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统计经济运行分析十篇统计经济运行分析十篇

统计经济运行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8:25

统计经济运行分析篇1

【关键词】统计分析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应用

管理指标是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的起点,通过对指标分析,查找其中的异常,并逐步的揭示这些数据后企业中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最后提出改进、落实和完善的对策。统计分析就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并解释的过程,是对数据进行定量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本次研究对统计分析进行概述,并就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的统计指标、分析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总结研究,分析在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的应用,详细情况见下:

一、统计分析

(一)统计分析的概况

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联合分析对象,从定量和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也就是在一定选题下,将分析方案设计、资料都集合整理而展开的活动,较为系统、完善的资料是统计分析的必要条件。统计分析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统计方法、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在这个活动中,提供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是最终的目的,而分析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统计指标

针对统计信息提供的大量统计数据、指标进行筛选是统计分析的首要活动,需要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任务要求以及在信息当中发现的问题而定,在这期间,可以选择能够反应整体或是一部分工作情况的宏观指标,或者是选择主要的工作质量指标,或者是选择变化幅度较大、出现异常情况的指标,或者就是根据企业关注的指标进行。统计指标确定后,需要采用统一规范或通用指标进行,这样可以方便进行纵横向的比较,同时要确定标杆,也就是企业预算指标、过往的平均值,或同行业内先进企业的经营值,且需要剔除不可比因素,标杆要具有可比性,避免统计分析结果做出错误的判断,引发错误的决策。

2.统计分析的方法

统计方法从运用而言,可以分为经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前者是长期活动后与实践经验相关的相关方法,较为便捷,但不严谨。后者包括数量比较法、分组分析法、指数及因素分析法等较为科学,其结果更加严谨。现代统计分析主要运用的就是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详细情况如下:

①比较法

比较法是根据企业统计分析的不同目的进行的分析方法,包含不同的对比方法,如横向对比(评价企业管理的相对水平位置)、纵向对比(评价企业管理发展的程度、速度和趋势)、标杆对比(评价与标杆值的差距),这种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多较为笼统,可以分析出企业发展的位置、发展程度,与其他企业的差异等。

②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的分支,也是统计分析中较为重要且实用的方法,是通过指数体系分析现象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与比较法相比,这种方法更为详细,运用指数的变化分析不同因素间存在问题。分析过程中包含了差额分析、连环替代、指标分解和定基替代法。因素分析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对可观测的事物完成分析,包括该事物在发展中的外部特征及联系,完成从里到外的去伪、去粗处理,得出客观本质的概况,同时,这种分析方法还能将复杂进行简化,并保持基本信息量,结果较为严谨。

③综合评价法

企业管理活动往往具有很多的指标,而这些指标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统计分析当中需要将这些因素进行互相联系,串联后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出现的统计分析方法,也是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由于企业每个指标中的每个因素都可能存在问题或改良,所以在分析中需要对企业的所有指标进行收集和分析。

从本质上而言,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对同一事物内部构成的变化出发,分析该事物中的相互关系,完成结论并提出管理建议。在分析当中,通过对事物构成的因素或特点,进而达到认识事物、分析事物规律和变化原因,并最终提出建议。如分析指标中存在维修费用升高,那么在这期间需要考虑分析形成因素中的互相联系因素,包括事物和事物规律中存在的零件费用上涨、或是保养不足等因素,之后需要分析其原因所在,人为造成或客观形成,如维护人员问题、维护开支不足等,最后针对该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统计分析需要进行的不仅仅是数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数字,在定性分析的前提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认识,寻找相互关联因素,分析完成事物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熟悉和掌握研究对象的相应知识。发现问题是统计分析的前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其目的。

二、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的应用

统计分析的整体过程就是完成统计设计、调查、初步整理统计资料,进而对客观现象的特点取得一定认识,然后完成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内在及发展变化规律,最后得出进一步深化认识,找出事物存在的问题,这也就决定了在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统计分析的重要性。企业经济活动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在同一时期内可能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或是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企业完成有效管理就必须根据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达到企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企业经济运行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企业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能源损耗等,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统计分析当中,对企业及同行业的科技进步程度、能源消耗进行分析,并对企业提出一定的建议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进程。如某企业产品销售量与目标数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期产品与同行业企业产品单价相比较高,那么在企业中可能存在生产设备落后、科技含量较低,或是生产当中能源损耗较大,形成能源浪费,那么统计分析就需要通过综合比较方法进行联合分析,为企业提出改进生产设备、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引进新型能源或是器械,降低企业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经济运行发展的目的。

除此之外,企业发展同样需要统计分析,在这种应用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预测当中的应用

经济运行中的波动和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企业在经济运行当中需要统计分析进行预测,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对年度、季度统计,完成静态、动态分析预测,首先确保企业发展当中的目标管理及考核有效,并根据企业的计划目标和过往数据指标分析,寻找差异,最后根据企业总体规划及行业存在的特殊性使用预测模型完成对企业预测的目的。

(二)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在企业决策中,包括企业的管理和经济运行方面,统计分析可以对企业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市场需求及供给能力等,涵盖产品市场购买力、产品潜在和市场需求、品牌度、订单满足率、消费偏好等,最终判断企业的盈利空间,供需关系等,提出企业管理中的决策建议。

同期,如上所述,企业的经济运行活动与社会市场存在必然联系,企业的经济收益与居民的消费能力成正比关系,如果统计分析中居民Cpi下降,及购买方没有达到企业预期目标值,那么统计分析就需要对企业经济运行提出降低产品单价、降低目标利润等建议,同时,在企业成产中降低生产量,避免造成企业产品堆积,形成资金停滞,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最后,企业产品的销售问题对企业具有巨大的影响,而面对这种情况,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对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如产品滞销,需要查找不同因素间的关联,包括产品价格、交货情况、产品质量等,针对性的提出企业解决决策。

(三)企业过程分析及阶段分析控制中的应用

对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决策建议后,其方案的实施中会出现一定的不可知状况,统计分析可以对在此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或是阶段分析,采用统计数据,定期分析计划完成的进度情况等,如发现问题,需及时提出针对建议,使用对比分析法,对阶段结果进行分析,提高指标完成率。

三、结论及建议

统计分析是经济运行分析的方法和手段,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出改进企业管理的建议,在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中统计分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针对企业的不同特性完成认识、掌握并分析。企业需要统计分析解决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前提之上,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统计分析必须要客观、时效,实事求是也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从服务角度出发,为企业的经济运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完成企业发展与统计工作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俊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咨询,2009,5(05):32-34.

统计经济运行分析篇2

“经济活动分析,又叫经济分析,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简称。它是反映经济分析研究所获得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计划发展指标、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资料为依据,以正确评估、总结发现规律,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胜利完成任务为目的,运用现代科学经济理

论和科学分析方法,对特定范围(地区、部门、单位)经济活动(包括生产、销售、成本、财务等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不管是经济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单位,只有经常分析经济活动,才能情况明、眼睛亮、心中有数、脚步不乱,顺利地开展各项经济工作。”(引自《财经应用文写作教程》文天若著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按照上述观点,可以将经济运行分析理解为:经济运行分析就是对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成果及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按照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结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预定计划指标、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所进行的旨在找出其运行特点、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分析判断活动。其目的就是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及时总结经验,以便吸取教训、指导未来。

我们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所作的民营经济运行分析,一般是运用统计资料和调查获得的经济信息,与历史同期纵向或与全国和其他省、市、县横向对照、比较和研究,就其经济内容、运行过程、显著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判断。通过经济运行分析,真实反映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和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也正是我们开展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目的。

二、抓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意义

搞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是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编委明确规定:中小企业局是指导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府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责之一,是拟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监测、分析中小企业运行态势;承担中小企业分类、信息收集和工作;拟定并落实中小企业发展调控目标和措施。要履行好上述职责,必须首先作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职能转变后,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加强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方面。具体讲,就是通过研究制定方针、政策,引导和调控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局作为指导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府工作部门,必须把握民营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针对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这样才能保证各级政府适时调整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当前民营经济在发展中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适时搞好调查研究,分析运行动态,及时发现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向政府提出应对措施和政策调整建议,为企业发展提供导向性意见,这样才能达到为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发挥部门应有的职能作用。

3、做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既是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体现政府服务宗旨的重要内容。作为指导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府工作部门,不了解民营经济的运行发展情况,或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就无法履行好协调、指导和服务的工作职能,长此下去,必将有损部门和政府形象。

三、搞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应具备的条件

(一)掌握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经济运行分析是一项综合运用经济理论、方针政策、统计科学等多种知识及与具体分析对象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分析对象进行的一种研究活动。所以,做好经济运行分析需要具备如下一些知识。

1、经济理论知识

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我们目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象、经济运行过程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法思想、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反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专著以及我国当代经济学家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都对我们进行经济运行分析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善于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经济过程,并从中发现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

2、方针政策知识

为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级政府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如国务院制定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保定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等,都是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政策依据。我们必须把这些方针政策学深、弄懂、吃透,才能用以指导我们的民营经济分析工作。因此,随时关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其变化,加强对方针政策的学习领会,对于分析研究民营经济运行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3、统计科学知识

统计科学在经济分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我们进行经济分析所依据的基础资料主要是通过统计调查所获取的统计信息;第二,对统计资料、统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如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

态分析法、指数法等等,都是统计科学所提供的;第三,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所使用的预测方法,也主要源于统计科学提供的统计预测方法。因此,统计科学知识是民营经济分析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知识。不掌握统计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

(二)调查研究是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做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需要以包括统计调查在内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在调查研究获得准确、翔实的信息资料之后,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健全和完善现有的统计网络体系,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从乡镇企业管理局发展到目前的中小企业局,在我们系统内已形成自下而上的统计工作网络体系,担负着民营经济统计信息的采集、整理、汇总、传输的职能。这一统计工作网络系统为我们进行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为确保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搞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必须继续加强民营经济统计工作网络体系建设,做好扎实的统计基础工作。没有健全的民营经济统计工作网络系统和扎实的民营经济统计工作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就无从得到保证,更谈不上搞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

2、调查研究的方法科学、手段完善是获得完整可靠信息的技术保障

我们进行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所依据的信息资料既然是靠调查研究获得的,因此调查研究的方法就必须科学,调查手段必须完善。一方面要依靠民营经济统计网络系统进行统计调查;另一方面也要发挥统计网络之外的调查作用,如通过深入企业、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获得来自基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信函、电话等载体进行咨询、了解或利用网络、报刊等传媒获取信息等等。总之通过方法科学、手段完善的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才能为经济分析提供翔实、完整、准确、可靠的材料依据。这是搞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3、求真务实是确保调查研究及其成果真实可靠的必要条件

调查研究必须具备深入实际、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不管是调查研究,还是收集、整理、传输、使用信息,都要坚持如实反映客观情况。对统计数据进行随意删改或主观臆造所谓“数据”的作法,既是统计工作的大忌,也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大忌,不仅影响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降低可信度,而且依据这一结果作出的经济分析,将会对领导决策产生误导作用。因此,搞好调查研究、确保信息质量,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四、正确使用经济指标(略)

五、编写分析报告应把握的重点

经济运行分析书面报告是依据经济运行分析过程和结果形成的文字材料,可按时间形成定期、不定期、事前、事中、事后预测分析报告以及短期、中期和长期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等;也可按领域范围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分析报告;还可将分析对象、分析角度、分析内容作为分类标准,形成综合性分析报告和专题性分析报告等等。应该说它是整个经济运行分析的最后一道工序。

(一)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从文章结构方面看,经济运行分析应具备清晰醒目的标题以及由开头、主题、结论三部分构成的正文。从文章的内容看,经济运行分析主要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当前主要经济指标及经济运行情况

本部分概括叙述当前经济运行的情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如增加值、上缴税金、出货值等)完成情况等。这些指标完成情况可以与基期有关指标或计划指标分别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判断,得出某些结论。

2、当期经济运行特点及原因分析

本部分要求将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概括出的若干特点表述清楚。为说明这些特点的存在,需要辅之以必要的统计数据资料和其他活资料,并就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作出恰当的分析阐述,以起到总结经验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部分是就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应当引起关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作出分析。目的在于吸取教训,针对存在问题及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予以特别的关注,对问题要尽量反映清楚,对原因则尽可能分析透彻,以期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4、对未来经济运行趋势的预测

这一部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未来民营经济运行总体趋势的预测、判断;另一方面则是对反映民营经济运行成果的主要经济指标未来期完成情况的预测和估计。这种预测和判断,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预测和判断,目的是能够使关注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业内外各界对未来情况心中有数、以便在心理和物质两个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

5、对策和建议

对策含有两重意思。其中主要针对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属于解决问题的措施;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对策,属于预防性措施。建议,则既包括了对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方面的建议,也包括了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性建议。无论对策还是建议,都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的策略和措施。这既是进行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重要目的,也是民营经济运行分析重要作用的体现。因此,这项内容的阐述,特别需要强调观点明确、针对性强、切实可行、表达恰当。

(二)编写报告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性。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做到统计数据资料要准确,情况要真实,观点要正确。要扎扎实实地把数据资料搞准,对大起大落的数字要查明原因。但分析报告不应是数据资料的简单罗列,要正确地使用数据资料,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判断、提炼出观点,揭示经济现象的规律性。要处理数据资料和观点的关系,做到观点从大量真实的数据资料中提炼,所运用的数据资料要紧紧围绕说明观点,使二者相统一。只有这样统计分析报告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足够的份量。

2、实用性。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有着明显的目的性、针对性,它是为一定对象服务的。因此必须抓住经济运行中反映出的主要矛盾,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为各级领导宏观调控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统计分析报告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越强,质量也越高。

3、逻辑性。经济运行分析是由数据资料形成概念,从概念形成判断,由判断进行推理,并由此得出结论。要正确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判断是以准确的统计数据资料为依据,推理是以充分的依据为前提,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就是要有合乎事实的逻辑性,判断推理的结果不能含糊不清、前后矛盾,要做到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因此,经济运行分析报告要主题突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4、时效性。这是保证分析报告价值的重要条件。提供不适时就是失效的分析报告。反映发展进度的统计分析报告越快越好,要争分夺秒;专题分析贵在适时,特别是前瞻性和预警性的专题分析往往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统计经济运行分析篇3

论文摘要:

一、传统的储运统计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运输统计主要是针对我国物资企业而制定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物资由计划调拨改为市场自行采购后,物资企业的职能发生了大的变化,大多数企业通过重新定位,努力转变经营机制,多数的物资企业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纷纷向运输企业转型。但是运输统计工作由于受人员和资金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并没有随着经济的转型而发展,这样就导致我国的运输统计不适应现代运输活动,造成了二者之间的脱节。

至今,我国政府及科研机构还没有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运输统计指标,也没有设计出与我国运输发展同步的运输统计体系,现在的运输统计仍然采用传统的储运统计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主要从物资的购进、物资的储存和物资的销售三部分来衡量物资企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受此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运输学者在运输的定量研究中经常遇到极度缺乏有关运输产业的基础经济统计资料,以及没有全面的运输统计数据的问题,运输学术研究还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大量研究的数据支撑只是某一年份的估计值,还不能靠数据来“说话”。用这些指标来衡量运输规模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却不能真实反映运输的全貌。此外,国内运输研究中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比较少,系统分析少。例如:对国内集装箱的研究,往往局限在数量的对比,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集装箱方面的官方统计数据偏少,反映集装箱运输的结构数据,如集装箱码头岸线、集装箱码头泊位、集装箱码头投资情况、重箱情况、中转情况等数据不全,很难展开系统的定量研究。以上种种原因使我们现阶段对运输的理解始终处于定性的认识水平上,难以衡量现代运输产业的成本投入和社会产出的经济效益,也无法较为准确的衡量现代运输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二、运输统计体系不全

目前,我国运输管理体制是按照行业分设部门进行管理的,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与运输直接相关的部门很多。传统的运输业分布在物资、商业、贸易、仓储、交通运输等部门之中,牵涉统计的部门有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公安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统计软件如spss统计软件和sas统计软件等已经逐渐为大家认识和掌握。我们可以在对传统优秀统计方法进行吸收的同时,加强最新统计方法在运输中的应用与创新,如经济效益综合评判指数、模糊统计法、回归与相关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都需要在这一领域加以应用。

1.经济效益综合评判的统计方法。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于企业的经济效益考核和评价,以及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横向对比。通过考核、评价、对比,发现优劣和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但如何考核并形成结论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一个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常见的有经济效益综合率法、经济效益平均指数法和综合功效系数法等。

2.模糊统计法。模糊统计法是指把模糊数学的思想应用到统计方法中,对运输活动进行模糊处理的有效方法。具体有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其中利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可以对运输企业进行评价和归类,利用模糊评判的方法可以评价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对运输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

3.回归与相关分析法。在运输领域中,一种现象的变化往往依赖于其他现象的变化,一种现象的变化也常常影响着其他现象的变化。回归与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回归、非线性回归等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回归与相关分析的方法进行运输企业的利润与运输费用的相关分析,也可以通过与运输相关因素的分析,对运输数据进行推断或验证。

4.因子分析法。在进行运输成本分析时,我们可以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出哪些因素是对运输成本影响最大的。这样我们在今后的运输活动过程中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从而达到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

5.价格指数法。价格指数法是人们通常对价格总水平升降变动程度的习惯称谓,是反映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运输行业可以根据价格指数确立运输成本,进行利润分析活动。

参考文献

统计经济运行分析篇4

1.1铁路经济分析的内涵

铁路经济分析是运用各种经济指标和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等数据资料,利用现代科学经济理论和科学分析方法,对铁路企业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投资等经济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总结经验、挖掘潜力,使企业管理在可控、有序中运行,最终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一种重要管理活动。

1.2铁路经济分析的意义

经济分析是促使铁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正确、有效地开展经济分析工作,对促进铁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加强管理、科学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二是有利于巩固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运行机制;三是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内容和指标

企业经济分析的内容要根据企业的特点来决定。铁路企业经营包含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经营范围按资产分为国有铁路、控股合资铁路,按业务范围分为运营、建设、其它业务、多元经营以及控股合资铁路经营,经济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分析的内容和分析的指标。

2.1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内容

1对铁路企业生产经营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运输效率情况、财务预算和业务计划执行情况、多元经营企业经营情况、控股合资铁路公司经营情况、铁路建设及投资进度情况、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2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对经营形势、经济活动中存在困难、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全面分析;3)提出整改措施和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2.2铁路企业经济分析指标

铁路企业经济指标涵盖运输生产任务、运输效率、财务预算、能源和材料消耗、多元经营以及资金使用等经济指标达到100多项。为此,经济分析指标首先应突出重点、围绕上级经营业绩考核要求来确定;其次应按照经济指标类别和作用,建立完善的指标分析框架(见图1);其三指标统计项目除了应包括预算、当期、累期之外,还应包括同比、环比及预算进度比,通过对指标的全面分析,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规划和全过程控制。

3铁路企业经济分析的方法

正确应用各类分析报告、熟练地运用统计科学和科学使用分析方法,是开展铁路企业经济分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经济分析质量的重要保障。

3.1正确应用各类分析报告

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建立在各种经济指标和各类分析报告等数据信息基础之上,各类分析报告包括财务分析报告、收入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报告、各业务部门分析报告等等。正确应用各类分析报告,保证统计数据之间的有效衔接,保证统计数据所计算的有关指标和指标框架的真实有效,是保证经济分析质量的前提。如财务分析报告,是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铁路企业日常经济的信息是通过财务账簿进行记录、跟踪和反馈的。财务报告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是经济中信息量最大、涉及面最广、记录最完整、最能揭示经济业务事项内在关联的信息。通过对财务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同时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对选择设定的经济事项进行定量分析,真实反映出企业年度内或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资产现状以及企业未来经营走势。因此,正确使用各类分析报告,是做好铁路企业经济分析的前提。

3.2熟练运用统计科学

做好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必须要熟练运用好统计科学。统计科学在铁路企业经济分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进行铁路企业经济分析所依据的基础资料,比如旅客货物发送量、旅客货物周转量、旅客货物收入等主要指标是通过统计调查所获取的统计信息;第二,对统计资料、统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如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指数法等,都是统计科学所提供的;第三,对铁路企业经营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所使用的预测方法,也主要源于统计科学提供的统计预测方法。因此,统计科学是铁路企业经济分析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熟练运用统计科学,是做好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工作的基础。

3.3科学使用分析方法

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数量和质量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一是分析应注重数据及各项指标之间的量化关系,确保分析结论准确;二是在总结先进经验和效果、分析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时必须充分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应出于单位利益歪曲、误导分析结论,掩饰问题本质和关键;三是要注重结构变化和趋势分析,重点加强对工作量、收入、支出、盈亏、资金、人员等结构变化,以及影响未来经营形势和经营目标完成的预期进行分析。通过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提出改进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意见,及时对分析发现的新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因此,科学使用分析方法,是做好铁路企业经济分析的保障。

4铁路企业经济分析的重点

4.1围绕铁路经济的重点进行分析

铁路企业管理目的就在于对运输生产或经营进行科学地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用较少的成本支出,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于铁路企业而言,其“重点”主要表现在运输收入增长这个基本点上。运输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优质的服务和高效的运输效率。围绕铁路经济的“重点”,一是对提高客货运输、增运增收、做大市场份额进行分析;二是对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率进行分析;三是对预算管理、节支降耗、资金统筹等进行分析。通过对铁路经济“重点”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下一步工作重点制定提供依据,为铁路企业一切经济都要以提高运输经营的“重点”为中心提供依据。在激烈的竞争中,铁路企业只有围绕旅客、货主需求,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改进服务质量,才能有效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提高铁路企业竞争力。

4.2围绕铁路经济变化点进行分析

铁路经济是市场经济,经济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所以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应围绕着经济的“变化点”进行分析。一是对运输生产组织的变动调整进行分析,如新线、新站和新装备投入使用;二是对运输产品结构调整进行分析,如客货线路和车次调整、特殊和重点运输品类变化、运输手段和方式的变动等;三是对明显变化的效益、效率指标,与预算相比有较大偏差的收支主要项目,投资概算超欠幅度以及市场因素变化等,应逐级逐项深入分析;四是上级政策和规定调整或本单位经济过程中经营形势和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存在较突出问题时,均应及时进行分析。通过对铁路经济“变化点”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变化点”的主客观方面的关键因素、影响程度和责任部门,为措施制定提供决策依据,适时调整,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进一步增强铁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3围绕铁路经济差距点进行分析

铁路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是围绕自身发展目标来开展的,所以铁路企业经济分析应围绕经营活动“差距点”进行分析。一是围绕目标计划差距点分析,如生产经营任务完成与年度目标计划的差距,财务收支完成预算进度与盈亏动态目标差距等;二是围绕同行业或其他先进单位的差距作对比分析,如对运输收入、周转量、旅客货物发送量等差距进行对比分析;三是围绕上级部门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内容,以及工作要求上的差距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掌握本单位经营状况所处的位置,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作为下一阶段企业奋斗目标并通过努力予以解决,不断缩小“差距点”,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使企业更具活力。

5结束语

统计经济运行分析篇5

论文摘要:中国运输在和世界巨头同场竞技的舞台上如何扬长避短、把握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是业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完善的运输统计体系是今后的一项重点基础工作之一,我国当前的传统运输统计体系具有怎样的局限性,这是文章的讨论内容。

一、传统的储运统计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运输统计主要是针对我国物资企业而制定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物资由计划调拨改为市场自行采购后,物资企业的职能发生了大的变化,大多数企业通过重新定位,努力转变经营机制,多数的物资企业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纷纷向运输企业转型。但是运输统计工作由于受人员和资金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并没有随着经济的转型而发展,这样就导致我国的运输统计不适应现代运输活动,造成了二者之间的脱节。

至今,我国政府及科研机构还没有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运输统计指标,也没有设计出与我国运输发展同步的运输统计体系,现在的运输统计仍然采用传统的储运统计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主要从物资的购进、物资的储存和物资的销售三部分来衡量物资企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受此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运输学者在运输的定量研究中经常遇到极度缺乏有关运输产业的基础经济统计资料,以及没有全面的运输统计数据的问题,运输学术研究还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大量研究的数据支撑只是某一年份的估计值,还不能靠数据来“说话”。用这些指标来衡量运输规模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却不能真实反映运输的全貌。此外,国内运输研究中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比较少,系统分析少。例如:对国内集装箱的研究,往往局限在数量的对比,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集装箱方面的官方统计数据偏少,反映集装箱运输的结构数据,如集装箱码头岸线、集装箱码头泊位、集装箱码头投资情况、重箱情况、中转情况等数据不全,很难展开系统的定量研究。以上种种原因使我们现阶段对运输的理解始终处于定性的认识水平上,难以衡量现代运输产业的成本投入和社会产出的经济效益,也无法较为准确的衡量现代运输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二、运输统计体系不全

目前,我国运输管理体制是按照行业分设部门进行管理的,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与运输直接相关的部门很多。传统的运输业分布在物资、商业、贸易、仓储、交通运输等部门之中,牵涉统计的部门有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公安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中国运输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十几个单位,长期各自为政、封闭发展,形成了物资统计、商业统计、市场统计、交通运输统计、储运统计等统计分支,这些单个的统计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不能综合反映现代运输活动的全貌。将全社会的运输过程分割开来,不仅影响了各种运输功能和运输服务方式的协调发展,同时也由于部门利益所在,造成了运输资源的浪费和运输资源整合的难度。

尽管各部门运输业的数据有很多,由于多头管理、行业分割等因素,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认可的寥寥可数,对这个行业进行一个数量描述也成为难题。中国运输与采购联合会协会研究室主任贺登才在谈到关于运输数据难以取得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曾颇为无奈的说“我们大概知道国家2003年的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是21.4%,但这还是中国运输与采购联合会推算出来的一个数据”。运输复合型的产业特征及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框架,迫切要求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的运输管理新机制,以适应我国现代运输发展的需要。同时,运输业相关指标均没有公开的统计资料,也没有权威的统计方法和基础数据,急需市场需求的统计数据作为运输业发展的可靠依据,以避免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

三、运输统计方法不够完善

运输统计信息的来源应该是多元化,虽然在传统的储运统计中,有一些优秀的统计方法,如平均数法、指数法、时间序列法等,但它们本身有一个共同的局限,就是统计指标使用上的单一性和孤立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统计软件如SpSS统计软件和SaS统计软件等已经逐渐为大家认识和掌握。我们可以在对传统优秀统计方法进行吸收的同时,加强最新统计方法在运输中的应用与创新,如经济效益综合评判指数、模糊统计法、回归与相关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都需要在这一领域加以应用。

1.经济效益综合评判的统计方法。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于企业的经济效益考核和评价,以及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横向对比。通过考核、评价、对比,发现优劣和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但如何考核并形成结论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一个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常见的有经济效益综合率法、经济效益平均指数法和综合功效系数法等。

2.模糊统计法。模糊统计法是指把模糊数学的思想应用到统计方法中,对运输活动进行模糊处理的有效方法。具体有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其中利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可以对运输企业进行评价和归类,利用模糊评判的方法可以评价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对运输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

3.回归与相关分析法。在运输领域中,一种现象的变化往往依赖于其他现象的变化,一种现象的变化也常常影响着其他现象的变化。回归与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回归、非线性回归等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回归与相关分析的方法进行运输企业的利润与运输费用的相关分析,也可以通过与运输相关因素的分析,对运输数据进行推断或验证。

4.因子分析法。在进行运输成本分析时,我们可以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出哪些因素是对运输成本影响最大的。这样我们在今后的运输活动过程中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从而达到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

统计经济运行分析篇6

abstract:inrecentyears,establishingnationalinnovationsystemhasbecomeahottopic.thenwhatcontentofstatisticsinnovation?obviously,consideringthesequestionsisimportanttoreclaimstatisticsbusinessinthenewcentury.therefore,thebriefdiscussontheestablishmentofourcountrystatisticsinnovationsystemisgiven.

关键词:统计创新;特点;建立

Keywords:statisticsinnovation;feature;establishment

中图分类号:C82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010-01

1不同发展阶段统计的特点和要求

1.1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统计直接为我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贡献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和产品。为适应当时我国经济实际情况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统计直接服务于计划管理,统计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保证了指令性计划的制定和贯彻实施。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统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统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化社会所必须的最基本的信息。如果没有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大量的准确的经济信息、科学咨询和有效监督,党和国家就难以对宏观经济进行决策和调控。从宏观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比计划经济时期更重要、难度更大。从微观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这就必须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大量地拥有市场信息。因此,促进社会经济信息的流通和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重要特点。

1.3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对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化,统计对象也日趋庞杂。在国内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进一步发展,而“三资企业”也将迅速发展,从而使统计工作日益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股流动与资产重组加快,不同国别,不同所有制经济常投资于同一企业,产权混合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显然光靠那种多年不变的机械求全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简单肤浅的分析处理是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的要求的。

2加入wto后统计创新体系的建立

为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对面临的挑战,统计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工具和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突破迄今为止统计的时空限制,进行积极创新。

2.1统计理论创新

统计工作以统计理论作指导。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简单界定和计算,缺乏宏观定量分析和宏观模型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统计理论多来自原苏联模式,国民经济核算口径、计算方法与西方经济核算体系存在较大差别。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统计理论进行了改革和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因此统计创新应该以统计理论创新先行。统计理论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西方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更能反映市场,贴近市场。

2.2统计体制创新

统计体制创新的关键是理顺关系,政企分开,运行机制市场化,要把政府统计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分开。政府统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政府,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履行“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而作为信息产业的统计,直接服务于各地区、部门、企业和个人,即服务于市场,主要从事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传播和使用。

政府统计以市场统计为基础并高于市场统计,市场统计服务于政府统计并侧重于市场。政府统计要按照国家关于机构改革的要求,建立高效精简、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统计管理体系。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则采用公司机制运行,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精简的管理机构和市场化的统计运行机制,如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统计测算与分析公司、统计模型预测与决策公司等。

2.3统计方法创新

传统的统计方法是统计指标的简单运用。统计方法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引进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在深化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多元分析、博奕分析等,加快现代数学理论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从侧重于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侧重于定量分析转化,大量利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技术解决统计问题。

2.4统计技术创新

统计新方法的实现和统计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统计技术的不断创新。统计技术属于高新技术,目前我国统计技术与发达国家统计技术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我国统计技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高新计算设备、高级统计软件开发、网络技术装备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对西方统计技术改造和国产化程度低。这种现状直接影响我国统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统计方法的创新能力以及与国际统计市场的对接,导致我国统计的国际竞争力低下,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统计经济运行分析篇7

常常处于一种难于解脱的困境与矛盾之中。简单地说,具体表现在:(1)没有同“累计法”平均发展速度相对应的平均增长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对含有负数的时间数列无法进行速度分析;(3)根据平均增长量、“水平法”平均发展速度得出的结论经常与事实相悖。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和引进新的概念与方法,对动态分析的理论基础重新进行考察,以解决上述出现的和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一、动态分析的分类方法

为了论述的方便,在这里把经济时间数列的发展变化称做经济运行。在对经济运行动态考察分析时,以下将采用类似于物理学中考察物体直线运动时的那种处理方法,即首先抛开本文是《经济运行的定量分析与系统分析》课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此课题曾荣获国家统计科学研究成果奖,本文有所增删。具体研究对象,把经济时间数列抽象成一个没有质的差别的时间数列。然后在增长量分析中,以逐期增长量为标准;在速度分析中,先把发展速度从标量定义引伸为矢量定义,再以环比发展速度为标准。对经济运行进行分类考察,并给出相应的运动规律。

二、经济运行的增长量分析

在下面的增长量分析中,以逐期增长量为标准,对经济运行的方式进行分类考察,共有三种运行方式:

(一)恒量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a0,…,an-1,如果它的各期发展水平都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恒量运行,简称恒量运行。即:

ai=aj(i,j=0,1,…,n-1)(1)

(二)匀增长量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逐期增长量都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匀增长量运行,简称匀增长量运行(从数学角度看,此时构成一等差数列)。即:

d=ai+1-ai(i=0,1,…,n-1) (2)

或aj=ai+(j-i)d(i,j=0,1,…,n-1)(3)

此时逐期增长量d为一常数。

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a的公式可简化为:

∑aia0+an-1

a=─────(i=0,…n-1)

(4)

n2

累计和s的公式可简化为:

n(a0+an-1)

s=─────

(5)

2

十分显然,恒量运行就是增长量为0的匀增长量运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在公式(3)中,如果令j=n-1,i=0。

an-1-a0

则d=────

(6)

n-1

这就是现有经济统计原理中的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公式,但它仅仅适合于匀增长量运行。而无论恒量运行还是匀增长量运行,其平均增长量就等于逐期增长量,因此,此时没有必要专门讨论其平均增长量。

(三)变增长量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逐期增长量不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变增长量运行,简称变增长量运行,其逐期增长量是一个变量。经济的恒量运行和匀增长量运行,都是对实际经济运行理想化的抽象,在经济生活一般是不存在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最为普遍的是变增长量运行,对于这种运行方式,如何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呢?假设从a0到an-1有平均增长量d,则d满足下列方程:

(a0+d)+…+(a0+(n-1)d)=∑ai

(7)

2∑(ai-a0)

即d=───── (8)

n(n-1)

这种平均增长量计算方法的实质:从发展水平看,是要求各年根据d所推算的累计总和与各年实际所具有的水平总和相一致,见方程(7);从增长量看,是要求各年根据d推算的累计增长量总和与各年实际累计增长量总和相一致。即:

d+2d+…+(n-1)d=∑(ai-a0)(i=1,…,n-1)

十分显然,匀增长量运行就是逐期增长量为常数的变增长量运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所以公式(8)才是普遍适用的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公式。为了区分说明这个平均增长量和现有经济统计原理中的平均增长量之间的实质性差别,把前者定义的叫做“累计法”平均增长量,简称累计平均增长量,而把后者定义的叫做“水平法”平均增长量。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的讨论适用于包含有零值负值的时间数列,无论它们是出现在基期、报告期,还是中间发展水平。

三、发展速度的矢量定义

经济时间数列负值的存在性,迫使人们思考此时的速度分析方法。如何给出一个包含负数时间数列的发展速度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即只要把发展速度从原来的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定义,引伸为现在的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定义,则问题将迎刃而解。即发展速度仍是报告期发展水平和基期水平之比,它是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

报告期水平aj

发展速度q=─────

基期水平a0

下面根据基期a0的正负,分别讨论发展速度q所代表的经济涵义。为使讨论叙述方便起见,不妨假设时间数列代表某企业的利润额。

⒈a0>0,基期盈利。

(1)aj>0,报告期仍盈利,发展速度q>0;此时恰好就是现有统计理论中的发展速度,称为第一类正发展速度,简称发展速度,说明企业在基期与报告期都盈利。它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发展速度。

(2)aj=0,报告期利润额为零,发展速度q=0;称为第一类零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盈利转变为报告期的零利润额。

(3)aj<0,报告期亏损,发展速度q<0;出现负发展速度,称为第一类负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盈利转变为报告期的亏损。

⒉a0<0,基期亏损。

(1)aj>0,报告期盈利,发展速度q<0;也出现负发展速度,称为第二类负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亏损转变为报告期的盈利,同第一类负发展速度的经济含义完全相反。

(2)aj=0,报告期利润额为0,发展速度q=0;称为第二类零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亏损转变为报告期的零利润额。

(3)aj<0,报告期继续亏损,发展速度q>0,称为第二类正发展速度,说明企业在基期与报告期都亏损。此时,仍定义: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四、经济运行的速度分析

在下面的速度分析中,以环比发展速度为标准,对经济运行进行分类考察,共有三种运行方式:

(一)恒量运行

见前,此时发展速度恒为1。

(二)匀发展速度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环比发展速度为正且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匀发展速度运行,简称匀发展??速度运行(从数学角度看,此时构成一等比数列)。即:

ai+1

q=──(i=0,1,…,n-1)

ai

或aj=aiqj-i(i,j=0,1,…,n-1)(9)

此时环比发展速度q为一正常数。累计和s的公式可写为:

a0(qn-1)

s=────当q≠1时

q-1

s=na0 当q=1时

十分明显,恒量运行就是发展速度为1的匀发展速度运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

在公式(9)中,令j=n-1,i=0,则可得:

n-1─an-1

q=──

(10)

a0

这就是“水平法”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但明显的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仅仅适用于匀发展速度运行。而匀发展速度运行的平均发展速度就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因此,此时没有必要专门讨论其平均发展速度。当然,对于人口(这种具有数学意义上的马尔可夫性──markov)时间数列,由于往往侧重于考察期未水平,则可例外。

(三)变发展速度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环比发展速度不相等或相等且为负,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变发展速度运行,简称变发展速度运行。经济的匀发展速度运行,同样是对现实经济运行的理想化抽象,在经济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最为普遍的是变发展速度运行。对于这种运行方式,如何说明在一定时期内每期平均发展变化呢?假设从a0到an-1有平均发展速度x,则x满足下列方程:大家知道,即使对于一个正时间数列,如何简捷、可行地求解它所形成的高次方程(11),都一直成为各国数学家、经济统计学家研究和急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更何况现在取消了时间数列为正的限制,其困难将成倍的增加。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一年多艰辛的探索与努力,笔者已构造出一整套系统解决上述难题的计算技术,并研制出同累计平均增长量相配套可供实际大规模应用的计算机程序。由于笔者准备提供应用软件而不是计算技术,所以在此省略极其复杂的中间过程,仅给出关键性的结论。

定义:一个经济时间数列a0,…,an-1,假设a0≠0。

⒈如果∑ai/a0>0,则称经济时间数列从a0到an-1是同向性的;并且a0>0,称做第一类同向性;a0<0时,称做第二类同向性。相应地分别存在着第一类、第二类正(累计)平均发展速度(其经济涵义参见发展速度,后同)。

⒉如果∑ai/a0=0,则称经济时间数列从a0到an-1处于临界态;并且a0>0,称做第一类(或盈亏)临界态;a0<0时,称做第二类(或亏盈)临界态。相应地分别存在着第一类、第二类零(累计)平均发展速度。

⒊如果∑ai/a0<0,则称经济时间数列从a0到an-1是异向性的;并且a0>0时,称做第一类异向性;a0<0时,称做第二类异向性。(当n为奇数时,需满足一定条件下)相应地分别存在着第一类、第二类负(累计)平均发展速度。

十分明显,这种累计平均发展速度计算方法的实质,是要求各年根据x所推算的累计总和与各年实际所具有的水平总和相一致。

五、动态分析的一些原则

在动态分析中,过去由于采用了“水平法”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发展速度,导致所推算的累计总和不相等,与实际水平总和也不相等。所以,往往只进行速度分析,而不进行增长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然而现在,随着累计平均指标的应用,这些问题与矛盾都将迎刃而解。为了体现动态分析是增长量分析与速度分析的统一有机体,是一种定量化的实证分析方法;同时,也是为了更加完整地说明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结合原有的动态分析理论,明确提出下列一些动态分析的原则。

⒈序时平均数原则:在动态分析中,一般应该给出这一时期的序时平均数,以说明经济的平均发展水平。

⒉增长量原则:一般应该给出这一时期的累计平均增长量,以说明每期平均增长的数量。

⒊基期选择原则:应用累计平均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建立在两根支柱之上的“水平法”的不足,但并没有(也无法彻底)摆脱易受不同的参照基准──基期影响的缺陷。为了更加真实、准确地考察经济发展情况,归纳出以下一些基期原则。

(1)政治原则:在动态分析中,有时以特定的历史时间的经济量做为基期来进行分析,把这种选择方式称为基期的政治原则。例如,以1945年的经济量为基期来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

(2)侏儒原则:以某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量处于“底谷点”的年份为基期,来考查经济发展情况,从而“跨大”了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量。

(3)中庸原则:以某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量处于中间水平的年份为基期,以便比较“公正”地考查经济发展情况。

(4)巨人原则:以某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量处于“高峰点”的年份为基期来考查经济发展情况,从而“降低”了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量。

(5)平均值原则:在对不同经济指标,或对不同企业、地区、部门、国家同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查时,由于它们可能处于上述不同的基期原则,所以往往把连续三年或五年的简单算术平均数看做是中间一年的值,并以此值为基期,以便比较“公正”地对上述相应指标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查(由累计法易知,此时不包括基期值推算的累计和等于实际累计和)。

⒋项数的偶数原则:在动态分析中,规定把异向性时间数列考察期的项数取为偶数,以确保此时累计平均发展速度的存在,从而进行速度分析。

六、一些结论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分类、定义、推导求解、以及计算机软件、实际应用结果和论述,笔者希望可以

得到下述结论:

⒈已建立了一套更加普遍和适用的动态分析的理论框架:在理论上对经济运行进行了分类;界定了累计平均增长量,矢量发展速度;并且系统、简捷、可行地解决了适用于同向性、临界态和异向性时间数列的累计平均增长量、累计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问题。

⒉用累计平均增长量和累计平均发展速度所推算的累计总和相等,且等于实际(水平总和),这就消除了用“水平法”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累计总和与实际水平总和之间的差额,使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体现出经济分析的实证原则和起始于亚当·斯密时代的国民财富的积累原则。

⒊经济的恒量运行、匀增长量运行、匀发展速度运行,都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经济运行方式;而现实经济生活则是变增长量运行、变发展速度运行。如果我们忽视现实经济生活的特征,无视过程的变化而进行分析考察,虽然达到了计算、分析简化的目的,但可能使我们陷入偏离现实的危险;而用偏离现实的分析做基础来指导现实经济生活,将使我们离生活更远!

统计经济运行分析篇8

*年我省工业商贸经济总体上面临较好的发展环境:世界经济整体保持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我国经济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我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对接东盟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重化工业发展加快以及一批品牌企业优势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奠定基础等。同时,我省经济运行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仍未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和人民币升值将对出口产生影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偏紧,效益有继续回落趋势等等。

为确保今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增长15%,经济效益稳定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有所下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的预期目标,今年经济运行工作基本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大运行调节机制,强化工业商贸经济运行调节职能,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确保全年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经济运行工作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并将省委开展以“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切实落实到确保我省工业商贸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中。着力提高五种能力:一是科学判断形势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力;二是统筹兼顾和综合协调煤电油运能力;三是驾驭复杂局面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能力;四是加强开拓创新和正确制定政策能力;五是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

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监测分析水平

(一)建立完善省、市、县(区)以及跨省市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与县(区)级经贸系统信息交流平台。从今年开始,我委的经济运行月度和季度分析报告将发至县(区)经贸部门,要求各县(区)经贸主管部门的月度分析报告和重要经贸信息向我委及时报送。

建立完善与各市经贸局信息交流平台。今年着手建立全省联网的实时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实现省市资源共享;完善现有的月度信息交流制度,要求各市经贸局不断改进经济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水平,及时提交各类报告和材料,规范报送内容,每月中旬向我委提供月度分析报告电子版;计划上半年举办业务培训班对各市经贸局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建立与省有关部门信息交流平台。上半年前完成与省府发展研究中心、统计局等有关部门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共同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向省政府提交专题报告,每季度就一些关注的问题提交动态简报。

建立完善与国家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全国经济运行调度信息网络系统,以及国家发改委运行局内部网站等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国家经济信息动态。

建立完善与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五省市信息交流平台。从今年开始,按照去年底建立的五省市经贸委信息交流制度,每月交流经济运行基本情况,重点热点问题及时交流。

(二)完善月报、季报、简报、信息新闻会和要情专报制度

继续完善以月报、季报、简报、新闻会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制度,及时向社会通报经济运行情况,就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其中,月报在每月15日前后,简报根据具体情况不定期,新闻会每季度第一个月下旬召开,通报上个季度我省工业商贸经济运行情况,以及国家和省产业政策、金融信息、市场信息、国际能源供求状况等内容,引导企业调整结构,做好应对工作。

继续完善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的动态监控,要求各级经贸部门加强与专业镇、重点(龙头)企业联系,与统计局共同完成我省413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工作,直接收集各联系点有关经济运行和经济效益等情况,及时了解、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请有关专业镇、重点企业积极配合及时反映企业情况。对突出问题各级经贸部门要形成要情专题报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

(三)加强商贸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针对目前我省存在的商贸经济运行指标统计难、监测分析不到位的问题,各级经贸部门要与统计局共同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的《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及核算表》填报工作,落实商务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出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场监测工作的通知》,切实做好《重点流通企业基本情况统计年报表》、《重点流通企业综合情况统计半年(年)报表》、《重点批发零售企业商品类值统计月报表》、《重点流通企业商品零售数量统计月报表》、《餐饮行业重点企业经营情况统计月报表》、《重点流通企业集团基本情况统计年报表》等报表的填报工作,尽快建立适合我省实际需要的流通行业数据库和监控体系,建立直报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月度商贸流通形势分析会制度,每季召开一次商贸分析会,定期市场监测月报。对春节、国庆、劳动节等重大节日作市场监测分析,对市场异常波动进行专题调研。

二、加快预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经济分析科学性

加快我委工业商贸经济预测预警系统开发进度,争取上半年首先完成工业经济运行预测预警系统项目开发并投入试运行。通过经济模型量化分析,探索经济运行各因素的相互影响状况,结合以专家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的定性分析,增强经济预测分析的及时性、科学性、准确性,把握全省经济发展的走势和趋向,实现对全省经济运行状态的即时预警,变事后纠正为事前、事中预测纠偏,为有关政策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运行正常后,拟组织向全省各市推广,在全省经贸系统建立即时交流、科学分析的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全省经贸信息资源共享,以提高经济运行工作科学性及效率、质量、水平。

三、完善大运行机制,强化运行协调工作

今年主要任务是完善跨省(区)、跨部门、系统内和委内四级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优势,建立跨省区煤电油运协调制度。与贵州、广西合作开辟煤炭运输的“贵港通道”,加大西部省份的西电东送力度等。

由我委牵头,电力、铁路、交通、海运、港口、重点企业组成的跨行业生产调度委员会,共同综合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每月召开一次。

健全全省经贸系统半年度工业商贸经济运行分析协调会制度。参加会议单位有各市经贸局、省工业企业50强、省现代流通25家龙头企业。会议内容主要是通报全省工业商贸经济运行以及电力、交通运输、原材燃料供应情况;分析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应对措施;交流经济运行工作经验。会议时间在每年4月和10月中下旬。

健全省经贸委内工业商贸经济运行季度分析协调会制度。由委领导主持,有关处室参加,共同研究、分析、应对近期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每季度第一个月中旬召开一次。

四、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出现的突出问题

针对今年存在较多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各级经贸部门要加强对经济运行热点问题以及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研,分析差距和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关注今年新增经济增长点情况,对一些重大项目要跟踪调查,并将进展情况及时上报。我委争取每季度进行一次分片区的有针对性调研;对一些热点问题、重点问题,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分析研究。

今年要加强对以下热点问题的调研:

一是我省煤电油运供需形势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影响及对策;

二是水泥、钢铁、汽车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产销情况及存在问题;

三是加工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调整和国外贸易保护壁垒对我省主要出口行业及企业的影响和对策;

四是工业经济效益和企业资金供应情况,重要影响因素及对策;

五是主要行业及重点企业的情况与先进地区及企业的差距、改进措施及意见。

五、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协调和指导,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我委将统一部署,不定期组织调研组,到各市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协调和指导,推广有关市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工作经验,协调解决各市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导经济加快发展。要求各市认真分析本地经济形势,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工业商贸经济良好发展势头。

统计经济运行分析篇9

关键词:风电项目;经济运行;集成DemateL-iSm方法

中图分类号:tK89;F275.5;F20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3

一、引言

随着传统能源消耗量的逐年增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气候变暖趋势的日益加剧,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大力发展新能源,能改善我国能源供应紧缺问题,改善能源结构,从而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风电属于新能源,开发风电能提高能源的供应力,这也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风属于清洁型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符合现在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我国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在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发展风电能源已迫在眉睫,这对解决能源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近年来,我国加大对风电产业的发展,风电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增风电装机量刷新历史记录。据统计,全国(除台湾地区外)新增安装风电机组13121台,新增装机容量23196mw,同比增长44.2%;累计安装风电机组76241台,累计装机容量114609mw,同比增长25.4%。[2]

风电装机容量的良好发展势头表明,大量的风电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建设和运行。然而,在这种发展势头背后,我国风电产业的隐患已逐渐显现。一些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关注点在于增加风电装机容量,但是忽视了风资源是否充足,发电量是否合理等一系列促使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由此可以看出,风电项目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在风力发电项目投资开发利用的热潮中,如何实现风电项目的经济运行,是关系到能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往的文献和资料只是分析了风电建设费用,风电产业的影响因素,[3]并未对如何提高风电项目的经济性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文献和资料基础上,建立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辨识模型,并识别分析影响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发展的各环节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因素间的相关关系,为风电项目和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分析

我国学术界在风力发电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文献[1、2]对风力发电的现状和风电市场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风电的前景;文献[4]分析了风力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对风电的投资情况、经济效果和运行价值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文献[5、6]均对风力发电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风资源情况、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分析,为风力发电技术可行性和社会友好性因素的选取提供了依据;文献[7]详细研究了风力发电项目对于环境的各种正面和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整理文献,从全面分析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角度,提出基于技术方面,经济方面和社会影响三方面分析影响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影响因素。

风电项目的经济运行站在投资者、国家和社会的位置上,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是评价的重点指标,社会因素也是不少或缺的辅助指标。通过技术可行性因素体系,可以对风电场项目在风能资源、地理位置、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优劣程度进行一个定量的考核;通过经济合理性因素体系,可以根据风电项目当前或未来预期的投资价值、投资效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信息,来综合反映风电项目的经济合理性。风电项目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社会效益显著,所以,要对风电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作为对经济评价的补充和完善,社会效益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社会友好性因素体系,可以衡量风电项目对于能源环境(节能减排效益)、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分析,就是要对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分析辨识。根据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简明科学的原则,从技术、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提取3类12个因素,如图1所示,构建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体系。

三、集成DemateL-iSm的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辨识模型

(一)iSm模型及其改进

以往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可以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和比例,但没法得出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和关联性。iSm法是借助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各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被影响程度,从而计算各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DemateL是一种系统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图论和矩阵原理,通过各指标的相互关系建立直接影响矩阵,求解出各指标对其他指标的影响和被影响程度。

DemateL与iSm具有一定的共性,DemateL的整体影响矩阵和iSm的可达矩阵中非零元素代表了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零元素代表了指标间不存在影响关系。DemateL方法的整体影响矩阵包含的信息量多于iSm方法的可达矩阵.因此,可以使用DemateL方法计算整体影响矩阵从而得出可达矩阵。本文以iSm为中心模型、DemateL为辅助模型,对影响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因素进行分析。[8]

(二)集成DemateL-iSm的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辨识模型以及计算步骤

1.直接影响矩阵:搜集和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采用专家调研法(Delphi法)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式①来确定各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通过汇总调查问卷,分析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直接影响矩阵Xd,见表1.

(1)

表1直接影响矩阵,表征了12个因素之问相互影响的量化关系,其中3表示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强”;2表示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中”;1表示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弱”;0表示两个要素之间没有直接影响关系.

2.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的计算式为(2),

其中为直接影响矩阵。

3.在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的基础上计算综合影响矩阵t,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间接关系。

因此综合影响矩阵的计算公式为

(3)

其中i为单位阵,表示因素对自身的影响。

4.综合影响矩阵t仅反映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程度,并未考虑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因此需要计算反映系统因素的整体影响关系,即整体影响矩阵H,其计算公式为:

(4)

5.通过整体影响矩阵H,即可确定可达矩阵R为

其中,λ为阈值,根据本文的实际情况,取阈值为λ=0.1,(5)

首先利用式(2)计算得出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然后根据式(3)计算得到综合影响矩阵;进一步利用式(4)可得整体影响矩阵;最后利用式(5)确定可达矩阵,见表2.

(三)结构建模

根据可达矩阵构造系统的各级可达集与先行集以及共同集合和最高级要素集合。经过计算分析,可将模型中影响因素系统划分为5个阶层。从最高层到最底层依次为

四、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分析

由图3可知,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系统具有多级递阶结构的特点,需应用系统论的方法辨识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以降低风电运行成本,促进经济运行。

(一)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直接受社会经济的影响,即第一层因素是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表层直接影响因素。要提高风电行业和项目的运行效率与经济性,就要紧跟国家的经济性扶持政策,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受益。

(二)第二层要素包括风电项目的投资价值,投资效率,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这些都是评价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经济性指标,是影响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浅层因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因素属于连锁型影响因素,两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说明以上5个因素是不稳定的,不但会对别的因素产生影响,而且会反馈回来影响自己,说明考虑经济性指标时,要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

(三)第三层要素包括节能减排效益和自然生态的影响。第四层要素包括风电场址条件,运行可靠性和机组运行水平。第三四层要素属于中层影响因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第三层要素直接影响第二层,并通过第二层的要素对第一层产生影响。

(四)风能资源条件是影响整个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最基础层,对整个风电项目有着最深层次的影响。投资者会根据风能资源调查结果,确定风能可利用区,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其风能资源,评价地形、地质、交通、电网等,并且对风能可利用区进行相关比较,来对风电项目可开发性进行评定,并且预测整个项目的盈利水平等经济性指标是否达到预期。因此,在风电项目的经济运行评价中,风能资源起着最基础也最深层次的影响。

五、结论

风电能源属于清洁型能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风电项目方面加大了投入。风电项目经济运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通过分析风电项目,构建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影响因素,并且定量分析各因素间的关系。基于系统要素关系调查问卷的处理结果表明,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并有主次之分。集成DemateL-iSm方法建立了风电项目经济运行影响因素辨识模型,并确定了他们在其构成的复杂系统中的方向和秩序。分析表明,风能资源条件是影响风电项目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因素;社会经济则对风电项目经济运行起着表层直接的影响作用;5个经济性指标作为浅层连锁型的影响因素,在实际的风电项目中应予以重点关注。通过统计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本研究结果可为企业各级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有助于他们决定优先处理那些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根据相互关系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梁松.浅谈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4):182-182.

[2]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2014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J].风能,2015(2):36-49.

[3]ZhaoZY,GanJingshuang,YaoXue.analysisofinfluencingfactorsandinterpretivestructurefordevelopmentofwindpowerindustrychain[J].RenewableenergyResources,2014,(6).

[4]丁晓峰.风电项目决策影响因素及经济评价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2.

[5]武超.乌拉特中旗风电场建设项目前评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4.

[6]张博.科左风电场一期工程项目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7]YunBt.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windpowerplantproject[D].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2014.

[8]LiangXplementaryofDemateLmethodandiSmmethodintheeducationanalysisSystem[J].Journa10finnermongolianorma1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11,40(6):592-595.

统计经济运行分析篇10

关键词:大数据;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54-02

大数据时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社会各行各业对数据分析需求大幅上升,需要借助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的增值,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为其经营管理决策、投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应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攀升,也引发了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的更高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能够广泛应用定量分析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建立相应的模型,作出最优决策。

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众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以后深入学习相关定量方法类课程(诸如计量经济学、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的基础。因此,统计学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有效数据和分析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模糊。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端在于一直按照前苏联划分方式将其归类为一门偏重于简单数据整理课程,而将相应的统计分析所采用方法和理论归为数理统计,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对后者的学习。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学课程是同时包括这两个部分内容的,尤其是后一个部分内容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传统统计学教学定位下,学生只认识了基本理论与概念,却掌握不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这与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各领域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与经管类专业融合不够。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设置只涉及理论统计学这一领域,未将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关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下,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但难以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当面临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却无能为力,不会运用所学统计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这种状况与经管类人才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目的相违背,难以实现具有创新能力的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此,如能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对统计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设,势必能够培养出具有定量分析技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符合大数据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教学定位。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偏重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但是对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重视不够,这不仅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在自己本专业深入学习过程中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而在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源头在于教学定位不够准确。因此,本文提出新的课程教学定位: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结合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特点,通过统计学的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实验(践)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应用能力,具备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管理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优化建设。根据新的教学定位,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灵活应用、突出定量分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二是课程结构上,突出专业针对性,强调统计学科和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有机结合,使课程特色化;三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实训平台;四是将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用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加强统计分析软件的技能培养。

因此,本文将运用模块化系统集成思想,根据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提出按专业分模块,按模块分层次,按层次定内容的改革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子系统课程模块具体内容”的递阶控制结构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在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我们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出模块化、层次化集成的课程体系在整体功能上达到了最佳状态。

课程基础子系统是统计学理论基础和统计思维培养阶段,由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构成,体现了“厚基础”的功能。课程应用子系统和课程案例子系统是统计分析能力训练阶段,首先结合认知性案例模块系统介绍统计分析方法,让经管类专业学生了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案例模块和统计分析软件模块,通过分专业教学方式,使不同专业学生能够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强能力”的功能。课程实践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实践阶段,是培养大数据时代应用型经管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堂实践和实验室模拟,课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实训实习和相关竞赛,通过课程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平台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选修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扩展阶段,该阶段在学生掌握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选修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两大模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强化基础理论,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做到统计知识与实例分析相结合,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据经管类各专业特色,以“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设置,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使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曾五一,肖红中、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2,(2).

[3]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3).

[4]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