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园文化建设建议十篇校园文化建设建议十篇

校园文化建设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7:58

校园文化建设建议篇1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

abstract:aimingatthe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andtherelevantproblems,thispaperputsforwardseveralsuggestions:tohighlightthepeople-orientedprinciple;forthe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ofthecampusculture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andotherbasicwork;establishscientificevaluationmechanismandonthecultureofmoralproblemstobetakenseriously.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cultu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文化建设不断的发展,校园文化已成为大学校园师生理想与精神、文化与学术共同的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和软件条件,校园文化能为学校发展提供一种特有的精神动力,本文基于校园文化的作用及管理等内容进行探讨。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及其基本功能

1、校园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精神文化实践活动成果的总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由文艺知识、追求(价值观)、法律(包括制度)、道德要素组成,其中核心要素是价值观。文化既抽象又具体,反映在人的身上,则表现为“精神和意识、观念和理论、知识和素质、情操和品格”。随着大学教育逐步社会化、大众化、社会思维的多元化以及受到主流思想倡导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凸显。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文化体系中的一种,它是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团队精神、单位形象、行为准则、制度规范、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提升和凝炼,是以人为本,以文化功能为手段,以激励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者自觉行为为目的的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同时,也是学校中一种文化现象的突出反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校的品位和扩大影响。

校园文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多元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一直处于文化领域的前沿,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新知识、新思想、新科技、新概念透过人们的感官和认识,被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及思想活跃的的师生所接受,不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先进性:文化是科学的先导。校园文化是基于学校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它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特色各异。随着时代的进步,并不断地融汇吸收多种文化因素与精髓,为构建更新更好的社会文化,为服务学校的人才培养,给校园文化增添了更强的动力源泉。

(3)传承性。大学的文化历经了不同时期历史文化对学校的渗透和影响,传统与现代、知识与文明、思想与精神等文化情感相互交融,对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传承意义。如西南交大校训所述:“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它的精神思想理念将在莘莘学子漫长的的奋斗历程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作用。

2.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

(1)导向作用。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师生的理念、特点和风格,是一种促进教学、科研、服务和学习等工作发展的精神动力,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能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与单位的工作目标相结合,并为之努力奋斗。

(2)凝聚作用。校园文化是维系高校师生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具有凝聚作用。校园文化营造了一种勇于创新,宽容个性,容忍失败,不责备求全的氛围,这无疑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价值。

(3)教化作用。怎样把文化元素的内涵力量调动和发挥好值得我们思考研究,教师为人师表,在智育、德育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以教师为楷模,并真正体验到世间的真诚与美好,这种表现效果是在教学活动及师生之间潜移默化的得到影响和体现。

(4)规范作用。在学校制度建设中包含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促使师生主动地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校园文化能有效的促进学校建章立制,调节和改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

二.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的几个方面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校园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积极地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校顺利发展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同时把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目标追求凝聚到学校发展理念和目标上,消除有碍于学校发展的消极因素和现象。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师生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广大师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对教育规律的一个探索过程,培养校园师生的高尚情操与科学精神,激励师生昂扬向上,使校园文化成果更能体现真善美的艺术结合。

2.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在学校育人过程中,以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是学校的重要任务,积极向上的精神引领不能成为空谈,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职工之间多接触,多交流,多产生思想碰撞,使得师生的思想与情操得到校园特有的文化熏陶。

3.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科学技术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阶梯,是社会迈向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构成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高校文化是先进文化,它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等,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结晶。建设新型的校园文化,应具有前瞻性地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和积极向上的具有高校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八荣八耻”是我国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

4.如何开展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以师生为文化载体,倡导创新精神为文化宗旨,以实现师生的精神、价值追求和学校的工作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开展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如组织各类学术报告研讨会、课外科普实践小组、文化活动竞赛、网络沙龙、黑板报与橱窗宣传、书画与摄影艺术展览、大学生文化帮扶活动等,在校园景观上树立励志雕塑、营造景观绿地、开展文明宣传月等,对培养师生的精神文明与文化思想起到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建议篇2

关键词:高职校园;思想文化;专业文化;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25-03

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以德育文化建设与专业文化建设为抓手,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和谐社会。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包括多个层次的内容,比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高职校园文化具有教育、示范、导向、凝聚、熏陶等多方面的功能。坚持正确的原则,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充分就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教育资源相对短缺,面临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生工作上,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毕业生职业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影响其持续发展能力。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展开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旨在通过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找出符合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

为了解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状况与提出有效解决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不足之处的对策,本项目以广州市花都区5所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研与参加填写调查问卷。

本次对广州高职学生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建议——对广州市花都区5所高职院校的实地调研的调查报告”的调查问卷发出800份,回收360份,回收率46%,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42%,废卷24份。(由于此调查开展与放假期间,所以回收率比较低)被调查的男女学生比例相当,男生425人,女生375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在读高职学生77%、高职毕业生15%、高职生已就业8%。本项目采用了访谈法,调查法,网络发函,等调查方式。调查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以调查结果为依据,探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为基础,分析及提出对策建议为重点。

本项目选择5所院校作为调查对象,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窥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以解决校园文化建设现存问题,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变化,实现充分就业,缓和社会阶层矛盾,创建幸福和谐广东。

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建议——对广州市花都区5所高职院校的实地调研的调查报告”的调查内容与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一)高职学生爱国主义、公民道德文化建设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想文化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途径传授给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情操,这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毕业生品质好,工作热情,但上手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欠佳相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脱节,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形势下,需要培养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目前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轻专业文化建设,技能学习气氛不够浓厚,高职学生在校园受到的技能教育熏陶不够强烈,没能让高职学生真正精于专业技能。

(二)对高职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

通过数据分析,高职生中认同自身智力水平较高的占相当部分,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升读本科,而众所周知的是,在目前高考制度下,高职院校的分数划段及录取档次,存在“低分进高职”的现状,现实中,高职三年考取本科的少之又少。因为心态重心的转

,在高职三年教育中,能取得多项技能证书的比例并不高。可以认为,高职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普遍较弱,没有充分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误以为其iq方面能与本科生相提并论,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一优势,导致普遍的高职学生没有注重培养自我的动手能力,锻炼自我扎实的专业技能。另外,高职学生的家庭经济力量普遍薄弱,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对其高职学生学习环境,学习心态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实践技能培养和训练的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高职教育在实践实训教学环节重视不够,没有将职业能力与实践实训模块有效结合,以致实践教学效果欠佳,学生获得实践技能训练的途径与手段也缺乏,培养的学生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职业信心等方面薄弱。

通过数据分析,高职教育在实践实训教学环节重视不够,没有将职业能力与实践实训模块有效结合,以致实践教学效果欠佳,学生获得实践技能训练的途径与手段也缺乏,培养的学生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职业信心等方面薄弱。

(四)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高职校园专业文化建设较偏重于课堂书本知识的灌输,没有结合高职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接受新事物快,独立性、好奇心强,创新意识浓郁等特点,通过第二课堂、职业技能竞赛、科技创业大赛等校内外社会实践实训项目来系统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提高学生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

(五)就业质量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高职学生对本群体就业率信心不高,虽然,调查的高职院校历年就业率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可喜态势,但就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的企业类型较多集中在小型企业,中型企业与国企的比较少。二是薪金待遇期望值低。三是就业不稳定,经常换岗位、换企业、甚至换职业。

在调查访谈中,我们得知,目前高职校园的思想文化建设与专业文化建设的融合不够紧密,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文化、品格情操等方面的建设,但在实践技能、创新等专业文化建设上偏弱,没有形成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在就业环境上与本科学生竞争,没有发挥出高职教育中专业文化建设的特色,没有扬长避短,以致就业质量不高,影响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工作、职业发展等心态,制造新的矛盾与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分析,目前高职校园偏重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高职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政治取向正确,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在专业文化建设上偏弱,实践技能训练与创新意识不足,以致高职学生在就业质量、职业发展上有所弱化,影响职业发展。因此,想要改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继续加强思想职业道德文化建设,同时端正高职学生自我认识,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操、娴熟的职业技能,使自己成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以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建设幸福和谐社会。具体而言,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1.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学习党的先进性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加强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教育,积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使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2.通过开设讲座、讨论、座谈会等形式,端正高职学生自我认知,明辩高职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距,立足于“高职教育”,掌握高职学习特点与规律。高职生源中,有来自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的高中生及职高、职专和技校的“对口生”,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本科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对实践操作、技能比赛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掌握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程度有较高的期望值。

3.根据高职高专学生活跃、随和、爽直、重情,热情、外向、兴趣广泛等特点,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高职生善长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对一些新、奇、特知识的渴求,生活适应力较强,应该通过开设更多的知识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科技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文化;通过“重视实训教学,突出实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教育理念、构建“校中厂”、

“厂中校”实训教学体系、采取“技能训练与产品生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一体化教学,提高专业技能文化,培养创新能力。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具有社会责任、良好个人品德,也具有扎实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提高就业能力,深化就业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不论是成功的就业,还是成功的择业、创业,都离不开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为基础,通过思想文化和专业文化建设二者融洽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缩短与社会的差距,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的人才需要,充分实现就业,构建幸福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日报,2012-11-15.

[2]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创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3]郑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设途径.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4]姚辉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文化建设初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9).

[5]王玉栋,师寸丽,王俊香.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2,(1).

[6]曾永红.论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世纪桥,2012,(15).

[7]郝爱红.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调查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

校园文化建设建议篇3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的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接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这些新出现的现状做出了改进分析。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形态,是该校师生普遍认同并坚持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催化剂,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功效。

(一)导向功能。校园文化能够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上来,保证学校发展方向,体现学校精神,并逐渐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师生共同为之努力。一般来说,学校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师生的注意力必然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因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能把学生的课上以及课下活动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二)凝聚功能。校园文化能使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更容易亲近,相互理解,并进而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思维和外在行为。文化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认同。校园文化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它能使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的师生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种凝聚功能是校园精神的作用,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能推进高校日常工作、美化校园生活、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促进教职员工把精力凝聚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从而提升学校整体工作绩效。

(三)约束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是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要求大家沿着其规定的目标前进,它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抑制,而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一)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浮起来的政策导向使得学生的家庭收入差距拉大,在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大学生中谋求一个和谐的氛围,努力缩小差异面、扩大共同点,是对高校育人观念、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的一个挑战。其次,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采用国家、社会、个人分担办学费用的方式,虽然学生家庭所承担的学费只是学生培养总费用中的一部分,但形成了事实上的合同关系,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传承产生不利影响。再次,有些高校过分注重功利主义,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价值,如果处置不当,将破坏校园的和谐氛围。最后,就业市场理想岗位的紧缺,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间的矛盾,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感,也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形成阻力。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思想转变

目前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大趋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我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转变,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文化的变化势必影响到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突出表现在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此外他们为了应付面临的各种挑战,拼搏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努力学习,充实自我,读书热、考研热、学术热等已经蔓延校园。但由于国际化联系的不断加强,西方思潮中的一些糟粕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意识带来了负面影响,这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给予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三)非主流文化带来的不良作风

校园是大学生们的主要活动区域,而教室和宿舍又是最为主要的两个活动地点,从这两个地点出现的某些特征可以看到一些低俗的文化现象。大学生的课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被刻划过的痕迹,乱写乱画的现象严重。课桌的整洁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看到了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宿舍里又是一番景象,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宿舍“卧谈风”兴起等等。宿舍文化的污浊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这些非主流的校园文化势必会影响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四)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夹杂着很多不良内容。网络文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被人类文明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以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对当前校园文化进行分析不难找出网络文化的不健康因素。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已经日趋严重。互联网向全世界提供信息阅读的权利,一条小小的假信息,瞬息之间会使千万人真假不辨,以假乱真,而混淆视听。对大学校园威胁最大的则是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扭曲和不良文化侵蚀,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建立。

三、校园文化的建设分析

(一)校园文化应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建设是十七大报告中重要的一条。文化的建设必然关系到教育的改革,这也是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之一。教育如果不发展,文化建设便无从谈起,精神文明建设也将举步维艰,毫无疑问科技,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建设将严重受阻。教育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使它逐步向高品位的方向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同时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坚持做到与时俱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怎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首先就是需要在我们的教育基地,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先进的文化氛围能够造就先进的人才。

(二)搞好校园文化的基础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校园的房屋建设,包括扩建新校舍,旧校舍的整治、维修,以及建设新校区等;二是校内道路的铺设和维修;三是不断添置更新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以建设好图书馆、实验室;四是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以及校园的环境卫生工作;五是校园运动场所建设,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运动场;六是建立宣传栏、广告牌以及设置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七是保存、修复承载学校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等等。当然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决不是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广义上说凡是涉及到学校硬件设施的都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当然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不能能仅仅局限于建大楼、添设备,还应该赋予每一个建筑、每一部设备以人文气息,使其具有教育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建筑和设施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便利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2)利于环保和资源节约。(3)富有文化内涵,符合审美要求。

(三)支持学生开展健康的社团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大的群众就是学生,各学生组织的工作要深入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校园文化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舞台。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把社团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应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是衡量一所高校校园文化是否形成个性和特色的主要标准和标志。大学精神对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群体凝聚、社会辐射等。培育大学精神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把大学精神渗透到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为此,就要把历史凝练成的大学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赋予时代意义,在师生员工中积极倡导奋发向上的大学精神,从而感召师生员工,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道永恒的风景,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靠全校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来构建和形成。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逐步的改善和维护,才能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特文化,这样的文化恰如“涓涓细水,长流不绝”。

参考文献

[1]戴丽江.和谐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刍议[J].理论与改革,2009(2).

校园文化建设建议篇4

关键词 农村中学 校园体育文化 现状 结论 建议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做为主要内容,在校园内以体现校园的精神面貌的一种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既能够体现不同学校的风格,同时又能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等构成整个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广大师生的体育意识、积极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团结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但是,固镇县农村中学受到社会观念陈旧,经费紧张等因素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相对于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比较严重。因此,通过对县农村中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以得出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促进固镇县农村中学的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固镇县东部四所农村中学,分别是石湖中学(完中)、濠城中学、刘集中学、九湾中学。(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料。问卷调查法、对四所中学发放800份问卷,每个学校200份,回收问卷782份,有效问卷763份,回收率:97.35%。访谈法、对有关领导、体育教师、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

2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

(1)场地设施滞后。在被调查的四所中学里石湖中学(完中)有400米碳渣跑道、篮球场3个、乒乓球台10个,刘集中学有250米泥土跑道、篮球场3个、乒乓球台10个,九湾中学有200米碳渣跑道、篮球场3个、乒乓球台5个,濠城中学没有田径场,篮球场4个。其中石湖中学、九湾中学的篮球场在田径场中间,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场地设施的落后和不完善导致有很多项目不能开展,每个学校都没有体育馆。因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学校的压力很大。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体育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学校的领导在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不够,因此导致场地设施改造更新的速度太慢。要改变这种状况,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政府应该加大体育设施经费的保障,学校的经费开支中体育经费也要有一点的比例。第二,场地设施的建设要有长远的规划,不能因领导的改变而改变。第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结合社会主流文化去更新改造体育设施,保障师生及周边群众的体育文化活动需求。

(2)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课外体育活动是除体育课外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是广大师生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据调查75.3%的学生在学校主要和同学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活动,19.8%的同学每天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21.2%的同学每周能有2-3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同学即使在中考压力下也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认为体育不重要,多学点文化课就能弥补体育分数的不足。更别说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中长跑、跳跃、投掷类的项目。有的同学进一步发展到因为中考要考中长跑、跳跃、投掷而憎恶体育课,更别谈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终身体育的习惯了。课外体育活动的不足,主要和学校有关。因为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往往形式单一,大型的田径比赛多年才能开展一次,最近两年才能每年达到一次,主要因为经费问题,担心影响学生学习文化课,同时担心安全问题等,学校领导一般不愿多开展。这与实施全民健身的外部大环境不相符,不能与建设和谐社会同步,导致学生对参与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失去兴趣,进而影响了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体育教师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是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改善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正因为有了体育教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才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体育教师也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组成学校体育文化的参与主体,他们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当前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中学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同工不同酬,这一点非常挫伤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权利得不到保障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克服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激励体育教师努力工作的规章制度。同时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从制度上消除不公正因素,以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4)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知情况。大部分同学只注重体育的娱乐性和健身性,而很少关注运动技能和项目规则,对知识了解太少。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体育课,其次是电视网络等,二者所占比例分别是86.2%、73.5%。同学间相互传递知识的比例是33.6%。对体育知识了解得少进而影响了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也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

(5)体育习惯没有养成。在学校里,除了少数师生能参与锻炼外,大部分不愿意锻炼,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养成。据调查,只有19.2%的男教师能坚持体育锻炼,80%的女教师不锻炼,38.7%的同学不进行锻炼,而且,锻炼的项目绝大部分是球类运动,田径项目无人问津。当然广大师生没有参加体育锻炼也和学校有关,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文化课时间压缩了体育课的节数,每周最多2节课,有的学校只有1节课,同时压缩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导致师生没有时间去锻炼。在体育课不能开足,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很难有机会去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校园文化建设建议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出发,阐述校园文化建设在职业学校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培养职业教育的合格人才,必须要克服管理体制的弊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自身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为全体师生认同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生成的,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生活等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精神成果,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是职业学校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教育设施、生活资料等。如教室、宿舍、图书馆、运动场、校园道路等,它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实用美观的生活设施、可以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激励着师生对学校更加关心、更加爱护。可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的价值取向、群体心理、人际关系等。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校风、教风和学风。它是师生素质整体行为的外在表现。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良好的校风可催人奋发进取,让学校每个成员思考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引导师生员工的进步方向。可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级校规,它包括学校工作条例、学生守则、教学管理制度、师生奖惩制度等。它为师生提供了自我评定的内在尺度。具有规范和约束导向作用。学校多年传承的文化传统,集体的道德观与学校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影响或约束着这个集体内的成员。是培养师生行为准则的规范。

校园活动文化是指校园内组织的各种宣传教育和娱乐形式,是一种集体性的行动。诸如开展征集校歌、办宣传墙报比赛、书历、展览、体育竞赛等。活动既激发师生的情趣爱好又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了学校形象,活跃校园生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师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可体现师生的精神面貌。

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职业学校的办学主体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一是企业为培养本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而开办的;二是有某个行业为培养行业需求的技术人才而开办的。三是政府为培养当地区域需求的技术人才而开办的。这三类职业学校都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虽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革,但由于体制的束缚,学校的文化建设仍然没有受到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民办职业学校开展的职业教育往往又以盈利为目的,更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2.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有人认为学校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只要教师搞好教学,学生学好知识和技能。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问题和做法等没有积极进行研究与部署。其次,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生活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许多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不良文化冲击着我们的校园文化。其三,文化市场的商业化发展,学校附近的网吧、录像厅、歌厅、电子游戏室等包围着我们的校园。课余时间,学生们成群结队地涌向这些场所,甚至通宵达旦。不少学校被不健康的商业文化长期困扰,致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治理无法实施。

三、职业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职业学校要长期发展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自身提供内在动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用制度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特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应与其特点相适应,才能不断发展。

1.充分认识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一是我们的学生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主要来自农村,平均年龄小;二是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三是职业学生毕业后大都要直接就业,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能力,所以,适应这些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尤为重要。在认识上,学校党政要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统一规划,把校园文建设纳入工作议程,形成以党、政、工、学、团齐抓共管的新格局。把积极营造多彩、有序、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视为提高办学水平和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内容和形式上,根据学校的优势,突出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比如,把“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做为校园文化的主题,这是激励学生发奋学习、乐观向上的重要精神源泉。通过唱歌、广播、墙报宣传、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围绕主题的创作,大力开展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从网吧、录像厅、桌球室、电子游戏室等场所吸引到学校文化生活中来。

在途经和方法上,校园文化建设应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大型活动与小型讲座、思想政治教育与文体活动以及走过去与请进来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使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渗透,在教学环节中要有意识的加入校园文化建设元素,这样既可以丰富教育内涵,又能活跃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阵地和育人环节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校园文化的支持。如果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教育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既能巩固文化知识的传播成果,提高育人质量,又能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化,推动文化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离开了创新,校园文化将失去活动和前进的方向,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然保障,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犹如春风春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启迪教育作用,对我们职业学校不断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广梅,王洪,李红梅.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探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4.

校园文化建设建议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建设,高校

 

在信息时代,信息科技为西方世界的文化渗透提供了极大便利,我国的文化安全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在此种时空背景之下,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有效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文化广义来说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本文所指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精神文化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功能定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大学的特殊职能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大学在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促进人们全面自由发展中,理应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融入国民教育,才能有效保障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构建校园文化,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做具体的设计和安排,必须将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首先,应当将高校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基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论文参考,高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落实。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发挥思政理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2、兴建马克思主义师生社团,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向广大师生宣传推介马列主义思想,开展马列经典文本学习活动;

3、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来校内作学术报告,提升广大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论文参考,高校。

其次,要在高校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师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胡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历史,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性,并定期收集资料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成果。要让社会主义思潮占领校园文化建设阵地,使广大师生自觉抵制崇洋媚外的思想,防御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攻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论文参考,高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车之鉴不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此后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关键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能否植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2、要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加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宣传教育,要强调社会主义的道德属性和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根本就是不道德的病态社会,其病发症重要表现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深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危机更是具有瘟疫的性质。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再次证明了马克思的预言。当今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采取了种种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但资产阶级不可能停止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其阶级矛盾不可能彻底消解。论文参考,高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也会引进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其根本目的不是为少数人积聚财富,而是为过渡到成熟的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再次,要在高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结合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来强调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时代价值,在实践中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开展各种纪念活动,例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战胜利纪念,国庆日,伟人的诞辰纪念,重大事件纪念(汶川地震)等;还可以定期的开展宣传和学习为了民族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古圣先贤和先进人物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师生不忘历史,铭记国耻,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精神,自觉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一起。论文参考,高校。让爱国主义成为师生的精神需要,让广大师生明确弘扬爱国主义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最后,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生德育的总纲。论文参考,高校。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要以荣辱观为指导,教育学生成长为崇尚科学、遵守法律的现代人,辛勤劳动、诚信重义、团结互助的道德人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在实践中要注意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师生行为规范的的制定中去,以荣辱观为纲要,进一步细化为学校师生思想道德素质考核标准,让荣辱观为营造良好的校风发挥积极作用。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指出,“文化必须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才能以文化人,中华文化就是要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主旋律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要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贯彻了中央有关大学教育的指示精神,而且可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精神风貌,更可以突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以及提升学校发展软实力。

参考文献:[1].马恩选集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十七大报告

校园文化建设建议篇7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但目前也仍存在一些不足。

1.过于重视教学工作而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校园文化建设进展缓慢

当前,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仍未有大的改革,仍以升学率为主要考评指标,使我校在发展中背负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再加上由于我县财力不足,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使我校无暇、无力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目前仍停留在初始阶段,仍停留在缺什么补什么,仍未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科学、有序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以致校园文化氛围不浓,优秀的、先进的、能引领学校未来大发展的校园文化仍未真正形成。

2.过于强调刚性制度管理而未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育功能

近年来,我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仍主要以制度建设为主,将大量的精力用于制定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把大部分的人力、物力用于强化制度的执行和遵守,过于重视制度管理,而未能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不注重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不积极营造和谐、温馨的文化氛围去启发诱导学生,未能把制度管理提升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完善,以致学生管理工作仍停留在表层,仍未真正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制度文化。

3.校园文化建设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不浓

当下,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特色,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不成体系,缺少连贯性,文化积淀不足,文化底蕴不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未能避免这些缺憾,仍存在民族色彩不浓,地方性气息微弱,尤其是未能充分利用壮族丰富的民族文化来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未能很好地利用历代壮族名人、天等名人、把荷名人的先进事迹熏陶教育学生。

4.只搞校内活动而基本不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近年来,各地频发学生伤害事故。迫于学生安全压力,我校只在校内开展各种文化建设活动,而不敢组织学生到校外郊游和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致学生视野狭窄,动手实践能力弱。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

一、要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加强教师仪容教风建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形成端庄的仪表风范、科学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师敬业爱岗,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使学校逐渐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通过举办重大主题活动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经常开展各种能充分发挥师生主体地位、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题活动,活跃、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最终形成和谐、轻松、温馨的文化氛围。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要及时发现、总结、推广、表彰、树立各类先进典型,让学校的先进教师、优秀学生现身说法,让身边的先进人物影响教育学校的后进分子,在先进典型的熏陶感染下,使学校逐渐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先进文化。

加强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以校园“四化”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力求做到技术和艺术、实用与文化相和谐统一,大力开展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建设,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元素,使整个校园展现出一股朝气蓬勃的文化气息。

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目前,我校正积极创造条件开办学校官方网站、开通学校官方博客及微博,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博客、微博加强与师生员工的交流与沟通,畅通校情学意,真正使互联网成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要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

目前我校正制定计划充分挖掘桂西南壮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壮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丰富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在校园内大力宣传历代壮族名人、天等名人、把荷名人的优秀事迹和高尚品质,努力挖掘、提炼壮族文化和当地民俗风情中的积极内涵和良好精神特质,并以此作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我校校园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要大力弘扬天等精神,以天等精神引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天等精神以“自强自立、苦干实干、团结拼搏、争创一流”为核心内涵。这种精神凝聚了天等的传统文化底蕴,凝聚着天等人民的聪明才智,展示了当代天等人民的抱负和追求。2010年以来,我校已组织学生多次收看电视系列专题片《走南闯北天等人》,并要求每位学生认真写观后感,学习天等创业精英不等不靠、锐意进取、不畏艰难、敢于挑战命运的可贵精神。

三、要加强领导,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开展

学校要及时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任务分解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努力促进形成层层负责、人人参与的良好建设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建议篇8

论文摘要: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和谐。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一种产生于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等校园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它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从内容上分,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据所呈现的方式不同,校园文化可分为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1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主流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基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支持和倡导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的高品位的群体文化。主流校园文化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成果,代表着时代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目前我国学校的主流文化生活主要表现为: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健康娱乐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

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广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非主流校园文化依其存在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传统的非主流文化和新生的非主流文化两大类。传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大致包括“课桌文化”、“宿舍文化”、“厕所文化”等;新生的非主流文化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如“影碟文化”、“网络文化”、“洋节文化”、“新新人类文化”、“手机短信文化”等。

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同时存在于校园生活中,是校园文化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从目的性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明确的目的,它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以课时目标或群体活动为表现方式;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其最终效果或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或与教育方针背离。从表现方式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较为严谨的组织形式,如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等,是学校文化生活的主体;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松散或隐蔽,既可能是课桌上随意的涂画,也可能是同学之间互发的一条调侃短信等。

2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具有原创性、综合性、独特性等重要特征,而和谐性是优良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它是校园文化成熟的标志,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发挥其功能的检测标准。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应包括:(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校中的群体主要有领导群体、教职员工群体和学生群体,这三个群体之间应相互协调、互谅互助、团结友善,共同构成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2)人与校园物质文化的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及校园网络平台等。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使师生身处其中能增强对美的感受,陶冶积极的情感。(3)人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集体舆论、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及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它反映出学校的个性和风貌。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加强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人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和谐。校园制度文化既包含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群体,也包括固定和物化了的校徽、校标、校歌等,是学校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的历史沉积和总结。统一协调,步调一致的校园制度,会使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信赖感和威严感。

3非主流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的和谐。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3.1正确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

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有些教育者持贬斥态度,认为是市场经济下道德滑坡及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结果;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化趋同趋势在校园中的反映。应该说,二者的认识和判断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变革不仅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主流文化健康、清新的活力,同时也正是在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过程中,又使学生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叛,道德失落与思想困惑、混乱,非主流校园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状态的折射和投影。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不合谐内容,我们不能简单以其不符合健康向上的道德要求就粗暴地加以打压,而是要科学客观地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原因,积极加以引导,使之与主流文化生活互相协调,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3.2强化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主流校园文化对非主流校园文化有替代、引导与升华的作用。教育者应有意识地用丰富多彩、高雅、乐观、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生活占据学生的文化生活阵地,从而使消极的、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无立足之地。教育者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健康心理、竞争意识、坚强意志等,从而对非主流文化生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的高尚情操、价值观念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高尚情感,改造非主流文化生活中的低级趣味,使真善美的德行和品质逐步向各类非主流文化生活中渗透,这样就能通过高尚情操的内化,促使学生种种非主流文化品位的提升。

3.3充分利用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其所产生的效应来划分,校园文化可分正效应文化和负效应文化。正效应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负效应的校园文化则使人陷入迷惘、颓唐,或情趣、格调不高。应该说,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只是校园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个运行良好的学校的主流校园文化通常是正效应文化,但这并不等于说其非主流校园文化就都是负效应文化。非主流校园文化中仍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果教育者注意挖掘和利用,依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针对校园内的某一不文明现象,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各个网民的各抒已见,激烈争论,学生们最终对这一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也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这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往往比正式刻板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薛丽.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

校园文化建设建议篇9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产生是与学校产生同步的,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校园文化从其内涵上分析,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不同的结构层次,并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最浅层的是物质文化,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校园物质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包括学校人际关系及规范化了的学校制度,而精神文化则是最高层面的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群体目标及种种思想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但必须强调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它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它的立足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导向,以优良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为载体,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传承高职院校特有的校训精神,加强校园文化研究,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创建校园文化精品,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建品牌高职学校。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分析

(一)从国际上看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文化经济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各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文化产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文化和政治的互动与结合已成为一种走向。环顾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既重视传统文化,又重视现代文化。业内专家和经济学家乐观预言:文化产业将会和信息产业一起成为21世纪的两大支柱产业,文化建设将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二)从国内来看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文化强国的伟大号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更好地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三)从教育行业来看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承担着引领整个社会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建设者的重任,而文化育人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广大师生员工不断创造、培育和传承而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集中体现着大学的价值追求、精神传统、办学理念、行为风尚及形象识别等特征,是学校校风、学风、教风和管理作风的集中体现,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

(四)从高职发展来看

一方面我国的高职院校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大多在十到二十年左右,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文化的形成也处于探索和培育中,高职文化的内涵还不够丰富,还未形成自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师生和社会对高职院校文化的认同感和认可度也不那么强烈,文化自信不足显而易见。另一方面虽然高职院校的文化积淀还不够厚,但仍然具有历史、行业、社会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高职院校要有信心通过梳理、凝炼、积累,找到自己的文化优势,形成文化自信。

四、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辐射、促进、稳定、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一)加强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它往往会发挥规范与制约的育人作用。物质文化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形象,通常称为学院形象,塑造良好的学院形象,内增学院凝聚力,外增学院竞争力,是学院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在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中高职院校应注意在“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做到校园建筑的使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力求教学与生活设施相对完善,兼顾校园环境中软、硬件工程的共同发展,以实现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布局合理,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人从中获得方便,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启迪,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

(二)加强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是机制建设,体现的是用机制管人管事,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是实现学院工作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是规范师生行为、维护学院和师生共同利益,使学院的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是学院科学、实用、完善管理方式的体现。因此,加强学院制度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1.建立健全制度,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强化激励机制。2.规章制度一经建立,就要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应力求做到“制度落地”、“实施从严”、“过程求细”。3.适时清理、更新不适合学院发展特点的制度,根据学院发展,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校园文化建设建议篇10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它是社会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子系统,是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育人、发展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建立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并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从而积累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功能

1、创新孵化功能

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孵化功能是指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在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中,师生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安全运行精神动力,为校园的安全运行目标而努力奋斗,并致力于安全方面的各项研究、探索与实践。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孵化功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显著。

2、社会辐射功能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不可能仅仅封闭在校园内,随着高校的社会开放性程度日益提高,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孵化成果也必将辐射到整个社会,为社会所用,同时,也需要在社会需求的指引下不断自我完善。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1、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定义的不统一性导致评价衡量标准很难统一

由于目前对安全文化、校园文化等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这就使得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也同样没有相对统一的定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在进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理解不同、建设内容、建设重点不同,从而导致衡量这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优劣的标准很难统一。

2、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内容的多层次性导致评价标准无法一一量化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容包括安全硬件设施、安全制度、安全组织机构保障、安全文化活动、校园安全精神等,涉及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层面。物质层面的内容最易衡量;制度层面的内容相对较难评价,对于一项制度的评价一般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很难用客观数据来评价;而精神层面内容是最难评价的,所有的相关理念、信念、价值取向等都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积累形成,这些只能通过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来反映,而行为结果又可能同时受到家庭文化、地域文化等其它文化意识的影响,不能简单评价为就是校园安全文化产生的结果。

3、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系统性建设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决定了它的体系必须架构在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基础上,体系的完整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质和量。完整的目标体系应该包括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建设(配置)高校安全保障(服务)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充分兼顾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活动组织各方面。既要有防微杜渐性质的日常防备,又有快速应对的危机管理能力,既要有一般性、传统性的安全文化,又要建设从事专门工作所需的专门安全文化和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网络安全文化。

对照上面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系统性要求,目前现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或缺失的地方,如:大学生安全素质参差不齐,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与保障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安全制度执行难,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执行不力;安全经费投入不足等等。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途径的探索

(一)安全素质的培养

所谓安全素质,简单讲就是人们应具有的安全知识和行为,即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有较为深刻、全面、科学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

安全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素质。安全素质、道德素质不会自发形成,也不会自行提高,它需要靠教育和人们主动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约束。

1、顶层理念倡导

安全理念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的指导思想、安全的宗旨。安全理念设计一般采取自上而上、上下结合的办法,既要体现国家总的安全理念,又要结合高校实际,突出高校特色。对决策层和管理层来说,是否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至关重要。要把安全理念渗透到高校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各要素之中。具体说来,高校安全文化构建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理念,以培养和提高队伍素质,实现本质安全为目标,从精神、物质等各个层面不断营造安全氛围,规范程序,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引导和教育师生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全面提高安全素质。

2、日常教育渗透

这里所说的安全日常教育渗透是指将安全教育进入学校日常教学体系。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编写或选择质量优秀并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安全教育教材。

设置安全教育系列科目作为必修课,或者必修、选修相结合,并给予适当的学分。

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分中加入实践考核环节。即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安全保卫工作实践,如参与校园巡逻、大型活动安全保障、交通文明督察等等。

(二)安全环境的营造

物质。校园安全文化和一般文化一样,其孕育、产生和成长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校园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大学校园的硬环境和硬设施。因此,物质条件是安全文化形成的保障。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校园内建筑物。二是室外活动空间设施建设,如室外活动器械、运动场、雕塑、水池、花园等。三是安全文化经费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