管过度或者监管不严现象,会导致一些可以传播的信息被强行屏蔽,使公民言论自由和知情权受到损害;也有可能会使一些不健康、不积极的信息传播扩散,对广大民众的思想形成冲击、利益造成伤害。

2、互联网信息管理技术存在安全隐患

首先,信息技术存在缺陷和漏洞。计算机本身的设计与软件存在一定的安全缺陷和漏洞,而且软件中的错误数量和软件的规模成正比,由于网络和相关软件越来越复杂,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也会随之增多。这就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利用这些漏洞传播病毒、侵占系统、盗取信息,进行网络犯罪活动。其次,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性不足。我国的互联网信息产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尤显稚嫩,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研发创新的核心部分缺乏突破性发展,受制于他人,自主性不足。

3、互联网信息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互联网信息管理体系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滞后。虽然相关的规章制度很多,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并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很难应对一些复杂的、多变的网络违法犯罪案例,立法滞后于现在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飞速发展,因而,给很多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钻法律漏洞。政府部门应该加快建立起更加健全的互联网信息管理相关法律体系,使执法人员有法可依。

4、互联网信息管理模式不合理

我国政府部门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模式是多部门共同管理,对互联网的管理划分为十六个部门,但是过多的部门设置导致在互联网信息管理过程中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政府部门干预太多,且权责并不明确,管理体制混乱,部门之间所负责的内容可能出现重复,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诿责任,无法确定问题根源,这是我国现行管理模式下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应该及时推行一套高效、权责分明的互联网信息管理模式。

三、政府对网络信息传播失控的应对措施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和人们对网络信息传播诉求的激增,网络信息传播失控事件日益增多,这给政府对网络信息传播管理提出新的挑战,“政府应该重视这些新变化,加大管理与关注力度,要对其网络信息管理方式进行反思和调整。”政府在网络信息传播管理中居于主导位置,这就需要政府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规范和引导互联网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为建立完善的信息传播环境和可控信息传播机制夯实基础。

1、建立科学的网络信息管理法律体系

在互联网信息的监管方面,我国已出台了多部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对维护网络信息有序传播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应随着时展和形势变化,进一步完善互联网信息传播法律法规,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政府互联网信息管理法律体系。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以及目前网络上存在的问题,对信息的内容做出具体界定:什么内容合法、什么内容不能以及对有害信息危害网络秩序处以什么惩罚,还要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电子商务、网络产权纠纷等内容加强顶层设计。这样才能使我国监管部门有法可依,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权威性,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网民利益、维护网络环境健康。

2、构建高效的网络信息管理制度

一套良好的互联网管理制度,能够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更好地维护健康的网络秩序。依照我国目前网络信息数量庞大、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首先应建立一套针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的分级管理制度,对网络信息的内容进行分级管理。对于不是刻意的不良信息,应及时给予警告,并要求其尽快删除,以减小影响范围。针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黄色以及暴力内容,设置访问权限;对于未成年人可以访问的界面应及时进行信息过滤,以保护青少年的上网环境。此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立专门机构对网络信息实施统筹监管,协调相关部门的职能、明确分工权责,加强互联网信息传播管理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可控性。

3、创新互联网行业自律以及民众监督的体制机制

要营造一个健康的互联网环境,相关行业的自律十分重要,因此要建立互联网行业自律的体系,加强对互联网相关行业公司的监管,规范行业从业资格和职业道德准则,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定期对行业负责人进行道德培训,培养互联网行业的自律意识,从根源上减少不良信息的流出。政府可以对那些自律性好的行业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补贴,建立相应的扶持项目,树立榜样和发挥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建立群众监督体制,首先,要让群众知晓拥有的监督权力并在看见不良信息时及时行使权力的义务。其次,积极搭建网络信息监督举报的网络平台,畅通网民监督通道,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调动网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4、提升网络信息传播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

网络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同样影响着网络信息传播的发展。首先,网站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能用不健康的信息打造“眼球经济”,这无疑是饮鸩止渴,损害网站长久持续发展。应加强专业素养,提高信息识别能力,并严格遵守审查制度,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引导能力。当然对信息管理也要把握好分寸,要充分体现出网络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特点,既不能过犹不及管制过度,也不能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既要牢固树立依法治网的理念,提高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突发性问题的能力,让法律成为网络安全运行的有效屏障,又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维护和尊重广大网民畅所欲言的表达自由。

5、加强网络信息引导和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传播的危害篇3

关键词:溢出型网页恶意代码;运行机理;防范

中图分类号:tp393.08

网页恶意代码是木马用来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各种有危害性的木马都可以做成网页恶意代码来传播危害用户。因此,对溢出型网页恶意代码运行机理分析与防范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1研究背景

随着近来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安全事故也地不断发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网页恶意代码的运行则一种危害网络安全的一种恶意传播,其主要要通过木马进行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包括各种具有危害性的木马,在构成网络危害的过程中,都可以通过网页恶意代码,对网络用户构成严重的威胁,且在当前的形势下,这已经构成黑色网络产业链的先锋,导致网络用户的财产丢失,黑客利用其所形成的病毒木马来窃取。

2运行机理

网页恶意代码最为基本的本质就是网页,而并不是木马本身,主要是通过一些特殊网页,利用病毒木马的运行,将执行代码进行编码处理,其作为网页组成的重要部分,会在运行中通过特殊网页代码获取相关的木马程序,通常情况下,网络系统安全防御中心和杀毒软件公司将其称之为网页木马,而防范和切断木马的一个主要的途径就是切断网络恶意代码的传播,网络恶意代码的运行则一种危害网络安全的一种恶意传播,其主要要通过木马进行传播,包括各种具有危害性的木马,在构成网络危害的过程中,都可以通过网页恶意代码,对网络用户构成严重的威胁,且在当前的形势下,这已经构成黑色网络产业链的先锋,导致网络用户的财产丢失,黑客利用其所形成的病毒木马来窃取,因而,可以通过网络恶意代码检测来获取,就是将混在网页代码中的一些漏洞检测出来,但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页中也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漏洞,这就使得查杀木马将是一个艰巨且长期的任务。

3防范对策

某大学通过网页恶意代码机理的深入研究,从中获得了主动检测方法以及相关的防范对策,据有关数据统计分析,其在4天可以一次对全国的160多万个网站例行周期性的检测,而每一项周期性的检测中均可以获得20000多个告警。

在上述指令中,可将指令中的符号运算以及结果保存中的eaX进行检查,并对其内存空间进行进一步处理,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切断木马,这也是确保网络安全的一个主要的途径。

3.2通用溢出设计分析。这种类型的恶意代码主要是要不同操作系统和软件环境下所完成的,均可以很好地发现漏洞,为此,可以通过采用通用溢出分析法来防范网络安全的发生,以切断网络恶意代码的传播,网络恶意代码的运行防范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处理和修改,规范相关的程序流程,跳转到SHeLLCoDe所在位置,并且保证跳转空间,使其能够顺利地执行代码空间,由于恶意代码通过木马传播时,具有很强的危害性,且在构成网络危害的过程中,都可以通过网页恶意代码,对网络用户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此,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当前形势,切实保证网络用户的财产,反攻击黑客利用其所形成的病毒木马来窃取行为,尽可能地使得溢出漏洞具有通用性,并且选择一个较好的跳转地址,确保其在各个操作系统中和相关网络安全配置中,保持基本不变,控制内存中存在的mS07-04漏洞,通过网络恶意代码检测来获取,就是将混在网页代码中的一些漏洞检测出来,包括网页中也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漏洞。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工作安全人员要加强防范对策的研究,强化网页恶意代码机理的深入研究,从中获得了主动检测方法以及相关的防范对策,切实保证网络的充分安全和网络用户的财产安全,获取更好的社会效益,实现网络的安全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娟.网页恶意代码攻击与防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5):1063-1066.

[2]李志勇,陶然,王越,张昊.溢出型网页恶意代码运行机理分析与防范[J].兵工学报,2010(06):832-836.

[3]李志勇,薛亮,陶然,张昊.跨安全域网页恶意代码运行机理与防范[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21):135-137.

[4]文伟平.恶意代码机理与防范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10.

[5]王德君.internet网页恶意代码浅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158-161.

网络传播的危害篇4

案例1:山西一网民散布地震谣言,在社交媒体上大量传播,被行政拘留5日。

案例2:武汉李某编写“熊猫烧香”病毒并在网上传播,获取巨额资金。李某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根据《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具体上网行为和网络道德规范。

(1)这些能做

①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向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举报。

②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发现网络运营者收集、存储的其个人信息有错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予以更正。

(2)这些不能做

①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②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③不得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信群组,不得利用网络涉及实施诈骗,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信息。

网络传播的危害篇5

关键词网络谣言禽流感谣言刑法规制立法完善

网络无国界,谣言无止境,而两者结合在一起产生的网络谣言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3月底,上海、安徽相继发现3人感染H7n9禽流感,其中2人死亡,1人病情危重。近半个月来,随着感染H7n9禽流感人数的不断增加,H7n9禽流感疫情的防控成为了全国网民关注和热议的焦点。然而,在全民谨防H7n9禽流感的当头,却有人在无根据的情况下,在网络上制造、散播有关H7n9禽流感疫情的谣言,弄得人心惶惶,导致公安机关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排除虚假的信息、消除影响。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浙江绍兴、陕西西安、辽宁沈阳、安徽合肥等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了散播H7n9禽流感疫情的网络谣言的事件。

一、网络谣言的概念和特征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以散播H7n9禽流感的网络谣言来讲,就是网民通过微博、QQ空间、微信、贴吧等媒介,对最近备受关注的H7n9禽流感疫情进行无根据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使得部分网民信以为真,不仅引起社会恐慌,也使得政府面临信任危机。正如一些学者所言,网络科技的内在特点使得谣言流传的广度与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谣言的影响力也被逐渐放大和极化。

网络谣言相较于传统的谣言,由于插上了网络媒介这个“翅膀”,使得网络谣言具有比传统谣言更加显著的特征:

1、传播速度快。一则H7n9禽流感疫情的网络谣言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的转发功能、电子邮件、QQ群等的群发功能等可同步向数百万计的网民发送。网络谣言在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内就能传遍整个网络空间或者全世界。而且,网络谣言不受传统口头传播的时空束缚,传播速度之快常常让人措手不及。

2、波及范围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越来越庞大的网民群体,让网络谣言波及更多的人群。就像H7n9禽流感疫情的网络谣言,短短数日就传遍全国各地,引起各地公安机关的高度警惕。

3、频发性高。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得造谣者愈发放肆。H7n9禽流感疫情被报道以来,半个多月,及时许多造谣者都受到行政拘留的处罚,但是仍然有后继的造谣者散播禽流感疫情谣言。他们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面对的是电脑屏幕或手机屏幕,而不是直面广大民众,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被无形削弱,从而更加肆意地编造和传播谣言。

4、危害性大。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谣言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和破坏力。网络谣言可能引发社会群体心理恐慌,使得整个社会弥漫着紧张和恐惧的气氛。例如散播H7n9禽流感疫情的网络谣言,弄得人心惶惶,寝食难安。同时,网络谣言会干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或其他伤害,比如日本核辐射所引发的“抢盐事件”,造成盐价暴涨。

正是由于网络谣言具有以上种种特征,使得造谣者、传谣者日益青睐网络,使网络成为绝佳的造谣、传谣犯罪工具,也才使得网络谣言难以得到有效的整治。有些学者指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所体现的惩罚措施,显然和网络谣言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不能相对应,过轻的惩罚不能有效地阻止这一类行为的继续发生,起不到威慑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保护社会秩序。因此有必要将这一行为纳入到刑法当中去,利用刑事手段打击这一行为。

二、网络谣言犯罪的行为认定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在孕育、传播着各种各样的谣言。各色网络谣言总能在一些事情上推波助澜,将本来微不足道、甚至不存在的事件演化为重大的公共事件。对于哪些网络造谣、传谣行为应当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造谣者、传谣者具有主观故意,而且必须是直接故意。刑法是具有谦抑性的,对于某一行为,不能因为它具有社会危害性就归到刑法调整的范围里面,还是应该要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对于网络造谣、传谣行为,只有有证据能够证明行为人在实施造谣、传谣行为时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才能将其纳入刑法考察的范围。对于那些不知内容真假,而发帖或者转帖的,即使后来经过查证内容失实,也不能认定为网络造谣行为。对于过失给他人造成精神上或者财产上损失的,可以通过民事途径予以解决,而不宜认定为网络谣言犯罪。另外,网络造谣者、传谣者的主观故意必须是直接故意。网络影响力的不确定性,传播过程的角色模糊性,无论是发帖者还是组织者都很可能难以控制事件的发展,对犯罪主观方面的把握才必须更加严格,否则可能误伤舆论。

第二,制造、传播的必须是某种虚构的事实。所谓捏造,就是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虚假的事实。如果网民所发表的帖子或微博等内容是确实存在的事实,或以讹传讹,确有其事但有些出入,或者只是做一般夸大的表述,一般不宜认定为网络造谣行为。对于网络谣言犯罪行为来说,如果只是单纯地捏造事实、编造虚假恐怖信息,但没有在网络平台上,或者只是在自己加密的博客或QQ空间日志当中宣泄情绪,那么也不能认定为网络谣言犯罪行为。

第三,区别对待网络谣言所针对的对象。如果网络造谣、传谣行为针对的是普通民众,那么只要认定网络造谣、传播者具有主观故意,并且所制造和传播的虚假事实确实给被害人造成了损害,那么就可以认定为网络谣言犯罪。而如果网络造谣、传谣行为针对的是国家权力机关或公众人物,那么对于公众人物的刑法保护应该有所节制,在诉讼法上,应从证明程度上加大难度,体现对言论自由的保障。

第四,网络造谣、传谣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结果。对于网络造谣、传谣行为,只要行为人所捏造的虚假事实确实给他人、社会或者国家带来现实的危害,并且行为人具有主观上的故意,那么就可以认定为网络谣言犯罪。我们之所以要对网络谣言予以刑法规制,就是因为该行为会给他人、社会和国家带来一定的危害结果。如果一则网络谣言,虽然是造谣者、传谣者蓄意捏造、散播的,但是其夸张程度足以使网民认识到它的虚假,也就不可能对被造谣者造成人身或财产的损失。对于这种行为,也就不需要纳入刑法调整范围予以打击。

网络造谣、传谣行为只有符合上面四个方面的要求,我们才应该将其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对于网络造谣、传谣的犯罪行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注事实,讲证据。

三、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

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络谣言,社会公众往往是怀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而不去仔细辨别信息的真伪,并且将其转发给自己的好友。如果对网络谣言不及时辟谣和管制,势必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我们必须加大对网络谣言的制裁,对于那些危害严重的网络谣言追究刑事责任,是极其必要的。

我国《刑法》中在规制网络谣言方面的相关罪名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网络造谣者、传谣者所制造和传播的谣言必须针对特定的个人,或者可推知的特定的人,才能构成诽谤罪。网络造谣者、传谣者明知自己制造或散播的网络谣言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结果。另外,诽谤罪是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所以只有网络谣言的受害人提出告诉,对网络造谣、传谣行为才能进行立案侦查,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第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该罪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针对的也是特定的公司、企业。比如,行为人在微博上发帖称某公司的某产品服用后会导致胎儿畸形,或者导致儿童智商下降等虚假信息,该行为损害了某公司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所以,可以将其定性为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第三,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指故意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该罪名针对不特定个人、公司、企业等的谣言,用以严厉制裁意在制造社会恐怖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成立本罪要求发生“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结果。如果只是单纯使特定的个人、单位产生恐惧心理,而没有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不能认定为该罪。

第四,其他罪名。除了上述三个主要的罪名之外,网络谣言的罪名体系还可能包括,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分裂国家罪、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组织、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利用会道门、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利用迷信致人死亡罪、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战时造谣惑众罪。

四、网络谣言的刑事立法完善

法律是具有滞后性的,是存在漏洞的。通过上诉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刑法》目前规制网络谣言的罪名体系是存在缺陷的,需要通过刑事立法来进行完善。

首先,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要求行为人所捏造并散播的虚假信息是恐怖信息,所以只要针对非特定对象的网络谣言没有被定性为“虚假恐怖信息”,就不能被定性为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也就无法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而这些针对非特定对象的网络谣言如果扰乱社会秩序,也就只能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的规定对行为人处以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而刑事手段却无能为力。有学者提出,应当扩展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适用范围,从仅仅制裁“编造、故意传播”虚假的“恐怖信息”,扩展到制裁“编造、故意传播”所有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虚假信息。所以,我们应该考虑通过刑法修正案,取消“编造爆炸威胁、生活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的限度规定,从而扩大该罪名打击的范围。

其次,我国《刑法》规制网络谣言的罪名的法定刑过低,不能做到罪行相适应。诽谤罪的最高刑为三年有期徒刑;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最高刑为二年有期徒刑。所以,可以考虑提高这些犯罪的法定刑。具体来说,对于诽谤罪,可以考虑增加规定:“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对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首先,将原先的“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改为“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然后,再增加规定:“给他人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文为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33221)“我国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及其立法完善”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

[2]柯罗.以常识和理性应对网络谣言[J].北京日报,2011(3).

[3]应方冰.网络谣言入罪的设想[J].法制与经济,2012(8).

[4]陈碧.严把入罪主观动机与证据关[J].法制日版,2012(007).

[5]张明楷.刑法学[m].法律出版社,2011(4):823.

[6]张明楷.刑法学[m].法律出版社,2011(4):741.

[7]张明楷.刑法学[m].法律出版社,2011(4):932.

网络传播的危害篇6

网络谣言会造成和“黄赌毒”一样的社会后果,给网民带来身心多方面的摧残,可以说,网络谣言就是在网络上制造和传播的。网络谣言欺骗善良的网民,也迎合个别网民的阴暗心理,添油加醋,加剧散布蔓延,造成社会危害。

谣言的破坏力与杀伤力

当前网络媒体上谣言泛滥,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带来一系列不该发生的事件。众所周知,“黄赌毒”的危害在于引起各种各样的社会犯罪,让人们不知廉耻、道德败坏,同时滋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破坏家庭和谐。而网络谣言的散播会降低互联网自身的公信力,使之从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逐步蜕变为一个纯粹的宣泄平台,网民对互联网不再信任。这种状况的危险性在于,假作真时真亦假,一旦真的发生了什么需要引起网民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事件,由于无法辨别真伪,而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同样有碍社会进步。

在今天这个全媒体时代,各大媒体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报纸等传统媒体为了开辟新的发展出路、赢得受众,不得不争夺新闻资源,某些本来是网络谣言的东西,不经意间被报纸变成了新闻,该谣言进而以新闻的形式在更为广阔的范围传播开来,导致一些网络谣言被放大。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又对报纸新闻进行转载,从而形成了网络谣言——传统媒体新闻——网络新闻——网络谣言的循环。作为谣言的原始信息,不停地被重复传播,造成更大范围的新闻效应,变成更大范围的谣言,最终贻误社会。

某些网民恶意攻击和诽谤,势必会造成伤害个人名誉、混淆人们的是非观念的后果,进而可能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团结,社会的和谐安定。某些网民对国家机构和部门进行恶意攻击,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被掩盖在网络谣言之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形象,蒙蔽国人的双眼。谣言会造成人人自危、国无宁日的局面,澄清其影响的社会成本很高。

网络谣言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个人恩怨导致谣言的制造,因为经济利益驱使而编造谣言,为了出名或者满足某种阴暗心理而制造谣言,利用人们的不满心理或者某些社会不公渲染弱势群体被欺负、被伤害的谣言,因畸形的自我表现欲和发表欲而将道听途说的事情放到网络上形成谣言,这些是网络谣言的几大成因,经过复杂而多样化的演变最终成为重症,而网络谣言的传播会使一批网民产生“毒瘾”,使他们更想看“阴暗新闻”。

粉碎谣言需全民参与

网络上的谣言泛滥,使网民处在一个布满谣言的环境当中,这些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信息,转移了普通民众对正常的政治、经济、生活信息的关注,将注意力放在谣言所塑造的虚拟社会里,置身其中,不可自拔。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会伴随着网络谣言的发展而继续发酵,最终会引发网民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否定和悲观失望。

谣言是止还是散,对症下药才是正道。首先,要及时诊治,第一时间辟谣。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网上灭谣”都要在第一时间发出真实声音,让谣言无处藏身。网络谣言的制造是出于各种动机,但辟谣的目的只有一个:澄清事实的真相。那么,辟谣就要抓住时机,很显然,离谣言爆发时间越近,越是辟谣的好时段。辟谣提供了验证信息真实性的另一种声音,第一时间进行谣言的澄清,在时机上占据了先机,也加大了辟谣信息的可信度,相对来说,躲躲藏藏和停滞不前,对于谣言的存在反而是一种变相的默认。

相关部门在谣言发生时,第一时间站出来进行澄清,可增长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要多渠道信息,多渠道辟谣,及时处理突发事件,这样多管齐下就不用再担心谣言的传播。其次,辟谣之后要公之于众,对于谣言的澄清,要紧随谣言传播的特点,依附于互联网进行,争取让所有看到谣言的受众,同样也能看到辟谣的信息。而关于公共领域的网络谣言应当严处,政府部门如果处理不当,应受到公开的批评。

要各个击破,从根本上杜绝谣言。首先,鞭挞造谣者,坚决揭露其本来面目,让所有网民认识到其险恶用心,对其“人人喊打”。通常,受众不了解网络背后这个造谣者的本质,在查清散播谣言的好事者之后,要抓住不放,给予这些谣言传播者一定的惩罚。其次,警示传谣者,让网民了解到传播网络谣言的危害性,自觉抵制网络谣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网络谣言的恶性传播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动摇政府的公信力;而在涉及私人领域的时候,涉案个人应当公开道歉。最后,受众要培养阳光、健康心理,正确对待自己、对待社会。对于听信网络谣言的受众来说,就如同是网络谣言这个的“吸毒者”,要让他们明确谣言带给自身的伤害,从根本上自觉自愿杜绝谣言的侵蚀。

要找准病因,让谣言无处藏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网上谣言进行监管,对造谣者予以严惩。法律法规的建立要伴随着一定技术手段的辅助,鼓励网络谣言的受害主体提讼,严惩网络谣言散播的始作俑者。在法规的制定方面,应定义谣言的边界;应给执法部门授权,加强部门协作,方便实施;保障公众意见诉求渠道的畅通,尽量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还可由政府牵线与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鼓励第三方机构澄清消息,对于网络谣言的传播会有一定的震慑力量。

各类媒体和网站尤其要加强自律,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给造谣者、传谣者可趁之机。作为受众,通过自身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针对信息海洋中错综复杂的信息,仔细甄别,加强自我知觉,必能做到不为谣言推波助澜。当受众不再盲目跟风,媒体不再盲目传播,谣言在受众和网络媒体的双重抵制下,将会无所遁逃,网络将会真正达到“谣言止于智者”的境界。

让谣言无处藏身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网上谣言进行监管,对造谣者予以严惩。法律法规的建立要伴随着一定技术手段的辅助,比如,在SnS社区网站中,当匿名用户达到一定数量,要实名认证才可以进行发帖的操作;对于网络社区当中首发的信息,要进行ip地址确认;同时,要针对流言、谣言,建立隐患数据库;鼓励网络谣言的受害主体提讼,严惩网络谣言散播的始作俑者。

网络传播的危害篇7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气象业务网络;危害及应对措施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光盘及软盘等存储介质实现的,随着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传播,扩散途径较大且范围较广,现代计算机病毒破坏及攻击对象已经不再是个人主机上的文件及内存资料等,网络服务器进行攻击的病毒,危害性较大。

1计算机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的危害

1.1计算机病毒会影响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

由于气象业务网络对于信息的实时性要求较高,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大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使得气象业务网络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害,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气象业务网络的正常运行几率,损害了气象业务网络的操作效率。

1.2计算机病毒危害了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

木马病毒属于计算机病毒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窃取信息的病毒,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搜集主要是通过较为精确的科学仪器对气象因素等进行侦测的方式获取数据,随着计算机病毒的蔓延气象业务信息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在实际的气象业务网络的运行过程中有着较多的软件操作,对于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计算机病毒侵入较为容易,影响了气象业务网络的信息安全。

2计算机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危害的应对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及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变得复杂及高端起来,常规的防范方式很难应对这些多种类型的计算机病毒混合体。

2.1计算机系统的补漏操作

计算机系统的补漏操作属于计算机病毒防范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系统软件的设计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漏洞,计算机病毒就是通过这些漏洞进行传播的,这种传播途径属于当前计算机病毒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预防这种计算机病毒的扩散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商针对系统中存在的一些漏洞现象及安全隐患进行定期的系统补丁程序的,利用这些补丁程序进行能有效在计算机病毒的漏洞及安全隐患传播之前进行预防,在计算机内及时将系统补丁程序进行下载后,将系统的漏洞堵住,能有效阻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2.2加强气象业务网络计算机运行的保障措施

整个气象业务的正常运行依靠着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而维持,在实际的气象业务网络运行过程中保障其网络的安全运行最为重要。因此,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业务网络运行体系,加强相关研究人员、资金及相关技术的投入力度,完善气象业务网络,将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及安全防范能力提至最高,为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引进先进的人才,完善较为先进的运行体系及管理体系,保障气象业务网络的安全运行。相关部门还应制定明确的制度及规范用于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减少网络安全犯罪行为,加大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惩罚力度,将这种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网络诈骗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2.3加强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力度

在整个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中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属于重点内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构建气象业务网络安全体系,整体提高气象业务网络安全的保护程度及力度。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针对对气象业务网络直接接触的信息平台如软件及区域网等进行实施的监控,在源头上提高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安全程度,完善木马病毒专用防火墙,通过专业人员构建及完善相关的气象业务网络新型防火墙,提高木马病毒的防范安全性。还可以采用在服务器、客户机及网关等节点实施严格的防范的方式防止计算机病毒出现渗透现象,在网关处开始实施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能有效将计算机病毒防止在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的门外。

3结语

在气象业务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出现计算机病毒将会给气象业务网络运行及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及困难,在实际的网络运行过程中要想加强气象业务网络的安全措施,为气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及运行进行保障就应加大气象业务网络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力度,有效地将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及扩散及时消灭或扼杀,保证气象业务网络信息的安全运行及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宁,吴秀娟,任丹等.浅析计算机病毒对气象业务网络的危害与防范[J].中国新通信,2016,18(21):67.

网络传播的危害篇8

【关键词】网络信息信息污染危害性措施

网络信息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空距离,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介不同的特征,给人们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扩大人们的知识面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注意力不断缩小。所有的信息都唾手可得,却又无从考证信息的真伪。根据信息对网民的价值及影响,将网络中流动的污染信息分为虚假信息、垃圾邮件、黄色信息、黑色信息等,这些污染信息铺天盖地,肆意流动,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占用了网络空间,误导人们对真实情况的认知,成为网络空间的公害。因此信息污染是一个应该重视和抵制的问题。

一、网络信息污染现象与危害

(一)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在各个聊天室里、BBS上等,虚假信息到处可见,有些甚至是网络谣言。

(二)垃圾信息

垃圾信息主要有:冗余信息、虚假信息、过时信息、污秽信息。有的网站不注重信息质量,盲目的转载与报道其他媒体的信息,使得许多相同的信息被转来转去,造成大量冗余、重复和无价值的信息。有的是剽窃、抄袭、拼凑之作,有的是多次重复的信息。过时信息主要是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网络信息管理措施,导致已失效或已老化无用的信息没能及时删除而长期存在于网络中,占用网络信息存储空间并加重了信息处理与利用的负担。污秽信息主要是由于互联网信息监控的困难和缺少网上信息把关机制,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污垢。

垃圾信息中主要是垃圾邮件。垃圾邮件是指对于向新闻组或个人的电子信箱发送的未经用户准许、不受用户欢迎、难以退掉的电子邮件,它们内容繁多,有无聊者的空谈、恶意骚扰者的邮件病毒、产品广告甚至迷信的宣传、反动言论的煽动等,既占用了信箱空间,又耗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

(三)黄色信息

黄色信息主要是互联网上的大量网站、影片和图片等。网络正逐渐成为触黄、制黄的主要载体之一,网上的这种黄潮对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危害是极大的,对网络文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四)计算机病毒

网络信息犯罪中,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对信息的窃取破坏等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并且这些攻击破坏也都是无形的,所以罪行不易被发现和侦破。世界上已有5000多种病毒传播流行,它们捣乱甚至销毁系统中的数据、删除文件等,给各个领域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黑客和病毒的破坏性极强,造成电子信息污染。

网络信息污染问题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严重干扰着网络信息的正常传播,污染了网络信息传播的环境和渠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污染产生的原因

网络信息污染问题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各种各样,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爱好,尤其是对能满足自身某些欲望信息的需求,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上的单向、被动、滞后等缺陷会使信息需求方饥不择食,他们会首先考虑量是否足够,其次才会考虑质量,既有需求,就有人通过提供形形,甚至是千奇百怪的信息谋利,信息污染的制造者中,有些是出于经济动机,有些是出于政治目的,有些是出于个人利益,有些则纯是出于好奇或无知。不管动机如何,都妨碍了信息使用者对真实、正确信息的及时获取和利用,严重干扰了互联网信息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的信息污染,不仅妨碍了人类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而且还在整个社会的精神领域造成严重的危害。互联网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是满足了信息需求方强烈的信息需求的渴望,其信息存储量和传播量能极大地满足几乎所有人的需求。其次,网络是完全开放、没有中心的,网络系统采用一种特殊的离散结构,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每一个进入其中的成员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与价值,与许多人结成一个共同体,网络交往面急剧扩大,交往内容日益丰富,它使得对人们对网络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变得非常艰难,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不道德思想和行为的泛滥。在全球性的internet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联网的计算机,与整个网络世界、与所有“网民”进行交往。信息可以在网络空间无国家、无地域的传播,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自由地交往。

三、网络信息污染控制措施

(一)加强对信息人的教育

污染问题核心是人的问题,因此首要的就是教育人,提高信息人的素质,包括:①提高信息生产者的科学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②提高信息中介的业务素质,尽量避免人为的信息失实、错位、缺损等发生;③提高信息接受、使用者的素质,提高其对信息鉴别的能力,以自觉抵制和避免信息污染的危害。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比如邮件垃圾的防御技术、身份认证过滤技术等,这样可以提高信息加工、传递的速度,减少信息滞后,缓解信息过载的压力,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来减少技术性的信息缺损等发生。

(三)加大力度开展信息垃圾的再生利用工作

人们废止不了信息人的信息需求,更阻止不了消费后垃圾的产生,于是理性地看,怎样以生态的手段对生成的信息垃圾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正确的处理方式根据信息内容能否被再次利用将其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信息垃圾。前者由专人通过信息市场进行回收,再由专业信息机构进行筛选和分类,通过信息重组,建立信息资源指引服务体系和信息专题数据库来实现信息垃圾的再生从而增值。对于不可再生信息垃圾,要及时删除或进行实物形式的丢弃。

(四)建立一套有效的监察执法体系

国际互联网立法工作滞后于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国际互联网上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必须对全球性网络信息进行立法,建立一套监察执法体系。首先,建立权威性的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关系,以确保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顺利执行。其次,建立必要的信息审查机构。由公安机关和信道提供单位、互联单位主管部门多方联合组成,借鉴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实践经验,对网络信息的产生制作和传播送达,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以杜绝潜在的信息污染。建立相应的法律环境,规范网络秩序,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各国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

(五)技术防护

主要包括:a.防火墙技术;b.安全路由器;c.信息网关。

总之,网络信息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促进了社会快速发展,控制信息污染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要有效地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就必须把污染降到最低水平。治理信息污染是全社会的事,每个人都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控制它的发展,像保护自然环境一样从各个方面来保护信息环境、净化网络环境,使网上资源有效合理地实现共享。

【参考文献】

[1]肖军模.网络信息安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范虹.论网络道德需要培养的必要性和途径[J].求索,2003(1).

网络传播的危害篇9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接触到谣言。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又多了一种传播途径――那就是跨越地域的互联网。在网络上,人人都是消息传播者,过去被排拒在媒体之外的小道消息、八卦、耳语,当然还有谣言,如今可以堂而皇之的公开传播。

由于互联网的传播特点,谣言的发展达到了极致。无论从复制的速度和规模来看,谣言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其杀伤力也更为强大。网络匿名、自由和交互性强的特点为网民提供了隐藏身份,不必显示任何社会责任感的机会,使得躲藏在网络背后的芸芸众生,没有了面对面的尴尬和法律的顾忌,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垃圾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进行倾泄。

于是,网络成了谣言丛生的地方。前几年比较“著名”的网络谣言有“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洛杉矶遭到暗杀身亡”等,近期一些耸人听闻的谣言有“河北玉田小孩被钉死在棺材内”、“高州工商打死了清华学生”、“含山农妇被蟒蛇生吞”、“金华惊现连环杀人案”等等,

而言之,网络谣言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添麻烦;大而言之,诚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所说,新兴的网络媒体是极重要的战略阵地,对国家安全、社会人心影响巨大,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必不可少,同时网民也要自觉抵制网上不良现象,不造谣传谣,文明上网。

如此猖獗为哪般?

互联网技术造就了信息传播自由的特点,信息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操作的方式(如个人网站、论坛、聊天室、新闻组、即时通讯等)也越来越简便越来越多样化,这为别有用心的个人或机构通过互联网散布谣言提供了方便。

自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商业运作以来,伴随其高速发展,数亿用户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方便自由地进入互联网,于是就造成了网络谣言大肆泛滥的局面。

任何网络造谣者的目的是要快速而广泛地传谣最终是受众信谣,因此使用一般手法造谣并靠个人网站或通过论坛、聊天室、新闻组、即时通讯等功能传谣,范围和效果仍是很有限的。从发展看,今天网络谣言达到“高明”程度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制作环节,网络谣言炮制者采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盗用媒体的名义;二是在传播环节,令网络媒体乃至传统新闻媒体“中招”,通过它们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传播平台以新闻形态进行再传播,以证实其“可信度”。

从心理学角度说,谣言适应了某些人不正常乃至歪曲的心理需求。起因寻找须与社会生活里的不和谐现象相结合,比如收入差距拉大加剧了人的心理不平衡,那些生活相对困难、压抑、心理失衡的人更容易接受谣言,人在消沉、悲观时也容易接受谣言。

另外,互联网本身造就了信息传播自由的特点,信息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操作的方式(如个人网站、博客、论坛、聊天室等)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这为别有用心的个人或机构通过互联网散布谣言提供了方便。

危害社会之“毒瘤”

谣言之所以会产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道不畅通,这就会给小道消息留下很大的空间。从高州事件来看,我个人觉得,政府的反应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往往是出了事以后,政府的反应都比较慢,没有给出权威性的解说,这样就为小道消息、谣言提供一个传播、流通的可能空间。从高州这件事来看,这种情况表现得非常突出。因此对于政府来说,对于这些谣言需要能够及时的反应出来,这样“大道”畅通了,“小道”消息就自然而然空间缩小了。

谣言的产生,主要由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令大家产生了一些不满的情绪。而这些现象又没有通过正常的渠道给予一种明确而透彻的解释,所以在人们心中就形成了一些模糊的印象。这使谣言的产生有了一个可能的空间。其次,也存在一些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就是人们的一种猎奇的,求新、求异的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孟威指出,“网络谣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网络媒体应该增加自己的责任感,加强管理和引导,杜绝谣言传播的可能性。媒体应该与社会上的管理部门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对人们所普遍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行公开的、及时的报道,增加报道的透明度,不给谣言的传播留有余地。同时,网民也应该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辨析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加强个体抵御谣言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唐绪军认为,谣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没有绝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谣言似乎找到了最佳的孵化器和生存地。谣言作为一种畸型舆论,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当谣言借助网络这一传播工具,比起口传谣言危害更大,已成为传播领域中的一大公害。

管住谣言的“舌头”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真理”,谣言借助互联网的特点,“杀伤力”更大。作为网站,要认真遵守宪法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谣言等有害信息的管理。我们提倡商业自由,并不意味着默许对商业自由的滥用。

作为负责网站监管的部门,要继续严肃纪律,完善和强化制度管理,尤其是要建立起严格地问责追责制度,对违规的责任人坚决进行严厉处罚。

作为网站的使用者――广大网民,在享受网络传播的快捷便利和网络言论的相对自由之同时,也要时刻牢记其公民责任。首先,对于一些未经证实或者难以证实,同时又可能引起巨大影响的信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独立思考,不要瞎起哄,不要见风就是雨。谣言止于智者,谣言也止于责任。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责任如影随形且实实在在。现实有现实的法律,网络有网络的规矩,只要违反了都须承担责任。这是网民们必须紧绷的一根“弦”,否则将付出法律惩罚的代价。

网络本身是虚拟的,但网络谣言的传播给社会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却是现实的。为此,有关专家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及时充分的信息机制,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管住网络谣言的“舌头”。

就网上谣言来说,相关权威部门不能忽视利用网络这一特殊信息传播阵地及时辟谣。其实,网络与其他媒体一样,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阵地。建立迅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现网上有谣传,权威部门完全可以通过网上进行澄清。假若对互联网撒手不管,任其自流,那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得逞,以谣言危害社会和谐与稳定。

网络传播的危害篇10

信息化;网络谣言传播;网络谣言控制;问题研究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络、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立足于信息网络背景,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网络谣言的传播与言论自由的行使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的自由。互联网兴起后,电子邮件、博客、跟帖等成了公民表达自己观点的新平台,便于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也成为了谣言传播的主要方式。谣言是捏造的虚假事实,是无事实根据的传言,不存在对基于事实提出个人看法的基础。它不是自然人正常情况下使用语言进行相互交流的行为,而是制造社会恐慌。如2011年2月10日谣传江苏省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陆续产生恐慌情绪离家外出,引发多起车祸,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谣言的内容不属于受保护的合法信息,网络谣言及其传播具有跨时空、快速性、迷惑性、模糊性、甚至破坏性的特点,其目的不是采集、传播信息,而是虚构事实以引发社会关注。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造成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3月16日开始谣传日本核辐射影响国内盐产量,结果我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更有商家趁机抬价。2008年的“蛆橘事件”,更是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导致生产者、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严重受损。

二、网络谣言的的监管与法律规制

网络监管已经成为信息网络时代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有责任依法制裁那些故意制造、传播谣言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国家应当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范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行为,界定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对于制造、传播谣言并可能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危害行为,要依法实施法律制裁。国外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978年以来,美国政府各部门先后出台了130多项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对于网络谣言的问题越来越重视,陆续颁布了打击网络谣言的相关政策和相关法律。特别是近年来,网络乱象愈演愈烈,明确划分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势在必行。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会,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司法解释的出台,不仅有利于依法打击网络犯罪,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广大网民的表达权,体现出教育、引导为主的精神。该解释的出台,对于规范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监控管理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对策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