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十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十篇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8:37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1-0123-04

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在短短20年间由名不见经传发展到现今的风声鹊起,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毕业生平分秋色,标志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崛起。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动承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高职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从而为从事该职业铺平道路,为其今后的继续教育、自我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核心能力包含: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等能力,这成为高职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并为其今后的职业规划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实施“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近年来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为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其办学模式、定位、育人目标、教学改革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用人企业已经从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怪圈中走出来,用人求‘实’不求‘高’已成趋势,青睐那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大力强调高职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突出了以就业为目的,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技能,提升实践能力,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来满足企业“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要求。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但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现象并存,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两高”怪圈凸显。通过毕业生就业服务跟踪调研,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中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严重缺乏,“下得去”高职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呆得住,能发展”比例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就深层原因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虽然拥有“双证书”,解决了眼前的就业上岗问题,但是在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欠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和毕业生本身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人文素质”底蕴的缺乏对其从业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1]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职业”特性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要适应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强化专业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实际生产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要针对某一特定职业、不同的岗位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专门人才,追求就业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以适应生产需要,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下得去,呆得住,能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早在70多年前,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举办育才学校时就提倡素质教育,并亲力亲为,其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准确地概括了教育的宗旨和实质。通过唤醒人的内心,使求学者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自觉融入社会的意识,是教育的根本,是求学者最基础、最根本的素质,是其今后立足社会、开展职业生涯、发展事业的源动力,是求学者实现专业技能等其他教育目标的基础和核心,并紧密地围绕核心目标展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2]

社会培养人才,旨在能安置自己、家庭,服务于社会,如果培养的人才以一己之私利行事,没有慈爱济世的胸怀,孝悌忠信的品质,只是以为读了几年书,凭一纸学历,携名利浮燥之心步入社会,恐怕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所谓有才无德,国之贼也!没有品德的“人”才必然会为社会之大害。刘海洋事件、马家爵惨剧、药家鑫惨案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其道德的缺失,人性的泯灭令人深思,培养出来的此等“人才”不但没有服务于社会,反而给家庭、他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有责乃远,德行天下。德者,人心之要,行为之本。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要积累德行,有承载万物的胸怀。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片面注重专业教育,即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忽视素质教育培养,无视“德行”的陶冶与提倡,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衔接性差,高等职业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能力的滞后已经影响了其职业的持续性发展,阻碍了受教育者的再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发展。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德业兼修、学思同行、恒信自强”的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德业兼修”中的“德”就是德行,即品德,品德要过硬;业即技能,技能娴熟,专业也要硬,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思同行”是指擅长学习善于思考,以思促学,学思并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会如何去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恒信自强”乃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格特点,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成才”不仅仅要求学生重技善学,德才兼备,还要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适时地根据时势调整自我,把握正确的个人发展方向,拓展后继发展空间,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对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之下,无论社会还是受教育者本身都存在着误区:能够给学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专业和课程大受欢迎,而一些教学生为人处事和心理健康类课程、创新思维、思想道德类、传统文化等基本素质课程因为其教学效果的滞后性,没有得到各方的认可和重视。这类滞后的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负面影响不会在短期内直接反映出来,但是经过时间的淀积,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职业的后续发展空间、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欠缺和不足都将影响着学生的工作、生活质量乃至心理健康,对受教育者本身、家人和朋友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娴熟专业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还要培养成具有完整人格、良好职业素养、健康心理的高素质人才。要实现上述目标,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制短,学生在校时间要接受较高比例的专业实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课时不可能也不会像本科院校那样多,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和环境,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渐次触及人文精神,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加以熏陶,从而让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寻求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应用创新技术的过程中,探索人文精神,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和锻炼组织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使得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人文素养能力协调发展。

1.要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德业兼修,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内力,是乐岗敬业的基本保障。高等职业院校要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素质教育,不同的职业担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亦有所不同,依行业不同而各具特色,因此其内容要针对未来从事行业的特点,以人文、科学、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培养为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使得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得以紧密地衔接和有机融合,以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之目的。

2.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形成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参与的合作办学格局,使得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开放型平台。实验、实训、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各实践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育人,尤其是抓住学生顶岗实习的契机,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吸纳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如创新精神、诚信务实、团队意识、效率意识等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营造先进的、多样化的企业文化背景。

(二)注重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这就是说,教师在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方面要做学生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要作学生的典范。在加强人文素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其善于在理论、技能实践专业课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较高,人文素质底蕴欠缺,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无法将人文素养融合在教学内容中。因此只有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才能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完美地融合,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校园中时刻受到熏陶和浸染,推进学校人文教育的深层次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整合人文教育课程模块,充实人文教育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开发以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为核心的职业人文素质课程,增加就业指导、创新能力培训等课程,形教育的基础课程模块。同时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实践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既传授了人文知识,又让学生融入了当地的人文环境。此外,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需要,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文教育课程,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将订单培养企业的文化内涵分解到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熟悉其要就业企业的企业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企业的热爱和向往,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为企业输出优秀员工。

(四)创建人文校园环境,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

学校不仅要开设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选修课,还要打造极具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综合规划,吸纳人文素质教育因素,体现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例如: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社团活动;通过雕塑、宣传栏、道路、楼宇的命名等形式体现人文精神;通过网络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等多种途径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课程体系,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优势等各种举措,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使高职毕业生不仅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过硬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今后的职业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13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是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相比,我们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将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总结如下。

1高等数学教与学所面临的现状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影响。但从现阶段来看仍存在很多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从教学过程发现,大多教师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课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解,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时间去思考去探寻,缺少开放和创新的思维,学生上课时觉得上课内容都是书本知识,教师在讲解一些重要知识时却没有重视,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与专业的相关性的缺失,使得大多学生觉得学而无用,从内心排斥数学课程。从教学环节上看,传统的数学课总是从复习到引入再到推导证明然后举例练习一套流程,和本科的高等数学教学没有差别,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性,大多学生对定理的推导证明没有兴趣,他们在乎的是会解题即可,学生看重的也正是职业教育的理念:重视应用。另外在我们的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严重缺失,大多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点正是数学教学可以培养的。从数学教学内容方面来看,国内的高等数学教学教材都如出一辙,诸多理念还是很多年前的,因此这些陈旧的理论和教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加上固化的知识,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几点思路

打破传统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单一模式,在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高职数学内容体系模块结构。即基础模块(极限与连续、一元微积分,重点是概念、性质及求法)、专业模块(专业学习必须的数学知识)、数学实验课(介绍数学软件的用法)、提高模块(数学建模),为了实现模式化教学,满足于不同专业的需要,将不同的专业案例和生活案例应用在教材的编写中,体现教学性、人文性和实践性,进而体现出教育教学的本质。

丰富实践活动,建立数学建模思想,使得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利用实际问题所产生的条件,选择、应用或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根据常规业务、常规工艺和常规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选择、应用或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是能用于实际的,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将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讲解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驱动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入课堂,用情境真实的实际问题,创造现实工作生活中待解决问题的情境;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其要求不同,在教学时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从应用出发,不再按照学科的体系来设置课程,应根据专业所需来设置,课程的名称体现应用的特点。在课程内容方面,应根据应用的需要,舍弃现在以及以后都不会用到的内容和理论。在教育上重视应用,而非不要理论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枯燥地讲解理论,而是结合实际应用引导出概念理论。实践不仅能验证理论的真伪,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充分掌握了实践技能的学习。在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时也应体现出应用的特点。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并能举一反三。

与专业结合,体现数学服务专业的理念,数学课的教学应是在将学生的数学知识同专业需要相结合的同时,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服务的专业性,因此,数学的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相结合,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础,进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进行分层教学,大多学校的专业是文理和各种层次的学生兼收,他们的数学基础差别非常大,为了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入学测试,按照专业相近的学生同班的原则分成了不同的教学班级。有的班级同学数学基础特别差,他们只学习一元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等内容,数学基础较好的一些,他们则增加一些概率统计、行列式矩阵等内容。通过分层教学可克服以往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消除学生学习中的自卑骄傲等消极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课堂上都有用武之地,都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能过度强调考试,那样会陷入一种为考试而学习的误区。在平时注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给学生一些小课题,让他们主动思考,查阅资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知识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平时上机课介绍数学软件时,观察学生使用数学软件的熟练程度,这些平时成绩都要纳入对学生的考核成绩中。

参考文献:

[1]王素华.职业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思路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15-116.

[2]杨凡,曹媛.职业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几点建议[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1):110-113.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实践教学;构建

与传统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同,高等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学校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应试为目的,没有认识到技能培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不适合当今社会的人才发展观,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性,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要重视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日常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撑和依托。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中也要重视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加强基础设施和教师团队建设。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化教育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大学教学,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职业化教学应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技术的应用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在日常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现代人才培养观,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3.社会实践特征

高等职业学校应该重视校企合作,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立足于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案例进行模拟,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践场所,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学校应该不断完善教学设备和教学实践体系,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满足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建立一套适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保证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以及相关的从业资格证等。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根据相关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体,进行实践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学生的就业为目的和企业的需求为前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3.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和职业能力考察方面。通过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评定。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和考察体制,通过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对考核体制的改革,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让学生在考核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四、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促进教学设施的完善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构建合理完善的教学体系,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彦伟.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32-36.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内涵,2006年职教16号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件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课程,高职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最好产品就是课程,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课程这一产品必须具备“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内容适用性这三个特征”。即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就业需求,主要技能的获得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延展性要能满足教育对象以后工作中对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需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某一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培养能直接成为生产第一线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根据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在社会经济对高等专门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上找准位置,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构建一个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问题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目前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完全形成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有些学校的课程设计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具有本科压缩性的课程体系的特点,不能支撑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有些学校狭义理解职业教育的涵义和定位,过分强调职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培训型课程体系,造成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知识结构基础薄弱,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重组课程体系,大力开发实用课程,构建校本、地方、国家三级课程体系,抓好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新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实践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因经费不足等方面原因,实验实习场所的建设滞后,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模式也有待改革,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太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实用性不强。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尽可能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术应用能力的工艺型、设计型的综合实验项目,从实验设计、材料选用、操作和测试到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均有学生独立完成。有条件的院校要按专业分类组建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设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建设或签订协议,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

五、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发展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们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又是科技研究的主力军。系部既是学校的教学组织,又是学校科研的分支机构。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是提高教师科技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科研条件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的基础是科研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学校必须具有深厚的科研氛围和一定的科研活动。高等职业院校的科技研究,主要是结合资源和技术的特点,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开发研究,及时解决经济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大量技术难题。开发那些科技含量高、相关性强的新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学校自身发展中,高等职业院校比普通高校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学校的发展还需要企业参与办学,学校能否与企业联合办学,实现共同发展,关键在学校的科研水平,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难以进行高层次的合作,就没有学校的社会地位。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整个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应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也越来越高端,实施设计决策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正是高职院校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于知识经济对全民素质的要求提高,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相当繁重。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在一线生产中,既要从事现有产品的生产,又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还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只具有动手能力,没有科技研究水平,是适应不了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周建松.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3.7.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0)17-0019-02

ResearchandDiscussion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YuanXuejunHuangLiboGuohengjun

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an

271018,shandongprovince,China

abstractinthisarticle,theproblemonteaching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wereanalyzed,andtheideasonteachingreformwereproposed.educationmodel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wasdiscussed.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eachingreform;educationmodel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转型,对高等职业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正飞速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也相继办起了高职教育,各种类型的职业学校也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各方面准备不足,在教育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性、技术性、适应性和高层次性,强调岗位性应用人才的培养,与高校的本科教育不同,原有的针对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高职教学。各类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及教育理念也参差不齐,很难保证教学质量。那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培养目标,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就成了当务之急。为此,本文就针对高校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办法,并就高职教育模式作了简单探讨。

1当今高职教育应具有创新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当今教育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难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环境变化快,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欲和创造力、具有专门职业素质的应用性和技能性人才。岗位和现实要求这些人才不仅技术熟练,而且有一定改革创新能力。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很多实用发明革新也往往来至基层技术人才。因此,当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适应岗位需要的,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高校高职教育的模式必须是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那么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应该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造力的人才为目标,以系统的,动态的评价体系评价教学效果,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教育方式为主[1],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性,具有合理的教育结构,具有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主体。对高职教育来说,应该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构建相应的创新教育模式和体系,包括教育思想和理念、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队伍建设、考核制度评价、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教育管理机制等方面。有关具体内容将在本文后面探讨。

2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目前,多数普通高校办高职教育的经验还不足,对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的研究还欠缺。对高等职业教育理解存在偏差,表现在教育投入不足,办学体制单一,办学形式不活等问题;表现在对高职的概念、内涵和培养模式认识模糊,对其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有些教师对高职专业的特点认识不足,对新的教育形势认识欠缺深刻,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念和全面素质观念缺乏明确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在教学运作中与本科教育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本科教育的“缩减版本”。

在此,特别想提到的是,有些学校功利主义的办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有的学校把高职教育当作短期资格培训,当作创收的摇钱树,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因而,创新教育模式和体系的建立只能是功利创新,短视教育,不能培育出时代所需要的修养深厚、富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应用人才。

2)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高职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实际的岗位技能要求,专业设置处于一种盲目和随意状态,浮躁和功利的表现明显。没有主动调查研究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趋势和要求的意识,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只是跟风式的全都上所谓的热门专业。理论教学与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合适,存在过分强调实践教学的倾向。教学方法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3)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落后于实际教学需要,一些新增专业缺乏相应的教材,有些教材没有很好地突出高职教学特点,只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启发性和阅读性差。

4)学生的学习态度

目前,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高职教育低人一等,不正规,为此学生也有自卑感,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我国《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所以高职教育应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学生把高职教育当作短期技能培训,不重视理论基础的学习,这也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5)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

由于办学条件等客观原因和教师的主观因素限制,在高职教学中多媒体、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够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

6)师资缺乏

现在普通高校办高职教育,客观地讲,有些院校办学条件不完全具备,特别是师资,一般都是原来的教师兼职授课,专职教师缺乏。按高职的办学要求,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比普通高校还要高,它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有新的教育观念和高尚的师德。

7)考试制度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高职学生的考核基本是对本科学生的单一的考试评价,缺乏综合动态评价,尤其是综合素质评价。

8)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实训效果不理想

硬件建设方面由于经费不足,投入有限,加上规模的持续扩张,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普遍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仪器设备数量不足,陈旧老化,仪器设备的配置与实际生产水平脱节,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校内外实训基地无法解决教学需要,基地建设滞后,实训条件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3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教学这一特定范畴讲,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等内容。高职的教学改革应充分体现其办学特色,那就是以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高层次实用性职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训练职业能力素质,特别是“转化”能力、创新能力为培养模式;以加强实践教学为改革核心。本文仅就现行教学中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革

目前,多数普通高校办高职教育的经验还不足,对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的研究还欠缺。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领导和任课老师都要转变教育观念,认清新的教育形势,树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念和全面素质观念,认真研究高职专业的教学特点,按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借鉴市场经济的规律,确立新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培养高素质职业岗位人才,适应人才市场需要。

2)专业设置的变革

高校应主动调查研究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趋势和要求,既要有当前所需的热门专业,也要有一些前瞻性专业设置。变“就业”为“创业”。对没有就业前景的老专业要有勇气停止,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3)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专业设置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的需求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学科课程及其内容的系统性,必须内容衔接紧密,交叉渗透;应考虑到经济建设的发展趋势,有一定前瞻性;应考虑到适度加大理论课设置比例和增加培养人文等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做知识储备;要体现强化实践性课程的原则,建立系统的实践课程体系;体现整合性原则,根据需要,实行多学科融合,优化课程结构。这样,既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又可避免出现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等“急功近利”问题。

4)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中要将品德修养、文化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统一起来,把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既要满足岗位的知识结构需要,又要考虑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需要,理论的传授应侧重理论技术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中应体现基础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和渗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思想、业务、文明、心理、身体素质)的培养。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增加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比如,医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增加实践机会,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新兴行业,或有发展的专业,教学中体现前瞻性内容。对原有的课程内容应重新优化组合,对新开设课程应组织力量编写相应教材,以适合培养目标需要。

5)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学方法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自学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能力培养,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重视方法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进电化教学、仿真训练教学、微机化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化远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专业需要,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6)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教学评价是目标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以目标为依据,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体现整体性、目标性、客观性原则。高职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应加强理论研究,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系统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至少不应该以考试为主,注重能力素质的考察,进行多元综合评价。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更应该注重考虑招生与学风建设、教学条件和环境控制、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对人才就业的反馈调查、师资队伍等方面。因为对高职教育来讲,生源的质量好坏、实习条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对人才就业的反馈调查更能反映高职教育的质量、岗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7)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水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条件。至少目前,许多高校实习基地短缺。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表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2]。高校可通过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等方式,建立系统的实习基地,为教师和学生实习提供场所。

8)考试制度改革

应改革考试形式,实行多样化考试。既有理论考试,也又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既有开卷,又有闭卷;既有笔试,又可口试、讨论。对理论考试,要避免模式化,考试题型中应增加主观性考题,强调综合、分析能力测试,不应过分强调分数,应该按“优、良、及格”的等级划分。真正体现出考试是一种教育功能评价指标。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随机考核,加强技能考核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有的专业还可以建立“绿色”证书考核制度,与学历考核制度相结合,学生拿到岗位技能合格证书,可直接上岗。通过考试制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中高职教学缺乏专职教师,实际上,由于高职专业设置的灵活与更新,也没必要建立一支齐备的专职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要建设一支相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可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从社会和企业招聘符合“双师”条件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学校通过竞争激励机制,把师资建设与教师切身利益挂钩,来稳定教师队伍。

10)推进办学模式多样化

运用市场经济杠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面向国际,面向社会,广泛与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合作办学,走多元化办学的道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样既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又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篇6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创新能力实训基地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在教学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内容不够系统;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比例明显偏低;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教学方式方法僵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总之,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与高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相比,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愈加严峻,而高职教育无论从其自身定位还是现实状况来看,都无法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相比,就业压力更大,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从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看,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教,其教学内容一定要有区别,其理论化的东西要少,更多地进行实际操作的职业训练。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有针对性,一定要创新,不能将大学的教材删减一部分就当作了高职教材,另外学制可以灵活处理,不必局限于两年、三年才能毕业,只要达到了职业所需求的技能即可。

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看,“填鸭式”的教学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种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各环节上,要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分析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析提高上,把辅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想的疏导上,把考试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速发展的高职教育离不开既懂理论,又能操作的教师,要把培养一支驾驭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超的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任务。

高职教育规律要求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坚持教学过程中的产学结合。因为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质量就业者的必由之路,也是造就“双师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1)首先,教师要参加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熟悉生产环节,丰富实践经验,尽快具备“双师型”内涵。其次,教师要热爱应用性研究,钻研实用技术,贴近高职教育,早日形成高级职业能力。再次,教师要积极参加企业实践,紧跟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零距离接近企业的氛围和文化,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2)教师要不断探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途径,通过生产项目、企业案例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模拟实训、顶岗实训增加实训的真实性和实效性。达到以实践内容的新、奇、特,以实践过程的富有研究性,以实践结果的成功体验,以教师的职业经验,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目的。

四、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在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明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强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并积极采取强化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没有办学硬件设施作为保证,专业结构调整就会失去支撑。为确保专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提高专业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要引进现代化实验设备和仪器,优化实验室的配置和资源,加强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建成以多媒体投影仪、视频展台和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同时,要加强新技术引进和应用,及时将本专业、本学科新技术和新方法渗入到实践教学中,“以先进的技术培训今天的学生”,使学生在掌握新技术的同时,了解本领域科技发展动态,并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要积极探索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加大改革力度,办出高职教育特色,使之更好地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1.6

[2]刘德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职人才——通过职业分析看高职人才的职能与类型.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创新资源配置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作为引擎推动,才能体现活力,而创新资源的匹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探讨创新资源配置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2创新资源配置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创新资源的配置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创新资源的配置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资源创新配置,在原有资源分配的基础上做出了创新设计,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使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可以与实际需求保持一致,这样的教学模式才具有长期应用的潜质,并且能够帮助深入解决常见的隐患问题,并通过相互配合促进来提升教学计划的完成效率。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现阶段教育计划中所重点论述探讨的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采用定量资源分配的形式,这样并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对职业教学的需求,创新资源配置是基于传统模式做出的优化,其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实现教学计划可持续发展,为高等职业教学计划开展创造适合的基础环境。

2.2创新资源的配置能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受区域发展情况以及多种因素影响,在所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常常会出现区域性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现象,长时间在此环境下,也增大了教学任务开展的难度隐患,不适合创新模式发展落实,通过加强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能力,开展教育资源的创新配置,能够解决这种区域性的差异问题。帮助增强各个教育区域之间的沟通联系,有关于教学任务完成质量下降的问题也得到了更深入的解决,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同时还能够根据教育资源现状来进行各个区域之间的调节配置,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期间才能更合理的解决区域性经济能力差异的问题,为学生营造出均衡发展的学习环境。

2.3创新资源的配置能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矛盾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矛盾冲突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运用不合理,以及教育教学质量不达标两方面。通过创新资源配置的开展,会重点解决教学计划中所存在的隐患问题,并通过合理的方法来增强教育人员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方法促进管理计划可以全面发展,并达到理想的教育标准。还能够帮助地方根职业教育需求来扩大教学模式,同时对可供利用的资源做出整理,观察落实应用过程中是否可以帮助继续深入解决教学模式扩大所遇到的矛盾冲突问题,降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所造成的现场工作隐患,在各个实际教学质量都能够得到保障。

3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资源配置虽然取得较大的成绩,也出现一些问题。

3.1未能有效体现出效益和公平兼顾原则

现阶段大部分教育资源分配都是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及招生数量来进行的,这种模式看似公平,但实质上却阻碍了教育资源的深入发展,不利于提升职业教学办学规模,甚至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也会因资源分配而产生很大的差异性。虽然在资源利用效益上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却没有达到公平发展的需求,长时间在此环境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全面落实发展。对校方也造成了错误的理解,认为只有扩大招生规模才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可能会导致实际教学需求与规模创建之间差距较大的问题。

3.2区域性的资源配置差异性较大

对于区域性的教育资源分配差异性,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招生过程中这也是学生选择考虑的参考内容之一,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增大区域性的资源配置差异性,甚至会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分配不均衡的主要矛盾出现。这种差异问题还包规模、教育能力等方面,解决需要从宏观控制层面来进行。除此之外不同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地方实际调查也是导致问题的根源。

3.3教育部门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困难

在所开展的资源配置计划中,教育部门对各个办学区域缺乏深入调查,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增大了不公平现象发生的概率,仅仅依靠上报的信息结果来进行资源调控,自然会与实际情况之间产生很大的差异性,造成工作隐患问题出现。教育资源分配后在不等高等职业院校的落实应用缺乏监管,导致教育资源存在滞留的现象,并没有在基层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4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创新配置的有效措施

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创新配置应该综合考量,合理分配,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状态进行科学论证,通过多元化的整合资源,做到有效使用。

4.1通过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开展资源分配任务之前,首先要对各个区域的发展现状做出深入调查,明确在开展高等职业办学计划中所遇到的资源缺失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够更深入的解决常见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政府的宏观调节作用也得以发挥。政府在调控过程中将各个区域视为整体,通过监管职能来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到基层后能够得到运用,促进管理计划全面落实开展。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制定符合区域高等院校办学发展的工作规划,这样在不同的时期才能更发挥监管任务,并提升工作任务的完成效率,实现区域性的综合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还能够帮助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沟通联系,实现资源方面的灵活调用分配,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各个区域的均衡公平发展,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职业学习环境,这符合创新资源配置的初衷。

4.2强化高等职业院校和其他办学主体之间的合作

强化合作可以形成基层的资源配置网络,各个高等院校之间通过主动联系能够对自身的办学现状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这一点符合高等院校的办学需求,同时也能够根据常见的资源落实困难问题来学习借鉴经验,达到更理想的资源利用水平,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实现突破性的发展。这种合作交流还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实习环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口碑才能够得到认可。高等院校与其他办学单位之间建立合作管理,可以实现资源配置上的共享利用,这样做不但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运用,同时在办学计划中也能够相互借鉴经验,确定更符合自身办学发展的道路,在规模扩大方面也能够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出现,避免教育资源在分配过程中出现浪费现象。

4.3建立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办学格局中也要注重创新分配的引入,传统的办学体系中经济性并没有得到体现,通过这种多元化格局的创办,可以帮助解决资源之间所存在的运用困难问题。在办学过程中经济性与发展性都是要同时体现出的,这样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下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综合能力也会有更大的进步。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资源运用隐患问题,加强各个系统之间的交流配合,同时将经济性体现在办学计划中,这样一些民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解决自身发展的财务需求问题,更能够实现规模上的逐渐扩大,符合当今的教育市场发展需求,在同等院校之间也能够减少区域差异性所带来的影响,增大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通过上述文章中所论述的内容可以了解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主要包含了信息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全社会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所有资源综合,是一个参与、维持、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所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各种资源在使用方向和投入比例中的一种最佳分配方案。由此可见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作者:王磊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参考文献

[1]夏焰,崔玉平.中国省际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生均经费支出差异及收敛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5).

[2]刘华军,张权,杨骞.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均衡与极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9).

[3]戚瑞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空间分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王建平(1957-),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和数学教学;常从淼(1956-),女,河北辛集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词汇学;王洪林(1963-),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河北沧州06100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29-02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各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升,但由于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连年扩招,多数高职院校忙于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构建,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如学校的管理理念不适应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要求、专业设置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师资和实训条件不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等。要积极创造提高质量的大环境,才能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全力把工作重点放在强化教学质量提升上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明确职责。院校的主要领导应从征地、盖大楼、跑经费、争招生指标等事务性琐事中解放出来,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精力投入,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工作,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落实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使全校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服从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在各部门各环节全方位管理,建立一支具有较强质量意识、较强科学管理能力、较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管理队伍,对于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仅靠教学,要靠学校的整体工作,学校的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都应围绕教育质量提升来进行。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使之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发展甚至超前发展是办好一所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

3.健全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要的手段。建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和教育信息反馈制度是质量管理的前提。人才培养是院校综合管理的系统工程,教育质量是在这个系统工程的每个环节中逐步修炼的一个综合过程,是全面素质的积累。只有抓实每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中,既要有目标管理,更要有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持续提高必需的步骤,只有高度重视每一个环节的过程管理,才能促进高等院校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本,是办学的主体。为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保证。

高学历的毕业生只是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之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更广阔的空间在于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来充实教师队伍。同时,积极聘请兼职教师,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和管理;兼职教师不但能够很好地解决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学校专职教师难以处理的一些实践教学内容。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2.建立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师资队伍的现状,科学合理定位,制定出符合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改革,建立长效机制,为吸引和稳定人才提供制度保障,为广大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建立定期对在职教师有计划进行强化培训的机制,安排他们到一线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全面提高“双师素质”尤为必要。应从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双重需求出发,设立师资培养专项基金,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进修条件,稳定教师队伍。

三、实现专业的动态发展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专业建设应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专业不能以是否齐全为目标,因为永远全不了。随着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专业的动态发展,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专业(专业方向)设置、调整的前提是立足于国情和地方经济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保证有力的师资支撑和质量优势。依据社会需求调研和预测,与毕业生就业出路结合起来的基础上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实际上就是围绕社会需求和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效益来进行的。专业不随着社会需求动态发展,进而谋划更长远的发展路径,学校就没有生命力,也不可能有好的教育质量。

四、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动态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

高等职业教育永远不能脱离市场需求这个导向,必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仅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资源优势,以真实工作任务及过程为调整依据、序化教学内容。要树立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不能只是修补或填充,要敢于舍弃那些陈旧的、重复的、实用性不强的、理论过深的东西。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多少年不变或变化不大,不仅不利于发展,实际上就是原地踏步走,甚至就是倒退。要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文化素质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标准的要求与相关专业课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排序,建立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课程集合,融教、学、做为一体,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

五、校内外实践教学相互补充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实训基地作支撑,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如果高等职业院校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单凭学校的实训教学条件,培养不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加强合作的制度建设,规范合作运行的质量,创造合作发展的空间,让行业企业看到实现合作后双赢的前景。

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实践教学的互相补充,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铺垫,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逐步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发展能力、更加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和人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核心任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志宏.建立与新时期质量观相适应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篇9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理论教学是传授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验教学是培养职业能力和应用技能。二者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科学合理整合搭配,共同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理论源于实践,同时又需要实践验证,并用于指导实践,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高等职业教育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抽象化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能够顺利走向和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联系实际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要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实验教学通过验证、综合、设计等试验,以及其他科学研究试验,使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增加感性认识,熟练地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加深理解和准确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实验,使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创新灵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因此,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要。

三、实验教学是学生认识岗位的需要

实验教学通过嵌入全面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建立完善的高水平的教学实验室。实验室是由不同专业车间组成的复合型标准工厂能够适应不同专业特点的各专业教学需求。使学生通过实际生产车间岗位模拟的实验教学学习,全面熟悉和清晰认识工作岗位,为未来顺利适应就业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是学生认识工作岗位的需要。

四、实验教学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实验教学实验室需要配备大量实验装备,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实验教学中所需的实验装备也需要不断扩展和改进。以便学生实时掌握和了解最新实验装备情况,并且能够及时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最新的实验装备,实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素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择业和就业竞争力,为以后更好适应就业工作岗位要求打好基础,适应人才市场的更高要求。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五、实验教学是职业教育创新理念的需要

实验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强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紧密结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实验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性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是职业教育创新理念的需要。

六、实验教学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

科学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中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研究试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实验教学的高水平实验室配备有先进完善的实验装备,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试验基础,促进产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科学研究又能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实验教学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

七、实验教学是开展社会服务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28-01

目前,社会的发展既需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也需要从事具体职业的人才,为适应这种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无论是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方法上大家都在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需求。

一、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成绩,但有些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改进,这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感受:

1.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忽略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目标要求,有些课程的设置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未能满足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求。2.教学方法方面: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结果是使学生的思维受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3.教学手段方面:有些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较为落后,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即使有些院校教学资源相对丰富,但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结果还是使学生无法把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应用结合起来。4.师资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普通大学毕业生,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动手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无法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榜样。

二、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两个原则

1.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1]。即,以学生发展为主导,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注重教学的有效性,主张教学方法多样化。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识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识的“岗位针对性”,而教师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只有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高职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

2.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要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强调普通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还要注重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科教学;课程设置时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切实加大实践课的比重,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以实践技能课程为主干,让理论课程服务于技能培养,还要注意把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培养目标,并及时体现在课程设置当中;课程设置还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因此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理论知识要做到少而精,够用即可。

三、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

1.从实处入手,着重革新课堂设计的思路,在备课中注重课堂各要素的合理配置。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是某种职业能力的立体结构中的一个分支,每一个专业都要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图,不仅要让所有教师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门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哪一种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上这门课,最终可以形成哪种能力。只有从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课堂教学才可能变得意图明确,行之有效。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要以能力的形成为主线,把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融为一体,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课堂教学是基础,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关键。

2.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位职教人士曾经感慨:“其实最有条件去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2]这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和培养“双师型”教师,这样的教师既能在实践操作中指导学生,又能胜任理论课的教学,而且教学成绩突出,具有“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最需要的师资力量。学校要有计划、分批次地把教师们送出去培训,加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让他们了解最前沿的本专业相关信息,使每一位教师都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另一方面,还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作兼职教师,来充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

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就是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实训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创造出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的教学环境,做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使教、学、做合为一体。这种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产为中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做”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使学生用以促学。它把学与用很好地统一起来,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厌学情绪。“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主人翁的地位,以具体的生产任务和岗位要求为载体,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全过程地参与,每一个环节都要独立或合作完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都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实践中循序渐进,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还应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总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出基础扎实、本领过硬、素质全面、上手快、转型快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有效地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就业能力,更好地满足和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